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民办高校

2024-09-18

陕西省民办高校(共12篇)

陕西省民办高校 篇1

1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我国教师的专业地位在1986年正式确立, 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由此也得到不断强化。目前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 现有的知识满足不了社会变化的需要, 如果不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更新, 就会落后会被社会所淘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在职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完成学校学业后, 再进修时进行体育知识更新的教育, 属于成人教育的一部分。

2 对陕西省民办院校教学现状的研究

国内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进行了不少的研究, 但是对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不多, 通过对陕西省思源学院、培华学院、西京学院、欧亚学院4所民办高校进行调查, 通过对比总结出我院在这方面不占有太大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安翻译学院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可以弥补对陕西省民办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相关研究的不足, 丰富研究理论, 同时为我院相关主管部门提供参考意见, 进一步完善我院体育教学与发展。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陕西省4所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得出结论如下:

2.1 职称结构与学历层次

通过调查 (表1) 发现4所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存在职称普遍偏低, 最高职称仅为讲师。讲师共计44人, 平均毎校11人, 40~50岁的专职体育教师缺失。当然缺少中年骨干教师是和民办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分不开的, 陕西省民办高校教师参加国家每年的职称评定工作近几年才起步, 虽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民办院校体育教师队伍, 但初、中、高职称比例还有待发展与改善。应当看到各民办高校无论是职称评定还是中青年教师的数量较2年前都有了较大提高, 改变了以前那种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我院因前2年自考生不开设体育课, 体育教师人数较少讲师仅为5人, 离兄弟院校尚有一定差距。通过调查, 在陕西省民办院校中体育教师学历情况调查中人数为86人, 硕士人数12人, 占总的人数13.95%, 本科64人, 占总人数的74.42%。

从调查显示4所民办高校共有专职体育教师86名, 平均每校21.5人, 民办高校体育教师学历比前两年得到了很大提高, 为本科学历, 有硕士学位的也已达12人, 占13.95%, 平均每校3人, 但高素质人才缺口仍然很大。我院2011年6月调查结束时专职体育教师14人, 有硕士学位的1人, 其余都为本科毕业。

2.2 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

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外乎3种: (1) 提高教学能力; (2) 提高学历文凭; (3) 晋升职称需要。80%体育教师认为继续教育对自己有一定帮助或帮助很大, 20%的体育教师认为没有帮助或帮助不大, 通过研究调查, 38%的教师认为学历继续教育不能满足自身需求, 主要是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非学历继续教育中45%的体育教师认为培训内容或者缺少针对性或者太专业离实际太远, 不能满足自身需求, 主要是培训方式存在问题。培训课程内容排在第一位的是体育教育实践, 说明体育教师非常重视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众所周知随着科技的进步, 在学校里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完, 走入社会后, 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提高。教师们带着求教的心情带着问题来进行学习, 想提高教学水平、质量,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做到学以致用。

年轻体育教师参加非学历继续教育, 因为职称评定需要, 要求必须参加。中、轻年体育教师参加学历继续教育是因为评审职称、职务晋升时单位对学历的要求。应该说体育教师们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是积极的, 只是继续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课程设置、内容、管理等方面出现了问题, 使部分人产生了消极看法, 主观上还是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造成的, 对教师们而言认清形势, 深刻领悟到接受继续教育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大势所趋。

2.3 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影响的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影响的因素有以下几种:工作任务重、经费投入不足、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制度不完善等。近2年中陕西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机会明显增多, 有33.72%的体育教师没有进行过任何培训, 有66.27%的体育教师参加了校内外各级的培训与学习, 教师们参加了在职体育硕士和同等学力的考试与学习。通过调查显示, 陕西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师在接受培训、进修情况统计来看, 接受培训与进修的人数为57人, 占总人数的66.27%, 没有接受培训与进修的人数为29人, 占总人数的33.72%。

我院自2010年本科评估获得优秀后采用“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 参加各级各类全国、省市的精品课、裁判等级、科报会、交流会、培训研讨班等方式进行进修学习, 平均每学期每人次1~2次。更为可喜的看到2011年下半年除新引进2名研究生外已有3人考取了体育硕士与在职体育硕士, 另有5人次进行了2011年在职体育硕士考试, 2人被录取。

2.4 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形式

参加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外出参观、学习;个人业余培训;半脱产学习;其他方式及网络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 而脱产仅占极小的一部分;调查的每个民办学校继续教育的主要渠道都由学校自己组织开展的培训达到100%, 可见陕西民办高校对其体育师资力量的重视较前两年得到了大幅度的加强。其他渠道如各种研讨会、交流会、学术会议、裁判培训占总数的13%;远程网络教育平台占总数的20%;体育教师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费用完全由个人负担的占8%;学校负担的占90%及以上;学历继续教育个人和学校按照一定比例分担的占40%, 各民办高校都有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度学业完成后或学费全部报销或按照绩效比例部分报销同时提高教师个人收入 (如表2) 。

2.5 陕西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科研情况

科研能力是一名合格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 是体育教师较为薄弱的方面, 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继续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保证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掌握最新最快的科研动态, 使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始终走在时代前端, 不被时代大潮落下。

对陕西省民办高校调查后发现民办高校建校时间较短, 各学校都陆续出台了激励科研工作措施与办法, 但并不完善尚在摸索中。体育教师队伍中多为青年教师, 缺乏高文凭、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体育学科的专家、学科带头人少,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办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通过对陕西省民办高校进两年自编教材、科研论文的统计来看, 西安翻译学院自编教材为3本, 教师发表论文30篇, 科报会为2篇;西安欧亚学院教师发表论文15篇;西京学院教师发表论文10篇;西安思源学院自编教材1本, 教师发表论文30篇;核心3篇;科报会3篇;获奖3次;培华学院自编教材3本, 教师发表论文40篇。这从根本上显示了陕西省民办院校体育教师的科研现状。

多数教师认为从事科研活动会对自己从提高理论水平、提高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指导教学与训练、社会交往、职称晋升等方面有所帮助。因教师职称评定需要, 近2年来多数体育教师撰写发表了文章, 通过表6可以发现科研论文含金量不高, 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11年陕西省教委主办的论文报告会上, 民办高校参加的论文思源学院3篇获奖。

3 建议

通过对我院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的研究与分析, 发现不足提出以下建议。

3.1 树立正确的继续教育观念, 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继续教育是个人和社会目标相统一的一种重要形式,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院领导, 首先要从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高度来认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个人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展开切实有效的方法支持、鼓励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 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 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其次体育教师也要认清形势, 清醒的意识到接受继续教育, 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3.2 完善继续教育的组织形式, 满足体育教师的工作发展需求

提高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全面认识, 加深对体育教育的了解, 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实际的了解,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满足体育教师的工作发展需求, 不断加强我院体育师资力量。可以招聘博士、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聘请公办大学中优秀人才, 如专家、学者、教授、学科带头人等, 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能打硬仗的“专职为主, 兼职为辅”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3.3 建立健全保障和激励机制

继续教育的费用制约了部分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空间。建立健全完整的保障体系和激励措施, 形成制度以便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众所周知民办高校老师课时量大, 减少课时量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积极的自觉、自愿的投入继续教育之中, 不断充实完善自我, 提高科研能力、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3.4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加强体育教师对网络教育平台的应用

现代社会知识发展迅速, 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借助网络教育平台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知识共享, 既提高了体育教师教师的综合应用能力又减少了费用支出, 达到双赢。

陕西省民办高校 篇2

部分高校资助热线也同时公布,西安交通大学:029-*******;西北农林科技大学:029-*******;陕西师范大学:029-*******;西安电子科技大学:029-*******;长安大学:029-*******;西北工业大学:029-*******。

自始,教育部连续每年在8月15日至9月15日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与广大学生点对点沟通。该时段热线电话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资助部门咨询政策和反映问题,也可拨打教育部常年开设的统一监督举报电话010-*******、010-*******。

又讯(记者张端实习生宋永钊)昨日,全省工会“阳光就业行动”暨“金秋爱心助学”活动正式启动,将对符合资助条件的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未就业困难职工家庭的高校毕业生予以资助,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的经济困难。昨日,首批40名贫困学生代表收到了来自“金秋爱心助学”的5000元助学金。

