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2024-05-25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精选12篇)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篇1

1“分布计算”式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构建及应用

“分布计算”式综合电子信息系统,采用综合集成手段予以构建,所谓综合集成实质上就是指利用系统接口及相应通讯网络,实现对各个孤立系统之间互通、互联及互操作,在多个系统予以集成的框架下形成一个大系统模式[1]。

1.1 小型机+ATM/计算机局域网

其最为典型的系统就是美国在刚开始组建全球军时,所建造的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WWMCCS),此系统在具体应用中负责对美国的战略核武器进行指挥。整个系统在初期由个节点组成,并以电话通讯线为其主要联络方式,当在70年代时,该系统已经扩展为包含10几个探测预警系统、50多个通讯系统及20多个指挥中心在内的综合化的信息系统。该系统还首次使用了处理通信网/计算机联机,该网主要包含有IEEE80局域网、第三和第四代小型及微型计算机兼ATM组交网在内的网络系统[2]。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作为一种具有战略级意义的指挥系统,其在横向指挥当中存在层次过多的现象,而在横向指挥当中存在互联、互通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的状况,对于中低级别联合作战的相关需求,存在严重不适应状况,主要表现在其所具有的通讯能力较弱,并且在具体的可靠性及系统之间的兼容性方面差,其在信息传输方面速度过低且在操作性方面存在过差状况,所收集的信息,不能实现有效共享,而最为关键的敌我识别方面,也存在比较严重问题状况。由于该技术在此种阶段以局域网及小型机为基础,所以整个系统能力的关键问题通常情况下在于计算。

1.2 全球互联网+分布式计算及高性能计算机

在此阶段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已经发展成为第2.5 代,其在实质上已经在整个系统当中成为了一种过渡。2.5代系统在通信及计算方面对第2代系统相比明显要强,究其原因在于其采用了分布式计算技术,另外其在处理器性能方面也得到较大提升,其中还有效融入了移动通信网络及全球互联网技术[3]。

其中最为典型的系统就是美国“武士C4I”计划,其所研制的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该系统在92年开始研制,其目的在于对之前的WWMCCS系统予以取代。该系统对前者的探测系统、通讯系统及指挥中心系统基本上予以保留,但是在具体的性能方面却得到较大幅度提升。相对于WWMCCS系统来讲,其所具有的主要优势在于使用了90年代的计算机技术,而WWMCCS系统所使用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联机处理和通信网技术,相比GCCS系统,其所采用的是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系统,即具有开放式的三层客户机/服务器,其中还采用了能够实现指挥控制的相关软件,并且还能将国防部所具有的信息数据及其相关分布,在异构的互联网络与所连接的计算机当中予以显示。该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将90 年代的商用计算机技术予以运用,其中包括相应的软件、协议及硬件设备等比如所使用商用Sun及HPI工作站系统,另外还运用了Windows操作系统及相应的TCP/IP协议等内容;其所具有的通信带宽功能,能够对各种形式、途径及各个通用作战图像的相关需求予以满足。所以GCCS系统的使用,对美国国防部的相应指挥控制能力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其在计算能力方面与2.0代相比,是后者的100倍。

虽然GCCS系统对90 年代的各种先进信息技术均予以运用,对2.0 代系统所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另外,还对“烟囱”系统进行了综合集成改造升级。但是其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分别为:对GCCS系统性能影响的“瓶颈”转变为网络宽带;对于GCCS系统的指挥层次来讲,其在研制时并没有考虑到低级别作战指挥部队的相关延伸;相关作战人员需要在人机交互操作方面花费的时间较大,并从中对Web服务予以获取。2.5代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形态如图1所示。

2.5代系统虽然对2.0代系统予以取代,但是二者在具体设计方面均与任何信息技术设施不依赖,对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实施综合集成方法构建,仅仅在具体的综合集成方法的程度度方面存在差别,而在具体的技术体制方面却没有存在本质性的差异。

2 后PC设备+下一代互联网+普适计算技术的发展

该系统最为典型的是美国在06 年,所实施的联合指挥控制系统(JC2),该系统改变了美军以往当中所存在的各个军种分层管理基本模式,并开始向相应的联合指挥控制予以转变,其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更加分散化及灵活化的联合行动要求[4]。其在06~08 年之间研发了JC2 模块,而在具体的08~09 年之间有将其升级为JC2 模块II,最终在11 年将该系统形成作战能力,并对2.0代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予以替代。JC2西戎所采用的是普适计算,而此种计算主要特征表现为更为深度化的嵌入计算,将世界范围内的一些具有计算能力的事物连接起来。其中还运用了现代的两个选取系统,及嵌入式微处理器及IPv6互联网,通过普适计算的应用,将分布式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和集中式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之间形成了很好的连接,并且在具体的协同作战及信息共享方面也予以有效连接。所谓未来战场的“后PC设备”,其主要是对相应的掐侵入功能予以完善化的服务器的瘦身版,其对每个传感器及武器予以瘦身,对相应的指挥控制系统及单兵系统予以瘦身,并且能够对以往PC机才能完成的复杂任务,也能有效地完成,与此同时,在稳定性及可操作性方面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持。

对于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普适计算的实现来看,只有将嵌入的服务器,所具有的装备级系统,在联网当中予以显现,才能最终得以实现,所以,以IPv6协议为基础的下一点互联网连接,此外,对地球表面上多数设备相应节点予以访问[5]。只有这样,每个指挥人员或者是作战人员,就会与多个计算机予以对应,处于分散状态下的用户,在具体的环境当中通过一定的协同工作,最终实现对用户的工作任务的实现,相关用户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需要对其实施以往复杂化的机器指令操作,相关用户可以利用语音的方式,或者是通过自然语音及相对简单的手动操作,来对计算机当中的任务予以有效控制,实现对以往只有专业技术人员才能操作和控制的一些应用模式实施操作。第3代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形态如图2所示。

第3 代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与第2.5 代相比,其所存在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在具体的武器/传感器平台的交联方面,不采用无线链路,而是采用具有无线接入方式的IPv6。由于针对各个战场在具体的“后PC设备”,在具体的智能化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所以将他们实施相应的集成操作,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需要智能化的技术条件予以完成,而对于GIG来讲,其就是一个具有典型性的普适计算智能系统,在美国国防部实施JISR和JC2时,美国对GIG实施开发和研制工作,三者之间处于同步状态,并且对于上述三种系统均实施全方位的服务方面的有效支持,对他们给予通信网络方面的支持,此外,还对其功能域服务及核心服务予以支持,即实现信息之间的自动融合,机器之间实施互相操作,此外,还有实现按需发现及相应的信息获取等内容,而上述特征正是那些传统的互联网所没有的。

3 结束语

对于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发展来讲,其在一定程度上与相关的计算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对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各个维度状况予以分析,并将历来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予以四代划分,对系统的信息技术时代印记进行突出,引导我国军用相关领域,积极按照优势互补模式予以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芮平亮,于辉,王冉.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技术体制分类方法[J].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13(02):1-5,36.

[2]周彤.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数字化协同设计技术[J].舰船科学技术,2015(04):102-106,111.

[3]杨怡,芮平亮.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技术体制描述框架[J].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14(01):1-5,16.

[4]李西娟.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技术体制分类方法[J].电子制作,2014(05):136,148.

[5]黎茂林.综合电子信息系统面向构件的软件开发与集成技术研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1(04):58-62.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篇2

航空电子综合系统动态品质分析

航空电子综合系统动态品质分析涉及多目标跟踪、多目标攻击等一系列相关内容.本文研究了基于聚矩阵分解的多目标跟踪算法,基于微分对策和强迫奇异摄动建立了三维空战次最优火控模型.结合空空导弹模型以及驾驶员一操纵模型等,建立了一种符合实战情况的航空电子综合仿真系统.1:2多目标跟踪攻击仿真验证了航空电子综合系统的良好动态品质,从而为航空电子系统的评价以及顶层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 者:LI Jian-xun 崔翰明 LI Jian-xun CUI Han-ming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信息与控制研究所,上海,30;中国直升机研究所海军代表室,景德镇,333001 刊 名:微型电脑应用  ISTIC英文刊名:MICROCOMPUTER APPLICATIONS 年,卷(期): 24(7) 分类号:V243 关键词:航空电子综合系统   多目标跟踪   多目标攻击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篇3

【关键词】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应用特征、数字化程度

所谓电子综合化技术,即在作战车辆苛刻的空间限制条件下,满足对密集性的作战车辆电子系统进行信息综合和功能综合的技术。构建车辆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可以智能的协调车内各分系统的功能,简化操作,让乘员精力集中于战斗。它的应用将大大提高作战车辆指挥控制能力,数字化程度的提高可增强整体的综合作战能力。

一、国内外车辆电子信息系统现状

车辆综合电子信息分系统可以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其中,传统的方案是采用各个独立电器或机械分体完成各项任务;造成车辆中大量连接关系、连接电缆以及各种独立仪器设备布满整个驾驶室,增加了车体重量和布线复杂度、驾驶员和战斗员的使用操作上的难度,查找排除故障困难,不利于提高整车的快速反应能力。另一种是目前国内外都在使用的解决方案:主要针对底盘电子系统进行设计,由驾驶员综合显示终端、车辆测控子系统、定位导航子系统等组成,系统以CAN总线为纽带,将车辆底盘的电子电气模块联成一个综合系统,大大简化系统原有的连接关系和连接电缆,并能为今后将要使用的电子模块留有接口,易于系统的扩展;显然,车辆综合电子信息分系统技术的方案能大大降低系统成本、提高系统效费比。

二、车载实时嵌入式计算机技术特征

(一)嵌入式系统的定义和特点

1.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嵌入式系统(Embedded System)本身是一个相对模糊的定义。目前,国内的一个普遍被认同的嵌入式系统的定义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减,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以及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后的产物;嵌入式系统根据应用需求可对软硬件进行裁减,满足应用系统的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等要求。

2.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嵌入式系统的几个重要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a)系统内核小。b)专用性强。嵌入式系统的个性化很强,其中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的结合非常紧密,一般要针对硬件进行系统的移植;同时针对不同的任务,往往需要对系统进行较大的更改,程序的编译下载要和系统相结合,这种修改和通用软件的“升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c)系统精简。嵌入式系统一般没有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明显区分,不要求其功能设计及实现上过于复杂,这样一方面利于控制系统成本,同时也利于实现系统安全。d)高实时性的操作系统软件是嵌入式软件的基本要求。而且软件要求固化存储,以提高速度。软件代码要求高质量和高可靠性。嵌入式软件开发要想走向标准化,就必须使用多任务的操作系统。但是为了合理地调度多任务,利用系统资源、系统函数以及专家库函数接口,用户必须自行选配RTOS(Real=Time Operating System)开发平台,这样才能保证程序执行的实时性、可靠性,并减少开发时间,保障软件质量。

2.实时系统口

工业控制、舰船武器控制、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多数嵌入式系统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对系统的响应时间要有严格的要求。这些系统称为实时系统。系统时限的大小和具体系统有关。例如,在一个导弹制导系统中,要求在几个毫秒内产生输出,而在一个计算机控制的汽车生产线中,系统的反应可以放松至1秒内。任务的时限是由软件划分所决定。

