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师化学教育

2024-07-05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教育(共12篇)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教育 篇1

依据《中小学教学人员 (初级)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1], 从2 0 0 6年初到2 0 0 8年底, 我校教研部的化学教研员联合电教馆的技术人员对全县化学教师进行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了使化学教师在培训中形成的教育技术能力应用于教学实践, 并使教育技术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我们设计了系列教研活动, 并在系列教研中进行行动研究, 力图通过这些研究, 使我县初中化学教师适应实施农远工程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通过使用、修改和制作课件的系列教研活动, 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目标中的一个基础性目标, 它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教学设计目标的培养具有支撑作用, 所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抓起, 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 通过使用课件提高教师兴趣

为提高化学教师使用课件等资源的兴趣, 并在使用中学会基本和常用的信息技术技能, 根据我县使用化学教材版本的实际, 我们对农远工程提供的大量资源进行了筛选并上传至学科教研网上, 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 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提高了教师使用课件的兴趣。

2. 通过修改课件提高教师技能

经筛选提供给一线教师的课件多数能满足教学的直接需要, 但也有部分课件资源有着这样那样的缺欠, 这使很多化学教师产生了改进课件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些教师的需求, 我们和电教馆的技术人员共同研究, 按实际需要对教师开展不同规模的培训活动, 使教师基本掌握修改课件的技能。

3. 通过课件制作的行动研究,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由于所用教材版本的部分课时内容没有相应的课件资源, 我们便顺势引导教师开展制作课件资源的教研活动。

首先, 制定课件资源制作计划。我们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与现有资源进行对比, 对农远工程提供的资源中没有的、用卫星接收装置接收不着的、在学科资源网上下载不到的部分教学内容制定了课件资源制作计划。

其次, 开展课件制作的行动研究。将全县化学教师分成若干组, 按组分配制作任务, 每组教师针对同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制作课件, 制作完成后提交给教研员, 教研员对同一组内不同教师提交的同一课时的课件逐一进行点评, 将点评意见反馈给教师, 教师根据教研员的点评, 对课件再进行修改, 教研员再把各个组的教师召集到一起, 分组进行课件展示观摩研讨, 其他教师进行点评。这样使教师在相互展示研讨过程中得到启发, 对自己制作的课件进一步完善。

再次, 通过制作、点评、反思、改进, 再经观摩、研讨、反思、再改进的行动研究, 不但制作出了好的课件, 而且也提高了化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开展多次的课件制作行动研究, 不但积累了更多的自制课件资源, 而且在行动研究中探索出了提高化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方法。

二、通过从实地指导到远程点评, 再到网上互评的行动研究, 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内蒙古师范大学李龙教授[2]指出“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理论的核心, 是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依据”。因此,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是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使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巩固和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我们设计了一组基于教研活动的行动研究, 由化学教研员具体组织实施。

1. 通过一对一的实地跟踪指导, 提高个别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研员深入一所初中, 以一个教师的一节课作为研究对象, 要求该教师针对本节课进行教学设计。之后, 教师面对教研员进行说课, 教研员当面给予评论和指导, 教师根据教研员的评论和指导修改教学设计, 教师再用修改好的教学设计上课, 教研员深入课堂听课, 听课后, 教研员再和上课教师共同探讨, 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再根据教研员的指导和自己的反思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通过教研员的实地跟踪指导, 切实提高了被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2. 通过一对多的远程系列点评, 提高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为提高更多化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研员采取网上点评的方式来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教研员要求几名化学教师提前将教学设计发送到自己的邮箱里, 对每个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点评并回复, 教师再根据教研员的点评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 用修改好的教学设计上课并请人为自己拍摄课堂实录, 将实录经过资源网站发给教研员, 教研员看后点评并发给讲课教师, 教师再根据教研员的点评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通过这种方式,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3. 通过多对多的网上同伴互评, 提高大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为了发挥全体学科教师的智慧, 教研员通过网上教研来提高大多化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每个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传到学科论坛上, 请教研员和同行提出修改意见, 教研员和同行将自己的意见通过论坛发布或发给相应的教师, 教师综合他人意见, 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 用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上课并进行课堂实录, 经过这样多次反复的同伴互评, 更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基础目标, 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 要在教学实践中使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就必须从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基础目标抓起。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从使用资源到修改资源再到制作资源这样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基于教研的行动研究可以总结出提高化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两点启示:一是通过基于教研的行动研究比通过教师的自身教学实践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更有效;二是通过基于网络教研的行动研究比通过基于传统教研的行动研究来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学人员 (初级)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72/info15372.htm.

[2]李龙.教学设计——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EB/OL].http://www.hlbrc.cn/dep/jjyf/jspx/info_Show.asp?ArticleID=623.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教育 篇2

XX年9月到10月,我来到贵港市江南中学进行实习。为了了解实习班级的学习情况,倾听他们的心声,我们对部分高一和高二班级进行调查。下面是我就我实习的班级——高一(4)班进行统计的情况进行报告。在我班发放了57份问卷,回收56份:其中男生33人,女生23人。

一、总体情况

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能够认同当前的学习及生活状况。他们对课堂和教师的素质基本认同,但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主观成就感差别;他们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希望给予肯定并且能与老师沟通交流,得到指导。

二、具体分析

1. 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感觉愉快,希望师生间采用互相讨论的课堂教学方式。

有近七成学生在课堂上感觉愉快;但不可忽略的是仍有14%的学生感到“失落”,觉得成功的约有12.3%;“无所谓”的占7%;有82.1%的学生认为课上老师基本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80%的学生认为讲解比较清楚;只有不到15%的人觉得老师讲话简明,准确生动;有八成的学生认为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启发;几乎没有启发的占7.4%。学生平均每堂课向老师提问“一次”的,超过一半,有70.4%的学生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只“偶尔”被点名回答问题。近七成学生更喜欢采用“师生相互讨论”的教学方式;近10%学生期待自己上讲台讲课。

课堂讨论方面,在课堂上与同学讨论的学生选择偶尔项的最多,有63.6%;“从不”的有2%;而问到是否愿意参加讨论时,有八成的学生表示自己很喜欢在课堂上参加小组讨论。

从以上数量,可以看出,学生是希望在课堂上发表自己意见的,希望老师能够鼓励他们提问题,甚至允许他们提出不一致的意见。

2. 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或比较有兴趣;最感兴趣的学科的科学;最不感兴趣的是语文。

