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信息服务

2024-08-26

综合信息服务(共12篇)

综合信息服务 篇1

综合信息服务类业务包括互联网、多媒体、IT专业服务等业务, 主要面向客户提供集成服务、外包服务、专业服务、知识服务和其他IT服务及应用业务。综合信息服务类业务不仅为企业客户提供线路搭建、网络构架的解决方案, 还减轻了企业在系统升级、运维、安全等方面的负担, 同时能为企业运营节约成本。

(1) 集成服务指为客户提供软、硬件系统集成工程实施服务, 包括网络通信集成、网络应用集成、行业应用集成。网络通信集成包括网络 (WAN/LAN/VPN) 设备、网络安全、小交换机PBX、机房智能布线及整治等集成服务。网络应用集成包括呼叫中心、视讯 (会议、监控) 系统和网络安全应用等集成服务。行业应用集成包括OA办公系统、协同工作、电子商务、行业应用等IT系统集成等集成服务。

(2) 外包服务指针对细分市场的特定需求, 整合内外部资源, 为客户提供从网络通信到网络应用、行业应用的整体服务业务, 日常运行维护、故障处理及运行管理服务等, 包括网络及IT维护外包、设备租赁等。

(3) 专业服务指针对细分市场的特定需求, 整合内外部资源, 为客户提供从网络通信到网络应用、行业应用的整体服务业务, 包括灾备服务、应用平台业务 (视频监控、VPN、行业应用平台等) 、网络安全等。

(4) 知识服务指运营商通过与有优势的技术、业务、管理专家团队合作, 为客户提供规划咨询服务、培训服务等。

(5) 其他IT服务及应用包括软件开发等。

典型应用

一、漳州市防汛信息化系统———漳州移动综合信息服务强化防汛预警指挥

(一) 项目背景

漳州市地处东南沿海, 地势依山面海, 水系发达, 河流密布;同时, 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雨量充沛, 受台风 (热带风暴) 影响频繁, 是风暴潮洪等灾害频发的地区。据统计, 每年平均有1~2个台风 (热带风暴) 影响漳州市, 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

近年来, 漳州市防汛办积极加强防洪防汛工程体系的建设, 同时也努力提高非工程体系的预警预报和指挥决策水平。为此, 2011年9月, 中国移动漳州分公司专门为漳州市防汛办推出了综合信息服务, 有力地支撑了漳州市防汛信息化系统中防汛数据的采集、查询和三级预警信息发布 (见图1) 。

(二) 项目内容

该项目主要包括防汛GPRS数据采集专网、掌上防汛查询系统、三级防汛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三个方面的内容。

1.防汛GPRS数据采集专网 (BTM)

GPRS数据采集专网主要用于将防汛测站设备采集到的汛情信息传送到防汛办指定的汛情采集服务器。为了保证汛情报文数据传输万无一失, 在中心端软件增加了接收数据确认并向遥测站发送回执的反馈机制。若遥测站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接收到中心站的回执, 遥测站会进行补报, 防止GPRS数据传输中有可能发生的掉包现象 (见图2) 。

2.掌上防汛查询系统 (BTE)

通过PDA手机终端实现有关防汛信息的实时查询, 包括:

(1) 实时水情查询:可以查询全区的水库、江河、发电站的水位情况和汛情信息预警级别。

(2) 实时风情查询:以图表方式列出各县市当前的风力、当日最大风力、出现的时间等信息。

(3) 台风路径查询:以列表的方式列出历史以来的台风名称, 选择相应的名称可以查询台风的路径, 点击更新可以下载最新的台风路径信息。还可对多种不同的预报信息进行对比, 以分析和预测台风走向及影响范围的城乡、防洪工程、渔排养殖、山地灾害等情况, 结合有关历史数据和技术参数, 提供防台抗台的决策支持。

(4) 实时雨情:实现基于WebGIS的雨情信息查询、雨量动态监视、暴雨信息警示、雨量等值线、雨量等值面, 并提供一系列的雨量报表等。

(5) 卫星云图查询:可以随意地采集和查询不同来源的卫星云图 (已实现查询台湾卫星和风云二号卫星) , 以方便指挥人员对未来的降雨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

(6) 天气预报:可以通过PDA应用系统查询气象局发布的最新气象预报信息, 为防汛领导和防汛决策专家的决策提供及时的科学依据。

掌上防汛应用截屏图如图3所示。

3.三级防汛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BTC)

三级防汛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

(1) 根据汛情危险等级自动给相关领导发布预警通知:信息发布系统与汛情数据服务器进行连接并设置关键采集点的预警级别值, 当汛情信息达到相关的预警级别时立即通过统一信息发布平台向相关领导发布预警信息。

(2) 高危险汛情通过农村信息机自动打开农村广播进行语音播报:将三级信息发布平台与移动公司的农村信息化平台结合, 借助农村信息机的远程语音广播功能, 各级防汛部门可以直接将汛情信息发布到相关的农村信息机上, 农村信息机根据预警信息的级别自动判断是否以语音方式向广大村民进行语音播报 (见图4) 。

(三) 项目成效

组网灵活便捷。水文信息收集终端、雨情信息收集终端等防汛专用终端, 通过防汛GPRS数据采集专网进行数据传输, 可以非常方便地实现远程数据采集, 也可以很方便地与市政府、市政协、各县防汛办、气象局、排水处、消防中心等有关部门进行汛情数据共享和交换。

发布及时到位。农村信息机能够根据汛情的危险级别自动通过短信方式转发给相关的防汛责任人或立即打开农村广播以语音方式向村民播报。同时, 防汛管理部门和各级政府部门也可通过PC协同客户端登录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手动汛情信息的发布。

查询随时。漳州市移动公司已为全市近25名市、县级政府领导安装i Phone、安卓操作系统版本的防汛掌上客户端。相关政府领导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上网单击客户端查询漳州市雨情信息、水情信息、风情信息、工情信息、卫星云图、台风路径、气象雷达、天气预报等各项水利信息, 并迅速做出指挥决策。

二、厦门湖里区康乐信息化标杆社区———厦门电信综合信息服务创新了社区管理

(一) 项目背景

社区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是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福建省积极将社区信息化应用作为管理城市和服务居民的有效手段, 使信息化成为政府和公众之间的纽带, 延伸到基层, 覆盖到社区, 并以信息化平台建设带动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2011年, 作为省政府为民办实事之“城乡通信信息化提升工程”内容之一, 福建省将在2010年已建成的2000个民生信息化社区的基础上, 深化、提升各种信息化应用。

康乐社区位于厦门市湖里南部生活区, 总建筑面积58.21万平方米, 现有住户3653户, 居民约1.3万人。为了构建健康生活平台, 打造“共享生活品质之城”, 康乐社区按照和谐社区的建设目标,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安宁、洁净”生态工程, 以生态社区、数字社区、学习型社区和心理健康教育型社区为主要内容, 坚持小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现以人为本的全民成长。

2011年, 中国电信厦门分公司结合为民办实事项目和“智慧厦门”建设, 成功地将厦门湖里区康乐社区打造成为信息化标杆社区, 成为福建省首批数字化社区建设示范点, 形成了以信息化应用促进中国电信、街道社区和居民三方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社会效果良好。

(二) 项目内容

该项目主要内容包括为康乐社区建成统一的门户网站、电子政务系统、社区全球眼、社区电子公告等管理信息化应用及社区总机、翼机通等便民信息化应用, 努力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网站信息多样化。通过建设统一的社区门户网站, 实现发布公告、各类社区活动的展示功能;建设社区信息服务平台, 为居民提供丰富的便民服务;借助二级外网与政府部门内部网站进行信息的互联互通, 有效提高社区协同办公和信息共享水平。

2.社区服务信息化。通过天翼手机的翼支付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商店刷卡消费、乘坐公交、打的士等便捷服务;推动实现“图书馆进社区”, 实现居民通过社区网站查询图书室书籍信息、阅读电子书籍、管理个人读书账号等服务, 营造社区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通过网站社区信息服务平台, 为社区居民提供远程家教、劳动就业及家政服务等信息与功能。

3.居民管理便捷化。一是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 将社区居民的所有资料统一录入, 分类为人员通讯录、人员信息库及幼儿、妇女、老年人、低保户、残疾人等管理信息, 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 提高社区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二是实现社区居民通过网站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和社区通过信息化平台快速对志愿者进行供需匹配等功能, 促进社区居民的互帮互助, 营造和谐友爱的社区氛围, 弘扬社区互助自助精神。三是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翼机通业务实现天翼手机刷门禁、考勤、保安巡更等服务, 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制度化管理。

4.沟通平台多元化。一是建立网上留言沟通平台, 社区居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信宽带与社区管理人员及其他居民交流;系统还实现自动将居民留言发送到社区管理人员手机上, 实现管理人员便捷响应, 及时提供服务。二是提供短信群发和语音推送功能, 将社区通知及信息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居民手机上, 并针对阅读困难的群体, 如老年人、残疾人等采用语音推送的方式, 全方位满足社区不同人群的需求。三是实现LED屏提供电子公告功能, 社区重要信息通过LED电子显示屏24小时不间断播出, 确保信息的流动性和及时性, 便于社区管理与居民周知。

5.平安社区电子化。开通全球眼社区监控业务, 实现通过手机或电脑远程实时监控社区情况, 提高社区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全球眼业务、智能商铺系统形成规范的监督体系, 为社区家长提供子女远程查看功能, 同时确保社区居家养老合作机构服务质量, 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开设“电话平安联防”功能, 社区居民遇到紧急情况拨打“#9”即可自动呼叫居委会、邻居, 并发出报警信息。

(三) 项目成效

家门口就有一所图书馆, 随时借书随时还;在家点点鼠标, 就有志愿者服务上门;孩子在社区上“四点钟学校”, 家长在网上就能看到。康乐社区信息化真有点“神奇”, 对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省民政厅、省通信管理局、市信息化局等政府部门领导相继参观该社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 中国电信厦门分公司在该社区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带动了主营业务发展, 固话覆盖率提高到90%、宽带覆盖率提高到88%、天翼覆盖率提高到30.23%,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龙岩市政府协同办公系统———龙岩移动先进综合信息服务模式开创电子政务新篇章

(一) 项目背景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要“推行电子政务,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把电子政务作为政府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龙岩市新行政中心的建设, 形成了高度集中、较为健全的政务网络环境, 为协同办公系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 龙岩市协同办公系统被列入“数字龙岩”重点项目。

(二) 项目内容

龙岩市协同办公系统主要依托政务信息内网构建, 按照“平台统建、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分期建设”的总体思路, 建设覆盖市县两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各部门和各乡镇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形成全市党政机关公务人员日常办公平台。

统一规划:对市县两级党政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进行统一规划部署、统一数据标准、统一交换平台。全市协同办公系统由市本级与七个县 (市、区) 分级负责、协同建设, 采用一套标准化的软件平台系统。

集中建设:采用“物理集中、逻辑分散”模式, 列入统建范围的市直及县级各单位共用一套软、硬件平台, 通过政务网接入, 集中提供技术支持保障, 各单位不再单独建设。

分期实施:系统分三期进行建设。一期先部署82家单位, 其中市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共54家 (主要是在市行政办公中心、市委市政府机关大院内办公的单位) , 各县 (市、区) 四套班子办公室共28家, 用户总数约为3000人;其他市直单位先提供OA账号方式接入 (包含所有中央、省属在岩单位) , 合计约150家单位。二期部署到接入政务网的市直其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三期向各县 (市、区)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乡镇 (账号方式) 拓展。

逐步完善:急用为先, 先实现标准OA的基本功能, 再对个性化需求进行逐步完善。

龙岩市协同办公系统建设坚持顶层设计思想, 摒弃传统OA系统建设中采用的“单个应用独立建设”的“烟囱式”建设方法, 从分析全市电子政务的业务框架及整个体系架构设计入手, 按照四个平台 (门户网站、安全保障、软件支撑、政务网络) 、五个中心 (应用服务、信息交换、政务数据、流程管理、认证授权) 、一个体系 (协同办公系统架构体系) 的思路, 将龙岩市协同办公系统打造成为龙岩市政府的统一、高效、共享的政务信息平台, 为将来各个应用的开发和接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办公业务应用系统、公文交换系统、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业务支撑系统、内网统一门户、OA应用整合平台六大方面。

1.办公业务应用系统

实现公文管理 (含收文管理、发文管理、联合办文、代拟发文、非正式公文、督查督办、明传电报管理、档案管理和部门文件柜等功能) 、日常办公 (包括领导活动安排、会议管理、值班管理、车辆管理、信息采编、人员去向管理等功能) 、公共信息 (包括电子公告、常用资源、大事记、公用通讯录管理等功能) 、个人事务 (包括电子邮件、短信息等功能) 、系统管理、系统支撑等功能 (见图1) 。

