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人才

2024-05-29

电子信息人才(精选12篇)

电子信息人才 篇1

高等教育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和驱动力, 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要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 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 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 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 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大多数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学生需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 以培养动手和创新能力。依社会的发展趋势, 大学教育已逐步走向平民化、大众化, 绝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将面向基层, 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 将所学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工作能力, 必须在培养模式上为学生创造更多更适合的实践机会, 针对电子行业所需的电子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式, 提出了一种分层次的培养模式。

(一) 课程体系的层次化、模块化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 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据, 并根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实时地适当地调整现有的教学内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培养具有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可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工作的应用型高等专业人才, 如做电子工程师, 设计开发一些电子、通信器件;做软件工程师, 设计开发与硬件相关的各种软件;从事科研工作等, 主要是学习基本电路知识, 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基本课程, 并掌握用计算机等处理信息的方法。因此,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要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更新内容、提高创新能力”的精神, 以理论教学为基础, “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 做到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既有层次, 又要有机结合、相互融合。一、二年级主要开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电路、单片机原理等, 这些都是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三、四年级主要就是一些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程, 如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光纤通信、电子测试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DSP应用技术等。在高年级阶段可以适当地增加方向选修课, 让学生可以在所学课程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选择相关的方向作为自己主攻点, 采用教师引导, 以自学为主, 尤其是对优秀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找到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这种方向课可以结合当前电子发展的趋势, 在不同的阶段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当的调整,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对一些学科前沿的知识, 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 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前了解本学科的最新技术以及当前最具发展前途的领域。另外, 就课程内容上, 应将各门课程应掌握的知识、技能等要素进行同类合并、归纳, 形成粗线条的课程单元, 再根据各单元间的内在联系, 进行补充、完善、整理, 使其保持相互间的连续性, 同时又保留各自的独立性、针对性, 设计出课程单元或教学模块, 甚至可以将各同类课程单元或教学模块合并, 便构成新的课程。如单片机原理, 目前以介绍51系列为主, 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主要介绍x86系列, 它们有些共性的东西, 那么在单片机原理中侧重单片机的原理组成, 并将汇编语言整合到本课程中,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就应该侧重接口及其应用, 汇编就不必再介绍, 原理部分简单带过即可。还有EDA设计, 不能单一介绍某种软件的应用, 而是多个电子设计软件的综合, 可以分模块进行教学, 如PROTEL、VHDL、MATLAB、PSPICE等, 从而形成“层次化、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二) 实践教学的层次化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几乎所有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有实践环节, 但是目前的实践教学过分依赖于理论课程, 而且绝大多数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老师讲解示范完毕学生依葫芦画瓢, 进行简单的插接线, 或调出原有的程序, 验证一下结果, 不需动脑就能完成, 以至于一次实验下来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做了些什么, 学到了什么, 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出合格的电子设计人才, 必须对现有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因为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主渠道。现代的实验课不单纯是让学生学会使用仪器仪表, 学会测量几个实验数据, 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树立一种系统的概念, 培养他们系统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层次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相配套, 建立多种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综合性实验是创新的源泉, 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因此除了验证性的实验, 要适当地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 如跨越原有的课程界限, 实现相关课程联合的实验, 每学期结束前根据本学期所学课程, 进行一次综合的课程设计, 最后一环就是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可以仿效毕业设计由一个教师指导几个学生的方式来进行, 题目可以指定也可以自理, 逐学期逐学年加大课程设计的难度和综合性, 使学生从单门课程、系列课程到专业方向的实验, 从简单的电子电路到小系统再到大系统, 从模块到整体, 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由面建体, 逐步的、分层次的、全方位使得学生在选题、设计方案的拟定、电路的搭建等过程中, 逐渐建立工程系统的概念, 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提高电子设计的能力。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 为了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产品设计成形之前, 都需要进行大量的仿真模拟实验。随着EDA技术的普遍应用, 各种电子电路的设计都可以用软件来模拟, 所以在实验中, 可以利用相应的软件来仿真, 这样更直观, 效果更明显, 如模拟电子电路、电路分析等实验用EWB就可以分析模拟, 课程设计中, 代替传统手工设计、电路搭建的方法, 在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的基础上, 也可以采用这样分析模拟的方式, 让学生学会使用现代化分析设计软件。

(三) 课外实践活动的层次化

为了强化教学实践活动, 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可以分层次组织与专业有关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科技制作创新实践活动, 为广大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锐意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 搭建施展才华、发掘潜能的广阔舞台。针对低年级学生组织电子制作兴趣小组, 因为这种小制作可以利用学过的电路、模拟和数字电路知识就能实现, 并在学院范围内组织电子制作比赛, 对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予以适当的奖励,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电子设计相对来说综合性比较强, 所需要的理论知识要全面些, 有的甚至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设计, 从数据采集、信号调理、数据处理到最后的存储显示, 所以到高年级阶段先在学院范围内广泛地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比赛, 当作一项群众性的课外科技活动, 再从中选择优秀的学生参加省级电子设计大赛以及全国电子设计大赛, 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探索的兴趣, 帮助和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和科技创新活动, 与他们共同探讨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大学生科技节, 举办科技大赛、制作成果大赛、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 这些都需要加大投入, 开放实验室, 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的平台,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 对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和优秀科研成果的学生予以奖励, 并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和表彰其创造精神和事迹, 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 在每个学期设置开放性实验, 实验内容上采用自由选题的方式,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实验题目, 有利于个性的培养, 而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选定实验题目后, 由各个实验室安排课外时间作为实验时间, 灵活安排实验内容, 并配备一、二名指导教师, 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 还可以作为电子制作、电子设计竞赛的基础培训。实践出真知,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才有经验, 有了经验才能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才有可能培养更合格的电子设计人才。

(四) 教学对象的层次化

为适应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方向发展, 在教学过程以及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过程中, 应兼顾到每一个教学对象, 然而每个教学对象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接受、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的程度上也会有一定的个体差异, 因此针对不同的对象要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 让他们在不同的程度上都有所发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基础比较差的对象重点放在对基础理论的消化和理解上, 实验教学重点放在验证性实验、基础性实验, 课程设计以完成简单的电子电路设计为主, 辅助其他设计性和综合性设计, 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参加电子小制作活动, 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动手和设计的能力。中等程度的教学对象, 对理论课有一定的掌握, 实验课除了做验证性和基础性实验外, 可适当地增加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提供给他们一个思考和动手的机会, 课程设计以一些中等难度的设计为主, 可以参加电子制作比赛并参加院内电子设计比赛和科技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和激发创新意识。对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好、接受和理解力比较强的同学要提供机会让他们得到充分发挥, 实验课以及课程设计均以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内容为主, 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 让他们接触一些本学科前沿的知识, 组织他们参加省内以及全国的电子设计大赛, 让他们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得到锻炼, 进一步发挥他们的才能。通过这种分层次、不同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让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得到不同的锻炼和发挥,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毕业生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设计经验, 通过层次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以及不同的课外实践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同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锻炼, 积累经验,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意识以及创新理念, 尤其是在目前这种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 也增强了学生面向社会的自信心。

摘要: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 就课程体系、实验模式、课程设计、课外活动、教学对象等方面, 探讨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电子设计能力分层次培养模式, 试图探索出一条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电子设计人才的途径。

关键词:电子设计,层次化,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华红艳, 楚随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97-98.

