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精选12篇)
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 篇1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电子信息产业具有产业规模大、技术进步快、产业关联度强等特征,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1]。当前,电子信息产业通过与其他支柱性产业的相互融合,在进一步提升社会生产效率、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的竞争力的同时带动了一批新兴的交叉产业。在未来将渗透到各个领域,促进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对今后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电子信息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模式,归纳出电子信息产业的4个重要发展因素,将电子信息产业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构造能够反映电子信息产业真实情况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1 电子信息产业特性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自身的业务收入和赢利水平上,还主要体现在它与其他产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上[2]。本文选取了与电子信息产业相关的石化产业、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产业等我国主要的支柱产业共计14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软件Ucinet建立一个14×14的矩阵,并得出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支柱性产业的社会网络关系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1)不存在任何孤立结点,即在整个网络里,每个产业至少与一个其他产业有直接关系。(2)网络中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这个明显的集聚中心,它几乎与网络中的所有产业都有直接性的联系。
图2所示为在网络中各个节点的中心性,如图2所示电子信息产业的点度中心性为12,远大于网络内的其他产业,这说明电子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很高的关联度和渗透性,这种高渗透性是由电子信息产品的多样性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决定的[3]。当前,各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产品的应用。一方面,电子信息产业通过产品与服务广泛渗透到其他产业和部门的产品与服务中,提高了这些产业的劳动效率或产品质量,实现了产品创新;另一方面,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运用也使其在生产方式上发生重大变革,增强了安全性,降低了能耗,同时技术含量增加,工艺更加精细,也满足了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需求[4]。
2 电子信息产业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系统的关联关系,说明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里将电子信息产业本身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进一步探讨。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本文根据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将选取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4个重要的发展因素:人力、技术、资金、市场作为4个子系统,并适当地引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所需的其他变量,建立系统动力学流图,如图3所示。
电子信息产业系统动力学模型涉及的主要变量如下:(1)粗箭头水平变量。从业人员数量、资金总量、主营业务收入、技术水平。(2)粗箭头下方速率变量。从业人员增长量、从业人员流失量、主营业务增加值、主营业务减少值、资金总量增加量、资金总量减少量、技术水平提高因子、技术水平限制因子。(3)辅助变量和其他变量。就业人员增长率、人员需求情况、培训水平、培训机构数量、培训水平、政府投入、基础设施、投资政策、投资环境、高校与研究机构数量等。
3 模型应用实例
3.1 研究地区
陕西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由以电子通信设备及元器件产业、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为主的电子产品制造业和以软件与信息服务为主的软件服务业两大部分组成,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产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1~10月,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500万元以上项目)达155.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500万元以上项目)达71.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5.3%;已经成为我国西部信息产业重要的科研、生产和教学基地[5]。
但与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和质量持续提升相比,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也面临着的发展速度相对迟缓、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如何提出合理的发展战略,探索一条适合陕西省信息产业发展的道路,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是当下应研究的课题。
3.2 仿真结果检验
通过构建的模型作进一步仿真检验,以期判断模型是否能较好地反映系统的某些主要特征。本文使用的是历史检验方法,即选择某一历史时刻进行仿真,然后用已有的历史数据与仿真结果数据进行比较[6]。本文依据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上的数据,以2001年为起点,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2001~2009年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模拟。
图4所示为利用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Vensim得出的2001~2009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实际值与仿真值对比图。
从历史检验结果看,数据的实际值与系统模拟的仿真值较为接近,相对误差介于1.044 0%与8.182 9%之间。这说明系统模拟的结果与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该模型能够较为真实、准确地反映显示系统的情况,可用于系统的进一步仿真分析。
3.3 仿真结果应用分析
本文利用建立起来的模型,通过调整有关参数的数值,模拟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各个因素对电子信息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根据系统模型的设定,本文主要讨论以下两个方面:
(1)加大政府投入,早日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前期投入大、产品更新换代快等特点,企业必须有大量的资金和研发人才做基础,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从图5中得出政府投入的增加可使产业的业务收入增加。例如此次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12英寸闪存芯片建设项目落户西安,西安市政府和高新区专门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加大政府投入重点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于重大信息产业项目还将继续采取省市区三级联动。这些措施在未来将带来批量配套企业入驻,也将吸纳大批人员就业,有利于完善西安半导体产业链,使西安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并将有力推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进程;有利于陕西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
(2)加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陕西省电子信息企业普遍存在着新产品研发投入较低、消化吸收再创新严重不足的问题。将产品竞争力因子从0.65提高到0.8,从图6中可以看到产品竞争力因子的提高对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是很大的。目前,陕西省的青松、瑞联等企业凭借着自身的技术优势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外都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应重视对产品品牌的打造和市场时机的把握上,加大科研投入,尽快研制出创新型产品并申请专利,依靠经营和技术建立畅通的营销渠道。这样才能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潜力,从而把握市场先机。
4 结束语
本文所建立的模型经过历史数据验证具有较好的模拟结果,但在变量的确定方面来看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有的因子难以做到精确地定量计算。另外由于可获得数据的有限性,用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来分析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研究目的虽基本达到,但从内容来看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对数据源的选择和仿真模型进一步完善,以弥补其不足。
摘要:针对电子信息产业的特性,选取人才、资金、技术和市场4个子系统进行分析,构造能反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变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作为模型的应用,以陕西省为例利用历史数据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通过上述研究,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参考文献
[1]戴震敏.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8.
[2]周庆行,周伟.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对策[J].产业经济研究,2007(5):59-65.
[3]李峰.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六大趋势及对天津的启示[J].天津经济,2011(10):30-34.
[4]陈岩峰,王力东.加快国际化步伐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8(6):240-243.
[5]刘伟,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出路[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0(2):31-34.
[6]吴传荣,曾德明,陈英武[J].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4):588-593.
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 篇2
【概况】
2009年,重庆市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实现增加值40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7%,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市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006亿元,增长23.4 %,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863亿元,增长29.8 %,比全国平均增幅高29个百分点,比全市工业平均增幅高11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销售额的10.5%。惠普、富士康、广达、英业达、思科、新加坡(密胜)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北部新区、港城工业园、茶园新区、万州光电产业园等一批重点园区和区县的电子制造业、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
