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人才

2024-09-17

电子信息类人才(精选12篇)

电子信息类人才 篇1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演进和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全面推进[1,2], 新升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他们从专业设置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从理论课程教学到实践实习实训等, 都突出应用性特色。在国家和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 通过一轮又一轮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教改项目建设, 各高校从办学规模到专业设置, 从实践性教学到人才培养质量等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也可以看出, 一方面各个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不尽一致, 有些学校占住发达地理优势发展迅速, 有些学校根据地方需求发展地方性;另一方面, 各校各专业的发展也不平衡, 如一些传统性专业, 不如工学专业发展迅速, 面临招生和就业的困难。这些高校每年都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大量人才, 各个学校各个专业人才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不一样, 归根到底还是人才培养质量不尽相同。

我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3]明确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2012年3月, 教育部又出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文件, 各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人才质量标准体系[4]。事实上, 人才质量是高校发展之核心和关键, 怎样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 就要涉及到一个标准的问题, 我们必须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建立已是迫在眉睫。本文着力寻找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 拟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

《刚要》有明确指出, 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根据《刚要》精神, 我校池州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对地方经济开发区、周边人才市场和沿海城市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 同时, 对一些重点、一般和同类应用型高校相关专业也进行了学习和交流, 制定出了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 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 能在电子工程、通信、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等相关领域从事科技开发、产品设计与加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文围绕这个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原则

1.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客观性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必须符合客观性原则, 也就是说, 这个质量标准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制定标准要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这需要进行大量社会调研和人才调研, 高瞻远虑, 才能寻找出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性和本质要求。

2.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时代性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必须符合时代性原则, 即标准要具有实时性, 不能将以前的标准直接搬过来用。以电子信息行业人才培养为例, 当今电子行业发展迅速, 应用型人才要具有一定电子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 而电子产品开发和早期的含义已不一样, 人才的能力要素要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3.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共识性原则[5]。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共识性是指标准应该得到大家的一致共识。以电子学科来说, 制定标准要由大家共同参与制定, 不但是本校同行, 还要有校外电子学科专家论证, 同时还要有电子企业专家参与制定。要符合电子类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得到的标准大家应该一致认可。

4.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全面性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全面性是指标准应该从各个方面反映和体现人才质量。不能只从学生角度来看, 不光涉及到学习理论成绩方面, 还要涉及德智体美劳方面, 特别是电子动手实践方面;不但是人才主体方面, 还要涉及与主体有关客体方面, 如师资队伍质量、学科实验实训室建设质量、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质量等等, 人才培养应该是在一个立体空间中实现。

5.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可操作性和层次性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可操作性是指标准在实践应用中能够方便执行, 能够容易操作。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分类要明确, 层次分明, 应该确定一级标准、二级标准等等, 各级指标尽量量化具体, 语言表述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 力求准确具体。

三、电子信息类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构建

根据以上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原则要求, 本文结合池州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际情况, 不仅根据人才能力要素, 还要从与人才能力相关的诸要素, 如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 共同构建电子类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本文拟定从六个方面构建一级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师资队伍建设标准、教学管理标准、实践性教学质量标准和人才质量标准。这几个方面几乎涵盖了人才培养质量主要要素, 它们都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 并在一级指标下进行分级得到更细化的二级指标。

1.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体系两个二级指标, 是标准建设的主要指标。人才培养目标标准要按照符合学学校地方性和应用型办学定位, 是否符合电子信息专业特点;人才培养体系标准应包括:能力模块设置符合目标要求情况;学时学分分配情况;实践性学时学分比例情况;教材选用情况等等。

2.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公共图书资料建设、专业图书资料建设、图书馆网上资源建设、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情况等二级指标。公共图书资料是指公共课程方面的图书资料数量;专业图书质量包括电子类专业课方面的教材、教辅资料、专业杂志等数量;专业精品课程资源包括电子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资源共享情况, 其质量直接反映教学团队力量和水平情况, 该资源直接能为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学习方便使用。

3.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教师数量、师资结构和教学水平等二级指标, 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可以通过调研国外应用型高校专业和国内同类学校专业, 确定最优化的师生比例指标;师资结构指标主要包括年龄结构、职称学历学位结构、企业专家比例、双师比例;教学水平指标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备课教案情况、教师教学成果情况等。

4.实践性教学建设包括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建设、电子竞赛组织参加获奖情况二级指标。该指标反映应用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指标。实验室建设指标包括基础实验室建设、 专业实验室建设、综合性实验室建设, 而实验室中实验台套数、实验开出率、综合性设计性比例要具体细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指标包括基地数目 (校内和校外) 、基地规模 (一次容纳学生数) ;产学研合作建设指标包括产学研项目合作、申报专利、产品开发等;电子竞赛组织参加获奖情况指标包括参赛数目、参赛级别和获奖情况。

5.教学管理建设包括教风、学风、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督导等二级指标。教风指标包括师风师德和敬业精神。前者包括师德师风建设情况、治学态度、执教情况、教书育人情况和学生评价情况;后者包括遵守教学纪律情况、备课辅导作业批改情况、管理学生考勤和课堂教学气氛情况。学风指标包括学风建设情况和学习纪律情况。前者包括教学与学生管理制度健全情况、教学质量监控体与执行情况等;后者包括学生管理措施、学风考风和违纪现象。教学过程管理指标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和实践性竞赛的组织管理。教学督导指标包括双导制 (高职称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 建设、督导组建设、督导效果。

6.人才质量包括大学生道德修养、知识能力水平和综合能力等二级指标。道德修养指标包括学生道德素养与文化、心理素质和学生遵纪守法情况;知识能力水平指标包括学生基本理论水平情况、实践创新能力情况、毕业论文或设计质量;综合能力指标包括获得各种证书情况、大学生身体素质、就业情况、社会声誉情况等等。

四、结语

本文通过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人才培养质量遵循的客观性、时代性、共识性、全面性、 可操作性和层次性原则, 全面构建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获得具体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相应细化指标, 构建的质量指标标准能够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质量评估作有益参考, 同时也为建设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指出了具体途径和措施。

摘要:本文根据现代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目标, 遵循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构建的若干原则, 建设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获得具有层次性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相应细化指标, 全面准确地反映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要素。构建的质量指标标准能够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同时也为建设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出了具体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 2000, (1) :6-9.

[2]苏宁.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质量政策研究[J].2011, (3) :22-26.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Z].

[5]何玉海.试论教师教育标准的构成与结构要素[J].教师教育研究, 2007, (1) .

电子信息类人才 篇2

个人基本简历
姓名:应届毕业生求职网国籍:中国无照片

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汕头身材:172 cm? kg
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0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市场销售/营销类: 百货/连锁/零售服务类 设计/广告类
工作年限:0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随时
月薪要求:1000--15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汕头
个人工作经历:/01--2006/05  汕头市好友网吧             网管

2006/07--2006/09  汕头市麦当劳               兼职

2006/12--/08 汕头市新新娘婚纱摄影 平面设计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汕头市第二技工学校
最高学历:中专毕业-2007-07-01
所学专业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2007/05   网络初级证书

2006/12   办公自动化证书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精通粤语水平: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娴熟运用办公室软件,能够熟悉运用photoshop软件对婚纱照进行后期加工制作;有一定的电话销售技巧;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详细个人自传
  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虽然缺乏社会经验,但凭着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未来职业工作热情,我相信我能以我最大的`努力为贵公司创造价值.

