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

2024-10-06

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精选12篇)

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 篇1

1、概述

天津市公安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在“金盾工程一期”的建设任务中网络基础建设基本到位, 主要公安业务已经初步实现了信息化, 基于“金盾工程一期”的建设成果, 天津公安信息化系统建设为全局提供了全警主要业务系统共享信息的查询, 在各类警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信息共享和信息综合利用的效益初步显现。

2、建设内容

金盾工程二期规划中提出了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建设要求, 其目的就是定位于实现全警信息采集、全警信息共享、全警信息综合应用的的重点系统, 以推动公安信息化应用的普及深化, 实践基础工作信息化, 信息工作基础化的目标, 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支撑警务的作用。

(1) 建立天津公安信息应用的应用体系框架, 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 建立一个汇总天津公安主要业务数据和外部社会信息的共享数据库, 并实现可靠、有效的数据维护。

(3) 面向全警提供丰富的信息综合应用手段, 发挥共享信息价值, 为今后开展更业务化的情报信息应用建设奠定基础。

(4) 建设门户系统, 加强用户获得各应用提供的丰富的信息和功能的渠道, 促进信息应用的使用和应用效益的发挥。

(5) 开展应用整合, 加强信息应用的协同联动, 促进应用效益的发挥。

3、系统整体设计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建设, 不能单纯地看作是软件开发, 它要求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现有的成熟的解决方案、技术和产品。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项目的系统集成将体现在以下层面:

首先是将系统涉及的网络、硬件、中间件和应用软件部署集成起来, 通常这方面的工作需要用户方的协调配合及相关各方的协作。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部署结构上, 采用四层架构的BWAD (其中B即浏览器;W即WEB服务器;A即应用服务器;D即数据库) 方式, 这一方面可以使平台及其各个应用系统的组成更加清晰, 设计的严密性更容易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其运行维护的可管理性和可扩展性也更容易实现。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系统架构设计上, 整体上分为支撑层、数据层、应用层、展现层四层, 形成功能体系上的有机结合, 同时四层的设计又相对独立, 这使得每一层都有较大的灵活性。在支撑层、数据层、展现层的设计实现上大量采用了可配置的技术实现, 这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提高了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可扩展性。

在各个具体前端应用软件模块的开发上, 采用了流行的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三层设计模式, 从程序编码级别上保障系统的灵活性。

4、总体架构设计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是一个涉及到公安全局信息化的、复杂的大型综合应用平台, 其应用建设需求也将随着公安应用的发展不断变化。因此, 一个优秀的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 必须首先有一个灵活的体系架构, 可以在保持整体架构稳定的前提下, 可以通过不断完善和扩展系统来保持整体系统可持续发展。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总体架构如下图:

如上图所示,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分为四个层次:数据层、支撑层 (应用支撑平台) 、应用层和门户层。其中上两层构成前台系统, 面向最终用户, 后两层面构成后台系统, 面向系统管理员。

横向上, 系统分为综合业务系统和综合信息系统, 二者解决公安信息化不同方面的问题, 前者产生数据, 负责实现公安业务自动化, 后者消费数据, 实现信息综合利用, 最终实现“信息主导警务”。两类系统相辅相成, 紧密互动, 但是技术上又属于不同类型的应用。因此, 在四个层次上, 两大系统即充分共享资源, 又保持相对独立。

此外,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了多个应用系统, 今后还将随着警务发展增加新应用系统, 为从整体上降低平台日常管理维护复杂度, 在应用层上还规划设计了平台运行管理应用。

天津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功能组成规划如图2:

5、结语

该平台已经在2011年11月在天津市公安局实现试运行, 实际运行效果表明, 该平台对推动公安信息化应用的普及深化, 实践基础工作信息化, 提高警务系统工作效率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发展, 公安信息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今后结合公安部身份证指纹采集系统、常驻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舆情分析等系统的建设, 进一步加强数据整合和分析功能, 同时扩展天津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应用范围, 充分利用现有信息为警务人员科学的分析和决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摘要:公安信息化是提高公安机关整体战斗力的重要途径, 是提升基层基础工作水平的重要载体, 是牵动警务机制改革的重要纽带, 天津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正是定位于实现全警信息采集、全警信息共享、全警信息综合应用。该平台的建设将对推动公安信息化应用的普及深化, 实践基础工作信息化, 信息工作基础化的目标, 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支撑警务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信息共享,全警应用,应用体系框架

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 篇2

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操作指南

一、用户注册

(一)管理部门用户

1、登陆(云南省林权信息服务网)首页,点击屏幕右侧“林业专业合作社信息平台”,输入分发用户名和密码进入平台;

2、林业部门用户登录后新建子用户,及时将子用户名和密码分别通告同级财政和供销,以方便财政和供销查阅合作社相关材料。

(二)林农专业合作社用户

1、登陆(云南省林权信息服务网)首页,点击屏幕右侧“林业专业合作社信息平台”进入平台;

2、点击页面顶部右端的“注册”,填写专业合作社基本注册信息,检查无误后完成注册;

二、业务办理

(一)信息备案

1、专业合作社用户点击页面中下端的“点击进行业务办理”;

案请求。

(二)省级示范社申报

作,点击左侧“填写省级示范社申报材料”。

1、林农专业合作社备案通过后方能进行省级示范社申报操

2、录入完毕,查验相关附件是否已正确上传,确认无误后点

击“提交申报”按钮即可进行申报。

3、提交申报后,合作社用户同样可以在用户页看到审核进度和审核意见,若审核不通过,则按审核意见补齐材料后再次提交申报请求。

(四)管理部门审核操作

1、备案审核。

(1)以管理员账号登陆平台,点击“合作社备案审核”,审核合作社提交的备案信息,审核分为县,市两级审核,各地区审核账号只能审核该地区的合作社用户;

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 篇3

关键词:喂料机;球磨;信息化;RS485

1 前言

球磨工序是陶瓷生产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陶瓷生产过程中耗能较高和比较复杂的环节。保证为后续环节提供高质量的原料,并控制好能耗,是球磨工序三维主要任务。球磨生产过程结合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结合球磨工艺提升生产过程管理。以先进的监控设备为基础,整合技术和设备融合,实现生产过程各个设备的实时状態监控和管理;实现了工艺人员对生产坯料配方的远程管理,以及对配方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的自动监控:实现了从原料到浆料的生产环节自动追踪,以及管理人员对个球磨运行状態和能耗情况的监管;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总体规划与具备的功能

该生产过程综合管理平台采用三级网络结构:以企业级系统管理软件为中心;车间级数据采集工作站为中间层;生产线上的监控前端、RS485和以太网为通讯平台(如图1所示),组成一个技术先进、功能齐全、实时性高、网络化、自动化的球磨生产线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系统所实现的主要功能如图2所示。

(1)工艺配方管理

工艺配方管理的主要功能为编辑工艺配方,并发送给喂料机监控前端。

(2)配料过程控制

配料过程控制的主要功能为喂料机监控前端。控制配料员按照配方文件精确配料,并记录配料结果。

(3)球磨实时监测

球磨实时监测的主要功能为实时监测球磨机的电流、电压、功率、功率因数等参数,识别球磨当前状態(如:进球、开球、停球等)以及正在执行的配方单。

(4)生产流程跟踪

生产流程跟踪主要功能为跟踪一个配方从配料到放浆的完整过程,并记录实际原料配比、球磨时间、化验结果以及用电量等数据。

(5)数据存储

数据存储的主要功能为存储喂料机、球磨机的生产和能耗数据。

(6)生产数据统计分析

生产数据统计分析的主要功能为查询历史生产数据,如:配方执行流程、原料消耗等情况。

(7)能耗监测绩效考核

能耗监测绩效考核的主要功能为提供丰富的报表功能,按设备统计能耗情况,为合理安排错峰生产提供重要参考;按生产统计能耗情况,为考核提供重要依据。

3 具体实现

3.1监控前端

监控前端安装在生产线现场,对设备状態进行实时监测,包括喂料机监控前端和球磨机监控前端。

3.1.1喂料机监控前端

各喂料机除有称重功能外,还增加数据采集和流程控制设备,主要由LED显示屏、PLC和智能终端(ARM9+WinCE6.0的人机交互界面)组成(如图3所示)。该模块既可独立工作,又可以无缝融入整个信息化平台,实现统一管理。

其主要功能有:

(1)数据交互

数据交互基于RS485总线开发的专用通讯接口可以接收工艺人员通过系统管理软的客户端发送的配方文件,传输喂料机实时状態和配料数据等内容到数据库数据采集工作站。

(2)配方管理

配方管理存储来自工艺人员发送的配方文件或在智能终端上直接录入配方文件,生产人员按照生产要求直接调用所需要的配方文件。

(3)配料监控

根据生产人员所调用的配方文件和采集到的数据通过运算,在LED显示屏上显示出当前正在进行的配方名、物料名和需配重量,配料人员必须按照LED提示进行配料操作,否则系统会产生报警信息直到配料正确。

