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调查

2024-05-30

典型调查(精选10篇)

典型调查 篇1

1 典型农地流转的调查

1.1 基本情况

调查点农地流转面积共33.33hm2, 位于陕西省靖边县东坑镇东胜村, 属典型的陕北风沙滩水农业区, 全村人均耕地面积0.20~0.27hm2, 户均耕地1.20~1.33hm2。流转地位于该村与邻村交界处, 距离村庄较远, 基础条件差。流转地原属旱地, 种地靠天吃饭, 遇雨年份收成较好, 干旱年份欠收甚至绝产, 家庭分散经营, 耕种不便, 种植效益低下, 甚至有撂荒现象。2007年由该村农民张宏如牵头组织进行了农地集中规模流转。

1.2 基本做法

1.2.1 分户转包, 集中整理。

流转期限为10年, 流转价款按1 500元/hm2·a转包到户, 流转后及时组织平整田地, 架设了高低压线路, 打深井4眼, 埋设地下输水管道, 通过流转整理, 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

1.2.2 统一经营, 规模生产。

土地流转后, 分区划片, 2007年主要种植玉米、西瓜、苜蓿;2008年种植红萝卜等蔬菜。生产经营过程中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技术管理、统一田间耕作、统一收获销售, 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生产资料购买环节中, 实行与厂家挂钩购买, 降低了生产成本。产品销售环节, 实行批量销售, 提高市场竞争力。生产管理环节统一技术, 统筹安排出工, 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降低了劳务成本, 同时提高了农业市场竞争力。

1.2.3 推进结构调整, 发展循环经济。

土地流转农户将土地转包出去, 有的着重发展劳务经济, 有的发展养殖业, 有的发展劳动密集型蔬菜产业, 将全村农业推向专业化、产业化、集成化的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 以种植业为主导、养殖业为辅助, 全面发展沼气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建设, 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有机农业新模式。

1.3 农地流转取得的效果

1.3.1 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和农业市场竞争力, 增加了土地产出效益。

通过土地流转, 一是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和批量生产, 增强了农业市场竞争力。二是通过土地整理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产出能力提高。玉米产量由过去6 000kg/hm2提高到13 500kg/hm2左右, 增产约7 500kg/hm2, 增收10 500元/hm2。

1.3.2 降低了生产费用, 提高了经济效益。

土地流转后, 实行农场化经营, 农用生产资料批量购进, 农资较市场价格低25元/t左右, 每年可节约农资费用1 000元左右, 较分散经营每年节约用工1 000个标准工日;采用机械化耕作, 较分散经营每年可节约耕作成本4 000元左右。经核算, 33.33hm2流转地年净效益15万元。

1.3.3 增加了农民收入。

土地流转后, 33.33hm2土地年劳务费11万元, 农民收入由过去纯收入4 500元/hm2, 变为转包费1 500元/hm2、务工劳动力人均劳务收入2 600元、平均每户出售农家肥500元。土地流转后, 平均每户转包0.4hm2, 流转前户均纯收入1 800元, 流转后户均纯收入3 200元, 同时搞活了劳务经济与第2、3产业, 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农地规模流转实现了“租金+工资>种地收入”的积极效应, 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有效途径。

2 关于农地流转的思考

2.1 农地流转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农民思想认识问题, 特别是农民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与保守思想, 缺乏有效的市场意识;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农地规模流转会加剧农村劳动力过剩;三是农业资金短缺问题, 农业规模经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而农业普遍面临资金不足, 导致农业有机构成低, 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四是农业风险问题, 投资农业缺乏风险保障机制, 农业面临自然、市场风险双重挑战, 农业企业不能大胆投资农业。

2.2 推进农地流转的措施与建议

2.2.1 农户层面。

一是加大宣传、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调动农民积极性, 使农民真正认识到农地流转的重要意义;二是掌握技能, 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能力。

2.2.2 政府层面。

一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农民农地流转的后顾之忧;二是多渠道引入资金, 保障农地流转的资金需要, 通过减税贴息、鼓励银行和各种金融机构简化贷款手续, 积极为农村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发放贷款;三是加大扶持力度, 加快农业产业化、合作化发展, 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促使形成规模经营;四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建立农地流转的供给市场。

2.2.3 市场层面。

一是建立农地流转服务体系与中介组织, 强化对农地流转的服务, 为农地流转提供信息资源, 指导规范流转行为, 提高流转成功率, 降低农户交易费用, 促使农地合理有序流转;二是建立农业风险保障机制, 使农业企业大胆进入农业、投资农业。

摘要:介绍了典型农地流转的调查情况, 提出了农地流转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推进农地流转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农地流转,调查情况,问题,建议,陕西靖边

参考文献

[1]杨朝暮, 刘建军, 李翠华, 等.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 2009 (2) :139-141.

[2]张斌, 唐家锦, 陶小培.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金融, 2009 (3) :29-30.

典型调查 篇2

关于国营大中型企业推行承包制的情况调查

根据工作计划,部派出工作组对东北地区沈阳飞机制造公司、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和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和印象

调查的这四个公司,均为“一五”时期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四企业现有全民所有制正式职工7万余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3亿元,是航空工业的骨干企业,飞机及航空发动机生产基地。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贯彻“军民结合,以民养军”方针,在满足国防需要的同时,根据市场需要相继开发出了一批支柱民品,保证了企业顺利地实现由军工企业向军民结合型企业的转轨变型。四企业在航空工业企业改革中属于起步早,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具有特色的单位。1980年以来,根据中央和原航空工业部关于改革、放权的一系列规定,把增强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力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结合工厂实际情况,进行了以企业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多方位的配套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1987年下半年后,四企业先后同部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厂长任期目标承包合同。从承包情况看,四公司在实现和上缴利润、固定资产增值、产品创优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六项承包指示和工业总产值、技术改造投资、出口创汇、企业管理等六项检查指标都较好地完成了合同规定的指标。地调研中给我们深刻印象的是,企业实行承包以来,不仅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而且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前提下,企业开始形成既有激励机制,又有一定约束机制的新的经营方式,促进了企业内部的各项配套改革,产品结构极各项管理工作不断得到优化,军民结合体制已经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了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企业有了活力,开始走出困境,职工队伍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企业凝聚力增强。在调研中我们虽然也发现承包制作为一种新的事物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病,但是摇不掩瑜,承包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不失为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深化改革的重大措施。

二、主要做法和特点

调查发现,各单位在落实承包制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具体做法各有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企业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内部经济责任制形式是落实承包制应遵循的原则。(略)

(二)不断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机制是顺利推行承包制的关键。(略)

(三)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是搞好承包制的重要措施。(略)

(四)搞好配套改革是承包制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略)

(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搞好承包制的根本保证。(略)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企业在充分肯定承包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对企业承包基数的确定和增长比例以及上缴利润幅度的方法缺乏科学性,有碍企业积极性的发挥;承包含同中,对承包者的要求严格具体,对发包方的规范不够;承包中的不稳定因素较多,市场、物价、政策等外部环境制约着企业;企业各项费用增多,靠承包留利难以消化;设备陈旧老化,技改资金紧张,影响企业发展后劲,这些问题,有的是属于承包制本身还不完善,需要有一个完善和提高的过程,有的则属于我们具体工作欠“火”,需要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教训,把握规律,切实改进工作。对此,我们建议:

(一)航空工业现行的承包模式应继续坚持。对集团承包和全员承包问题,企业反映不一。有的认为集团承包就是领导班子承包,就是领导班子集体负责,担心集体负责变成无人负责。认为航空工业大中型企业不具备全员承包的条件,担心全员承包给大家换成新的“铁饭碗”,吃上新的“大锅饭”,又回到老路上去。我们认为,根据航空工业现状,目前不宜急于实行集团承包和全员承包,现行的厂长、经理(法人代表)承包已经取得了好效果,应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至于大中型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形式怎么搞,我们意见不搞统一模式,大中型企业在保证完成国家承包合同的前提下,企业内部如何搞活,可根据本单位情况灵活一些,不搞一刀切。

(二)研究制定比较科学的确定承包基数方法。不合理的承包基数成了阻碍推行承包制的一个障碍,应尽快研究解决,否则承包制的优越性就很难充分显示出来。我们调查的几个大企业一致反映,鞭打快牛的基数计算法影响着企业承包的积极性。建议部将“合理承包基数确定法”作为一项管理科研课题进行招标论证,以求尽快解决。

(三)制定政策要考虑企业的沉重负担。企业的各项费用支出逐年增加,新增因素增多,加上调整时期国家实行“双紧”方针,民品销售不畅,航空产品由于品种多,数量少,影响成本。企业反映,国家保军政策并不落实,军品生产线靠企业自己维护困难很大。这些“一五”期间的老军工企业,设备陈旧老化,简单再生产难以维持。建议部对效益好、贡献大的骨干企业要有倾斜政策,给他们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典型调查 篇3

【关键词】夏玉米;合理密植;钾肥;抗旱

社旗县位于豫西南南阳盆地东缘,地理位置为东经112°46′~113°11′、北纬32°47′~33°09′,年平均气温14.6℃,夏玉米生长期6~9月份日平均气温25.2℃,日最高气温30.1℃,日照时数988h。据统计,2013年全县85000 hm2玉米受灾减产面积达34667hm2,全县夏玉米平均毎667㎡产367.8kg,比前三年平均毎667㎡减产142.4kg,减产幅度为27.91%,是近10年来受灾减产最重的年份。但在同等多重灾害下,全县也出现了毎667㎡产600kg以上甚至800kg以上的一批高产和超高产典型。为探析多灾大灾之年这些高产典型抗灾夺高产的宝贵经验,笔者对有关气象资料和高产典型进行了翔实的调查和分析,旨在为当地夏玉米抗灾夺高产提供技术服务。