电子信息类人才 篇3

[摘 要]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是高等学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立完善的提高大学生基础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创业和职业规划能力的创新培养体系,将创新教育与各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思路和措施包括创新平台、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激励机制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建设。这些研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电子信息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056-02

一、引言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是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石化行业发展的趋势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总体要求,确立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的重要地位。因此,将学生纳入科研工作环境之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的意识,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外,为了实现培养创新人才这一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美国大学尤其是著名大学十分重视科研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纷纷推出“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UROP),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鼓励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

在国内,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非重点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科研活动列入教育发展计划,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较低。学校缺乏相应的引导机制和激励政策,导致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延续性较差。从更宏观的时代背景来讲,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符合我国更加有效地与其他国家进行良性竞争与深度合作的需要。

二、体系建设内容与目标

以“启迪思维、个性发展、过程培养、自主管理”的教学理念,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建立学科交叉的创新教育体系为目标,重点建设各类创新基地的软硬件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训练体系、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具体内容包括:

(一)搭建覆盖面更广的创新实践平台

根据学校的学科专业分布情况,在原有电子技术创新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进一步拓展创新实验室的功能,成立覆盖自动化、电气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等各个专业的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完善的创新、科研实践基地。

(二)提高创新教育指导能力

加强兼备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背景、科研经历和一定的创新经验的教师的培养。邀请具有科研项目和科研经验的教师组成科技创新指导团队,将教师的科研活动融入日常教学和各类学生创新活动中去,对选拔出来的学生开设研究型课程。将具有科研经验的硕士研究生引入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自主管理科技活动群,逐步形成教师引导、研究生指导、高年级帮带低年级学生的创新活动模式。

(三)广泛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依托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和电子技术创新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创新实践、科技竞赛、科学研究、创意创业等活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学习和科学研究活动,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平台和资源,同时为学生创新成果的发明、发表、出版、推广应用提供支持和帮助。建立科技创新活动群,招收信控学院、实验学院、计通学院和机械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参加电子技术、智能车、机器人科技活动群,逐步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四)建立开放活跃的创新管理机制

完善教师和学生激励政策、基地运行管理制度和营造开放的氛围,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构建全开放自主管理的基地文化,创新基地面向所有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全面开放,学生经考核选拔后进入创新基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健全学生自主管理规章制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创新实验室的主人,注重人文环境建设,以宽松的氛围营造激发创意创新潜能。

基地同时为宣传创新理念、指导创新学习和实践、交流创新经验开辟了宽广的立体空间,为创新教育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平台。

(五)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环境

以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为主线,建立校企联合共建机制,引导企业从设备、技术、资金、人员培训等方面参与创新教育基地建设,管理和实践指导,如大学生创新竞赛的指导和冠名、创新实践类项目的指导等。建设一批联系紧密、容纳学生人数较多的校外创新实践教育基地,承担创新项目的孵化。

三、体系建设探索

(一)创新平台建设

要加强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平台建设。基地根据各实验室情况积极筹措资金引进设备,扩大面积,整合资源,改进拓展现有的3个创新项目实验室,增加嵌入式、EDA和飞行器创新项目实验室,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深入建设各实验室集中管理平台。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进一步开拓和发展校企合作空间。继续完善一套包括项目申报、竞赛组织、企业合作、鼓励政策、教师聘任与考核在内的基地管理制度,改进和优化网络管理平台。形成完善的创新信息化平台,使创新教学资源实现电子化,项目申报和竞赛组织实现网络化,基地管理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引入增强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有效提高了教学和管理效果。

(二)师资队伍建设

将新引进的部分博士在工作的第一年安排到创新实践基地坐班,利用他们的前沿技术和理论充实创新教育活动。选派青年教师到211、985高校进修学习创新新理念、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法;选派教师到企业参与项目,参加企业实践。通过人才引进和自身建设,建成了一支教育理念先进、队伍结构合理、创新意识强、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的创新教学团队。

(三)课程体系建设

在学生日常培养计划的基础上,采用讲座、报告、公共选修课、开放实验、校级竞赛等形式开展各类创新课程。始终强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考察,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实现对学生在理论、实践、表达、竞争、交流和创新等方面综合能力的训练。依托校企共建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创新能力,增加科研和工程应用转化实验项目,吸纳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形成多级化、全面的竞赛和创新项目实施体系。

(四)激励机制建设

建立创新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师学生激励制度。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自主学分,规定了学生必须完成的大学生创新任务。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学校出台文件对在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予以证书和奖金奖励,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获奖、发表论文专利等创新成果直接纳入学生各类评奖评优、就业推荐中去。制定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教学工作量计算和奖励办法,将指导发表论文,参加竞赛、大创项目等各项工作作为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的条件;对于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颁发证书和奖金。创新基地通过制定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和教师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常态化、广泛化的教学环节。

(五)校企合作建设

进一步融合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等资源,扩展校内创新平台。形成良好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依托校企各方优势,共同搭建创新实验室,共同开发、指导创新实践项目,为基地提供了优良的企业创新环境,促进了教师能力提升、学生就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辐射效果和社会效益。目前已经建立4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和3个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并选派优秀学生参加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

四、结论

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要求。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立完善的提高大学生基础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创业和职业规划能力的创新培养体系,将创新教育与各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开展,这将对学校本科教学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罗遐.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155-157.

[2] 高翔.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方式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1(1):74-75.

[3] 周毅钧,王传礼,伍广,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8):61-62.

[4] 黄政武,廖波.试论大学生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2015(2):4-5.

[5] 许宝杰.强化意识 完善体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24)4:1-3.

[6] 尹仕,肖看,王贞炎.全开放的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1):183-185.

电子信息类人才 篇4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吸纳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专业人才短缺是目前我国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大力开展电子信息类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我国信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1,2]。

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企业对专业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践教学与产业企业需求脱节,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训练不足,导致人才培养规格和岗位规格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人才就业竞争力下降[3,4]。

综上所述,一些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教学实施已不能很好满足国家信息产业需求和企业岗位规格要求。因此,探索如何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课题。

2 必要性分析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5],到2020年,在信息、装备制造等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这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对电子信息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巨大。因此,积极开展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可为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支撑,进一步缓解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紧缺的局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6],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地方高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力军。因此,如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电子信息类人才,并以此为试点辐射推动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地方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实践需要。

近年来,我校与省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了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形成了一批高水平产学研合作项目,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入,企业希望与学校共同培养面向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这种培养模式已成为企业获取人才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是校企双方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共同需要。

3 改革实施方案

3.1 改革目标

针对针对地方高校优势资源缺乏、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不足等问题,提出以下改革目标:

(1)解决高校扩招、生源质量下降、社会需求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模式单一,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缺乏特色等问题。

(2)扭转教学过程中“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倾向,解决实践教学内容与产业和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

(3)突破地方高校优质资源不足、工程环境不完备等资源瓶颈,打破地方高校封闭、孤立的人才培养方式,促使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有效转变。

3.2 实施方案

(1)探索“3(3+1)”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解决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问题

构建以“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3(3+1)”结构为特色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3(3+1)”结构是指在课程设置上采用“3平台+1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上采用“3实践+1认证”,在培养方式上采用“3学校+1企业”。

“3平台+1体系”课程结构。“3平台+1体系”课程结构指通识素质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实践与创新教学体系。通识素质平台注重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学科基础平台以电子信息类核心课程为主。专业课程平台分为电子类、通信类、信息类专业。实践与创新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实践+1认证”实践体系。“3实践+1认证”体系是指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工程实践和执业认证。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主要用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工程实践实现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执业认证则面向就业或执业需求。

