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2024-05-30

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共12篇)

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篇1

近几年, 农业信息化越来越成为改造传统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对于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也逐步突显。作为宾川县农副产品营销服务中心的一员, 笔者见证了宾川县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及宾川县农业的飞速发展。

宾川农业信息网 (http://www.ynagri.com) , 始建于1999年12月。作为云南省第一家县级农业网站, 受到了省内多家媒体的关注, 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大理日报, 都做过专题报道。宾川农业信息网相当于一个24小时开放的农业展览馆, 向全世界展示宾川农业成果, 宣传宾川农产品。

在近12年的信息工作中, 宾川县农副产品营销服务中心完成县、乡农业或农村信息员培训人数300人;完成经纪人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主培训160多人;申请注册了农业部“一站通”会员14人;申请成为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 并发布了各种农业信息1 600余条;推介上报了5户县内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到农业部网站。通过扩大农业信息传播的覆盖面, 建立了金牛镇、平川镇、州城镇、云福公司、金牛镇蔬菜水果批发市场等5个市场信息服务点。

几年来, 笔者组织编发了106期“农业信息快讯”, 对“大蒜”、“香葱”、“葡萄”、“柑桔”、“粮食”、“日本农业”、“食品包装”、“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等信息进行了专刊登载, 对农产品生产流通趋势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预测, 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同时, 每年收到各地咨询电话近千个, 为企业达成多宗农产品贸易业务, 让广大农户、经纪人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掌握行情动态, 适时销售, 增加收入, 为解决宾川农产品“卖难”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宾川县农副产品营销服务中心几年来的信息服务工作, 宾川县政府和农户越来越重视信息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并已渐渐形成“生产未动, 信息先行”的意识。提供的信息已成为政府和农户进行生产决策的重要依据, 我们也完成了以下几项信息服务工作:

一是完善宾川农业信息网的服务功能, 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我们充分发挥宾川农业信息网和已有信息的作用, 围绕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发展农村科技, 积极开展广泛有效的信息服务, 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 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地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 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

二是加强信息源的建设, 扩充农业信息量。一方面, 我们抓好农业市场信息资源建设, 切实组织好全县农业系统和运销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的农产品信息上网工作。另一方面抓好农业科技成果、科研动态、科技开发项目、农业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等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其次, 抓好农业经济信息资源建设, 不断强化农业政务信息、贸易信息、生产信息、统计信息、资源信息、项目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等的资源建设。

“十二五”期间, 宾川农业信息网又有新定位:贯彻实施“科技强农, 信息先导”战略, 坚持“统一规划, 分步推进、各方参与、资源共享”的原则, 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促进大农业发展, 突出农业网站全局意识、大局意识, 重点办好农业新闻、农业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法律法规、产品展示、企业简介等主要栏目。力争将宾川农业信息网建设成为全县农业科技服务网站的龙头, 重点办好科技服务、市场供求、电子商务等内容, 服务“三农”。

宾川农业信息网使宾川农业搭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展示了全县丰富的农业资源及发展成果, 宾川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外部市场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大, 为创立全县农副产品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速了全县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步伐, 为全面建设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

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篇2

全面深入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整合社区现有信息网络资源,鼓励建立覆盖区(县、市)或更大范围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整合区、街道、社区面向居民群众、驻区单位服务的内容和流程,建设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逐步改善社区居民委员会信息技术装备条件,提高社区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全面支撑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推进社区居民委员会内部管理电子化,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2体系结构

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体系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底层为“社区基础数据中心”存储十大类业务数据,涵盖了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方方面面;上层为“社区管理应用平台”和“社区服务应用平台”。其中“社区管理应用平台”集成社区各专项业务系统,为社区工作提供便利、高效的科学化管理手段。“社区服务应用平台”面向广大社区居民,为居民提供满意、周到的社区服务,建立起政府监管、企业(服务商)服务、居民获益的交换平台。

社区基础数据中心

社区基础数据中心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它不仅负责存储“社区管理应用平台”和“社区服务应用平台”中的业务数据、图文数据和配置数据信息,还会自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以形成更加科学和有价值的数据业务模型。社区基础数据中心还提供了数据层面上的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功能,为“社区管理应用平台”和“社区服务应用平台”中的系统及与第三方系统(社保、银行等)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提供了接口。

社区管理应用平台

1)社区信息管理系统

社区信息管理系统是对“社区基础数据中心”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维护、查询、分析、展现的综合利用工具。该系统可以让社区工作人员从繁重的数据统计上报工作中解脱出来,各委办局可以直接通过系统查询到自己需要的数据和统计报表。系统还提供了强大的业务自定义功能。用户可以依据自身工作的需要对系统中业务模块的字段、查询方式、列表样式、统计项目等进行个性化的设置,甚至可以自行增加新的业务信息模块。

2)一站式服务管理系统一站式服务就是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实现政府业务逻辑集中,实现跨部门的协作服务,网上网下相结合、多种渠道受理反馈、资源共享、协同审批,实现“一站到底”的服务。让企业和居民到政府部门办事时,不需要在多个窗口或部门间周折,提高其办事效率和满意度。

主要涉及服务受理、服务收费、服务监督、服务回访、服务指南、办事查询、服务项目管理、办理材料管理、服务统计分析、满意度统计分析、业务报表等模块。

3)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

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城乡生活困难群体。救助种类包括: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城乡临时救助等。业务功能包括:救助(低保)申请、救助(低保)情况变更、救助(低保)停发、动态跟踪、低保调标、低保户迁移等近50项功能。

系统针对救助业务办理中的资格审批流程、资金使用情况、关键业务数据合理合规、申请人员身份核实等业务处理步骤都行了规范、严谨、科学的控制管理。为杜绝漏保、错保、资金挪用等问题的发生,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使各项救助工作能在“阳光”下进行。

4)为老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

为老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是依据国家关于“深化居家养老服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补助申请与审批,服务卷的放发等各环节进行统一管理,具有相应的审批级别设定,可以把审批的结止点定到街道、区、市中的任何一级。另外可对为老年人提供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籍、文化娱乐、社会交往、安全巡视等服务项目进行计算机管理,同时可以将数据自动汇总,生成图表,方便各级负责人及时了解实际情况,使业务处理规范化、自动化,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为老年人居家养老创造便利条件。

5)流动党员管理系统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服务和管理,结合基层党组织的实际工作情况,开发了本系统。主要是对流动党员从网络报到开始直至其组织关系转出为止,这段时间内对其进行的管理和教育。通过实时统计,系统内的各级党组织能够及时掌握所属流动党员的动态数据,对流动党员的数量、分布及参加组织活动等情况,始终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跟踪管理,实现对流动党员管理的全覆盖,流动党员从所属党支部领取“活动证”外出的同时,系统内就产生一条短信息发送到流入地党组织,以此实现组织间的沟通和合作,从而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持证报到、参加组织生活以及遇到的困难等最新信息,保证党员流动而不流失。

6)报表采集管理系统

在社区日常工作中,经常会用到一些不定格式的表格,这些表格一般为上级单位下发的一些数据采集表,如《辖区工会情况统计表》、《外来人口计划生育统计表》等。这些表格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并且经常会增加新的业务表格,既便是同一种表格的格式也经常会发生变化。如果针对每一个表格都去开发一套业务处理,势必增加了整个系统的开发和后期维护成本。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设计了一套专门的报表采集工具,由用户利用Excel单元格保护的特点,按照相应的规则制作出表格模板,表格模板中定义需要采集的数据项、合计平均等计算项(可利用Excel本身的公示定义)。用户将表格模板下发给指定的人(如街道计划生育科的工作人员将《外来人口计划生育统计表》表格模板下发给下属社区的工作人员),接收人填写表格(Excel单元格保护已经限制了表格中哪些可以修改,哪些不能修改),填写完成后将表格上传,后台服务将自动计算和汇总。同时可以看到表格下发给了哪些用户,哪些用户已经完成工作,还有哪些用户没有上报。

社区服务应用平台

1)社区服务网站群

社区服务网站群是指统一部署,统一标准,建立在统一技术构架基础之上,信息可以实现基于特定权限共享呈送的“一群网站”。可以有效整合各级政务部门的信息资源,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充分挖掘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身于社区服务中,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便利、周到的服务。

社区服务网站群以“网站集群系统”、“自助建站系统”、“协助与交换系统”、“内容管理系统”、“信息采集系统”为依托,在此之上建立各社区独自的“社区服务网站”,“社区服务门户网站”建立在各社区网站之上,可以直接从各“社区服务网站”提取服务信息,也可以自行发布维护信息。

2)社区服务呼叫中心系统

社区服务呼叫中心系统是将先进的计算机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电信技术融为一体,目前已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提升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呼叫中心系统根据客户的相关按键、指令、语音请求,自动将客户电话转至语音咨询查询、电话留言、或人工座席桌面,为来电用户提供诸于政策解答、信息查询、业务办理指南等服务。该系统涉及呼叫智能分配(ACD)、应用服务系统、坐席系统、远程坐席系统、IVR与自动服务系统、知识管理系统、外拨服务系统、管理系统、录音系统、电子地图系统(扩展支持)、监管管理系统(扩展支持)等多种先进的技术和业务功能。

社区服务呼叫中心,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只要电话打进来,就能协助解决问题,这也是呼叫中心取信于民,让居民满意的关键所在。因此,社区服务呼叫中心的建设,不单单是依靠先进的技术,更重要的是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手段的加强。我们将从资源整合、管理制度、宣传推广、日常运营等多方面协助用户进行社区服务呼叫中心的建设。

3)社区信息多媒体查询系统(大屏幕、触摸屏)

社区信息多媒体查询系统是为了方便社区居民获取社区信息和服务而开发的软件。该系统对社区的整体情况进行介绍,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社区居民公布社区的通知、公告、服务等信息。系统汇集了社区内社区服务行业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通常包括:社区概况、办事指南、社区服务、党务公开等信息。

该系统采用触摸屏技术,社区居民只需用手指触摸系统提示语言或相应的文字说明,就会出现所需内容,然后触摸所选取内容的翻页按钮就可以实现内容的翻阅,即简单又快捷。触摸屏对于不太熟悉电脑操作的居民来说尤其方便。同时,系统还可与INTERNET连接,从而改变一般社区服务中心的信息量小,更新慢的缺陷,更具有鲜明的服务内容广泛、居民上网方便的特点。

4)社区少儿互动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篇3

关键词:喂料机;球磨;信息化;RS485

1 前言

球磨工序是陶瓷生产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陶瓷生产过程中耗能较高和比较复杂的环节。保证为后续环节提供高质量的原料,并控制好能耗,是球磨工序三维主要任务。球磨生产过程结合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结合球磨工艺提升生产过程管理。以先进的监控设备为基础,整合技术和设备融合,实现生产过程各个设备的实时状態监控和管理;实现了工艺人员对生产坯料配方的远程管理,以及对配方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的自动监控:实现了从原料到浆料的生产环节自动追踪,以及管理人员对个球磨运行状態和能耗情况的监管;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总体规划与具备的功能

该生产过程综合管理平台采用三级网络结构:以企业级系统管理软件为中心;车间级数据采集工作站为中间层;生产线上的监控前端、RS485和以太网为通讯平台(如图1所示),组成一个技术先进、功能齐全、实时性高、网络化、自动化的球磨生产线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系统所实现的主要功能如图2所示。

