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图书馆

2024-09-24

陕西省图书馆(精选10篇)

陕西省图书馆 篇1

1 移动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未来的服务趋势

移动图书馆 (Mobile Library) , 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 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 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 (如手机、掌上电脑、Ebook、笔记本电脑等) 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是数字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的延伸与补充[1]。移动图书馆提出了5A理念:“任何用户 (Any User) , 在任何时候 (Anytime) 、任何地点 (Anywhere) , 获得任何图书馆 (Any Library) 拥有的任何信息资源 (Any information resource) ”。未来图书馆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以用户为中心提供无所不在的开放式、深层次的知识服务[2]。移动图书馆并不是要取代数字图书馆, 而是数字图书馆的补充和延伸, 移动图书馆能够全天候不间断的为读者服务, 是未来适应读者的一种服务趋势。

2 陕西省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现状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移动图书馆在陕西省高校图书馆中的使用情况, 笔者抽取了15所陕西省本科院校作为调查对象, 采用访问图书馆网站的调查方法, 从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和合作方公司三个方面进行比较调查, 得出调查表见表1:

截止2014年3月, 在笔者调查的15所本科院校中只有表1中的5所开通了移动图书馆服务, 另外调查的10所———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延安大学、榆林学院, 均未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

3 调查结果分析研究

3.1 总数太少, 区域集中, 重视度不够

在调查的15所本科院校中, 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只占调查总数的33.3%, 而且都集中在省会城市西安, 陕北地区的两所高校均未开通。在5所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的高校中, 两所是“985”院校, 三所是“211”院校。在未开通的10所高校中, 有3所是“211”院校, 其余7所是一般院校。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985”、“211”工程院校在移动图书馆建设方面做得较好, 而一般本科院校对此项服务还不够重视。在余世英等人的调查研究中, 也发现这样的现象: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普及率不高且地域分布不均衡, 绝大多数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功能设置简单, 网站主页宣传不够重视, 移动访问因信息技术标准等问题造成系统不稳定[8]。

3.2 服务模式有待健全

目前国内高校中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主要有三种:短信服务、WAP访问、移动阅读。陕西省高校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普遍存在问题是起步较晚, 因此服务模式都是以WAP访问和移动阅读为主, 早期手机图书馆推出的短信服务很多高校就没有开通。在调查的5所开通移动图书馆的高校中, 只有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移动图书馆网站中明确标明开通短信提醒服务。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将OPAC查询功能融合到超星移动图书馆中, 让读者可以一战式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所有服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移动图书馆版块中, 将较早前开通的汇文手机OPAC访问地址、手机OPAC客户端和超星移动图书馆同时提供, 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这两所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都很值得借鉴。

4 移动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展望

国内移动图书馆始于2000年之后, 高校图书馆最先开通移动服务, 而省级公共图书馆则普遍在2011年之后[9]。早期移动图书馆以短信服务为主, 2005年以后WAP网站逐渐普及, 并与短信服务并列成为当前主要服务模式[9]。在早期, 由于手机网络访问速度过慢、资费过高, 造成读者体验效果不佳;2014年1月, 随着各大移动服务运营商提供了4G服务, 手机网络访问速度提升、资费下调, 移动阅读服务有了更好的应用平台和网络环境。移动图书馆的出现, 是人类阅读方式的一场革命, 相信在未来, 移动图书馆会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如影随形。

5 对高校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建议

建议高校图书馆应该把重视手机阅读提到战略高度, 将手机阅读列为图书馆数字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使其能够搭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列车, 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挥价值[10]。移动图书馆的宣传和推广应该放到图书馆工作的核心, 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组织移动图书馆体验服务和培训讲座, 利用高校的便利资源, 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活动中, 成为移动图书馆的宣传员。移动图书馆将会逐渐普及到我们整个社会, 也为高校图书馆增添勃勃生机。

摘要:以陕西省15所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 采取网络访问的调查方法, 研究了陕西省本科院校移动图书馆的服务现状。通过调查研究, 发现目前陕西省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现状存在开通高校较少、区域集中、重视程度不够和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建议高校应重视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趋势, 为读者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 并通过多种手段对移动图书馆做大力宣传。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本科院校,陕西省

参考文献

[1]陈颖颖, 裴允.高校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 2012, (10) :76

[2]袁辉, 杨新涯, 王宁.移动图书馆的实践与展望──以重庆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 2011, (11) :66

[3]西安交通大学移动图书馆[EB/OL].[2014-03-03].http://wap.lib.xjtu.edu.cn/

[4]西电图书馆[EB/OL].[2014-03-03].http://m.lib.xidian.edu.cn/ddlib/

[5]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EB/OL].[2014-03-03].http://m.5read.com/739

[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图书馆[EB/OL].[2014-03-03].http://m.5read.com/xauatlib

[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EB/OL].[2014-03-03].http://m.5read.com/900

[8]余世英, 明均仁.移动信息服务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模式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 2012, (06) :65

[9]魏群义, 侯桂楠, 霍然, 黄娟.国内移动图书馆应用与发展现状研究——以“985”高校和省级公共图书馆为调研对象[J]图书馆, 2013, (1) :117

[10]谢蓉, 金武刚.高校图书馆如何推广手机阅读——基于对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的调查结果[J]图书情报工作, 2011, 55 (14) :21

陕西省图书馆 篇2

为营造图书馆学领域人才进步的良好环境,扶持陕西省图书馆学优秀成果,促进陕西省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从2009年起,陕西省图书馆学会开始实施学会研究课题计划,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但在几年的实践过程中,发现管理办法还存在着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地方,特予以修改完善。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设立课题的宗旨:扶持陕西省图书馆学会会员,特别是中青年会员对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鼓励多出优秀成果。

第二条 课题面向全体会员,公平竞争,择优立项。

第二章 课题的来源及发布

第三条 课题分为学会指定、会员单位上报和其他单位委托三种来源,简称为A类、B类和C类课题。第四条 A类课题由学术研究委员会于每年11月底前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拟定。分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重点项目是指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或陕西省图书情报事业密切结合的重要课题,预期成果会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或图书馆专业工作实践中具有突破性、应用性和指导性。重点课题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设立1—2项。一般项目是指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或者与图书情报事业的国情、省情、地情密切相关的前沿性课题,研究内容具有创新性,并且预期成果有较大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

第五条 B类课题是指会员单位根据学科发展或实际工作需要上报的具有全局性、推广性、应用性、指导性和共享性的研究课题。列为学会课题后,由上报单位组织人员进行申报和研究。

第六条 学会可接受政府、社团或其他机构委托的与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信息科学相关的研究课题,定义为C类课题。

第七条 每年1月底前由秘书处公开发布年度课题申报指南,同时下发课题申报的有关通知。

第三章 课题申报

第八条 自课题指南发布之日起至3月31日为每年的课题申报时间。第九条 申报条件

1.课题申报人须是中国图书馆学会或陕西省图书馆学会会员;

2.课题负责人如系副研究馆员及其以上职称,可直接申报,如系馆员或助理馆员职称者,须有两位副研究馆员以上人员推荐。

3.课题负责人同一年度只能申报1项课题;前期承担学会课题未结题者,不能再次申报; 4.同一会员单位的会员同一年度所承担的A类课题原则上不超过2项。第十条 申报程序

1.申报人向秘书处索取《陕西省图书馆学会课题申报书》及相关资料,并根据申报书的要求在进行文献调研和项目查新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论证,由会员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后向秘书处提供打印稿一式三份;

2.填写申报书时必须明确课题负责人,课题负责人除应具备申报条件并具有一定的科研实力和经验外,还应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

3.联合申报的课题要提前考虑和解决知识产权等问题,并达成关于责、权、利的书面协议。申报书应签署所有参与单位的合作意见和签章;

4.申报人所在单位必须对课题申报书的内容、申报人能否承担该课题的研究工作以及科研经费的支持与否等重要问题签署明确意见,并承担信誉保证。

5.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申报材料,不进入评审程序。

第十一条 课题研究成果分专著、论文和研究报告等形式。专著完成时限为2—3年,学术论文完成时限为15个月,研究报告完成时限为1年。研究开始时间为课题立项批复时间。

第四章 立项评审

第十二条 除研究成果为专著的项目外,一般的项目以15个月为一个研究周期,为配合研究周期,课题立项每隔至少15个月进行一次。

第十三条 由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学术研究委员会委员、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组成课题评审专家库。参加每年课题评审的专家由学会秘书处抽取,人数固定为11人,组成当年的课题评审委员会。结题评审专家尽量与立项评审专家保持一致。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和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分别作为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负责课题评审过程中的具体事项。

第十四条 课题评审以择优、公平、公正为原则,采用形式审查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法。第十五条 形式审查:由秘书处进行形式审查,对符合要求的项目,填写《研究课题评审表》,形成候选课题。

第十六条 课题评审委员会评审:课题评审委员会召开会议,就候选课题的设计和论证、研究选题、研究内容的理论意义、实践指导意义、预期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课题负责人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的思想品质和科研能力等情况进行评审和无记名投票,获票过半者方为通过。

第十七条 由秘书处向通过的项目负责人颁发《课题研究任务书》。第十八条 立项课题必须填写立项协议,签署相关责、权、利承诺。

第五章 课题变更

第十九条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凡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课题组负责人应及时向秘书处提出书面报告,由秘书处通报课题评审委员会,作出同意变更、同意撤销、延期结题等处理意见。

1.政策发生重大变化致使课题无法继续进行;

2.课题承担单位的组织机构、人员岗位发生变化导致课题研究目标无法实现; 3.课题组主要成员因调离、出境、出国、退休等原因使课题研究无法按期完成; 4.已出现相当或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5.改变课题名称、成果形式或对研究内容作重大调整; 6.变更课题管理单位; 7.变更课题负责人; 8.因故需终止或撤销项目。

对有上述情形发生又不上报备案而擅自进行变更的,课题完成时不予结题。

第六章 结题与验收

第二十条 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课题研究,总体实行宽进严出政策,课题结题必须符合以下规定:(1)申请者统一填写“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研究课题结题鉴定书”;

(2)必须提交研究报告一份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2篇以上正式发表的论文。尚未发表但有正式用稿通知者(指通知中载明刊期,并且在一年内)按发表对待,否则不予认可;

(3)A类课题必须在《当代图书馆》发表1篇论文,并且在公开以上期刊发表1篇以上论文。B类课题鼓励在《当代图书馆》发表论文。研究报告可视其价值在《当代图书馆》发表或结集成册,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

(4)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认可:

①未注明“本文系陕西省图书馆学会项目×××(项目编号:×××)研究成果之一”字样。②成果数量、类型、内容与开题承诺差异过大,成果字数大幅度少于开题承诺。(5)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按撤项处理:

①对于未按期完成的课题,在递交延期结题申请后,允许课题组延期半年继续研究,重新申请鉴定仍不能通过者;

