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2024-07-05

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精选12篇)

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篇1

2012年3月, 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 提出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 要造就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专业队伍、管理队伍, 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 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继续以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教师为重点实施培训、考核和认证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 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加快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积极开展教师职前、职后相衔接的远程教育与培训。到2020年, 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基本达到教育技术能力规定标准。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同年5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指出要“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继续实施全国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计划, 提高校长、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各地要鼓励学校组织在职人员学习、应用和创新教育信息技术, 逐步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高职教师信息化应用于服务能力, 是影响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性要素之一, 因此,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高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关键环节。

一、高职教师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概述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指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 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 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 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在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方面, 国内外尚未有一个统一标准。国外关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 如美国的《面向教师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英国教师信息与计算机技术培训标准等, 为通用标准或针对中小学教师的标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 (包括教科文组织) 于2008年提出了“高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框架”, 列出了教师工作的6个方面:理解信息化在教育中的作用;课程设计和成绩评估;教学法;信息技术;组织理论和行政管理;教师职业学习。国内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中提出了我国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具体见表1) 。

亚太经合组织资助的研究项目“职教师资标准及其形成方法”中曾经为我国的高职教师给出了定义, 其具体的描述为:在本领域中掌握专门的基础知识以及专门知识, 特别是与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实践有直接联系的知识, 能够正确分析和评价该专业领域的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 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在本专业掌握较广的职业实践能力, 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具有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基础和能力, 具有从事职业教育管理工作和处理相关公共关系的基本能力。具有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职业发展提供指导的能力以及职业发展能力。我国的高职教师不仅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 以指导学生参与日常的生产实践, 这是高职教师与其他普通教师最为明显的区别。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以“做”为核心的实现教育教学方法, 以及近期兴起的空间、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应用有助于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教师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现状

高职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能力尚可;在空间、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方面有所涉猎。但是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运用教育技术的内在驱动力不强, 能认识信息化对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化发展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教育技术的主动性不够, 并且受条件的限制, 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显著。二是针对性、创新性应用不够。高职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时, 对高职教学及高职学生特点的针对性思考不够, 没有很好地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及学生的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性开发应用。三是师生之间的信息化不对称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化鸿沟”。在信息化环境中, 年纪稍大的高职教师对技术存在一定的抵触和恐惧, 而高职学生思维活跃、信息化程度较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担心新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会影响到课堂教学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成果的评价等方面。

三、高职教师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职后培养对策研究

高职教师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职后培养, 是全面提高高职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要整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院校、教师多方的力量, 积极开展高职教师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职后培养。

1. 宏观方面。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高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出台专门的高职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标准, 并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纳入高职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组织开展高职教师教育教育技术能力远程教育与培训, 实施培训、考核和认证一体化的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同时在职称评定方面, 增加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相关内容, 从政策层面上助推教师积极提高开展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2. 中观方面。

各高职院校需依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台的高职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于服务能力标准, 制定校级高职教师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职后培养实施方案。并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师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校本培训, 并开展教育技术能力评价, 将培训和评价结果纳入教师工作考核, 引导和鼓励教师应用信息化开展教育与服务。

3. 微观方面。

高职教师要认识到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信息时代赋予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责任。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提升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水平:一是要转变观念, 转换角色。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 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导学者、助学者、促学者、评学者, 传统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像等构成的动态教材。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但是, 信息不等同于知识, 教育也不只是信息的获取, 学生仅依靠自己无法发展这些技能,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理解、转化和应用信息, 使得可用信息得到合理的建构。二是要提升信息化素养, 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想要成功从传统角色转向新角色, 一定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如掌握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学习理论;熟悉信息化教学环境;掌握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种教学模式;掌握信息化教学与学习工具等相关知识和技能。三是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 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的整体优化。如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和提供最新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思考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教学评价等。

总之, 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新的教学活动, 融合新技术与新教学法, 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有效教学与进行协同知识创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的通知”[Z].教技[2012]5号文件.

[2]朱明苑.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江苏省泰州市高职为例[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3:05.

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篇2

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

知识要点:

1.我国的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大体经历了起步、初期发展和深入发展三个阶段。

2.教育技术的概念

理解AECT94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该定义较好地回答了有关教育技术的基本问题,即指出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研究的对象是教育过程与资源;运用的方法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系统科学方法;教育技术的性质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领域。理解在教育技术中,教育与技术的关系,不是相加关系而是相乘关系,这种相乘关系体现了教育技术是教育与技术的整合,二者之间是缺一不可的关系,即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应当指出,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和技术条件。

3.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

教育技术研究的是教育与技术交叉部分的内容,它既不等同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也不是纯工艺的技术手段。在实践方面,主要是从分析教育需求出发,研究如何依据教育理论,合理利用技术手段与房发,优化教育过程与资源,从而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在理论方面,重点研究有关对教育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原理与模式。

4.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是为优化教育服务的,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作为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教育理论包括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以及传播理论、系统科学方法和媒体理论等。

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是指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包括教学系统、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与评价等内容。教育技术是为优化教学服务的,当然要依据教学的规律与原则开展教学活动。

传播理论:传播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信息交换过程。教育过程是一种传播过程,借鉴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教学过程的传播现象与规律。传播过程包含三个要素:传者、信息、受者,两种传播行为:发送、接收,还包括对传播媒体、传播效果以及传播过程中的编码、解码和反馈与干扰的研究等。

媒体理论:媒体是承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能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是人类学与教的工具。教学媒体技术包含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系统科学方法: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了系统科学的主要内容。系统科学方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直接促进了教育技术的深化发展。

5.教育信息的特征

信息时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也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条件。

教育信息是人类建立和改变只是结构的外在条件,具有如下特征:知识性。信息不全是知识,但是信息包含知识,获得了信息就能获得知识。共享性。信息是同物质、能源同样重要的资

源。但信息与物质、能源不同,信息可以共享,共享的人越多,信息的价值就越大;多样性。信息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声音、图像、文字、实物、形体等。传播性。各种信息都是可以传播的,只是不同形态的信息传播途径与范围不同。

6.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教育信息化的特征以及信息社会对教师信息能力的要求。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快速增长为特征的知识社会。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教育的信息化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教育信息化,简单说就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深化教育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全面提供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其中要掌握信息素养通常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与技能以及利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等组成。

信息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利用能力。

第三章 网络基础知识

要点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分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资源共享;2.信息交换;3.远程传输;4.集中管理;5.分布式处理.因特网:

因特网的概念;常用的因特网服务项目:WWW服务、电子邮件、文件传输。

信息浏览

常用浏览器IE的使用:地址输入、页面跳转、主页设置、网址收藏。

搜索信息

搜索引擎的概念;使用关键词进行信息搜索。常用的搜索引擎网站。

资源下载

用浏览器从网上下载网页、图片、文本和软件资源。使用专用工具进行下载。压缩软件的使用。电子邮件的使用;

网上交流

即时通讯软件(如QQ、MSN)的使用。论坛的使用(浏览、注册、发帖)。

计算机病毒与网络安全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新的特点;网络病毒的危害与防范。

第四章 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概述

要点

现代远程教育概述

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的目的是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教学光盘播放点(模式一)及其应用:电视机、DVD播放机的保养;DVD播放机的使用。教学光盘常用的教学策略。

卫星教学收视系统(模式二)及其应用:基于卫星教学收视系统的教学应用方式;国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浏览和应用。

计算机教室(模式三)及其应用:带中控的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步骤;投影机使用注意事项;电子教室软件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教学资源库系统素材的分类、资源的检索和管理。

第五章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加工

教学重点

知道图形、图像的类型、格式,知道图形图像的采集与制作工具和方法。

知道音频素材的简单处理。

了解视频的常见格式和简单处理。

能够简单处理视频和音频素材。

第六章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

教学重点

弄清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教学特点是什么?基本类型有哪些?课件的教学设计应包含哪些基本工作?课件的系统设计包含哪些内容?

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明白美术设计的作用是什么?其主要表现手段是什么?

多媒体课件评价的类型主要有哪些?评价的意义是什么?多媒体课件的审查标准主要内容是什么?

能够简述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

第八章教学设计与应用

知识要点:

1.教学设计的含义及其特点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学活动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特点:教学设计的系统性;教学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教学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教学设计的具体性。

2.教学设计的产生与发展

掌握教学设计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并且了解教学设计的发展深受学习理论的影响。使得教学设计经历了第一代(ID1)和第二代(ID2)以及第三代(ID3),掌握每一代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基础。(ID1)涉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ID2)涉及认知主义学习理论,(ID1)、(ID2)均属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模式。(ID3)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理论模式,其主要标志是以建构主义为其理论基础。

3.掌握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是在教学设计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开发、设计的理论的简化形式。了解三代教学设计的模式代表类型。着重掌握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及其特征。其中了解教学设计一般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中学习者、目标、策略和评价构成教学设计的四大基本要素。

4.掌握教学分析技术中包含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等内容。

学习内容是指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分析学习内容旨在阐明学习者满足学习需要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行为经验,规定学习者需要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学习内容分析是整个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了解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五大类。

掌握分析学内容的基本方法: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图解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

学习者分析是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的选用的教学外因条件、市和学习者的内因条件等提供依据,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掌握学习者初始能力确定的方法。

5.了解学习目标的作用,掌握学习目标的编写方法。

学习目标的编写方法:以研究行为目标著名的马杰提出中了ABCD编写方法。A:对象,B:行为,C:条件,D标准。

6.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及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是一个回答“如何教学”的问题。了解常用的教学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媒体选择和运用的原则方法等。

7.方案编写与成果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既是教学设计工作的总结,也是实施教学的依据。教学设计方案的形式有文本式、表格式、流程图式等。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功能具有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

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主要从教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可实施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评价主要从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经济性等方面。

第九章信息环境下的教学

本章中点讨论了教学资源的类别、教学功能,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以及评价等问题,要点如下:

1.教学资源依据教学功能可以分成素材、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课件三大类。

2.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把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运用超文本链接技术有机组合,并通过计算机运行的一种教学软件,具有多媒性、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等特点。根据其用途又可以把多媒体课件分成课堂演示型、自主学习型、模拟实验型、训练复习型、教学游戏型、资料工具型、网络学习型、智能学习型等。

3.多媒体网络课件主要应用于计算机和网络教室教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如:

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方式——问题探究模式

网络课件引领下的自主学习方式——任务驱动模式

4.多媒体课件主要应用于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教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如: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