(1)工艺配方管理

工艺配方管理的主要功能为编辑工艺配方,并发送给喂料机监控前端。

(2)配料过程控制

配料过程控制的主要功能为喂料机监控前端。控制配料员按照配方文件精确配料,并记录配料结果。

(3)球磨实时监测

球磨实时监测的主要功能为实时监测球磨机的电流、电压、功率、功率因数等参数,识别球磨当前状態(如:进球、开球、停球等)以及正在执行的配方单。

(4)生产流程跟踪

生产流程跟踪主要功能为跟踪一个配方从配料到放浆的完整过程,并记录实际原料配比、球磨时间、化验结果以及用电量等数据。

(5)数据存储

数据存储的主要功能为存储喂料机、球磨机的生产和能耗数据。

(6)生产数据统计分析

生产数据统计分析的主要功能为查询历史生产数据,如:配方执行流程、原料消耗等情况。

(7)能耗监测绩效考核

能耗监测绩效考核的主要功能为提供丰富的报表功能,按设备统计能耗情况,为合理安排错峰生产提供重要参考;按生产统计能耗情况,为考核提供重要依据。

3 具体实现

3.1监控前端

监控前端安装在生产线现场,对设备状態进行实时监测,包括喂料机监控前端和球磨机监控前端。

3.1.1喂料机监控前端

各喂料机除有称重功能外,还增加数据采集和流程控制设备,主要由LED显示屏、PLC和智能终端(ARM9+WinCE6.0的人机交互界面)组成(如图3所示)。该模块既可独立工作,又可以无缝融入整个信息化平台,实现统一管理。

其主要功能有:

(1)数据交互

数据交互基于RS485总线开发的专用通讯接口可以接收工艺人员通过系统管理软的客户端发送的配方文件,传输喂料机实时状態和配料数据等内容到数据库数据采集工作站。

(2)配方管理

配方管理存储来自工艺人员发送的配方文件或在智能终端上直接录入配方文件,生产人员按照生产要求直接调用所需要的配方文件。

(3)配料监控

根据生产人员所调用的配方文件和采集到的数据通过运算,在LED显示屏上显示出当前正在进行的配方名、物料名和需配重量,配料人员必须按照LED提示进行配料操作,否则系统会产生报警信息直到配料正确。

(4)数据缓存

数据缓存主要为缓存配方文件和已经完成的配料数据。

3.1.2球磨机监控前端

各球磨机监控前端按照无人值守设计理念,可完成进球球号、球磨机启停、球磨机电力参数的自动监控功能。相关设备有开关量输入模块、光电开关、多功能电子电表。

其主要功能有:

(1)进球球号检测

进球球号检测为每台球磨机的入口安装一组光电开关,根据球磨机进料口的光电开关状態、输送带状態和喂料机状態判断出原料的进球球号。

(2)球磨机启停检测

球磨机启停检测为每台球磨机的开关安装开关量采集模块,根据返回的开关状態可判断球磨机的启停状態。

(3)电力参数监测

电力参数监测为每台球磨机安装多功能的电子式电表,实时监控球磨机的电流、电压、功率、功率因数以及用电量。

3.2数据采集工作站

数据采集工作站基于VC++和SQL Server开发,为保证数据实时性与稳定性,工作站设计连接的喂料机监控前端不超过4个,球磨机监控前端不超过64个。工作站通过RS485总线与各监控单元连接(如图4所示),所有的前端喂料机、球磨机等设备使用图形显示(如图5所示),实时监测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態和运行参数。

其主要功能有:

(1)实时监控

实时监控通过RS485总线与前端设备实时通讯,将设备状態和电力参数以图形化和图表形式显示。

(2)配方跟踪

配方跟踪通过监控前端反馈喂料机和球磨机状態,分辨其配料时间、进球时间、开球时间、停球时间、实际球磨时间以及耗电量和电费。

(3)数据存储

数据存储是将配料结果、能耗数据等存入平台数据库。

(4)指令转发

指令转发是将来自系统软件客户端的发送配方、删除配方等用户操作转发给前端设备,并将前端设备的执行结果反馈给用户。

3.3系统管理软件

系统软件基于B/S/S三层体系设计(如图6所示),支持WEB服务和数据库服务分布式部署,以支撑大规模应用。系统设计开发遵循J2EE标准,J2EE标准是由SUN、IBM、BEA、ORACLE等许多大型公司共同制定的企业级应用技术框架标准,在企业应用中广泛使用。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与数据采集工作站共用平台数据库。

系统管理软件的目标如下:

(1)用于分散在各地的分厂生产用电量(球磨机用电量)及成本的集中监控、统计。让经营者能够清晰地了解用电成本,为改进用电成本提供数据支持;

(2)生产远程管理,包括喂料机状態查询、球磨机状態查询、配方新增、配方查询功能。让经营者实时了解设备生产情况,并能管理生产配方:

(3)让生产管理都及时了解各设备的生产情况。为生产计划和排产提供决策依据:

(4)让经营者能够获取生产的统计分析数据,了解配方、原材料、生产部门的情况。

其主要功能有:

(1)基础信息管理

基础信息管理包括机构管理、员工管理、工作站管理、喂料机管理、球磨机管理、电表管理;

(2)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包括配方管理、球磨机状態监控、喂料机状態监控;

(3)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用电量统计(按机构、年度、季度、月)、电费统计(按机构、年度、季度、月)、球磨机运行统计、配方统计,提供作业明细、报表查询。

4 总结

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篇4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水的4大问题日益突出[1],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利从传统的兴利除害上升到等同于能源和粮食的战略高度。

由于大小旱灾年年相见,洪涝灾害损失大,安全饮用水得不到重视,土壤侵蚀数量不小,水污染及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等现象,水问题及其导致的后果正在逐步显露且被人们所重视。水问题导致的后果具有广泛性、复杂性、隐蔽性和滞后性。长期以来,为应对这些问题,从不断加强人与自然抗争到人要顺应自然,采取了工程、技术、管理等多方面措施,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减少水灾,就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多方面信息,对水灾应对的正确时机和措施做出科学的会商决策。从开始的信息获取,到各项“防灾、抗灾、救灾、减灾、赈灾”工作,我们体会到信息价值的快速增长。

目前,我们已进入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信息资源,全面提高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的历史过程。

1 水利信息化的基础建设

水利信息化主要采用:1)使用测量、遥感、遥测等数字化技术的设备采集各种水利基础数据,还可采用数字化仪或扫描仪等设备把非数字化的信息数字化;2)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等技术存储和组织数据;采用高速数据通信网络传输数据;3)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处理使用和发布数据。数字化技术的有效应用是整个水利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目前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状况如下:1)全国已建成约34 000多个基本测站以采集水情、工情、旱情等信息,80%以上的历史水文整编资料已经入库并能够提供初步的查询服务;2)中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如MODIS)覆盖全国数据量已达几十个TB;3)建设完成了1:250 000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并投产使用;4)历史大洪水数据库、热带气旋数据库、防洪工程数据库、社会经济数据库、图形库、历史洪灾数据库、旱情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5)由8个专题信息库、8个专题信息产品和16个综合信息子库组成的国家水利资源数据分中心正在建设。

已建和在建系统状况如下:1)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已全面实施建设,已发挥作用;2)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3个流域和2个省级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管理系统试点建设基本完成,18个城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展开;3)水土保持监测:已完成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委、黄委2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总站及100个监测分站的建设;4)水质监测与评价:全国各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在积极开展水质监测信息系统的建设;5)大型灌区信息化:已确定全国30个大型灌区为信息化建设试点灌区;6)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利部和流域机构、省(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地(市)水利主管和业务部门的网站全部开通。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为龙头的以上应用系统正在水利部和流域机构、省(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地(市)水利主管和业务部门逐步推进。

2 水信息应用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水信息系统应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2]:

1)系统通用性差,应用系统重复开发。从水利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来分析,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随着投资及管理渠道的不同、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方法不同、系统设计开发人员的素质不同,导致不同地域部署的系统在体系结构以及系统功能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可能在水利部、流域机构或者省市水行政业务主管部门出现单机、B/S、C/S等不同体系结构的应用系统,大大影响了系统的通用性和复用性。

2)系统功能单一,可扩展性差。大多部门从内部小范围的应用需求出发,独立应用,没有考虑大范围数据和信息交换,协作能力差,成为现代水利信息领域中的遗留问题。需求变化,增加功能时,系统常常重新开发,已造成大量遗留系统以及资源闲置和浪费。

3)应用模式单一,难以组织复杂水利业务应用。现有的水利信息系统应用模式,以信息查询为主、菜单方式组织功能、表格和图形方式展现信息,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不能满足复杂应用要求。如在防汛抗旱会商决策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数据、信息、知识、模型、方法和其它因素,还需要专家、决策者等人员参与共同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对研讨过程中的主题定义、研讨流程设计、意见整合、生成决策报告等就不能胜任。应用主题、地域、时间、研讨和决策人员等不确定性为应用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从水利信息的集成服务和应用模式上来看,影响应用系统进程建设的主要问题有:1)虽然信息已够丰富,但集成度低、深度挖掘不够、没有发挥出应有价值;2)业务处理方法和模型与数据信息绑定,难以再利用,应用中获取和形成信息被动;3)传统应用系统没有灵活性、交互性、主动性;4)应用程序开发混乱,难以继承重用;5)人为参与应用过程存在不确定性,目前的软件难以应对高要求的应用。

总之,数据与应用程序捆绑一起、数据信息知识区分不清、信息的利用价值不高、应用模式单一且比较落后等是水信息应用的主要问题。低水平重复开发条块分割,应用系统孤立信息共享困难是核心问题。

3 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构建高效、合理、实用的信息融合和决策会商的综合集成服务平台和开展适应海量信息资源的业务组件化应用模式创新。关键解决:1)在已建成并进行了大量投入,实际应用中作用发挥不够的硬件平台及数据库系统基础上,针对应用主题灵活组织应用;2)对历史上曾经计算过、讨论过、会商过、发生过的主题应用,能够方便再现、能够积累、能够对比分析。按照事例推理,用经验来指导现在。

3.1 水利信息特点

水利信息主要包括水文观测、水文整编、水利工程、水利空间、遥感、水资源、水能、水利技术标准数据和水利行政管理等信息。处理水利信息要注意:1)数据资源是分布式的,数据分级分部门进行更新和维护,符合数据本身特性;2)在重视各测站点信息采集同时,要加强了遥感等空间面上信息的采集,信息在质和量上,以及实时性上都有了巨大变化;3)时空分布,结构与非结构,点上面上信息不断更新积累。

水利信息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涉及天然、工情、人为的信息资源,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之分,有典型的时空分布。具有:1)非结构化;2)人为参与决策过程;3)面向不同层次的决策者以及适应性;4)配置决策的风险及可靠性等问题。

3.2 水利信息应用特点

水利行业技术密集、问题复杂、协作性强,应用上要求信息共享、知识智能、协同工作等。水利信息应用是:1)复杂的决策过程;2)面向特定决策目标,对影响目标的诸多因素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的过程;3)决策参与者运用经验、智慧对水利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综合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信息的选择、处理、表现等都影响着信息应用的质量。

3.3 水利信息应用组件化

解决各类水问题迫切要求构建和运行各类数学模型,如洪水预报、水资源实时调度优化、水质、水沙等模型。按一定标准,把这些模型或信息处理逻辑封装成一个个的处理单元,即服务组件。组件是构建应用系统的核心单元,组件可以被个性化的部署,构成个性化应用系统。

水信息应用可以分为2类组件:1)表现层组件,用于展现信息内容(表格、统计图形、报表、GIS等),基于标准的框架结构,方便与平台集成在一起;2)业务层组件,基于Services标准(Web Service、Grid Service),符合平台接口规范的业务实现。可以根据业务需要扩展。