[2]杨萍.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5) :157-159.

电子信息人才 篇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结合我校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介绍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所做的工作,突显了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理论知识掌握为基础,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育理念.实践证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理论教学和实最教学相融合,通过各教学环节综合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 者:高永清 商丹 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北京,101601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7)分类号:G64关键词: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

电子信息人才 篇3

【关键词】 电子信息制造 低碳经济 低碳机遇 产业调整

1.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概况

在上个世纪末期,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在国际制造业重心转移的过程中的得到了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了劳动力优势进一步扩展了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扩大份额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信息制造业的发展。我国的信息制造业已经成为了部分地区的支柱性产业,从规模、技术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一些电子产品如:手机、计算机、数码产品等都在世界的市场中取得了支配性的地位,可见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规模。虽然具备了规模优势但是从产业内部的结构看,还不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其形成的优势也仅仅是因为劳动力的价格优势而形成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规模化优势,而不是内部产业结构和技术的优势。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的附加值较低,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我的电子产品的外销比例达到了六成,而其中加工的贸易额占到了八成,以此可见,我的电子制造业所带来的生产和贸易规模是以代加工为主的这就意味着其产品的利润仅仅是建立在加工成本低廉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我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缺乏自主的关键性技术,因此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不强,从品牌到研发、从创新到盈利能力都与国际电子巨头有着较大的差距。

此种产业的结构和规模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显然不会有利于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因为自主技术和研发的缺陷会导致整个制造业的产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上,此种格局显然不会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整个国际市场出现了隐形的贸易壁垒,此种市场状况将会导致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出现危机,所以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将如何应对就成了整个产业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2.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在低碳经济中的机遇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的确立,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已经到了必须做出调整和整合,这样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具體的看出现的机遇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智能和节能建筑的发展

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就是对能耗比例最大的建筑行业进行技术性的转变,无论是材料、工艺、管理都需要降低其对能源的效果。而建筑的使用过就成为了降低能耗的核心。智能建筑就是适应此需要的发展方向。而与电子信息制造业直接相关的就是在建筑中大量使用的传感器、远程控制系统、计算机等,这些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应用一方面降低了能耗,一方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成为了建筑管理的主要形式和发展方向。大量的电子产品的集成当然给电子信息制造业带来巨大的市场,也带来又一次机遇。

2.2 交通运输绿色运动

实现低碳经济的另一个减排重点当然是对交通运输业的排放量的控制,无论是发达或者发展中国家,车辆的燃油尾气排放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主要是因为人们出行的需求促进了交通制造业的发展,数量和吨位的增加都导致了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的激增。在减排的要求下,交通运输业给电子信息制造业带来的机遇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通工具的只能化控制,让驾乘更加的舒适;二是,交通管理智能化,如:对交通指挥的智能化将优化出行的路程,降低能耗;对交通照明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将节约电力;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和推广将直接减少尾气的排放等等;三是,电子技术的发展将使得电子化远程办公成为可能,着也从某处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因公出行的几率,从某种方面也降低了排放。

2.3 电子服务行业的发展

对电子信息制造业影响最大的就是当前的电子服务行业的发展,网络、通讯等技术和民用化转变都使得无纸化、电子化、网络化成为了商务和服务业发展的方向,这些趋势恰恰迎合了低碳经济的理念,从而形成了推动二者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合力。在此种发展合力的作用下,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业结构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高度集成的电子产品将逐步进入到市场当中,其功能更加的强大,因此电子信息制造业将围绕此种需求而进行技术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更加适应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需求。

结束语

低碳是一种标准,低碳经济就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使得全部与经济发展相关的产业达到低碳的标准,这当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目标。然而国际环境和我国的发展都使得我们不得不作出低碳的选择。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走在先进技术前沿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应当在低碳经济所带来的低碳机遇面前,正确选择自身改革和发展模式,围绕低碳这个标准核心,建立其自身的产业发展模式,即利用技术改造、提高行业标准、技术研发等手段获得良好的竞争能力,使自身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获得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明琼,低碳经济条件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J].中外企业家,2010(10).

[2]秦禹军,发展低碳经济与制造业技术革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3]柏艾华,低碳经济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4]罗宏莹,低碳经济下的信息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生态经济,2010(11).

[5]于林,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取向[J].生态经济,2010(11).

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篇4

应用型人才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下所培养的人才, 在知识层面上注重应用性知识的掌握, 在能力层面上注重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 而其素质的核心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 这不是在教育质量层次上的降低要求, 而是一种高等教育质量观念的转变。但是, 在现行的人才培养实践中, 由予传统教育观念与模式的影响, 部分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没能很好地履行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 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化倾向比较严重, 趋向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与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不匹配,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实践应用能力较差

由于我国长期的精英教育模式统治, 部分新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办学理念上忽视分层分类的特征。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过于强调“厚基础、宽口径”, 忽视面向应用与实践层面的知识与应用, 导致所培养学生的学术性比不上研究型大学, 应用性、职业性比不上高职高专学生, 未能在中间层次的人才培养中把握好定位与发展趋势。

1.2 注重知识传授, 忽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 纯粹从理论知识到理论知识的教育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强调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 却忽视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与社会经济、企业等社会实践部门相脱节, 产学合作教育培养机制尚未健全。

1.3 学科专业单一, 交叉复合程度不高

当前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仍然沿用了传统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 专业知识体系单一, 学科专业之间割裂。然而, 产业经济结构与行业人才需求日益复杂, 面向现实复杂问题的解决仅靠单一学科专业知识已难以胜任, 多学科的、跨学科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非常少。

2 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必须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即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模式。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但一所高校主要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 必须要准确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结合自身的办学实力来确定, 这是指导学校发展与办学模式定位的基础。

