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

2024-05-11

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共12篇)

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 篇1

摘要:广播电视发射台机房配备着各种与电视节目安全播出息息相关的设备,加强机房的安全集中监控管理是发射中心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该文在分析了发射中心监控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保护现有资源投资,将独立的各个系统信息集中在一个综合远程监控管理平台上,变单一传统管理模式为集中管理新模式,实现了跨部门、跨地域的数据信息共享、统一管理的目的。目前本系统已经试用于厦门广电集团发射中心,系统运行至今效果良好,各方面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需求目标。

关键词:发射台,B/S架构,综合远程监控管理平台,集中监控,信息共享

1 概述

1.1 课题产生背景和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思想的发展,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已成为推进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厦门广电集团作为全国广电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担负着积累经验、出成果的重任。厦门广电集团中心各个发射台目前安装有各种不同功能的系统,然而这些系统均为C S二层架构,系统间又相互独立运行,信息无法共享,加上各个发射台地点分散[1],这无疑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集团高层领导无法对各个发射台进行统一的监控管理,无法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出即时的分析决策,无法保证发射台的正常工作。

在此背景下,我们根据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2]的具体需求,从广电实际情况出发,将安保监控系统、消防监控系统、环境监控系统等融合在一起,实行集团中心统筹管理,发射台内具体管理的解决方式,使各级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能方便即时地访问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各子系统统一通过综合管理平台进行信息交换,达到跨部门、跨地域的数据信息共享及协调工作的效果,提高整个集团公司的综合治理能力和管理效率。

1.2 综合监控系统概述

1.2.1 系统建设目标

通过本系统的实施,将安保监控系统、消防监控系统和环境监控系统等进行有机结合,实现面向6个发射台的机房环境、安全的全方位监控和管理,进而实现各级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统一管理,运筹帷幄”的目标,使集团中心的监控管理水平实现大幅度提升。其中,安保监控系统、消防监控系统和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直接嵌入综合管理平台,在客户端,只需要身份验证登陆一次综合管理平台,便可以方便地进行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切换,能够提示各个子系统的报警信息,并且可以查阅报警的详细信息,调用相关的现场监控图像等[3]。当然,也可以通过各个子系统的登录平台页面通过身份验证直接对各个子系统进行操作。

1.2.2 系统功能需求

通过建立综合监控管理平台,使得该平台作为一个子系统与其他的监控子系统能在同一个界面上运行使用,实现各个分监控的集中统一管理,并根据各个子系统的信息变化情况进行各个系统间的相互联动及功能调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1+1>2的效果。下面是综合管理平台系统需求分析提出的几点功能[4]:

1、实时监控显示

2、电子地图

(1)在地图上通过鼠标拖动即可标出各个机房的位置坐标并具有坐标保存功能。

(2)机房位置坐标修改。

(3)电子地图标注效果预览功能。

3、系统设置

(1)连接设置。

(2)各子系统间的联动设置。

(3)不同用户访问权限设置,权限细化至区域。

4、维护管理

(1)系统安全管理与维护

(2)报警信息的统计、查询和分析处理功能。

2 综合监控系统详细设计

2.1 系统架构设计

整个系统是在集团中心内部以太网环境下综合设计实施的,与办公网、互联网进行完全的物理隔离,用以有效杜绝系统遭受外来入侵和外来恶意攻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系统信息的安全性。同时,各子系统间可以互不干扰,各自独立运行实现其监控管理功能,一个子系统出现问题不影响到其他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保可靠性[5]。另外,在各个子系统独立运行的基础上完成相互之间的联动调用,确保突发事件的及时快速处理。信息化综合监控管理系统总体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2.2 系统功能设计

综合管理平台系统分为前台客户端监控和后台服务器管理两部分。无论是前台监控还是后台管理,不同用户权限登录系统后所能访问的子系统均不同。综合管理平台前台将直观显示用户权限范围内各个单位机房拥有的子系统并实时获取各个子系统发来的报警信息,后台主要是对用户、单位机房、子系统、报警信息的管理。前台和后台的设计视图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以下对后台管理的主要功能模块进行简单说明。

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功能包括对系统使用用户的管理和系统角色的管理。系统提供完善的用户权限配置功能,根据不同部门不同用户人群的工作性质,提供不同的操作访问权限,只有通过相应的用户名和密码验证才能登陆系统进行相应权限的操作,为系统的安全性提供保障。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视图如同图4所示。

单位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进行单位与机房基本信息的管理,并为机房配置相应的子系统以及进行机房分布图的管理。每个单位与机房都需要留下各自的联系方式,以方便出现问题时的指挥调度处理。不同的机房对不同的子系统的需求可能不同,所以还提供机房子系统配置功能,以灵活适应机房各自所需。单位管理模块的设计视图如图5所示。

3 综合监控系统关键技术

3.1 消息控件PopupWin

PopupWin控件是.NET平台下的一个开源消息提示控件。在Web开发中对提高用户体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该控件模仿MSN Messenger的警告,但是是用于网页的。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预定义风格或修改空间上用的所有颜色来完全地改变该控件的图形外观。控件支持拖拽方式,所以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把它放到页面上的任何位置。这个控件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它可以用在目前的大多数浏览器上,包括最新版本的Mozilla,Internet Explorer和Opera。在控件的很多属性上可以使用HTML,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图标或其它的任何方式来获得popup控件。

在综合监控管理平台上,根据需求,网页每隔20秒要弹出报警信息,这里我们使用了自定义消息控件PopupWin来弹出左下角的报警消息窗口。代码如下:

没有报警信息时:

有报警信息时:

3.2 socket通信技术

本系统要求在集团中心内部以太网环境下实现服务器端主机与客户端用户之间的数据信息交互,服务器主机和客户端采用TCP方式进行通讯,服务器主机进行侦听,客户端主动发起连接,连接建立成功后,客户端定时向服务器端主机发送查询请求报文,服务器端主机对请求进行应答。下面分别讲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编程实现。

3.2.1 客户端实现

本系统建立了一个客户端基础类BaseClient,BaseClient类创建有变量:connectSocket连接套接字、connectThread连接线程、IEP远程终端及timeoutTimer连接超时定时器。

BaseClient类中关键方法及功能描述:

(1)Connect方法[6]:为客户端创建一个socket对象,并尝试连接服务器。客户端连接是指客户端的Socket提出连接请求,要连接的目标即是服务器端的Socket套接字。关键代码如下:

(2)TimeoutPro方法:为Socket的私有方法,是连接超时自动处理的过程。

(3)Start方法:重新启动连接线程。关键代码如下:

3.2.2 服务端实现

对应于客户端实现,本系统建立了服务器端基础类BaseServer,BaseServer类创建有变量:cleanTimer连接超时定时器、connectDic多个SOCKET连接的字典、IEP远程终端、listenThread代表监听线程、serverSocket服务器套接字。

BaseServer类中关键方法及功能描述:

(1)BaseServer方法:服务器端基础函数,创建socket连接字典,并获取请求的远程计算机名。关键代码如下:

(2)StartServer方法:启动服务器,开始监听进程。关键代码如下:

(3)SendCallback方法[7]:该函数先从状态对象中检索socket,获取远端终结点的IP和端口,结束挂起的异步发送。关键代码如下:

4 综合监控系统功能实现

在浏览器中打开综合管理平台客户端系统登录页面,输入合法的用户名和密码,通过验证后即进入综合监控管理平台首页。系统主界面由联网机房、电子地图、用户信息、报警信息、报警提示等部分组成。联网机房中显示着用户权限范围内的所有单位机房,电子地图面板上显示的是厦门市地图,该地图上标出了用户权限内的发射中心机房所在位置。在界面的上方显示登录用户的基本信息及当前的系统时间。

如图6所示为超级管理员登录系统,可以看到所有机房。在电子地图上绿色图标标注的是机房所在位置,点击地图上的机房名称或者选中左侧树图中相应的机房名称,即可以看到该机房所配置的所有系统。

图7为选中后滨机房后看到的系统,这里有安保系统、消防系统、博汇系统。点击各子系统下的查看按钮即可以进入该子系统进行相关操作。

图8为点击后滨机房安保系统查看按钮后的界面信息。左下角红色窗口为弹出报警信息提示窗口,默认间隔时间为20秒。点击弹出的报警信息,可以查看最近的报警信息并进行相关报警处理意见填写。处理过的报警信息会在处理情况一栏中打钩。还可以查看与用户权限有关的所有报警信息,包括已处理的和未处理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时间、机房或者系统来搜索报警信息。

5 结论

本文结合厦门广电集团中心各发射机房目前的地理分布、管理现状及各子系统特点,放眼集团未来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设计并实施了综合监控管理系统,实现了整个发射中心内部资源互通的效果,增强了对数据信息的增值利用。尽管系统可以满足综合监控管理的功能需求,然而由于整个系统的复杂性及外在条件的影响,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修改:

1)系统的运用环境需要改善。虽然目前系统运行的内部以太网与办公网、互联网进行了物理隔离,但并不能说明整个内网绝对安全,网络内部的很多安全隐患尚需要解决。

2)数据的安全性保密问题。下一步将在加密算法上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对重要数据信息进行多重加密,保证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因在中途被截取而泄密。

3)系统扩容方面。下一步将考虑将中心的其他监控系统也纳入到本综合监控管理平台上,使整个系统的功能变得更加完善,真正做到综合发射台所有涉及到的工作内容。

4)引进数据挖掘技术,根据应用需要,充分分析不同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减少数据重叠[8]和数据孤岛,建立更为合理的数据逻辑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做到最优势组合。

参考文献

[1]胡金水.广电播出自动化网的监控系统[D].厦门大学,2009.

[2]刘强.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发射台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J].广播电视信息,2009(03):144-146.

[3]朴春慧,霍仁崇,陈艳春.煤焦化企业综合监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工矿自动化,2009(05):83-86.

[4]王承君.Web数据库应用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严丹.发射传输台安全播出指挥中心系统集成平台的设计和建设[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09(6):62-68.

[6]匡洪波.数据中心机房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华南金融电脑,2003(6):37-39.

[7]闫谦时,陈雷.一种基于网络的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2):183-185.

[8]王运栋.车辆监控系统中WebGis服务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08.

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 篇2

一、目标愿景

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纸质办公方式不断向计算机信息化办公转变。如今,随着互联网工具的发展,微信、钉钉等应用软件也成为我们日常办公工具。但是人民银行日常办公涉及工作机密,所以互联网工具因其时效性强的特点,只是我们非核心办公的必要补充。建立基于业务网的、整合现有的办公系统资源的综合办公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办公管理和事务处理效率,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角色从办公工具到数据资源的转化,实现办公管理数字化、智能化。

内审处长期从事内控管理、机制建设、防范风险的审计检查工作,经过多年的对中支各处室和所辖地市中支的各类审计,现各部门和地市中支内控管理已较为规范和完善。为进一步提升内控管理实效、强化内控机制建设、防范内控管理风险,发挥内审在制度建设、机制建设、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经验优势,将丰富的审计经验与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建立统一和完备的数字办公管理系统。

二、用户组织体系

用户必须隶属于机构,一个用户可隶属于多个机构,如一个用户属于某正式机构,同时是XX委员会成员等情况,机构有隶属关系,用户有级别关系。系统权限可因机构而异,也可因用户级别而异,也可因用户岗位而异,系统支持自定义权限。系统遵守最小权限原则,即上级可见下级,对未授权平级不可见平级,综合岗人员和管理人员权限高于其他岗,如综合岗可以打他人考勤,可以代他人报名参会等,管理人员可以指派人员完成某事务等。用户以自有ID和密码登录,用户与部门岗位关联,每个部门默认有综合岗AB角,其他岗位不强制AB角。岗位设置、人员设置需部门负责人审批。

三、主要功能

(一)审批权授权(即预审批)。系统支持预审批功能,即XX管理者可将自有常规性审批权授权于综合岗人员,被授权人即可完成对所授权事务的预审批,XX管理者可事后查看并完成最终审批。