3.4 信息共享和应用整合

采用“物理分散,逻辑集中,按需获取,分布处理,统一调度”的“弱集中”网格平台方式,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调度,解决信息共享困难等瓶颈问题。1)数据共享,不同部门采集数据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同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从互联互通,逐步过渡到资源共享;2)应用共享,最大限度地引入软件复用技术,实现软件资源的共享,提高应用系统开发效率。

3.5 应用中的高性能计算

一般的计算机性能难以满足大计算量需求,众多模型必需简化,降低了模型运算的精度,甚至无法满足实时调度的需求。随着水信息应用的复杂度提高,信息量的巨增,知识智能化要求协同工作力度加大,需要高性能的计算环境。

3.6 面向特定主题的应用模式

1)应用的灵活性。面向决策者的分析、表达方式,面向主题的信息集成。2)应用的开放性。涵盖各种信息处理方法,包括预报模型、统计分析、调度算法等。3)应用的积聚性。决策成果的积累、信息处理方法的积累。

4 水利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加强的工作

1)提供3个服务:按照主题提供信息服务、需要提供计算服务、个性化组织应用提供决策服务。

2)采用平台提供数据、信息、知识的综合集成,中间件、网格、综合集成研讨厅等技术构建应用支撑平台,知识图来关联信息、组织应用过程中的信息、描述事件和应用主题,开展工作流程管理和服务组合。

3)提高多元信息的利用率,特别是信息融合和MODIS遥感信息的存贮、分析、处理、应用,由多元信息及全局影像的发展变化,挖掘信息价值。

4)建立业务应用组件库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组件化、主题服务标准库由事件驱动形成应用主题、应用知识图库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信息融合、知识形成等的图形化。提出基于平台、组件、主题、可视化的应用模式。

5)创建应用的人工平行系统,在高性能计算和可视化技术支持下,开展计算试验。

6)开展新模式下的水利信息系统相关行业标准。

依据综合集成思想,采用研讨厅[3]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解决复杂决策问题,已成为水信息应用新模式的重要需求。

5 应用新模式的目标

按照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智慧的方向,在水信息的集成应用过程中,通过知识图,把数据信息及知识可视化,把水信息相关的业务方法模型组件化,充分考虑人的作用,实现人机的和谐结合,在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环境下提供信息、知识、决策等服务。由平台、组件、主题、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的应用模式,并在个性化定制应用和相关行业标准制订的过程中,逐步推广新的应用模式。

6 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的思想体系

以往的研究发现,水信息应用过程是从定性讨论开始,首先围绕主题(焦点问题)制定一个初步的应用框架基础上,通过提供信息、计算结果、模拟验算及经验性知识的形式,经过协商不断地调整框架,最终形成一个或多个解决问题的预案而结束一次应用过程。

应用中支持专家将信息知识集成,支持经过迭代,逐步将定性知识转变为定量知识,允许多次的研讨→验证→定量化的过程,逐步将定性描述的知识转变为定量模型。

知识图可作为支持综合集成研讨中激发群体智慧的方法。知识图是用于组织和描述知识的可视化工具,可以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获取。知识图由概念、连接线、联系(连接词或连接短语)和链接组成,可以表示如下:

知识图可以通过概念、联系以结构化的方式有效地描述包含在自然语言中的显性知识,还可以通过链接来表现自然语言难以表达的内容。例如,链接资源可以是知识图,可以由简单的知识图开始,逐步构成复杂的知识图,实现知识的累积增长。链接资源还可以是各种定性知识,如具体的案例、图形、多媒体文档等形式来进一步描述,结合个性化信息表现方式,可以把隐藏在专家头脑中,难以用语言表达定性知识表达出来。当定性知识经过研讨等环节逐步转变为定量知识,链接资源又可以表现为模型组件,通过模型集成实现定性模型到定量模型的转变。因此,知识图在组织描述关于复杂问题的知识具有较大优势,有较强的实时性、交互性和扩展性,是一种渐增长、增量式的知识可视化工具,可以作为应用过程的知识载体。

知识图可以成为一种支持群体研讨的有效方法。因此,知识图也是综合集成平台的表现,可以在研讨中支持个体、群体智慧的产生、演化、激发,在过程中开展实证研究。

7 以平台为核心的应用模式

以平台为核心的应用模式如图1所示,该过程反映开发方法和具体使用平台的步骤[4]。1)专家或决策者在脑海中形成主题。包括灵感触发,思想形成到明确主题。以后的操作,是在平台下完成的。2)概念形成。绘制知识图,将主题转化为整体或者上层概念,通过知识图著作工具进一步细化概念。3)关系的形成,通过知识图概念关系的连接,优化概念结构,反复逼近,获得满意的主知识图。4)主知识图分解为子知识图,即从定性到定量的转换,具体表现在概念向方法、模型的转换,主知识图向有方法和关系形成子知识图的转换。5)数据模型关联,即定量表达,具体表现在知识图与组件关联,这需要以组件为核心应用模式的强力支持。6)应用的部署和使用。平台还提供应用运行环境,即将编辑好的知识图加载到运行环境中执行。

8 知识服务及协同决策

创建协同工作的环境打破工作地点的限制,通过提供的服务实现异地实时协同决策,以便更加快捷的沟通与交流。在网络环境下,不同参与者之间通过共享与协作来加载、运行由模型构建所构造的应用模型。

水信息决策就具有很强的信息依赖性,各种预测模型、参数选择等均与具体数据相关。然而数据本身往往不能直接反映事物的规律。专家需要采用不同的运用方式来从数据中发现规律,挖掘蕴涵的知识主体。通过个性化应用定制的支持,研究信息应用模式,选择合适的信息资源和运用方式,实现决策服务。

在知识图可视化的决策支持集成环境中,不同决策者可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信息资源,提出不同的预测方法、制定不同的决策流程,形成专家个人或专家群体的决策方案。

实现水雨情动态监视、旱情监测、降雨量分析、视频监视、地理信息、遥感图像、防洪形势分析等基础性服务的同时,实现预报、调度、模拟仿真、灾情评估、预案管理与交互式应用、决策分析评价等功能,使会商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支持综合集成的信息集成平台架构如图2所示。

9 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水信息爆炸式增长,孤立的水信息应用严重滞后。在深入剖析存在问题和应用特点的基础上,明确了水信息要综合集成应用。集成服务平台需要大手笔,信息处理需要组件化,集成应用模式需要集成创新。由平台、组件、主题、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的应用模式;由平台支持应用;由组件、主题、知识图快速组织应用;由丰富的多元信息可视化直观表现应用。在个性化定制应用和相关行业标准制订的过程中,发挥行业领导导向作用,逐步推广新的应用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54-55.

[2]罗军刚.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9.

[3]张永进,贺鑫焱,王久胜,等.综合集成研讨厅平台的研究思路及发展趋势[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7):154-157.

民政业务信息综合管理平台 篇5

一.项目背景

民政部门作为主管有关社会行政事务的政府组成部分,行使着国家管理的许多重要职能。民政工作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调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民政工作事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局。开展民政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民政工作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民政工作为基层、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迫切要求。民政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民政事业发展和速度和水平,影响着民政部门在管理国家有关社会行政事务中作用的发挥,也就是说民政信息化建设的快慢、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事关民政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为顺应时代潮流,满足民政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利用统一的民政业务处理平台,整理、分析和利用各类民政信息,传递、发布各种决策意见和各类政令,信息掌握更全面、更准确,更有参考价值。

二.民政业务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目标

民政业务部门工作特点:面对民政工作内涵的不断丰富,外延的不断拓展,当前民政工作范围扩大了、工作内容丰富了、工作对象增多了,所以广大民政工作者工作量大、任务艰巨。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套适合各级民政业务处理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就非常必要了。

让民政业务各部门能够有效的掌握和共享信息资源,促进民政业务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集成化,对于各种业务数据的统计工作,做到了实时统计,全部工作由系统平台自动完成,实现了数据统计无差错、高效率。查询统计结果可以直接输出到打印机,也可以生成多种类型电子文档及数据分析图上报各级部门。

在新博长期学习和调研各种民政业务环节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套适合民政各级部门及下属事业单位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用于处理平时复杂而琐碎的各项民政业务工作。目的在于建立和利用统一的民政业务信息处理平台,整理、分析和利用各类民政信息,传递、发布各种决策意见和各类政令,信息掌握更全面、更准确,更有参考价值,提升工作效率。

三.民政业务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概要介绍

新博历经5年多的时间,成功研发实施了江阴市民政业务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常州市民政业务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安徽和县民政业务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广西柳州市民政业务信息综合管理平台,该平台是包括所有的民政业务科室,有一百多个业务子系统组成的综合信息平台。该平台于2006.09.18全省率先在江阴市由江苏省民政厅赵顺盘厅长正式点击开通,在开通仪式讲话上,赵顺盘厅长及信息处夏春青处长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详细的询问。真正意义实现了“数字民政”。

民政业务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的设计思想是:标准为灵魂,数据为基础,应用是根本,整合成平台。即以民政业务软件数据标准化和技术规范化贯穿整个工程,以民政数据中心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切实将应用作为民政信息化的根本和未来,一切面向应用,实现物理资源与信息资源的整合,为民政信息化搭好平台。

整个系统由电子政务支撑平台、软件开发平台、民政业务应用系统、民政决策管理等几个部分组成。整个系统通过统一的数据仓库进行访问,透过部门权限分配分别可以访问基于Java+SQL2000的软件开发平台的民政业务应用和民政决策管理。同时,电子政务支撑平台提供智能分析工具,并建立民政数字加密和身份认证系统。

软件开发平台

数字民政平台的软件开发平台采用java和MicrosoftSQL2000平台。是基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开发平台,是一个系统应用整合中间件。其对应用服务租用者提供统一接口与网站和人员管理构架,只需从平台来选择自己需要的各种应用,平台保证各应用间的无缝连接。在民政部门组建成基于平台的政务平台后,系统管理员可以对系统内所用资源具有管理权。

管理平台

民政业务系统,主要的内容包含:婚姻登记管理系统,福利事业和社会事务管理系统,民间组织管理系统,区划管理信息系统,优抚安置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福利企业管理系统、慈善捐赠及救助管理系统、烈士陵园管理系统、殡葬业务管理系统、信息报送信息管理系统、双拥管理系统、老龄工作管理系统、数据分析管理系统等。

数据仓库和数据分析

业务及辅助决策支持是以民政业务应用为核心的能够通过灵活通用的数据分析工具获取宏观情况和必要的微观信息从而及时掌握业务动态为决策提供科学可靠保证的平台。

数据分析,是平台整合物理资源和数据资源的优势的集中体现,是平台整体性的灵魂,将能够为平台各种数据提供跨应用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主要有统计图表功能、统计查询功能、常规分析功能、专业分析功能、在线分析功能、数据挖掘功能。

首先要建立足够灵活可变的分析模型将低保、优抚、区划、社会事务、婚姻登记等现有业务系统数据库提取到数据仓库。在线数据分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平台各应用的尽可能详尽的情况和统计信息数据的灵活查询和分析,达到对全国低保、优抚安置、区划信息、婚姻等的动态管理,为相关工作改革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民政业务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特点介绍

民政业务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还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在硬件方面,我们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公用资源,从源头上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入。在软件开发方面,我们具有多年从事民政业务系统开发的经验,在民政信息化建设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真正意义上,将民政业务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很好的避免了,懂民政业务不懂计算机技术、懂计算机技术不懂民政业务的弊端,为成功建设民政业务信息管理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功能特点

(1)中心突出

突出以民政业务科室及下属单位应用为中心,坚持技术体系为民政业务体系服务的基本原则,整合民政业务信息资源和民政业务流程,转变民政工作方式,提高民政行政效率和工作能力。

