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信息化

2024-05-20

服务信息化(精选12篇)

服务信息化 篇1

一、服务支撑云平台产生的背景

1.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

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支付的模式, 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 (资源包括网络, 服务器, 存储, 应用软件, 服务) , 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 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

2. 国家政策及职业教育信息化

近年来,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指导意见的出台, 职业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开始蓬勃发展。一部分职业院校, 特别是国家示范校, 根据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情况, 采购了较昂贵的硬件设备, 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及各种应用软件的部署。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2012年7月制定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建设方案》提出:规划与建设教育云服务平台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架构的实现方向。

在云计算的辅助下, 职业教育进入了2.0时代。云时代意味着职业教育的育人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学生去向都将创新。因此, 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实践领域, 都要未雨绸缪, 树立云时代的职业教育观, 构建云时代的办学模式, 校正云时代的培养目标, 预设云时代的就业与生涯发展。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云计算的探索和研究势在必行。

3.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 职业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等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来说, 由于信息化起步较晚, 起点较低, 总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加上有些地方财政困难, 经费投入不足, 思想观念等问题, 工作进展仍很缓慢。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信息化技术设施建设不平衡, 学校的计算机管理人员水平提高缓慢, 学校开展信息化建设顾虑重重。主要面临的问题如: (1) 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2)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专业的运维人员、院校的信息中心一般难以达到要求; (3) 信息化系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4) 信息化资源利用低、信息共享少等。

二、服务支撑云平台的内涵及组成

1. 服务支撑云平台的逻辑架构

在职业院校信息化面临诸多问题的同时, 各种信息化解决方案也不断产生。近年来, 随着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在世界及中国国内的蓬勃发展, 我们在深入研究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职业院校信息化领域进行服务支撑云平台的建设思路。具体解决以下四个关键问题:

第一, 规避学校运维人员人力不足, 技术水平不高的现状, 减弱学校引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平台的运维顾虑;当前职业院校的教师与工作人员普遍缺乏计算机技能,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够, 但同时也非常缺乏信息化实施和管理人才, 直接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学校领导想引进先进技术和平台, 但又不敢不能引进, 担心没有人维护, 没有人能掌握, 最终成为展示工程。越是不引进信息化技术与软件平台,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越是没机会得到提升, 仿佛越是没有数字化信息化的必要。其实不然, 在信息化浪潮中, 他们不知不觉就落后了很多。通过职业院校信息化服务支撑云平台, 院校可以在线提问或提需求, 局端可以在线对院校的系统进行升级或打补丁, 减少院校的信息中心专业人员数量和运维工作量。降低院校信息化重复投资, 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整体管理效率。这样将职业院校信息化的运维成本, 人员投入降到了最低。用户只需要关注校园数字化带来的管理、教学、资源建设、办公的便利, 无需担心平台的运维与支持。

第二, 创新问题反馈机制, 避免用户发现问题无处反馈, 反馈后响应时效低, 帮扶用户认可了解平台, 辅助用户轻松掌握功能;

通过云计算的服务平台, 职业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所有软件支撑与应用平台, 都可以轻松快捷完成运维支持, Bug修复, 软件升级。因为云端的强大远程支持能力, 系统运维都只需要在云端进行操作, 本地可以立即得到更新。应用软件实现文件下载、远程自动更新。同时用户可以实时通过在线方式向云端反馈问题, 并能及时得到相应。

第三, 创新信息化服务新模式, 为教育主管单位提供统一的运维体系和平台,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解决因时空限制带来的联络沟通问题, 减少重复建设资金;

借助云计算的服务平台, 教育主管单位可主动推送信息化建设相关的通知公告, 招集会议活动, 表彰优秀人事, 传达上级指示, 发送新闻简报等信息, 为参建单位集中统一升级更新各种项目平台软件。充分发挥组织结构的管理协调作用, 及时完成信息的发布与更新, 完全解决因时空限制带来的联络沟通问题。

从总体架构上讲, 服务支撑云平台的参与方包括教育主管单位、职业院校。以教育主管单位作为牵头单位构建服务支撑云平台及运维环境, 采用云计算技术独有的动态接入技术把职业院校接入云端, 通过服务支持云平台把教育主管单位、职业院校有机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对职业院校传统信息化建设技术手段实现了根本性颠覆, 使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2. 服务支撑云平台的主要组成

第一, 云管理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云管理平台, 进行统一的身份认证、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数据交换, 分属于不同院校的各种应用可以按需接入, 接入后的各类资源、数据都能达到最大化的共享, 各个职业院校就可以通过授权方式获取并且进行使用。

第二, 云诊断和升级平台。可以解决职业院校运维人员人力不足、技术水平不高存在的问题。学校端可以进行在线升级与维护, 当学校端发现系统存在问题, 可以通过问题反馈系统快速发送到服务云平台的运维端, 运维端得到汇报后第一时间进行分析, 这个过程不需要学校参与。当升级包完成后需要进行升级解决问题时, 只需要通过云平台在线升级即可完成, 问题排除后学校会第一时间得到反馈。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彻底解决了由于运维人员不足导致故障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

第三, 云监控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云监控平台, 可以通过云服务支撑平台对各个接入云端的学校进行整体的应用系统使用情况监控, 包括应用系统使用情况、网络异常情况、日志异常情况、系统运行情况、数据使用及异常情况等;大大保证的应用系统使用的稳定性、可靠性, 有效减少系统运行的故障率, 提升了安全性能。

三、服务支撑云平台带来的收益

1. 运维费用的大幅缩减、运维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

大部分职业院校缺乏技术水平较高的运维人员, 如果是简单的系统问题, 通过与软件承建厂商沟通后进行简单调整即可解决。但是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则需要在服务器端进行复杂的操作, 由于受限于技术水平, 学校运维人员就不能及时并有效进行解决, 通过建设云支撑平台, 在云端统一进行升级维护, 将极大减少职业院校在系统运维方面的人力投入和技术投入。

2. 同等信息化建设水平下费用投入的大幅缩减

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来说, 面临着信息化经费不足的客观现实。而信息化建设是从基础到成熟, 从成熟到发展的过程, 周期性特征明显, 一般都需要较大投入。初期建设需要昂贵的硬件基础设施投入, 后期建设则需要采购或者定制各种各样应用系统, 如一卡通系统、教学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等。通过建立云服务支撑平台, 将从根本上减少职业院校昂贵的信息化建设成本。

3. 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对于大多数已经有一定信息化基础的职业院校来说, 各种软件系统相对独立,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信息系统之间很难进行信息共享和资源互通;通过建立云服务支撑平台, 不仅是学校内部的系统间资源可以共享, 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可以最大化资源共享, 从教育主管单位的角度看, 也可以利用信息手段推送资源到有资源需求的学校, 形成统一而有效的资源管理和共享流转, 从而整体上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水平。

四、结论

针对职业院校的服务支撑云平台是一个全新且有效的探索,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职业院校存在的信息化难题, 可以丰富和补充整个职业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形态, 同时也可以解决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的衔接问题。服务支撑云平台的建立需要教育主管单位和院校齐心协力参与, 同时也需要借助有行业经验的软件企业参与进来进行方案和技术支撑, 几方共同协作开创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新时代。

参考文献

[1]范如涌, 项晓乐.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09)

[2]张新宇, 尚萍.国外信息政策研究述评 (1990~2001) [J].现代情报, 2003年04期

[3]李建忠.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 2000 (06)

[4]杨晓宏, 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01)

[5]姬如.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职业教育研究》, 2014 (01)

[6]廖妍.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期刊论文]-中国电子商务2013 (19)

[7]姚双良.云计算在高校群教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探讨[期刊论文]-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3) .