1 2013年夏玉米生产期的气候要素及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1.1 降雨影响

据县气象局资料统计,全县15个乡镇7个观测点6~9月份平均总降雨18次37个雨日386.6mm,比历年平均值540mm,减少了166.6mm,减幅30.85%,且分布不均,8月1日至2日出现大范围暴风雨天气,降水量多在50~75mm以上,阵风7级以上,导致大面积玉米倒伏,部分区域8月12日夜再次出现暴风雨天气,玉米再次倒伏;7月下旬至8月22日,全县大范围降水量在100mm以下,比历年降水量减少5~7成,并持续高温加重旱性,导致大面积玉米授粉不良,结实性差,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1.2 极端高温天气影响

县气象局资料记载,2013年6~9月份平均气温累计3908℃,比历年平均值高出281℃,增幅7.19%;6~9月份平均日最高气温31.08℃,比历年平均值高出1.22℃,增幅4.09%;7月11日至8月20日日最高气温35℃以上共有16d,极限最高气温为8月11日达39.1℃,此期正是大面积玉米抽雄、散粉、雌穗叶丝授粉,雌穗籽粒形成及籽粒灌浆前期,这种持续高温天气对玉米正常授粉及籽多粒饱构成严重威胁,最终导致减产减收。

2 高产典型调查

(1)兴隆镇腰庄村委米起营自然村杜学章一块0.33 hm2登海605,平均毎667㎡产825.64kg,比邻近未抗旱浇水大田亩增产400~500kg。主要栽培措施有5条:一是收小麦时秸秆粉碎还田,毎667㎡还田量600kg;二是选用抗病耐旱抗倒性特优的高产品种“登海605”;三是配方施肥,应用“种、肥异位同播机”毎667㎡施N、P、K含量17-17-17的復合肥40kg,大喇叭口期追施“天脊”硝酸磷钾(N、P、K含量22-8-10)50kg;四是浇水抗旱,8月10日和8月16日分别抗旱浇水1次,毎667㎡灌水量均约50m3。该田块9月15日经南阳市农技站和县农技中心联合测产调查,毎667㎡有效株数为4305株,平均穗粒数654粒,预测千粒重345g,折毎667㎡实产825.64kg。

(2)朱集镇常岗村委任岗自然村任洪景一块0.37hm2旱岗地,平均毎667㎡产816kg,比邻近大田-增产350~400kg。主要措施有5条:一是选用抗倒耐旱结实性特强的高产良种中良909;二是前茬小麦秸秆还田,毎667㎡还田量约500kg;三是抗墒茬抢墒抢时早播,于5月22日前茬小麦收获的当天抢墒播种,确保一播全苗;四是科学配方施肥,增施钾肥和有机肥,利用“种、肥异位同播机”,将复合肥、硫酸钾(颗粒)、有机生物菌肥(颗粒)混合串施作底肥,毎667㎡施纯N、P、K为5~12kg,有机生物菌肥25kg,应用宽窄行种植模式;五是合理密植,宽行80cm、窄行40cm,定苗株距27.5cm,毎667㎡留苗4000株。经实打验收,总产4488kg,折实毎667㎡产816kg。

(3)饶良镇饶良街王敏0.17hm2旱岗地夏玉米平均毎667㎡产625kg,比邻近大田毎667㎡增产250~300kg,主要措施有4条:一是机收时秸杆粉碎还田,毎667㎡秸秆还田量约500kg;二是选用抗倒耐旱性强的品种浚单28;三是抢茬抢时抢墒早播,播种期5月23日,比大田早播10~12d,玉米发育快、籽粒灌浆盛期提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严重高温干旱灾害气候的影响;四是在施肥上控氮增磷钾,随“种、肥”异位同播,亩底施NPK含量各18%的史丹利复合肥50kg,玉米耐旱性突出,秸秆成熟。

(4)太和镇刘集村委宋庄自然村种田大户张清军夏玉米百亩示范方平均毎667㎡产615kg,比邻近大田毎667㎡增产250~300kg。主要技术措施有4条:一是土地连续4年实行保护性免耕每年小麦、玉米两季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3%以上,比邻近大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出1.5~1.8个百分点,土质松软保墒,耐旱性强;二是选用抗倒耐旱性强的品种登海605;三是增施磷钾肥,随“种、肥”异位同播,毎667㎡底施N、P、K含量各15%的“洋丰”复合肥50kg;四是宽窄行种植合理密植,宽行1m,窄行40cm,株距25cm,毎667㎡留苗3800株。

3 高产典型对夏玉米抗灾夺高产综合种植技术的启示

(1)从以上高产典型中均可看出,选用登海605、中单909、浚单28、伟科702等抗倒耐旱高产品种是夺取夏玉米抗灾夺高产的基础性农艺措施,特别是重灾年份其抗灾增产性能更为突出。

(2)实行秸秆连年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性能,是促进夏玉米健壮生长,增强耐旱抗灾能力,确保稳产高产的关键性农艺措施。从太和镇刘集村张清军百亩示范方到兴隆镇腰庄5组李香付高产田,可以得到充分证明与启示。

典型铊矿区废矿污染现状调查研究 篇4

1 调查研究方法

1.1 调查地点及概况

以贵州省兴仁县回龙镇回龙村铊矿点附近耕地土壤为调查研究对象, 采取实地调查、采集样品检测分析的方式, 对当地的环境铊污染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研究区域实际情况, 将研究区分为矿渣堆积附近点、矿井附近点、废矿周围、矿山斜坡冲集点及外围等。矿渣点采用梅花布点的方式进行采样, 废矿点、斜坡冲击点采用蛇形布点的方式进行采样, 采样位置为0cm~20cm的耕作土。土壤样品按上述划分区域采集, 共采集土壤样品39个。

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本研究土壤样品采集及制备按《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2004) 进行。

1.3 土壤样品消解

土壤样品采用沙浴锅消解, 具体步骤为:准确称取0.2500g风干土样 (装入聚四氟乙烯坩埚 (+HNO35ml、HF 8ml (加热消解至约2ml (+HNO33ml (加热消解至约1ml (HNO32ml (加热消解至约1ml (定容到25ml (过滤 (ICP-MS检测Tl。

1.4 分析方法

ICP-MS测Tl含量, ICP-MS (美国Perkin Elmer公司) 仪器参数:型号:DRC-e分析条件:RF功率:1.2kw, 冷却气流量:15L/min, 雾化器气流量:0.7L/min辅助气气流量1.0L/min。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矿山周围所采表层土壤样品检测结果, 用单因子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 铊污染均为重污染等级, 总体污染情况见下表。

土壤样品检测结果、单因子指数及污染等级

矿渣点共采集耕作层土壤样品7个, 所采土壤样品铊浓度范围在45.4~169mg/kg, 借鉴国外耕地土壤铊含量安全限制1mg/kg土壤的评价标准, 污染指数的范围为45.0~169.0, 污染等级均为重污染。

废矿堆积点在矿山下稍高的山堡上, 其附近的下方有居民和大面积的耕地, 在此区域共采集土壤样品13个, 检测结果表明, 铊元素主要随水流迁移, 采样点距离山下水流沟越近, 土壤样品检测结果铊含量越高, 反之则越低。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可阻滞重金属在土壤中运移, 水的弥散动力可促进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运移[2], 在土壤的阻滞作用、水的弥散动力促进作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 导致土壤中铊含量高低与水流沟的距离的密切关系。

这说明废矿随意露天堆放、日晒雨淋, 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非常大, 且影响范围广, 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处理。

矿山斜坡冲积点, 即矿山南面的斜坡, 雨水长年冲刷, 泥沙被水流冲到山下堆积, 或进入沿途耕地, 影响耕地及粮食作物的安全性。在此处斜面长度约800m范围内, 采集土壤样品6个, 检测数据表明, 从山上往下, 土壤铊含量呈基本增加的趋势。王正辉等 (2000) 相关实验结果表明, 淋滤作用对矿石中的铊迁移作用很大, 且与淋滤介质浓度、作用时间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在环境介质的淋滤作用下Tl远比Cd、Pb进入环境的速率快。吴颖娟等 (2002) 相关研究表明, 淋滤时间、淋滤液p H值等影响废渣表面铁氧化物的水解, 从而影响废渣中铊的释放。杨春霞等 (2005) 研究了自然淋滤过程中铊的迁移与释放, 结果表明, 在自然淋滤条件下, 废渣中Tl有很强迁移释放能力。研究目标区矿山长年在雨水的冲刷淋滤下, 铊随水流迁移到山下土壤耕地中累积, 所以导致了这一调查结果。

3 研究区外围耕地土壤铊污染状况

矿区外围土壤样品是指在距采矿点约1000m~1500m范围内环绕矿山采集的, 这些采样点都处于相对较高的地势, 矿山雨水基本不会对这些点产生影响。土壤样品检测结果表明, 此区域土壤Tl含量相对较低, 但都超过了1mg/kg的土壤铊含量安全限制, 其中有些点铊含量也相对较高, 是土壤环境背景值的几倍至几十倍, 这种结果应该与当地的成土母质有直接的关系。

从单因子土壤污染评价指数来看, 外围采样点中有两个点属于中度污染等级, 一个点属于轻污染等级, 这说明在废矿井、矿山的外围土壤铊污染程度相对较轻。

4 结论与讨论

本实验通过对研究目标区土壤进行实地调查取样, 根据研究目标区不同种类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和研究目的的具体需要, 将研究目标区分为:矿渣堆积附近点、矿井附近点、废矿周围附近点、矿山斜坡冲集点及外围五个部分。详细分析检测结果数据, 了解了当地土壤铊污染及其它重金属元素污染的具体情况。根据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方法, 矿渣和废矿堆放点、采矿点矿山周围及外围的污染指数分别为:105、52.4、92.3、68.2、7.00, 全部为重污染等级, 可见耕地土壤铊污染相当严重, 但外围的部分点污染等级属中等或轻微污染。为了解研究目标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具体状况, 以下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分别对个点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评价, 具体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见下表。

各点的多因子综合污染指数在5.11~129.4范围之间, 比照污染等级划分标准, 都在重污染等级范围之内, 在多因自综合污染指数中Tl的贡献率最大。总体来看研究目标区土壤重金属污染Tl、As污染最严重, Cd次之。从单因子来看, 土壤Tl、As、Cd污染很严重, 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摘要:本文对贵州省某典型铊矿区周围耕地土壤、农作物进行了实地调查和采样, 经检测耕地土壤中铊含量, 矿渣和废矿堆放点、采矿点矿山周围及外围的污染指数分别为:105、52.4、92.3、68.2、7.00, 全部为重污染等级。

关键词:典型铊矿区,污染,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永亨, 谢文彪, 吴颖娟, 等.中国含铊资源开发与铊环境污染[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1, 18 (1) :57-64.