“3学校+1企业”培养方式。“3校内+1企业”方式是指前三年以学校培养为主,第四年以导师产学研课题和企业项目等多种形式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前三年以专业学习为主,打好专业基础;再用一年时间进行企业实习和工程训练,培养工程应用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2)探索基于五个“三结合”的多维协同实施机制,解决地方高校优质资源缺乏、学生工程能力训练不足的问题

围绕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多维度、多层次协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五个“三结合”有效链接“教学、科研、生产”、“校内、企业、开放平台”、“教师、学生、课堂”、“知识、能力、素质”等人才培养要素,解决地方高校优质资源缺乏、学生工程能力训练不足等问题。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相结合,重构专业培养方案。从工程视角重新审视课程内涵,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颠覆性重组,构建新版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上通过通识素质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平台和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夯实学科专业知识,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注重人文、科学素质提升,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基础实验、专业实践、工程训练”相结合,构建实践教学层次。开展“三层递进式”实践教学,在学科基础学习阶段,针对学科基础课程开设基础验证型和综合设计型实验,强化专业基础技能。在专业方向学习阶段,开展任务驱动型、创新研究型专业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企业培养阶段,开展工程项目实战训练,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

“学科竞赛、科研课题、企业项目”相结合,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建立学科竞赛、课外科技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机制,多方位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以导师科研课题为依托,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科学创新的认识。通过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技术攻关,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慕课平台、翻转课堂、任务驱动”相结合,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基于“慕课”在线学习平台,借鉴翻转课堂教学理念[7],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手段,对现有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线上-线下-线上,课前-课内-课后,传授-内化-再内化”的教学过程实践,完成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重心翻转,突破地方高校的资源瓶颈,改变现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

“专业导师、实习导师、论文导师”相结合,建立专业导师队伍。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以小组形式由院系分派专业导师,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企业培养阶段,实现双导师制,校内导师由专业导师担任,校外导师由合作企业选派技术骨干担任,综合考核学生在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情况。在毕业论文阶段,采用“双向选择”和“1人1题”方式,在论文导师指导下,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工作。

3.3 改革特色

本改革形成以下特色:

(1)强调以学生为本,把综合性培养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以人才需求为导向,设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提高工程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性培养;采用分层次、分方向的人才培养方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突出校企联合培养,把专业知识和工程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与省内外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探索3+1联合培养模式,注重专业课程与企业课程的衔接,突出专业知识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着力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3)重视课外科技活动,把专业实践和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结合企业项目攻关,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肯定。

4 结论

通过实施以五个“三结合”为主要手段的“3(3+1)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较好解决了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优质教学资源缺乏、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偏弱的问题。近年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参加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学科竞赛获国家一等奖4项、二等奖10多项,获国家专利7项,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多项。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先进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人才培养效果得到社会认可。

摘要:针对地方高校优势资源缺乏、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不足等问题,围绕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专业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创新能力提升、教学方法改革、专业导师队伍等五个方面,多维度、多层次协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提出基于五个“三结合”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协同实施机制,有效地链接了“教学、科研、生产”、“校内、企业、开放平台”、“教师、学生、课堂”、“知识、能力、素质”等人才培养要素,将企业工程资源、名校教学资源、自身优势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多措并举,多方协同,较好解决了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中的资源紧缺问题。

关键词: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人才,协同培养

参考文献

[1]程望斌,张国云,吴健辉.基于学科竞赛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03:65-69.

[2]李宏民,张国云,陈旺彬.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4:172-173.

[3]秦政坤,王立忠.地方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5:115-116.

[4]刘雪梅.电子信息类专业就业岗位调研[J].中外企业家,2015,09:152.

[5]王通讯.全面解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中国电力教育,2010,7:6-11.

[6]汪基德.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体会[J].电化教育研究,2011,9(9):5-10.

电子信息类自荐信 篇5

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我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自荐信,请注意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自荐信。如何编写一份恰当的自荐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子信息类自荐信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子信息类自荐信 篇1

尊敬的领导:

我是XX市XX学校电子信息专业20xx级的一名学生,在这3年的学习生活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做一个与时代相匹配的大学生”是我的求学目标,又加上与生俱来的强烈好奇心,促使我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在学习上,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校期间主修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移动通信,有线电视机技术,电子仪器测量在学好各种基础课的前提下,我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有选择地加深拓宽专业知识面,能进行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等。与此同时,我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较强的动手能力。

衷心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浏览我的个人求职自荐信,为一位满腔热情的大学生开启一扇希望之门。借此择业之际,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真诚地推荐自己。

自荐信不是广告词,不是通行证。但我知道:一个青年人,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完成自己,可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如果我能喜获您的赏识,我一定会尽职尽责地用实际行动向您证明:您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但您的未来,我愿奉献我毕生的心血和汗水!再次致以我最诚挚的谢意!

物色一个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的部下,是您的愿望;谋求一个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工作单位,并能得到您的关照,是我的期盼。得力的助手,有助于您工作顺心;合适的工作单位,有助于我施展才华。

或许我们会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站在一起,那就是:将贵企业的辉煌历史写得更加缤纷!愿为贵企业工作,并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期盼和感谢您的选择!

望贵企业能接收我,支持我,让我加入您们的大家族,我将尽我最大的能力为贵企业发挥我应有的水平和才能。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

XXXX年XX月XX日

电子信息类自荐信 篇2

尊敬的公司领导:

您好!衷心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拆阅我的自荐信,给我一个展示自我机会!

物识一个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的部下,是你的愿望。谋求一个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工作单位,并能得到你的关照,是我的期盼;得力的助手,有助于你工作顺心;合适的工作单位,有助于我施展才华。或许我们会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站在一起,那就是:将贵单位的辉煌历史写得更加缤纷!愿为贵单位工作,并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期盼和感谢你的选择!

勤奋刻苦、敏捷思辨、努力求知的学习态度,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相结合的知识结构,这是我的一大优势。在专业基础学习中,我主修了Protel99SE、AutoCAD、EDA、电路、电子技术、通信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以及自动化控制等电子专业课程。善长电子电路的开发与设计及单片机的应用和Protel电子制板。在计算机方面,我自学OFFICE、C语言等多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另外我还选修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课程。

特试向贵单位自荐,给我一个就业锻炼的会,还你一份成绩。如蒙聘用,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和坚韧的性格勤奋工作,与同事精诚合作,为贵公司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跷首倚盼你的回音!

谨祝贵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自荐人:xxx

20xx年5月

电子信息类自荐信 篇3

尊敬的贵单位领导:

您好!

首先衷心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浏览我的自荐信,为一位满腔热情的大学生开启一扇希望之门。借此择业之际,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真诚地推荐自己。

我是涿州市石油物探学校电子信息专业**级的一名学生,在这3年的学习生活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做一个与时代相匹配的大学生”是我的求学目标,又加上与生俱来的强烈好奇心,促使我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在学习上,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校期间主修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移动通信,有线电视机技术,电子仪器测量在学好各种基础课的前提下,我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有选择地加深拓宽专业知识面,能进行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等。与此同时,我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较强的动手能力。

物色一个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的部下,是您的愿望;谋求一个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工作单位,并能得到您的关照,是我的期盼。得力的助手,有助于您工作顺心;合适的工作单位,有助于我施展才华。

或许我们会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站在一起,那就是:将贵公司的辉煌历史写得更加缤纷!愿为贵公司工作,并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期盼和感谢您的选择!