服务信息化 篇2

故障等级:A、初级故障:多为对计算机软件或系统不熟悉造成。但未出现误操作或严重结果。通过简单的调试和操作即可排除。

B、中级故障:多为操作失误或病毒干扰所倒是的软件或操作系统出错。需要重新安装出错软件或对系统进行杀毒等调试。

C、高级故障:误操作、或病毒严重侵袭。导致杀毒软件等重要程序无法运行或系统严重出错,无法正常工作。需要重装操作系统。

D、特级故障:信息技术设备出现硬件故障。导致该设备严重瘫痪,无法运行、无法工作。服务方式:A、电话协助其自行解决

B、计算机远程协助解决

C、上门服务解决

D、设备送至信息中心进行维修解决 服务流程:

根据报修的不同形式,流程分为三套:

一、通过电话上报:报修人通过电话通讯上报故障维修。维修人在电话中询问故障情况,根据情况判断故障等级。(上报号码:XXXXXXXX)

1、如果初次判断为“初级故障”,则根据被服务方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水平的高低采取“电话协助其自行解决”,或“计算机远程协助解决”。如果被服务方不具备“计算机远程协助解决”的条件,则采取“上门服务解决”的方式解除故障。

2、如果初次判断为“中级故障”,则采取“计算机远程协助解决”的方式解除故障,如果被服务方不具备“计算机远程协助解决”的条件,则采取“上门服务解决”的方式。

3、如果初次判断为“高级故障”,则采取“计算机送至信息中心进行维修”的方式解除故障。

4、如果判断为“特级故障”,则查看该设备是否在被修期内。如该设备正处于保修期内,则协助上报人联系该设备的售后服务单位,做下一步处理。如该设备已过保修期,或维修将产生任何费用,则上报信息中心主管领导做下一步处理。

二、网络上报:通过网站专项版块故障报修。报修人将在该版块内详细介绍需维修的设备名称及故障现象。维修人根据上报情况判断故障等级,决定处理办法,并及时给与保修人响应的答复。(暂未开通)

1、如果判断为“初级故障”,可在上报维修版块针对故障对报修人进行留言,将故障的解决方法及具体步骤详细予以答复。或根据被服务方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水平的高低采取“电话协助其自行解决”,或“计算机远程协助解决”。如果被服务方不具备“计算机远程协助解决”的条件,则采取“上门服务解决”的方式解除故障。

2、如果判断为“中级故障”,则采取“计算机远程协助解决”的方式解除故障,如果被服务方不具备“计算机远程协助解决”的条件,则采取“上门服务解决”的方式。

3、如果初次判断为“高级故障”,则采取“计算机送至信息中心进行维修”的方式解除故障。

4、如果判断为“特级故障”,则查看该设备是否在被修期内。如该设备正处于保修期内,则协助上报人联系该设备的售后服务单位,做下一步处理。如该设备已过保修期,或维修将产生任何费用,则上报信息中心主管领导做下一步处理。

三、书面上报:填写信息化服务申报单,在该申请单中注明故障现象,并交于信息中心服务人员。服务人员再进一步判断故障等级,最终针对故障的维修时间和维修方式给予相应的答复。

1、如果判断为“初级故障”,根据被服务方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水平的高低采取“电话协助其自行解决”,或“计算机远程协助解决”。如果被服务方不具备“计算机远程协助解决”的条件,则采取“上门服务解决”的方式解除故障。

2、如果判断为“中级故障”,则采取“计算机远程协助解决”的方式解除故障,如果被服务方不具备“计算机远程协助解决”的条件,则采取“上门服务解决”的方式。

3、如果初次判断为“高级故障”,则采取“计算机送至信息中心进行维修”的方式解除故障。

4、如果判断为“特级故障”,则查看该设备是否在被修期内。如该设备正处于保修期内,则协助上报人联系该设备的售后服务单位,做下一步处理。如该设备已过保修期,或维修将产生任何费用,则上报信息中心主管领导做下一步处理。

备注:

1、服务人员迅速判断故障等级,维修方案,并根据具体情况利用本方案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

2、3、上门服务时间定为:每天上午10:30——11:30。送至信息中心进行维修的设备,将于每周的周三下午、周五下午进行维修。并于三个工作日内通知被服务人前来领取。

4、如遇特殊情况无法按时完成维修,则及时通知被服务人,做以相应的安排,避免耽误其工作使用。

农村信息化服务落实处 篇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期间,农业和信息化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实现信息进村入户,推动建立和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才能使农业信息化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捷径之一。积极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是今后一个时期信息产业部门必须认真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的必要性

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在于全方位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农村信息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革命带给我们的机遇,把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落后的农业生产相结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农村地区信息闭塞、教育落后。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将促进改变目前农村社会生活的状况、方式与观念,在农村社会的信息流通、科技和教育的普及与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等方面开创一个崭新局面。因此可以说,发展信息服务业是弥合城乡信息不对称,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

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是使农民更加贴近市场和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的有效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由于信息不畅、对国内外农产品需求变化了解不多,农产品产量往往受上年价格的影响波动较大,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而且也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通过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既可以使农民贴近市场,了解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又可以利用市场信息适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发展特色产业。近年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通过推进信息化和利用互联网等手段,为本地农产品找到了销路,有的还进入国际市场,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

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可以使先进的教学方法等优质教育资源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以及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此外,农村信息服务业也为加强农村党员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农村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信息产业部以“村村通电话工程”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投资额159亿元,使5.28万个行政村新开通电话,有11个省(市)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全国通电话行政村比重达到97.1%。在信息产业部和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气象局等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国涉农网站已达6389个。全国农业系统已经在260个地(市)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占地(市)总数的78%; 77%的县、47%的乡镇政府设置了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培养发展了近11万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广电总局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国家气象局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信息中心并延伸到乡镇服务站,通过“中国兴农网”建立的省、市、县分支机构,基本形成了一个辐射全国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许多省(市)政府主管部门动员社会力量,结合农民实际需求,组织共建包括农业技术、政策法规、质量标准等内容的共享信息数据库,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由中组部主抓的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在山东、湖南、贵州3个试点省和安徽省金寨县累计建成现代远程终端站点16万个;在9个新开展试点工作省(区)的25个试点市(地)共建成终端站点2.2万个,占乡村总数的50%。

农村信息服务业需求分析

当前广大农民群众最渴望的信息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农副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信息;二是农业科技包括养、种植业,病虫灾害防治等实用科技信息;三是提高文化科技素养和能力的教育培训。虽然农村信息服务业取得了一定进展,在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上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有如下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一是农民群众信息采集、加工、整合、发布、交换、共享难问题;二是农民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时效性、准确性难以满足;三是都面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即信息怎样到广大农民群众手中,农民群众喜欢用、用得起、用得好;四是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费用和运营维护的可持续性。

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的主要任务

一、建立农村综合服务体系。

推动面向农村农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做好信息服务业“助农”工程的关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通信管理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领导下,主动组织、协调、配合涉农部门,共同建设贴近农民需求的信息中心和信息站,推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在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调动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设备制造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的积极性,发挥信息技术、产品、网络和服务的综合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在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费用上,可以考虑用“几个一点”的办法来解决,即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出一点,电信运营商和软件提供商、设备制造商、信息服务提供商出一点,再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一点。

在信息资源开发方面,既要注重本地信息的采集和加工整理,又要整合中央各部委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涉农信息资源,形成贴近农民需要的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养种植等方面的科技信息、技能培训信息以及政策法规、气象服务、灾害预防、劳务需求、村务公开等信息。

在信息传输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公共通信网络和其他专网以及适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终端,将信息及时发布到农民手中。

在运行机制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以农民普遍能够接受的价格和方式提供良好、便捷、有效的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

二、建设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提供支撑和服务。积极鼓励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软件供应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商和信息服务商参与平台建设。通过提供技术支撑、咨询、培训等公共服务,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鼓励运营企业开发农村特色信息内容,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倡导农村健康文明新风尚。引导各类网站、短信服务商等增值电信企业加强各方协作,整合可用信息源,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一批专门网站和短信业务,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向广大农民提供经济实用的信息服务。