[2]冯绍元, 齐志明, 王亚平.排水条件下饱和土壤中铊运移实验及其数值模拟[J].水利学报, 2004, (10) :8, 9-94.

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调查 篇5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依据我国的国情,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下进行的。由于我国地域广袤,人口众多,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各地在贯彻党中央、国 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时,不可能全国一盘棋似的建设新农村,而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走自己的路。特以河南省濮阳县的新农村建设为例,通过对它的经济发展状况、农村生活条件、农民素质状况等情况的分析报告,来探索出一条符合豫北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关键词:新农村;农民;问题;对策

调查时间:2009年8 月6 日———2009年8 月12 日 调查地点: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朗寨村、张贾村。调查对象:庆祖镇政府官员、驻村干部、村民。调查方法:

(1)入户访问调查法:通过与所在地居民的谈话获取了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被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之后,生产、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对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有了直观的印象。尤其是和西辛庄村一位驻村干部的座谈,使我们了解到了大量新农村建设的一手资料,了解到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实地观察法:实地调查的几天之中,我们一直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不仅在庆祖镇上奔波,还深入到农村实地考察西辛庄等地新农村建设状况,并将其与我们所掌握的豫北地区农村建设状况进行了比较。

(3)文献调查法:在庆祖镇镇政府、图书馆以及资料室里,我们翻阅了大量的新农村建设的资料。充分了解庆祖镇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与政策,以及与中央二十字方针相关的建设成就。1 调查地基本概况

庆祖镇位于濮阳县城南20公里处,总面积76平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5.4万人,6.4万亩耕地,是河南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奔小康科普示范镇庆祖镇。庆祖镇区位优势明显,紧邻106国道,北距濮鹤高速20公里,西邻京珠、濮信高速公路,东经东明黄河大桥入山东高速网,直达江南及沿海地区,是周围三县交界处的人流物流中心、商品集散地。全镇共有企业96家,固定资产超过4.3亿元,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1家,100万元以上的企业53家,年产值6亿元,形成了电光源、棉纺织和再生纸等几大支柱产业,已成为濮阳市最大的再生纸和民营棉纺织生产基地和新兴的电光源基地。坚持走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全镇共发展优质麦5.7万亩,优质稻1.2万亩,优质棉3.5万亩,名优蔬菜1.2万亩。建成了万亩速生杨基地和“中华龙乡冬枣示范园”,2004年冬枣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并通过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因村制宜建成了粉皮加工、肉鸡饲养、名优瓜菜种植、木器加工等专业村28个。

西辛庄村位于濮阳县城南20公里处,960亩耕地,172户,701人。该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并于今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现已建成电光源工业园区,入区企业18家,总资产5亿元,安置农村劳动力8000人。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200元。完成了新村规划建设,村民住进了户均205平米的别墅式住宅楼。道路、水电、学校、广场、花园、医院、职工培训中心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文化娱乐

活动丰富多彩,各类先进评比有效开展。西辛庄村已经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濮阳市、河南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

朗寨村位于濮阳县城区西南25公里处,共有586户,2120人,耕地1980亩。该村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增加村民收入,是一个较为传统的村。该村每年外出建筑工850多人,年创收1000多万。开发鱼塘600多亩,发展生态林200多亩,饲养肉鸡20万只。朗寨村在经济发展,村民增收的情况下进行了新村规划和建设,已经建成别墅式住宅180余座,硬化道路三公里,建成安全饮水系统,部分农户家中已建有沼气池。

张贾村418户,1860人,2236亩耕地。该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养殖业。以冬枣种植为主导,发展龙乡冬枣1000余亩,并建设了恒温保鲜库,成为濮阳市发展冬枣种植的龙头项目。投资200万建成的养殖小区,年出栏生猪一万多头。此外,张贾村统一规划了村民庄基,建成部分别墅式住宅和沼气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通过三年多的新农村建设,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村容、基础设施、村民住房、支柱产业农民增收、民主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2.1 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大为改善

这些试点村基本上都在新村规划上下足了功夫,在本村经济发展已具备一定财力的基础上逐步地开展了规划和建设。水泥路、别墅式住宅、自来水、沼气池等硬件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村容村貌大有改观。

特别是西辛庄村,已经完成了新村规划和建设,基础设施更为完备。所有村民都住进了新房子,所有街道都完成了硬化和绿化,建成高标准小学和幼儿园,建成村民文化广场和运动场,花园人工湖也一应俱全。在今年五月份,投资九千万的民生医院建成,辐射到周边几十个乡镇,方便了广大农民的看病就医。2.2 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西辛庄村以棉纺、再生纸和电光源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是典型的工业强村。郎寨村以劳务性收入作为支柱产业,这和全国的经济发展大环境是一致的,可以说层次还比较低。张贾村以特色生态农业为重点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典型的以“农”富农,结合了该村的实际情况和优势,实践证明切实可行。

各村的支柱产业大大促进了本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新村规划和建设奠定了件事的基础。同时也增强了农民立足农村,自我发展的信心。2.3 民主管理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这几个试点村都有财务公开、民主议事的制度和场所,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3.调查地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政策引导乏力,对新农村建设支持不足

对于这些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市县两级政府往往在把它们划为试点村之后,很少再有更有实质意义的政策出台。这些试点村均为经济基础较好的村,但是新农村建设毕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人才技术的支撑,仅仅依靠它们自身想要完成新农村建设是很困难的。当地政府在这些方面显得尤为不足,在资金、物质资料和智力支持方面没有很好地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以郎寨村为例,该村自2004年就开始了新村规划和建设,但是截至2009年8月,仅有村口的百余户村民住进了规划好的新房子,但是剩余的超过三分之二的村民荏苒

住在旧房子之中;该村的道路建设也仅限于村口的大路和部分主街道,饮水、沼气、排污、照明、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作为试点村尚且如此,普通的村怎么可能会有足够的财力去进行规模浩大的新农村假设呢? 3.2 农村经济基础依然薄弱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没缺少支柱产业,缺少高层次的支柱产业。在我们走访的几个试点村之中,西辛庄村实力最强,拥有棉纺、再生纸、电光源三大支柱产业。棉纺和再生纸属于轻工业,竞争激烈,利润微薄,这也使该村领导下决心引进技术含量更高的产业——电光源。然而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招商引资引进的几家电光源企业效益并不乐观,基本上处于半停产状态。在深入调查了解之后我们得知,这些电光源企业主要生产芯柱、高铅玻璃管、节能灯、汽车灯、荧光灯等方面的半成品,这些电光源半成品大部分销往广东。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经济强省广东的出口受到严重影响,这也间接影响到了西辛庄村的这些电光源企业。

郎寨村的支柱产业更是存在很大问题,领导所说的建筑业在我们调查走访之后被查明其实就是该村有一些建筑施工队外出承接建筑工程。实质上这并不能叫做支柱产业,这只是一种低层次的劳务输出,并不能为本村生产力的提高带来多少作用。

张贾村的支柱产业是冬枣种植和生猪养殖。这两大支柱产业均为第一产业,创收效益并不十分突出。缺失了工业,这些农产品的深加工价值就难以体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以枣类种植为例,河南省新郑市在传统优质大枣种植的基础之上,对优质大枣进行深加工(如枣片),拉长产业链条,大幅提高了农业、农民收益。

3.3 形式主义突出

一是这些试点村或多或少都存在重基础设施建设而轻其它方面的情况。比如郎寨村吧几乎所有精力放在了新村的建设上,而在民主管理和本村经济发展上却裹足不前,保守本村村民的诟病。此外在我们非正式调查的一个叫做安寨的试点村中,我们经过实地查看和走访,发现这个所谓的试点村仅仅是将临街的房屋粉刷一新,新建了一条贯穿全村的水泥路(已经出现明显破损),并没有什么支柱产业,各方面和一般的村没有什么实质的差别,而这个村的被政府称为“就地治理模式”的典型。如果说仅仅建房修路,改善村容村貌就是新农村建设,那么这也只是片面的新农村建设。

而上级政府也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问题。如我们在郎寨村调查时,恰逢市级领导即将莅临视察,村干部在向村民通知打扫卫生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村的村容存在一些问题。这说明村干部知识在应付检查,并没有在平时就把工作做好。村干部之所以这么做,也是迎合上级领导的口味,这表明在基层干部中形式主义的确普遍存在,并且也存在于新农村建设之中。4 对策及建议

4.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目前,我国农村出现的问题一般都和经济落后有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村才有搞文化生活的物质基础,才有能力修建文化娱乐设施。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利用农村农副产品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优势可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结合农村人力资源成本低、资源丰富、交通改善的优势,可以有选择的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工业。

4.2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结合国外农村建设的经验,农村仅仅依靠自身去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不可能的。韩国的新村运动初期,政府对新村运动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和扶助,在第一阶段就拿出二十亿美元,并免费提供大量的物质资料进行支持。二战后法国的农业现代化重政府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法国政府不惜大量向国外借债,用于对农业和农民的补贴。我们的政府在这方面仍然不足,不少地方官员依然没有重视农村的发展,仅仅把农村当做城市经济的附庸,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上十分“小家子气”。把财政资金适当向农村倾斜,向基础较好,发展意识强的优质村倾斜,势必将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导农村资助金鑫新农村建设。政府一旦完成新农村建设初期的引导支持使命,之后的新农村建设势必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和互动的阶段。4.3 千方百计提高农民人均收入