【发展简况】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以北部新区和西永微电子产业园为核心,周边若干个特色园区为支撑的产业空间布局,“一圈带动两翼”,核心园区和区县特色园区共同发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沙坪坝区(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北部新区、南岸区、渝北区、江北区、万州区、长寿区、永川区等区县。北部新区以智能化仪器仪表、应用电子、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通信业为主体;西永微电子产业园以笔记本电脑产业、集成电路产业、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为主体;茶园新区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空港工业园发展汽车电子,港城工业园发展信息家电,万州光电产业园发
展电子材料及电子代工。
2009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效果,引进项目和企业超过100个,涉及项目总投资超过50亿美元,实到外资3亿美元以上。2009年8月4日,惠普(重庆)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和富士康(重庆)产业基地重大项目签约;9月11日,思科(重庆)通信产品制造基地签约;12月26日,英业达中国第二生产基地重大项目签约。惠普、富士康、思科、英业达的制造基地位于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全球五大笔记本电脑代工厂之一富士康、广达、英业达为主的台湾代工企业承接惠普订单,生产面向中国以外的全球市场的笔记本电脑。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方面,日本读片业务量最大的DOCTOR NET公司、世界500强日本凸版集团公司、新加坡海皇集团全球服务外包中心、上海微创公司、好音达BPO中心、上海华腾软件重庆分公司等一批重点项目也相继落户重庆。
2009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共获国家工信部等批准立项11个项目,资助项目资金18850万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资助项目5项500万元,“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3项10600万元;“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3项7750万元,带动项目总投资99246万元;下达市级信息产业发展资金4100万元,增长10%,第一批1800万元资助惠普电脑基地等11个项目,第二批2300万元资助思科、广达、合智思创等19个项目,带动企业投资近18亿元;做好各类项目实施的管理、验收,全年共验收到期项目92个,合同资金3510万元。
【行业地位和产品优势】
2009年,全市电子制造业销售收入603亿,增长29%,占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的69.9%,比全国平均增幅高29个百分点,比全市工业平均增幅高10个百分点;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260亿元,增长30.3%,占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的30.1%,比全国平均增幅高5个百分点,比全市工业平均增幅高11个百分点。
2009年,全市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中,软件及信息服务业260亿元,同比增长30.3%,占行业比重25.8%;信息家电115.1亿元,同比增长29%,占行业比重11.4%;应用电子136.9 亿元,同比增长22.2%,占行业比重13.6%;通信产品103.3亿元,同比增长18.0%,占行业比重10.3%;电子元器件186.1亿元,同比增长12.4%,占行业比重18.5%;电子材料61.6亿元,同比增长 76.9%,占行业比重6.1%。
2009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137家,其中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63家,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13家。
电子信息产业的“狼族” 篇3
凌久电子,是中船重工第七○九研究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平台,主营高性能计算机、信号处理平台、系统软件、加固液晶显示器及轴角转换模块等业务,近年来发展蒸蒸日上,成绩斐然。然而,仅仅四年前,电子信息产业仍微不足道,为打破发展困局,七○九所整合重塑电子信息产业,迅速打造出一支在市场上能打善打硬仗的“狼族”。
打造“狼身”三件宝
“强健的身体、锋利的牙齿、尖锐的狼爪是狼身的三大法宝。”
七○九所原有几家电子信息产业单位规模小,专业分工差异较大,综合市场信息滞后,销售公关能力弱……在行业市场上犹如瘦弱的羔羊,然而,若想在电子信息市场上争得立足之地,唯有将力量凝聚,让羔羊变成独狼,让独狼聚集成群狼。
2011年上半年,七○九所将一个下设研究室、凌久高科图形图像公司、凌久电子有限公司合并重组为凌久电子,定位于从事高性能计算机、嵌入式系统支撑软件、图形图像处理与平板设备的研发与生产工作。
公司成立后,迅速“强身健体”壮大实力。2011年10月公司通过质量体系认证,12月通过保密现场审查认证。短短几个月内,完善了设计、生产、管理和维护等机构,拥有了齐全的设计仿真、EAD设计、开发测试等配套设施,其中用于产品研制与生产的高端仪器和测试设备就配备200余台套。
“坚持用产品争夺市场话语权”是凌久电子坚持的理念,这也是狼族的“锋利牙齿”。为了快速打开局面,公司加快科研生产步伐,迅速推出了以“凌久腾飞”为品牌的软硬件产品,打造了一批高性能加固计算机、单板计算机、数字信号处理设备、分布式DSP实时操作系统、并行DSP开发调试环境等多项产品。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增长迅猛的民用电力系统信号处理市场,电子公司研制生产了凌久嵌入式PowerPC处理器商用板卡,成为公司大举进军民用工业电子领域的拳头产品。通过几年的经营,凌久电子产品库不断丰富,产品链条日益稳固。
市场环节被公司视为“尖锐的狼爪”。为了磨练狼爪,公司根据市场分布组织需求,先后成立了销售部、业务发展部、市场部,并根据未来发展需求,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地设立了办事处。公司多方猎才,成功引进了包括原通用电气(中国)公司市场总监等一批市场精英。目前,拥有市场销售人员30余人,市场销售网络已经基本搭建成熟。
锻铸“狼性”
“狼群之中有严明的纪律,有赏罚分明的激励政策,也有温暖的舐犊之情……所有这些,全部归根于一条古老的、无法言传的‘狼道’精神。”
用何种力量推进公司前行?凌久电子的破题之道是锻铸“狼道”精神。公司将建立品牌效应和打造企业文化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以“壮志凌云,久炼成钢”为核心,努力打造“狼道”管理模式,迅速建立了企业规章制度和纪律规范,设立了自己的logo和网站。“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能者授权、功者受禄。”公司的“狼道”人才理念被放置在最醒目的位置上。公司成立之初,员工不足70人,各方面力量薄弱。为解决此难题,公司鼓励技术人员和市场人员的流动,给年轻人更大发展空间,实现人才的多元发展。将员工根据学历、工作经验、综合能力等划分为7等8级,每个级别给予不同的薪金待遇。每个季度,根据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执行力、工作态度、安全、团队精神、督导能力、自律等项目进行自评、互评,对于连续4次获得成绩优异者给予升级加薪的奖励,成绩特别突出者给予参加管理的权利。通过“狼道”人才管理模式,3年来,大批优秀人才不断涌入公司。
“袁浩加班112小时、陈宇加班107小时、谭亮加班94小时……”在公司人力部门的统计薄上,职工3月份的加班记录“触目惊心”。伴随公司做大做强,任务量不断增加,为了更加有效地激励员工,公司在“狼道”管理中注入了更多的人性化:公司规定在给予加班费的基础上,加班时间可以1:1抵换休息时间;每年设立金牌职工、最佳进步等奖项的同时,加设“辛苦奖”奖励加班多、出差多的职工。
有战斗力的狼族
“坚实的狼身、迅疾的速度、坚韧的精神……当一支有战斗力的狼族出现在草原的时候,猎物无处可逃。”
“了解LINCOM所提供的技术和服务,告诉LINCOM您全部的问题和需求,倾听LINCOM对问题和需求的分析,享受LINCOM为您选择技术专家来完成服务”,这是公司对客户做出的承诺。
经过几年探索,凌久电子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人才储备充足,市场开拓得力,俨然一支有战斗力的“狼族”。他们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打造了有凌久特色的定制化服务,构建了4大行业优势:电子信息产品采用标准模块化设计,性能与功能可拓展性强,方便用户进行功能拓展、升级替换甚至跨平台迁移;在系统内可实现虚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并存、数据流与数据包共存,支持多种数据流和网络协议;整机设备产品通过配套的凌久·腾飞软件平台,可使用户在无需深入了解硬件相关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系统资源管理、应用程序开发与调试;以“凌久腾飞”为品牌的软硬件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保障能力在市场上处于领先水平。
短短4年时间,凌久电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立第2年即成为亿元企业,成为国内特殊领域电子产品的大型供应商,荣获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先进单位。
为了进一步提升“狼族”的战斗力,七○九所为公司量体裁衣,制定了全新的发展战略:加强专业市场人才的引进和激励,开展资本市场运作研究;适时开展资本运作加快开展新领域、新市场的开拓工作,进一步扩大在航空航天、铁路机车控制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力争在工业品进口替代市场方面取得突破。
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 篇4
关键词:陕西,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模块化,现状,战略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通信、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经济系统正沿着“规模经济→分工经济→模块化”的基本路径演进。模块化理念和方法逐渐被引入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来,进而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革命性力量。
在模块化的环境下,电子信息产业走在了最前面。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由于分工深化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每个企业在全球的生产网络中只定位于一个模块,每个企业定位于专业化的领域,通过分工可以带来报酬递增。
所谓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模块化,即电子信息产业一体化的价值链结构逐渐裂变成若干独立的价值节点,通过各价值节点的横向集中、整合以及功能的增强,形成了多个相对独立运营的价值模块制造者以及若干模块规则设计与集成者的产业动态分化、整合过程[1]。
电子信息产业是陕西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之一,在陕西省“十二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当中,电子信息产业被作为首选产业加以扶持和发展。从价值链模块化的视角研究陕西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价值链模块化视角下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经过军事电子工业发展,消费电子发展以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讯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三个完整的时期,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链条较完整的产业,呈现出一定的特征。
1.1 规模效应初步形成,结构优势明显
陕西作为我国信息产业在西部的一个重要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竞争优势与规模效应初步形成。目前陕西省共有电子信息业企业1160余家,从业人员约19万人,2010年实现收入750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递增16.1%,其规模位居全国第16位,西部第2位。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预计实现收入350亿元,是2005年的1.76倍,年均递增11.9%;实现工业增加值90亿元,是2005年的1.93倍,年均递增14.1%,实现稳定增长;信息与软件服务业预计实现收入400亿元,是2005年的2.58倍,年均递增20.9%;出口创汇6.48万美元,年均增速为27.96%,实现快速增长[2]。