(2)按民政信息化标准建设

民政业务信息管理平台严格按照民政信息化建设标准建设,如:民政部标准代码、民政信息化建设标准、民政部区域代码标准等。通过这样的标准建设,很好的与民政部下发的各类系统进行很好的对接,如:民政事业统计系统、城镇低保管理系统、优抚安置系统等系统的无缝对接,大大减少了统计的工作量,提高了统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功能强大

本系统平台含盖了民政所有业务科室的业务内容和工作流程及运转特点,基本涵盖了各科室日常业务办公事项,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科室的模块,构建本科室的办公桌面。这样真正意义将民政各科室的业务数据集中在一起,实现了海量民政业务数据整合,为民政工作决策分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殡葬业务尤为突出,一旦在殡葬业务中有民政对象死亡,其他科室部门会自动匹配,第一时间掌握民政对象的状态。并且系统自动对死亡率、骨灰入堂率等进行分析,老龄工作科老年人信息分析,低保对象、优抚对象信息分析等。

(4)操作简单

各应用系统充分考虑了民政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尽量简化操作程序,降低操作难度,做到易懂、易学、易用,保证达到计算机初级以上水平者均可顺利操作。在领导工作站上,数据统计分析后以图形和数据多种形式输出,直观、准确、明了。

(5)数据共享大大减少输入工作量

民政对象(个人、单位)在信息库信息一次建立,共享数据,大幅减少工作量。如:在多个业务工作中只要一次输入,将上传到中心数据库,在下次输入时只要输入身份证号码,系统自动调出该对象的基本信息,大大减少重复输入的工作量。

(6)多种格式打印自动生成本系统与其他类似系统有着很多区别,主要在于我们针对每条内容都生成一个网页、Word、Excel供读者直接浏览,还可以生成纯静态的HTM格式网页,从而使网页浏览的速度很快,系统负载非常小;而其它系统大多通过读取数据库信息临时生成一个网页,这样每点一下鼠标就会进行大量的数据库操作,从而使系统负载非常大,如果一台服务器上生成的网站较多,浏览的速度就会很慢,造成用户根本没有耐心等待。生成的数据报表已各种形式输出,方便简单实用。

技术特点

(1)技术先进性

采用当今先进的B/S系统结构,完全浏览器方式,统一平台,使应用系统和数据都在后台的中心机房。使用数据交换平台中间件技术,选用大型数据库平台和工作流引擎,将主要的、不同的民政业务流程结构化、模块化,完成各种不同的民政业务流程定制,以适应不同用户需求的变化,既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也使得维护和应用更加便捷。

(2)技术安全性(见下面安全措施方案)

系统采用具有广大用户的流行的协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平台,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系统实行对用户的安全认证,并能对网上传输机密信息实行加密安全机制。系统可以定义每个管理员负责管理的功能、内容,管理员登录部分实施了多种安全防护措施,相关密码均采用加密保存,杜绝了非法入侵;每个管理员在后台系统的每一个操作都被记录到网站管理日志中,从而可以很方便的查清错误操作的责任人。系统提供可靠的网络数据备份恢复系统,通过中心机房后台在线、同地、异地等三种备份方式,保证数据安全。

(3)系统开放性

系统遵循国际标准和工业标准,采用模块化、组件化、分布式设计,提供应用系统的二次开发平台。特别是采用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了统一的服务接口规范,能与各种数据库相连,大大提高系统的开放可连接性。

(4)系统扩展性

系统满足广域网环境下的民政各科室及下属单位业务办公需求,适应用户不断增长的新的需求,可以容纳新技术,新产品,扩展系统新的功能。

(5)系统可维护性

系统实现分布式构架,设计规范,软件结构模块化,不需要维护客户端,只要维护服务器端应用,就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大大节约了维护成本,同时实现了整个系统的可维护性。

六.民政业务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固化模块介绍

科室名称 业务内容 要求内容 备注

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 社区基本信息管理 社区基本信息管理

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 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 部分社区有软件、区域调整、村民自治政策下载,返回村的信息

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 换届选举管理系统 换届选举管理

福利生产 福利企业管理系统 全市福利企业的管理

福利生产 为福利企业季度申报系统 福利企业季度报表申报

福利生产 残疾人管理系统 福利企业残疾人员管理系统

社会事务 收养管理系统 收养业务信息管理系统

社会事务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 救助业务管理

退伍安置 退伍军人信息管理系统 退伍军人业务信息管理

退伍安置 无军藉军人信息管理系统 无军藉军业务信息管理

退伍安置 干休所管理系统 干休所管理系统

退伍安置 军供站管理系统 军供站管理系统

社会救济 求灾救济管理系统系统 求灾救济管理

社会救济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基本情况管理

社会救济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基本情况管理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基本情况管理

社会救济 因灾死亡人口台帐 因灾死亡人口台帐管理

社会救济 因灾倒塌房户台帐 因灾倒塌房户台帐管理

社会救济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快报表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快报表管理

社会救济 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统计表 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统计表管理

社会救济 求灾救济款管理系统系统 求灾救济款管理

社会救济 城镇低保管理系统 城镇低保管理

社会救济 农村低保管理系统 农村低保管理

社会救济 低保医疗管理系统 低保医疗管理

社会救济 60年代精简民政补助管理系统 60年代精简管理

社会救济 离退休人员遗属民政补助管理系统 离退休人员遗属管理

社会救济 企业老职工民政补助管理系统 企业老职工管理

社会救济 国民党宽赦人员民政补助管理系统 国民党宽赦人员管理

社会救济 起义投诚人员民政补助管理系统 起义投诚人员管理

烈士陵园 烈士档案管理系统 烈士档案管理

烈士陵园 烈士文物管理 烈士文物管理

优待抚恤 优抚对象、革命烈士和纪念馆 优抚对象系统、复员军人和革命烈士系统

优待抚恤 优抚对象遗属管理 病故军人遗属、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

优待抚恤 优抚对象管理系统 伤残民兵、伤残军人、伤残人民警察、伤残国家机关人员、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参战退役人员、其他参加核试验退伍军人、在乡复员军人等

优待抚恤 现役军人家属 现役军人家属管理

双拥工作 双拥工作管理 双拥工作管理

老龄工作 老年大学(学校)管理 老年大学(学校)管理

老龄工作 基层老年协会管理 基层老年协会管理

老龄工作 百岁老人管理 百岁老人管理

老龄工作 老人卡管理和老人活动管理 建立老人及老人卡管理系统

老龄工作 独居老人管理系统 独居老人管理

老龄工作 老人活动中心管理 老人活动中心管理

老龄工作 老人工作情况管理 老人工作情况管理

老龄工作 居家养老信息管理系统 居家养老信息管理系统

慈善总会 慈善超市管理 慈善超市管理系统

慈善总会 慈善捐赠管理 慈善捐赠管理系统

慈善总会 慈善捐赠企业管理 慈善捐赠管理企业

慈善总会 慈善捐赠指标管理 慈善捐赠指标管理

民间组织科 基金会信息管理系统 基金会管理

民间组织科 民办非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民办非企业管理

民间组织科 社会团体信息管理系统 社会团体管理

区划地名科 行政区划地名信息管理系统 行政地名区划管理系统

区划地名科 地名普查管理系统 17大类172小类管理包括:行政区划、党政机关、小区、地名、河流、山脉、矿藏、森林172小类等

组织宣传人事 党员管理 党员管理

组织宣传人事 党员活动管理 党员活动管理

组织宣传人事 人员信息管理 人员信息管理

办公室 信息报送管理系统 信息报送管理

办公室 工作总结管理系统 工作总结管理

办公室 来信来访管理系统 来信来访管理

办公室 发文、请示管理系统 发文、请示管理

办公室 固定质产管理系统 固定质产管理

领导工作站 按分管条线查看数据 数据分析报告、数据汇总报告、数据分析系统 地市级和区县级乡镇民政科工作站 一个民政处理多条民政业务系统 数据录入、数据维护、业务处理 乡镇街道级平台后台平台后台管理系统 后台管理

权限控制与分配 权限控制与分配管理系统 权限控制与分配管理 可以分市局用户、区县级用户、乡镇街道级纵向权限和业务条线横向控制

文件上传 文件上传管理系统 文件上传管理

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篇6

当前,全球电信业的转型步伐在加快,技术业务创新更趋活跃,电信技术业务移动化、宽带化、IP化及多媒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固网企业的业务增长持续放缓,这是各国固网运营企业都在经历的全球性问题,整个电信业界都很关注。为适应这种全球性的挑战,英国电信、法国电信等各大跨国电信企业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转型战略。在我国,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主要的固网运营企业也相应作出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战略决策,并在认真付诸实施。

从近几年看,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主要的固网运营企业在加强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努力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应该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最有说服力的是,非话音业务在全国电信业务收入总额中占的比重已经从2005年前的不足20%提高到目前的27.3%。不过由于移动电话、移动通信的替代作用,很多话务量转移了流向,很多电话用户选择了移动手机;同时还有互联网的发展,比如有一些互联网开通的互联网业务,新业务的产生也对一些语音业务有所分流。这种社会需求的变化造成了固网短暂的困境。固网企业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实现快速、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促进固网的持续健康发展,针对固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拿出切实有效的策略和方针来。

1、进一步树立信息服务大行业的观念,加快推进固网企业转型。推进行业转型既是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电信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实现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发展受阻的固网企业来说尤其如此。具体来说,运营企业要顺应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从单一话音业务向多媒体综合服务拓展;从简单的电路连接向网络集成服务拓展;从开放网源出租向全面承接IT外包服务拓展。固网企业要积极推进运营模式、业务模式的转型,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身在网络、技术、业务方面的优势,与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深入的合作,不断扩大延伸产业链,通过深化信息服务,不断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2、把握信息通信技术业务发展的趋势,积极推进网络融合。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固网企业应该把握这种趋势,加快推进固定网与其他网络的融合,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对于目前备受业界关注的固定网与移动网融合,固网企业要把握话音业务移动化和固网业务宽带化、视频化、IP化的趋势,积极推进技术业务的创新,实现固定网与移动网的融合发展。运营企业要积极探索实现通信网、广电网以及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新机制、新途径,从业务、网络、终端等层面加快推进。在上海、黑龙江、河南等地,固网企业通过与有关方面的合作,利用固定网向用户提供IPTV业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值得各地借鉴推广。

3、构建和完善产业链,大力推进宽带产业发展。宽带是固定网络一个明显的优势,也是固定网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当前随着电信网向下一代网演进,以及互联网技术、光纤技术的不断进步,宽带通信发展前景广阔,这对于固网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固网运营企业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业务,加快宽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促进宽带产业的发展。同时要把构建和完善产业链摆在重要的位置,积极推进形成包括基础电信、增值电信、设备制造、系统集成、内容提供、应用服务等在内的更为紧密的产业链,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4、面向信息化大市场,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发展非常快,电信运营企业有自己的优势,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行各业中,参与到各地各部门的重要信息系统中,参与到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传统产业改造以及社区信息化,旅游信息化等各类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去。

5、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地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农村是固网一个很大的市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近年来,尽管经过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农村的通信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固网企业要在进一步实施村村通工程,扩大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的同时,加快建立一些服务三农的网站和业务平台,开发涉农信息资源,丰富信息服务内容,提高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三维数字校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篇7

与二维GIS相比, 三维GIS具有对空间信息的直观可视化表达、可进行多维度上的空间分析等优势。这几年国内学术界及产业界表现出了对该技术的高度重视, 国内已掌握了世界一流的真三维技术。另一方面, 近年来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科学技术与网络技术在高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担任起至关重要的角色。集成校园导航、招生宣传、校园信息化管理的新一代三维数字校园系统成为校园门户网站不可缺少的重要栏目, 对学校的形象宣传、招生宣传、信息化管理将产生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 研究三维数字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1 系统总体设计