调查显示,有43.4%的学生对学习比较有兴趣,41.5%的明确表示有兴趣,但也有11.3%的认为是迫于家庭压力不得不学;最喜欢的科目依次是:科学、化学、体育、音乐、地理;而最不感兴趣科目是语文、政治、数学。在科学选项中,化学占35.5%这可能与该科目任课老师是班主任,该老师上课气氛活跃,而且又加上中间有一段课程是由实习老师上,学生感觉新鲜等因素有关;而作为最不受喜欢的语文,可能该老师的上课风格学生难以接受。

3.约有一半学生采用传统的学习方式,近四成的只有复习而无预习的习惯。

调查表明,有45.2%的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为“听教师讲课”,选择“自习和作业”的有23.3%,“自己预习,复习”的有16.4%。在阅读教科书方面,过半学生把教科书内容都仔细阅读,有35.2%的人只重看老师讲过的内容,而7.4%的人只听讲,很少看书;在碰到重要或疑难问题时,有83.9%的人会用笔划出来,或加上批注;只有不到2%的人很少这样。当问到他们是否会向老师及同学请教时,多半数人选择是,38.6%选有时是,64.3%的人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习惯自己采用不同方法去处理;总想听别人的看法的有10%;只有不到30%的人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有复习无预习习惯的学生最多,近四成;无预习及复习习惯的有11.5%;而制定每周或每天学习计划,并严格按计划进行的不到4%;大多数是有计划,但不按时进行;没有计划的有22.8%。

在遇到的各种学习困难中:“对老师讲的内容不理解”,的占68.4%,然后依次为许多练习不会做,自己不会探究及得不到老师的指导,不知道怎么跟其他同学合作。而谈到通过上课的收获时,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有所收获,收获最大的是“我知道怎么学习了”,占27.3%,其次是“我喜欢学习了”占23.3%,往后是对自己更加有信心了,以及“知道怎么与同学交流了”。

由上面可以看出,从初中到高中,随着学的知识难度加大,学生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有关学习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这个过渡阶段快点适应,在学习的疑惑中找到方向,增加学习的信心。

三;几点建议

通过调查,我知道了该班的学习情况,针对该班的情况,我有以下几点意见:

1. 针对该班的实际情况,可以开展学习方法交流,“说说心理话”等主题班会,就调查仅映出的情况进行师生交流沟通,引导学生找出适合他们个人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2. 通过谈话,周记,便笺,书信等多种渠道,直接或间接的进行沟通和交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消除角色转换带来的不适心理。树立自信心,以及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3. 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做到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吸引学生兴趣,开展与学生互动的环节,给学生消化及思考的空间,增加课堂的满意度,最大限度地实现同学们心中的理想课堂。

(化学化工学院 02化学2班 作者: 王仪夏)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教育 篇3

[关键词] 教学设计; 精品课程; 教师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李佳(1981—),女,湖北京山人。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科学教育学研究。E-mail:amberlee1117@163.com。

“化学教学论”课程是一门帮助化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掌握化学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和化学教学的基本技能,培养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工作和进行化学教学研究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 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1]这是化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之一,也是“化学教学论”课程的重要内容。而课程自身的教学设计对化学专业师范生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对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意义深远。因此,本文以“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为样本,探讨职前化学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以期对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建设进行理性思考。

一、 教师专业化取向的“化

学教学论”精品课程

教师专业化问题,是世界各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也因此成为教师教育的新命题。在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潮流推动下,教育信息化环境的课程教学更令教师专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教师的“专业化”存在两种模式:技能熟练模式与反思性实践模式,前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程度就是凭借学科内容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与技术的熟练程度来保障,后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程度是凭借“实践性知识”来加以保障。因此,教师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也就注重于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案例知识,并且通过共同体的相互影响,将个性化的隐形实践知识转化为社会化的教师专业知识。[2]

作为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化学教学论”,是一门将来想要从事化学教育教学工作、想要进行教育实习和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化学专业师范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也理应以教师专业化作为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的三个目标,体现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思想性、师范性和实践性三大特点,密切结合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课程及教学实际,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问题的研讨等多种学习活动,向学生介绍化学教育教学(课程与教学)系统的各核心要素,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教育教学观念,了解现代化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初步形成化学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精品课程作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国家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精神而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十余年来,“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已形成两门国家级、三门省级、若干校级的三级格局,既方便不同学校的广大化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共享最优秀的教学资源,方便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促进了化学教学论工作者之间互相借鉴、及时更新和互为提高,推动“化学教学论”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而教案和教学内容上网还能为远程教育提供资源和促进国际交流。因而,选择“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这类优秀的示范性职前化学教师教育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既能反映出该课程建设的前沿动态,对同类课程有所启示,也能发现建设中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二、 “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教学设计分析

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最有效地获取知识,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技术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3]教学设计模式经历了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以系统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基础的肯普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狄克—柯瑞模式、梅瑞尔的“目标—内容”二维模式等,还是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以“学”为中心的模式,教学设计模式都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阐释、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等基本内容。[4]《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既是评价精品课程的参照标准,也是很多精品课程实际建设的重要参考。自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以来,该指标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日趋完善,而“教学设计”则是2006年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指标中新添加的一项二级指标,其内涵也由2006年的“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5]发展为2010年的“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能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6]体现出精品课程评审强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因此本文确定以何克抗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作为分析框架展开教学设计研究。

本研究选取“化学教学论”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提供的申报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案、课件等文本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的教学设计展开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是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 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所有精品课程都明确提供了课程目标,部分课程在教案或课件中提供了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另有部分课程则以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形式阐述了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对同一教学内容,各精品课程的教学目标趋于一致,以“化学教学设计”模块的教学目标为例:华东师范大学主持的省级精品课程阐述为:“1.了解化学教学设计的含义和作用;2.掌握化学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3.学会编写化学教案”;华中师范大学主持的省级精品课程则以五条更详细地陈述了如上目标;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虽没有明确用教学目标字眼陈述目标,却在教学要求中作了如下说明:“通过分析和讨论元素化合物(化学概念原理)知识的典型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元素化合物(化学概念原理)知识的学习特点,了解元素化合物(化学概念原理)知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学习如何进行元素化合物(化学概念原理)知识的教学设计。”可见,三门课程均以学会化学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为基本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明确既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也能激发师范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二)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是指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通过对五门精品课程理论部分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作初步统计(见表1),数据显示所有精品课程均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已成为所有精品课程一致采用的重要教学方法。为了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讲解,所有课程均能根据化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已有认识和经验,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中学化学教学案例,将师范生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学习和掌握化学教学论课程的概念和理论, 促使师范生充分理解化学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有的课程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直接使用,有的则是将优秀的教学案例上传到网络上,便于师范生利用业余时间观看,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分析与研讨。在使用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有的课程还突出应用对比策略,即对同一个化学教学内容,让学生观摩或教师介绍不同教学处理的案例,如教学内容展开主线索的不同、采用核心教学方法的不同、学生活动线索的不同、学生活动组织形式的不同、教学内容取向的不同(STS 取向或者化学学科取向)、核心驱动性问题的不同等。通过对比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充分体会多种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的应用,认识不同教学处理的特点,打开教学设计的思路与线索,展示化学教学的艺术性,让学生初步能够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