改革开放以前,农民生活水平很低,食不裹腹,根本不会有什么娱乐活动,只有农民收入提高了,才能有时间、有精力参加文化娱乐活动。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应该有以下要求:一要我们的地方政府坚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农村、农民的政策,“多予、少取、放活”中坚持“多予”;二要政府想方设法为农民寻找致富门路,无论从那方面讲政府都有获取信息资源的优势,这就要求政府及时获取信息,并向公众传播信息,在举办农民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政府也有不可推卸的义务;三要农民行动起来,农村经济发展关键要靠农民,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的收入提高就无从谈起。4.3 文化建设要与经济发展同行

在现阶段文化建设甚至应该优于经济发展。由于前些年我们太过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了群众的文化娱乐需要,导致现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观念转变非常困难,这也是包括庆祖镇等中东部地区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要面临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避免走过去的老路。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一定要让文化作为开路先锋,为经济发展扫清障碍,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建设,文化搭台”,那么我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为如何改变农民的观念而发愁了。4.4 杜绝形式主义

典型调查 篇6

橡胶的产量与众多因素有关, 如气候、橡胶的品种, 割胶的年限等。而价格又主要受国际橡胶供求关系, 橡胶期货市场环境等众多宏观因素影响, 因此, 减少成本是胶农提高收益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通过2004年与2008年民营橡胶成本对比分析, 民营橡胶与国营橡胶成本对比分析。对民营橡胶生产成本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1 调查情况

于2008年11月和12月对儋州市大成镇大集村进行实地调研。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主要调查项目有每年分摊的苗木费, 化肥支出, 农药支出, 交通和运输支出, 交通工具折旧, 割胶工具支出, 农家肥支出和压青挖支出等生产费用。大集村位于儋州市大成镇, 全村43户人家, 共260人。橡胶是这个村子各家各户主要经济来源。大集村的橡胶树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2006年7月14日海南省政府颁布的琼府[2006]33号《 海南省人民政府通告》规定“1980年7月24日以后并进农场的队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愿退场。大集村大部分胶农的橡胶树就是在这次退场中分得的;二是近二三年胶农在自己的自留地和田间地头种植的少量的橡胶树, 还没有达到开割期。

2 成本对比分析

2.1 2004年与2008年民营橡胶成本对比分析

2004年黄世国等人对海南澄迈县中兴镇进行了民营橡胶生产成本调查[3], 4年之后民营橡胶生产成本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下面通过对比浅析2004年和2008年橡胶生产成本变化。

从调查中不难发现, 2008年的民营橡胶生产成本与2004年相比, 整体呈上升趋势, 成本费用增中有减。成本增加的两个主要项目是化肥支出和交通工具折旧, 化肥支出上升的原因是因为2008年的国际化肥交易价格上涨所致, 而交通工具折价则主要是因为, 作为胶农的主要交通工具——摩托车的售价比2004年有所提升。而在对比的8个项目中成本减少的达5个, 减幅最大的农药支出, 割胶工具支出和交通运输支出。基于调查分析认为,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农药支出减少说明胶农对橡胶的养护程度相比减少。第二, 交通运输支出的减少主要是因为在2004年时, 民营橡胶还很少, 而农场的胶水和干胶都自己统一收购, 因此, 那时民营胶只能送胶水或干胶到收购点进行销售, 而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 民营胶已经达到39%, 尤其是随着政府对“并场队”橡胶产权进行改革, 使民营胶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因此, 有商人上门收购胶水和干胶, 胶农不必再把胶水运到收购点, 即使没有人上门收购, 附近收购点也很多, 不像以前那样, 要运很远才行。第三, 割胶工具 (胶刀、磨刀石和乙烯利) 支出的减少, 主要在于胶刀, 磨刀石可以多年使用, 而乙烯 (利) 的价格今年下半年也有所回落。

每百株橡胶生产成本见表1。

注:①每年分摊的苗木费按橡胶树每年死亡率为2 %来计算。 ②人工费2004年是按每天35元计算, 2008年是按每天45元计算。

2.2 民营橡胶与国营橡胶生产成本对比分析

根据调查, 海南民营橡胶每百株的生产成本约为516.30元, 大集村的民营橡胶主要是热研7-33-97, 该品种产量表现:1~11割年平均产干胶4.56 kg/株, 1~11割年平均干胶含量32.6%, 每百株产量为148.66 kg, 每t成本为3472元。而同期国营农场的橡胶生产成本约为6320元, 由于民营橡胶进行的是粗放型生产和管理模式, 橡胶产量不及国营农场, 以民营橡胶产量为国营橡胶产量的80%计算, 民营橡胶成本约4340元/t, 也仅为国营橡胶生产成本的68.67%。即使以民营橡胶产量为国营橡胶的70%计算, 其生产成本也仅为国营橡胶生产成本的78.48%。由此可见, 民营橡胶在综合生产成本上与国营橡胶相比, 具有较大的优势。分析其原因, 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 民营橡胶直接成本减少, 在大集村一户种有700多株, 开割350多株, 割胶不需要再请其他人 (按农场规定一个胶工的工作量是500棵树) 。因此, 人工费用可节省不少, 除此之外还有直接原材料费用也节约, 如农药少用、农家肥多投入等。二, 民营橡胶间接生产成本减少, 民营橡胶不存在或存在很少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等间接费用。三, 民营橡胶不存在社会成本, 不需要分担农场的社会负担支出。四, 民营橡胶没有或只有少量基础建设成本, 国营农场还需要进行场内基础建设的投资, 如修建学校、医院等。而民营橡胶没有这部分成本, 而且靠近农场的村庄还可以免费享受到农场提供的基础设施服务。

3 结论

经调查可得知, 当前民营橡胶的生产成本相对而言低于国营橡胶, 其直接的原因是国营橡胶需要分担国有农场的相关社会成本和经营费用, 而在橡胶的大规模种植和管理上, 国营农场会在直接生产成本上体现出优势。因此, 如何通过减轻国营农场的社会负担, 降低农场机构经营费用, 以更好地发挥出橡胶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将是海南农垦未来改革的趋势。

摘要:近年来, 民营橡胶作为中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后起之秀, 随着海南农垦并场退场, 植种面积越来越多, 生产成本问题也越受到关注。现基于海南省儋州大集地区的典型调查, 对比分析了海南民营橡胶生产成本在2008年与2004年的区别, 而且比较了民营橡胶与国营橡胶的生产成本差别。

关键词:民营橡胶,生产成本,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产经网-中国石化报.我国连续6年橡胶消费量居世界第一[N/OL]. (2008-03-27) http://chanye.finance.sina.com.cn/hg/2008-03-27/347874.shtml.

[2]中国轮胎网.天然橡胶“三剑客”逐鹿中国市场打造强势竞争力[N/OL]. (2006-10-27) http://news.chemnet.com/content/2006-10-27/205881.html.

典型调查 篇7

投资过热和消费不足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我国的最终居民消费率仍在不断下降。2013年中国的最终消费率仅有36%,远远低于60%以上的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启动国内消费、扩大内需成为中国今后经济增长的关键。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而在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影响其消费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正经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这种转变必然会影响到决定居民消费行为的各种因素,包括当期可支配收入、未来预期收入、对私人养老储蓄的替代、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预防性储蓄等诸多方面。

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截至2014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减少到45.23%,但从总量上来看,近1/2的农村人口的消费总额却只占全部居民消费总额的1/4,从人均水平来看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只有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1/3。由于高收入群体比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缩短贫富差距,使具有高消费倾向的低收入群体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消费欲望,从而使全社会的消费需求增大。因此扩大内需,目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满足低收入农民群体的有效消费需求。那么现今推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又是否有效的刺激了农民消费呢?

许多学者都认为现今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消费起积极作用,可以平滑农户的消费曲线,降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减少预防性储蓄。尹华北等(2011)认为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提高可以提升农村居民对未来收支预期的信心,从而增加居民现期的消费意愿。姜百臣等(2010)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财富效应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最后表明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有引致效应。另一些学者认为在不同阶段,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不同的。张治觉等(2010)认为在1978—1998年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产生了引致效应,在1999—2007年则产生了挤出效应。但也有学者认为由于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在短期内甚至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谢文等(2009)指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并未带动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

对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不仅城乡间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差异,由于起点不同,政策不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地区性差异也很明显。对于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很多学者仅从总体上研究了社会保障制度对其消费影响的普遍性,但由于区域间经济水平、资源禀赋和文化环境的差距,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其农村消费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存在区域间的特殊性。而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代,西部因其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系统脆弱,自我更新的社会能力差,相对中部和东部来说一直都未进入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本文从微观个体角度,选取了经济环境和社会保障制度较为相似的西部地区,深入调查了农村居民对于本地社会保障的看法及其消费行为,以期了解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二、西部地区农村基本情况

西部地区由陕西、甘肃、宁夏、云南、四川、重庆、贵州、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组成。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迅速发展,西部地区形成了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五保供养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了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保体系。但由于中国西部的农村,不仅是少数民族的主要居住地,而且还集中了中国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乡村人口比例也高于全国水平,2014年全国乡村人口数占总人口的45.23%,西部地区的乡村人口比例则为52.63%,占全国乡村人口的31.34%,高比例的乡村人口数也使西部的农村社会保障的有效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表1),2014年西部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8295元/人,与其他地区相比有明显差距,而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尤甚,相差4849.64元/人,其相差额接近于西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可见,西部地区农民的经济水平远落后于其他地区。

