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电子化

2024-07-05

信息电子化(精选12篇)

信息电子化 篇1

摘要:根据目前的信息发展状况, 论述了中国当前档案信息电子化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其优越性, 揭示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必要性。

关键词:档案信息电子化,现状,优越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子技术几乎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 给档案管理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克服传统档案管理的不足和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 档案信息电子化应运而生。档案信息电子化是利用计算机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层次的加工利用的一个过程, 可以使其转化为可供利用的软件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它可以对各个单位产生的载体档案实施系统和全面的管理, 缩短了二次文献信息的加工时间, 拓宽档案服务范围, 使档案信息顺利地与最新技术接轨, 并可以为领导者决策提供可靠的咨询根据, 为单位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提供快捷、优质的资料查询服务, 有利用单位档案为社会创造总效益与经济效益。

一、档案信息电子化的现状

(一) 档案软件普遍缺乏通用性

各档案部门所使用的电脑型号不一, 规格各异, 并且他们各自开发的软件之间无法互相利用, 不能实现互调, 所以不能通过计算机完成信息管理的工作, 从而无法快捷便利地出版信息编辑成果, 这严重的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

(二) 不能共享网络建设和档案信息系统

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一个能实现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 网络建设和档案信息系统实现形式不一, 各行其是, 而且其共享性、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较差, 无法满足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

(三) 电子档案的归档制度还不完善

各阶层档案管理单位应按照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同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 用于规范电子文件的形成、利用和保存等流程的管理以及明确归档责任、检查鉴定等一系列工作的环节, 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但从目前看, 许多单位的档案部门还没有制定出一套完善、严密的电子档案制度, 无法为档案信息电子化管理工作的实现, 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

(四) 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还亟需提高

为了顺利推进档案电子化的建设, 必须两手都要抓, 即同时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 把握好两者的辩证关系。但是我国现有的档案业务基础比较差, 案卷的质量也不高, 尤其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很差, 专业系统软件的移植性不强;档案电子化工作还没有界定统一的标准, 很多工作仅仅只是注重某一个馆或某个专业系统, 无法推进档案电子化的统一推广和全面实施, 这些都阻碍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展;最后, 由于程序的标准和档案的技术没有考虑到计算机的信息处理特点和发展角度, 使现在越来越多的载体归档文件资料, 无法完全适应现行的分类方法、档案整理和著录标准及有关规定。

(五) 档案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要实现档案信息电子化, 首先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知识层次是实现档案信息电子化的前提和关建。但是目前, 我国档案部门多数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普遍偏低, 进一步说就是目前我国还缺乏大量档案、信息处理的复合型人才。尽管引进了现代化、高科技的设备, 但是由于复合型人才的稀缺, 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严重阻碍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

(六) 保存和甄别电子文件的技术有待解决

以磁性和光学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文件, 因为它的信息读出是无接触的, 所以不存在磨损, 且它记录在载体上的信息被密封在塑料保护层内, 不易受到外界的破坏, 从理论上讲可以获得长期的保存。但是, 目前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时间偏短, 缺乏实际贮存的验证, 所以, 电子文件中的原始信息的长期保存问题仍是有待档案管理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其次, 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 电子文件的起草、修改、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 使得最能体现档案原始记录性的内容跟形式特征不复存在。没有草稿和印稿的区别, 也没有正本和副本的差异。如何甄别电子文件的原始记录性和凭证作用成为了电子文件能否作为档案的基础。

二、档案信息电子化的发展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网络已经将社会的各个行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电子文件因具有传递速度快、易于复制和修改等特征, 已经成为了人们沟通思想、进行业务往来的重要媒介。而电子文件、办公自动化等这些科技型事物的出现, 导致档案的产生、保存和利用方式发生了变革性的变化, 如文件的起草、修改、归档等过程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完成的, 这样形成的档案就会以机读的形式存在, 但是, 这些电子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档案的利用方式截然不同。这些变化预示着档案工作人员将会面对更多以磁盘和光盘为载体的电子档案, 同时还需要使这些机读形式的档案信息具有系统性、真实性和有价值性, 来广大信息检索者需求。由此看来, 档案信息电子化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档案信息电子化的益处

(一) 可以节省档案室的空间

现有档案室的大量文史资料体积大, 占地空间广。而信息电子化存储密度大, 占地少, 可以大大的节省档案室的空间, 还便于人们查阅。

(二) 便于进行检索、摘录和加工

档案工作者可直接利用机读形式的档案, 完成信息加工, 缩短二次文献信息的时间, 以便于快速、便捷地出版二次文献, 提高档案的时效性。还可将信息成果多份复制, 送至领导及各个部门, 拓宽档案的服务范围, 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三) 有利于遗漏文件的补漏、增缺和产品信息档案的更新

产品信息档案可以很方便的随着实物的变化进行变更, 同时在成果改造中, 又能以初始产品的电子档案为基础, 进行设计和修改, 避免了传统档案管理遇到补漏增缺, 就得拆卷重做, 从而可节省大量的劳动和经费。

(四) 有益于保护文档的机密性

过去查阅档案是利用整卷文件。使用者只是利用整卷中的一份文件, 却能够看到整卷档案中的全部内容, 这违背了文档管理规范的保密要求。而电子化管理可以将其改为单份文件以供使用者查阅、利用, 使用者就无法接触到其他无关的文件, 从而满足了文件保密的要求。

(五) 减轻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效率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现代网络系统不仅为归档提供了便利的管理手段和信息利用的快捷途径, 而且可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传输, 实现超时空利用。不但克服了立卷归档不便, 材料不全面, 借阅查找麻烦和在人员调动过程中流转速度慢, 流转的周期长的缺陷, 而且还有效地避免了信息的重复登记, 从而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六) 便于充分利用现代办公室设备

目前, 大多数单位的档案室对办公室电子设备的应用过于单一, 开发的功能还不全面, 甚至有的仅局限于文件的贮存和档案著录, 这种低效率的利用率造成了人、财、物和时间的极大浪费。而档案信息电子化则可以通过计算机强大的检索、分析、汇总、统计等自动化功能, 快速的查阅人事档案, 自动分析所生成的数据, 使办公室的现代化设备得到充分利用。

四、总结

档案信息电子化是档案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大大的提高了档案人员的工作效率, 有利于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降低档案的保管成本。但由于档案信息电子化系统是一项需要充分运用各种学科知识, 各部门协作, 多专业配合, 多环节配套的系统工程。但是档案信息电子化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档案工作领域还有许多技术和政策问题亟需进一步探索和解决。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真正履行好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职责和档案工作者的职业使命, 去不断地实践与探索, 以便于更加熟练地掌握它, 运用它, 从而促进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完善起来, 推进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快档案信息电子化建设, 实现档案工作各环节的电子化, 以促进档案工作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马灵君.档案信息电子化管理探讨[J].办公室业务, 2012 (14) :107-108.

[2]陈奇星.试论电子文件时代的档案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6 (18) :96-97.

[3]刘斌.论档案信息的电子化管理推进[J].河南社会科学, 2008 (2) :169-170.

信息电子化 篇2

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系统的概念,构成及一般运行过程

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系统不是学术用语,而是一个实际工程的代称,因此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在美国称之为电子化数据收集、分析及检索系统(Electronic Data Gathering,Analysis,and Retrieval System,简称EDGAR);在加拿大称之为电子化文件分析及检索系统(SySrem for Electronic Document AnalysisandRetrieval,简称SEDAR);而我国台湾以“电子申报系统”为其命名。

虽然各国(或地区)对该系统的称谓不一,但其基本功能是大致相同的,都是以电子化方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提交、传递、接收、审核、接受、加工存储和分发证券信息。本文将具有上述功能的计算机系统,统称为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系统。

在构成上,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系统与一般的管理信息系统或计算机业务处理系统基本相同,也是主要由输入端口、处理系统及输出端口三部分构成(见图1)。输入端口即系统的入档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称为报告义务入档人,是指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须披露公开信息的公司及个人。另一种是入档代理人。美国和加拿大的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系统为报告义务入档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委托他人代理其进行档案提交工作的便利,此时的受托人即为入档代理人。报告义务入档人委托代理人须支付代理费。处理系统是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系统的核心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电子化档案的提交、传递、接收、审核、接受、存储、加工和分发工作。输出端口即系统的信息用户。按信息的使用是否采取有偿形式,可将系统的信息用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免费用户,这是信息用户的主体,多为一般投资者;另一类是付费用户,占信息用户的较小比例,多为信息发布商或销售商。免费用户获得的信息通常都是未经加工过的,通过其自行访问网站来查阅检索,而付费用户获得的信息多通过一定的传输协议以批量方式进行。