(三)信息资源设计

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 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 教师应给以适当的帮助。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在于利用网络分享优质教学资源,因而所有“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都建有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大量的电子教材、教案、课件、授课录像等学习资源。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除此之外,还建有专门的教学资源网,如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主持的“中国化学课程网”和安徽师范大学江家发教授主持的“中学生化学教学资源网”(http://www.zxshx.cn),不仅提供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建有博客区和在线论坛区,定期开展网络教研、备课、疑难解答、信息交流等活动。而在单元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精品课程都能合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板书板画相融合,并积极引导师范生获取、利用信息资源,以促进自学能力及学习质量的提高。

(四)自主学习设计

建构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环境,是自主学习设计的关键。由于化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缺乏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为了转变学生被动听讲为积极主动思考并热情探讨化学教育问题,“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通常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充分考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具体的问题与活动任务驱动,能有效帮助学生进入积极思考与解决问题状态,这是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经实践得出的经验:通过三类具体的驱动性任务与问题——辩论活动、分析活动、设计活动,不但使学生深入思考,而且形成学生分析相关问题的思路,将陌生的化学教学论概念融入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也比较容易掌握并理解相关概念。活动任务的内容紧密围绕教学专题设计,如辩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分析及其与教学大纲的比较、设计一节元素化合物内容的课堂教学并进行说课等。这种基于抛锚式教学原理的学习设计不仅能激发师范生的创造精神,促进知识的外化,还能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安徽师范大学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则提倡学生进行反思型学习,组织师范生写读书笔记和小论文,加强微格教学训练、模拟课堂教学、说课、实习等实践环节,着力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师职业素质。采用专题讲座、走进中学化学课堂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采取实践环节来带动理论学习的策略,为学生提供探究、体验与反省的情境和机会,也是激发学生对化学教育的热情、真正实现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的重要措施,最终达到培养师范生从事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的目标,为他们日后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在于利用小组协作的方式,通过个体之间的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师范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师范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师范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协作学习对提高学习业绩、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对待学习内容与学校的乐观态度、小组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中大量以小组活动开展协作学习的案例,例如华中师范大学主持的省级精品课程在实施“化学教学实施技能”一章教学时要求师范生任选课题,为有关内容的讲解设计问题或“问题阶梯”,引导学习活动逐步深入或拓展,并与同组师范生交流、讨论、修改,尝试进行微格教学。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内容与教材分析”专题教学时,也安排师范生分组合作完成以下三个学习活动:(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分析;(2)几个主要版本初中化学教材的总体特点、内容选取与组织、教材呈现方式的分析;(3)针对某具体教学主题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并进行汇报交流。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指导,讨论的问题皆由教师提出,且设计的问题要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即最邻近发展区),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 教师适时作出恰当的评价。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作为示范性课程,为了改革以往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考试单一、重理论轻技能的检测和训练、缺乏对学生教学过程和创新能力的检测、缺乏对学生语言表达和心理素质的检测和训练等问题,“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构建了过程性、表现性评价(包括基本功摸底测试、平时学习活动汇报、教学设计、片段教学展示)与终结性纸笔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其中,乐山师范学院主持的省级精品课程所构建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较有代表性,该体系由教学过程评价与教学理论和方法知识的形成检测—半期考试与教学综合能力检测—期末多元化考试三个维度构成。而华中师范大学主持的省级精品课程在表现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中设置的多样化的研究性习题,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所采用的表现性评价形式——学期课程论文汇报答辩,颇具创意。实践证明,“化学教学论”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教学能力的检测与培训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师资的成熟化,缩短了师范生向合格教师过渡的时间,有利于师范生的就业应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评价模式。

(七)强化练习设计

设计强化练习意在帮助师范生巩固和强化学习,因此可为师范生设计出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强化练习。练习题的挑选, 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 以便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五门精品课程在单元教学设计中均设置有一到四个左右的思考题或者活动任务,并在网络平台上设有“试卷集锦”栏目,提供近年课程总结性评价试题及答案,以便师范生自学、复习参考。除此之外,部分精品课程还在其网络平台上设置了“问题集锦”、“问题题库”,分单元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思考题和活动任务。安徽师范大学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还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反馈的及时性,设置了在线试题。

通过以上的结构性分析,可以看出“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无论是教学设计理念还是具体实施,均体现了一定的时代性和示范性,适应了基础教育师资培育的需要,实现了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

三、 问题及建议

(一)电子教案类似电子教材

“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一般都提供有电子教材、电子课件及视频录像等教学资源,部分课程还提供有电子教案。然而部分电子教案在内容和形式上与电子教材相同,内容也多以课程知识为主,未能体现能力与知识并重的教学理念,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也不明确。而电子教案无论对化学教学论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还是师范生的自主学习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何避免与电子教材的简单雷同,有效发挥各类资源的独特功能,值得“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的建设者和化学教学论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自学指导有待强化

部分“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在教学设计方面缺乏对学习目标、学习指导以及学习动机的设计,而这些正是激发师范生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自学最需要的。而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的在线论坛,则存在使用率不高,甚至零使用率,或者链接失败等问题,这可能与网络平台管理、教师教学引导等因素有关,因此可以看出“化学教学论”精品课程在教学设计的自学指导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与李秉德先生商榷[J].电化教育研究,2001,(4):8.

[2] 钟启泉.教师“专业化”: 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14~15.

[3] 杨九民,梁林海.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52.