创新应用模式 带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成都市农村信息化经验

服务信息化 篇4

十一五期间, 江苏电信牢记社会责任, 持续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提高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能力。2006年在全国率先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电话”, 2007年率先实现全省18000个行政村“村村通宽带”, 2009年率先实现全省150548个20户以上居民的自然村“村村通宽带”, 全省3G精品网络建成和规模商用、2010年城市光网开通, 城市20M、农村8M以上带宽提供, 以及国内一流五星级数据中心、外包呼叫中心、全国游戏运营中心开通运营, 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引入应用、三网融合试点、下一代互联网试点等多个率先, 使全省信息通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保持在全国领先。

在基础通信设施能力建设方面, 截至2011年底, 江苏电信城市20M带宽覆盖率已达95.4%, 乡镇12M带宽覆盖率达92.34%, 农村8M带宽覆盖率达95%;商务楼宇光缆通达率持续保持100%;室外宏蜂窝基站超过15000个, DO基站15000多个, 室内分布系统12000多个, 建成WiFi热点接近13000个, 在网运营AP数超过67000个, 热点覆盖有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城域网出口ChinaNet带宽达到3960G, 往CN2的汇聚带宽达到310G;传输网总计提供DWDM等效2.5G通道7050个、SDH等效155M通道8.8万个, 干线光缆网能力达到9300皮长公里、29万芯公里。

在信息化推进方面, 在企业层面推出了总机服务、综合办公、全球眼、主机托管、呼叫中心外包、容灾备份、销售管家、物流e通等服务, 推进数字企业建设;针对政务信息化, 推出电子政务、平安城市、数字城管、应急指挥、税务综合应用、警务e通等服务;在社会信息化层面, 推出数字校园、数字医院、数字旅游、数字景区、数字社区、智慧城市等服务;在农村信息化领域, 实施“百镇千村”信息化工程, 为农村客户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 将广袤农村带入信息化的春天。

“十二五”江苏将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增长和惠民优先将成为这一时期发展的主要特征。围绕全面推进江苏“两个率先”与“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战略目标与要求, 落实好“十二五”新时期江苏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 江苏电信将:

加大资源倾斜与投入, 全面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 保持江苏信息化基础能力的领先

江苏电信将进一步加大在江苏省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综合平台开发、应用开发和推广等方面的投资力度, 到“十二五”末, 在江苏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00亿元。重点打造“宽带江苏、光网城市”, 规模部署下一代骨干传送网 (OTN) 、智能光网络、100G等先进技术, 普遍达到“百兆入户、千兆到楼、T级出口”的能力, 满足用户发展及带宽提升需求;建设覆盖全省所有区域的3G网络、热点全覆盖的高速WiFi网络以及向第四代移动通信网演进的泛在无线宽带网络。全面启动以IPv6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和开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网试点, 做好基础设施战略储备。全力支撑江苏信息化水平总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初步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的目标。

加大新技术、新业务的落地与推广, 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深化“两化”融合, 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助力江苏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十二五”末, 中国电信在江苏的信息产值将达到400亿以上, 带动信息消费2500多亿元;在江苏建设国内领先的物联网基地、云计算基地、游戏基地、国际数据中心、呼叫外包中心等, 有力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服务产业的升级转型。

江苏电信将面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推动企业实现研发的智能化、生产线的自动化、产品的数字化、产业链的网络化, 提升核心竞争力。面向中小企业, 提供通用型的办公自动化、ERP、CRM、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等应用系统, 降低信息化投入成本, 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支持江苏企业电子商务环境建设, 积极提供丰富的应用服务。加强与本地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内容与应用开发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合作, 5年内全集团采购江苏相关企业设备和产品达到340亿元。

面向中小企业, 积极开展“数字企业”创建活动, 为“数字企业”提供三项优惠政策:减免使用费、专属客户服务、培训体验活动, 切实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门槛, 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力争到2013年, 创建万家“数字企业”, 认定百家省级“数字企业”示范企业, 使全省“两化融合”水平明显提高。

以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设在江苏的物联网基地为中心, 在电子支付、交通管理、智能农业、数字城管等重点领域培育孵化并推广普及物联网应用, 带动100个物联网项目, 发展10万个物联网终端, 带动一批物联网合作企业, 从而推进“智慧江苏”建设。重点有“南京智慧青奥、“智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智能交通、数字城管”等系统建设。

积极开展云计算基础研究及应用标准制定, 提升云计算服务能力;2011-2013年建设云数据中心基地, 引导各领域全国性云计算项目落户江苏;提供行业应用、中小企业云服务、虚拟桌面应用和面向公众客户的云电脑、云存储等新业务;深度参与江苏重点软件园区云计算基地建设。

以设在江苏的中国电信游戏运营中心为基地, 将“爱游戏”发展成为国内业界领先的综合游戏运营平台, 为客户提供覆盖手机、TV、PC多种终端的跨平台融合类游戏服务, 并在三年内实现手机游戏、TV游戏进入全国行业前三、多屏融合游戏形成差异化优势, 为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加快在江苏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中心 (IDC) 、中国电信灾难备份服务中心, 在省内建成1万㎡绿色节能的高等级国际互联网数据中心;引导国际互联网公司、海内外集团级客户灾备优先选址落户江苏, 2014年前力争10家集团级客户的灾备中心入驻江苏。

重点打造南京徐庄 (重点针对大型企业总部和政府部门) 、扬州声谷 (重点针对国内企业和新兴电子商务企业) 、无锡IPARK (重点针对国内大型企业和欧美项目) 、苏州声浦 (重点针对台资企业、日韩企业和欧美企业) 等四个中心, 到2015年将会达到两万座席的规模, 助力江苏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努力推动信息化协调发展, 提升全省整体信息化水平

江苏电信将加快实施农村光网络建设, 围绕农村政务信息化、商务信息化和民生信息化, 拓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面向“三农”提供优惠、快速的通信服务, 鼓励和吸引广大农民上网、用网, 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信息化。持续服务“大学生村官”项目, 建好“两网一系统” (村官网、信息田园网及大学生村官动态管理系统) 。与此同时, 更加关注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的同步提升, 加快江苏沿海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 协同长三角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服务支撑保障能力。

大力推广民生信息化应用, 践行惠民、利民

江苏电信将践行“绿色应用”的环保理念, 促进“智能农业”、“智能家居”、“节能监控”等节能项目复制推广;整合视频监控资源, 完善社会治安监控系统, 全力协助提升“平安江苏”建设水平;推广“翼机通”、“市民卡”和118114号码百事通等项目, 在交通、医疗、娱乐等社会生活方面提供便民服务;协助环保部门实现对重点企业、重点河道、近岸海域的远程污染监控和告警处理, 提高污染事件的公众透明度, 保障饮用水安全;通过服务外包和社会渠道的建设, 5年内提供20000个就业岗位, 其中在中国电信呼叫外包中心中设立1000个家庭坐席, 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机会。

持续提高电子政务支撑能力, 助力智慧江苏

江苏电信将从加快政务信息网络建设, 提升电子政务信息化应用水平, 支撑政府在人口、安全、文化、卫生、法治等社会领域的创新管理和服务提升, 拓展短信、微博、视频等新型政民互动沟通渠道, 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水平等方面加快自身支撑能力建设。与此同时, 发挥中国电信有线、无线、卫星三位一体的综合化通信服务优势, 为党政机关提供高效的应急通信、指挥调度和辅助决策服务。

以南京、苏州、无锡、扬州为重点建设无线宽带城市群;积极开展以无线接入为特征的江苏智能小区建设, 在全省推广实施“百家政府部门无线政务”和“百个示范智能小区”等重点项目, 使智慧城市应用成为政府日常工作和百姓日常生活中可依赖的重要手段。