三、车载实时嵌入系统实施

车辆测控系统(及其辅助测量设备)应尽可能实时、准确地获取各安装点的状态信息并将它们实时、准确、可靠地送往车辆测控与管理子系统;同时,还应具有接收经车辆测控与管理子系统转发而来的三防、灯光、操纵等的相关信息的能力,因为,这些信息经常要求实时、准确、可靠的处理里各种突发情况。这样,车辆控制与管理子系统中的计算机系统来说,应能完成下述主要工作:(1)简化原有车辆的电缆连接关系和连接电缆,在信号相对集中部位安装测控装置,实现分布控制、集中管理。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实时获取传感器的输出;(2)通过通信系统发往车辆测控与管理子系统进行综合处理后由虚拟仪表进行显示,并获取数字火控子系统、车载信息子系统和通讯指挥子系统的指令或信息;(3)通过通信系统将各结果同步送往车辆测控与管理子系统进行车辆状态信息采集,并存储以便以后随时调用数据,排查故障或作为“黑匣子”之用。

第二,虛拟仪表必须同步显示各信息子系统的采集处理结果;同时,还需完成网关和主控器的作用,解算数据的实时发送,采集到的子系统信息和计算结果等。即虚拟仪表装置应能完成下述主要工作:(1)分析通过通信系统传输的车辆测控模块信息;(2)将各测控模块的结果以图形的方式显示于显示屏上,并尽可能保证结果准确、易读、形象、并接近传统仪表显示方式;显然,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高性能的计算机系统。

四、结论

本文围绕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系统中的实时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实现,为装甲车辆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提供一套相关的技术基础。总之,采用车辆电子综合化技术进行作战车辆电子系统的设计,通过定义信息格式和电气接口特性来贯彻多路传输实现综合的设计思路,采用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来完成功能的执行。这种方法更有利于各子系统的功能设计与更新升级,同时在子系统功能设计的基础上,又促进了作战车辆电子综合化的实施。而能满足车辆综合电子信息分系统需要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则是整个系统得以实现的重要技术基础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福炎,孙志挥.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90,193-199,140-141。

[2]李世平,韦增亮,戴凡.Pc计算机测控技术及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61.63,69.70。

[3]陈.翌,田捷,王金刚.嵌入式软件开发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5

作者简介: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篇4

目标毁伤效果评估(Battle Damage Assessment,BDA)是指对敌方目标实施火力打击后,对目标毁伤效果进行的综合评价,或战前根据特定火力毁伤方案以及目标的各种属性,对目标毁伤效果进行的预测分析。目标毁伤效果评估在整个信息化作战过程各环节中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为调整作战企图,选择打击目标,确定毁伤指标,分析打击能力和计划火力配置提供依据[1]。因此,在对敌火力打击的计划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评估对敌打击毁伤效果是实现精确打击,提高作战效益的有效手段,是形成作战指挥闭环控制的关键环节,是形成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是对多种信息系统进行综合集成、诸军兵种综合运用而形成的一体化的巨大军事信息系统,是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中枢神经系统,同时也是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重要打击目标[2,3]。对敌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实施打击,是破坏敌方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有效手段,对其毁伤效果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我军军事信息系统的作战效能评估[4,5,6],而针对敌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毁伤效果评估开展的研究较少,尚缺乏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毁伤效果评估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本文在确定了毁伤等级划分和判定的基础上,从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出发,建立了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功能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毁伤效果评估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1 毁伤等级划分及判定

目标毁伤效果用目标毁伤等级来描述,目标毁伤等级指的是目标毁伤程度的级别。传统毁伤分析中基于毁伤判据对目标毁伤等级的评定,基本上都是对目标物理毁伤的评估,利用毁伤概率和易损面积度量部件物理毁伤、利用毁伤等级来度量作战效能损失[7]。与典型目标相比,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在功能多样性和打击方式上存在差异。信息化作战过程中,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既受到精确制导炸弹、巡航导弹等常规武器联合火力打击造成的硬毁伤,又受到计算机病毒、微波武器等新概念武器造成的软毁伤,因此传统的基于物理毁伤的毁伤判据不再适合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目标。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目标是由多类型、多层次、多用途的子系统目标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整体功能会因子目标的毁伤而受到损伤。随着各种新式武器的广泛运用,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毁伤,不仅体现在物理结构毁伤方面,而且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目标各种功能丧失方面。基于此考虑,本文根据系统功能下降程度来进行毁伤等级划分,将毁伤划分为四个等级,其等级判定准则见表1。在毁伤等级划分的基础上,根据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毁伤评估所得到的功能下降程度对毁伤等级进行判定。

2 毁伤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毁伤效果评估指标是衡量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在遭受特定打击条件下受损程度的尺度。评估指标是毁伤效果评估得以进行的基准,具有针对性、可测性、客观性、独立性等特点[8]。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结构复杂性及功能多样性,决定了其毁伤效果评估指标必然包括多项指标。而构成毁伤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设计应本着全面、合理和科学的原则,对构成体系的各项指标综合考虑,以全面反映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毁伤程度。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毁伤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从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入手,寻求最能反映系统毁伤效果的指标。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作为现代战争的大脑和神经中枢,可以完成一体化的兵力管理、执行紧急任务、获取信息、精确的信息管理、一致的战场态势了解、分布式环境支持等;在精确打击中制定任务计划、进行战斗空间管理、准备战场情报、远距离探测、数据的融合处理,及时将情报分发给用户(计划人员和射手),及时给探测装置重新分配任务,进行战斗识别,自动目标识别,反馈及时打击效果、确定地理位置等。对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整体功能需求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作战支持能力、信息对抗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9]。

作战支持能力需求包括信息保障能力、辅助作战能力和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力。信息保障能力需求包括信息获取能力、系统通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管理能力;辅助作战能力需求包括决策支持能力、计划(方案)拟制能力、指挥控制能力和武器平台支持能力;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力需求包括网络互联能力、信息互通能力和用户互操作能力。

信息对抗能力需求包括信息攻击能力和信息防护能力。信息攻击能力需求包括电子攻击联合能力、电子攻击能力、强于对手网络攻击能力和信息欺骗能力;信息防护能力需求包括信息处理存贮安全保密能力、信息传输安全保密能力和防外界电磁场干扰及系统电磁泄漏能力。

战场生存能力需求包括硬件生存能力和系统安全能力。硬件生存能力需求包括系统机动能力、系统抗毁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系统重建能力、系统隐形能力和对特殊武器(环境)对抗能力;系统安全能力需求包括系统可靠能力、系统自我防护兼容能力、系统资源自分配能力和系统毁伤承受和故障容忍能力。

基于以上功能需求分析,可以建立如图1所示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毁伤评估功能指标体系。

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毁伤效果评估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对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毁伤效果进行评估,其基本思路为:根据递阶层次结构原理,对系统功能进行分解,建立系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依据所建立的系统毁伤评估指标体系,结合战场各种渠道收集的目标毁伤信息,判断系统底层各单项功能损伤状况。在此基础上,采用由下而上的顺序,根据系统各单项功能损伤状况,利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判断其上一层功能指标损伤状况,这样逐层向上递推,判断出系统整体功能损伤状况,最终结合系统毁伤等级划分所对应的功能损伤情况判定系统毁伤级别及毁伤程度。具体毁伤评估过程如下:

(1) 构建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毁伤评估功能指标体系

对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各项功能进行层次化分析,建立其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分析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如图1所示的毁伤评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2) 确定评价因素集U

确定评价因素集U=(U1,U2,…,Um),其中Ui,(i=1,2,…,m)代表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功能指标体系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评价因素集的建立可以根据系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来确定,通过由上向下的顺序,将系统功能逐级向下分解。其中,由同一项功能评价指标分解得到的一组子功能评价指标划分为一组评价因素集。将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总功能作为总评价指标,将其逐级分解可以得到一级、二级、三级指标。系统总指标是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总体功能U,一级指标为U=(U1,U2,U3),其中各因素含义如下:U1为作战支持能力; U2为信息对抗能力; U3为 战场生存能力。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具体划分见图1。

(3) 确定评价集V

评价集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做出的所有可能评语的集合。对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毁伤效果的评价可以用系统各项功能的下降程度进行描述,这里将评价集V确定为:V=(V1,V2,V3,V4),各评语的含义如下:V1为功能下降小于30%;V2为功能下降30%~60%; V3为功能下降60%~80%;V4为功能下降大于80%。

(4) 确定各因素指标的权重系数

根据层次分析法(AHP)原理[10],可以按照1~9标度法对同一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的特征向量,对所得到的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后便可得到该级指标的权重向量W=(w1,w2,…,wm),其中i=1mwi=1wi>0。利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各级指标权重向量。为了判别所得到的权重系数是否合理,根据AHP原理,还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当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时,基于层次分析法得出的结论才合理。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定义一致性检验指标:CI=(λmax-n)/(n-1),其中,λmax是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n是判断矩阵的阶,一般只要CI≤0.1就可以认为判断矩阵是满意的。判断矩阵的维数越大,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越差,引入随机一致性指数RI,记随机一致性比率CR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其中RI的取值见文献[7]。当CR=CI/RI≤0.1时,即可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并使之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5) 确定模糊评价隶属度矩阵

有两种方法可以得到模糊评价隶属度矩阵,一种方法是分布函数法,常见的隶属度函数包括三角形隶属度函数、梯形隶属度函数、高斯隶属度函数、钟形隶属度函数、降半阶隶属度函数等。由隶属度函数可以确定各单因素指标到评价集的隶属度,进而得到模糊评价隶属度矩阵。另一种方法是统计法,也称为隶属频率法,该方法由评判人员或专家对指标进行评判打分,通过统计打分结果,计算出各单因素指标对应于评价集的隶属度,ri=(ri1,ri2,ri3,ri4),其中,rik=nik/N(k=1,2,3,4);nik是第i个因素被评为评语Vk(k=1,2,3,4)的次数;N是专家总人数。由各单因素指标对应于评价集的隶属度可以得到该组指标的隶属度矩阵。

(6)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至此,可以采用由下向上的评估顺序,由底层各组功能评价指标评判其上一层因素指标对评价集的隶属度向量,上一层各因素隶属度向量构成新的隶属度矩阵,然后逐级向上评估,最终可求得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总体功能的隶属度向量,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系统功能下降程度,进而确定系统的毁伤等级。

① 单级模糊综合评判

将所得到的各组底层因素隶属度矩阵Rij与相应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向量Wij进行模糊合成运算,得到二级评价指标对评价集V的隶属度向量:

Bij=WijRij=(Bij1,Bij2,Bij3,Bij4)

其中“·”表示模糊算子。

②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将每个一级指标下的多项二级评价指标对评价集的隶属度向量Bij合成为新的隶属度矩阵Ri,与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向量Wi进行模糊运算,得到一级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向量:

Bi=WiRi=(Bi1,Bi2,Bi3,Bi4)

各个一级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向量Bi构成新的隶属度矩阵R,与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向量W进行模糊运算,得到系统总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向量,即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总体功能的隶属度向量:

B=AR=(B1,B2,B3,B4)

向量B中的各隶属度就是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总体功能下降程度的概率,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得到系统功能下降程度,结合系统毁伤等级划分便可以得到系统最终的毁伤等级。

4 实例分析

以上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思想,研究了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毁伤效果评估方法,下面通过实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首先利用1~9标度法构造各级指标的判断矩阵,确定各指标的相对权重。构造二级指标U11下各三级指标的判断矩阵A11:

A11=[12451/21241/41/2121/51/41/21]

求该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11max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E11为:

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CI=0.009<0.1,CR=0.01<0.1,满足一致性要求。对E11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向量W11:

W11=(0.500 8,0.279 9,0.140 0,0.079 3)

利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各级指标的权重向量:

U111~U114:

W11=(0.500 8,0.279 9,0.140 0,0.079 3)

U121~U124:

W12=(0.527 5,0.080 0,0.058 7,0.333 9)

U131~U133:

W13=(0.358 6,0.517 1,0.124 3)

U211~U214:

W21=(0.199 8,0.044 6,0.377 8,0.377 8)

U221~U223:

W22=(0.364 3,0.536 8,0.098 9)

U311~U316:

W31=(0.348 3,0.125 6,0.149 1,0.256 6,0.075 8,0.044 6)

U321~U324:

W32=(0.146 0,0.268 9,0.093 7,0.491 4)

U11~U13:

W1=(0.591 7,0.333 2,0.075 1)

U21~U22:

W2=(0.666 7,0.333 3)

U31~U32:

W3=(0.250 0,0.750 0)

U1~U3:

W=(0.416 2,0.371 3,0.212 5)

这里,利用统计法求各底层指标相对于评价集的隶属度向量。根据所收集到的敌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各底层功能损失信息,请10名专家对各底层指标进行评价,利用统计法得到各组底层指标相对于评价集V的隶属度矩阵:

U111~U114:

R11=[0.20.20.50.10.10.40.30.20.50.30.10.10.40.40.20]

U121~U124:

R12=[0.40.30.20.10.60.30.100.20.30.20.30.30.40.20.1]

U131~U133:

R13=[0.10.20.40.30.20.20.30.30.10.40.20.3]

U211~U214:

R21=[0.10.10.30.50.10.20.30.40.20.20.40.20.10.20.50.2]

U221~U223:

R22=[0.10.20.50.20.10.30.40.200.20.60.2]

U311~U316:

R31=[0.10.40.40.10.20.40.30.10.20.40.400.20.50.300.10.60.20.10.30.40.20.1]

U321~U324:

R32=[0.10.30.50.10.30.40.20.10.20.50.20.10.10.40.40.1]

由各组底层指标的隶属度矩阵和权向量矩阵可以求得各二级指标的隶属度向量,这里模糊运算算子取加权平均型算子,经计算得到:

U11:

B11=W11·R11

=(0.229 9,0.285 8,0.364 2,0.120 1)

U12:

B12=W12·R12

=(0.370 9,0.333 4,0.192 0,0.103 8)

U13:

B13=W13·R13

=(0.151 7,0.224 9,0.323 4,0.300)

U21:

B21=W21·R21

=(0.137 8,0.180 0,0.413 3,0.268 9)

U22:

B22=W22·R22

=(0.090 1,0.253 7,0.456 2,0.200 0)

U31:

B31=W31·R31

=(0.162 1,0.440 8,0.337 7,0.059 4)

U32:

B32=W32·R32

=(0.163 1,0.394 8,0.342 1,0.100 0)

由各组二级指标的隶属度向量组成新的隶属度矩阵,与权向量作模糊运算得到各一级指标的隶属度向量:

U1:

B1=WR1=W1·[B11,B12,B13]T

=(0.271 0,0.297 1,0.303 8,0.128 1)

式中(·)T表示转置。

U2:

B2=WR2=W2·[B21,B22]T

=(0.121 9,0.204 6,0.427 6,0.245 9)

U3:

B3=WR3=W3·[B31,B32]T

=(0.162 9,0.406 3,0.341 0,0.089 9)

由各组一级指标的隶属度向量组成新的隶属度矩阵,与权向量作模糊运算得到总体指标的隶属度向量:

U:

B=W·R=W·[B1,B2,B3]T

=(0.192 7,0.286 0,0.357 7,0.163 7)

至此,由最大隶属度准则,结合毁伤等级划分及判定,可以得出:敌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总体功能下降60%~80%的概率达到了35.77%,其毁伤级别判定为重度毁伤。

5 结 语

毁伤效果评估作为信息化作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形成信息化作战能力,提高作战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有效地对敌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进行毁伤效果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入手,建立了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毁伤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思想,提出了一种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毁伤效果评估方法,最后进行了实例分析,并结合毁伤效果等级划分及评定得到了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毁伤级别,验证了所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对实际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毁伤效果评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影响目标毁伤等级的重要因素包括目标毁伤程度和敌战场抢修能力两个方面,对毁伤级别的最终判定还必须考虑敌战场抢修能力,包括敌战场抢修队伍、抢修设备及抢修人员的技术、素质等。如果敌战场抢修力量很强,即使对敌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毁伤程度很大,敌也能在很短时间内恢复系统特定功能,从而使我军难以达成作战意图,那么也不能说目标的毁伤等级很高。因此,在对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毁伤效果评估的过程中,要从系统毁伤程度和敌战场抢修能力两方面入手,结合作战意图,综合分析,得出符合实际的系统毁伤等级。

参考文献

[1]DANIEL W F.A Bayesian decision model for battle damage as-sessment[D].America:U.S.Air University,1999:13-25.

[2]王莉.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评估方法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2(2):184-190.

[3]任连生.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4]徐瑞恩.海军C 4 ISR系统作战效能评估新方法[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03(1):30-35.

[5]杨光,赵炤,周经伦,等.C 4 ISR中数据链系统信息优势评估方法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1,23(1):25-28.

[6]余静,张勇涛,张松良.基于灰色聚类理论的C 4 ISR系统效能评估研究[J].现代防御技术,2009,37(3):64-67.

[7]马志军.典型毁伤效果评估及其模型研究[D].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2009.

[8]郭齐胜,郅志刚.装备效能评估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9]张勇,段采宇,周敏龙,等.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事需求分析军事电子信息系统需求研究[J].国防科技,2007(5):45-49.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篇5

(2015-2020)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推进落实《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践行“四个全面”国家战略,主动对接落实《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迈向新台阶,实现新突破,为实现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定位提供有力保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对行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力、支撑力与贡献度,特编制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化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

一、学校现状问题的基础分析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1960年秋创建的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专科学校。2001年4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学院转型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院。2013年8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学院划转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管理。学院抓住全国职业教育发展机遇,经过三年建设,于2014年4月通过了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成为全国2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目前,学院主动适应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大类和制造大类专业为主 体、财经大类与艺术设计传媒大类专业共同发展的专业体系。学院现有专业29个,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专兼职教师近500人。专任教师中,中高级以上职称占90%,双师素质教师占91%。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增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4项、市级教育科研成果奖2项、市级教学团队5支、市级教学名师5名、市级精品课程12门,承担部、市级各类技术开发项目和科研项目100余项。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重大技能竞赛一、二、三等奖奖项合计80余项。

在校企合作方面,学院实践创新了多种“植根行业、校企联手、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 “工学交替、循序递进”板块式人才培养模式;通信技术专业的“校企联动,工学融合”全程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全程项目、工学结合”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根植行业生成动态响应,学做一体融入发展要素”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商务专业的“全真全程实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德学院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的“航标嵌入 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等,与学院保持长期合作的企业达100多家,如航天、地铁、通用、宝钢、仪电等,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国家骨干院校的建设,学院已建成为仪电控股 的人力资源培育基地、上海电子信息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输送基地,成为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有效带动全国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发展的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

在新的形势下,学院的发展也面临着以下方面的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专业结构的优化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如何进一步适应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理念和机制如何进一步创新以激发活力,作为电子信息类院校如何在智慧校园建设方面领先一步。

通过前期大量深入的调研走访、座谈讨论、综合梳理,学院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认为制约学院下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与人才队伍建设、二级管理深化机制创新,以及智慧校园的系统性、先进性建设。

在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在电子、通信、计算机等国家重点专业教学领域的交叉融合中,如何凸现专业特色;校企合作方面如何进一步调动企业热情,解决技术服务与创新项目偏少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面前,人才跨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建立,质量如何监控等。

在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与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师资队伍、特别是高层次师资的引进聘任制度环境;专任教师按专业发展 规划配置与培养规划;专业带头人数量充实与水平提升;专任教师科技转化与社会服务成果;教师收入多元化和管理人员职业发展通道与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等。

在二级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有:进一步深化二级管理制度创新、以机制进一步激发二级管理中系部(二级学院)的责任承担,如何发挥其二级管理的主体作用。

在智慧校园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数字化校园建设如何体现整体性、智能性、先进性、一致性的系统解决方案;互联网新业态下在教与学变革中的及时应用、融合与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消除信息化平台“孤岛现象”;智慧校园应用系统推进的环境营造等。

二、深化综合改革的指导原则和基本目标

深化综合改革方案是未来一个时期我院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和纲领,围绕上海市一流高等职业院校为目标的内涵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这条主线,学院要以建设现代职教体系为基础,以改革师资人事制度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性突破口,以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优化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提高管理效能和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努力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充分激发办学活力。

(一)深化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处理好学院与市场、政府的关系为切入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人才培养机制、专业建设与科研体制、学生工作体系、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强化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建设、推进后勤社会化与可持续发展校园建设、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加强党的建设和党委领导等保障措施,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释放活力和创造力,为全面推进上海市一流、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最终通过综合改革推进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著增强学院创新创业能力与办学活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整体水平。

(二)深化综合改革总体思路

主动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破解教育教学、人事管理难题和瓶颈问题,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攻坚方向,找准着力点,完善配套政策,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以改革推动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的总体思路。

(三)深化综合改革目标

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三个面向”,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市场 人才需求和学生充分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适应经济发展为先导,以国际标准为引领,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努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和创新载体,促进办学定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突出特色、追求卓越。

三、深化综合改革的重点任务与关键举措

(一)改革专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基本考虑:一是专业建设发展宽基础、重技能、强技术、显应用、促融合(跨界),实现专业发展科学合理定位。二是专业建设人才队伍的国际化、工程化和互补化。进一步打造双专业带头人引领的专兼结构的师资队伍。三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多途径、深融合、谋共赢。教育教学适应产业与行业发展趋势,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探索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实现途径和方法。

重点任务:一是按照教育部最新修订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深入调研、全面分析、科学决策,对各专业进行优化调整,形成新的专业体系。二是与专业发展相适应,调整与增加教师编制,引进有企业经验高水平复合型技术人员,完善师资结构,实现教学活动与企业技术活动对接;继续实施教师培养工程,着力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国 际交流能力、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三是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四是借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挥国际化引领作用,高起点、高水平体现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孕育特色培养体系。具体的实施举措包括:

1.根据技术发展要求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在互联网+时代,技术越来越趋向融合,电子、通信、计算机等重点专业领域的综合应用,信息通信技术ICT的逐渐成熟,促使学院的专业应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解决缺乏骨干教师、实训室重复建设、提升使用率等问题。

2.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机制建设。在深化校企合作、拓展校企合作途径等方面,与知名企业、大型企业合作,既有师资保证,又有实习保障。应注重找准企业与学院互动的利益平衡点和持续合作的激励点,用制度保障企业的真正融入。同时激励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包括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实施和质量监控等。

3.不断丰富深化校企合作内涵。除继续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兼职带头人、兼职教师外,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质岗位和真实项目的实际锻炼,帮助教师了解行业发展前沿,提升实践技能。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广泛参与员工业务培训、企业技术革新或项目建设等合作事项。通过创新合作机制,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丰富合作内涵,深化合作程度,密切合作关系,达到校企深度融合。四是改造培养人才的核心理念,树立素质与技能并重的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全院教职工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注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革新理念、更新思想、创新思维、途径与方法,协同配合,提升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水平。