[5] 2006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EB/OL]. [2008-5-21]http://www.enetedu.com/topic/html/2008-5-21/20085211553221.htm.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教育 篇4

一、树立全面的科学教育观

(一)构建新的科学知识体系

笔者认为,学生获得具体的化学知识、形成化学学科最基本的概念系统和事实,不是化学教学与教育的全部内容.化学知识教育是化学教育的基础,但对知识的选定要服从于整个科学体系的需要,单从学科内部逻辑来选定具体知识内容不是全面的科学教育观.从新课程的编制方案可以看出,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时代性、生活性

新课程必修模块第一部分便是“认识化学科学”,一改原化学教材开始即为《摩尔》这一让学生一看就陌生的内容;选修模块增设“化学与生活”的内容.可见新课程内容的选择跳出了纯学科知识体系而广泛联系实际,非常注重时代性、实用性和生活性,特别注重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繁、难、偏和过于关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使知识内容实际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2.注重基础性,关注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的必修模块内容分别为“认识化学科学”、“实验化学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可见新课程主要以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主干内容,强调掌握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习知识过程化.

(二)追求获取知识过程的科学性

科学和科学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比具体科学知识更重要,对人的未来发展也更有价值,影响也更深远.中学化学不能只记忆具体化学知识,而应该多创设教学条件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现和创造,尽可能利用“实验探究法”、 “发现法”进行教学.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在于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发生.

(三)强化科学思想与方法教育

科学源于系统的观察.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尤其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教师可设计一些观察要点,引导学生科学地观察,科学地思考问题.如:①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让学生观察钠投入前、反应中、反应后的现象,注意观察是否得到单质铜; ②研究NO2与N2O4相互转化的平衡移动时,让学生观察颜色变化是否符合勒夏特列原理等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假设与实验.科学假设需要经过实验证实,科学实验一定要亲身实践.某些过去验证失败的假设在科学研究的条件发展后有可能重新被证实.科学的进步需要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

二、树立“平等交往、合作互动”的师生观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太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师生互教互学,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三、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这就要求中学化学教师在执行新课程中,应当摒弃单一的教科书意识,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让学生从多种媒体和不同场所获取知识.

新课程中“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模块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这些知识仅依靠教材,让学生阅读、教师讲解,辅以看看录像材料很难达到教学效果.实施这些课程必须要有全新的课程资源观,除了充分利用校内的化学实验室和图书馆外,还可以广泛联系当地环境监测站、环境保护局、化工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等,让学生去体验、去实践、去具体感知化学与生活以及化学与技术的关系.

教师服务意识化学教育论文 篇5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服务意识缺失的表现

(一)“师尊生卑”的思想

这种思想在很多教师中都存在着,化学教师也不例外,特别是岁数较长的化学教师。在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基本都是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的讲解,没有尝试着走到学生中间位学生讲解。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教师没有摆脱“师尊生卑”的观念。其中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要做演示实验与书写化学方程式也没有那个必要走向讲台。这些化学教师在课堂上抱着这种观念,将化学课堂变成自己的“一言堂”。他们很少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而提问也多是“对不对”、“是不是”一类的,给学生的形象也是十分的威严,让学生感受不到一点亲切感。

(二)课堂教学方法上缺乏服务意识

虽然课改在执行,但是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仍然是“填鸭式”的方法用的较多。“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服务意识融入其中。例如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在讲台上自顾自的做实验,偶尔插上几句解说,中间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而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也是自己做自己的,不与同学交流、也不与教师交流。而教师也不走到学生中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没有主动的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服务意识。

(三)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随着社会对知识层次要求的提升,社会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在无形之中增大。教师为了达到教学效果,逐渐倾向于使用高压的教学方法,最后组建使得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从而产生情感上的隔阂。不管是从课堂上还是课外,化学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都非常的少。课堂上,教师采用“一言堂”的方法将各种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后批改学生作业时,不分析学生对错的`原因,不与学生进行交谈了解学生知识的漏洞。

二、提升化学教师服务意识的对策

面对教师的服务意识的缺乏,应该积极的进行改变。但是中考、高考这些制度我们无法改变什么,我们中有从我们身边想办法。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缺乏服务意识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观念的落后与保守。因此,应该从思想观念上着手,改变传统的观念,特别是“师尊生卑”的观念,确立全新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意识。学生应该尊敬老师,但是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尊敬,而不是表面上所表露出来的畏惧。在教育中教师必须用自己优质的服务来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师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有着过硬的专业知识的人,所以要注重服务理念和职业伦理,也就是要特别强调服务或奉献的专业道德。特别是在一些概念性的化学教学中只有转变观念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例如在“走进化学”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够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应该试着转变自己的观念,让学生去感受化学的魅力。

(二)改变对学生的“服务态度”

光有理念还不行,还需要实际的行动。这就好比一个宾馆,只有好的服务意识还不行,还必须将服务意识渗透到行动中才可以。学生到学校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成绩和名次,他们还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欣赏等等。例如化学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多一些微笑;将一些有趣的化学小实验引入到课堂中,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当学生对某个化学概念或者是某个化学反应等不了解而提问时,化学教师应该不管这个题目的深浅程度都耐心的倾听;对于学生的作业要仔细的批改,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条件是否正确,化学反应的现象描述是否正确,方程式的书写是否存在未配平的现象等等。

(三)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力

教师既然是服务者,而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那么学生就应该具有选择的权力。在这种选择的压力下,教师会被迫放弃那不合时宜的师道尊严,主动的对学生的需求、成长进行关注,从中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观念、方式是否有缺陷,是否需要改进。当教师在改变中获得学生的回报的时候,也主动的进入服务者的角色。当然学生并不都是理性的个体,因此这个选择的权利也只能够是相对的。

三、结语

浅谈青年化学教师如何上好化学课 篇6

关键词:知识储备;自信心;师生关系;课堂氛围;课外交流;多媒体;教师素质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学科知识储备

1.加强自身学科知识储备

高中化学课程原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理念与以往相比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东北师范大学与上海市教委、吉林省长春市教委、陕西师范大学等单位共同协作的“中学教师现状调查”中显示: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掌握很系统的仅仅占30.50%;在教学中能够经常联系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教学的占68.80%。许多教师感到自己已有知识的不足,但是由于工作时间紧张,学习时间有限,在文化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需要加强学习,也是高中化学教学问题存在较多的两方面知识。无论哪一学科,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才是胜任教师角色的首要条件。作为青年教师,更应该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只有系统而全面地掌握教学内