就业服务信息化总结 篇5

一、虚拟VPN改造建设、规划及应用情况

1、根据全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规划,在市局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依托“就业E通”综合服务平台,于2012年10月22日,与XX电信公司紧密合作,在我XXX召开了全区公共就业信息化建设专项会议,部署了由街道(乡镇)纵向延伸至社区、行政村总体规划思路。截止2012年11月9日,完成了现有街道(乡镇)(2街+9镇+2乡+33社区)及本级全体职工共61个“就业E通”节点的VPN网络虚拟化(二次拨号)改造,完成目标任务的210%。把本级平台的VPN网络宽带由ADSL4M直接提升为光纤20M,大大地提高了采用光纤高级数据传输结构。并与辖区内的2家定点培训机构达成意向,将在年底开通虚拟VPN,对本区内的149个行政村完成了部分电脑、网络等基础条件建设,将在下一阶段逐步开通村级E通,2013年将逐步向全区覆盖,到2015年底前实现我区就业工作业务全面实现网上办理。

2、11月29日,我区在XX电信公司视频会议中心举行了由13个乡镇(街道)、31个社区、2个村社区共46名经办人员参加的全区就业信息化管理业务培训会。XXX就业局XXXX调研在会议中做了重要讲话,强调了信息化建设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紧迫性,并指出通过虚拟VPN(二次拨号)技术逐步将数据

传输网络纵向下延到乡镇(街道)、社区(村)等基层节点,横向扩展到相关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特定节点。

3、依托市局信息中心,不断强化系统运用,保持我区就业信息工作常态运行;强化动态监控,构建长效机制。截止12月28日,我区共录入个人基本信息156314人,其中,就业登记20156人,失业登记5108人,失业保险参保5528人,农村劳动力登记121690人,其他业务数据也在加紧录入完善中。

二、工作措施

(一)落实组织机构,明确目标责任

1、建立贡井区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就业局局长、办公室和各业务股室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对就业E通节点及XX省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的指导、协调,全面落实我区信息化管理建设推进工作。

2、建立信息化建设工作机构。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落实办公室为牵头负责部门,明确一名专职网管工作人员负责具体工作的推进和协调。

3、开展基层信息化工作培训,主要针对街乡镇、社区、村组的就业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不断增强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熟练操作XX省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

4、建立全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奖惩制度,向13个街乡镇就业服务平台分解下达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将基础数据录入和信息

化建设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年度就业工作目标任务进行专项考核。

5、按照市局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开展情况,落实我局网管人员及时上报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作情况。

6、邀请市就业局信息化科和XX区电信局指导我局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7、制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建立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度。

(二)规范应用省网业务软件和OA系统

1、建立健全网上数据更新目标责任制,坚持“谁操作,谁负责”的原则,确保及时更新、数据有效,各个模块的核心数据指标不出现空缺。

2、健全业务软件系统管理与使用的岗位责任、网络管理、数据更新、信息监测、质量管理和审核等制度,规范网上业务前台办理程序。

田兰宁:探索养老服务信息化之路 篇6

衰老是生理性的,而老龄是社会性的

《智慧城市》:如何正确地看待社会老龄化的问题?

田兰宁:寿命是指在自然的情况下生物体从第一次呼吸到最后一次呼吸的时间,衰老是指信息的丧失和自由能的下降。衰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个体的变化并非遵循着一致、单‘、确定的规律。在你的身体中,身体某一个器官可能已经开始衰老,但是你还很健康,只不过需要更多的健康管理。

衰老是一个连续的、不易察觉的、渐进的过程,具有普遍性,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一过程。我们常常说衰老确确实实是一个过程一一年龄不断增长,生活能力从高到低。在这个过程中曲线总体是往下走的,但是我们可以康复,我们还可以健康地生活。这就需要有介入的手段一一轻度、中度、高度的。

那么社会意义的老龄化是什么呢?老年人群又到底需要些什么呢。实际上,在生理老化和心理老化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个体老化以后就将退出生产领域,所以从个体层面来说,其角色是中断的。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爸爸,当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会离开家,你会出现空巢,你的家庭角色就模糊了。社会角色也是这样的,你本来是总经理,一天工作12个小时,很多人都尊敬你,突然有一天你退休了,孤独等问题就会出现。实际上个体在社会老化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就是角色丧失的问题。

同样,老龄也是阶段性的,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老年角色会慢慢固化,而固化的过程中老年的特性角色也会中断。到了高龄老年,社会角色完全丧失。所以在谈养老的时候,应该意识到个体社会老龄化有一个特别大的特征,就是差异性。

《智慧城市》:那在老龄化巨大的差异性下,针对老年群体,技术方案应该是怎样的?

田兰宁:收入地位会变化,按规定大家都要退休,退休了社会角色就停止了。一般意义上,老年人的收入会明显减少,社会角色停止,就没有了社会价值,在社会上往往存在忽视老年人合法权益、忽视老年人价值和作用的现象。老年学常常说,当你忽视老年人口的作用,也就损害了社会的自我控制系统,老年人是整个社会大家庭大系统不可缺失的。

《技术的变革》一书中描述了人类的预期寿命一直在升高,技术的浪潮不断迭起更新,技术推动了人类寿命的延长,长寿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是好事。如果人类科技继续发展,人可能活得更长,会有更长的时间处于老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无法逃避的。技术发明越多,大家的生活条件越好,科技进步越多、医疗技术越发达,我们的寿命会越长。而技术不应该只是带来寿命上的延长,更应该用技术去服务关爱老人,为他们健康长寿有质量的生活提供必要条件。

养老信息化之路是全新的,是循序渐进的

《智慧城市》:养老信息化到底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田兰宁:人的一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家都很健康,生活工作都可以完成的很好。而到了中间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就开始退休,生活能力开始退化,发生角色中断。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寿命变长,角色中断的时间几乎与第一个阶段·样长。到了第三个阶段,大部分人町能会需要高度护理。我认为,养老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角色中断的过程中起到突破性的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未来30年,我们的社会会有大批角色中断这个阶段的人群,他们是我们服务的人群,是我们产品的消费者,他们的需求将是我们技术创新的动力。

社会老龄化遇到信息化的时候有一些东西可能会发生改变,比如现有的很多IT应用会消失,因为养老信息化整个交互的过程、数据的形式、处理的方式会完伞不同。虽然现在我们还不知道社会老龄化遇到信息化会发生

什么,但是我非常确信,这将出现完全的、新型的模式,也希望大家在实践、在探索养老信息化道路的时候,要用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去走这条路。

《智慧城市》:当下养老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如何?

田兰宁:目前,国内出现了很多很成功的医疗信息化方案,一般来说医疗信息化场景是围绕疾病治疗展开的。而养老信息化的场景是围绕老人要吃、行、穿衣、娱乐、购物展开的,从医疗信息化走到养老信息化,其实已经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从2012年成立养老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以来到今天,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案例,养老信息化的应用更是层出不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养老信息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的阶段提高了服务效率。到了整合阶段,便出现了很好的养老机构管理软件,整合了社会的服务资源,表现为一种集成式的居家养老照护。

今天养老信息化正在走向一体化的阶段,这便是“互联网+养老”。目前,养老信息化是否能迈入一体化的阶段?能不能引领养老服务的模式,为绝大部分的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服务?这些都有待于解答与尝试。

养老信息化“互联网+”新动态

《智慧城市》:“互联网+”的浪潮对养老信息化有何影响?