(4)数据缓存

数据缓存主要为缓存配方文件和已经完成的配料数据。

3.1.2球磨机监控前端

各球磨机监控前端按照无人值守设计理念,可完成进球球号、球磨机启停、球磨机电力参数的自动监控功能。相关设备有开关量输入模块、光电开关、多功能电子电表。

其主要功能有:

(1)进球球号检测

进球球号检测为每台球磨机的入口安装一组光电开关,根据球磨机进料口的光电开关状態、输送带状態和喂料机状態判断出原料的进球球号。

(2)球磨机启停检测

球磨机启停检测为每台球磨机的开关安装开关量采集模块,根据返回的开关状態可判断球磨机的启停状態。

(3)电力参数监测

电力参数监测为每台球磨机安装多功能的电子式电表,实时监控球磨机的电流、电压、功率、功率因数以及用电量。

3.2数据采集工作站

数据采集工作站基于VC++和SQL Server开发,为保证数据实时性与稳定性,工作站设计连接的喂料机监控前端不超过4个,球磨机监控前端不超过64个。工作站通过RS485总线与各监控单元连接(如图4所示),所有的前端喂料机、球磨机等设备使用图形显示(如图5所示),实时监测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態和运行参数。

其主要功能有:

(1)实时监控

实时监控通过RS485总线与前端设备实时通讯,将设备状態和电力参数以图形化和图表形式显示。

(2)配方跟踪

配方跟踪通过监控前端反馈喂料机和球磨机状態,分辨其配料时间、进球时间、开球时间、停球时间、实际球磨时间以及耗电量和电费。

(3)数据存储

数据存储是将配料结果、能耗数据等存入平台数据库。

(4)指令转发

指令转发是将来自系统软件客户端的发送配方、删除配方等用户操作转发给前端设备,并将前端设备的执行结果反馈给用户。

3.3系统管理软件

系统软件基于B/S/S三层体系设计(如图6所示),支持WEB服务和数据库服务分布式部署,以支撑大规模应用。系统设计开发遵循J2EE标准,J2EE标准是由SUN、IBM、BEA、ORACLE等许多大型公司共同制定的企业级应用技术框架标准,在企业应用中广泛使用。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与数据采集工作站共用平台数据库。

系统管理软件的目标如下:

(1)用于分散在各地的分厂生产用电量(球磨机用电量)及成本的集中监控、统计。让经营者能够清晰地了解用电成本,为改进用电成本提供数据支持;

(2)生产远程管理,包括喂料机状態查询、球磨机状態查询、配方新增、配方查询功能。让经营者实时了解设备生产情况,并能管理生产配方:

(3)让生产管理都及时了解各设备的生产情况。为生产计划和排产提供决策依据:

(4)让经营者能够获取生产的统计分析数据,了解配方、原材料、生产部门的情况。

其主要功能有:

(1)基础信息管理

基础信息管理包括机构管理、员工管理、工作站管理、喂料机管理、球磨机管理、电表管理;

(2)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包括配方管理、球磨机状態监控、喂料机状態监控;

(3)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用电量统计(按机构、年度、季度、月)、电费统计(按机构、年度、季度、月)、球磨机运行统计、配方统计,提供作业明细、报表查询。

4 总结

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 篇4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水的4大问题日益突出[1],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利从传统的兴利除害上升到等同于能源和粮食的战略高度。

由于大小旱灾年年相见,洪涝灾害损失大,安全饮用水得不到重视,土壤侵蚀数量不小,水污染及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等现象,水问题及其导致的后果正在逐步显露且被人们所重视。水问题导致的后果具有广泛性、复杂性、隐蔽性和滞后性。长期以来,为应对这些问题,从不断加强人与自然抗争到人要顺应自然,采取了工程、技术、管理等多方面措施,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减少水灾,就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多方面信息,对水灾应对的正确时机和措施做出科学的会商决策。从开始的信息获取,到各项“防灾、抗灾、救灾、减灾、赈灾”工作,我们体会到信息价值的快速增长。

目前,我们已进入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信息资源,全面提高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的历史过程。

1 水利信息化的基础建设

水利信息化主要采用:1)使用测量、遥感、遥测等数字化技术的设备采集各种水利基础数据,还可采用数字化仪或扫描仪等设备把非数字化的信息数字化;2)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等技术存储和组织数据;采用高速数据通信网络传输数据;3)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处理使用和发布数据。数字化技术的有效应用是整个水利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目前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状况如下:1)全国已建成约34 000多个基本测站以采集水情、工情、旱情等信息,80%以上的历史水文整编资料已经入库并能够提供初步的查询服务;2)中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如MODIS)覆盖全国数据量已达几十个TB;3)建设完成了1:250 000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并投产使用;4)历史大洪水数据库、热带气旋数据库、防洪工程数据库、社会经济数据库、图形库、历史洪灾数据库、旱情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5)由8个专题信息库、8个专题信息产品和16个综合信息子库组成的国家水利资源数据分中心正在建设。

已建和在建系统状况如下:1)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已全面实施建设,已发挥作用;2)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3个流域和2个省级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管理系统试点建设基本完成,18个城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展开;3)水土保持监测:已完成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委、黄委2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总站及100个监测分站的建设;4)水质监测与评价:全国各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在积极开展水质监测信息系统的建设;5)大型灌区信息化:已确定全国30个大型灌区为信息化建设试点灌区;6)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利部和流域机构、省(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地(市)水利主管和业务部门的网站全部开通。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为龙头的以上应用系统正在水利部和流域机构、省(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地(市)水利主管和业务部门逐步推进。

2 水信息应用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水信息系统应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2]:

1)系统通用性差,应用系统重复开发。从水利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来分析,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随着投资及管理渠道的不同、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方法不同、系统设计开发人员的素质不同,导致不同地域部署的系统在体系结构以及系统功能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可能在水利部、流域机构或者省市水行政业务主管部门出现单机、B/S、C/S等不同体系结构的应用系统,大大影响了系统的通用性和复用性。

2)系统功能单一,可扩展性差。大多部门从内部小范围的应用需求出发,独立应用,没有考虑大范围数据和信息交换,协作能力差,成为现代水利信息领域中的遗留问题。需求变化,增加功能时,系统常常重新开发,已造成大量遗留系统以及资源闲置和浪费。

3)应用模式单一,难以组织复杂水利业务应用。现有的水利信息系统应用模式,以信息查询为主、菜单方式组织功能、表格和图形方式展现信息,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不能满足复杂应用要求。如在防汛抗旱会商决策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数据、信息、知识、模型、方法和其它因素,还需要专家、决策者等人员参与共同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对研讨过程中的主题定义、研讨流程设计、意见整合、生成决策报告等就不能胜任。应用主题、地域、时间、研讨和决策人员等不确定性为应用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从水利信息的集成服务和应用模式上来看,影响应用系统进程建设的主要问题有:1)虽然信息已够丰富,但集成度低、深度挖掘不够、没有发挥出应有价值;2)业务处理方法和模型与数据信息绑定,难以再利用,应用中获取和形成信息被动;3)传统应用系统没有灵活性、交互性、主动性;4)应用程序开发混乱,难以继承重用;5)人为参与应用过程存在不确定性,目前的软件难以应对高要求的应用。

总之,数据与应用程序捆绑一起、数据信息知识区分不清、信息的利用价值不高、应用模式单一且比较落后等是水信息应用的主要问题。低水平重复开发条块分割,应用系统孤立信息共享困难是核心问题。

3 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构建高效、合理、实用的信息融合和决策会商的综合集成服务平台和开展适应海量信息资源的业务组件化应用模式创新。关键解决:1)在已建成并进行了大量投入,实际应用中作用发挥不够的硬件平台及数据库系统基础上,针对应用主题灵活组织应用;2)对历史上曾经计算过、讨论过、会商过、发生过的主题应用,能够方便再现、能够积累、能够对比分析。按照事例推理,用经验来指导现在。

3.1 水利信息特点

水利信息主要包括水文观测、水文整编、水利工程、水利空间、遥感、水资源、水能、水利技术标准数据和水利行政管理等信息。处理水利信息要注意:1)数据资源是分布式的,数据分级分部门进行更新和维护,符合数据本身特性;2)在重视各测站点信息采集同时,要加强了遥感等空间面上信息的采集,信息在质和量上,以及实时性上都有了巨大变化;3)时空分布,结构与非结构,点上面上信息不断更新积累。

水利信息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涉及天然、工情、人为的信息资源,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之分,有典型的时空分布。具有:1)非结构化;2)人为参与决策过程;3)面向不同层次的决策者以及适应性;4)配置决策的风险及可靠性等问题。