容,才能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收放自如,正所谓厚积方能薄发。

2.虚心求教,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增强自信心

青年教师往往缺乏教学经验,因此要虚心向老教师、专家型教师求教,听取他们对教学的体会和建议,积极参加“听说评改”的活动,加速自身从新手阶段向熟手教师的转变。青年教师还需清醒地认识到,老教师身上也并非全是可取之处。现在中学中有不少化学教师因为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让他们以新的观念驾驭新课程,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经常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有的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上,出现了过程方法搞花样、情感态度搞夸大、知识能力被忽略甚至被挤掉的现象。所以,青年教师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哪些是适应课改要求的,哪些应该是摒弃的,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促进自身快速成长。为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增强自信心,只有对自己充满了自信,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讲课,学生听起课来才会认真,进而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1.师生关系与课堂气氛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心理学角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认知过程,一类为情感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学习并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可以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当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之后,才会有良好的课堂氛围,而课堂的良好氛围的形成会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能够顺利进行产生很大的影响。课堂氛围大体分为三个类型,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当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都对某一任课教师表示反感时,课堂氛围常常呈现的是消极的甚至对抗的。只有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才能营造出稳定与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的课堂互动才能顺利进行,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课堂才能是高效的课堂。

2.与学生的课外交流——关于化学学困生

从笔者和学生的交流来看,化学学困生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不适应高中高强度的学习,学不好所以不学了;二是对化学虽然有一定兴趣,但努力学了一段时间却不见成效,最后放弃了;三是本身对化学毫无兴趣,发现不了化学的有趣之处。对以上三种情况,应注重与学生的互相沟通、交流,但应有所侧重。针对第一种情况,问题主要是学生未能适应高中学习,初中与高中的强烈反差使得学生的心理产生高度焦虑情绪,作为教师应该循序善诱,进行调解,多与学生交流,排解焦虑情绪,使其尽快适应高中学习节奏。第二种情况,问题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对头,努力学了一段时间却不见成效,最后丧失自信心甚至放弃,教师应该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详细帮助学生分析其方法的不足之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是成绩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即使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也不见得会立竿见影,更关键的在于让这样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一些成功体验,建立起自信心,然后持之以恒地学习,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有质的变化。第三种情况,关乎于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化学毫无兴趣,说明其本身认为化学是索然无味甚至是呆板的学科,对化学的认识只停留在黑板上枯燥的化学方程式上,根本不知化学有何用途。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离我们每个人都近在咫尺,我们的体内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化学反应,在授课时应多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多使其体验成功,多多赞扬,使学生觉得化学其实并不难学,因为能力也可以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与多媒体的使用

1.创设情境,合理设疑,引领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和掌握知识

研究性学习需要以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兴趣等内在学习动机为前提,这种学习动力是由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本身引起的,指向的是探求未知的知识领域,解答自己的疑问。因此,青年教师应该合理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解“氯气”一课时,我们可以以这样一则新闻背景引入:“某市化工总厂发生严重氯气泄漏事故,工厂附近弥漫着大量的黄色气体,迄今已有多人中毒入院,大量群众被疏散。”在这则新闻背景下,学生很容易就可以知道氯气的一些特性,比如有颜色、具有毒性等,进而提出问题:“如果你住在该厂附近,你该如何自救?”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学习,教学质量将得到极大提高。

2.合理使用多媒体

笔者曾在所任教学校做过一个有关化学多媒体教学的问卷调查,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是黑板粉笔和多媒体课件共同使用,你的看法呢”这个问题的选择上,296名被调查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在“有人说以板书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方式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新的教学方式完全代替,你的看法如何?”这个问题的选择上,更是几乎一边倒地选择了“非常同意”。但是课堂教学的精髓是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由于多媒体课件固化了教学内容和策略,甚至固化了知识表达呈现的方式和顺序,代替了教师对该内容的教,“模式化”了学生对该内容的学,因而排斥了师生的相互作用和课堂教学的丰富生动性,并且多媒体教学的误用和滥用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多媒体教学虽然形象生动、富于变化,但毕竟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只有合理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最后,我想说,青年教师的成熟需要一段时间,“宝剑锋从磨砺起,梅花香自苦寒来。”青年化学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增强自身的学科素养,加强师生交流,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每一节化学课都是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周敬思,王景英,唱印余.中学教师素质调查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5.

[2]王策三.教学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09-110.

[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94-295.

高中课改后化学教师的困惑 篇7

一、对教师本身的困惑

新课程实施已近两年了,我们感到仍不适应,受其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几十年一贯制的教学方式,现在突然改变了,又没有现成的、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在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是新课程老教法。

二、对教材和课程的困惑

首先,近年来,初中课改教材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教材内容通俗、具体、简单;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虽然近年来高中教材也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高中内容比较抽象、复杂,牵涉知识面广、重理论分析。其次,初中新教材对新知识的引入往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比较生动形象,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高中由于受到高考模式的限制,教师大都不敢降低难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学跨度较大。另外,和课本的编排体例不适应。由于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来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和编写意图不一样,因此在编排体例上有很大变化,许多教师感到不适应。如教新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广而浅,并且元素周期律知识滞后,因此教师在对教材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下,就找不到联系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线索,导致学生学完之后的感受很零散。

三、对教学方面的困惑

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实验,而且每节课都设置了活动探究和交流研讨,加大了老师的备课和工作量不说,而有限的课时就迫使你只能关闭探究的大门,探究和教学任务无法兼顾。更令我们发愁的是,一个班六、七十个学生,探究活动要照顾各个层次的同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有所收获,即使老师倾其全部精力和心思,也很难达到探究的目的。

四、来自学生的困惑

新课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为目的。可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非但没有减下来,反而比以前更重了。现在有些新课程配套练习和教材内容相差甚远,为了考试只能拓宽内容强化训练,学生仍埋头于练习题之中,学习十门课程,除音、体、美以外,每门课均有大量练习,苦不堪言,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探究,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针对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一些资料,学生不是没有时间,就是家长不让上网。其次学生已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惰性较强,依赖性大,让他们探究的问题,要么不吭声、不动手,要么一时兴起,沉浸在孩童式的游戏中,心思不全放在探究知识的奥妙上,课堂“开放”了,学生“自主”了,时间过去了,效率下降了。

四、对如何应对高考和评价教师的困惑

虽然新的课程改革试图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和多元评价,但高考依然是悬在高中教师头上的一把利剑。教师可以不在乎高考,但学校在乎、家长在乎、社会在乎,教师也就不能不在乎。所以教师们普遍对高考心存茫然,不知道课改后的高考如何应对。如数学学科,课本本身比较简单,但高考时会有多难,教师心中没有数,所以新、旧课本一起用,给学生加课时补充旧课本内容,学生的负担反而更重了。另外,数学学科选修课的各个模块有难有易,从获得学分的角度学生可以选容易的,但教师又担心学生不能应付高考,所以将来如何指导学生选课教师心中也没有数。新课程的理念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但是,高考是短期效应,如果考好了皆大欢喜,如果考差了各方面都不好面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对教师如何评价?是否还与高考的成绩挂钩?教师心中无数。