②延期超过半年不申请结题者; ③不按时申请结题又未说明原因者。

第二十一条 由课题评审委员会对结题材料进行鉴定,对研究结果是否符合事先批准的设计内容和形式,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等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并在课题鉴定书中签署意见。

第二十二条 由课题评审委员会向学会秘书处提交通过结题验收的A类课题资助经费申请,经秘书处核查无误并经秘书长签署意见后,提交理事长审批。

第二十三条 由秘书处负责办理具体的经费领取手续,与结项证书一并发放至相关课题组。

第七章 经费的来源、使用原则和资助标准

第二十四条 课题的经费来源,包括争取上级下达的课题经费、有关单位的科研经费及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单位共同筹集的课题经费。前两项为经费的非常规来源,后一项为常规来源。

第二十五条 常规来源的经费目前按理事长单位2000元、副理事长单位1000元、常务理事单位500元的标准,每年与单位会费合并收取。

第二十六条 常规来源经费全部用于资助当年的学会指定课题,其中80%用于资助研究项目,20%留作评审费用。

第二十七条 非常规经费遵循专项经费专项使用的原则,一般用于某一专指性课题的资助。第二十八条 会员单位上报课题的研究经费由上报单位自行解决,另须在获准立项后向学会交纳每项300元评审费。

第二十九条 常规经费的使用在遵循质量、价值和效益原则的同时,适当向集资单位和基层图书馆倾斜。

第三十条 最终成果为专著且字数不少于5万字的,按每项3000元资助;最终成果为3篇以上系列论文或报告的,按每项2000元资助;最终成果为单篇论文或报告的,按1000元资助。对于成果质量特别优异的,也可突破此标准进行特殊奖励。

第三十一条 资助经费一般在课题结项后支付,其开支仅限于以下范围:①资料费;②实地调研费;③成果出版费。对于实证性研究课题,可在批准立项后先行支付总课题经费的三分之一用于调研工作。

第三十二条 鼓励课题组寻求企业、社团的合作与赞助,以自筹经费的方式申报课题。

第三十三条 对课题评审委员会评定为具备进一步研究潜力的B类成果,由学会秘书处发函建议课题组所在单位予以继续支持。

第八章 成果宣传

第三十四条 《当代图书馆》对每年结题的课题名单予以公布。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社会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由秘书处向陕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文化厅、教育厅、科技厅等推荐,以便在更高平台上作进一步研究或获取奖励。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经陕西省图书馆学会七届三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即日起实行。

江西省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研究展望 篇3

摘 要:纵观六年来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项目和工程应用情况,本文将江西省图书馆数字化研究历程分为三个阶段,通过阶段的划分可以了解江西省在过去六年各个阶段在数字图书馆领域研究的侧重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50.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4-0004-02

1 概念引入

从1995年开始,国家图书馆开始跟踪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动态,并把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引入国内。

这一时期,江西省图书情报界意识到数字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始关注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动态。相关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比较活跃,除了邀请国内、外学者到江西省介绍国内、外数字图书馆概况外,还派出学者实地考察研究,所有这些活动都为后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两年主要是研究国家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方面的进展、综述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及运行模式,讨论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技术等。

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图书馆学刊物上开始出现介绍国外数字图书馆的文章。1996年,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在北京召开,图书馆数字化成为该会议的一个讨论专题。这次会议极大地促进了学术界关于图书馆数字化的研究,并导致后来国内大规模的研究工作。

除学术论文的大量发表外,从1997年开始,有关图书馆数字化的专著也相继问世。1999年6月23日,《计算机世界》编辑出版了由国家图书馆组织撰写的《数字图书馆白皮书》,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并直接促进了国内理论界与实践领域对图书馆数字化的研究。

此外,有关图书馆数字化的研究课题相继启动,如:863计划、973规划,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中的有关课题,也有省部级研究项目。

2 技术探索

在数字图书馆刚刚得到国内普遍关注的时候,一批具有实干精神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对如何实现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技术进行探索和试验,并得到国家部委及重大科研计划基金的资助。

2.1 多媒体信息检索系统(MIRES)研究

主要研究基于图象的纹理、颜色、形状等特征对图象信息进行检索,研究中文信息全文检索,利用相关检索机制,提高检索效率,研究信息存储管理方法,实现跨平台的客户端检索。

2.2 数字图书馆技术研究

教育部“九五”攻关项目,主要研究了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异构数据源的数字化、存储和检索机制以及相应的标准规范,建立了一个图文信息联合导读学习系统、音乐数字图书馆的雏形系统和一个小型数字化视频数据库的示范系统。

2.3 SGML的图书馆应用

该项目于1997年开始,1999年通过验收。国家图书馆参照国外利用SGML的情况,开发了基于SGML的图书馆应用系统的数据。该项目的成果已在国家图书馆使用,它为21世纪江西省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宏伟工程做了前瞻性技术储备。

2.4 知识网络——数字图书馆系统工程

该系统实现了可扩展性、可互操作性、可在互联网上运行,具有多媒体加工、管理、存储、信息查询与WEB发布及海量信息存储等功能,技术上可与国际数字图书馆主流技术相接轨。

3 应用实践

在经历数字图书馆的技术探索阶段之后,国内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关于数字图书馆的实现技术和经验,并开发出了一些雏形系统。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将数字图书馆推向应用实践阶段。应用实践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资源建设和服务。在资源建设和服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诸如标准、互操作、版权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势必要在应用实践过程中加以研究和解决。

在图书馆领域,不断积极创新观念,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与传统图书馆建设相融合,以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理念与技术拓展服务渠道,更新服务手段,组织数字资源,提供信息与知识服务。应该说,数字图书馆概念传入图书馆领域,极大地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使图书馆在满足网络环境下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方面有了新的动力。

4 发展展望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江西省数字图书馆建设历经六年的跟踪、研究、试验和实践,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一些地方性、区域性以及商业性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相继启动,数字图书馆体系架构在业内也基本达成共识。遵循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这些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自建设之初就开始为社会公众提供日益丰富的信息服务。经过信息服务行业这些年的共同努力,中文信息服务已开始在互联网服务中占据一席之地,而数字图书馆的概念也日渐深入人们的社会生活。

随着江西省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用户对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需求的日益多元化,数字图书馆必将得到新的发展,其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建设资金投入将走向多元化

在“十一五”建设期间,数字图书馆是江西省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民素质方面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数字图书馆建设需要大量经费长期稳定的支持,仅靠国家投入还不足以支撑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必须建立良性的发展机制。数字图书馆在立足于公益性信息服务的同时,以提供增值性服务的方式获得部分资金支持也具有可行性。因此,数字图书馆建设资金投入将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4.2 标准规范建设将继续得到关注与发展

江西省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实践领域对标准规范建设也十分重视,除对国外相关标准规范进行跟踪研究外,还注重对中文信息处理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

数字图书馆有关标准规范建设将会继续得到关注与发展,数字资源永久保存、中文信息处理等有关标准规范将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4.3 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的发展为解决知识产权问题提供技术手段

数字资源的著作权问题一直是困扰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瓶颈之一,根据现行法律条款,数字图书馆作为公益目的对作品进行网络传播,必须要事先取得每部作品的著作权使用许可。这种做法不仅工作量惊人,所涉及的向著作权人付酬的数额也将是巨大的。为此,一方面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在有关法律条文中给予数字图书馆公益性服务一定的法律授权,以保证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也应加强对数字版权的保护,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4.4 技术的进步为数字图书馆下一个发展进程提供新的动力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也将伴随高新技术的发展而成长。

随着计算机、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图书馆能够提供的信息服务将覆盖更大的范围,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也将更为多样和快捷。由于各种新兴技术在多媒体信息的存储、传输、检索、共享及保存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由计算机网络领域专家、图书馆学研究专家、社会学家、法学专家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将继续在数字图书馆领域进行合作,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创造新的环境与条件。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资源组织与服务模式,也将在全社会得到更普遍的应用。

综观六年来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项目和工程应用情况,可将江西省数字图书馆研究历程大概分为概念引入、技术探索和应用实践三个阶段。可以说,六年来江西省以图书情报和IT业界为主体的科技人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为推动江西省数字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镇锡惠.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历程[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1).

[2] 孙承鉴,申晓娟,刘刚.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十年回顾——综述[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1).

[3] 孙卫.数字图书馆在我国的实施与应用[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1).

[4] 孙一钢,申晓娟.我国主要国家级数字图书馆工程项目介绍[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1).

[5] 申晓娟.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回顾与展望[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8,(8).

陕西省图书馆 篇4

1 医院图书馆员信息素质教育问题简述

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资源急剧增加的情况下, 使得信息素质成为个人生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一方面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 使得图书馆员成了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读者服务改变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 主动地为读者提供信息, 读者对图书馆员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尤其在网络普及后, 信息资源极为丰富, 读者较难做到有效地掌握信息, 他们希望图书馆员不仅只是信息中介者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信息-知识体系的设计者、教育者、研究者、问题解决者。但在另一方面, 医院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无论是学历还是职称的比例, 都没有达到要求。图书馆想谋求发展, 但缺乏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医学专业人才, 人才成了制约医院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这一问题, 主管部门和图书馆也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应对策略, 如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引进渠道来改变这种图书馆职业需求与馆员信息素质之间的不匹配现象, 但要从根本上冲破人力资源建设不良状况的瓶颈, 当务之急是对现有队伍进行培训和教育, 丰富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 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抽样调查, 了解我省医院图书馆目前人员的信息素质以及信息素质教育情况, 培养图书馆员的敬业精神、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为医院图书馆改善人才结构, 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图书馆人才队伍提供参考。

2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说明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包括来自全省的28家医院图书馆, 其中三级甲等医院占75%,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的方式, 共发放问卷28份, 收回问卷20份, 回收率为71.43%, 其中有效问卷20份, 有效率为100%。

2.2 人员来源

通过实地访谈, 我们发现馆员主要来源有三方面:一是高校毕业生;二是随干部调动或人才引进, 其家属被安排到图书馆工作;三是医院岗位聘任等情况不适合在其原来岗位工作的人员被安排到图书馆工作。因此, 本次研究针对各层次人员进行调查, 共计94人, 包括正式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对调查结果按照馆员信息素质的现状和信息素质教育两个维度分别进行统计, 可以总结出目前我省医院图书馆的人才现状具有如下特征:

3.1 医院图书馆员信息素质的现状。

3.1.1 学历整体偏低

从业人员中无一人具有博士学历, 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也是屈指可数, 具有本科学历的在整个图书馆专业人员队伍中也只占到很小的比例, 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馆员却占不小的比例, 达到22.34%, 比例偏大, 而且相对集中, 可见学历结构的不平衡。

3.1.2 信息意识低, 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

在医院图书馆中, 大部分人的信息意识比较差, 对了解掌握信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仅仅停留在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阶段, 不能在日常工作中捕捉到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面对数量众多, 内容复杂的网络信息, 缺乏对信息的分析能力、筛选能力、判断评价能力, 很难依据读者的需求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为读者检索查询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 从而降低了信息的利用率。