3.2 水利信息应用特点

水利行业技术密集、问题复杂、协作性强,应用上要求信息共享、知识智能、协同工作等。水利信息应用是:1)复杂的决策过程;2)面向特定决策目标,对影响目标的诸多因素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的过程;3)决策参与者运用经验、智慧对水利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综合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信息的选择、处理、表现等都影响着信息应用的质量。

3.3 水利信息应用组件化

解决各类水问题迫切要求构建和运行各类数学模型,如洪水预报、水资源实时调度优化、水质、水沙等模型。按一定标准,把这些模型或信息处理逻辑封装成一个个的处理单元,即服务组件。组件是构建应用系统的核心单元,组件可以被个性化的部署,构成个性化应用系统。

水信息应用可以分为2类组件:1)表现层组件,用于展现信息内容(表格、统计图形、报表、GIS等),基于标准的框架结构,方便与平台集成在一起;2)业务层组件,基于Services标准(Web Service、Grid Service),符合平台接口规范的业务实现。可以根据业务需要扩展。

3.4 信息共享和应用整合

采用“物理分散,逻辑集中,按需获取,分布处理,统一调度”的“弱集中”网格平台方式,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调度,解决信息共享困难等瓶颈问题。1)数据共享,不同部门采集数据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同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从互联互通,逐步过渡到资源共享;2)应用共享,最大限度地引入软件复用技术,实现软件资源的共享,提高应用系统开发效率。

3.5 应用中的高性能计算

一般的计算机性能难以满足大计算量需求,众多模型必需简化,降低了模型运算的精度,甚至无法满足实时调度的需求。随着水信息应用的复杂度提高,信息量的巨增,知识智能化要求协同工作力度加大,需要高性能的计算环境。

3.6 面向特定主题的应用模式

1)应用的灵活性。面向决策者的分析、表达方式,面向主题的信息集成。2)应用的开放性。涵盖各种信息处理方法,包括预报模型、统计分析、调度算法等。3)应用的积聚性。决策成果的积累、信息处理方法的积累。

4 水利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加强的工作

1)提供3个服务:按照主题提供信息服务、需要提供计算服务、个性化组织应用提供决策服务。

2)采用平台提供数据、信息、知识的综合集成,中间件、网格、综合集成研讨厅等技术构建应用支撑平台,知识图来关联信息、组织应用过程中的信息、描述事件和应用主题,开展工作流程管理和服务组合。

3)提高多元信息的利用率,特别是信息融合和MODIS遥感信息的存贮、分析、处理、应用,由多元信息及全局影像的发展变化,挖掘信息价值。

4)建立业务应用组件库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组件化、主题服务标准库由事件驱动形成应用主题、应用知识图库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信息融合、知识形成等的图形化。提出基于平台、组件、主题、可视化的应用模式。

5)创建应用的人工平行系统,在高性能计算和可视化技术支持下,开展计算试验。

6)开展新模式下的水利信息系统相关行业标准。

依据综合集成思想,采用研讨厅[3]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解决复杂决策问题,已成为水信息应用新模式的重要需求。

5 应用新模式的目标

按照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智慧的方向,在水信息的集成应用过程中,通过知识图,把数据信息及知识可视化,把水信息相关的业务方法模型组件化,充分考虑人的作用,实现人机的和谐结合,在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环境下提供信息、知识、决策等服务。由平台、组件、主题、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的应用模式,并在个性化定制应用和相关行业标准制订的过程中,逐步推广新的应用模式。

6 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的思想体系

以往的研究发现,水信息应用过程是从定性讨论开始,首先围绕主题(焦点问题)制定一个初步的应用框架基础上,通过提供信息、计算结果、模拟验算及经验性知识的形式,经过协商不断地调整框架,最终形成一个或多个解决问题的预案而结束一次应用过程。

应用中支持专家将信息知识集成,支持经过迭代,逐步将定性知识转变为定量知识,允许多次的研讨→验证→定量化的过程,逐步将定性描述的知识转变为定量模型。

知识图可作为支持综合集成研讨中激发群体智慧的方法。知识图是用于组织和描述知识的可视化工具,可以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获取。知识图由概念、连接线、联系(连接词或连接短语)和链接组成,可以表示如下:

知识图可以通过概念、联系以结构化的方式有效地描述包含在自然语言中的显性知识,还可以通过链接来表现自然语言难以表达的内容。例如,链接资源可以是知识图,可以由简单的知识图开始,逐步构成复杂的知识图,实现知识的累积增长。链接资源还可以是各种定性知识,如具体的案例、图形、多媒体文档等形式来进一步描述,结合个性化信息表现方式,可以把隐藏在专家头脑中,难以用语言表达定性知识表达出来。当定性知识经过研讨等环节逐步转变为定量知识,链接资源又可以表现为模型组件,通过模型集成实现定性模型到定量模型的转变。因此,知识图在组织描述关于复杂问题的知识具有较大优势,有较强的实时性、交互性和扩展性,是一种渐增长、增量式的知识可视化工具,可以作为应用过程的知识载体。

知识图可以成为一种支持群体研讨的有效方法。因此,知识图也是综合集成平台的表现,可以在研讨中支持个体、群体智慧的产生、演化、激发,在过程中开展实证研究。

7 以平台为核心的应用模式

以平台为核心的应用模式如图1所示,该过程反映开发方法和具体使用平台的步骤[4]。1)专家或决策者在脑海中形成主题。包括灵感触发,思想形成到明确主题。以后的操作,是在平台下完成的。2)概念形成。绘制知识图,将主题转化为整体或者上层概念,通过知识图著作工具进一步细化概念。3)关系的形成,通过知识图概念关系的连接,优化概念结构,反复逼近,获得满意的主知识图。4)主知识图分解为子知识图,即从定性到定量的转换,具体表现在概念向方法、模型的转换,主知识图向有方法和关系形成子知识图的转换。5)数据模型关联,即定量表达,具体表现在知识图与组件关联,这需要以组件为核心应用模式的强力支持。6)应用的部署和使用。平台还提供应用运行环境,即将编辑好的知识图加载到运行环境中执行。

8 知识服务及协同决策

创建协同工作的环境打破工作地点的限制,通过提供的服务实现异地实时协同决策,以便更加快捷的沟通与交流。在网络环境下,不同参与者之间通过共享与协作来加载、运行由模型构建所构造的应用模型。

水信息决策就具有很强的信息依赖性,各种预测模型、参数选择等均与具体数据相关。然而数据本身往往不能直接反映事物的规律。专家需要采用不同的运用方式来从数据中发现规律,挖掘蕴涵的知识主体。通过个性化应用定制的支持,研究信息应用模式,选择合适的信息资源和运用方式,实现决策服务。

在知识图可视化的决策支持集成环境中,不同决策者可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信息资源,提出不同的预测方法、制定不同的决策流程,形成专家个人或专家群体的决策方案。

实现水雨情动态监视、旱情监测、降雨量分析、视频监视、地理信息、遥感图像、防洪形势分析等基础性服务的同时,实现预报、调度、模拟仿真、灾情评估、预案管理与交互式应用、决策分析评价等功能,使会商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支持综合集成的信息集成平台架构如图2所示。

9 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水信息爆炸式增长,孤立的水信息应用严重滞后。在深入剖析存在问题和应用特点的基础上,明确了水信息要综合集成应用。集成服务平台需要大手笔,信息处理需要组件化,集成应用模式需要集成创新。由平台、组件、主题、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的应用模式;由平台支持应用;由组件、主题、知识图快速组织应用;由丰富的多元信息可视化直观表现应用。在个性化定制应用和相关行业标准制订的过程中,发挥行业领导导向作用,逐步推广新的应用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54-55.

[2]罗军刚.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9.

[3]张永进,贺鑫焱,王久胜,等.综合集成研讨厅平台的研究思路及发展趋势[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7):154-157.