3 培养模式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但企业所需要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短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高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难以和企业实际需求挂钩;二是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差。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就是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如何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 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1 优化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1) 优化调整课程体系设置, 突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知识框架,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对平台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 减少重复, 增加有机和统一的联系, 使其更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理顺主干课程, 加强主要专业基础课, 突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贯彻主干课一条龙的思想, 体现专业特色。根据服务地方经济、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师资、教学实验条件和原有相关专业情况, 我们确立以嵌入式系统应用、信息处理和传输作为两个主要专业方向, 使学生能够掌握在这两个领域的基本应用。同时还设置了多门专业选修课程, 鼓励学生跨方向选修, 便于学生拓宽就业面和以后继续深造。

(2) 淡化专业界限:应用性人才培养必须摒弃传统单一学科体系下的教育教学模式, 根据产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变化以及科技的发展来重新架构人才培养体系。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一个宽口径的专业, 它涉及计算机、电子、信息处理和传输、自动化等领域, 因而在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科间的交叉和相互渗透, 立足于信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向, 重点加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和传输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教学, 并兼顾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教学, 建立系统和控制概念, 为将来从事信息系统的设计、调试、应用和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新体系:对于实验课程的设置, 要求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 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 整合相近性质课程的实验内容,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并由此进一步推进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学院鼓励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优化实验手段, 突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利用EDA技术手段, 增强EDA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例如, 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CPLD/FPGA、单片机等多门课程可进行仿真实验,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设计能力, 提高了实验效果和质量。

3.2 优化教学环节

(1)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按照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 充实师资队伍数量,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一方面学院采取相应的激励和制约政策, 调动现有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鼓励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认证, 具备工程师和讲师 (教授) “双师型”资格和水平。

(2)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紧密依托行业和当地政府与企事业单位, 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教育运行机制。通过加强合作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主动接轨社会。

(3) 加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障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条件, 有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4) 形成校企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通过和企业之间联合申报省市级课题, 并使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 接触企业的生产, 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同时好的学生也被企业接收, 解决了不少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我们也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 既宣传了企业也把工程意识带到了校园, 实现了双赢, 形成校企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教育。

4 结语

本文针对电子信息科学专业,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目标定位、培养体系及运行保障机制等方面, 结合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对电子信息科学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阐述了以“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并对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教育运行机制,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及运行保障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等要素构成。本文结合我校电子信息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小红.基于“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的电子信息专业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年10期[1]孙小红.基于“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的电子信息专业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年10期

[2]傅莉.EDA技术在电子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通信2012年05期[2]傅莉.EDA技术在电子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通信2012年05期

电子信息人才 篇5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家论证会议纪要

时间:2012年3月16日

地点:电气与信息技术学院1030室

参会人员:xxxx

xxx年xx月xx日下午,电气与信息技术学院在xxx室召开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家论证会。参加此次论证会的专家由企业领导和高校教育专家组成,分别为xxxxxx公司高级工程师xxx、xxxx公司高级工程师xxx、xxxx厂副部长xxxx、xxxx大学教授xxxx、xxxx大学教授xxxx5位专家。会议由我分院xxxx院长主持,xxxx书记、xxx副院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负责人xxxx、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负责人xxx老师、各专业教师xxx、xxx、xxx分别出席了会议。

会上,专家组听取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负责人xxx、xxx老师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设计过程的汇报,审阅了人才培养方案及开发与设计过程的相关材料,认为电气与信息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之前,对企业开展深入广泛的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专家们普遍认为,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与电子通信、电子应用技术服务行业发展的需要结合紧密。该方案依据职业行动领域开发了凸显高职教育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能够比较好地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技术学习领域课程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构建与企业工作任务相接近的教学情境,彰显了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但是,专家们对教师任职与培训要求、学生能力评价、课程评价、课程设置灵活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主要意见和建议如下:

1.校外专家主要意见和建议

1)xxx主任建议,应加大培养方案的培养力度,同时应加强多学科的交融性,更好地契合现阶段社会的发展需要。专业培养基础要牢、涉及面要广,在加

强学生再学习能力与应用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

2)xxx副部长建议在抓好基础理论学习与建设的同时,对部分课程进行适当的优化整合,加强应用型学科的比例,利用本地优势促进学生深入工厂企业实习。

3)xxx副主任从企业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建议分三步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抓紧基础知识的学习,其次要强化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获取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再次要加大实验实践课程的比例,便于毕业生进入单位后顺利过渡,同时要加强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

4)xxx教授建议在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的过程中注意面向企业、面向实践,在单片机技术、传感技术、PLC技术、嵌入式技术等方面有所侧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xxx教授建议在注重基本概念讲授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合理引导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抓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

2.学院领导主要意见和建议

1)xxx院长在总结时强调,人才培养方案的规格和标准的确定对我分院下一步教学改革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教学改革的实施能进一步完善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我分院不仅要重视应用型能力的培养,更重视育人方面的培养。

2)xxx书记在总结时强调,高职教育的的核心是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了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在学生的继续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等方面有所侧重。

3)xxx副院长在总结时强调,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核心是课程的安排,应该以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为基准,在课程的顺序上,学时的确定上,应该科学合理,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

电子信息人才 篇6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创新措施;课程设置;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5-0085-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首要工作。沈阳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立足农业信息化、农业电气化应用背景,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措施,从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创新素养等方面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立足专业基础、服务农业,把农业信息化技术作为一个支撑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涉及大量农业信息化所需基本理论与方法。同时,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在电力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毕业生是电力行业、农电学科重要的人才来源,教学实践中涉及较多的电力系统应用,把电力信息化技术作为另一个支撑点。人才培养定位是以农业信息化和电力系统为服务对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体两翼”。

1 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农业院校人才需求、就业去向,以及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4个课程平台和与之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大一、大二的公共课、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学习数学类、语言类及电学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理论及技能基础;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在大二、大三开设,主要学习数电、模电、信号类专业课程;在大三、大四专业教育后期,把专业分成嵌入式和物联网2个方向,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业方向,以各自侧重的理论和技术再结合农业信息化应用和电力系统应用完善知识结构,打造就业升学的核心竞争力。各个课程平台都配套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基础实验、课程设计、科技实习、生产实习等,着重训练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 电基础课程模式设计

基础课程如“信号与系统”“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通信电子线路”“嵌入式系统原理”等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大学生电子创新实验室内,学生需要自行焊接电路板并进行电路性能测试,加深识别电路及应用电路的能力。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特征还体现在增加项目制作内容上,这也是任务驱动学习进程的具体体现。课程规定学生要完成2个以上电子系统制作,其中模拟、数字电路内容兼而有之。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选择、焊接、调试、测试电路,直到实现规定的技术指标。最后,学生还要通过撰写设计报告、答辩等环节。经过项目制作训练,学生对电子电路的应用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借助仿真平台和科研实践整体提升电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加强电工电子类课程MOOC建设,立足基础课程,依托相关科研背景,实现前后续课程教学内容可延续、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科技实践-毕业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可延续。在教学中以科研案例为依托实现教学环节的可延续性,在不同教学环节完成案例的不同任务,在学生基础理论与创新意识培养中具有良好效果。