2.公文交换系统

建立电子公文数据统一交换平台, 实现各党政部门之间电子公文的传输交换、网上会稿会签, 提供电子印章、数字签名等服务功能。

3.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遵循《国家档案管理规范》, 与公文管理自动衔接, 实现文档一体化, 帮助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档案管理工作, 方便用户根据电子档案查找纸介质档案。

4.业务支撑系统

业务支撑系统包括统一身份认证系统、CA认证与电子印章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消息系统等。

5.内网统一门户

办公门户为龙岩市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各应用系统的总出入口, 是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交流的门户网站;通过门户网站, 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查阅各类网上信息、文件等资源。

6.OA应用整合平台

提供基于SOA组件服务的通用流程平台BPM、通用数据接口平台和通用发布平台, 实现对协同办公系统的应用支撑和整合。

(三) 项目成效

从龙岩市协同办公系统建设开始, 就从管理和服务方面着手, 配套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保障体系, 保障应用顺利开展。一是建立起IT服务管理体系 (ITSM) , 采用基于ITIL (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 的IT运维管理系统实现网络管理、系统管理、桌面管理、机房管理等;二是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 共计27套相关管理办法, 包括管理类六大类11个办法, 维护类五大类16个办法;三是部署操作管控系统实现事前控制、事中监管、事后审计;四是实现终端的应用准入机制;五是建立统一的技术支撑中心, 把运营商的专业服务标准和规范引入电子政务服务领域, 统一为“四套班子”办公室和市直各单位提供支持保障, 为各县 (市、区) 统一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按照运营商服务标准推进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提供一流的专业化服务, 做到有问必答, 热情服务。将来, 随着应用的推广, 还将在各县 (市、区) 建立分中心, 提供“本地化”保障服务。

协同办公系统于2011年6月通过了初步验收, 项目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目前已经完成153家单位的培训工作, 累计培训2400余人。市财政局、数字办、档案局等单位率先全面启用本系统, 收文基本实现电子化处理, 市府办信息科采用本系统进行信息采集、报送, 每月有8000余人次登录, 新增公文流转1500余件。到2012年年底, 一期部署OA系统的市直单位将基本取消纸质公文, 往来公文主要通过办公应用平台传送。

四、福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福建联通综合信息服务让煤矿生产更安全

(一) 项目背景

福建含煤地层受印支期、燕山期等多期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 造成全省煤田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褶皱、断层发育, 多数为倾斜薄煤层, 自然开采条件差, 无法实现机械化开采。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福建乡镇煤矿开始发展, 但开采方式比较简陋, 煤矿面貌落后, 已无法适应当前煤矿安全发展的新要求。

近年来, 福建省不断加大煤矿安全生产投入, 逐步提高煤矿安全科技装备水平。根据国务院安委办《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和监督管理的通知》 (安委办[2007]11号) 的要求, 福建煤监局于2007年委托福建联通启动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建设, 2008年开始在全省煤矿推广矿井安全监控系统装备联网工程, 通过加大矿井安全生产投入, 尤其是科技装备投入, 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水平, 并建立非正常情况处置程序和应急预案, 进一步强化煤矿安全监管监察, 依法查处各煤矿现场监控系统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行为, 促进各煤矿现场安全监控系统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项目内容

福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是由中国联通福建省分公司总承建设的 (见图1) 。系统采用三级分布式架构和省、市、县、煤矿四级联网方式, 以“分级监管, 分级响应”的方式进行实时监测与应急指挥, 实现井上视频及井下传感数据的集中存放、省级托管、分级管理。省、市、县三级监控平台和煤矿企业均为一个节点接入网络, 煤矿企业始终作为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 采集和本地保存监控图像和监测数据;县、市两级监管单位按照监管工作职责, 根据监察对象、范围和不同时期的监察重点, 按需调阅和存储监控图像及监测数据;省级监控中心平台按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职责随时实施远程监察。各级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可依托业务系统支持, 采取“一数一源、源头采集”的方式, 实时了解煤矿工作状态, 随时掌握煤矿的有关安全技术工作参数情况 (安全技术参数、安全监督管理所要求的数据) , 实现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实时、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依法查处煤矿生产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达到对安全事故进行有效防范的目的。同时, 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与处置能力, 更好地强化煤矿安全监管监察, 促进煤矿监控系统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 项目成效

目前, 全省安装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并与省级监控中心进行网络链路测试的煤矿已有214家, 实现了与省、市监控中心平台的无缝链接。系统融合了煤矿安全生产联网监控、动态监管、应急指挥三大功能, 可实现对煤矿井下瓦斯、一氧化碳、风速、水位、温度、设备开停等的实时动态监控监测及超限断电、异常情况的自动报警、地面视频实时监控等功能, 系统建设运行取得了一定成效, 对于防范安全事故、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煤矿企业自从安装安全监控系统后, 从潜意识上总觉得身后有个眼睛在监控他们生产, 从而能主动避免违规生产和开采, 有效降低了发生事故的概率。其中, 福建联通创新性地实现了“黑匣子”记录功能———矿井装备联网的安全监控系统, 即在煤矿企业端配置1台具有“黑匣子”功能的预警信息采集终端, 采取“一数一源、源头采集”的方式, 通过各类安全监控设备、摄像设备, 按照统一数据采集格式、统一图像传递格式, 将数据汇总归一化关添加时间水印存储在预警信息采集终端内, 从硬件层直接采集和存储煤矿企业安全监控系统的实时监测监控数据和图像, 可作为今后事故认定、原因分析的有力证据长时间记录下来并不能篡改, 所有数据通过有线网络或高速无线网络上传至各级监控平台, 实现参数超限自动报警, 同时联动相关图像等预警功能。

该系统得到了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被评为福建省“十一五”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国家安监总局对该项目高度关注, 骆琳局长在闽考察期间, 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认为该项目具有创新性, 为安全生产信息化提供了新思路, 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据统计, 2005-2010年, 福建省煤炭产量从1550万吨增加到2442万吨, 上升了57.55%;煤矿事故起数从78起减少到4起, 下降了94.87%;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从6.01下降到0.163, 下降了97.29%, 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一举迈入行业先进水平, 这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联网工程有着密切关系, 充分体现了联通这套系统的推广应用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所起的积极作用。

五、福建联通“校园一卡通”业务———福建联通综合信息服务助力学校信息化

(一) 项目背景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中, 学校一方面要高速发展, 规模不断壮大;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员管理, 各项规章制度更需要科学地落实和执行,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 福建联通推出了“校园一卡通”业务, 通过建立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 推进教育信息化, 提高管理效率。

(二) 项目内容

该项目基于校园网, 采用成熟、先进的非接触式IC卡与移动通信卡, 实现二者合一的数据采集而建成校园个人数据管理应用平台。该平台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IC卡技术, 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及共享数据平台, 为实现学校从真正意义上由传统校园向数字化校园的质的转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校园一卡通系统通过学校的校园网, 逐步将各处的电脑联成一个比较大的数据网, 实现全校各类数据的统一性和运行规范性, 是学校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重要象征。该项目的建成为学生提供一揽子的综合通信服务, 即学生只需使用一张联通手机卡, 插在手机里, 持手机即可在校园内实现就餐、买电、买水、图书馆看书、门禁准入等功能, 同时手机号也是学生宽带的上网账号, 实现一机在手, 畅游校园的无线服务, 它是中国联通在省内高校的第一次里程碑式的探索 (见图1) 。

(三) 项目成效

(1) 从学校管理角度出发:杜绝了餐券、现金流通过程中的丢失和假钞、破钞, 节省了餐券、现金的兑换、回笼、清点、保管等环节上的人力、物力、财力, 提高了管理层次。

(2) 从学生使用角度出发:该系统扩展为学校手机一卡通, 使用手机一卡通完成食堂售饭、考勤门禁、图书管理、网吧收费等消费、管理功能, 实现一卡走遍校园。

(3) 从饮食卫生的角度出发:避免了一手找零钱, 一手打饭菜的现象, 减少了餐券、现金流通环节病菌交叉感染的概率。

(4) 从资金管理的角度出发:一次性 (或分期) 将资金注入卡中, 不用携带现金, 保证了资金的安全, 保障了学生的基本生活, 实现了专款专用的目的。

(5) 从食堂管理角度出发:堵塞了资金漏洞;节省了人力、物力;便于消费统计;加快了售饭速度, 提高了效率。

(6) 从账务的角度出发:持卡人能清楚查询任何时间在任一网点的消费明细, 保证消费安全;实行限额消费、密码保护、以完善资金安全管理。

(7) 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学生和教职工出入校门、通道等, 只需要带手机, 无须主动刷卡, 自然通过即可, 人性化、快速方便。

(8) 从安全保卫角度出发:外来人员无合法RFID手机经过通道时, 通道会发出声光报警, 提示保安人员, 同时会抓拍无合法RFID机人员的影像资料, 有效地防止了非法人员的进入, 也能防止本单位的人未登记出门。

六、建瓯徐墩镇的“信福工程”———南平电信综合信息服务为农村搭建致富信息路

(一) 项目背景

近年来, 商务部采取与试点省 (区、市) 联合共建的方式, 通过建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 配合乡镇商务信息助理和村级商务信息员, 培训农户骨干基本商务信息应用能力, 建立信息资源体系等形式, 为广大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目标提供流通信息服务。其中, 南平是国家商务部在全国开展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简称“信福工程”) 的四个试点地区之一, 建瓯徐墩镇是南平“信福工程”的具体实施地。几年来, 南平电信积极参与政府“信福工程”建设, 并依托现有的网络资源优势承揽了建瓯经贸局系统集成项目, 首批开通了35个农村宽带信息站, 2011年又新建了10个信息站 (见图1) 。

2007年11月8日, 福建省发改委和省农业厅牵头组织福建“农村信息化示范县工作”会议, 中国电信福建公司作为唯一通信运营商参加了会议, 并负责具体实施农村信息化工作

(二) 项目内容

中国电信南平分公司为徐墩镇提供了100Mbps的带宽, 在35个行政村创建了信息服务站, 为每个信息站提供了4Mbps的宽带接入服务, 并为当地农民提供网络知识培训, 培训了200个种养大户、流通大户和村级流通助理。

(三) 项目成效

2011年以来, 建瓯市、村两级信息服务站通过该信息平台共向社会发布各类信息5200条, 促成农副产品成交额达1.3亿元, 实现了面向农村收集、整理、发布市场供求、政策法规、蔬果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灾害性天气预报等相关信息的传送网络, 帮助农民利用现代商务信息网络发展农产品流通, 真正形成一个由“政府推动, 电信运作, 网络支撑, 农民受益”的新农村信息化服务的长效机制。“信息路”的建设、信息流的畅通很快在徐墩镇取得了立竿见影的带动效果。如徐墩建立的“三农”服务中心, 设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农副产品营销服务站、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站和办证咨询点, 为三农展开全面的服务。“中心”现有科技特派员24名, 建立了科技示范户236户, 科技示范基地25个、6000多亩;建立了村级科技电教播放点17个, 初步形成了集科技培训、现场指导、科技示范于一体的科技服务网络;建立了“徐墩在线网站”, 免费为广大农民收集、发布农副产品信息;建立了柑橘、茶叶、食用菌、蔬菜、葡萄等大宗农产品流通协会9个, 拥有会员489人, 中介组织56个、84人, 吸纳了农副产品营销大户20户, 成为一支农副产品流通的有生力量;有农村劳动转移专业工作人员2名, 及时发布就业信息, 邀请有关专业技术员开展岗前培训, 建立了全镇富余劳动力、外出创业人员信息库。全镇现有劳动力转移7340人, 其中镇内3206人, 市内1826人, 省内1493人, 省外684人, 境外31人, 有100多名外出务工后回乡创业, 创办各种中小民营企业15家, 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了新贡献;有办证咨询人员1人, 为广大农民提供村建、计生、林政、工商、税务等审批办证咨询服务。

综合信息服务 篇2

系统一共分三层,分别是车辆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车辆信息资源中心和云计算基础平台。

车辆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包括各种应该软件,提供信息查询、信息预警、车辆信息服务等功能;车辆信息资源中心收集各采集站点与车辆相关的信息,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整合、提取、加工和处理,实现信息的共享;云计算基础平台提供信息的公共服务、存储和计算,包括数据库、中间件、分布式缓存、资源虚拟化、资源调度等。

