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循环经济论文(共12篇)
旅游循环经济论文 篇1
1 循环经济与旅游产业
1.1 循环经济概述
工业革命产生以来,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猛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飞跃提升,对自然与环境干预的规模、边界、范围也急剧膨胀,由此导致资源耗费速率加快,废弃物排放以几何级速度增加,资源和环境安全问题频频向人类告警。在上个世纪60年代,环境问题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用触目惊心的案例向人类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第一次系统考察了经济增长与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进步间的关系,所提出的自然资源供给与环境容量无法满足人类外延式经济增长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同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因此,环境保护是循环经济理论产生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思想古今中外皆有,但作为一种理念最初是由美国学者肯尼斯·博尔丁(Kenneth Boulding)1965年在其发表的《宇宙飞船经济学》一文中提出;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图奈(Pearce,D.W.&Turner,R.K,1990)首先使用了循环经济这一术语。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人类开始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从生产、消费等多个维度来推进循环经济,在解决资源的有限供给与社会经济的无限增长矛盾方面,在解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方面正发挥着广泛而深远的作用。目前,德、日等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我国也将循环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循环经济是相对于工业化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其目标是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其运行遵循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原则,在减量化、资源化的系统运行过程中,实施源头预防、全过程治理和末端治理三者联动,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利用和价值增殖。
1.2 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循环经济
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在世界各地获得普遍发展认可的同时,其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也带来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并随着旅游大众化的进程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变化。旅游业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出现了许多消极因素,因此有人提出旅游业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无烟工业”。因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了当今旅游业界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循环经济被誉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我国著名旅游循环经济研究学者明庆忠也指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发展范式,从形式上看是封闭的物质循环流经济,实质上是以自然生态系统的先在性为前提、遵循生态规律的生态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经济形态,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旅游业是与环境密不可分的产业,如不能与环境和谐共生,其将成为短命产业。因而,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只有遵循循环经济理论,履行循环经济实践,以生态效率为目标,在维护自然与文化的完整性、多样性、美学性基础上,满足代内和代际之间的需要,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旅游循环经济系统与超循环理论
2.1 对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的基本认识
旅游本身是一个非线性、远离平衡态的复杂开放系统,国内外已有部分学者将一般系统科学与自组织理论运用到旅游研究中。Jafari(1992)认为:“为理解旅游业,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或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刘人怀(1986)是国内较早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对旅游进行研究的学者;钟韵、彭华(2001)提出旅游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巨系统,旅游研究要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许多学者站在系统科学的角度,从系统的功能、属性、结构、自组织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各种旅游系统模型:旅游控制系统(王家骏,1999;李文兵,2003);旅游功能系统(Gunn,1972;Leiper,1979;Vann,1981;Mill和Morrison,1985;吴必虎,1998;杨新军,1998);旅游活动系统(刘锋,1999;吴人韦,1999;吴晋峰等,2001);旅游经济系统(宋东涛,2001;王云才,2002);旅游耗散结构系统(冯新灵,2003;王迪云,2006);旅游混沌系统(Faulkner和Russell,1997;Mc Kercher,1999)。而本文认为旅游循环经济本身也是一个系统。旅游循环经济是一个由旅游产业系统与旅游资源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社会文化系统复合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是在把握了自然生态系统、经济循环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自组织规律后发展起来的。旅游循环经济作为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其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和嵌套构成了复杂的超循环结构和多重超循环结构。由于旅游循环经济具有自组织超循环性质和特征,通过正确地把握自组织超循环规律,可以加快旅游循环经济的形成和提高旅游循环经济系统运行效率,并为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奠定基础。
2.2 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理论由艾根(M.Eigen)和舒斯特(P.Schuster)首先提出。它是关于自组织系统内部结构及其联系运行方式的理论。循环是指事物周而复始的运动,它既是系统联系的形式,也是系统发展的形式。自组织的系统循环反应包含三个基本层次: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1)反应循环是循环反应中较低级的组织形式,指一组相互关联的化学反应序列,其中某一步的一种产物恰好是先前一步的反应物;反应循环自身不产生催化剂,其来自系统外部(“外催化剂”)。(2)催化循环是反应循环的循环,是比反应循环高一级的组织形式,在整体上已是一个自催化和自复制系统;催化循环是靠系统内部自催化(“内催化剂”)和彼此相互催化(交叉催化)来驱动的循环。(3)超循环是比催化循环更高级的组织形式。在超循环中,复制单元既能指导自身的复制,又能对下一个复制单元的产生提供催化(包括自催化和交叉催化)支持。超循环通过自催化可以加速同一循环圈的运行效率,而交叉催化可以增强不同循环圈之间的耦合力,并且能够使系统获得整合功能。
超循环网络结构还具有以下功能:(1)自复制、自适应和自演化的功能。超循环是至少含有一个“催化循环”的循环,因而超循环网络系统在“催化循环”的自催化和交叉催化的作用下,必将具有自复制、自适应和自演化的功能。(2)整合功能。一个催化的超循环经过循环联系能够将自催化或自复制单元(子系统)更加紧密的连接起来,形成功能性整合的共生结合体。(3)非线性功能。因为超循环内部关系是非线性关系,所以能够有效展开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非线性作用将使超循环网络系统各组分和结构有更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得物流、信息流、能流会聚起来,被系统充分利用。(4)高效功能。因为超循环具有特殊结构,所以超循环能够提高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等的利用效率。
3 旅游循环经济超循环模式及其形成条件
3.1 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的超循环网络结构
目前,国内外在倡导可持续旅游发展,实现循环经济与旅游产业对接方面主要是从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次来展开,彼此之间通过“交叉催化”的催化耦合作用,形成超循环网络结构:
3.1.1 企业层面的小循环
旅游企业是构建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层面的小循环不仅有利于在企业经营层面实现资源节约化、生产清洁化、服务生态化,也有利于达到减少污染物,节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实现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自催化”(成本节约和利润增长)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内部物质、能量、资源等自发循环(可视为反应循环阶段),从而实现企业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比如旅游酒店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在产品销售阶段,向客人提供绿色销售,宣传绿色消费,拓展网络经营及绿色物流配送渠道,减少销售过程中的有形和无形资源损耗;在产品服务阶段,应积极引导客人保养维护酒店设施设备,倡导循环消费,如将客房卧具由“一天一洗”改为“一客一洗”等,将极大减少酒店经营成本。
3.1.2 区域层面的中循环
单个旅游企业在生产和劳务提供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副产品不一定能完全为自身所回收利用,这需要到企业外组织物料循环。按照产业生态学的观点,旅游经济系统的综合性决定了它和许多产业之间存在“产业代谢”关系,即一个企业部门的废弃物可被另一个企业部门作为生产原料加以利用,企业“制造”的废弃物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获得分解,企业之间通过“交叉催化”(共赢)耦合形成代谢和共生关系(可视为催化反应)。如旅游与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就可能耦合为观光农业、观光休闲果园、渔家乐、观光牧场等,与加工业、制造业耦合为加工(制造)场所参观、游览等,形成产业共生体。譬如北京蟹岛度假区以旅游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思想,按照生态链循环模式组织园区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不烧煤、不烧油、不烧锅炉,综合利用地热、太阳能和沼气等绿色措施,基本实现物质能量大循环,污染物零排放,将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高效农业旅游途径,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3.1.3 社会层面的大循环。
社会层面的大循环是旅游循环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多个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基础上形成的多重超循环,具有复杂特性。社会层次上的旅游循环经济以生态系统建设为基础,构建以产业共生和物质能源循环利用为特征的,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在内的旅游产业循环体系。譬如我国许多地方开展的生态旅游城市(县、区)等建设就是社会层面的大循环。这种社会大系统超循环关联组织多样化,相互联系复杂化,在非线性关联作用下形成一个结构稳定,抗风险能力强运行高效的体系。
从上述可以看出旅游循环经济中的3个循环从形式上表现为复杂性依次上升,从功能上超循环结构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
3.2 旅游循环经济超循环网络结构形成的前提
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的内在本性是可持续发展,被动单调的反应循环结构不能满足这个本性要求,那么通过发挥政府引导与宏观调控和借助市场力量来调整系统结构,是超循环网络形成的重要前提。
3.2.1 发挥政府引导与宏观调控作用
一方面,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思维和理念,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并不是每个旅游企业和游客都能够主动理解和主实施它;另一方面,旅游循环经济系统是非均衡的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必须与其它子系统耦合成社会大系统超循环结构,才能有效运行。因而,政府必须发挥引导与宏观调控作用,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比如为实施循环经济的旅游企业颁发绿色企业称号;对包括旅游企业在内的全社会督促落实《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规;推行绿色旅游业产值核算,改革现行的旅游经济核算体系,实施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绿色旅游经济核算,将与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资源的存量消耗、折旧、保护与损失费用纳入旅游企业成本核算中等。政府通过以上措施(起到“外催化剂”的作用)迫使旅游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变革、技术管理创新和绿色环保生产,从而实现和提高企业赢利水平。
3.2.2 借助市场机制推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
旅游循环经济超循环结构是一种连续运行不可隔断的整体性良性循环结构,需要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保障其运行。一方面,逐步完善旅游资源交易市场制度,健全价格机制,实现利益驱动;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使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旅游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向低能耗、低污染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市场对绿色产品的旺盛消费需求将驱动旅游企业积极实施循环经济。在ISO14001环境标准体系的监测下,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技术;打造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所涉及的绿色产业链条,在企业之间合作建立基于生态循环规律的旅游产业集群;可促使旅游企业加入社会化废弃物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网络体系,转移或部分转移旅游企业处理废旧产品的职能和成本,减轻旅游企业负担。