五、对教育观念更新中的困惑

新课程意味着传统课堂教学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到教师角色行为、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交往方式等都要彻底地变革。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所以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他们仍然对教育教学的功能理解狭隘,只知道教育是教人读书,不懂得教育是在开启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对这场改革的创新性认识不足,致使不少人仍然停留在谋求一种“开处方式”的改革,别人怎么改,我就怎么改;别人改什么,我就做什么,仍在等待别人拿出成功的模式供自己模仿。

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艺术 篇8

一、关爱是化学教学艺术形成的基础

作为一名教师, 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付出自己全部的关爱和耐心, 在一些调查问卷中,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化学教师是否能够取得学生的信任, 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很大的一个因素便是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有的学生在评价自己的教师这样说道:“我们的化学老师整天板着一张苦脸, 每一次看到他都感觉快到世界末日了,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引来无数次的批评。”也有的学生在评价自己的教师事这样说道:“我们的化学教师整天乐呵呵的, 一旦遇到任何的难题, 老师都会及时的帮助我们将其解决, 我非常喜欢我的化学老师。”可见在上述提到的两种教师中, 我们无可厚非应该选择第二种教师,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呢?首先教师要学会尊重自己的学生, 尊重学生主要表现在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大胆表露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尝试知识的探索, 总之任何形式的学习和探索都是学生在学习中所拥有的权利, 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充分的尊重学生的这些权利。其次教师要做到与学生及时的沟通。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所遇到的任何难题, 教师都应该以引导的模式来避免学生走进学习的误区, 此时及时的沟通则可以很好的化解学生在学习上产生的各种问题, 同时在沟通中, 教师也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学生, 了解自己的学生在想些什么, 从而可以更为深入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展开化学的教学,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语言是化学教学艺术直接的表现形式

教学主要是以语言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授的, 因此教师教学的语言技巧对教学也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总的来说教师在化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幽默性、比喻性、启发性、感染性等特点, 教师只有在教学语言中融合进这些独有的特色, 才能实现有效的化学课堂。下面就通过一个比喻的语言手法来阐述化学知识的具体教学过程。例如“动态平衡”一直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知识, 很多学生理解不了动态平衡的概念, 主要的原因在于当动态平衡状态产生时, 表面上看起来化学反应似乎已经停止, 处于静止的状态, 但是学生一度相信“眼见为实”, 就造成了理解上的误解, 事实上当动态平衡状态产生时, 化学反应依旧是进行着的, 而在一段时间内消耗了多少反应物, 就会在生成物中产生多少生成物, 即V正=V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动态平衡的过程, 我给学生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同学们都见过水槽吗, 很多水槽都有一个进水口和出水口, 当单位时间内进水口的进水量与出水口的出水量相同时, 水面就会保持不变, 但是同学们我们能说这时候水槽中的水停止流动了吗?”如此一个形象的比喻让困惑的学生感受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通过形象的比喻, 化学课堂也展现出其独有的魅力。再比如在讲到“饱和溶液”的概念时, 我打了这样一个比方:“我们吃了一碗米饭, 米饭在胃里, 吃了两碗米饭, 米饭就该进入食管了, 吃了三碗米饭, 米饭就该进嘴里了, 吃了四碗米饭, 米饭就该溢出来了。”这样一个简单形象的比喻瞬间让学生理解了“饱和溶液”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 每一次运用这种形象的比喻都会让化学知识变得更加的有趣, 也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诸多的益处。

三、诱导技巧是化学教学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与传统灌输式教育相比, 诱导式教学充分迎合了素质教育的需求, 也成了教师教学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教育中高中化学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 可以说“授之以渔”是学生在一生中所积累的最宝贵的财富。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线索, 让这些线索成为诱导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武器。例如在学到选修教材中的“分子结构”有关的内容, 很多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是学生看不见, 摸不着的, 这时候面对众多的分子和原子结构,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零散的将其灌输给学生, 势必会造成学生理解和记忆上的混乱, 久而久之学生就分不清哪一个分子或原子有着什么样的结构, 从而对化学的学习逐渐的产生抵触的情绪, 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 我会在一个时间段内通过诱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来记忆和理解这些有着类似结构的分子和原子。如在一节课中我的教学涉及到了CH4分子模型的探讨, 在学生熟知了CH4分子正四面体的模型之后, 我开始了一步步的提问和诱导。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 如果我们将CH4分子中的4个H原子都换成CL原子, 那么这个分子变成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物质呢?

生:四氯化碳

师:如果我们将CH4分子中的4个H原子都换成O原子, 将C原子换成S原子, 那么这个分子变成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物质呢?

生:硫酸根离子

师:如果将CH4分子中的C原子去掉, 将4个H原子换成P原子呢?

生:P4

在一步步的诱导中, 诸如四氯化碳、硫酸根离子、白磷分子等类似的分子结构便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中也就牢固的理解和记忆了几种类似的正四面体的分子结构模型。

综上所述, 作为化学教师首先要充分的尊重和关爱自己的学生, 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艺术, 并通过一系列的诱导技巧来达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此我们的教师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温馨的氛围中高效的学习化学知识。

摘要:高中化学知识涉及到很多微观的、抽象的内容, 教师如何将这些理解起来相对困难的化学知识通过自己的教学技巧更为直观、形象的展示给自己的学生, 则需要一定的教学艺术的提升。本文主要研究了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艺术, 旨在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教学艺术,关爱,诱导

参考文献

[1]蒲绪凤, 李友银.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追问艺术[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年07期.