田兰宁:在养老信息化领域,目前有很多IT公司开始做服务,很多的服务提供者也着于创建了自己的信息部门、信息公司,很多养老机构设置了信息处、信息科,这都是非常大的突破。在讲互联网突破的时候,大家都非常兴奋,那是因为“互联网十”让老年人有机会成为虚拟的年轻人。互联网是年轻人最喜欢的,但如果有一个互联网真正把老年人连接起来,当现实的障碍消失的时候,老年人和社会的竞争将是头脑的竞争。有些老年人即使80岁了,头脑依然很灵活。如果“互联网+”能够把老年人的资源发挥出来,不仅对老年人来说是个福音,在“互联网+”时代,老年人还会变成宝贵的社会资源。

今后几十年我们每个人都会和网络有关,我难以想象现在没有手机我们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要作好准备,“互联网+”一定是大浪潮,会冲击我们的社会。

《智慧城市>:如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信息化?

nlc202309051558

田兰宁:福利司和发改委最近一起推出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居家养老服务机制相融合,对传统业态养老服务进行改造升级。信息技术的融入会推进一体化、开放,一定会引领出新的模式,这也是构建理想老年社会的重要性。福利司推出了三个试点,对整个养老信息化道路有巨大的推进,重点项日、试点工程,在作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养老信息化之路的建设必将加速进行。

在推进养老信息化的过程中,主管部门也提出了一些要求。首先便是制定标准,标准先行,使得养老信息化建设有据可依。配合养老信息化发展需求,还需要发布养老信息化建设的指南,有了指南,会使得养老信息化道路走起来更有方向。

其次,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和清华大学老年学研究中心共同开发了老年人能力评估工具,以数据为主的服务模式已启动。根据老年人需求制定老年人照护服务的计划,以人为核心的服务。在实际的老人生活中,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需要看护和辅助。我们服务质量怎么样?老年人养老机构生活状况是更差了还是更好了?尤其是居家服务,是不是老人待在家里就是居家服务了?这些服务的质量都一定要有测评,由评估数据产生的质量指标和服务基点,对服务的改进是有客观依据的,非常重要。

利用评估的数据计算成本组合,到现在为止,每一个国家的老年人群都是成本巨大的、消耗社会资源的人群,如何用信息化的手段、数据优化资源配置是非常大的课题。所有的IT系统一定要知道数据要服务的不仅是老年人,更要为国家政策的制定、社会资源配置服务。统一的平台下要互联互通,要形成数据的重组,真正提炼出为政府来制定政策的依据。

养老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造福老龄社会

《智慧城市》:最后请您谈谈信息化之于社会老龄化的重要意义?

田兰宁:每个人的价值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含义,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相信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了全新的价值实现方式。手机现在就好像一个人工器官,由于身体能力的低下丢失了社会角色之后,长谷川敏彦先生退休三次也可以工作,他在家里工作,睿智的头脑、丰富的阅历被释放出来,这是信息技术时代给老年人带来的好处。信息技术会使老龄化社会更美好,当谈到老龄化社会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说人类进步了、长寿了,另一方面,现在是421的家庭结构,有这么大的社会负担,那么多的老人要养。信息技术可以使我们维持老年人的尊严,支持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提供生活的便利和照护。当然还有可穿戴技术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舒适。

同时,我们不得不提到“创新”这个热词,因为老龄化社会恰恰是不懈创新的源泉,因为一切的问题都是新的,我们要用新的洒囊装新洒。

《老寿星的密谋》里讲到,我们的使命就是变老,别无他者,这是我们生命的重任。所以养老信息化这件事不可不做,人们就是会变老,就是会长寿,这是目前的客观事实,但如何建立起一个有福祉的社会,一个健康的老龄化的社会,这还需要大家一起共同探索。

论制造企业信息化服务需求 篇7

1) 发展中小企业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我国必须始终坚持的长期战略, 要正确把握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充分认识做好信息化服务工作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目前, 山西省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市场竞争加剧, 融资困难突出, 技术进步与转型升级缺乏有效支撑服务。以定襄县法兰锻造产业为例, 目前生产经营困难, 业绩下滑加剧, 濒临破产的企业占6.2%, 比较困难或勉强维持经营的企业占53.8%, 通过采取一些应对措施, 经营状况改善的企业占35.4%;因资金短缺、融资难问题突出的企业占54.2%, 略有资金缺口, 需要融资的企业占43.1%, 没有资金缺口、无需融资的企业仅有2.7%;60%的企业把资金用于扩大生产, 30%的企业把资金用于维持正常生产, 只有10%的企业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关注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增加研发经费。考虑转型升级的企业占69.6%, 还没有考虑转型升级的企业有15.1%, 不考虑转型升级的企业有15.3%。

2) 2009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山西省的中小企业尽管在数量上与解决就业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整体依然存在经营规模小、发展质量差、创新水平低、产业化发展不充分等问题。通过调研发现, 部分中小企业谋求转型升级的欲望十分强烈, 究其动因主要是基于企业家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和经济发展形势的判断, 以及优惠措施的落实, 使之能够从长远发展考虑, 并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渠道[1]。

3) 中小企业在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方面的服务需求的空间很大。但在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的情况下, 企业家往往顾此失彼, 很难得到信息化服务的有效支撑。众所周知, 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创新, 但面对创新资源不足和创新基础工作薄弱的难题, 企业确实在创新发展方面举步维艰。所以, 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培养和引入高端人才, 加大创新支撑力度, 实为当务之急。特别是在产业集群区域, 企业家急需通过信息化服务平台, 开放技术实验室和测试基地, 提供综合配套的优质服务。

2 制造业产业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构想

2.1 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思路

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 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通过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一要从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的高度审视当前产业发展, 发现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二要加强产业引导, 以“专、精、特、新”优势中小企业为载体, 培育发展市场潜力较大的产业,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要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 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支持, 促进企业由粗放式增长向节约、集约、安全式增长转变。特别是对科研能力较强的成长型中小型企业, 要通过科研项目支持, 构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提供设计、研发、检测、咨询、新技术推广服务, 帮助企业增强创新能力。

2.2 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前景

目前, 许多企业还没有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一方面高校有科技研发的资源和大量有产业化价值的科研成果需要转化,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有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和开发新产品的迫切需求, 这就需要一个桥梁和纽带, 把两方面因素紧密连接起来, 依托高校科技资源搭建平台, 促进成果、技术尽快变成产品。

2.3 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模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高校院所是技术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是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高校平台的科研设施向企业开放, 科研活动所获得的信息资料最大限度地向企业公开, 通过平台使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取高新技术资源, 积极参与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与有需求的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合作研发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和攻关项目。同时要按照“依托产业、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注重实效”的基本思路, 依托高校院所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对于企业创新发展要从招商为主转向引智为主, 引智的重要途径就是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 通过集聚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 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转移和企业孵化等服务[2]。

2.4 制造业产业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措施

一要按照“引领新兴产业集聚, 服务中小企业创新”的方向,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 培育和建设以高校院所为依托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二要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力度,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为重点领域, 广泛收集企业技术难题和需求, 统筹各方面力量, 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三要顺应企业、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新要求, 针对企业需求, 把培育创新型人才作为平台的重大任务, 建立平台与企业双向人才合作交流机制, 努力造就一支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着力打造瞄准国际前沿的产业创新平台, 把高校平台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引领者, 为山西省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创新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3,4]。

3 结束语

总之, 优化社会生态和政策环境, 发挥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优势, 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 完善创新驱动服务体系, 是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需求, 既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也是当前调结构、促发展的紧迫任务, 要求人们凝心聚力, 提高认识水平, 增强服务能力, 提升服务效果。

摘要:分析了山西省中小企业面临经济下行的严重趋势, 通过调研、分析与论证, 提出了依托山西省大专院校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构想以及加快构建企业创新支撑体系, 得出促进制造业产业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的思路。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融合

参考文献

[1]郑波.精益研发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助力[J].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 2009 (3) :5-7.

[2]陈鹏, 薛恒新.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SaaS应用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8 (1) :84-86.

[3]林艳辉.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 2008 (9) :51.