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系统的一般工作流程(见图2),主要包括入档人登录、准备档案、提交档案及系统接收档案、审核档案、接受或拒绝接受档案、加工处理档案和档案数据分发等八个环节。通过上述环节,系统完成从入档人提交档案到档案信息向社会开放的全过程。

建立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系统对证券市场的作用与影响

建立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系统,实行信息披露电子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和作用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可概括为两条: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高效率。以下分别从四个市场主体的角度作进一步具体阐明。

1.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对上市公司而言,实行电子化信息披露以后,从短期来看,由于其要购置必要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同时还要支付入档费用,和(或)入档代理费(在其委托入档代理人时)及进行相关人员培训等,因而会增加一定的费用支出。但从长期来看,其成本是降低的。一是实行电子化信息披露以后,由于股东或潜在投资人能够更方便地获得信息,因此索取纸质文件的数量将大大减少,上市公司的纸质文件制作及管理费用降低;二是在有关公开信息得到充分披露和传播后,上市公司的筹资成本自然会大大降低;三是以电子化方式提交档案,提高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能力和水平,其相应的工作效率会显著提高。

2.对投资者的影响。对投资者来说,实行电子化信息披露为其增加了一条获得证券市场信息的渠道,而且这一渠道比传统渠道在许多方面效果更佳:一方面投资者获取信息更为及时,另一方面对信息的查询检索也更为快速便捷,特别是对于证券历史信息。

3.对监管机构的影响。实行电子化信息披露对监管机构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就美国SEC实施的EDGAR系统而言,其初衷并非为公众获取信息提供便利,而是以提供信息申报的便利性作为宗旨。当SEC接受公开发行公司的申报材料后,可以将电子文档传至对其负责的内部或外部的审查人员,并可将资料传送至交易所、全国证券商协会,或经由北美证券管理者公会传至各州证券主管机构。考虑到美国地域之广、资本市场之大,从申报工作量来看,EDGAR大大减少了证券监管机构的成本,显著地提高了其工作效率。

4.对证券信息服务行业的影响。证券市场是一个信息化市场,市场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分析、使用对于证券市场运作、市场发展、市场监管和投资者决策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正因如此,以证券市场信息为开发目标的证券信息服务业也不断发展起来。但作为这样一个行业,其健康发展至少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保证其所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和权威性;二是市场中能够形成合理的分工,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系统的建立和实施恰好满足了证券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两个需要。以严格立法强制实行电子化入档一方面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一个基础性的数据平台,有利于该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海外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系统的建立及实施概况

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系统首先建立于美国。早在1983年美国SEC就开始了该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并于次年秋季开发出第一代系统提供给信息披露义务人志愿使用。1993年初,SEC开始要求信息披露义务人志愿通过 EDGAR系统进行电子化入档。1996年,美国SEC规定所有的信息披露义务人都必须进行电子化入档。SEC官方网站对EDGAR的介绍中明确提出,建立EDGAR系统的目的是为电子化入档人提供便利,提高美国证监会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效率,使投资者、金融机构和其他人士能够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并且指出,信息传播的电子化,促进了投资者的更广泛参与,也推动了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EDGAR系统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志愿期、过渡期和正式实施期。志愿期时间较长,从1983年开始至 1993年结束。1993年2月23日至1996年 5月6日是入档人试用EDAGR系统的过渡期。之后EDGAR系统进入正式实施期。在此期间,EDGAR系统进行多次改版,特别是1998年SEC为适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决定进行EDGAR系统的升级工作,并于2000年发布了一系列公告,对与该系统升级有关的监管规则进行修订。目前入档人可以提交HTML档案,可以在HTML档案中提供超级链接,可以使用互联网向EDGAR直接提交档案。

EDGAR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EDGAR指定入档网站的功能、EDGAR系统软件的功能和EDGAR数据的分发功能。自2000年4月起,SEC开始通过互联网接受档案入档广SEC规定WWW.edgarfiling,sec.gov为入档人指定入档网站,该网站为入档人提交档案及进行有关入档工作的管理提供了大量便利。通过该网站,入档人可以下载用户端软件,进行在线信息查询、进行入档费用管理、直接提交入档档案。EDGAR系统软件主要是指供入档人进行档案编辑准备工作的 EDGARLink升级软件。该软件的主要功能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准备入档档案;二是使用XFDL语言对入档档案信息进行格式化;二是检查入档档案及入档文件中的格式错误;三是对入档人修改入档档案中的错误提供技术支持;四是自动对入档档案进行压缩处理,以节约档案存储空间和传输时间,EDGAR系统对外提供多种数据分发及检索方式。一是由EDGAR数据分发系统采取有偿收费方式对外出售数据;二是由投资者或其他人士直接访问美国SEC的官方网站,其中设立了一个“档案和格式”(Filings and Forms)栏目,用户可从中获取公开档案,但该网站上的公开档案在档案入档日期后的24小时后才能被浏览检索;三是投资者或其他人士访问EDGAR分发系统用户的网站来获取公开? 蛋感畔ⅲ部上蚱湟愿斗逊绞蕉┲菩畔ⅰ?br>

从管理上来看,可用下列表达式来表示EDGAR的管理模式:“SEC主管+外包工程+私有化”。所谓SEC主管是指EDGAR系统由美国SEC建立并由其负责,具体表现在该系统的主要立法规范均由SEC作出并监管执行,系统的规划设计由其进行,建设的主要费用由其承担,通过系统入档的档案由其审核,对入档人的日常管理也由其负责。所谓外包工程是指EDGAR系统的具体开发和日常维护工作由 SEC对外招标专业公司进行,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其仅负责规划和设计工作。所谓私有化是指EDGAR系统的一部分由外部公司进行开发、维护,开发、维护费用由外部公司承担,外部公司通过出售系统数据弥补其投资和日常运营。EDGAR系统共分三部分,分别是数据收集系统、数据分析审核系统和数据分发系统。前两部分的建设资金都来自政府拔款。私有化部分指的是EDGAR系统的第三部分,即数据分发系统,该系统的开发维护资金由系统的合约人提供。

为确保EDGAR系统的建立及顺利实施,美国SEC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规范,包括《条例S-T》和((EDGAR入档人手册)等,为系统的运行提供制度保障。《条例S-T》是EDGAR系统得以建立和实施的基石。该条例独立地规定入档人要以电子化方式提交档案,取消了一些在SEC规则和格式规定中的具体要求,还对有关的规则和格式规定作了必要的修订,为入档人履行电子化入档义务提供依据。但并不是所有的个人或公司都需通过 EDGAR系统提交档案,即便是必须以电子化方式提交档案的入档人在某些情况下也可申请豁免而提交纸质文件,而且对于某些文件,条例规定必须以纸质方式提交。

《EDGAR入档人手册》是规范入档人使用EDGAR系统进行电子化入档的基本标准、程序和指南,该手册已并入联邦条例准则,对所有的入档人均有法定约束力。入档人必须按照((EDGAR入档人手册)中规定的有关电子入档技术要求准备电子化档案。自1997年以来,《EDGAR入档人手册》已改版了8次,每一次改版或是为 EDGAR增加了新的功能,或是为了便利入档人,或是为了便利信息使用者,目前为7.50版。此外,美国SEC还经常以发布公告的形式,对EDGAR系统的制度规范进行修订。除此之外,美国证券交易法对EDGAR系统的建立及管理也作出了一些明确规定,如 EDGAR系统的最早法源依据便是1934年《证券交易法》第35条第(b)项,该项现已删除,另现存的第35条第(a)对EDGAR的各项建制要求作了若干规定,如预算分配和国会监督等。美国1996年的《全国证券市场促进法》在其107款中,对EDGAR系统的私有化问题作了明确规定。

EDGAR系统自建立以来,获得了较大的成功。目前,该系统已基本上取代了入档人传统的书面档案上报工作,极大地提高了监管机构的工作效率,强化了入档人信息披露的规范程度,为投资者获取证券市场信息提供了更多便利,同时促进了证券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EDGAR数据资料库已成为美国证券市场最重要、使用最广泛、影响最大的数据中心,被认为是美国政府承担建设的最成功的技术创新工程之一。