5.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具有导向性、诊断性、激励性和研究性,目的是改进与调控。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对教学目标、课件、方法、教师、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一般方法是确定评价体系,制作评价量表,收集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第十章教育技术科学研究

本章主要研究了中小学教育技术研究中五个方面的问题

1.中小学教育技术研究的特点:问题即课题,课堂即研究室,教学即研究;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五类;新技术及其教育应用试点的研究,技术与教育结合的研究,信息技术融入教育对教育系统影响的研究,技术支持新型学习环境研究,技术评价研究;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技术研究应具备的素质,应用技术改进教学的热情,终身学习的习惯、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掌握教育技术及研究的方法,独立的研究精神。

2.课题的选题原则:科学性、需要性、可行性、创新性;撰写研究方案的格式包括:课题题目、问题提出、课题设计、研究条件和保障措施。

3.教育技术研究的常用方法包括:行动研究法是在真实活动中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研究环节是: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状或历史状况材料,(是以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一种方法)。其实施步骤为:选择课题——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方法——制定调查方案——开展调查——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法按其收集资料的具体方式和工具的不同可分为:访问调查法、调查表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等。

3.实验研究法是通过控制自变量、因变量和干扰变量而显示教育因素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方

法。

4.资料的收集和统计处理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目的是为假说提供论据,一般的研究都要收集教师、学生、媒体等相关方面的资料,对收集到得资料无论是计数资料还是数量资料都应进行差异效度的检测,如T检测、X2 检测。X-S分析等。

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篇3

【关键词】铁路专业运输 面向客户服务 信息化建设 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U2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376-02

当今是一个信息指数级增长的时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运输业的流程得到了优化、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化,提高了全社会的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影响企业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且影响运输经营服务手段、运行方式、组织形式的创新。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铁路运输企业必须转变原有的服务模式,针对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信息技术瓶颈,本文提出有关面向客户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一些基本思路。

一、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体现的几个方面

铁路运输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有如下几个特点:

1、铁路运输企业要以‘客户就是上帝为管理理念,树立极强的市场服务意识,转铁老大变过去“铁老大”的传统观念,把以前以自己企业内部生产为主信息化建设向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转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把企业内部生产需求的信息系统与满足客户需求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科学结合,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2、铁路运输企业的快速发展,整体的业务流程逐步在优化完善,新的服务项目不断的增加,在不断提高管理质量的同时,信息系统也不断的升级完善,在信息系统的全局控制、整体设计、技术支持、系统安全维护等方面的关键问题我们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做好。

3、信息交换技术的应用在不同的行业不近相同,在国家铁路为主、辅以公路和航空运输形成立体运输体系的运输模式下,铁路信息化步伐和程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运输方式。铁路运输企业根据的目前市场定位,在新业务不断增多的需求下,在全民服务越来越便捷的趋势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与海关、银行等业务相关行业的信息系统进行充分信息数据交换。

二、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的特殊性

1、铁路企业数据中心需要具备技术先进的数据传输平台和仓库式的基础数据管理功能。

2、需要具有较高的数据共享功能,实现不同基础平台数据和各系统数据的高度共享。

3、对外服务平台具有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信息输入/输出功能,并能与核心业务系统、管理系统实现准确、及时、安全的信息交换。

4、货物信息实时跟踪技术,特别是取货和送货信息实时采集技术的应用。

5、对外接口的复杂性和多样化,使信息系统的安全保证技术和管理要求更高。

三、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基本思路

1、信息编码设计要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目标

铁路建设的加快,火车运行速度的提高,铁路运输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客户对铁路运输行业的需求越来越高。以客户的需求为服务目标,提供优质的运输服务和货运信息跟踪服务是我们铁路运输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信息化建设就是要使客户用最简单的方法,及时、准确、方便、快捷的获得自己运输货物的详细信息。每批货物的运输服务由于地点的不同及运输时间需求不同等原因,有时可能是一种运输方式,而有时却可能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我们的客户往往只能收到运输企业所提供的运输凭证及发票。所以,铁路运输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关键词应该是提交给客户的运输凭证编码,客户在运输企业的网站或信息查询平台上输入运输凭证编码,就可以得到所需的货物运输信息。将单据编码作为信息系统的核心关键词也可以使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更加优化和科学。

例如:一家铁路运输公司,把客户需求运输的物品作为依据,设计出12位运输凭证编码。一些零散的客户就可以登录其公司的网站,在运输专项的栏目中输入12位的运输凭证编码,非常方便准确的查到货物承运时间、装运时间、当时所处位置、到达时间、交付给收货人的时间和货物签收人信息。对于老客户和较大的客户我们要通过对外的信息服务平台与他们需求的信息进行交换,来满足他们的货物运输需求。例如可将编码形式如下定义:12 位编码的首位是英文字母,表示运输凭证种类;第二至第十二位是数字:第二位和第三位是分公司代码,第四位至第六位是营业部代码,第七至第十二位是序号代码。单据序号保证两年内不会出现重复。同时,在信息系统中对应建立网点和窗口代码。

我们铁路运输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作用就是在保证运输安全的前提下,既要考虑客户需求的方便,又要考虑到企业自身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更为发展现在新兴的物流企业创造便利快捷的条件。

2、科学设计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

铁路运输企业是否采用网络型经营方式,采取集中分散式还是大集中方式,应根据企业的运输服务产品、经营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信息化投入等因素进行科学决策。我们企业要科学设计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要从全局出发,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定、必利实效为原则,在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及长期发展战略基础上,聘请行业专家进行有效的指导,经过反复的、科学的论证,确定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形式。

3、实现模块化设计

客户对运输信息的需求不断提高,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不同的客户,我们的运输企业要对运输信息的基础数据频繁的更新,而且还要不断的提高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及我们业务部门的为客户服务的工作质量。与此同时为了确保信息系统不断的优化,运行效率不断的提高,我们企业必须要对信息化系统进行模块化设计,以达到降低成本、方便扩展、灵活应用的目的,从而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实现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整体性提升。

信息系统模块化设计工作是非常复杂工作,需要有绝对的耐心和细心,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共同研究设计。具体有以下几点:

1)分层设计,首先按照不同运输服务产品设计大的模块,再按照该运输服务产品的货物流程、单据流程、信息流程、运价、计费里程等分别划分模块。

2)基础数据和业务流程分别形成模块,适应基础数据频繁修改的要求。

3)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分别形成模块,适应经营管理不断变化的需要。

我们的铁路运输企业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模块化设计,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拉近与客户间的距离,也使信息化系统的运行有了科学和安全的保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4、规范信息化系统的技术标准

我们国家运输业的三大方式:公路、铁路、航空,它们分别归于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有各自行业标准,国家的信息化技术标准发展还很慢,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行业信息化系统技术标准,我们要尽快规范信息化系统的技术行业标准,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起:

1)选择公共的和技术成熟的基础软件与设备;

2)明确信息系统各功能模块的接口技术标准;

3)制定外部企业及客户交换信息转换技术标准。

把现有的信息系统标准进行优化组合,新的系统中不但要有我们自己设计研发的软件,还要有行业部门统一推广的软件,并且及时的与客户不同信息系统进行信息交换。必须要严格执行制定的统一的信息化系统技术标准,确保运输信息的资源有效共享及网络信息安全运行。

5、业务流程的设计、信息点操作要求

如何才能更好的为客户服务,企业内部如何做好经营管理,首要的条件就是先设计出科学的业务流程,然后再应用信息固化业务流程。作为铁路运输企业,其业务流程的设计必须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坚持操作简单、手续简易、客户方便的原则,认真贯彻、严格执行,按照实际作业步骤逐续的注出货物流、单据流、资金流、信息流,还要确认各个业务部门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

业务流程的设计,不但业务部门的人员参加,作为信息部门的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更要参加,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边设计边掌握,把业务流程设计的详细、精准。如一铁路运输公司依据客户意见反馈,把以前在对货物进行运输时所需要多次填单和多次排队办理手续繁琐的问题进行改进,一切从客户方便的原则出发,把各个业务点的信息进行固化,设计出简化的操作流程,在企业内部单据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客户只要填写一次货物运输委托书和一次制单缴费就可以完成货物运输业务。这将极大的方便客户,同时减轻作业人员的工作负担。

信息点的操作是业务流程中的关键,由于信息化的建设,新的信息业务流程将对老的传统运输服务流程改变非常大,我们在业务工作中一定要认真抓好信息点的操作,设计简单易操作的信息点,明确信息操作点和操作质量的要求,不允许中断运输服务中的信息链条,确保货物运输信息的完整、准确。同时还应该对信息点的操作进行技术手段的监控,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6、确保信息的完整、准确

信息的完整和准确是保证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基础,确定信息收集各岗位的操作责任制,对收集到的运输原始信息及各种票据进行认真仔细的核对和分析。企业在信息化初期建设时,要设立专职的信息管理部门,对信息化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认真对待信息管理工作。清晰、仔细、严谨、准确的把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整理、信息分析等工作有条不紊的做好。

7、信息数据库建设

运输业务不断的扩展,信息的积累量越来越多,信息系统对数据的处理量也在随之指数级的增长,我们的信息数据库就必须做好优化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系统的高速运行,确保满足客户大量的信息需求。在数据库设计时,我们不但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还要考虑业务的关键数据,形成以系统关键词为主的信息存储方式。对数据库的优化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取原始数据形成数据仓库;

2)运用JDBC 数据库连接技术,实现异种数据库的数据访问;

3)数据仓库的数据按不同用途的主题进行使用。

8、信息化建设的安全管理

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在逐步发展,信息系统在铁路运输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必须把信息系统内外网络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够确保信息系统的准确、安全运行。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严格实行内外网的物理隔断,严禁外网计算机进入企业内部信息网。

2)对允许进入企业内网的计算机,采取 IP 地址、计算机内部号码、使用身份认证和密码等技术手段进行管理。

3)建立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监控系统。

4)制定严密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流程和技术标准。

5)制定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管理规则,并认真落实执行工作。

9、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

随着信息技术在运输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运输企业信息密集程度的提高,运输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运输从业人员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是彻底改变专业运输领域信息技术水平落后的关键,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制定合理、科学的员工培训制度,按制度制定员工培训计划,按计划进行员工培训。

对员工进行运输信息化专业技术培训,使员工熟悉铁路专业运输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尽快掌握信息管理技术和运输行业业务技能,提高对于运输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分析和应用能力,做好信息系统的整体设计、应用软件的初步设计和精细设计,把握好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再有我们还要加强团队精神和自我价值的培训。铁路运输企业的工作都是多人、多部门配合工作的,工作中必须要注重团队的配合,通过培训使员工明确自我在团队中的价值,懂得团队精神对铁路运输企业工作的重要性。

结束语:

铁路运输企业面向客户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铁路运输竞争能力的必要途径。我们必须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熟悉和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条件,以信息技术作为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技术支撑,采取集成创新的方法,在实际的工作中要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实践,以系统和科学的思维做好信息化工作。

参考文献:

[1]李远卿.提高铁路专业运输公司经济效益的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6,28(1):21-23.