表2为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情况,截至2014年,西部地区参加新农合26944万人,占全国的36.6%;补偿收益人次共计53784.5万人次,占全国的32.6%;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564.5万人,占全国的49.2%;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393.2万人,占全国的28.7%。其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占全国地区的将近一半,可见西部农村地区贫困人口众多。

三、西部地区消费与社会保障的典型调查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是于2014年在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西部地区不同(州)市的农村地区,利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实地调研所得。为全面体现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被调查对象为年龄在10周岁以上的农村户籍居民,各个年龄段在调查中均有涉及。最终共收回1129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共927份,问卷有效率达82%。

(二)样本基本特征

如表3所示,在所调查的927份有效问卷中,在家庭总人口方面,被调查人的家庭人口数在4~6人的占样本总数的76.59%;在年龄构成方面,21~30岁、31~40岁、41~50岁的人占样本总数的比例相当,均在25%左右;在家庭人均年收入方面,31.28%的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在4000元以下;在家庭人均年支出方面,36.46%的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年支出在4000元以下。

(三)西部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与消费情况

1. 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初次分配收入不均衡。

从家庭人均年收入来看,调查显示,西部地区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平均水平为每人8263元,而其中位数则为每人6667元,有超过60%的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平均水平。

由调查数据(表4)可知,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仍主要是由农业生产得到的,占总收入的43.15%,靠天吃饭仍是现今西部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其次有37.54%的收入来源于外出打工,其他收入来源仅占19.31%。

2. 解决温饱仍是西部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经济水平落后是影响其消费的主要原因。

在调查中,有42.83%的农村居民选择了其家庭收入主要用于解决温饱问题,一大部分农村家庭仍维持在基本的消费水平上,这也是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过低的体现;在影响其消费行为的因素选择上分别有63.65%和63.97%的人认为是价格过高和收入增长缓慢导致的消费不足,由此,提高总体经济水平,增加收入是刺激其消费的重要手段。

3. 用于医疗与教育的消费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在收入去向这一方面,医疗支出和教育支出的选择比例分别是33.33%、42.93%,高于维修改善住房、农业生产、人情往来等方面的支出比例;并且有将近一半的农村居民认为,在近3年来,家庭支出在医疗和教育方面增长较快。可见,西部的农村居民如今对医疗和教育方面越来越重视,同时也使其在教育和医疗支出方面的负担加大。

(四)西部农村家庭参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情况

调查的927名农村居民中(表5),在2013年期间,其参合率为100%,被调查居民所在家庭所获得报销金额平均为775元;36.57%的被调查家庭参加了养老保险,获得补助平均为1456元;14.35%的被调查家庭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平均为117元/月;在其他农村社会保障中,享受子女上学生活补助这一保障的家庭数最多,占14.78%。

(五)西部农村社会保障与消费问题分析

1. 西部农村居民对其社会保障了解程度不足。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表6),西部农村居民只有33.12%对其当地的社保制度基本了解,有16.07%的人对当地的社保制度完全不了解。

究其原因,一是当地政府宣传引导不到位,即使对于参合率100%的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来说,地方政府为了号召中央政府参合率达到95%的要求,虽然努力宣传介绍新农合带来的好处,但宣传大多停留在表面上,有些甚至会强制参加,许多农民并不了解其具体意义和补偿标准;二是西部地区整体教育水平较低,2014年对全国受教育程度的统计结果显示在6岁以上人口中,西部地区未上过学的达20612人,占全国的37%,而受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上的比例仅有9.78%,低于全国11.53%的比例。较低的受教育水平使西部地区相对其他地区对新观念、新的社保制度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低;三是受西部地区特殊的地理和文化因素影响,西部农村地区大多比较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为宣传工作的有效落实造成了困难,另外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密集,而在少数民族家庭生活保障中,家庭养老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这也使其对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较为淡漠,自主关注意识不强。

2. 西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在对927名农村居民的调查中(表6),对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34.52%认为实际领取低保人数太少,26.65%的人认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配套制度不健全,23.62%的人认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象限定不合理;对于当地养老保险制度,有35.06%的人认为养老金较低,29.02%的人认为其体制有待完善。

虽然全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相差不大,但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缴纳金额,补助标准等具体内容,一般是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建立的,缺乏外部约束,其设定的合理性也很难判断。对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来说,西部农村贫困居民本来就较多,建立农村低保需要巨额投入,而一般财政越紧张的地区,其贫困人口越多,而贫困人口越多,就更加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从而导致越是贫困地区的低保落实情况越困难,再加上农民特殊的生产方式,收入的计算存在困难,缺少规范的低保对象设定方法,导致有一部分本该获得低保的人群没得到该有的生活保障,促使其更加贫困。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来说,其实行的是“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办法,个人账户实账管理,按储备积累总额确定养老给付标准,也就是说,个人缴纳费用越多,领取的保险金就越多,低收入水平的西部农村居民必然会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缴纳较少或者不交养老金,这也就意味其领取的养老金额水平低,使其并不能通过缴纳养老保险来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再加上西部大部分农村地区土地和家庭等传统保障观念仍旧起着主导作用,对养老保险政策信任度不高,从而进一步降低其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3. 西部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居民消费刺激不大。

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承担的风险越来越高,责任越来越大,子女教育、自身养老和健康等方面的预期支出越来越多,再加上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稳定,导致正常的消费支出被挤出。因而现行的社会保障是否能消除其在这些方面的顾虑,使其心理预期发生改变,减少现期储蓄,显得至关重要。从整体上,在西部地区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是否使其生活得到切实保障的调查中(表6),只有4.79%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保障使其感觉很踏实,31.7%的人认为并未得到切实保障。由此可见,西部地区现行的社保制度,在农村居民心理上未产生有效预期,他们认为其实施的社保制度并不能在未来产生实质的经济收益,或者产生的经济收益并不能满足其未来的需求。

在调查“新农合”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程度中,有57.28%的农村居民认为,“新农合”对医疗支出和消费没什么影响,只有7.66%认为“新农合”使其医疗支出减少,敢于消费。分析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对于收入水平大多不高的西部农村居民,所缴纳的医疗保险金从一定程度上本身就是一种负担,在调查中发现88.78%的农村居民都认为其可承受的缴纳范围在50元以下,而西部地区“新农合”的平均缴纳额为每人90元,高于其可承受的范围。二是“新农合”的报销率和救助金额不足,使其对未来生病的预防性储蓄并未因为“新农合”的保障而减少,被调查者中只有20.71%对其报销率和救助金额满意,也就是说参与“新农合”的农村居民,只有少部分认为自己得到了保障,不用担心未来无钱医病,可以将未来的预防性储蓄在现期提前消费。

四、促进西部农村地区消费水平的思考

(一)提高整体收入水平,创新收入来源方式

一方面应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促进其农业收入增长;另一方面应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加大非农收入的比例,政府可以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实行降低乡镇企业贷款的利率等有效鼓励措施,鼓励农村个体户及民营经济的发展,进而加大西部农村居民非农收入的比例。只有西部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后,在其敢消费的基础上,社会保障才能由一种支出负担变为有效减少其预防性储蓄的调节器,促进有效需求。

(二)推进总体教育水平,加强宣传引导工作

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农村地区教育的投资,为偏远山区增设学校,增加老师人数,提高教育水平,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对无力承担教育经费的家庭加大补偿力度,避免中途辍学的发生。

西部地区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人口,因此在社会保障的宣传工作中应因材施教,不能一概而论,应结合当地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进行宣传和引导,坚持群众自愿原则,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使当地农村居民真正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规则,并领会到对其生活的益处。

(三)加大社保财政投入,优化社保制度设计

在对农村医疗合作、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调查中,发现均存在缴纳金额过高和补助金额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时,应遵循与当地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对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应加大财政的投入,对于地方政府资金困难的,中央政府需加大其补助比例,保障其社保制度的实施。在对社保制度的设计上做到因地制宜,对于社保的缴纳金额和补偿方案实行差别比例制度,不仅是在省域上的差别对待,在对同一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也设定不同的方案,使其感受到未来能受到切实保障,从而最大限度的刺激其参保的积极性,使其对现期消费所产生的引致效应高于挤出效应,提高乐观的预期,增强消费意愿。

摘要:本文阐述了西部农村地区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的总体情况;并根据西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情况的调查问卷,分析了西部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及参与社会保障的具体情况,研究其在社会保障和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西部农村居民对其社保制度不理解且认为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合理,其并未因现行的社保制度对未来产生良好的心理预期;最后提出有效提高西部农村地区消费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西部农村居民,刺激消费

参考文献

[1]尹华北,张恩碧.社会保障覆盖率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社会科学,2011(7):54-61.

[2]姜百臣,马少华,孙明华.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1):32-39.

[3]贾小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拉动农村消费增长[J].财经科学,2004(5):84-87.

[4]张攀峰,陈池波.新型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农户调研数据的微观分析[J].调研世界,2012(1):25-28.

[5]季吉.社会保障下的农村居民消费状况[J].调研世界,2015(27):34-35.

[6]索志林,盖华卿.农村社会保障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5(2):116-118.

[7]鲁全,郭泓.社会保障影响居民消费的内在机制及其效应[J].社会与人口,2010(8):84-89.

[8]王志.制约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原因及促进政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4(2):24-26.