陕西民办高校:世袭还是“收编” 篇3

而在民办教育界,尤其是陕西民办高教领域,丁祖诒的去世被赋予更多意义。

丁祖诒上世纪80年代创办了现在的“西翻”,并在20多年中把学院规模推到中国民办高教最高点。学院官网显示:有4万名全日制住校生,毕业8万余名复合实用型涉外人才,拥有70万平方米自有校舍,校园占地3000亩,自有校产12亿元。

丁祖诒的办学梦想是要把“西翻”办成“东方哈佛”。“东方哈佛”在2011年底就开始遴选继任者。身为董事长的丁祖诒提议,并经院董事会研究决定,由在“西翻”工作多年的沈久福教授出任院长。这一任命于2012年1月16日获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批复。

丁祖诒离世后,董事长职位正式由女儿丁晶接任。公开资料显示,丁晶身影已频繁出现在“西翻”的行政、外联事务中,并在新的招生季开始之际,像他父亲那样代表“西翻”接受报纸、网络访谈。她在访谈中致力于推介“丁氏六大教育理念”,并积极展望“西翻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如何做到‘继往’和‘开来’”。

“家族世袭”渐成治校模式

在西安民办高校中,“家族世袭”的治校风气并非自“西翻”而起,2007年,西安培华学院就有成例在先。

西安培华学院是一所与“西翻”规模相当的民办高校,老校长姜维之被视为陕西民办高校第一人。学校坐拥西安高新区、长安区两个校区,占地近2000亩,各类在校生逾33000名。

在民办高校动辄上万学生、学校基础设施甚或远超同类公办院校的西安,“培华”引以为傲的,并非规模和“硬件”,而是它的历史渊源和近年先人一步的“政策”争取。

西安培华学院在2003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学校,由此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十二省市区首所民办本科院校。2007年6月21日,经陕西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它再次成为西部十二省市区首家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本科高校。

“培华”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创立的“西安第一平民女子职业学校”。1935年,邵力子及夫人傅学文女士、杨虎城将军夫人谢葆真女士,以及宋美龄等社会名流,再次捐资建校于西安市后宰门,并更名为“陕西省私立培华女子初级染织科职业学校”。

建国后逾半个世纪的“培华”发展进程中,姜维之是学校灵魂人物之一。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西安军管会派员进入“培华”,同年8月姜维之即在此任教。3年后,他被任命为“培华”常务副校长。1983年重振“培华”时,姜正式任校长。

姜维之带领“培华”走到2007年,以82岁高龄阖然长逝。培华官网“大事记”显示,姜维之辞世8天前,其孙姜波被学院理事会任命为理事长、法人,兼任院长。

就在丁祖诒辞世前1月,2012年2月17日,西安培华学院在长安校区维之图书馆前落成了姜维之铜像。

2012年6月25日,即丁祖诒逝后百天,“西翻”亦在学校落成“丁祖诒教授铜像”。

继承愿望

西京学院是西安又一所在校学生人数超过3万的民办高校。它创办于1994年,是国家批准的西北地区唯一一个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主考院校。2011年10月,经教育部审批,西京学院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教育资格。

西京学院重要开创者之一任万钧,现任学院院长,1941年出生的他已届71岁高龄。任万钧女儿任芳,生于1972年,30岁时即被任命为西京职业学院(西京学院前身)副院长,3年后任西京学院第一副院长,2008年3月至今,正式出任西京学院执行院长。

西安外事学院与“西翻”、“西京”齐名,在校学生人数将近4万。学院创始人黄藤,曾经集董事长、院长职务于一身,现专任董事长一职。学院官网“学校领导”信息显示,现任学院执行董事长为黄詹媛,乃黄藤之女。

“培华是最早遇上接班人问题的,培华任命姜波为理事长、院长时,报到省里。结果省里、教育厅都十分纠结。如果同意,意味着陕西的民办教育是可以继承的。”熟悉这一情况的西安某民办院校一位副院长告诉

《瞭望东方周刊》,“但如果不同意,对陕西民办教育整个行业将是个致命打击。现在的举办者就要考虑,我百年之后,咋办。”

事实上,就在姜维之去世当年,陕西另一所知名烹饪旅游专修学院创办人、院长去世,陕西省教育厅同样面临该学院创办人职务是否交由其女儿来继承的难题。

“省里搞政策研究的一帮人,研究半天,觉得同意不合适,可是,不同意的理由又是啥?有次吃饭,大家就向他们提出来一个问题,如果姜波不是姜维之的孙子,他个人条件能不能担任这个院长。”前述副院长说,“这才一语点醒梦中人,最后两个都批了。”

十数年浸淫在陕西民办教育界,该副院长的观察是:“此次批复后,后面即照搬照抄,大家照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对院长、董事长、理事长的任职资格,看儿女哪条不够,赶紧补就是了。”

“西安一位民办高校老校长,看培华批下来后,领着自家女儿到教育厅,把各个处室门敲开,见人就给介绍,这是我女儿,现在是执行院长,下一步就是院长了。”

办学者思想高度不够

陕西民办高校“家族世袭”的治校风气渐露头角,对此,陕西省教育厅并非无动于衷。尽管至截稿时该厅对本刊的采访申请尚未答复,但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其对省内民办高校的治理或正暗中发力。

陕西省政府于2012年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

《意见》第二条显示,陕西省试图给民办高校建立一套分类管理体制。第1款意见为:“民办高校、高等教育助学机构分为非营利和营利性两类,由举办者自愿申报,省级有关部门审核确定。其中非营利性包括捐资举办的学校、出资举办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以及出资举办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

该条第3款进一步要求“改进法人登记办法”:“非营利性学校经省教育厅审核后,由省民政厅依法登记。其中捐资举办、出资举办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登记为民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法人;出资举办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登记为民办非企业法人。营利性学校由省教育厅审核后,省工商行政部管理局依法登记注册为企业法人。”

截至目前,该《意见》发布已届半年,陕西省尚未正式向外界发布民办高校申报数据。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的陕西民办高教业界人士普遍理解为,《意见》第二条就是要把陕西民办高校“收编”成“事业单位法人”,“政府难道打算要回去?”

“看起来给了你权利,让你把学校申办成自己的企业,但实际上恐怕没有人敢这样做。”一位西安民办高校负责人向本刊记者摆出了现实问题,“政府不给你招生计划,不给教育用地优惠政策,不给免税,你一个民营企业办教育,能办得起来吗?”

在业内人士看来,实际操作中,民办高校很难走通纯企业化路子,而这个现实问题似乎也为行政部门所看穿,于是才针对性出台了《意见》第二条。

陕西民办高校“家族世袭”治校将走向何方,陕西省政府民办高校分类管理政策又将把辖区内的民办高教带往何处,现时尚难断言。就此两种情形,《瞭望东方周刊》采访了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朱清时说:“这两个情况都说明,我们国家民办高校的思路起点太低。”

朱清时以力主大学“去行政化”而知名,南方科技大学的每一步进展都吸引众人瞩目。

朱清时认为,无论家族世袭,还是政府“收编”,都有违教育规律,是从权力的归属上、从抓住权力这个出发点去办学。

陕西省民办高校 篇4

根据国家教育、经济、建设等有关发展的需要, 民办高校在其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的重要, 大学生良好的体质状况正是为国家健康工作50年的有力保证。通过对我省民办高校本专科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可以较准确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 进而为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陕西省四所民办高校:

西安外事学院、西京大学、翻译学院、欧亚学院中的本专科大一学生1888名, 其中本科1008名 (男506名、女502名) , 专科880名 (男409名、女479名) 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参考法。参考2008年上报陕西省体质健康数据库的数据资料。

1.2.2 专家访问法。访问与本研究有关的教授和专家, 听取他们对本研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1.2.3 数理统计法。运用s ps s 12.0统计包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4 逻辑分析法。对数据进行逻辑分析, 得出结论。

2 结果与分析

2.1 本专科大学生在身体形态方面差异较明显对本专大学生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进行对比分析。

从身高、体重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 专科大学新生身高体重均要高于本科大学新生, 其中专科男生在身高、体重和本科男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专科女生的身高和本科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而本科女生的体重和专科女生的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问卷调查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专科学生在中学阶段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要长于本科的学生, 专科学生相对本科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要小一些, 专科学生相对本科学生在精神面貌要显得乐观一些等等因素。