自荐书不是广告词,不是通行证。但我知道:一个青年人,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完成自己,可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如果我能喜获您的赏识,我一定会尽职尽责地用实际行动向您证明:您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但您的未来,我愿奉献我毕生的心血和汗水!再次致以我最诚挚的谢意!

望贵公司能接收我,支持我,让我加入您们的大家族,我将尽我最大的能力为贵公司发挥我应有的水平和才能。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电子信息类自荐信 篇4

尊敬的先生/女士:

首先感谢您抽空阅读我的简历及自荐信。

我叫xx,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光电信息与科学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即将于XX.7月毕业。现向贵单位应聘。

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培养了我严谨的思维和自学的能力。XX年8月起开始自学51单片机僠爀漀琀攀氀、altium designer、pi expert、proteus、multisim等专业软件。之后参加第五届盛群杯、获得三等奖。XX年初开始自学开关电源、晶体管电路的设计以及嵌入式硬件设计、音响功放设计。在XX年9月参加省电子设计大赛。目前正在准备毕业设计论文,整理以前比赛资料,另外抽空学习操作系统和stm32的编程。一年的自学,还有这些比赛不仅加强了我的动手能力更使我明白要不畏艰辛去奋斗臠与他人密切合作燠同解决问题。

贵单位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让我憧憬,希望能有机会加入贵公司的硬件研发部门,尽己所能,力己所长,与公司共同发展。在加强个人修养的自身素质的同时,再确立新的目标。我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面对挑战,完成贵公司交给我的各项工作。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电子信息类自荐信 篇5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XX,20xx届专科毕业生。在进入社会之际,我需要谋求一份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现在有机会把我介绍给贵单位,我感到非常荣幸。

我主修专业是电子信息。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站建设,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数据库维护和使用,网页制作,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等。以及具有在微机管理信息方面的能力。适合于政府行政机关、电信部门、计算机设计、销售公司、财税部门、金融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管理的工作,及网络公司的网站建设,网络维护等工作。

我有着很强的拼搏意识,对自己充满信心。大学的三年生活中,我学习努力,成绩优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并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校内外都积极地进行专业实践,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使自己具备了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为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还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参与了大量的活动策划、组织工作。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锻炼,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怀着对前途对未来的信心和对施展才华的渴望,我相信我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将是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业绩的有力保证。

我谨在此冒昧自荐,我期望着成为贵单位的一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如果能够得到贵单位的青睐,我一定会以不断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竭诚为贵单位服务,与贵单位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XXXX年XX月XX日

电子信息类自荐信 篇6

尊敬的领导:

您好!请恕打扰!我是一名即将从福建工程学院电子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很荣幸有机会向您呈上我的个人资料。

作为一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我热爱我的专业并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我所学习的内容包括了很多关于单片机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我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专业是一种工具,而利用此工具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在与课程同步进行的各种相关和实习中,我具备了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同时,在学校工作中,我也注意加强锻炼处世能力,学习管理知识,吸收实践和创新的经验。

我现在正处于人生中精力最充沛的时期,我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展现自己的才能,因此我希望能够加入贵单位。如果给我机会,我一定会踏踏实实的做好工作。我相信经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一定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所给予我的关注,愿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屡创佳绩,祝您的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希望各位领导能够对我予以考虑,我热切期盼你们的回音。谢谢!

电子信息类自荐信 篇7

尊敬的`公司领导:

你们好!

我不是第一次应聘,也不是第一次失败,更不是第一次为了生活而奔波。这一次,是崭新的,是朝阳的,更是自信的!因为我做好了充足准备,来认真的推铸自己。这一次,我将再次踏入社会,理清头绪,整理好心情,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决定用心去感受。在过去的不足中成长;在丰富的经验中提高。

在告别校园生活踏入社会时,我同样怀着自己的理想和对事业的激情,带着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是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与艰苦磨练,认识到许多并不是在学校所能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自己探索和研究中提高。很荣幸向贵公司呈上我经过一翻思考与磨练之后的个人资料,做自我推荐。

我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xxxx届毕业生。来自家庭的熏陶铸就了我淳朴、善良的性格;大学的生活教会了我忠诚、热心待人;社会培养了我不怕困难、挫折的奋斗精神。我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在校期间电子基础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顺利通过了CET4考试。在平时的学习及各种实习中努力、用心、刻苦不断地提高了自己的能力,现在能熟练运用办公自动化及各种电气类仿真软件,如Protues,Protel,Matlab等。也许还存在不足,但我会虚心学习、积极工作、尽忠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我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

我冒昧向贵公司毛遂自荐,请给我一个机会,相信我不会令您失望的。

祝咱们公司蓬勃发展,您的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xx

电子信息类自荐信 篇8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是一名即将毕业于xx计算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得知贵公司的招聘信息,故写下自荐信,希望公司领导可以酌情考虑我。

在学下学习以来,我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曾多次获得奖学金,在师友的严格教益和个人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在软件方面,系统掌握了c语言、数据结构、powerbuilder、数据库原理、汇编语言、软件工程等,并对面向对象的delphi和vc等windows编程有一定了解,课后我还自学了vb、vf编程及网页制作,现已能独立编写专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在硬件方面,通过参与单片机设计,组装收音机,网络工程的规划与管理及组建等实践活动,我掌握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计算机网络原理技术。

我热情开朗,热爱旅游,每次旅游都让我学习到好多东西,交到好多的朋友,以前做过不少的兼职,这些都是我工作宝贵的经历,从一个什么都不懂没有任何工作经历的小孩子,慢慢变得成熟,希望以后能从事我喜欢的职业,我会尽力把工作做好。

若有幸加盟,我可以致力于贵公司的软件开发工作。

我正处于人生中精力充沛的时期,我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展露自己的才能,我不满足与现有的知识水平,期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我希望能够加入你们的单位,我会踏踏实实的做好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竭尽全力的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我相信经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一定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顺兮,逆兮,无阻我飞扬是我的座右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我的工作态度;真诚、守信是我的最大特点;开阔的胸襟使我获得许多朋友,聪明的头脑,创造的思维,开拓进取的坚韧,加上纯熟的专业技能,相信我是您的最佳选择。

感谢您耐心的阅读了我的自荐信,如需要详细资料,请与我联系。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电子信息类自荐信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

您好!衷心的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自荐信,并祝愿贵单位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我是xx学校电子信息工程系的xxx,自从进入学校之后,我得从新开始,继续努力奋斗,迎接新的挑战。学校三年是我思考,对知识的学习,过着很充实,很满足的三年。得益于长沙民政的浓厚的学习、创新氛围,融入其中的我成为了一名复合型人才。时光飞逝,我将怀着我童年的梦想、青年的理想离开我的母校,走上工作岗位。

xx师生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今天你以xx为荣,明天xx以你为荣”,从入学以来,我一直把它铭记在心,立志要在学校三年里全面发展自己,从适应社会发展的角度提高个人素质。将来真正能在本职工作上做出成绩,为母校争光。

我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对课堂知识不懂就问,力求深刻理解。在掌握了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忘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对课外知识也有比较广泛的涉猎。我还很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学校的学习中得到了锻炼和培养,特别是在暑假的培训当中得到很大提高,以及这个学期集中学习的过程,都使得自己的阅历和学习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为了全面提升个人素质,我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参加系里的电子设计大赛,这些经历使我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也学到了很多社交方面的知识,增加了阅历,对于自己也是一笔财富,别人所没有的,别人也抢不走的,相信对于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很有帮助的,相信这对我今后投身社会将起重要作用。