陕西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优势十分明显,软件和基础元器件方面所占比重较大。从软硬件产业结构来看,软件产业占全国不到10%,而陕西的软件占全省近45%,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更为相似;从整机和配套产业来看,全国整体上以组装加工为主,而陕西以元器件产业为主;从产业增加值率来看,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率为23%,而陕西为31%,高出全国8个百分点[3]。概括起来,陕西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效应已经初步形成,结构优势明显。
1.2 产品门类齐全,但发展不均衡
代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向的产品主要有软件及软件服务业、卡通动漫产业、通讯、电脑、数字化家电、汽车电子、集成电路、新型材料、新型元器件、显示技术、节能技术、网络及网络服务等。
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涉及到4个细分产业,分别是电子元器件产业、通信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电子信息产品涉及雷达、导航、通信、软件、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及专用设备等15大类1500多个系列。可以看出,陕西电子信息产业产品门类较为齐全,但发展不均衡,产品结构有待调整。在“十一五”国家重点发展五大类核心基础产业:集成电路、软件、电子基础材料、关键元器件和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仪表,就陕西省来说,除开软件和传统元器件的个别产品外,多数产品不具备一定的规模、相应的基础措施和差别优势。
而且,陕西省还需要开发紧跟时代步伐的新兴重点产业,提高新型元器件、计算机与网络等的技术水平,弥补这些相关领域的空缺。举例来说,就2008年以平板显示器为代表的新兴电子产品制造业发展慢,其收入占陕西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收入比重还不到10%[4]。由此可见,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产品有待创新,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
1.3 产业聚而不群,以价值链为基础的群未形成
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很明显的积聚,从地区方面来说,企业主要聚集在具有很好地区优势,具备很好的发展条件的高新开发区“关中产业带”以内,例如西安、咸阳和宝鸡等城市。这样的布局有利于更好的发展格局的形成,即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领导,促进国有、民营共同发展;促进电子信息在西安、宝鸡和咸阳三个中心城市的集聚形成一个产业带;促进软件产业在西安软件园基地的发展;促进太阳能光伏及半导体照明产业在龙头企业:美国应用材料公司、陕西电子信息集团、深圳光伏能源股份公司和西安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的发展;促进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产业集群于于此相关的骨干企业,如:在服务于航天航空的卫星导航应用的企业以及以英飞凌企业等[4]。在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方面,目前,陕西有两个国家级的产业园,即西安软件园和咸阳显示器件产业园,其中西安软件园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是,这些集群中除软件产业集群和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对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起到较大引领作用外,其他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集科研开发、关键零部件制造、组装加工和经营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只有雏形,以产业链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尚未真正形成。群内企业的合作不足而竞争有余。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实际是,产业链条较短,企业集群集中于产业下游和主要围绕差异化程度较低的产品集聚。结果是同质竞争激烈,集群内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开拓方面的合作不够,形成聚而不群,没能形成集群的合力[4]。
1.4 处于价值链低端模块,未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就目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模块分工而言,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掌控着核心产品的生产和新型产品的研发,他们控制着产品品牌的创立,标准的制定,相关的研发以及系统集。他们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价值链模块;日本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其特点是:拥有相当强的研发能力和精深的生产技术。在微电子、光电子产品以及计算机方面发展尤为迅速,是世界电子产品的消费冠军;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紧随其后,是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端价值链模块。这些地区经历长期的经验积累具备相当纯熟的生产工艺,在努力发展为集成电路等部分关键元器件的主要生产地的同时积极生产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就只能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模块,因为劳动力资源丰富,主要工作则是生产普通的元器件,加工和组装整机等[5]。毫无疑问,陕西电子信息产业也处于这一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一般元器件的生产和软件外包服务业成为主要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与全国其他制造商竞争实力相差不大,基本上以价格竞争为主,而价格竞争是最容易被复制的竞争优势。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因此不能索取差异化的价格。
2 价值链模块下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
2.1 嵌入全球价值链模块化网络
电子信息产品往往具有高价值/重量比和高价值/体积比,是全球化程度最强的产业之一[5]。随着电子旗舰企业将大部分的生产阶段由我国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转移,陕西电子信息企业必须抓住机会,首先以比较优势嵌入到全球价值链模块化网络,然后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边干边学,积累经验,逐步向产业链两端上游研发环节和下游销售、营销和服务环节延伸,一方面不断培育自主开发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向市场环节渗透,逐步提升在价值链模块中的地位,提高单位产品的附加值。
2.2 形成全球价值链模块化网络下的本地创新节点
在全球价值链模块化网络环境下,知识和技术在链上快速流动和集聚,然后通过链上的各节点进行整合、放大、辐射。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的关键点是形成一个创新平台,形成本地创新节点,吸引全球资源的集聚,形成众多旗舰企业的全球研发和技术创新的主要接收地。构建全球网络本地创新节点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要优化研发投资环境,完善创新环境,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投入,促进关键技术模块向本地转移。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构建本地开放式产业创新体系,提高本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3 完善基于企业间分工合作的产业集群
在产业发展模式方面,形成企业间严密分工与合作的产业集群,实现主导产业、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以及专门化基础结构的集聚,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推进专业化分工,培育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发展一批有技术、有品牌、有竞争力的企业,并使跨国公司扎根于本土,提升陕西省在全球电子信息价值链上的地位。
2.4 积极参与核心基础产业价值链模块化节点
核心基础产业是指直接决定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影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分工地位产业,主要包括集成电路、软件、关键电子元器件、电子专用材料和电子专用设备仪器。这些产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上处于重要的地位,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领域。在过去的“十一五“规划完成中,陕西把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和装备材料作为发展重点,是顺应产业发展内在规律和陕西省自身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在未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中,陕西应专注于核心基础产业中具有竞争优势的模块,逐步实现从传统低端电子信息产品向具有战略地位的核心基础产业中的产品转化,积极参与核心基础产业价值链模块化节点。
2.5 与国内外企业形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陕西由于深居内陆长期以来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本土企业,这一发展模式在封闭经济下可以做强本土企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做强首先要做大,做大首先要与跨国公司合作。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需求的迅速变化以及电子信息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要求企业之间必须建立广泛的技术合作联盟,开展技术合作研究,共同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目前陕西企业参与联盟正在增多,未来应进一步扩大联盟范围,从小型的短期的合作转向系统的、有规模的战略联盟,从单一的技术、产品开发转向推动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伍华佳.模块化时代中国高科技产业创新与升级[J].社会科学,2007(2).
[2]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厅.陕西信息产业稳步发展,新兴产业逐步兴起[N].中国电子报.
[3]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独特之路,http://www.yidaba.com.2007-07-11.
[4]张德忠.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11).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增长迅速 篇5
网讯:
内容提要:截止到2011 年6 月底,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产值34229亿元,同比增长21.8%; 软件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8065 亿元,同比增长29.3%;产业规模比2001 年扩大十几倍,年均增长38%。我国的信息产业增速之快是其他产业望尘莫及的,对经济的贡献也是举足轻重的。
2011-2015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市场竞争格局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随着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外延和内涵在不断的更新。目前国内普遍认为:电子信息产业是指国民经济活动中与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直接有关的相关产业的集合。国家统计局2004 年印发的《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中把电子信息产业分为: 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电子信息传输服务和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四部分。
电子信息产业现已成为了我国的基础性、先导性、支柱性和战略性产业。截止到2010 年,我国生产手机9.98 亿部,微型计算机2.46 亿台,数码相机9000 万台,彩电1.18 亿台,均名列全球第一。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增长迅速。2010 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规模为7.8 万亿元,同比增长29.5%,约占当年GDP 总量的35.5%。