(二)完善人事薪酬管理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基本考虑:一是通过深化改革实现教师的分类管理,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潜能并增强其岗位责任和目标意识;二是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员工队伍的分层管理,有效激发各支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重点任务:一是进一步完善强化各教学系部(二级学院)的主体意识,盘活校内人力资源,促进其自由流动,发挥全体教职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二是改革现有评价机制,通过评价结果运用顺势推出更加灵活的聘用制度。具体的实施举措包括:

4.构建专任教师分类管理体系。通过专任教师分类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实现能够促进专任教师发挥所长、尽其所能的聘用机制,并将其作为专任教师、特别是高层次专任教师引进的重要依据,以体现对专业建设配置的针对性。

5.培养高潜质青年教师。继续出台高潜质青年教师培养政策措 施,拓展渠道,加大培养力度。

6.积极构建行政管理团队分层管理体系。通过行政管理团队分层体系的构建实施,逐步对管理队伍进行分层,并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

7.优化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优化绩效考核,实现按劳、按质分配制度,将教学评价、科学研究(注:突显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含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技术服务、技术创新等)、教学成果以及业绩考核等与教师职称评聘、员工岗位聘任和绩效收入水平等挂钩;同时,推行教师收入构建多元化。优化引进高层次专任教师的条件,吸引符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定位的、高水平人才加入职教队伍。积极探索协议薪酬制度(适应绩效工资的实施),通过外引内培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创新学院内部院系二级管理机制 基本考虑:人事相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重点任务:改革创新二级管理机制,实现资源优化整合,实现系部(二级学院)在专业改革、教学科研和各类管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具体的实施举措包括:

8.经费、人事及管理权限进一步下放二级学院。确保按照发展规划确定的学生规模核定教职工编制数以及院部下拨二级的经费,人 事权、财物权、管理权进一步下移,二级学院、系部独立核算、盈亏自责。与此同时完善抓实二级管理单位党政联席会议决策议事制度,促进二级系部管理团队在权责明晰的基础上有效规范管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顺二级管理体制下的管理与运行的关系,创造宽松、活力的制度氛围,激发系部(二级学院)的领导活力和创新工作能力。

9.充分调动现有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调动和发挥教研室主任及骨干教师作用,以“点”带“面”,以项目为纽带,打通专业基础平台,建立动态项目工作制,在探索中促进教学与管理及人的作用最佳结合。强化资产使用效益,建立资产绩效考核机制。加强预算管理,建立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资产管理制度。

10.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跟踪机制。根据中外合作项目及学院有关要求,完善教学管理运行制度,提高办学效率和办学水平。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跟踪机制,促进特色发展与开放办学相统一,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

(四)推进智慧型数字校园建设

基本考虑:用“互联网+”打造智慧校园,实现系统化顶层设计、集约化全面管理和智能化运用平台,解决现代化管理飞速发展需要。重点任务:一是加快互联网+的顶层设计。互联网办学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完成各个部门调研的基础上,学院将加速进行信息化管理 的总体设计,连通现有平台应用系统之间的各个“孤岛”。二是动态推进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持续开展信息化应用培训工作,提升互联网运用水平。三是加强互联网+智慧校园硬件建设。具体实施举措包括:

11.加速完善信息化发展规划。在实施工程中要把握住统筹规划、循序推进原则,以基础平台建设为先导,以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为目标,密切结合业务需求,按照总体规划推进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

12.尽快建成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符合学院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支撑服务体系,信息化基础服务重点采用购买外包服务等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满意度,将信息中心的专业力量解放出来以更多地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应用系统集成整合等建设工作中。同时还要完成应用系统的集成整合、移动校园、网上办事大厅、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等建设。

13.用信息技术支持创新教学法实践及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随着信息化技术对教与学的变革的渗透作用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由教学工具变革成为育人环境的趋势下,积极构建基于云平台的泛学习语境,用信息技术支持创新教学法实践及课程全面改革,重点在于促进教师智慧养成与可持续发展。

四、综合改革保障支撑

(一)成立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上海市委、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确保学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有序有力推进取得良好效果,经研究决定成立学院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杨秀英

组 员:顾剑锋、徐松鹤、吴依本、周俊瑜、林春方、胡国胜、曾本聪、封萍

1.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综改办)综改办设在党办/院办,为日常工作机构。主 任:曾本聪

组 员:封萍、兰小云、宋长海、邵菁、谭克清、陈红旗、李涛、马宏亮

办公室主要负责深化改革工作重要文件和综合性文稿起草,宣传及后勤保障等工作;负责与上级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沟通,分解任务、督促检查和信息报送。

2.领导小组下设四个专项工作组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工作组 组长:林春方

工作由教务处牵头,督导室及各系部(二级学院)协助。主要负责本专项深化改革工作的情况研判、方案优化、推动落实、总结报告。

2)完善人事薪酬管理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组 组长:顾剑锋

工作由人事处牵头,教务处、财务处等相关部门和各系部(二 级学院)协助。

主要负责本专项深化改革工作的情况研判、方案优化、推动落实、总结报告。

3)创新学院内部院系二级管理机制工作组 组 长:杨秀英 副组长:胡国胜

工作由党委办公室牵头,院办、人事处、财务处、教务处、资产 管理处及各二级学院(系部)协助。

主要负责本专项深化改革工作的情况研判、方案优化、推动落实、总结报告。

4)推进智慧型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组 组长:杨秀英 工作由学院信息化工作小组牵头,各相关部门及系部(二 级学院)协助。

主要负责本专项深化改革工作的情况研判、方案优化、推动落实、总结报告。

(二)争取理解支持 创造更好环境

深化改革涉及各方面关系和广泛的利益调整,如果没有全院广大教职员工的参与和支持,就很难形成合力。第一,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教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群众路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深化改革的突出位置,倾听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第二,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要教育党员和群众以学院的全局和长远利益。要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发挥其工作覆盖面广的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工会等组织要明确定位实现职能作用,主动联系群众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及时反映他们的合理诉求和意愿,同时,做好思想引导、释疑解惑工作,形成推动改革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积极贡献。第三,加强改革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导向。深化改革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要积极做好改革内容的宣传解释和舆论引导。大力宣传深化改革的重大的意义和必然性,宣传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大政方针和 重大部署,宣传其它高校的改革举措、进展和成效。让广大教职工了解改革、理解改革、参与改革,营造出有利于深化改革的良好校园环境。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企业信息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对网络的普及,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呈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信息,企业的内部信息也逐渐向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企业信息管理更加有效。电子商务对企业信息管理具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企业信息管理理念、信息战略的影响,对物流配送的影响,对信息组织与处理的影响。本文也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重点分析.。

一、电子商务与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简称MIS)是一个能进行信息收集、传输、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是随着局域网技术的发展,在企业内部形成的、可以在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的人机系统。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MIS系统不仅广泛地应用了信息技术,还深入地融入了数学方法、现代管理理论和系统方法,其内容与作用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电子商务系统即企业网上营销系统,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在商务领域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以企业数据信息作为支撑的电子营销系统。

信息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资源,对它的有效利用程度是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当前运行的企业管理系统大部分侧重于企业内部各个应用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使用,由于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企业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一个个孤立的信息孤岛,数据和应用集成困难,不能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更不能应用数据挖掘等商业智能技术,无法充分发挥出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子商务领域的作用.。

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延伸和发展,反过来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说,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是企业外部的信息系统,内部与外部信息系统的结合才构成现代企业完整的信息系统。

电子商务进程中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要集成企业内部资源信息和应用电子商务Internet提供的企业环境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建立在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企业产品、资源、服务经营管理系统,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由内部管理转化为外部经营。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工作分配和业务分配的基础,对优化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企业整体业务水平起极大的推动作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在Internet平台上运行,可以不受地域和空间限制,不间断地发布交易信息并获取交易信息。利用电子商务系统的大容量、高速度收集用户的消费习惯、趋向等信息,挖掘潜在需求,和宣传广告配合,创造引导新需求;调节企业经营和宣传,利用反馈信息重组电子商务系统各应用的设计

二、对企业信息管理理念、信息战略的影响

对企业信息管理理念、信息战略的影响传统的企业信息管理理念是:围绕着物流,组织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使得关于计划和控制物流的信息流顺畅而迅速地流动,从而产生效益。信息管理的目标是要达到信息资源的一致性、统一性,在企业内部交流信息,使企业能够及时和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传播。技术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信息平衡,企业的外部信息将成为企业信息的主流。互联网公司的诞生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直销模式的兴起也证明了将企业作为一个“信息过滤系统”,将比原有的现代企业系统更能有效地实现需求分析,达到顾客满意。企业信息管理理念发生了变化:信息管理不再仅仅是为“物流”服务,而更多的是为信息本身。未来的企业将是为管理信息而存在,为管理信息而发展。

三、对物流配送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国内各种商业物流配送中心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例如目前采用较多的信息管理技术包括产品识别条码(BC)、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管理信息系统(MI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地理信息系统(GIS)、自动分拣系统(ASS)、全球定位系统(GPS)、仓库管理系统(WMS)等.。

目前电子商务的物流信息系统化发展趋势是物流与采购一体化。通过开发并营运大型B2B电子商务信息平台,集成各项信息技术,提供完善的商品展示和电子交易功能;通过综合物流配送系统、仓库管理系统、交易结算系统,标准认证体系,提供完善的物流配送服务、仓库管理服务、资金交易结算服务、认证服务、金融和信息服务,建立大型完善的物流与采购一体化信息平台,是物流业与商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对信息组织与处理的影响

企业信息管理是离不开数据库的,数据库是信息管理的核心,企业大量的信息都需要数据库进行存储和应用。其实分散的信息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集中的信息才能成为企业的有用资源。现代企业的发展对分散式和集中式的信息组织和处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子商务的时代,企业信息组织和处理的主导方式已经变为分布式的信息组织和处理方式。信息组织和处理的关键将是如何组织和处理好企业的外部信息和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同一企业不同部分之间的信息。对于这种信息的组织和处理,分布式的信息组织和处理方式是最优的选择.。

五、结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未来充满希望,如何利用好电子商务为企业带来更大的营收;如何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更好的结合起来,获取更大的收益,是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需要加倍重视的课题。相信随着信息化越来越普及,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必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高维. 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安全技术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1) .

[2] 向阳,吴美香,杨德礼.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组织信息管理的影响[J].管理科学, 2004, (03) .

[3] 郑絮.企业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构建模式与策略研究[D]. 吉林大学,2009,(08).

[4] 黄涛,孙晓玲. 现代企业中的信息管理[J].情报科学, 2006,(12) .

[5] 邱霞. 我国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信息集成与信息共享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 2004 .