4 结语
旅游循环经济有别于传统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观。它不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为目标,而是需要实现发展的“最优化”,即可持续旅游发展。超循环的发展观告诉我们要注意循环和交叉使用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它通过要素之间的紧密结合和交叉催化能节约能量,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因而也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化。因而,我们深化认识旅游循环经济系统超循环网络结构,遵循自组织超循环运行规律,将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统筹考虑,才能加速旅游循环经济的形成,才能最终实现旅游产业的科学、协调、持续发展。
旅游循环经济论文 篇2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产业型态,它融入了“三产”(第一、二、三产业)与“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增效。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农业部等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使休闲农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然而,休闲农业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却也造成了植被与土壤破坏、固废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1].在当代循环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加强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已成为当下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分析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的循环经济模式,试图提出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的实现路径,以期能更好地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发展。
1 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循环经济”这一概念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是针对日益增长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而提出的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流动型经济形式。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以指导我国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2].循环经济理论把社会经济活动看成是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认为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应运用生态学规律来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活动必须在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开展和运行,要求物质和能源要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得以充分合理地利用,要求用各种手段尽可能减小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实现物质生态价值的全面回归。
旅游循环经济论文 篇3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旅游 资源 开发保护
一、相关概念分析
1.循环经济理论的含义、本质及遵循原则
循环经济就是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按照生态规律规划、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及环境容量,尽可能以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为来源,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融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为一体经济活动,以使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充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少的程度,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得生态负增长转变为正增长,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向,实现人类活动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循环经济中的物质利用模式遵循了生态规律,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因而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在实际操作中,循环经济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减量化原则是针对输入端的,旨在减少物质和能量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从而达到尽量节约资源及减少废弃物排放之目的;再利用原则:目的在于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地使用产品,延长产品从投入使用到成为垃圾的时间;资源化原则(再循环原则):就是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实现回收利用的最大化,以减少末端处理量。
2.生态旅游城市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旅游新时尚,生态旅游的主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满足人们对自然区域的向往,保护其资源与环境;二要考虑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使经营者意识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的并重性,从而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促使旅游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这与传统旅游最本质区别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生态旅游区的建立则可以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此对生态旅游城市进行如下定义:所谓生态旅游城市是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旅游学的原理,遵循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基础,以城市生态旅游为主线,以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为核心,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生态旅游城市是生态系统、旅游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体系。建设生态旅游
城市,必须要综合协调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促进文明、舒适、可持续的人文环境的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的内在联系
1.两者都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论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宣言,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诞生。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它能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自循环经济诞生之日起,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而生态旅游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甚为密切,早在1983年“生态旅游”一词被IUCN生态特别顾问谢贝洛斯理解为: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方式是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里已蕴涵了可持续发展的特质。现今,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已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它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将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于旅游业各个层面的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旅游的核心理论,也是生态旅游的灵魂之所在,因而,可以说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因贯彻可持续发展而联姻,同时生态旅游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走着循环经济之路。
2.两者都以生态经济为实质内容
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将经济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的一个分支率先触及了循环经济的实质——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而生态旅游无论其核心理论、支撑理论,还是相关理论都体现出其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实质是实现旅游业发展的真正生态化。
三、生态旅游城市的循环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无规划,造成了城市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文明及人类文明的进步,必须建设生态旅游城市,重视循环经济理论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就是城市生态发展的结果,倡导的就是城市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存空间的和谐统一及良性循环。生态旅游城市建设应该充分认识城市的循环结构系统,并应该借鉴生态系统的共存原理,加强城市系统的内部循环与优化,实现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与能源,建立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建立城市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存空间的和谐统一及良睦循环。
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循环经济理论是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取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上,应该把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和城市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并实现其内部之间的循环和谐,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建立生态城市系统,取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旅游城市,要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根据循环经济理论,以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谋求城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而放弃发展。既要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休憩质量,又要确保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从而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和循环经济型的现代城市发展之路。
四、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城市旅游资源是城市居民所共用的自然、社会资源,其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融入循环经济理论的原则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综合地开发与保护,并将其与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融入一体,从而使城市旅游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城市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该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3R原则,系统地减少和避免过多的旅游资源破坏,进行合理的规划,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旅游废弃物的排放,最终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
1.重视对城市旅游生态的综合保护
对全民进行教育和宣传,更新陈旧观念,提高生态保护的自觉性。改变长期以来,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忽视旅游污染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对旅游城市和景区生态环境的监测,及时治理污染源。要建立和健全旅游城市和景区的生态管理和监测机构,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指标体系、培养和提高生态保护的专业技术队伍,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和治理。另外,还应建立保护生态环境基金,除由国家从旅游收入中适当拨款外,主要应由游客和旅游经营单位缴纳,以弥补生态资源的耗费。生态环境基金也要建立有偿使用机制,使之不断增值。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开发、保护城市旅游资源,必须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国务院己颁布《风景名胜區管理暂行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海洋保护法》等10个有关保护生态的法规,并酝酿制定《旅游法》。各城市及其旅游管理部门应根据有关法规,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条例,并逐步组建一支生态执法队伍,宣传生态法制,严肃处理破坏生态的案件,培养公民的生态法制观念,促使生态保护走上法制的轨道,蔚为风气,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这样,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实现良胜循环。