3.1.3 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较差

由于历史原因, 相当一部分馆员外语基础差, 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知识缺乏, 导致他们的信息素质跟不上信息社会的步伐, 无法对网络资源中有用信息进行精深的提炼, 更谈不上高智能化的信息服务。

3.2 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3.2.1 缺乏职前专业教育

我们通过对学历背景调查发现, 现有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没有受过图书馆专业教育和正规专业培训的占相当大的比例。94人中职前经过图书馆专业教育的只有22人, 占总人数的23.4%。其他人员所学的专业门类比较分散, 文科及相关基础性专业毕业的多, 理科及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少。这一现象说明了一方面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中的职业确定性是在进入这个职业之后形成的, 另一方面各级医院对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的专业水平没有严格的要求, 导致为数不少的医院图书馆难以开展高层次、高难度的业务活动, 还做不到通过图书馆员利用数据库挖掘引擎、Web挖掘引擎、语义分析引擎等工具在本馆数据库中发现知识, 为读者提供解决问题的知识服务。

3.2.2 缺乏持续的继续教育

调查显示只有5%的图书馆制定有持续的学习培训计划, 20%的图书馆根据具体的工作项目安排过培训, 而更多的图书馆几乎对员工没有开展过在职培训。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我们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 在认识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图书馆服务的范围只限于借借还还, 馆员只满足于当"保管员"、"出纳员", 信息观念滞后, 墨守成规, 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不理解信息化对人类的工作、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不能主动接受新的信息知识和技术, 缺乏积极参与改革和竞争的意识。第二, 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调查中有85%的图书馆表示因为缺乏经费无法系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第三, 缺乏必要的学习机会。有限的外出进修和培训机会大都集中在中级职称以上人员中, 初级职称人员和新聘人员则很少能得到这样的机会, 在医院图书馆中, 职位越低, 进修的机会就越低。这一方面容易造成人才的外流, 另一方面可能形成怠惰心理, 对办馆产生消极影响。

4 总结与建议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 加强医院图书馆在职人员的信息素质教育, 优化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 拓展读者服务手段和内容, 成为图书馆刻不容缓的任务。在信息环境下, 图书馆员既要有文献信息服务的专业知识, 又要有较高水平的医学专业知识;除要具备文献整序和计算机检索方面的经验基础, 还需要补充和更新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方面的知识, 教育不再是阶段性的, 而是终身的。图书馆员要拥有捕捉、判断信息并及时抓住有用信息的意识和搜集开发信息、鉴别信息、分析综合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每一个人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 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 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所以, 在开展馆员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要明确以下三点:

3.1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是提高馆员信息素质的基本动因

爱岗敬业是医院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之一。图书馆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及繁琐的工作, 科学性、服务性和技术性都很强, 而馆员的收入在医院系统内普通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馆员的工作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在这种情况下, 图书馆员必需具有爱岗敬业的思想和高度的责任感, 才会真正献身于图书馆事业, 才会在事业发展过程中知难而进, 把工作热情与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为医院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4.2 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提高馆员信息素质的主要基础和前提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的迅速增加, 使传统的医院图书馆馆藏发生了质的变化, 电子书刊、网络资源正逐渐成为图书馆的收藏对象, 建设一个服务信息化、馆藏多媒体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管理手段计算机化的数字化图书馆已成为许多医院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目标,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靠的是具有高信息素质的馆员。所以, 要求馆员除具备图书馆专业知识与技能外, 要尽可能多地涉猎其它专业学科, 通过自学掌握外语和医学知识, 熟悉计算机知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知识, 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图书馆员在具备了这些知识以后才能够顺利开展大型课题和综合课题的咨询服务、定题跟踪服务、深层次的信息服务[3]。

4.3 处处留心是提高馆员信息素质的一般途径

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是提高馆员信息素质最好的途径, 在培训中应秉着自学为主、专门培训为辅的方针, 因为馆员本身不可能有太多的专门时间来参加培训, 而且大部分馆员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因此, 以自学为主是必需的, 也是可能的。传统的继续教育方式目前仍然是医院图书馆员提高信息素质的主要方式, 在网络环境下会继续发挥作用并不断得到发展和充实, 但网上教育 (包括图书馆基本知识教育、综合能力教育、面向学科的信息教育、特定数据库使用指导、Internet教育) 将会成为网络环境下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4.3.1 分层次地进行在职培训

根据图书馆员的年龄、学历、职务、知识层次和业务专长, 制定初、中、高三级教育目标, 分阶段逐步实现。对非图书馆专业人员初级教育目标是进行图书馆基础知识和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教育, 着重培养最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接受意识;中级目标是进行检索工具和信息资源利用能力的培养;高级目标着重培养信息收集、利用和评价的能力, 使他们能够承担研究课题的任务, 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提供信息依据。对从事技术管理者与应用者, 进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应用与网络维护等培训, 使他们真正能担负起图书馆的技术管理责任。

4.3.2 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培训

岗位培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根据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专项培训。一般采用学历教育、短期进修、岗位专业培训、远程教育以及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还可经常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 使员工了解学科新动态, 开拓视野;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 如涉及到标准、专利、外语、计算机和现代通讯、电子、传播学科的知识技术, 可选派相关人员进行专门学习。

4.3.3 在线素质教育

相对于其他培训方法来说, 在线教育可以更为清楚地展示技术方面的内容, 尤其是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等, 培训的重点是培训馆员数据库服务能力、网络信息检索能力、网络信息导航服务能力、网络信息咨询服务能力、网络信息传递能力、特色资源展示服务能力、信息流通管理服务能力等方面技能的培训。图书馆员通过这方面的培训, 可以更熟悉网络环境, 了解更多的网络信息资源, 开展网络服务工作。

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生存能力归根结底是由"人"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的, 在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的时代, 加强信息素质教育对每个现代人都是必要的。图书馆人坐拥书城, 更应该保持对知识的追求之心, 自觉进行终身学习和自我完善, 具备更加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

摘要:通过对陕西省医院图书馆员信息素质教育的调查, 分析了馆员信息素质的现状和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对加强医院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教育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医院图书馆,馆员,信息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谢笑莲.浅论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1) :189-192.

[2]鞠延玲.中国信息素质教育研究新进展.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 (3) :96-99.

[3]范洪明.浅议21世纪高校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教育.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1) :116-119.

[4]张晓文.网络环境下医务人员的信息素质教育.医学信息, 2007, (12) :2057-2059.

陕西省图书馆 篇5

1 馆藏地方文献的基本情况

江西省图书馆自19创建至今,已有78年的历史。现在,全馆藏书达180万册(不包括报刊),馆藏地方文献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见表1~4)。

表1 地方文献(普通图书部分)入藏表

政治

法律

经济

文化

教育

文学艺术

历史

地理

工业

科技

农业

合计

1949年以前

235

100

11

46

174

64

64

694

1949年以后

446

170

1046

1128

476

331

379

3986

小计

681

278

1057

1174

652

395

443

4680

比例

15%

6%

22%

25%

14%

8%

9%

表2 地方文献(古籍部分)入藏

类 别

地方志

历代名人著作及研究

其它文献

合计

数量(种)

602

739

611

1952

比例

31%

38%

31%

表3 地方文献(报刊部分)入藏表

类别

入藏时间

期 刊

报 纸

种数

比例

种数

比例

1949年以前

453

54%

173

60%

1949年以后

374

46%

114

40%

合计

824

287

表4 各类型地方文献与馆藏比例表

文献类型

该类地方文献与馆藏比例(种)

馆藏该类文献总数(种)

占该类馆藏总量比例

普通图书

4680

205440

2.2%

古籍线装书

1952

27182

7.0%

期刊

824

12336

6.7%

报纸

287

1099

26.0%

陕西省图书馆 篇6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冲击下,世界各地的建筑出现趋同性。在此大环境下,国内众多建筑师都在为如何在设计中体现中国的本土特征而做出自己的探索, 本土设计便是一个方向。

陕西省图书馆创建于1909年,是我国最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新馆扩建基地位于西安高新软件新城中心区,东邻城市主干道西三环,西与软件园云水一路相接,北临天谷四路,南与商业及住宅区相接。

首先,陕西省图书馆具有100多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历史性与文化性是设计中不可忽略的因素;其次,基地位于高新区,被大量的现代建筑包围;最后,图书馆作为一个区域的公共活动中心,它本身具有开放、高效实用等特点,且作为公共建筑, 它也要有一定的时代性与标志性。如何在现代建筑林立的环境之中,做一个体现文化性、历史性、时代性、标志性的建筑设计值得我们思考。

2.策略提出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解析,一是环境,在本设计中主要是指高新区现代、高科技的建筑环境;二是文化,图书馆的建筑类型以及历史,使得我们必须注重文化的体现与表达;三是空间,这是任何设计都无法忽略的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对空间的塑造让人们找回城市的特色和对城市的认同感、亲切感。 除去每个建筑设计都必须考虑的空间问题,这个设计最大的难点就是“环境”与“文化”的矛盾,即如何让“古”之本土传统文化与“今”之现代建筑环境相互融合、和谐共处。

2.1现代建筑的本土化

现代建筑本土化是以现代建筑设计为基础,融入本土元素对设计的影响,从而体现本土文化。而影响建筑设计的元素有很多,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1)城市的角度

建筑位于城市之中,是城市的一部分。城市有自己的文化、历史,在设计时我们需要思考建筑应该以一种什么姿态存在于城市之中。城市的如下方面会对现代建筑的本土化产生影响。1历史:城市的历史是我们在设计时永远无法绕开的话题,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西安几千年的深厚的历史底蕴注定了屹立在这片土地上建筑的独特性;2遗址与文脉:我们在做设计时候,经常会遇到基地位于遗址的附近或者与遗址有一定的联系,在设计中处理好与遗址的关系,让我们的建筑与历史发生对话,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传达;3山水格局:山水格局是一个城市生长的自然环境,会对城市的布局产生很大的影响;4空间特征:城市肌理、天际线、 街、道、巷、院等都是组成城市空间的元素,这些是城市在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城市的空间特征犹如建筑的“方言”,有着自己的特色,是本土文化的一部分;5已经存在的建筑:本土设计中除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对于城市的现状也要保持尊重,也许现状不尽人意,但是从现状中寻找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也是立足本土的一种方式。

(2)人的行为

建筑是为了营造人活动的空间,是人的各种行为集中的场所,我们也经常在设计之中提到“以人为本”,所以在设计时需要考虑使用者的行为习惯、生活文化和空间需求。本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空间需求也是本土文化的一种,建筑师应该运用现代建筑的手段为使用者提供适合他们行为的生活空间。