[2]冯兢.铁路专业运输公司内部控制新机制初探[J].铁道经济研究,2009,(2):37-41.

[3]岳峻.树立全局观念支持铁路专业运输公司又好又快发展[J].铁道货运,2008,(2):27-29.

[4]吴江伟.RFID技术在我国铁路专业运输业务中的应用及效益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

[5]陈京亮.铁路专业运输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探讨[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0,32(5):57-61.

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篇4

一、档案馆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的现实意义

1. 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是由档案馆本质属性

决定的必然走向。档案馆的立馆之基在于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 这“三个服务”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强调档案馆的公共性, 并不意味着否定档案馆固有的本质属性与基本职能, 档案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 履行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职能与履行为社会公众服务职能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应当说, 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完全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求;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求则是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基本着眼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档案馆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是对档案馆职能的延伸与强化。因而, 在开展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确定档案馆服务职能定位时, 既要在指导思想上打破以往那种过分强调档案馆机要性、保密性特点而导致信息服务领域狭小受限的束缚, 又要在坚持档案馆机要性、保密性的同时,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努力发挥档案馆所具有的公益性、公共性优势, 服务于领域广阔的社会需要。可见, 档案馆的社会公共属性决定其必须以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为主要手段, 巩固档案馆面向社会履行信息服务职能的客观基础。

2. 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是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实践的职能需要。档案馆肩负着积累、保存社会历史记录的重任, 以掌握大量信息资源、拥有稳固的开放渠道等独有优势而成为连接档案信息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纽带。在档案管理与利用实践中, 档案馆始终处于社会档案信息资源“支配者”、“供给者”的特殊位置。尤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持续深入, 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因素显著增多, 客观上要求档案馆必须积极配合开展政府信息公开与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实际需要, 加大档案馆履行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职能的力度, 并实现“三个服务”之间的有机统一与合理平衡。开展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 旨在拓宽档案馆关注社会发展的视野与服务民生的领域,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并以此作为档案馆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实践活动, 达到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促进社会和谐建设提供优质服务的目的。

3. 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是拓展档案馆服务职

能的重要举措。近年来, 在开展档案信息服务方面, 各级各类档案馆大都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履行“三个服务”职能的合理平衡、加大面向社会公众的档案信息服务方面所面临的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馆面向社会领域开展信息开发与信息服务职能的有效实现。因此, 档案馆必须改变以往在服务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职能较强、服务社会公众领域的职能较弱, 档案管理功能建设较强、信息服务功能建设较弱等弊端, 进一步深化档案馆自身的改革, 使档案馆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更加适应科学发展的理念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力求在信息开发与利用服务的理念、方式、渠道、内容等方面有所提高、有所创新。同时, 围绕档案馆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的提高与创新, 积极探索改进档案馆履行职责的方式、途径与策略, 即确定档案馆的角色定位, 将档案馆信息开发与信息服务领域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

二、档案馆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的基本着力点

1. 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 逐步

形成惠及全民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 是档案馆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的基本任务。档案馆履行职能的根本价值追求在于其公共性、普惠性和社会公平。档案馆信息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内容与手段。因此, 在开展档案馆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中, 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改变自我封闭、过分强调政治性与保密性、忽视社会公众利用需求的思维定式, 奉行“以人为本”、贴近社会公众需求的公共服务理念, 关注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 通过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平台, 开展以人性化、个性化为特征的档案信息服务, 逐步形成具有公共性、普惠性和社会公平特点的档案馆社会服务体系。

2. 加强档案馆管理机制建设, 完善档案服务体系,

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是档案馆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档案馆必须围绕构建和谐社会、保障社会信息需求与信息公平的现实要求, 加大服务投入、改进服务机制、完善服务设施、更新服务观念, 面向社会公众的需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深入开展更加集中、规范、系统、权威、有效的档案信息服务, 充分发挥档案馆对于社会协调发展所应具有的积极促进作用。

3. 创新服务方式, 在服务中实施管理, 在管理中体

现服务, 是档案馆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档案馆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 要以提高服务效益和服务质量为主要出发点, 适应社会公众的档案信息需求, 不断丰富完善资源结构, 拓宽档案资源的收集渠道, 夯实档案馆参与社会管理与信息服务的基础。为此, 档案馆不仅要注意优化以管理公共事务为职能的国家机关宏观层面的国家档案资源, 还要关注与社会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微观层面的社会档案资源。通过丰富与整合各类社会档案资源, 完善档案馆信息服务的决策机制, 创新档案馆信息服务的渠道方式, 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实现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目标。

三、档案馆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要措施

档案馆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在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档案馆应立足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其他信息管理部门的实践经验, 采取以下措施:

1. 强化改革创新, 健全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

的管理体制。档案馆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 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创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档案信息服务机制。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社会和公众需求为导向, 使档案信息服务模式从管理理念、运作机制、服务方式上与构建和谐社会实践同步发展。尤其应注意:档案馆信息服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在面向社会公众开展信息服务的过程中, 注重解决民生问题, 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因而, 要借助信息化建设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强劲“东风”, 科学运作、分步实施、循序渐进, 提高档案馆的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 为开展全方位、跨地区、多领域的社会化档案服务创造条件。

2.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选准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

建设的突破口。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共建是共享的物质基础和可靠保证, 共享是共建的积极成果和最终归宿, 两者只有相互支持和依存, 才能促进社会科技进步与信息服务领域的繁荣与发展。档案馆必须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 变追求各自信息资源的完备为追求全社会信息保障体系的完备, 加强联系与合作, 把建设高质量、特色化、满足用户多元化利用需求的档案信息资源集合体作为追求的目标, 将分散的档案信息资源融入整个社会信息资源体系之中, 通过积极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活动, 达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目的。

3. 关注共建共享, 规划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

的发展方向。目前, 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加以健全和完善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 要科学运作、分步实施、循序渐进, 积极制定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规划。针对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规模水平同部分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距的实际, 必须重视并宣传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深远意义, 坚持统筹规划, 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 并会同国家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发展规划, 统一管理、统一部署、合理实施, 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有序进行。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便利条件, 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 分工协作, 建设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 研究开发适应档案馆业务需要的、高性能的信息查询系统, 以满足在新技术条件下开展档案信息在线搜索与查询服务的社会发展需要, 提高档案馆馆藏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与利用效益。

4. 坚持统一标准, 发挥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

的整体优势。标准化是指为获得某种最佳效益而综合科学技术与实践经验的成果, 在进行有效协商基础上, 对具有多样性、相关性特征的重复事物, 以特定方式制定形成统一规定或规范的全部活动过程。标准化是开展档案馆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以及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前提。开展档案馆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等活动均需在各类标准 (信息加工标准、信息记录标准、信息传递标准、信息检索标准、信息处理与信息控制标准等) 的规范下, 以统一规范的形式应用于社会网络化信息交流与利用体系。因而, 在档案馆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中坚持标准化, 不但有利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目的, 还能避免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等“信息孤岛”问题, 消除各种不利于档案馆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有效开展的因素, 真正发挥档案馆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活动的整体优势。

5. 培育专门人才, 为增强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奠

定人才基础。档案馆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 是相对于档案馆传统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的改进与提高, 需要具有一支掌握档案馆业务、精通信息服务工作的人才队伍。在档案馆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中, “人”居于特别重要的位置, 既是信息服务的实施者, 又是能力提升的受益者。因此, 档案馆应对内以调动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根本,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对外研究社会公众的需求, 增进社会公众的认可, 以追求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为根本, 使档案馆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具有强大动力与明确方向。一要研究制定一整套适应开展档案馆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的人才培养办法、培养内容和培养制度, 并加大培训工作的力度, 加快人才队伍培养建设步伐。二要变一般性号召为强制性要求, 将其列入档案馆人员培训计划和考核内容之中。同时, 结合业务建设需要, 建立人才管理办法, 从吸收、激励、管理、教育等多个方面加以完善, 切实使开展档案馆信息开发与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得到实质性加强, 为更好地发挥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孙爱萍.非国有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档案学通讯, 2005.1

[2].梁孟华.面向用户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市场服务模式.档案学通讯, 2006.4

[3].赵家文.邓福平.浅析现行文件网络服务方式的可行性与实践策略.档案学通讯, 2006.4

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篇5

培训实施方案

根据河间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应用能力培训的通知》文件精神,为了确保我乡教育信息化及远程教育设施发挥最大的效益,提高广大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的整体信息素养和远程教育的能力,强化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按照河间市培训工作整体部署,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目标要求,现制定我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应用能力培训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培训范围

按照河北省教育厅的要求,这次全员培训的范围包括高中、初中、小学全体教学管理人员、各学科任课教师,网管、电教人员。对以上人员中现年龄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的,全部按计划分为三参加该项目培训。

二、培训方式

1、以网络学习和自学为主,面授辅导、网上咨询为辅。集中辅导主要以县级单位统一安排,辅助本乡为单位的集中辅导。

2、培训人员要每天登录一次河北网络培训专修学院网

(http://.cn)查阅资料、咨询答疑、交流学习心得。

3、学员要精读文字培训教材和网络培训讲座;利用家庭或学校计算机进行操作练习;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由县级培训管理部门统一组织面授或上机指导。总的学习课时数不低于50学时,面授

时间一般不低于18学时。但因每个人基础不同,实际学时数因人而异,以学习时间服从质量为原则。

4、为做好这次大规模培训工作,充分发挥2008年10月份参加省级该项目骨干教师培训人员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提前选拔培训一定数量的主讲辅导人员。

三、培训时间安排

自2009开始到2011,全体应参加培训人员分为三年全部培训一轮。每年计划培训人员总数的25%至40%,2009培训时间为6月份开始启动,至10月份网络考试结业为止。

四、考核办法

1、理论、应用、技术三部分综合一张卷,满分100分,60分及格。第一次考试不及格者允许补考。

2、经培训和考试成绩合格者,由省教育厅统一认证、颁发培训合格证书。由师教部门计入继续教育学时,作为教师上岗、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五、培训费用