(二)数字考核。支持按周、月、季、年汇总用户或者部门工作量汇总统计,量化考核。

(三)数字登记簿。可自定义或在模版基础上建立登记簿,并支持审批功能。可实现同一事项,录入一次,自动分录入不同登记簿。实现设置定时不定时提醒功能。

(四)调查问卷、征求意见、考评打分、投票选举。自定义调查问卷内容、答卷人员,实现答卷自动评分,答卷情况统计、汇总,生成汇总表并可导出表格。自定义征求意见内容,可按部门征求,也可按条件征求,也可指定特定人员,考评打分和投票选举也同上。以上均可设置条件,不符合条件的均可在提交时自动提醒,强制要求修改,避免如废票的情况发生。

(五)现公共信息功能分解。现公共信息分为一任务,即需要进行某项回应动作,二通知,即重要告知事项,需要知晓,无需做回应,三消息,普通告知事项,无需做回应。现实送达精准,可精准部门、科室、岗位、个人。

办公事务分解为:任务、通知、请示、指示、申请、审批。以上6项的特点为需要有发起方,如要求响应方为下级,则是任务、指示、通知,如响应方为同级,则是任务、通知、申请,如响应方为上级,则是请示和审批。以上6项均为事务型,可自定义流程、手续、设置条件。用户创建某一事务,并自定义其处理流程、审批手续、报送模版等各类条件,直至终结,各用户在权限范围内,可根据、修改、授权等操作,系统将以事务为单位,将一系列动作、资料等统计汇总,并作为一个整体留存。特殊情况、特别紧急情况,可利用互联网方式,如微信、钉钉或者电话短信方式。

(六)会议管理。会议管理即任务管理,会议发起方新建一任务,将会议要求逐一明确,然后发送给参会部门或人员,各部门或人员会接收到参会新任务,明确是否参会,如不能参会,则说明理由,并在任务里提交,如是不能参会,则部门负责人审批后,提交至会议发起方进行请假报备,发起方可实时看通知对方是否已收阅,名单是否报送等进度,最后可自动汇总(紧急会议单独设置),任务过程中,发起方可随时更改会议要求,更改后自动生成新的通知消息,接受方需从新确认。钉工具钉微信等互联网工具作为补充。

(七)人员档案、通讯录、考勤。人员建立电子档案,电子通讯录和电子考勤,省去通讯录因人员变动不能及时更新问题,电子考勤支持月底自动统计汇总。考勤系统自动关联相关功能,比如会议系统等。机构岗位设置权限在人事处,各部门可自定义非正式岗位,如安全员、消防员等。

(八)工作目标和进度总览。周报、月报、工作要点、年度目标,自定义其他工作目标、进度动态等一应信息,可实时一览,也可自定义周期自动汇总并显示。

(九)提供可用模版和自定义模版功能,比如登记簿,笔记本,且可实现以模版为基础,进行编辑,生成新模版,或直接使用。

(十)实时写作文档。支持在线编辑,多人编辑,具体技术细节参照类似软件(软件名:一起写)。

(十一)日程管理。管理者可按日程选择查看所辖部门所有事务情况,具体事务执行者可自定义事务等,所有用户均可按日程管理,实现定时不定时任务和提醒,防止事务遗漏。

(十二)规章制度和事务流程。规章制度和事务流程分部门显示,各部门自管理更新,且支持部门通过本系统生成正式文件时一键发布。

(十三)在线交流。类似购物网站点击在线客户,支持本系统任何界面直接点击对方,即可发起对话和传输文件,文件传输支持在线和离线,也可单独使用。

(十四)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固定资产电子登记簿,实现物品进库、保管、领取、分发等全电子流程,各相关登记簿信息自动更新。

(十五)部门会议笔记。电子笔记本,可择项分录入不同主题笔记本。

(十六)数据的二次开发利用。本系统运行使用后,会自动将通过本系统的数据进行保存,形成大数据,方面查询、调阅、再次开发利用,也可根据事务处理情况分析,进行事务处理流程再造,优化等。

(十七)审计专项功能。实现审计项目管理、审计资料管理、审计事务管理。实现审计项目从立项到整改完成各个阶段的管理,并实现数据共享、进度一目了然等功能。

(十八)需签字确认情况,无需登录系统,弹出确认对话框,身份验证(如密码输入)即完成确认。

(十九)预约系统。系统可定制预约项目和内容等,并形成汇总统计报表等,提高工作效率。如可用于食堂外卖等。

(二十)通过本系统生成的信息、动态、周报、月报、总结、计划等文档材料如需发布,可实现一键即可自动发布功能。(二十一)本系统生成的任何统计汇总报表等支持自定义导出功能并打印,打印可选择打印内容,也可汇总打印。(二十二)支持电子责任书签订。

(二十三)外部链接专区,将平时用的外部链接集中,且支持用户增减。

(二十四)事务事项可以实现备注功能。

(二十五)实现直接报送文件功能,即以任务或事务为例,如要求所有党支部2017年工作总结于XXX日前报送给XXX,各党支部只需在任务事项里点击XXX,即可把总结发送,且XXX可显示谁已报,谁未报,对未报的可一键提示,并可实现文档下载汇总编辑等。

(二十六)非常规功能,即以上所有功能均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实现其他事项备注功能。

(二十七)日志功能。系统自动记录用户操作日志,防止信息篡改,实现可追踪性。

(二十八)大众版和专项版。大众版和专项版,大众版为固定模版,主要是综合办公。专项版可定制,主要运用于各部门个性需求。

(二十九)使用部门可根据自身业务情况,自定义数据库表,支持各类型数据导入。

(三十)备份存档。每月月末,系统自动进行系统备份,每年12月31日,系统自动将所有文档归结成档案。并支持任何时点打印功能,可将文档按需打印存档。

(三十一)监督审计功能。经最高权限管理人员授权给纪委或者审计部门,实时监督,重点审计,实现高效非现场审计。(三十二)本系统维护事项。由于不支持互联网,需手工设置工作日。

(三十三)支持全系统按关键字搜索功能,系统帮助功能

四、软硬件架构

(一)客户端。无需任何改动变化,即现有的计算机客户端。

(二)服务器端。增加一台PC服务器,分配一新IP地址,新安装数据库软件(Mysql),WEB服务器软件(Tomcat),消息服务器,杀毒等安全防护软件一套,其他辅助软件。

(三)网络。利用现有网络,各客户端IP可访问服务器IP地址8080端口和XXX文件传输端口即可。

五、系统安全性。

系统利用现有网络系统,主机系统,安全防护系统,故系统安全性与现有系统一致。特别的是系统使用会有用户上传文件,安全防范措施为:系统首先将用户上传文件放置于临时隔离区,然后系统利用查杀毒等安全防护软件对上传文件进行安全检查,检查通过后,用户才可以点击确认上传,用户点击确认上传后,文件从隔离区上传至服务器存放。

六、项目投入

七、项目周期

物联网综合航运信息系统 篇3

提高船舶航行安全监控水平,提高运输管理效率,解决船舶管理和营运成本高,信息服务质量难以满足需求等,一直是困扰航运企业和航运信息化建设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

随着信息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物联网以其“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应用”的优势,推进船岸一体的信息平台和数据挖掘共享,致力于解决船舶和货物管理运营成本较高,提高航行效率和服务品质,加强安全管理等问题。实现航运企业对船舶运输全过程智能控制与管理,有效调控远洋船舶运力和船队结构,降低物流成本,节能减排。增强船舶运输信息服务手段和服务能力,促进航运业生产和管理方式向网络化、精细化、智能化的转变,提高船舶和货物安全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

二、物联网航运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1.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的英文名是Internet of Things(IOT),也称为Web of Things,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物联网的特征来划分,物联网主要有三大技术体系,一是感知技术体系;二是通信与网络技术体系;三是智能技术体系以及相关技术标准、运行机制。

2.感知、通信与网络技术体系应用

物联网航运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物联网感知技术,充分运用物联网通信与网络技术,采用GPS技术、GIS技术、数据通信、无线通信、卫星通信、3G通信、有线通信等,在数据采集上通过视频与图像感知技术、传感器感知技术,运用物联网技术标准和运行机制,船舶通导、电气设备和E-navigation相关接口标准,结合智能计算、云计算、移动计算、ERP、数据挖掘和专家系统等,实现货物自动识别、自动感知、自动定位、过程追溯、在线追踪、在线调度、动态监控等应用。

3.智能技术体系应用

通过友好界面和便捷操作,支持移动终端,实时显示船舶综合信息,引入全球的岸基AIS、卫星AIS、船舶AIS,LRIT、 POLLING等船位数据,全球的电子海图、船舶动态日报表、船舶基础数据、航行气象、天文潮汐、电航数据、机舱监控、视频监控、燃润料消耗、货物监控等数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智能调度技术、优化运筹技术等等,结合航线辅助设计和专家系统,实现船舶运输智能化、可视化、自动化和岸基支持,增强船舶运输信息服务能力,为航运管理、辅助决策和应急指挥提供强大支撑。

三、物联网航运管理业务逻辑

业务逻辑总体分为船端、公司端和二者之间的通信系统三部分。业务逻辑如下图1所示:

图1

1.船端

通过采集航行数据、采集机舱状态、监控视频、货物状态(冷藏箱的温度、湿度)等感知动态信息,通过数据汇总和分析处理,既用于船端的航行管理、货物监控、能效监管等,另一方面通过船载通信设备,定时向岸基进行数据同步。

2.通信系统

船岸之间通信的桥梁。船舶利用无线局域网、AIS、无线电通信、3G通信、海事卫星、北斗卫星、VAST卫星、铱星等传输各类数据。

3.公司端

接收船端信息,完善岸基视频监控和海图监控等动态监控系统,对船端数据进行处理和综合分析,通过调度和应急指挥系统,综合分析和辅助决策系统生成航行方案或处置方案,将指令发给船端。同时,与企业现有的船舶安全管理系统数据共享,为后者提供实时查询、异常报警、航行状态等数据。

四、总体架构

系统总体框架包括数据采集终端、船岸通信、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业务应用和系统用户等6个层次,包含了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与物联网标准规范相融合。如图2所示。

船载终端主要包括船载通信设备和物联网感知设备,即船载的GPS、AIS、船舶数据记录仪(VDR)、操舵仪、罗电经、机舱集控等航行终端和各类传感器、RFID、流量仪、摄像机等,实现对船舶航行状况和货物状态信息的感知与采集,组成感知层。

船岸通信主要依靠通信卫星、有线和无线通信网、INTERNET等,搭建物联网传输层链路,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实现船舶与岸基的数据和视频内容传输。

软硬件支撑平台分为船端和岸端,分别包括相应的服务器主机、存储备份系统设备、网络和安全设备等。

数据资源包括船端的航行数据、货物数据、机舱数据,岸端的调度数据、应急指挥相关数据、辅助决策数据、监控视频,以及其他业务应用系统的业务数据库、数据仓库等。

业务应用包括船端的数据采集与处理、船舶货物监控、船舶能效监控等业务应用系统;岸端包括岸基监控信息支持、岸基船舶监控调度和应急指挥、远程视频监控、综合分析和辅助决策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

整个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遵循物联网已有的行业标准规范,并对其进行补充完善,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最终为船东、货主、货代、船代、港口、政府监管部门等单位用户提供服务。同时还需研究制定相应的运行管理机制,以提供长期运行的保障。

五、物联网航运管理系统功能

1.船端应用

船载数据采集与处理功能,对船舶航行参数、海况和气象环境、船舶机务状态信息进行数据采集、数据整合处理、事件检测和记录,并通过船舶通信设备,定时向岸基传输。

船舶货物监控功能,对油轮装载的原油等货物进行安全监控;对集装箱冷藏箱的箱、货、流进行跟踪监控。

船舶能效监控和管理功能,对船舶的运行情况及能源使用情况进行监控。

同时运用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实现船舶基础数据的自动化采集与动态统计,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与质量,使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数字输入中解放出来,把精力集中在机舱工控、燃油的跟踪和科学监控上;实现船舶主副机、油料消耗定额的实时优化,使之更贴近船舶动力设备和燃油消耗的实际情况,为设备运转和燃油监控与异常消耗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2.公司端应用