在陕西省图书馆扩建的项目中,通过对周边环境的分析,发现这个区域缺少供市民活动休闲的广场空间,因此我们在设计时考虑了附近居民的需求,方案一考虑将建筑集中,利用地景建筑的方式增加绿地与公共空间,满足居民的日常行为要求。

(3)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是本土文化的一个方面。可以通过对传统建筑的色彩材质、构件、装饰元素、建筑的布局、建筑的比例关系、传统的建筑材料与技艺等的学习借鉴,运用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加以利用,来体现本土特征。

现代建筑的本土化主要是运用现代建筑手法对本土的人文文化进行传达,方法包罗万象。可以是对某种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也可以是用建筑语言对某些本土文化的隐形表达传递,每个建筑师或许都有自己的手段,我们需要谨记的是立足本地环境与本土文化,注重空间的表达。本土设计是一种态度,设计的方法与手段是设计师不断探索发现的,只要我们秉持这种态度,就能把握住现代建筑本土化的精髓。

2.2传统建筑的现代化

传统建筑的现代化,以传统建筑的某种元素或者构件为基础,运用现代建筑方法加以设计,建筑在形象外观上明显地保留着某种传统建筑的形象。传统建筑的现代化也是将传统建筑以一种新的面貌呈现在城市中来体现本土文化与特征。

在探讨传统建筑的现代化时,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传统建筑中元素、构件、符号等细节的取与舍。我们在谈论传统建筑的现代化时,往往是注重现代设计手法的运用,对于传统的取与舍大多没有很好地把控。究其原因,是对其设计思想没有深入地探究,对细节的成因模糊不清,对传统建筑的内涵也没有很好地了解。谈论设计手法时,如果脱离了思想,就是一具空壳,建筑设计就会变得随意和表面化。我们对于传统建筑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大屋顶与斗拱这些表面的形式上,应该由表及里,对形式、符号等形式背后对应的思想、行为以及本质是什么,进行深入的探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生活、行为进行设计上的取舍,结合新的技术手段进行设计才是合理与科学的。在强调了传统建筑背后设计思想与内涵的重要性后,我们再来探讨传统建筑现代化的设计手段与方法。

1 | 方案效果图(图片来源:中建西北院相关方案册)

(1)传统建筑构件、空间的创新运用

中国传统建筑的构件包括柱、门、窗、屋顶、 斗拱等。将构件直接运用是一种常见的方式,但是为了与周围建筑和谐统一,大多是对建筑构件进行提炼简化、异化变形,或者通过抽象、解构成一种符号加以运用。传统的建筑空间包括院落、廊子等,将传统建筑的空间意境运用在设计之中也是本土设计的一种手段。

(2)新材料、新技术、现代设计手法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技术也在快速地发展,许多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可以为建筑设计提供一些革新与便利。在以传统建筑为切入点的本土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新材料、技术、现代设计手法的使用,来使得其在适应现代人行为习惯的同时呈现新的面貌。在图书馆的方案四与方案五中,大量使用大理石、铝板等新型材料,对大屋顶进行改造,将弧线变为直线, 简化斗拱,使得设计简洁有力、张力十足。

3.方案的呈现

图书馆设计中,方案一、二、三考虑现代建筑的本土化;方案四与方案五则是考虑传统建筑的现代化。

方案一有着很强的时代感,将图书馆视为一个区域的公共活动中心进行设计。将不规则的场地, 变平为坡,假坡成台,台上建阁,构成传统的高台建筑的意向。可以从整个设计中看到清晰的从传统走向未来的脉络。

方案二根据不规则的场地和沣惠渠从基地一侧穿越的环境条件,以“长龙卧波”为特色。整个图书馆宛如一条历史长河,一个巨龙盘旋而上,表面以秦篆的文字为母题。整体建筑现代性十足,其表面的文字纹理反映了其文化性。

方案三则是考虑与城市背景山脉的呼应,通过抽象山的形状,以人字形的单元作为基本单元,通过组合与隐隐可见的秦岭山脉遥相呼应。色彩上以黑白为主,表达出中国山水画中的水墨山水的意境。

方案四以坡屋顶为出发点,将屋顶以一种叠涩手法重新表达,斗拱也进行了简化,使建筑显得简洁干净;建筑的下部则是运用均质的柱廊贯穿起来,使得建筑整体显得大气磅礴并且具有现代性,重塑传统建筑元素的同时,不失传统坡屋顶建筑的大气。

方案五对传统建筑的院落空间进行了提炼简化,着重表现传统的书院氛围,通过一组组的建筑围合成若干个不同的院落空间,院落里运用一些枯山水的布置,来体现传统院落空间的意境和图书馆静谧的阅读环境。

4.总结

陕西省图书馆 篇7

1.1 调查的背景

陕西在上古时代是华夏九州中的“雍州”,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诸多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陕西是我国文物大省,境内有为数众多的历史名胜与珍贵遗存,不仅如此,还保存着大量价值不菲的古籍,这些古籍对于历史文化研究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陕西省的文化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态势,这些存藏古籍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西部文化强省中的作用愈来愈显著。近年来,一些单位和研究者对陕西古籍的存藏情况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调查,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总结出陕西存藏古籍具有数量较大、种类丰富、价值不菲等特点,并针对陕西存藏古籍目前存在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管理制度缺失等问题,从专业角度提出了建议[1]。为了推动陕西古籍整理事业的长足发展,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繁荣陕西文化事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支持,很有必要对陕西境内各级各类图书馆及私家所藏古籍图书进行摸底清查,以期为繁荣陕西的文化事业、为陕西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现阶段,陕西省已经批准立项,对陕西境内的古籍、碑刻、金石三大类文献进行清查,编纂目录或提要,调查的范围是陕西境内的各级各类图书馆,并鼓励私人藏书家将自己所藏古籍的目录提供给公众,这就是有名的陕西古籍整理三大项目[2]。这是陕西省政府一项功德无量的文化举措,必将推动陕西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但是,其中的古籍普查只是针对古籍本身,如著者姓名、刻印时代、版刻形式,等等,并未对古籍存藏单位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此前的相关研究有的是针对大型图书馆的、有的是专门研究古籍的价值的,尚无人以基层图书馆为具体范围进行针对性强的调查研究。本调查正是基于此而作。

以基层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调查古籍存藏的条件、古籍管理人员的整体素养、古籍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否、古籍保护措施与力度,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事情。古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具有不可往复性,如果不及时抢救保护、研究、开发,任由其风化、遭虫蛀鼠啃,那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我们这一代人也将成为历史的罪人[3]。正是怀抱这种历史责任感与信念,笔者决定撰写此文,希望能够为古籍保护事业尽绵薄之力。由于历史原因,陕西省部分市区县的古籍未收藏在当地对应的图书馆内,而是在当地博物馆之中,如泾阳县的古籍就保存在泾阳县博物馆内,类似这种情况的博物馆也在此次考察的对象之列。

1.2 调查的范围

本次研究共调查了陕西省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商洛市、延安市、榆林市、安康市、铜川市、渭南市等9个市约40个基层图书馆,收回问卷59份,其中有效问卷49份。下面就以这49份问卷为依据,主要从人力资源、古籍保护与开发、专项资金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

2 陕西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的基本情况

2.1 人力资源分析

古籍管理人员文化水平的高低、专业素养的深浅以及对古籍本身价值的认知等问题,是关涉古籍保护与价值开发的重要因素。据此次调查,陕西省基层图书馆因全馆规模及藏书数量的限制,不可能像陕西省图书馆及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大型图书馆那样有非常专业的人员配备。

2.1.1 古籍管理人员数量

陕西省基层图书馆古籍管理人员人数均为1—6人不等(见表1)。以宝鸡市陈仓区图书馆为例,全馆正式职工总共有5人,其中古籍管理人员1名,占职工总人数的20%;凤翔县图书馆正式职工总共有7人,其中古籍管理人员2名,约占职工总人数的29%;岐山县图书馆正式职工总共有9人,其中古籍管理人员2名,约占职工总人数的29%;礼泉县靳宝善图书馆正式职工总共有23人,其中古籍管理人员1名,约占职工总人数的4%;咸阳市图书馆正式职工总共有67人,其中古籍管理人员2名,约占职工总人数的3%。从以上统计数字来看,陕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从业人员相对来说还是偏少。

2.1.2 古籍管理人员人数和存藏古籍数量的比例情况

现在将表1与表2中的相关图书馆存藏古籍数量与古籍管理人员人数进行对比,还是以上述几个图书馆为例:陈仓区图书馆比例为1:341;凤翔县图书馆比例为1:3500;咸阳市图书馆比例为1:6500;三原县图书馆比例为1:15000。从以上统计出的比例可以看出:即便是古籍存藏量较少的单位,也会配备一名专人管理;古籍存藏量相对大的单位,如咸阳市图书馆、三原县图书馆,一般配备2—4人管理。相比而言,古籍存藏量的多少对专门管理人员的人数影响并不大。从整体情况来看,古籍存藏量并不会影响专业管理人员人数的多少,即无科学规律可言,对人数的排布具有随意性,这就显示出陕西省基层图书馆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图书馆甚至没有古籍专业管理人员,而是由其他部门的人员来兼任,如商州区图书馆。

2.1.3 人员结构问题

根据收回的49份有效问卷来看,陕西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管理人员结构统计情况如下。

(1)性别结构:

从事古籍管理的女性约占80%,男性占20%。

(2)年龄结构:

古籍从业人员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其中20—40岁的占73%,41—50岁的占18%;工龄在1—3年的占2%,6—10年的占14%,10—20年的占47%,20年以上的占37%。

(3)学历、职称结构:

高中、技校、职高文化水平的占12%,中专占12%,大专占59%,本科占12%,研究生及以上占4%,其中,中、高级职称的约占45%,没有职称的占24%。

(4)收入结构:

古籍管理人员工资收入在600—1 000元的占55%,1 000—1 500元的占35%,1 500—2 000元的占10%;对目前收入很满意的占4%,较满意的占8%,一般与较不满意的占45%,不满意的占43%。

(5)人员来源结构:

古籍管理人员为正式分配的占13%,由临时雇用到转成正式职工的占79%。

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从事古籍管理的绝大部分为中青年女性,工龄在10—20年以及20年以上的占84%,以大专文化水平为主流,工资在1 500元以下600元以上的占90%,对收入不满意的占57%。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陕西基层古籍从业人员的基本特点是: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收入偏少,从业时间长,专业素养较浅。

2.1.4 人员培训问题

(1)热爱岗位程度:

热爱本职工作、立足岗位成才的人占69%,认为工作虽清贫但没有压力、比较喜欢的人占11%。

(2)工作努力程度:

对古籍非常熟悉,对于经过努力能够达到更高要求也很清楚的占2%,比较了解相关制度和要求的占45%,不是特别清楚、凭工作惯例和经验的占20%,完全不了解、凭自己的感觉或领导临时要求去做的占29%。