按照冀电教[2008]7号文件要求,参加培训人员费用为每人70元(其中教材费40元)。本培训由沧州市教育局每人负担50元,学员所在单位承担20元。用于购置培训教材、考试和辅导等费用。

学员培训费用在学校公用经费中支出。

六、培训人员指标分配

备注:

1、此计划为第一次培训计划,本次我乡共培训50人。以后第二次、第三次全部培训完毕。

2、表中第一类培训人员为各学校管理人员与学科教师(学科教师不含信息技术人员),第二类培训人员为信息技术教师、网管人员、电教人员。

西村乡教委 二〇〇九年六月四日

西村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

应用能力培训领导小组

组长:胡永进

副组长:陈书奎高洪峰

成员:刘欢迎冯伯茂高艳辉

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篇6

关键词:民办院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人才就业能力需求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发展在我国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而在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更是才刚刚起步,有着关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专业人才的市场供给量不断增大,但是目前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与现实之间仍有差距。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专业学生具有超群的职业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

1、分析依据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能力分析的依据。具有坚实的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知识, 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运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从事各级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从事各种领域的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高级人才。从该培养目标可以看出,信管专业培养两方面的人才:一是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人才,二是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人才。而作为民办应用型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更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见图1调查问卷题目之一。

图1 信管专业毕业生能力调查问卷

2001年国家出台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该标准将企业信息管理师定义为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复合型人员。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涉及6大职业功能模块, 包括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网络构建、信息系统维护和信息系统运作。这6个功能模块同样可以概括为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和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两个方面的工作。

2、能力结构

不同层次的信息人才要求具备不同的能力, 基于上述讨论, 对信管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行如下分析。

首先分析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所谓信息管理, 就是人类为了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而进行的社会活动。信息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信息资源的形成阶段, 以信息的产生、记录、传播、收集、加工、处理、存储等活动为特征; 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阶段, 以检索、传递、吸收、分析、选择、评价、利用等活动为特征。据此, 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 调研能力,能够对行业信息化发展状况, 企业内外信息化需求, 企业内信息化的建设条件进行调研, 并提出企业信息化规划报告;信息采集能力, 能够设计信息采集内容体系, 确定信息采集的内容, 设计信息采集方式, 并有效组织信息采集工作; 信息处理能力, 能够将信息采集的内容合理分类, 进行信息筛选、综合、排序, 设计信息传输、存储方式; 信息利用能力, 至少掌握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及工具, 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用表格、图形等易于交流的方式呈现。

然后分析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按照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包括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以及运行维护5个阶段。因此, 该方面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 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 能够进行管理业务的调查和分析, 同时至少熟悉一个相关主流应用系统的构成模块, 了解应用系统发展的最新趋势, 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系统需求。能够设计满足业务需求的一个或多个解决方案, 编写系统分析设计报告。信息技术能力, 能够熟练使用至少一种主流开发环境及数据库系统进行小型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编制和测试工作。项目管理能力, 理解业务需求、制订项目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控制项目成本与风险、进行项目的正确评价等。

3、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以及现实差距

(1)信息搜集分析能力

信息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就是各种各样的信息,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搜集、信心筛选、信息整理、信息分析和信息传达能力,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应当具有很强的观察判断力,快速准确的确定和获得实际所需的第一手资料或者文献资料,并能正确的进行信息整理和信息分析。另外,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将自己搜集整理分析的成果传达出去,事项信息共享,实际上,几乎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2)信息平台应用能力

信息管理平台的应用能力是信息系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区别于一般管理人才的重要标志。这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能力要求,所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都必须掌握常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工作原理,掌握安装、维护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技能,具备相关行业计算机网络运用与维护能力,并可以对信息系统平台进行基本的监管和维护。

(3)信息技术研发能力

信息技术的研发能力是一项技术和实践水平要求较高的能力。只有少部分的岗位需要具备这项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主要从事于信息系统的开发和集成,以及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与统筹维护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这项能力的具备可以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很大的竞争优势,而且有机会直接进入较高领域参加工作。

(4)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

首先,一部分信管人才将来要从事于与经济管理、市场营销、信息咨询等密切相关的工作,因此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满足客户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从事于技术性工作的那部分人员来讲,只有各部分之间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做,团队合作和相互之间的沟通也比较重要。

(5)组织管理和决策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专业培养的重点,也是部分用人单位看重的一点。尤其是对于那些有远大发展目标的学生来讲,管理和决策能力非常重要。但是由于这项能力的实践性极强,平且要求有深厚的基础知识是实践经验做铺垫,因此单单靠学校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必须要在实践工作之中慢慢的锻炼形成。信管专业人才如果要从事于高层的企业管理或参与战略决策,必须在此项能力的锻炼上投入极大地精力才有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进而影响到继续深造和实际工作。这些都急需在今后的发展之中寻求解决之道。

4、有关专业发展的思考

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获得社会上更多的關注和支持,社会、学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个人都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并多方合作,促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

第一,从社会的角度上讲,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了解其主要的学习内容和就业去向。社会各界要努力的为专业在校生提供实习机会,弥补现阶段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缺陷,扩大专业影响,促进专业进步。

第二,学校方面,应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模式,加强各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条件,努力增加实战机会,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了解企业用人需求,走与企业联合培养的道路。

第三,从学生自己的角度看,有很多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首先,必须了解自身的专业特点,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以及良好的职业规划。本专业是计算机与管理相互结合的实用型专业,主要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通信技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该专业工管结合、文理渗透,因此专业学生最大的特点在于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可以做多方面的工作。当然,我们也必须正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劣势,那就是先比之下专业知识与计算机专业或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不够扎实深入。

因此,这就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认识自身专业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同时,应该竟可能的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夯实基础,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三本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J].2011(3)

[2]周志丹,谢敏.基于信息时代信息管理人才需求变化分析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2006(3)

[3]李成标,王国清.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

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篇7

关键词:物流服务与管理,信息化教学,职业教育

1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含义

信息化教学手段主要通过创设虚拟情境, 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手段, 实现教学目标、完成特定教学任务、解决教学中重难点问题, 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

2 信息化手段在物流服务与管理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2.1 国家教育要求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是新时期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是推进中职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数字化校园建设, 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年) 》提出的“十大计划”之一就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 以信息技术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环境, 开发、整合数字化资源, 以信息化带动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

2.2 行业发展需要信息化

物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得到了高速发展。物流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物流人才,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需要结合实物讲解和操作。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 轻实践;重学科知识, 轻综合素质;课堂理论多, 企业实践少;这些都使得所培养的物流人才质量大打折扣, 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信息化手段可以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仿真教学情境, 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 使物流实训课程与企业要求相衔接, 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与职业素养, 努力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3 物流服务与管理信息化教学措施

信息化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出发, 坚持启发式、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师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新认知的建构完全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 充分体现“做中学, 学中做”。借助各种信息化手段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团队学习等方式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

3.1 创设虚拟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化教学直观新颖, 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限制, 形象地再现知识原型, 把间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接的感官体验, 能够达到加快记忆加深理解的效果。例如教学《仓储实务》时, 由于同学们几乎没有机会接触有关企业, 对仓储作业流程了解较少。教师可以在导入课程时先播放不同仓库中仓储作业的纪录片。接着学生进行模仿演示, 按仓储作业要求学生分配不同部门承担的职能, 完成对各类型网络营销产品策略的探究, 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岗位职责和责任感。并在探究、解决问题的同时, 促进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

3.2 行动导向教学, 突出学生地位

行为导向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结合信息化采用行动导向教学, 突破传统教学的封闭单一的状态, 把学生置于动态多元化学习环境中, 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比如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中通过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模拟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教学实践。在具体实践中, 要求学生分组建立虚拟第三方物流公司, 分别担任不同角色, 如客户经理、仓库经理、配送经理、财务经理及系统管理员等。然后结合案例材料, 让学生设计公司经营的方案, 包括客户数量、业务单数量、仓库规模、进出库货物、运输方式和结算方式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每个人各司其职、又要密切合作, 才能把整个公司的各项物流作业顺利圆满地完成。信息化使行为导向型教学理论能够充分地运用到这个实践课程的教学中, 使学生用手、心、脑等多种感官学习, 克服了传统教学缺乏经验体验与创新意识的弊端, 满足了学习和教学的不同方面的要求。

3.3 仿真模拟实训, 攻破重点难点

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实训教学中, 应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出发, 以核心物流业务流程为模拟对象, 以先进的物流设备为实现手段, 设计一套功能齐全、重点突出、性价比高、实用性强的综合性物流实验室。如“自动化仓库”模拟实验室, 立体化货架、入库出库口、分拣区、包装区甚至次品分流区应有尽有, 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让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轻松攻破了教学重点, 难点。而且在处处讲究低碳的当今社会, 通过模拟平台, 学生可以反复操作, 直到熟练运用, 不但节省实操经费, 节约耗材, 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既能学到抽象的理论知识, 又能掌握操作技能, 做到省时、省力、省财。

3.4 网络多元评价, 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而信息化教学手段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在物流综合实训平台积极的开展面向实验全过程的评价, 让学生对实验环节进行分析, 从参与者的角度对照实验目的达到的效果进行评价, 将教师、学生、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把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公开给学生, 学生将自己学习中的疑问及时在网上与教师进行沟通, 这样不仅仅可以节省课堂时间, 而且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使教师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不足。

4 总结

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篇8

由山东省畜牧总站承担的全国首个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试点省建设项目子项目———“生猪专业信息服务技术集成与应用 (www.sdpig.gov.cn) ”系统, 经过2年多的筹建, 近日正式上线使用。

该系统通过产学研结合, 重点依托, 并发挥龙头企业、行业体系及一线专家作用, 依托畜牧技术推广体系与行业组织, 重点针对适度规模养猪场 (户) , 围绕猪种产销、行情预警、生产技术等环节提供信息服务。其建设成果可概括为“一套体系, 两条路径, 三个数据库, 四大平台, 五套服务工具”, 构建起了一套服务养猪户的“看行情、找技术、问专家、买东西”的技术信息推广体系;发挥育种协作组、养猪行业协会两个服务组织的作用, 提供线上和线下两个服务路径;建设了包括育种数据库、猪病库、地理信息数据库等三个数据库;营造了四个平台 (包括一个门户网站、一个育种平台、一张养猪地图、一个“掌上明猪”手机APP) ;设计了五套服务工具 (包括辅助决策工具8个、价格采集分析工具2个、在线专家咨询工具、高级QQ群交流工具、短信发布工具) 。该信息系统的建成, 将加快整合山东涉猪行业资源, 为专家、企业家和相关从业者提供了一站式“1+N”猪业信息倍增服务, 优化猪业信息服务, 有效解决信息交流“最后一公里”难题, 全面提升山东猪业产销水平。