现在,我以满腔的热情,准备投身到现实社会中,虽然存在很多艰难困苦,但我坚信,学校生活给我的精神财富能够使我战胜它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贵公司能给我一个发展的平台,我会好好珍惜它,并全力以赴,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为贵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此致

敬礼

电子信息类人才 篇6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 专业转型 应用型

【基金项目】项目资助:校级教改项目-提高电信专业竞赛训练效果竞赛成绩;校级项目:重要赛事突破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建设专项。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02-02

一、师范类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许多电子信息相关的企业,都急需有实操经验的技术人才,因此相关的专科、高职、中职学生成为其首选聘用人员,而师范类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却一直走低。可见,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落后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师范类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为工科,学生生源复杂,多为其他专业调配使然,传统的理科培养模式业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二、师范类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

紧跟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把握区域人才需求的脉搏,正确定位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应用为先、创新为重,质量为本、服务为上”的转型发展原则,师范类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结构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新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同时,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重新论证、构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设置、开设进度、学分分配、实践训练等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电子信息技术行业企业等实际需要[1]。

改革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分为5个课程群(基础知识、电子技术、微处理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综合实验和实践电子技术)分别对应五种岗位专业能力(基础知识能力、硬件设计与开发能力、软件编程与开发能力、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综合应用和技术移植能力)的培养。

改进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实行考核指标多元化。改革授课方式,增加“研讨式”教学、“层次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的比重;改革教学手段,增加课程实验、专业生产见习、创新性实验等实践比例,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增加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扩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比例。

开展“分层次” 实践教学。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验教学中增加了基础训练、专业训练、综合训练三个部分针对性的实训,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按基础、专业、综合的先后顺序贯穿在整个大学4年教育过程中,循序渐进,四年不断线。

加强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的培育。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进企业”参与企业实践,促进其素质和能力结构的优化[2]。在考核聘任方面,将教师在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与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的成果同等对待[3]。

聘请或引进企业、科研院所人员充实教师队伍。采取柔性引进或智力引进的方式,从社会上和产业部门中聘任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授或兼职讲师,兼职教授/讲师以兼课或讲座、报告会等形式成为师资的组成部分。

实施基于学生综合知识应用与技术移植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及实习。通过电子设计大赛、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实训、定岗实习等途径,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和综合运用能力,将所学知识和能力移植进行创新的能力,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设计创新的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实行实验实训工作与科技竞赛紧密结合,实验实训工作应努力提升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中的催化作用。

三、师范类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以培养符合电子信息产业市场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岗位就业能力为核心,经过4年的建设,依托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保障机制;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团队;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平台;制定多元化的学生考评体系。实现专业群对接地方产业群,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的目标,对同类高校相关专业有示范与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荷西.避免同质化高校“实践性”改革进行时[N].中国商报,2015-11-20P03.

[2]剧乂文.以“卓越计划”为契机 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02:38-39.

[3]乐丽琴,贺素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02:26-27.

作者简介:

电子信息类人才 篇7

1. 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1.1 采用“平台+模块+竞赛”模式, 实现“开放式”教学, 强化训练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1.1.1 搭建四个创新实践平台。

建成电子信息综合实践创新平台, 围绕典型实践项目,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场调试和操作能力, 以及文字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把知识内化为素质, 外显为能力。 (1) 现代电子设计实践平台:针对具体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亲身经历设计电子产品的全过程[4], 给学生构建良好的“创造、创新”实践环境和氛围。内容涉及EDA软件Quartus II的深入使用、Verilog HDL、VHDL语言的学习、硬件资源的原理及应用、FPGA器件的深入开发、SOPC技术的应用、Nios II软核处理器的应用。 (2) “机器人”综合实践平台:通过系统模块配置、模块设计、软件编程、制作、调试等环节的实施, 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拓展专业综合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5]。 (3) “嵌入式”开发平台:围绕嵌入式应用开发的处理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及开发工具开展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 将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应用实践结合起来, 形成课堂可视化教学与课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新型培养方案。 (4) 3G通信综合实践平台:参照通信企业建设实践环境, 依照通信企业的需求, 与权威的通信企业合作共建, 给学生提供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化、系统化的实践创新平台, 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毕业时所掌握的技术与当前市场需求相一致, 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1.1.2“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练结合”, 实施“开放式”教学。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管、以赛促改。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电子竞赛、“挑战杯”竞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为切入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新意识, 打破课程与课堂教学的限制, 将各门课程的教学延伸到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6], 从应用角度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与方向, 通过竞赛促进教学规范化和强化实践技能训练, 实现“开放式”课程教学。

1.2 改革考核方式与考试方法, 实施实践创新能力评价。

扬弃“一卷定终身”考核方式, 电子信息技术类课程 (如单片机、C语言、WEB应用技术等) 的考核采用产品实物制作 (如交通灯、数字钟、温度计、音乐播放器等) 及系统开发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企业网站设计等) 。采用“全过程递进式考核”等多种考核方法, “全员参与, 全因素分析, 全程监控”的“三全式”评价体系,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考核中, 学生自主完成了从电路设计、电子元件选型、电路焊接测试到应用程序编写的全过程;在《C语言程序设计》、《Web应用技术》课程考核中, 学生亲历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功能模块划分、程序编写、调试和测试的全过程,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激发了学习兴趣, 解决了理论课内容陈旧, 实践内容少而单一, 与新技术发展严重脱节的普遍问题, 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综合应用技术能力[7,8]。

采用实践考核“三人行”, 每三名学生构成一个小组, 按项目分工进行考核, 分为项目完成过程考核、答辩和学生互评三个环节, 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信息的获取、运用能力。

1.3 以“科研促教研”, “送出去, 请进来”, 打造实践创新教学团队。

青年教师进企业, 踏上生产岗位,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营造学术氛围, 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并努力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教改项目,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3.1 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 让青年教师进企业上岗实

习, 熟悉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管理模式等, 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 参与企业合作项目的开发与技术服务, 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促合作, 搭建科研和学术交流平台。校企合作, 促成企业选派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或开展专题讲座, 有效促进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形成。

1.3.2 创造科研环境, 积极支持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开发, 准确把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1.3.3 鼓励年轻教师参与学科与技能竞赛指导, 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素质。

1.3.4 部分课程教学 (C语言程序设计、EDA技术及应用等)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在实践环节中安排有经验的老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

通过一系列措施, 引导教师“上讲台能讲实, 进企业能上岗, 建课程出精品, 编教材有特色, 写论文有观点, 搞科研有成果”。

2. 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

近年来我校在教学与研究、专业建设、招生与就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毕业生广受社会各界关注和用人单位欢迎。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步提升。学生在国家和省级各类学科竞赛和职业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成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工学互动组合、“双师”特色突出的教学团队, 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 同时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个工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为培养行业、区域经济需求的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通过创新人才培养, 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电子信息综合实践平台建设,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解决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移进程中所亟待解决的毕业生就业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谢斌, 沈慧芳, 李民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科技广场, 2011, (7) :254-256.

[2]宋跃, 杨雷.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27, (12) :11-12, 19.

[3]崔丽珍, 金华明普通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47-48.

[4]庄龙意, 孙玲玲, 马骏.结合EDA工程实践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2, 22, (2) :6-8.

