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管理办法

2024-09-16

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管理办法(共11篇)

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管理办法 篇1

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管理办法

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切实做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保障工作,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产业部《关于实施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的通知》(劳社部发 [2003]26号)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是指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产业部统一公布并授牌的承担对电子行业特有工种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培训,技能强化训练的企业、科研院所或学校。

第三条 申报建立培训基地的条件:

1、具备培训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场地、仪器和设备;

2、具备培训高技能人才的师资力量;

3、有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人员分管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

4、有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培训的完成方案;

5、有接受培训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第四条 申报培训基地的程序:

1、由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科研院所或学校向各省、市、自治区电子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2、各省、市、自治区电子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按申报条件选定培训基地后,报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以下简称“部中心”)审核;

3、经部中心审核确认后,报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审批,统一公布并授牌。

第五条 培训基地的职责:

1、根据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制定实施本培训项目的具体方案、培训计划并提交工作总结。

2、在培训领域中推广新技术、新技能、创新培训形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培训效果。

3、加大教研教改力度,积极推进教学创新工作,建立与高技能人才培训相适应的培训体系。

4、利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平台,为高技能人才创造良好的培训条件,促进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

5、加强与企业、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同行业之间的技能培训学术交流活动。

6、把高技能人才培训与推荐就业结合起来,在推荐就业工作中采取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实行优先推荐就业的政策。

7、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和企业用工情况的收集、预测、分析,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确保培养出来的高技能人才符合信息产业的最新发展方向。

8、构建开放的、灵活的、多层次的、多形式的办学制度,为社会上想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想转换职业岗位、想提高岗位职业技能的人提供服务。

第六条 各地区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推荐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由各地区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负责实施管理;国资委直属大型电子企业、科研院所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由部中心负责管理。

第七条 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省、市、自治区和联系城市成立由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及企业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并做好企业、科研院所和学校的沟通联系工作。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要成立或落实相应工作机构,推动培训项目、内容、计划的实施。

第八条 企业、科研院所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主要任务:

1、通过技能培训形式,实施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培训和“四新”技术技能培训、技能提高培训等;

2、组织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同业交流和绝招绝技观摩活动等,表彰奖励技术能手和做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

3、发挥培训资源优势,承担中小企业职业培训任务,为培训机构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

第九条 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主要任务:

1、招收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具备条件的中级技术工人,开展高级技工学制教育。

2、面向社会开展企业在职职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的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培训。

3、面向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尚未就业的人员开展技能强化训练。

第十条 企业、科研院所培训基地和学校培训基地,要在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部中心的指导下,在各地区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摸索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模式等方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要为企业和学校培训基地提供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信息等相关服务,促进培训基地为本地区其它企业和学校起示范和辐射作用。

第十一条 各地区职业技能鉴定站要依托培训基地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要对培训基地开展培训工作中涉及的教材、题库、师资培训、考评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优先办理培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资格鉴定工作。

第十二条 定期召开培训基地专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新闻发布会、总结表彰会,以此推动基地培训工作有序深入开展。

第十三条 建立培训基地年检评估制度,加强对培训基地的监督与管理。培训基地每年底进行一次年检,年检后把本工作总结和下一培训工作计划一式二份分别上报部中心和各地区信息产业主管部门。

各地区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要每年对培训基地的工作进行一次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地的培训情况、管理情况、建设发展情况、培训成果情况等,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其是否继续保留培训基地的资格。

第十四条 培训基地管理实行进退机制。凡评估考核不合格,无特殊原因一年内没有开展培训活动的取消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资格,对具备条件的企业、科研院所或学校采用替补制的方法,由当地信息产业主管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部门提出申请报部中心,并由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后在部中心召开的工作会上予以公布。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信息产业部人事司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施行。

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管理办法 篇2

【关键词】电子信息 高技能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026-01

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电子信息类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远发展,产业自身的发展质量与水平不断提升,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电子信息类产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子信息类产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为了有效应对现阶段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存在的培养模式陈旧、人数量较少、培养难度高的问题,实现高技能人才的科学高效培养,就需要我们立足于现阶段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进一步理清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进行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探索,以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思路分析

为了保证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就需要我们立足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实际,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路进行梳理,确保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

1.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构建的过程中,要着眼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以新的发展动向为指导,对人才培养思路进行梳理。同时组织性相关人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在相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的理论教学与实践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方面的客观要求[1]。在这一过程中,课题研究小组应结合现阶段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通过各类调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来进一步明确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点环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

2.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学校合作多种方式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现阶段我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才有三段式的培养模式,利用一年的实践进行电子信息类相关理论知识的教授,然后根据学生的意愿以及学习情况进行专业分流,在专业分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进行专业学习与训练,最后组织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电子信息类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工作技能的培养与职业技能的训练[2]。这种三段式的培养结构,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推动我国电子信息类产业健康发展,但是从事情况来看,由于电子信息类产业发展较快,技术更新极为迅速,因此使得人才培养越来越难以满足实际人才使用要求。因此就需要在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思路在确立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增加学生社会实践与岗位培训的深度与广度,进行学校与企业的高度合作,通过聘请相关专家对学生的专门指导,提升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满足电子信息类产业健康发展对人才的客观要求。

二、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途径

1.进行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的优化,构建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为了实现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的高效培养,使得学生在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充分了解电子信息类产业发展的趋势,提升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例如将专业知识、计算机课程以及其他相关课程划归到课程体系之中,通过这种课程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同时借鉴外国专业课程建设的经验,进行相关技术知识的教授,帮助学生理清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利害关系,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进行相关教材的科学编写加快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做好国家新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技术发展的补充,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相关教材了解本专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同时增加教材自身的层次感与系统性,通过这种方式的梳理,能够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要极大的丰富教材中业务的种类,使得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专业技能的提升。

3.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进行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了给参加电子信息类高技能学习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相关部门要加大实践基地建设经费的投入,进行工作流程的全面模拟,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作流程,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4]。同时相关学校要与校外企业进行联合,进行合作办学,通过与三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拓阔就业渠道,作为高技能人才最主要的就业领域,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中的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实现其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上述企业的实际工作与院校各专业的发展实际较为贴合,在学生在企业之中进行实践有助于将学习内容与工作实际进行有效的对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与专业素质。

4.院校自身必须明确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进行教育观念的彻底更新。高院校要充分理解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含义,将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一个全方位的过程,需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业能力以及职业技能进行全面的养成[5]。为此就需要对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进行合理设置,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学生能够自发的融入到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实现学生综合能力、职业技能以及就业能力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殷志坚,吴赵盼.关于电子信息技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福建质量管理,2016(3):48-49.