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仿照美国,建立了类似系统。加拿大于1997年初由各省的证券主管机构联合建立了一个与EDGAR系统功能相类似的 SEDAR系统。加拿大政府为该系统的实施专门颁布了一个全国性文件,规定电子化信息披露的内容与程序,要求各省的证管部门执行。加拿大证券监管局制定了SEDAR入档人手册,作为入档人准备及提交电子化档案的具体标准、程序和指引,并已参考并入SEAGR系统全国文件中,对所有电子化入档人具有法定约束力。关于该系统建立的初衷,SEDAR网站上的有关文件作了说明和解释:SEDAR系统为证券市场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的连接方式,实现以电子化方式提交档案和交纳入档费,节约时间和金钱,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高效获得信息的途径,同时在发行人、入档人和证券监管机构之间搭建一个重要的联系信道。至于SEDAR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则是由加拿大证券保管公司的子公司 CDS公司承担的。加拿大证券监管局指定CDS公司作为SEDAR系统的入档业务合约人,CDS公司管理和运行该系统,为入档人提供支持,同时与监管机构和入档人一道规划系统的未来发展。

总的来说,SEDAR系统的功能与 EDGAR大体一样。在目前阶段除豁免的申报发行人外,全部的发行人都要经SEDAR系统披露公开信息。根据 SEDAR系统的开发规划,在最后阶段所有的豁免发行包括外国发行人)与注册申请、第三方入档(如公司内部人的持股情况申报)都要经过该系统进行。

台湾于1998年开始实施公开信息电子档案网络申报系统,简称电子申报系统。系统建立的目的在其电子申报作业说明书中以下列字句给予了明确阐明:“台湾证期会为配合实施电子化政府的政策及贯彻信息充分揭露原则,积极推动“公开信息电子档案网络申报”,期望证券市场各项公开信息得以完整、快速地透过互联网络提供给投资人,以建立一个信息透明与公平的证券市场。”该系统由证期会主管,证期会委托财团法人证基会负责系统的建设及日常运营,证基会再委托台湾安际网络公司进行系统的具体开发工作。台湾开发电子化申报系统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建设资金仅1000万台币。就其数据库而言,目前只能起到一个电子化资料室的作用,还很不完善。他们正在讨论该系统的改进升级工作。据负责该项工作的有关人员介绍,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台湾的EDGAR”。

海外建立实施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系统的主要经验

美国SEC建立的EDGAR系统是海外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系统的代表,也是各国和地区效仿学习的对象。因此,这里我们集中总结EDGAR系统的建立和实施经验,主要包括:

1.以严格立法提供保障。如前文所述,对EDGAR系统,美国SEC制定了一系列条例、公告、手册等规范,同时美国的部分法律中也对EDGAR的有关管理作了立法规定。严格的立法使得EDGAR的建立和实施有了充分的法律依据,也使得EDGAR公开数据资料库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权威性得到了保证。

2.灵活管理。EDGAR系统得以成功实施,是与美国SEC对其的灵活管理分不开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过渡期。EDGAR系统最早是提供给入档人志愿使用的,之后SEC在强制所有入档人以电子化入档时为其提供了过渡时间表,保证了电子化入档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提供过渡期这一理念还体现在EDGAR软件版本的更新过程中。通常EDGAR在更新软件版本时都会给入档人一段适应调整时间,这对入档人顺利进行入档是十分有利的。二是电子化方式与纸质形式相结合。美国SEC在强制实行电子化入档中并没有完全取消纸质文件提交方式,其原因之一是考虑部分机密文件的安全需要,另一方面也 是考虑到上网并未为所有社会公众所习惯,同时上网并非所有投资者都能办到。三是随环境的变化不断修订规则。自EDGAR建立以来,其规则已作了多次修订,这些修订或者是为了适应入档人的需求,或者是为提高系统效率、降低入档人成本,或者为方便公众使用,或者为充分运用新技术。最突出的一次就是2000年4月24日美国SEC发布有关公告,使得互联网成为入档人提交档案的新手段,四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SEC建立实施EDGAR系统的所有工作并不是由其自身独自承担的,而是广泛借助了社会资源,甚至将系统的一部分进行私有化。五是注重为入档人和投资者服务。美国 SEC及其EDGAR系统建设合约人在为入档人和投资者服务方面作了许多细微的工作,包括开设热线电话、建立网上帮助和常见问题回答栏目等,尤为引人注意的是SEC在制定或修订有关规则时,十分重视入档人和有关方面代表的意见,同时进行成本费用分析,较好地体现了其为入档人和投资者服务的理念。

3.政府支持。美国政府对EDGAR系统的建设是十分支持的,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立法支持;二是资金支持。从前者来看,对于一个计算机业务处理系统,美国有两部证券业的基本法律对其有关管理进行立法规定,并为之制定特别的条例,可见其重视程度;从后者来看,1998年6月30日,美国SEC与TRW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EDGAR升级合约,估计系统升级的3年总费用约为2240万美元,到2001年6月估计包括系统升级以及日常维护费用总开支将达4900万美元。此外,在3年合约期满以后,SEC计划与TRW公司再续签新的合约,合约期可能为5年,在5年期满以后,8年的总费用将达1亿美元。如此大额建设资金都是由政府拔款,说明了美国政府对EDGAR系统的建设非常重视。

4.以充足的人力资源做后盾。美国证监会为了EDGAR系统的建立和实施,在社会上广招人才,向EDGAR输送了大量计算机技术人员、财务会计和信息编辑等各类专业人士。目前在EDGAR,单单提供技术支持的就有40—50位工程技术人员,专门从事上市公司信息接收、分类、审查、分析、存档入库和上网分发的达300多人。这也是EDGAR系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技术进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为使用,为EDGAR系统的升级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支持及有利的社会环境。这是EDGAR系统成功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

对我国建立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系统的思考与建议

从我国来看,目前信息披露还主要采取传统的方式,尚未实行电子化。我们认为,我国有必要借鉴海外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系统的建立实施经验,建设该类系统,推助证券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建立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系统,将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以下方面的积极深远影响。

1.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增强证券市场效率。实行电子化信息披露,将使我国证券市场多了一条公开信息的披露渠道,而且由于电子化信息披露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使得信息披露更加及时、快速。由于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系统能够提供完整的、格式化的资料和数据库,因而资料检索将更为便捷,数据资料也更利于投资者分析使用。其结果必将是大大促进公开信息的高效充分运用,提高证券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公开与公平性。

2.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信息披露监管是证券市场监管的核心。实行电子化信息披露,借助于最新信息技术手段,能有效地减少信息披露监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并显著地提高其工作效率,同时监管机构能通过对信息披露内容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控制信息的质量和流向渠道,获得更好的监管效果。

3.强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由于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系统要求上市公司履行特定的操作程序,对披露内容和形式也将作出严格的规定,因此将大大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水平,间接地强化其公司治理结构。

4.有效整合市场各方资源,促进我国证券信息产业发展。目前,我国有多个部门或单位进行有关证券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分发工作,包括证监会、深沪证交所、部分证券公司,还有一些专业的数据开发商。但尚未有一个权威、统一、完整的数据资料库,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也限制了证券信息开发使用的深度和广度。建立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系统,将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数据平台,摆脱目前“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促进证券信息产业的形成和长远发展。

5.适应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接轨的需要。我国证券市场信息系统建设与国外有较大差距,数据基础建设薄弱是主要问题之一,而数据基础建设是衡量信息系统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建立电子化信息系统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同时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不断走向国际化,基于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系统的统一数据库将成为吸引海外投资者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我们认为,目前在我国建立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系统是可行的。一是从技术上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证券信息电子化披露系统的建设和实施提供了充分支持.纵观海外相关系统的建设情况,其运用的主要技术是互联网技术,目前我国完全有能力自行设计和开发该系统(注:台湾开发电子申报系统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二是从管理上看,我国证监会和深沪证交所都有开发和管理大型数据库系统的成功实践。相信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我们有能力管理好这样一个系统。三是从法律上看,虽然我国证券法中并未规定信息披露义务人以电子化方式披露信息的义务,但在信息化技术已取得广泛应用的新环境下,证监会可以采取发布条例、公告等办法制定相应的规范,因此将不存在法律障碍。四是海外已有先例可循,他们在系统建设和管理中的经验可资我们参考和借鉴。

信息电子化 篇3

关键词:内部信息共享;现代医院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8-0046-01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时期内的涉及民生的焦点问题,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医院各部门之间的临床信息分离,易造成患者的重复检查、化验或者用药等。如果能够在医院内部建立统一的电子化信息平台,不仅可以解决看病贵的问题,还能够帮助医护工作者提高工作效率,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一、医院内部信息电子化共享的可行性分析

一个新的信息传递解决方案的提出必须有其适应的理论支持,在医院内部实现信息共享主要包括患者和医护工作者两个角度的考虑。

首先,就患者而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就医标准开始向希望自己可以获得全过程个性化服务转变,具体而言就是:患者希望自己的诊疗信息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索引档案,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被方便快捷的调出;患者的检验结果、用药信息等可以有公共的记录,避免医生对其病情进行重复检查和开药等行为的发生,进而帮助患者节约医疗费用;医疗和检验信息可以实现医院内部间网络信息传递,减少患者就医时的劳累奔波。