数字化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篇5

数字化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摘要:在现有的分散、缺乏有效整合的.环保业务系统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环境综合管理需要的形势下,建设以环境监测数据的快速响应、业务数据的统一协调、信息资源充分共享、高效的分析处理为首要目标的数字化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旨在推动环保工作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对污染源的环境监管水平和办事效率,以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管理和政府综合决策,为全面实现环境管理业务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作 者:张政权 唐红军 ZHANG Zheng-quan TANG Hong-jun 作者单位:遂宁市环境监测站,四川,遂宁,629000期 刊:四川环境 ISTIC Journal:SICHUAN ENVIRONMENT年,卷(期):,27(6)分类号:X830.3关键词:环境应急 综合管理 信息平台

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 篇6

【关键词】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解决措施

1引言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我国国土资源的综合信息管理工作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和改造,同时也使得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得到了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通过“金土工程”的建设和二调、规划等工作开展,使得我国国土资源信息管理工作已经初步尝到了成果,与此同时累积了大量的国土资源数据,这些合作对于日后进一步对我国国土资源监管、调控和深入开展国土资源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之中,运用科技信息手段规范和创新国土资源管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促进国土资源的科学发展和构建国土资源“一张图”,要对国土资源信息综合管理,要通过高新技术手段对国土资源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建筑以科技信息为核心的管理手段,转变监管方式,才能提高管理效能和实现国土资源的全场监管和高效配置。

2当前我国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不管是在硬件和网络基础建设中都已经出不具备一定规模,但是纵观全局,现有的监管平台中仍然存在有三个不足:第一,“一张图”数据系统建设不完善,并没有真正地把“一张图”数据建设实现;第二就是缺乏统一的监管平台,已经建立的业务系统之间联系不紧密;第三就是要完善智能决策分析水平,没有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监工和分析,相应的计算机分析模型库没有建立等。

3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建设目标与内容

3.1监管平台的总体目标

以全国国土资源“一张图”为基础,把有关数据和应用系统集合,从而建立信息采集与动态检测、信息比对核查和信息综合分析研究功能集一体化的平台监管,这样,各级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就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当地土地资源的实时情况,能够对“批、查、用、补”、地价检测、开发利用以及土地登记等进行全方位了解,真正实施国土资源各类效绩科学评估,对突发性地址灾害的应急能力加强。

3.2平台建设的内容

3.2.1地政监管子系统建设

土地违法按键线索的发现与信息采集、土地开发利用的用途和进程等情况的监管以及土地市场交易监管和土地综合政治项目监管都是由地政监管子系统进行监管设。

3.2.2各类业务系统的完善与整合

内部业务系统的整合与联动。“金土工程”建设完成的一系列应用管理子系统以及其他配套洗头都是由内部业务系统。当前市场国土资源管理各个业务系统相互之间的联动主要氛围两类:一类是地政管理各子系统之间,地政管理系统与市场管理系统、执法监察系统、统计上报系统之间的联动;另一种就是矿正管理系统与矿业权市场管理系统之间联动。

与同级部门系统之间的横向联动。通过地理空间框架建立的公共平台,就能够将地方相关部门与国土内部业务系统之间联动,这样就能够全面监管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

3.3矿产资源管理及开发利用过程监管

矿产资源合规性和合法性监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产权市场监管、矿产资源勘察和开发利用的年检和缴费情况监管以及对代谢那个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地质资料汇交情况监管。

3.4平台技术架构

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应采用三层结构,这样就能够实现时空火速局仓库构建,能够将大量的数据存储与动态更新、异源和异构数据进行整合,能够对大量的二维、三维数据快速浏览、集成、分析处理。

3.5应用层方面建设

应用层主要就是分为业务监测和业务评价两个方面。业务检测类应用就是对国土资源进行量化的检测、分析统计,通过具体的国土业务数据工作。业务检测通过利用基础服务层将所有应用都提高到了最大化的动态定制方式。而业务评价则是利用基础服务层,对我国的国土资源保护以及利用的评价是通过模版、规则和阀值等方式定制,使用预警、报警、报告、分级等方式进行。

综合监管是系统和用户之间的接口,综合检测、综合查询、分析统计、制式报表等都包括在内,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国土业务监管功能。

4结语

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的建设不仅能够满足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求,而且又能够符合政务决策信息化和定量化的科学发展方向。与此同时监管平台的建设还大大提高了“金土工程”的服务水平,不但能够为国土资源监管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而且还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对待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才能够使得我国的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范延平,吴洪涛.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建设与展望[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2

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 篇7

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赋予社会的空前的资源整合和计算能力, 信息化的特征正在逐渐由数字化向智能化发生转变, 各种具有智能意义的应用和服务逐渐诞生, 智能化解决方案日益成为各行业的选择, 智能化对全局性和协同性的要求, 都呼唤具有整合计算能力、整体资源调配能力和开放应用运营能力的城市综合平台,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说“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与城市化高度融合的产物应运而生, 那么云计算将是“智慧城市”的一片智慧沃土, 为城市信息化提供高效、绿色、灵活、强大的信息基础设施和综合平台, 孕育各种丰富多彩的智慧应用。

国内云计算发展风起云涌

云计算在中国市场目前还处于初级应用阶段, 基本上还处在Iaa S建设阶段, Paa S和Saa S的市场还很小, 云计算产业生态链正在构建过程中。各个服务商正在进行技术储备和概念推广, 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尚在尝试中, 用户对云计算认知度仍然较低, 成功案例较少, 应用落地成为当前最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 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圈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推动云计算的发展也成为各地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主管部门2011年以及“十二五”工作重点。

在国内, 云计算同样引起了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行业内的高度关注, 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云计算已经成为重要的关键词。更有许多企业已经先行一步, 进入到实践阶段。

2011年, 中国电信正式对外发布天翼云计算战略、品牌及解决方案, 计划于2012年正式推出云主机、云存储等系列天翼云计算产品。中国电信是国内首家对外发布云计算战略及解决方案的运营商。基于“新三者”战略定位, 中国电信进军云计算领域, 依托网络运营实力, 致力于成为亚太领先的云基础服务提供者。

中国移动推出“大云”计划, 该计划打造的云基础设施不仅为其自身IT支撑系统服务, 而且将能够满足对外提供移动互联网业务和服务的需求。

中国联通提出“互联云”这个概念。通过“互联云”, 打造一个第三代互联网络基础架构。这个基础架构是一个集成了硬件、软件、网络、应用和服务的综合性的平台。

Saa S领域的知名企业八百客通过云平台为众多企业提供企业管理软件, 成为CRM等领域增长最快的厂商。

在安全领域, 趋势科技率先提出云安全的概念, 将与病毒特征码、垃圾信件、恶意代码URL等资源放在互联网上的计算云当中, 从而实现“主动防御”的目标。紧接着, 各主要安全厂商都已经推出了云安全解决方案。

广东电子研究院基于龙芯和曙光等技术, 建成国内首个自主产权的云计算平台, 并与东莞当地产业密切结合, 开展了Saa S云、教育云、动漫云、云制造等应用, “云产业”初见雏形。

随着宽带网络的不断提速、人们对云计算认识的不断普及, 云计算建设的完善和商业用户案例日益丰富, 未来五年将是云计算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时期。

三层架构以综合平台为核心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提升城市发展水平、解决城市病的重要举措之一, 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成为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相比传统概念上的城市信息化, “智慧城市”更强调高速的协作能力和反馈能力, 强调海量数据基础上的快速反应, 以云计算为核心的智慧城市三层架构由泛在网络、综合平台、智慧应用组成 (如图1所示) :第一层是数字化、智能化、宽带化的城市信息化泛在网络, 是助力现代化城市建设, 打造“智慧城市”极速通达的网络基础设施的“智慧大道”。第二层是具有强大数据分析能力的云计算综合平台, 是城市信息化的“智慧沃土”。第三层是融入城市各类服务的智慧应用, 是深化城市和谐发展、提升人性化城市服务, 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智慧之花”。

泛在网络即广泛存在的网络, 帮助我们实现任何时间 (Anytime) 、任何地点 (Any-where) 、任何人 (Anyone) 、任何物 (Anything) 的“4A”信息服务。

智慧城市将以城市光纤网络和无线宽带 (3G/4G Wi-Fi) 为重要网络基础, 构建其城市“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信息高速公路, 它是把物理世界纳入信息化秩序的触角与神经, 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 提供随时随地的宽带网络能力。泛在网络将连接城市的每个“细胞”, 构筑信息化城市的智慧大道, 让城市更“活跃”。

综合平台:“智慧城市”各类智慧应用的承载和实现, 需要云计算的数据计算与处理综合平台的有力支撑, 基于云计算数据中心 (Iaa S) 、云服务平台 (Paa S) 、云应用承载 (Saa S) 的云基础实施和综合能力平台将极大改变资源部署及应用开发模式——资源向“云端”集中, 应用由“云端”部署, 对采集到的海量的信息进行统一的集中计算、数据存储、智能分析、判断处理, 实现统一的服务交付。

云综合平台能为智慧应用的开发部署和上线发布提供“快速的应用部署能力、数据统一分析能力、统一硬件/存储/安全方案、第三方系统集成能力、系统资源共享能力、系统平滑演进能力”等六大核心能力, 为智慧应用的蓬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持, 孕育各种智慧应用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让城市更“聪明”。

智慧应用:智慧城市的建设对智能化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众呼唤更加便捷的社会生活服务;需要提供方便易用的就学、就医、就业等信息服务;城市运行呼唤高效的公共服务;需要提供及时有效的水、电、交通、安全等应用服务。

智能化的后台处理将成为未来智慧应用的主流, 以云计算综合平台为核心的Saa S应用, 依托海量的计算和存储资源, 将较大促进智慧医疗、智慧商务、智慧政府、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各类行业的智能化应用的快速发展, 让应用极大地摆脱物理资源的限制。