[2]李健.试析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探讨[J].文理导航旬刊,2015(3):11-11.

[3]李俊.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消费电子,2014(10):131-131.

[4]张志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5.1(13):20-21.

[5]覃焕昌.民族地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新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4.27(3):162-165.

作者简介:

高技能培训基地总结 篇3

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总结报告

山西燃气工程技术学校燃气输配与应用专业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过两年的建设,现已完成全部的建设项目。

经自查,培训基地的各级目标与任务均已达到预期目标,成效显著,特色鲜明,影响良好。

现将我校实施山西省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建设概况

山西燃气工程技术学校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为2012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我省五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之一,为我校燃气输配与应用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建设基础

该项目相关专业在校生702人,有专业教师28人,专职教师17人,兼职教师1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人,实训教师12人。实训教师中,实习指导教师和具有高级职业资格的教师达到10人,占实训教师总数的83%。学员双证合格率92%,就业率100%,毕业生专业对口率95%,毕业生稳定率80%;年社会培训900多人次,高级工以上达到300人。

基地已建成燃气输配场站实训中心、管道综合实训中心、焊接实训中心、天然气液化与压缩实训中心、燃气PLC自动控制实训室、电子电工实训室、工业仪器仪表自动化实训室、输配电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电力电子实训室等12个实训室。基地建设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发展道路,与“气化山西”主体企业在员工培训、燃起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在模式创新方面下大功夫,坚持技能特色与培养质量并举,辐射功能与带动作用并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办学实践。

(二)建设思路

根据《山西省关于实施2012年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要求,按照“立足燃气技术,夯实实训基础,注重内涵发展,加大模式创新”的思路,即:坚持面向燃气行业,以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为重点,着重进行课程体系、课程设臵、校本教材及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这一优势平台,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有效衔接,形成有利于燃气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社会基础、环境和氛围,推动我省燃气高技能人次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建设步骤

在确定建设思路的基础上,项目领导小组提出七个实施步骤。

一是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是学校接受建设任务后的首要实施步骤。在认真领会和学习国家、省关于高技能人才培训相关文件精神的前提下,对新形势下加强高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内涵建设有了新的认识,提炼出新的理念,总结出新的举措,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原则要求、建设内容和实施步骤逐步从了解到认同,从认同到积极实践。

二是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大范围组织调研活动,全面把握燃气产业行业企业发展需求脉搏,是基地项目启动之后的重要一步。组织广大教师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管道学院、武汉燃气热力学校、深圳燃气、港华燃气学院、山西燃气产业集团公司等区域产行业院校、企业现场进行调研活动,围绕高技能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和规格,对全国特别是我省燃气行业和企业进行全面调研,借助座谈了解、实地考察、网络查询和专题调研进行分析论证。通过调研所产生的分析结果,如燃气行业最前沿的发展动向、产业需求、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解、工艺流程等资讯融入到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中。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企业岗位设臵和燃气行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结合就业现状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探索燃气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途径与教学改革新思路。

四是开发适于培训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燃气行业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的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加强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研究和创新性探索,对课程体系进行认真深入的剖析和探讨。根据企业岗位实际工作的需要,充分考虑岗位能力、职业能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将理论知识与岗位能力的实际需求与实训环节结合起来,组织教学内容,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资格证书为纽带,产学合作的专业课程体系。

五是进行对象差异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根据高技能人才培训特点和教育活动的差异,注重加强培训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由单一的学历学生教学管理向学生和学员的综合教学管理转变。倡导“一体化、模块化、做学教”的创新教学模式。

六是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按照“引进、培养、交流、兼职”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核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优先配臵燃气专业的师资队伍,重点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兼、聘等多钟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互补、老中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师资队伍。

七是基于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学校与省内燃气企业主体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联系,在山西燃气产业集团公司、山西国化能源有限公司、山西国新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沁水顺泰新能源有限公司的企业建立了校外师资培训基地。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与学校理论教师到生产一线顶岗的互动模式,来提升基地综合培训能力。

二、建设目标完成情况与成效

(一)建设目标

1、通过2年努力,围绕燃气高技能人才培训,创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训模式,形成工学结合教育长效机制;

2、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培训计划的制订、课程设臵改革等方面积累高技能人才培训经验,建设“双师”型、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

3、建立健全培训能力评价考核体系。依托学校、立足行业、服务企业,将燃气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打造成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培训基地,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完成情况

通过2年努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围绕燃气行业、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设臵改革,使企业参与学校人才的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资格证书为纽带的、产学合作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适应了不同教学对象要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运行;依托学校、立足行业、服务企业,为燃气企业培训员工达1300余人次;利用校企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核心竞争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认真分析企业岗位要求,确定岗位能力培养目标,依托“气化山西”战略需求,不断深化与山西燃气产业集团公司、山西国新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国化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引入企业的生产工艺进入培训课堂,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1)订单式培养

截至目前,山西汇丰兴业燃气产业集团已与学校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2013年招收定向委培班学生98名,依托企业岗位需求制订教学计划,根据企业产业发展进行课程设臵,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学生毕业时获取毕业证书率100%,相关工种资格证书通过率达95%以上。(2)企业员工技能培训

以输气工、综合计量工、管道巡检工、压力容器操作工等岗位技能为中心,坚持三结合:培训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训课题来自于企业项目,培训过程按照生产过程进行,培训质量按照技术指标检测,培训考核按照员工岗位职责考核;培训与鉴定考核相结合——课程学习针对企业员工,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培训内容与鉴定要求相一致;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培训地点、时间与企业充分沟通,员工进校培训与老师进企业送培训形式多样。(3)课程设计突出工作过程等职业导向原则