岸基监控信息支持功能,接收船端上传的信息,进行检测、处理和综合分析集成,提供信息支持管理和服务应用。

岸基船舶监控调度和应急指挥功能。建立多态自适应模型,对船舶航行进行综合调度,达到生产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为船长提供风险预警方案和参考处理方案,一旦船舶发生紧急情况,可调动岸上的各类资源,给出优化的应急处置方案。

远程视频监控功能。根据需要对船舶运行状况进行查看,提高岸基航行支持、防海盗、技术支持和远程医疗能力。

综合分析和辅助决策功能。进行远洋船舶综合分析,从设备运行、海况气象、航行计划等方面分析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并引入全球海洋气象中心的气象数据和第三方提供的航线规划数据,把生产调度、周边气象环境、经济效益结合,合理判断和分析船舶在航状态,确定机舱工控、油耗,对单船的性能和油耗实现实时、精确掌握和控制,制订与优化船舶航线、航速、主机转速、燃料补给等方案,进行航行成本分析和经济航速、航线计算,生成最优航行方案提供给船端。

六、结束语

以物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被誉为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航运管理作为物联网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也将会越来越受到航运界的关注。可以相信,随着物联网的技术发展与应用的进一步深化,航运管理信息化必将进入物联网的时代。

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 篇4

城市输配电网络中电缆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不断发展的输配电技术的背景下尤其突出, 大面积的停电往往是由于电缆故障所引起, 再加上具有较长的电缆故障抢修时间, 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当前, 电力设备的周期巡视管理还属于粗放式, 这种电缆运行管理方式在大多地方沿用, 对于发生的情况往往不能及时了解, 此管理模式的不足也都在众多的电力隧道事故中暴露出来。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能够更好帮助电缆监控人员进行故障位置的快速定位, 充分利用好电缆移动巡视、电缆监控等技术手段, 保证及时进行故障处理, 能够有效分析故障影响情况, 可以看出, 地理信息系统在电缆监控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1]。

1 电缆综合监控系统设计

在电力体系中, 电缆综合监控系统则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设计思路一定要符合电力信息总体规划的要求, 尽量避免硬件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重复录入, 有机结合好现有信息系统, 这里分析电缆综合监控信息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

(1) 在对于GIS内已经存在的各种数据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 可以依托PMS技术, 更好建立电缆综合监控信息系统, 这包括相关的图形化的电网GIS网架、电缆设备基础台账、多种粒度的权限控制等方面, 这样就能有效使得PMS已有信息和电缆各类监测信息进行有效的融合, 更好进行集成化的展现。

(2) 输变电设备中包括电缆监控信息, 其为输变电设备的一个信息层, 这就要求与其他的输变电设备的信息进行整合, 包括相关的巡检信息、缺陷信息、检测试验信息、设备台账信息等, 能够使得完整的信息服务在输变电设备的日常管理和辅助决策中起到重要作用。

(3) 系统中应该具备信息接入规范层, 其中包括接入相关的电缆监控系统的可扩展信息, 在同一管理平台上集成分散的检测系统, 在不同的厂家的实测数据实现同一存储和采集功能。还能够充分考虑可扩展性方面的需求, 能够考虑将来检测需求, 使得系统后续建设成为可能。

在电缆监控中心信息中, 包括电缆相关的SCADA负荷数据和能集成隧道、电缆等相关监控系统信息, 可视化综合展示电网的GIS, 其中, 视频接入子系统、前置接入子系统、信息集成展示及综合分子系统等三个部分构成电缆监控中心信息集成系统, 通过三个子系统的相互协作, 能够完成综合预警管理, 隧道监控信息集成等功能。

2 电缆综合监控功能应用与分析

2.1 全局可视化展示探讨

PMS统一可视化平台能够在电缆综合监控系统中实现检测设备的全局化信息展示:

(1) 在电网GIS网中, 利用设备导航可以定位监控设备位置, 另外, 警报设备的定位也可通过报警信息进行, 这样能够对于报警位置, 监控设备地理分布进行有效了解, 方便于知道后再次进行处理。

(2) 监控设备列表则是通过系统加载相关的隧道设备、电缆设备而形成, 这样方便进行设备导航, 设备列表中通过不同颜色来表示设备发生报警的情况。

(3) 监测设备的实时采集信息能够由监控人员进行实时监控, 主要包括当前负荷、最低油压、当前电流信息、最高温度等, 对于油压测点的油压值、电缆的当前温度、最高温度进行产看, 设备的情况则可以通过颜色提示而便于运行人员直接了解。

第四, 在安装视频监控的隧道中, 为了更好了解现场运行环境, 都是通过隧道内的实时视频监控完成。

2.2 报警信息综合管理

(1) 现场设备出现报警, 报警信号采集通过前置系统完成, 报警信息能够在前台进行展示, 相关报警的类型以及报警的设备都可以告知给用户, 根据报警程度的不同, 相关的运行人员可以根据报警声音进行判断, 指导确认报警。

(2) 运行人员能够对当前的报警信息进行确认, 确认处理后, 报警声音输出进行关闭, 用户进行处理。

(3) 修补报警信息以后, 可以把该报警从列表中消除, 利用监控系统传输的报警恢复信号完成。用户可以手动解除系统产生的模拟报警, 但是, 进行解除过程中, 设备的报警值条件则由系统进行判断。

(4) 监控负荷报警则包括的有电缆的地温、截面积等参数, 这样能有效防止电缆温度升高过快而造成电缆的烧坏。超高压电缆载流量应该根据不同的地温情况而对于电缆负荷值进行监测, 在发现具有超载流量的电缆情况下进行报警, 并进行用户提示。在综合数据平台上, 系统每隔15分钟, 则会自动实时取超高压电缆的负荷数值, 还能有效比较当前允许的载流量, 报警则会在超出此载流量情况下进行提示, 并总结在报警综合管理列表中。

2.3 基于设备对象的局部集成化展示分析

PMS中监控设备对象可以帮助用户进行查看该单体设备的集成监控信息, 同时, 还具备相关的评价、诊断、预测以及设备状态分析等功能。

(1) 被监控设备基本信息由系统进行查询, 另外, 对于隧道的监测设备安装还能进行有效查看, 这样就便于运行人员更加方便了解设备, 通过调阅PMS的设备台账信息来了解更为详细的设备台账。

(2) 井内所有监控点的当前状态则是可以利用系统中的按照竖 (工) 井进行查询, 过滤结果则是根据监测点类型进行, 这样能够帮助人员对于井内设备状态进行全面的了解。

(3) 某一监控设备的信息查询也由系统提供, 相关设备的检测信息可以由该监控设备进行查询。对于超高压充油电缆的情况, 电缆的油压检测信息可以进行关联查询;另外, 在监控隧道的电缆部署中, 还能对于隧道的视频监控信息、环境测温信息、火灾报警信息、技防信息、附属设备信息进行关联查询。

2.4 查询统计功能分析

(1) 查询油压曲线。系统能够查询系统所有的油压检测电缆中的油压信息, 设备通过快速定位进行查询, 利用设备列表, 还能得到某一油压下的油压监测曲线, 还能对比相关的测温、电流、电缆负荷的曲线。

(2) 查询温度曲线。系统所有测温电缆能够在系统中进行查询, 也能实现快速定位查询设备, 利用设备列表速查, 能够得到电缆距离分步的温度查询、平均温度查询。

(3) 报警信息查询。系统能够详细记录根据时间段的事件类型查询报警记录以及事件处理状态等, 还能把查询结果到出到Excel。

(4) 查询负荷曲线。电缆负荷信息则是通过系统中的综合数据平台所获得, 这样, 就可以对于110k V及以上超高压电缆负荷信息在集成平台上得到, 为了便于人员发现问题, 进行比较的曲线包括电缆油压、电缆温度等参数。

(5) 电缆趋势分析。主要包括为某段时间内温度、油压的变化趋势、测温电缆趋势、以及油压电缆趋势等相关分析。

(6) 设备故障率统计。在一定时间段内, 系统能够对于设备对象进行电缆测温、充油电缆监控设备的故障率等进行统计。

3 结语

在电缆日常运行管理过程中, 电缆监控则是一项日常工作, 尽管电缆的实时运行能够进行有效的综合监控, 但是, 还需要和电缆的日常运行业务相互结合, 不断完善功能, 包括有机结合电缆故障管理业务、电缆检修管理、以及电缆缺陷管理等方面工作, 能够通过检修计划的合理安排, 有效保证电缆的运行状态的信息支撑, 使得电缆事故能够有效控制, 从而保证好供电运行。

参考文献

[1]罗俊.电缆隧道综合监控系统在电网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 2013 (19) .

综合信息服务查询平系统(共) 篇5

综合信息服务查询平台是庆阳市岚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自己研发的一个方便、快捷、简单、易懂的系统,其安装内容广泛,客户可凭自己意愿安装系统。综合信息服务查询平台适用于各个领域,各个行业。

系统简介

综合事务查询系统将现代化科技信息技术引入农村管理,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建设和完善农村信息化管理及服务体系,为农村各级管理职能部门提供农村人口、党务、政务、妇联、民政事务、社保、治安、人民武装、资产、资源、财务和社会职务等全面集中管理,并能借此帮助各级农村管理部门进行数据的逐级统计和汇总分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创新与发展的依据,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该系统的成功应用,可搭建融宣传、公开、监督、服务、交流、展示、曝光、考核、诉求、查询、监察、评价和信息发布为一体的覆盖县、乡、村的廉政网络。搭起上连县区,下通乡、村、农户,横贯涉农部门的信息服务管理框架,创建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科学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制度+科学+网络”的廉政工作立体化新模式。

系统特色

1、界面简洁,内容充实

2、数据量不设上限,可扩展性强

3、自主开发,可修改性强

4、简单易用,为政府与群众畅通信息

5、售后数据维护采用远程方式,服务便捷

6、数据存储于远程服务器,使用方无需配备服务器,无需进行服务器维 护(专业性要求较高)

7、合同协商售后维护期限,维护期结束前,庆阳岚洋科技制作、移交维护手册,并负责为使用方培训至少一名维护人员

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 篇6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MIS) 指标体系 AHP法 模糊综合评价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管理信息系统(MIS)在企业中日显重要,但是,其应用效果往往需要在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相当一段时间之后才能体现出来。而且对于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软件产品,对于它的评价是具有模糊性的,因为影响软件质量的某些因素是模糊的,这时如何对其模糊信息资料进行量化处理和综合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对工程软件进行评价有其科学性和实用价值。为了实现准确、全面的评价,有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因素间还可能分属不同的层次,这时就需要在每一层上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评价,引入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

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评价的指标体系

MIS评价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即确定从哪些方面来评价MIS。在遵循系统性、可测性、层次性以及定性与定量关系的基础上从系统性能、系统效益、系统的技术、系统的可操作性四类指标,在这四类指标下共有25个具体指标。

1.系统性能(B1)

系统可靠性(C1)、系统效率(C2)、可维护性(C3)、系统安全性(C4)、系统实用性)C5)、适应性(C6)、可共享性(C7)、系统寿命(C8)、可扩充性(C9)、可移植性(C10)共十个子指标。

2.系统效益(B2)

直接经济效益(D1)、战略效益(D2)、技术效益(D3)、间接经济效益(D4)、具体运作效益(D5)共五个子指标。

3.系统的技术(B3)

准确度和精确性(E1)、及时性(E2)、存取能力(E3)、资源利用率(E4)、规范性(E5)、开发效率(E6)共六个子指标。

4.系统的可操作(B4)

数据输入方式(F1)、输出(F2)、文档完备性(F3)、界面友好方便性(F4)共四个子指标。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该模型建立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利用AHP法获得对系统的多个因素的分析,计算出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然后,确定MIS评语集;对影响MIS四个方面25子个指标的内容利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基于AHP方法的评价模型权重的建立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应用层次分析法首先要从复杂众多的因素中筛选取最重要的关键性评判指标,并根据他们之间的制约关系构成多层次指标体系。在本文中我们构建了MIS的多级评价指标体系,这就作为层次分析法的层次结构模型。