3 大学生电子信息科技创新实践平台构建

在实践创新环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注重与农科专业密切结合、突出农业院校特色,构建大学生电子信息科技创新实践平台。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培养,使电子信息类学生在综合实训、科技创新方面形成特色与优势,为农科专业师生开展与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氛围,形成一种多赢的局面。自2011年起,凭借多年积累,结合校级教学改革立项工作,构建电子信息类创新实践平台。基于该平台,促进师生与农业相关专业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进行交流与互动,开展面向设施环境监控、农业航空、农村信息服务、配电网电能质量检测、电力无功优化等领域的交叉合作,为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在校内挖掘潜力、开展更有特色的实践活动探索出一条新路。自2013年起,加强电子信息工程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强化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验和实践环节,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农业实际问题,把信息技术熟练运用于农业管理、生产和科研领域。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全过程化,主要体现在从大一到大四,结合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为课程设计、实践、实习等设计一系列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案例,在案例分析与设计过程中将理论知识有效结合到生产实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物联网大赛、智能农业装备大赛、互联网+等国家/省级竞赛。自2007年起,已经连续8 a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电子设计类比赛,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特等奖1组次、三等奖10余组次,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与一等奖各1项,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师生实践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

4 专业方向确定

结合国家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引导,积极调整培养目标,以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现场工程师为目标,在专业方向上强调灵活设置,积极跟踪社会需求的主流方向。在国内较早的设置了“嵌入式技术方向”,为学生开设嵌入式系统原理、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技术、DSP应用开发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等一系列嵌入式技术相关课程。在新教学计划中又结合目前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开设物联网技术方向,保证学生及时接触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主流新技术,提高就业竞争力。结合当前物联网研究内容,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以传统的电子技术应用课程为基础,增加物联网引论、无线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技术等课程,配合创新实践课程设计,建立物联网总体设计架构。通过这些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现代电子技术在各种电子产品中设计和开发的系统化、集成化技术,培养电子产品网络化设计理念。

nlc202309091109

5 结语

沈阳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农业信息化和电力信息化为服务对象的“一体两翼”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以赛促教,强化内外联系,全过程、多环节突出实践教学,保障学生在具备较扎实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提高实践技能,尽量接近企业用人需求水平;依托所在学院、学校特点,在创新实践方面侧重农业信息化、地方电力信息化领域,打造自身科研实践的优势领域。

参考文献

[1] 毛政利.创新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河南城建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3):45-46.

[2] 肖艳军,杨泽青,周围,等.测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创新性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20-22.

[3] 张志伟,赵峰,刘志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4):72-74.

[4] 李颖,曹立新,包理群.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J].教学研究,2013(4):58-61.

[5] 潘海军,李春树,熊文元.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3):139-142.

[6] 黄智,李全彬.国际化视野下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0):87-89.

Abstract: Under the great background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itia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 new personnel cultivation mode is proposed at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nsidering the talent demand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society. And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is described as ‘two wings on body’, which aim to cult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student to server for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The innovation measures including frame of courses reform, specialty orientation adjustment, theory courses teaching mode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platform construction, are present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alent cultivation; innovation measures;curriculum provision; practice

电子信息人才 篇7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 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离不开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探索和研究跨专业、跨学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对于提高我国行业发展水平, 缩短和国外高校的差距, 以及培养新世纪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都有重要的意义。

2 人才培养模式

要从根本上解决创新人才培养不力的问题, 必须从制度改革和理念革新入手, 摒弃传统单一的学科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有利于跨学科应用人才培养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式。下面主要从研究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描述。

2.1 研究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通信工程和电子技术两个方面, 对于通信工程方向的课程,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和技术应用手段, 但对于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相关的研究却不够深入;对于电子技术方向的课程,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软件开发和设计能力, 但对于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和系统前端开发应用的研究少有涉及。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解决如何整合计算机和通信工程、电子技术研究课程内容, 形成独特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和教学体系, 找到一条兼顾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康庄大道。

2.2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 课程内容设置要注重知识面拓展和交叉研究, 不能忽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 建设有专业特色和跨学科性质的专业课程群、选修课和辅助实践课程。这些课程要涵盖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艺术设计和工程设计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规划研究方向和课程内容, 在掌握一个领域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学到其他领域的知识内容, 符合跨学科应用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2.3 教师队伍建设

黑龙江财经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提出了学科交叉和校企互补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案。该方案旨在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梯队明显的专业教师队伍, 以培养中青年骨干学科带头人为重点, 遵循创新、高校和精干的原则, 通过校内选拔、引进补充和重点培养方式, 建立健全优秀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有效机制。本着建设一支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复合型教师队伍的理念, 黑龙江财经学院选择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的优秀教育培训机构和知名企业进行技能学习和实践培训, 对现有教师分批分期进行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短期培训, 鼓励和资助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

3 教学实践

3.1 教学体系建设

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包含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内容, 这两部分的课程设置都遵循跨学科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对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起到了关键作用。课程设置采用模块化和学科交叉的体系结构, 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实现层次化, 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设计能力和工程文化素养进行循序渐进地训练, 最大化地体现学科交叉和综合应用的教学理念。

3.2 教学环境建设

教学环境是保障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校内外实践环节进行了改革建设, 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3.2.1 校内实验基地

借助多年来对教学基础设施的大力度投入, 经过整合改善的数字媒体实验室和教学设备已经十分完备。目前学校拥有先进的单片机与控制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单片机与控制实验室、嵌入式 (ARM) 开发实验室等多个校内实验基地。还购置了上述实验室所需的专业配套设备、图书资料和管理软件, 各实验室还结合课程需要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库, 为校内师生获取教学资源提供了方便。

3.2.2 校外实习基地

为提高任课教师和毕业生的数字媒体应用能力, 学院采用校企联合的方式来构建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已和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这些公司为师生提供了第一线的应用实践环境, 为开展跨学科的应用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

3.3 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行业特征, 学院建立了“宽知识, 重实践;理论够用, 能力够强”为取向的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的作用, 提出了以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互动模式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这些教学方式方法的引入, 极大地丰富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内容, 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论文从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意义出发, 从研究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几个方面描述了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内容, 最后介绍如何实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龚理专, 章兢.交叉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10) :38-40.