2.2云服务分析

基于云计算的车辆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1)车辆信息查询

提供车辆基本信息查询,包括车辆油耗情况,车速、行程、等信息查询,以及车辆故障监测信息。

2)车辆管理

通过GPS定位系统,可以跟踪车辆的地理信息,实现对汽车的实时监控和管理,道路交通管理,汽车调度管理和汽车流量管理等。

3)安全检测

提供车辆的年检、安全检测等服务,建立车辆安全信息档案,随时掌握车辆的安全状况。

5)车辆预警

根据车辆的综合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提供车辆保养提醒,车辆违章处理提醒,道路管制信息提醒、维修故障定位等。

6)尾气监测

实时监测汽车尾气排放情况,提供车辆尾气信息查询,方便相关部门对环境污染情况进行分析。

7)缴费服务

为汽车用户提供车辆保险缴费、违章处罚缴费等费用的交纳、查询等。

3.3关键技术

云服务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提供者将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利用起来,为客户提供服务,用户根据需要访问数据。

云服务中的关键技术包括数据存储、数据管理、并发通信和编程模式等。

1)数据存储技术

随着互联网信息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云计算平台上的数据也随之增加,对云存储技术提出新的考验。

由于云计算是并行处理系统,云服务提供者的数据处理能力达到每秒千万亿次的计算速度,存储技术通过网络技术和集群应用,将互联网中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存储设备联合起来,对这些设备虚拟化管理,对外提供存储服务功能。

为了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常为用户的数据存储多个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同时,为了满足性能上的需求,要求存储系统的数据读取速度快,数据传输的.效率高。

云平台中的存储设备可以是NAS存储设备、FC光纤存储设备和IP存储设备,它们通过互联网、广域网或光纤网络联系在一起。

2)数据管理技术

云计算面对的是海量的信息和数据,并且要求具有较高的读取速度和更新频率,因此,如何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庞大的数据是云服务面对的关键问题。

数据管理还应能够提供数据快速查询的功能,为云服务找到所需要的特定数据和信息。

一般情况下,云服务的数据管理采用列存储的数据管理模式。

不同的公司研制了多种基于云平台的数据管理方法和模式,比较典型的是Google公司的BigTable技术。

BigTable是一种分布式的数据存储技术,功能强大,适用于大规模结构化数据的管理,可以同时管理上千台的服务器上的数据。

3)并发通信技术

ACE自适应通信环境(Adaptiv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是实现并发通信软件的核心模式,可以自由使用可移植的面向对象框架和开放源码。

ACE提供丰富的可复用框架组件、C++包装外观,实现跨越多种平台的通信任务。

基于ACE通用消息通信平台,隐藏了底层操作系统的差异性,将系统与底层网络通信部分相分离,为上层应用提供网络应用编程接口。

4)编程技术LUA

Lua是一种小巧的脚本语言,简单、功能强大,能为嵌入式应用程序提供灵活的定制功能,广泛应用在规则校验、网络游戏和数据转换等领域,实现对数据的描述、逻辑控制和配置管理。

一个Lua文件就是一个协议转换插件,可动态支持不同协议终端的接入,存放在指定脚本的存储库目录里。

Lua动态转换引擎通过抽象各种通讯协议的共性,抽取出常用、易用的方法,可以便捷、简单的编写协议转换的插件脚本。

4结论

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车辆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提供一种标准化的信息服务模式,制定统一的业务标准、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

利用云计算集群的虚拟化技术,整合现有的车辆信息,将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统一部署和规划,形成自上而下的IT统一管理架构,实现信息的共享性、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提高车辆信息管理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参考文献

[1]孙剑华.未来计算在“云端”-浅谈云计算和移动学习[J].现代教育技术,,8.

综合信息服务 篇3

关键词:网站建设;服务型;主要途径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9-0070-03

据《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公布的省级教育信息综合网站2014年月度排行榜中,福建基础教育网分别获得3月、4月、5月、9月、10月、11月、12月(共7个月份)全国第一名,12月份在Alexa网站统计发布的世界网站排名中由年初的全球第71.1万名跃进至第5.2万名(如图1、2所示),成为总访问量突破1.2亿人次、日均访问量达10万人次的全国知名省级教育信息综合网站,是福建教育学院打造知名品牌、服务基础教育的一块金字招牌。

学校创建的省级教育信息综合网站如何加强建设才能发挥优势,搞好服务,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是许多网站在创办和建设中遇到的首要问题。福建教育学院创建福建基础教育网6年多来,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把握网站定位的准确性

门户网站(英文翻译是portal,又称入门网站、入口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站提供信息和资源,并提供更多服务的应用系统。福建教育学院主办的门户网站——福建基础教育网,是学院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闽政文[2008]344号)中有关学院办学定位、发展方向、主导功能等精神,于2008年底审时度势创办的。创办运行6年多来,网站始终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学院“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服务,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工作宗旨和建设“网上福建教育学院”,实现培训主业“两翼齐飞”发展战略,把面向和服务福建基础教育,服务中小学教师(校长)作为办网方向,把“更专业、更实用、更优质、更先进”作为网站建设内容,把以用户为中心,为中小学教师(校长)提供教育资讯、教研信息、课程资源、培训平台为工作抓手,把“做好服务、搞好保障、突出优势、打造品牌、勇于创新、激情工作”作为工作要求。为牢牢把握网站建设的定位,网站的顶层设计、栏目设置、运行机制、功能组织、技术保障、在线服务、调查调研、团队建设、宣传推介等方面努力做到四个紧密对接,即紧密对接新时期学院的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及其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紧密对接基层一线中小学教师(校长)的要求需求,紧密对接信息化环境下基础教育发展的形势趋势,紧密对接学院60年深耕福建基础教育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二、增强信息资源的时效性

作为学校主办的教育信息综合网站,在没有行政资源的情况下,网站信息资源的品质、数量、时效是影响用户关注和使用的关键因素。福建基础教育网的主要用户是中小学教师(校长)、参加学院培训的学员和各级教师进修院校、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为满足广大用户对教育信息、学科资源的需求,网站首先组建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信息采编更新队伍。新闻栏目主持人每天摘转教育部、福建省教育厅、《中国教育报》等10几个主要教育官方网站有关基础教育类信息,采编报道福建省各市(县、区)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有关教师研训动态和八闽特色校园新闻,确保新闻信息的权威性、专业性和针对性。其次,网站各学科栏目负责人和特聘编辑、信息员按照信息资源采集分工职责和报送审核流程,每天浏览、采编、上传全国全省各专业网站的相关信息资源,并根据工作量考核办法,收集、上传原创信息资源和整理、审核研修平台生成性资源,确保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实效性和前瞻性。另外,网站与一线名师工作室合作开发特色教学教研资源,购买“国之源”课程资源和CNKI等数字资源,据统计,近年网站共投入120多万元用于基础教育资源的联合开发和购置。另外,网站根据各栏目内容和访问量统计情况,不定期综合分析用户需求特征,实时调整栏目和内容,突出栏目的实效价值。部分栏目信息资源上传量和访问量如表1。

三、突出功能服务的系统性

福建基础教育网专注于基础教育,主要功能是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教育信息资讯、网络授课(教研)、课程(教学)资源、远程研修(指导)、数字图书资源和校园文化展示系统平台。为突出网站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教研、科研和培训服务功能,网站特别注重社会效益和品牌效应。以2014年为例:①网站聘请高中一线名师156人拍摄了314个标准视频,按照高中各学科教学进度、教材章节、教学知识点或教研内容,或教学实录或同课异构或听课评课或专家点评,在名师网上授课教研平台上免费为福建全省高中教师提供直观的有特色的教学教研指导。②网站依托教育部立项的“加强优质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课题,与福建各市、县市区进修院校、中小学校建立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以学科为单位,以平台为纽带,按照学段、版本、年级、学科、章节(知识点)和规范属性分类整理教学课程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互利合作。目前网站已完成优质学科资源41万多条(410GB),网络视频资源4756个,培训资源包782个。③网站积极对接基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项目,一年完成了省教育厅下达的全省高中高级职称教师1.8万人的远程研修活动,组织实施了安溪、平潭等县(市、区)一万多人的中小学教师岗位网络培训,聘请300多名专兼职教师开展网络指导、在线答疑和批改作业,年增加访问量达9,159,972次。④网站为在校参训教师、校长免费开通了数字图书馆全部电子图书、数字资源,为学员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文献搜索、下载服务。据统计,2014年网站数字资源的检索数为508,684人次,下载量为105,760篇,总访问量为942,035人次。⑤网站为学院承担的9个国培项目培训班和其他各类集中培训班,开设虚拟班级145个13,800多人次,为参训学员开展网络研修和在线交流互动提供平台。⑥网站创建了“八闽校园文化长廓”、“福建省教师书法优秀作品展”、“名师工作室”、“虚拟班级工作坊”等特色服务平台,提高网站服务功能的系统性和公益性。2014年网站各系统访问量比例统计如图3所示。

四、加强用户交流的互动性

加强与用户的互动是网站提高关注度、促进活跃度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福建基础教育网获取用户反馈信息、为用户提供信息个性化服务、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渠道。福建基础教育网注重和用户交流互动,从网站栏目来看,设置了总编信箱、网上咨询、在线答疑、网站投票、意见征集和留言板等栏目,用户可以实现与网站栏目主持人、学科负责人、在线指导教师直接“面对面”无障碍互动交流。从平台栏目和研修考核来看,网站在中小学教师(校长)远程研修平台、国培项目研训班和各集中培训班开设的网络虚拟班级里都专门设置了班级研讨、班级简报、在线交流、班级问答、问卷调查、作业疑解等互动交流栏目,并把学员参与互动交流的情况纳入评价考核之中,促使学员和用户积极主动参与网站和班级的互动交流。从网站组织活动来看,2014年网站联合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信息管理中心、福建省特级教师学会、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等开展了“中小学课程资源征集活动“(参评6920件)、中小学教师“说题”比赛(参评5228件)、中小学班主任“主题班队会活动”(参评1458件)、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才艺展示与资源开发”微视频作品评选活动(参评201件)、中小学教师优秀教研论文征集评选活动(获奖3903篇)、“阳光高考名师讲堂”(9个学科和心理辅导共21场次)等一系列直播式、参与式、互动式活动。

五、提升系统运行的协调性

福建基础教育网目前有46个一级栏目、236个二级(子)栏目、13个平台和6个名师工作室,作为一个非专业技术公司创建、管理的网站,在技术应用和系统运行方面是短板,因此,网站在广泛征求用户反馈意见和细致参考其他知名网站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合作公司的技术力量,扬长避短,不断提高网站的灵活性、协调性。一是合理规划栏目的总体架构,按照服务型省级教育信息综合网站的定位、特点和功能,规划一级栏目,并做好二级栏目在一级栏目中的归类、在首页中的布局、各栏目相互间的关联等工作,再根据栏目的访问量和服务重点予以调整和撤换,注意栏目建设的品牌性和实用性。二是主动协调吸纳二级网站平台。2014年网站增加了“lib.fjjcjy.com”(数字图书馆),“zj.fjjcjy.com”(资源征集系统),“lmzy.fjjcjy.com”(三级联盟)、以及学院教师、教务平台、肖晓阳名师工作室、CNKI等采用福建基础教育网二级域名访问,注意二级网站在网站系统运行中的协调性,增加网站的访问量。三是不断应用新技术改造升级内部系统。网站围绕用户反映的账号统一认证问题、栏目设置问题、操作切换问题、系统升级问题、软件开发问题、界面改版问题、信息审核问题、评价体系等八个主要问题,对接顶网站层设计规划,深入与合作公司进行沟通、研究,并逐一排查、测试、升级、完善,促进网站各栏目、各平台、各系统操作使用更简单、用户界面更友好、功能框架更完善、查询统计更科学、评价体系更有效、技术指标更安全、运行系统更畅通。从收集用户反映的情况统计显示,目前网站前台布局合理,结构清晰;后台运行平稳、管理简单;页面清新自然、富于动感;操作一号登陆、切换便捷,已经成为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校长热心关注、经常使用的网站。

福建基础教育网作为高校主办的省级教育信息综合网站,在做好服务型网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服务渠道,为打造八闽领先、国内知名、富有基础教育特色的品牌网站努力。

农机信息服务综合体系建设探索 篇4

关键词:农机,信息,体系,建设

仪征市农林局坚持“服务为先, 全心为民”的理念开展农机信息化工作, 在建设农机信息综合服务体系的工作中, 充分发挥综合服务网络的优势, 坚持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手段相结合, 走多策并举、立体开发的道路, 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全市农机呈现出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农机信息促发展, 综合服务惠三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1 农机信息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仪征市地处长江三角洲顶端, 宁镇扬腹地。地域面积901 km2, 下辖9个镇2个乡, 总人口60万, 耕地面积4.97万km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农业结构的调整, 特别是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以及“一免四补”政策的落实, 农民种田积极性高涨, 对农机信息的需求达到新的阶段。当今社会, 是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 同时也是一个信息能产生生产力的社会。国家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 正在加紧实施“金农工程”, 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农机技术推广部门必需重视发展信息化, 以便更有效、更全面地为“三农”服务。