(2)构建判断矩阵

一旦确定了递阶层次结构,上下层次之间元素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了。假定上一层次元素C为准则,所支配的下一层次的元素为P1,P2,…,Pn,它们对于准则C的相对重要性赋予u1,u2,...un相应的权重。如果某个元素的权重不能直接获得,这时可通过准则C,对元素进行两两比较,决策者反复回答问题,针对准则C,两两元素中哪一个更重要,重要多少,并按1~9标度对重要性程度赋值。

(3)层次单排序

层次单排序可以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问题,即对判断矩阵A,计算满足AW=nW的特征根与特征向量。λmax为A的最大特征根;W为对应于λmax的正规化特征向量;W的分量Wi即是相应因素单排序的权值。

(4)一致性检验

我们可以由λmax是否等于n来检验判断矩阵A是否为一致矩阵。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的步骤如下:

i 计算一致性指标(式1)

ii 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RI的值是这样得到的,用随机方法构造500个样本矩阵:随机地从1~9及其倒数中抽取数字构造正互反矩阵,求得最大特征根的平均值λ`max,并定义

(式2)

iii计算一致性比例 (式3)

当CR<0.10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

2.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定

(1)确定评语集合论域 Vn

V={v1,v2,……,vn}

(2)用隶属度函数等手段确定各子因素相对于评语集的隶属度,得到了单因素的模糊评价矩阵M1

(3)改进的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确定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糊矩阵(k为一级指标项的数目)。利用上面的M1和相对于某一级指标的二级指标权重A={a1,a2,…,am}(利用AHP法求得)为模糊向量(m为相对于某一级指标的二级指标项目数),计算一级隶属度。

在此对传统的计算Rl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取权与单因素隶属度的乘积代替了模糊变换中的取大取小的算法。此改进的目的在于:在“标准”的模糊综合评价算法中Rl计算方法为:

把r`lj作为样本X就m个指标对第j类Cj的综合隶属度。事实上,这样计算的r`lj不能综合反映X对Cj的综合隶属情况,这是因为在进行ai∧m1ij的运算时,只选取了部分信息,而丢掉了某些更重要的信息。而取权与单因素隶属度的乘积aim1ij,就综合反映了样本就因素对类Cj的隶属情况,综合考虑各单因素的影响后,样本对Cj的综合隶属度可表示为故一级隶属度Rl为

(4)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利用一级指标的权重及其模糊矩阵R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其具体形式为:。

(5)评价结果的确定

在传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中对归一化后 利用最大隶属度法得到评价对象的评定结果。由于该评语集V本身具有模糊性,所以根据最大隶属度法得出的软件综合评价结果较粗。因此,在此我们对传统的方法又进行了改进,采用各个评语实行百分制记分的办法对评语进行定量化处理。

四、实例研究

在此以陕西渭南机床厂的《“星火”高效节能促产》项目为依托,从该公司实际情况得到了反映该企业MIS需求的基础数据,并组织开发了适合该企业的“星火”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的改进模型对其进行评价,过程如下:

1.基于AHP方法的评价模型权重的建立

结合本公司的实际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简化,运用萨迪提出的“1~9标度方法”,建立评价的判断矩阵,并计算出各自的最大特征根λmax和相应的排序向量W,进行一致性检验,其具体数据如表1~5。

2.模糊综合评价法

(1)确定评语集合论域

V={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差}

(2)定性指标采用模糊统计方法或逐级估量法确定对评价集的隶属关系。式中:nij为第i个指标评语为Vj的次数,n为参与评价专家的人数。模糊统计就是让参与评价的各位专家,根据评语调查表,按划定的5个评价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合格、较差}给各评价指标确定等级,然后依次统计各评价因素等级Vj的频数nij,计算各指标的隶属度mij。

(3)改进的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利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得到单因素的评价矩阵为:

(4)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对归一化后为

(5)评价结果的确定

对各个评语实行百分制记分的办法:50≤c1<60(差),60≤c2<70(合格),70≤c3<80(中等),80≤c4<90(良好), 90≤c5<100(优秀)。这样就得到一个分数向量C={c1,c2,c3,c4,c5}有了分数向量后我们可以计算得分:

对评论进行定量化处理后,该管理软件的最高得分为85.07>85;最低得分为76.07>75。故该软件只能评为“良好”。

五、评价效果分析与结论

基于上述评价结果,在本软件投入一段时间运行后对单因素(系统性能、系统效益、系统的技术、系统的可操作)和整体软件的使用效果利用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得到了下图的结果。以系统性能这个单因素为例:单因素的评价矩阵第一行为该因素的模糊评价结R1=(0.331 0.374 0.125 0.279 0.089)归属于“良好”的隶属度最大与投入使用后的统计的实际效果相一致,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客观准确的完成评价。

参考文献:

[1]汪培庄陈永义: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J].模糊数学,1983,1(1):61~70

[2]Loargoven Van, Pedrycz W. A fuzzy extension of saaty's priority theory[J].Fuzzy Sets and Systems, 1983,11(1):229~241

[3]Mark Lycett. Component-Based Informat- ionSystems: Toward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33rd Hawaii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2000

[4]熊德国鲜学福: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改进[J].重庆大学学报,2003,6(6):93~95

[5]张灵莹:定性指标评价的定量化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8(7):98~101

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 篇7

1 系统建设的目的、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地下管线资料一直分散在各类管线的权属、建设单位。这些权属单位并不是专业测绘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为了给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提供完整准确的地下管线信息,为了建立科学、完整的地下管线档案与地下管线数据库系统,实现地下管线的动态更新管理,适应新形势下城市规划的需要,按照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烟台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于2009年7月启动,整体六区管线普查工作将于2011年上半年结束。烟台市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政府高效管理的需要,是合理的开发烟台城市的地下空间的需要,也是城市应对紧急事故从而减少管线灾害事故并减少经济损失的需要。

2 系统建设目标与原则

烟台市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支撑,突出地下管线空间数据,实现地下管线信息的建库、查询、统计、分析、规划审批、辅助设计、成果输出和数据发布;建立三维管线模型;建立地下管线的规划审批和竣工测量制度;建立更新机制;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为烟台市城市规划审批和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地下管线管理工作效率。

系统设计和建设的总体原则:组件化设计、资源整合、突出重点、应用为主。将遵循以下几个系统设计原则:

实用性:满足工作需要、做到简单、实用、人性化界面。

先进性:新的系统在设计思想、系统架构、采用技术上均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前瞻性、扩充性,保证建成的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高效性:系统运行速度快、信息查询、更新方便快捷。数据量增加不影响速度。

集成性:各子系统自成模块体系,进行系统整合。

开放性:技术、平台方面具有好的开放性。做到易扩充、数据满足统一标准。稳健性:系统运行时可靠、安全性,保护措施得当。

可维护性:系统设计应标准化、规范化,按照分层设计,软件构件化实现。

3 系统结构与功能设计

3.1 系统框架结构

烟台市地下综合管线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图如图1所示。

基础层:主要指硬件设备,具体包含数据库服务器、有线网络、应用服务器等。

数据层:数据层的数据库采用Oracle 10g,主要用来存储系统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包括所有由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空间数据库引擎(Arc SDE)进行管理和驱动的各类数据。

业务层:地下管线信息综合应用子系统通过SDE服务器与数据库相接,搭建起一个以数据为基础的GIS信息管理平台。

应用层:即最终用户的功能模块。

3.2 管线综合子系统功能设计

“烟台市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系统”涉及到基础地理信息、地名数据、规划道路数据以及地下管线数据等等,根据实际使用的要求,烟台市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由管线监理成图子系统、数据库管理子系统、管线综合应用子系统、管线审批子系统、管线数据发布子系统和管线三维子系统六个子系统组成。在此着重介绍管线综合应用子系统的设计。模块结构如图2,系统用例图3。

3.2.1 系统管理

系统登录:用户登录、子系统的选择

注销用户:释放当前用户的权限,使系统的操作锁定在一个最低权限状态(无登陆用户状态),直到有新的用户登录为止。

修改密码:修改当前登录用户密码。

3.2.2 地图操作

1)地图缩放

地图缩小、地图放大:单击缩小或放大2倍。

地图漫游:点击后地图自动移动,到边界停止。

地图全图:地图全图显示在当前地图窗口中。放大、缩小、平移操作,可以发生在鹰眼图上,也可以发生在详图上。无论发生在鹰眼图还是详图上,另一幅地图的比例也应该发生一致变化。

定比例显示:系统可以根据用户定义的比例尺,显示该范围内的图形数据。用户可以选择已经设置好的标准比例尺(1:500 11000 1:2000 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或者直接输入一个任意比例尺。如图4。

2)地图选择

普通选取、矩形框选取和圆形框选取;

3)距离测量

系统根据鼠标画线的距离换算成地图实际距离。单位为米。得到测量的结果,在状态栏显示或者在图上标注出来。

4)面积测量

根据鼠标移动所形成的多边形面积换算成地图实际面积,单位为平方米,结果在在状态栏显示或者在图上标注。

5)书签管理

将当前的工作空间保存起来或者浏览以前的保存的工作空间,以便于快速定位到所需的地域和视野。

3.2.3 图层管理

功能描述:用户可以控制地图数据图层的显示状态,可以决定指定的图层是否显示。为方便地图显示,以防压盖,图层顺序从上到下应该依次为点层、线层、面层。界面设计如图5,图6,图7:

3.2.4 数据加载

功能设计:打开外部数据。包括矢量数据与shape格式数据;主要是规划成果数据和道路红线数据;栅格数据:JPG格式、GIF格式的数据;影像数据(可支持打开arcgis支持的影像数据格式)。

3.2.5 图形浏览

1)系统调图

图幅调图:用户可以直接输入图幅号,或者通过图幅号选择对话框选择某一图幅号地图窗口即定位到指定图幅。

(实现该功能的前提条件是sde库中有图幅结合表图形数据,并且该数据有“图幅号”字段内容)

道路调图:输入选择要进行索引的道路,输入缓冲区范围。系统将根据输入的道路名调出所有包含在该道路内的管网设施。

(实现该功能的前提条件是SDE库中有道路中心线数据,并且该数据具有“名称”字段属性内容)

单点调图:通过鼠标点击图形区域,系统根据点击点所在图幅调出该图幅内的图形数据。

矩形调图、多边形调图:用鼠标绘制矩形或多边形,在其内部显示数据。

线缓冲调图:在地图显示区绘制一条直线段,在输入框中输入缓冲值,地图显示区将显示以此线为中心,以缓冲值为缓冲半径的地图数据。

索引图层设置:系统根据配置文件的索引生成地图区域显示的范围。

2)图形追溯

对当数据发生重大节点改变时,建库系统对系统数据进行版本归档。用户可以通过历史回溯点管理器自如的浏览这些历史数据,也可以通过该管理器删除、打开(即浏览该历史数据)或关闭历史版本。

3.2.6 数据查询

1)属性查询

查询需要的实体的属性信息。

界面设计如图10。

2)线缓冲查询

功能设计:鼠标选择一条线,输入缓冲区半径,查询结果高亮输出显示详细信息,对于查询出的详细信息可以进行以下的操作:可以查看选定管线的属性信息如起始埋深、终止埋深等属性;选中一条记录,点击定位闪烁可以进行定位;列表可以输出报表;可以打印;选中一条记录,可以图上标注;选中一条记录,单击实地三维,可以进行三维展示。

3)矩形查询

功能设计:在图上单击鼠标确定一矩形,查询结果高亮输出显示详细信息,对于查询出的详细信息可以进行以下的操作:可以查看选定管线的属性信息如起始埋深、终止埋深等属性;选中一条记录,点击定位闪烁可以进行定位;列表可以输出报表;可以打印;选中一条记录,可以图上标注;选中一条记录,单击实地三维,可以进行三维展示。

4)多边形查询

功能设计:在图上单击鼠标确定一多边形,查询结果高亮输出显示详细信息,:对于查询出的详细信息可以进行以下的操作:可以查看选定管线的属性信息如起始埋深、终止埋深等属性;选中一条记录,点击定位闪烁可以进行定位;列表可以输出报表;可以打印;选中一条记录,可以图上标注;选中一条记录,单击实地三维,可以进行三维展示。