服务信息化 篇8

一、档案信息资源方面, 力求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

在当前档案信息化背景下, 档案信息资源的组织和配置要符合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 力求满足用户的信息需要。只有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配置要进行合理规划、适当干预或引导, 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日益增长并不断变化的档案信息需求为出发点, 同时尽量减少档案信息资源配置中可能出现或面临的重复建设重复配置, 力求做到有限的信息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我国档案馆是档案信息的主要来源机构, 档案馆内的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和根本。因此档案馆的馆藏结构和馆藏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档案馆要从当前的、近期的及长远的用户需求为导向, 不断调整优化档案馆的馆藏结构。馆藏档案信息的价值决定了其满足信息需求的层次和程度, 档案信息的均衡配置, 要从国家层面、地区层面、部门层面、组织和个体用户层面等不同维度综合加以衡量考虑, 做到档案信息资源配置有先后、有缓急、有侧重及有计划。

二、服务对象方面, 定位应该是真正的面向用户, 以用户为中心

多年来, 档案信息以保管和整理为主, 随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及档案信息服务思路的改变, 将工作重心转移为以档案信息利用及其相关服务为主, 真正凸显档案信息服务的重要性。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之下, 档案信息服务更加也较以往更具技术性。当今的信息用户接触现代信息技术较多, 信息素养较高, 这对档案信息管理的水平和档案信息服务的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档案信息服务的工作人员及工作队伍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尤其是要做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以用户为中心, 首先要做到区分用户的类型。但是, 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用户的类型较难区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用户不再受专业、部门、地域、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同时用户群体非常复杂, 用户的信息素养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语言文化不同、地理位置不同, 而且在利用信息资源时表现出来的需求和行为方式也有所不同。另外网上用户根据其兴趣取向, 形成了很多网上的社区。总而言之, 网络环境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 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要从用户角度出发, 探讨用户档案意识的培养方案、档案信息服务的宣传策略等等。我们要改变以前坐等用户上门的阵地式的服务模式, 要对档案信息服务工作进行重新思考及定位。在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 主动为用户服务。可以说, 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方式是主动的、积极的、个性化的服务方式。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档案信息服务要面向用户, 适应开放的、全天候的、交互式的档案信息共享的需要。

三、在服务的开放度方面主张档案信息服务持开放态度, 同时注重信息安全及信息保护

档案信息是重要的资源, 是开展很多工作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和基础性条件, 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要求档案信息秉承开放共享的态度, 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档案信息及服务。档案信息服务的开放首先要做到档案工作开放, 同时要加强档案信息内容的公开和共享。长期以来, 档案信息公开一直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日趋完善, 社会信息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 一些公务信息随着公务管理实践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公开, 并可供大众自由查询。在档案信息开放的同时, 一定要做好档案信息的安全保护工作, 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体系, 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目前的信息化环境下, 公共传播途径日益增多, 更要重视档案信息的安全体系的建设。掌握好开放与保密的关系, 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制度, 采用有效的监控预警方式、采取应急防范及异地备份等有效措施, 把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落到实处。

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引发了人们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对档案信息服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档案工作者和档案管理部门要重新审视自身所处的环境, 对自己形成更清晰的定位, 通过适宜方式和途径, 做好档案信息服务工作, 推动档案信息服务工作适应社会的发展并满足用户的需要。

摘要:本文从档案工作信息化的背景出发, 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开展档案信息服务工作。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档案信息,档案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金凡.试析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服务的创新[J].档案, 2009, (1) .

[2]王贤会, 贺冰, 曹军民.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变革与启示[J].中国档案, 2006, (4) .

农村信息化向综合服务加速升级 篇9

农业合作组织在今后几年中将快速发展, 运营商需开发面向农业合作组织的综合信息服务和应用。

今年4月中旬, 各大网站都刊登了这样一则报道, 讲述的是一名39岁的山东菜农, 因不堪包菜价格仅有8分钱一斤, 入不敷出而心生绝望踏入了不归路, 令人叹息不已。如果农产品的价格行情、市场供求等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能够得以改善, 或许如此的人间悲剧就不会再发生。

信息服务和应用建设是大势所趋

2011年“5·17”的主题是“信息通信技术让农村生活更美好”, 这同“改善民生、服务民生”的“十二五”规划主旨思想恰巧吻合, 而今年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也已进入综合信息服务的新阶段。

“在信息化进程上, 应按照先建后用的顺序。实践证明, 这一策略符合我国农村实际, 符合信息通信发展规律。”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近日表示。

一直以来, 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农村建设问题, “十一五”期间, 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 并将之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与此同时, 工信部及相关企业大力部署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根据工信部“十一五”村通工程会议总结, 截至2010年年底, 全国100%的行政村通电话, 100%的乡镇通互联网, 94%的自然村通电话, 全国近50%的乡镇已建成信息服务站和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

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的背景下,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开始逐步转移到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及提供综合的信息服务上来。正如农业部总经济师张玉香所言, “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将在信息服务上狠下功夫, 今后基于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和应用建设将成为趋势。

商业化市场运作机制待引入

受到农村的广阔地域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产品的多样性以及农村结构的复杂性等多维度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 运营商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的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难度较大, 业务架构要求也相对较高。

显然, 要想搭建好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向广大农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绝非易事, 这需要全社会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长期投入。在这其中, 政府各部门、电信运营商、IT企业、农户是参与建设的主体。在建设过程中, 这些建设主体要在农村信息服务的组织体系下, 打造良好的生态系统, 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原则, 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

在笔者看来, 首先要有长效的资金注入机制。以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浙江省为例, 该省采取的“政府出一点、电信贴一点、电脑商补一点、村里掏一点”的模式在当前阶段是比较合理的, 为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再者, 要有科学的商业化市场运作机制。虽然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政治性意义, 但从长远角度而言, 还需引入市场机制, 采用“谁投资, 谁受益”的双向投资机制, 同时通过市场价值规律调控企业的服务行为, 以实现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把握市场需求是关键

在解决了机制问题的基础上, 如何推进农村信息化由硬件普及向信息综合服务升级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难题。笔者认为, 只有整合了资源, 把握了农民的需求, 实施了创新模式才能切实为广大农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

通过资源整合、融合共享可以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成本, 进而实现专业化、标准化运营, 最终实现农村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首先是信息网络和平台整合。目前宁夏、山西等边远农村地区的“三网融合”成功案例, 实现了农村党员教育平台、数字电视平台、宽带网络平台、无线局域网平台等的互联互通, 为“三网融合”的国家战略布局提供了新思路。其次是信息终端的融合。网络和平台的融合为信息终端的融合提供了条件, 在终端融合的基础上, 广大农民只需一台信息终端便能接受基于各种平台的应用和信息服务, 这将减少大量的购买终端成本、培训成本等。再次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包括对信息服务场所、信息资源、信息服务队伍等要素的共享和整合。这一整合应由政府主导, 因地制宜, 开发有关涉农资源, 制定共享规则, 实现“一个站点, 多种功能;一个应用, 多个手段;一个队伍, 多种职能”的架构。

此外, 市场是由需求驱动的, 只有切实把握“三农”的需求, 为农民提供实用的信息服务, 才能被市场接受。首先, 相关部门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和挖掘农民的信息需求, 针对不同的群体提供针对性的应用。如提供面向农民工的务工就业服务, 面向种养殖户的农情气象、价格行情、病虫害防治等信息咨询服务, 面向农村商贸的市场供求、价格预测, 面向农村治理的电子政务服务等。其次, 信息服务的提供方式需符合农村人群的使用习惯, 调查显示, 语音服务是广大农村用户的首选, 运营商在实际的应用开发中需优先考虑。再次,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要与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相适应, 因此笔者认为, 农业合作组织在今后几年中将快速发展, 运营商需开发面向农业合作组织的综合信息服务和应用。

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服务拓展探析 篇10

一、图书馆要不断更新服务理念

(一) 图书馆应树立现代化、网络化以及协作化的服务理念。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这就使得人类的生产以及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要求中小型图书馆要进入到这个开放以及广阔的网络环境, 通过使用网络技术能够使得图书馆与读者之间, 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拉近。每一个独立的图书馆都具有一定的信息资源, 通过网络技术使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断丰富。