课程体系建设基于企业岗位需求、工艺流程。根据燃气行业人才培养方案,基地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和重排,编制完成了燃气行业培训的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将每一期的理论培训课程和实训课程进行按项目编排,提升培训的针对性。

(四)资金使用与管理

2012年,省人社厅为我校下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后,学校立即向董事会汇报,并提出将培训基地项目建成为全省燃气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平台。省财政厅为项目建设划拨了100万元专项资金,学校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自筹100万元配套资金。为了管好用好资金,使有限的项目资金发挥出综合效益,学校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各项财务支出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建立台账,规范使用和审批程序,严格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专人负责,统一管理,严禁挤占挪用、无计划、超计划使用资金。确保了项目资金使用规范安全,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当前,燃气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还面临着引领示范作用不突出,“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能力不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力度不强,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诸多问题,学校将会在今后的培训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以上为我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情况总结,特此汇报。

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管理办法 篇4

赤峰北方民族技工学校

2014.12

赤峰北方民族技工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报告 赤峰北方民族技工学校2009年在阿旗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挂牌,阿旗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是一所集中职学历教育、成人学历教育、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农牧民实用生产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于一体的蒙授、汉授兼有的综合性办学机构,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几年来,学校先后增挂牌赤峰北方民族技工学校、内蒙古草业学校,办学空间不断拓展,教育能力持续提升,逐步形成了长班与短班结合、升学与就业并举、校校与校企合作、城镇与乡村互动、教育与社会沟通的办学格局和发展体系。

学校占地148亩,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建有教学楼、成教楼、实训楼(两栋)、宿舍楼(两栋)、餐厅和400米标准化塑胶运动场。现有教职工211人,长期在校生1854人,各类非学历培训年达6000余人次,开设种植、现代农业技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机电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施工、焊接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护理、会计、学前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美术与绘画、民族服装与的服饰、民族音乐与舞蹈、畜牧兽医14个专业,专业设臵长短结合,宽窄并存。

近年来,学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和各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善尽教育义务,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先进单位”、“自治区教师培训机构示范校”、“自治区示范性电大工作站”、“自治区工会旗县级就业培训示范基地”、“自治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自治区模范职工之家”、“赤峰市文明单位”、“赤峰市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资格鉴定站”、“阳光工程培训基地”、“SIYB创业培训站”等。

“十二五”期间,学校立足地方草业产业和民族文化发展,积极革新办学思路,构架特色发展平台,先后获批“内蒙古草业学校”和“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胡仁乌力格尔)扩展项目保护单位”,经教育部、文化部和国家民委三部委共同遴选,被确定为首批100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学校正积极筹划,努力把草业和民族特色教育专业做大、做强,走特色发展和品牌教育之路。

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对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发达国家的产业工人基本都是技术工人,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随着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与经济总量增长相对应的中国职业人才的构成状况很不乐观。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在中国2.7亿的城市就业者之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拥有同等能力的技术类工作者总数为8720万人,仅占就业者总数的33%。其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发达国家的产业工人基本都是技术工人,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其中,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术劳动者仅有1860万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1%,高技能人才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不足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阿鲁科尔沁旗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更为严重,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非常紧迫。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无疑对我旗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旗战略,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阿旗是“中国草都”,百万亩优质牧草产业发展迅猛,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地区农牧民致富,但牧草产业是一项高标准、高投入、机械化、现代化产业,但牧草产业发展至今,中职培训教育工作在全国仍是空白,赤峰北方民族技工学校根据草业发展需要,制定培训方案,研发牧草实验设备,建立牧草种子、种植、加工标准实验室,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与内蒙古旭通实业有限公司、蒙草抗旱、首农辛普劳、巴雅尔草业等多家牧草企业合作,成立赤峰学院阿旗职业技术学院以种植专业为主,通过近年的探索,形成一整套实际实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牧草种植企业、牧草种植合作社、牧草种植户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明晰办学目标,实现教学、生产与科研相结合。把学校建设成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管理水平突出、基础设施配套,区内乃至华北、东北地区一流的草业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成为直接面向草业规划建设、加工生产、管理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一线工人和管理者的成长学府,同时也是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基地,还是国内国际草业协会的调研及交流平台,为草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和科研保障。

2014年赤峰北方民族技工学校围绕地域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与转移,打造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现已通过自治区经信委审核通过,针对矿山企业、服务业、牧草企业等大型农牧业企业开展订单培训,与山水集团、首农辛普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温州友谊商城、富龙新能源建设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同时积极与社区联系,开展社区培训,将社区居民急需的技能组织开展培训。由于阿旗是蒙汉聚集的地区,三十岁以上的劳动力素质不高,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较少,企业入住阿旗后招工是一大瓶颈,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每当我们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接洽业务开展订单式培训的时候,企业人员对能有这样的人才对接平台都十分认可,通过几年来的工作,职教中心已经成为输送合格人才的摇篮,成为各大企业最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

2014年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500人,全部取得劳动职业资格证书,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培训400人,技能培训350人,共计培训非全日制学员3250人,外派劳务培训也在积极开展中,各项培训均超额完成上级安排的培训指标。同时还提高培训质量,注重社会效益,坚决做到“四不”,即不违反国家政策,不弄虚作假套取资金,不损害学校声誉,不违反财经纪律,使培训工作始终保持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

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管理办法 篇5

【文件来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劳社厅发[200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指导各地做好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我们研究制定了《关于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贯彻实施。

二OO七年一月五日

关于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以下简称15号文件),完善培养、评价体系,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就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以下简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贯彻落实15号文件精神,明确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充分认识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重要意义。在推进高技能人才和职业培训工作改革发展过程中,部分城市劳动保障部门探索建立了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实践证明,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是提高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水平的有效手段,是新时期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举措。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不仅是解决当前培养、评价服务能力不足,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必然要求,而且是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劳动保障部门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