通过云计算的技术和架构优势, 可充分挖掘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改进监测、预警手段和控制方法, 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现代化都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信息化创新技术带来的智慧应用, 将成为城市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催化剂, 绽放智慧之花, 让城市更“美好”。

泛在网与云构筑智慧城市

从技术角度看, 智慧医疗、智慧商务、智慧政府、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各类行业应用都是基于云计算为基础的智慧应用;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看, 智慧应用的开发模式则是基于云计算的基础架构和云服务的交付模式。

因此, 如果说泛在网络是智慧应用的遍布全身的根茎枝干, 云计算则是智慧应用的肥沃土壤, 二者在智慧城市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如图2所示, 智慧应用涵盖人、财、物、信息等四大元素, 功能类比于园丁灌溉、光合作用、营养传输、循环代谢, 这几个功能单元能流畅运转, 就能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 生生不息。其中, 智慧应用就像盛开的花朵和果实, 百花齐放、硕果满枝, 云计算则是抚育智慧应用的一片肥沃土壤, 每一层土壤都为智慧应用提供不同的功能支持, 形成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应用发展的生态系统。传统的业务模式将转变为云服务模式, 包括三个层面:Iaa S层面的云数据中心、Paa S层面的云服务平台、Saa S层面的云应用承载。

云计算三层架构在智慧应用的生态体系中将发挥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

Iaa S层:将智慧应用所需要的计算、存储、网络等IT基础设施资源虚拟化并封装成服务, 实现资源管理与使用的剥离, 实现资源动态获取和释放, 按需配置、弹性分配、快速部署、降低成本, 信息在Iaa S层有效进行管理, 相比传统基础设施, 无法实现快速部署和按需分配, 更不可能集中管理了, 可以说Iaa S是智慧沃土的“承载层”, 为智慧应用云生态系统的运转提供资源承载。

Paa S层:可以汇聚互联网以及运营商的各种能力资源, 比如短信、彩信、定位、支付、认证、计费、SNS等应用能力, 并向智慧应用的程序开发人员提供简化的分布式软件开发、测试和部署环境, 屏蔽了分布式软件开发底层复杂的操作, 使得开发人员可以快速开发出基于云平台的高性能、高可扩展的智慧应用服务, 从资源到应用能力的保障, 提供丰富的应用能力调用, 以及应用托管的模式, 开发人员只要专心于应用的内容和流程, 不必考虑测试、发布的资源环境, 极大地激发业务创新。可以说Paa S是智慧沃土的“营养层”, 为智慧应用云生态系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应用能力支持。

Saa S层:是一种面向客户的业务提供模式, 通过Iaa S层和Paa S的IT资源及应用能力的支持, 承载各种应用系统, 提供各种各样的在线智慧应用服务。可以说Saa S是智慧沃土的“耕作层”, 为智慧应用云生态系统的开花结果提供“化学作用”。

智慧应用关系社会民生

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应用构建是智慧城市的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 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即通过智慧应用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程度来体现, 国家以及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并纳入相应的规划当中。

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 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 经济结构稳步转型, 城市对于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依存度越来越高。特别在开放平台、智能管理、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电子政务、行业应用等重点应用将会在云计算这片沃土中茁壮发展, 百花齐放, 强有力地支撑智慧城市的建设。譬如以下一些智慧应用, 将在不久的将来渗入到市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智慧医疗:通过云计算建立市民的健康信息网, 让个人拥有健康档案, 医疗机构共享利用健康信息。市民去医院, 不必重复拍片, 所有检查记录都存储在云端, 各家医院都可使用, 同时让医生、护士通过无线网络, 方便实现病历检索、电子处方下达、多方会诊等功能, 医院诊疗效率大幅度提升, 直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 同时享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智慧教育:目前大多数教育单位都有自己的一套信息系统, 难免重复、闲置, 云计算将从技术上实现设备的共享, 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从而为学生和市民提供开放、便捷、优质的学习环境。

智慧社区:可以让市民生活更和谐。智慧社区可以通过云计算获得海量存储和集中调配的能力, 实现平安社区视频监控、家庭家电智能管理、楼宇消防电梯智能管理等多种智能安保和智能家庭功能, 让市民出行更放心、在家更省心。

智慧商圈:可以让百姓生活更便捷。通过无线宽带和云计算的结合, 可以实现移动支付、商圈个性化信息推送和提醒、顾客无线上网、商圈内停车位智能管理等多项“智慧商圈”应用, 方便顾客购物和交易。

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 篇8

针对上述情况,在一体化设计、多层次架构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

1 关键技术

1.1 SOA(面向服务架构)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它应该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1.2 多层体系结构

多层体系结构是软件发展的趋势。随着层次越分越多,各层的功能越来越单纯,系统架构越来越灵活,不同模块之间的耦合越来越松散、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越来越好。多层体系结构将业务逻辑层抽象为一个独立的中间层,表示层只能通过业务逻辑层组件间接地访问关系数据库。这就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扩展性;提高了系统的可伸缩性与可靠性;为实现客户端用户界面的多样性提高了可能;更好地支持了对业务流程的集中控制与管理。

2 平台设计

(图1)为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总体结构示意图。从系统结构的外围看,要保障系统的稳定、高效的运转,必须从硬件运行环境、网络通信运行环境、支撑层、安全保障与标准规范、运行管理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安全保障与标准规范体系、运行管理保障体系始终贯穿于情报平台升级项目建设的各个层面。对各层面的访问操作、运行管理、开发设计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规范,保证和维护各个层次正常有序地工作。

本系统建设内容分为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展现层四个层次。其中展现层主要由警综平台门户构成,应用层构成主要警综平台系统应用,面向最终用户,数据层、支撑层构成后台系统,主要由系统管理员进行管理维护。

数据层:通过收集和采集各种警务信息建设警综数据库以及专题数据库。涵盖了本地公安数据、本地社会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数据。

支撑层:应用支持层包括公安部颁发标准的PKI/PMI平台、数据交换平台、请求服务平台,以及为本系统建设的各种应用支持服务。应用支持服务主要包括统一用户认证管理系统、数据挖掘分析工具、警综平台动态管控模型等。

应用层:建设单警工作平台、协同作战请求平台、PGIS对接应用、智搜系统、数据标准管理系统等。

门户层:基于当前已有的警综门户平台,结合门户的实际需求,建设公安警综门户。

通过不同应用在同类层次上共用基础功能模块,实现不同应用之间更好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达到既整合已有的信息化成果,降低系统建设成本,又减少管理维护复杂度,并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建设目标。

3 应用体系架构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是一个涉及到公安全局信息化的、复杂的大型综合应用平台,其应用建设需求也将随着公安应用的发展不断变化。因此,一个优秀的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必须首先有一个灵活的体系架构,可以在保持整体架构稳定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不断完善和扩展系统来保持整体系统可持续发展。

3.1 多层次架构

采用多层体系结构和层次化的软件设计是构建灵活、可扩展系统的关键,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就在系统设计实现的多个层面上灵活运用这种分层构建模型。

3.2 部署结构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部署结构上,采用四层架构的BWAD(其中B即浏览器;W即WEB服务器;A即应用服务器;D即数据库)方式,这一方面可以使平台及其各个应用系统的组成更加清晰,设计的严密性更容易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其运行维护的可管理性和可扩展性也更容易实现。

3.3 系统架构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系统架构设计上,整体上分为支撑层、数据层、应用层、展现层四层,形成功能体系上的有机结合,同时四层的设计又相对独立,这使得每一层都有较大的灵活性。在支撑层、数据层、展现层的设计实现上大量采用了可配置的技术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提高了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可扩展性。

3.4 技术视图

在各个具体前端应用软件模块的开发上,采用了流行的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三层设计模式,从程序编码级别上保障系统的灵活性。

3.5 用户视图

信息系统建设最终是为了给人用的,我们在面向系统用户的UI设计、权限设计上,也根据不同用户的特征作了分层。

各级领导、各业务警种和派出所基层民警,他们对系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按角色层次进行划分,不同角色的用户将看到功能不完全相同的系统。

3.6 基于SOA的J2EE开发框架

在应用系统架构上将采用J2EE架构进行设计。J2EE技术是目前业界使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它按照基于组件的应用模型设计分布式应用提供了一个简单而统一的标准。

4 结语

通过数据整合和应用整合,以警综平台为统一门户,集成全部应用功能和信息数据,实现智能“一键搜”,并在PGIS系统完成可视化操作。将警综平台的个人门户打造为全体民警的个人工作平台,为民警提供贴近日常工作需求的、使用便捷的一站式信息化工作平台。进一步满足全体民警对警综平台中数据应用的需求,最大程度实现在警综平台中心库中汇集共享的数据资源,降低后续应用系统数据共享的难度和建设成本。

参考文献

[1]付东普,徐宝新,朱律玮.电子政务SOA应用实践[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1,11:25-32;

[2]邓子云.SOA实践者说:分布式环境下的系统集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钟阿林,许方恒.基于Web的数据库四层安全体系结构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4]王凤霞,吕林涛.基于.Net的分布式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与应用[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5年03期.