体质指数是反映他们体重与身高关系, 并且与身体成分密切相关、也是判断人体胖瘦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体质指数的正常范围为18.5-25, 小于18.5为营养不良, 大于25为超重或肥胖。从有关数据统计不难看出, 本科男生偏胖的比例要比专科男生的比例大, 本科女生偏胖的比例相比专科女生的比例不是特别大,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生活富裕, 高营养高能量的饮食结构是导致超重或肥胖人数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作为家庭的独生子女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特别的优待;而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学生, 基本上是有什么就吃什么, 也是造成其营养不良人数增加的重要原因, 其次由于受审美观的影响, 身材苗条以及追求时尚潮流的需求, 使女生相对比较注意自身体形态的发展。更加有意识地对自己体形发展进行控制, 以致社会上的各种“减肥方法”等, 甚至对“美女”的评价标准, 都是对女生有着较大的影响与诱惑, 导致大多数的女生为了“减肥”而进行节食和体育锻炼, 这是部分女生营养不良比例较大的主要原因。而男生超重的情况则不同, 较少受观念的影响, 普遍存在贪吃、贪睡的习惯, 造成身体脂肪含量过高, 导致超重或肥胖。

2.2 本专科大学生在生理机能方面参差不齐肺活量是评价人

体呼吸机能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 专科大学生与本科大学生在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这与其身高标准体重的情况相吻合, 进一步说明专科大学生的呼吸机能明显好于本科大学生。台阶实验指数主要反映学生心血管系统的机能, 并间接体现其测试者的耐力。从数据统计也可以看出, 专科大学生与本科大学生的台阶实验指数上同样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更加说明专科大学生的心血管系统机能优于本科大学生。综合本专科大学生肺活量指标、台阶实验指数比较结果, 充分说明专科大学生的生理机能要优于本科大学生, 这与专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量比较大是分不开的。本科学生对学习相对的压力限制了他们基本的生理机能方面的锻炼。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本科学生比专科学生更“畏惧中长跑项目”直接原因。

2.3 本专科大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各有所长握力、立定跳远测

试是对他们的上、下肢肌肉力量, 身体协调能力及身体发育水平的和谐度的评价。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 专科大学生的握力和握力体重指数均好于本科大学生, 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从立定跳远的指标比较来看, 专科大学生要好于本科大学生, 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专科大学生的上肢肌肉的发育水平和力量比本科大学生要好。存在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相对而言是专科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次数和时间比本科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次数和时间要多, 女学生的身体活动主要来自学校的体育活动与社会上的各种“减肥方法”等。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本科男女生身高均值比专科男女生的低, 身高体重标准值

比较, 营养不良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专科女、本科女、专科男、本科男;肥胖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本科男、本科女、专科女、专科男。

3.1.2 专科男女生的呼吸系统机能和心血管系统机能状况比本科男女生好。

3.1.3 专科男女生的上肢肌肉力量比本科男女生好, 而专科男

女生的下肢肌肉力量, 身体协调能力与身体发育水平的和谐度比本科男女生的好。

3.2 建议

3.2.1 合理的膳食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丰富的、科学的营养结构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保证, 建议本科学生定期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加强体育锻炼, 有终身体育的意识, 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 学校的体育和卫生部门, 应采取切实措施, 共同维护学生的身体健康。

3.2.2 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也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

重要因素, 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者和社会正确引导学生的健康观和审美观。

3.2.3 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改革, 合理体育师资力量配备, 加大体育场地建设, 增加体育课时与活动的时间和次数等。

3.2.4 贯彻落实《体质健康标准》, 从中小学抓起。

3.2.5 改革升学单一的应试制度, 录取应向多样化、综合发展, 缓解学生学习压力, 彻底取缔各类补习学校。

3.2.6 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等。

参考文献

[1]许浩, 江文凯.对江苏省成年人BMI指数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1 (6) .

陕西省民办高校 篇5

根据中央组织部有关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实施意见》(陕办发[2008]14号)、省委组织部《陕西省2011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工作实施方案》(陕组发[2011]14号)精神,决定2011年选聘3800名(含2008年选聘人员中续聘294名)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选聘对象

选聘对象为30周岁以下应届和往届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重点是应届毕业和2010年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原则上为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尚未入党但曾受院(系)以上表彰的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也可选聘。

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团中央等部门组织的到我省农村基层服务的“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期满的高校毕业生,本人自愿且具备条件的,经服务所在县(市、区)相关部门推荐可作为选聘对象。

二、选聘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志愿到农村工作;

2、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有吃苦奉献精神;

3、学习态度端正,社会实践能力强,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取得国家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

5、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好,能适应农村工作需要;

6、年龄在18周岁以上、30周岁以下(以报名之日为准);

曾受刑事处罚、纪律处分或有各类考试作弊行为者,不得报名。

三、选聘数量

2011年全省实际选聘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3506名,各市(区)、县(市、区)具体选聘数量、专业需求及其他条件见附表。其中,选聘人员80%以上应为党员,80%以上应为本科学历。

四、任职和待遇

1、选聘到村(社区)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尚未入党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社区)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社区)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

2、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每人每年领取工作、生活补贴2.1万元,其中到48个艰苦边远县(市、区)农村任职的每人每年增发1000元津贴。每名到村(社区)任职的高校毕业生领取一次性安置费2000元。县(市、区)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办法,为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费用统筹保险,并根据本地实际为其投保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和生育保险。

3、符合国家助学贷款偿还政策规定且聘期考核称职的,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

4、在村(社区)任职满3年、工作实绩特别突出、年度考核优秀、通过选举已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或村(社区)委会主任、当地群众普遍公认的,经组织考察研究,可破格提拔为乡(镇)、团县(市、区)委、县(市、区)妇联副职。

5、在村(社区)任职满2年,年度考核优秀或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或村(社区)委会主任、副主任职务,具备选调生、公务员招考条件的,可参加定向招录选调生、公务员考试。

6、在村(社区)任职满2年,年度考核称职以上,具备县、乡事业单位和各级各类企业录用(聘用)条件的参加招录(应聘)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聘用)。

7、在村(社区)任职期满1年,被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正式录用(聘用)后,不再实行一年的见习期,在村(社区)任职工作时间可计算工龄和社会保险缴费年限。

五、选聘程序(6月20日至9月15日)

选聘工作按照发布公告、网络报名和资格初审、笔试、资格复审和面试、体检和考察、报批和公示、聘用、培训上岗等程序统一组织实施。

1、网络报名和资格初审(6月28日至7月5日)

考生登录陕西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或陕西人事考试网(http://)进行报名。考生要按照要求如实、完整填写个人相关信息,并上传本人近期免冠正面证件照(jpg格式,大小20k以内)。各市(区)委组织部在考生报名次日起2日内对报考申请进行审查,提出意见。对符合报考资格条件的不得拒绝报名;对未通过审查的,应说明理由;对填报资料不全的,应注明缺失的内容,并退报考者补充。考生只能报考一个职位。审查通过后的报考职位不得调换。通过资格初审的考生应及时登录陕西人事考试网(http://)下载《陕西省2011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报名及审批表》,如实填写相关内容,用A4纸双面打印后由所在院系和学校党委组织部(或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填写推荐意见并盖章。考生在网上提交的信息和材料,凡有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即取消考试资格或聘用资格。

考生要在资格初审通过后,在报名系统内通过网上银行支付50元考务费,付费成功报名有效。未在规定时间进行网上付费的视为自行放弃报名。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家庭和农村特困家庭的考生,在网上报名资格初审通过后,在规定时间持《陕西省2011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报名及审批表》和相关证明到陕西省人事考试中心办理报名确认及免除考务费手续,逾期未办理的视为放弃报名。完成网上付费和办理减免费用的考生,应在规定期限内自行打印准考证,并按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地点参加考试。

2、笔试(7月中下旬)

笔试的主要内容为中央有关“三农”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笔试采取闭卷形式,实行百分制。考场设在各市(区),由各市(区)委组织部具体组织,全省统一时间进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考生可在考试结束后15日起登录陕西人事考试网查询笔试成绩。

3、资格复审和面试(8月上旬)