轮式装甲车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设计 篇7

轮式装甲车属于特殊的专用车辆, 与履带装甲车相比, 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战略机动性[1,2,3]。轮式装甲车的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是装甲车电子技术应用的发展方向, 也是未来装甲车作为新一代先进武器装备的重要标志[4]。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核心是数据总线技术。随着装甲车辆中电气和电子设备的日益增多, 车辆的可靠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数据总线技术为日益复杂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提供了技术手段, 保证了其性能的不断提升。

我国装甲车的电子系统大多分别独立研制, 是一种分散的堆积式结构, 因此带来了诸如连线烦杂、电磁干扰严重、车内空间拥挤、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差、乘员负担过重以及难以与C3I (或C4I) 系统接口等一系列问题, 严重地影响装甲车战斗性能的发挥[5]。为了适应未来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的需求, 发展以总线技术为核心的轮式装甲车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1 轮式装甲车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及总线技术发展概述

基于CAN总线技术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是未来轮式装甲车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之一, 其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轮式装甲车的效能。

美国从1996年开始研制的地面车辆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中, 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 (VOSA) 。从该系统可以看出装甲车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发展动态, 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

1) 采用标准化硬件和软件模块。VOSA将逐步建立起构成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标准化的硬件、软件和接口电路模块, 以满足不同车辆的功能。VOSA采用VME64总线标准模块, 包括单板机系列、信号处理器系列、通信卡系列、图象处理卡系列、图形处理卡系列、局部网卡系列、1553B接口卡系列、MIC接口卡系列等。

2) 采用高性能的数据总线和器件。高性能的数据总线和器件是高性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基础。VOSA采用高性能的FDDI数据总线, 其传输速率为100 Mb/s, 可使各种标准接口如RS232、1 553、1 850、MIC及以太网等都能很好地纳入VOSA中。

目前,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做出了用信息技术发展本国武器装备和建设新世纪数字化部队的决策。我国也必须发展自己的装甲车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及总线技术才能提高国防力量, 而基于CAN总线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就是1种较理想的发展思路。

2 基于CAN总线的轮式装甲车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特点分析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系统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 即以总线网络为基础、信息共享为目的、指挥控制一体化为目标, 建立自动化作战指挥控制系统, 整体上提高装甲车的信息处理及协同作战能力。

2.1CAN 总线技术性能分析

CAN总线是德国Bosch公司从20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汽车中众多的控制与测试仪器之间的数据交换而开发的1种串行数据协议。目前CAN总线已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1898标准, 其良好性能主要体现在[6]:

1) CAN总线采用多主方式工作, 网络上任意1个节点均可以在任意时刻主动地向网络上的其它节点发送信息, 而不分主从, 其通信方式灵活。

2) CAN网络上的节点 (信息) 可分成不同的优先级, 位速率最高可达1 Mb/s, 可以满足不同的实时要求。

3) CAN总线采用非破坏性总线裁决技术, 大大节省了总线冲突裁决时间。

4) CAN总线采用短帧结构, 每一帧的有效字节数为8个, 这样传输时间短, 受干扰的概率低, 且具有极好的检错效果。

上述特点能够满足专用车辆所要求的传输速率高、可靠性高和实时性好等性能。另外, 通过网络的其它方面的优化设计如简化设计、冗余设计、容错设计、屏蔽设计、滤波设计、模块化设计、互换性设计、自检与故障诊断设计、防差错设计等来满足其它性能要求。

2.2CAN总线技术与我国专用车辆发展适应性分析

CAN总线技术能够满足专用车辆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性能要求, 但并不是惟一的通信网络, 适用的网络还有1553B、MIC等。

从性能上看, 1553B、MIC 和CAN的传输方式不同。1553B及MIC是异步传输的主从式网络, 信息的传输采用平衡式差动传输, 灵敏度高, 抗干扰能力强, 传输速率高, 传输距离远。CAN总线是多主式网络, 若需传输信息, 不必等待轮询信号, 就可以自主成为主站, 进行数据传输。CAN与MIC的输出是不隔离的, 但为提高抗干扰能力, 国内已生产CAN输出光电隔离器, 这样使得CAN能够与1553B一样都具有输出隔离功能, 并且CAN布成双总线, 还可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

从获取性方面看, 1553B、MIC受控于美国, 国内不生产。CAN总线是国际上专为车辆设计的控制总线, 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舰船、装甲车辆、工业控制等领域。世界上主要生产计算机芯片及集成电路的厂家都能生产CAN芯片, 随时都能购买。

从价格的因素看, 1553B、MIC的协议控制器价格昂贵, 1片1553B芯片需1万多元, 1片MIC芯片也接近1万元, 且供货得不到保证。而CAN芯片由于用量大、生产厂家多, 因而价格便宜, CAN的价格仅为MIC的几十分之一。

CAN总线性能不比1553B总线性能差, 且价格低廉, 故CAN总线的应用范围更广[7], 所以我国专用车辆采用CAN总线技术是1种较好的选择。

3 基于CAN总线的轮式装甲车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设计

3.1关键问题分析

对于轮式装甲车而言, 一方面网络系统必须满足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功能多样化和高度集成化的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 针对轮式装甲车经常工作在潮湿、振动、尘土、油污、温度变化范围大以及强电磁干扰等恶劣工作环境下, 还必须满足系统的可靠性、电磁兼容性、实时性、可维护性等性能要求。

1) 网络可靠性分析。

电磁干扰是影响网络可靠性的重要因素。轮式装甲车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或避免各种干扰。例如, 合理的ECU抗干扰措施、安装设计以及网络布线规划都可以减少系统中的不可靠因素。同时, 通过通信协议的制定以及相应的软硬件设计, 提高通信系统性能。必要时需要对关键部件进行特殊的网络设计, 比如针对线控节气门可考虑采用TTP等。计算机系统输入采用光耦隔离, 使状态信号采集与计算机内部信号的传输在电气上完全隔离, 从而杜绝了由传输网络的电磁干扰引起系统失效 (误动作) 。

2) 网络的环境适应性。

轮式装甲车不仅对环境温度、湿度等适应性要求较高, 而且网络系统必须满足专用车越野条件下的剧烈的振动要求。提高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可采用多种措施, 如电路板在匣体内采用加强框架和减振安装固定, 从而提高抗振等级, 以及潮湿防护, 光电器件、光路通道的防尘隔离等。

3.2系统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分析

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对于优化网络性能、降低网络复杂性、增加可靠性及降低成本是非常重要的。

3.2.1 设计原则

一般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实现用户对网络资源的共享, 其主要目的是试图解除距离上的约束, 解决通信容量和负载均衡的问题。轮式装甲车是移动平台, 它的联网技术不同于一般的计算机网络, 除了要满足资源共享以外, 还要满足各功能子系统的实时性要求, 并通过信息的交换达到功能综合的目的, 而且特别强调网络的可靠性和实时性。所以, 轮式装甲车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原则为:

1) 技术成熟优先原则。以技术相对成熟的传统民用汽车网络的拓扑结构为参考。

2) 可升级原则。具有前瞻性和可扩展性, 能够适应将来各系统的技术升级。

3) 功能独立原则。对于一些重要的系统如电控换档系统、电控油气悬架系统, 因其功能比较独立, 宜单独采用1个节点。

4) 线束简化原则。采用CAN总线控制的目的之一是减少车载线束, 所以除了功能较独立的系统外, 一些实时性要求不很高的系统 (如灯控系统) 应根据物理位置来划分节点。

5) 网络负载轻化原则。考虑网络的可靠性和实时性要求, 划分节点时应避免大量信息的交互, 传输速度不必过高, 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6) 节点数适量原则。网络的节点数不易过多, 一般情况下, 网络节点在20个以下, 以保证系统较高的可靠性。

3.2.2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分析

对于车用网络而言, 主要有单总线和多总线结构。由于轮式装甲车子系统繁多, 并且对各个系统的要求也不一样, 为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宜采用多总线结构。在控制结构中, 独立式控制结构的可靠性好, 网络速度要求小, 而且研发的费用低、时间短, 电磁兼容性也较好, 轮式装甲车宜选用独立式控制结构。图1所示为双总线的网络拓扑结构。

3.3轮式装甲车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软硬件设计

软件系统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各节点的控制功能, 同时要基于通信协议实现信息共享。而对于硬件系统的设计, 主要考虑下述几个方面。

1) 传输介质。

考虑到CAN总线传输速度相对来说属于低频传输, 加之专用车上的电磁干扰, 传输介质应采用成本较低、应用较多的屏蔽双绞线。

2) CPU选择。

高速CAN总线上各节点的CPU, 应选用带CAN控制器的16位或32位单片机, 选择的标准主要看是否能满足各子系统的控制功能的要求。

CAN总线上各节点控制功能简单, 主要应考虑降低成本, 所以选用带CAN控制器的8位单片机。

对于网关, 应选用带有2个CAN控制器的16位或32位单片机。

3) 节点数设计。

对于专用车辆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而言, 节点数的设计主要考虑两方面情况:①根据物理位置, 如车灯控制;②根据系统功能。如轮胎充放气系统, 这种设计原则既考虑了系统的简化, 又兼顾了系统的可维护性。

4) 系统接口设计要求。

系统的接口主要是CAN控制器和CAN收发器。对于CAN收发器, PHILIPS公司的82C250提供对总线的差动发送和接收能力, 最高通信速率可达1 Mb/s。是1种较好的选择。对于CAN控制器, 从实现成本、设计的灵活性、占CPU的负荷及可靠性等方面, 片内CAN控制器都比独立式CAN控制器优越, 因此选用片内CAN控制器。

3.4系统性能分析

3.4.1 网络性能评价方法分析

对网络的性能分析, 通常采用模拟系统法、测量法和数学建模法3种。

模拟系统法是用模型来模拟即将建立的网络, 从而预测其性能, 通常在建立网络之前进行。

测量法是使用1个工作站, 主动地监视信道的所有信息流状况, 从而得到信道使用率、帧长度分布、碰撞特性、信道吞吐量及预计地信息传输延迟时间等。测量法的优点是能测试系统的真实性能, 但必须在网络已经建立并投入使用后方可进行。

数学建模法是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用演绎推理求解, 该模型用数学形式表示系统的特性和行为, 并利用计算机协助运算, 以分析网络的性能, 这种方法只是进行一些近似分析的工作。

3.4.2 开发和分析工具

CANoe 是Vector 公司研制和开发的CAN工程开发的综合型工具, 也是对CAN总线进行网络监测和分析的工具。CANoe能支持ISO/OSI开放式系统互联的从物理层一直到用户应用层所有7层的协议, 具体支持的协议有CAN、SAE J1939、ISO117 83、CANopen、Devicenet、CANaerospace、NMEA 2000、LIN、VAN、Flexaray、MOST和MCnet等, 具有强大的系统仿真功能并可自行编程。它具有图形化界面, 可以实时地显示并分析信号。

4 结束语

在分析轮式装甲车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及总线技术的发展概况基础上, 阐述了CAN总线技术应用于轮式装甲车的必要性, 参考民用车辆的CAN总线设计技术, 完成了轮式装甲车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并对网络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和性能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论文研究成果对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轮式装甲车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文贵.低烈度冲突的铁骑洪流———走向新战场的轮式装甲车[J].国际展望, 2003 (459) :58-61

[2]何尚文.特洛伊铁马———21世纪轮式装甲车的发展趋势, 国际展望[J].2000 (405) :40-42

[3]盛大帅, 杜宪生, 赖利中.论轮式装甲车的可持续发展[J].兵工学报:坦克装甲车与发动机分册, 1999 (4) :50-54

[4]凌征均, 坦克综合电子系统总体研究[J].兵工学报:坦克装甲车与发动机分册, 1998 (3) :28-32

[5]耿荣茂, 第四代主战坦克综合电子系统的研究与讨论[J].兵工学报:坦克装甲车与发动机分册, 1997 (1) :60-64

[6]张月明, 李闯.一种流行的现场总线———CAN总线[J].现代电子技术, 2003 (24) :61-63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篇8

C4ISR是涉及到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导航、电子对抗、综合保障以及作战人员等多要素的复杂电子信息系统。由于系统组成复杂、设备异构、分布广域、系统间信息交互频繁等特点,对系统的实时性、互操作性、协同性和可靠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系统设计和开发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C4ISR 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体系结构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保障系统之间可集成和可互操作的关键,也是系统顶层设计与开发的有效方法和指导系统进行演化的有效途径。体系结构技术和方法已经成为美军作战概念研究、体系构建、系统分析、设计、验证、能力评估和采办决策等重要手段,有力支持了军队转型和信息化装备体系的建设[1]。