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 篇9

1 虚拟化技术在烟草行业信息化发展中的意义

现阶段, 国内的烟草行业在发展模式上基本已经形成了现代物流方式, 可以进行电话订货, 配货过程通过网络完成, 客户结算通过电子账户等为市场的开拓提供了便利。地面通讯网络的全方位覆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信息化工程的建设, 这包括行业主题数据库的建设, 可实现自动化办公的业务系统的应用, 并能够随时随地对卷烟生产和销售环节进行监督与管理。现代烟草行业采用MIS、ERP、OA、BPR、SCM等专业性软件进行财务、政务等方面的管理, 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并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信息资源, 也从根本上改变了烟草企业传统的组织方式和营销方式。

烟草行业要实现的是一种系统高度集成、资源优化整合、信息充分共享的经营状态和发展需求, 这就要求烟草行业先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规模化与集中化发展。对于现阶段各地区差异化突出的烟草行业而言, 真正完场规模化与集中化还是具有相当大的阻力。各个地方烟草行业内部的资源、资金状况情况各异, 信息资源的不均衡难以加速规模化与集中化发展。面对这一困境, 基于虚拟化技术来构建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便应运而生, 这主要和虚拟化技术不受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密切相关。虚拟化技术可以对所有的信息资源进行逻辑抽象与统一表示, 在当前各行各业都需要建设大规模数据整合与管理平台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虚拟化技术也为云计算的构建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根据抽象程度的区别, 虚拟化技术主要分为完全虚拟化、半虚拟化、硬件辅助虚拟化、操作系统虚拟化四种。计算机硬件包括处理器、物理内存、外设等被完全虚拟即为完全虚拟化, 这时原来的操作系统和软件可以直接在虚拟机中继续起作用, 但需要一个机制来对虚拟化后的各类资源进行必要的管理, 此机制通常称为Hypervisor, 该机制的适用条件是原操作系统可以对底层硬件提供次要的支持。

2 基于虚拟化技术构建烟草行业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的策略

运用虚拟化技术够实现烟草行业信息化综合平台的科学高效建构主要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 实现服务器的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后, 单一的物理服务器上就可以同时运行很多台虚拟机, 各个虚拟机之间是互不联系、互不干扰的。这些虚拟机和基础主机之间的分隔依靠系统管理程序中的软件层来实现。

从网络设计方面而言, 服务器虚拟过程中数据库中心的建立可以使用“三网隔离”方式, 把数据中心网络主要分成存储、管理、业务三个网络单元。存储网络主要承载服务器与存储系统内部通讯流量, 管理网络主要承担管理系统和数据资源管理中心的上网流量, 业务网络主要承担业务VM的上网流量。每一部分都是相互独立的, 各司其职, 防止出现相互干扰的问题, 这就降低了数据运行中的风险, 极大地增强了业务处理性能的拓展和连续。为实现这一目的可以使用X86服务器平台的多网卡, 将网卡也相应地分为存储卡、管理卡和业务卡三种类型, 存储卡主要负责连接存储系统, 管理卡对虚拟数据中心进行实时管理, 业务卡主要负责提供业务系统网络组成。在存储设计方面, 包括本地存储和共享资源存储, 本地存储和共享存储的LUN容量规划如下所示:

其中Z代表每一物理服务器上运行的虚拟机的总数量, Y代表虚拟磁盘本身的大小, 通常为40GB, X代表内存大小, 一般参考8GB来计算。

第二点, 当前很多行业内部使用的业务系统部署方案都趋于成熟, 可供烟草行业学习与借鉴。当虚拟服务器平台和业务系统完成初步规划后, 利用资源池的技术支持, 在对一些较为繁琐的业务进行第二次部署阶段, 可以发挥P2V技术的优势, 将最初在物理服务器上运行的业务系统全部转化到虚拟平台中继续运行, 建设的效率有了显著的提升。P2V操作工具可以将业务系统中的应用程序和大量的信息与数据, 从物理服务器的硬盘中直接转入虚拟平台的镜像文件中来, 再根据需要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和调用。

此外, 桌面虚拟化和应用过程的虚拟化也是虚拟技术实现的另一个信息化建设方式。应用的虚拟化可以通过后台业务系统中的客户端软件, 及时地在虚拟化平台上将所需的信息发布出去, 这些软件类型包括MIS、OA等, 皆利用远程操作的便利性实现了按需访问过程, 在各自开展工作时不会相互影响。桌面的虚拟化需要借助Windows系统来实现, 只要在虚拟化平台的服务器上安装该系统即可, 使用者可以直接通过桌面进行登录和查询, 获取最新的资讯。在后台应用系统建设数据中心服务器网络时, 通过虚拟平台就可以实现对企业所有业务信息的管理和发布, 并且只需要一个终端就可以完成客户端软件的安装, 所有安装一次性完成, 非常方便和快捷。

3 总结

综上所述, 为提高烟草行业发展水平, 结合当前发展的特点和前景, 将虚拟化技术充分应用到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中来势在必行, 这也是提高烟草行业云计算发展、促进物联网进一步拓展空间的基础。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将企业服务器之间进行重新整合与升级, 在多执行环境、安全运行与风险控制、系统调试与维护等方面实现技术的应有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伟伟, 黄汩.基于虚拟化技术的烟草行业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J].科技风, 2013, 11 (25) .

[2]荣旭东.基于3G技术的烟草市场管理服务信息系统研究[D].山东大学, 2014.

[3]赵刚.基于云计算的烟草企业移动商务信息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4.

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 篇10

作为运输城市人流的动脉之一,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已成为近几年城市建设的亮点。轨道交通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自动化水平要求很高的运输系统, 包括通信系统、信号系统、监控系统、供电系统、自动化售检票系统、时钟系统等。在这么繁多的系统内, 各个不同专业如电力监控、车站设备及环境监控、火灾报警系统等分别采用独立的监控系统, 各系统间的联络比较困难且成本较高, 难于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好比是一个个孤立的信息孤岛, 不利于运营的维护管理。而现代化的地铁运营管理要求为地铁运营管理、维护检修能提供一个可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综合监控系统采用通用性好、符合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的、高可靠性的网络交换机、服务器和工控机等网络和计算机产品来构建统一硬件集成平台, 采用模块式、类似积木结构的多层软件开发平台定制应用软件, 采用通用开放的硬件接口及软件通信协议, 以集成和互联的方式与各接入系统实现信息交换, 形成统一的监控层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 并通过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实现地铁各接入系统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和快捷的自动化联动控制, 从而有效提高对地铁突发事件的快速应对能力, 为防灾、救援和事故处理提供方便, 从而进一步提高地铁运营管理水平。

1 实际运用

以综合监控系统在广州市珠江新城核心区市政交通项目旅客自动输送系统 (APM) 的实际应用为例, 对综合监控系统作为信息共享平台的应用及效果进行分析。

APM是世界上首条全地下、无人驾驶的旅客自动输送系统。要求综合监控系统围绕列车无人驾驶、车站无人值班进行设计, 增强控制中心功能, 以模式控制和群组控制为主, 辅助必要的点控功能, 并增强联动功能, 实现线路高度自动化运营。

APM综合监控系统 (ISCS) 结构如图1所示, 其集成的子系统包括: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 (PSCA-DA)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BAS)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FAS) 、屏蔽门 (PSD) 、防淹门 (FG) 、隧道测温系统、门禁系统 (ACS) 等。

同时, APM综合监控系统 (ISCS) 互联了下列系统:信号系统 (SIG) 、自动售检票系统 (AFC) 、广播系统 (PA) 、闭路电视系统 (CCTV) 、乘客信息显示系统 (PIDS) 、通信集中告警系统 (TEL/ALARM) 、时钟系统 (CLK) 、公务电话 (PBX) 。

可以看出, 综合监控系统集成互联了多个子系统, 收集了相关子系统的所有数据, 对子系统拥有完整的数据采集和命令下达通道, 具备实现系统间协调工作的全部资源, 通过配置多样化、高性能、可选择的联动功能, 可实现地铁方便、高效率的调度和运营。

综合监控系统可以作为子专业本身的数据传输通道和各个子专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平台。

1.1 对单个接口子专业内部的数据管理及共享

1.1.1 软件方式实现

以BAS专业为例。BAS作为一个子系统集成在综合监控系统中, 与综合监控系统在各个车站和车场存在接口。这样设置, BAS子专业无中心功能, 与骨干网无相关接口。各个车站的BAS系统之间无独立传输网络。

APM线路采用集中供冷方式, 对相关机电设备的监控及调节按照相应的管路来进行, 一个管路往往包含2个或2个以上车站, 对管路的相关设备的监控就涉及到多个车站, 而这些设备的启停一般都牵涉到先后顺序。在这种情况下, 光依赖BAS子系统不能满足设计的需求, 需要通过综合监控系统实现BAS数据在不同车站间的转发。