本系统以防灾科技学院为对象, 结合Visual C#开发环境与Super Map Object.Net组件式GIS平台, 基于真三维立体显示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实现校园的三维虚拟浏览。Super Map Object.Net组件式GIS平台以其独有的优势———直观快捷地展示地理信息, 使用户直观高效地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浏览。下面是系统结构图: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本系统主要采用HTML+Java Script开发环境与Super Map云GIS软件开发平台及MVC设计模式和面向对象开发方法进行系统功能开发。并利用超图的Super Map i Server服务, 该服务是基于跨平台GIS内核的云GIS应用服务器, 具有支持二三维一体化地图缓存, 提供二三维一体化的服务发布、管理与聚合功能, 提供多层次的扩展开发能力, 采用面向服务的地理信息共享方式, 用于构建SOA应用系统和GIS专有云系统。并通过使用3DMAX软件建立校园实体模型。面对现有硬件系统内存有限, 本系统特别采用了场景缓存这一新技术。场景缓存是基于整个场景生成的缓存, 通过一次操作, 即可将已经加载到场景中的不用类型的数据图层生成不同类型的缓存。系统可以通过发布场景的缓存能够使数据在桌面上快速的加载与显示、使客户端上浏览更高效。但是由于一个场景缓存只能完成单一功能, 因此在本系统中, 为了实现3D浏览的同时还能对地图进行属性查询等操作, 我们采用同时发布两个场景缓存的技术来解决以上问题。

2 系统数据制作

2.1 数据采集整理

数据是GIS中的核心。基于GIS平台开发的三维校园系统, 其数据主要由道路、建筑等基础设施组成。数据采集工作始于测量防灾科技学院实物数据, 制作校园底图, 配准并添加到数据库当中。三维数字校园数据库中的数据主要由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部分构成, 其中空间数据主要用于对地理空间实体的位置、大小、形状、方向以及几何拓扑关系的表达, 而属性数据则是描述地图上实体要素特征的数据。根据系统需求分析, 我们对实物属性数据结构做出合理的设计。

2.2 图片采集处理

采集的图片主要用于模型制作当中的贴图和数据发布当中的建筑实物图。由于拍照时受外界环境影响, 图片不能直接作为贴图使用, 需要运用PS等图片处理软件进行调校。另一方面, 拍照取景时, 可能受到拍摄角度限制、来往行人等因素影响, 照片也需要用PS进行相应的处理。

2.3 模型制作

三维模型构建的常用方法有三种, 一是使用Sketch Up、3DMAX等软件手工建立目标场景模型数据并渲染, 将场景整合到GIS系统中;二是根据高程字段拉伸2DGIS中矢量数据进行批量建模并进行纹理贴图;三是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利用Super Map系列软件对二维的平面数据进行拉伸, 批量建模并进行纹理贴图, 这种建模方式建模成本低, 周期短, 但是精度较低, 适合应用于建筑数量较多又不需要精准建模的城市场景;通过使用3DMAX等软件手工建立目标场景模型数据, 通过Super Map的相应数据导入功能添加到场景当中, 这种建模方式所做模型精度高, 但是成本高, 周期长适合应用于建筑数量少对模型精准要求高的场景;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在周期和成本上都要高于前面两种主要是对精度要求较高的模型进行建模。这里采用第一种方式建立模型。

2.4 场景发布

场景是以抽象的三维球体模拟现实的地球, 它能够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地理事物展示在球体上进而更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事物的实际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场景提供了相机的设置, 用于对球体进行角度观测、方位观测、范围观测, 从而以不同的视角呈现地理实物的不同部位。防灾科技学院的场景是作为三维球体上的一部分进行建立的, 在建立场景时, 考虑到场景的显示效率及效果, 场景中一些固定且数量较多的实物通过建立三维符号减少数据复杂程度, 其部分实物通过场景缓存添加。

3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本系统中, 我们实现了四大功能:定位、量算、飞行和天气模拟。定位功能中, 使用命名空间Super Map.Web.Realspace中的Camera类, 创建对象, 设置其经纬度以及高度值等属性, 最后使用Flying Operator命名空间中的fly To方法定位到查询的相应位置, 实现了定位功能。量算功能中, 使用命名空间Super Map.Web.UI.Action3Ds中的Measure Distance类和Measure Area类, 创建对象, 通过对象的on Click方法和on Db Click方法对量算过程进行监听, 并完成量算过程。飞行功能中, 需要提前使用Super Map i Deskpro制作好飞行路线和节点, 导出为一个飞行文件, 程序中调用此文件, 获取到已有的节点的经纬度以及相机方向等信息, 设置速度, 通过调用定位功能, 实现节点与节点之间的飞行, 给人一种在模型间穿梭飞行的真实感觉。天气模拟功能中, 使用命名空间Super Map.Web.Core中的Geo Particle类, 创建对象, 设置对象参数, 分别为雨、雪等类型, 并设置粒子的宽度、高度以及每秒产生粒子的个数等参数, 最后设置粒子的三维要素类, 形成三维天气模拟。

4 总结及展望

文章对真三维技术应用于三维数字校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了探索, 并在自身的实践基础上, 对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设计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使该系统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校园信息管理系统, 希望能为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做出贡献, 成为数字化校园的一部分。同时由于本系统在数据库维护、网络版平台的开发等功能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做进一步改进。

摘要: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地推动了二维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成果向三维可视化空间的拓展, 三维虚拟系统已然成为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系统以防灾科技学院为对象, 结合Visual C#开发环境与Super Map Object.Net组件式GIS平台, 基于真三维立体显示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实现校园三维虚拟浏览, 使用户直观高效地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浏览。三维校园系统另有智能化的POI查询定位功能和360度全方位浏览, 是虚拟校园建设的革命性突破。

关键词:3D GIS,SuperMap,三维校园

参考文献

[1]王警, 方音.控规编制中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一体化方案[J].城市规划, 2007 (4) .

[2]施贵刚, 程效军.网络虚拟校园三维建模方法研究与实现[J].工程图学学报, 2008 (2) :83-88.

[3]陈竹安, 张立亭.三维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12 (1) :76-78.

农村信息化向综合服务加速升级 篇8

农业合作组织在今后几年中将快速发展, 运营商需开发面向农业合作组织的综合信息服务和应用。

今年4月中旬, 各大网站都刊登了这样一则报道, 讲述的是一名39岁的山东菜农, 因不堪包菜价格仅有8分钱一斤, 入不敷出而心生绝望踏入了不归路, 令人叹息不已。如果农产品的价格行情、市场供求等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能够得以改善, 或许如此的人间悲剧就不会再发生。

信息服务和应用建设是大势所趋

2011年“5·17”的主题是“信息通信技术让农村生活更美好”, 这同“改善民生、服务民生”的“十二五”规划主旨思想恰巧吻合, 而今年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也已进入综合信息服务的新阶段。

“在信息化进程上, 应按照先建后用的顺序。实践证明, 这一策略符合我国农村实际, 符合信息通信发展规律。”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近日表示。

一直以来, 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农村建设问题, “十一五”期间, 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 并将之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与此同时, 工信部及相关企业大力部署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根据工信部“十一五”村通工程会议总结, 截至2010年年底, 全国100%的行政村通电话, 100%的乡镇通互联网, 94%的自然村通电话, 全国近50%的乡镇已建成信息服务站和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

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的背景下,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开始逐步转移到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及提供综合的信息服务上来。正如农业部总经济师张玉香所言, “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将在信息服务上狠下功夫, 今后基于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和应用建设将成为趋势。

商业化市场运作机制待引入

受到农村的广阔地域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产品的多样性以及农村结构的复杂性等多维度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 运营商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的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难度较大, 业务架构要求也相对较高。

显然, 要想搭建好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向广大农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绝非易事, 这需要全社会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长期投入。在这其中, 政府各部门、电信运营商、IT企业、农户是参与建设的主体。在建设过程中, 这些建设主体要在农村信息服务的组织体系下, 打造良好的生态系统, 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原则, 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

在笔者看来, 首先要有长效的资金注入机制。以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浙江省为例, 该省采取的“政府出一点、电信贴一点、电脑商补一点、村里掏一点”的模式在当前阶段是比较合理的, 为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再者, 要有科学的商业化市场运作机制。虽然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政治性意义, 但从长远角度而言, 还需引入市场机制, 采用“谁投资, 谁受益”的双向投资机制, 同时通过市场价值规律调控企业的服务行为, 以实现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把握市场需求是关键

在解决了机制问题的基础上, 如何推进农村信息化由硬件普及向信息综合服务升级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难题。笔者认为, 只有整合了资源, 把握了农民的需求, 实施了创新模式才能切实为广大农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

通过资源整合、融合共享可以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成本, 进而实现专业化、标准化运营, 最终实现农村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首先是信息网络和平台整合。目前宁夏、山西等边远农村地区的“三网融合”成功案例, 实现了农村党员教育平台、数字电视平台、宽带网络平台、无线局域网平台等的互联互通, 为“三网融合”的国家战略布局提供了新思路。其次是信息终端的融合。网络和平台的融合为信息终端的融合提供了条件, 在终端融合的基础上, 广大农民只需一台信息终端便能接受基于各种平台的应用和信息服务, 这将减少大量的购买终端成本、培训成本等。再次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包括对信息服务场所、信息资源、信息服务队伍等要素的共享和整合。这一整合应由政府主导, 因地制宜, 开发有关涉农资源, 制定共享规则, 实现“一个站点, 多种功能;一个应用, 多个手段;一个队伍, 多种职能”的架构。

此外, 市场是由需求驱动的, 只有切实把握“三农”的需求, 为农民提供实用的信息服务, 才能被市场接受。首先, 相关部门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和挖掘农民的信息需求, 针对不同的群体提供针对性的应用。如提供面向农民工的务工就业服务, 面向种养殖户的农情气象、价格行情、病虫害防治等信息咨询服务, 面向农村商贸的市场供求、价格预测, 面向农村治理的电子政务服务等。其次, 信息服务的提供方式需符合农村人群的使用习惯, 调查显示, 语音服务是广大农村用户的首选, 运营商在实际的应用开发中需优先考虑。再次,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要与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相适应, 因此笔者认为, 农业合作组织在今后几年中将快速发展, 运营商需开发面向农业合作组织的综合信息服务和应用。

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篇9

1 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

徐州市标准化研究中心依托国家标准馆、深圳标准院、江苏省标准院等国内权威标准研究机构的标准信息数据库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 建设完成以《徐州市标准信息服务网》为主平台, 以《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徐州市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验室技术标准管理服务系统》为子平台的“徐州市标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各界对标准信息的需求。

自主研发的《徐州市标准信息服务网》现有标准题录51万条、电子文本标准8.5万多册, 其中51万条标准题录全部在线开放, 同时还在线提供标准分类检索查询、标准有效性确认、标准编写服务、标准跟踪、标准查新、标准体系建设、认证认可咨询服务等特色服务内容。

《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是我中心针对与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入住企业对技术标准的特定需求量身定制的服务平台。中心与科技园孵化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为园区企业实现了标准查询、检索、浏览、下载一站式服务功能, 帮助企业建立标准体系, 开展技术标准现行有效性确认和评估, 组织实施标准化知识培训, 帮助孵化企业实现新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转化做好技术支撑。该平台的立项和建设得到江苏省科技厅的支持, 于2007年获得江苏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立项, 2009年完成项目验收。

《徐州市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基于徐州市重要的农业基地优势, 食品工业发达, 为更好的服务企业、帮助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时了解掌握国家有关食品质量安全技术信息、及时向社会通报食品质量安全动态和信息、加强政府监管部门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企业和社会监督的需要, 2009年经徐州市科技局立项, 完成了该平台建设。