截止到2011 年6 月底,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产值34229亿元,同比增长21.8%; 软件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8065 亿元,同比增长29.3%;产业规模比2001 年扩大十几倍,年均增长38%。我国的信息产业增速之快是其他产业望尘莫及的,对经济的贡献也是举足轻重的。
(二)电子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加大。从对我国GDP 的贡献来看,2010 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利润、投资增速分别高于工业平均水平
1.2、4.3、21.7 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占全国工业比重达
9.1%。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达37.5%; 2010 年500 万元以上项目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993亿元,比工业投资增速高21.7 个百分点。从创造就业机会来看,2010 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从业人员880 万人,占全国工业比重达9.7%。从上缴税金来看,2010 年电子信息产业上缴税金950 亿元,同比增长43.1%,高出全国工业税金增速4 个百分点。同时电子电子信息产业为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彩电、手机、计算机平均价格同比均下降10%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地位日益明显。
(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进一步上升。虽然2008 年全球经济衰退,导致我国现阶段贸易条件十分恶化,但是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进一步上升。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0128 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34.1%,年平均增长15.7%; “十一五”期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出口1.4 个百分点,2010 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对全国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6%。
振兴电子信息产业惠及4板块 篇6
电子板块指数从今年年初至今涨幅高达45.48%,远远高于上证指数27.46%的涨幅。有分析人士认为,短期或有交易性机会,但仍要注意涨幅过大后的板块回调。
中金公司分析师李源和赵苏认为,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初稿相当于2009~2011年的3年产业规划,其中所提到的目标和任务,多数是对已有项目的综合和重申,长远来看,确实有望推动行业发展。但具体的政策和实施细则仍需进一步明确。
3G及宽带投资带利好
对于通讯设备子行业,年初至今涨幅大多超过20%,市值较小的热点公司如中天科技、亨通光电和中创信测涨幅甚至接近40%。新的产业振兴政策仍有望从消息面支撑相关公司的股价。
首先,扩大国内需求,在3G、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络建设方面,形成超过6000亿元投资规模。相关受益公司包括中兴通讯和中创信测等。其次,在推动计算机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中,提出加快宽带光纤接入和网络升级,有望推动光通设备厂商烽火通信和光纤缆厂商中天科技、亨通光电股价上扬。
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由于移动网络配套光纤需求较大,光纤产能和需求短期存在缺口,因此今年运营商集采的首轮报价甚至出现厂商联合提价超过10%的现象,有望推动光纤缆厂商业绩和股价在年内有所表现。再次,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新增资金向电子信息产业倾斜,以贷款贴息、研发和产业化补助、政府采购和资本金注入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源投入,有望使行业内上市公司获得较多的政府补贴。
平面产业地位得以提升
招商证券行业分析师认为,与“十一五”规划相比,此次振兴规划中平面显示产业的地位得到大幅提高。在“十一五”规划中,平面显示产业只是作为元器件产业中的一部分来论述,而在这次振兴计划中,平面显示产业成为三大重点突破的核心产业之一,单独列为六个重大工程之一,同时还将新型显示器件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范畴。由于与具有重要意义的彩电工业转型联系在一起,这次平面显示产业的扶持方向也更加明确,以大尺寸面板为主。因此推荐,政策受益可期,行业景气略有转暖的京东方、大族激光。
骨干企业将整体受益
招商证券认为彩电行业将整体受益于该振兴规划,扶持平显产业发展与彩电工业转型将为彩电业带来长短期利好。
短期看,国家可能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直接支持彩电龙头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和屏、模组生产线的建设;长期看,上游配套产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对整机企业降低成本,国产品牌对抗外资品牌起到很好的作用。涉及到的上市公司包括海信电器、四川长虹、深康佳、TCL。另外半导体照明也被作为大力发展的新型电子产品在规划中提出,涉及到的上市公司包括浙江阳光、佛山照明。
产业扶持政策不对口
中金公司认为,目前市场表现已逐步消化了宏观经济对软件行业的影响,产业振兴政策可能在短期内成为公司股价的催化剂。
首先,扶持软件外包企业发展,并且要将软件外包行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范畴等,受益厂商包括东软集团、中软国际、浙大网新和中讯软件等。但是,目前软件外包行业大多已经享受较为优惠的税率,进一步的减免可能性较低。另外,该行业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不对口,各项优惠政策多以电子制造企业为基础,使得软件企业在进行企业受并购和扩大生产规模等各方面需要进行的审批较为繁琐,流程较长,效率不高。
其次,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工程中,提到“实施国产软件替代计划”,包括政府采购规定、强制与国产软件兼容以及研发和产业支持等。上市公司的交易机会中,用友软件更为明确。
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 篇7
关键词:赣州,电子信息,现状,对策
电子信息产业是赣州市的十大主导产业之一, 近年来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强劲,产业链逐步完善,已培养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技术领先的企业。但也存在区域结构趋同、规模小、结构欠合理等问题。笔者围绕赣州市电子信息的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和趋势, 深入实际, 开展调查研究。现就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作如下探讨:
一、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赣州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 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和中央部委对口支援的有利条件,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已成为赣州市发展最快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一, 产业发展平台初具规模。电子信息企业在赣州各县 (市、区) 均有分布, 赣州经开区、章贡区、信丰县、于都县、龙南县、南康区、瑞金市等地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目前已设立了5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基地), 2个市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基地)。通过打造产业平台,“筑巢引凤”,聚集了各类电子信息企业到赣州发展。
第二,产业链逐步完善。通过扶持壮大,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涌现了一批发展势头好, 成长速度快, 市场前景好的生产企业及重大项目,覆盖了电子元器件、数字视听设备、电子信息机电产品、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及广播电视设备等六个类别, 其中电子元器件、数字视听设备和电子信息机电产品等三个类别聚集度较高。主要产品有:半导体光电器件、电子印制线路板、控制元件、显示器件、平板电视、平板电脑、微电机、电子线材等。其中,电子线路板、LED及绿色照明等领域已形成了从资源到制造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第三, 产业科技水平逐渐提高。通过内引外联和加大研发投入, 一批具有领先技术的企业纷纷落户赣州, 提升了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有十余家。研创光电研发的LED陶瓷共烧基板填补了国内空白, 可使LED陶瓷封装基板实现国产化; 赣州德普特集研发和生产为一体, 是国内设计产能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非苹果品牌的平板电脑用电容式触摸屏生产厂家; 赣州金信诺部分产品运用于军工和航空通讯; 宁都艾炜特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和核心技术, 已研发出多款高端智能手机, 并取得国家核准入网许可; 赣州北斗产业园已获得“国家级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称号。另外,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北斗卫星导航应用工程研究院与赣州北斗产业园将在赣州共建北斗卫星导航应用工程研究院江西分院; 国防科技大学与赣州北 斗产业园 共建高精 度应用和 检测技术 研究机构(院)等。
二、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近几年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发展迅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区域结构趋同, 差别化错位发展不明显, 不利于电子信息合理有序发展。如章贡区、龙南县、信丰县等地都在上印制线路板项目,于都县、信丰县等地都在半导体照明上做文章等。二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多为简单加工型或组装型, 研发型企业相对较少, 目前只有艾炜特、研创光电、金信诺等少数企业。其他企业要么研发机构在沿海发达地区, 要么没有研发机构。研发资金投入与销售收入比例也明显偏低。高新技术企业在电子信息中所占比重过小等。三是产品结构不够合理。 虽然电子信息企业覆盖了六个类别, 但仍处于低端水平。生产印制线路板和电子变压器等企业较多,而其他元器件、电子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偏少。企业以订单式生产、来料加工或装配为主, 产业发展走中、低端制造路线,缺少高端产品。四是产业链不完整。以产业链为基础的集科研开发、关键零部件制造、 组装加工、经营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五是缺乏具有突出影响力的拳头产品, 目前全市只有德普特系列产品、艾炜特系列产品、陶瓷共烧基板等少量品牌产品。六是产业转移承载地竞争激烈, 各地都在争取引进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七是产业服务的配套支撑条件不足也制约了产业发展。
三、加快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 虽然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只要准确把握产业的发展方向, 找准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景依然美好。因此, 赣州电子信息产业要以规模化求发展、以自主创新谋突破, 充分发挥赣州市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 立足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 把扶优扶强作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以产业基地 (园区) 为平台, 抓住重点, 突出亮点, 加强产业规划整合,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电子信息产业上规模、升档次。