在APM实际使用中, 综合监控通过各车站接口从BAS子系统中采集到相关设备的状态, 按照转发需求, 配置转发数据、数据传输通道、转发机制等。另外, 综合监控系统对转发数据进行相应处理以保证数据转发的正确性, 如加一位或一个专用寄存器用来表示来源数据的通信状态, 用以判断综合监控与来源数据所在车站通信是否正常。按约定排列处理完成后, 形成相应的转发数据块, 通过服务器、交换机、前置通信控制单元将转发信息写入BAS子系统PLC在车站设置的接收数据寄存器区域, 目前设置的转发机制为正常情况下20s转发一次, 一旦来源数据发生变化立即进行转发。

1.1.2 硬件设备实现

以ACS为例。完整的门禁系统由车站级、中央级共同组成, 系统内存在大量数据交换, 用数据转发功能配置困难, 效果不理想。

在APM实际使用中, 将ACS车站系统、中央系统分别接入到综合监控的车站交换机, 通过ISCS的局域网网络组成门禁系统自己的全线网络, 从而构建完整的系统。综合监控交换机采用VLAN技术, 根据端口划分网络成员, 满足ACS子系统构成全线局域网进行大量数据交换的需求, 不需要额外增加硬件, 降低了成本;能很好地进行数据的隔离, 对广播风暴也有很好的防范, 增加了网络连接的灵活性。

1.2 跨专业的数据管理及共享

1.2.1 专业间的数据转发

以ISCS转发轨道供电信息给SIG为例。ISCS与PSCADA、SIG均存在接口, ISCS能监测控制很多辅助SCADA功能, 这些功能独立于中心ATS列车控制系统, 但通过ISCS和中心ATS间交换信息, 可以支持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ISCS通过与PSCADA系统的数据接口, 能监测和控制轨道供电相关开关, 通过ISCS将轨道供电状态发送给ATS, 以使ATS能显示轨道供电段的状态以及避免将列车导向失去供电的电力区。

ISCS采集到相关轨旁开关的带电信息状态, 按照设计供电分区与开关的关系, 配置相关公式将各个供电分区的带电信息计算出来, 将这些公式计算出来的值配置到数据转发表中, 通过服务器相关程序写到SIG的PLC规定寄存器中去。

综合监控跨专业的数据转发, 可发挥综合监控数据采集全、处理能力高的特点, 并有效减少专业接口数量, 有效降低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复杂度。

1.2.2 专业间的数据共享及管理

ISCS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实现各个子系统间的联动功能, 提高地铁监控的自动化水平。联动功能是综合监控系统作为数据管理共享平台的最好体现, 往往涉及到多个专业之间数据的共享及管理。

APM线根据设计要求配置联动场景方案16类, 包括正常运营情况下的早间开站、晚间关站、列车到站, 及紧急情况下的车站停止服务及恢复服务, 站厅、站台或设备区火灾, 车站隧道火灾, 区间火灾, 列车阻塞, 防淹门高水位, 应急电话被激活等联动, 涉及到PSCADA、BAS、FAS、PSD、ACS、AFC、CCTV、PA、PIDS、PBX、SIG、FG等几乎所有接口子专业, 充分体现出综合监控系统在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ISCS设置列车到站时的联动场景, 采用自动触发, 触发条件根据ATS给出的信息判断, 接收信号系统有关列车到站信息对PA系统进行触发, 在车站进行到站广播。将以上有关到站的ATS信息发至PIDS系统, 在相关车站的乘客信息显示终端显示列车到站时的相关提示。

综合监控系统开放联动定义, 可根据不同系统之间的联动要求及实际运行的需求进行编辑设计联动。不同系统间的联动能提高地铁运营的安全性, 改进各专业之间的协调,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减轻紧急情况下运营人员的工作压力, 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操作错误, 降低劳动强度。综合监控系统建立了既相互独立, 又统一协调的一体化调度指挥系统, 使各子系统的调度管理更加紧密、有序;作为一个信息综合处理分析的平台, 实现了对各种事件的快速反应, 大大加强了应急事件的综合处理能力, 调度管理的自动化程度更高, 整体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考虑到ISCS集成和互联的子系统众多, 信息处理和传输时延相对较长, 而地铁又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非常严格, ISCS主要实现各子系统之间与安全无关的信息互通和联动, 而与安全相关的信息仍然依靠底层的各子系统之间的直接连接的安全信息通道来实现。

1.3 地铁线网间的数据共享

目前地铁的运营大都是一条线路一个控制中心, 每条线路“各自为政”。轨道交通在只有一条或是很少几条线运营时, 一条线出现问题对其他线路影响很小, 建设独立的线路调度指挥系统就能满足运营管理需要。但当线与线交错形成轨道交通路网后, 某条线甚至某个车站出现的问题都会沿网络的结点迅速传递, 波及其他各条线路运行安全, 因此必须形成全路网统一的调度指挥快速反应的管理模式, 将各条线路的综合监控系统在控制中心联网, 送至线网指挥平台或区域控制中心, 通过集中监控管理中心的设置管理实现各条线路与运营相关的信息共享, 协调管理和统一调度。

轨道交通应急指挥协调中心主要为各条地铁线路的监管提供数据采集、综合监视、应急管理, 全面负责协调各条线路的控制中心及多个运营企业, 具有监督管理、运营信息上报、客流统计分析、日常应急预防准备、应急处置等五大功能。

在实际应用中, ISCS在车站提供用于应急指挥中心的工作站, 工作站接入综合监控局域网, 通过KVM技术将监控信息显示到远方的临时指挥中心显示器上, 实现在应急指挥中心对整个线路进行监控。APM综合监控系统接入地铁线网指挥中心的工作也在同步开展。

2 结语

综合监控系统将多个相似自动化系统的监控层, 集合成一个统一的监控系统平台, 实现了各集成和互联系统的信息整合和共享、综合监视与操作, 实现了各个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及无缝连接, 很好地解决城市轨道交通监控系统中的自动化“孤岛”问题。

参考文献

[1]魏晓东.现代自动化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J].自动化博览, 2003, (4) :6-11

[2]徐杰, 刘春煌, 李平, 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信息共享平台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5

[3]王开满, 张慎明, 江平.轨道交通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6, (2) :1

[4]王开满, 王军, 张慎明.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监控系统的集成模式[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7, (3) :57

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 篇11

1 港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及其技术要求

港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现代航运服务体系的软基础设施,是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航运产业转变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工程。平台为航运产业相关用户群提供“一站式”现代航运信息服务,支撑航运服务体系实现现代物流服务、政府管理服务、航运交易服务、航运金融服务、航运人才服务、海事法律服务、游船旅游服务以及产业发展服务等功能。平台汇集海量航运信息,集成大量应

用服务,提供各种访问模式。为此,平台需要将相关信息系统连接起来,以便用户可以通过平台交换数据、发布信息、完成交易等。针对港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多功能、高性能的特点,提供低成本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及供应和管理海量数据资源是平台开发的难点。

随着港航信息服务平台的扩展,其电力、空间和制冷成本快速增加。在此背景下,商用网格计算的虚拟化理念逐渐建立起来,而云技术通过允许自助服务、计量使用自动化动态资源和提供工作负载管理解决方案等深化了该理念。云技术为港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低成本、高度灵活的数据解决方案。随着信息服务范围逐步延伸,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作为集成和编排分布式业务服务的方法而出现,成为云技术服务体系中解决客户公有与私有、内部与外部服务集成问题的主流技术。

2 基于云技术的港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架构

在充分考虑平台功能和性能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港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采用基于虚拟化和云技术的架构(见图1),从而实现航运服务云。平台自下向上分别部署虚拟化基础设施、虚拟化数据管理层、公共支撑服务层、应用服务层及在线云服务门户等;同时,平台管理解决方案和平台信息安全解决方案贯穿平台各个功能层。

虚拟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支持虚拟化技术的服务器、网络、存储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确保应用程序或软件服务不直接绑定底层硬件基础设施的虚拟化系统软件,其作用在于能使应用服务高效、动态地采用虚拟化基础设施中的资源(通过平台管理组件)。

虚拟化数据管理层为上层应用提供统一的虚拟化数据资源池,具体负责海量数据的分布式管理,可伸缩数据存储,高性能并发访问以及跨部门、组织和企业应用间的数据交换、数据共享、信息流转等。跨部门、组织和企业的应用数据集成于虚拟化数据管理层,实现各种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互通。此外,该管理层还包含与云技术兼容的数据库、文件系统以及可实现大规模数据交换和共享的数据总线中间件。