[9]黄维民,冯振东.文化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农村少数民族社会保障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木结构古代建筑典型震害调查研究 篇8

1.1 木结构古建筑现状

我国的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 其他还有砖石及砖木结构等结构形式。中国木结构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 是世界公认的三大建筑体系之一, 具有杰出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然而, 我国处于地震灾害多发区, 木结构古代建筑在经历了长期的使用以后, 由于其原有结构不合理, 材质老化, 以及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损坏等原因, 降低了抗震能力, 在地震作用下, 损失惨重。如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造成四川省8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7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 开展木结构古代建筑的抗震防灾研究工作十分迫切。

1.2 木结构古建筑震害程度分类

古建筑根据破坏的程度, 可分为如下四种震害:

1) 扰动。受震时, 古建筑柱脚侧移小, 墙壁出现细小裂缝或小块剥落, 梁柱节点仅个别松动或拔棒, 梁架完好, 瓦面基本没有掉落现象, 结构不需修复或仅需稍作修复即可正常使用。

2) 损坏。在地震作用下, 古建筑的薄弱部分有损坏, 柱脚产生侧移, 墙体出现明显裂缝, 个别砌体局部崩塌, 部分梁柱节点产生拔棒、断棒, 梁架出现轻微歪闪, 屋面瓦面、脊件有明显掉落现象, 如逍遥楼 (广元市, 木结构) 、秦幢楼 (都江堰市, 木结构) , 需要进行局部修复, 但主体结构的性能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3) 破坏。在地震作用下, 古建筑柱脚移动, 墙体有明显开裂或倒塌现象, 梁柱节点拔棒、断棒现象严重, 部分梁架产生歪闪, 瓦面大部分掉落, 主体结构力学性能受到严重影响, 需要进行梁架大修。

4) 倒塌。在地震作用下, 古建筑出现墙体大部分倒塌, 梁架显著倾斜或倒塌, 瓦面基本掉落, 主体结构完全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且无法修复, 需要重建。

2 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机理

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良好,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1 平面规则

我国古代很少建造平面复杂的建筑, 主要采用长宽比小于2∶1的矩形。规则的平面形态和结构布局有利于抗震。传统建筑往往是中间的一间 (当心间) 最大, 两侧的次间、梢间等依次缩小面宽, 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抵抗地震带来的扭矩。

2.2 竖向多层隔震

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 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铺作层。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 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 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物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 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 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 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 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 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优雅的大屋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 而且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的贡献。形成大屋顶 (尤其是庑殿顶、歇山顶等) 需要复杂结构和大量构件, 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

2.3 斗拱减震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个重要减震构件, 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当地震发生时, 屋顶与柱之间的若干组内外檐斗拱像弹簧层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 从而大大减少了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历史上, 很多带斗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 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 没有斗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 带斗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 充分说明了斗拱对抗震的贡献。斗拱能起到“减震器”的作用, 而且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 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 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2.4 榫卯连接耗能

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 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使用, 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 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 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 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 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 减小结构的地震效应。还有如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 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 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柱顶、柱脚分别与阑额、地袱以及其他的结构构件连接, 使柱架层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 增强了建筑构架的整体性。梁架系统通过阑额、由额、柱头枋、蜀柱、攀间、搭牵、梁、檩、椽等诸多构件强化了联系, 显著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在高大的楼阁中, 大多都在暗层中设有斜撑, 大大强化了构架对水平冲击波反复作用的抵抗能力;在外檐柱间设置较厚的墙体, 起到现代建筑中“剪力墙”的作用。诸如此类, 举不胜举, 处处都展示出古代工匠们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匠心。

木结构古建筑具有隔震、减震、消能等特点, 使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而在地震中破坏轻微。

3 典型地震震害分析

3.1 唐山地震

1) 年久失修的砖木结构古庙等古建筑, 在高烈度区一般都倒塌。修建质量较好的木结构房屋, 也有经受强地震考验的。如河北蓟县的独乐寺, 现存的山门和观音阁, 距今已有一千年历史, 观音阁的木屋架高22.5 m, 震后仍巍然屹立 (7度区) 。

2) 砖结构古塔震害一般较重。如位于8度区的丰润县天宫寺古塔, 塔高约25 m, 砖结构, 震后塔体碎裂, 塔顶震落。

3) 位于6度区的北京古建筑, 除了个别完好无损外, 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大殿柱子与墙拉开, 有的大殿台阶、琉璃栏杆花堵下洽错位, 有的木结构的长廊梁、柱接头拔禅错位, 有的古建筑平房山墙墙体震散, 贯出木骨架或后枪绮塌落。

4) 有些虽然建造历史很长, 但曾进行多次修缮, 解放后又列为重点文物保护而精心大修的建筑物, 一般震害较轻, 但也有破坏。

5) 古建筑的一些装饰物一般较易震落或破坏。

3.2 汶川地震

江油市武都镇的窦团山云岩寺 (始建于唐代, 明末毁于兵火, 现存主要是清代建筑) , 由于地震造成窦团山山道下陷, 窦团山峰顶的窦真殿、玉皇殿东岳殿已全部垮塌, 中轴线上的山门、文武殿、护法殿、大雄殿、振经楼五重主体建筑无一完好, 屋面、屋脊、墙体垮塌严重。

绵阳李杜祠为典型的四川民居式祠堂, 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东津”八字形门楼上部垮塌, 诗圣堂墙体裂缝, 屋顶脊饰部分垮塌, 但其余部分损害不大, 仅穿斗屋架微有歪闪尚不构成威胁。

青莲镇李白故居陇西院照壁全部垮塌;李白旧宅屋脊损坏、屋面受损, 内墙开裂;序伦堂屋脊垮塌严重、屋面受损、内墙有裂缝;陇风堂屋脊屋面损毁严重;太白祠则屋脊全部垮塌, 墙体开裂, 围墙倒塌70%以上;粉竹楼亦有照壁上部倒塌, 屋面部分受损。

表面上看, 此次地震中古代木结构建筑损失惨重。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 相对于现代建筑, 木结构建筑 (包括传统的砖木混合结构) 还是展示出其卓越的抗震性能。在地质条件稍好的条件下, 传统木结构建筑确实展现了“墙倒屋不塌”的独特性能, 而且同等条件下传统木结构建筑确实比其他建筑更具抗震性能。

3.3 玉树地震

据青海省文物管理局统计, 在“4·14”地震中, 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共受损16处。地震发生后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对其中的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和勒巴沟摩崖、新寨嘉那嘛呢, 以及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结古寺、当卡寺、禅古寺、原江南县政府旧址、赛巴寺进行了现场损害调查, 并获得了文物古建筑损害资料。资料显示这些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破坏形式有地面损害、墙体损害、大木构架损害、椽望损害、屋顶损害 (苫背、瓦件) 和装修损害等。

4 震害原因分析

经勘查分析, 可得出木结构古建筑产生震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地震烈度过大。其中汶川地震的震中烈度达11度, 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地震时强烈的竖向和水平地震作用是木结构破坏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古建筑承重木料选取时一般未作抗震计算, 大部分由工匠凭经验选料, 部分木构件截面尺寸过小, 导致地震作用下产生折断或过大变形, 或棒卵节点的连接无法承受如此大的地震力导致拔棒、断棒, 使得古建筑产生破坏。

2) 木结构古建筑缺乏及时的修缮。部分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 缺乏及时的修缮与加固, 曾因糟朽、虫虹、挠度等原因已经产生了柱底侧移、梁柱节点拔棒、柱身侧移、开裂、梁架歪闪等问题, 使得木构架强度及稳定性能降低, 导致在地震中破坏加剧。

3) 施工问题。当古建筑选址在不良地基上时, 如果未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地震作用下, 古建筑将因地基不均匀变形而破坏;立柱放在柱顶石上而缺乏与柱基础的牢固连接时, 柱底摩擦力小于水平地震剪力使得柱根错位或滑移脱落柱顶石, 导致木柱支撑失效引起主体构架倒塌;装修构件及维护墙属非承重构件, 在施工时往往在主体构架安装完成后进行, 因此缺乏与主体构架的拉接而导致震坏;此外, 由于墙体与木构架的自振特性不同, 在地震中产生的位移也不相同, 因此会引起墙体开裂、错位甚至倒塌;当棒卵节点安装不严密时, 地震作用下, 很容易产生拉棒、折棒现象, 导致木构架局部破坏或全部塌落;墙体、瓦面与基层粘结不牢时, 地震作用下将产生掉落现象。

5 讨论与建议

5.1 推广使用木结构建筑

木结构的优势在于它的韧性大, 自身结构轻, 又有很强的弹性回复性, 对于瞬间冲击荷载和周期性疲劳破坏有很强的抵抗能力, 所以在大地震中吸收的地震力小, 结构在基础发生位移时可由自身的弹性复位而不至于发生倒塌。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对木结构的别墅进行内外装修, 对别墅的木结构实行完善的保护 (例如用呼吸纸包裹木结构的外表面, 使结构中的湿气能顺利排出, 又避免外界的雨水不能侵入内部结构, 外露的木结构进行必要的防腐处理等) , 能使木结构别墅的保用寿命达到70年以上。在使用和维护得当的前提下, 木结构中的木材是稳定的, 寿命长, 耐久性强的主结构材料。像大家熟知的北京故宫等皇家木结构建筑, 亦经历数百年。同时, 木结构建筑也是一种真正的可持续节能绿色建筑, 具有保温性好, 节能效果显著等特点。据加拿大木业协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节能技术研究所对一栋轻型木结构住宅进行为期12周的建筑节能及空调供热系统跟踪检测显示, 轻型木结构住宅实测采暖耗热量比砖混复合保温结构住宅耗热量节省41.99%, 采暖季耗煤量节省45.4%。因此, 在农村人口不太密集的地区可以推广使用经过改进的抗震性能更优越的木结构建筑。

5.2 推广使用隔震或减震技术

木结构古建筑之所以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是因为木结构古建筑具有多层隔震、处处减震等消能减震机理。借鉴这种消能减震机理, 将其应用于其他结构, 将会大大提高其他结构的抗震性能。对于自重大、刚度大、周期短的结构, 如砌体结构、RC剪力墙结构等, 隔震技术是非常适合的, 已有不少工程例证。隔震技术与结构抗震的最大区别在于它能大幅度消减甚至隔绝地震动, 从而减少地震作用。一些研究报告表明, 和抗震结构相比, 隔震技术抗震指数能提高6~8倍, 已建隔震建筑的实际地震反映表现良好, 比抗震结构的地震反映要轻得多, 甚至感觉不到。另外据统计资料表明, 隔震建筑与相同设防烈度下非隔震建筑相比, 其每㎡造价增幅在50~60元。这个增幅是不大的, 特别对每m2上千元、数千元、甚至近万元的住宅建筑, 是一个很小的比例。从抗震安全角度来说, 每m2造价增幅非常值得付出, 而且也是有市场的。