1 系统结构总体设计

1.1 体系结构定义

体系结构是系统各部件的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制约它们设计和随时间演化的原则和指南。综合电子信息体系结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特定电子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需要通过它的体系结构描述才能表现出来并为人所知。

体系结构框架是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描述的规范,为理解、比较和集成体系结构提供统一标准。美军从1996年开始相继制定了多个版本的C4ISR体系结构框架和美国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DOD)体系结构框架,推出了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一体化技术体系结构,定义了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技术参考模型和各层采用协议标准[2]。

1.2 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特点

大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研制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以下特点:

① 接入的情报信源多,来自陆、海、空、天、电多种传感器,种类繁多、数据量大;

② 情报处理差异性大,既有实时性的以雷达航迹为主的态势情报处理,也有以图像和文字情报为主的目标情报处理和情报整编处理;

③ 不同形式情报信息关联性强,态势情报、目标情报和动向情报虽然处理模型各异,但在情报内容上有关联性,需要信息共享和综合印证;

④ 需要充分兼容已有系统成果,导致系统在操作系统(Linux,Windows)、平台与程序语言方面(VC,Java,C等)存在着多样性。

因此系统软件架构设计技术是系统研制首先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需要搭建一个兼容性、开放性的系统平台架构,以解决系统在需求变化适应性、异类信息处理耦合性、信息共享便捷性以及软件部署灵活性等技术难题,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扩展性。

2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总体设计

针对系统设计所面临的问题,采用分层与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相结合的体系结构,以解决系统中在操作系统、平台与程序语言方面的跨平台调用等兼容性问题和系统集成问题;采用工作流中间件技术、持久化访问技术,以应对用户业务流程的可变性问题;采用持久化访问技术以及基于消息中间件的订制/推送技术,以解决不同形式情报信息的共享与异类信息处理之间的松耦合问题。

情报应用层处于模型的顶层,实现系统客户与系统交互,系统中大部分功能由情报应用层来体现。情报应用层存在2类构件:① 用户业务处理界面,包括一些窗体,接收用户输入,并从业务服务子层提取信息,将信息以各种方式展现;② 用于维护某些处理过程的用户信息的构件,以及工具类构件,如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等。

服务层中的业务服务子层集中了系统各种业务服务逻辑,包括态势、情报整编应用和接收分发应用,处理系统中各类业务规则。系统中大部分对处理能力的要求及其他非功能性的要求均由该层实现。该层接收情报应用层发来的请求,按照确定的业务规则,由相应的服务构件进行处理,并将结果提交情报应用层;负责本系统与外系统的接口,完成与外部系统的交互。

服务层中的基础服务子层提供了对系统中基础服务的支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服务、通信服务、文电服务和密码服务等。

服务层中的核心服务子层提供了工作流管理、公共订制推送和持久化对象访问服务。工作流管理中的工作流引擎用以维持整个系统级的业务流程运行;订制/公用信息推送中的信息发布服务/数据搜索为各业务分系统共享其他分系统业务数据及基础情报数据提供了实现机制;持久化对象访问服务为系统中各个应用(程序)访问系统的数据库数据及其他文件数据提供实现机制。

数据资源层包括系统的各种业务数据与工作数据,还隐含包括了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访问接口。

3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关键技术

3.1 分层与SOA相结合的体系结构

在对用户需求进行详细分析、试验验证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核心服务引擎的分层体系结构与SOA相结合的软件体系结构作为设计和实现系统的指导思想,如图1所示。开放的SOA架构一方面可以屏蔽不同开发商采用不同开发语言,实现业务服务和数据服务的统一调用和系统集成,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将不同系统提供的业务服务进行管理。

系统选用IBM的WebsphereND、InforBus/Q来构建系统的SOA架构,以实现态势、整编、目标各主要应用分系统之间数据共享模式的统一和业务服务的统一组织调度。

WebsphereND的负载均衡能力允许在同一时刻有多个实例运行,处理并发用户请求。系统开发之初就考虑了组件的重用,因此,无论Java、.Net或打包应用都可以通过web服务进行服务的组织和调度,实现了系统的协同工作,使其达到复用度高和扩充性好,并尽可能利用已有资源的目的。采用消息总线InforBus/Q实现内部的消息交换,实时态势订制推送服务负责消息推送方和订制方的注册、订单管理和在线离线管理。

3.2 面向情报处理业务的工作流管理

设计了面向情报处理业务的工作流管理软件,主要目标是对侦察指控、情报加工、情报分发以及其组合的业务过程中各步骤(或称活动、环节)发生的先后次序及各步骤相关的相应人力或信息资源的调用等进行管理。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随时通过修改流程模板来实现定制,无需修改业务软件,提高应用系统的灵活性和伸缩性,从而实现业务过程设计的自动化。工作流管理原理图如图2所示。首先根据业务需要进行可视化工作流程设计,将设计好的流程导入工作流引擎,应用程序通过调用工作流引擎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业务流程管理软件作为独立的软件部署在各业务处理席位上,能够使业务过程按照流程模版自动执行[3]。

3.3 基于集群计算的异构数据持久化访问

为了解决数据库结构变化的适应性问题,采用数据持久化方法,将对数据表的操作映射为对业务对象的操作,消除了应用程序和数据库表结构的紧耦合。持久化访问客户端负责为其他业务应用程序组件提供对象访问接口,包括:存储、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获取,以中间件方式提供给各个业务分系统调用,接收各业务应用程序组件提出的对象请求,并通过软件总线提交持久化访问服务端。持久化访问服务是持久化访问子系统的核心,通过数据字典和对象映射规则库实现对象关系映射的持久机制,执行实际的关系数据库操作,实现对象的存储、删除、修改和查询获取功能,根据请求完成对象的访问操作,并将处理结果集通过软件总线递交给持久化访问客户端,由持久化访问客户端返回给提交请求的业务应用程序组件[4]。持久化对象访问构件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在多用户并发访问时,若将持久化服务部署在单一服务节点上,当用户达到一定数量时,该服务节点成为系统的瓶颈,而且若该服务器宕机,系统就陷于瘫痪状态。为了减少单一服务器的负载,同时减少服务器宕机引起的损失,将持久化服务部署到多个服务器上,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同时引入集群负载均衡机制,使得各处理节点在处理任务的过程中均衡地负载,当负载较重时,可以随时增加节点,将用户的调用请求分发到其他节点上,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缩短系统的响应时间。

3.4 基于消息中间件的信息订制/推送技术

针对系统的多平台、多语言、消息主题的种类多且信息交互复杂、系统部署可能动态调整等特性,设计了订制/推送软件,解决应用之间的消息通知与消息传递[5]。

订制/推送系统是要把推送者发布的消息正确地推送到对这个消息感兴趣的所有的客户端即订制这个消息的客户端。订制/推送软件通过订制服务端接收各个应用程序的信息订制要求,并按照要求将满足订制要求的数据库变化消息按照某种格式推送给订制客户端。通过订制/推送软件,减少了各应用程序之间的耦合,某一应用程序可以近实时获得其他应用程序产生的最新数据,以供关联分析;不需要定时去检查主题的更新,相关主题就可以推送到主题的订制方,其工作原理如图4所示。

由于系统软件使用的开发语言、运行平台各不相同,为了解决消息的异构传输以及传统点对点通信的复杂配置问题,采用消息总线技术。消息的发布方和消费者都注册于消息总线上,消息按需分发,提供java版和com版2类客户端开发包,以解决跨平台、跨语言调用问题。

4 结束语

通过系统运行,证明系统在软件体系架构上的设计是成功的,克服了传统C/S架构的种种缺点,是对大型复杂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新体系架构的一种探索和验证。通过设计基于核心服务引擎的分层与SOA相结合的软件体系结构,搭建了兼容性、开放性的系统平台架构,可支持各种操作系统、平台与程序语言,实现了应用之间以及应用与数据之间的松耦合[6]。工作流管理能够支持各种业务流程自动化,且能够通过改变流程模板以灵活、方便地支持新的业务流程,实现了对用户业务流程变化的适应性。基于集群计算的异构情报数据持久化访问技术,将对数据库的操作转换为对持久化对象的操作,实现了业务应用与数据访问的松耦合。消息的订制/推送机制,实现了各应用程序之间的信息按需订制与推送,以及不同情报处理业务之间的信息共享。消息的发布方和接收方可以随时增减,即插即用,系统部署的灵活性大大提高。 

参考文献

[1]伍江华,张仁茹.C4ISR系统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J].舰船科学技术,2011,33(6):34-37.

[2]陆敏,黄湘鹏,施未来.军事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框架研究进展[J].通信技术,2011,44(3):77-79.

[3]张敏辉.SOA架构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2,31(1):126-128.

[4]李彦平.基于SOA的持久化对象访问技术研究[J].无线电工程,2009,39(7):26-28.

[5]范喜全,何明利,匡镜明[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24):4 720-4 723.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篇9

随着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 对企业进行绩效综合评价成为企业所有者的必然选择。本文将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为研究对象, 以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类, 对不同类型企业的 (综合) 技术效率进行识别, 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不同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提高其效率水平提供参考。

二、模型选择与识别体系中相关指标的设置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由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于1978年创建的, 是将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和决策分析、运筹学等概念相结合, 形成的具有特色的模型、方法和理论, 是研究具有相同类型的部门 (或单位) 间的相对有效性的十分有效的工具, 也是处理多目标决策问题理论上非常完备的方法, 更是经济理论中估计具有多个投入, 多个产出的“生产前沿面”的有力工具。本文选取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 (综合) 技术效率进行识别, 设置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输入指标, 净值产收益率、已获利息倍数、人均工业产值、人均利税为输出指标。本文将识别样本设定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 并将这些企业按照等级注册类型进行分类, 以考察不同类型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相对 (综合) 技术效率的有效性。这些企业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年鉴》。

三、样本类型企业相关数据的演算

鉴于既定的识别目标, 本文选择投入主导型测度方法, 即考察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于注册类型分类的不同企业在目前净资产收益率、已获利息倍数、人均工业产值、人均利税的条件下, 企业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是否存在进一步降低的必要与可能。同时, 由于受到不完全竞争市场、价格约束、财务等众多要素的影响, 样本单元有可能在非最优的规模上运行, 所以本文采用规模效益变化的VRS模型进行数据演算, 以此来进行回避规模效率影响的技术效率的计算。

将上述整理后的相关数据带入投入主导型VRS模型, 测试 (综合) 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数据输出结果如表1所示。

四、样本类型企业 (综合) 技术效率有效性识别

分析表2输出结果发现, 本文选取的18种不同注册类型的企业中, 相对比其 (综合) 技术效率之为1的共有八种类型, 即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集体联营企业、国有与集团联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 (港、澳、台资)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为了识别这八种类型的企业其 (综合) 技术效率是有效还是弱有效, 可进一步分析模型输出的该八种类型企业不同指标所对应的松弛变量。根据数据包络分析原理, 如果有效值为1的某样本单元其正负松弛值均为0, 则该样本单元就是有效单元, 否则就是弱有效单元。