(3)提高自身素质的意愿:

十分愿意通过努力提高自己专业职能的,以及虽愿意提高自己专业职能但不愿花去太多时间的人占98%,而选择安于现状的人仅占2%。

(4)培训程度:

据调查,本单位内部组织技术培训的占32%,单位送外培训的占45%;个人也积极进取、入学进修及自学的占23%,参加过1—2次各类专业培训的人占57%。

(5)培训内容的期望:

在此次调查中,从业人员也提出了自己期望的专业培训内容,其中希望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双管培训的人占4%,仅专业技术培训的占6%,仅实用经验的占16%,希望理论知识和实用经验并举的占2%,专业技术和实用经验齐学的占18%,希望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实用经验三管齐下的占绝对多数,是47%。

(6)工作的激励程度:

据调查,当员工工作出色时,领导经常及总是表示赞赏的仅占31%,有时赞赏的占42%,极少赞赏的占23%,从不赞赏的占4%。

2.2 古籍保护与开发分析

2.2.1 古籍管理相关规章制度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陕西省各基层古籍存藏单位有古籍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占67%,没有的占13%,不清楚的占21%。其中,原本就有相关制度的占71%,新近制定的占8%,不清楚及空选的占21%。员工对古籍管理制度的遵守程度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同在一个部门工作的人员对这个问题几个填写问卷的人员也会出现不同结果;泾阳县博物馆有两个人选择了“非常高”,一个人选择了“一般”;兴平市图书馆有三个古籍管理人员,分别选择了“非常高”、“较高”以及“一般”三个选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是一道主观选择题,对于制度遵守的情况,作为个体,所见所闻及了解的程度不一,见解自然会有差异。

2.2.2 古籍存藏条件

陕西省基层绝大部分单位的古籍存藏条件都比较差。在对古籍存放处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以密集箱和樟木箱放置古籍的仅占很少一部分,绝大多数都是用普通书架存放或直接堆放在地上。临潼区图书馆在这方面就做得较好,所有古籍均以密闭柜存放,古籍保存情况良好,破损现象较少;长安区图书馆则做得比较差,采用的是普通书架存放和堆积在地上相结合,不少古籍的函套已经损毁,仅用包装袋进行捆扎,古籍存放的场所也较小,根本谈不上科学地存放,只能称作“保有”而已,数年来从无专人对本馆存藏古籍册数及种类进行清查统计。基于上述情况,对于古籍进行防尘、防盗、防火、防潮、防蛀等专业保护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仅有咸阳市图书馆、西安市图书馆等条件较好的单位能较为全面地做到,大部分只是做到了一部分,至于对古籍存放房间温度、湿度的控制则就更不能奢想了。绝大部分基层古籍存藏单位的古籍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近些年再购进古籍的少之又少。在此次陕西省古籍普查著录工作开始之前,部分图书馆曾对本馆的古籍书目进行过简单的著录,也有一部分图书馆从未进行过此类统计,因此对本馆藏了多少册多少类书、都有什么书,心里没底,一些基层图书馆也就是简单地“保有”古籍而已,对外开放阅读基本没有,更谈不上专项研究。

2.3 专项资金情况分析

由于古籍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带离图书馆阅读,只能是就地借阅,而且也只限于部分保存状况良好的古籍,一些善本古籍则只能隔镜观望,所以古籍要想做到像普通图书那样通过办理图书证为馆里创收是不太现实的,也正因为产生不了效益却需要精心呵护而成为了不少基层古籍存藏单位的“心头病”,因为相关专项资金则少之又少甚或没有。如咸阳市图书馆2006年、2007年两年图书资金分别都为30万元,2008年为50万元,但三年来均无古籍专项经费。此次调查中,也有少数几家单位做得较好,如蓝田县图书馆2007年、2008年的图书资金分别是30 000元、40 000元,其中用于古籍的分别是10 000元、20 000元。没有专项资金的保障,谈论古籍的保护就是一句空话。目前,许多单位面临着没有古籍工具书、没有存放古籍的专用书柜等现实困难,这些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就是资金的问题。除向社会筹集资金、向政府相关部门争取资金以外,部分图书馆还开展了自主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图书馆赢得了效益,但从各方争取来的这一部分资金用于古籍的还是杯水车薪。

3 提高陕西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的对策

针对以上所调查的陕西基层古籍存藏单位人员配备、古籍保护以及专项资金三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主要建议。

3.1 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我们建议可以采取几种方式逐步提升古籍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1)馆内互学与自学相结合。因为各馆古籍管理人员有近距离接触古籍的便利条件,这是非常好的实践机会,馆员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机会,亲眼看看各个朝代的书籍的一些基本信息,例如装帧形式、版式、纸张,等等,再结合一些专业书籍,对照着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这样进步一定会很快。在整理古籍的过程中,把相关的疑难问题集中到一起,馆内相关人员在一起共同商讨,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请省级专家进行集中处理。(2)请专家来馆定期培训与参加省级相关培训相结合。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一部分专家来馆培训,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结合本馆藏书进行讲解,更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省有关部门有时会举办一些古籍方面的讲习班,但目前还不多,如有这种机会,各个基层单位一定要积极派本馆相关人员去学习。另外,经济条件允许的单位可以和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开设有古籍整理专业的学校联系,采取合适的方式对本馆人员进行培训。(3)主动开展馆际交流学习,学习先进单位的好做法,查找本单位在古籍管理方面的缺漏,并积极改进。

3.2 完善古籍管理制度

定期对古籍保护及服务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予以经验总结,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增加单位编制,使古籍保护和整理有专人负责,并形成严格的古籍管理制度。加强宣传力度,发布具有规范性的、力度强的制度条例。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制定岗位工作细则以及人员、设备相关管理规定。省要出台一个大的方向性的制度,然后各基层古籍存藏单位再依据本馆实际情况制定细则。因为各个馆里的实际情况有差异,在这里不可能开出一张包治百病的“药方”,我们参照其他省市一些大型图书馆的古籍管理制度,为陕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和管理提出以下具有普遍性的建议:

(1)读者凭本人有效证件进入本室(指古籍资料室,下同)阅览。

(2)本室书刊仅供室内阅览,如有特殊需要,须经馆长批准。

(3)读者使用本室资料应向工作人员说明,并由工作人员随同入库取书。

(4)读者应精心爱护本室书刊,不得随意圈划、批注或携出室外,违者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5)本室线装书、善本书、解放前出版的旧报刊一般不予复制,也不允许静电复印,如确有需求,须经馆长批准,可做胶卷复制。

(6)外单位读者,须持单位介绍信和身份证,经馆长同意后方可入室查阅资料。

(7)请读者保持室内环境,不得在室内吸烟,乱扔杂物,不得大声喧哗。

(8)明确资料室人员职责:资料室应由专人负责,加强管理。古籍要及时登记、分编、上架,按时整理,做好存放保管工作。对读者要主动、热情服务,及时提供所需信息、资料,帮助查询或提供线索。按规定时间开馆,搞好室内卫生,保持整洁、美观、安静。认真落实防火、防盗、防尘、防晒、防虫和防潮等措施。

3.3 争取各方面资金,增加投入

采取自主创收及国家、省上拨款的方式,多方争取古籍保护专项资金,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不过,光争取到资金还不够,因为各个存藏单位的实际情况差异比较大,因此在资金的投放比例上要有所区别。资金的使用主要分为两个出口,一是对古籍本身的保护,主要是“六防”工作所需资金,要有计划地下拨并督促其购买密封柜、檀木柜以及函套等物资;二是拨专款用于本馆古籍管理人员的培训,可采取馆内互学、请专家亲临指导或参加省举办的培训班等形式,还可以尝试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单位合作培养专业人才,这两所学校在古籍整理方面均有不少专家学者以及先进的经验。还可以不定期地组织馆际交流,参观学习一些在古籍保护方面走在前列的单位。此外,对争取到的专项资金还要由上级部门定期核定资金去向,确保专款专用,以专项的形式按省级文件下发,各级财政配合,各级文化主管领导参与,签订经费落实承诺书,落实责任。为什么说要“按照实际情况”拨付古籍专项资金呢?从此次调查走访的情况来看,各个基层古籍存藏单位的现状个体差异性较强,因此,在拨付古籍专项资金的时候就需要让各馆对所需物资进行报价、预算,然后再行拨付,限定其在一定时间内落实,上级部门要及时追查资金用途,这样就保证了有限的古籍资金不乱用,落到实处。

摘要:通过对陕西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情况的系统调查,主要从人力资源、古籍保护与开发、专项资金三个方面全面了解陕西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陕西古籍保护和利用的几点意见,旨在对陕西的古籍保护事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陕西,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调查,对策

参考文献

[1]吴敏霞.陕西古籍存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文博,2008(3):38-44.

[2]赵争耀.我省古籍整理已展开三大项目[N].三秦都市报,2007-03-03(4).

陕西省图书馆 篇8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人民对精神文化的要求逐渐提高, 基层图书馆在经济文化服务中的角色日益突出。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基层文化的公共服务机构, 是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提高公众素质的重要基地。在网络覆盖和信息理念极度扩张的形势下, 加强县级等基层图书馆的网络信息化建设, 是社会所趋、民生所求。但目前, 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由于受到太多历史因素或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发展信息化过程中存在太多遗留问题和现实困难, 信息观念不强、馆藏资源匾乏、硬件设施落后, 资金投入不足, 技术更新缓慢, 馆员结构失调等, 图书馆事业的落后制约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办公自动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更是相差甚远, 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因此, 加快地方性尤其是县级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 对推进基层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广西省全州县县级公共图书馆信息化

1.1 概况

全州县图书馆于1956年4月1日成立, 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860平方米, 馆内设有, 成人阅览室、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采编室、借书处、地方文献室等多个服务窗口。目前在编人员8人, 具有大专学历5人, 其中中级职称4人, 初级职称4人。每周开馆60小时以上, 馆内藏书有17万余册。2005年建成全州县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 2010年建成全州县共享工程支中心, 同时进行了馆藏数据库建设, 并同时开放电子阅览室。随着共享工程支中心的成立, 更加方便广大读者和群众上网查询信息资源, 提高了图书馆服务能力, 传播了先进文化。同时, 全州图书馆还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http://www.qztsg.cn/, 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更好的阅读途径与反馈方式。

但是, 经过研究发现, 全州县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 存在如下几点不足:

1) 数字图书馆的建构力度不够。全州图书馆虽然建立了网站主页, 但是对图书信息的管理还不到位, 难以实现图书的网上预览、网上查询、网上借书等功能, 数据库建设严重滞后, 所提供的数字化服务内容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行传输和通过卫星下载的, 自建数据库太少。再就是信息量太少, 共享缺乏特色, 很多都没有书目检索数据库, 更没有对网络资源的分类整合, 而本地特色的数字化文献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2) 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不够。全州图书馆虽然历史悠久, 但是因为经费的不足和信息人才的缺乏, 导致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明显不够。虽然可以通过电脑进行书籍的查询, 但是没能构建有效的图书馆信息技术架构、图书馆数据库、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等, 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1.2 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将信息化引入图书馆, 加强县级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不仅对整个图书馆事业意义重大, 而且将对全州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1.2.1 助推本地经济发展,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谐的文化氛围, 能够为图书馆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近些年, 图书馆作为信息文化的中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图书馆服务已无法满足本地不断增长的智力需求和文化需求, 信息化是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必然选择。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本地政府、民众、企业的信息需求已成为各级图书馆进行现代化改革的强大动力, 县级图书馆只有顺应这一趋势, 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 才能对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地影响。

1.2.2 丰富民众文化生活, 加快信息资源共享

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不断提高, 这就把图书馆建设成为当地的公共文化娱乐中心。全州县图书馆的快速发展, 对保存当地特色文化遗产, 向民众传播文化知识, 加快实现资源共享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化是对县级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准确定位与规划指南, 是推动图书馆事业繁荣的不竭动力, 尤其在开展基层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与交流、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 有着积极地、不可替代的作用。

1.2.3 加强信息人才培养, 提升城市整体实力

信息人才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 是具有信息发展理念与信息技术的一类特殊人才, 是进行信息化建设最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是推动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公共图书馆是吸纳各类信息资源的宝库, 肩负着为国家信息化建设存储信息资源、传播信息技能、提高国民信息素养与培养信息化人才等迫切任务。作为县级公共图书馆, 更应该积极的融入到信息化建设中来, 发挥地方资源特色, 为当地培养源源不断的信息化人才, 提高当地民众的信息素养, 推动当地经济信息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2 全州县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建议

2.1 增加投入, 改善“硬环境”和“软环境”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 只有政府的高度支持和重视,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才能得到稳步发展, 图书馆领导应该多角度的筹集资金, 加大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投入, 然后通过统筹兼顾等途径保证图书馆网络化、自动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图书馆工作人员是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使者, 应努力学习现代化的信息知识, 对读者进行网络知识的辅导与文献信息检索方面的指导, 积极营造图书馆浓厚的文化氛围。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重视与支持, 地区间的差别、经济实力的差距, 不应成为阻碍文化发展的借口。国家也应从图书馆行业立法着手, 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的资金倾斜, 为当地图书文化事业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带动当地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2.2 着重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推动信息资源共享

全州县图书馆在网络建设方面存在很多不足, 除了缺少局域办公网之外, 大部分也没有建立对外服务网站, 现有的网站在服务质量上还存在不少的缺陷, 只是提供了图书馆的基本信息, 没能做到与读者有效的沟通, 进行双方面的互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涉及硬件改造、软件配备、数据库建设、人员培训、网站建设等众多方面。电子资源建设和数据库建设是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核心, 这就需要图书馆吸取更多的电子资源, 加强数据库的建设。图书馆应该充分的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 帮助读者根据需要资源的种类选择合适的获取途径, 方便读者进行打印或者下载。此外, 图书馆还应该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手段, 实施网络化服务, 不断的拓宽图书馆的服务空间, 让读者能够在信息化环境下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 自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例如, 图书馆可以引进大量多媒体数据库、数字图书馆、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 方便读者通过网络更加便捷的找寻自己需要的资料, 然后通过正确的途径进行下载和打印, 这种信息化的服务显著的提高了图书馆的竞争力。

2.3 强化人才体系建设, 依托人才、科技强馆

为了适应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 图书馆需要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技能的图书馆员。图书馆员既要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也必须具备图书馆学知识和专业学科知识。面对愈来愈普遍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和自动化信息系统, 图书馆员需要利用更多的信息技术从事日常工作。例如高效自如地进行网络购书、编目和电子信息资源搜索获取, 提供信息技术用户培训, 建立和维护图书馆网站, 操作电子媒介的交流等。图书馆人才将决定图书馆的发展程度和方向。因此, 我们的县级图书馆必须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结合到具体步骤, 一方面图书馆可以通过对现有馆员的培训, 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实用技术的培训;另一方面要竭尽所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投身到基层图书馆事业中来, 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3 结语

总而言之,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 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不可避免的会遭受到猛烈的冲击, 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以及读者对图书馆的实际需求, 因此, 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图书馆通过信息化服务建设, 能够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 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全面、准确的信息化服务, 以此提高图书馆的实力, 进一步推进图书馆信息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刘丹.当议图书馆信息化建设[J].图书馆事业, 2009 (2) .

[2]李默涵.试论数字图书馆建设与信息化服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31) .

[3]田智深.县级图书馆良性发展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12 (28) .

[4]刘丽敏.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的思考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8) .

[5]杨文波.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方案探究[J].软件导航, 2009 (7) .

[6]董会.加强县级图书馆信息化服务的方法:吉林省通化县图书馆[J].信息与电脑, 2015 (2) .

[7]白海燕.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J].价值工程, 2012 (7) :56-58.

陕西省图书馆 篇9

1 服务效能

山西省图书馆 (长风馆) 自开馆以来, 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服务——传统服务有阅览、外借、文献复制、视听文献服务、馆际互借、公益讲座、公益展览和社会培训等;现代服务有数字资源服务、电子阅报、移动图书馆服务和网络信息服务等;特色服务有古籍修复、参考咨询和视障服务等。这些基本涵盖了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形成了传统服务与数字服务相融合的现代化服务新格局。

山西省图书馆 (长风馆) 积极倡导“现代、开放、共享、创新、人文、人本、合作”的7 项全新理念, 按照基本服务优质化、专题服务品牌化、文献借阅智能化、服务方式多元化、重点工作深入化、业务管理体系化、内部管理规范化、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标准和要求, 以打造全省知识中心、情报信息中心、文献保障中心、社会教育中心、古籍保护中心、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心、公众文化休闲中心七位一体的公益文化场所为基本目标, 承载着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担负起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 不断改善基础条件, 大力提升服务水平。长风馆开馆以来, 年均到馆读者达240 万人次, 年均举办文源讲坛系列讲座100 余期, 举办各种公益活动100 余次, 举办各种公益展览20 余期, 受众人数屡创新高, 呈现出公益活动多、公益讲座多、公益展览多、受众人数多、到馆人气旺、安全有保障、服务有提升的良好态势, 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好评。除了传统常规性的服务功能外, 省图长风馆的服务效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扎实、有效的惠民措施

为读者免费提供纯净水和一次性纸杯;公交车未开通前, 周日开通一辆文源馆至长风馆的往返专线车免费接送读者;馆内配备轮椅、老花镜、针线包、笔、纸等, 免费为有需要的读者使用;开设供读者就餐的中餐厅、西餐厅;规范机动车、自行车存车管理;馆外设置流动卫生间;在各阅览室设置便民药箱、读者意见箱;印制发放《山西省图书馆公交线路到达示意图》《山西省图书馆 (长风馆) 周边医疗机构示意图》《山西省图书馆 (太原市内) 书刊通借通还点示意图》, 为读者提供更优质、贴心的服务。

1.2 快捷、高效的智能化服务

新馆以打造市民的“终身学校”“城市书房”为目标。馆内有计算机600 台、电子阅报机14 台、多媒体公告仪35 台、自助借还机17 台、自助还书机4 台、自助复印机5 台、电子导引平台3 个、自助办证机2 台和视障阅览专用设备37 台, 利用RFID射频识别和移动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了读者自助办证、自助借还、自助复印、移动阅读等现代服务。

1.3 舒适、便捷的读书环境

“有空间必有座椅, 有座椅必有书柜”是山西省图书馆新馆总体布局的基本理念。它充分利用馆内空间规划改造茶吧、书吧和咖啡吧, 营造多处温馨、舒适的读书环境。除了27 个阅览室外, 在新馆内设计摆放了500 多个沙发、休闲座椅和书架、 报架、刊架, 以方便读者就近读书、学习。

1.4 浓烈厚重的文化氛围

馆内悬挂有80 多幅山西知名画家的作品, 有近30 位山西文化名人画像, 有各种油画、雕像作品50 余件。另外, 馆内3个展厅实行常态公益展览, 馆外固定展架不断变换主题, 整个图书馆既是一个文化艺术的展示平台, 又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学习和文化休闲乐园。

1.5 文源讲坛惠众甚多

文源讲坛内容丰富——古今中外, 自然人文, 政治经济, 文化外交;文源讲坛“学以致用”——从嘉宾邀请到主题选择都经过了仔细斟酌, 它关照现实, 服务山西大发展;文源讲坛紧扣时代脉动——它不再是象牙之塔, 而是真正成为了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社会大课堂。截至目前, 省图长风馆累计举办文源讲坛公益讲座220 场。其中, 星期日讲座93 场, 网上公益课堂47 场,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与创作系列讲座18 场, 影视经典展播22 场, 分会场讲座23 场, 领导干部讲座5 场, 暑期中学生讲座9 场, 长风朗诵团公开课3 场, 累计服务读者4 万余人次。此外, 文源讲坛分会场讲座还走进了中北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省内高校, 走进了华润置地、建设银行山西分行、太原市民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等企事业单位, 走进了和顺、古交、阳曲等县区图书馆和东莞等兄弟图书馆, 呈现出了辐射范围广、影响力大的新格局。

1.6 文源视界公益展览常态化

长风馆开馆以来, 山西省图书馆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创建与共享功能, “文源视界”公益展览坚持“引进来, 走出去”的办展模式, 将“馆内展览”与“省内外巡展”相结合, “大众艺术普及”与“地方文化资源挖掘”相结合。截至目前, 共在省内举办展览30 场, 累计服务读者85 630 余人;在省内举办巡展4 次, 先后走进了我省曲沃、侯马、清徐等地方图书馆, 将优秀的文化资源送到了县区读者的家门口;在省外举办巡展2 场, 其中, “一个人, 一支笔, 一座城——肖刚太原古建民居作品展”先后走进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浙江、上海浦东、苏州、无锡、扬州等9 个省市的图书馆, “发现山西——三晋文脉书法展”先后走进了杭州、扬州图书馆。通过省外巡展为省外读者提供了认识山西、了解山西、发现山西的文化窗口。

1.7 志愿者提供优质服务

山西省图书馆志愿者以“服务与交流”为主要定位, 坚持“面向大中专院校的学生”“面向社会在职人员”的招募方向。通过志愿者的文化志愿服务为读者营造便捷、舒适的阅读环境, 助力全民阅读。同时, 还在志愿者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以凝聚志愿者对参与文化服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2014—2015年, 山西省图书馆志愿者累计接受报名2 016 人, 注册登记个人志愿者699 人, 注册登记志愿服务团队15 个, 累计安排上岗服务2 177 人, 服务244 d, 累计服务时长6 531 h, 服务读者上万人。2014—2015 年间, 累计举办各类志愿者活动50 余场, 主要有“三个文化”早分享、“周三主题活动日”和大型读者活动的场务服务。在服务别人的同时, 志愿者也利用平时积累的素材先后拍摄了宣传视频——“省图志愿行”“夏未央”。除此之外, 志愿者服务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被《山西日报》《太原晚报》、太原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志愿者服务大大缓解了节假日人流量大给图书借阅部门带来的压力, 让每位志愿者都成为了传播公益的使者, 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8 公益活动丰富了读者阅读体验