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篇9

1 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

徐州市标准化研究中心依托国家标准馆、深圳标准院、江苏省标准院等国内权威标准研究机构的标准信息数据库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 建设完成以《徐州市标准信息服务网》为主平台, 以《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徐州市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验室技术标准管理服务系统》为子平台的“徐州市标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各界对标准信息的需求。

自主研发的《徐州市标准信息服务网》现有标准题录51万条、电子文本标准8.5万多册, 其中51万条标准题录全部在线开放, 同时还在线提供标准分类检索查询、标准有效性确认、标准编写服务、标准跟踪、标准查新、标准体系建设、认证认可咨询服务等特色服务内容。

《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是我中心针对与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入住企业对技术标准的特定需求量身定制的服务平台。中心与科技园孵化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为园区企业实现了标准查询、检索、浏览、下载一站式服务功能, 帮助企业建立标准体系, 开展技术标准现行有效性确认和评估, 组织实施标准化知识培训, 帮助孵化企业实现新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转化做好技术支撑。该平台的立项和建设得到江苏省科技厅的支持, 于2007年获得江苏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立项, 2009年完成项目验收。

《徐州市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基于徐州市重要的农业基地优势, 食品工业发达, 为更好的服务企业、帮助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时了解掌握国家有关食品质量安全技术信息、及时向社会通报食品质量安全动态和信息、加强政府监管部门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企业和社会监督的需要, 2009年经徐州市科技局立项, 完成了该平台建设。

《实验室技术标准管理服务系统》是中心根据实验室标准管理的需求自主研发的网络产品, 适合各种类别的实验室, 尤其是综合实验室的使用, 具有很好的产品移植性, 可以为每个实验室量身定做良好的用户交互界面, 方便为实验室提供技术标准的用户管理、在线查询、浏览等功能, 提高实验室使用标准的有效性及技术文件的管理水平。

2 综合服务平台研究方法

2.1 组织机构

建立项目运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明确人员, 成立项目组, 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2.2 实现方式

(1) 调查研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市场考察, 研究现状和需求, 在此基础上提出设计要求。

(2) 设计开发。主要采取自主研发方式, 必要时通过公开招标、在专业网站设计公司的帮助下, 建设完成服务平台。

(3) 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分类。由于项目的产学研合作方式, 使项目参与者可以收集到自身领域的全面信息, 资料搜集组在此基础上, 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分类, 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内容。

(4) 信息录入。在完成信息的整理、分类后, 完成各类信息的录入。

(5) 信息发布。实现了信息的传递性。

(6) 信息更新反馈。信息发布的后期工作就是信息的更新反馈, 体现了信息的持续性与可用性。

本项目的实现途径如图1所示。

3 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的主要功能

3.1 公共信息提供

综合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标准公告、政策法规、行业动态、生产许可、质量认证等公共信息查询。

3.2 实现技术标准分类检索和查询

《徐州市标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对59万条标准文献题录按照国际标准ICS分类法进行分类, 从索取题库中可以简洁、直观得到体现。所有技术标准按分类要求展示在平台上, 便于产业分类查找, 提高标准查找的准确率和提升标准查找的效率。

《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标准信息服务平台》针对园区企业集聚特点, 将技术标准按照医疗电子、汽车电子、计算机、电力电子、软件开发、煤矿安全、医疗器械、工程机械八大类别进行划分, 很好地方便企业查询使用。

《徐州市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创造性地运用了QS分类法, 把标准和QS分类号进行了结合, 企业输入QS号就可以查询到相对应的标准, 可以说是帮助企业建立了一个实时有效的电子版技术标准资料库, 受到使用者的欢迎和好评。

现有标准题录和电子版本标准一览表 (见表1) 。

3.3 实现技术标准在线浏览和下载

建立了综合服务系统, 完善了标准信息网络监控系统, 完成了一站式技术标准咨询服务窗口建设。将纸质标准转化成电子版本标准, 存入服务器数据库, 展示在网络平台上, 使企业便于在网络上浏览标准, 实现了客户可随时浏览、下载所需标准。

3.4 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1) 帮助企业建立企业标准化体系

帮助、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化组织的建设和活动, 对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给予大力支持, 帮助企业建立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标准体系, 推动企业标准化研究工作。

(2) 提供标准制修定、标准跟踪、查新服务

帮助企业及时追踪国内外最新标准动态, 为企业研发新产品、完成从产品研制到批量生产加工过程的转化提供服务。

(3) 为TC/SG/WG在徐工作组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与徐州市成立的全国起重机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流动式起重机行业分技术委员会、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排灌设备和系统分技术委员会、全国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道路施工机械工作组、全国锻压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控高速压力机工作组的沟通联系, 主动为其提供基础标准服务, 努力成为他们的技术标准资料库, 并积极吸收他们的最新标准资料补充我们的信息资源。

(4) 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翻译

紧扣徐州装备制造业、食品等特色产业, 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和重点产品特点, 完成了数十份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搜集和翻译工作。

4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1) 建立了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的标准资源管理与服务的组织结构体系, 提出了标准综合服务模式。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标准题录数据库关联和共享实现了各平台的数据交流与同步, 从而扩大了标准信息资源对社会开放服务能力, 有效满足区域科技创新需求。为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每月对数据库进行一次更新和添加, 有效地保证了数据库内题录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平均月更新、修改题录10, 000余条。

(2) 建立了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海量标准信息快速检索和数据处理技术, 实现标准信息的高效动态管理和网络推送服务。建设了产品及其技术标准信息数据库, 为数据资源的可靠提取和交互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本系统设计之初使用ASP环境构架, 使用MSSQL数据库提供数据保障支持, 经过2年多的运行, 发现ASP的可移植性差, 不能适应不同的平台环境。因此平台进行了一次改版, 使用PHP语言来搭建平台, 数据库也更换为可以跨平台使用的MYSQL数据库。MySQL具有高性能、可兼容、经济实惠、安全可靠等优势, 特别适用于资金紧张的公益性服务平台的使用。

5 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效果

(1) 完成四大平台的研制与建设, 平台运行正常。由单一的标准信息提供, 发展成为针对地方经济特色的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功能齐全、具有特色的标准资源管理和服务综合体系。

(2) 将四大平台数据库进行关联, 实现海量标准信息快速检索和数据处理。目前, 库内标准题录59.14万条, 其中国家标准5.7万余条, 行业标准19.46万余条, 地方标准3.05万余条, 国际标准30.9万余条;电子版本标准已达到8.5万余册, 其中:国际标准5, 085册, 国家标准3.29万册, 行业标准4.5万册。

(3) 实现通讯网络百兆光纤接入, 大大提高了平台接入和运行速度, 实现了快速、便捷的服务效果及网络推送服务功能。年访问量达30余万人次拥有常年会员单位300余家, 已成为淮海经济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标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4) 完成网络、服务场所基础建设500平方米的建设, 有效改善了网络及服务工作环境。

(5) 积极组织相关企事业技术人员进行标准化技术与管理、食品质量安全、实验室认证认可等知识讲座、培训工作, 培训人员3, 000余人次。

(6) 与聘任专家签订协议, 保持建立了一支稳定的标准化专家队伍。

(7) 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标准提供、标准体系建设、人员培训、认证认可等咨询服务, 受到广大用户一致欢迎和好评, 同时也为项目建设单位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有效保障了平台的正常运行。

(8) 培养、锻炼了人员, 提高了项目建设方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

6 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1) 进一步加强产、学、研、检联合力度, 不断拓宽平台服务领域和范围。作为地市级标准服务平台更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重点企业的技术、人员优势, 整合资源, 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和水平, 拓展平台服务领域和范围。

(2) 跟踪最新互联网技术, 加大平台的研发深度, 为客户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服务。

(3) 跟踪国家产业发展政策, 进一步开发新的服务领域。

(4) 加强平台安全性建设, 确保网络安全。确保数据库安全是平台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 特别是网络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这也是今后平台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点。

摘要:本文以徐州市标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例, 介绍了服务平台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建设工作方法, 总结了建设过程的关键技术和创新点, 阐述了服务平台取得的实效, 提出了地市级标准服务平台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关联规则,动态推送,建设应用

参考文献

[1]汪滨.网络环境下标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标准科学, 2012 (2) .

[2]许非朱莺张潇洒.检测机构标准信息服务平台研究与应用.现代经济信息, 2014 (2) .

[3]韩其峰肖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标准资源与服务平台建设.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0 (5) .

[4]金健英.东盟技术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服务模式研究.中国标准化, 2010 (10) .

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篇10

自2001年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进行GIS项目建设以来, 科技部、营销部和生产部等部门在信息系统建设中都融入了GIS功能或建立了本部门内部的GIS项目。伴随着福建电网信息化程度提高和对GIS信息展示要求的提高, 这种各部门独立进行GIS信息管理、发布和展示的方式造成以下问题:

(1) 空间数据零碎地分布、格式不同、共享困难, 没有一个全省统一的空间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体系;

(2) GIS展示模式各异, 各个部门各个系统采用各自的展示方式;

(3) 没有统一的空间数据管理机制, 容易造成关键数据泄密, 影响电网安全运行。

2 建设目标

由于电网空间信息具有可以重复使用、不损耗、不排他的特点, 为了避免了重复采集、加工中的人力浪费, 改变各部门间空间数据重复建设, 格式不一, 管理混乱的现状, 实现空间信息共享, 可以在有限时间内提供决策信息所需各种基础数据, 便于决策者做出最优的决策选择。为此福建电力有限公司提出建立电网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 对全省信息系统所需的电网空间数据进行统一的整合和管理, 并遵循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的GIS典型设计成果和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技术架构要求, 提供面向SOA架构的电网空间数据服务平台。平台将达到以下的建设目标:

(1) 实现面向服务的架构 (SOA) 向用户提供地理空间数据获取的新方法, 把用户对于数据的需求制作成一种服务, 面向整个电网信息系统提供统一的标准的地理信息服务功能, 而不是在多个地方冗余地提供同样的数据源, 使不同业务部门对内或者对外都可以利用服务的形式收集、提供地理空间信息。