《实验室技术标准管理服务系统》是中心根据实验室标准管理的需求自主研发的网络产品, 适合各种类别的实验室, 尤其是综合实验室的使用, 具有很好的产品移植性, 可以为每个实验室量身定做良好的用户交互界面, 方便为实验室提供技术标准的用户管理、在线查询、浏览等功能, 提高实验室使用标准的有效性及技术文件的管理水平。

2 综合服务平台研究方法

2.1 组织机构

建立项目运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明确人员, 成立项目组, 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2.2 实现方式

(1) 调查研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市场考察, 研究现状和需求, 在此基础上提出设计要求。

(2) 设计开发。主要采取自主研发方式, 必要时通过公开招标、在专业网站设计公司的帮助下, 建设完成服务平台。

(3) 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分类。由于项目的产学研合作方式, 使项目参与者可以收集到自身领域的全面信息, 资料搜集组在此基础上, 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分类, 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内容。

(4) 信息录入。在完成信息的整理、分类后, 完成各类信息的录入。

(5) 信息发布。实现了信息的传递性。

(6) 信息更新反馈。信息发布的后期工作就是信息的更新反馈, 体现了信息的持续性与可用性。

本项目的实现途径如图1所示。

3 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的主要功能

3.1 公共信息提供

综合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标准公告、政策法规、行业动态、生产许可、质量认证等公共信息查询。

3.2 实现技术标准分类检索和查询

《徐州市标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对59万条标准文献题录按照国际标准ICS分类法进行分类, 从索取题库中可以简洁、直观得到体现。所有技术标准按分类要求展示在平台上, 便于产业分类查找, 提高标准查找的准确率和提升标准查找的效率。

《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标准信息服务平台》针对园区企业集聚特点, 将技术标准按照医疗电子、汽车电子、计算机、电力电子、软件开发、煤矿安全、医疗器械、工程机械八大类别进行划分, 很好地方便企业查询使用。

《徐州市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创造性地运用了QS分类法, 把标准和QS分类号进行了结合, 企业输入QS号就可以查询到相对应的标准, 可以说是帮助企业建立了一个实时有效的电子版技术标准资料库, 受到使用者的欢迎和好评。

现有标准题录和电子版本标准一览表 (见表1) 。

3.3 实现技术标准在线浏览和下载

建立了综合服务系统, 完善了标准信息网络监控系统, 完成了一站式技术标准咨询服务窗口建设。将纸质标准转化成电子版本标准, 存入服务器数据库, 展示在网络平台上, 使企业便于在网络上浏览标准, 实现了客户可随时浏览、下载所需标准。

3.4 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1) 帮助企业建立企业标准化体系

帮助、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化组织的建设和活动, 对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给予大力支持, 帮助企业建立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标准体系, 推动企业标准化研究工作。

(2) 提供标准制修定、标准跟踪、查新服务

帮助企业及时追踪国内外最新标准动态, 为企业研发新产品、完成从产品研制到批量生产加工过程的转化提供服务。

(3) 为TC/SG/WG在徐工作组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与徐州市成立的全国起重机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流动式起重机行业分技术委员会、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排灌设备和系统分技术委员会、全国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道路施工机械工作组、全国锻压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控高速压力机工作组的沟通联系, 主动为其提供基础标准服务, 努力成为他们的技术标准资料库, 并积极吸收他们的最新标准资料补充我们的信息资源。

(4) 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翻译

紧扣徐州装备制造业、食品等特色产业, 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和重点产品特点, 完成了数十份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搜集和翻译工作。

4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1) 建立了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的标准资源管理与服务的组织结构体系, 提出了标准综合服务模式。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标准题录数据库关联和共享实现了各平台的数据交流与同步, 从而扩大了标准信息资源对社会开放服务能力, 有效满足区域科技创新需求。为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每月对数据库进行一次更新和添加, 有效地保证了数据库内题录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平均月更新、修改题录10, 000余条。

(2) 建立了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海量标准信息快速检索和数据处理技术, 实现标准信息的高效动态管理和网络推送服务。建设了产品及其技术标准信息数据库, 为数据资源的可靠提取和交互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本系统设计之初使用ASP环境构架, 使用MSSQL数据库提供数据保障支持, 经过2年多的运行, 发现ASP的可移植性差, 不能适应不同的平台环境。因此平台进行了一次改版, 使用PHP语言来搭建平台, 数据库也更换为可以跨平台使用的MYSQL数据库。MySQL具有高性能、可兼容、经济实惠、安全可靠等优势, 特别适用于资金紧张的公益性服务平台的使用。

5 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效果

(1) 完成四大平台的研制与建设, 平台运行正常。由单一的标准信息提供, 发展成为针对地方经济特色的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功能齐全、具有特色的标准资源管理和服务综合体系。

(2) 将四大平台数据库进行关联, 实现海量标准信息快速检索和数据处理。目前, 库内标准题录59.14万条, 其中国家标准5.7万余条, 行业标准19.46万余条, 地方标准3.05万余条, 国际标准30.9万余条;电子版本标准已达到8.5万余册, 其中:国际标准5, 085册, 国家标准3.29万册, 行业标准4.5万册。

(3) 实现通讯网络百兆光纤接入, 大大提高了平台接入和运行速度, 实现了快速、便捷的服务效果及网络推送服务功能。年访问量达30余万人次拥有常年会员单位300余家, 已成为淮海经济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标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4) 完成网络、服务场所基础建设500平方米的建设, 有效改善了网络及服务工作环境。

(5) 积极组织相关企事业技术人员进行标准化技术与管理、食品质量安全、实验室认证认可等知识讲座、培训工作, 培训人员3, 000余人次。

(6) 与聘任专家签订协议, 保持建立了一支稳定的标准化专家队伍。

(7) 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标准提供、标准体系建设、人员培训、认证认可等咨询服务, 受到广大用户一致欢迎和好评, 同时也为项目建设单位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有效保障了平台的正常运行。

(8) 培养、锻炼了人员, 提高了项目建设方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

6 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1) 进一步加强产、学、研、检联合力度, 不断拓宽平台服务领域和范围。作为地市级标准服务平台更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重点企业的技术、人员优势, 整合资源, 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和水平, 拓展平台服务领域和范围。

(2) 跟踪最新互联网技术, 加大平台的研发深度, 为客户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服务。

(3) 跟踪国家产业发展政策, 进一步开发新的服务领域。

(4) 加强平台安全性建设, 确保网络安全。确保数据库安全是平台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 特别是网络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这也是今后平台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点。

摘要:本文以徐州市标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例, 介绍了服务平台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建设工作方法, 总结了建设过程的关键技术和创新点, 阐述了服务平台取得的实效, 提出了地市级标准服务平台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关联规则,动态推送,建设应用

参考文献

[1]汪滨.网络环境下标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标准科学, 2012 (2) .

[2]许非朱莺张潇洒.检测机构标准信息服务平台研究与应用.现代经济信息, 2014 (2) .

[3]韩其峰肖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标准资源与服务平台建设.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0 (5) .

[4]金健英.东盟技术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服务模式研究.中国标准化, 2010 (10) .

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篇10

1. 农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1) 农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民信箱农机业务管理平台是在现有“农民信箱”系统基础上, 通过整合“农民信箱”农业主体数据库、农机化服务园地和浙江农机化信息网等农机类信息资源建立的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 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息快捷、互通的特点, 为全省广大农机工作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农机信息化交流服务。

(2) 使用对象。农机业务管理平台使用对象为全体农民信箱用户。主要是农机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维修单位、农机大户、农机科研院所人员、农机管理人员及与农机管理相关的公安、交通、气象、安全生产等部门用户。

(3) 主要功能。 (1) 个人信件:提供信件和短信的发送、接收、搜索等基本功能。 (2) 农机资讯:主要包括农机工作动态、行业热点、购机补贴、通知公告和农机专刊等内容。 (3) 农机作业:主要向农机手及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商务洽谈、作业跨区调配等综合服务信息查询、发布、订阅的功能。 (4) 农机市场:主要面向有农机买卖需求的用户, 提供交易信息发布、查询、洽谈以及信息订阅等功能。 (5) 农机110:为用户提供农机技术、政策法规咨询、农机质量投诉、农机资源集成查询等专业性农机服务。 (6) 系统管理。主要面向农民信箱和农机平台管理人员, 实现用户管理、信息审核发布等功能。

(4) 特点。 (1) 统一登录入口:农机平台和农民信箱系统使用同一个登陆界面, 用户可选择默认登陆到任一系统, 并可在两个平台之间自由切换。 (2) 专业农机服务:平台提供各类农机专业信息、农机作业调配、农机交易、农机年检、农机技术咨询等专业的农机服务。 (3) 平台资源共享:农机平台作为农民信箱的二级平台, 平台的用户资源和相关的供求信息、咨询信息和农民信箱完全打通, 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4) 平台运维管护:由农机管理部门建立平台管护队伍, 负责平台的信息发布和资料收集。

2. 农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 经费缺乏。农机部门除工资由财政拨款外, 办公费、事业费不足。由于资金缺乏, 部分乡镇农机员办公手段落后, 有的还未配置电脑, 推广宣传更无资金保障, 因此在信息的实效性、有效性上难有保障。

(2) 农机信息化技术人才匮乏。农机信息化建设, 人才是关键。农机系统已呈现出人员老化、知识老化, 农机信息化专业人员少, 继续教育培训少的状况, 尤其是乡镇, 技术水平普遍低下, 很多老农机员不会用电脑, 与当前的农机信息化管理工作极不适应。很多乡镇农机人员不固定、不专职, 也给农机信息化管理工作带来难度。

3. 发挥农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

(1) 加强领导, 加大投入。充分认识农机业务管理平台建设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强化管理, 把农机业务管理平台建设作为提高农机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农机又是个弱质性行业, 迫切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支持和合作, 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 特别是财政资金的支持。

(2) 抓好队伍建设, 开展培训。落实乡镇农机业务管理平台管护人员, 以他们为依托, 主抓平台建设工作。采取集中举办专题讲座、座谈会、农机片组学习会、农技人员下乡手帮手教等形式开展业务培训, 提高注册用户对农民信箱农机平台功能作用的认识, 通过农机业务管理平台在购机补贴政策宣传、农机安全示范村建设、农机作业服务、故障维修技术服务、拖拉机检验通知等方面进行点对点的信息发送, 让用户及时掌握信息。

(3) 注重宣传, 推广应用。一是要加强与本地农机用户的联系, 引导其主动到平台发布各类信息, 提高其使用平台的积极性。二是利用平台开展针对性信息服务。三是要充分利用“每日一助”服务, 积极宣传推广该平台。四是要与媒体合作, 分享平台信息。

(4) 凝聚合力, 密切配合。明确农机业务管理平台的管护人员, 加大工作力度, 认真听取用户诉求, 及时做好用户信息核对、修改和平台信息更新维护工作。同时要建立工作信息通报制度并加强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 密切配合, 共同管好用好农机业务管理平台。

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篇11

关键词:信息共享高职院校管理平台

0 引言

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普遍存在重硬轻软、重技术轻管理、重建设轻服务等现象。特别是在高职院校,经过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和办学实力的增强,部分高校的信息化校园建设已经初局规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所在学校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化建设的情况进行总结,希望能够给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作用。

1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新疆高职院校的走访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具有较好的校园网络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的建设有以下几种情况:

1.1 购买商用软件 由于资金严重短缺,所使用的软件均为分部门购买,教材科购买教材管理软件,财务科购买财务管理软件,教务处购买教务管理软件等等,一方面软件来自不同厂商,另一方面软件的标准化程度不一、层次不同。