2 农机信息综合体系建设

为加快农机信息入户工程, 提高农机信息服务质量, 结合具体情况, 仪征市先后完成“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点建设”、“农业一线通”电话语音热线、农业信息服务“四电一站”等项目建设, 建立了农机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新模式。即:电脑网络服务、电视节目服务、电话语言服务、手机短信服务、技能培训服务以及书刊板报服务等六大服务体系与方式。

2.1 利用电脑网络, 拓宽产品市场

近年来, 仪征市的农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光纤主干网已架设至各乡镇村, 为该市的农机信息进村入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早在2000年3月已开通了“仪征农业信息网” (http://www.yzagri.gov.cn) 。网站经过三次改版后, 在内容充实度、版块合理性、技术先进性、更新快捷度、服务全面性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2009年为进一步完善农业电脑网络服务系统, 与该市的农村远程教育系统相结合, 把电脑网络配置到全市的148个行政村, 让村村都能用上电脑网络, 宽带用户达2万多户, 通过网站向广大农民、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等提供技术、农业农机、跨区作业、购机补贴政策等信息的服务。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的全球性, 为农民和农民合作组织发布产品信息, 拓宽产品市场。农机新政策、机具补贴、新技术培训、平安农机创建等信息搭上了网络快车, 很受农民欢迎。

2.2 利用电视节目, 指导农机生产

通过看电视来获取农机信息, 是农民最乐意接受的服务方式。电视广播是推进农机科学技术普及的最有效、最节省的资源, 是当前农民获取农机信息和生产技术的重要渠道。仪征市广播电视有线用户达4万多户, 电视覆盖率达92%, 是“四电一站”中唯一最容易将农机信息送至全市每家每户的传播手段。为了充分发挥电视对农机信息的传播作用, 2009年仪征市农机局与仪征电视台合作, 共同投资20多万元, 推出了《和谐大地》专题电视栏目, 每周安排在节目的黄金时段播出3次, 每次15分钟。节目分为:《聚焦三农》、《专家指导》、《农机信息》三大内容, 专门播放与该市“三农”密切相关的生产环节和市场信息, 并对广大农民最关心的农机热点问题进行电视解答。

2.3 利用语音电话, 解答技术难点

该市有线电信网基础较好, 电话用户13万户以上, 农村入户率达98%, 为建设农机电话语音服务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6年3月该局建设开通了12316农业语音热线, 具备信息查寻、人工服务、在线留言、信息发布、短信发送等多项功能, 有较强的互动性, 全天24小时服务。农机生产、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过程中有问题, 只要通过电话、手机或小灵通拨打12316就可得到详尽的指导和帮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获得专家“上门”指导效果。

2.4 利用手机短信, 传播及时信息

该市的移动通讯实力排名全省第二, 手机的拥有量已超过电话拥有量。移动客户总数突破23万户, 联通、网通、铁通在仪征发展也达到一定规模。该局开通了政府OA系统, 对农技服务人员、农业科技示范户、农机户、养殖户、种植大户等人群进行个人短信群发服务, 并开展个性化服务, 使他们在经营、流通领域中掌握及时信息, 运筹帷幄, 畅游商海。

2.5 利用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新建设的教育培训服务系统将技能培训、就业培训、农机科技展示、村级农民图书室建设、音像放映队等多种培训教育形式和多种手段相结合, 使之相辅相成, 互相辉映, 加深培训工作的深度和力度。“致福工程”农民信息化培训, “瑞博佳音”农民上网培训, 科技入户培训等等, 做到每个乡镇有培训基地和农民课堂, 每个行政村有“农民书屋”, 市级有电教制作中心和农业科技展示厅。开展针对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户、示范村的农机信息员的理论和操作培训。

2.6 利用信息快报, 发布农机信息

传统的刊物发行是目前农村最有效、最方便的信息传播手段之一, 该市农林局的《农林简报》已有多年的历史, 每年向该市各乡镇、农机户、龙头企业及相关单位发行达30期以上, 深受农民欢迎。

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综合信息服务 篇5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支持和指导下,我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在我市金山区组织推动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在市“三农”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框架下,成立了由原市信息委(现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农委、市教委、市科委、市卫生局、市文广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农村信息化工作资源,指导金山区各项试点任务有序推进,并及时总结提炼试点经验,形成指导面上工作的政策文件和规范意见。

2.加强相关工作的统筹。着眼于资源集约利用的原则,在总结金山区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联合市农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等7个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统筹推进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工作的意见》,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东方农村信息苑、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千村通等工程的相关资源进行了统筹,在场地、系统、设备、人员和等方面提出了集约化建设的要求,提高了综合应用效率,避免了重复投资的问题。

3.指导开展城镇电子政务工作。为探索信息化支撑农村管理,提高农村基层管理水平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在金山区城镇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上海市城镇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指南(试行)》,对全市城镇政务管理信息化和镇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工作进行了规范,较好地提高了农村基层公共管理信息化和镇务、村务公开水平,促进农村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4.推动政企合作不断深入发展。在工信部的大力支持下,在金山等区县开展了“集约化建设、多样化服务、市场化合作”的探索。一是依托电信运营商的ASP平台,开发建设农事管理系统、农产品身份追溯系统、农产品销售系统和农业生产服务系统等系统,对金山区优质农产品信息进行统一采集、管理和发布,即拓展了电信服务商的业务领域,扩大了农业企业和农户的商机来源,又加强了政府对农产品的监管力度。二是在工信部的支持下,与联想、微软等IT企业合作,在5个农村区县16个乡镇30个村建设了一批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较大地提高了这些地区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明年,我委将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管理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工作指导和项目管理,注重经验总结和提炼,推进金山区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确保试点任务的顺利完成,推动全市农村信息化工作全面发展。

我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与工信部信息化应用推进司领导的指导和关心是分不开的。希望工信部信息化应用推进司的领导今后继续关心我市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对我市的工作指导和支持。同时,建议工信部加强试点地区的工作交流与沟通,定期以组织学习考察、经验交流会议、工作情况通报等方式,加强国家和地方以及试点地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试点地区的共同发展。

附:金山区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总结

整合资源 注重创新

探索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模式

——金山区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总结

2007年以来,金山区认真贯彻中央及上海市有关件精神,积极按照原信息产业部《关于开展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以开展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为契机,在原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以信息化服务“三农”为目标,以开展“一站二网二平台”(即: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互联网、政务外网、城镇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现已取得初步成果。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在试点工作中,我们根据农村地大面广、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特点,遵循“整合资源、相对集中、服务农民”的原则,注重资源整合和政策聚合,紧密围绕服务“三农”这一主线,创新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以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为主要渠道,以两个平台建设为抓手,以统一的网络为纽带,探索形成了“一站二网二平台”的服务模式,为缩小数字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支撑。

(一)强化服务功能,打造一个服务载体

为解决农村地广人稀,农民办事不便的问题,我们坚持“方便农民,就近服务”的原则,结合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卫生、文化活动等三中心的建设,在村委会建设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探索了“集约化建设、多样化服务、市场化合作”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使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政府事务代办、农业生产销售咨询、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公用事业代办等6种综合信息服务,既承接了国家、本市重大涉农信息化项目,又极大地方便了农民获取农业生产、生活信息以及各类政府公共服务。这种服务模式得到了市级有关部门的认可,原市信息委等7个市级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统筹推进本市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的意见》,在全市推广。

(二)完善网络环境,夯实两个网络基础

在加强全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制定《关于加强金山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区域内信息管线集约化建设,建成了区、镇、村三级政务外网网络和覆盖全区各村委会的宽带互联网络,为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内的各种信息终端提供统一的政务外网和互联网接入,既整合了网络资源、避免了多渠道重复投资,又保障了网络安全和传输速率。同时,大力推进无线通信,完善农村地区的无线覆盖,在区农委、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相关镇、村等农业生产场所配置了农信机131台,为农业生产和销售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三)创新服务模式,构建两大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构建城镇政务管理和涉农综合信息服务两大平台,为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应用服务提供支撑。

一是城镇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利用覆盖区政府及各镇(金山工业区)、街道并延伸到村(居)委会的政务外网,将电子政务服务资源向农村基层延伸。该平台融合了政务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一体,包含城镇政务管理和社区事务受理两个子系统,能在村委会代办4类19项政府公共事务项目和受理10类329项咨询项目,提高了农村基层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是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生产管理方面,着眼于加强对农业生产的决策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开发了规模经营户生产档案管理分析系统,具有农业生产信息上报和国家农业补贴核对功能,既有效提高了规模经营户管理工作的效率和信息的利用率,也使国家补贴真正发到农民手中,杜绝了虚报瞒报现象。在信息服务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在电子商务运营方面的优势,支持上海电信依托“商务领航”平台开展农事管理、农产品销售和农业生产服务等系统的建设,统一采集金山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类信息,从而提高农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扩大商机来源。

(四)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普及信息化知识

着眼于提高农民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让农民共享信息化带来的成果,我们加强了信息化知识的普及与应用技能的培训工作。2007年,金山区配合原市信息委开展新农村信息化培训教材编写,并在枫泾镇开设了首批村干部培训班,尝试与探索适应农村特点和特色的信息化培训工作。2008年我们又按照本市“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要求,成立了由区信息委、教育局、妇联、农委等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落实培训计划,对金山区10个培训点进行了认定与授牌,并对各培训点的相关教师进行了师资培训及指导,规范操作流程,确保培训质量。经过精心组织与合理安排,共完成3066人的培训和20139人的宣传普及工作。

二、工作做法和经验

(一)整合资源,统筹建设。在试点工作中,我们综合考虑了有关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工程对网络、场地、设施和人员等资源的配套要求,坚持建设、管理、运维“三统一”的原则,统筹规划服务站建设。在网络方面,统一接入政务外网和互联网,既整合了网络资源、避免了多渠道重复投资,又保障了网络安全和传输速率。在服务场地和设施方面,结合行政村现有布局,落地各项市级涉农信息化项目,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和便民利民的目的,满足农民各类需求。在人员和管理方面,建立区、镇、村上下贯通的管理服务机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明确了村信息员人员和职责,规范了服务程序和内容。

(二)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和企业商业服务资源的优势,与众多运营商和IT企业广泛开展合作,探索形成了良好的农村信息化投入和产出机制,共同推进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一是在服务站中设立电信、移动等运营商的代办点,运营商对服务站的建设和运维给予补贴,既拓展了运营商的业务、方便了农民,也减轻了政府和村的负担。二是引导上海电信利用商务领航平台,探索了针对规模农业生产企业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三是在工信部和原市信息委的支持下,联合惠普、英特尔、微软、联想等公司在农村设立信息化体验中心,实现合作共赢。

(三)形成机制,长效服务。

在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在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注重探索与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为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的长效推动机制。一是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由两位副区长任正副组长,区政府办公室、信息委等21家单位为成员单位的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试点工作。二是协调管理机制,明确区、镇、村三级层面地责任单位和人员,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各项试点任务有序开展。三是加强制度规范,制定了《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电脑管理办法》、《信息室管理制度》、《多功能室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规范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内部管理和服务,使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各项功能得以有效实现。四是设备管理制度,对不同层面的信息化设施(设备)进行了分级管理,落实各种信息化设备的管理主体,发挥信息化设施的最大效益。

三、主要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设想

金山区“一站二网二平台”的服务模式得到了广大农村居民、基层组织、相关部门和市领导的认可。其中,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和城镇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用模式在市有关部门的联合推动下,在本市其他区县推广。但是,尚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农民信息化意识和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的市场化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为此,我们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工信部和上海市相关文件要求,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部门联动,资源整合,切准一点,抓住一线,铺开一面,做成一块”的思路,继续以“一站二网二平台”为主要抓手,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做好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综合信息服务的内容,完善市场化运维机制和长效机制,全面完成各项试点任务。

1.继续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与优化农村信息服务基础。我们将继续依托通讯运营商,加强对全区各镇、村的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加强区域内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共建公用,优化与完善全区各镇、村的宽带网络,在全区实现无线覆盖,促进农信通等设备的普及,满足政府管理、服务和普通农民生活、娱乐的需求,使他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享受信息化带来的成果。