[5]赵汝木, 刘成福, 张中英.元学习教育与终身学习[J].中外教育研究, 2009, (6) .

[6]夏春华, 王金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及内容改革初探[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10, 23, (6) :58-60.

[7]关雪梅, 陈纯锴, 杨庆江, 王秀琴, 康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J].高师理科学刊, 2011, 31, (4) :103-105.

电子信息类人才 篇8

在过去的几年中,一些高校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和国内外重点高校的同类专业相比,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2)依然沿用传统的“接受性”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继承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3)专业方向性不够清晰,教学计划一味地追求“大而全”,课程设置相对比较杂乱,时间安排上也没有考虑学生考研、就业和毕业设计的实际情况;(4)不注重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也没有提供非常有效的环境和条件,实践基地比较缺乏,造成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较差,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针对以上情况,有必要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审视,努力构建一个新的教学、实践体系,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1 研究性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研究性教学是基于强调科学原理形成过程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和探索性。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扮演设计者、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鼓励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而决不能仅仅作为开题者、欣赏者和总结者。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和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持久热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创新型人才是指理论修养与实际动手能力兼备并且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的人才。其主要特征包括:具有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全面的推理能力;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适应环境与改造环境的能力;捕捉信息与把握机遇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的主题,是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研究性教学强调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面向过程,将学术研究产生的起因和过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将研究性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 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须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电子信息类专业在进行研究性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当切实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⑴提高教师素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鲜明的教学思想、执着的教学信念,归根结底是来自教师自身独特的教学经历。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科专业的指导方面,更在于由他们带给学生的追求科学、献身科学、严谨做学问的精神和思考、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由他们形成的知识至上、真理至上的优良教风和学风。高校教师能否搞好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是实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即教师由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从教学需要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爱动脑、善动脑的习惯。学生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是交互主体的关系,送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任何一门课程最好的教学应充分调动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在有教的热心的同时,学生也应当有学的激情,只有相互配合,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⑵改革教学计划,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计划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其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方面,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广泛调查相关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根据市场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积极引入行业标准,确定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应当以市场为标准不断地调整上游专业课程的设置,多增加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的、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使教学计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逐步形成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计划制定机制。另一方面,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着力解决大四学生在考研、就业和毕业设计时间上相互冲突的现实问题,积极引入和深化“本科专业导师制”,以本科毕业设计和就业为目标,从本科第三学年开始将学生以毕业设计小组的形式分配给专业教师进行毕业设计方面相关的工程实践学习,帮助学生较早地走上科研之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在科研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使其在就业前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形成教学、科研互相促进的效果。

⑶建立电子信息创新实验室

实践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其创新精神,对工程类人材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相关专业应当针对薄弱环节,结合自身的特点,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管理经验,不断加强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搭建起一个优秀、稳定、可供教学及科研、具备高度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的创新性实验室,并将其建设成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面向全校师生和对社会开放的科研、实验基地及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

⑷严格监考制度

近年来,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考试场地设施不够、学生数量增加、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等等,这些问题给考试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助长了部分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舞弊现象令人十分堪忧。为此,高校应当积极、迅速地采取各项应对措施,使学生与教师共同营造良好有序的考试氛围。一方面,加强考试管理、严格监考制度,重点是端正教师的监考态度,加大对舞弊学生的惩罚措施,并且使之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不断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自律、自强、自尊、自爱,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3 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如何利用研究性教学手段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值得深思和认真探讨的问题。高校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并且勇于革新,争取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摘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新时期赋予高校的历史任务,研究性教学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国内一些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相关专业研究性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创新型人才,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汪劲松,彭方雁.实施研究型教学推进创新性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3,(6):26-28.

[2]刘运智.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6,(2):24-34.

电子信息类人才 篇9

电子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应用和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多。我省“十一五”期间, 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电子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48%。“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总目标为:保持年均增长率为25%~30%, 到2015年使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年销售收入总和达到或接近800亿元。分析制约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就是缺乏企业急需的工程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体制中过分强调专业原始创新能力所必需的深厚理论功底, 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学科交叉融合能力不足, 面临集成创新能力差等风险。而一味的强调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 很可能导致“学业不精, 学识浅薄”。所以高校如何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二、复合型创新人才概念

应用复合型人才, 俗称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人才, 指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 同时还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的人才。本文将其定义为掌握两个以上学科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本科毕业生。[1]创新型人才, 应该具有: (1) 创新意识, 即创新想法和创新冲动; (2) 创新精神, 即敢于创新的勇气, 敢于面对困难, 大胆突破; (3) 创新能力, 即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与准确判断的能力。

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是指基础知识扎实、知识广博、在多个领域具有较强适应性、兼具专业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与创新型“两型”通才。

三、目前高校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 高校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利于复合型和创新型兼顾的人才培养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一种“满堂灌”教育, 老师讲什么, 学生记什么, 整个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知识的复述, 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不间断的循序渐进的复述过程。这种方式,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限制了学生思维模式的发展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沿用传统的“接受性”教学模式, 单凭教师讲解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则不够重视。与传统课程的重理论性相比, 电子信息类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理论知识, 又要掌握操作技能, 并能在实际中熟练应用。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没有良好的教学方法, 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就会与实践脱节, 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3.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未给予足够重视, 使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 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 难以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肯定难以培养创造型人才, 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得不到锻炼, 这是目前培养模式存在的最大弊端。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 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针对以上情况, 需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努力构建一个新的教学、实践体系, 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适应产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2]

四、电子信息科学类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体现“一个中心”, 即以学生为中心。推进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并支持学生增加学习经历。为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 在专业的前40%的优秀生中配备专门的导师, 由专业导师组为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 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指导。

2.突出“一个重点”, 即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个跨学科、宽口径、实用性强、内容庞杂、发展迅速的专业。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要着重夯实学生理论基础, 在课程设置上应本着“宽”而不“散”的基本思想, 突出专业重点和优势。[2]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有两个, 即基础理论的传授、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并交流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成果, 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相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于教学内容陈旧,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的课程内容要调整教学计划, 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动态, 使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

3.抓好“一个阵地”, 即课堂教学主阵地。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因此, 可以在多媒体实验环境下授课, 实现讲练一体化, 激发学生兴趣, 形成良性的教与学的互动, 保证教学效果是很必要的。在教学中, 应注意处理好传授基础理论知识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

4.强化“一个环节”, 即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 完善校内实践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为目标, 以掌握基本实验方法为主线, 重组实验教学内容, 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独立设计课题方案, 自己编程、调试, 全面独立完成各项设计内容, 从实验内容上强化学生知识融合的能力。同时要推行“按实践能力分层培养”的培养模式, [3]鼓励学生按不完全相同的进度和内容进行学习, 让人尽其能、人尽其才, 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其次, 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在复合型专业知识平台和校内实践教学培养环节的基础上, 结合有针对性的综合型课程设计, 让学生具备在产学研基地实训的基础。依据复合型专业知识平台和实践课程体系, 结合培养目标, 调整企业实训的比例。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配合开放式实验室提供完备的实验环境, 完成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产学研实践基地便于发挥专长生、优才生的兴趣爱好, 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培养出专业特长过硬的学生。另外, 大学生创新动机和创新意识较强, 想象力丰富, 强烈希望自己能在学习中不断接收新的知识, 产生发明和创造, 但大多数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经验的限制, 他们的思维往往是单一的、片面的, 考虑问题缺乏全面性, 甚至脱离实际。因此要设立专职实训教师, 并将实训作为一门课程。采用实训教师或学生自主确立实训课题的方式, 由实训教师具体布置各实训环节, 确保实训效果。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强调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理论与实践结合, 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等相结合的方式, 做到既考知识, 又考查能力和综合素质, 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强调“一个根本”, 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指把个人的创造能力运用于科学技术、文字创造等各个不同领域, 从而产生出新的、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产物的活动过程。因此创新能力更是一种人格特征、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我们发现学生创新意愿会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养成分析问题、探究原理的习惯, 鼓励学生课堂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 布置课后思考题, 等等方式, 都可以诱导学生自主提出解决方案,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养成良好的探究问题、主动学习的习惯。