1.2 购买整套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 由于通用软件的灵活性的制约,特别是处在快速成长期的高职院校,商业化的信息系统常常会有水土不服,用户抵制的情况发生,因此使用的院校较少。

1.3 自主研发 许多院校由于资金等各方面考虑,选择自主研发,由于人力、技术等原因,多数院校处于各司其职,教务处开发教务管理,资产处开发资产管理,有能力的部门开发,没能力的部门搁置,并且相互没有实现资源共享。

本人所在单位之前属于第一种情况,财务购买的商用软件,学籍使用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软件。

纵观各高职院校最大的问题是资金不足买不起,水土不服用不起,导致信息不能共享,出现信息孤岛的局面。总之,高职院校目前对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非常大又非常紧迫,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两年前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经过以上考虑,接合自身情况,提出自主研发构建综合信息共享与管理平台的解决方案。

2 综合信息共享与管理平台的建设思路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综合信息共享与管理平台坚持以“服务学生、服务教师”为中心,以兼容“专业软件”为原则,采用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的方法进行建设。

首先,出发点一定要正确,一切围绕着服务进行建设,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社会。通过综合信息共享与管理平台的建设,让学生充分享有知情权,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如何去学,学的如何;让教师的资源充分共享,共享学生信息资源,共享教学信息资源;让社会能够参与教学,监督教学质量,共享教学资源。

其次,不能重复建设,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好的软件继续用,一般的软件改进用。通过兼容接口将已有软件的信息融入到综合信息共享与管理平台,提供双向数据通道,实现无缝连接。

最后,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学校的研发人员不充裕,一年、两年不能完成整个工程,没有关系,只要整体规划好,认真梳理业务逻辑,分布实施。首先开发公共模块,再开发核心模块,最后进行整体完善。该方案以迎新管理信息系统为突破口,以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为带动,逐步解决财务接口,学籍接口,招生录取接口,从而实现学院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动。

综合信息共享与管理平台的建设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同过使用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的方法解决了研发人才短缺的困难,只要有3到5名技术人员就能完成。另外,给用户接受新系统预留了比较长的缓冲期,减少了用户对信息化的抵触情绪。

2.2 很好地解决了资源浪费问题,整合现有资源,同时也减轻了用户由于软件的改变要面临的大规模培训问题。

2.3 自主研发,相当于量身定做,避免了通用软件的水土不服问题。

2.4 可保障基本数据一致性和共享性。

2.5 兼容性较好,随着职業教育的发展,更新部分系统模块比较方便。

3 综合信息共享与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本平台开发的基本要求与功能是实现围绕学生和教师信息数据的管理与操作处理,基于Microsoft SQL Sevrer2000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管理使该软件有更优异的性能。系统的基本数据流动为员工基本信息、员工薪金、学生学籍信息、学生学费信息、课程信息、班级信息、学生成绩信息、授课任务信息等的输入,以及用户提出的对各类信息的查询和其它要求所产生的数据输出。数据的输入与输出处理流程都依靠数据库的支持。按照功能划分法,把本系统划分为以下8个模块:学生管理模块、员工管理模块、教学管理模块、成绩管理模块、招生管理模块、财务管理模块、住宿管理模块和权限管理。

学生管理模块主要功能,学生信息修改查询:学生处、教务处、系部、班主任以及院领导可以查询单个学生的基本信息,班级信息,成绩信息,住宿信息。财务处可以查询学生的部分信息。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目前情况修改学生的联系方式、近期照片的信息。班级信息修改查询:学生处、教务处、系部、班主任以及院领导可以查询班级学生在地域结构,党团结构,民族结构以及男女结构。学生处可以新建班级,设置或变更班级的班主任以及教室信息。学生异动:处理学生处分、休学、转学、退学以及毕业处理。

员工管理模块主要功能,职员信息修改查询:学院行政办公室对新进职员进行信息添加,对教职员工信息进行修改。职员变动:针对教职员工请假、岗位变更、离退休的进行处理。

教学管理模块主要功能,课程的修改查询:各系部可以添加、修改、删除以及查看本部门负责课程,教务处对新开课进行审核。教学资源管理:教务处对教室、实验室、一体化教师、多媒体教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添加、修改以及删除管理。教师管理:各系部每学期初完成本部门校外兼课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变更以及信息录入。教务处负责审核外聘教师资格。教务处负责校内兼课教师、校内专任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学任务量,进修情况等管理。教学计划的制修订:各系(专业)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教务处负责审核,每学期初生成班级教学计划,进行安排教师和局部调整,最终由教务处审核通过执行。

教学检查:教学检查人员录入教学常规检查信息,教务处负责审核。

成绩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正考补考成绩录入:教师录入学生的正考成绩及补考成绩。成绩统计:教务处、各系部统计成绩录入情况,分系部、分班级补考名单,缺考名单,班级成绩优秀率、不及格率,班级成绩分布图。成绩查询:学生、教师、学生处、教务处以及各系部根据实际情况查询部分或全部成绩。

招生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新生报到:根据考生号,导入高考录取库中的数据,为新生分配学号报到率统计:分地区、分文理统计学生报到率。联系人统计:记录学生联系人,统计联系人学生数。

财务管理模块主要功能,学生缴费查询:录入学生学费信息,提供学生学号查询和发票号查询,班级缴费查询,欠费查询。收费项目统计:分项目对年度资金进行统计。减免学费处理:学生减免学费,退学费处理。职工薪金查询:教职员工查询本人收入情况,扣税情况。

住宿管理模块主要功能,学生入住:学生根据缴费情况选择宿舍。住宿统计:统计未入住学生和入住学生信息。住宿变更:处理由于实习,毕业等引起的住宿变更。

权限管理主要功能,用户登录:本系统采用二级密码,用一级密码登录处理一般业务,用二级密码登录处理涉及个人隐私业务,如:薪金查询。密码修改:可以分别修改二级密码。权限设置:本系统由部门负责人管理本部门员工权限,通过设置开关控制员工的权限。

4 总结

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篇12

1 当前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农村综合服务体系是一个在政府主导下的从中央到省、地、县、乡、村的多层次服务供给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三农”发展的特定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信息化、全球化趋势以及我国加快建立“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相比,在机构设置、服务职能、经济实力、服务手段、覆盖范围、连接市场等方面还不相适应。

1.1 服务主体“部门”化

从形成历史看,我国农村综合服务体系走的是部门推进的道路,形成的是多部门分头负责的“综合”体系。现在看来,这种部门化的服务主体存在明显缺陷:部门化、层级化的服务主体之间不规范竞争,导致服务效率低下,难以有效监管和规范;在促进服务专业化的同时也造成各种服务之间不能有效衔接,农户寻求服务的成本上升;在泛市场化的改革趋势下,竞相进入利润高、缺乏有效监管的服务领域,而使部分公益性服务领域形成空白。服务供给主体和服务实际需求的这种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状况,人为地将农业扩大再生产过程割裂开来,加大了基层县、市党委政工作的难度和工作成本。

1.2 服务方式“行政”化

在很长时期里,我国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单一行政治理体制,建立的是覆盖全国农村的基层政权组织体系,各部门的权利表现出无限扩张和向下延伸的特点。行政组织体系的这种特性在农村综合服务领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时至今日还是“官办”服务机构在支撑局面,发展了十几年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直到今天还是基本依靠着政府行政资源投入来维持,基层服务主体经常表现出“对上负责,对下应付”,并趋向强化和延伸其职权的偏好。几乎任何一个服务环节都会出现多个部门博弈,造成行政资源的浪费。这与目前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村市场改革大势极其不适应。

1.3 服务组织体系不健全

部门化推动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看似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严密服务组织体系,但在部门间的利益博弈下,组织结构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以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为例,我国每年大约产生农业科技成果6000-7000项,但转化率仅为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1]。究其原因,就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处在“线断、网破、人散”的状态,队伍不稳、经费不足、机制不活,不能及时地把科技成果扩散到农业生产中去。突出表现在:多数的农业服务组织主要提供产前的生产资料购买和产中的排灌、防疫和植保方面,但对于产后的销售,却缺乏强有力的推动。

1.4 服务类型界定不清

传统农村综合服务没有分清公益服务与商业服务的区别,实行“大包大揽”,结果导致财政支农资金的非效率使用。以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为例,长期以来,国家一直把农业科技推广作为一项公共品来对待,认为应该由政府来提供。根据公共品的本质属性,农业科技服务不是纯公共品,虽然理论上应该由政府供给,但并非一定要由政府生产,完全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由市场主体向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服务,而政府的作用就是要加快农村市场建设。

1.5 有效服务供给不足

农户获得各种服务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自己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问题。据山东省农业厅2004年对该省农村固定观察点的25个县(市、区)及所属乡镇和125个农户进行的调查显示:该省95%农户的生产资金是自己解决和向亲戚朋友拆借;50%农户的农作物种植技术问题与93%农户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植保问题由农户或农技人员解决;79%的农产品销售与60%以上农户的良种、化肥是农户从市场上销售购买;2/3农户的农作物的耕、播、收以雇用他人机械和自购机械为主,只有农作物灌溉有56%的农户是村集体统一安排。应当说,在山东这样的县乡财政状况较好、农业产业化和贸工农一体化都发展较好的省份,综合服务供给尚且如此,那么全国水平可想而知[2]。

正是由于存在上述不足,农民对现有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农业综合服务普遍存在不满。以农技推广体系为例,据有关部门2005年对湖北恩施16个乡镇的调查发现,当前农民对社会提供的服务比较满意的不到20%,有关销售、信息、科技、资金、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3]。同时,农户对于弥补政府供给不足的商业化服务也普遍不满意。由于利益驱动,农资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经营农资的售后服务无从谈起。由于农资的价格偏高,农民种养的纯收益被不合理的涨价所抵消。鉴于此,应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完善信息化条件下农村综合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以此来弥补政府为主体的服务供给的不足。

2 信息化条件下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特点、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

服务主体社会化、多元化,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健全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内容、搞活服务机制,建立起适应“三农”发展需求的农村现代新型服务业,是信息化条件下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趋势。

2.1 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特点

现代信息技术给整个社会服务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今后农村综合服务体系的模式将由“金字塔型”渐趋于平面交互式的“网络化”状态[4]。在这种状态中,各站点都相对独立,其间的等级关系逐步削弱,原来的单线运行变为网状交互运行,使任何组织和个人既是服务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同时又是使用者。单个组织与外界信息交流、沟通是开放性的、多层次的、交互式的,提高服务信息的完整性、共享性和可靠性。因此,信息化条件下的农村综合性服务体系将是覆盖在农村社会之中的一张大网,既有自上而下的传递,也有自下而上的反馈。

2.2 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

以信息网络为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传统服务资源,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体系的功能,从而建立起适应新阶段“三农”发展需求的现代新型服务体系,是信息化条件下建立农村综合服务体系的最终目标。具体讲,要依托快速发展的信息网络系统,改革传统的服务组织和方式,拓展服务内容,搞活服务机制,建立起服务于“三农”发展的现代新型服务业。

2.3 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根据传统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重建农村综合服务体系的影响,建立新型农村综合服务体系要着重解决5个方面的问题:

(1)主体问题。是由政府包打天下,还是在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多元参与?这主要取决于服务成本和成效。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分工的发展,与之相适应,农村综合服务是一个由多元需求构成的体系,其中既有纯公共产品,也有准公共产品,还有市场性产品。按照公共产品供给理论,有的领域应该由政府充当服务主体,有的则由市场充当服务主体,或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充当服务主体,即总体上应由过去政府主导变为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多元推动的格局,走公益性服务和商业性服务相结合的路子。