而就医护工作者而言,其希望能够通过患者当前病情和历史病情的电子查询提高诊治的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在减少时间浪费的同时提高其工作效率。

二、医院内部信息共享系统的系统目标和功能

医院信息共享系统应该实现以下方面的功能:

交换共享。主要是指同部门不同医护人员之间的临床信息交换共享,通过进行既往病史、检验检查、用药信息的共享减少患者的重复医疗和医疗差错出现的概率。

检索查询。通过信息平台建立患者的个人电子诊疗档案,利用电子档案方便快捷准确等特点提高患者就医效率。

智能支撑。信息平台与知识库管理相结合,帮助医护工作者适当获取临床诊疗的辅助支持。

三、医院内部信息电子化共享实现

(一)医疗信息存储与查阅制定方案

对医保患者和非医保患者建立统一的身份标识,然后设置患者信息缓冲系统,在每天的固定时段,最好是业务不繁忙时,对新增信息和修改信息与服務器进行信息同步,实现所有信息统一管理。

患者的信息主要分为影像信息和非影像信息。具体解决非影像信息的共享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首先根据患者的不同信息特点进行信息分类,如化验报告类、检查报告类、病程记录类、手术报告类等。然后再进行子空间具体分类,如具体用药信息、治疗时间、操作过程记录等。将这些分类信息保存成适用于系统传输和检索的文本格式,如PDF格式等,每天通过HIS系统与索引服务器进行同步,供临床医生查阅。

对于影像信息,共享平台可直接利用PACS/RIS系统进行数据的传输,并实现与索引服务器的同步,利用索引服务器对患者的基本信息、数据存储信息等进行地址索引,帮助医生调用。

而在医生应用端,客户端软件可以通过索引医院中心服务器快速获得患者的各类信息,并在客户端软件中进行数据和影像显示。

(二)信息共享实现方案

首先是电子病历如何建立。诊疗过程应该以病人为中心,一个优秀的、符合医院需求的电子病历可以使得患者的医疗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挖掘与分析。具体实现为:在患者数据库索引表中设置一个导出标志,出院小结书写完毕和每次修改后这个标志都应该设置为未导出,系统后台每个一定时间对该标志位进行查询,若查询结果为未导出则调用数据生成函数,根据3.1节中提到的文本格式生成文本记录,然后与服务器进行同步。患者在就诊时,根据患者就医身份标识在索引服务器进行信息索引,进而根据就医部门的不同需要调阅该部门所需信息报告,医护工作者利用该调出信息对患者进行病情确认和治疗。

四、系统实现中的关键问题解决方案

首先是患者的身份识别。患者可能没有医保卡,或者医保卡级别分类不同无法实现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传递等。这种问题的应对策略应该是根据统一的命名规范对医保卡和自费就诊卡进行统一编码,形成医联卡。

其次是数据标准和规范。对于不同部门而言,其既有的设备的存储标准可能不同,这就为信息共享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医院信息共享平台应该加入接口规范,依据各部门自身情况进行自我内部补充和定义。

再次是信息共享模式。考虑到方便医生使用的原则,信息的展示应该采用病史摘要和信息分类的方式,以供医生快速查阅。

还有就是个人隐私保护方面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其他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关经验,对信息隐私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就医生而言,只有在医生接诊的状态下可以对患者资料进行查阅,查阅的生命周期以诊疗结束时间为准。就患者而言,应该根据患者需求,建立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的隐私保护途径。就联网终端而言,应该设置患者病史查阅追踪机制,以防不法分子非法利用联网终端进行恶意操作。

五、总结

医院信息电子化共享是现代化医院发展的趋势。内部信息共享可以缓解当前的医患形势,帮助减少患者的费用支出,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瑞,赵玉兰.谈我院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的建设[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9,13(3).

[2]王锦福,于广军,吴晓峰.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的需求分析与可行性研究[J].中国医院,2010,14(10).

[3]陈建平,于广军,王英杰.上海市级医院临床信息共享项目的系统架构[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8).

[4]俞海莺.浅析医院电子信息化的应用[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1,4.

[5]万歆.医院之间信息共享的实现方案[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3).

档案信息电子化问题研究 篇4

一、档案信息电子化的现状

1. 档案软件没有信息管理功能, 缺乏通用性。

档案部门使用的计算机型号不一, 规格各异, 各自独立开发的软件不能兼容, 目前国内还没有研制出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由于不能实现系统互调, 就给档案信息管理电子化带来极大的不便, 不能快捷地进行档案信息的检索和编研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

2. 在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能够进行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

档案信息系统和部门网络建设格局各行其是, 层次不一, 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 不能适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

3. 档案信息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有待提高。

档案信息管理电子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历史原因, 馆藏档案业务基础差, 案卷质量不高, 特别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 系统软件移植性差;档案自动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 仅着眼于某一个馆或某个专业系统, 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 这也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顺利开展。

4. 有些单位的档案技术标准、组织程序缺乏电子管理的前瞻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以磁盘、光盘等电子介质形式出现, 而在有些单位和部门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的模式还根深蒂固, 原有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著录标准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档案信息电子化工作的需要。

5. 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要实现档案信息电子化, 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层次和过硬的技术水平。从目前看, 许多单位的档案部门缺乏档案信息处理的复合型人才, 大部分档案人员电子技术利用水平偏低, 甚至有现代文盲现象。因此, 为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而引进的现代化设备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更谈不上档案信息电子化了。

二、档案信息电子化的发展趋势

自动化、无纸化办公的出现, 使档案的生成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诸如文件的起草、签发、催办、归档等运作过程在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中进行, 这样档案的前身必须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态, 那么档案也自然以机读形式存在, 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预示着档案工作者将面对更多的以磁盘为载体的电子档案。档案利用者所关注的是信息的内容和便捷的档案利用形式, 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不同的机读形式的档案中, 把这些档案信息综合系统地整理分类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失时机地提供有价值的档案信息, 必须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只有机读形式的档案信息具有系统性、真实性、价值性, 档案利用者才能获得更为完善的服务。

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大众档案意识的增强, 我国档案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新形势下档案保管和利用两个体系的建设。要达到档案工作的要求, 全体档案工作者要肩负起档案为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任,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档案信息管理的新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 加快档案信息电子化进程,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档案信息电子化的优越性

所谓档案信息电子化, 就是以馆藏档案资料 (纸质或机读形式的) 为主要物质对象, 用计算机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层次的加工, 使之转化成为电脑软件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利用的过程。其巨大的优越性在于:

1. 可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技术设备的潜能, 提高档案利用率。

目前, 大多数基层档案部门对计算机的应用单一, 开发功能简单, 有的仅仅用于档案著录或文件打字贮存, 利用的低效率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 使现代化设备不能尽其用。

2. 缩短二次文献信息的加工时间, 提高档案信息的时效性。

手工信息加工工作模式是:选题—选材—编辑—出版, 这条“慢工出细活”的工作方式, 即从文件资料形成到开发“二次文献信息”时间长, 造成信息有失时效, 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的应用价值。实现档案信息电子化, 编者可直接利用机读形式的档案, 利用电脑的功能完成信息加工工作程序, 快捷地出版二次文献。

3. 可一次投入, 多次产出, 从而改变信息加工工作受经费限制的局面。

手工编研信息成果出版需要较多的经费, 但目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档案部门拿出较多的经费进行信息编辑是不现实的, 依靠自身解决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解决不好, 档案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成果只能“待字闺中”。

4. 信息成果可多份拷贝, 扩大了社会影响, 拓宽了服务范围。

档案原件的唯一性, 极大地限制了档案的利用范围, 档案信息的电子化, 使得档案的利用手续变得简便, 可同时提供多人服务, 同时档案的电子化所产生的强大检索功能, 进一步拓展了档案利用空间, 为最大限度地拓宽服务范围提供了可能, 档案部门的服务职能增强, 其地位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5. 档案信息电子化, 可使档案信息顺利地与最新技术接轨。

虽然“信息高速公路”在我国尚在起步阶段, 但档案事业要注意这方面发展动向, 超前拿出对策, 使档案工作适应这一客观形势的变化和要求, 为将来档案工作纳入“信息高速公路”打下基础。

6. 档案信息的电子化, 为档案管理的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

档案资源承载着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重任。档案原件的唯一性使得其弥足珍贵, 档案的保管和利用必然会给档案原件本身带来安全隐患。档案信息的电子化, 能极大地减少这种人为的损害, 确保档案原件的安全。