5)按道路名称查询

查询指定道路附近的管线设施明细。

6)按图幅查询

按照图幅编号或者图幅别名(需要有一个匹配表)查询该图幅内的所有管线设施明细。

7)按项目查询

按照项目名称查询该项目涉及的所有管线设施明细。

8)简单条件查询

功能设计:提供灵活的简单条件查询界面,用户可以勾选管线图层,设置查询条件,查询结果以列表形式显示。可以查看选定管线的属性信息如起始埋深、终止埋深等属性。选中一条记录,点击定位闪烁可以进行定位。列表可以输出报表。可以打印。选中一条记录,可以图上标注。选中一条记录,单击实地三维,可以进行三维展示。

界面设计如图11:

9)SQL查询

功能设计:提供灵活的SQL查询,可以查看选定管线的属性信息如起始埋深、终止埋深等属性。选中一条记录,点击定位闪烁可以进行定位。列表可以导出到Excel。选中一条记录,单击实地三维,可以进行三维展示。可以将查询结果生成统计图表

3.2.7 数据统计

1)区域统计

功能设计:对用户选择的的矩形区域内的管线长度、管点数进行统计。

用户可以设置统计报表的样式如图12。

用户可以选择将结果输出至报表或者输出成Excel格式文件。

2)图幅统计

统计生成的报表可以导出到Excel。并且可以根据统计报表生成统计图表。

3)按道路统计

功能设计:统计指定道路附近的管线设施。可以根据统计报表生成统计图表。

4)按项目统计

功能设计:统计指定项目所涉及的管线设施。可以根据统计报表生成统计图表。

3.2.8 空间分析功能

功能描述:分为纵断面与横断面(包括任意角度的斜断面)两种,提供任意地点的断面图自动生成功能,同时提供了管线事故分析功能。

1)管线横断面分析

程序逻辑如图13:

功能描述:提供任意地点(包括交叉口)、任意角度的横断面图,确定管线在地下的空间位置,详细标注了管线的属性信息,为管线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2)管线纵断面分析

程序逻辑如图14:

4 结束语

烟台市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系统的开发作为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只有顺利运行和服务及时准确才能体现其效益和先进性。因此保持数据的更新和完整就非常重要,所以还需要建立及时的更新机制。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涉及众多部门的相对复杂的技术工作,为了保证项目的开发与实施顺利应该按照预定的计划软件工程原则进行系统开发监理。

摘要:该文结合烟台市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系统的建设,分析了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系统建设意义、目标和原则,阐述了系统总体结构、系统功能、并着重介绍综合应用子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系统设计,数据

参考文献

[1]烟台市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规程[S].2011.

煤矿综合信息智能分析系统 篇8

我国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信息化水平与其它行业相比相对较低。煤炭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绝大部分仍然停留在重复的单项开发和单项应用的水平上[1],如KJ系列监控系统、瓦斯地质赋存分析系统及人员定位系统等,没有利用或很少利用信息综合处理技术,使这些系统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部分煤炭企业建成了计算机网络,但大多数也只是空网,没有充分发挥其效用,即使有部分应用也是各自独立,各子系统之间不能共享数据。所以需要一个能够集成各个系统并智能综合分析各系统信息的综合信息平台,增加信息传递的可靠性,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为此,笔者提出了一种综合信息智能分析系统的设计方案,可以解决这些系统的信息融合问题。

1 煤矿信息技术的改进

随着煤矿自动化监控软件的增多,信息处理量也相应增加,有瓦斯浓度、温度、风速、人员信息、设备状态等监控量,一天24 h产生大量监控数据。这些冗余数据中产生的异常数据对于正常安全生产的影响程度不同,所以要先智能分析突发事件在智能系统事件库中的危险等级,然后通过智能推理得出智能决策,最后通过井上无线PDA等设备汇报领导。对于井下突发事件的处理,现有的技术只能通过电话汇报监控台,监控台的值班人员再汇报领导,这样就有了时间延迟,而现有的一些监控系统也只能通过声光报警提示值班人员,如果值班人员擅离职守,就有可能发生重大事故,所以建立一个实时的应急信息网络就显得尤为重要,井下人员通过便携PDA将事故信息上传,综合信息处理软件接收到事故信息后做出快速反应,通过便携设备汇报给相关领导,然后下达应急措施,把事故控制在萌芽中。

2 智能信息分析理论

智能信息分析就是运用智能处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信息分析的学术体系[2]。作为智能信息处理的一个研究分支,智能信息分析应在智能信息学或智能信息处理的框架下,吸收智能信息检索和智能数据分析的相邻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智能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分析,并自动提供决策建议或分析报告。

下面运用智能信息学的思想观点探索智能信息分析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构架,并建立一个可以具体化的概念模型。

物理信息I是序标或量标的积分:

其中η(r)表达了信息的密度。由式(1)决定了信息是客观信息。

真正有效的信息J是I值的修正:

信息的价值系数V在[0,1]。当V=1时,J=I,所有信息都是有价值的;当V=0时,J=1,只是表示存在这一消息。V越大,表明有效信息越多。传递的信息是I,而真正有用的只是J,J即情报(资讯)。由式(2)决定的信息是主观信息。

而知识K是有效信息J的积分:

其中δ是信息的知识转化系数。式(3)决定的知识就是客观知识。

按照以上理论结构,智能信息分析就是在已知学科知识基础上,通过对输入客观信息I的综合分析来判断、预测主观信息J的知识价值,并自动提供分析报告或决策建议。这是一个基于K、输入I解析J、再推动K的创造(获得K')的知识创新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就需要特定的技术支持。

对于一个智能信息分析系统而言,除输入信息作为必要条件外,以下三方面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构件[3]:

(1)知识库:就是对分析领域的知识进行系统整序并按照特定结构组织成机器可识别的体系,可以用语义网络或本体知识树结构等表达方式,其功能是作为智能信息分析的知识支持。

(2)规则集:就是将分析策略用规则的形式表示出来,可以用if…then的结构形式,其功能是对分析过程进行规范,使系统能根据知识库内容按照规则进行分析。

(3)分析机:就是在知识库和规则集基础上设计适当的推理软件工具,其功能是根据知识和规则对输入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并输出决策建议。

知识库、规则集和分析机相互配合,构成智能信息分析系统的内核,其体系机构如图1所示。

知识库是智能信息分析的物质基础,规则集是智能信息分析的逻辑支柱,分析机是智能信息分析的推理核心[4]。根据智能信息分析理论可开发出用于各领域的智能分析软件。

3 煤矿综合信息智能分析系统

煤矿综合信息智能分析系统包括井上系统和井下系统2个部分,其中井上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器、交换机、井上无线AP、井上手持PDA、监控室计算机、各科室计算机;井下系统包括井下环网、井下无线AP、井下无线PDA。系统硬件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煤矿综合信息智能分析系统采用B/S模式[3],其中综合信息智能分析系统的主程序安装在信息服务器中,承担数据信息的智能处理和数据存储任务,监控室或者其他矿领导及科室计算机中无需安装客户端程序,通过调取信息服务器数据及ASP网页编程实现井下数据信息的显示,这样节省了客户端维护成本。通过主程序把应急信息和智能分析得出的决策发给有关领导或负责人,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或PDA向井下发布决策。系统具体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煤矿综合信息智能分析系统涉及到采煤生产的掘进、支护、回采、运输、机电、通风等工序,各工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大的综合信息系统。根据综合信息的属性可以分为自然类信息和人为类信息[5],自然类信息包括地质构造、矿岩性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人为类信息包括采矿生产组织、作业管理、采矿顺序、支护形式、支护参数等。及时获得影响采煤生产的自然类信息和人为类信息是进行事故预测及智能决策的基础,通过现场勘察、仪器测量等技术手段采集反映采煤生产安全各种属性的原始信息,如矿岩条件、断层节理发育程度和采煤条件及方法,然后在原始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处理,获得反映发生事故前兆的深层次知识。

煤矿综合信息智能分析系统中的事例库和规则库是进行事故判断的基础[6],如图4所示。

对煤矿正常生产中遇到的事例一一进行判别,分别放在常规事例库和异常事例库中,并且归纳出区分这两类事例库的规则,将其放到规则库中,用新生成的规则判断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事例,如此循环进行机器学习,增加智能分析系统的知识库和规则库。知识库与规则库越庞大,则在同一时期地质条件变化不是太大的情况下,智能分析得到的结果越可靠。

在智能分析异常事例时,通过与事例库中相似异常事例的比较,运用通过学习得到的知识库进行智能推理,最后得出事故预测结论。

4 结语

煤矿综合信息智能分析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上的,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软硬件、网络通信设备对矿井的全部安全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分析、存储、维护和更新,以确保全煤矿安全生产和为煤矿安全管理者提供决策为目标的集成化人机系统。完善的煤矿综合信息智能分析系统应综合考虑生产、通风、安全等系统的具体需求,涵盖包括“一通三防”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等子系统在内的诸多方面,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且凭借应急信息网络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对煤矿事故灾害的预防和控制,为监督安全生产、落实安全措施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摘要:由于各个煤矿自动化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不能共享数据,使这些系统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综合信息智能分析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采用B/S模式,通过智能分析比较各信息之间的关系,通过专家系统智能推理,最后得出智能决策,然后发布到手机或PDA手持设备等终端,使决策者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现场情况,并参考智能分析系统的分析结果作出决策,下达应急措施。

关键词:煤矿自动化,信息处理,智能分析,应急信息网络

参考文献

[1]李京生.推进山西煤矿综合信息化发展之方略[J].山西焦煤科技,2005(2):45-46.

[2]叶鹰.智能信息分析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模型[J].情报学报,2005,24(2):234-235.

[3]林建明,琚春华,李军.基于数据仓库的财政综合信息分析系统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时代,2008(9):24-26.

[4]成勇,李刚,俞彦龙,等.综合信息分析在包古图地区铜金矿找矿中的应用[J].新疆有色金属,2009(1):13-14.

[5]王占雄.晋城矿区顶板事故预报集成系统开发[J].煤炭科学技术,2004,32(6):56-58.

[6]余以胜.智能信息系统中的知识组织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5(6):102-104.

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 篇9

作为运输城市人流的动脉之一,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已成为近几年城市建设的亮点。轨道交通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自动化水平要求很高的运输系统, 包括通信系统、信号系统、监控系统、供电系统、自动化售检票系统、时钟系统等。在这么繁多的系统内, 各个不同专业如电力监控、车站设备及环境监控、火灾报警系统等分别采用独立的监控系统, 各系统间的联络比较困难且成本较高, 难于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好比是一个个孤立的信息孤岛, 不利于运营的维护管理。而现代化的地铁运营管理要求为地铁运营管理、维护检修能提供一个可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综合监控系统采用通用性好、符合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的、高可靠性的网络交换机、服务器和工控机等网络和计算机产品来构建统一硬件集成平台, 采用模块式、类似积木结构的多层软件开发平台定制应用软件, 采用通用开放的硬件接口及软件通信协议, 以集成和互联的方式与各接入系统实现信息交换, 形成统一的监控层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 并通过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实现地铁各接入系统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和快捷的自动化联动控制, 从而有效提高对地铁突发事件的快速应对能力, 为防灾、救援和事故处理提供方便, 从而进一步提高地铁运营管理水平。

1 实际运用

以综合监控系统在广州市珠江新城核心区市政交通项目旅客自动输送系统 (APM) 的实际应用为例, 对综合监控系统作为信息共享平台的应用及效果进行分析。

APM是世界上首条全地下、无人驾驶的旅客自动输送系统。要求综合监控系统围绕列车无人驾驶、车站无人值班进行设计, 增强控制中心功能, 以模式控制和群组控制为主, 辅助必要的点控功能, 并增强联动功能, 实现线路高度自动化运营。

APM综合监控系统 (ISCS) 结构如图1所示, 其集成的子系统包括: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 (PSCA-DA)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BAS)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FAS) 、屏蔽门 (PSD) 、防淹门 (FG) 、隧道测温系统、门禁系统 (ACS) 等。