(二)新时期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15号文件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育和发挥劳动保障部门在高技能人才工作中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搭建高层次公共实训平台,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服务手段不足和水平不高等问题,推动培养、评价、交流工作同步开展,带动高技能人才各项工作,加快本地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三)“十一五”期间,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立足当地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建设50个面向社会提供实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其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每个省至少建立2个),初步形成公共培训鉴定服务网络,使之成为劳动保障部门新的公共服务窗口,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服务,为实现素质就业探索道路,为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

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东部地区率先建设,辐射中西部地区有条件的城市加快工作速度,逐步在全国中心城市建成公共实训基地,并形成互通协作的工作联盟。区域内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要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形成公共实训基地与企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功能互补、特色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着眼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明确公共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

(四)做好立项前的调查研究。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和高技能人才需求状况,按照“市场导向、合理定位、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原则,对公共实训基地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通过广泛调研论证,摸清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类型,了解区域内职业培训资源及分布情况,做好立项论证,确定公共实训基地的服务方向和工作重点,防止无序上马,盲目建设。

(五)突出公共实训和技能鉴定的核心功能。技能实训项目以企业和培训机构无力开展的高新技能实训项目为主,重点突出“高(高端职业和技能)、新(新兴职业和技能)、长(长周期技能开发)、前(前瞻性技能开发)”。技能鉴定服务侧重高端和新兴职业,主要开展示范性鉴定和试验性鉴定。与此同时,做好新职业新技能的研发试验,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和同业交流活动,开展师资培训,推动高技能人才宣传等项工作。

(六)切实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公共实训基地要面向本地区各类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开放,突出公共性、公益性和示范性特点。重点开展单个学校和企业无法承担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培养区域劳动力市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原则上不开设企业或培训机构已经开展或有能力开展的实训项目。依托公共实训基地建立城市中心鉴定所,提供高效的组织管理和高水平的技能评价服务,原则上不与社会其他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相同职业种类或等级的技能评价服务。

(七)免费开展公共实训鉴定服务。创造条件,结合落实国家就业再就业政策,通过承担政府培训项目等方式,规范合理地获得政府公共职业培训补贴经费的支持。暂不具备条件开展免费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对所提供的服务,可向当地财政、物价部门申请核定收费项目和标准,适当收取培训或鉴定成本费,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上缴财政管理,支出通过预算申请。

三、创新思路,探索多种建设模式

(八)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可依托现有培训资源进行改建升级,组织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结合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资源重组,统一规划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用。选择培训场地、设施设备和师资条件基础较好的就业训练中心、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按照公共实训基地的性质特点和功能要求,集中投入资金进行改建,提高设施设备配备水平,扩展培训鉴定功能。有条件的地区,可选择新址进行科学规划,建设全新高水平的公共实训基地。

四、积极争取政府公共财政投入,规范资金的使用管理

(九)以政府投入为主,解决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问题。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争取财政、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从高技能人才专项工作经费、城市教育费附加、企业职工教育统筹经费以及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等资金中筹措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将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人员工资应争取由当地政府财政全额拨款。同时,积极探索就业再就业资金、失业保险基金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加强公共实训基地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为企业提供服务,获得企业支持。由企业为公共实训基地提供资金支持,提供设施设备并保持技术更新,由实训基地在一定期限内免费为企业提供实训服务或给予企业实训教室(车间)冠名权。鼓励社会或个人依法捐赠,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资金、实物或其他支持。

(十一)多方争取社会融资。各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有关规定经评估合格,可列入我部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组织的项目,获得相应贷款支持;还可通过多种渠道,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

(十二)有效使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参照我部颁布的有关培训设备标准,根据企业生产设备实际水平,有效使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配置先进、适用的实训设施设备。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的有关规定,使用政府投入的资金。

(十三)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使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财务管理,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内部监控。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做到监管责任到人并主动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加强廉政建设,防范资金使用中违规违纪行为。

五、高度重视,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十四)统一规划和指导全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公共实训基地原则上依托中心城市建设,可以集中建在一个地点,也可以根据本地区产业分布和培训资源分布特点进行布局。我部对部分中心城市建立的功能完善、具有良好社会影响的公共实训基地,加挂中国(地名)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名牌,形成国家级公共实训基地网络体系,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十五)加强公共实训基地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合理配备管理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和任务分工,加强公共实训基地规范管理。充分发挥行业技术专家和职业培训专家的作用,做好公共实训基地立项、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依托行业协会,建立健全专家队伍,确定服务方向和重点。制定实训教学组织管理、指导教师选配、设备运行维护和职业鉴定管理流程等各项规章制度。

(十六)提高公共实训基地服务效能。建立企业、培训机构、劳动力市场和公共实训基地紧密联系机制,提高利用率,扩大服务覆盖面。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职业培训发展状况,对公共实训基地实训项目进行动态管理。注意提升技术标准和设备设施先进水平,适时增加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新项目,及时调整已经由社会培训机构普遍开展的实训项目。

(十七)定期组织绩效评估。建立运行效果评估制度,定期组织内、外部评估,重点评估基地的利用率、服务覆盖面和其他社会效应。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接受监督。

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管理办法 篇6

为认真贯彻落实《厦门市实施“海纳百川”人才计划打造“人才特区”2013-2020行动纲要》、《厦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引进、培养、集聚适应厦门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带动技能劳动者队伍素质整体提高,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指导思想。以服务厦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实施高技能人才“三个六”培养工程为抓手,紧紧抓住引进、培养岗位使用、激励评价等环节,充分发挥企业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重点引进一批高技能拔尖人才,培养造就数量充足、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第二条

目标任务。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交流、激励机制,形成引进快、培养好、使用效果优的工作格局,促进高技能人才数量明显增加、质量明显提高。到2020年,全市引进的高技能拔尖人才达到40人、高技能人才集聚总量达到12万人以上。

第三条

高技能人才是指在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有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岗位技术人员;高技能拔尖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达到省、市行业领先水平,能够满足厦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急需,由用人单位申请,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考核合格并满足引进要求的技能人才。