6.重视“一个层面”, 即教师队伍建设。合理的创业型师资队伍结构, 对于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除了通过从专业部门引进技术骨干之外, 还可以通过对青年教师进行定期的新技术培训来实现。鼓励教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引导青年教师在重视理论进修的同时, 重视实际应用的研究。也可聘请产学研实践基地的掌握先进技术的高级讲师来为我们学生讲课。对于人才培养成功的教师和科研团队在制度上要保证教师的自我发展与进修, 给予鼓励与肯定。特别是对于坚持到企业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参与项目研发和实习培训的教师, 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支持;对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潜心于应用开发的教师, 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对于其所研发的创新成果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五、结论

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适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在于开发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于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有将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最终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守龙.复合型人才与专业创新型人才比较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1) :170-176.

[2]吴莉莉, 赵安庆, 邢玉清, 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1) :94-97.

电子信息类人才 篇10

一、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对电子信息行业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在用人企业发布的人才需求中,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数量始终排在第一位;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国内各高校竞相开办相关专业,每年的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一方面是需求增长,另一方面是供给在增长,理应实现匹配,然而现实问题是企业反映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学生的结构性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工程教育脱离产业需求是对工业人力资源的主要威胁。工程院校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工业企业,而工业企业必须依靠工程教育,双方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1]。

通过对电子信息产业升级转型、电子信息行业需求及其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区域发展状况的调研,结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要求,并对传统工程教育弊端进行剖析,我们认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搭建人才成长平台。

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

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对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调研,我们逐步加深了对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将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基础、系统的工程概念和工程知识、突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具备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工程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现代工程应用型人才。

1. 全面系统的工程意识。

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的工程师,必须具备系统的工程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工程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综合的知识与能力、团队的协作,还需要工程人员具有相关的法律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国际化的开放性视野和顺畅地运用外语与人交流的能力。

2. 务实求是的工程素质。

工程素质是指人们在考虑工程问题、从事某项具体工程工作时所表现出的内在品质和作风。务实求是是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品质和素养,一个工程问题的解决必须有脚踏实地、认认真真、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精神。

3. 综合的工程知识结构。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具有高度综合、交叉与渗透的特点,这就必然要求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既要掌握本专业知识,了解所从事学科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又要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

4. 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教育不再局限于工程专业知识领域,现代工程师还应具备从经济、生态等角度寻求技术解决方案的能力。通过实践,深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在实践中发现、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层次、多方位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工程认知、工程实验、工程设计、工程实施能力。

5. 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知识正在呈指数性增长,学会学习并能及时吸收、灵活运用和迅速更新知识已成为现代工程师跟上时代变化、开拓新领域以及进行创新工作的重要保证。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强烈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建立了“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培养“务实创新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探索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需求牵引,工程应用,务实求是,创新实践”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工程应用教育,将工程素质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融合,以社会发展、技术进步需求为牵引,以“工程认知能力-工程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施能力”为主线,进行工程素养、工程知识、工程能力的培养。实验区多方位多层次推进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学科竞赛、创业孵化等,探

索与构建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具体培养思路见图1。

四、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结构

学校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坚持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校企结合,实现“全方位全员全过程育人”;坚持系统优化、稳中求新的原则,既保持核心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又根据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并与之相适应;坚持突出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加强实践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原则;坚持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尊重个体差异,强调特色培养的原则。实验区2009年获准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1. 实验区的体系结构。

实验区承担了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等11个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师队伍是实验区的基础,是实验区得以正常运行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实验区体系由理论课程体系、实验保障体系和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与创业园等三部分组成。该体系还引入双反馈机制,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和自适应能力(见图2)。

2. 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框架。

实验区根据既定人才培养思路制定了指导性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设置安排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程、实践实验课程、工程实训系列课程、职业规划系列课程;学分要求在190学分左右,其中理论教学130学分,实践教学60学分(含课内实验上机等),要求学生在3-6年时间内修完规定学分。培养方案较好地处理了教学计划的相对统一性与人才培养多样性的关系。由于优化了课程体系和结构,加强了基础教学和实践教学,注重了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了职业规划和职业道德培养,实验区成为以宽厚的文理教育基础为支撑且能满足不同专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教育平台。

3. 人才培养方案的要点包括:

(1)遵循教育规律,优化课程体系。实验区遵循教育规律,实现知识结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结合,形成“4+6+X”核心课程体系。根据电子信息类学科知识变化快、创新性强的特点,人才培养方案注重把握变与不变的规律,其中不变的是学科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这是厚基础的前提;变的是技术手段、实现的方式和方法、使用的器件和设备,这是X的由来。“4+6+X”的核心课程体系如下:“4”指的是核心公共基础课,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程序语言设计。“6”指的是核心专业基础课,包括工程数学、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逻辑、EDA技术。这两类课程内容和体系相对稳定,实现厚基础。“X”指的是专业课程,强调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X类课程突出的是变,即主动适应技术发展、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从而实现需求牵引。

(2)强化基础教育,保证“四个不断线”。在课程安排中,充分考虑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长期性,课程安排做到“四个不断线”———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不断线、外语教学不断线、计算机教学不断线和实验教学不断线。

(3)突出工程意识,更新教学内容。将创新意识、实践意识强化到教学内容中,增加部分学科前沿知识,并实现融入工程意识教学内容的优化。实验区在实践中还选取部分专业的核心课程试点,逐步推广到其他课程。

(4)加强工程实训,提高应用能力。学校通过开设八阶式工程实训系列课程,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工程认知能力、工程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实施能力,在实训课程中遵循了“三性”原则:一是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全面性———方案从认知能力、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二是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渐进性———方案将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分为“四种能力八个阶梯”,每一个学期完成对一种能力的训练,体现了能力训练的渐进性;三是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不间断性———方案从时间上的安排上充分体现了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不间断性,学生在校的四年间,每一个学期都有工程应用能力课程安排(见图3)。

(5)拓展校企联系,实施“三定”培养。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企业及各行业协会的积极性,有效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2]。第一,企业将人才培养的要求直接反馈到本实验区,实验区相应调整培养计划;第二,企业兼职教师通过开设专业任选课、专业限选课等形式直接参与高年级的教学活动;第三,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实验教学指导专家组成员,使实验教学具有更强针对性。培养方案特别突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实现了定方向、定技能、定单位培养。

(6)规划职业课程,实现人尽其才。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4学分的职业规划课程,充分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向工程应用型发展,促进学生就业。大一阶段: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加入各类学生科协或社团组织,通过职业体验和兴趣培养,找到兴趣所在。大二阶段:通过竞争的方式,学生可以进入学科创新基地或学校创新基地。通过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学生获得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职业规划课程引导,自主完成职业规划和生涯设计。大三阶段:学生在生涯设计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职业素质,提高职业技能。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实验区择优选拔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大四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入大学生创业园或参与企业支持或赞助项目,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双向选择参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资格认证或企业专项培训;多数学生接受系统的理论课学习和实验课训练,并通过工程实训系列课程培训,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7)建立创新体系,培养工程能力。在现有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的基础上,实验区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园,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训练、创新能力发展、创业素质开发的平台和环境。