(二) 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 树立特色服务理念。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 图书馆要与时代的步伐保持一致, 不断扩大自身的规模, 增加藏书量, 从而能够使得图书馆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建设图书馆的过程中, 要充分挖掘本地区的人文以及地理的优势, 使得图书馆能够贴近市民生活, 最终能够满足市民的相关需求。为了能够促使图书馆的健康发展, 这就要求图书馆要打造自己的品牌, 开展特色服务。

(三) 在建设图书馆的时候, 引入精英文化理念。

目前, 图书馆的传统服务理念比较落后, 并且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 因此图书馆在人们心中成为一种陈旧以及封闭的代名词。在新的发展形势之下, 图书馆要树立精品意识, 从而能够为各阶层的市民提供多层次以及多方位的服务。

二、图书馆要不断优化服务资源

(一) 不断拓展馆藏资源。

随着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这就要求图书馆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从而能够使得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越来越丰富。因此, 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实体馆藏的建设, 还要更加重视虚拟馆藏资源的拓展。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中小型图书馆要不断转变自身的观念, 最终使得中小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得到丰富。

(二) 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的结构。

在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 会出现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这种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的。第一, 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第二, 中小型图书馆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在新的发展形势下, 图书馆要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并且要以能力为本对中小型图书馆进行管理, 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开辟新的思路, 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图书馆专业人员的潜力, 最终能够实现这些专业人员的价值。在配置人力资源的时候, 一般主要分为专业馆员和支持馆员这两类, 并且要按照合理的比例将这些人员分布在中小型图书馆的各个部门中。专业馆员队伍是由高学历、多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员组成的, 并且这些人员主要负责图书馆管理、信息开发、组织加工以及服务性的工作。然而支持馆员主要是根据各个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出发, 聘请相关的人员、义工以及其他人员构成的, 并且这些人员的学历水平比较低, 这些人员主要负责图书馆传统的日常工作以及某些专门性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 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安排好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从而使得图书馆馆员的视野得到开阔。

三、图书馆要不断拓展服务内容

(一) 从本馆的实际情况出发, 开展信息导航以及推介工作, 树立良好的图书馆形象。

在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 要通过传统的方式, 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办讲座、读者交流会等, 从而能够使读者了解本馆以及本地区的其他图书馆如何进行资源检索, 从而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使用图书馆馆中的数据库。除此之外, 还可以让读者了解到如何利用电子文献, 如何操纵远程通讯软件, 这样帮助读者获得较为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开办讲座, 能够使得图书馆管理人员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这就能够了解到读者在使用图书馆数据库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读者所提出的相关建议, 通过互动不仅可以提升图书馆的整体形象, 而且能够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以及依赖感。

(二) 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参与本地的文化建设, 不断提升图书馆的文化品位。

在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 要立足本地的实际情况, 发掘以及收集一些能够体现本地区特色的地域文化产品以及文化现象, 从而奠定了图书馆在本地区的优势地位, 最终促使本地图书馆的健康发展。由于每一个城市以及每一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历史背景, 因此图书馆在自我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建设工作。近年来, 一些图书馆开始重视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的文化项目服务, 在一些书籍中开始介绍当地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以及人文史籍, 从而成为较为珍贵的文化资源。在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 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要积极参与到本地域文化的收集、整理以及加工的工作中, 并且要结合地域文化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 从而能够打造特色的文化品牌。

(三) 不断拓展图书馆的领域以及区域, 提升本地文化档次, 丰富图书馆的文化建设。

在建设图书馆的过程中, 要立足本地的实际情况, 不断提升地域文化的档次, 最终能够提高本地资源的价值。图书馆的领域以及区域的不断拓展, 使得图书馆的地域文化色彩越来越浓厚, 从而使得图书馆能够满足不同地域读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伍晓星.论复合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 2010.4

打造大型信息化服务综合体 篇11

4月18日至21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暨第二届(2010)3G信息新技术国际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在这届以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城市等软件产业最新前沿技术作为重点议题的洽谈会上,中国西部信息中心获得了人们极大关注——作为四川省内最大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它所全力打造的这个大型综合信息化外包服务体系正努力帮助省市政府打造金融后援基地、外包服务基地和国家信息产业基地,以此实现立足西部、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长远规划目标。近日,中国电信“天翼空间”的推出,即验证了其信息化外包服务基地的角色定位。

中国电信四川公司的3G步伐

如何推出个性化的、贴近用户的3G服务?经过半年公测和内部调试后,中国电信天翼空间应用商城“转正”上市。3月17日,中国电信举行了其首个手机应用商城——“天翼空间”的上线发布仪式,成为继中移动推出移动应用商城MM(Mobile Market)之后,国内第二家正式运营应用软件商店的运营商。这也是中国电信四川信产公司继号码百事通114之后又重点打造出的前瞻性拳头产品。

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在3G服务上有这样两个优势:一是,硬件设施优势。由于中国电信四川公司目前拥有西部最长的光缆、中继带宽和出口带宽,以及四川最多的固定电话用户、宽带用户等优势,率先推出创新的3G技术抢占了市场制高点。二是,“天翼”套餐的平台经济模式成为其3G应用的显著特点。实际上,中国电信采取了“前店+后厂”的模式——以“天翼空间”为前店,以“应用工厂”为后厂。前者是聚合、体验、消费中心,后者是应用开发服务中心和开发平台。从横向上看,它具有“产品-渠道-客户”的结构,而从纵向上看,又具有“网络资源-中间应用开放层—销售平台”的层级。

目前,“天翼空间”成为覆盖市场上大部分软件应用平台,数十家手机终端品牌的手机应用商城。它涵盖影音娱乐、新闻资讯、游戏、理财、实用工具、阅读、旅行等多种功能,并能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手机服务。据了解,在这个成功的移动应用背后,正是中国西部信息中心的综合信息化服务能力,使得这一切得以顺利实施。

大型信息化服务综合体

作为中国电信四川公司的重点项目,中国西部信息中心是中国西部最大的数据灾备中心、信息安全中心、电话呼叫中心基地,是集通信、信息处理等为一体的信息化服务中心。目前,中国西部信息中心主要包括专业IDC服务、专业信息安全服务、专业外包呼叫中心服务三个方面。据业内人士透露,中国西部信息中心一期工程已经于2009年5月18日开始建设,预计今年6月将逐步投入使用。

记者了解到,在中国西部信息中心的建设规划中,“新一代综合信息化外包服务基地”的定位非常明确。那么,作为西部最大的信息外包服务基地,“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中国电信四川公司总经理助理林海告诉记者,以中国西部信息中心的主要业务之一——IDC业务为例,对传统数据中心来说,主机托管、机架托管是主要业务,而“新”,则主要体现在:托管服务之上,中国西部信息中心更能提供与商业模式相结合一体化解决方案。“如果是传统的数据中心,可能只提供IDC服务,我们的特点就在于把企业吸引过来,提供包括IDC、呼叫中心信息安全服务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系统的服务”。基于此优点,目前,中国西部信息中心已经先后成功的为互联网企业、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及政府机构等多达6000余家政企单位提供安全优质的全方位信息化外包服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服务类型来看,中国西部信息中心不只局限于IDC服务、专业信息安全服务、专业外包呼叫中心服务等这类基础的、传统的服务,同时它还向综合的、一体化的服务发展。林海告诉记者:“传统IDC主要首先集中在电源、带宽等的资源输出方面,而现在则要转变成计算能力的输出和服务的输出上”,“另外,信息安全也是另一个重要方面。互联网信息安全、如何与商业模式相匹配等等这类问题是我们关注最多的,而这点,恰好是传统的IDC所欠缺的。”

在保证基础IT服务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努力成为大型信息化服务综合体,是中国西部信息中心和中国电信四川公司的长远目标。作为集中国西南地区的区位优势、IT服务机会等多种优势于一身的中国西部信息中心。在面临新一轮的挑战时,充分显示出了它独特先进的一面,我们相信,在未来的竞争中,中国西部信息中心必将实现更快速的发展。

向服务转型,实现应用升级——专访中国电信四川公司总经理助理林海

《互联网周刊》:应用是3G竞争的关键。除了天翼,中国电信四川公司还有哪些3G的应用?这些3G服务有什么特点?