信息电子化 篇5

【中文摘要】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这一企业经营新环境正影响着信息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本文通过研究传统信息管理模式和剖析电子商务环境对信息管理的影响和推动,发现在当今高速信息量交汇的时代,传统的信息管理方式存在智能化、自动代、个性化不足人工成本高,信息一致性差等问题,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对信息管理的需求。针对以上这些问题,通过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了一个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管理体系架构,该结构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信息支持层、信息挖掘层、信息处理层、信息搜集层和信息安全。其中,信息支持层是一个由问题驱动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信息挖掘层从信息挖掘Agent在信息处理层得到的信息库中挖掘能应用于决策参考的信息;信息处理与信息搜集层主要完成信息的搜集与搜集后的分类、索引和安全层则是要保证信息的保密性、交易者身份的确定性、交易活动的不可否认性以及交易信息文件的不可修改性这四个主要方面。基于该架构,采用了面向对象分析建模技术,对中国电信潮州分公司综合开通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使用UML用例图建模了该系统的需求。该系统的功能包括以下模块:前台子系统、业务接口子系统、后台子...【英文摘要】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commerce, the new evironment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has been influenc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f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odel an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E-commerce has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found out some of the problems of the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ethods such as lack of automatization,of intelligence,and of customization, and information i...【关键词】信息 电子商务 信息管理

【英文关键词】Information E-commer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目录】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管理体系结构应用6-7Abstract7

第1章 引言9-12

9-10

摘要1.1 电子商

1.2 电务环境下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子商务的发展对信息管理的影响1010-111.4 论文章节内容安排

1.3 问题的提出11-12

第2章 五层信息管理架构的概述12-30体结构12-1313-1418-19

2.1 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管理体系总

2.2 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管理体系结构组成2.4 信息挖掘层

2.6 信息2.3 信息支持层14-182.5 信息处理层和信息搜集层19-23安全层23-3030-54

第3章 实际应用-潮州电信INAS系统

3.2 总体3.1 INAS系统概述及性能要求30-32

结构与模块外部设计32-373.3 业务接口子系统37-383843-4548-5252-5454-5564-6570 3.4 后台子系统383.5 网络接口子系统3.6 处理流程38-433.7 接口子系统3.8 后台子系统45-48

3.9 前台子系统3.10 开发过程中遵循的原则523.11 小结第4章 系统测试54-654.1 测试环境4.2 系统测试55-644.3 系统测试评估第5章 结论65-67

参考文献67-70

电子信息产业增幅扩大 篇6

持续回升 电子信息产业增幅扩大

本报综合消息9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其网站上公布了“2009年1月~7月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情况”的相关数据。

数据显示,1月~7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8%,扭转上半年负增长的局面。7月,电子信息产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3.6%,增幅比6月回升0.6个百分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出,在其监测的27个重点产品中,7月份有13个为正增长,比6月份增加了两个,其中:显示器、微型计算机自4月份扭转下滑势头后连续保持较快增长,7月增速分别为17%和41.1%,比6月份高0.8和2.9个百分点,而笔记本电脑更是呈现65.1%的高增长势头。

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还表示,电子信息产业出口降幅呈现收窄趋势。据来自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1月~7月电子信息产品出口2284.3亿美元,同比下降21.7%,降幅首次小于全国出口0.3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元件、器件行业出口分别下降35.9%、21.8%,降幅比1月~6月缩小1.9和1.5个百分点;广东、江苏等八个沿海省市分别下降7%~32%,降幅比1月~6月缩小0.4%~1.9%。

另外,数据显示,沿海省市增速逐步回升。7月,东部地区销售产值增长2.1%,在扭转前5个月下滑局面的基础上,比6月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江苏增长13.7%,增幅比上月提高1.2个百分点;北京、天津、广东、浙江等省市降幅比上月明显缩小; 但上海由6月份正增长转为下降4.3%。而中、西部地区在7月的销售产值分别增长了26.6%、18%。

与此同时,汇丰集团发布的“8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也从上月的52.8上升至55.1,创2008年4月以来的最高读数。而业界专家也指出,虽然8月份CPI同比增幅将连续第7个月出现负增长,但降幅大幅收窄,8月份应该是年内CPI的拐点,未来CPI将开始触底回升。

档案信息电子化现状分析 篇7

经渗透到了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正在逐步改变着社会活动的运行方式。档案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信息资源, 开发这些宝贵的档案信息资源, 并使之电子化, 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是新世纪档案事业发展的目标, 是事关全局发展的重大战略。

所谓档案信息电子化, 是指以馆 (室) 藏档案资料、纸质或机读形式为主要物质对象, 用计算机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层次的加工, 使之转化成为微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利用的过程。

一、档案信息电子化的必要性

1. 档案信息电子化可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微机的潜能, 提高其利用率。

2. 档案信息电子化可缩短二次文献的加工时间, 提高档案信息的时效性。

3. 档案信息电子化, 可一次投入, 多次产出, 可改变信息加工工作受经费限制的局面。

4. 档案信息电子化, 可将信息成果多份拷贝, 及时

送给领导及各个部门, 扩大其社会影响, 拓宽其服务范围, 提高档案部门的地位和作用。

5. 档案信息电子化, 可使档案信息与最新技术接轨。

二、档案信息电子化的发展趋势

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事物的出现, 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诸如文件的起草、签发、催办、归档等运作过程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中进行, 这样, 档案的前身必然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态, 档案也自然以机读形式存在, 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广大信息检索者关心的是信息的内容, 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不同的机读形式的档案中, 把这些档案信息综合系统地提供出来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档案信息电子化的现状

1. 档案软件还没有信息管理功能, 缺乏通用性。

档案部门使用的计算机型号不一, 规格各异, 各自开发的软件不能互用, 由于不能互调, 就不能利用电脑完成信息管理工作, 不能快捷地出版信息编辑成果, 这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

2. 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还不能实现共享。我

国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能达到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 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形式各行其是, 层次不一, 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 不能适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

3. 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有待提高。

档案信息管理电子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现有的馆 (室) 藏档案业务基础差, 案卷质量不高, 特别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 系统软件移植性差;档案自动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 仅着眼于某一个馆或某个专业系统, 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 这也制约了档案信息工作电子化。

4. 档案的技术标准、组织工作程序标准没有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技术特点和发展考虑。

现在, 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 而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著录标准及有关规定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归档文件的处理方法。

5. 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管理人员的知识层次和技术水平是实现档案信息电子化的前提和关建。从目前看, 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 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 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 甚至有现代文盲现象。

四、档案信息电子化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1. 电子文件的保存问题。

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时间短, 缺乏实际储存的验证, 所以, 电子文件中原始信息的长期保存问题是有待档案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2. 电子文件的甄别问题。

电子文件的甄别也是需要我们加以考虑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区别电子文件的真伪, 区别电子文件的原件与复制件。笔者认为, 电子文件制发单位可在机内输入隐形条码, 使之与伪造或复制件相区别。当网上用户使用任何一份文件时, 他只知道该文件内容, 而无法知道该文件条码。同样, 只有具备隐形条码的电子文件才是原件, 才能作为凭证或依据使用。

3. 电子文件的鉴定问题。

档案信息电子化之路探析 篇8

一、电子文件定义及其特点

所谓档案电子化, 就是用微机对档案文献进行筛选和不同层次的加工, 使之转化成为微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献供人们利用的过程。它主要包括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报表、电子图纸等等。与纸质文件比较, 电子文件具有以下特点:电子文件不再是直观的纸质文件, 它需要借助现代办公设备才能阅读利用;电子文件可以直接由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迅速地处理和传递;电子文件的利用是可共享的, 也不再受时间和距离的影响;电子文件的保存条件和环境要求与纸质档案不同, 它对保存场地的面积要求不高, 而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等条件的要求很高。

二、档案信息电子化的益处

从长远看, 档案信息电子化建设涉及的不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局部, 而是对整个管理工作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具体地说, 档案电子化的益处主要有以下方面:可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微机的潜能, 提高利用率, 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 使现代化设备得到物尽其用;缩短二次文献信息的加工时间, 提高档案信息的时效性, 档案信息电子化, 编者可直接利用机读形式的档案, 利用电脑的功能完成信息加工工作程序, 快捷地出版二次文献;档案信息电子化, 还可实现一次投入, 多次产出, 信息成果可多份拷贝, 这样就扩大了档案信息的社会影响, 拓宽了服务范围。

三、档案信息电子化的必然性

档案信息的电子化建设是顺应潮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举措、新要求。档案作为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 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