同时, APM综合监控系统 (ISCS) 互联了下列系统:信号系统 (SIG) 、自动售检票系统 (AFC) 、广播系统 (PA) 、闭路电视系统 (CCTV) 、乘客信息显示系统 (PIDS) 、通信集中告警系统 (TEL/ALARM) 、时钟系统 (CLK) 、公务电话 (PBX) 。

可以看出, 综合监控系统集成互联了多个子系统, 收集了相关子系统的所有数据, 对子系统拥有完整的数据采集和命令下达通道, 具备实现系统间协调工作的全部资源, 通过配置多样化、高性能、可选择的联动功能, 可实现地铁方便、高效率的调度和运营。

综合监控系统可以作为子专业本身的数据传输通道和各个子专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平台。

1.1 对单个接口子专业内部的数据管理及共享

1.1.1 软件方式实现

以BAS专业为例。BAS作为一个子系统集成在综合监控系统中, 与综合监控系统在各个车站和车场存在接口。这样设置, BAS子专业无中心功能, 与骨干网无相关接口。各个车站的BAS系统之间无独立传输网络。

APM线路采用集中供冷方式, 对相关机电设备的监控及调节按照相应的管路来进行, 一个管路往往包含2个或2个以上车站, 对管路的相关设备的监控就涉及到多个车站, 而这些设备的启停一般都牵涉到先后顺序。在这种情况下, 光依赖BAS子系统不能满足设计的需求, 需要通过综合监控系统实现BAS数据在不同车站间的转发。

在APM实际使用中, 综合监控通过各车站接口从BAS子系统中采集到相关设备的状态, 按照转发需求, 配置转发数据、数据传输通道、转发机制等。另外, 综合监控系统对转发数据进行相应处理以保证数据转发的正确性, 如加一位或一个专用寄存器用来表示来源数据的通信状态, 用以判断综合监控与来源数据所在车站通信是否正常。按约定排列处理完成后, 形成相应的转发数据块, 通过服务器、交换机、前置通信控制单元将转发信息写入BAS子系统PLC在车站设置的接收数据寄存器区域, 目前设置的转发机制为正常情况下20s转发一次, 一旦来源数据发生变化立即进行转发。

1.1.2 硬件设备实现

以ACS为例。完整的门禁系统由车站级、中央级共同组成, 系统内存在大量数据交换, 用数据转发功能配置困难, 效果不理想。

在APM实际使用中, 将ACS车站系统、中央系统分别接入到综合监控的车站交换机, 通过ISCS的局域网网络组成门禁系统自己的全线网络, 从而构建完整的系统。综合监控交换机采用VLAN技术, 根据端口划分网络成员, 满足ACS子系统构成全线局域网进行大量数据交换的需求, 不需要额外增加硬件, 降低了成本;能很好地进行数据的隔离, 对广播风暴也有很好的防范, 增加了网络连接的灵活性。

1.2 跨专业的数据管理及共享

1.2.1 专业间的数据转发

以ISCS转发轨道供电信息给SIG为例。ISCS与PSCADA、SIG均存在接口, ISCS能监测控制很多辅助SCADA功能, 这些功能独立于中心ATS列车控制系统, 但通过ISCS和中心ATS间交换信息, 可以支持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ISCS通过与PSCADA系统的数据接口, 能监测和控制轨道供电相关开关, 通过ISCS将轨道供电状态发送给ATS, 以使ATS能显示轨道供电段的状态以及避免将列车导向失去供电的电力区。

ISCS采集到相关轨旁开关的带电信息状态, 按照设计供电分区与开关的关系, 配置相关公式将各个供电分区的带电信息计算出来, 将这些公式计算出来的值配置到数据转发表中, 通过服务器相关程序写到SIG的PLC规定寄存器中去。

综合监控跨专业的数据转发, 可发挥综合监控数据采集全、处理能力高的特点, 并有效减少专业接口数量, 有效降低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复杂度。

1.2.2 专业间的数据共享及管理

ISCS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实现各个子系统间的联动功能, 提高地铁监控的自动化水平。联动功能是综合监控系统作为数据管理共享平台的最好体现, 往往涉及到多个专业之间数据的共享及管理。

APM线根据设计要求配置联动场景方案16类, 包括正常运营情况下的早间开站、晚间关站、列车到站, 及紧急情况下的车站停止服务及恢复服务, 站厅、站台或设备区火灾, 车站隧道火灾, 区间火灾, 列车阻塞, 防淹门高水位, 应急电话被激活等联动, 涉及到PSCADA、BAS、FAS、PSD、ACS、AFC、CCTV、PA、PIDS、PBX、SIG、FG等几乎所有接口子专业, 充分体现出综合监控系统在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ISCS设置列车到站时的联动场景, 采用自动触发, 触发条件根据ATS给出的信息判断, 接收信号系统有关列车到站信息对PA系统进行触发, 在车站进行到站广播。将以上有关到站的ATS信息发至PIDS系统, 在相关车站的乘客信息显示终端显示列车到站时的相关提示。

综合监控系统开放联动定义, 可根据不同系统之间的联动要求及实际运行的需求进行编辑设计联动。不同系统间的联动能提高地铁运营的安全性, 改进各专业之间的协调,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减轻紧急情况下运营人员的工作压力, 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操作错误, 降低劳动强度。综合监控系统建立了既相互独立, 又统一协调的一体化调度指挥系统, 使各子系统的调度管理更加紧密、有序;作为一个信息综合处理分析的平台, 实现了对各种事件的快速反应, 大大加强了应急事件的综合处理能力, 调度管理的自动化程度更高, 整体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考虑到ISCS集成和互联的子系统众多, 信息处理和传输时延相对较长, 而地铁又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非常严格, ISCS主要实现各子系统之间与安全无关的信息互通和联动, 而与安全相关的信息仍然依靠底层的各子系统之间的直接连接的安全信息通道来实现。

1.3 地铁线网间的数据共享

目前地铁的运营大都是一条线路一个控制中心, 每条线路“各自为政”。轨道交通在只有一条或是很少几条线运营时, 一条线出现问题对其他线路影响很小, 建设独立的线路调度指挥系统就能满足运营管理需要。但当线与线交错形成轨道交通路网后, 某条线甚至某个车站出现的问题都会沿网络的结点迅速传递, 波及其他各条线路运行安全, 因此必须形成全路网统一的调度指挥快速反应的管理模式, 将各条线路的综合监控系统在控制中心联网, 送至线网指挥平台或区域控制中心, 通过集中监控管理中心的设置管理实现各条线路与运营相关的信息共享, 协调管理和统一调度。

轨道交通应急指挥协调中心主要为各条地铁线路的监管提供数据采集、综合监视、应急管理, 全面负责协调各条线路的控制中心及多个运营企业, 具有监督管理、运营信息上报、客流统计分析、日常应急预防准备、应急处置等五大功能。

在实际应用中, ISCS在车站提供用于应急指挥中心的工作站, 工作站接入综合监控局域网, 通过KVM技术将监控信息显示到远方的临时指挥中心显示器上, 实现在应急指挥中心对整个线路进行监控。APM综合监控系统接入地铁线网指挥中心的工作也在同步开展。

2 结语

综合监控系统将多个相似自动化系统的监控层, 集合成一个统一的监控系统平台, 实现了各集成和互联系统的信息整合和共享、综合监视与操作, 实现了各个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及无缝连接, 很好地解决城市轨道交通监控系统中的自动化“孤岛”问题。

参考文献

[1]魏晓东.现代自动化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J].自动化博览, 2003, (4) :6-11

[2]徐杰, 刘春煌, 李平, 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信息共享平台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5

[3]王开满, 张慎明, 江平.轨道交通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6, (2) :1

[4]王开满, 王军, 张慎明.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监控系统的集成模式[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7, (3) :57

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 篇10

随着福建电力信息化的多年建设, 所采用的网络技术和网络系统日益复杂。由于对现有的系统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导致了对计算机环境缺乏统一全面的了解, 对计算机资源分布和性能分布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 对系统故障和效率下降缺乏预警, 缺乏分析工具。因此, 福建电力迫切要求建立一套可行的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来提高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利用率、性能服务质量和安全性等, 减少混合网络管理环境下的管理和控制网络运营成本。同时, 系统还应为福建省电力信息化的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依据, 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 提供规划和实现信息协调和资源管理, 实现稳定的网络支持和高效的网络管理, 从而获得强大的信息支持。

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应是一套“事前”管理系统, 注重分析运维以及其使用者的特点, 基于网络平台, 面向应用。设备本身的管理是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除关注设备本身状况外, 更关注的是流经设备的数据流, 应用对设备造成的压力, 网络应用的压力分布、变化情况, 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将设备视为网络这张大“蛛网”上的诸多关键节点, 通过这些关键节点为整个应用系统“诊脉”。在设备数据的表现上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有所取舍, 根据运行维护的需要进行数据裁减, 加工, 注重主动告诉用户信息, 而非被动地等待用户查找数据。

2 建设与应用的制约因素

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统称为OSS, 通过网元管理层EML、网络管理层NML、业务管理层SML等逻辑分层结构, 实现电力信息网络集中监视或集中监控管理、网络性能管理与资源优化、网络组织调度、网络故障管理、配置管理等主要功能, 保证信息网络高效、可靠、经济和安全运行。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覆盖的范围包括综合网络管理系统、信息系统业务管理系统、桌面管理系统、运维管理系统 (如知识库、电子工单管理) 等。OSS与BSS、MSS一起构成电力信息运维支撑系统, 为电力信息运维的服务实现、服务保障、业务计量三大核心功能提供支撑基础与保障。由于oss隶属运维后端支撑, 难以确切地通过定量的指标来综合衡量OSS的直接或者间接经济效益。但是, 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定性分析以及比对的方法论可以识别电网公司在运维管理、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思路与应用效果的差异, 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最终影响公司的服务能力与竞争能力。

近几年, 国内各电网公司在OSS、BSS、MSS上给予大力投入, OSS建设与投入低于其他运维支撑系统。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在以下几个问题尚未明确之前, 尽管系统是新建的, 但是其应用效果依然不会脱离原有系统的一贯性规律。

2.1 运维管理体制分析

公司究竟采用的运维管理体制, 尤其是集团公司级、省级, 是集中性的大生产, 还是分散性的大管理?ERP、营销网络技术的特点更加趋向集中化的大生产与集中管理, 现有网络的维护管理机制如何与未来ERP、营销系统相衔接?这对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是差异巨大的。采用什么样的运维体制, 不是公司想不想如何做的事情, 而是企业竞争、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可以是被动的, 也可以是主动的, 但最终要顺应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2.2 信息共享问题分析

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与其他系统如BSS、MSS的信息共享问题。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要立足运维部门的需要, 也要面向公司发展对信息化支撑手段的需求。既要有大局意识, 也要有超前意识, 突破本位主义认识, 提高信息共享水平, 保护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投资。

2.3 发展定位与建设思路

电网公司在不同的地域层面, 采用的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思路、应用效果差异很大。关于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 首先要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发展定位;其次再研究2方面, 一是要不要建的问题, 二是怎么建的问题。这也是本文研究论述的焦点。对于应用科学, 经验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最佳企业效能与生产管理效益。

3 建设与应用发展趋势

受电网企业主多分离及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尤其是运维管理体制的影响, 国内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是个复杂曲折、不断前进的发展过程, 透过这些过程, 折射出国内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发展趋势, 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专业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完善, 进一步促进了专业信息网络的维护管理工作。

(2) 网络管理功能在资源管理、网络控制、数据集中配置等方面有所加强。

(3) 网络管理功能在业务管理、服务管理方面有所加强。

(4) 通过电子化手段促进运维生产管理效率。

(5) 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发展需求日益增强, 综合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在SG186工程建设期间取得阶段性进展, 系统应用、平台建设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系统基本内涵

总结起来, 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有3种理解, 一是多厂商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二是多层次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三是多专业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

4.1 多厂商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

在某一个信息网络范围内, 在多个设备厂商网元管理级、子网管理级网络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建设的网络层管理系统称为综合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国内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大部分集中在这个范畴, 称为信息网络综合管理系统、综合数据管理系统等。多厂商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在专业网络范围内, 可以实现端到端的设备管理与网络管理。