省图长风馆开馆以来, 采取“专题阅览推荐”“最美读者评选”“网络征文”“读者活动”等形式举办了10 余场公益活动, 极大地满足了省城市民对文化的需求。为了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 提供“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便利, 山西省图书馆定期提供专题图书推荐服务, 并举办“周末亲子阅读会”“人文泽晋•共筑梦想——寻找最美读者”活动和“书香长风, 文化三晋”征文活动。为了推进全民数字阅读, 山西省图书馆携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举办了多场“网络书香——少儿系列互动”;为了保障视障读者和农民工利用公共图书馆获取知识的文化权益, 山西省图书馆先后组织盲人读者参加“与书香为伴·共享出彩人生——国际盲人节读书演讲诵读会”“全国残疾人网络答题活动”“感受科技魅力——盲人读者参观体验活动”“用爱心点亮视障儿童的梦想——山西省图书馆典藏部送无障碍电影进太原盲童学校”等活动。此外, 在春节期间, 为了帮助农民工解决“订票难”“回家难”的问题, 文化共享工程山西省中心依托我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免费为农民工朋友提供购票平台。另外, 山西省图书馆还将高雅的“民乐”“古琴”“朗诵”等艺术形式带到市民身边, 先后举办了“书香琴韵——山西省图书馆第九届古琴音乐会”“书香琴韵——山西省图书馆第十届古琴音乐会”“少年情• 中国韵——2015 少儿新年民乐演奏会”“神韵太行——2015 元宵诗词吟唱会”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朗诵音乐会”。

2 功能拓展

山西省图书馆作为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坚持为读者服务, 为全面建设书香社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 坚持为群众提供形式多样、公益、免费的服务, 在保障读者的图书借还功能之外, 不断创新服务形式, 开展了公益讲座、公益展览、读者活动、志愿者服务、少儿活动、最美读者表彰、古籍体验活动和高端论坛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 充分发挥了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其中, 讲座、展览、志愿者等工作是图书馆传统借阅业务的重要拓展方向。这些服务与图书馆借阅服务实现了优势互补, 形成了图书馆服务隐性与显性的对照。这也是图书馆服务创新与继承的结合和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网络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网络实现了全球范围内信息资源的共享。这种情况对公共图书馆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山西省图书馆的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各种功能都亟需进一步拓展, 以满足大数据时代下读者对文化服务的需求。除了公共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和常规服务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外, 也要不断探索公益讲座、公益展览和志愿者服务这三项核心业务, 在思考中谋求新的发展。

2.1 打造社会大课堂, 服务山西大发展

经过13 年的品牌打造, 山西省图书馆文源讲坛的讲座内容越来越丰富, 讲座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讲座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讲座的品牌效应越来越强。文源讲坛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已经成为了山西省广大领导干部重要的精神源泉, 成为了我省青少年的精神家园。此外, 省图还积极建设文源讲坛分会场, 拓宽讲座平台, 使讲座效果更加明显, 资源利用率更高, 从而惠及更多的人。

文源讲坛的讲座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 讲座内容从宏观到微观, 从民生百态到领导韬略, 从风俗民情到世间万象, 丰富多彩, 针对性强, 影响力大;讲师资源不断增加, 从山西到全国、全世界, 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成功人士都成为了文源讲坛的座上客, 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好评如潮。在全国讲座联盟的大背景下, 讲座资源共建共享, 文源讲坛不断改进, 取长补短, 不断提升其品牌效应。另外, 文源讲堂每月邀请省外的专家学者开展互动式讲座, 通过口头随机询问和与现场读者互动表现出读者对相关内容的兴趣。

文源讲坛微信订阅号是山西省图书馆自主经营的自媒体平台。该平台自开通以来, 立足省图业务, 通过定时向读者发布具有时效性的原创信息实现公益文化传播。目前, 该平台实现了从单图文到多图文、视频植入、线上评价功能的开通、线上投票功能的开通四大突破, 满足了读者对信息量的需求和对内容创新的需求, 实现了从被动汲取到主动选择的心理转换, 满足了读者对微信这种新媒体体验的需求。

为了使讲座资源惠及更多民众, 文源讲坛注重开拓讲座后期衍生品的制作和推广, 每期讲座都制作光盘, 通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别的图书馆进行资源交流和共享, 并且遴选部分精彩讲座集辑出版——《文源讲坛精选之一——山西省图书馆星期日讲座》三册、《文源讲坛——山西省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两册。多年来, 听众群体稳中有升, 同时, 讲坛采用多种方式与听众沟通, 使讲座更有针对性, 并营造了和谐融洽的互动氛围。

2.2 立足地方文化, 加大办展力度

一直以来, “文源视界”公益展览秉承着“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办展宗旨, 立足山西省特色文化, 增强全社会参与度, 加大省内外公共图书馆公益展览资源的共建共享力度, 走出了一条稳中求新的发展之路。公益展览作为公共图书馆创新内核的重要体现, 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常态化的公益展览已然成为了服务读者的有效保障。“文源视界”公益展览在11 年的发展过程中, 不断丰富展览内容, 创新展览形式, 拓展其功能, 带领读者发现真善美, 体悟真善美。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发掘创新展览内容。例如肖刚钢笔画古建民居作品展, 以遒劲有力的钢笔画法展现了省城太原的古建民居, 读者透过此可以感受省城太原古老的文化和厚重的历史。②实现讲座展览一体化, 比如联合山西省诗词学会举办《中秋望月——山西省诗词学会成立30 周年诗词书法展》。同时, 为了打破讲座展览相互割裂的局面, 在举办展览的同时开办了以“古典与现代”为主题的文源诗词高端论坛, 实现了讲座与展览的有机结合。③增强展览知识性。“文源视界”公益展览不单是艺术品展示, 更是艺术知识传播与交流的平台。保证展览的知识性是公益展览的主要内容之一。例如, 邀请艺术家现场讲解作品构思、立意、画法和书法笔体等知识, 进一步增强展览的吸引力, 加大艺术知识的普及力度。④“走出去, 引进来”, 让优质展览资源共享共美。为了形成省内乃至全国图书馆优质展览资源共建共享的新常态, 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山西省的优秀文化资源, 采用全国巡展和省内巡展的方式促进省际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大阅兵图片展》是山西省图书馆将省外兄弟馆 (南京图书馆) 公益展览资源“引进来”的典范。通过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拓展了“文源视界”公益展览的视野和思路, 让更多读者感受到了知识和艺术的魅力。⑤注重数字资源展览的文化说服力。对于数字资源公益展览的核心内容, 翔实的图文信息会增强展览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从而更好地普及中华文化, 同时, 严谨的学术表达也能开阔读者的视野。

2.3 注重服务与交流, 探索志愿服务新模式

2015 年《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指出, 要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将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 奉献社会与自我发展相统一, 社会倡导于自愿参与相结合, 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同时, 要创新服务内容、工作方式和活动载体, 探索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

山西省图书馆志愿者团队成立时间短, 志愿服务人员的构成、服务内容的设定、专业志愿者队伍的培养与培训方面的内容还不完善。山西省图书馆按照文化志愿者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服务与交流”的定位, 特调整了志愿者的工作, 主要有以下3 点:①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公益性、大众性的平台优势, 以图书馆为主要阵地, 联合部分企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②依托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推出“悦读在路上”“读书聊愈”“都市阅读”“青春悦读”“书评”“夜读”等系列阅读推广活动, 并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培训;③根据省图书馆的实际需要和志愿者的优势, 在现有服务岗位的基础上设置更加多元化的服务岗位, 实现“基础服务型志愿者”“专家服务型志愿者”“创业型志愿者”的分层化发展。

2.4 拓展社会教育功能, 实现资源共享

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全面建设书香社会”的大背景下, 山西省图书馆坚持“读者本位”的原则, 努力发掘读者的兴趣点, “急民之所需”, 在既有讲座、展览和公益活动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操作问题与经验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 在传统讲座、志愿者管理和读者活动上进行初步创新和探索。这样做, 一方面, 能维护好既有的服务平台;另一方面, 能通过业务延伸和拓展满足读者对公益文化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进而拓展公共文化场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资源共享。长风朗诵团的成立、朗诵团公开课的引入、长风微讲堂的录制等都是这点的集中体现。

2.4.1 长风朗诵团

近来年, 市民对高雅艺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朗诵爱好者也突破了原有专业化群体的限制, 逐步向“大众化”“业余化”的方向延伸。为了满足读者的这一文化诉求, 山西省图书馆于2015 年创办了“长风朗诵团”。长风朗诵团是由爱好朗诵和具备相关朗诵技能的朗诵爱好者组成的大众朗诵艺术平台。朗诵团采取定期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的形式广纳社会上爱好朗诵的人, 以“两个面向”“多元阵地”为主要定位。“两个面向”即朗诵团成员要面向大中专院校的学生, 要面向社会上爱好朗诵的人;“多元阵地”即以山西省图书馆为主要活动阵地, 带着成型的朗诵作品走进校园和省内企事业单位, 通过朗诵打造多样化的阅读情趣。

2.4.2 长风微讲堂

在“互联网+”时代, 传统讲座的现场讲解模式已经无法全面满足读者在碎片化的阅读时间里对大规模信息量的阅读需求。为了充分利用专家、学者等社会资源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弥补优秀讲师和读者因时间或地域等原因无法亲临现场参与的遗憾, 实现传统讲座的线上延伸, 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讲座+”模式, 2015-09-20, 山西省图图书馆“长风微讲堂”正式上线。微讲堂依托自有文化品牌“文源讲坛”既有的讲师资源和读者群体, 紧跟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时代潮流, 以原创视频拍摄的形式, 采用“嘉宾互动”“矩阵宣传”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专家、学者的观点, 通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资源——腾讯、优酷等视频媒体平台, 微信平台, 微博平台等联动宣传, 打破了以往公共图书馆讲座资源在时间和地域方面的限制, 实现了讲座资源价值链条的有效延伸, 以满足更多读者的文化诉求。

3 结束语

山西省图书馆 (长风馆) 自开馆以来, 明确了基本特征, 调整了基本定位, 创新了办馆理念, 使省图书馆综合办馆效益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和提升。作为公共图书馆, 省图书馆必须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对自己的要求, 明确其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位置, 顺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积极拓展新的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广大读者需求做好不同层次的服务工作, 为广大读者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多样的公益活动。在充分发挥社会职能的同时, 要为走进图书馆的人们创造了一个除了能借阅书籍, 既有趣味性又不乏文化内涵的隐性阅读环境, 给他们留下处处是文化的印象。人们在漫步休闲间就增长了知识、领略了文化, 这种休闲式的“营养”汲取超越了人们的心理预期, 使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效能得到了最大的拓展。