第二章

完善培养机制

第四条 实施国(境)外培训工程。每年从我市紧缺技术工种中选派30名具有技师以上技能水平、富有创新潜力的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和职业技工院校名师到国(境)外知名企业、知名培训机构进修深造,学习借鉴国(境)外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和先进职业教育培训理念和方法。对选派到国(境)外进修深造者,市财政给予每人总费用40%的补助,最高不超过2万元。

第五条

实施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在全市持续组织实施企业优秀青年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企业紧缺(急需)工种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技师培训项目等,对在定点培训机构参加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项目、且经考核合格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政府给予全额培训补贴。

第六条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鼓励行业企业和各区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技术比武活动,选拔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海峡两岸、厦漳泉同城化职业技能大赛,不断拓宽高技能人才评价考核选拔成长通道。

第七条

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工作站。要在全市行业、企业选拔生产、服务一线的优秀高技能人才,依托其所在单位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工作站,开展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到2020年,全市建立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和30个技师工作站,形成较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和绝技绝活代际传承培训机制。市财政部门对每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市级技师工作站分别给予5万元和3万元经费补贴。第八条

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要根据厦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立足服务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规划到2020年,全市新建成光电技术、建筑智能化控制技术、电焊技术、汽车维修、厂内起重设备等5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平台。

第三章

创新引进机制

第九条 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进集聚工程。实施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技能拔尖人才来厦工作;以厦门重点行业、重点工程项目为主,结合企业、行业、产业发展需求,每年定期组织用人单位赴西欧、日本以及台湾地区引进高技能拔尖人才;积极利用厦门企业引进国(境)外先进设备的有利条件,同步引进专门的高技能拔尖人才;在台湾地区建立联系点或工作站,到2020年要建立20个联系点或工作站,直接为引进台湾高技能拔尖人才提供有效对接,财政部门为每个台湾地区建立联系点或工作站给予5万元的一次性补贴。

第十条

鼓励全国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包括台湾地区)为厦门输送高技能毕业生。可采取校企对接、订单式培养等形式,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对一次性输送30人以上高级技工到厦门,且就业满六个月,按每名毕业生1000元给予奖励;对一次性输送20人以上预备技师到厦门,且就业满六个月,按每名毕业生1500给予奖励;对当输送10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到厦门,且就业满六个月,按每名技师(高级技师)2000元给予奖励。

第十一条

鼓励企业面向国(境)内外公开招聘。各类 企业可根据需要,设立高技能拔尖人才特聘岗位,面向国(境)内外公开招聘高技能拔尖人才,并可参照经营者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实行特聘津贴或年薪制。

第十二条

建立健全柔性流动和区域合作机制。鼓励高技能拔尖人才通过兼职、服务和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来厦发挥作用,以柔性方式引进五年、每年在厦工作累计半年以上的高技能拔尖人才,可申报参加市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对已在外地退休后来厦门重点工业企业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经申请可给予每月800元的补助。

第四章

强化激励机制

第十三条

提高来厦工作生活的优惠条件。对引进的高技能拔尖人才,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者,可给予不超过10万元的安家补贴;符合条件者,在户籍、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可享受市引进人才待遇;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不受在厦工作年限的条件限制,优先申报享受市优秀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并优先申报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或技师工作站。

第十四条

落实待遇。用人单位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可分别享受与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等方面享有与高等院校毕业生相应待遇。各类企业可结合实际,每月给予高级工100—300元、技师300元—500元、高级技师约400—600元的津贴补助,建立培训、考核与使用、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

第十五条

鼓励落户厦门。落实高级工在厦工作满三年以上、技师满两年以上、高级技师满一年以上落户厦门的政策。在厦门同一企业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满两年的高技能人 才,由用人单位申报,可申请保障性住房。在厦落户满三年,且符合申购保障性住房相关条件的技师、高级技师,由用人单位申报,可申请保障性住房。

引进的高技能拔尖人才,已经获得或申报并获得市优秀高技能人才(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和优秀技术能手)、省技术能手、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者,可不受工作单位所在区域的限制,直接申请落户岛内。

第十六条

提高生活保障水平。对经厦门核发来厦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其子女需在厦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凭外来人员及其子女的原籍户口簿、经我市公安部门办理的有效居(暂)住证、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养老保险,按在厦实际居住地(产权房或长期租住房),按施教区安排入学;来厦务工的高技能人才其配偶未就业的,可以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其子女在厦门中小学读书,可参加同等医疗保险待遇。

第十七条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要按照集约用地、统筹规划的原则,切实加强工业园区的配套生活设施建设工作,将蓝领公寓建设纳入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切实保障来厦务工的高技能人才住房需求。

第十八条

提高奖励。对有高超技艺和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由市政府授予“厦门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五年内每月享受政府高级技能人才津贴1200元;对在单位工作中起骨干作用并获得市级和市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的状元、能手称号的选手,由市政府授予“厦门市优秀技术能手”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五年内每月享受政府高级技能人才津贴800元。

第五章

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加强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内容,纳入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组织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要负责组织实施、统筹协调,发改、教育、科技、财政、国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推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格局。

第二十条

细化工作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制。各区、各行业(企业)要结合实际,积极制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引进和集聚具体办法;建立高技能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师资库,做好人才资源的储备与综合开发,建立人才引进流动、合理配置机制,为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交流、集聚搭建服务平台。

第二十一条

加强宣传,营造培养引进集聚环境。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途径,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岛内外一体化、厦漳泉同城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宣传在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集聚方面的政策、措施,宣传优秀高技能人才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弘扬“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

第六章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简 讯(高技能人才培训) 篇7

今年来璜泾镇人才工作成员单位积极响应我市高技能人才选拔工作,通过摸底调查指导,组织辖区内20余家企业积极申报,目前已成功获批5名太仓市高技能突出人才,分别来自纤维纺织、能源环保、科技、电子等新兴产业,也是历来年获批最多的一年,使我镇高技能人才数量持续增加。