2.进一步完善城镇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加大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的力度。以提高涉农信息的实用价值、强化“三农”服务为应用重点,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任务:一是完善城镇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深化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村级财务管理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加强镇务、村务管理和信息公开。二是完善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重点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3.拓展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功能,完善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增强和完善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功能,通过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把种籽、化肥、农药和农机配件销售下延到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中。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的长效机制,包括:组织领导机制、协调管理机制、企业合作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设备管理机制等,保障农村信息化服务能长期有效地推进、运作。

综合信息服务 篇6

[关键词] 现代农业电子商务商品流通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信息网络覆盖面窄,缺乏深入性。信息网络建设目前还停留在国家、省、市层面,县、乡、村的建设还比较落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一种情况是,有的地区连基本的硬件设施和网络都没有;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有基本的硬件设施和网络条件,但只是为了响应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设备陈旧、网络不畅,很少使用其获取最新的農业信息,形式大于内容,县、乡、村的信息网络没有深入拓展。

2.片面强调宽带入户,缺乏实际操作性。将各级农村机构拥有的计算机数量和上网情况作为衡量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标尺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首要的问题是广大农民的信息化素质,绝大多数的农民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对电脑和网络还一窍不通,即使会上网,也缺乏对网络资源的充分了解,无法有效加以利用;其次是成本问题,以2006年上半年为例,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797元,4000元左右的电脑配置费用和每年600元左右的宽带费用,对于普通的农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现阶段大面积普及农民上网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性和可行性,需要立足农村特点开发有效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3.单一的官方信息服务平台,缺乏服务的灵活性。目前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各省级农业部门、地级和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主要是以发布信息的第一代电子商务模式为主,集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功能为一身,官方资源的有限性无法真正为农民提供灵活的信息及其他增值服务。需要引入大量的优质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深入拓展信息发布渠道,在信息流的基础上,强化业务流、资金流、物流的功能,切实提高农业信息化的投资回报率。

二、面向现代农业的电子商务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设计

鉴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针对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以各级行政机构为节点的分段式的多平台的电子商务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将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功能进行分离,更好地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服务,如图所示:

面向农业和农村的电子商务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架构图

1.以国家门户为主导,充分发挥一级电子政务的功能。现阶段,面向农业和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应该以国家层面为一个节点,由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成立国家级网络门户,提供政府公告、政策法规、行政通知、计划公告、招标公告、价格指数、统计数据等宏观信息。精简现有中国农业信息网的职能,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和资源整合,主要是各种具有指导作用的统计数据和价格指数,形成国家级数据库,调整信息结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提高指导性和权威性。

2.以专业门户为支撑,大力发展二级电子政务的作用。各省级单位可以按照自身农业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建立不同的专业门户,比如种植业、畜牧业、农药等,在国家宏观统计数据的指导下,提供实质性的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业政务导航,比如各种网上行政审批和项目咨询,专业动态和科技信息,热线咨询等,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建立以市级为单位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深入挖掘电子商务的潜力。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从交易的角度出发,能够从实质上解决农业市场化问题。以市级单位为主导,采取官办民营的方式,引入资质比较好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农企和农户提供大量的供求信息、产品展示、质量认证、网络营销、在线交易服务。官办民营的电子商务平台能够有效地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资源的集中使用,可以按照标准的业务模式面向经济全球化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执行平台,有利于当地资源的集中推广使用;另一方面是它能够有效地解决与政务系统对接的问题,比如中国电子口岸,真正做到信息流、货物流、资金流的全程信息化,让用户扩大交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信息化应用门槛。

4.倡导移动商务为主体的终端信息平台,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国农民收入的地区差异一直存在,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农民收入较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从同一地区的不同乡镇来看,因为自然资源、发展战略的不同,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应该立足实际情况,尤其是县、乡、村一级的“最后一公里”,有步骤、有选择地实施信息化:对于经济发达的基层,大力推广宽带入户,普及上网知识;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乡镇,鉴于手机的拥有量远高于电脑,结合农民自身水平的限制,应该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通过移动终端,将用户定制的信息以短消息的形式发布,便于广大农户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移动商务的服务器端可以提供增值的业务交易代理服务; 对于经济落后的乡镇,可以继续发挥广播、报纸、信息服务站等传统形式的服务,逐步向信息化方向迈进。

综上所述,面向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电子商务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及其有效的实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立足现实条件,建立以各级行政机构为节点的分段式的多平台的电子商务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维数字校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篇7

与二维GIS相比, 三维GIS具有对空间信息的直观可视化表达、可进行多维度上的空间分析等优势。这几年国内学术界及产业界表现出了对该技术的高度重视, 国内已掌握了世界一流的真三维技术。另一方面, 近年来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科学技术与网络技术在高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担任起至关重要的角色。集成校园导航、招生宣传、校园信息化管理的新一代三维数字校园系统成为校园门户网站不可缺少的重要栏目, 对学校的形象宣传、招生宣传、信息化管理将产生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 研究三维数字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1 系统总体设计

本系统以防灾科技学院为对象, 结合Visual C#开发环境与Super Map Object.Net组件式GIS平台, 基于真三维立体显示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实现校园的三维虚拟浏览。Super Map Object.Net组件式GIS平台以其独有的优势———直观快捷地展示地理信息, 使用户直观高效地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浏览。下面是系统结构图: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本系统主要采用HTML+Java Script开发环境与Super Map云GIS软件开发平台及MVC设计模式和面向对象开发方法进行系统功能开发。并利用超图的Super Map i Server服务, 该服务是基于跨平台GIS内核的云GIS应用服务器, 具有支持二三维一体化地图缓存, 提供二三维一体化的服务发布、管理与聚合功能, 提供多层次的扩展开发能力, 采用面向服务的地理信息共享方式, 用于构建SOA应用系统和GIS专有云系统。并通过使用3DMAX软件建立校园实体模型。面对现有硬件系统内存有限, 本系统特别采用了场景缓存这一新技术。场景缓存是基于整个场景生成的缓存, 通过一次操作, 即可将已经加载到场景中的不用类型的数据图层生成不同类型的缓存。系统可以通过发布场景的缓存能够使数据在桌面上快速的加载与显示、使客户端上浏览更高效。但是由于一个场景缓存只能完成单一功能, 因此在本系统中, 为了实现3D浏览的同时还能对地图进行属性查询等操作, 我们采用同时发布两个场景缓存的技术来解决以上问题。

2 系统数据制作

2.1 数据采集整理

数据是GIS中的核心。基于GIS平台开发的三维校园系统, 其数据主要由道路、建筑等基础设施组成。数据采集工作始于测量防灾科技学院实物数据, 制作校园底图, 配准并添加到数据库当中。三维数字校园数据库中的数据主要由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部分构成, 其中空间数据主要用于对地理空间实体的位置、大小、形状、方向以及几何拓扑关系的表达, 而属性数据则是描述地图上实体要素特征的数据。根据系统需求分析, 我们对实物属性数据结构做出合理的设计。

2.2 图片采集处理

采集的图片主要用于模型制作当中的贴图和数据发布当中的建筑实物图。由于拍照时受外界环境影响, 图片不能直接作为贴图使用, 需要运用PS等图片处理软件进行调校。另一方面, 拍照取景时, 可能受到拍摄角度限制、来往行人等因素影响, 照片也需要用PS进行相应的处理。

2.3 模型制作

三维模型构建的常用方法有三种, 一是使用Sketch Up、3DMAX等软件手工建立目标场景模型数据并渲染, 将场景整合到GIS系统中;二是根据高程字段拉伸2DGIS中矢量数据进行批量建模并进行纹理贴图;三是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利用Super Map系列软件对二维的平面数据进行拉伸, 批量建模并进行纹理贴图, 这种建模方式建模成本低, 周期短, 但是精度较低, 适合应用于建筑数量较多又不需要精准建模的城市场景;通过使用3DMAX等软件手工建立目标场景模型数据, 通过Super Map的相应数据导入功能添加到场景当中, 这种建模方式所做模型精度高, 但是成本高, 周期长适合应用于建筑数量少对模型精准要求高的场景;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在周期和成本上都要高于前面两种主要是对精度要求较高的模型进行建模。这里采用第一种方式建立模型。

2.4 场景发布

场景是以抽象的三维球体模拟现实的地球, 它能够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地理事物展示在球体上进而更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事物的实际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场景提供了相机的设置, 用于对球体进行角度观测、方位观测、范围观测, 从而以不同的视角呈现地理实物的不同部位。防灾科技学院的场景是作为三维球体上的一部分进行建立的, 在建立场景时, 考虑到场景的显示效率及效果, 场景中一些固定且数量较多的实物通过建立三维符号减少数据复杂程度, 其部分实物通过场景缓存添加。

3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本系统中, 我们实现了四大功能:定位、量算、飞行和天气模拟。定位功能中, 使用命名空间Super Map.Web.Realspace中的Camera类, 创建对象, 设置其经纬度以及高度值等属性, 最后使用Flying Operator命名空间中的fly To方法定位到查询的相应位置, 实现了定位功能。量算功能中, 使用命名空间Super Map.Web.UI.Action3Ds中的Measure Distance类和Measure Area类, 创建对象, 通过对象的on Click方法和on Db Click方法对量算过程进行监听, 并完成量算过程。飞行功能中, 需要提前使用Super Map i Deskpro制作好飞行路线和节点, 导出为一个飞行文件, 程序中调用此文件, 获取到已有的节点的经纬度以及相机方向等信息, 设置速度, 通过调用定位功能, 实现节点与节点之间的飞行, 给人一种在模型间穿梭飞行的真实感觉。天气模拟功能中, 使用命名空间Super Map.Web.Core中的Geo Particle类, 创建对象, 设置对象参数, 分别为雨、雪等类型, 并设置粒子的宽度、高度以及每秒产生粒子的个数等参数, 最后设置粒子的三维要素类, 形成三维天气模拟。

4 总结及展望

文章对真三维技术应用于三维数字校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了探索, 并在自身的实践基础上, 对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设计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使该系统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校园信息管理系统, 希望能为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做出贡献, 成为数字化校园的一部分。同时由于本系统在数据库维护、网络版平台的开发等功能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做进一步改进。

摘要: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地推动了二维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成果向三维可视化空间的拓展, 三维虚拟系统已然成为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系统以防灾科技学院为对象, 结合Visual C#开发环境与Super Map Object.Net组件式GIS平台, 基于真三维立体显示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实现校园三维虚拟浏览, 使用户直观高效地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浏览。三维校园系统另有智能化的POI查询定位功能和360度全方位浏览, 是虚拟校园建设的革命性突破。

关键词:3D GIS,SuperMap,三维校园

参考文献

[1]王警, 方音.控规编制中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一体化方案[J].城市规划, 2007 (4) .

[2]施贵刚, 程效军.网络虚拟校园三维建模方法研究与实现[J].工程图学学报, 2008 (2) :83-88.

[3]陈竹安, 张立亭.三维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12 (1) :76-78.