高中化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反思 篇9

一、目前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提问存在的优点

1.大部分问题措词准确、指向明确

有99.04%的问题表述的措词比较准确, 98.14%的问题指向也比较明确。在此次课堂观察的记录分析中我发现, 一般情况下, 教师问题表述时措词越准确、指向越明确, 则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清晰性和条理性也越好。

2.大部分问题在提出之后, 教师留给了学生比较充足的问题思考时间

有85.18%的问题在提出之后教师留给了学生比较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对学生有如下优点:未能作答题数减少;学生自信心增强;创造性思考增多;学生有时间提出更多的例证。

二、目前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提问存在的不足及反思

1.教师提出的问题中, 封闭式问题比开放性问题多

在所观察的课中, 封闭式问题平均所占的比例竟高达73.0%, 更值得一提的是, 在我所观察的其中一节课中封闭式问题平均所占的比例达到了91.0%!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

案例1:比如说, 课堂上, 有许多教师都会问学生:“你能……吗?”这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式问题。例如, 当教师问学生:“那么你们能从你们学过的反应中推出有哪些是放热反应吗?”的时候, 实际上, 教师在无形中就给了学生一个心理暗示:教师不确定这个学生是否能告诉他 (她) 问题的答案。其实, 在很多情况下, 教师在问这个问题前已经明白学生肯定知道答案, 但他 (她) 的措词中却透露出他 (她) 在表示怀疑, 这样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2.教师所提的问题中大部分缺乏提示思维认知操作的动词或谓语

在我所观察记录的10节课中, 据统计结果显示, 平均只有46.1%的问题中具有明确思维操作的动词。

案例2:如有个教师问学生“:氯化铵和硫酸铵有什么共同点?”在这个问题中, 没有什么词或短语是用来提示学生应该运用哪种思维认知操作来处理问题内容, 这样会给学生带来多大的困惑, 他们就像要展开一场漫无目的的竞猜游戏, 这个问题隐含的思维操作是“观察”, 但是教师在提问时没有明确表述。

3.在一些问题上, 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的候答时间仍然有些不足

在观察课堂后, 我发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有部分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 在没有给予学生足够思考时间的前提下, 就自己来回答问题; (2) 教师有时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 紧跟着这个问题就提出下一个问题, 中间不留任何间隙; (3) 有些教师在听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喜欢打断学生的回答, 使得学生本来可以完整回答的内容被分割成了一个个不连贯的小“碎片”, 且有时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不断地给予提示, 使得学生的回答偏离学生原来的观点, 向着教师想听的“正确”答案方向靠拢。

4.重视学生的错误回答, 淡化学生的正确回答

教师通常都是根据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来判断他们的教学是否已经成功地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内容。当学生给出一个正确的回答时, 教师往往只是简单的点点头或是以其他的方式表示肯定, 继而马上就转向其他的导向问题, 相反, 学生的错误回答往往会更加吸引教师的注意力, 但在纠错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去探索、推断学生是如何形成错误想法的, 而是把“正确”的答案送给学生以节约时间。

摘要: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一种主要由教师发起和引导的多元对话与多维交往活动。维系这种对话与交往活动的根本要素是“问题”。以2011年江西省“赣教杯”中学化学教师优质课比赛教学录像中的教师提问为研究对象, 分析目前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提问有效性方面存在的一些优点和不足, 以便引起高中一线教师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视, 努力提高课堂提问质量, 让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反思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教育 篇10

一、教师要改变对新教材的认识

新教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新、实、精这三个方面。

1. 新:

新教材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首先, 从形式上看, 它增设了许多插图, 并编入了许多趣味性小故事, 实现了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其次, 在内容上则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从而加强了学科教学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 并注重反映学科发展的趋势及新的科技成果, 从而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 教材还安排了大量阅读性内容和选学资料。在课后习题中, “家庭小实验”使学生能强烈地感受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此外, 它还融入了大量新知识, 包括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合成氨的前景展望等, 并设置了较多讨论和生活观察的题目, 从而折射出了新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因此,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并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拔、评价的责任,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创新意识, 并使他们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学习观。

2. 实:

教材的引言部分, 有助于学生深刻地了解化学对人类进步所起的作用, 容易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新教材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能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实验教学部分;加强了科学方法的指导;穿插了许多家庭小实验, 从而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结合学科特点, 并运用图片、阅读、课题研究等形式,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了德育教育。

3. 精:

在设计知识的层次上, 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引导他们合理地构建知识体系。例如, 在高一的教材中, 新教材将碱金属与“卤素”的位置进行了调整, 从而降低了高中化学的起始难度, 并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显得更自然。此外, 在“电解质”的内容编排上, 同初中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及电离等知识进行了衔接, 使知识的跨度减小, 并克服了旧教材没有引入弱电解质知识, 导致在学习C12水、NH3水成份时, 很难向学生说明为什么C1 2水中会有H+、ClO-、HClO分子等的弊端。这样, 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电离平衡, 而且还巩固了上一章的相关知识, 从而达到了使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的目的, 并便于学生循序渐进。

二、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1. 要转变教学观念, 这是用好新教材的关键。因此, 在理解、领会课改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的同时, 教师应进一步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 并注意对他们的心理、生理等进行研究, 从而加强学法的指导, 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要把握好深广度, 不能任意扩大知识的容量, 拔高教学需求, 以防止因重、难点的转移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课后讨论题来扩充、延伸对习题有用的知识。

3. 要改革教学模式。教师应以现代的教学理论为指导, 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 以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从而实现交互式学习, 并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4. 加强实验教学。新教材强化了实验教学部分, 强调应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要求渗透环保意识的培养。如在氨铵盐一节的NH 3的实验室制法中, 就调整了有关NH3的收集方法。此外, 还以讨论的形式提出了放置在收集气体的试管口的棉花应该用什么溶液来浸湿这一问题。在教学时, 教师就可抓住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使他们能够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并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教师要改变对新教材的利用

以高中化学为例, 新教材包括了两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 从而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同时, 在每一章内容上, 都设置了“联想·质疑”、“观察·思考”、“活动·探究”、“迁移·应用”等栏目。其中, 内容的引出大都从“联想·质疑”开始, 并运用实景图片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然后在“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交流·研讨”等栏目中, 通过化学实验探究或交流合作等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从而使他们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并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此外, 还能使学生产生社会责任感, 培养起自我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从而实现新课程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最后, 在教学内容结束时, 又设置了“迁移·应用”和“概括·整合”栏目, 以展现教学的完整性, 使学生建立起知识网络, 实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 2005.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教育 篇11

【关键词】化学课堂 课堂观察 高效框架

教育领域的改革一直都是中国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主题。没有学校层次的改革,真正的教育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许多学校已经开始主动追求改革,不少教师也已经意识到了应该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来加入改革。于是课堂观察就逐渐走进了大家的视野。