电子信息人才 篇8

近年来,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职位类型日趋多样, 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是一个宽口径专业, 毕业生的就业领域覆盖了电子、通信、光电子、信息服务等领域[1,2], 就业岗位多种多样, 但由于缺乏对于行业与用人单位的深入调研与数据分析, 专业教学的岗位设置急需进一步调整, 使毕业生在参加许多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的岗位应聘时, 拥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针对这一现状, 为充分利用区域经济社会资源, 明确自身发展定位, 突出办学特色, 更好地为地方服务。我们采用问卷、访谈调查和文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东莞市电子信息技术人才需求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研[3,4], 获得了“东莞地区计算机专业职位与简历数”数据 (下文简称“人才中心数据”) , 分析了近三年来东莞市电子信息行业人才岗位需求和供给的现状与趋势, 各具体专业人才需求供给的分布结构特征及相应的就业压力, 为探索适应东莞改革新形势的高职实用型、技能型高级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依据。

2 人才供求现状 (Industry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2.1 人才需求现状

人才中心数据汇总了东莞地区29种职位小类在2013年, 2014年和2015年1—4月职位发布的相关数据, 这29种职位分别为:软件工程师、系统/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电脑美工、INTERNET/WEB/电子商务师、网页设计师、系统维护员、网站编辑员、信息技术专员、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设计师、MRP/ERP/SAP实施工程师、系统集成/技术支持、技术助理、网页策划师、硬件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信息系统监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软件测试师、数据库开发与管理 (DBA) 、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硬件测试师、系统测试师、标准化工程师、系统分析师/系统分析员、信息分析师、多媒体/游戏开发工程师、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手机应用开发工程师。

调研对象中, 2014年发布职位数最多的是软件工程师职位为553份, 其次是系统/网络管理员和网络工程师, 分别为519份和466份, 发布职位数最少的职位是手机应用开发工程师20份。如图1所示, 同比2013年的增长率, 硬件测试师的需求有了显著的增加, 高达235.71%, 多媒体/游戏开发工程师和软件测试师的职位需求也有显著增加, 增长率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 其中六个职位需求数减少, 数据库开发与管理 (DBA) 职位发布数增长率为-34.68%, 排名最低。

从图2分析2015年上半年1—4月职位发布数来看, 同比2014年同期, 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职位的发布增长率最高, 为133.33%, 其次是信息分析师和数据库开发与管理 (DBA) , 手机应用开发分析师的职位发布数同比2014年有明显减少, 下降了81.82%, 增长率排名最末。

2014年各职位发布职位数同比2013年的平均增长率为42.5%, 2015年1—4月各职位发布职位数同比2014年同期的平均增长率为21.44%。

2.2 人才供给现状

从2014年用人单位收到简历数来看, 系统/网络管理员职位收到的简历数量最多, 为19523份;网络工程师职位收到14822份简历, 排名第二;排名最末的是信息分析师, 收到了190份。图3数据显示, 同比2013年的增长率, 29种调查职位中只有11个职位收到简历数同比增长。其中, 系统测试师职位增长率明显, 同比增长266.12%, 排名第二和第三分别是数据库开发与管理 (DBA) 和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职位收到的简历数有了明显的减少, 同比减少了58.8%, 排名最末。

2015年1-4月, 系统/网络管理员新增简历数数量最多, 第二和第三的职位分别是网络工程师和系统维护员, 手机应用开发工程师的新增简历数量最少。如图4所示, 同比2014年同期增长率来看, 在调研对象的29种职位中, 只有5个职位的新增简历增长率为正, 其中增长率最高的是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为40%, 第二和第三的是手机应用开发工程师的30.33%和技术助理的29.75%, 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新增简历增长率最低-57.5%。

2014年企业受到新增简历同比2013年的平均增长率为6.38%, 2015年1—4月各专业新增简历同比2014年1—4月的平均增长率为-10.59%。

2.3 各专业人才供给情况

基于以上数据, 报告还重点分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和信息与计算科学这四个专业2014和2015年1—4月新增简历数比较以及同比增长。

2014年各专业平均新增简历数为328份, 其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新增简历最多, 软件工程专业位列第二, 两个专业新增简历总占比75%;最少的是信息与计算科学。2015年1—4月平均新增简历数为80份, 排名与2014年新增情况相同。

而从新增简历同比情况来看, 2014年同比2013年的平均增长率为-7.2%, 其中, 软件工程的增长率最高, 排名第二的网络工程同比2013年略微增长了0.8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新增简历数增长率为负, 排名第三和最末 (图5) 。2015年1—4月同比2014年同期的平均增长率为-32.49%, 四个专业的增长率均为负 (图6) 。

各专业新增简历数可以基本反映供求间存在的不平衡现象, 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 覆盖职位需求类别虽较广, 但由于高校招收人数较多, 依旧存在专业分布不合理现象。

2.4 人才供求现状对比

对本次调研数据进行分析, 我们看出, 东莞市在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变化趋势呈现以下特征。发布职位数可以基本反映企业的用人需求情况, 通过数据对比, 我们不难发现近三年电子信息技术行业人才需求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具体各职位人才需求数上升幅度存在明显差异, 企业对于不同职位的用人需求呈现冷热不均的现状。

企业接受的简历数可以基本反映人才的供给现状。不难发现, 东莞IT行业对相关人才总体上看仍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一点可以从2014年至2015年4月求职者对于职位的简历投递情况及增长趋势基本与职位发布数一致看出。但不可否认的是, 人才供给数呈现增长趋势但增幅低于人才需求的幅度。

3 就业压力现状分析 (Employment pressure status analysis)

3.1 就业压力现状

根据收到简历数与发布职位数的比值, 可以基本衡量就业压力现状。2014年收到的简历数与发布职位数的比率平均值为20.3。比率值越高说明就业压力越大, 反之则越小。数据显示, 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的比值最高, 为42.4, 其次是系统/网络管理员和系统维护员;比值最低的是信息分析师, 比值为6.6, 其次是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和多媒体/游戏开发工程师, 详见图7。

2015年1—4月中该比值的平均值为8.5, 比值最高的三个职位依次为:系统集成/技术支持为25.9、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和系统/网络管理员分别占25.7和19.9;手机应用开发工程师比值最低, 比值仅为0.5, 详见图8。

从企业收到简历数与发布职位数的比值反应的就业现状分析, 一些专业的课程开设情况和就业引导可以依次为依据, 以手机应用开发工程师为例, 应聘人数仅占需求人数的一半, 而近年来手机行业开发与维护的职位需求呈整体上升趋势, 建议学校的课程开设与就业引导都可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需求进行调整与优化, 以适应各类职位的招聘。