高技能人才是助推产业升级的主要力量,这两年来璜泾镇着重做好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积极开展免费技能培训,为企业聘请培训师资、免费提供培训教材等,并根据企业的需求合理设置课程;二是为减少培训对企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将培训地点设在企业内,员工可以灵活安排时间就近接受培训,也得到了企业及员工的欢迎;三是组织好企业申报各级各类人才项目,加强企业内部技能管理,积极参加市级以上技工等级考试,一大批一线技术工人经过培训考试,顺利通过技能等级鉴定,取得了高级技能等级证书。

两年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好高技能人才申报,璜泾镇新增高级工690 人,中级工350人,初级工1386人。其中培养出7名太仓市高技能重点人才。通过扎实有效的培训,企业员工就业能力得到增强,完善了企业的人才结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储备,也为我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推动作用。

高技能人才申报条件 篇8

申报对象:

(一)本科、大中专院校和各类职业院校的学生。

(二)企、事业单位职工以及社会各类人员。

(三)职业培训机构和社会办学机构举办的职业培训范围的毕业生。申报条件:

申报条件:指申请从事本职业相应等级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必须具备的学历、培训经历和工作经历等有关条件。

(一)必备申报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中级(四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中级(四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3、取得本职业中级(四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大专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生,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二)破格申报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企业中从事本职业(工种)10年以上技术骨干且从事本职业者。

二、技师、高级技师申报条件

必备申报条件

具备下述条件之一者,可申报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师):

1、取得本职业高级(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经本职业技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高级(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

工作5年以上;

3、取得本职业高级(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生,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具备下述条件之一者,可申报国家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

1、取得本职业技师(二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技师(一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技师(二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破格申报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不受学历、资历(工作年限)、职业资格等条件的限制,破格直接申报技师职业资格鉴定:

1、获得国家级技能竞赛前七至十名,部、省级技能竞赛前四至六名的选手。

2、获得市级技术能手称号。

3、获得市级劳动模范;市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4、获得省级技术创新、发明、创造、推广、应用三等奖的主要完成者。

5、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且从事本职业者。

6、取得本职业助理专业技术职务后,在本职业工作满3年以上者。

7、从事本职业(工种)满10年,掌握高技能、复合技能且业绩优秀者。

业绩优秀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经劳动保障部门等有权部门批准的具有高级技术等级技能竞赛中取得省(部)级前7至15名或市级前4至10名。

(2)获得市级技术创新、发明、改造、推广、应用三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者。

(3)多次(两次以上)获得市级行业或系统、集团公司先进工作者,和获得技术能手称号者。

8、在部队服役期间因技术创新、发明创造而荣立三等功。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不受学历、资历(工作年限)、职业资格等条件的限制,破格直接申报高级技师职业资格鉴定:

1、获得国家级技能竞赛前六名,部、省级技能竞赛前三名的选手。

2、获得省级以上技术能手称号。

3、获得省级以上劳动模范;省级以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4、获得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发明、创造、推广、应用二等奖以上或市级一等奖的主要完成者。

5、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且从事本职业者。

6、取得本职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后,在本职业工作满3年以上者。

7、从事本职业(工种)满15年,掌握高技能、复合技能且业绩优秀者。

业绩优秀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经劳动保障部门等有权部门批准的具有高级技术等级技能竞赛中取得省(部)级前6名或市级前3名。

(2)获得市级技术创新、发明、改造、推广、应用一等奖的主要完成者。

高技能人才推荐材料 篇9

1月1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公司工人技师**被评为“桂林市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此前,**被国资委授予了“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的光荣称号。**自1991年8月从四川油气田建设技工学校电焊专业毕业分配到六建公司以来,先后参加过这个公司承建的湛江美亚炼油厂、中原年14万吨乙烯工程、大港石化厂加 氢制氢装置技改工程等10多项大中型工程项目焊接工作。15年来,他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焊接经验,焊接技术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刚刚分配到六建公司不久,就投身到公司当时承建的最大工程项目———湛江美亚炼油厂的施工建设中。湛江位于雷洲湾海岸,属海洋性气候,焊缝耐腐蚀性程度要求高。一开始由于没有工作经验,**的焊接速度和焊接合格率较低,但他在工作中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不耻下问,刻苦钻研,经过短时间的自我学习和调整,终于将焊接一次合格率提高到95%。在学好业务本领的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工作中不断磨炼自己。先后自学《焊接材料应用》、《焊接工艺学》等有关业务书籍。无论到哪个工地,他随身总带着有关焊接及焊接新工艺等方面的书籍。用理论指导实践,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焊接技巧也更加丰富。在参与锦西石化年60万吨连续重整项目焊接工作中,由于在焊接中大量使用手工钨极氩弧焊,传统焊法劳动强度很大。**在国外施工中曾看到外方工人使用摇摆焊法,回国后通过自己实践中的不断摸索,领悟了这种较为先进的操作方法,便将这一方法在施工生产中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减低了焊工劳动强度。在日常工作中,**总是冲在最前头,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在他的带领下,他所在的班组多年来也一直被六建公司授予“先进班组”等称号。在班组管理中,**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融入日常工作中,积极倡导“在工作上相互促进,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在思想上相互交流,在技术上相互切磋”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注重发扬班组的团队精神;认真开展班组技术培训,带头钻研业务技术,并深入一线,手把手地进行现场培训。2006年1月至5月,**被借调到六建公司职工培训中心担任焊接培训操作指导老师,负责培训两期将要参加海外施工的焊工。由于培训要求高,受训人员基本技能等级不一,要按时完成培训任务,必须要制定一套合理的培训计划。**首先对这些焊工逐个进行摸底测验,了解实际操作水平,作为制定培训计划的依据;然后根据摸底结果把焊工按操作技能水平分甲、乙、丙3组,每组的练习时间做相应调整,同时利用休息时间增加培训量,以提高操作水平,缩小乙、丙组与甲组技能水平的差距。通过一系列培训工作,受训焊工的操作技能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培训合格率达90%。多年来,**在刻苦钻研焊接技术的同时,热心帮助、指导其他焊工,将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学习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与他们切磋焊接技艺,总结交流施工中的经验教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高技能人才[小编推荐] 篇10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个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主要分布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他们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学校近期颁发了一册<<中国事迹楷模读本>>,我为十位优秀技术工人的先进事迹所感动.我也在心里问这样的问题:属于技术工人的春天何时会到来呢? 知识改变命运 许振超,青岛港前湾集装箱公司电动装卸机械司机技师、电动装卸机械修理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许振超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一个人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发奋学习才能成就未来。”“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练就一身‘绝活儿’,做个能工巧匠。”“要干就要干一流!”这一句句朴实但却豪迈、无华却又感人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我。一个只念了一年半初中的码头工人,能够从一名普通的桥吊司机成长为身怀绝技的高技能人才,他的辉煌业绩确实让人叹服,他的成长历程也同样耐人寻味。“高学历并不等于高水平,平凡中也能创辉煌。”作为一名技工学校教师,从楷模们身上,我看到了技能人才光辉灿烂的明天,看到了技工教育事业的希望,感受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坚定了自己献身技工教育事业的决心。