4.2 多层次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

多层次综合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是网络管理功能在逻辑层次上的一种纵向整合。在某一个专业网络管理级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融入业务管理层的一些功能, 如:建立与运维支撑系统相关联的工单系统、故障单系统、客服系统、报表系统等, 这种综合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比较适合本地化的、维护范围较小的信息网络。如:网省电力公司局域网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等。

4.3 多专业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

在全专业信息网络范围或几个专业信息网络范围内, 在多个设备厂商网元级、子网级或网络管理级网管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建设的网络层管理系统称为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 实现各专业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的互通与信息共享。通过各种综合的、智能的、实时的运行监控、业务处理、告警管理等新功能模块, 体现面向人员与业务的管理功能。

多专业综合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能够体现信息网络内在的、本质的规律与特点, 本文中所提及的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均指这个意义上的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

5 功能需求

面向设备、面向网络, 逐步扩展为面向业务、服务、人员和规划。

5.1 综合资源管理

实现全网的多专业或者全专业的资源管理, 在资源管理方面, 逐步实现对资源的统一调度, 并加强对资源的使用情况分析, 从业务的角度分析资源占用情况, 支持业务的成本评估, 能够为信息网络成本预算提供依据。综合资源管理还应该包括网络备品备件的管理, 为合理配置备品备件, 科学调配提供基础和依据。

5.2 综合故障管理

综合故障管理的目标是以管理人员和业务为中心进行预警, 实现端到端业务的监控管理, 将告警信息关联到线路和管理人员, 采用告警原因提高业务保障能力。其主要功能是基于不同专业的监控系统实现集中和综合的故障管理, 即将现有的信息网管、服务管理、安全管理、动力监控、环境监控等系统所产生的告警信息进行综合管理。

综合故障管理通过告警过滤、阀值设置和等级设置, 根据告警的级别、类型以及对故障处理的要求进行故障告警的过滤, 根据运行维护的实际需要人工进行门限设置和告警等级设置。通过故障档案建立故障案例, 用于网络性能的品质分析, 为网络优化调整提供依据。

综合化集中告警功能定位于跨专业告警相关性分析。通过事件相关性分析以提高故障定位的准确性, 实现专业定位, 基于运行维护经验的积累与分析, 实施告警的相关性分析, 界定一些较为模糊的故障归属, 提高故障处理能力和效率。该功能模块应该具备图形化的配置界面, 并与资源管理系统紧密结合, 提供故障相关性分析、时间相关性、事件相关性、业务相关性、客户相关性、地理位置相关性等关联模型的分析。通过对采集各类网管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实现一定的故障预警功能。实现网络故障闭环管理体系, 完善报障及排障流程, 加强故障处理流程的跟踪管理。

5.3 综合性能管理

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主要功能之一是信息网络性能展示, 要求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对各信息网络关键性指标进行实时监控, 并能够对各信息网管采集到性能数据进行统计, 从全网角度进行分析。通过网络数据采集对各信息网管的关键性能进行实时监视, 使得事后维护向事前维护转变、补救性维护向预防性维护转变, 并对需要进行干预的专业网管进行配置或调整, 以优化整体网络性能;分析和评估接收到的各专业网络和网元的数据, 重点是对间歇的多种网络资源混合使用情况的总体性能退化进行分析处理;对网管性能数据进行长期存储, 进行数据挖掘、分析, 加强性能分析的深入性、综合性, 着重于发现影响网络质量的关键因素, 逐步建立分析型的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 为网络调优、网络扩容或新建提供依据。

5.4 网络服务管理

主要通过关键业务监控, 关注关键业务保障质量, 是面向用户服务, 通过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系统体现网络服务的新理念与新的服务方式。针对关键用户, 为用户提供应用服务监控报表、性能统计分析报表、历史数据趋势分析报表、网络流量流向分析报表、关键用户报告以及针对关键用户等级的用户管理。与此同时, 需要将设备故障信息与对业务和客户的影响分析关联起来, 做到在设备发生故障的同时, 第一时间通知关键用户, 并对影响该业务和客户的设备故障进行及时的处理, 以提升关键用户的满意度。

5.5 运维综合管理

—是电子工单, 服务于日常的生产、管理工作。目前电子工单管理系统以独立平台或者综合平台的方式在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运维专家/知识库。汇集运维专家库, 网络运维人员遇到网管问题时向相关领域专家网上提问, 专家解答后, 系统把问题及结果输入到知识库中。运维知识库可以录入、导入、检索经验案例和预案, 并将知识库与告警记录、故障单、性能分析结果关联, 可以快速查看与之关联的知识库记录, 同时把一些故障关联的知识经验作为案例生成故障单内容, 增强运维经验信息共享能力。

6 系统体系结构

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指导思想是与信息网络业务的建设与应用统筹考虑, 设备共享、数据共享, 优化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投资。建设以专业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为基础, 建设综合接入平台与综合应用平台, 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应用与展示, 为运维管理工作提供全面的有关业务管理、网络管理与服务管理支持, 其体系结构应该符合企业IT支撑系统的整体框架和规范要求。综合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综合接入平台:包括综合管理系统数据管理模块与各信息网管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完成网管数据的接入、采集、分类处理、存储等功能。已经建成网络管理级综合管理系统的信息网络, 可以通过网元/子网级综合管理系统或者网络管理级综合管理系统接入到综合接入平台;有些专业仅有厂商提供的子网级/网元级综合管理系统、不再单独建设各自的网络管理级网管平台, 统一集中利用综合管理系统的综合接入平台、综合应用平台建设专业网络管理级的综合管理系统。

综合网络管理平台:包括综合网络管理模块与各个信息网络管理模块, 主要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 提供综合性、专业性的管理应用与展示功能。综合管理系统功能模块与专业网管模块通过接口进行信息交互, 综合管理系统模块提供与BSS、MSS的接口。

7 建设思路

依照综合管理系统的发展过程以及行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有以下基本原则供参考, 这些基本原则可以指导企业要不要建、怎样建设综合综合管理系统。

原则一:先专业管理, 后综合管理。

先进行专业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 满足专业网络运维管理的需求。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综合管理系统或者综合性管理系统的建设。从行业发展情况来看, 专业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完善需要很长的过程。

原则二:先物理集中, 后功能集中。

综合管理系统应该集中设置, 建设全专业网管中心, 初期实现物理集中, 条件具备可实现功能集中。企业进行维护体制改革, 首先要明确网管中心的定位, 至少具备全专业的综合管理系统, 能够实现全专业的网络监视或者网络控制。功能集中是如何提高生产管理效率、提高网络服务支撑手段的问题。

原则三:先网络管理, 后服务管理。

电网企业集合自身所处的阶段和网管能力、维护管理体制, 依照上述原则, 很容易判断要不要进行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建设。专业综合管理系统建设不健全、物理尚未集中、网络管理水平落后的, 应该将重点投放到专业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以及运维管理体制的完善, 在专业网管建设的同时可以兼顾今后综合管理系统平台的需求。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受运维管理体制的影响最大, 因此, 电网企业在专业网管完备, 运维管理体制变革、模式稳定之后再行考虑综合管理系统应用级的开发建设。

8 应用分析

福建电力经过十几年的信息网络建设, 目前已经颇具规模, 信息网络管理的要求随着信息网络建设的深入逐步提高。为此, 福建电力依照上述思路建设了综合管理系统, 实现了在统一平台上的多厂商设备综合管理管理、运行监控、告警管理、服务管理、报表管理、动力监控、环境监控等功能。

通过综合管理系统各管理功能, 开展服务流程优化及基于电子工单的服务管理研究, 实现对电力信息网络的有效管理, 提高运行维护质量, 降低故障发生概率。

随着SG186工程的稳步推进, 信息网络各业务应用系统得到了全面的建设和应用。随着大量信息软硬件的投入使用, 大量的管理成本也随之产生, 如何减低管理成本, 提高设备利用效率, 综合管理系统可以在对跨厂商信息网络软硬件监测的基础上, 完成报表分析, 为下一阶段的硬件整合工程提供第一手的监测分析数据。通过监测分析数据, 在一定程度上, 为硬件虚拟化提供可靠的性能、负荷分析, 达到绿色信息化的管理及成本要求。

摘要:在分析福建电力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建设背景的基础上, 总结了国内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制约因素、发展趋势, 阐述了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的基本内涵、功能需求、体系结构、建设思路、应用分析。以期站在行业角度探讨总结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应用中的共性、规律性和经验性, 为今后的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及硬件整合规划提供参考。

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 篇11

【关键词】信息系统;管理

1.系统总体架构

结合机务段实际需求,机务管理信息平台包含6大系统,每一个系统可涵盖相应的子系统,而整个管理信息平台内的系统又可实现数据共享和互通。

2.各子系统详细功能介绍

2.1机务运用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机车运用管理、运行揭示管理、乘务管理、乘务员工时管理、安全管理、指导司机安全管理。每个系统相对独立且数据可互通。以运安系统软件为核心,乘务员从出勤到退勤,形成闭环,全程监控乘务员各作业环节的状态,杜绝失控点。

2.2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小辅修管理、中修管理、配件管理、人员管理、设备信息化管理。2.2.1小辅修管理。运用科、技术科制定小辅修计划,根据本周检修计划确定机车实际检修日期后进行扣车转线操作,结合早复检提报的活项自动生成JT-28报表,车间各班组工长进行活项分配,职工领活后开始工作,待活项完毕进行交活操作,质检、验收人员验交通过后方可交车。作业过程中,化验室必须出具绝缘油气分析报告,相关职能人员对报告进行审核后,方可完成。2.2.2中修管理。运用科、技术科制定机车中修计划,按照制定的进度要求,对机车进行解体作业。各班组工长进行工作任务分配,开始检修。同时各级验收人员现场监控机车的检修质量。机车动态检测结束后,质检、验收人员验交通过后方可交车。检修调度人员进行机车出库操作并将信息传到运用调度后,机车方可上线使用,完成检修机车闭环作业流程。2.2.3配件管理。(1)建立机车互换配件跟踪,实现机车配件寿命管理功能。(2)建立现有配属机车装车配件型号数据库,根据车号确定配件互换还是现品加工,有利于中修机车生产组织。(3)建立机车技术加装改造档案及记录功能,实现机车技术状态跟踪,方便机车技术加装改造信息的统计与上报工作。(4)机车配件出入库流转实现“超市化”管理,对机车配件进行标签编码,通过扫描设备对配件出入库进行登记,设备信息直接进入数据库,减少了纸质记录,便于查询。2.2.4人员管理。人员管理可分为考勤管理、工时管理、培教信息3部分,利用该信息平台,设置与教育科培教系统接口,实现教育资源共享。2.2.5设备信息化管理.安装视频监控、电子指示牌、手持无线终端等设备,按照检修作业实际情况,加装所需设备,实现信息化管理。

2.3机车整备管理信息系统。按照标准化整备场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结合我段整备现状及实际管理需要,以整备场为中心,整合资源,实现机车整备作业管理、机车整备质量管控的信息化管理。整备管理信息系统可分为机车整备管理、整备场视频监控、质量综合控制、信息化调度中心。2.3.1机车整备管理。将车号识别系统、走行部自动检测系统、大功率专家诊断系统等独立设备接入整备系统内,自动提取设备的故障信息,并进行预警提示和综合分析。2.3.2整备场视频监控。整备场站场和三层作业平台安装监控视频设备,监控整备场机车入库、出库、转线和整备作业的实时动态。2.3.3质量综合控制。通过对机车运行质量数据、车载装备数据、动态检测数据、机车整备数据、机车试验数据及油水砂补充等数据信息的有效整合并结合整备历史数据,对机车质量状态进行综合分析、故障判定,形成机车质量分析报告,为整备作业提供准确有效的作业指导和依据。2.3.4信息化调度中心。(1)设置电视拼接屏:显示核心为整备场电子沙盘,监控整个整备場机车人员动态。(2)工位分析终端:对轮对、受电弓车顶、走行部图像、轴报、整备作业综合管理等项目进行专职分析。(3)语音广播系统:对整备机车状态及活项内容进行实时播报。(4)人员定位追踪:采用北斗定位技术结合电子标签技术,实现机车和人员在整备场内的精准定位追踪。