第一,构筑政策“洼地”,加大“内扶外引”力度。抓住国务院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 充分发挥《若干意见》赋予赣州先行先试政策的作用 , 在建设用地、金融支持、人才保障、 税费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构筑政策“洼地”, 力争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品牌度高的重大龙头项目和配套项目。重点引进对产业发展影响大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品, 充分发挥赣州的资源优势, 大力培育和扶持本土电子信息企业。对本土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电子信息企业, 在税收、资金、土地等多方面大力扶持; 对电子信息产业中相近企业进行整合, 做大规模, 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二,坚持集群发展和特色发展,打造特色产业基地。根据产业发展规划, 确定重点发展区域, 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特色园区。目前, 赣州市在家用视听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电子信息机电产品制造、平板显示、 线路板、汽车电子和动漫及软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潜力, 建议赣州市政府继续重点支持, 并寻求更大突破。以德普特触摸屏项目建设为重点, 围绕触摸屏及相关产业, 大力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涵盖面板和消费电子的产业集群; 以信丰县电子信息产业园、于都半导体照明产业配套基地为龙头, 加快数字视听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延长产业链条; 加快赣州章贡区软件园开发建设,形成集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于一体的产业基地。
第三,加大产业投入,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 加大财政引导、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力度,提高支持电子信息产业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对潜力大、前景好的项目重点支持。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使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合二为一。进一步引导社会资金向电子信息产业投入。鼓励风险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向电子信息产业投入, 形成多元化投资体系; 建议由赣州市政府拿出一定资金与金融机构共同设立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 篇8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拟网络市场逐渐出现,新的消费理念形成了新的市场空间和消费行为,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商作为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是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商务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消费者互联网意识不断增强,更多茶叶企业引入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是以低成本、简单和快捷的电子通信方式,买卖双方不见面所进行各种商贸活动,电子商务活动可以降低成本、高效率、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巨大的电子商务给陕西茶产业带来了巨大商机。
陕南北靠秦岭山脉、南倚靠大巴山,汉江水域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其土壤中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Se)等,是我国绿茶的主要产区之一,以安康、商洛和汉中三市为主产地。陕西鹏翔茶业有限公司位于汉中西乡,与其他地区茶叶相比,具有以下优势:硒元素可以提高免疫力,预防癌症;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癌、杀菌抗病毒、抗衰老、美容、防辐射、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等;茶氨酸可以增强记忆力、消除疲劳、调节血压等。
2 文献综述
Ping Xiu Wang、Hai Yan Zhu、Nai Hui Zhen(2012)通过对印度、斯里兰卡等知名茶业的点烟,发现两国茶企在品牌塑造、质量安全、生态茶园建设和产销模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针对国内茶企国际化发展提出借鉴。B.Szuprowicz(1998)提出影响电子商务定价策略的外在因素有竞争市场特性、消费者心理行为、政府法令以及需求弹性,内部黄精有产品特性和成本曲线。[1]Lebaert.G.(2003)指出电子商务的定价应采用动态弹性定价策略,在网络的经济环境中,价格可以随着消费者的时间地点而变动,也可以依照消费者购买频率的不同而异。[2]王小伙、陈连生、雷光明(2003)认为茶业电商产业化发展的一些重要性,简要说明茶叶企业需要建立网站等。[3]胡丽丽(2009)指出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陕南茶区无工业污染、海拔高、含微量元素丰富,茶叶从内质和口感上,都是全国绿茶中的良品。但是陕西茶叶在市场上的知晓率很低,汉中西乡是茶叶产业化发展的重点。[4]赵晓罡(2013)指出陕西绿茶茶叶的综合开发能力不够、品牌知名度不高、营销能力较弱成为制约陕西绿茶的重要因素。[5]
国内外学者对陕西绿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品质、生长环境品牌塑造、生态茶园建设、质量安全控制和产销模式等方面,但是对于陕西绿茶电子商务发展方面研究较少,本文就陕西绿茶电子商务发展做了详细分析。
3 陕西绿茶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3.1 陕西绿茶发展现状
陕西省南部作为中国主要茶产区之一,2014年实有茶园面积达到121.4千公顷,随着陕南茶业集中度不断增高,涌出一些龙头企业,其中陕西鹏翔茶业有限公司作为茶业的电子商务的佼佼者,为陕西绿茶开辟新的营销模式。陕西大部分茶叶企业在线下实体店销售状况良好,但还有一部分企业并没有重视茶叶的电子商务领域,茶叶电子商务销售模式单一品种良莠不齐,价格标准模糊,品牌影响力小,中高端产品在茶叶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较少,大部分高端茶电子商务平台上自身传达信息有缺陷,这极大地制约了茶叶在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也制约着陕西茶企寻找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巨大市场份额,还制约着陕西茶企走出去。
由于茶叶的销售受到生产条件和茶叶产地的制约,因此茶业电子商务具有多方面的特征。
(1)交易量庞大,单笔交易额低。茶叶电商交易额正在快速的增长,2014年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茶叶的销售额达113亿元,茶叶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平均单笔成交价格为60~80元,而茶叶实体店单次消费在300~2500元不等,两者差距较大,制约茶叶电商市场规模的扩大。
(2)茶企电子商务具有高效率、市场广、低成本性。茶叶电子商务企业将其出售的茶叶商品信息展示在网站上,消费者浏览到电商平台信息时可以选择购买,省去了中间过程以及地域问题,节省卖家展示商品需要的店铺租金等成本,大大地节省了经营费用。顾客不需要到实体店去询问比较,不受卖家销售员态度的影响,就可以选购所需要的各个品种和档次的茶叶商品,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的消费模式。
3.2 陕西鹏翔茶业有限公司电子商务营销策略
陕西鹏翔茶业有限公司是集茶叶种植、加工、新产品研发、销售和茶文化研究为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在汉中、西安、北京等地设销售机构,全国销售网点150余处,产品辐射西北地区,公司涉足茶园认领、茶文化旅游、茶文化传播、茶叶电子商务发展等众多产业。
陕西鹏翔茶业有限公司在传统销售模式具有良好的声誉和品牌认知度,在发展中不断追求创新,跟随互联网时代的潮流,了解消费者需求,使得陕西鹏翔茶业有限公司在线下的优势延伸至电子商务领域。长期发展以来,鹏翔茶业不断引进新的人才,在陕西西安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分公司,建立专有电商团队,完善电子商务领域。在北京、西安、兰州设有分公司、营销中心,全国销售网点1100处,合作电商平台8个,独立运营的电商平台1个,产品涉及西北、华北等全国大中城市,建立了陕西首家茶叶电商公司———西安普兰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并与天猫、淘宝、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自2015年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坚持茶叶的创新品牌,例如:鹏翔茶趣系列花果茶、鹏翔汉中先毫君子、鹏翔汉中仙毫挚友、汉家红茶等系列产品,在电子商务平台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鹏翔茶业有限公司在电子商务平台推出茶趣时光系列,满足年轻消费客户对新奇、果味、便捷茶系列的追求,花果茶系列电子商务平台日销量达3000余件。
通过实地调研,陕西鹏翔茶业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1)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usiness to Consumer,B2C),陕西鹏翔通过网络销售产品或服务到个人消费者。鹏翔茶业有限公司将产品信息发布在购物天猫平台和京东购物平台,将茶企和消费者之间联系,省去中间环节,降低成本。
(2)线下、线上相结合的电子商务(Online to Offline,O2O)。陕西鹏翔茶业有限公司建设有一个国家级茶叶生态示范园(丰河有机茶园基地)、一个省级标准化示范茶园(五丰茶叶生态科技示范园区)、一个研发中心(汉家红茶研究所)、一个鹏翔科技产业园(茶叶综合加工基地)、一个茶叶电子商务公司(陕西大秦商品电在商务有限公司)、形成以线下直营店面、渠道合作、互联网点在商务、出口贸易为主的营销体系。其中线上销售以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为主,线下直营店有:西乡县金牛路店、西乡县樱花大道南口店、汉中市民主街路、西安市义乌商城金康路店、西安市劳动南路大唐西市店、北京西城区马连道9号茶院陕西茶城店等。
4 陕西绿茶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电子商务平台和茶企诚信不足。电子商务平台具有虚拟性,可以被操控的具体实物较少,茶叶的质量好坏、等级很难分辨,对于消费者而言,在此问题上对茶农、茶企、销售人员的要求更高。茶企在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时,会出现茶企在付给第三方管理费用之后,第三方对茶企的信息管理、产品信息、产品上架等方面延迟或违约。
(2)电子商务平台茶叶消费档次偏低。茶企在电子商务平台一般会选择价格适中,质量优良的产品上架,鹏翔电商平台茶叶价格在10~800元,而茶叶档次较高的汉中先毫只在实体店销售,消费者选择高端优质茶叶时必须到实体店购买。
(3)消费者对网上购茶的认可度低。茶叶的质量等级都会影响消费者对于虚拟网络购物的认可,普通茶叶消费者很难辨别茶叶的优劣,对于茶叶电子商务的认可度较低。
(4)企业官网茶叶信息较少,大部分茶企的官方网站未建设茶叶产品信息模块,进行官方网站直接销售平台。
5 陕西绿茶电子商务发展建议
(1)建立茶业运营的门户网站并加强茶业行业网站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专门的门户网站需要专业的电商运营团队,难度较大,但专业门户网站内容专业丰富、市场行情、商业资讯、行业新闻、展会信息、产品交易、茶文化、技术知识、茶企信息等较为全面,更好地展开营销活动。
(2)产品与品牌策略。互联网时代到来,为茶业电子商务营销提供有利的条件,产品和品牌策略选择时,要考虑到产品的特点,产品的样式、产品的名称、实物产品等信息,方便消费者在有限的网络空间中查询所属商品分类目录。加强信息反馈平台,及时了解收集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方便消费者购物体验,也了解消费者需求变化改善企业不足。
(3)价格策略,品牌定价。对于品牌高端礼物珍品茶类,采取高价格、高水平的定价方式,在高端消费人群中建立高端品牌的形象;大众定价。对于“80后”“90后”的年轻人,较为喜欢休闲系列的产品,采取低价格的定价方式,以创新的茶系列休闲品牌吸引消费者。
(4)积极搭建丝路营销平台。积极与陕西供销合作,推动陕西供销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的建设,进一步与丝路沿线国家商务采购网络对接,实现陕西绿茶卖全省卖全球。
参考文献
[1]Aaker,D.A.and J.G.Myers.Advertising Management,Englewood Cliffs[M].NJ:Prentice-Hall,Inc,1987.
[2]Dwyer,F.R.,P.H.Schun,and Sejo Oh.Developing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Marketing,1987(51):11-27.
[3]王小伙,陈年生,雷光明.茶业电子商务赢利模式的选择与创新[J].中国蚕业,2001(9).
[4]胡丽丽.午子绿茶有限公司西安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9-02.