农村信息化向综合服务加速升级 篇8

农业合作组织在今后几年中将快速发展, 运营商需开发面向农业合作组织的综合信息服务和应用。

今年4月中旬, 各大网站都刊登了这样一则报道, 讲述的是一名39岁的山东菜农, 因不堪包菜价格仅有8分钱一斤, 入不敷出而心生绝望踏入了不归路, 令人叹息不已。如果农产品的价格行情、市场供求等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能够得以改善, 或许如此的人间悲剧就不会再发生。

信息服务和应用建设是大势所趋

2011年“5·17”的主题是“信息通信技术让农村生活更美好”, 这同“改善民生、服务民生”的“十二五”规划主旨思想恰巧吻合, 而今年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也已进入综合信息服务的新阶段。

“在信息化进程上, 应按照先建后用的顺序。实践证明, 这一策略符合我国农村实际, 符合信息通信发展规律。”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近日表示。

一直以来, 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农村建设问题, “十一五”期间, 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 并将之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与此同时, 工信部及相关企业大力部署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根据工信部“十一五”村通工程会议总结, 截至2010年年底, 全国100%的行政村通电话, 100%的乡镇通互联网, 94%的自然村通电话, 全国近50%的乡镇已建成信息服务站和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

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的背景下,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开始逐步转移到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及提供综合的信息服务上来。正如农业部总经济师张玉香所言, “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将在信息服务上狠下功夫, 今后基于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和应用建设将成为趋势。

商业化市场运作机制待引入

受到农村的广阔地域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产品的多样性以及农村结构的复杂性等多维度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 运营商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的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难度较大, 业务架构要求也相对较高。

显然, 要想搭建好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向广大农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绝非易事, 这需要全社会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长期投入。在这其中, 政府各部门、电信运营商、IT企业、农户是参与建设的主体。在建设过程中, 这些建设主体要在农村信息服务的组织体系下, 打造良好的生态系统, 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原则, 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

在笔者看来, 首先要有长效的资金注入机制。以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浙江省为例, 该省采取的“政府出一点、电信贴一点、电脑商补一点、村里掏一点”的模式在当前阶段是比较合理的, 为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再者, 要有科学的商业化市场运作机制。虽然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政治性意义, 但从长远角度而言, 还需引入市场机制, 采用“谁投资, 谁受益”的双向投资机制, 同时通过市场价值规律调控企业的服务行为, 以实现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把握市场需求是关键

在解决了机制问题的基础上, 如何推进农村信息化由硬件普及向信息综合服务升级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难题。笔者认为, 只有整合了资源, 把握了农民的需求, 实施了创新模式才能切实为广大农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

通过资源整合、融合共享可以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成本, 进而实现专业化、标准化运营, 最终实现农村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首先是信息网络和平台整合。目前宁夏、山西等边远农村地区的“三网融合”成功案例, 实现了农村党员教育平台、数字电视平台、宽带网络平台、无线局域网平台等的互联互通, 为“三网融合”的国家战略布局提供了新思路。其次是信息终端的融合。网络和平台的融合为信息终端的融合提供了条件, 在终端融合的基础上, 广大农民只需一台信息终端便能接受基于各种平台的应用和信息服务, 这将减少大量的购买终端成本、培训成本等。再次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包括对信息服务场所、信息资源、信息服务队伍等要素的共享和整合。这一整合应由政府主导, 因地制宜, 开发有关涉农资源, 制定共享规则, 实现“一个站点, 多种功能;一个应用, 多个手段;一个队伍, 多种职能”的架构。

此外, 市场是由需求驱动的, 只有切实把握“三农”的需求, 为农民提供实用的信息服务, 才能被市场接受。首先, 相关部门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和挖掘农民的信息需求, 针对不同的群体提供针对性的应用。如提供面向农民工的务工就业服务, 面向种养殖户的农情气象、价格行情、病虫害防治等信息咨询服务, 面向农村商贸的市场供求、价格预测, 面向农村治理的电子政务服务等。其次, 信息服务的提供方式需符合农村人群的使用习惯, 调查显示, 语音服务是广大农村用户的首选, 运营商在实际的应用开发中需优先考虑。再次,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要与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相适应, 因此笔者认为, 农业合作组织在今后几年中将快速发展, 运营商需开发面向农业合作组织的综合信息服务和应用。

综合信息服务 篇9

1. 项目背景

“信息时代”, 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更需要对外发布信息。企业需要向消费者宣传产品;政府需要向市民传达政策法规;车站需要向旅客通知交通情况;学校需要向学生发布通知等等。组织机构向特定的大量人群传递公共信息, 是信息传递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形式。通常人们采用大幅户外广告、公告牌、告示栏, 甚至黑板报等进行公众信息发布。随着信息传递数量的不断增大, 形式日益多样, 信息传递的快捷性要求不断增强, 信息发布要求统一化管理等等, 传统的公告式信息平台已经渐渐不能适应现在的要求。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在本文中,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构建出“交通枢纽综合信息发布平台 (TJIS) ”平台, 这是一套全新的公众信息平台。

2. 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简介

交通枢纽综合信息平台是为综合交通枢纽提供一个信息整合和交互平台, 使处于枢纽的各种交通方式和公共区域上的信息迅速整合在一起, 提供给管理人员作为旅客引导、指挥调度的决策依据, 以达到枢纽中人流、车流、货流的安全有序快速流动。

交通枢纽综合信息平台将整合来自各种交通方式和系统的班次信息、客流信息、设备信息, 向综合交通枢纽内部的引导、调度等系统以及外部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提供实时信息。

交通枢纽信息系统是一个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是枢纽区域内各交通方式信息系统的集成, 具有信息交换与共享功能, 为枢纽管理部门制定运行监督方案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利用数据集成的优势, 以公共信息平台为基础, 向各交通方式系统的运营商提供信息支持, 向广大的旅客提供全方位、多方式的交通信息服务。

3. 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特点

(1) 较强的实时性:需要做到对交通路况信息及时采集及时处理, 及时发布, 采集时间、发布时间要在相应的约定内。从信息源系统进入交通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数据库的信息能在5秒钟之内 (包括消息的处理和存储) 储存于数据库内;交通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的各种数据输出 (包括单据、预定义报表及预定义统计结果的产生) 时间小于5秒。

(2) 数据量大:交通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应该能满足日吞吐30万条数据的能力, 极端情况下, 每秒钟10条。发布数据分为基础数据、计划数据和动态数据。

(3) 服务性强:由于系统主要用于各个交通枢纽, 所以要提供相关服务, 例如客户端的新增、修改、删除和查询等等。系统管理员通过系统实现对系统的综合管理, 包括:日志查询、参数修改、订阅管理、订阅情况监视以及一些系统地基本功能包括:用户管理、部门管理、权限管理、密码管理等功能。

(4) 稳定性:交通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系统都应能够7X24小时连续正常运行。由于用户群体范围大、信息实时放送等要求, 使系统必须做到稳定、安全运转。

(5) 灵活性:交通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应该能够灵活适应各种形式的交通枢纽, 比如铁路、地铁、公交;机场、地铁、公交;机场、长途客运、铁路、公交等等。

(二) TJIS涉及的相关技术及软件实现

本系统是基于J2EE架构, 使用中间件处理消息。针对综合性交通枢纽特点, 为综合交通枢纽中各种系统提供消息整合和分发, 保持信息完整和实时。解决方案使用XML作为主要的消息格式, 同时也兼容其他特殊类型消息, 提供高效、实时的信息整合服务, 同时也提供新系统的接入方式, 方便增加新系统的整合。在软件实现上, 本系统采用的是VS.NET2008开发客户端和WMB toolkit集成开发工具。

1. 使用WMB消息中间件

交通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系统首先是一个消息处理平台, 其主要功能是采集各种交通方式信息源和公共区域信息源的数据, 必须保证消息处理的准确, 及时, 不丢失。WebSphere Message Broker构建在WebSphere MQ之上, MQ是唯一经过广泛验证的可保证信息一次性传输的消息中间件, 确保对消息可靠到达, 保障消息的一次仅且一次 (once-and-only-once) 的传递, 做到不丢失、不重传、次序不乱。MQ提供逻辑工作单元支持 (logical unit of work) , 备份和恢复等多种机制, 确保信息传输, 意思是一旦MQ接受一个信息传输的任务, 会确保信息被传送到目标平台。信息的传输是一次且仅一次。另外, 强健的中间件机制保证业务数据一致性, 并可在系统发生故障时, 及时恢复, 业务不会受到影响。

业务处理流程分为两种: (1) 数据流程:即订阅者如何订阅, 消息更新后如何发送到用户手中, 这部分业务是纯粹的内部数据流转, 在消息订阅模式确定后, 并且经过实际操作检验后, 这部分流程将是比较固定的, 所以这部分将采用WMB内部的消息流合消息集概念处理, 以ESQL为主。 (2) 业务流程:这部分是如何处理数据和利用数据, 插入那张表, 这些处理是否关联到其他表。这部分将随着业务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变化, 由于ESQL是一个以结构性编程为主的语言, 灵活变化比较困难。该部分将以java处理为主, 虽然牺牲了一定的性能, 但能保障灵活性。

2. 高性能的CS客户端

主要考虑到用户将处理所有经过系统的数据, 查询数据修改日志。这是一个大数据量的处理过程, 并且具有查询和修改数据的用户不会很多, 这非常适合C/S的构架。本系统将采用.NET开发C/S结构的客户端作为用户操作数据、访问数据的界面。采用CS客户端虽然损失了部署的灵活性, 但其高性能和易开发对比BS结构是有相当大的优势。

3. 灵活的数据库访问

因为交通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系统是一个研发项目, 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符合, 所以其数据库设计不可避免的将会发生变化。这样选择一个足够灵活的数据库访问的工具是一个减少将来开发维护的好方法。这里我们选择iBatis这个轻量型的数据映射工具作为数据库访问层框架。

如图1所示, 为数据库访问层框架。本系统对数据库的访问将使用iBatis作为java程序的主要访问层, iBatis在数据库访问的灵活性比较强大, 有利于将来系统的二次开发。在WMB中的compute部件中ESQL也可以直接使用ODBC进行数据库处理, 这部分处理属于结构化的编程方式, 速度比较快, 但处理复杂业务不利于将来的二次开发, 所以尽量不使用ESQL做复杂处理。

使用iBatis的SQL Map, 能够大大减少访问关系数据库的代码。SQL Map使用简单的XML配置文件将Java Bean映射成SQL语句, 数据库操作都使用XML文件配置, 可以使数据库操作的SQL语句都脱离代码之外, 有利于统一维护。

对比其他的数据库持续层和ORM框架 (如JDO的实现, Hibernate等) , SQL Map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简单易学。要使用SQL Map, 只要熟悉Java Bean, XML和SQL, 就能充分发挥SQL语句的能力。直接使用SQL语句操作数据库, 利于测试。

(三) TJIS结构体系和模型设计

TJIS是一个具有信息采集和发布功能的信息系统:信息采集指的是将数据模拟发生器传入的数据存入本地数据库的动作;信息发布指的是将获得的信息发送到外围订阅本交换平台数据的系统中去。

本次开放的信息平台系统是一个原型系统, 包括数据模拟器 (信息源) 和信息交换平台。图2是TJIS总体框架图。仿真信息产生工具即数据模拟器发送的数据包括:航班数据;列车数据;地铁数据;公交数据;停车场数据;FAS数据;BAS数据。外围系统指的是通过订阅、快照等多种数据请求手段从信息平台获取特定数据以满足自身应用需求的平台或其他接入实体, 是信息交换的主体之一。外围系统不属于本项目范围, 本次原型系统的外围系统只有:旅客信息发布系统。TJIS的功能主要由信息交换平台来实现。

如图3所示为TJIS层次结构模型。客户端采用.NET开发, 由于客户端的主要功能是查询、监控和修改数据, 涉及到大数据量和实时性对性能要求非常高, 采用C∕S结构比较方便。应用服务层主要采用IBM的WMB作为信息采集和分发的工具, 其中MB消息流管理数据处理流程, 包括数据的流转, 回应, 记录日志等, 而使用WMB中的JAVA Compute处理其中的业务, 比如数据查询、数据导入和导出。数据访问层中MB具有多种多样的信息接口, 比如MQ, TCP/IP等等, 可以为各种类型的外部系统做接口;因为当前系统是原型开发, 所以只支持MQ访问机制。

(四) TJIS的功能实现

1. 数据模拟器的功能

本项目属于研发项目, 所以没有实际的数据源系统。而为了实现信息平台的交换功能, 必须有数据源向信息平台发送数据才能实现其交换功能。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必须开发数据模拟发生器向信息平台发送数据。根据项目方案, 本项目将模拟以下数据, 包括:航班信息;列车信息;地铁信息;公交信息;停车场信息;FAS信息;BAS信息。

模拟器将采用本地数据库存储数据, 包含数据的增删改功能, 向信息平台发送批量和单条更新记录, 接收来自信息平台的数据请求和更新数据操作结果报文。所以在本次的TJIS中, 信息是来自于数据模拟器。

2. 信息交换平台主要涉及的功能

信息交换平台的功能包括以下几大功能:

(1)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功能是由信息交换平台发起, 向信息源系统请求数据同步的功能。数据主要分为两种, 动态数据和计划数据。动态数据为D+0, D+1数据, 计划数据指长期的计划运行数据。数据采集分为:动态航班数据采集;季度航班数据采集;列车动态数据采集;列车计划数据采集;动态地铁数据采集;地铁计划数据采集;公共区域FAS数据采集;公共区域BAS数据采集;停车场数据采集;基础数据采集。

TJIS系统发送的报文包括时间参数, 时间范围为D+0至D+1, 参数是指计划时间、预计时间、实际时间三者中任意一个在此时间段内的班次数据。信息交换平台接到信息后, 将该时间段的原有航班信息删除后, 然后添加。此外, 信息交换平台将根据业务需要, 采用定时自动发送或手工发送请求。

(2) 数据订阅

订阅指的是外围系统对动态数据的一种获取方式。外围系统提出数据订阅请求后, 由信息平台按照约定方式将数据发送给请求方, 其特点为一次订阅, 长期有效。

各交通方式是服务的订阅方, 从信息交换平台获得实时的数据。信息交换平台将接收来自外围系统的请求, 包括订阅状态保持、消息订阅、接收更新消息, 信息同步请求等。系统根据这些不同地请求报文做出对应的动作。订阅方请求的报文包括:航班系统、铁路系统、地铁系统、公交系统、公共区域系统、基础数据等。

消息订阅的方式分为几种:更新加快照、只要更新、只要快照。其它相关的功能包括取消订阅和状态心跳应答。快照指的是外围系统对数据的一种获取方式。外围系统提出数据快照请求后, 由信息平台一次性将数据发送给请求方, 其特点是一次请求一次传输。

(五) 结束语

针对交通枢纽的特点, 交通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系统 (TJIS) 必须具有大型企业级的高可用性, 能够保证每天24小时以及每周7天的正常使用, 所有设备应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优良的性能。主要设备采用负载均衡或双机热备及磁盘阵列技术, 确保故障后的数据和任务能备份和热切换。实现在运行过程中任何单点的故障都不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作。TJIS可以满足实时性、稳定性、服务性等多方面的要求。基于特定环境下的TJIS原型的信息服务系统进行了分析与设计。

参考文献

[1]杨大鸣, 朱业汉.长江航运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初探[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08, 10 (3) :21-24.