2003年,历经近30载军旅生涯的于锦杰于来到湛江,开始书写与湛江市高级技校的故事。这所创办于1957年的技工学校,历史悠久、底蕴雄厚。2005年,他接过校长“接力棒”,掌舵这艘技工教育“战舰”。从带兵到管理学生,这种角色的转变,其中的观念、理念必然有迥异。但于锦杰把自己的“华丽转身”更多地归功于“赶上好时机”,淡化了自己的付出。于锦杰2003年脱下戎装,正值广东省技工教育大发展的春天。“这种大好时机锻炼人啊!”他心怀感恩。“回到地方,诚然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好在在部队培养了一种风格,培养了一种精神。这就是军魂。”“军魂”——天职使命感与严谨作风,这已磨砺为他岿然不动的作风,并潜移默化为学校领导班子的作风。畅谈中,能感受到于锦杰那股迎面而来的诚恳、激情与严谨。他的军人作风体现在工作的点滴。譬如,开会是掐点进行,准点开准点结束,绝不拖泥带水,一旦确定目标就雷厉风行 “一个团体,没有一种精神,没有一种良好的作风,没有统一实干的精神,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是无从谈起的。”领导班子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于锦杰信奉“人是决定因素”,知人善用,极为重视领导班子的锻造,他不断提升领导班子的建设水平,增强领导班子的工作能力,努力把领导班子打造成为精诚合作、奋发有为的团队。技能学习:学历 < 学问

“低学历”是这些闻名遐迩、技能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刚参加工作时所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致命的一个困难。人称“手到病除”的“油井女杰”束滨霞只有初中学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尖兵”罗东元只念了一年高中,被誉为“精准操作手”的航天人唐建平起初连简单的直角三角形面积也不会计算……可是,他们并没有让“低学历”成为继续学习的绊脚石,而是化作前进的强大动力,以近乎疯狂的学习态度,不断超越自我,完善知识结构,向“高学问”问鼎冲刺,用不争的事实向世人证明:在技能学习的道路上,学历永远小于学问。

为了能学好先进的科学技术,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攻坚多项技术难题,看懂天书般的英文图样资料,他们买来专业书,仔细琢磨,反复研究,常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他们陶醉在知识的浩瀚海洋里,如孩子般贪婪地吮吸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和源泉,乐此不疲,永无止境;他们不以学历论英雄,只以技能行天下,一跃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能手,学习的脚步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2004年,那位曾毕业于上海液压泵厂技工学校的一线工人李斌竟破格被聘为上海师范大学的兼职教授。不仅如此,在上海还有一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上海电气李斌技师学院。靠的是什么?是学习,永无止境的学习。要想成为他们那样出类拔萃的高技能人才,首先要有学习的激情和勇气,要敢于学,勇于学,不怕不会,就怕不学。其次是向纵深发展,专业上精益求精。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勤于思考,追根溯源知道为什么;不仅要弄明白怎么做,还要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明白怎样做才能做到最好、最快、最省。再次是横向拓展,构建全面的相关专业知识体系,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不仅要一门精,还要门门通,一步一个脚印。最后是坚持终身学习,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对知识的汲取永不满足。就像许振超说的那样,“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 岗位成才:平凡 = 非凡

一身质朴的工作服,或戴着安全帽,或手拿扳手、焊枪等必备工具,对着机器设备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平淡中透着几分自信,嘈杂中略显着些许从容——这就是鲜红的扉页上十位高技能人才平凡而又非凡的工作掠影。说他们平凡,因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我们司空见惯了的普通工种,可所有的绝活和荣誉真的就练就于这普普通通的岗位练兵中;说他们非凡,因为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真的是不可小窥,就是这平淡无奇的岗位,孕育铸就了他们非比寻常的辉煌。于是,“平凡”和“非凡”这对在语文课本里永远无法划上等号的反义词,却因他们的岗位成才而显得不再突兀、矛盾,一切是那样地和谐自然,相等相融。相等是因为他们能立足本岗、勤学苦练。站在工作的起跑线上,他们并不起眼,他们潜心研读课本找缺补差、跟着师傅后取“真经”、站在洋专家旁“偷学”……一遍遍反复琢磨,苦心实践,用扎实娴熟的功底夯实了今日无与伦比的技术大厦。“一钩准”、“一钩净”、“二次停钩”、“无声响操作”等绝活是许振超一钩一钩地拿捏出来的;由高凤林于1989年主焊的“长二捆”火箭振动试验塔的振动大梁,十年后计算测量其承载能力竟超过设计性能60吨,这一足以让我国焊接行业震惊的数字,是他用一朵朵焊花飞溅出的奇迹。

“相等”源自他们敢于勇挑胆子,大胆创新。攻克技术难题时,他们无所畏惧,迎难而上,占领了一个又一个的知识“高地”。罗东元十余年间共完成大小革新项目120多项,其中有两项为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为了搞革新,王为民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革新高手”鲁宏勋连续打破导弹零部件小批量精密加工的工装记录,使加工效率提高了4倍多。“相等”出自他们的潜心钻研、不浮于世。面对挫折,他们处之泰然;遭遇失败,他们心态坦然;听到嘲笑,他们淡定自若;成功后,荣誉面前,他们宠辱不惊;面对金钱名利的诱惑,也丝毫不动摇……李斌出名后,上海液压厂经历了亏损、调整、搬迁的剧烈震荡,面对外企的高薪他不为所动。该厂的原厂长俞云飞感慨道,“有1个这样的李斌,工厂就可以起步,有10个这样的李斌,工厂就可以起飞。” 率队腾飞:集体 > 个人