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 篇9
据工信部数据表明, 2013年河南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在中部位居第一位, 而对于河南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而言, 郑州是当仁不让的“老大”。专家指出, 河南省软件产业的70%以上集中在郑州市, 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郑州市继汽车、食品、装备制造业之后迅速发展的新型战略产业, 也是该市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有关业内人士指出, 河南作为我国人口大省, 重工业一直是河南省发展的重点。而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行业进入了电子商务的平台中来。电子信息产业对于河南省而言, 也是其发展的优势, 从最近几年看“河南电子”的发展, 电子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确实也产生了不错的效果, 电商的风潮已经渗入到河南的各个角落。
行业专家魏洪钧作为郑州人, 当然也是耳濡目染河南电子的迅猛发展之势, 对于电子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结合也非常的认可, 他也指出, 随着像“河南电子”这样的电子商务的慢慢起步, 已经开始打开了河南电子产业的发展之路。为河南省创造区域竞争的新优势建设了战略突破口, 这样的平台将成为整个电子产业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
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 篇10
近年来,江西省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综合省力明显增强;但是,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省目前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相当大,并且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传统产业仍是江西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只有以农业信息产业化带动工农业协调发展,增强传统产业的活力,适应市场竞争,才能使我省经济在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保障。
1 新世纪以来,江西省信息产业高速发展
江西省信息产业起步较晚,2000年江西省信息化水平指数在全国处于第17位,在中西部地区处于第8位,发展水平居中下。而且,信息化综合指数只有北京市的三分之一。江西省委省政府把电子信息及现代家电产业列入全省经济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予以重点扶持,在“十五”期间,江西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截止2004年底,全省共完成长途光缆13374公里,全省电话用户达1418.7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达747.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671.3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17.58%,移动电话普及率15.80%。全省宽带接入端口达69.8万个,网络出口带宽大大增加,全省互联网用户达171.3万户。信息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2002年以省政府联结各区市的纵向网建成并开通使用,政务网和政府网站建设初显成效。国家三大光缆通信干线:京九光缆、福杭贵成光缆和宁汉渝光缆在江西省内交汇,为江西省提供了良好的通信环境。
在南昌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TCL(南昌)工业园基本建成,浙大科技园在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工建设,清华科技园、北大科技园、普天工业园、鸿源数显科技园、新索丽(台湾)工业园等在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开工;江西联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在南昌高新区建成联创光电工业园;吉安、九江等市一批信息产业大项目也相继建成投产。清华同方713厂GPS落户九江开发区正加紧建设;以江西联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清华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鼎软件有限公司上市为标志,一批企业正发展成为行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江西省电子集团公司继续列入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江西清华泰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入全国软件百强企业。2003年昌大光电公司与联创光电和福科公司共同构成了LED产品的科研和生产体系,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属国内领先;欣磊公司LED芯片年产量达到29亿粒,成为全国最具规模的生产企业。
2003年江西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五”以来保持了高速度的增长,年均增速超过30%;江西软件业产品销售收入14.61亿元,同比增长63.80%,其中软件和计算机服务收入10.61亿元,增长54.20%;软件出口创汇168万美元,增长38.80%;实现利税总额1.40亿元,增长22.80%,其中利润总额首次突破亿元关,达到1.02亿元,增长21.10%,呈现出良好的前景。截至2004年底,已发展限额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52家,全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05.3亿元,同比增长26.5%;实现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同比增长27.0%;实现利税9.6亿元,同比增长10.5%。在《国家信息化水平评测报告》中,将各个省市的城市信息化水平分成最强、较强、中等、较低、最低五个档次,江西从信息化水平落后地区一跃为“中等”的地区。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江西省农村信息产业化现状
农业信息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信息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它既指用信息、信息技术来提高农民素质,又指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智能工具来改造、更新、装备农业各部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都有赖于农业信息产业化的发展。只有加快农业信息产业化进程,让农民及时获取市场、政策、科技等各方面的信息,才能有效增强市场观念,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农产品流通,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得到更多的转移机会,加速向非农产业进军,拓宽增收门路。
信息市场是信息产业生存、发展和繁荣的条件和基础,是信息产业化的前题。农业生产需要农业信息引导,农产品流通市场需要农业信息市场支撑。通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副业信息效益,在信息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的同时,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地处我国中部的江西省,农业信息产业化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这一国民经济最大的基础产业发展的需要;只有及时改善,大力发展农村信息产业促进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江西已建成以光纤、卫星通讯为基础的主干网覆盖全省县以上所有城镇,并逐步向乡镇和企业延伸。将分阶段建设和完善省党政信息网等5大信息资源网,建成一批信息资源网,基础性数据库,初步实现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因特网用户超过400万户,建设了金庐软件园、京东电子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智能社区、社会保障等六大信息化工程。
农业信息网络不到位以及农业信息的处理手段落后,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开发的能力落后,且缺乏总体规划、未形成有效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从而使有效信息服务不到位,不能依靠信息网络将所有科学管理方法有机地集成,使农业产业内部有序、协同、高效的一体化运行。江西省是一个农业经济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农业省,有农村劳动力近16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900余万人。地少人多是江西省的现状,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存在着一支数量庞大的剩余农民工大军。由于我省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加上没有专业技术,一方面难以接受科技知识,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致使广大农村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农村劳动力退出农业生产的基础不稳。另一方面,使得农村劳动力适应不了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比较困难,是制约农村信息产业化的内在因素。
江西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在对农业信息产业化的认识、市场体系、农业信息产业企业、农业科技等方面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进一步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化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基层农户由于规模小,加上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对农业信息产业化还缺乏理性认识。一部分农民仍保留传统的甚至比较原始的耕作方式,作坊式的小农经济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发展,缺乏竞争力。农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增产不增收。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农产品生产、销售等市场信息严重滞后,地区产品结构雷同,缺乏主导产业和产品,重复投入,盲目竞争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江西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初步建立了全省农业信息体系,省农业厅开设了“江西农村信息网”,南昌市、九江市和赣州市等11个设区市都建立了各自的“农村信息网”;此外,还有江西畜牧、水产和植保等19个行业网站。这些农业信息网站提供了大量“市场信息”、“科技服务”和“供求信息”等。江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江西省委农村工作部和江西省气象局还联合开办了“江西新农村建设”网站,提供了大量涉农政策法规、农业市场动态和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指南和专家服务等。江西省还打造了第一个面向新农村建设的综合信息服务品牌——信息田园。“信息田园”采用了网站集群、智能采集、语音推送(TTS)、短信互动(SMS)四大先进互联网应用技术,具有信息发布、信息订制、信息共享、专家咨询、视频点播、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八大功能,成为全国第一家整合了声讯系统、短信系统及各类、各级网站系统,采取政府牵头、市场动作、各方配合、共同推进的江西模式建立的服务“三农”的省级平台。
3 江西省农村信息产业化发展对策
农业信息资源大体可分为农户信息、农业经济信息、农业科技信息、政府信息、国外农业信息等。农业信息用户大致可分为农民、领导决策者、农业科研人员。其中,农民最需要的信息有政府农业政策、法规信息、科技致富信息、市场动态信息、农资供应信息、优良种苗信息、气象信息、病虫害防治信息等。农业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的前提条件。准确有效的农业信息,可规避农产品生产和交易中的风险,减少流通环节,简化交易程序,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降低市场风险。
3.1 搞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产业化打下扎实基础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信息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方面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极大程度地发挥现有的农业科研信息机构在担负农业信息的网络建设、数据库建设、信息普及、教育等多项任务作用。加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各类农业专业网站,开通农业信息渠道,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3.2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统筹建好网络系统和农业信息资源库体系
数据库是信息产业化和网络化的基础,是农业信息源的载体。数据库建设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时间、人力、资金的大量投入,改善数据库数量、质量和农业信息的采集、整理及传递,对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进行统一组织,提高资源共享的利用率。组织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农经、情报研究人员、杂志编辑人员等,利用人才优势和图书馆的资源形成合力,为江西农业信息网络化、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提供服务。
3.3 加大投入形成信息产业规模,开发农业及农业发展所需的信息产品
农业信息业的主要市场在农村,国家应投资农业信息业,首先无偿或部分有偿向农民提供价廉物美的农业信息,通过农民掌握信息来指导生产,国家主要从农业生产发展中获得实惠。建设国际国内互通互联的农业信息网络及必要的各级各类农业信息中心,拓展农业科研领域,贯彻国家、地方、用户等多渠道投资的方针,大力增加对农业信息产业化的投入,以确保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需要。以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逐步建立充满活力的信息产业自我发展机制,创办农业信息经济实体,以信息为商品参与市场竞争。
3.4 加速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促进社会资源的节约
加强对各项成本的监管,减少浪费资源的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现象的发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引导广大农民树立以信息为中心,以消费者需求为目标的市场导向观念,围绕建设科技型、外向型、城郊型和设施型农业,调整农业信息结构。积极实施“网上江西”工程,推动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使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顺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3.5 完善培训机制,不断充实农业信息网络人才
加强对信息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他们开展农村信息体系建设能力和自身服务水平,造就和培养一支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农业信息产业化人才队伍,大力开展农业信息产业化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积极推进农业信息产业化的发展。增加经费投入,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各农业院校应建立农业信息的专业,开设农业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课程,或者举办农业信息技术培训班。
3.6 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农业信息化桥梁可起到优势互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强化农业数据库建设力度,开展对信息进行整合、组织等深层次开发利用。切实解决农业应用软件出现供求之间的矛盾,扎扎实实地做好农业信息化的普及。建立和提供配套条件和形成市场机制,为农业生产信息技术提供与开发把握市场导向,真正为农业提供实用性服务。
4 结束语
1985--2000年江西省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为25.8,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38.46。江西省信息化综合水平偏低,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相对滞后,信息网络建设还不能满足高速、宽带、多媒体数据的传输要求,信息资源开发的利用程度不高,覆盖面不广,反映江西的网上农业信息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更新不及时,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经济的发生和发展清楚的表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是支撑整个新经济的支柱。统计资料表明,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从20世纪初的5%—20%提高到70年代至90年代的70%—80%,信息技术是新经济的支柱,它的发展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新经济社会中,信息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它引导着世界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信息的掌握和传播成为决定性因素。信息革命促进了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使新兴的信息产业大量涌现和飞速发展。信息产业开始从其他产业中明显分离出来,并迅速跃升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促进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最具活力的关键因素。我国把信息化建设作为21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把推进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进农业信息产业化多形式、多层次的推广和应用,并在充分利用国家现有网络平台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农业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效能,加快江西省经济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促使农业信息服务业成为农业产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省市级农科院信息所可围绕都市农业建立特色农业数据库,根据需要创造条件开发“农业生产信息库”,作为农业生产的支持系统,为江西的农业经济建设提供服务。重点不仅仅是开发建设,更重要的是在于充分利用。学习借鉴国内外农业信息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信息共享,开创一条既适合本省省情又具有特色的农业信息化道路。
摘要:江西省是一个农业经济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农业省。近年来,江西省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综合省力明显增强,已初步建立了全省农业信息体系。本文对江西省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和农村信息产业化现状进行了说明和分析,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江西省农村信息产业化发展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信息,信息产业化,数据库
参考文献
[1]傅洪勋.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3,(11):44-47.