通过分析各样本单元的输入、输出指标松弛变量发现, 效率值为1的八个样本其所有输入、输出指标松弛变量均为0, 也就是说这八种类型的企业都是有效的, 占样本总数的38.89%。本文将考虑采用测试输出结果中的“被参照次数”来再次对 (综合) 技术效率有效的八种类型企业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对模型进行分析可知, 八种不同类型的企业被参照的次数并不相同。其中, 集体企业被参照7次, 被参照次数最高, 也就是说集体企业在这八种 (综合) 技术效率有效的企业中, 其稳健性最强。港、澳、台资合资经营企业分别被参考5次, 股份合作企业和外商投资股份有限企业分别被参照3次, 国有与集团联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分别被参照2次, 集体联营企业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分别被其自身参照1次。可见这后七种类型的企业有效性的稳健性相对较弱并依次降低。

从样本类型企业的效率值来看, 不同类型企业 (综合) 技术效率平均值仅为0.779, 可见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 (综合) 技术效率不是很高。其中, 效率值大于0.779的企业类型共有十种, 分别为: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国有联营企业、集体联营企业、国有与集团联营企业、私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 (港、澳、台资)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占样本总数的55.56%。效率值小于0.779的企业类型共有八种, 分别为:国有企业、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非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经营企业 (港、澳、台资) 、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占样本总数的44.44%。通过分析可知, 这八种类型的企业, 其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存在降低的必要和可能。其 (综合) 技术效率有效性排序如表2所示。

五、结语

通过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类的企业 (综合) 技术效率的识别不难发现,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企业 (综合) 技术效率水平相对不高, 且存在较大的差异。与此同时, 这些不同类型企业的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也存在较大差异, 未来, 笔者将对该产业内部企业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展开进一步的识别与比较, 希望能够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改进绩效水平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马成文, 魏文华.中国电子信息行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 2011

[2].贝金兰, 王春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 2004

[3].陈世宗, 赖邦传, 陈晓红.基于DEA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J].系统工程, 2005

[4].姬霖, 张春颖.我国汽车生产企业 (综合) 技术效率评价[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5].徐晓伟, 张军.我国企业绩效非财务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 2000

[6].白玉.制造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 2005

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系统 篇10

关键词:航空电子,IMA,ARINC 653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 飞机航空电子系统系统发展为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系统 (Integrated Modular Avionics, IMA) , 使得飞机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IMA平台下能够驻留种类繁多、不同功能、不同安全等级的应用, 将传统的单独的航空电子系统集中一个通用的平台上, 其具有资源分配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小系统体积和重量、降低设备能源消耗等优点。IMA系统是一种开放式系统结构, 平台软件和硬件的更新可独立进行, 使得修改或升级飞机系统功能都比较容易, 满足了飞机经济性、维修性以及不断增长的功能需求。当前新一代飞机除了将数据处理功能和通信、导航和显示等航电功能综合进IMA平台外, 一些非航电系统功能, 如液压、燃油、电源等系统也被集成到平台里。因此, 综合模块化航电系统已经成为飞机的发展趋势, 对IMA系统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综述了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历史和IMA系统的概念、架构、软件平台以及应用现状。

1 航空电子系统发展历史

航空电子在早期主要是支持飞机起飞、着陆、导航、通信的电子系统。随着技术进步, 航空电子系统慢慢发展成包括飞行管理、飞行控制、导航、数据与语音通信、综合监视与机载告警、客舱娱乐、座舱显示、机内通话等主要功能系统。随着飞机功能、设计需求的增多以及电子技术的进步, 航电系统的重要性得到不断地提高, 并逐步向综合化、模块化、开放式的方向发展。航空电子系统对于飞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越来越重要, 同时也不断地提高飞机的经济性和舒适性, 因此航空电子系统在飞机设计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先进的航空电子系统目前已成为先进飞机的一个重要特征。

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分立式、联合式、综合式到先进综合式这4个阶段。图1给出了4种航空电子系统的演变。

1.1 分立式航空电子系统

在分立式航空电子系统时代, 所有的航空电子系统都是独立的, 每一个航空电子系统都是单独完成某个特定的功能, 对航空电子系统的操作相当复杂。飞行员需要通过驾驶舱内的控制板和仪表盘去分别获取每个分立的航空电子系统显示信息, 然后完成相应的操作与控制。随着飞机的发展, 飞机中增加了越来越多的系统, 飞行员面对的信息量不断增大, 操作的繁琐性也不断增加, 对飞机的控制要求越来越难。同时, 因为增加了大量的飞机航电系统以及相应的一对一的线缆, 飞机的重量也大大增加, 制约了飞机的经济性。

1.2 联合式航空电子系统

针对分立式航空电子系统线缆的连接方式, 美国空军莱特实验室采用了数据传输总线的方式以及各类标准的物理接口, 提出了联合式航空电子系统架构, 使得所有的航电系统可以通过数据总线进行传输, 大大降低了线缆的重量和体积, 提高了飞机的经济性。同时, 联合式航空电子系统将显示和控制进行了综合, 减轻了飞行员负担, 提升了飞机性能。不过随着航空电子系统的复杂性不断提高, 联合式航空电子系统也出现了局限性, 其只是简单地综合了显示控制, 同时总线宽带较低。

1.3 综合式航空电子系统

针对联合式航空电子系统的局限性, 莱特实验室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宝石柱航空电子系统架构, 即综合式航空电子系统架构。综合式航空电子系统架构真正实现了航空电子系统的功能综合, 由通用数据处理机组成, 将不同系统的信息处理和飞机接口功能综合起来, 完成数据处理和任务管理功能。综合式航空电子系统是模块化航空电子系统架构, 每个模块都是高度综合化、通用化。通用模块的使用提升航空电子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1.4 先进综合式航空电子系统

莱特实验室在宝石柱航空电子架构的基础上, 在天线孔径和信号处理领域里使用了综合化、模块化的概念, 提出了宝石平台计划, 即先进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IMA架构。IMA系统采用商业货架产品 (COTS) 和开放式架构等手段大大降低了航空电子系统的成本, 提高飞机系统的可靠性, 同时由于维修的简化和通用模块的易于采购, 大大降低了飞机航线的维修成本。

2 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系统

2.1 IMA系统基本概念

IMA系统是指先进飞机上的实时计算机平台以及相应的分布式网络, 包括若干个计算处理模块以及网络接口, IMA系统上可以驻留不同安全等级的应用程序, 各种类型的数据均可接入IMA网络。IMA的核心理念是实现硬件的共享, 即多个应用程序可以共享同一个硬件单元, 这种共享就可以减少处理单元数、网络数据线、I/O接口数量, 同时还可相应地减小航空电子系统的重量、体积、功耗等。

2.2 IMA系统基本架构

IMA系统的基本架构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即:IMA机柜、全局数据总线、与全局数据总线连接的设备以及远端数据集中器, 与全局数据总线相连接的设备分为可直接与全局数据总线连接的设备和不能与全局数据总线直接连接的设备, 如图2所示。

IMA机柜主要是用来提供存储和计算资源, 同时为驻留在其中的应用程序提供相应的接口。IMA机柜由三部分组成:IMA机柜框架、背板和内部功能模块。IMA机柜框架承载了所有机柜内部功能模块, 同时为其提供了相应的机械和电气环境。背板为机柜内部功能模块和机柜外的航电设备提供接口, 背板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板总线, 是用来为功能模块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第二部分是用来进行电能分配;第三部分是全局数据总线和背板之间的接口。IMA机柜内部功能模块应该被设计成航线可更换模块, 方便插拔维护, 机柜内部功能模块能够实现不同类型的功能, 例如数据存储、核心处理器、电源模块、总线桥、I/O接口、网关等。

全局数据总线用于IMA机柜与飞机其他设备, 以及飞机其他设备之间的相互通信。在ARINC 651报告中将ARINC 629总线规范定义为全局数据总线规范。而实际上, IMA系统所使用的全局数据总线并不仅仅限于ARINC 629总线规范, 如空客A380和波音787所使用的全局数据总线便是符合ARINC 664标准的航电全双工交换式以太网。

与全局数据总线相连的设备, 按照是否与全局数据总线兼容分为两类。如果设备与全局数据总线兼容, 则可以直接将其与全局数据总线相连, 与IMA机柜和其他网络上的设备相互通信。如果设备与全局数据总线不兼容, 则需要将其与远程数据集中器相连, 然后通过远程数据集中器转换为与全局数据总线相兼容的格式, 再与IMA机柜和其他网络上的设备相互通信。

远程数据集中器是为不能直接接入全局数据总线的设备服务, 既可以作为输入设备也可以作为输出设备。当远程数据集中器作为输入设备时, 它将外部设备的数据从离散、模拟或其他总线规范的格式转换为与全局数据总线相兼容的数据格式。当远程数据集中器作为输出设备时, 它将全局数据总线传输的数据转换为离散、模拟或者其他总线规范的格式。远程数据集中器还负责监控数据网络上设备的健康状态。

2.3 IMA软件平台

美国ARINC公司在1997年1月发布了ARINC 653工业标准规范, 该工业标准规范是专门针对航空电子系统软件平台提出的一系列规范, 是为了确保软件平台上的应用彼此间不会互相干扰。目前ARINC 653标准规范已经成为大型民用飞机IMA系统中的主流标准规范, 只有满足ARINC 653标准规范的软件平台, 才可以在IMA系统中安全稳定地运行。空客A380和波音787的IMA系统所采用的操作系统平台均基于ARINC 653标准规范。

Vx Works 653 Platform便是一种基于ARINC 653标准规范所开发的操作系统, 是由美国风河公司研发的一款专门用于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系统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可以支持多种硬件平台, 具有良好的实时性能。它的时间调度机制为基于优先级的抢占式机制和同一优先级下的时间片轮流调度机制, 从而保证了实时性要求。同时它支持区间保护功能, 将硬件平台虚拟为各种不同安全等级的区间, 确保不同的区间内驻留的软件互不干扰。每个区间的运行状态对整个IMA系统的影响仅局限于每个区间内部, 当某一个区间崩溃, 并不会影响到其它区间的正常运行。图3是来自风河公司官网的Vx Works 653 Platform操作系统的架构。

2.4 主流IMA系统介绍

目前最新主流的IMA系统存在两种架构, 分别为分布式IMA架构和集中式IMA架构, 其中空客的A380使用了分布式IMA架构, IMA系统被分为三个不同的功能区域, 其数据处理通过不同功能类型的IMA机柜执行。波音的B787使用了集中式IMA架构, 公共处理资源在两个集中的IMA机柜中, 这两个IMA机柜互为备份。同时B787采用了开放式的通用结构设计, 能方便快捷地对IMA设备进行更换和升级。

3 结论

当前随着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 架构越来越复杂, 使用IMA系统已经成为未来飞机的发展必然趋势。我国想要发展好自己的民用客机, 必然需要采用IMA系统, 因此必须对IMA系统进行更多更深的了解, 必须深刻理解综合化、模块化以及开放式架构的理念, 使得IMA系统在国产民机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郑红燕.民用飞机IMA核心处理系统动态故障树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

[2]林晨.基于IMA的机电综合系统仿真平台开发[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

[3]何伦.基于Linux的IMA软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 2012.