2.重点保护城市的建筑格局和文化遗产
城市是立体的图画,流动的风景线。城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承载、凝固的不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建筑物既是物质产品,也是文化产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和结晶。大众的流行文化和心理,鲜明地积淀在城市建筑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的城市名胜古迹、建筑景观不一样。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开发城市旅游资源时要注重保护历史遗留的古城遗址、古建筑风貌,加强各名胜、景观、景点的防火、防盗、防腐蚀等安全保护措施,加强人们对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同时加强执法监督,杜绝破坏景观、景点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3.通过城市现代化建设优化城市旅游环境
旅游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和享受,游客到一个城市首先接触的是城市的旅游环境,它体现着城市的物质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水平。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从而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目前,各城市都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步伐,并在不断改善、提高城市的综合环境质量,如各城市均在努力争取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文明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另外,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提供了现代化科学技术,从而提供便捷的交通、通讯,满足了旅游者对旅游城市、旅游景点进得去、出得来,交通方便、安全、舒适的要求。再次,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也加强了城市的法律效力,使得城市旅游能够做到依法加强管理,从而保护景点、景区的旅游设施,以及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正泰等:旅游景点景区开发与管理[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张广瑞等:2002~2004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龚艳:循环经济在生态旅游中应用的研究[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5年11月
浅论旅游循环经济的人文精神 篇4
关键词:旅游,循环经济,人文精神
一、引言
循环经济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 它是相对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 代表了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 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3R”原则) , 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它要求人类在社会经济中自觉遵守和应用生态规律, 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 实现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 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2005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5122号) 明确提出, “力争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体制与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等中长期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逐渐实施开来, 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点的旅游业也不例外。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 遵循循环经济理论, 履行循环经济实践, 以生态效率为目标, 把旅游资源纳为一种稀缺性资源, 按照生态规律, 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和生态技术来组合和设计旅游产品, 减少旅游环境污染, 从根本上缓解旅游业、环境的矛盾, 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何为“人文”, 思想史中, “人文”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易·贲卦》中:“ (刚柔交错) ,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所谓“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即观察人类文明的进展, 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在西方思想世界, “人文”思想主要被用来描述14世纪到16世纪期间以反抗中世纪对人的压抑而产生的人本主义思想, 但“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世界观, 则早在古希腊时代就诞生了, 是以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 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权利的追求、维护和关切,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其目的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 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 是人类追求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伟大而崇高的精神。发展旅游循环经济, 不仅体现了旅游经济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积极追求, 更体现了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二、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旅游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
纵观中西方人文思想, “人文”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 重视人的价值, 否定人沦为物的奴隶。人文精神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始终具有重大意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要求一切发展必须是为了“人”的发展, 是为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和谐旅游则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旅游, 它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和谐利用、旅游业的和谐运行以及旅游者的审美和愉悦 (或者说是和谐的体验) , 达到生态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事态和谐 (人与人/社会的和谐) 以及心态和谐 (人的身心和谐) , 通过三大和谐折射出旅游发展中蕴含的深层人文关怀、生态关注和综合效应。然而, 传统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 还存在着众多诸如地表景观破坏、水环境污染、空气品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发展旅游循环经济。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 实现和谐的旅游经济。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 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 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 在生态系统中, 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 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 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按照旅游循环经济战略, 遵循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原理的原理与方法, 充分发挥发挥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技术经济的作用, 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资源, 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 充分考虑旅游承载力, 把旅游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促进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 实现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利用。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 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循环使用资源, 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改变过度消耗旅游环境、破坏旅游环境的传统旅游方式, 依托清洁能源、能耗最小化进行发展, 促进物质循化过程废弃物最小化;最终实现投入物质减量化, 资源再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等, 增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促进旅游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 实现旅游者的和谐体验。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试图通过教育和体验等方式提高旅游者的环境意识。在这一过程中, 旅游者可以认真思考旅游的本质和真谛, 树立正确的旅游理念, 把旅游作为知识经历、知识体验、知识交流、审美欣赏、净化灵魂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方式等, 并由此提升个人价值,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人”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依托力量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一个创新性的工程。它要做到: (1) 理论创新, 即构建旅游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要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旅游产品消费等多个环节的资源经济学行为进行深入研究, 构建旅游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 (2) 技术创新, 研发新工艺、选用新设备和运用新材料, 加强技术创新, 构建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3) 法律政策创新, 要完善与旅游和循环经济相关的政策和法律, 构建旅游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4) 文化创新,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要注重文化创新, 即确立以人为本、以价值观的塑造为核心的软性管理模式, 主要通过柔性的而非刚性的文化来引导、调控和凝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 管理创新, 旅游循环经济是一个涉及旅游业、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大系统, 若要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 还需要从管理体制创新, 构建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
以上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所需的理论、技术、法律政策、文化观念和管理制度层面的支持必须依靠“人”、也只有依靠“人”才能实现。首先, 必须依靠“人”的发展观的深刻转变。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 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总的和系统的看法。.它决定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由于传统的旅游经济模式是粗放型的, 将旅游业简化为数量型增长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 旅游活动开发者和经营者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及旅游者为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的旅游需求, 同时, 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缺乏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 导致旅游区的环境恶化, 生态系统严重失调, 使一些旅游地的旅游价值在慢慢丧失。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转变人们对旅游活动的观念, 以新的系统观、经济观、环境伦理观、生产发展观、消费观等观念来指导旅游活动的有序、健康发展;全面提高人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依靠人的全面发展。并将这些观念、素养上升到法律条例程度, 做为一种法律规范来约束、监督人的行为, 以此来保证新的理念、模式的贯彻、落实和实施。
四、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核心任务