[2]刘世洪.论我国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2):5-9.
[3]王爱云.农村信息产业化发展研究[J].理论学刊,2006,(11):85-86.
[4]姚文戈.以信息化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J].情报科学,2005,(10):1481-1484.
加快发展河南电子信息产业的思考 篇11
一、河南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河南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
1.生产总量快速增长,新经济增长点初现。2011~2013年,河南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369亿元、2101亿元、3202亿元,同比增长87.6%、53.5%、52.4%。全省以郑州、洛阳为一体,以新乡、安阳、鹤壁和许昌、南阳、漯河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布局初步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省名副其实的高成长行业。
2.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河南现有许昌电力电子、新乡新型电池、安阳显示器件、郑州信息安全4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有洛阳硅电子、南阳光电子、濮阳电光源3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另外鹤壁、漯河省级电子产业基地也在大力建设中。这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特色鲜明,集聚效应逐步放大。
3.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国务院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支持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给河南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持,河南省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加大了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的扶持等。
(二)河南电子信息产业的劣势
1.技术基础比较薄弱,缺乏产业核心技术。河南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基础比较薄弱,长期停留在加工、组装阶段,核心技术缺乏,关键零部件、重要材料和专用设备基本依赖进口,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高效的产业协同效应,发展受制情况严重。如平板显示产业,高世代大屏幕液晶面板等上游屏资源受制于人;LED产业,高端功率型超高亮度LED芯片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太阳能光伏产业,太阳能级高纯度多晶硅大规模量产的技术工艺瓶颈还有待突破等。
2.产业创新能力弱、高层次人才匮乏。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足,缺少领先水平的关键技术,产品更新换代慢,难以应对电子产品快速升级带来的冲击。缺乏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型工人。
3.光伏等领域对外依存度高,发展中存在许多不可预见性。2008~2012年,由于受到欧美市场发展滞涨制约和美国对我国光伏企业开展“双反”调查等影响,加上国内太阳能光伏应用市场未有效启动以及多晶硅产业准入等因素影响,全省光伏企业多数陷入困境。
(三)河南电子信息产业的机遇
1.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特性带来的潜力空间。电子信息产业具有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的特征,是当前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工信部《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0%左右,2015年达到10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15%,潜力巨大。
2.全国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良好产业氛围。2013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销售收入达12.4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2.7%。重点领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如在集成电路领域,国内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5纳米相变存储技术产品发布,打破了国外芯片存储核心技术长期垄断的局面;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IGBT芯片通过鉴定并投入批量生产,终结了高端IGBT芯片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3.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跨国转移的新趋势。金融危机后,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跨国转移呈现新趋势。发达国家的企业已不仅仅转移外包制造业务,而是将技术研发、产品零售等产业环节整体搬进;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将其上下游配套企业带入发展中国家,使其由跨国公司单一的产品制造基地转变为研发、制造和零售等多位一体的整体营运基地,这种新趋势带来了重大机遇。
(四)河南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挑战
1.原材料、劳动力成本压力持续上升。如近年来郑州连续多次对月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调整,从2010年的800元、2011年的1080元、2012年的1240元提高到2014年的1400元。如郑州航空港区某智能终端公司人工工资比2013年同期上涨约6%,主要原材料显示屏购进成本比2013年同期上涨约5%。
2.资金困境与人才瓶颈。资金困境和人才的紧缺与频繁流动一直是制约大多数中小电子信息企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国内资金一直流动匮乏,热钱过多地流向了楼市,导致房地产过热,而其他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却资金短缺。
3.国内外产业竞争激烈。国际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区域发展形势逼人。金融危机后,国际电子信息产业进行新一轮战略转移与规划,国内其他省份也积极抢占高点,竞争非常激烈。
二、加快河南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培育龙头企业,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发展
鼓励全球500强企业、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上市的国内外电子信息企业在河南设立公司,优先投资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项目。对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项目,用地指标优先,生产要素保障优先。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扩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模,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二)引导产业转移,合理布局产业,加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
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启动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园区多样化发展战略。如郑州市原有的软件、新型显示面板、消费类电子、信息安全等产品发展良好,在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过程中可以给予重点发展。许昌市电力电子装备和系统、轨道交通电气自动化系统、新型功率电子元器件等产品发展较好,应该继续加以扶持。按照河南省确定的“一体两翼”产业布局,在培育新型工业化基地过程中,重点布局一批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将郑州、洛阳建成国家重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推动鹤壁、漯河等地成为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三)增加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的竞争力
要增加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首先,要推动出台和落实鼓励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措施,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的竞争力,鼓励支持大企业、公司与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或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其次,通过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引导企业更加注重加强研发、资本运作、品牌建设和开展国际化经营,应注重引入外部资源,推动技术市场建设,想方设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可靠的的技术源泉,引导企业注重运用新技术;最后,新工艺提升产品结构,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附加值高的新产品。
(四)加强人才培养,大力引进复合型人才,建立有效的人才交流机制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产业的发展和继续依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只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提升,才可以推进产业发展的升级换代。人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国内外都有所体现。正是因为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足够重视,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例如印度的软件产业。因此,河南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环节是加强相关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另外,还需要继续加大政策的优惠力度,尽力留住当地人才,吸引外地人才。
【本文系2013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3B329)的阶段性成果】
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 篇1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列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包括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高端软件服务业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江西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特色明显, 已经形成了云计算、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等优势产业, 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
面对经济新常态, 面对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速发展的新态势, 面对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和制造布局大调整的机遇和挑战, 江西省想要在新一轮国际信息技术产业资本转移中勇立潮头, 获得长足的进步, 就必须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框架, 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产业集群。
1 江西信息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基本概况
1.1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全省长途光缆线路长度净增7万千米, 达到36.4万千米;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125.4万门, 全省电话用户总数2520.9万户, 其中固定电话709.6万户, 移动电话1811.3万户。通信业发展格局不断优化, 3G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新建6209个基站, 已覆盖所有县 (市) 和70%乡镇, 3G电话用户达到73.7万户, 其中TD-SCDMA开始商用, 用户达42.6万户。
1.2 电子政务应用技术进一步深化
全省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已基本开通运行, 覆盖全省、惠及城乡的政府网站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 成为政府信息公开、政民互动、网上办事的新渠道。全省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以及“金财”、“金农”、“金水”、“金土”、“金质”、“金保”等一系列“金”字工程的建设取得成效, 在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技术融合初显成效
江西省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生产装备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 被入选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省”, 洪都航空、江铃集团、昌河飞机公司等成为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重点试点企业。全省工业各行业已基本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行业信息网, 机械、电子、汽车、航空和船舶等制造业CAD技术应用普及率达80%以上。大多数工业园区积极推进“数字园区”建设, 建立了数字园区的信息发布平台, 实现宽带100%到达园内企业。
1.4 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逐步推广
中小企业信息资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江西移动电子商务网、南方粮食网等一批电子商务平台陆续建成, 首个省级电子商务网上支付中心———江西省电子商务网上支付中心成立。电子支付和结算广泛应用, 网上交易规模和效率明显提高, 网络信用环境有所改善, 银行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接近40%。物流信息化水平取得长足发展, 铁路、公路、航运等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江西省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长途客运及危险品运输运行监管平台等一批物流信息平台投入应用, 电子口岸初步建成, 逐步实现海铁联运、路港直通等无纸化大通关。
1.5 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农村宽带入户率达到4.7户/百户, 农村电视机普及率达120台/百户, 全省乡镇有线电视覆盖率88.3%, 行政村有线电视覆盖率86.3%。全省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00%的乡镇建立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 95%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点,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等领域逐步得到应用。上饶市、南昌市被列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城市, 崇义县被批准为国家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金农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重点项目实施。
1.6 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务实推进
“平安江西”、“天网工程”、“数字城管”、“智能交通”、“生态环境信息自动监测网络”、“现代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平台”、社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等项目的实施, 有力地提升了城市管理、社会治安、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旅游、应急指挥等领域的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覆盖全省的现代教育传输网络初步建成, 医疗卫生信息化取得明显进展, 医院信息系统已在大中型医院基本普及。
1.7 信息技术支撑产业快速发展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品门类齐全且颇具特色, 形成了以太阳能光伏产品、电子元器件、通讯设备、计算机、显示器、家用电器和电子材料等门类为主的产品结构, 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 (LED) 产业链初步形成。软件服务业呈现出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 全省95%以上的软件企业集中于南昌市, 全省85%的软件企业集中在金庐软件园。
1.8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高, 江西省互联网监控中心、江西省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启动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取得进展, 互联网环境逐步改善。
2 存在的薄弱环节
虽然江西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保持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势头, 但整体上在全国仅排在中游位置, 与周边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特别在科技创新方面, 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2.1 创新发展环境欠佳