根据笔试成绩,按各岗位选聘名额1∶2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参加面试的人员;不足1:2但高于1:1.5的,笔试人员全部参加面试;低于1:1.5的,按1.5:1的比例相应减少该岗位选聘数量,余出的选聘计划,各市(区)具体确定2-3天时间由考生现场报名,根据成绩顺序现场调剂到本市其它县(市、区)的同类岗位。面试前要对报考者所持证件及资料进行审查并与报考信息进行比对。资格复审没有通过的考生,取消面试资格。面试内容侧重考察考生的有关基本知识、综合分析能力、应急应变能力和处理工作关系的能力。

考生笔试成绩占50%,面试成绩占50%,两项合计按总成绩确定体检人员。

4、体检和考察(8月中旬)

体检工作。根据考生总成绩,按从高到低顺序分岗位依次确定参加体检人员,参加体检人员数量与选聘计划的比例为1:1。体检由各市(区)委组织部根据《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统一组织,体检费用由个人承担。

考察工作。着重考察考生的政治表现、道德修养、学习态度、组织能力、纪律观念等情况。

5、报批和公示(9月初)

各市(区)委组织部根据考试成绩、体检结果、考察情况等,择优确定拟聘用人员名单,报省委组织部审批。

省委组织部将拟选聘人员名单在陕西省人民政府门户网上统一公示,同时公布监督投诉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间发现不符合“选聘条件”的考生,经查属实,取消聘用资格。

6、聘用(9月上旬)

各市(区)委组织部根据省委组织部的审批意见,向决定聘用的人员发出书面通知。接到聘用通知的高校毕业生应在10日内到所应聘的县(市、区)委组织部报到并签订聘用合同。如无特殊原因,在规定期限内未报到者取消聘用资格。对出现的缺额,在1个月内可按总成绩排序依次递补。

7、培训上岗(9月15日前)

陕西省民办高校 篇6

关键词: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

一、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主体概况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主体主要有三种:学校体育部门、后勤部门(集团、公司)、学校成立处级建制的体育场馆中心或体育场馆处。其中体育部门一般下设有体育场馆器材管理中心、体育器材室、办公室、教研部等,由某一个部门直接负责管理体育场馆;后勤部门(集团、公司)一般在公办大学中体现,在体育场馆的管理中担负着除使用外的维护、保养、供应等服务职能,主要服务于体育部门;处级建制的体育场馆中心或体育场馆处主要在体育专业院校中设立,承担全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和日常管理等。表1显示,在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主体中,学校体育部门占比最大;后勤部门(集团、公司)管理占比次之;学校成立处级建制的体育场馆中心或体育场馆处只体现在体育专业院校。

二、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的具体管理方式

在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涵盖了对外租赁经营和承包个人等所采取的管理办法。当前高等院校的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管理方式有很多,例如学校体育部门管理、后勤部门(集团、公司)管理、学校成立处级建制的体育场馆中心或体育场馆处管理、个人承包管理、租赁经营管理等多种管理方式。调查得知,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中比例最高的管理方式是体育部门直接管理,其体育部门下分体育场馆器材管理中心、体育器材室、办公室、教研部等,直接负责管理体育场馆的管理。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有租赁经营活动。由此可见,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基本方式以体育部门管理为主,大部分高校存在经营体育场馆活动。

三、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资金来源

体育场建设需要资金保证,对于高校体育设施而言,其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拨款、学校自筹、学校和政府共建、企事业单位或民间团体的有偿共建以及无偿赞助等。据调查,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其次是学校自筹。

四、 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

判断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可以从对外开放的数量、比例、时间以及服务对象来确定。

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开放,迎合社会民众对于各种体育活动的需求,被认作是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一个区域的体育场馆设施以及各种项目场馆对外开放的程度一般可以从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的数目比例来判断。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陕西省高校中羽毛球、篮球场馆对外开放的比例最大,数目也最多;其次是排球和网球场馆;综合训练馆以及田径和乒乓球、足球场馆处于最后,对这排位前十的运动项目场馆的安排也恰好符合当前人们对于体育活动的喜好。

按照开放时间来区分,有三种方式,分别是不开放、分时间段以及全天候开放。通过在节假日、双休日以及工作日对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情况进行调查,可以发现,绝大部分高校都会在工作日中的早晚以及下午两个时间段对外开放,早晚开放主要是为了满足学校师生以及周边居民健身的需求,而在双休日以及节假日期间,很多社会团体或者社区的趣味活动都会选择在高校体育场馆中举办。根据调查数据,陕西高校体育场馆一般是以下午或者晚上作为其经营开放的时间段,其他时间段不对外开放。

按照服务对象的划分,分别有校内学生、校内教职工、校外个人或家庭、校外单位或社会团体四种据调查数据,校内师生等都可以进入高校体育场馆参与健身,大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可以面向校外的家庭或者个人开放,少部分高校体育场地针对社会团体以及校外的单位开放,所以校内师生是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的主要对象,整体而言开发潜力较大。

五、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形式

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主要体现在对外开放上。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按服务性质可分为有偿服务、无偿服务、有偿服務和无偿服务相结合三种形式。表2显示,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多采用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形式;提供无偿服务的只有2所学校,占总数目的11.8%;没有学校在开放过程中在任何项目上都收取费用;不对外开放的有5所。可见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主要以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形式为主。

二、宿舍文化建设特征

1.宿舍成员的自觉意识

宿舍文化不靠法律法规的强制作用,是在宿舍成员共同努力、自觉意识的支配下形成的,是宿舍成员自我意识的集中体现。

2.具有延续性

学生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当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有疑问时,宿舍成员可以回到宿舍中,在成员间进行探讨、交流,形成学习的互补,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体现了课堂延续性特征。

3.真实性

宿舍是学生深度接触介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的群体,是成员思想、行为表现最真实、最彻底的地方。

三、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宿舍文化可以通过宿舍氛围和宿舍环境表现出来,自然而然,宿舍成员就会自觉改变各自的不良习惯,并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

2.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在校学习期间正值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塑形期,这几年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宿舍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健康、活泼的宿舍氛围不仅有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更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有利于树立集体观念

宿舍集体生活是大学生情感交流的沃土。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性格各异、习惯不同,要学会适应宿舍生活,就要学会怎样和人相处。所以,集体意识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技能。

四、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健康、活泼、文明的大学生宿舍文化生活,对营造积极向上、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加强大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就要清楚大学生的宿舍文化现状。笔者根据相关调查资料以及结合多年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总结出以下高校学生宿舍文化的共性问题:

1.学习氛围不浓

笔者结合多年从事辅导员的工作实际认为,宿舍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之一,兼具社交、娱乐等多项功能,宿舍中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网上交友等现象普遍存在。

2.时间浪费严重

除正常上课,宿舍成为学生“三点一线”生活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校期间,各专业课程设置不同,可供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自控能力,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打牌等,夜里不想睡,白天睡不足,造成时间的极大浪费。

3.潜在安全隐患

学生宿舍中喝酒、吸烟、违章用电等不文明行为客观存在,节假日、同学聚会时,吸烟、喝酒等现象更加普遍。有的宿舍不注重环境卫生,物品随意摆放,空气浑浊,让人望而却步。

五、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对策

笔者认为,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包括:宿舍硬件条件的改善、宿舍制度与文化的完善、良好宿舍文化氛围的营造等,需要多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共同努力。着眼于构建大学和谐社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应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和提高管理者素质等途径来实现。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学生宿舍管理队伍

加强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其核心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宿舍管理队伍,并扎根于学生宿舍,在宿舍开展工作,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进而有利于增强管理效果。目前,大部分高校主要依靠学生干部及学生的自觉性来开展宿舍管理,而为数不多的宿舍管理人员在其中只是充当安全保卫、公共财产监督的作用。

2.完善各项规范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应注重制度建设,建立一套系统、高效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以制度约束不良行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要采取具体措施,使规范制度落到实处,把学生宿舍建设及成员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并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奖学金、入党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之一,从客观上对大学生起到约束、督促和激励的作用,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3.发挥大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宿舍文化理念,达到以宿舍文化规范行为,以宿舍文化塑造人格,以宿舍文化錘炼精神,以宿舍文化营造氛围,以宿舍文化凝聚力量的目的。