所谓“人地关系”是, 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 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在哲学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有“天命论” (自然灾害、生产丰欠乃至国家兴败皆由天定) 、“机械唯物论” (人地关系密切, 而以地的发展规律主宰一切) 、朴素的“辩证唯物论” (地理条件是可变因素, 因人而异) , 在西方传统哲学中所渗透的人地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 它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的主人, 同时也是一切价值的来源, 大自然对人类只有工具价值, 并无内在价值;人类具有优越性, 超越自然万物;且人类与其它生物没有伦理关系。数千年来, 人类在这种傲慢观念的驱使之下, 对自然界采取了种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盲目地掠夺式的发展使人类陷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和环境危机。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人地关系”。首先, 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者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即存在密切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并且这种联系和作用将永远持续下去。其次, 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是一种动态变化关系, 长期以来, 以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限制和影响为主, 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强烈。再次, 人是“人地关系”的主体, 即“主体是人, 客体是自然”。人具有能动功能和机制, 人是地的主人, 自然环境可以被人类利用、认识、保护的对象。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否和谐取决于人, 而并非自然环境。所以,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 只有在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基础上, 遵循自然规律,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自然才会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一样, 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 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 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 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82~83
[2]明庆忠李庆雷著: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6
[3]袁健:五经四书全译.十三经注疏[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0
[4]许苏民:人文精神论.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61~62
[5]江潭瑜:大学人文精神与和谐校园的构建.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24 (5) :87~90
[6]刘媛媛牛文英:人文精神的回归——论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体育与科学, 2007, 28 (5) :34~39
[7]梁留科曹新向:和谐旅游的价值、构建及其实现.经济地理, 2007, 27 (4) :681~685
[8]张建萍:旅游环境保护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57~67
[9]王华:我国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经济纵横, 2006, 11:15~17
[10]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经济地理, 1991, 11 (3) :1~6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95.88
旅游循环经济论文 篇5
循环经济理念及绍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从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实践、我国宏观经济背景及绍兴市经济发展现状等方面来论述绍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
作 者:严关龙 Yan Guanlong 作者单位:绍兴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浙江,绍兴31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年,卷(期):26(1)分类号:F061.3关键词:循环经济 经济模式 “3R”原则
旅游循环经济论文 篇6
关键词:旅游循环经济;蟹岛模式;启示 随着大众旅游活动的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早期素有“无烟工业”之称的旅游业对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传统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现实的挑战。而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被认为是从机制上长期消解环境、资源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永续发展的途径。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旅游业是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旅游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1、 旅游循环经济
旅游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念在旅游产业中的体现,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旅游企业运营与管理、旅游市场的培育与开拓,建立在旅游资源与环境持续利用、物质与能源循环利用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旅游循环经济要求按循环经济理念进行开发和开展,通过资源循环持续利用、清洁生产、旅游重在体验、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绿色认证、发展循环超市等方式以保护旅游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然后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返回大自然环境,以达到“合理开采、高效利用、最低污染”的目的。建立和推行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不但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而且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切实转变过度消耗资源、不断恶化环境的传统旅游方式,使我国旅游业科学健康地发展。
2 、蟹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北京蟹岛生态园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境内,紧邻首都机场高速公路,总面积180 hm2,其中90%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10%用于发展旅游业。为了寻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蟹岛始终坚持“有机、环保、可持续”的经营理念,以生态农业为轴心,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一体,开创了“前店后园”和“农游合一”的蟹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绿色农业生态旅游
蟹岛依托高科技、无污染的绿色农业,发展了生态旅游。蟹岛度假区内有近133hm2的大田种植区和13 hm2的蔬菜种植区, 蟹岛依托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蟹岛开展了农业观光旅游、采摘旅游等,游客实现了走进乡村,认识有机农业,享受有机食品的旅游体验。农业产品主要用于供应旅游业发展所需,同时,旅游业产生的各种废水、粪便等通过分解处理等再次用于农业生产,旅游业和农业之间实现了良性互动。
(2)水资源循环利用
蟹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污水处理后的循环使用;二是水资源的能级使用。对于园区内的污水,蟹岛对经园区处理后达标的污水排放到氧化塘进行生物净化,经过沙滤后用于灌溉农田、菜地,家畜饲养以及鱼塘养殖。蟹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还体现在蟹岛地热资源的使用。对于园区内的水资源,蟹岛把刚出来的水温度高达67℃地热水用来供应洗浴中心、游泳池以及园区冬季时的房间取暖。当水温降至40℃时,地热水则分别进入温室大棚、沼气池以及垂钓中心。当水温降至20℃时,地热水则被排放到鱼塘和农田,用于养鱼或灌溉农田。通过水资源的能级利用,蟹岛每年平均可节约用电170万kW?h。
(3)物质循环利用
蟹岛根据生态学原理创造性的把水稻和螃蟹互相促进的物种组合在一个系统内,稻田养蟹,稻蟹二者存在着共生互利的关系。水稻可为蟹遮荫,稻田的杂草、浮萍以及昆虫是蟹的优质饵料;而蟹能疏松土壤和水稻根部,具有除草、灭虫、保肥、造肥、中耕的作用,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达到水稻增产的效果。水稻收割后,把稻草制作成蔬菜大棚冬季保温防寒的保温被,而生产出来的大米供给饭店食用,稻壳、稻糠用于加工酿酒,酒糟则用于喂猪,猪供给饭店用,猪的粪便通过沼气池发酵返还至稻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通过物质循环利用,蟹岛将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密切结合在一起,不仅提高了物质利用程度,节约了资源,也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
(4)清洁能源和零排放
蟹岛园区内所用能源主要为可再生能源,包括沼气、地热、太阳能、电能等。此外,蟹岛广泛使用地热资源,使之取代传统的煤或石油成为园区供热的主要方式,消除了使用矿物能源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
蟹岛对生活废弃物的处理也非常科学。污水处理厂将蟹岛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转变为可持续利用的清洁水。蟹岛的生活垃圾首先进行分类,可回收的垃圾继续回收利用,不可再利用的垃圾直接送到垃圾场填埋,蟹岛垃圾基本实现了全部的资源化利用。
3 、蟹岛模式的启示
蟹岛生态园区在水资源循环利用、物质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清洁能源和零排放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值得具备一定规模的生态旅游区借鉴。园区摆脱了单纯发展种养业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以农业为基础的循环经济建设,强调建立农、林、牧、副、渔多种产业协调综合发展的大农业结构,真正做到了自给自足,无论从经济、环境还是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效益。
发展旅游业不能单纯靠自然环境的供给,蟹岛模式告诉我们综合、合理地利用资源,既能节约能源和开支,又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并且,合理的产业结构使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得以完善。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改善了系统能量利用结构和效率,各子系统形成了在空间上连续。
总之,蟹岛生态园区一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效益,另一方面促进了环保和节能建设,节能减排成果显著,形成了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蟹岛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北京的典范,对我国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尹昌斌、唐华俊、周颖:《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年
[2]曹艳英,马润花,徐民英.论我国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J〕?福建地理,2004,(3) [3]卞有生、张凤廷:《中国农业生态工程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
[4]尹昌斌,唐华俊,周颖.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1)
旅游循环经济论文 篇7
一、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内涵
在20世纪六十年代的德国“循环经济”一词就已经出现。循环经济是一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以“最优消耗、最适消费和最少废弃”为目标, 以“3R”仁即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和再循环 (Recycle) ]为原则, 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它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益、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在国外旅游业中的应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它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2]。从循环经济在旅游业的运行范围来看, 存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3]。宁镇扬旅游一体化发展循环经济正是该地区循环经济在社会层面上的应用。
二、宁镇扬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循环经济基础条件分析
(一) 自然地理及社会环境
南京、镇江、扬州三市相邻, 位于江苏省西南部的长江下游两岸, 古运河纵贯镇江、扬州。境内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多低山丘陵、水系发达。但三地因为是丘陵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水系面积大同时带来的环境保护难度也大。
宁镇扬及整个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经济最繁荣、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2014年8月颁布的《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又将加快三地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步伐。但是密集的工业区以及大量的汽车尾气使得大气污染严重, 同时在宁镇扬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公共服务网络缺乏有效地沟通和协调机制。
(二) 旅游资源状况
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 镇江以古代寺庙资源和三山为主, 扬州则以园林资源为主。旅游资源的差异性是宁镇扬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如单个旅游景点特色不鲜明, 不能有效的吸引游客;三地仍然没有统一的旅游形象, 游客对该地区的认知零散;旅游产品仍然是以观光型旅游为主, 休闲度假旅游不突出。
(三) 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宁镇扬三地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和较强的综合接待能力, 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加强。但要地区实现可持续化发展仍然面临较多问题。第一, 宁镇扬三地由于长期以行政区划为基础, 存在各自开发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 造成旅游项目重复建设, 旅游资源、人力、物力过度浪费。第二, 该地区内旅游景区和酒店业的资源消耗高, 景区垃圾处理未实现循环经济, 绿色酒店所占比例不大。第三, 宁镇扬三地缺少旅游业龙头企业, 集团化企业数量较少, 对外竞争力较差。
三、宁镇扬旅游经济一体化实行循环经济的价值分析
(一) 旅游产业战略价值