(2) 在SOA架构基础上, 制定统一的数据访问获取接口, 使之能够通过空间信息服务, 实现对空间数据共享和交互。

(3) 采用数据传输加密技术、本地缓存加密技术, 实现电网和地理数据的安全应用。

(4) 采用多线程、本地缓存、数据请求异步分发机制、数据请求负载均衡管理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建立基础地理、电网空间数据快速浏览和空间分析服务引擎, 并实现对实现多源/多比例尺/异构地理空间数据一体化组织和管理。

(5) 建立服务的容灾机制, 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异地容灾备份, 避免重大灾害、事故造成服务中断或数据丢失, 降低损失, 提高整体的鲁棒性。

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的工作原理如图1, 通过构建面向SOA的空间信息服务平台为异构客户端和各种业务应用提供统一的空间信息服务。为了提高服务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服务必须构建在一个稳定可靠的Web服务平台上, 平台选用了开源的Apache Web服务器作为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的基础。

3 Apache Web服务器简介

A p a c h e W e b服务器 (简称Apache) 在很多测试中都是Web服务器中的领军者。近10年来Apache意见的成为市场领头羊, 世界上的站点中接近70%运行着Apache。不管是每秒钟接收成千上万点击的高负载站点, 还是复杂的、高度动态的网络应用, 以及接入单独应用服务器的桥接器, 甚至是简单的Web服务器, Apache都可以胜任。

因此Apache融合了多种应用环境下的开发人员, 这使得其可以成功的适用于广泛的应用环境。但是这不意味着Apache采用了大而全的方法。Apache高度模块化的架构建立在一个很小的内核上, 每一个用户都可以裁减这个内核来适应他自己的特殊需求。Apache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服务器, 也可是作为其他系统的一个组件。最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灵活的、可扩展的应用平台。

如图2所示Apache的Web服务器架构图, 可以看出Apache是由一个相对较小的内核及一些模块组成。服务器运行时这些模块被动态加载。另外, Apache服务器依赖底层的可移植运行时库 (A p a c h e Portable Runtime, APR) 。可移植运行时库提供跨平台的操作系统抽象层和功能函数, 为上层模块提供统一的接口, 这样模块可以避免受到不可移植的操作系统调用的影响。多处理模块 (M u l t iProcessing Module, MPM) 是一个特殊的功能模块, 用来根据底层的操作系统来优化Apache。多处理模块通常是唯一直接访问操作系统的模块, 其他模块可以通过可移植运行时库来访问操作系统。

4 整体架构

空间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在Apache Web服务器和Oracle数据库基础上, Oracle数据库用于存放所需共享的电网空间信息数据, 用户进行电网空间信息请求时, 通过SOAP协议统一定义的数据请求接口进行数据请求, 在检索到所需数据后, 通过相应的业务模块进行数据处理, 最后通过通信协议返回给用户;整个过程将会由日志模块记录到平台运行日志中, 以便对异常事件进行回溯处理, Apache服务器负责平台相应模块的动态加载和平台服务的管理。服务平台的整体架构如图3所示, 其中红色部分为服务平台的关键模块。

关键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1) 网络通信引擎。网络通信引擎利用Apache Web服务器提供的底层Socket通信接口, 实现了对用户请求、响应的多路分发和SOAP协议的解析, 通过多路分发使上层的功能模块可以并发的处理用户请求, 加快平台对数据请求响应的速度。同时解析SOAP协议, 获取用户所需空间信息数据的层级、类型和位置坐标值, 判断用户请求内容是否合法, 如果不合法将直接返回错误信息并进行日志记录, 如果合法将解析内容传递到下一个工作模块。

(2) 日志模块和安全模块。日志模块记录平台服务操作日志, 便于进行异常事件回溯;安全模块主要是根据需要对发给客户端的数据进行统一加密, 避免数据泄密。

(3) 业务处理模块。获取的空间数据, 根据具体的业务需要进行加工后在返回给客户端。比如需要获取杆塔的高程信息数据时, 需要将原始数据进行响应的坐标值换算, 然后再将数据进行编码, 才可以返回给相应请求客户。

(4) 空间信息检索模块。用户请求某一空间区域的信息数据时, 为了加快检索速度, 需要对空间信息数据按照一定业务需求和规则进行划分, 方便检索时进行数据的定位。

根据空间定位信息计算模块获取的空间坐标信息, 结合瓦片金字塔一体化管理技术进行数据的检索操作, 从数据库或空间数据文件中获取相应空间数据。

(5) 内存缓存池。在实际生产环境中, 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将面对每秒上千次的数据请求, 如果频繁的访问空间数据库或空间数据文件, 将大大增加操作系统的物理I/O操作, 降低平台整体的性能, 内存缓存池可以将已经访问过的空间数据直接在内存中进行缓存, 对于重复的数据请求将直接访问内存, 大大降低物理I/O操作, 提高了系统性能。

5 关键技术

5.1 海量空间数据搜索定位技术

用户请求某一空间区域的信息数据时, 为了加快检索速度, 需要对空间信息数据按照一定业务需求和规则进行划分, 方便检索时进行数据的定位。

根据空间定位信息计算模块获取的空间坐标信息, 结合瓦片金字塔一体化管理技术进行数据的检索操作, 从数据库或空间数据文件中获取相应空间数据;具体的检索算法如下:

对电网、污区、矢量、影像数据的进行瓦片分块处理, 实现多源/多比例/异构空间数据的瓦片金字塔一体化管理。在地图第一级下, 分为8x4个图片, 上级中的每个图片划分为下个级别的4个图片, 这样逐级细化, 总共划分17级, 就构成了瓦片金字塔。系统数据来源支持不同比例尺下航拍图, SPOT影像, 快鸟影像, 这样就构成多源/多比例/异构空间数据的瓦片金字塔一体化管理。

划分时将全球经度-1 8 0°~180°、纬度-90°~90°, 进行网格划分, 以 (-180, -90) 为原点, 经度和纬度方向固定刻度进行分割。

其中第0级, 经度和纬度方向固定刻度为18°, 经度和纬度方向分别被20等分和10等分, 具体被分为 (0, 0) 到 (19, 9) , 共计200个小网格。

第1级, 经度和纬度方向固定刻度为9°, 经度和纬度方向分别被40等分和20等分, 具体被分为 (0, 0) 到 (39, 19) , 共计800个小网格。

第N级, 经度和纬度方向固定刻度为18/ (2^N) , N为大于等于0的整数, 经度和纬度方向分别被20×2^N等分和10×2^N等分, 具体被分为 (0, 0) 到 (2 0×2^N-1, 1 0×2^N-1) , 共计2 0×2^N×10×2^N个小网格。

将所有影像数据按照先精度等级后网格坐标顺序进行存储;获取某个经纬度范围内, 某个等级下所有的影像数据文件时。如要获取经度118o~120o, 纬度27o~31o, 4等级下的所有网格数据文件。首先得到覆盖该区域的最小编号范围, X轴起点为floor (118/ (18/ (2^4) ) ) =104, X轴终点为ceil (120/ (18/ (2^4) ) ) =107, Y轴起点为floor (27/ (18/ (2^4) ) ) =24, Y轴终点为ceil (27/ (18/ (2^4) ) ) =28, 依次从文件中读取这些影像数据。

5.2 内存缓存池技术

某区域空间数据第1次被用户请求时, 需要通过访问数据库或读取磁盘文件来获取, 为了加快访问速度, 避免消耗过多的系统资源, 内存数据缓存池会将已经访问过得数据进行缓存, 第2次获取时将直接从内存中读取。

平台采用了hash表结构进行数据的缓存。保证了数据在内存池中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检索获得。缓存池的数据组织方式如图4所示。

6 服务平台部署和主要技术指标

电网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已在福州、厦门、三明部署了3个服务节点, 并实现了3个节点间互为容灾备份的机制, 当某个节点的请求出现异常或请求负荷过大时, 平台会自动切换到其他正常节点。网络结构如图5所示。

平台自2008年5月试运行, 已接入电网生产管理系统、防灾减灾、三维数字电网等多个业务系统。根据平台运行日志记录, 在AIX5.3操作系统环境下, 平台运行在高峰时段 (8:00—12:00和14:00—20:00) , 可同时处理400×3个左右用户的并发访问, 对每个请求的平均响应时间为20ms, 每个请求数据I/O量平均为16K, 平台运行时高峰期CPU平均占有率为55%~65%, 平常CPU占有率维持在10%左右, 完全满足实际生产环境所要求的技术性能指标。

6 结语

综上所述, 福建电网空间信息共享平台项目建立一套适用于电力行业解决方案的基础软件平台, 为电力行业各种业务应用提供基础平台支撑和快速开发工具, 并成功应用于众多业务系统;同时电网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在福州、三明、厦门3个节点的成功部署运行, 稳定地为福建电网的运行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电网空间信息服务集合。该平台具有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Nick Kew.Apache模块开发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2]陈淑婷.空间信息服务集成共享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 .

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篇11

关键词:能力感知;产品价值;信息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9-0099-05

一、引言

近年来,我们看到许多企业的信息化产品进入市场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有些甚至导致了完全的营销失败,关于市场进入的能力感知问题研究倍受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基于顾客采纳法的技术接纳理论告诉我们,在企业服务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能力感知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基于能力感知的信息化服务提升量表的开发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就显得十分必要。

国内外不少学者关于客户感知的研究最多的是企业产品营销和市场效果的比较等,而在其他诸如移动信息化和能力服务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就已有的一些研究结论而言,其可操作性也不强。关于服务的学术研究很有必要建立健全移动信息化服务的整个评价体系,而对企业而言也将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从需求方和供应方的双向角度展开关于信息化服务的整体研究势在必行,开展研究首要的基础就是开发一个基于能力感知的信息化服务评价量表,进而构建信息化服务评价体系。

一、研究变量

一方面,从市场供应方角度出发,总结并归纳移动信息化相关的企业能力理论和移动信息化产品价值理论;另一方面,从市场需求方角度出发,总结并归纳组织信息技术接受度模型和组织购买理论。在文献研究以及电信业发展现状分析中,提出相关指标体系并构建指标库(如表1所示)。