林海:我们将建立一条完整的3G应用产品线。举例来说,面向个人和家庭的存储产品。我们可以根据对数据的使用状态来界定不同的收费。有些应用我们已经开始成形,未来将推向市场。我们以前主要针对商业类用户,下一步,我们将向个人用户给予更多关注。在未来,终端价格的下降将变得更加迅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将更占主导地位,我们IDC的专业性也将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另外,定制化是中国电信3G服务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客户端直接放到订制的手机上,这会促进软件开发者更多的在我们的平台上做开发。作为全国的综合信息服务商,中国电信不仅拥有移动互联网业务,还具有广布的宽带优势,这决定了中国电信可以以更为综合、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呈现给用户。

《互联网周刊》:您提到中国西部信息中心要提供一体化的,超越传统IDC的综合信息服务,具体来说,是怎样的服务?

林海:比如,传统的IDC提供基本的数据托管业务,而中国西部信息中心在未来要达到在这之一,可以提供基础设备,数据维护等服务,客户可以保留自己的核心业务,将其他的数据工作交付给我们。在提供服务的过程,培养客户对我们的信任感,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体化服务,打造大型信息化服务综合体。

《互联网周刊》:云计算是否在这个新一代信息中心中扮演重要角色?

院校教育信息化服务与保障初探 篇12

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是以校园信息网络为基础,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 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 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用无形空间弥补学院有形空间的不足, 提升效率, 扩展功能, 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 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正如信息化构建服务型社会、服务型政府一样, 信息化在推动院校工作创新的同时, 也推动院校各项工作向服务型转变, 服务意识是院校信息化的生命线。

1 院校教育信息化服务保障的现状

1.1 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

目前, 院校信息化建设、管理、服务法规、制度不健全, 责任分工不明确, 形成互相推诿、扯皮、重复建设, 直接影响院校信息化的发展。

1.2 重硬件建设, 轻应用研究

在信息化建设中, 院校信息化建设部门往往追求“大而全”, 重建设轻应用、重建设轻培训、重建设轻维护等现象非常严重。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方面, 而在资源建设、应用建设和人员培训及激励上投入相对不足, 在教学设施建设上, 计划性和针对性不强, 管理软件分散且不兼容, 造成盲目投资, 资源浪费。

1.3 在信息化管理上, 缺乏统一规划、集中管理

院校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各自为政, 信息无法共享, 形成孤岛, 没有彻底解决信息共享这个信息化的最大难题。

1.4 主动服务意识淡薄

院校信息化主管部门为教职员工主动服务、超前服务的意识淡薄, 服务观念、服务资源、服务设施贫乏, 对教员、学员信息化知识指导、培训力度不够, 不能及时让新学员了解掌握校内信息平台的使用方法, 甚至校园网中, 有的应用系统处于“冬眠”状态。

2 加强院校教育信息化服务保障的主要对策

2.1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院校所有部门和院校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中的方方面面, 既要统筹兼顾、整体规划, 考虑其综合效益, 又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充分调动院校各方面的积极性。要使教育信息化建设理性、有序、健康地深入发展, 必须有信息化保障体系的强有力支持。

院校在开展信息化工作的过程中, 无论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基础应用, 还是更高层次的教学、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应用, 都离不开信息化保障体系的支持, 信息化保障体系在信息化工作中起着贯穿始终的作用, 建设完整的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是院校信息化发展的基础。

(1) 完善和充分发挥好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作用,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院校众多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 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 通过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管理, 才能完成好院校信息化项目的规划与建设。

(2) 持续推进制度建设。院校要认真调查研究和摸索规律, 根据时机制定和颁布一批具有指导性的政策文件和技术标准, 并将工作流程、管理权限、岗位职责等制度化、规范化, 使院校的信息化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合理的激励机制。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 在采取技术防范措施的同时, 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 完善信息安全制度。

(3) 建立信息化应用服务管理规范。一是设备管理, 二是系统网络管理, 三是服务管理, 四是资源管理。服务离不开管理, 管理依赖于服务, 通过服务使大家享用信息化的成果。因此, 需要建立统一的服务流程平台, 通过这一平台, 使教育信息化的运行、维护更加规范。通过技术手段保障服务质量, 提高服务水平, 以提升服务求生存。

2.2 更新观念, 强化信息服务意识

信息化服务机构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 更新服务观念, 强化服务意识, 创新服务理念。对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服务要由传统的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由浅层次的资源服务向多样型、专题性服务转变;由传统的单纯服务转化为多方协作;要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满足用户信息需求。

2.3 创新信息化服务模式和方法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显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需要, 这就促使人们改变信息服务的模式和方法。信息化服务的模式必须向着开放型服务、主动型服务、专题型服务、多样型服务发展。优质的服务保障是院校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的基础, 一流的服务保障, 不仅需要一流的技术, 更需有一流的服务意识与管理。为了保障先进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要把优质的服务作为一流管理的目标。逐步完善提高教学平台的服务、教学信息的服务、教学管理的服务、网络基础的服务、教学保障的服务、教学培训的服务、教学资源和环境的服务, 形成一个系统而又良性的服务体系。

技术保障工作者牢固树立现代服务意识, 即两个“理念”:服务在心理念。坚持服务要“用心”, 心里装着服务对象, 工作中事事、处处、时时考虑如何搞好服务, 把服务做深做细。信息是桥理念。采取各种宣传手段, 发布服务信息, 及时了解服务对象需求, 加强沟通。以优质的服务, 保障先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3 加强院校教育信息化服务保障的建设要点

3.1 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技能的培训体系

(1) 加强教育信息化理论培训, 构建正确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帮助广大教员树立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 了解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 提高教员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发展。

(2) 注重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培训。信息化技能在保障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 是教育信息化顺利发展的智力支持,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对院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可分级进行, 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分期分批的集中培训;聘请知名专家就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作专题讲座;利用网络课程培训。

(3) 注重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培训。信息技术已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 它要求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手段, 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一定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对象、课程内容, 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因此, 要想合理有效地运用好信息技术, 使之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就必须重视对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培训, 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了解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理论知识, 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技能。

3.2 建设高质量的教学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建设是院校信息化的灵魂, 一所院校教学信息资源是否丰富, 能否满足教与学的需要, 以及获取信息是否方便, 是衡量其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1) 加大资源建设投入, 加强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设立教育信息资源综合平台, 实现统一数据库, 统一标准, 统一用户管理、统一门户, 打破部门壁垒, 分工合作, 发挥整体优势, 消灭信息孤岛。在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中, 首先要围绕学科知识点, 按照学科教学系统化、标准化, 开发各学科专业的网络课程库与素材库;其次要借助网络教学平台, 将教与学的过程中创作或完成的资源整理入库。另外还要构建开放、标准、易用的资源管理、制作、整合与发布软件系统。电教教材要普及化、网络化, 每个学科、每门课程要有配套的电教教材, 落实人力物力财力, 对纳入院校教材建设规划的电教教材定期检查实施情况, 教材要强调高质量、系列化、网络化, 依托名师建设各个学科的精品课程。

(2) 建立有效机制, 促进资源共享。制定网络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实施办法, 切实保证制作者权益与积极性, 大力提倡院校间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建立有效的教育资源评审机制, 并提高评审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规范资源建设行为。

参考文献

上一篇:系统阻抗下一篇:轻度认知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