第一, 档案电子化, 可改善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实现档案电子化, 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 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 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第二, 形势发展的需求。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 一般档案馆都藏有数十万卷档案资料, 数百万件档案文件, 是本地区最丰富、最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库, 这样一大批浩如烟海, 珍贵的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很好地为各级领导和广大公众利用, 充分实现信息共享, 就失去了档案留存的意义。近年来, 档案载体逐渐并迅速地被磁盘、磁带、光盘所取代或更替, 电子档案的出现给档案馆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那就是电子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和利用手段,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只有一个, 那就是档案信息的电子化建设。

第三, 社会强烈需求。当今, 人们的时间意识越来越强, 领导做出重大决策需要迅速、准确;各职能部门工作查考要求快速及时;社会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需要量不断增加, 那么要了解这些详细内容恰恰只有档案馆才是最全、最新、最直接、最方便的一个场所, 这就迫使档案馆这个信息保管和提供利用的部门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 以现代化、多功能的服务措施, 使档案馆馆藏的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给各方面的需求者。

四、积极应对档案信息电子化带来的影响

电子文件是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中的最后一个文本, 没有草稿与印稿的区别, 也没有正本与副本的差异, 甚至文件与档案之间很难划定一条人为的界限。它给档案管理工作造成的影响与冲击必将是全面而深刻的。这些课题是电子文件能否转化为档案的关键, 也是赋予档案本质属性新的内涵的客观需要。为此, 档案界应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 做好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 实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也就是说, 通过采取技术处理, 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 即只能读不能写的不可更改的文件, 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 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 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社会效用。

第二, 解决好电子文件的保存问题。以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文件, 从理论上讲能够长期保存, 因为它的读出是无接触式的, 不存在磨损。电子文件记录在介质层上的被密封在塑料保护层内, 不怕外界磁场的影响, 不会直接受到空气中的灰尘、水分及有害气体的侵害。但是, 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时间短, 缺乏实际贮存的验证, 所以, 电子文件中原始的长期保存问题是有待档案工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目前, 对于长久保存的电子文件, 需要定期进行复制, 以防止损失。

第三, 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变革迫在眉睫。我国档案人员要适应电子化建设的发展, 适应新技术的需要, 加快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变革, 多途径、多层次培养人才, 是档案工作迎接技术革命最根本的对策。

第四, 电子档案是通过计算机、磁盘、光盘、打印、备份等形成的, 与纸质档案相比有其自身特性, 由于签名非传统意义上的“亲笔签名”, 法律上能否认可、如何认可;图像、声音的形成、技术鉴定水平及准确与否, 电子档案文件的法律依据等, 都决定、制约着电子文件的效力和归档保管的意义。而这些在目前尚未制定立法, 因此, 也没有依法制定的相应规范和制度。对于档案管理领域内的电子化管理这一法律法规性很强的工作, 更需要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规范。

参考文献

浅谈档案信息电子化 篇9

1档案信息电子化的作用

1.1可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微机的潜能, 提高利用率。目前, 大多数基层档案馆 (室) 对计算机的应用单一, 有的仅仅用于档案著录或文件打字贮存, 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

1.2缩短二次文献信息的加工时间, 提高档案信息的时效性。手工信息加工工作模式是:选题-选材-编辑-出版, 即从文件资料形成到开发“二次文献信息”时间长, 往往造成信息失效, 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的应用价值。档案信息电子化, 编者可直接利用机读形式的档案, 利用电脑的功能完成信息加工工作程序, 快捷地出版二次文献。

1.3档案信息电子化, 信息成果可多份拷贝, 将拷贝成果送到领导及各个部门, 就扩大了社会影响, 拓宽了服务范围, 档案部门的地位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1.4档案信息电子化, 可使档案信息顺利地与最新技术接轨。“信息高速公路”在我国尚在起步较晚, 但档案事业要注意这方面发展动向, 超前拿出对策, 使档案工作适应这一客观形势的变化和要求。

2档案信息电子化现状

2.1档案软件没有信息管理功能, 缺乏通用性。单位档案部门使用的电脑是不同的型号和规格, 使用的档案软件也不一样, 并且没有既可以检索又可以完成信息管理的电脑软件, 由此造成不能利用计算机软件完成档案信息管理工作, 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展。

2.2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发出一个达到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 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的建设形势不统一, 档案信息系统的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和共享性较差, 达不到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

2.3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有待提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 档案工作的基础设施较差, 案卷质量较低, 尤其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 系统软件的移植性较差, 各个单位档案信息电子化工作不统一, 并不能全面实施、进行标准化的工作。

2.4档案管理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实现档案信息电子化, 档案管理人员是关键, 管理人员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以及计算机操作水平, 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目前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能满足于现代先进设备的使用, 更不用说档案信息电子化了。

3档案信息电子化的应对措施

3.1政府应加大对档案信息电子化的投入, 开发档案管理准用软件, 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 提高档案信息系统的规范性、开发性、共享性,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

3.2解决好电子文件的保存问题, 实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也就是说, 通过采取技术处理, 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 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 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 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社会效用。

3.3管理向立体化方向发展。以前的档案管理是呈直线状态的, 随着人们对利用服务工作的重视, 使利用工作和其他基础工作构成一个平面。随着电子文件的介入, 档案种类在增加, 其基础工作和利用工作也都具有各自的个性。

3.4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变革迫在眉睫。我国档案管理人员要适应信息技术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抓好知识更新、引进、消化、适应信息技术的成果, 使档案人员拥有广博的知识, 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可以肯定, 加快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变革, 多途径、多层次培养人才, 是档案工作迎接信息技术革命最根本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刘英美.于档案信息电子化问题的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6 (05) .

[2]陈颖.档案信息电子化问题研究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 2010 (02) .

电子化业务的信息安全分析 篇10

1 电子化业务面临的安全问题

伴随着电子化业务的不断发展,安全隐患随之而来,需要行之有效的安全机制,从根本上规避安全隐患。电子化业务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两方面的安全隐患。

1.1 数据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

从数据的生存周期分析,电子化系统同样存在采集、传输、存储、再利用等多个关键点。而电子化业务的有效开展就必须要做到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的可信,这是电子化业务能够长期存在并逐渐成为业务系统的唯一形式的最基本保证。所以,电子化业务的数据安全问题可从四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电子化系统数据的有效采集;二是电子化系统数据的可信传输;三是电子化系统数据的安全存储;四是电子化系统数据的有效再利用。

1.2 互联网用户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

由于电子化业务系统面向的是互联网中的用户,用户的体验无法及时反馈给运维人员,客观上增加了系统安全的风险。因此,在系统运维过程中,获取用户对系统响应时间及操作体验将成为降低电子化业务系统运行降低风险、及时定位故障的有效手段。

2 A单位电子化业务系统安全问题分析

2.1 系统建设现状及安全问题分析

(1)在电子化系统数据存储和利用方面,A单位已通过部署具有冗余性的存储设备和独立的数据仓库软硬件系统,实现数据的安全存储和有效再利用的功能,并规避了在这两个环节的数据安全隐患。

(2)在电子化数据的采集方面,A单位采用ca证书认证的方式进行加密采集,采集不同的信息时,信息认证方式应在充分考虑系统平台环境的安全性和用户实际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区分,例如,在手机登录A单位系统时用短信认证的方式,而对电脑平台采用UKey的方式进行认证。

(3)在电子化系统数据的传输方面,A单位与业务相关单位的数据交互的通信线路,采用运营商专线,在应用上采用加密加签方式进行传输,基本达到可信传输目标。

(4)在互连网连接内部网络系统方面,基于安全考虑,目前A单位没有实现此项功能。但在未来,如何做好在此系统环境下的网络传输加密及应用加密,将是A单位电子化业务需要面临的重要安全问题。

2.2 运行维护现状及安全问题分析

(1)目前,A单位在安全防御、安全控制、安全审计、安全探测、预警监控机制等方面的功能较为完备,并经过两个第三方机构的安全测试,已能够证明现有保护系统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同时,建立了安全防护(防火墙、IPS、Web应用防火墙、抗DDOS)、安全检测(IDS、数据库审计、日志审计)、安全事件管理等,能够及时发现、分析、获得最新的安全态势,从而快速调整防护策略,提高系统的自固和快速反应能力。为软硬件运维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实时监控各类网络、硬件及应用的系统平台。