(8)实行弹性学分,鼓励交叉选课。通过实行弹性学分制,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鼓励学生选修其他专业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多学科融合意识,培养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人文、艺术、技术和管理多向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9)融合教学科研,提升工程素养。教师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学校通过一系列措施全力打造具有较强工程意识、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一是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通过科研活动,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二是制定相应政策,引导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增强实际工程经验。三是实验区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科研一线的教师编写专业课教材,使最新的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学校设立教材基金,鼓励教师编写电子版教材,做到教材内容及时更新。四是大力支持教师将部分科研成果转换为教学仪器。每年从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中,按不低于15%的比例支持科研成果的转换工作。对教师结合科研项目研制的教学仪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采购,重点扶助。五是每年通过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生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增加学生工程实践的经验,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摘要:长期以来,工程教育脱离产业需求,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如何定位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工科高校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深入分析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基本素质,构建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追求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以实现地方高校特色化发展。

关键词: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研究课题组.我国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与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1).

电子信息类人才 篇11

【摘要】为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针对目前普通高校课程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自身特点,本文提出了课程考核的改进措施,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专业 考核模式 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18-02

考试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对参加考试者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的考查评估,可以有效地检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本文针对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考试考核所存在的问题,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对许多课程的考试模式进行了改革,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课程考核的现状

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单一,一般采用闭卷考试加简单的实验环节的方式,无法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评价功能,越来越暴露出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的诸多弊端。考试内容单一,老化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考前突击等行为,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兴趣降低,创新能力差。学生为考而考,处于较为被动的学习状态。实验课程考核多流于形式,考评成绩往往依据提交的书面实验报告成绩为主,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往往不能将实验与理论联系在一起。因此,我校积极探索符合教育本质的考试模式,对考试模式进行改革,注重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综合素质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的提升。

二、课程考核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大致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基础课程,主要考核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另一部分是专业课程,注重考核学生实践的动手能力。所以针对不同的课程,考核方式也要有所不同。

在基础课程部分,保留闭卷笔试内容,减少试卷分数所占的比例,增加主观试题。试卷的内容形式多样化,在命题内容上减少记忆性试题,杜绝学生养成依靠死记硬背获得高分的恶习。试卷要突出实用性,多出灵活性试题,增加有利于提升学生创新点的主观试题。由于在考试内容中增加了实践能力考试的内容,使学生重视了平时的实践能力训练,重视综合应用技能的学习。不仅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风气,而且还能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在专业课程部分,完全取消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方式,采用课程综合作业以及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教师布置几个选题或自拟题目,在命题内容上要突出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学生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设计即可。答辩环节是由几名任课教师组成答辩委员,现场提问并评分。从面向对象设计,嵌入式系统,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等课程的实际效果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也有很大的提高。

不单纯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方式。课堂平时成绩除了由完成作业情况和出勤率组成外,还增加了学生自评和互评部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更加关注过程表现。

实践教学不再是理论教学的辅助,而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有实验辅助的相关课程增加了以注重实践能力为主的上机考试内容,由实验教师给出几个选题,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出设计方案,完成实验设计。例如连续系统的设计与测试分析的综合性实验题目,学生可以设计二阶电路系统,设计低通滤波器等选题,完成硬件电路设计,进行系统仿真。通过综合题目考查学生的编程和实践应用能力,弱化对结果的评价,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的结合,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课程考试管理

学院组织各任课教师学习与考核有关的规定,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考核的重要性,找到教学盲点,及时有效采取措施,对症下药,进一步巩固成绩,克服不足,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试卷批改完毕后每位教师填写试卷分析表,对考试的结果进行分析,根据领导和学生的建议不断调整授课计划,授课方式,不断改进考核方式方法。

四、结束语

总之,深化考试模式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以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紧跟专业发展的步伐,结合我校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课程考核模式,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永辉,迟涛,高闯,电子信息类课程考核评价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6):143.

[2]贾彪,高职院校考试制度改革与实践[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3-34.

[3]孙琳,高职教育考试制度改革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8(8):32-33.

作者简介:

浅谈师范院校信息类人才的培养 篇12

一、信息类人才培养现状和前景

市教委彭主任在《派往明天的教师序》里的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面对新世纪的社会和教育, 除了满腔热情, 还应该具备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我校杨新民校长在谈到学校十二五规划时也明确指出, 不进者退, 慢进也是退。的确, 面对重庆IT业几年后即将成为第一支柱产业, 我校必须意识到要办学一定要办出特色, 强化“产、学、研”结合的思想。重庆大学城集中了重庆市的十多所大学, 为学生的跨专业学习与职业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西永保税区特别是西永软件园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特别支持我们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不仅仅是就业而且是创业。毋庸置疑的是我们信息类的人才需求相当大。在过去人们会认为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人是信息类人才, 但是信息社会的发展表明, 我们普通大众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越来越高, 要成为真正的信息类人才, 没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就会举步维艰。我们数学专业的学生每年招生都不少, 立足于中小学数学教育固然是好, 但我们的优秀学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的数学专业得天独厚, 本来就与信息科学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的学生依托数学专业, 要先打好基础, 而后成长为信息类人才本来就是一条捷径。

二、信息类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

目前我国信息类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不规范, 特色也不够鲜明。信息类人才的培养, 从理论上讲应该经过打好数学基础、拓展到信息科学领域到切实掌握一定信息技术这样一个历程。而我们的本科教育应该在前两方面做得更多, 而后一个环节可以在研究生以上的教育中得以实现。我们在总结过去办学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市信息类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新特点, 提出以下几点具体举措: (1) 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我校与信息密切相关的有数学各专业、地理信息专业和物理信息专业。从总体看, 除高等数学外, 开设的有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近世代数, 学科上做了基本的配置, 但尚未有明确的课程要求, 要着力进行课程改革, 对课程选用教材、参考书、教学计划要有分级的规范化的要求。 (2) 建立专业教师制度。如果认为每个数学教师都能够或应该上好每门数学课, 那就错了, 因为我们强调专业。以数学类各专业为例, 应加强相应学科的专业教师制度建设, 让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课程由相对有经验的教师来担任, 并且不再担任其他课程, 这项制度重庆大学一直在实行。 (3) 建设教学的信息化平台。建立课程与教学的网络平台, 丰富教学的IP课件资源, 让学生能够在更多时间和地方进行自主学习。 (4) 建立研究生教学辅导制度。目前就代数组而言教师严重缺乏, 师生比例严重失衡, 我们的研究生队伍逐渐庞大, 适当安排给他们教学辅助工作, 既锻炼他们又能给他们补贴生活, 这也是失传了十年左右的教学优秀传统。 (5) 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管理环节。目前我们普遍感觉该环节比较薄弱, 如学生论文选题面不宽、缺乏深度和学生难以完成应用性强的论题等。要培养信息类人才, 该环节就要反映出应用知识的能力。

摘要:本文从学数学、用数学的角度, 分析了我校培养信息类人才的现状和前景。结合数学各专业特别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点, 审视了特别是代数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上一篇:工厂配电下一篇:工艺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