二、研究假设及研究模型

早在1982年Christopher就提出,价值是顾客愿意为产品提供物支付的价格。1988年,Zeithaml首先从顾客角度提出了顾客感知价值(Customer Perceived Value,CPV)理论[1]。1994年,Gale提出,市场感知质量是顾客将你的产品(或服务)与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相比较时的评价[2]。Anderson等普遍认为,顾客价值是基于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的权衡或对产品效用的综合评价[3]。Butz和Goodstein也强调顾客价值的产生来源于购买和使用产品后发现产品的额外价值,从而与供应商之间建立起感情纽带[4]。科特勒认为“凡是提供给市场的、能满足消费者或客户某种需求或欲望的任何有形物品和无形服务均为产品”。此外,佩里认为产品所具有的使顾客通过购买而满足某些需要的特征称之为产品属性[5]。白长虹深入剖析了产品价值的概念及其内涵,将产品价值的构成划分为了四个矩阵式维度,包括产品内含的、商家延伸的、经济的和非经济的[6]。李川按照佩里对产品属性的划分,分别对其中的典型属性进行介绍和论述。

为探索影响因素,本文提出第一组假设H1检查产品价值因素,即消费者提高企业信息化服务的正面评价,是因为消费者认为能力感知提升是由产品价值因素导致的。

H1a:消费者的产品功能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服务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1b:消费者的技术领先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1c:消费者的产品稳定性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1d:消费者的产品服务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1e:消费者的品牌知名度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1f:消费者的相对价格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在信息结束采纳研究领域中,可以分为个人认知因素对技术采纳的影响以及外部因素对组织技术采纳决策的影响[7],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TOE框架。

TOE框架是Tornatzky和Fleischer在1990年提出的,其中TOE分别是指技术、组织和环境。该模型认为,在组织的生存环境中,有三方面的因素会影响组织采纳和实施新技术革新的进程,即技术维度、组织维度和环境维度。Iacovou等检验了TOE框架,构建了包含技术、组织和环境三因素作为促使EDI采纳的主要驱动力,并用7个案例进行了验证[8]。技术接受模型(TAM)建立在理性行动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等行为学思想的基础上[9]。

2000年,Venkatesh和Davis对TAM进行了理论拓展,提出了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TAM2)。扩展模型引入了经验、自发性、主观规范性、印象、工作相关性、输出质量和结果可论性等因素。Venkatesh和Davis认为这一扩展模型更具解释力。

张楠等对TAM模型加以面向组织层面的调整,使之成为分析企业技术采纳特征的研究模型,并构建了一个基于组织行为思想的、考察面向组织的信息技术采纳特征的研究模型[10]。在TOE框架的基础上,陈文波和黄丽华对TOE中的技术特性、组织因素以及环境因素进行更为细致的分解和剖析[11]。

由此,我们对市场环境和客户聚焦能力感知分别提出假设。

H2a:消费者的国家行业政策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2b:消费者的市场份额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2c:消费者的竞争对手策略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3a:消费者的所在行业性质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3b:消费者的战略目标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3c:消费者的客户关系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1972年,Webster和Wind提出韦温模型,主要是围绕产业用品购买决策过程和决策行为展开[12]。Howard和Sheth构建希斯模型,总结影响组织购买行为的各类因素[13]。1966年,尼考西亚提出尼考西亚模式,该模式由四个领域构成:领域I为广告信息,领域II为调查评价,领域III为购买行为,领域IV为反馈。

霍华德—谢斯模式首先是由霍华德于1963年提出,该模式主要描述产品的品牌选择过程。EBK模式又称恩格尔模式,此模式是由Engel、Kollat和Blackwell三人于1968年提出,其重点是从购买决策过程去分析。

Armstrong和Kotler认为影响组织购买者的因素包括:组织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团体因素四个方面[14]。Leavitt和Bahrami又将组织内的各种因素分为四类互相影响的变量:任务、结构、技术和成员四类[15]。

由此,结合组织购买行为、消费者购买行为和电信企业购买特征可以得出消费者客户购买意愿能力感知的假设。

H4a:消费者的购买力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4b:消费者的价格敏感性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4c:消费者的产品认知度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4d:消费者的离网成本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根据戴伊和戴维·J.雷布斯坦因的观点[16],企业的竞争优势表现为它所处的市场地位,而来源于其内部各种有价资源和能力的组合。Barnes指出,竞争力就是实施了一项没有同时被任何现存或潜在的竞争对手实施的价值创造策略[17]。

动态能力学派代表Prahalad和Hamel在1990年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18],将其定义为组织中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多种生产技能以及整合众多技术流的能力。

王婕以波特的竞争力模型为基础,添加了“政策约束”、“技术进步”和“互补品提供者”这三个因素,最终形成五种竞争力+三要素分析模型,并提出了影响电信运营企业竞争能力的具体指标[19]。刘莉敏根据电信运营企业的特点提出了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定量与定性两个角度去分析电信运营企业竞争力[20]。臧学运构建电信运营企业竞争力模型的过程中设计了电信运营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21]。

由此,可以得出企业协同保障、员工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力感知的假设。

H5a:消费者的部门内部协同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5b:消费者的跨部门协同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5c:消费者的产业链协作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5d:消费者的产品服务资源保障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5e:消费者的产业链合作资源保障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6a:消费者的培训与学习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6b:消费者的专业技能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6c:消费者的客户需求认知度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6d:消费者的员工激励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6e:消费者的工作年限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7a:消费者的投入能力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7b:消费者的产出能力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H7c:消费者的创新管理能力感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会产生正面影响。

综上所述,基于文献回顾、拟定变量和研究假设提出了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本次调研问卷设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预调研,第二部分为调研修正。预调研过程中,邀请5位行业内专家进行问卷前预测工作,然后对46位企业工程师和中层管理者进行小范围内测试,确定问卷的主体部分以及相关的测项,然后将问卷发给递增数量的员工群体进行问卷测试。随后对之前预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测试项再邀请以上测试人员进行访谈,进一步修正完善问卷,最后形成信息化服务提升主要因素量表。通过此次预调研和调研修正后,各项调查结果的因子分析非常稳定,各测试项的信度较高,使得正式问卷的科学性大为提高。

2.数据收集

本次问卷主要针对某省电信分公司发放,总共发放600份,其中对答案重复或显著不符以及缺失题项的问卷进行处理,最后回收558份有效问卷,有效数据率为92.70%,样本基本结构情况如表2所示。

3.数据分析

(1)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文选用统计分析工具SPSS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包括因子萃取、确定保留的因子数目、因子旋转和因子解释。在对所有有效样本数据进行最大正交旋转分析后,根据测试项负荷值大于0.5的基本要求,从29个测试项中选取了7个成分因子。结果显示:测试量表的总体KMO值为0.856,Barlett球形检验(p<0.000)也顺利通过,且累计方差解释度为70.47%,充分证明该测试量表可归属于7个变量。

(2)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工具LISEREL对测试量表的稳定性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将29个测试项设定为预测变量(x),7个因子设定为潜在变量(ξ)。评估路径模型主要通过检验模型的整体拟合度,即各种拟合指数。该结构模型的相应拟合指数是:χ2/df= 2.780,位于2.0—5.0之间;RMSEA= 0.021,低于0.080;CFI=0.990,NFI=0.970,NNFI=0.990,均高于0.9,全面指数都表明本研究中路径模型的拟合度较高。即之前探索性因子分析确立的7个因子与本研究29个测试项具有关系且相互关系稳固。

(3)信度检验

观测验证分析数据可以看到:正式测试量表的Cronbach-α的值为0.935,7个因子的Cronbach-α值都位于0.829—0.935之间,且都大于0.6标准,从删除后的Cronbach-α系数也可以看出删除任何一项只会导致信度降低。其中,所有变量测试项与该变量的相关系数值均高于0.50标准,另外一个测试数据复平方相关系数(R2)也处于0.6—0.9之间,因此,该测试量表信度可以得到一致检验。

(4)效度检验

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数据结果检验潜在结构的内在拟合度,用内在拟合度用综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和平均变异抽取量(AVE)来验证。一般学者建议综合信度应大于0.6,平均变异抽取量需大于0.5。经过效度检验,每一个潜变量的CR都大于0.6,说明潜变量具有很好的内部可靠性。每一个潜变量的AVE都大于0.5,说明潜变量具有很好的方差解释能力。紧接着检验测量模型的收敛效度,所有测量表题项在潜变量上的因子载荷都大于0.5,并且在统计学上显著,所以可以认为各个测量量表都有比较好的收敛效度。另外,用AVE与各个纬度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比较检验测量模型的区分效度,结果显示:每个潜变量AVE的平方总是大于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说明量表内部都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5)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与假设检验

经过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验证之后,本文对整个结构模型方程进行全模型拟合计算。在拟合的指标中,RMSEA=0.058,小于0.08的参考值;NFI=0.980,NNFI=0.957,CFI=0.986,都达到0.9的参考指标;χ2=0.058,SRMR=0.041,BIC=-36.36,都在合理范围内,说明模型整体同数据拟合较好,拟合模型是可以接受的。

从全模型路径系数的显著性和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市场环境、产品价值、聚焦客户、购买意愿、协同保障、员工能力和创新能力七类因素能力感知与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均在5%水平下显著相关,且所有相关系数均位于0.3—0.8之间,因此,该七类因素能力感知与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强度正相关。

四、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1.研究结论及理论意义

(1)研究结论

本文最直接的研究意义是企业实施移动信息化应用后,企业应该分析客户诉求、产品价值点和企业竞争力等产生的直接影响。当信息化能力增强、需求方诉求聚焦和服务价值点锁定时,企业信息化能力提升程度会很明显。

(2)理论意义

第一,建立了基于能力感知的信息化能力提升研究框架和模型,并证明供求双方的关键因素感知会对信息化能力提升有正面影响。第二,提出了能力感知对信息化服务提升的因素。第三,开发测量信息化能力提升的测量量表,并讨论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2.局限性

本文的研究局限性在于:第一,虽然本文构建了比较全面的理论模型,但是各种因素还考虑不够全面,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第二,本文提出的概念模型,仍然是一个有限的模型,对相应具体企业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在研究具体服务的感知状况时,还需要根据研究企业的具体情况加以修正。第三,本文设计的量表不能适用于测量单个信息化服务的提升,这在未来的单体个案研究中还有待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Zeithaml, V.A.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 a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8, 52(3):2-22.

[2]Gale,B. T. Managing Customer Value [M]. The Free Press,1994.18-20.

[3]Anderson,J.C.,Jain,C., Chintagunta,P.K. Customer Value Assessment in Business Markets [J]. Journal of Business-to-Business Marketing, 1993, (1): 3-29.

[4]Butz,H.E.,Goodstein,L.D.Measuring Customer Value: Gaining the Strategic Advantage [J].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96,24(4):63-77.

[5]马克·E.佩里. 战略营销管理[M]. 李屹松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6]白长虹.西方的顾客价值研究及其实践启示[J]. 南开管理评论, 2001,(2):51-55.