(2)现有系统运维过程中,已对网络层、应用保障、安全事件等参数进行监控与防护,而针对应用质量、用户体验、安全风险的发现等没有有效手段。电子化业务的安全机制的建设更多的应为从用户角度考虑,使其获得更好操作体验,而对于用户响应的监控维护缺失会造成系统运维时间成本增加,提高系统被入侵的安全隐患和风险。目前,用户操作的系统问题需要运维人员逐个人工排查,费时、费力,会错过系统安全防御的最佳时间,可能导致系统瘫痪,这项安全隐患必须解决。

3 A单位电子化业务系统安全问题解决方案

3.1 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

针对用户访问系统的监控和安全风险监测,应建立一套用户访问响应分析,建立安全风险监测系统,以实现安全应用问题的快速定位和安全风险的防控。整体系统至少能够获得如下监控数据。

(1)应用响应分析数据,解决应用响应缓慢的问题。分析应用响应全程时间,包括客户端处理时间、网络连接时间、页面加载时间、中间件响应时间、数据库响应时间等。定位那些终端访问缓慢、分析访问错误信息,包括RTT、HTTP错误、TCP错误、TCP流量异常。

(2)应用状态监控数据,实现应用故障实时告警。全面监控应用的所有对象,包括Web服务、主机状态和性能、数据库状态和性能、中间件状态和性能,每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及时告警。

(3)应用故障分析数据,实现故障定位和故障追踪。定位故障,全程监控应用所有对象的性能数据,通过分析性能历史数据进行故障追踪。记录访问应用的所用流量数据,可以追溯历史数据进行故障分析。

(4)应用访问行为分析数据,实现用户跟踪。记录所有用户的访问流量数据,从区域、结构、时间、数目等多角度进行访问行为分析,找出异常用户,可以进行用户行为审计和追溯。

(5)网络流量分析数据,查找网络变慢的原因。记录访问应用的所有网络流量数据,能够自定义条件进行流量追溯。分析ARP、网络协议、数据包比例、TCP重传率、TCP空连接率等参数,诊断网络变慢的原因。

(6)应用安全保护数据,阻止针对应用的网络攻击。检测针对应用的DDoS、漏洞入侵等网络攻击。记录访问应用的所有流量数据,能够进行持续性网络攻击分析。

这样的系统与现有防护、检测、审计系统相结合,能够为系统的运行维护提供较为准确的故障定位功能,集合网络设备、安全设备、业务应用等,形成一个对用户访问响应和故障定位的风险管理系统。

3.2 技术方面解决方案实施步骤

建立这样一个集成软、硬件的整体风险故障分析及响应监测系统,除了必要的系统部署、开发、测试等实施步骤外,对于前期的硬件网络环境和应用环境的调研和可行性分析也同样是尤为重要的。具体实施包括七个步骤:一是应用环境调研;二是网络及硬件环境调研;三是系统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四是确定系统建设整体部署和开发需求;五是确定本系统与其他运维系统相关接口;六是确定系统建设厂商进行系统设计、部署及相关开发工作;七是定期关注系统软硬件更新情况,及时进行系统部署更新。第一、二阶段,应对各项应用运行参数进行详细梳理,确定每个应用的潜在风险。例如,当前系统出现的最高并发连接数,该参数直接体现了该应用的日常的整体负载量;在硬件及网络环境调研阶段,重点对一些关键硬件设备及网络环境的重要运行参数进行调研,如对于防火墙设备,tcp网络连接数就是重要的风险防控指标。第三阶段,进行系统整体可行性分析。第四至第七阶段完成系统部署需求的确定、接口的确定,并执行系统设计与部署开发等步骤。当应用发生变化,导致网络或硬件环境变更,整体系统重新启动第四至第七阶段工作流程。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整体信息安全风险故障分析及响应监测系统在初次设计完成后,需实现面向用户的响应时间的记录与分析,在应用访问缓慢或中断时,可以快速定位到故障点,帮助网络或应用维护人员快速处理相关故障,节省了故障定位时间。同时,通过对比历史平均响应时间,可以发现整体系统在长时间运行情况下,哪个环节出现了响应时间变长的情况,从而为发现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提供数据支撑。

3.3 管理方面的解决方案

依据系统的安全设计的原则,在系统建设阶段,要确保电子业务系统改造在未来规划过程中安全机制的有效建立,要组建安全管理团队,负责进行系统整体的安全规划,包括网络结构和配置安全、应用部署安全、主机系统安全、边界防护策略安全等规划。在系统测试阶段进行安全测试,可以引入测评机构进行验证性测试。系统建设阶段分为设计阶段和测试阶段。

同时,依据管理与运维不相容的原则,在系统运维阶段,同样需要职能相对独立的人员或团队进行日常性信息安全运维操作,包括通过信息安全风险分析及应用响应监测系统发现系统异常及潜在风险,针对环境的变化,更改安全风险系统的需求或参数配置,更新安全操作手册内容,应包括运维过程中的操作和各部门安全管理员的操作,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应包括团队成员本身和各部门安全管理员。

3.4 管理方面解决方案实施步骤

在电子化业务系统规划阶段,应成立临时性的职能独立安全团队,负责安全规划设计、制定系统安全架构的具体实施计划,指导实施人员具体配置相关应用及硬件设备的安全策略,在系统测试阶段,自行或通过引入安全厂商的方式对系统进行安全性测评,并协调相关部门人员解决在测评中出现的问题。

在系统运维阶段,应建立人员稳定且职责专一的安全运维团队负责整体系统的安全运维管理工作,还需要定期引入第三方安全测评机构对整体系统进行安全测评,及时发现整体系统的安全隐患或漏洞,及时更新软硬件配置参数。具体实施步骤包括:一是建立安全团队,并明确团队人员职责;二是制定安全操作规定及手册;三是进行信息安全风险故障分析及影响检查系统建设;四是执行安全运维操作流程;五是引入安全厂商进行进场协助解决安全问题;六是定期引入第三方安全厂商进行安全性测试。如果出现问题,返回第4步骤重新循环。

4 结语

浅谈电子信息技术 篇11

摘 要:科技的发展带来人类的进步,在科技发展的背后有三个推动力:社会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国防建设,以及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人类自古以来就睁大眼睛观察者外面的世界,探索者日月星辰的运行。“二战”以后,世界维持了大范围的和平,使得人们有条件去开发更多的科学探索活动。经济迅速的发展,人们进入了高速信息化时代。

关键词:雷达;电子;信息技术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范围内兴起了第三次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无论从涉及的领域,卷入的地域,到变革的深度和对现在生活及未来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二战”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如果说,前两次技术革命都是动力革命,那么第三次技术革命则是一次信息化的革命。在此之前,即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起,兴起了一场新的物理学革命。这次革命发现了电子,放射性,激光,建立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原子能物理学,为后续的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二战”后诞生的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横断科学则为第三次技术革命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技带来进步,改变社会。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促进了现代经济发生重大的结构性转变以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此后人类社会从机械化,电气化时代进入了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第三次技术革命中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了高度工业化,走完了工业社会的最后历程,而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到来的时代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20世纪末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软件产业的兴起,是知识经济开始形成的标志。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成败关键所在。

人类进入了一个无线网络系统的高速信息化时代。

说到“二战”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雷达”就是个很好的代表。它就是个典型的“二战”催生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战前夕,诞生了电子新系统——雷达。

雷达是集中了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各种成就的高级系统。众所周知,雷达已成功地应用于地面(含车载),舰载,机载方面,这些雷达已经在执行着军事和民用任务。近年来,雷达应用已经向外层空间发展,出现了空间基(卫星载 航天飞机载宇宙飞船载)雷达。同时雷达也想向空间相反方向发展,出现了各种探地雷达,它已经用或将要用于探雷,资源勘探,地下构造“窥探”,地面危险物品侦查等方面。

雷达的基本原理是:发射机产生电磁信号(如正弦波短脉冲),有天线辐射到空中。发射的信号一部分被目标拦截并向许多方向再辐射。向后再辐射回到雷达的信号被雷达的天线采集并送到接收机。在接收机中,该信号被处理以检测目标的存在并且确定其位置。当雷达波形为重复脉冲序列式,通常采用一部天线以时间分割基础进行发射和接收。通过测量雷达信号到目标并从目标返回到雷达的时间,得到目标距离。目标的角度位置可以根据收到的回波信号幅度为最大时,窄波束宽度雷达天线所指的地方而获得。如果目标是运动的,由于多普勒效应回波信号的频率会漂移。该频率漂移与目标相对于雷达的速度(也成径向速度)成正比。多普勒频移被广泛用于雷达中,作为将所要的运动目标从自然环境,如陆地,海面或雨反射回来的固定“杂波”回波中分离开来的基础。雷达也可提供有关正在被观察目标的特征信息。