4.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JP+1]大学生既是宿舍管理的裁判员,又是宿舍管理的运动员,通过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宿舍管理当中,把被动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例如:成立宿舍学生管委会,设立楼长、舍长等,指导、监督学生各司其职,形成层层负责的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在此期间,大学生自觉地进行角色心理转换,使他们在正确认识如何管理、如何践行管理办法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5.丰富宿舍文化生活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大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开展摄影、演讲、歌咏比赛等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完善自我,这样不仅能增强大学生个人成才的信心,而且可以使爱好相同的学生组织在一起,通过活动增进友谊,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总之,切实把宿舍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以达到锻炼意志品质、培养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独明.大学校园文化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陕西省民办高校 篇7

1、民办高校开展宣传工作至关重要,信息报送工作是宣传学院形象、扩大学院影响、提升学院知名度、反映重要情况、报告动态信息的重要渠道。

2、而且花费少,只需要投入人力,就可以轻松将学院宣传出去,让上级部门随时掌握学院各方面突出的成绩。

3、信息工作作为开展宣传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调查研究,反映情况来有效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4、宣传工作是民办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社会上对民办教育的认识偏见依然存在,民办学校的整体知名度不够高、社会影响力不够大、正面宣传报道不够多,不利于民办教育的进一步健康协调发展。

因此,在民办教育从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内涵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认真抓好民办教育宣传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开展民办教育宣传,既是营造教育改革与发展良好氛围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新形势下加快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既是展示民办教育改革发展成绩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民办教育整体形象的有效举措。

二、民办高校信息报送工作的优势

由于民办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原因,民办教育相对于公办教育来书宣传力度方面比较大。在信息报送工作方面,具体存在以下优势:

1、领导重视、组织得力

信息报送工作能够以较少的投资带动学院整体宣传工作,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它必定会受到各民办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院成立了信息报送委员会,由党委书记主管,党政办主任和宣传处处长直接领导,设置信息员具体负责教育信息的宣传报送工作,将信息报送作为经常性工作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2、健全信息报送机制

学院吸取省教育厅与各兄弟院校信息报送的好经验做法,进一步完善信息报送机制,建立教育信息报道员队伍,及时、准确将有关工作动态、工作举措、成绩经验、重大信息等情况报送省教育厅办公室和省委宣教处、省高职高专动态等部门。确定专人负责宣传信息。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民办高校要确定专人负责有关宣传工作。要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研讨等方式,不断提高宣传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宣传工作队伍组织策划、协调媒体和处突应变的能力。

3、强化培训、重视信息员队伍建设

采取培训员和印发学习材料、网上沟通等形式对基层信息员进行培训。要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研讨等方式,不断提高宣传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宣传工作队伍组织策划、协调媒体和处突应变的能力。并按时召开信息员培训会议,不断提高信息员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整体素养,培养其敏锐的新闻嗅觉。

信息报道员要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热爱信息宣传工作,能够吃苦耐劳;具有敏锐的新闻视角和业务素质,并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文字表达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电脑等现代化办公手段进行信息采集、编辑和报送工作。

三、信息报送

1、信息报送要及时。凡是需要教育部、民办高校党工委及时掌握、立即处置的重要情况和紧急信息,都要迅速收集上报。重大突发事件的后续情况等要及时做好信息的动态报告。

2、信息报送必须遵循一定程序。所有外报信息,由院长办公室归口管理、统一把关。所有报送信息必须由办公室负责人、分管院领导、常务副院长审核签批后才能上报,重大事件及问题须由有关董事会领导审核签批后,由院长办公室专人负责报送。

3、加强信息工作领导。各学校、机关各科室要高度重视教育信息报送工作,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健全工作机制。市教育局成立福清教育信息编委会,各学校、机关各科室也要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人负责信息收集、撰写、上报、统计,将信息报送作为经常性工作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摘要:近年来,陕西省民办教育事业快速、协调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化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社会层面对民办教育的认识偏见依然存在,民办学校的整体知名度不够高、社会影响力不够大、正面宣传报道不够多,不利于民办教育的进一步健康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在微博、微信、微视等媒体之间传播,将最大程度上不受限制地宣传信息。高校报送工作顺应时代需求,成为民办教育宣传的助推器,将学院突出的成就、贡献及重大活动事项及时宣传出去,在信息时代里显示出它巨大的作用。

陕西省民办高校 篇8

1 研究对象、方法

1.1 研究对象

陕西省5所民办本科高校(西安翻译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京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思源学院)的7位民办高校的啦啦操教师。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走访调查法。

(3)问卷调查法。

2013年9月向本文的研究对象发放问卷600份,一月后开始回收问卷,于2013年11月完成回收工作。收回问卷523份,其中有效问卷(被调查对象对问卷25个问题中的23个及23个以上做出回答的问卷)504份,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7%、84%。

2 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啦啦操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1)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啦啦操教师队伍在学历层次上以本科为主,职称结构偏低,师资队伍呈现年轻化;(2)部分教师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有专业教育背景及其专业训练经历的教师比例不高;(3)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大多数啦啦操教师具备一定的的教学实践经验,能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具备基本的编操能力,但是部分教师创新意识不够。(4)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大多数啦啦操教师的在职培训机会比较缺失,培训体系极不完善。

3 “阳光体育”背景下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啦啦操师资队伍培养模式

3 . 1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

啦啦操运动中的任何一个动作都包含着科学的理论,作为一名啦啦操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本专业各种知识,完善专业知识体系。除要求教师要有现代啦啦操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啦啦操实践经验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舞蹈、音乐、美学修养,以及具备对啦啦操音乐的选择与运用、啦啦操编排能力,尤其对当前啦啦操的发展动向和新的信息应了如指掌。只有充分掌握了完善的知识体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

3 . 2过硬专业运动技能系统

3.2.1 正确规范的动作示范量子

动作示范是啦啦操教师的身体语言,也是啦啦操动作的外在表演形式。教学过程中啦啦操教师示范动作准确、规范、优美大方、协调、舒展,啦啦操教师的表现力、手势和身体姿态必须与示范的动作相融为一体,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形成动作表象,从而对掌握动作技术起到直观正面的示范和教育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热情、充满活力的学习啦啦操,从而提高啦啦操的教学质量。

3.2.2 协调能力量子

啦啦操是 一项直观 性很强的 运动, 良好的协 调能力是 跳好啦啦操的前提。啦啦操 运动是在 美学等科 学理论指 导下的人 体运动方式, 要求动作美观大方, 造型准确到位, 充分结合人体美与动作美, 展现啦啦 操的艺术 风格。啦啦 操既注重 外在美的 锻炼, 又强调内在美的培养。因此, 啦啦操教师不仅具备完成准确优美示范的良好协调能力, 还应注重自身节奏性的培养。节奏是宇宙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 宇宙的一切生息都遵循节奏的自然法则。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运动着的,无一不受节奏的制约。啦啦操所有的动作均在一定的节奏下进行, 它是将人体动作经过有节奏的组织和规范,使之摆脱自然状态,使人体的动作节奏化。节奏性运动更好的诠释啦啦操动作的内涵,使啦啦操能充分表现出人体运动的艺术美,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啦啦操的兴趣。

3.2.3 音乐修养量子

啦啦操是在节奏鲜明、欢快奔放的乐曲伴奏下进行的身体练习。音乐是“心灵的体操”,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人所创造的特有的表达手段,它可以用短暂的时间,在激励人的情绪上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啦啦操动作的力度、激情、表现力等都是在接受音乐的刺激之后产生的。啦啦操的音乐是服务于啦啦操动作的功能性音乐,用音乐烘托啦啦操的气氛,表现啦啦操的特点,二者紧密结合,使啦啦操有声有色,增强了啦啦操的感染力。音乐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编操者的创作灵感和练习者的锻炼激情。同时影响着啦啦操的动作结构、速度和节奏,以及所要表现的动作风格。因此,要求啦啦操教师应初步了解和学会分析音乐的结构及特点,同时要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在选配啦啦操音乐时要注意音乐与啦啦操的风格相一致。音乐应体现啦啦操特点,音乐旋律要动听,力求新颖,富于变化,节奏鲜明、强劲、规整,速度适中,动作是解释音乐的一种身体语言,音乐应和动作性质一致,音乐衬托动作,动作表现音乐,使动作与音乐水乳交融。才能衬托出啦啦操热情、活力的气氛,提高啦啦操教学质量。

3 . 3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以及创新能力系统

陕西省民办高校 篇9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渠道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传统的纸质出版模式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一种崭新的出版方式———数字出版诞生了。分析各类相关文献, 对于数字出版的定义有很多种, 其中, 在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定义: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 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1]。