2014年8月国务院颁发的31号文件, 即《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和同时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 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体。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 是一种尊重生态自然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宁镇扬旅游经济一体化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正是以资源依托型为主的旅游业保护其核心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必然要求。
(二) 旅游产业实践价值
宁镇扬旅游经济一体化实行循环经济将使旅游企业、景区、企业与景区等各环节实现高效利用资源、合理利用废弃物、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从旅游企业层面上, 通过实行微观循环经济, 减少浪费, 提高效益, 同时也可加强三地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产品的创新。景区实行微观循环经济, 则可改善景区环境, 创新生态景区的服务。宁镇扬三地从社会层面上构建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生态服务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的产业循环体系, 实现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及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再利用。
(三) 旅游产业环境价值
宁镇扬旅游经济一体化实行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防治旅游环境污染、改善旅游企业生存环境、保持旅游生态和谐的重要途径。将宁镇扬三地旅游业看成一个可循环的系统, 由政府出面共同制定旅游规划和营销方案, 防止重复建设及恶性竞争, 改善当前旅游企业的生存环境;制定政策法规, 建立科技研发体系、教育体系、绿色消费体系、废弃物综合处理体系等, 真正从公众、企业、政府三方面认识到循环经济的的价值, 改善消费观念、防止旅游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宁镇扬旅游一体化运用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议
(一) 政府统领构建宁镇扬旅游一体化循环经济体系
由宁镇扬三地政府统领, 对该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 以循环经济系统为主导思想, 制定旅游产业及相关旅游基础设施的各方面规划, 完善旅游交通服务网络, 规定三地旅游业合作内容和重点合作项目, 如酒店与生态农业园区的合作, 景区和酒店等企业与科技部门和环卫部门的合作等, 防止各自为政、内耗严重以及过多的重复建设, 规划一经审定, 应具有法律效力。
(二) 健全实施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
区域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还需要政府制定统一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企业评估体系、经济奖罚机制等, 消除三地旅游市场的制度壁垒, 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 加大主管机构的执法力度, 加强旅游法规的完善, 确保循环经济落实到旅游行业中来, 提高旅游循环经济的可操作性。
(三) 丰富宁镇扬旅游产品结构
目前宁镇扬旅游业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 辅之以度假、商务等旅游产品。要加强对生态农业、休闲养生、修学度假等旅游产品的创造, 积极创新开发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文化内涵高、绿色养生性的休闲、度假绿色旅游产品, 增加采用循环经济系统的生态景区, 向游客灌输循环经济的理念, 共同促进宁镇扬地区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 塑造宁镇扬高品质整体旅游形象, 实施宁镇扬旅游整合营销
通过对区域内文化脉络的梳理与旅游资源特色的提炼, 宣传宁镇扬的循环经济体系, 塑造高品质的整体旅游形象。制定统一的整合营销计划, 多种形式并举, 开展长期的整体性联合促销。建立优质高效的宁镇扬旅游网站, 提供具有信息和服务双重功能的内容, 普及循环经济的知识, 宣传生态旅游产品, 满足旅游者和部分潜在旅游者的需求。
(五) 宁镇扬旅游企业贯彻落实旅游循环系统
在企业层面, 宁镇扬地区的景区开发者、旅游饭店的经营者及其它旅游企业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 以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规范自己, 将循环经济的“3R原则”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
从旅游景区方面, 引进循环经济系统, 降低景区污染物的排放, 提高能源的利用, 如污水的净化及重复利用, 垃圾的分类和利用等;有针对性地编制旅游解说系统, 加强游客对景区旅游资源的认识与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生态教育使旅游可持续观念深入人心。
从饭店方面, 根据国家绿色酒店的要求, 引进循环经济系统, 减少各项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另外, 将强宁镇扬区域内酒店之间的合作, 加大饭店产品创新, 如互换厨师举办特色美食节, 与生态农业结合, 推出绿色养生系列餐饮产品。
从旅行社方面, 在产品的设计方面贯彻循环经济原则, 重点开发推介生态旅游产品和低能耗的旅游产品, 在旅游要素的组合中偏向注重循环经济的企业, 如绿色饭店餐馆等;在接待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导游员的作用对游客施加影响, 方便推广循环经济的理念[4]。
(六) 健全旅游服务网络体系, 提高区域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服务网络体系包括健全的交通体系、详细的信息服务平台、优惠的区域旅游网络。加强宁镇扬区域内旅游交通协调力度, 开辟旅游车辆“绿色通道”, 形成区域旅游集散网络;建设宁镇扬旅游公共信息平台, 实现统一的、开放的、交互的信息传递网络。推行三市公园卡、旅游年卡、组合式联票和交通卡的通用, 制定区域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 提高区域旅游质量。
摘要:文章以从循环经济的视角, 从宁镇扬旅游的现状分析, 判断宁镇扬在旅游经济一体化的建设中实行循环经济的价值并提出实施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宁镇扬旅游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83~44
[2]李庆雷旅游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J].社会科学家.2007 (9)
[3]阂毅梅.德国的《循环经济法》[J].环境导报, 1997 (3) :40.
旅游循环经济论文 篇8
一、旅游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意义。
(一)旅游循环经济的内涵分析。
事实上,就旅游循环经济的本质来看,其就是基于生态旅游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主张高效、循环的资源利用,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促进地区内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模式,并促进其低投入、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的方向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是基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合理的协调资源与旅游产业的关系有助于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与资源承载力的合理范围内保护和利用现有的资源,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与自然的相互增长。另一方面,旅游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还是指导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一种经济互动,并且按照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原则,要做到物尽其用,将人类旅游活动对环境与资源的破坏降低到最小,并促进环境与资源的保护。
(二)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首先,循环经济满足了人们对于绿色旅游的实际需求,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理念的提出,绿色科技与工艺的广泛应用使得很多产品受到人们的追捧,人们也因此逐渐提高了绿色生活的意识。如果将这样的趋势运用在旅游行业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旅游市场,旅游者们本着高品质、绿色生活的理念,会自觉在旅游过程中关注到生态旅游、自觉抵制破坏自然环境的消费。其次,合理的旅游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旅游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依托于对环境的合理利用和资源的保护,在实际的旅游发展中应严格遵守这一原则。最后,循环经济是保证旅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要因素,旅游属于综合性的活动,涉及的因素较多,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能既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二、现阶段我国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近几年来,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很多地区的支柱型产业。就我国旅游局201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的旅游消费旺盛,前三季度的旅游接待人数总数已经达到了月25.6亿,旅游总收入2.14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0到12个百分点。而从供给方面来看,我国的旅游产业产出水平与经济效益都有大幅增长,从全年形式上来看,我国的旅游业已经进入了大众旅游的高潮,国内旅游市场也保持着相当乐观的预期。而另一方面,因旅游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代表旅游行业的旅游上市公司总收入达到401.91亿元人民币,占到全国总收入的1.56%,但就我国了旅游行业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分析可知,虽然在2013-2014年我国旅游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成果,但仍旧存在很大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虽然处于不断进步的阶段,但对于旅游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的观念和政策实施不足。在很多地区,仍旧以传统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管理,地区群众的生态意识薄弱、循环可持续发展意识缺失,因此也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其次,很多地区只注重地区经济的增长,过度对自然环境进行开发而忽视了对环境的破坏。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地方政府与相关经营者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缺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意识,一味盲目的对生态系统进行开发和破坏,对自然资源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不仅如此,很多地区旅游开发企业缺乏严格的循环经济法规和监督、管理制度。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崛起,旅游建设的可持续性观念严重滞后,这也难以实现市场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升。
三、旅游视域下如何创新旅游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要想既发展旅游产业又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就应丢弃传统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创新出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而开发一个开放性的综合循环经济体系,就必须要有合理的法律机制、管理机制以及协调和责任机制。下文就如何创新旅游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展开分析,就根据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提出具体的策略。
(一)制定完善的旅游循环经济法律法规。
首先,要发展循环旅游经济就应结合当地的相关政策和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坚持科学发展的观念,因地制宜的开发和鼓励相关旅游开发企业。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规范促进政府、公众与相关旅游服务行业积极投入到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活动中来。其次,要完善以《清洁生产促进法》《节能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法》为主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制定其循环经济的基本准则和标准,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政策和战略目标。同时,通过责任制定明确好相关部门与政府的职责和权限,严格监督旅游行业中相关企业的做法和行为,一旦发现违法违规的情况,应及时对其进行处罚。另外,对于积极响应绿色旅游、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企业和相关人员进行鼓励和奖励,同时积极鼓励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特征,制定出符合本地特色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一些保障政策以及相关管理制度,全面的服务于旅游产业的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旅游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
当制定好相关的机制后,还应严格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适应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协调机制以及约束和监督机制。就激励机制的制定来看,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环保制度体系,包括对旅游景区进行制度管理、景区管理以及规范相关指标的激励。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和运用,结合循环经济的多个原则,制定出科学的旅游循环经济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应针对开发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制度的建立,对旅游企业的诚信、信用、开展旅游循环经济等情况进行评估。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实行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出有远见又有战略思想的人才,进一步推动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技术,对旅游自然环境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通过互联网信息互动平台,建立完善的旅游循环经济政策体系,促进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绿色旅游”活动的推广。