[2]陈宇翔, 精通WebSphere Message Broker[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3]李海文, 任静, 张李秋.交通监控系统中信息发布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7, 17 (4) :52-55.

安徽省现代信息服务业综合评价 篇10

由于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安徽各地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为了衡量区域间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差距,找出其影响因素,需对安徽省各地市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为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区域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必须构建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可以从影响因素和产出水平两方面构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

1. 产业基础资源。

它是指通讯、电力、网络等现代信息服务业生产所必需的条件,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基础设施资源可以用长途光缆纤芯长度、局用交换机容量、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等具体指标反映。

2. 区域经济环境。

区域经济环境可以反映相关产业发展及居民消费需求对现代信息服务的影响和支撑。反映区域经济环境的指标,可选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

3.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影响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关键因素,是增强其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可选用科技活动人员数、专利授权数、高等院校在校生数、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四个指标予以衡量。

4. 产业规模。

产业规模可以反映现代信息服务业产出水平。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可选用现代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现代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数、现代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现代信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予以衡量。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见下页表1)。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上述指标是从不同侧面反映区域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状况,要反映其区域整体发展状况,必须选用一定的方法将其进行综合。同时,由于不同指标其重要性程度有所差异,因此在综合评价时需要对不同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本文选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将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结合起来,可使评价结果更加可靠。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准则层指标权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具体指标权重。根据综合评价得分,判断区域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高低。

三、实证分析

1. 样本选取。

现选取2014年安徽省16个地市的上述十七项指标数据,数据来源于2015年《安徽统计年鉴》。由于缺乏各地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增加值指标数据,在实证评价时将此指标略去,用其他三项指标近似反映产业规模。为消除各指标量纲不同的影响,在进行综合评价之前,需先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 准则层指标的权数确定。

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首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其次进行两两比较构造成对判断矩阵,再次计算层次单排序权向量和一致性检验,最后确定准则层的权重,具体过程略,最终计算结果(见表2)。

3. 计算主成分得分。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分别测度各地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基础资源、区域环境、技术创新、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并进行分项排名。

(1)基础资源水平。利用基础资源标准化后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一个主成分可以解释原来四个原始指标89.05%信息,该主成分函数为:

将各地市相应指标标准化后数据代入上述表达式,即可得到其基础资源得分,并给出相应排名,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合肥、六安、安庆的基础资源得分最高,说明三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资源具有相对优势,而黄山、阜阳、铜陵三个地市的基础资源排名比较靠后,显示出其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2)区域经济环境水平。利用区域环境原始数据标准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取第一、二主成分可以解释原来三个原始指标69.7%的信息,主成分函数为:

再根据第一、二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确定权重,按照F=0.686F1+0.314F2计算区域经济环境水平综合得分。将区域经济环境指标标准化后数据代入上述表达式,可得到计算结果(见表4)。

表4显示,铜陵、马鞍山、合肥、芜湖区域经济环境得分排在前四位,意味着这四市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相关产业有较好支撑;而区域环境排名靠后的宿州、阜阳、亳州、六安等,这四市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对现代信息服务业需求不够旺盛。

(3)技术创新水平。利用技术创新原始数据标准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取第一、二主成分可以解释原来四个原始指标94.72%的信息,第一、二主成分函数为:

再根据两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确定权重,依据F=0.849F1+0.151F2计算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综合得分。将技术创新指标标准化后数据代入上述表达式,可得到计算结果(见下页表5)。

由下页表5可以看出,合肥、芜湖的技术创新水平显著领先于省内其他地区,而阜阳、池州、亳州地区的信息服务业技术创新水平排名比较靠后,需要加大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且要注重创新技术的引进与培育。

(4)产业规模水平。利用产业规模原始数据标准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取第一、二主成分就能解释原来四个原始指标99%的信息,第一、二主成分函数为:

再根据两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确定权重,并依F=0.668F1+0.332F2计算区域产业规模得分。将相应指标数据代入上述表达式,得到下页表6计算结果。

下页表6显示,合肥、安庆、马鞍山产业规模得分最高,说明这三市现代信息服务业较为发达,而淮南、黄山、铜陵等地排在较后的位置,意味着这三市现代信息服务业规模较小。

(5)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根据各地市基础资源、区域环境、技术创新、产业规模得分和准则层确定的权重,计算出各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综合得分,结果(见表7)。

从表7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安徽省各市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综合排名前四名的有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合肥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拥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人才相对集中,其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在安徽省处于领先水平;芜湖、马鞍山等市是安徽省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城市,其建设资源也是相对较丰富的地区,也是这些地区信息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在安徽省排名靠前的原因之一;综合得分结果显示池州、黄山、阜阳等地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比较相似,都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这些地区的基础资源、区域环境、技术创新、产业规模相对来说都不太完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就现代信息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而言,各地市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合肥、芜湖、马鞍山地区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处于安徽省领先水平,而池州、黄山、阜阳等地信息服务业欠发达;综合排名与四个准则层评价排名不完全一致,各地区可以从中发现薄弱环节。

安徽省现代信息服务业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各市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点加强薄弱环节,加快提高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优质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基础设施会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约束,使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规模满足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开创有利于安徽地区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2. 创造良好区域经济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产业的发展有保障作用,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地区经济,提高地区生产总值、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政府要在投资上适度倾斜,注重加大对产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行业也要有效利用外部资源。

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又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人才的短缺都将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要克服这一点可以从教育培训体制入手,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在培养培训技术人才上的作用,扩大高新技术人才的规模,加大研究与试验经费的支出,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信息服务业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

摘要:利用层次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各地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揭示安徽省各市间的差距。结果显示,安徽省各地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合肥、芜湖等地市较为发达,池州、黄山、阜阳等地市发展则相对落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信息服务业,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王炳清,胡平,陆燕萍.中国分地区信息服务业竞争优势的综合评价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21):182-192.

[2]李超.我国各地区现代信息服务业综合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14):49-53.

[3]陆泽锦.信息服务业综合实力衡量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张茜.北京市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屈超.辽宁省信息服务业的综合评价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7,(19):72-73.

[6]马文明.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的我国指数基金综合评价[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徐旭,赵永刚.基于熵值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12,(4):276-280.

[8]洪兆平.基于因子分析法和改进熵值法的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21):47-50.

综合信息服务 篇11

关键词:高等院校 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3-0035-04

一、高等院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自2000年开始,全国高等院校纷纷开始大规模的校园网建设,不仅建成了覆盖全校(院)的网络体系和应用系统,不少的业务部门和下属院系还根据各自的业务需要和应用需求,建立了相关的应用系统。在对上海的各高等院校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条”和“块”两个层面来分析高校信息化现状。

1.“条”的信息化现状

通过对高校各个信息化系统分析,可以看出各个条线基本上是高校校级单位主导建设的业务系统和地方教委(或教育部)下发的各类应用系统。以学籍管理系统为例,目前延伸到各院、系层面的系统至少有3~4套,例如,本科生的学籍管理系统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分发到各院系教务科;而研究生的学籍管理系统由研究生院统一分发;各院系所自行招收的成教、自考学生的学籍管理,则大多使用各院系自行开发的简易系统。

高校条线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事务性工作较多的条线(如教务处、科研处等),信息化程度较高,而且大而集中的模式是主流发展方向。

(2)在事务性工作较少的条线,信息化程度较低,急需信息系统支持。

(3)由于垂直行政关系的力量,条线系统基本上解决了纵向业务协同问题。

(4)不同业务部门的条线系统相互独立,信息交换少,形成信息孤岛。

(5)各条线系统在应用上对“块”上的需求考虑较少。

2.“块”的信息化现状

各高校多年来在信息化的实践,基本上是以条线为主进行的,院、系或独立中心等在“块”层面上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却相对落后。

二、问题的提出

从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看,高校信息化建设仍存在着与高校快速发展不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各条线部门信息化建设起步早,自成体系,已经形成事实上的以部门为主体向下延伸的信息化模式,客观上对院(系)级层面进行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院(系)级层面的信息化总体发展水平不够高,基础不够扎实,标准不够完善,不利于整体上与高校各有关条线已经建成的信息系统对接。高校信息化建设表现为明显的“纵强横弱”的特征。

总的来说,高校中院(系)信息化建设的模式还没有进入集约化阶段,各方对信息化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技术轻业务、重个案轻基础的“三重三轻”现象。

因此,有必要从宏观层面,对高校的信息化平台进行顶层设计,根据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从技术角度细化、展望并阐述高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原则和方向,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三、高等院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框架

1.设计理念:顶层设计

高校信息化顶层设计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关注整体和全局;第二层,关注核心业务;第三层,关注绩效。

着眼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高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框架设计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

(1)基于整体和全局的综合设计

高校信息化顶层设计要跳出高校条、块信息系统局部环境的束缚和影响,站在高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整体高度和全局视野,分析和设计高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整体框架。

(2)基于业务的系统规划

顶层设计的重点是高校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因此,高校信息化顶层设计要关注高校和院(系)机构内部的核心业务流程。高校信息化顶层设计中,需要正确全面描述用户需求。顶层设计中的用户需求,重点不在于用户的操作需求,而在于用户的业务需求。高校信息化的顶层设计,首先分析高校各部门、各院系现有信息系统的业务可行性,分析利益关系,然后,应用信息工程的方法,从宏观上对业务需求进行收集、梳理和描述,将高校业务需求按层次展现出来,并以数据的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以利于今后的整理、积累、传播。高校信息化顶层设计中的业务规划,将以丰富、清晰、完整的业务资料帮助和推动业务决策、业务利益关系设计、业务职能转变和职能改革。

(3)绩效贯穿始终

高校信息化的顶层设计中,绩效将成为贯穿始终的推动因素。通过制定合理的高校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式,将绩效评估与建设周期的各环节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在项目结束之后进行绩效评估,而且可以在投资环节对投资决策与绩效进行综合考虑。

2.总体目标

以顶层设计的理念为基础,结合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高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框架的总体目标是:以整体化规划、集约化建设、系统化管理为原则,以高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体系和管理体系为基础,以高校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化应用支撑体系建设为重点,逐步推进高校人员、资产、校园,以及学校内部管理等领域信息系统的深入应用,形成全面、完整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总体技术框架。

3.具体目标

(1)建立完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系、安全体系和信息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和建设基础网络平台,构建信息的采集、交换、存储和服务平台,为加快信息化应用奠定基础。

(2)加大高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高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3)建立高校统一的应用支撑体系,从信息交换、应用开发、系统整合、协同工作、系统管理等方面逐步建立统一的基础软件平台,支持各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实施。

(4)以综合性、跨部门的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规划和建设各部门和各院系的信息系统应用,提高条块综合协同服务水平。

4.具体要求

针对高校信息系统服务的不同对象,高校信息化建设应该达到的要求是:

(1)教师、教工、学生:享受简单便捷的“一体化”服务;(2)高校基层单位:避免重复劳动,切实提高工作效能;(3)高校业务部门:在审批和服务事务上增强综合办事功能,在监管事务上实现高效协同工作;(4)高校决策规划和监管部门:确保能够随时掌握准确、完整、及时的动态数据为高校的情况分析、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5.建设原则

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设原则主要包括:

(1)系统设计与整体规划先行

以系统设计思想指导整个规划、设计过程,从系统需求出发,保证系统规划、实施方案的可行性。

(2)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的统一

高校信息化的设计要符合技术发展的潮流,使系统依据的基本技术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同时,也要注意保证投资效益,在既满足业务需求又考虑到今后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投资,并充分考虑系统软件、各类硬件、网络平台投资上的均衡性。

(3)架构规范与业务驱动的均衡

高校信息化建设在规划和建设中,要着重建立并不断完善基础技术架构,通过不同层次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框架的实施,适应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减少重复投资,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同时,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建立在明确的业务需求基础之上,高校信息化建设要总结已有经验,在分析、识别、整合不同部门业务需求上多下功夫。