一、现实中的教学困扰

与其他新课程相比,高中化学课程也有了新的发展,其中课堂的演示实验比重明显增多,这就要求要提高教师的动手应变能力。不少年轻教师在课堂上耗费在演示实验上的时间甚至比讲解知识点的时间都要多,而学生又仅仅只是看个热闹,完全不注意老师讲解的内容,这样就导致一节课下来,知识点看起来已经讲过了,实验也做给学生看了,实际上的课堂效率却非常低。做一个回馈练习下来,一些老师不得不重新花時间回炉知识,既耗费精力又浪费了宝贵的授课时间。如此恶性循环下去,这部分老师的教学进度赶不上,知识点又是炒的夹生饭,学生又觉得老师在不断地重复教学,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那么教学的最终目的也就达不到了。学校要求他们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他们又不得其法,常用的做法就是去听资深教师的课,但回来后有说不出所以然,甚至觉得很多知识点自己讲解的也不差。反反复复几轮下来,这些教师教学没有任何的改观。于是我就反过来让这些年轻教师上课,由一些资深教师来帮忙听课,结束后的评课内容虽然对年轻教师有一些促进作用,但是不可能长期这样下去。关键还是要在这些年轻教师自身上要下功夫。

二、理论上的困扰解决方案

为什么这些听评课活动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呢?在这样的困扰下,我接触到了课堂观察框架,意识到了问题的源头所在。这些教师对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自身行为表现缺乏自我感知,所以即使听了其他教师的课,也不能很好地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修正。而现在这个课堂观察框架就能够帮助教师来认识自我。

课堂观察是将传统的听课评课转为观课议课,由观察者根据课堂观察框架来对被观察者进行量化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观察者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课堂,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被观察者可以通过观察者记录下来的课堂观察量化表来发现自身的教学行为的欠缺所在,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课堂观察框架

要想成功使用这个课堂观察框架,光我一个人明白是不够的。在统一思想之后,全组成员共同拟定了一个课堂内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这个章节是很多年轻教师都发憷的地方,知识点琐碎,难懂,而且课堂必须要演示实验。因为是第一次试用,所以我决定只选用课堂观察框架中的两个维度里的观察点来进行实践。在全组人员商量后,我决定按观察框架表中的第一个维度中的“学生学习”中的“互动”视角和“交流”视角把全组人员分成了两视角观察小组,通过组内合作来达成共识,并要求他们在一周后的集体备课中分别交流发言。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高一化学组开始了第一次实践观察。

第一步工作,课前会议。此次拟定教师由一个已经完成高中循环教学的老师担当。他经过一周的精心备课之后,向全组教师说课,介绍本课的主题和内容,对教材进行说明,使用哪些课程资源等。然后提供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基本分布,为其他老师选择观察点提供帮助。接着指出本课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策略,然后介绍本课的教学设计等等。

第二步工作,课堂观察。在观察者进入教室之前,两个小组分别统一思想,牢记自己的观察任务,按印发的观察表仔细判断填空。

第三步工作,课后会议。课后组内人员进行观察汇报,由陈建峰老师进行汇总发言:第一,专注倾听的情况看学生的参与度。根据学生的目光、神态等方面的统计,学生全部在倾听,整个过程中专注倾听的有48人,占到了86.5%。第二,从参与讨论的人数和热烈程度看学生的参与度。全班57个人都参与了讨论,讨论方式为四人小组。第三,从参与的辅助方式看学生的参与度。在听讲中做笔记的有17人;在思考中查阅课本及其他资料者有22人。这些方式拓宽了学生的参与度。第四,从回答问题的人次看学生的参与度。参与回答者有26人,其中主动回答问题者有24人,占全班学生的38%。根据我们观察的情况,所设的问题学生几乎都是全部主动回答的,这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亮点。

谈青年化学教师的培养 篇12

一、重视一般教学能力的培养

针对新教师一般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我的具体做法是:(一)先让新教师听两节课,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和教学常规。在示范课上,要求新教师听课中注意示范课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等方面的方法及如何组织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具的应用、板书的设计、和谐的表达、仪表仪态、语言的使用等都要注意。听课后让新教师评教,总结每次课的基本教学程序、环节及具体应用形式。然后新教师备课,组织课下试讲,试讲后暂不登台给学生讲,而是让他们先听我讲完同节内容后进行比较,从比较中找出备课、处理教材及讲授过程中的不足。(二)认真指导新教师备好第一节课,经过反复试讲,充分准备后,再登台亮相。安排试讲是保证青年教师适应教学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试讲可以直观地发现诸多问题,所有听课人员在试讲之后进行认真评析,明确指出讲课中的优点和缺点,并帮助其改正不足之处。若一次试讲不理想,就安排重新试讲,直至满意为止。(三)从第二节课开始,仍坚持先试讲后登讲台的做法。我当“学生”,巧妙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课后主动提出“问题”,让新教师试讲每一节课,直到放心为止。

以上三个环节,尽管麻烦一些,但可使新教师进入角色快,课堂出现问题少;学生适应快,教学效果好。为他们成为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铺好了路,架好了桥。

二、培养演示实验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把学生在生产、生活中看到的和听到的现象再现出来,造成一种研究化学的气氛、环境,使学生置身于化学情境之中,获得感性认识,产生良好的情绪和学习动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新教师初登讲台,有一些实验做不了,做不好,做不准,安排实验也不能很好发挥它的功效。我要求新教师认真准备实验,再熟的实验也要课前亲自做一次,在课堂上决不容许实验失败。预做时要求他们边讲边示范,注意问题的设置,注意该什么时候提醒学生观察什么实验现象。并在指导时注意传授一些实验技巧等。

三、克服易忽略的“小节问题”

要做一个好教师,除了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能技巧外,还须注意“小节问题”。一些容易忽视的小节往往影响教学效果。一些小毛病一但形成了,就不好改正,而且会使一个好教师的形象大打折扣。

为了克服“小节问题”,我从“老师好”与“同学们好”开始,亲自示范,指导新教师做到表情、衣着、体态、举止四到位,不放过容易忽略的小节问题。如“上一节我们讲到哪里了”,让同学们产生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的不好印象;掌握好时间,不拖堂,就连看手表都给他们明确要求;不允许出现口头禅“那么”“这个”“啊”等;不允许用手代替黑板擦去擦抹;批评学生不允许用尖酸刻薄的语言;不允许直挺挺站在讲台上,毫无表情地背书,要求用微笑的表情和恰当的手势、眼神、姿态进行教学。例如新教师都知道板书的重要性,板书的设计精致到位,欠缺的是板书时的姿态问题。有的同志初登讲台,只注意了板书的书写位置,忽略了书写时的身体姿态,用大半个身体把写出的内容遮得严严实实的,并边讲边写。我提倡板书时,注意身体的位置,让绝大部分学生看着教师写出的每一个字,以便及时理解或记录。

上一篇:国际义务下一篇: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