众所周知,旅游的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仅需要靠政府、旅游开发商的支持,更多的是要呼吁旅游者们的绿色旅游意识。在这一方面,政府应根据当地的绿色旅游计划和战略,正确的引导旅游企业与旅游开发商开发出绿色的旅游服务与产品,为消费者提供绿色的服务,以间接影响消费者的意识。与此同时,要注重旅游目的的软硬件设施,可以适当开发一些绿色旅游搭配套餐,创造有特色的绿色旅游理念和影响方式、路径,以进一步推广和影响旅游者的“绿色旅游”观念。我们还可以通过打造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师范旅游区,建立起包括旅游开放商、消费者与分解者为主的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最终实现旅游产业的纵向和横向深化发展。除此之外,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是促进旅游产业逐渐走向经济效益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发展方向,通过制定相关的旅游行业技术标准与规范,培养技术咨询产业,依靠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信息的共享,对旅游业进行有效地开发和环境的保护,逐渐创新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就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发展旅游产业,提升旅游行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并促进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等为题成为了行业旅游发展新模式。通过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加强对旅游企业、旅游开发商以及旅游者们的“绿色旅游”理念提升,全面促进旅游行业的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旅游循环经济论文 篇9
1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1.1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家K·波尔丁在论述生态经济时首先提出的, 这主要是指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 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为原则 (简称“3R”原则) , 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 尽可能避免和减少经济活动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认识到地球资源的稀缺性, 提出应该循环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 并强调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注重环境保护, 实现从“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到“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二次资源”的转变, 真正做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实质上, 循环经济就是要减轻地球环境的负荷, 维护生态平衡, 力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一致, 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1.2循环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而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旅游实践属性和发展要求, 因此, 在旅游业内积极有效地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河南省是农业大省, 农业资源非常丰富, 生产条件优越, 农业规模化、特色农业发展较为迅速, 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非常突出, 具有较好的潜力。但旅游资源大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其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 融入循环经济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综合地开发与保护, 并将其与旅游的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发展旅游循环经济, 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 倡导绿色旅游、绿色消费, 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确保代内、代际、区际的公平发展, 最终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河南省农业旅游现状分析
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产业, 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业旅游交叉产业。它以农业资源为基础, 以生态旅游为主题, 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品尝、习作、购物、度假, 满足旅游者食、住、行、购、娱、游的需求, 并参与新型农业技术实践的一种旅游形式。农业旅游的发展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 又可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
2.1河南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
(1) 拥有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
河南是农业大省, 农林牧副渔业并进发展, 农业土特产品种类繁多, 规模化农业、特色农业分布普遍, 因而具有发展农业旅游的良好条件。如信阳毛尖茶生产地、鄢陵的花木基地、三门峡寺河山苹果基地、信阳水库的渔业等。目前河南农业旅游已扩大到农业较发达、特色较突出的广大农村地区, 整个河南地区在旅游方面正在涌现越来越多的新景点。
(2)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河南地处中原,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来北往、东去西行的必经之地, 交通运输非常发达。民航在河南对外开放和加强对外联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全省共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3个民用机场。国家铁路干线京广、陇海、京九、宁西、焦枝、焦新、新荷、候月以及孟宝、新密等支线在境内交汇, 还有漯 (河) 阜 (阳) 、汤 (阴) 台 (前) 等地方铁路。
(3) 客源基础好, 市场前景乐观。
农业旅游兼具农业和旅游业的属性, 它不仅可吸引那些不熟悉农业的城市居民和求知欲高的青少年群体, 而且也可为那些农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地区的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学习先进经验、技术的场所, 因此有着广阔的客源市场。尤其进入21世纪,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以及人们对高层面精神生活的追求, 促使旅游不断向多元化、多领域发展。回归大自然, 观赏田园风光、参观参与农业活动的农业旅游正成为新的旅游时尚, 因此, 农业旅游以其农业生态的独特魅力成为休闲旅游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2.2河南发展农业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1) 资源保护意识不强, 循环型旅游经济的观念尚未树立。
人们经常会听到一种说法——旅游业是“无烟工业”、“高效产业”, 总认为旅游只是一种游览活动, 旅游资源很少存在损耗和枯竭问题。但却忽视了旅游资源与环境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 一旦破环就很难恢复其原来价值, 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河南省近几年大力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旅游业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但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没有贯彻循环经济的思想, “一味求大”, 导致许多可以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配套设施 (如清洁环保技术等) 跟不上景区发展, 生态破坏严重, 而环境保护能力又大有欠缺。例如:在三门峡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门峡大坝以上双龙湖位置, 有人擅建道路、停车场、涵闸等设施, 严重影响到天鹅的生存。
(2) 缺乏科学的、可以体现循环经济的整体规划。
河南旅游资源丰富且种类较多, 完全可以以观光游览为主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综合开发, 但目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单一, 主要以基本层次观光旅游为主, 维持着规模小、档次低、游览内容不丰富, 游客回头率较低的局面。若以旅游业为主体来看, 游客作为“资源”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再循环”;反过来说, 游客多以一次性游览为主, 旅游资源也无法得到长期的“再循环、再利用”。
(3) 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高效率”体现不足。
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为特征, 强调以低投入得到高产出。河南农业旅游目前的促销手段虽然趋于多样化, 但是长期宣传力度不够, 各景点各自为政, 没有树立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投入不少但效果不好。宣传效率低, 使得河南农业旅游的整体知名度不高。
另外, 制约河南农业旅游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还包括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不健全, 科技创新匮乏, 缺乏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的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能够清醒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定会引起旅游发展的恶性循环, 以至于影响旅游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基于循环经济的河南农业旅游业发展对策
(1) 加强对旅游循环经济的认识。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有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循环利用, 因此要充分认识环境和资源对河南旅游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 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循环经济模式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循环经济理论的学习培训, 提高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从业者及游客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有效利用各种资源, 融环境保护理念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中, 提高资源配置率。同时, 各级政府、旅游局及各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农业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带头作用, 积极鼓励与支持旅游企业、旅游协会和公众参与促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活动中。强化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 实现河南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明确, 农业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形式, 更是一种“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2) 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旅游新亮点。
农业旅游的开发要以乡村文化为核心, 保持乡土特色, 突出以乡土文化和田园景观为依托的开发模式。其开发形式应该多元化, 可以结合河南各个农业旅游地自身的实际情况, 进行不同主题环境的营造和策划, 做到既彰显各自特色, 又体现当地的文化氛围、地方气息, 同时还要方便游客的选择。打破传统、丰富多彩、全新的农业旅游新模式才能既满足游客的参与心理, 又提高重游率, 还有效地使淡季不显得过淡。
(3) 政府引导, 建立农业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营销机制。
河南农业旅游管理体制应走出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的传统管理模式, 建立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产业管理模式。政府部门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遏制开发经营活动中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行为, 建立河南农业旅游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的奖惩机制。在明确职责的前提下, 对最优化利用、最小化浪费、最大化再利用的部门实施奖励, 鼓励各地以循环经济为指导发展农业旅游。同时对浪费旅游资源、不注重旅游资源循环利用的部门实行一定程度的惩罚。
(4) 走科技兴旅游的道路, 提高旅游业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旅游业是一个高技术的产业, 因此,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技作为保障。河南在发展农业旅游业时, 应以科技发展规划为依托, 要改变盲目开发和粗放经营管理的模式, 建立“绿色技术”体系, 提高此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 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这就要求必须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 深入开展旅游业的再循环、再利用、减量化, 只有尊重科学, 发挥科技力量, 把农业旅游纳入科技研究、管理的轨道, 并且提高农业旅游的科技含量, 走科技兴旅游的道路, 才能使河南农业旅游业可持续、健康的、长远的发展。
发展农业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解决农民收人低下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而以循环经济为背景则是实现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忽风云.关于发展河南乡村旅游的思考[J].职业技术, 2006, (8) :94.