雷达通过将能量辐射到空间并且探测到由物体或目标反射的回波信号来工作。返回到雷达的反射能量不仅表明目标的存在,而且,通过比较接收到的回波信号和发射信号,就可确定其位置和获得其他与目标相关的信息。雷达可以在远或近距离,以及在光学和红外传感器不能穿透的条件下完成任务。它可以在黑暗,薄雾,浓雾,下雨和雪时工作。其高精度测距和全天候工作的能力是其最重要的属性之一。

雷达的种类也分为很多种:连续波雷达,单脉冲雷达,边扫描边跟踪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相控阵雷达,数字阵列雷达,脉冲压缩雷达,天基雷达(SBR)系统,合成孔径雷达,双基地雷达,超视距雷达,超宽带雷达,毫米波雷达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雷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过它的主要运用领域依然是以下几种:

第一,空中监视(远程预警,地面控制的拦截,武器系统目标截获,测高和三坐标雷达,机场和空中航线监视)。

第二,空间和导弹监视(弹道导弹告警,导弹截获,卫星监视)。

第三,表面搜索和战场监视(海面搜索和导航,港口和航道控制,地面测绘,入侵测试,追击炮和火炮定位,机场飞机跑道控制)。

第四,跟踪和制导(高射炮火控,表面火控,导弹制导,靶场测量,卫星测量,精密进场和着陆)。

第五,气象雷达(降雨和风的观察和预测,气象回避,晴空湍流探测,云能见度指示器)。

第六,天文和大地测量(行星观测,地球勘测,电离层探测)。

雷达虽然发展得非常迅速,但是随着对科技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也具有局限性。面临着以下问题:快速应变的电子侦察及强烈的电子干扰;具有掠地掠海能力的低空,超低空飞机和巡航导弹;使雷达散射面积成百上千倍减少的隐身飞行器;快速反应自主式高空反辐射导弹。因此,对雷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雷达界已经并在继续开发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不止有雷达,还有许许多多的新发现,涉及了众多的领域 ,可以说是电子信息技术带动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就我们身边而言,现在我们在家看到的电视,电脑,音箱……出门看到的大大的广告电子屏都属于电子信息技术。它包围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渗透到我们日常中的点点滴滴。

这是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全世界都在致力于发展科技,我们也不能落后。在古代机械的发展中,中华民族曾有过辉煌的纪录。但在近代的工业文明中却不见了我们的踪影。在隆隆的机器轰鸣声,崛起了大不列颠和德意志。“二战”后美国独占鳌头。曾经的我们落后了别人,现在就要迎头赶上。一个民族在凄风苦雨中要振奋精神,在振翅高飞是要保持清醒。

我们的生活随着科技进步变得丰富多彩。高新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电子信息技术是联系各行各业的一个桥梁,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我国也加大了科技的投资力度,大力支持科学技术的研究。就目前而言,在各行各业我国科技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当今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应该进一步加大它的变革和完善,从而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奇雯,刘忠义.浅谈认知雷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0).

[2]杜吟吟.浅析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

作者简介:秦铭洋(1995—),男,辽宁沈阳人,沈阳理工大学学生。

武侠(1996—),女,辽宁朝阳人,沈阳理工大学学生。

浅谈档案信息的电子化管理 篇12

关键词:档案的电子管理

一、档案的电子管理的概念

所谓档案的电子管理, 是以馆室的档案材料为依据的纸面的形式为主, 同时借助电脑对档案材料有选择地筛选, 好好处理, 把它变成计算机软件可以识别的存储信息供人们方便使用。

二、档案信息电子化的状况

1. 档案软件对于电子信息的管理比较欠缺, 移植性也很差。由于各个科室的计算机规格不一样, 导致档案软件不能互用, 一个档案软件不能具有双重的作用。要想完成文件搜索和档案的电子管理很困难。所以档案的电子管理很有必要的。

2. 在现今社会还没有成立一个数据交换的目录档案系统, 档案信息的统计系统和网络建设千姿百态, 研究性、兼容性、实用性比较薄弱, 不能达到档案信息资源共用的要求。

3. 档案的工作必须正规管理。档案的信息管理的基础条件要做的认真。由于各种原因, 档案馆室的档案管理不好, 答卷的质量不好, 各种档案的规则不一样, 档案软件的可用性不好;档案的管理也没有统一规化, 单纯看一个系统, 不能扩大标准, 这也限制档案信息的电子化。

4. 档案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标准都没有从计算机发展史来考虑。以前传统的档案分类及档案管理标准已经远远落伍了。现行的归档文件资料越来越流行。

5. 档案信息的工作人员全员培训, 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了尽早完成档案信息的电子化, 前提要有用之才的人, 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最近的专业技术, 不能只会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在当今社会, 很多档案科室缺少高级的专业技术人员, 特别是档案和信息管理的统合型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绝大多数档案工作人员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比较弱, 一小部分人存在现代文盲的情况。虽然有了现代化设备, 但是远远不能起作用, 那更别谈档案信息的电子化。

三、档案信息的电子化的发展方向和对广播台的档案业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1. 自从办公自动化软件、wps等新生的事物涌现后, 使档案的管理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老式的手写等方法一律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传统的档案的管理方法比较精细, 同时存在着纸质的形式。凡是检索者需要都非常关注信息, 可是这些众多的信息是来自不同的档案。如何把这些所有的信息集中起来, 是档案工作者的一大难题。所以我们要有一些有意义的档案信息, 这样才能让用户对档案工作人员更满意。所以, 档案的电子化管理是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对档案自身的制约:档案的自身特点是原始记载。原始记载主要表现在档案的内容上:需要经办人亲自书写和领导的签字等, 它体现了内容的真实性。这种原始的档案的记载, 具有一定的证明作用。在办公系统中, 电子的文件从书写到改正都可以在电脑完成, 改变了老式的原始记载。档案的电子管理是档案信息管理中的最后一环节。人们可以方便地在计算机上对档案进行修改和校正。

3. 对档案学的研究方向的制约:档案学研究方向主要由研究对象所决定的。传统的档案学主要是纸的, 自从电子的出现, 档案的工作由此面改变, 所以档案的研究对象也与众不同。老式的管理方法改变了, 出现了新的创新模式, 大大地提高了原有的档案学。所有研究内容都以电子文化为主。涉及计算机的技术和硬件的维护, 能够独立完成档案的电子管理, 也是档案学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四、对档案的电子管理的优势和就采取的方法

1. 使用现代化的手段, 提高工作效率。现今社会的档案管理对计算机的使用情况比较简单, 所以进一步潜能开发比较简单。有的单位只是把档案进行保存, 造成浪费很多的人力资源。

2. 减少电子管理的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档案管理是选材, 然后编辑, 最后出版。工作流程比较长, 信息流失的多, 耽误了档案的有用价值。

3. 档案的电子管理可一次投入, 它能够改变档案管理的工作方法。手工编研信息成果出版需要较多的经费, 但目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企望国家给档案部门拨较多的经费进行信息编辑是不现实的, 依靠自身解决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解决不好, 档案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成果只能“待字闺中”。

4. 档案的电子管理, 电子管理的信息可以多复制几份, 将好的电子信息报到上一级各个部门, 扩大了知识面, 开展了很多服务范围, 所以档案的管理也就得到了提高。

5. 档案的电子管理使档案与最前沿的知识相接轨。能够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使档案工作更好地做下去。

采取的方法:

1.一定要做好档案的电子管理的工作, 完成电子管理。由于最新的文件材料的归并迫在眉捷, 要求档案人员亲自到文件的领域, 把电子管理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处理, 从而保护电子的原始记载, 了解电子的最新信息, 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通过计算机的专业技术加工, 把电子的文件更改属性, 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记录。使它保持原始档案的属性, 发挥一定的作用。

2.让档案管理立体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一般是直线发展的, 随着人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这种直线发展状态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它只是体现了纸面上档案的管理情况。随着档案的电子化出现, 档案的分类和它的管理工作也是日益渐增, 它的管理工作和使用机率也很多。所以, 在原始的直线基础上上, 多增加一个信息记载的内容, 形成三维的, 变为立体化发展。

3.要集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广电台的档案工作人员必须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同时结合档案事业发展, 不断地更新旧知识。引进最新的前沿技术。让档案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的知识, 适合时代的发展。我们要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通过多种方法来提高自身的素质。

总之, 档案的电子管理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大型企事业单位, 这种电子化管理可以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推动社会的进步。广电台的档案电子的管理是当今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徐京利.解密中国外交档案 (1949-1955) [M].2007.01.

[2]李国庆.档案中介机构理论与实践研究[M].2006.

上一篇:食品加工废水下一篇:双子咪唑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