3.2 就业压力趋势分析

对比2014年较2013年的增长率可以了解就业压力变化的趋势。通过图9的数据分析发现, 比率平均值同比2013年的增长率为-26.35%, 其中, 只有硬件测试师 (9.06%) 和系统测试师 (6.84%) 同比2013年有所增加, 增长率位于第一和第二, 其他职位对该比值的增长率都为负, 其中信息分析师职位减少的最多, 增长率为-66.34%, 其次是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和网站编辑员。负的同比增长率说明该职位的就业压力呈现下降趋势。

我们分析认为, 如今就业压力依旧巨大, 但就业压力的增幅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收到的简历数与职位发布数的比率值较高, 说明就业压力仍然较大。而负的同比增长率说明调研的这些职位就业压力呈现下降趋势, 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就业压力在近三年也呈现下降趋势。

4 结论 (Conclusion)

东莞市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人才需求呈现增长趋势, 对人才有较强的吸引力, 但岗位竞争压力依旧巨大[5,6]。一些专业特别是多媒体/游戏开发工程师、软件设计师、信息分析师、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呈现人才需求旺盛的趋势且目前竞争压力较小。职院可以适量增加这几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数量。而对于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系统/网络管理员和系统维护员等岗位竞争压力过大的专业, 以及数据库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等需求量明显降低的专业可以适度控制人才培养数目或增强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分布与招收现状当以就业市场为导向, 要充分掌握高校与企业间供求分布结构特征及相应的就业压力, 明确自身发展定位, 突出办学特色, 改善专业结构, 更好地为地方服务。

参考文献

[1]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2008—2017) .

[2]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 .

[3]胡选子, 曹文梁, 贺定修.东莞市IT人才需求预测研究[J].软件工程师, 2011 (2) :76-78.

[4]曹文梁, 陈炯然.东莞IT企业人才需求调研[J].计算机时代, 2012 (2) :61-63.

[5]东莞市统计局网站http://tjj.dg.gov.cn.

电子信息人才 篇9

电子信息材料是新世纪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代电子学、现代信息技术等专业都是以电子信息材料作为基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微机械智能系统、工业自动化和家用电器等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也是以电子信息材料及其产品作为支撑的。电子信息材料及其产品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从电子材料、元器件制作、系统与制备、直到应用的完整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实际上, 材料的制备与加工技术是制约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国家和地方政府、高校都非常重视与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的材料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材料的发展对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 电子信息材料属于高新技术领域, 也是我国新材料需要重点发展的方向。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 对其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希望其既掌握“电子信息”专业的相关知识又通晓电子信息材料的制备与加工、组成与结构性能与应用等多方面知识。结合“电子信息”与“材料”两个不同学科的特点, 适当地改造传统的材料专业,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材料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有利于对老专业的调整改造。

把材料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对材料专业学生的就业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同时, 对材料学科的长远发展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2. 符合当前材料科学与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

材料、信息与能源是当今工业的三大支柱产业, 而材料是人类生存和生活必不可缺少的部分, 是信息与能源的基础, 世界各国都把新材料与电子信息技术列为最优先发展的产业。电子信息材料是基于材料科学与电子信息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的发展对培养当前急需的新材料及电子信息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 有利于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学科交叉。

电子信息材料是21世纪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硅为代表的电子技术已接近材料加工的尺寸极限和经典电磁场理论适用的物理极限。新的材料和基于新的物理现象的器件不断涌现, 如纳米点激光器、单电子器件、量子器件、光电器件、光子器件、基于自旋的器件等, 越来越多的器件的制作依赖与新材料的发现和新的材料加工技术。在材料学科中增加以电子元器件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电子信息材料, 是对材料科学的补充和延伸, 有利于学科的融合和交叉。

4. 有利于推动产业发展。

从全国情况看, 我国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市场规模正在迅速扩大。2010年电子器件达9000亿元, 电子材料高达2000亿元。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太阳能光伏市场和LED照明市场更是前景光明, 基于纳米技术和电子自旋的磁电子器件也发展迅速。我国的电子材料与器件产业正在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社会需求强劲。因此, 培养大批既懂得电子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技术, 也了解基础的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的高层次的人才对我国电子材料与器件产业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据我们调研, 目前我国的太阳能电池企业、LED生产企业及其他相关的电子材料与器件生产厂家迫切需要这类人才。总之, 材料科学与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有助于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器件的工作原理, 清楚制约器件的材料极限, 弄懂器件的失效物理机制, 发展新器件的方向等。同时, 有利于学科交叉,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利于形成从电子材料、元器件制作、系统与制备、直到应用的完整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实际上, 材料的制备与加工技术是制约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国家和地方政府、高校都非常重视与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的材料技术的发展。据我们调研, 目前, 国内不少高校都有电子材料与器件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 如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中南大学的“电子材料与器件”,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专业, 南京工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及与我校同类的电子类高校如西电、成电、桂电等高校都非常重视电子材料类专业。绝大多数世界著名的大学都十分重视电子材料学科或专业的发展, 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 日本的东京大学、东北大学、早稻田大学等, 都有非常强的电子、电磁、光电、光子、纳米、微机械方面的研究。国外的电子信息材料研究水平曾经大幅领先, 然而, 随着我国高校和研究结构实验设备的更新和政府投入的加强, 加上一大批学成归国人员的努力, 差距正在明显缩小, 在某些领域如太阳能电池、硅单晶、分立器件及加电专用芯片等领域我国正逐渐占据领先地位。

三、电子信息材料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材料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有扎实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和材料制备与加工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 了解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材料与器件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向, 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能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 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信息材料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的较高层次人才。他们既具有与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材料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又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和元器件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适合到各种与电子及材料等相关的生产厂家从事技术研究、质量管理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 同时, 也可到相关的科研部门从事研究工作和到高等或者是中等院校从事教学工作, 以及到商检、海关、质检和外贸等部门从事电子产品和材料检验分析工作, 也可在相关的学科领域继续深造。

摘要:电子信息材料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它不仅涉及物理、材料、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性的问题, 还涉及到环境保护、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从目前的人才需求来看, 电子信息材料方面的学生具有学科交叉的优势, 毕业生将掌握物理、材料、化学、电子等学科的专业理论和应用技能, 这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最符合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电子信息材料,复合型人才,教育

参考文献

[1]谭宏斌.“电子信息材料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J].科教文化.

[2]李瑜煜.复合型材料电子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及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 2005, 24 (6) .