[3]于萍.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J].天津科技, 2004, (6) :25-27.
旅游循环经济论文 篇10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旅游人数逐年上升,现已由旅游资源大国成功迈入世界旅游大国行列。旅游业已经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但在旅游业迅猛发展,带来显著效益的同时,也显现出诸多问题,例如由于缺乏生态规划和管理,国民生态意识较差等原因所导致的旅游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破坏等[2]。旅游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3]。为了解决旅游与环境,资源间的矛盾,应大力发展和推行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促进旅游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同时也是减轻环境污染,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建立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目的是为了对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趋势进行监测评价,并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方案。
一、国内外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1.国外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研究现状。目前国外对于专门的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研究尚少,但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研究颇为成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虽不等同于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但对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因子的选取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Steghen L J Smith[4]在《旅游分析手册》一书中分别建立了国家和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并指出每个指标都具有四种界定:警戒指标、环境负荷指标、极限指标和效应指标。Pamela Wight[4]总结出了一套分析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体系,包括生态的或物质的和设施的或社会的承载力、环境影响评估、累积影响评估、可接受变化的限度、游客影响管理及游客经历和资源保护,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环境的、经济的和社会的三大目标。Martin Mowforth[5]和Ian Munt[5]在《旅游及可持续发展:第三世界的新型旅游》中提出旅游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资源利用、污染情况、满足生活基本需求、基础设施、生态和文化的多样性等方面。
2.中国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研究现状。中国学者对于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研究尚属初级阶段,省级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尤为少见。明庆忠[6]等以可操作性为主要原则,分为经济社会管理系统,资源的“3R”系统,环境的“3R”系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选出十三项指标,建立了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宋松[7]等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再思考五个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分法,选取多个指标,对中山陵景区建立了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杨荣荣[8]运用Delphi法及层次分析法等,选取二十七项评价指标对黑龙江旅游循环经济建立了评级指标体系。
二、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方法
(一)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1.科学性与真实性原则。科学性与真实性是研究的基础,所选取的指标应全面真实反映旅游循环经济的内涵,指标的含义必须简单明了,测算方法标准,统计计算方法规范,能全面综合地反映旅游循环经济的含义和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
2.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指数据易于收集或计算,具有可控性及可评价性等特点。数据的统计及计算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所选取的指标应有现实统计基础才可进行计算评价。
3.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原则。旅游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应尽可能量化,但对于一些难以量化但其意义又很重大的指标,也可以用定性指标来描述。
4.层次性原则。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将它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呈现出多目标多层次的结构,使指标结构清晰,以更好地应用于评估。
5.针对性原则。不同地区具有不同条件的旅游资源,所选取的评价因子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所评价区域的特点。本文针对辽宁省旅游循环经济建立指标评价体系,所选取的指标必须突出辽宁省旅游循环经济的特点,才可以对旅游循环经济的决策起到服务的作用。
(二)评价方法
熵值法。本文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以消除确定权重的人为主观因素。其主要步骤如下:
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各指标的量纲、数量级及指标的正负取向均有差异,需对初始数据作正规化处理。指标值越大对系统发展越有利时,采用正向指标计算方法;X'ij=(Xij-min{Xj})/max{Xj}-min{Xj});指标值越小对系统发展越好时,采用负向指标计算方法处理,X'ij=(max{Xj}-Xij)/)max{Xj}-min{Xj})。
计算第i年份第j项指标值的比重:
指标信息熵的计算:
信息熵冗余度的计算:
dj=1-ej
指标的权重:
单指标评价得分:
Sij=wi×Xi'j
第i个年份的综合水平得分:
式中:Xij表示第i个年份第j项评价指标的数值,min{Xj}和max{Xj}分别为所有年份中第j项评价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其中m为评价年数,n为指标数。
三、辽宁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构建
辽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人文旅游各具特色。旅游形式多种多样。目前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走旅游循环经济道路,对辽宁旅游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构建辽宁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对辽宁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检测和预测,从而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服务。
基于熵值法及以上原则,辽宁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各因子权重(如下表所示)。
主要数据来源如下:《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http://number.cnki.net/cyfd/index.aspx,《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gb/,《中国旅游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海洋年鉴》,《中国能源年鉴》。
运用本评价指标体系,对辽宁省2002—2009年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通过比较得出虽然辽宁省旅游循环经济度逐年上升,但辽宁省旅游循环经济目前仍处于初步可持续发展阶段,如何使辽宁省旅游业较快进入旅游可持续发展阶段是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积极解决的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基于辽宁省旅游资源情况及目前辽宁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旅游环保科研投资,提高垃圾回收处理技术含量:在旅游业的食住行游娱购等各个环节要节约能耗和物耗,推广和应用污染轻或者无污染工艺,包括清洁生产工艺。开发环保节能新技术害,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对于人群密集场合或景区加大环保基础投入,各景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及人力资源数量应根据客流量形成合理比例。(2)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发展绿色旅游产品:辽宁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国际级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众多,应依据此优势以环境保护为中心充分利用和开发。加强绿色企业尤其是绿色饭店的建设,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率。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和扶持相关企业研发节能环保等新技术。(3)制定或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促进环境道德建设:各景区应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环保与处罚条例,同时提高景区制作人员及游客的环保意识,杜绝浪费,提倡垃圾废物的回收利用。当地居民更应起好示范和监督作用,积极参与到当地的环境保护中。
参考文献
[1]邵金萍.新中国六十年旅游产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J].经济纵横,2009,(2):30-34.
[2]明庆忠,李庆雷.旅游循环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范秋梅,孙铁珩.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产业观察,2009,(5):103-105.
[4]林明太,黄金火.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4):319-322.
[5]Martin Mow forth,LanMunt.Tourism and Sustainability:NewTourism in the Third World[M].London and NewYork:Routldedge,1998∶114-123.
[6]明庆忠,李庆雷.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宋松,等.基于“5R”理念的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中山陵景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9,(6).