2.4安全质量分析系统。安全质量分析系统主要包括:2.4.1干部量化:实现对干部日常工作量化任务情况的跟踪、记录与考核,有效的发现安全与质量相关问题。2.4.2专业规范:通过段规章管理体系,实现对所有安全与质量相关的规范进行统一管理,并集成至本系统内。2.4.3安全风险:以段安全规范管理平台为基础,对全段安全规范管理中的风险进行动态研判、风险包保、风险盯控、风险评估,并通过红黄牌方式进行展现。2.4.4作业执标:作业指标是对LKJ、STP、6A、调小视频、录音笔等数据进行集成或者将该系统分析结果进行集成展示,并作为安全质量分析的有机组成部分。2.4.5非正常应急:是对应急指挥系统及相关信息进行集成于展示2.4.6岗位资质资格: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系统对关键岗位纸质资格进行统一管理。2.4.7专题专项:是对安全质量的专题专项进行统一管理。包括分析计划、体检分析、阶段性分析、抽查式分析等功能。2.4.8倾向性问题:包括倾向性问题库分析、重复违章分析、专业分析、延伸分析等,对其进行统一管理。2.4.9设备质量:是确保机务安全的基础环节,系统通过数据集成共享平台,整合各专业设备质量数据,实现对设备质量的管理与分析。

2.5职工培教管理系统。利用“职工培教管理系统”通过对实训室、教案、评分表、职工考试评分数据的管理来提高管理效果,将各种教学设备的实训结果进行信息集成,为职教管理提供数据依据。职工培教管理系统可设置电力机车车顶实训室、行车凭证实训室、列车监控装置(LKJ)实训室、机车模拟操作台、机车制动机实训区、机车台架实训区、在线考试系统。

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 篇12

“社区信息化”是现代和谐社区的标志之一, 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社区智能化、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主要任务是为社区管理和服务提供现代化手段, 它指明了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 有利于改进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传统方法, 使之更加科学规范, 可以大大提高社区广大成员的生活质量。

(一) 项目概述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 社区建设是民政部门的重要工作职能, 社区信息化是民政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社区管理信息化, 来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改进管理方式, 降低行政成本, 提高办事效率, 推行政务公开, 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社区服务信息化, 来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整合社区服务资源, 改善服务质量, 造福社区居民。

所谓社区信息化, 就是应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 尤其是Internet技术, 构筑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小区及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通道, 并与现实社区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 使与社区有关的各个成员在沟通信息时更加便捷, 而且能够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共享和利用社区信息资源, 最终达到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目的。

(二) 项目建设背景与技术分析

1. 项目背景

该试点社区是老城区中的新建小区, 在城市改造范围之内, 占地面积3.3平方公里, 为正在建设和开发中的社区, 社区人口规模为3万余人。居民整体素质较高, 具备建立社区综合信息化的硬件和软件基本条件。按照国家和省市加快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西花园社区被确定为社区信息化试点项目社区。

总体来说, 盐湖区西花园和谐社区信息化模式以大界面信息中枢与区、街道、社区、楼宇、家庭五级点网为支撑, 具有“城乡一体、管服兼容”目标功能的信息化大服务模式。

2. 技术可行性分析

(1) 网络技术可行性:该项目利用公共基础通信设施, 采用成熟的网络通信技术建成统一的专用网络平台。该平台可以实现高速、稳定、安全、可靠的数据、话音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传输, 易于扩展, 组网技术上是可行的。

(2) 应用技术可行性:该项目采用成熟的软件开发技术, 通过运用软件工程理论、面向对象的方法和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 开发满足社区业务工作需要的应用系统。保证系统的模块性、开放性和标准性 (符合电子政务标准, 产品成熟) , 所以应用软件的开发技术也是可行的。

(三) 建设内容与规模

西花园电子社区示范工程项目划分为信息中心、区呼叫中心与街道服务中心三大部分。

1. 硬软件环境主要包括:

中心机房、区呼叫中心机房、街道服务中心机房、社区的计算机及其服务器设备;实现一定功能的配套软件。

(1) 中心机房建设:防火墙、核心路由器、核心交换机;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共5台;10台工作机及相关附属设备;软件部分包括社区综合管理软件、社区综合服务软件;数据库SQL Server2003企业版;Windows Server2003简体中文版;杀毒软件;认证计费软件等。

信息中心是整个社区信息化的中心, 社区与政府、社会沟通的网络枢纽。

(2) 区呼叫中心建设:硬件部分包括语音服务器、自动呼叫分配系统、路由器、交换机等数据交换设备;数据库服务器与WEB服务器, 呼叫终端设备。软件部分由呼叫软件 (社区综合管理软件、社区综合服务软件) 与网络版杀毒软件组成。

呼叫系统——面向社区残疾、孤寡、特殊群体人员, 实现智能求助服务呼叫功能, 并由呼叫中心提供紧急救助服务。

(3) 街道服务中心机房建设:每个街道服务中心由部门服务器、路由器、防火墙、交换机、工作PC机及相关设备。软件部分包括单机版杀毒软件、操作系统、呼叫软件客户端组成。街道服务中心直接为社区居民面对面的服务。

室外采用光纤布线, 室内采用超五类布线;千兆到楼层, 百兆到桌面;将区、街道、社区的终端设备连接起来。

2. 软件环境主要包括社区服务信息系统与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及数据库。

(1) 社区服务信息系统

(1) 社区服务网站建设——网站包括社区新闻、政民互动、便民服务、居家生活、社区向导、社会互助、信息之窗、社区论坛、专题报道等功能模块, 通过动态数据库链接提供各类服务信息的查询。

(2) 社区服务呼叫热线系统——以计算机电话集成系统为基础, 通过管理、指派加盟服务企业, 规范服务流程, 保证服务质量, 打造有影响力的客户服务品牌。괆괆괆

(3) 智能呼叫系统——面向社区残疾、孤寡、特殊群体人员, 实现智能求助服务呼叫功能, 并由呼叫中心提供紧急救助服务。

(2) 社区管理信息系统

社区管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宽带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社区业务综合管理。通过本系统, 形成社区、街道和区的三级联网互动, 达到数据资料共享、消息文档传递, 形成服务-管理-服务的闭环。用户对象:区、街道、社区的工作管理人员。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是现代化数字社区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与支撑环境。

3. 社区统一管理与服务数据库包括五部分内容:

西花园社区户籍人口数据库;西花园社区流动人口数据库;西花园社区人口历史数据库;西花园社区服务数据库;西花园社区民政业务数据库。

五个数据库从形式上互相独立, 从业务上互相关联。其中, 西花园社区户籍人口数据库包括西花园社区户籍人口基础数据;西花园社区流动人口数据库包括西花园社区流动人口基础数据;西花园社区人口历史数据库包括西花园社区人口死亡基础数据;西花园社区服务꡾数据库包括西花园社区为居民提供基本服务的数据;西花园社区民政业务数据库包括西花园社区民政业务涉及的数据, 如社工、老龄、社区服务以及其他业务的数据, 其服务对象包括各个业务面向的对象。

(四) 建设方案낔졾댂

1. 系统功能体系结构

按照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律, 西花园技社딂区信息网络建设从功能上划分为社区、家庭、住宅小区三个딂层面。在社区层面上, 注重于面向社区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方面的建设。在家庭层面上, 主要是基于家庭的较具有个性化的社区服务方面的建设。在住宅小区层面上, 则됂主要立足于居民所在的住宅小区, 进行智能化的控制管理, 给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顔딂

2. 系统功能体系结构的具体组成

(1) 社区层——面向社区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社区信息网络建设的第一个层面, 是以利用信息资源为核心, 通过信息资源的大量利用, 协调其他各大社会资源的利用比例, 改变传统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衿方式, 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效率, 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和优质的服务。

(2) 家庭层——针对家庭个性化的社区服务系统。在居民家庭的信息化建设层面上, 主要侧重于家庭个性化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家政服务、紧急求助、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网上娱乐等内容。这些服务内容, 不仅仅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社区服务, 同时涵盖了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等社区建设方面的其他内容。

(3) 住宅小区层——社区智能化控制系统。社区信息网络的第三个层面主要集中住宅小区的智能化物业管理方面的建设。按照建设部的要求, 社区智能化管理应达到以下六方面的要求:一是住宅小区设立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中心;二是水、电、气、热等自动计量、收费;三是住宅小区封闭, 实行安全防范自动化监控管理;四是住宅的火警;有害气体泄漏等实行自动报警;五是住宅设置紧急呼叫系统;六是对住宅小区的关键设备、设施实施远程监控。

3. 网络系统建设

首先在网通数据中心机房建立专用服务器, 该服务器通过VPN网络与盐湖区西花园社区VPN相联通, 在盐湖区信息中心将网通的百兆光纤通过光电转换后接在信息中心机房交换机的千兆口上。这样原有联网的各个街道和区下属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光纤访问位于网通的盐湖区社区服务器;各个社区可以通过ADSL VPN方式访问该服务器, 达到整个区数据集中的目的;最后, 在网络运营部门的VPN专网内架设专用路由器, 通过后台上网的功能, 通过地址转换使得所有社区可以通过专网访问Internet, 同时又保证Internet上的计算机无法访问VPN网络里的个社区的计算机, 起到安全防范的作用。

系统总体设计应坚持以按照业务需求为目的、以数据整合为基础、以服务社区为核心, 强调先进实用、兼顾整体和局部、注重标准和规范设计等原则, 设计社区服务的业务体系、应用体系、技术体系。实现统一社区基础数据库、统一社区管理平台、统一社区服务平台、统一数据共享和交换接口标准、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社区服务综合应用。

(五) 投资运行结构与效益分析

在信息化建设中, 解决资金问题是重点, 也是难点。该区明确把政府主导、多元介入作为构建和谐社区信息化的重要原则, 在投入方面组合了五个渠道。

1. 投资运行结构

社区信息化是一项涉及社区各项功能, 触及居民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 盐湖区在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基础上, 初步构建了政府主导、中心主营、社区主管、企业主配、居民主参的互补共赢的五元投资运行结构, 形成了和谐社区更为开放的服务体系和治理结构。建立互补共赢的五元投资运行结构:政府主导, 组合资金渠道;中心主营, 突出建设目标;社区主管, 集约实体与虚拟网络服务资源;企业主配, 全天候提供优良服务;居民主参, 形成社区多元参与主体。

政府、市场、社会构成了为民服务的三支主导力量。三者力量通过求助服务平台的聚合和释放, 全面提升了服务能力,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市民的需求。它克服了以往政府工程重投入轻运营的“通病”, 建立由技术、机构、队伍、制度、传输、信用、政策等七大要素结合的长效保障系统, 按照电话求助—实体链接—系统规划的推进步骤, 逐步从初级信息化水平向中高级水平过渡。以大目标整合大信息, 以大信息提升大服务, 以大服务推动大和谐。

2. 效益分析

社会效益:一是为政府羸得了民心。二是企业羸得了市场。三是市民羸得了实惠。

经济效益:该项目投入运行后, 预计通过网站加盟、网站广告和其他业务产生收益。项目投入使用后, 可使现有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使用电子文档, 进行内部交流;提高为民服务的效率, 节省社会公众办事时间, 从而降低社会运行总成本。

系统涵盖了多项社区居委会的工作, 将社区工作人员日常办公所涉及的全部工作囊括其中, 系统管理居民区内部的各种资源。该系统分社区概况、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等十大功能模块, 并充分考虑了其扩展和应用作用。本软件的推广使用后将初步实现社区事务管理的信息化, 实现无纸化办公, 提高办事效率, 促进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寇有观.数字城市与智能社区[J].建筑学报, 2002 (5) .

[2]陈晓芳.和谐社区政务管理系统分析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07 (11) .

[3]王谦, 扬明波, 胡弘昊.电子政务、和谐政府与和谐社会[J].电子政务, 2005 (7) .

[4]唐险峰.居住小区智能化与数字社区[J].四川建筑, 2005 (9) .

上一篇:中国央行下一篇: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