目前, 江西省的社会信息化程度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信息化程度与经济发展速度极不均衡, 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城乡、区域、行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信息作为重要战略性经济资源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对信息化的认识有待深化。在政策服务及资金支持方面, 力量也较为薄弱, 近年来, 全省支持工业发展的财政扶持资金大多用在比较成熟和重点支持的产业, 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产业的投入较少。
2.2 高端创新人才匮乏
信息化人才缺乏, 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亟待培养和提高。虽然最近几年江西省在人才资源开发、人才小高地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但是受经济、地区等因素的制约, 人才短缺仍然是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2.3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受产业整体资金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缺乏的影响, 江西省企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较弱,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 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有待突破;拥有的发明专利少, 自主创新产品不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缓慢, 市场开发能力、市场开拓意识和能动性不强。
2.4 产学研用结合不紧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 教育、科研、产业脱钩问题比较突出, 科研优势未能有效转化成产业优势。现行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资源配置分散, 运行效率不高, 市场体系和各类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2.5 创新配套体系不全
一方面, 江西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上下游及相关产业内在配套不健全, 电子零配件等产品配套较为缺乏或不能满足产业发展要求。另一方面, 现代物流、银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产业发展外在配套体系不完善, 产业与物流体系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
2.6 创新园区建设滞后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缺乏统筹和协调, 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 重建设、轻应用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江西省至今未建设物联网产业园、云计算产业园、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园等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进行培育和孵化的专业园区, 缺乏龙头企业支撑产业链, 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3 战略思路与发展重点
3.1 战略思路:坚持两大发展方向
3.1.1 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
重点加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智慧城市等产品或系统研发的关键技术科技创新, 提升全省新一代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促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3.1.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化推进
大力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智慧城市等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物联网先导应用和产业化, 积极规划先导应用、技术攻关、网络部署、产业布局和安全防范等重大任务, 实现应用、技术和产业协同快速发展;构建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 促进云计算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3.2 发展重点:突出九大重点领域
按照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 依托全省科技、人才、产业基础及优势, 发展九大重点领域。
3.2.1 下一代互联网
重点开展IPV6协议应用、端到端高性能通信技术、安全性高的运营平台、终端产品、硬件设备、基于IPV6的应用服务等;技术领域突破一批技术瓶颈, 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创制一批国际技术标准;培育一批龙头示范企业、高成长的瞪羚企业;应用水平显著提高, 完成一批应用示范项目和工程。
3.2.2 云计算
掌握云计算和高性能计算的核心技术, 加快建设“鄱湖云”计算中心, 并引导部门和企业形成不同规模、不同服务模式的云计算平台, 开展云计算高新技术服务产品的研发。
3.2.3 物联网
重点构建物联网应用基础框架, 开展物联网应用技术研发, 力争在无线传感网络、无线射频识别和应用支撑等平台的关键技术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2.4 大数据
重点发展分布式数据挖掘技术、大规模并行处理数据库、可扩展的存储系统、移动网络数据计算技术、大数据缓存数据存储技术、硬件设备技术、大数据的商业应用等, 推动江西省电子商务发展。
3.2.5 三网融合技术
按照统筹部署, 有序开展“三网”融合业务试点。技术融合上, 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基础技术与设施升级改造, 尽快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 提高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业务融合上, 加强电信运营企业、广电企业合作, 优势互补, 推动电信、广电业务双向进入;行业融合上, 引导软件研发企业、设备制造企业、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积极参与, 为企业创造有分工、有协作、有监管、公平合理、适度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快业务应用平台建设, 创新产业形态;终端融合上, 推动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视频等融合业务发展, 促进资源共享, 加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3.2.6 新型显示技术
新型显示技术科技创新主要从基础问题技术、前沿技术以及应用技术三方面科技创新。基础问题技术主要探究新型显示技术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器件, 重点解决新型显示中的科技前沿问题, 为未来新型显示高新技术的形成提供源头创新。前沿技术则主要研究全息3D显示、裸眼3D显示、移动互联网终端显示等技术和电子纸显示的有源、彩色化和快速响应等技术及解决新型显示技术的产业化量产关键技术。应用技术则主要研究激光显示关键配套技术与设备和开展高性能、智能化驱动电源技术及高性能视频图像处理与颜色管理技术研究及其配套硬件。
3.2.7 高性能集成电路技术
围绕重点整机和战略领域需求, 大力提升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自主开发能力, 突破先进和特色芯片制造工艺技术, 先进封装、测试技术以及关键设备、仪器、材料核心技术, 加强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工艺技术研发, 培育集成电路产业竞争新优势。
3.2.8 高端软件及其服务技术
加强以网络化操作系统、海量数据处理软件等为代表的基础软件、云计算软件、工业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关键软件的开发, 推动大型信息资源库建设, 积极培育云计算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 促进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 推进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变革转型和信息服务的普及, 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内容产业, 提升文化创意产业,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3.2.9 智慧城市
积极打造江西省“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 为促进全省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推动全省自主创新成果在智慧城市中推广应用, 形成全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城市技术与标准体系和解决方案, 为全省乃至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4 保障措施
4.1 建立创新协调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科学决策, 建立多部门参与的重大事项沟通决策机制, 确立省科学技术厅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的责任部门, 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审议重点项目计划、专项资金安排等事项, 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主动吸引和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到江西省投资兴业, 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集聚发展效应。整合财政资金投入渠道,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加大对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的支持力度, 创建有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与机制、支撑环境和服务体系。
4.2 优化创新引导政策
通过平面、电视、网络、移动传媒等媒体平台, 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创新的宣传推广力度, 向外界展示江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科技发展规划、重点项目、政策措施、产业环境等信息, 提升影响力, 不断拓宽对外合作交流渠道。
继续发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政策的作用, 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加快科技创新, 加快研究制订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新政策。对有利于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进步重大成果的应用和产业给予资金奖励。
4.3 加大创新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大幅度增加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 形成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金、私募资金、创业风险资金等投资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全面落实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惠政策, 继续争取国家部委对江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的支持。省有关部门支持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产学研用等专项资金重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倾斜。
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技术、关键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等要加大支持力度, 从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用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吸引企业、资本和人才向这一行业流动, 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的集聚效应。
4.4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
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 以需求为导向, 以项目为载体, 以产业资本为纽带, 政府、企业等产业相关主体协同创新推进机制。立足我省现有技术优势, 加强产学研合作, 充分借助优势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实力和研究基础, 通过政府扶持、引导, 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究, 着力破解产业发展关键制约瓶颈, 努力掌握核心知识产权, 迅速占领整个产业链的高端环节。
扶持以企业为主体研究制定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 并将有代表性的标准推向国际。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积极构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制定自主知识产权支持计划。
4.5 培养创新人才队伍
制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 依托重大攻关项目、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 引进一批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以及高层次人才。
加大国内外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力度, 优化有利于高端人才发展的宽松环境, 政策和待遇上吸引人, 制度上体现弹性化, 强化服务意识。依托大型骨干企业 (集团) 、重点院校和培训机构, 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国家级实训基地。
加强与国外有关科技发展计划的交流合作, 参与和组织产业技术创新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通过高层次的国际合作, 培养更优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创新人才。
4.6 加强创新基地建设
继续推进和强化南昌高新区、金庐软件园等产业基地 (园区) 建设, 积极组办各种类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活动, 主动吸引和承接国内外产业专业,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在江西落户或建立分支机构, 并为这些活动和机构做好综合性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介机构发展;积极构建网络、技术和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 通过平台促进科技创新。
摘要:当前面对经济新常态, 加快发展江西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对于全省未来的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江西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总结出江西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路径, 提出了江西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领域与保障措施, 以期从具体层面增强江西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思路,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贺正楚, 吴艳, 周震虹.基于知识发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研究:兼论“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12, (04) :22-28.
[2]刘志阳, 程海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培育与网络特征[J].改革, 2010, (05) :36-42.
[3]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J].工具技术, 2011, (10) :34.
[4]刘忠东, 万君康.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05, (01) :154-156.
[5]马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标准化论坛在京举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标准化系列白皮书发布[J].中国标准化, 2012, (07) :28-29.
[6]赵子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标准化明确“新风向”[J].中国标准化, 2013, (08) :14-18.
[7]韩红霞.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28) :72.
【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推荐阅读:
陕西省电子信息学校论文07-08
陕西文化产业11-01
陕西第三产业发展建议09-03
陕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工作总结08-02
陕西省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基层服务人员信息采集...09-02
陕西自学考试信息平台10-05
陕西省户县10-24
陕西省高考作文07-07
陕西省GDP05-12
陕西省文学旅游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