试论循环经济 篇11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资源综合利用
1循环经济的产生
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拥有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使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危害。由于对环境容量有限性认识不足,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
2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传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从资源到废弃物的线形开环系统,表现出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而循环经济是参照自然界物质循环模式,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将上游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转变为下游产业的“营养物”或原料,从而形成互相依存的工业生态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和再生,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运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2.1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避免,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和利用,并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行总量控制。
2.2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再循环原则。该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避免其过早地成为垃圾。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制造商和生产者而言,应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加大“产品一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实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
2.3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资源化原则。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高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利用和资源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应增强购买再生产品的意识,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
3循环经济的循环体系
循环经济关注的焦点是生产、生活过程的废弃物排放问题。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构建三大循环体系:
3.1企业内循环体系。构建企业内生产物流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次上的体现。以前企业把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排放,视为顺理成章的事,不需要承担任何社会责任。而循环经济则要求企业通过新的技术工艺,努力使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充分循环利用,减少排放,甚至达到“零排放”的目标,以实现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
3.2企业间循环体系。构建企业之间的“物质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具有“产业生态链”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中观层次上的体现。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和企业内循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受技术工艺的限制,就是企业内循环成本较高。因此,需要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区的方式,来实现企业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把工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排放降低到最小程度。
3.3社会循环体系。构建社会废弃物回收利用网络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宏观层次上的体现。企业把生产出的产品投放市场,进入消费领域后,由于产品存在着消费生命周期,这就意味着目前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几年之后就会成为新的废弃物,处理不当就会成为新的污染源。
4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4.1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到20世纪末,在发达国家已逐步发展为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者。1972年德国制定了《废物处理法》,1986年修改为《废物限制及废物处理法》,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辆,1996年提出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自实施以来,废物不断减少,循环利用率不断上升。
4.2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目前我国循环经济进展缓慢。近年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一些地区和企业逐渐开展起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一是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二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了一批生态工业园区,根据生态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三是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5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5.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下,资源循环利用未得到足够重视,有些污染和废弃物排放不计成本,由于回收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比使用现成的资源成本高,导致了相当多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制约和规范,那么,发展循环经济只能是一句空话。
5.2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落后企业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是我国经济增长缓慢、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环保产业的总体水平只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5.3循环经济发展投入不足虽然国家在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方面有一些资金支持,但还未从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考虑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在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也還缺乏必要的支持。企业在短期内排污费的支出总体低于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投入力度小。
6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6.1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应当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发展循环经济,并制定相应的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引导、推动发展循环经济。
6.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加强循环经济的地方立法,把引导性和强制性结合起来。优先对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废物利用问题专门立法,予以法制化和规范化。
旅游循环经济论文 篇12
关键词:生态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世界生态旅游峰会《魁北克声明》中生态旅游被定义为一种适应市场机制的, 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 它还是国家政府机构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工具。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论, 因而有着内在联系。本文试对生态旅游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加以探讨, 期望将循环经济理论运用于推进吉林市生态旅游的发展。
一、 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宣言, 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诞生。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 的循环利用模式。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 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所有的原料和能量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 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自循环经济诞生之日起, 已成为许多国家实施旅游业尤其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可以说, 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因贯彻可持续发展而联姻, 同时生态旅游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走上循环经济之路。
二、 吉林市推进生态旅游的优势
1. 气候地理位置独特
吉林市坐落在中国东北地区中南部, 长白山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 地理位置优越, 路网密布, 四通八达。依托位居东北亚经济圈腹心的区位格局, 辐射东北, 自古就是三省通衢, 是运输方式齐全的东北五大综合性交通枢纽之一。吉林市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使其有能力成为东北地区国际旅游的门户和国内旅游的中心地区。
2. 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吉林市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是一座闻名遐迩、四季皆宜的旅游城市。吉林市以山水林、冰雪凇为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互相映衬, 构成得天独厚的观光、休闲、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等旅游优势。夏季是避暑度假的胜地, 冬季是滑雪娱乐的天堂, 被国家纳入31个重点旅游城市行列。现在全市共有旅游景区、景点80余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世界陨石之王吉林陨石、国家重点风景区松花湖等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3. 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大
吉林市地处长白山和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 远望长白山, 近绕松花江。松花江低回慢转, 呈返“S”型穿过市区。这一得天独厚的丰富的水资源构成了吉林市青水绿带环城的独特水景观。与四面环绕的龙潭山、小白山、朱雀山、玄天岭和西团山、东团山两座古文化遗址共同形成“四面青山三面水, 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 是我国少有的山水环城的自然地理单元, 堪称“东北的香格里拉”。这一极富立体感、水城山城合一、享誉国内外的山水名城, 与上游的松花湖、下游的人工湿地一起构成吉林市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吉林市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及高品位的人文景观资源, 使其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同时也充分凸显吉林市生态环境的优越性, 也是吉林市旅游业乃至第三产业最具竞争力、最具特色的优化发展道路。
三、 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
1.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得以繁荣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 吉林市旅游产品紧紧围绕着松花湖和雾凇来开发观光旅游产品, 数量少、种类单一。近几年, 旅游产品的开发却出现高潮, 大量新产品推向市场, 但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效益偏低, 影响了吉林市的旅游形象。
2. 生态旅游宣传不充分, 功能难以实现, 缺乏精品
生态旅游提供的是以教育、引导为主, 寓教于乐的旅游服务。生态旅游区是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的场所, 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有一支业务精湛、热情高涨、服务到位的导游队伍和相关从业人员, 同时也应有系列宣传品以达到对生态旅游内涵的充分解释, 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然而, 吉林市大部分景区这一点做得十分欠缺, 导游讲解的知识品位不高, 有些旅游产品的资源管理粗放, 服务不到位等同样失去了生态旅游的应有特色。
3. 旅游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人才结构急需改善
在吉林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 明显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瓶颈现象。吉林市旅游人才中拥有高等学历者甚少。由于吉林市生态旅游业发展缓慢, 经济效益相应不高, 人才引进困难。另外, 吉林市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不高, 人才结构需要调整, 层次有待提升。因此缺乏优秀的管理和经营人才, 严重制约了吉林市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吉林市以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1. 以循环经济理论作指导开发绿色多样化旅游产品
循环经济的支撑系统包括法律法规支撑系统, 经济政策、经济评估支撑系统, 技术支撑系统及鼓励公众参与等。这些支撑系统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 都对生态旅游有着重大启示。吉林市开发多样化的生态旅游产品可以借鉴循环经济理论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加强科技应用及经济评估, 促进公众积极参与, 大力开发山水游、农家乐旅游及采摘游等旅游产品, 引导游客进行绿色消费, 开展绿色教育, 使吉林市生态旅游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2. 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吉林市生态旅游经济维度的强化
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在实现产品功能, 提高产品服务质量, 打造精品等方面的问题, 可以从循环经济的经济维度里找到良方。具体作法是: (1) 关注物品的功能。在对吉林市生态旅游产品充分解释的基础上, 注重打造产品质量, 使其实现观光游览的旅游功能、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促进社区协调发展功能、生态环境的教育功能等。 (2) 实现服务优先。其他的旅游形式很注重对资源本身的考虑, 而在服务上下工夫不够。生态旅游应该发展循环经济关于服务优先的理论。也就是说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 其旅游产品要在深层服务、优先服务上下工夫, 毕竟只有优良的服务才会带来精良的旅游产品。
3. 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
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是保障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吉林市旅游管理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 要充分利用各种人才培训资源, 创建多种形式的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与培训网络, 积极构建起适合各层次需要的旅游教育体系, 对旅游景区员工进行适时的培训, 以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水平。
生态旅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旅游业发展的新阶段、新模式, 正在具体实践着可持续发展战略, 对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循环经济理论能发挥战略指导作用和实践借鉴作用、从产品开发, 三维整合和人才培养的角度给吉林市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参考文献
[1]代海涛.新形势下吉林市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J.]商业经济, 2006 (3) .
[2]朱东国, 阎友兵, 刘静江.略论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旅游[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9) .
[3]刘青松, 左平, 邹欣庆.发展生态旅游推动循环经济发展[J.]污染防治技术, 2003 (6) .
【旅游循环经济论文】推荐阅读:
循环经济:旅游业05-20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刍论10-21
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10-08
循环农业与循环经济05-20
能量循环论文10-21
果树循环经济05-08
基本循环论文05-13
林业循环经济05-15
循环经济立法06-11
循环经济体系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