[7]Jefrey, F. R., John,J.S. Exploiting the Virtual Value Chai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9-10).

[8]Iacovou,C.L.,Benbasat,I.,Dexter,A.S.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and Small Organizations: Adoption and Impact of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 1995, 19(4):465-485.

[9]Davis,F.D.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and Results[M].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86.

[10]张楠, 郭迅华, 陈国青. 行为建模角度信息技术采纳研究综述[J]. 科学管理研究, 2009,(4).

[11]陈文波, 黄丽华. 组织信息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软科学, 2006,(3).

[12]Webster, F.E.,Wind,Y. A General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 Buying Behavior[J]. Journal of Marketing,1972,36(2):12-19.

[13]Howard, J.A., Sheth,J.N. 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DB/OL].jagsheth.net,1969.

[14]Armstrong,G.,Kotler,P.Marketing: An Introduction[M].Prentice Hall,2006.

[15]Leavitt,H.J.,Bahrami,H.Managerial Psychology: Managing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364.

[16]乔治·S.戴伊, 戴维·J.雷布斯坦因. 动态竞争战略[M].孟石慧,顾勇,龙炼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

[17]Barnes, S.J.I-Mode and the Mobile Internet[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2001, 3(4):127-132.

[18]Prahalad,C.K., Hamel,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

[19]PeterHines, Richard Lamming, etc. Value Stream Management [M]. Prentice Hal Press, Great Brita in, 2000.

[19]王婕.电信企业竞争力分析——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个案分析[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20]刘莉敏.国内外电信运营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D].福州: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21]臧学运.基于系统周界理论的电信运营企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篇12

随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 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出现, 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与各行业业务发展深度融合, 催生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服务新需求, 使业界对信息技术服务的内涵和外延难以达成共识, 标准化对象和工作范围难以界定。这对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领域, 以产品和技术为对象的标准化工作主要是针对特定的技术指标或功能要求确定标准化工作范围。然而, 信息技术服务主要是以应用需求为中心,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方法提供服务, 其标准化对象主要是提供服务的方法和流程, 与传统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和方法有较大的区别, 国内尚无成熟的经验可参考。国际标准化组织在研制ISO/IEC 2000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系列标准过程中, 英国、南非、新西兰、日本等主要起草国家承担了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在此过程中, IBM、HP、BMC等国际公司分别研发了Tivoli、Openview、Remedy等软件, 支持标准实施, 既验证了标准, 又培育了新型产品和服务。因此, 在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中, 我们充分借鉴国际经验, 开展标准的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

截至2010年6月,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 (ITSS) 工作组研制了《信息技术服务标准 (ITSS) 体系框架》2.0版, 形成了《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2部分:交付规范》、《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3部分:应急响应规范》、《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4部分:数据中心规范》五项标准征求意见稿。为了确保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具体标准内容和条款的先进性和可实施性、不同标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的合理性, 需要针对已形成征求意见稿的标准进行验证和应用试点, 从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和方法。

为此, 2010年8月工信部印发了《关于同意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的意见》, 批复国家质检总局信息办, 以及北京、上海、广东、湖北、重庆、成都、沈阳、杭州等省市为信息技术服务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单位, 2012年1月, 江苏省也加入到信息技术服务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中。2011年7月, 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组织对试点工作进行了中期验收,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2 工作内容与方法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内容主要针对已经形成征求意见稿的上述五项标准进行, 包括标准验证和标准应用两个阶段。其中, 标准验证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验证标准内容的正确性和可实施性、建设符合标准的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平台、研发运维交付系统;标准应用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开展符合标准的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运维交付系统推广应用、建立标准应用推广支撑体系。

2.1 标准验证

2.1.1 自评估

该项验证任务主要由信息技术服务提供方 (企业或各类信息中心) 按照标准条款要求, 检查自身的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运维服务能力以及服务交付等是否能够达到标准要求, 或标准本身是否需要改进完善。其中:

《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验证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是否合理, 标准本身是否具备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验证标准中规定的人员、资源、技术及流程等是否合理, 标准本身是否具备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2部分:交付规范》:验证标准中规定的运维服务交付管理、交付方式、交付内容、交付成果等条款是否全面、合理和可操作。

《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3部分:应急响应规范》、《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4部分:数据中心规范》:验证标准在建立运维服务应急响应体系和开展数据中心运维等方面是否具备可操作性。

2.1.2 符合标准的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平台建设

具备条件的区域结合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情况, 按照《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要求以及实施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统计、规范服务市场、鼓励和扶持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 以具备一定条件的中立第三方为主体, 建设符合《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要求的服务质量评价平台。其中, 平台的功能至少包括: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工具、人员及评价结果发布系统。

2.1.3 符合标准的运维服务交付系统研发

具备条件的试点区域 (城市) 结合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 特别是由政府直接投资的各类信息系统的运维情况, 按照《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2部分:交付规范》等标准要求, 以企业为主体, 研发运维服务交付系统, 其主要功能至少包括:IT运维战略管理、IT运维交付管理、系统运营管理、IT资源管理, 并能实现企业运维服务资源整合 (包括运维工具系统、运维人员、客户资源) 及能力提升。

2.2 标准应用试点

2.2.1 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试点

结合城市 (或区域) 所选择的试点任务承担单位, 面向当地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企业或各级政府、电信、金融等行业用户的信息中心 (包括相同职能的机构) , 以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平台为依托, 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 检验被评价方的服务质量水平以及市场认可程度。

2.2.2 运维交付系统应用推广试点

试点城市 (或区域) 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以企业为主体, 在本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下, 面向提供信息系统运维服务的需方, 选择一定数量的企业或机构, 部署运维交付系统, 建立运维服务交付体系, 为实现该类产品的产业化奠定基础。

2.2.3 建立标准应用的支撑体系

标准的应用支撑体系主要由政策体系、咨询培训体系、人力资源体系构成。其中:

政策体系的建立要根据试点区域 (城市) 的实际情况, 研究出台支持标准推广应用的具体政策措施, 从而实现构建支持标准贯彻实施的政策体系。

咨询培训体系的建立主要由试点区域 (城市) 单位组织本地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与编制培训课件, 并指定专业的培训机构为标准培训机构, 负责培养符合标准实施能力要求的人员。

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主要通过培训培养一批熟练掌握标准内容、标准贯彻实施方法的专业人员。

3 工作情况

3.1 各试点单位高度重视, 积极探索

为了确保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各试点单位成立了由分管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或指导协调组。各试点单位在认真推进本项工作的同时, 积极探索标准与规划、政策以及市场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其中, 北京市结合促进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等相关工作, 推动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广东省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的贯彻实施, 探索以标准为抓手, 规范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工作模式;成都市结合全市各委办局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运维服务外包工作, 探索以标准为依据, 选择和管理服务外包承包商的方法。

3.2 相关企业广泛参与, 务实工作

在各试点单位认真组织、广泛动员的基础上, 共95家企业参与了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参与企业相关的业务范围覆盖了政务、金融、电信、交通、电力、教育、医疗、装备制造等行业。在实施过程中, 企业通过依据《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建设运维服务能力体系来验证标准, 并通过依据《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自身质量管理体系来验证标准, 通过依据《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2部分:交付规范》和《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4部分:数据中心规范》研发运维交付支持系统, 并根据《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发服务质量评价平台来验证标准。

3.3 行业用户大力支持, 推动应用

当前, 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存在低价竞争、服务质量不可控、交付成果不规范、外包管理缺乏手段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 各行业用户非常需要标准支持, 选择有能力、质量可控、服务安全的服务商。因此, 各行业用户普遍认同研制ITSS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中, 各行业用户提供了资源和项目的支持, 采用标准规范交付, 监控质量。其中, 国家质检总局信息办、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工商局等七家政务领域的用户依据标准规范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广东省建设银行和佛山市农信社依据标准实施具体应用系统的运维;东莞移动依据标准建立运维管理体系;佛山供电局依据标准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浙江大学依据标准建立信息化运维服务管理平台。

4 试点成果

(1) 提高了标准质量

通过标准验证和应用试点, 针对五项标准, 各试点单位共计反馈459条修改意见和建议, 分别涉及标准结构、标准内容和条款、标准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意见和建议是在研发支持标准贯彻实施的工具系统、建设运维能力体系、管理运维服务外包的过程中形成的, 是参与企业和行业用户对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实践总结, 对改进和完善标准内容、提高标准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 依据标准开发出支持标准实施的工具系统和平台

上海、广东、湖北、成都、沈阳等试点单位依据《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攻关解决了多维度数据组织模型等关键技术, 研发了用于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支持标准实施的六套服务质量评价系统;依据《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2部分:交付规范》、《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3部分:应急响应规范》和《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4部分:数据中心规范》, 对已有的网络设备、服务器等硬件和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监控工具系统进行了优化, 共计形成23套信息系统运维交付支持系统。

(3) 形成了标准应用典型案例

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促进形成了政务、金融、电力等行业的标准应用案例。典型案例有: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信息化建设服务维保项目、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原产地证综合管理业务系统维护项目、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运维服务技术支撑平台项目、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计算资源池运维项目、广东省佛山市某农信ATM运维服务项目、东莞移动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 (ITSS) 贯标项目、佛山供电局项目、浙江大学信息化运维技术服务项目、神州数码信息化运维项目等。

(4) 提升了一批企业的服务能力

部分企业依据《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建设运维服务能力体系, 提高运维服务能力, 并推动服务产品化向标准化方向转型;部分企业依据《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 从而提高了服务交付质量;部分企业进一步明确了IT服务业务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部分中小企业成立了专门的IT服务事业部, 加大了业务拓展力度。

(5) 探索了依据标准规范市场的模式和机制

北京市通过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 初步掌握了全市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广东省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的贯彻实施, 探索以标准为抓手, 引导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模式和机制;成都市编制了《成都市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服务目录》, 鼓励政府部门在采购信息技术服务产品时直接从中选取。这些省市的做法和经验, 为依据标准规范和引导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培育和繁荣内需市场、探索建立适合信息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市场管理方法奠定了基础。

(6) 创新标准化工作模式

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探索出了以需求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引入质量管理领域PDCA (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 理念, 实现标准研制、标准验证、标准应用和标准改进闭环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模式 (如图1所示) , 适合我国国情和产业发展现状对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的要求, 是我国标准化工作中的一项创新和突破, 解决了传统标准化工作“重研制、轻应用、无反馈”的问题。

5 结语

上一篇:高中化学教师化学教育下一篇:几何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