数字出版是传播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不论是对于传统出版还是现代社会, 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高校出版社作为我国出版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其数字化程度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我国出版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到2010年为止, 我国共有高校出版社104家, 占我国581家出版社的18%[2]。具体到陕西地区, 根据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的统计, 陕西省共有18家图书出版单位, 其中有7家高校出版社, 占到了全省出版社的39%, 所以高校出版社的数字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陕西省图书出版单位数字出版的整体水平。由于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在出版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所以高校出版社在开展数字出版时困难重重, 首要面对的困难就是观念的转变, 只有清楚地认识到了高校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的必要性和优势并正确地利用这些优势, 才能加快高校出版社的数字化进程, 促进整个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

二、高校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的必然性

数字出版技术具有传统出版技术所不具备的优势, 影响着传统出版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目前陕西的高校出版社几乎都认识到了开展数字出版的重要性, 也在尝试着进行数字化的转型。可以说, 发展数字出版, 不仅是外部环境对陕西高校出版社的要求, 也是高校出版社自身不断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一) 国内外数字出版大环境的推动

目前, 国内外对于数字出版的发展都非常重视, 各国政府就电子书、数字图书馆、数字出版发展空间区域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并进行扶持。面对国际出版业数字化的潮流, 我国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扶持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积极倡导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陕西省委、省政府对于数字出版工作也非常重视, 积极组织陕西省出版业科技与数字出版交流活动。先后组织举办了陕西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调研座谈会、数字出版与版权实务培训班和数字出版专题研讨会, 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和省内出版单位就如何加快出版资源数字化工作、做好存量资源整理、解决数字付费和版权授权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并对全省数字出版产业现状进行调研, 完成了《陕西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由此可见, 政府部门对于数字出版的重视与支持。高校出版社作为传统出版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特别是在陕西, 高校出版社占传统出版单位的比重很大, 其数字化水平直接影响着陕西省数字化的整体水平, 这就要求高校出版社必须积极探索、实践数字出版, 提高自身以及全省在激烈的数字出版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 阅读环境的变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 信息内容十分丰富, 获取也十分便利, 且成本较低, 这使得数字化阅读的综合成本低于传统阅读, 也更符合现代人阅读的需求。现代社会竞争非常激烈, 各种信息提供商出于商业利益的目的, 不断开发和利用各种潜在的阅读需求, 这些都导致了国民阅读的数字化偏向。根据《第八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统计, 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1999年的60.4%下降到了2010年的52.3%, 而上网阅读率 (接触率) 从1999年的3.7%上升到了2010年的32.8%, 平均每人每天对图书的阅读为16.78分钟, 而上网阅读的时间则达到了42.73分钟[3]。在数字化阅读比例明显增长的同时, 数字化付费阅读也已被人们逐渐接受。高校出版社的出版物, 基本面向的都是在校学生, 而学生这一群体正是接触数字化阅读的主要群体, 陕西省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众多的省份之一, 特别是省会西安市境内, 集中分布了陕西省的大量高校, 是陕西省的教育、文化中心, 这些都为高校出版社的数字出版物提供了稳固的读者群。面对阅读环境的这些变化, 高校出版社也应该积极的调整自己的出版物形态以满足现代读者的需求, 只有这样, 才能留住读者, 也才能使高校出版社自身不断成长, 取得市场上应有的地位。

(三) 数字出版市场利益的驱动

数字化技术对传统出版业的生产方式、运营模式、管理等方面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为传统出版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成为了传统出版业中新的利益增长点。虽然陕西的高校出版社也在积极探索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 但其整体的数字化水平在全国仍处于中等甚至偏下的位置。随着数字技术和终端设备等数字发展要素的日益成熟, 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 数字出版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将非常大。据统计, 2010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1051.79亿元, 比2009年整体收入增长了31.57%, 其中电子书 (E-book和电子阅读器) 收入为24.8亿元, 而2009年为14亿元[4]。通过这些数据, 可以说明数字出版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相应的市场空间也非常大, 高校出版社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数字出版, 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 这样才能融入到数字出版的潮流中去, 争取自己的市场空间, 取得良好的经济利益。

(四) 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发展的必然阶段

虽然目前有关数字出版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行业标准也不统一, 绝大部分出版社处于探索阶段, 没有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 但是数字出版却已经以其无可替代的优势影响着传统出版。在数字传播技术的影响下, 图书的生产不仅从过程上实现了数字化, 而且出版物的形态也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进步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5]。技术的进步和出版的发展是相互作用、螺旋上升的过程, 不同的社会阶段有其相对应的出版介质, 而目前的信息社会正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广泛运用为标志的, 具体到出版业, 数字出版正是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陕西位于西北地区, 其本身的信息化程度在全国还处于相对靠后位置, 省内的多数高校出版社对于数字出版还处在观望与试探阶段, 但无论数字出版目前给出版社能带来的利益有多大, 出版社都应该成立专门的数字出版部门, 积极地探索和尝试, 尽早地融入到数字出版的潮流中。

三、高校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的优势

(一) 资源优势

图书出版是以满足读者需求为核心的, 出版社所有的理念和目标最终都要体现在图书的品质上。高校出版社依托所在的大学, 不仅拥有丰富的适合数字出版的内容资源, 更重要的是, 高校出版社还拥有众多的高学历、高水准的作者队伍, 这些专家和教授成为高校出版社最为直接的稿源群体, 这一资源优势是一般出版社所没有的[6]。以陕西高校出版社为例, 其七所高校出版社所依托的大学都是重点大学, 比如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每所大学都有其优势学科, 相应的也有一批知名的专家学者, 这些都是高校出版社非常宝贵的财富。此外, 高校出版社主要以学术出版和高校教材出版为主, 它所服务的对象大多是专家学者、大学教师和学生等人群, 而这些人正是数字阅读接触率最高的人群, 这些都为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 品牌优势

出版品牌是出版物品质、形象、营销、管理等的总和, 是出版物的特色、可信度和知名度的集中体现。大学出版的品牌与大学密不可分, 高校出版社的名称里本来就包含着大学的名字。一般来说, 高校出版社所出版的相关专业的书都与该大学的优势专业相关, 读者也会因为信任该大学的优势专业而购买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相关图书。比如西安交通大学, 其机械、电气、管理等学科非常有名, 借助于这些学科积累的品牌优势,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在出版这类书的同时, 就已经获得了读者的认可, 相比起其它出版社来说占有很大优势。同样, 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质量的图书也会对大学本身产生积极的影响。由于出版品牌所形成的出书特色和稳固的读者群, 这些都会对高校出版社进行数字出版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 人才优势

随着出版产业的发展和出版改革的深入, 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出版业发展速度的瓶颈。大学是人才密集的地方, 陕西更是高校密集的省份之一, 大学不仅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也有创新能力很强的学生队伍。高校出版社与其他出版社相比, 具有先天的人才储备优势。大学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地方, 汇聚了各类优秀人才, 高校出版社本身就与所在大学关系密切, 往往能更早地发现和留住那些优秀的出版人才。对于目前的出版业来说, 最需要的就是既懂技术又懂出版的复合型人才, 陕西省的七所高校出版社所依托的大学, 基本都开设了出版类专业和计算机类专业, 这些高校出版社相对于其它出版社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接触这些专业的优秀人才, 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培养复合型人才, 比如, 可以挑选计算机类的优秀学生在就读期间就在出版社实习, 熟悉出版业的流程和各个环节, 将其培养成数字出版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此外, 高校出版社主要以学术出版和教育出版为主, 因而出版社人员本身素质普遍较高, 不仅专业知识扎实深厚, 而且实践经验丰富,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更容易转变思路和掌握新技术。这些都将为高校出版社在数字出版的转型过程中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7]。

虽然说高校出版社在开展数字出版时具有其他出版企业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 但资金和技术却是高校出版社开展数字出版的阻碍, 高校出版社在理清了这些优劣势之后, 便是抓住机会, 充分利用转企改制后带来的灵活的体制机制参与市场活动, 结合自身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 参与到网络教育的发展中, 拓宽自己的数字化建设之路, 也要充分借助国家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扶持政策, 积极的践行数字出版。

论文受“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4]郝振省.2009-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1:16-18.[1][4]郝振省.2009-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1:16-18.