[3]朱春花.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演变浅论复合型人才培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 :27-31.

[4]李瑜煜, 张海燕, 杨元政, 陈先朝.面向市场, 培养材料电子复合型人才[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增刊) , 2003, (10) :13-15.

[5]马自坤.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9, 93 (5) :92-94.

[6]李瑜煜, 张海燕, 杨元政, 陈先朝.改造材料专业培养材料电子复合型人才[J].广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增刊) .

[7]苏晓云, 马寅秋.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10) .

电子信息人才 篇10

关键词: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总体计划实施方案, 是各高校组织、管理和监督人才培养过程的文本依据。目前, 我校作为我国唯一一所民航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将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与交通运输工程两大学科群交叉融合的高等学府, 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使命, 确立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更好地实现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对培养方案进行再修订, 从而构建更加合理的本科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体系。

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及我校民航特有专业的优势, 通过对国内外其他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体系的对比, 优化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正确处理好培养方案的继承与创新, 汲取老版培养方案的优点, 改进其不足, 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

1 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 是了解本专业的入口。

1.1 培养目标。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民航特色, 主要在机务维修的理论与工程特别是机载电子设备与系统维护、以可靠性为中心的先进维修理论与方法、智能故障诊断、维修计划优化与维修管理等方面从事生产、教学 (培训) 与研发工作。本专业培养适应民航机务发展、具有健全人格和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富于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工程管理的专门人才和具有在相关领域跟踪、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兼顾非民航相关领域人才需求, 逐步建成民航机务工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基地。

1.2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 具有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与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2.1知识结构要求。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具有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社会服务意识与责任感, 熟知必要的经济管理知识, ;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理论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工程学科、飞机电子系统及维修、计算机应用, 并掌握一定的民航维修管理和适航管理知识, 了解本学科专业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1.2.2能力结构要求。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信息收集与综合处理能力;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开展机务维护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 具有飞机故障诊断和排故等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电子类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 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主动跟踪民航科学技术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

2 优化课程体系

2.1 体现“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

“平台”分三个类型, 即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其中, 公共基础平台是指保证学科大类下各专业学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水平的课程总和;学科基础平台是指保证本专业学生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水平的课程总和;专业基础平台是指本专业特定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水平的课程总和。通过三类课程综合的学习, 可认为基本满足专业培养规格的基础要求。“模块”是指为达到本专业下某一应用领域“做事”所需的完整知识结构, 本着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 将部分专业课程按方向组成模块, 即方向成组课, 学生只能按方向成组选学其中一个模块。本专业的专业方向为航空电子, 学生通过修读“平台”中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达到“合格”的基础要求, 再修本方向的专业课程应当能够达到专业方向的要求。

2.2 课程设置及相关比例要求。

课程设置中包括主要基础课和学科主干课, 其中主要基础课由学校负责规定, 学科主干课由本专业负责规定, 数量约10门左右。主干课程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线性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导航原理与系统、惯性导航系统、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等。本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 实践环节尤为重要。本专业实践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微机应用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等。

认识实习在学生入学的第三学期集中安排,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典型机构和机械加工以及飞机结构与典型飞机系统有初步的了解和整体概念的了解。金工实习也在第三学期集中安排, 使学生对基本切削加工工艺有初步的了解, 对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微机应用实习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微机及微机操作语言工具的理解, 引导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言工具。飞机维修基础实习对维修技术基础有较为准确的理解, 熟练掌握线路标准施工工艺和应用飞机维修文件。飞机电子系统实习需熟练掌握飞机电子系统的拆装、分解、校验、测试和运行以及CBT系统应用。毕业设计使学生能够综合利用本专业基础知识, 独立完成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设计任务, 包括为完成此任务而进行的资料检索和利用, 以及准确的科技语言的阐述。

结束语

本文探讨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文中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符合当下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标准, 进一步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 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 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具有重要意义, 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波, 高秀娥, 胡玲艳等.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探讨[J].大连大学学报, 2016 (3) .

[2]张淑梅.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教学研究, 2006, 29 (3) :218-219.

[3]王素玉, 于涛, 孟祥豹.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的思考[J].高教论坛, 2011 (8) :28-30.

[4]张宏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与实践——对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9, 23 (1) :66-69.

电子信息人才 篇11

摘要:以齐鲁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出发,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并详细阐述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实施的方案和措施,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培养质量

齐鲁理工学院是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立足济南,服务山东,是推进高等教育地方化、大众化的生力军,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是其主要任务。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取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否合理。然而,受办学理念、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存在专业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本文针对齐鲁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2015年,我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反复的论证,提出了针对本专业学生的“A级知识教育+A级专业技能教育+A级素质教育”的全新3A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构建起了“整体培养四结合、基础实验五步走、专业实践重能力、知识视野跟前沿”的人才培养思路和以基础实验教学体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教学体系。人才规格定位为:本专业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为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电子信息领域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分提高为54.5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30.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180,其中通识必修课30学分,通识选修课12学分,专业基础课52.5学分,专业核心课20.5学分,专业方向课12学分,专业内选修课6学分,专业间选修课6学分,拓展教育课27.5学分,基础实践7.5学分,专业实践8学分,综合实践17学分。与之前的培养方案相比,本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特别是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同时,在课程体系中引入了行业最新的动态介绍,不仅可以让教师正确把握教学方向,适时调节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专业动态,为就业指明方向。

三.教学模式改革

采用3A人才培养模式,即对学生实施优质的A级知识教育、A级专业技能教育、A级素质教育。将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有机融合起来,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模式。创新学校、行业、社会三方“偶联”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门人才。

四.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本着“引进、培养、共享和借智”相结合的建设思路,力争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教师具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形成较为稳定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学院每年邀请知名教授或电子企业专家为我专业教师或学生举办专业讲座,讲授最新的专业动态和行业发展动向。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学院自2014年起,每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本专业教师获得较好的成绩,业务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五.实践教学改革

在课程建设中,要处理好课程实验与专业综合实验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传统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注重课程的基本原理、方法的验证性实验。改革以后,更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起以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强化实验教学,组织教师不断充实实验项目内涵,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设置,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六.产学研促进教学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的目标是加强与企业合作,为企业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目前我校该专业与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制定教学、实验、实训、实习计划,校企分段完成任务。积极与政府部门和企业联系,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和技术攻关活动,学校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政策,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壮大科研实力,提高科研水平,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本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吗,立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论体系和运作模式,保持自身特色的情况下,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把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贴近地方、贴近实际、贴近基层,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效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探讨[J].武夷学院学报,2011.2(85-88)

[2]张雪平,周启忠,李庆.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宜宾学院学报,2009,6(112-114)