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策略研究 篇11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3.08

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办公领域的应用不同于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因为政府办公的特殊性,往往要求电子政务系统能够提供较高的系统信息安全,这就要求电子政务系统要从本身的技术层面和其运行的机制层面进行安全策略改进,在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的新形势下,对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策略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 概述

1.1 电子政务。当前世界范围内对电子政务的界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联合国对电子政务的定义为:政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密集性和战略性应用组织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的约束力,提高公众参与度的行政方式。

在我国电子政务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有了长足的进步。其在国内的应用形式包括有政务内网、政务专网、政务外网三个网络架构,其中政务内网是核心政务信息的存储位置,其中存储的政务信息往往是涉及国家的机密信息,其自身的信息安全级别也最高,基本上实现了与外界网络的物理隔离。从互联网角度来看政务专网数据“摆渡”的方式是不能与互联网连接的,所以一般不会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威胁。政务外网是政务服务机构的对外服务窗口系统,可以将部分可以公开的信息转换至互联网区,供公众查阅。因为自身具备的公共服务性,成为网络攻击活动主要的攻击对象,是网络安全问题的重灾区。

1.2 信息安全。信息安全问题是在电子信息系统推广普及以后产生的并发问题,在政务信息系统中的具体表现为信息网络中的硬件、软件以及其中包含的数据受到偶然或者恶意的攻击而被破坏、更改和泄露。随着现代信息安全的形势越来越复杂,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也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安全问题。

2 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

2.1 硬件设备问题。电子政务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最近二十年的事情,在这二十几年的时间内,电子政务在我国产生、发展直到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其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狭义上的电子政务快速发展离不开我国对电子政务的重视。当前我国政府机关的电子政务硬件设备已经有较高的水平,但是受限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大量的硬件设备都严重依赖进口,很多硬件设备的核心技术我国都没有掌握。这种主要依靠进口的硬件设备发展形势,导致我国的电子政务系统始终面临着被窃听、干扰、监视和欺诈的尴尬局面。

2.2 软件技术问题。我国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除了在硬件设备中存在问题,很多软件系统也严重依赖进口,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中,只要主要的硬件系统和操作系统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在其基础上建立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就毫无安全可言。具体而言,因为进口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中会留有便于入侵的后门系统,这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在电子政务系统应用后,入侵主体透过系统后门就能够实现对电子政务系统中保密信息的窃取,而电子政务系统的管理主体却对此一无所知,其危害不可谓不大。除了电子信息技术层面的落后问题,当前计算机软件系统本身包含的漏洞也严重威胁着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以当前主流的Windows操作系统为例,其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大量应用也将其固有的软件技术漏洞带给了电子政务系统,根据权威统计在当前的软件系统中每1000行代码就会有5到15个逻辑错误。

2.3 组织管理问题。面对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国也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在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问题进行管理,但是在管理过程中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组织管理的混乱,当前对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有管理权限的部门有:隶属于发改委的信息中心;地方政府信息中心;隶属于信息产业局的信息中心。这种管理主体的分散,导致了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运行中的安全问题,不是没人管就是多个主体管,各个管理主体因为隶属于不同的组织,而且各自又没有明确的管理关系。造成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统一管理的困难。在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问题上,其管理策略的制定是由一个主体进行的;具体的系统建设是由另一个主体进行的;安全策略的执行却是由几个主体分别进行的,所以统一的、系统的管理难上加难。

3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的对策

3.1 入侵发生前。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是我国政府办公现代化的实现方式,其在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政务信息牵扯广泛、影响深远,所以在对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中一定要主动出击,进行信息安全的主动防护,具体而言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日常的安全运作,二是主动防御。

日常的安全运作包括建立一个专业化、专职化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实时保证其运行的安全;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对电子信息系统中包含的以CPU和操作系统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攻关,为我国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构建活动中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设置安全防护结构,保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运行安全。

主动防御是电子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的新技术,其主要的组成结构包括有专家系统和知识库,通过专家系统的智能分析能力和知识库中的对应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法联动,实现电子信息系统安全隐患的主动发现、主动警示、主动解决。

3.2 入侵发生时。在电子政务系统面临信息安全威胁时,其内部的入侵检测、病毒检测与安全防护系统会产生响应,具体而言其功能的实现主要包括有预防入侵行为、检测入侵行为和防火墙联动解决入侵三个步骤,在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其入侵检测机制是始终处在运行状态的,时刻监视电子政务系统中的运行状况,一旦发现有异常现象,检测发现有入侵就会启动对入侵行为的检测程序,通过入侵行为特征库确定入侵类型,同时自动报警并联动防火墙及病毒防护系统屏蔽入侵源,保证电子政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3.3 受侵修复。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作为一种面向公众服务的信息系统,其在运行中一定会面临信息安全威胁,在不可避免的信息安全威胁发生以后,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应该具备一定的容灾能力。即面对信息攻击以后其本身的信息服务功能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不能在面对任何信息安全威胁时瘫痪,因为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公众服务系统其在瘫痪以后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是极为广泛的,同时也会给政府的形象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在电子政务系统设计活动中就应该考虑到系统本身的容灾性问题,建立异地实施备份容灾系统、分布式容灾备份系统等极大强化电子政务系统容灾能力的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4 结束语

电子政务系统是我国政府办公的未来系统,其本身的信息安全问题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所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鲜明意义。本文从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的对策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对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潘榮坤.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电子政务,2010(06):83-88.

[2]张本群.基于危险理论的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2(09):71-73+78.

作者简介:刘传蔚(1982-),男,河北青县人,研究生,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软件开发,数据库技术,网络信息安全。

电子时间引信综合测试系统设计 篇12

电子时间引信是为适应武器系统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为适应对时间引信定时精度、作用时间及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等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时间引信。目前的电子时间引信测试系统, 普遍存在着测试项目少, 通用性差, 精度难以保证, 系统比较复杂,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不能满足电子时间引信的研制和定型需求。因此, 有必要开发新型电子时间引信综合测试系统, 为其研制与定型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1]。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被广泛地应用到引信测试领域。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电子计时引信综合测试系统可以极大地降低人的劳动强度, 减少出错率, 提高测试的准确性和效率。

1总体设计

电子时间引信测试系统可分为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两大部分。数据采集部分由传感器、滤波放大电路、A/D转换及单片机组成;数据处理由上位机实现, 上位机与单片机通过串口通信实现数据传递。测试系统原理图如图1所示[2]。

测试前, 将弹载测量部分固定在改装过的弹体内, 并与引信中的传感器 (加速度传感器、位置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磁传感器等) 相连, 传感器检测到的相关信号经过滤波消除干扰信号后由放大器将有效信号统一转换成电压量, 然后由A/D转换器将其变换为数字量存入存储器。数据采集结束后, 通过串口接入PC机, 再由相应测试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显示、打印, 最后得出试验结论。

2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分为数据采集程序、串口通信程序、数据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数据打印等几个部分。数据采集部分及串口通信部分的程序由汇编语言编程, 数据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数据打印等由VB6.0 编写完成。文中主要介绍上位机软件部分, 主要包括人机界面、通信、数据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数据打印等。操作人员通过人机界面输入相关数据, 然后发送给下位机, 下位机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现场产品测试, 测试完成后将测试结果送给上位机处理。通过数据处理, 计算机可自动判断产品是否合格, 并给操作人员以相应的提示。上位机与下位机的通信采用VB6.0中的通信控件MSComm来实现, 所获得的数据可以进行存储、查询和打印。测试数据打印程序采用了VB6.0提供的Printer对象来实现对打印机的操作, 实现了设备的无关性[3]。

2.1通信程序设计

通信程序主要完成与下位机的正常连接及可靠的传输数据的功能。通信由计算机通过RS—232串口和下位单片机系统进行硬件连接, 数据传输可靠性由通信协议保证。软件编程采用VB6.0中的通信控件MSComm来实现[4]。

通信程序的工作过程如下:

首先用户输入所要测试的产品的装定时间并修改时间参数, 然后, 用户通过人机界面按下“单次检测”或“自动检测”按钮后, 上位机先发送一串字符, 和下位机进行握手, 如接收到下位机传来的字符, 表示握手成功, 否则, 退出通信。握手成功后, 上位机开始把用户输入的装定时间和修改的时间参数转换为便于传输的形式并组装成帧, 按字节进行发送, 每发送一个字节, 都要等下位机确定接收正确后才发送下一个字节, 否则表示通信线路可能有故障, 需退出通信。发送完最后一个字节后, 需判断接收数据是否全部正确, 若接收有误, 则要求上位机重发, 如果接收数据全部正确, 下位机便开始根据接收到数据进行现场测试和处理, 而上位机则处于等待状态。下位机处理完成之后, 向上位机发送询检时间数据 (包括三个字节的数据和两个字节的校验位) , 上位机接收完最后一个字节后, 先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和校验, 如校验和错, 则要求下位机重发;如果校验和正确, 否则需计算询检时间是否超差, 如超差则停止接收后面的数据并退出通信, 否则, 开始等待接收计时时间数据。计时时间数据到来后, 上位机接收和处理的过程与接收询检时间数据的处理过程基本一样。不同的是, 在接收到计时时间后, 如出现超差会继续接收后面的计时时间2数据。通信流程图如图2所示。

2.2数据库程序设计

数据库的设计采用ACESS数据库[5]软件, 对于数据的访问、操作通过VB6.0中的数据环境设计器提供的数据库接口实现, 通过数据环境设计器, 大大方便了对数据库的存储、删除、访问等各种操作。

本数据库所要存储的数据包括:测试日期、产品号、环境条件以及测试一个产品所要求的装定时间、修改时间、询检时间、计时时间等数据。其数据库管理框图如图3所示。

由于在某个测试日期内, 需要测试多个产品, 一个产品可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测试, 同一个环境条件也可能对应于不同的产品, 一个产品在某个测试环境条件下, 可能要测试几次 (每次测试数据都是装定时间、修改时间、询检时间和计时时间) 。为了便于实现所要求的任务, 本文设计了一种父子表一样的层次表, 其E-R关系图如图4所示。

数据库在数据环境设计器中的层次关系如图5所示。在第一个表中, 包括了编号和测试日期, 第二个表包括了编号、产品号和环境条件, 由于不能存在产品号和环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 因此, 把产品号和环境条件设为组合关键字, 它们之间通过“编号”字段来建立关联关系, 底层表包括了产品号、环境条件、装定时间、修改时间、询检时间、计时时间1和计时时间2, 该表通过产品号和环境条件来和它的父表建立关联。

2.3打印程序设计[6]

打印程序要求在打印前, 先由用户输入打印的范围和条件、纸张大小、打印方向。VB6.0语言提供了Printer对象, 通过使用Printer对象的属性和方法, 不仅实现了设备无关性而且可实现不同格式的数据打印, 极大地提高了打印的灵活性。

3结论

本程序通过实际测试和应用表明, 系统人机界面友好, 数据传输可靠, 从测试到数据记录、打印、保存、查询等操作非常方便, 不仅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劳动强度, 而且减少了出错率, 提高了测试效率, 达到了设计要求。

摘要:电子时间引信的研制和定型需要科学、可靠的数据, 因而开展电子时间引信动态性能参数测试方法的研究非常必要。通过对工作中的引信内部的各种电子、机械构件的动态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和记录, 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内部构件的实际工作情况, 为其研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电子时间引信测试参数多, 测试精度要求高, 介绍了一种基于单片机和个人PC机的电子时间引信综合测试系统, 对系统总体设计框图和上位机软件设计进行了详细介绍。系统经实际测试和应用, 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关键词:电子时间引信,通信,打印,数据库

参考文献

[1]盖希强, 陈雷, 安文书, 等.电子时间引信动态参数测试系统设计.四川兵工学报, 2006;27 (1) :33—35

[2]李彦学, 智墩旺.无线电与电子时间引信.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2004

[3] (美) Deitel HM.Visual Basic6.0大学教程.戴特,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4]范逸之.利用Visual Basic实现串并行通信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5]鞠阳.VB6.0在远程监侧系统中的应用.计算机工程, 2003;29 (1) :206—208

上一篇:大学生手机消费行为下一篇:人力资源共享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