(4)系统整合与应用集成的统一

高校信息化设计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中间件技术,提供面向多类异构操作系统、异构数据资源的集成方案,以便有效地保护已有的应用体系和数据资源,节省投资。

(5)快速开发和灵活部署相结合

高校信息化的设计,需要支持应用层的快速开发和灵活部署,能够较完善地解决当前高校工作改革、机构调整、行政提速所导致的应用系统开发的困难。

6.总体框架

高等院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整个框架为五横两纵的结构,五横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和服务渠道层;两纵是技术规范和安全机制、保障机制,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管理保障措施。

(1)前端——服务渠道层

服务渠道的建设目标是要整合教师(工)、学生、公众服务的前端系统和渠道,借助信息化手段为用户提供一体化服务。目前主要的服务渠道包括:现场服务窗口、高校门户网站、学生门户、教师门户、高校热线服务中心。

(2)应用服务——应用层

高等院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主要应用系统集中在应用层中,由学籍管理、教师(工)管理、资产管理、科技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及各类应用系统组成。

(3)核心服务——应用支撑层

应用支撑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实现应用系统所共有的、与业务无关的技术性功能需求,为应用层提供基础服务。高等院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应用支撑层由四大技术体系组成:门户支撑、认证授权、信息交换、基础服务,包含五方面的内容:统一用户管理、统一门户管理、统一应用管理、统一权限管理、应用系统定制管理。

1)统一用户管理

统一用户管理提供针对高等院校各部门及院(系)统一用户和组织结构的管理功能,实现对组织信息和用户信息的统一管理、集中存储、集中维护,并提供对于高等院校内用户管理和用户标识的统一规范和服务规范。

2)统一门户管理

统一门户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在门户网站界面层完成不同信息、不同系统的整合,它基于成熟的门户技术建立,为最终用户提供统一而灵活的信息发布、应用入口和身份识别服务。

3)统一应用管理

统一应用管理系统实现平台内各种异构系统统一的系统注册和系统标记功能,支持对于各种异构系统功能展示方式的兼容匹配,实现系统功能层次结构下的标记管理和注册管理,标记各系统对于平台接入服务的各种对应服务,提供通用的系统标记和注册服务规范。

4)统一权限管理

统一权限管理的目标是将应用系统及其权限授予给用户、角色、岗位,并为门户或其他应用系统提供用户对应权限的服务。

5)应用系统定制管理

应用系统定制管理为高等院校各类接入应用提供综合定制和管理功能,使接入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可以满足系统应用的自由延展,各接入系统可以随着高校组织机构的不断变化和应用业务的不断发展定制各应用系统的应用逻辑,从而扩大各系统的应用范围。

(4)数据中心——信息资源层

信息资源层的主要目标是建立高等院校的信息资源体系,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支持信息资源的交换。信息资源系统通过数据管理系统进行信息资源的采集、更新和共享,建立若干个与高校业务有关的信息资源库,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为高校管理、学生、教师(工)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信息资源层包含三种类型的信息资源:高校业务信息资源、高校基础信息资源和高校共享主题信息资源。

1)高校业务信息资源:高校业务信息资源是高等院校各部门、各院系在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由应用系统产生的信息,既为高校各部门和各院系开展业务和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也是高校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主题信息资源的基础和来源。

2)高校基础信息资源:高校基础信息资源来自于高校管理相关的国家、地方各政府机关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信息,具有基础性、基准性、标识性、稳定性等特征,支持高校各类应用系统。

3)高校共享主题信息资源:高校共享主题信息资源是围绕高校跨部门综合应用而形成的、为高校业务协同提供支持的各类信息资源等。面对海量的高校信息资源,需要有一套分类科学、层次清晰、管理规范的高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为高校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标准和规范。

(5)基础体系——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备、应用服务集群服务、域管理及目录服务、CA管理服务、IT资产管理服务、其他系统软件及服务。基础设施层的重点是“全面覆盖、安全可控”的校园网体系,目前各高校大多已完成校园网的基础建设。

(6)技术规范和安全机制

在标准化方面,根据应用需求,为信息交换、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供基础支持。在环境建设方面,加强电子政务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信息化意识和应用技能,建立完善的考核和评估机制。高校信息安全体系将采用适当的安全管理策略,通过各种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不同的层面保证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安全。安全策略包括:网络安全、信息资源传输、存储安全,以及数据备份恢复、身份认证、权限控制等。

(7)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主要从项目管理体系、实施推广体制、运维体系等三方面为高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保障支持。

四、高等院校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思路

高等院校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遵循“统分结合”的建设思路。所谓“统”,是指采用统一方式建设,主要内容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基础性的高校信息资源、应用支撑体系、综合性的跨部门应用系统、服务渠道。所谓“分”,是指采用分散的方式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性的高校业务信息资源、高校部门内部或各学院独立的应用系统。分散建设部分应当遵循统一的规划和技术规范,使用公共的基础平台、系统服务和开发工具,做到分散与统一的有机结合。

五、结束语

高等院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框架的研究,还涉及许多技术和应用问题,例如信息整合的技术实现,有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筅

参考文献:

[1]朱建江.顶层设计“顶”在何处?[J].中国信息界,2005(9).

[2]陈晓斌,陈晓山.高等院校校园网与信息资源共享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6,35.

[3]龚春红.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11).

[4]查贵庭.美国高校信息化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教育信息化,2006(9).

综合信息服务 篇12

1 服务平台

服务平台以健康档案系统为基础,真正实现六位一体的功能,并对慢病管理、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计划免疫、精神病管理进行了强化。

1.1 健康档案在设计时严格按照卫生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个人健康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化指南》、卫生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中的健康档案的具体要求进行,同时结合本地具体健康档案的模式。在实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健康档案可以实施调阅的基础上,支持区域协同,健康档案在不同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共享。见图1。

个人健康档案是整个服务平台的基础和底盘。整个服务平台数据以个人健康档为基础贯穿其它子系统,真正实现六位一体,实现居民健康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六位一体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即要做社区医疗工作还要做社区健康教育、社区预防、社区保健、社区康复、社区计划生育指导等范畴的工作。第二层:在一个人身上要把六项工作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各个子系统又根据自己的业务性质独立成为一个单独的模块,各个子系统在健康档案模块都能找到相应的插点。各个子系统,在个人部分以个人健康档案为基础形成一个整体。健康档案模块将集成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对应社区诊断)、病历信息(对应全科门诊)、个人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精神卫生等。见图2。

个人健康档案内容中,增加了扩展信息,可以整合其他系统的健康信息,使健康档案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包括与个人健康相关的所有有关的信息,真正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连续的全面地管理。同时,随着区域协作的实施,它还可以突破医疗机构的限制,将人在不同社区、不同医院、甚至体检中心所产生的信息都收集在一起,对医生了解病人终身的健康史从而做出正确的医疗决策有很大帮助,对避免重复医疗,降低医疗成本也有重大意义。见图3。

社区卫生服务综合信息系统数据都是共享的,各业务系统可以调用健康档案中的数据,健康档案也可以直接从各业务系统中取数据如果各业务系统一产生新的数据,并直接进入健康档案,真正实现六位一体和从生到死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使以前的死档案变成现在的活档案,实现了渠道单一向“多档合一”的转变。

1.2 社区卫生诊断和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减少社区诊断工作量和难度,同时使社区健康档案资料进行有效利用。从健康档案的基本信息中,根据需求能够生成社区诊断中社区居民民族、婚姻、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医保费用类型、特殊人群类型等内容。各年龄组常见病患病率;居民的知、信、行情况: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健康行为实施情况、体育锻炼情况、睡眠情况、健康知识的来源等内容。见图4。

1.3 慢病管理模块,考虑到系统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在按照卫生部社区卫生服务分会开发的慢病管理系统和北京市慢病管理规范的基础上,依据卫生部疾病控制局、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慢病管理业务信息技术规范》进行建设。

1.4 在社区健康教育模块中,收集上千种“健康教育处方”为社区医生进行社区健康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1.5 全科门诊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业务模块,和HIS系统中的相应模块功能相似,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卫生服务的具体工作实际,并吸收HIS系统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系统的诸多智能部分。

1.6 社区卫生服务综合信息系统的建设,充分考虑到支持区域协同的相关内容,支持社区的健康档案信息、医院的健康信息的整合;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居民的数据共享,支持双向转诊、远程会诊、信息查询、一卡通(或电子健康钥匙)等相应内容的建设。

2 管理平台

2.1 社区卫生服务业务监管系统,应紧密结合目前医疗改革政策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需求而设计,有很强实用性和先进性。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项业务进行规范管理的同时,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各项业务进行量化,把抽象、工作量大的考评工作变得方便易行,利用先进的技术自动、科学、规范的核定各项服务的补助,从而保证政府的投入真正给社区居民带来实惠。同时,通过业务监管有效遏制大处方、过度检查、控制医疗费用过度上涨。实现思路:社区卫生服务业务监管通过业务应用系统中的备案功能、管理模块中的业务考核、业务跟踪、人工核查内容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各项业务内部的监督管理。其中业务备案是考核的基础、业务考评是监管的核心、业务跟踪和人工核查是对考评的进一步的矫正,四个方面互为关联,完成业务的监管。具体模块特点如下:

2.1.1 业务应用系统设计参照卫生部社区卫生协会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丛书、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实现六位一体的管理。系统特有的备案功能能够自动实时提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各个单位、各项指标的具体分值和总体分值,并能够按照事先设定补助标准,自动的计算出每个中心、站需要拨付的公共卫生补助经费。

2.1.2 业务考核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实施“购买服务”的地区,系统可以按照事先确定的“公共卫生服务包”的具体要求和考评标准,对社区卫生服务应用系统的备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各个单位、各项指标的具体分值和总体分值,并能够按照事先设定补助标准,自动计算出每个中心、站需要拨付的公共卫生补助经费;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收支两条线”的地区,通过业务考核模块,可以把备案的各项工作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并形成相应的考核分析资料。该项工作使考评更加科学、规范、方便易行,并能够使管理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项业务随时进行监督、评价,及时进行指导。

2.1.3 业务跟踪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打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的各项具体工作内容,可以对工作进行进一步的查看;可以从社区居民信息列表中随机选取部分居民,通过电话进一步核查业务工作的各项内容。可以查看每位医生开的处方,并能够对每张处方按照事先设定的费用标准进行分类,高出费用标准的可以实行重点跟踪。

2.1.4 人工核查模块,可根据业务跟踪和实地查看情况对考评工作进行进一步的确定,可以对扣分情况进行修改,并在备注栏记录修改的原因。扣分情况修改后,后面的分数会自动进行调整。

2.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监督管理自动化体系,适用于卫生局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为行政管理人员依法行事、监督不当的医疗行为和打击非法行医提供有效的服务;该项内容将为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自动化、信息化的轨道奠定基础。该模块是从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实际出发,能够有效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中的问题,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自动化体系将填补国内空白,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的自动化实施具有开创性意义。机构监管包括:行政办理、评价、统计分析、查询,其中行政办理是核心内容,评价是对行政办理结果的评价,统计分析、查询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行的。四个方面相互协同完成对机构的监督管理。

2.2.1 行政办理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监督管理的自动化。具体包括设置、注册、年度校验、变更、注销、停业五个方面。

2.2.2 评价实施能够按照事先设定的评价体系,计算出被评单位的综合指数,并能够显示出每个机构最好和最差项目,按照综合指数的高低和单个项目对同类单位进行排序。该自动化体系能够根据不同的需要生成多种评价体系。

2.2.3 统计分析各种行政办理结果、评价实施情况的统计分析。

2.2.4 信息查询机构、人员和行政办理结果的查询。

3 互相兼顾,前呼后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社区卫生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在分析任一功能时都兼顾整个需求(管理、服务、统计分析、数据传递、信息共享等),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3.1 管理

3.1.1 区县卫生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行政办理(设置、注册、年度校验、变更、注销)和评价。

3.1.2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综合查询、统计分析、GIS展现、机构管理、监督评价。绩效考核、药品统一配送、收支两条线。

3.1.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站的管理对辖区站的人、财、物管理,绩效考核,业务指导。

3.1.4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药品、收费管理,业务统计分析。

3.2 服务

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1)基本医疗:全科诊疗、双向转诊、住院管理(中心)、家庭病床。(2)公共卫生:社区诊断、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精神卫生。

3.3 数据传递

社区站→社区中心→管理中心→区卫生局

3.4 信息共享

上一篇:婴幼儿非感染性腹泻下一篇:云数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