5.3 针对木结构抗震薄弱环节的细节处理

1) 进一步加强对古建筑的检查与维护, 对木结构梁柱已有显著裂缝等不良情况, 应及早采取适当措施维护, 对柱根部木质的腐蚀情况应予以重视,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对屋面系统中角梁、由戗及脊瓜柱的固定部位, 在条件具备的情况可采取措施加强其连接的可靠性, 使屋面系统整体性得以提高, 减轻其震害损失。

3) 围护墙和山墙宜贴砌在木柱外侧, 不宜将木柱包在墙内。如有可能, 可考虑将碎石土墙改为下半部为实心砖, 窗台以上为轻质材料的墙, 以避免在低烈度时出现墙体开裂、倾斜等震害。

4) 在古建筑修葺、修复和重建工程中, 在满足屋面系统各方面功能要求的前提下, 尽可能减轻屋面系统的重量, 这对于古建筑的抗震是十分有利的。

5) 实际震害表明, 中、低地震烈度下柱脚移位现象多发生在檐柱中, 建议对木结构古建筑的檐柱柱基础进行检查, 如发现有连接固定较薄弱的情况, 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加固。

6) 对砖石结构的古建筑, 应注意检查砌体及砂浆的腐蚀、风化程度, 发现问题及时补强, 如有可能, 可在结构中增设拉结构件, 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和抗震耗能能力, 对难以加固的建筑也可考虑采用外部支斜撑等方式加以维护。

摘要:本文通过对木结构古代建筑的结构特征与震害分析, 以木结构古代建筑典型震害发生的统计规律为研究目标, 通过文献调查, 对其典型震害情况进行震害特征调查与数据的搜集整理。根据调查结果, 对各种典型震害的发生机理和特征等进行分析, 为木结构古代建筑抗震的加固提供依据。

关键词:木结构,古代建筑,震害

参考文献

[1]GB50005-2003木结构设计规范[S].

[2]薛素铎, 赵均, 高向宇.建筑抗震设计[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37-41.

[3]柯吉鹏.古建筑的抗震性能与加固方法研究[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66-71.

[4]何玲, 潘文, 陶忠, 等.村镇木结构房屋震害及抗震技术措施[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6, 28 (6) , 94-101.

[5]高大峰.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及其抗震性能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6]李钢, 李宏男, 刘晓宇.汶川地震村镇建筑结构震害调查与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9, 60 (5) .

典型调查 篇9

根据宁蒙引黄灌区自然地理特点和当地农村生活用水情况, 本文选择了宁夏青铜峡灌区的平罗县、吴忠市利通区, 内蒙古河套灌区的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五原县为典型区, 对4个典型区的农村生活用水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2 典型区概况

2.1 宁夏典型区

2.1.1 平罗县。

平罗县位于宁夏自治区银川平原的北部, 地处青铜峡引黄灌区下游, 隶属石嘴山市。平罗县辖7个镇6个乡142个村民委员会1 028个自然村。总人口为29.85万人, 农业人口22.4万人, 占总人口的75.04%。土地面积2 059.7 km2, 耕地面积5.60万hm2, 是宁夏自治区农业大县之一。平罗县地处西北内陆, 属于中温带干旱气候, 年平均气温8.4℃, 极端最低-30.3℃, 极端最高37.9℃。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80.6 mm, 区域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 070 mm (E601型蒸发器) 。全年降雨集中, 光照充足, 无霜期短, 蒸发强烈、空气干燥[1,2]。

2.1.2 利通区。

利通区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 西临黄河, 与青铜峡市毗连, 南与同心、红寺堡交界;东北部与灵武市接壤。利通区隶属吴忠市, 辖4个乡8个镇104个行政村3个农场 (办) 17个社区。2012年总人口39.43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0.07万人, 占总人口的50.91%。利通区土地面积1 384km2, 耕地面积2.84万hm2。利通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 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8℃, 相对湿度53%, 年均日照时数达2 936 h, 年平均降水量189.5 mm, 蒸发量达2 013.7 mm。呈现出气候干燥、降雨稀少、蒸发强烈、日照充足、风大沙多、昼夜温差大的特点[3,4]。

2.2 内蒙古典型区

2.2.1 临河区。

临河区为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所辖, 位于河套平原中部, 南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相望, 北倚阴山, 东西分别与五原县、杭锦后旗毗邻。临河区总土地面积2 354 km2, 耕地面积13.93万hm2;辖2个乡7个镇2个农场1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4.8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1.48万人, 占总人口的39%。

临河区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 蒸发量大, 多年平均气温7.8℃, 多年平均年最高气温36℃, 多年平均年最低气温-34℃, 多年平均降水量138.8 mm, 且年内分配极不均匀, 主要集中在7—9月, 占全年降水量的70%, 多年平均蒸发量2 236.7 mm。

2.2.2 五原县。

五原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 河套平原腹地, 隶属巴彦淖尔市, 东与草原钢城包头相邻, 西和煤都乌海相接, 南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相望, 北依阴山山脉。土地面积2 492 km2, 辖9个乡镇117个行政村, 总人口27.1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0.12万人, 占总人口的74.2%。

五原县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7.2℃, 7月气温最高, 平均气温22.8℃, 1月气温最低, 平均为-12.9℃, 多年平均降水量170.0 mm, 且年内分配极不均匀, 主要集中在7—9月, 占全年降水量的70%, 多年平均蒸发量2 040 mm。气候干旱少雨, 日照充足, 蒸发量大。

3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

3.1 宁夏典型区

平罗县现有集中式供水工程13处, 主要分布在陶乐、黄渠桥、崇岗、城关镇、通伏、宝丰、姚伏、渠口、头闸等乡镇, 基本实现了农村饮水供水网络全覆盖, 解决了22.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2012年农村生活用水量为164.33万m3。利通区现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处, 全部为集中供水工程, 其中:地表水作为水源的工程3处, 地下水作为水源的工程15处;设计供水规模在20~200 m3/d的工程5处, 大于200 m3/d的工程13处;现有的18处工程的供水水质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应用水标准Ⅱ类水标准, 2012年农村生活用水量为261.46万m3。

3.2 内蒙古典型区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农村饮用水主要由古城集中供水工程、份子地集中供水工程、狼山—小召集中供水工程、白脑包—丹达集中供水工程、八一—隆胜集中供水工程、干召庙—城关集中供水工程、图克—新华集中供水工程、马场地集中供水工程八大供水工程组成的供水体系承担。年供水能力907.35万m3。截至目前, 共解决了21.48万农村人口的饮用水问题, 基本实现了全区农村自来水全覆盖, 2012年农村生活用水量达771.25万m3。五原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建成9处集中供水工程, 按建成先后顺序分别为新公中—套海镇集中供水工程、隆兴昌—美林集中供水工程、银定图集中供水工程、什巴圪图集中供水工程、天吉泰镇集中供水工程、套海镇锦旗村集中供水工程、塔尔湖—新公中镇集中供水工程、东部五乡镇集中供水工程, 目前共解决了20.1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 2012年农村生活用水量560.00万m3。

4 典型农村生活用水状况分析

4.1 分析方法

根据典型区的农村生活用水量和农村人口情况, 分析各典型区农村生活用水定额, 对比所在区域农村生活用水定额, 并对各典型区进行对比, 分析其农村生活用水水平。

4.2 各典型区农村生活用水定额

根据各典型区的农村生活用水量和农村人口, 可以得出用水定额 (表1) 。宁夏、内蒙古自治区城市生活用水定额见表2。

(L/人·d)

注:内蒙古自治区数据来源于《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 (GB/T50331—2002) 。

4.3 对比分析

由表1可知, 平罗县的农村生活用水定额低于利通区;内蒙古五原县的农村生活用水定额低于临河区。根据表1和表2分析得出, 平罗县、利通区的农村生活用水定额分别低于石嘴山市、吴忠市居民生活定额的83%和65%;临河区和五原县的农村生活用水定额分别低于内蒙古自治区城市生活用水量最低标准的55%和65%, 分别低于内蒙古自治区城市生活用水量最高标准的73%和79%。

5 结语

宁夏引黄灌区2个典型区平罗县、利通区的农村生活用水定额分别低于石嘴山市、吴忠市的83%和65%;内蒙古引黄灌区两典型区临河区和五原县的农村生活用水定额分别低于内蒙古城市生活用水量最低标准的55%和65%, 分别低于内蒙古城市生活用水量最高标准的73%和79%。

摘要:根据宁蒙引黄灌区自然地理特点和当地农村生活用水情况, 选择了宁蒙引黄灌区的平罗县、利通区、临河区、五原县4个典型区, 对4个典型区的农村生活用水状况进行了调查, 并采用生活用水定额对比分析法, 分析了典型区的农村生活用水水平。

关键词:农村生活用水,用水定额,对比分析,典型区,宁蒙引黄灌区

参考文献

[1]陈默, 张林秀.村民自治与农村生活用水项目投资[J].农村经济, 2008 (12) :74-76.

[2]刘承芳, 张林秀, SCOTT Rozelle.我国农村公共品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道路、饮用水和灌溉项目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 2007 (2) :13-20.

[3]鲍琨.浅析我国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 (5) :12.