[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中国高校出版社发展报告2005-2010[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1-3.[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中国高校出版社发展报告2005-2010[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1-3.

[3]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结论[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1-04-24.[3]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结论[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1-04-24.

[5]宗俊峰.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出版社为例[J].现代出版, 2011 (1) :20-24.[5]宗俊峰.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出版社为例[J].现代出版, 2011 (1) :20-24.

[6]何戈, 张岩.数字出版环境下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之路[J].出版发行研究, 2010 (12) :58-60.[6]何戈, 张岩.数字出版环境下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之路[J].出版发行研究, 2010 (12) :58-60.

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体育消费研究 篇10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我国知识分子中的特殊群体, 他们不仅作为高校教学骨干力量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 而且还是现代知识的传播者和科研工作的生力军;他们的体育消费情况不仅反映了其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程度以及从事体育锻炼的效果和体质健康的状况, 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国家的科技进步与科学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陕西省的西安工业大学、西安体育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延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等6所在职的高校教师1000人为调查对象, 以他们的体育消费情况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数篇。

(2) 访谈法

走访样本所在单位, 对青年教师体育消费情况有所了解, 并对影响青年教师体育消费的因素和意见进行归纳和总结。

(3) 问卷调查法

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 回收问卷946份, 有效问卷923份, 回收率为94.6%, 有效率为97.6%。

(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 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的体育消费现状

(1) 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的体育消费观念

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中有12%的青年教师通过花钱买保健品来使自己获得健康, 有30%的青年教师通过到收费的体育场馆锻炼来使自己获得体育锻炼, 有13%的青年教师两者都选, 有45%的青年教师两者都不选。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己的健康, 对健身防病有了新的认识, “与其花钱买药, 不如花钱健身”的观念逐渐增强。但是, 仍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还没有意识到体育消费对身体健康的价值, 部分青年教师仍停留在吃补药使自己健康的误区里。由此可见, 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的体育消费观念正逐步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但总体消费观念、消费意识仍较差。

(2) 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的体育消费水平

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并与消费水平成正向关系。2008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200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陕西省统计局的调查显示, 2007年省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763元, 全国排名26位。调查显示, 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的月收入在1000元~4000元之间, 家庭月总收入在3000元~7000元。说明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以及家庭总收入在全省城镇居民平均收入中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 高校青年教师的体育消费水平却不令人满意。从表中可知每年没有体育花费的青年教师占21.1%, 100元以下的占36.8%, 1000元以内的占42.1%, 几乎没有人花费在千元以上的。可见, 有79%的青年教师有过体育消费, 但其消费水平基本在1000元以下。且还有部分青年教师没有体育健身消费的意识。说明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在体育健身消费上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3) 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的体育消费结构

近年来尽管我国整体体育消费呈现上升增长趋势, 但从体育消费结构上看, 目前我国居民体育劳务性消费远远低于体育实务性消费, 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据雷朝阳在《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研究》中的统计, 体育实物消费占整个家庭体育消费金额的87.2%, 体育劳务消费仅占18.8%。而美国体育产业产值构成中, 体育服务性消费占70%左右, 德国约占62%, 韩国约占56%。可见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居民在体育服务性消费支出方面的比重明显过低。从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的体育消费内容上看, 实物性消费占77.7%, 劳务性消费只占28.3%, 与我国总体体育消费结构基本致。其中, 购买运动服装鞋帽和体育器材占53.6%, 这主要是因为运动服装、鞋帽兼有运动和日常生活两方面的效果, 再加上消费品新型的款式, 从而受到青年消费者的青睐。另外, 小型运动器材价格相对低廉, 教师完全有能力支付, 而且小型运动器材也是参加体育活动时的常备器械。

2. 影响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体育消费的因素

据调查, 影响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体育消费的因素依次为:体育消费观念落后 (占41.9%) 、经济实力有限 (占35.5%) , 没有时间 (占25.8%) 、场所设施及管理等客观原因 (占22.6%) , 身边的人影响 (占16.7%) 、宣传力度不够 (占9.7%) , 没有适合自己的消费项目 (占6.5%) 、体育比赛表演水平低 (占3.2%) 等。

(1) 体育消费观念落后

体育消费观是体育消费行为的内在机制, 即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后, 由于对体育运动的“亲和力”所引起的以此为消费对象的心理定向或态度。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情感需要, 这种情感需要可以进一步升华为消费意识或观念。没有意识到“花钱买健康”的青年教师占41.9%, 排在了第1位。在传统的“量入为出”的观念的影响下, 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在进行体育消费时, 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 观赏型和参与型体育消费所占比例偏低, 消费结构中, 甚至还有许多青年教师没有过体育消费。可见, 其消费意识比较淡薄、消费观念相对落后。

(2) 经济实力有限

体育消费就是生活消费之外的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 目前陕西省以赢利为目的的诸多健身娱乐场所及设施是以高档次、高规格、高价位起步的。据调查所知, 如果到收费的体育场馆去锻炼和娱乐, 所能承受的最高价格每人每次5元以下的占10%, 能承受5元的占6%, 5元~10元的占55%, 10元~20元的占16%, 20元~50元的占13%, 而几乎没有人愿意花费50元以上。这说明高校青年教师到收费场馆锻炼或观看比赛时所能承受的门票价格较低, 还远远不能适应目前体育消费市场上门票价格的定位。高价位的体育消费品和较高的门票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的体育消费。由于陕西省为经济欠发达的省份, 教师工资待遇比较低, 在长期的低工资收入下, 现期收入几乎全部用于现期消费。但随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出, 打破了这种确定性的预期, 尽管收入增加, 但随之而来的不确定性的递增, 使支出比重明显过高。另外, 由于青年教师面临着结婚、买房、培育子女等重任, 日常消费比较高, 对体育消费的实际承受能力有限。因此, 经济实力有限是制约了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

(3) 他人的影响

个人的行为会受到许多群体的影响, 个体的体育消费行为也极易受周围人群的影响。有16.1%的青年教师认为在体育消费方面受到了身边人的影响。由于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的文化程度、年龄、经济收入都相近, 如果大部分人都不进行体育消费, 那么势必会影响整个群体的消费观念。

四、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体育消费意识较差、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不完善, 以实物性体育消费为主;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体育消费因素主要是:体育消费观念落后、经济实力有限、场所设施及管理等客观原因及身边的人影响、宣传力度不够、没有适合自己的消费项目、体育比赛、表演的水平低等客观原因。

2. 建议

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经济, 提高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的生活质量, 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 提高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对个民健身计划和体育法的认知程度, 转变其体育消费观念, 提高其体育消费水平, 优化体育消费结构, 即由实物性体育消费领域向非实物性体育消费领域转变;各级相关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合理发挥组织管理功能, 构筑体育锻炼的保障体系, 加大经济投入, 使高校青年教师在体育消费的同时还能真切提高自身健康状况, 使其更好的从事教学科研活动。从而也能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调查方法, 对影响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体育消费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 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相应对策, 以期更好地推动陕西高校青年教师健身运动的开展。

关键词: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体育消费

参考文献

[1]王莉田浏阳:高校高级知识分子体育投入与健康状况的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0 (9)

[2]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3]丛湖平:体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陕西省民办高校 篇11

关键词:户外拓展运动;高等院校;现状;对策研究

一、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对户外拓展运动的了解认识情况

陕西省普通高校学生有大部分已经对户外运动有所了解。非常了解的占16.1%,这部分学生已经对于这项运动有足够的认知,只要条件允许,是肯定可以参与到这项运动中的;了解一部分的占54.8%,而这部分学生只要是学校能提供优质的教学和服务条件,做好进一步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就可以使其中的大部分接受这项运动;完全不了解的占29.1%,这就要靠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户外拓展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户外拓展运动的魅力以及积极性。以上数据表明,户外拓展运动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把他作为体育课程的内容是他们完全能够接受的。整体上反映出陕西省普通高校户外拓展运动的开设和普及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二、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户外拓展运动的作用

体育锻炼是每个社会人强身健体最有效的途径。通过体育运动可调节身心,给人注入一种奋发向上的活力,激发人的潜能,使人朝气蓬勃,鼓足精神,迎接挑战,拥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这是其他任何活动所无法比拟的。