(2)对象问题。服务对象的重点是农户还是种养大户或龙头企业?这既是信息化条件重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也是信息化条件下重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成败的关键。对此,要改变过去“对上负责,对下应付”的心态,真正树立为农民服务的心态。同时,提供服务要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民居住的地域性、信息需求的层次性,为农户提供多层次、多样性的服务。

(3)途径问题。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村综合服务体系,相对传统的部门体系来说,最大潜在优势在于有最大程度的覆盖面。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目前农村信息服务是解决信息入户瓶颈问题,切实提高服务信息的通达能力,仍是信息化条件下重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的重点。

(4)能力问题。鉴于农村综合服务体系涉及的服务对象是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在体系建设上必须要充分考虑农民获取科技、法律和市场服务信息的意识、能力。目前政府的“村村通工程”只是重点完成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但作为获取服务信息的终端设备——电脑,要使广大农户掌握,光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体系建设中积极引入社会力量,通过培训等努力提高农民获得服务信息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服务体系的经济社会效益。

(5)动力问题。信息化条件下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需要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相关利益主体的参与动力,体系设计合理与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在不增加农民服务支出的前提下,能够充分考虑参与服务体系有效运作各方的合理利益诉求,既要使政府的投入有所值、市场参与主体在运营服务网络体系有所赚、又要使农民在支付尽可能低的情况下,却能获得比以往更多、更优质的服务。

3 信息化条件下农村综合服务体系运作模式构想

信息化条件下市场参与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由市场中介组织做媒介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下称“涉农网站”)(图1),并以此为载体,整合相关服务信息,并辅之以必要的实体性服务组织,形成网上网下互动的综合性服务组织体系。构成该体系核心的是发挥组织媒介作用的“涉农网站。”

3.1 体系构成

该体系融合了农业科技服务、农资(含大宗生活消费品)和农产品营销、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系统以及诚信保证系统。

(1)农业科技服务系统。该体系是“涉农网站”运行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涉农网站”根植于农户谋取生存发展空间的基础。由“涉农网站”将农、林、牧、副、渔等农业技术拍摄、编辑成让农民一看就会的视频资料放在“涉农网站”上。农户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由村级服务站免费播放。如果农民自己要实施某项技术,可以由村级服务站向农户提供VCD光碟,让农户在家随看随学。当农户实施技术遇到难题时,还可以通过“涉农网站”网络终端进行在线咨询,从而达到农民“想看、想学、想会什么技术,就可以有什么技术”的目的。

(2)农资供应系统。包括种子、种苗、农药、肥料等在内的生产资料供应体系。首先由“涉农网站”对农资生产商进行资格审查,由符合条件的农资生产企业作为会员构成农资供应营销体系。在运作中,企业根据其产品的特点进行视频化处理,放到“涉农网站”上,村级服务站负责向农户宣传(对新品种进行种植示范)。如农户需要购买,直接通过村级服务站在“涉农网站”上支付货款,下达“订货单”。“涉农网站”对货款保全后将“订货单”发到农资生产商,农资生产商接到“订货单”通过物流直接将货发到村级服务站,村级服务站接货后向农户交货,同时向“涉农网站”上传“接货确认单”。“涉农网站”接到村级“收货确认单”后向农资生产商支付保全的货款,实现农资供货由生产商直达农户的目的。

(3)农产品营销系统。“涉农网站”通过资格审查吸收农产品加工企业或经销商为会员。一是在农产品生产季度前,由农产品经销商在“涉农网站”发布采购信息,各地村级服务站接到信息后向区域内农户发布信息,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生产,并与农产品经销商协商签订协议,实现订单农业。二是在农产品上市期间,发布及时供求信息,并通过涉农网站的购销运作机制实现供需对接。

(4)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系统。参照“淘宝网”的运行方式,由“涉农网站”提供交易平台,利用类似“支付宝”的金融工具,对买卖双方的现金和商品提供安全保障。

(5)物流配送系统。配合网上的供需交易,通过在县一级建立仓储中心、在村级服务站建立产品中转点,并依托市场物流企业,建立完善统一的配送网络,保证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品的及时流通。

(6)文化产品传播体系。吸收文化公司成为会员,将各种文化产品展示到农民面前,让农民获得最新的文化信息和产品。同时可做为农村文化宣传点,基层党员教育点、农民技能培训点、疫情(病虫害)监测点的基点完成国家布置的相关任务。

(7)劳动力培训、转移体系。政府提供视频培训资料,让农民在“村级服务站”自己选择学习,完成初级培训。在网上开设劳动力供应信息,让企业选择,实现劳动力有序流动。

(8)诚信保证系统。“涉农网站”在各省设立“客服中心”,对各方诚信进行定期考核并公布,形成信用档案,确保各方诚信交易。对于损农事件,及时披露,必要时,向农户提供维权帮助。

3.2 运行体系

该服务体系需要政府、涉农网站、生产资料企业、农产品营销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农业技术专家、村级服务站以及农户的共同参与,他们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彼此依赖、相互协作,实现多方共赢。

(1)政府应在纯公共产品供给中和新农村综合服务体系中起主导作用。新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必须依靠信息网络才能生存和发展。一方面,政府通过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另一方面,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是政府为农村和农户提供的公共服务,但如果完全靠政府的力量,很难避免资金使用的低效率、重复与浪费。借鉴国外相关的做法,由企业完成公共品的生产,政府只行使监督职责,有助于“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

(2)涉农网站在新农村综合服务体系中扮演核心角色。(1)涉农网站是一个企业化组织,它通过向农户提供农业科技信息视频资料等信息服务,吸引大批农户经常性访问,进而吸引农资生产厂商和农户品营销商的加盟。生产厂商的加盟费用和销售提成将给涉农网站带来足够的利润。(2)通过在网站上发布农业政策法规等信息,可以使农户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反馈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使政府和农户之间实现无障碍沟通。众多的访问量将会吸引农用生产资料企业在网站上发布信息,进而了解农户的具体需求,并在网站上签订销售合同,完成资金流转。

(3)农产品营销企业可以借助网站,在生产季节前发布需求信息,引导农户种植和生产,并逐渐过渡到订单农业,形成产销一体化。农产品营销企业比农户更了解市场行情,因此,农产品营销企业对生产过程的介入,将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减少市场风险。收获季节,同样可以利用网站功能签订收购意向合同,节省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

(4)农业技术专家在本体系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这里的专家是指由涉农网站聘请的专门服务于农户的农业科技人员。涉农网站通过建立专家库的方式,组成专家咨询组。专家主要的职能是在网站上免费回答农户有关的技术咨询问题,实现网络互动。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派专家上门服务。专家还可对农资企业的产品进行客观评价,以帮助农户甄别真假。所有进入专家库的专家都要和涉农网站签订服务合同,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对专家的独立性和职业道德做出约束。

(5)村级服务站是物流销售的终端,也是本服务体系的基础。村级服务站可考虑建在现有的农家店里。在农村开店的农户一般都具有经济基础好、人缘好、头脑灵活、对新事物接受快的特点。村级服务站的功能体现在两点:(1)利用涉农网站配备的多媒体设备的做好农业技术视频资料的下载、播放;(2)做好销售终端的服务工作,并从销售提成中获取利润。销售终端的具体工作内容是帮助农户完成在线订购和销售,以及资金的在线支付;同时接受物流企业的送货,再通知农户来领取。涉农网站负责村级服务站人员的培训及网络和电脑的维护修理。

(6)农户是本体系的最大受益者。在购买生产生活用品时,农户可以通过网络迅速与分布在全国的农村消费品供应商进行沟通,与任何地方的厂商利用网络进行联系,及时了解供应商的产品信息,如价格、交货期、库存等。同时,由于农户对大宗农用生产资料的需求具有同质性,可以形成团购联盟,降低采购价格,争取供应商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农户还可以获得免费的技术服务,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政策、法规信息。

3.3 运行特点

(1)以有效整合各项涉农公共资源为基础。该体系把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涉农公共资源作为生存之本。目前,各级政府部门为了响应新农村建设的号召纷纷加强对农村的投入。但是,众多的社会资源由于受到部门管辖限制,未能形成一个综合服务体系,不符合公共品或公共服务的自然垄断性,只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该“涉农网站”的运行模式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利用市场机制将上述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调动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设备制造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的积极性,发挥信息技术、产品、网络和服务的综合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2)以满足普通农户需求为中心。目前,已有的各种类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站都没有把基层农户作为服务重点。他们要么成为政府电子政务的平台,要么成为企业的形象网站。对此,该体系的运作以客户关系管理(CRM)理念为指导思想,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尤其是普通农户为中心。不同的农户有不同的需要,该体系利用网络技术优势,要求每个农户免费实名注册,登记个人信息,由“网络运营商”为每个农户建立档案。在对客户细分的基础上,“一对一服务”的理念要求能够很清楚地识别农户及农户的知识背景、家庭住址及接受服务的历史情况,以便对每一个农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帮助农户解决具体问题。并把他们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培养成信息的主动获取者。

(3)以网络化运作为平台。该体系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信息化条件下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趋势,紧紧抓住“信息网络”这一平台,达到了“整合、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体系的目的。(1)该体系力求整合一切社会资源为农户的生产生活服务,改善农业综合服务供给状况,提高服务供给水平,满足农户对农业综合服务的需求;(2)强调网上网下的协调性、连贯性,使农村综合服务体系更完善,服务功能更强,服务效率更高;(3)以网络为载体,变部门的线性推动关系为线性和网状并进的关系,从而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服务的时效性,降低农民寻求服务信息合伙的服务的综合成本。

(4)以重建农民消费信心为重点。农村市场潜力大,但需求分散,使农村市场消费品供应链过长、渠道过长,正常产品很难以合理的价格进入农村,导致农村低价产品、甚至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农民消费“不安全、不方便、不实惠”的问题突出。该体系的建立,目标就是要利用网上传递信息方便快捷的优势,及时向农户传递供需信息;同时,利用严格的入会规则、严密的运行和监管机制,依托网下各级服务实体向农户出售货真价实的产品。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农民潜在的消费需求。

(5)以多方共赢为动力。作为一个有机体系,正常高效运转的前提是,各构成部分要有充足的动力。从前述体系设计的运行部分看,农民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除了有效的生产资料需要支付货币外,无形的信息几乎都是零成本获得,并且方便快捷;对于生产资料供应商来说,大大降低了寻求潜在客户的成本,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扩大了产品覆盖面,提高了商品和资金的流通速度。农产品营销商借助这一服务平台,也可获得更大收益。只要处在服务体系链条两端的各方能获得预期收益,居于网络体系中心的网络营运商,也必然会得到预期的回报。

(6)以完善农村信用体系为保障。信用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信用节省了商品流通时间、流通费用,消除了消费的固有界限,突破了货币限制,调节了货币的流通量和流通速度。该体系的在线商务系统有助于农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涉农网站”将要求所有的企业和农户实名注册,由“涉农网站”进行身份鉴证。在登录“涉农网站”进行交易或发布信息时都要启用身份标识,并留下交易的轨迹,使“涉农网站”可以为每个企业和农户建立信用档案,定期披露信用评分。自发形成农村信用体系,为社会节省信用信息的采集成本。信用体系的完善,可以减少不良厂商坑农行为,帮助经济贫困、信誉良好的农户获得信用贷款、赊购农用资料,在自我发展中摆脱贫困。

参考文献

[1]朱翠林.浅析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及对策[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6(3):36

[2]仝志辉.论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部门化”[J].山东社会科学,2007(7):50-52

[3]编辑部.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J].领导决策信息,2005(7):8

上一篇:联合培养下一篇:典型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