公共支撑服务层为上层应用服务软件提供平台公共支撑服务和业务领域支撑服务。平台公共支撑服务包括服务交互总线、工作流管理、服务目录管理、虚拟化软件开发包等平台中间件;业务领域支撑服务包括物流、监管、金融、交易等业务领域中间件。根据业务需要,公共支撑服务层可以提供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模式的软件服务,便于用户开发和部署新的应用。

应用服务层实现平台应用服务体系中的各项功能,这些功能在云技术架构中的主要业务逻辑基于SOA设计并实现为虚拟化的应用服务,同时根据业务需要,可以提供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模式的软件服务。应用服务层包含平台各领域的应用服务以及统一的用户管理服务。统一用户管理服务为平台各领域应用服务提供一致的用户属性和用户管理,便于实现“一站式”跨业务领域的服务访问以及与用户信息相关服务间的组件化集成。

在线云服务门户是用户及外部系统访问港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各种应用服务的入口。该门户利用支持多终端、跨平台的服务访问技术,负责将各种网络接入方式(如超文本传输协议或超文本传输安全协议、用户管理系统、简单邮件传输协议、文件传输协议、简单对象访问协议或含状态传输、传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通用分组无线服务、地理信息系统等)转换成标准的服务调用,并能以多种形式(如网站、电子邮件、呼叫中心、手机短信、传真、网络服务接口、文件传输协议和LED显示等)提供云服务。

此外,由于必须利用统一的管理和安全基础架构实现整个云灵活供应、强制实施的安全策略,因此,港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架构中还包括平台信息安全解决方案,涉及身份认证、鉴权管理、安全策略、防火防毒、灾备恢复等一系列“端到端”平台安全保障设施。

平台管理解决方案针对虚拟化基础架构和应用程序提供自上而下的“端到端”管理。成熟的云服务管理软件支持资源动态供应和分配,使服务规模能按需伸缩,从而最大程度减少由于静态计算资源未充分利用而造成的浪费。

3 基于混合云的港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部署模式

港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集成多种港航服务业务供用户使用。鉴于服务提供者与服务使用者对平台功能、性能、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存在差异,平台采用混合云的部署模式,以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基于混合云的港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由私有云和公有云组成(见图2),平台功能根据具体服务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系统组件来实现。

公有云是港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对外服务的主要设施。在平台应用服务体系中,直接被外部用户使用的服务(如平台的云服务门户、中小企业的物流SaaS服务等)部署在数据中心的公有云中。外部用户通过在线云服务门户获得应用服务,或者通过租用平台的托管服务,将企业自身的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在公有云上。对外服务由于直接面向外部用户,要求有较强的服务规模按需伸缩性,将其部署在公有云中有利于充分利用计算资源和节省成本。

私有云主要负责处理港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内部核心业务以及与电子口岸、运输部门、大型企业和其他口岸、园区等外部平台的对接,以获得外部信息系统的服务。私有云的主要用户是平台运营方的内部部门以及平台的共建单位,由于其用户数量有限,服务规模稳定,因此能够提供更高级别的安全和性能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公有云在为外部用户提供服务时,会委托私有云处理部分内部业务逻辑,因此,平台私有云与公有云通过高速安全交互系统互联。

(编辑:曹莉琼 收稿日期:2014-09-18)

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 篇12

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和煤矿企业对信息技术在加强安全生产中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各个煤矿都组建了局域网,并接入了安全监测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生产调度系统、数字工业电视系统、各种工控类生产控制系统等专业子系统[1],同时集团公司作为煤矿基层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监管部门,必须及时掌握所辖煤矿的安全生产状况,准确掌握安全隐患,跟踪隐患的整改和处理情况,同时对监测信息进行动态分析,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作出决策,将安全损失降到最小[2]。

因此,集团公司必须组建一个多级的安全监测综合信息联网平台,以实时获取基层单位安全生产数据,如井下瓦斯、一氧化碳的安全监测实时数据,下井人员在井下的活动情况,大型设备的运转情况等。通过该平台可直观看到各个矿的数据传输情况和相关的报警信息,以便及时了解报警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建立安全生产联网、人员监测联网、生产调度联网三大联网系统[3],从而进行数据综合性集成与应用,将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笔者以山西离柳焦煤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监测综合信息联网平台为例,介绍该平台的设计与应用情况。

1 煤矿安全监测综合信息联网平台的特点

山西离柳焦煤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监测综合信息联网平台主要实现对山西离柳焦煤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五对矿井的安全监测系统、数字工业电视、电力监测系统、胶带运输系统、人员定位系统、产量监测系统等进行有机集成,达到在安全生产调度中心实现远程监测、统一管理、集中调度的目的。该安全监测综合信息联网平台的特点如下。

(1)平台实现了对各集成子系统的用户统一管理、用户权限的分配功能,子系统只需进行用户同步即可实现其用户的角色和权限的分配以及各类用户所关心数据的集中展示[4]。

(2)采用.Net Remoting远程分布式对象模式及多层体系结构,实现了客户端零配置、IE浏览器环境下实时信息的组态、显示、图形浏览等功能,从而可对各个联网煤矿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实时、动态的跟踪、监视;平台提供的协议标准涵盖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中规定的要求,采用山西省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联网数据传输规范,支持国内各类人员定位系统互联。

(3)采用组件技术保证平台后台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和浏览器页面数据刷新速度;采用VML技术为用户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矢量化图形运行环境,实现图形无级放大(或缩小)不失真、网络传输占用带宽少、数据刷新速度快;实现信息的分级处理,只传输上级关心的信息,减少网络上的信息流量,保证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4)平台健壮、抗干扰能力强、容错性好,具有优良的安全验证体系,支持平台的安全性恢复,支持数据备份,保证平台安全可靠;网页的访问必须通过口令,没有授权的用户不能查看网页;对网络加设了路由器及防火墙、安装网络版防病毒软件,具有网络冗余、备份数据机制,最大可能地实现网络及数据的安全性。

2 煤矿安全监测综合信息联网平台的设计

煤矿安全监测综合信息联网平台采用微软企业库采集异构数据库,同时采用标准跨平台的XML数据定义,对各个业务模块的基本数据进行处理,进而形成各个联网平台,同时采用统一的消息平台对预警和报警信息进行统一配置发布,实时提醒相关人员进行及时处理。各个联网子系统采用Web Service开放接口将数据发布到平台,形成联网的综合分析性信息。

煤矿安全监测综合信息联网平台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人员监测联网系统实现了将集团公司下属各矿人员监测系统联网,可有效对集团公司各矿井下作业人员进行跟踪监视,实时动态查看各级管理机构下属各矿的井下人员分布情况和考勤统计,查询下井人员每次下井情况及在井下的活动轨迹,查看任一时刻井下人员分布情况。同时这些信息通过短信报警平台自动发送到相关管理人员手机上,便于他们及时了解现场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安全生产联网系统将需要接入的各个矿的各个子系统信息通过标准的数据交换方式与综合监控中心进行数据存取及综合处理,并将每个矿各子系统显示的各类实时动态图形(符合要求的)转换为HTML或XML格式,供安全生产联网系统软件网络和矿局域网用户通过IE浏览,同时在综合监控调度中心组态综合实时动态图形供用户浏览[5]。

生产调度联网系统实现了将集团公司下属各矿生产调度系统联网,有机集成了集团公司下属各矿生产调度,对规范日常调度业务管理、事故处理、重点工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系统具体功能主要包括安全隐患管理和处理、工作计划定制、生产产量汇报、值班生产情况记录管理、调度文档图文图纸等文档管理以及各种统计分析性报表、图表管理等。

通过综合人员监测联网系统、安全生产联网系统、生产调度联网系统这三大联网系统的最重要数据并将其最终呈现给集团公司领导和调度人员,煤矿安全监测综合信息联网平台可使不同角色的用户在登录平台后的第一时间掌握安全生产数据。

3 结语

煤矿安全监测综合信息联网平台拥有基层单位的安全、人员、生产等数据,能够实时监测各矿的安全生产情况,对煤炭企业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随着煤矿生产数据量的增多,该平台将对数据集成作进一步挖掘和处理,使数据从操作型向分析型转变,有利于提高领导和调度人员在集团化安全生产调度中的分析与决策作用。

摘要:阐述了山西离柳焦煤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监测综合信息联网平台的设计与应用情况。通过该平台,煤矿企业集团公司可对下属矿井所涉及的安全、生产、人员数据进行有效集成,达到在集团公司指挥中心实现远程监测、统一管理、集中调度的目标。文章对煤矿行业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煤矿,安全监测,信息联网,系统集成,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治中,孙世清.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多级联网的应用[J].煤炭工程,2007(4):113-114.

[2]郝秦霞,卢建军.GIS在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多级联网中的应用[J].工矿自动化,2008(2):97-99.

[3]孙继平.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联网[J].工矿自动化,2009(10):1-4.

[4]仲丽云.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探讨[J].工矿自动化,2010(6):92-94.

上一篇:网上电力研究院建设下一篇:旅游循环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