1.愉悦心情

体育通过调节运动者的心理,通过暗示等多种训练手段,使其心态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当今大学生不仅有巨大的学习压力,日常生活理财压力,更重要的是要面临择业、就业等当前连国家都很难解决的就业现实问题。在多重压力下,通过参与户外拓展运动,放松心情、走近大自然,能充分地放松自己。

2.激发兴趣爱好

经调查发现,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户外拓展运动的动机正朝娱乐、消遣的方向倾斜。对户外拓展运动的兴趣爱好则是较多学生参加的重要动因。这部分学生对参加户外拓展运动体验大自然、感受探险生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姿态。

3.社会交往

当今社会,更加强调的是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一个有极强生命活力的团队,不仅可以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够建立和发展友谊,提升团队的最大效益,加强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巩固。

当前很多院校只注重对大学生课堂知识的不断积累,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一代,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独自的个性思维,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而学生对户外风景的欣赏品味过程,也是对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向往、憧憬、享受的过程。学生自觉地接受大自然的陶冶,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了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大学生的这些需求在本次调查中得到了很好的證明。

高校是进行规范有效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而户外拓展运动的开展,是对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一种弥补,也是对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一个素质教育的延伸,会对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适应工作压力、改善生活质量和迎接21世纪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机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通过广泛地阅读研究近几年国内外关于户外拓展运动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国内外关于户外拓展运动的起步、发展、不足、成就等方面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总结,并结合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现状,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问题和国内外户外拓展运动开展至今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笔者认为户外拓展运动作为一门体育教育教学的课程,在陕西省普通高校将其引入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面临当前大学生身心健康现状势在必行的一项教育活动,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经研究表明:将户外拓展运动引入陕西省普通高校的课程中是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是顺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高素质要求的,也是国内目前改革传统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现状的必然,同时也是当今时代高校强调素质教育和现代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操学诚,吴祖德.户外运动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06.

[2]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扬汉.高校开展户外运动课程意义的研究[J].湖北高教研究,2004.

陕西省民办高校 篇12

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陕西省五所省属高校的1000名2015届本科毕业生开展了问卷调查, 回收有效样本975份。学生样本中陕西和外省生源占比分别为72.62%和27.38%, 理工类、文科类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分别为75.28%、15.79%和8.92%。

调查结果分析

1. 就业形势认识清晰

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74.36%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 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17.49%认为就业形势正常, 2.89%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容易, 5.26%表示对就业形势不了解。经过对部分学生访谈, 学生认为导致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是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就业去向选择明确

对就业形势清晰的认识促使学生在就业去向选择上更为明确。调查显示:有60.41%的学生毕业后计划参加工作, 有30.97%的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学习, 仅有5.85%的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 另有2.77%的学生选择其他去向。在选择继续深造学习的学生中, 文科类所占比例略高于其他学科类别。当问及“选择继续深造学习的原因”, 有31.89%的学生选择对学术感兴趣, 有34.88%的学生选择现专业就业困难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继续深造, 有9.63%的学生选择现阶段对求职感到恐惧而被迫考研。

3.求职期望趋于理性

调查显示, 2015届毕业生求职期望趋于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就业区域选择上, 有29.71%的学生选择留在西安, 有11.04%的学生选择留在陕西省内的其他城市, 另有15.11%的学生选择国内的其他城市, 有34.80%的学生认为只要有好的发展就业区域不限, 仅有9.34%的学生选择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学生表示, 一线城市房价和消费水平过高、工作压力过大, 而二线乃至三线城市同样具备较多就业机会和较好发展前景, 在二三线城市发展同样是不错的选择。

二是在单位类型的选择上, 选择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这几种类型占比相当, 但是男女间差异较大, 女生求稳的心理导致选择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比例约是男生的1.5倍。总体来看选择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比例较前几年相比明显下降。学生表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能够提供较为稳定工作环境, 但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能够提供更加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问及影响学生择业的因素时, 仅有6.96%的认为企业性质是影响其择业的最主要因素。

4.择业标准趋向多元

调查显示:学生的择业标准正在发生较大变化, 传统的单一择业标准正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学生择业时不再单纯看重单位的薪酬福利待遇, 而是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 如能否实现人生目标、是否符合兴趣爱好、能否发挥特长以及行业的发展前景、职业的稳定性、工作的挑战性、职位的发展空间、单位的地理环境、文化氛围等都是毕业生综合考虑的因素。当问及“影响学生择业的主要因素时 (限选三项) ”, 学生首先考虑的是单位的薪酬福利待遇 (占67.91%) ;其次是未来的发展空间 (占63.50%) ;第三是符合兴趣爱好 (占41.77%) 。后面依次考虑的影响因素是:企业实力、专业对口、所在地域、行业环境、企业文化等。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1.薪酬期望偏高

对于学生非常关心的薪酬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毕业后的期望薪酬与实际情况相比明显偏高, 选择在2500元以下的仅占到0.85%;2500—3500元的占到30.05%;3500元—4500元的占到45.33%;4500元以上的占到23.77%。

2. 求职不够主动

问卷汇总结果表明, 学生获取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主要途径有学校就业网、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以及校园招聘活动, 但这几种方式均属于学生被动接受信息, 学生没有主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在获取就业指导信息方面, 学生大多选择学校举办的就业指导讲座和开设的课程这两种方式, 很少通过个体咨询或利用网络资源主动获取信息。

3. 创业意识不强

调查显示, 仅有5.85%的学生毕业后有创业的想法, 比全国7.26%的平均水平低了1.41个百分点, 更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据统计, 美国18到29岁的青年中超过60%想拥有自己的企业。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中, 男生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 艺术类的学生所占比例达到8.11%是理工类的1.5倍, 是文史类的2倍。通过深入走访得知, 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提供创业贷款和创业指导。

对策建议

1.客观分析、准确定位———有效开拓就业市场

完善的就业市场是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根本, 为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因此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要客观分析专业特色及培养方向, 同时结合学生就业意向及往年学生的去向, 选择适合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区域和行业, 准确定位细分目标市场, 减小就业工作的盲目性。具体来讲,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可按照地域分布进行细分、按照行业分布进行细分、按照就业单位的性质进行细分等等。其次, 在开拓就业市场时, 要充分挖掘优质校友资源, 利用校友在外建立的良好声誉吸引用人单位。很多校友凭借自身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突出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单位的骨干或高层管理干部, 因此要与校友保持密切联系, 并通过他们吸引用人单位来校招聘, 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市场。

2.规范高效、搭建平台———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提升就业服务质量要求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熟悉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要政策法规, 清楚校园招聘、签约改派的工作流程。在组织校园招聘活动时能够严格按照工作流程, 认真审核用人单位资质, 全程跟踪每场招聘会, 掌握每家单位录用和签约学生情况。当学生遇到签约改派相关问题时, 能够给予学生耐心细致、客观准确的解答。

在提升就业服务质量的同时, 还要加快建设数字化就业管理服务平台,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就业信息网, 开通了就业指导中心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 但是由于功能不够健全, 效用没有最大化。今后工作中应加强对就业信息化工作的系统规划和资源有效整合, 建设集招聘安排、信息发布、签约管理和数据统计分析于一体的数字化就业管理服务平台, 实现信息共享, 构建一个提高就业工作效率、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满足多元化求职需要的现代服务体系。

3. 追求专业、注重个性———开展精细就业创业指导

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内容庞杂、信息多样、技术难度不断增加, 包括职业设计、职业测评、择业心理、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在内的多项内容都是专业性很强的指导, 内容涉及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和人力资源等多门学科, 这对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 培养和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

就业创业指导既要考虑共性, 也要注意个性化的差异, 每个毕业生遇到的问题会有所不同, 需要得到帮助的内容也不一样, 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开展个性化、精细化的就业创业指导。现阶段, 学生需要的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主要包括:一对一的就业咨询、个性化的技能训练、个性化的就业推荐和创业实训。参考文献:

摘要:为全面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向,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 选取2015届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从就业形势认识、就业去向选择、求职期望、择业标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 为高校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提高就业指导水平、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高校,本科生,就业意向

参考文献

[1]高玉峰, 贺字典, 朱宝昌.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查及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2) :26.

[2]唐士奇.2007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9) :36-39.

[3]田光哲.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4]李勇, 胡春华, 胥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0, (15) :36-37.

上一篇:寒地棚室甜瓜栽培技术下一篇:现代设计中的功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