[3]李学勇,王鑫,谭义红.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长沙大学学报,2009,9(109-111)

[4]古天龙,景新幸,郭庆等.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7-110)

电子信息人才 篇12

关键词:教学模式,实用,创新,人才培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以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 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为手段, 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的软硬件结合的专业。该专业理论和实践并重, 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又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在信息高速增长的今天, 高新技术发展迅速、更新加快、人才流动加速。企业为了生存, 势必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员工基本技能的培训已转嫁到学校。那么高校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能力, 培养实用型的创新人才, 就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本文将从专业的特点出发, 重点分析如何培养实用型创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

一、理论教学模式改革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技术发展很快, 新元器件、电路日新月异且基础理论成熟、系统性强的专业。传统灌输式、只注重考试成绩的被动教学模式, 已很难满足当前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为了让学生从简单的应付考试到对理论知识的主动掌握, 从被动接受直到转变为主动探索研究, 就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和考核模式。

1. 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理论教学环节

该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 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应本着“宽”而不“散”的基本思想, 让专业突出重点和优势。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分为了信息处理基础和工程应用两大类, 如图1所示。这种设置既可以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又可以让学生真正深入到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去。

教师除了讲授基本的知识点, 还应将实际应用的途径和领域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介绍得出结论的方法和途径, 在理论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可以采用设定疑点, 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课后可以安排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去主动寻找最优解决方案, 培养锻炼学生积极主动地将相关知识整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可以巩固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2. 利用教学辅助工具激发学习兴趣

本专业的多数理论课程都可以用现有的一些软件工具进行验证的, 那么这些工具的应用也是课堂教育的最主要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用于完成作业的重要工具。专业核心课程像《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公式复杂, 理论性较强,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MATLAB软件对一些抽象理论进行教学辅助。同样在《电子系统设计》课程中用PROTEL或ORCAD进行电路设计;用MODELSIM, QUARTUS或ISE对VHDL和VERILOG等进行仿真和综合。利用多样化工具的应用来实现复杂理论的直观反映, 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 为将来的实践做好准备。

3. 改变传统考核方式

在考核上, 传统的办法是在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后举行考试, 其成绩在最终成绩中占绝大部分比重, 应付考试成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目标。这也是很多不良现象 (逃课、考试作弊、上课讲话、干与课堂无关的事即隐性逃课等) 的重要根源。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大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效果的考察, 除了传统的点名外, 还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以及设疑解答和作业的完成与质量的考核, 并提高它们在最终成绩中的比例, 避免高分低能的产生。扎实的理论知识是一切实际应用的前提条件, 也为后面实践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而为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提供保证。

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认知实验和验证实验且学时偏少, 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需要。因此必须调整和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和资源。针对企业招收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人才要求, 学校的实践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即首先达到实用的目的。高校可以根据行业的发展开设综合性实验, 突出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

1. 加强基础实验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可以通过C语言编程、MATLAB仿真、电工实习、电路焊接、单元模拟和数字电路设计、单片机和CPLD硬件实验、PROTEL电路及PCB设计等基础实验, 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对工具的熟练使用, 提高实践能力。

在认知和验证实验的基础上, 增加排错实验, 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应该安排一定的学时让学生提出自主实验方案、设计过程和预定结果并验证, 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是巩固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必要环节, 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具备更高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 在各种实验课教学中, 除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外, 要大量增加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使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有目的地进行探索和做一些简单的研究。大力提倡自主设计、自行实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认识自我和肯定自我, 建立自信和培养创新意识。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3. 开设综合性课程设计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些课程只靠基础实验是不能达到让学生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总体认知, 这就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或综合创新设计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和项目的概念。比如C语言、数据结构和数据库三合一设立一个《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综合课设》;数字信号处理与DSP技术或FPGA设计可以设立一个《信号与信息处理综合课设》。选题上难度、新颖性要跟当前的应用相结合, 要求学生自行提出相应的方案、功能模块划分和预期目标等。综合应用设计一般采用学生分组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方式, 按选题、方案设计、程序设计、验收答辩和提交设计实体及报告的流程完成整个设计。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也让学生经历了项目设计的部分流程, 让学生在校期间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为今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打下艰实的基础。

三、实践创新模式探索

1. 与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

我院在建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与美国德州仪器公司联合建立了数字信号处理方案实验室、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共同建立了地球物理仪器与信号处理研究室、与ALTERA联合共建了EDA/SOPC实验室。学校把培养一批IC设计与制造方面的高级人才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的一个长远规划, 本着推动电子信息领域的科学与技术向纵深发展和高水平成果的创造, 以及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创建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念, 促使我校电子信息学院的教学、科研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

2. 设立开放性创新实验室

提倡学生课外自主设计、自行实验、发挥主体性, 并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创新实验室。我们从二年级开始选拔一些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让他们走进创新实验室重点培养。学生可以从教材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到实验室完成设计制作的过程, 也可以跟着老师做一些的课题。在创新实验室我们配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 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指导, 同时指导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道搞一些开发创新, 这样十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学会从选题设计、项目实施到方案修改、数据处理、报告撰写一整套科学实验的方法。每一个走进创新实验室的学生都感到自己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让学习的积极性感染身边的每一位同学, 优化学习氛围。

3. 积极参加各种赛事, 以赛促学

参加各种竞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本专业注重参与国家和各大公司举办的多项赛事, 如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ALTERA主办的FPGA和NIOSII竞赛、TI公司的DSP竞赛等。参与和举办比赛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在实用中的创新能力为目标, 按照培训、选拔、再培训和参赛的模式进行。培训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第一次培训以大多数同学为对象, 因此以基础性知识的基本综合应用为内容, 结合实际应用中的案例为手段。其新颖性和实用性在吸引学生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取得比课堂教学更好的效果。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有激情, 同时参加各种比赛也能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期间有一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从自身意识到自己是当代的创新型人才。

四、结论

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不断探索和思考, 并引入新的思维。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保证培养的学生能满足用人单位“来之能用”的要求—实用性, 在实用这个平台上才能谈有所创新。同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挑战, 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指导水平、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选题、如何更有效的引导学生和消除学生畏难情绪等问题, 以及如何选择适合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的理论教材特别是实践教材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金鹰, 郑恭明, 罗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

[2]彭咏虹.关于大学教学模式的思考[J].高教探索, 2006, 4

[3]刘亚兰.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与职业, 2007, 2

[4]江龙华.论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 2007, 5

[5]苏文平, 薛永毅.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J].实践技术与管理, 2006, 11

上一篇:保国有企业下一篇:疑难危重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