陕西省图书馆 篇10

一、中西部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现状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设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服务型机构。换言之,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的一个窗口, 为实现政府维护公众基本权益, 满足公共基本需求而提供普遍性服务。这个普遍性服务不能是特定所指, 而是全体公众, 没有职业、年龄、学历、地域等等的限制。当今, 公众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发表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 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3而公共图书馆推进均等化服务是促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分支, 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 是缩小区域差别、城乡差别、人群差别的重要途径, 更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然而, 与东部地区比较, 中西部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无论从馆舍面积、财政拨款、年购书经费, 还是图书年入藏量、持证读者量、年书刊外借情况等, 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甚至可以说两者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也就是中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开展均等化服务的基本条件还有待完善, 还有不少制约性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仅以第五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时江西省抚州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相关数据就略见一斑, 详情参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抚州地区的公共图书馆除市图书馆因服务人口最多, 规格偏高, 占绝对优势外, 各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并不均衡。馆舍面积方面, 大多比三级馆标准略高, 但面积最高的黎川县图书馆却是面积最低的广昌县图书馆的2.41倍, 各功能室面积和可容纳的读者数也将是2倍以上的差距;财政拨款方面, 最高的崇仁县图书馆是最低的广昌县图书馆的2.2倍, 开展活动的可支配资金也在2倍以上;图书年入藏数方面, 最高的金溪县图书馆是最低的南丰、广昌县图书馆的3.5倍, 读者可自由选择的书目差距也在3倍以上;年购书经费方面, 最高的金溪县图书馆是最低的资溪县图书馆的6倍, 这将直接拉开年入藏数的差距;年书刊外借册次方面, 最高的金溪县图书馆是最低的广昌县图书馆的10.17倍, 差距十分悬殊, 这与年入藏数、年购书经费有着直接的关系;从业人数方面, 最高的资溪、乐安县图书馆是最低的广昌县图书馆的2.5倍, 从业人数的巨大差别导致人才的短缺, 尤其是专业化人才, 更容易出现空档;持证读者方面, 最高的南丰县图书馆是最低的广昌县图书馆的4.88倍, 这是以上数据的综合体现, 也最能反映均等化建设的差异。

从表1中也不难看出, 同属一个地区, 同样是县级公共图书馆, 1.88万平方公里范围内, 各馆的资源相差极为悬殊, 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更是一览无遗, 各图书馆为本地提供的文化服务能力也就可想而知。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这些差异在中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抚州地区是中西部公共图书馆的一个缩影, 如果将东西部进行对比, 尤其是将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对比, 其相关数据的差异更加惊人。

二、中西部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来, 全国各地调查研究风起云涌, 围绕图书馆的调研也如雨后春笋。结合江西省抚州地区公共公共图书馆的实际以及大量调研情况充分表明, 中西部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 图书馆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图书馆立法可谓历史悠久, 清末民国就曾颁布过《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通俗图书馆规程》《图书馆规程》《普及全国图书教育办法》等, 然而受战乱影响, 图书馆法规形同虚设。新中国成立后, 尽管国务院、教育部、文化部根据全国形势和行业需要, 先后颁布了《关于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较图书馆试行条例 (草案) 》《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工作暂行条例》等, 但这些条例等仅局限于具体事务或行业指导。值得庆幸的是直到2001年初, 我国的第一部具有国家法律性质的《图书馆法》 (初稿) 面世, 随后又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 (征求意见稿) , 但是时至今日, 这两部关系公共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国家级法律却仍没有正式颁布实施, 导致我国公共图书馆界至今还没有一部比较成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法规, 使得我国中西部公共图书馆既难以具备有效开展均等化服务的基础条件, 也影响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的健康、科学、可持续的整体同步发展。

(二) 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率较低

据统计, 2012年, 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076个, 截至2011年底, 我国平均每44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 平均每3201平方公里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4。而国际图联标准为每5万人应拥有一个图书馆, 有效服务半径为4公里。我国的图书馆人均占有率远远低于国际图联标准。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 19个省、市、自治区, 面积占全国的86%, 人口占全国的58%, 市、县 (区) 级公共图书馆占全国公共图书馆的68%, 服务人口和平均辐射半径都难以达到国际图联的标准。抚州地区图书馆在中西部地区人均占有率相对较高, 但与国际图联标准相比, 仍然十分低, 而且呈现很不平衡的态势, 详情参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全市平均34万人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 比全国平均水平略高, 但临川区109万人拥有一个图书馆, 而资溪县12万人也拥有一个图书馆, 二者相差9.1倍;乐安县的面积是资溪县的1.93倍, 图书馆个数却相同, 都只有一个。人均占有率最高的资溪县, 也只是国际图联标准的0.42倍, 有效服务半径只是国际图联标准的1/5。

(三) 顶层设计还不完善

所谓顶层设计, 即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进行规划设计。江西省目前实施的是一级管理一级, 一级建设一级的体制, 即省级只管建设和管理省级图书馆, 市级只管市级, 省、市、县 (区) 之间只有业务往来, 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抚州市图书馆想帮助县区建设与管理, 只能从业务上提供支持, 在管理上给予借鉴, 基础建设与行政管理完全无能为力。即使市级拥有一定的资源, 在制度上也无法给予县区, 只可用于自身建设。这样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服务不均等, 地域之差、城乡之差也就在所难免。

(四) 开展服务不明晰

一是服务的范围和内容不明晰, 二是服务规范和标准不明晰, 很多年以来, 抚州市图书馆工作主要以文化部、江西省文化厅、抚州市文化局年度目标考核为依据, 而年度目标考核随意性大, 服务人员也只能见山取柴, 缺乏科学性和延续性。

(五) 目标不清主体不明

到目前为止, 抚州地区12个图书馆尚无法得知均等化服务总体目标是什么, 阶段性目标是什么, 实现这一目标的责任主体为谁, 实施时间、步骤、方法、奖惩措施也不明确, 导致全地区县级看市级, 市级看省级, 从上至下持观望态度, 十分被动。有的县区趁机在建设规模上求大求全, 设施高标准, 设备高配置, 服务却难以跟上。

(六) 服务对象不平等

纵观全地区图书馆, 服务对象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对残疾人、老年人、少儿等弱势群体上, 市级图书馆尚能做到无障碍服务, 县区真正能做到无障碍服务的不多。主要原因是人群均等服务的理念不深入, 对弱势群体、特殊人群服务意识淡薄, 加上中西部地区财政普遍比较吃紧, 各级财政在此方面的投入也十分有限。

三、实现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的新途径

解决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探讨和践行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的新举措和新方法, 必将使公共图书馆由此而获得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开展均等化服务发展环境。因此, 笔者认为, 公共图书馆, 尤其是中西部公共图书馆只有切实从以下六个方面脚踏实地的开展工作,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通过立法加强保障

法律法规能为均等化服务的推动保驾护航, 通过立法, 可确定均等化服务的相关政策, 规定各级政府对图书馆建设的固定投入, 用于均等化服务的比重, 明确服务内容、范围、标准。可借鉴美国、日本图书馆立法的成功经验, 从法律上保障行业标准、实施纲要和业务规范。

(二) 改变格局增加网点

公共图书馆设置布局应遵循普遍均等原则, 选址要考虑服务半径、服务人口等因素5, 充分体现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社区式为核心, 设置的一般原则为交通便利、间距适宜、覆盖面广、实用性强。我们可参考这种设置原则, 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增加图书馆网点, 建设社区式公共图书馆, 以缓解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率偏低的困境, 这种方式尤其在中西部地区适用。

(三) 创新体系延伸服务

在顶层设计上, 我国也做了不少尝试, 为切实改变资源浪费的状况, “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中, 明确规定未来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是总分馆建设, 这种模式可避免传统服务中多头建设、独立运作、分散服务的弊端, 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服务无界限, 省市县乡四级联动, 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扩大了服务辐射范围。在总分馆的基础上, 推行多馆“一卡通”, 即一张卡可实现在总馆与各分馆之间通用, 借阅、查询可就近办理。在幅员辽阔的中西部地区, “四级联动”和多馆“一卡通”将彻底打破现有格局, 真正实现便民惠民。

(四) 科学规划建章立制

针对现阶段服务不明、目标不清的问题, 建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以大中城市为单位, 以国家五年规划为蓝本, 将图书馆未来发展作出分时间段的科学规划, 既有长远规划, 又有短期目标。按照规划内容,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宗旨明确、步骤合理、方法得当, 指定每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单位。为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有针对性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或法规性文件, 奖罚分明。

(五) 加大投入实现均等

2011年, 为推动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实施免费开放, 当年中央财政投入18亿元, 予以资金保障。地级市图书馆每年获专项资金50万元, 县级图书馆每年获专项资金20万元。免费开放后, 各地的读者群成倍增长, 有效地缓解了服务对象不均等的问题, 尤其是贫困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残障人士, 在零门槛、无障碍的号角声中享受到优质服务, 服务均等化得到了保障。今后, 各级政府仍需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建立以均等化为导向的公共财政制度, 将免费开放配套资金列入当地财政刚性预算, 缩少地域差异。

(六) 拓宽渠道广泛参与

从国家层面或以大中城市为单位, 出台关于支持公益文化事业的优惠政策, 例如税收抵扣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租金减免政策等, 鼓励热心于公益文化事业的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赠或加盟, 吸收其它行政、事业单位有效资源, 打造均等化服务品牌, 不断拓宽均等化服务投入渠道, 逐步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

四、结语

均等是个相对的概念, 并非绝对平等, 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任何时期, 均等化都是个动态平衡。由于各地重视程度不一, 各地条件不一, 均等化服务将会成为今后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发展方向。正是鉴于此, 中西部公共图书馆更是既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又要社会各界的帮助, 更需要图书馆人的不懈努力,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中西部公共图书馆的均等化服务, 并与全国公共图书馆一起实现整体、同步、协调发展。

摘要:均等化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建设大势所趋, 也是今后一段历史时期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方向, 本文从均等化服务的意义入手, 列举江西省抚州地区图书馆部分数据, 分析均等化服务中涌现的若干问题, 探讨解决途径。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策略

注释

11 .孙博, 蔡武.正在起草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方案[J/OL].2014.02.24,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4/c_119471363.htm

22 .阮可.立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N].中国文化报, 2014.3.12:1-4.

33 .百度百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085353.htm?fr=aladdin

44 .王珏.中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达3076个[J/OL].中国文明网, 2013.8.14http://www.wenming.cn/whhm_pd/yw_whhm/201308/t20130814_1407215.shtml

上一篇: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论文下一篇:工业产品的生命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