典型调查 篇10

1 评价方法与指标

1.1 选取网站流量统计指标

本文对亚心网的评价选取如下网站流量指标与用户行为指标。通过网站流量统计指标的描述, 来判断网民对亚心网的喜好关注程度。

(1) 选取4项网站流量指标: (1) 独立访问者数量; (2) 重复访问者数量; (3) 页面浏览数; (4) 页面的统计指标 (子网站流量) 。

(2) 选取3项用户行为指标: (1) 用户在网站的停留时间; (2) 用户来源网站; (也叫引导网站) ; (3) 在不同时段的用户访问量情况。

1.2 选取网站绩效评价指标

在对亚心网的评价中具体选取以下5项评价指标。通过电子商务指标的描述再结合网站流量统计指标, 来判断亚心网的运营状态。 (1) 功能是否丰富; (2) 信息更新率; (3) 广告投放的热度; (4) 企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5) 栏目热度。

2 对亚心网流量与绩效的统计观测

调查以2011年2月至4月为数据观察期, 对亚心网的独立访问者数量、人均页面浏览数、子网站流量、不同时段用户访问量、拥有的功能、信息更新率、广告投放的热度、企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栏目热度等9个项目进行为期3个月的统计观察。以亚心网站注册成会员身份每日23点登陆网站观察30分钟, 查看客户留言, 观测网站的信息更新情况。除在网站的前台进行搜索统计信息以外还电话咨询亚心网网络中心。同时还做了其他辅助性的调查活动。

2.1 网站流量观测与比较

2.1.1 独立访问者数量观测

调查显示亚心网在新疆各大网站中排在首位, 但与搜狐网相比明显看出亚心网的疆外网民用户很少。从一个季度来看, 每一百万网民访问亚心网的用户只有178人, 只占到总人数的千分之二, 人平均浏览仅3张页面;而每一百万网民访问搜狐网的用户有114037人, 占到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一点四, 人均浏览10.4张页面。

2.1.2 子网站访问情况观测

经统计观测亚心网子网站数主要有19个, 各子网站和独立访问者所占百分比如下:www.iyaxin.com 45%、news.iyaxin.com22%、home.iyaxin.com 22%、photo.iyaxin.com 16%、bbs.iyaxin.com 12%、law.iyaxin.com 11%、ent.iyaxin.com 11%、zt.iyaxin.com 8%、pinglun.iyaxin.com 8%、edu.iyaxin.com 6%、fl.iyaxin.com 6%、blog.iyaxin.com 6%、sports.iyaxin.com 4%、video.iyaxin.com 4%、pk.iyaxin.com 3%、net.iyaxin.com 3%、lady.iyaxin.com 1%、e.iyaxin.com 1%、game.iyaxin.com 1%。

经统计观测搜狐网子网站数主要有18个, 各子网站和独立访问者所占百分比如下。tv.sohu.com 25%、搜狐博客24%、搜狐新闻23%、搜狐22%、搜狐体育12%、搜狐娱乐频道11%、搜狐汽车9%、t.sohu.com 7%、v.sohu.com 6%、搜狐女人6%、搜狐健康5%、搜狐社区5%搜狐财经4%、q.sohu.com 3%、搜狐IT频道3%、搜狐股票2%、搜狐游戏2%、搜狐读书频道2%、其他2%。

2.1.3 用户驻留时间观测

对“用户在网站驻留时间”指标的考察由于可操作性的影响无法获取确切的数据, 所以采用用户来源网站来反映用户如何来到网站的, 至于用户访问了哪些页面和用户所浏览的网页数量可从网站流量指标获得。

经统计观测, 链入亚心网用户的来源网站有14个。

经统计观测, 链入搜狐网用户的来源网站有19个。

2.2 亚心网绩效分析

2.2.1 网站内容频道与功能实现的统计对比

经统计观测, 亚心网可实现33个内容频道。具体为新闻视频、热点视频、网民视频、新疆新闻、地州新闻、热点新闻、全媒体快讯、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法治社会、中亚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新疆体育、健康新闻、图片;亚心中亚网、亚心俄文网、亚欧大陆桥网、经济报数字报、晨报数字报、大陆桥杂志、华侨报、折扣、手机亚心网、博客、社区、论坛、亚心团购网、游戏。

而搜狐网可实现49个内容频道。具体是精品栏目、今日要闻、今日热闻、今日视点、新闻大视野、视觉联盟、媒体关注、图片、视频、军事、广电同期声、媒体推荐、国内社会、国际军事、产经资讯、体育娱乐、健康资讯、母婴资讯、时尚资讯、旅游咨询、文化读书、教育校园、女人男人。搜狗、输入法、浏览器、地图、邮件、微博、博客、白社会、BBS、校友录、视频、游戏、团购。

2.2.2 对亚心网信息更新效率的统计观测

调查对亚心网站从2012年3月份至2011年4月期间所有发布的信息进行了观测统计, 内容包括亚心新闻中心栏目下的所有新闻频道、亚心中亚网这两个大方面。调查显示从2012年3月份至2011年4月亚心网站每天更新一次, 平均每次更新20条, 更新速率分布不是很均匀, 有时隔一天更新一些头版头条要闻或是一些刚发生的引起人们关注的新闻事实, 有时隔两天整个页面一次大的更新。

2.2.3 对亚心网广告投放热度的统计观测

对亚心网站广告投放热度的调查, 主要是浏览观察网站首页投放广告的情况。亚心网把网幅广告投放在了首页的上端, 各区域栏目交界处以及页面右侧条形栏里, 总计投放了12个广告。文字连接广告是一种需要带宽最少、对浏览者干扰最少、最简单, 但有效果的网络广告形式。亚心网把文字连接广告投放在了导航条上方, 总计投放了8个广告。

2.2.4 对亚心网企业参与度的统计观测

对亚心网广告投放情况的调查同时也是对企业参与情况的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亚心网的网络广告主主要是大型企业, 他们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新疆广电网络、中国银联、中国联通沃·3G、友好集团网上商城、新疆广播电视大学、亚心团购网店面零售商等, 而这些企业和运营商全是面向新疆区域的互联网用户。

2.2.5 对亚心网栏目热度的统计观测

结合流量统计指标 (一级指标) 下的二级指标页面浏览数统计结果, 对栏目热度情况作出分析。由统计机构Alexa中文网站进行在线测试调查所得可知各子网站和独立访问者所占百分比分别是:www.iyaxin.com 45%、news.iyaxin.com 22%、home.iyaxin.com 22%、photo.iyaxin.com 16%、bbs.iyaxin.com 12%、law.iyaxin.com 11%、ent.iyaxin.com 11%、zt.iyaxin.com 8%、pinglun.iyaxin.com 8%、edu.iyaxin.com 6%、f l.iyaxin.com6%、blog.iyaxin.com 6%、sports.iyaxin.com 4%、video.iyaxin.com 4%、pk.iyaxin.com 3%、net.iyaxin.com 3%、lady.iyaxin.com 1%、e.iyaxin.com 1%、game.iyaxin.com 1%。通过测试数据发现亚心网用户访问量最高的栏目是亚心新闻频道, 其次是亚心社区中的院子频道。

3 综合评价

3.1 对亚心网用户关注度的评价

从全国网络用户来看亚心网独立访问者从1月30日到4月15日平均每百万人中有178人来访, 平均每人浏览了3.6张页面, 占到全国总网络用户的千分之二, 全国排第4860名。同期搜狐网平均每百万人中有114037人来访, 平均每人浏览有10.4张页面, 占到全国总网络用户的11.4%, 全国排第5名。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分析出搜狐网用户是亚心网用户的641倍, 人均浏览量是其4倍。

再通过用户行为指标分析数据得出用户链入亚心网网站有14个, 其中除了从百度、新浪、搜狗网站链入之外其余全是新疆本地网站, 由此可以看出亚心网的用户主要集中在新疆。用户链入搜狐网网站有19个, 链入该网站的网站全是国内知名的相关网站。然后从新疆网络用户来看目前新疆网民是634万, 按相对比例来分析访问亚心网的新疆网络用户也是相对比较少, 所以通过网站流量统计指标可判断出搜狐网的用户喜好关注程度远远高于亚心网, 其网站对用户的吸引力远远高于亚心网。

3.2 对亚心网功能丰富度的评价

亚心网拥有的功能频道数目已接近搜狐网的功能频道数目, 已达到了一个标准门户网站所具备的基本功能要求。亚心网着力打造面向中亚的电子商务门户网站, 以新疆和中亚五国为区域范围, 重点突出新疆地域特色。因此无论从新闻信息到房产、汽车还是从社区、博客到团购网站, 都是以新疆地域特色为主体。

3.3 对亚心网社会效益的评价

首先是信息更新热度。在网站信息更新速率上, 亚心网达到了平均每天更新一次且每次约更新20条的程度, 更新速率明显较低。其次是企业参与度与广告投放度。对亚心网站的企业参与程度与广告投放热度, 本次调查结果只有七家企业参与投放网络广告, 并且这些企业均是资金实力雄厚的新疆区内的大型企业, 投放的网络广告主要集中在栏目热度最高的亚心网新闻频道的新闻中心页面。很难寻觅到中小型企业的身影, 可见企业参与程度还较窄, 显然无论从经济收入和营销推广方面都影响到亚心网的广告运营效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 亚心网作为新疆第一门户网, 对新疆区域电子商务发挥了引领作用, 尤其是面向中亚的信息与商务平台功能比较突出, 具有较强的区域特色。但是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 需要注意三方面的运营管理问题。一是网站功能精细化问题, 从网站的丰富度看亚心网的功能频道数目已接近搜狐网, 达到了标准门户网站所具备的功能模块。但是功能堆叠、泛而不精, 需要进行细化和深化。二是网站创新问题, 与搜狐网相比亚心网同全国其他大多数网站一样缺乏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表现出网络同质化的现象。三是网站推广问题, 亚心网作为新疆电子商务门户网的领头羊, 其被链接的局限性和被连接量都较低。网站的知名度低, 推广力度疲乏是摆在新疆门户网站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小栓, 高明, 张健, 赵明, 傅泽田.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 2007 (2) .

上一篇: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下一篇:图像自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