如果说一个人能吃别人不能吃的苦,肯钻别人钻不进的技术,那还只是自己份内的事,算不了多么伟大的话,那么这些高技能人才的那种为了他人、为了集体,可以舍弃一切的奉献精神,那种推着他竭尽全力带好班组,带动车间,共同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则是最难能可贵、最令人敬佩的。

在工作中,他们是班组活动的灵魂人物;在学习中,他们是技术革新的领军人;在生活中,他们是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他们用不可替代的凝聚力团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催人奋进的号召力鼓舞着周围的每一名战士,用强大无比的感染力激励着各行各业的每一位普通员工。在基层班组,他们不厌其烦地“教、帮、带”,手把手地示范、讲解,不断掀起“学、比、赶”的热潮,如“领头雁”一样带着班组成员一起翱翔。许振超说得好,“人人会开桥吊只能叫桥吊队,人人都有绝活才配称冠军队。”果然,在他的帮助和带动下,队里的职工几乎是个个绝技缠身,成了名副其实的“绝活团队”。鉴于唐建平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同时,还将自己多年摸索积累出的加工经验和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命名该班为“唐建平班组”。对有困难的人,他们总会伸出援助之手,送去关怀和温暖。外站员工高永富的哥哥生病,交不起医疗费,束滨霞就把自家节省的5000元给送去了,另外拿出300元要他给哥哥买营养品;1999年,束滨霞去北京参加中华技能大奖颁奖大会率队腾飞:集体 > 个人

如果说一个人能吃别人不能吃的苦,肯钻别人钻不进的技术,那还只是自己份内的事,算不了多么伟大的话,那么这些高技能人才的那种为了他人、为了集体,可以舍弃一切的奉献精神,那种推着他竭尽全力带好班组,带动车间,共同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则是最难能可贵、最令人敬佩的。

在工作中,他们是班组活动的灵魂人物;在学习中,他们是技术革新的领军人;在生活中,他们是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他们用不可替代的凝聚力团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催人奋进的号召力鼓舞着周围的每一名战士,用强大无比的感染力激励着各行各业的每一位普通员工。在基层班组,他们不厌其烦地“教、帮、带”,手把手地示范、讲解,不断掀起“学、比、赶”的热潮,如“领头雁”一样带着班组成员一起翱翔。许振超说得好,“人人会开桥吊只能叫桥吊队,人人都有绝活才配称冠军队。”果然,在他的帮助和带动下,队里的职工几乎是个个绝技缠身,成了名副其实的“绝活团队”。鉴于唐建平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同时,还将自己多年摸索积累出的加工经验和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命名该班为“唐建平班组”。

对有困难的人,他们总会伸出援助之手,送去关怀和温暖。外站员工高永富的哥哥生病,交不起医疗费,束滨霞就把自家节省的5000元给送去了,另外拿出300元要他给哥哥买营养品;1999年,束滨霞去北京参加中华技能大奖颁奖大会,又将自己得到的10000元奖金赠送给了来自湖北灾区的10名特困生。

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定稿) 篇11

世界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大批具有较高技术理论的研究型、设计型的科技人才,而且更加需要大量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勤奋敬业、技艺高超的高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准确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高技能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其与知识型、学科型、研发型、创新型人才有本质区别,也与一般技艺型人才有明显不同。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

二、课程实施策略强调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模式

职业院校着力探索教学做合一的情境教学模式。将岗前培养、岗上训练、岗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技术教育与人文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完整的职

业能力训练体系,积极探索“做中教、做中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在教学策略上,突破过去理论课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积极采用多向的交互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突破过去实践课教学中的单一解说式、参观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积极采用多种与提高实践能力有关的教学方式方法,包括现场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诊断式教学、操作指导式教学、演练式教学等。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实训教学、模拟环境教学、情景再现教学等,突出对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与考核力度,达到实践教学内涵深层化、内容特色化、过程个性化和体系规范化。

三、教学团队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要根据实际情况,内外结合,坚持“请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的方针,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将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健全管理机制,致力于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

“请进来”指与行业研究机构和企业广泛合作,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推进专业和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一是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作客座教授,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和理论水平较深的课程内容,进行讲学和现场解答,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

力;二是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管理人员承担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和企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指导任务;三是请进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送出去”指将职业院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送到科研机构或高等学府进修,提高学术水平,或送到企业一线进行生产锻炼,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实践经验。

“传帮带”就是要薪火相传、以老帮新、以强带弱。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并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指导中青年教师,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学术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要加强对新引进年轻教师特别是刚毕业教师的培养。通过实行导师制度,使每位年轻教师都有一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他们负责指导年轻教师学习、听课、辅导、准备与指导学生实验、参加课题研究等工作。对于教学能力较强的年轻教师,要及时安排教学任务,并引导他们多参加辅导答疑和实验室建设。

四、实训基地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

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完成岗位技能的训练,实现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级,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和职业操守的规范。如此,把人才培养模式从课堂上和书本中解放出来,使之回归到真实工作场景中的职业培养与技能训练,从而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遵循“生产性”的原则,为学生在校内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的“学”与“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尽可能和生产实际相一致,如仿真、模拟、生产工艺模型等;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通常通过各种关系或者是科技服务,唤起企业的合作热情,使他们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让企业得到应有的利益,同时让合作企业优先录用优秀学生,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

考虑到职业教育的定位,建议改革职业院校教师评聘条件。参照普通高校的评聘办法,把教师的企业经历和对企业科研服务能力作为评聘的主要考评内容,并在政策上加以积极的引导。

上一篇:乡二OOX年基层组织工作计划下一篇:德信诚能源化工资料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