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STS教育教学

2024-05-25

高中化学STS教育教学(共12篇)

高中化学STS教育教学 篇1

摘要:STS教育是一种主张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它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高中化学课堂应积极开展STS教育。STS教育在高中化学课堂的开展方式主要有问题解决、案例分析、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和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STS教育,高中化学,开展

STS教育是这几年来流行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这一种教育思想主张:科学理论是通过应用才被人所认识的;在应用和普及的过程中开展科学理论教育,学生在研讨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理论。所以,STS教育重视科学理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应用,强调科学理论的社会价值和实用性,强调教学的社会性和现代性,注重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可以看到,STS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与素质教育的精神是一致的。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STS教育在高中化学课堂的开展。

一、通过问题解决法开展STS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过:“如果教育没有以生活为中心,那么都是一种死教育。”化学与生活实际是密切联系的。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化学问题,如废旧电池的回收、维生素的摄取、碘盐的使用、新能源的开发、水体的污染等,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在“以生活为源泉,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指导下,采用问题解决的方式来开展STS教育。具体的教学流程是:提供背景材料———科学知识介绍———实践活动———练习活动———阅读材料。背景材料,可以是教材本身自有的,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补充的,通过这些背景材料,帮助学生积累对问题的感性认识;科学知识介绍,就是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向学生介绍科学理论原理以及知识的应用;实践活动,就是通过参观、实验、调查、展示搜集资料等,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练习活动,就是侧重讨论问题、分析问题和整理资料,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已应用在工业、农业、医学等各个社会领域;阅读材料,就是指导学生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开阔视野。STS教育要求教师结合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开展,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探究和认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价值观念,从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讲述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以维生素C来导入问题。先向学生介绍有关维生素C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分析哪些物质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C的功能是什么,然后教师再讲述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并以实验的形式来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教师可以自己先做实验,然后由学生亲自做滴定实验,以得出结论。之后,教师可以配套练习加以巩固。最后,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阅读材料,以拓展对这一内容的认识。

二、通过案例分析开展STS教育

案例分析,就是从一个具体实际的情境,也就是案例出发,通过案例的描述,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特殊的情境,从中学习知识。为此,教师先在前一课上举出某一个案例,然后在课后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阅读且研究相关的案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各种观点以及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讨论的过程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加强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在运用案例分析法时,教师可以采用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习惯。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如广西河池化工厂爆炸事故、河流污染事件、SARS病毒大面积传播等,都可以作为案例来分析。通过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实验探究开展STS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际上,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化学实验,学生能获取科学知识,同时掌握科学方法。

目前,在中学化学教科书中,有许多知识的获取蕴含在实验中。有一些是通过实验来学习物质的制法、性质、用途等;有一些是通过实验来推断结论。此外,还有专门针对学生的实验。可以看到,在新课改下的化学教材,化学实验是学生积极获取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实践途径。借助化学实验开展STS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感受到化学学科与社会生活、生产技术之间的必然联系。

例如,在教学《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金属资源开发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铝热反应、电解反应等实验,掌握从水中冶炼金属的方法,从而感受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通过问题讨论开展STS教育

问题讨论,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在一系列问题的引领下,围绕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所展开的教学方法。问题讨论的优点,就在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互相交流、各抒已见,形成一种信息的多面传递,发挥思维 “共振效应”的作用。

在问题讨论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做好引导工作。第一步,先让学生根据一些讨论的问题来准备发言提纲;第二步,开展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班级再讨论;第三步,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始讨论,然后再讨论抽象性强的、概括性强的问题;第四步,在班上营造活跃的讨论气氛,鼓励班上学生,尤其是平日寡言少语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通过问题讨论,能帮助学生熟知化学学科的知识,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互相关系,关注和参与一些和化学有关的技术和社会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感。例如,在讲述胶体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问题展开教学,如泥浆、食盐水、牛奶在物理性质上有什么区别?胶体具有电学性质、光学性质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不同墨水混合后,会出现什么后果?在生活中胶体的具体实例是什么?等等。然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开展讨论。讨论的时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并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和看法,特别要鼓励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通过这一过程,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学目的。

五、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STS教育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永不放弃的追求态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开展STS教育,可以借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所参与的项目设计、课题研究、作品设计、作品制作等作为学习的基本载体,让学生获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丰富且全面的体验,建立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辩证认识。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批判等创新思维活动,对化学科技的社会价值和实用性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理解了化学和社会之联系,同时也培养了探究未知化学知识的兴趣。

研究性学习应该在教师指导下,并且以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来进行。如教师在讲述酸雨时,应以酸雨的成因、预防酸雨的措施等为研究主题,指导学生通过走访工厂、进入研究所、撰写论文等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面,培养科研能力。

高中化学STS教育教学 篇2

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以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智能得到较好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总结几年来的情况,我们体会到:

(1)实施“STS”教育尽管扩大了教学内容,但不影响基础知识的传授。由于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了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并在实践活动中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促进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例如,在学习蛋白质后学生知道,自己身体中的头发、皮肤、指甲和鸡蛋等都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于是我组织学生进行“鉴别蛋白质组成”的活动课。课前我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物质含有较高的蛋白质,然后讨论怎样鉴别出蛋白质含有氮、氢、氧、碳四种元素。活动课上,学生根据自备的蛋白质,并根据自己制定的实验方案,完成自己具有创造精神的实验。所以,教学成绩只能提高不会下降。

高中化学课堂如何开展STS教育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 “STS”教育 新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124

新课程改革以来,转变了教学与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并且学会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讨论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STS是英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缩写。该教育理论早在二十世纪20~30年代就已提出。它是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其基本精神是:使科学教育为当前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发展做出决策。对于工作在教学一线的高中化学教师而言,通过STS教育理论可以提高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科技议题的决策能力;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那么,如何将新课程理念与“STS”教育理念相结合呢?

一、教师要以科学、技术、社会的视角来审视化学课程中的科学知识

按照这个视角来审视,化学课程中的科学知识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化学学科的科学知识,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等;另一部分是跨学科知识,如环境、资源、能源、健康、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等。跨学科知识的引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助于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认识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发展社会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氮及其化合物》及《硫及其化合物》时,可以引导学生现实元素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明确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酸雨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危害?如何防治酸雨的形成。从而很好的实现了科学、技术、社会联系与发展。

二、在教学模式上,更加注重探究与体验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葡萄糖的性质》时,在学生了解了葡萄糖的性质与用途后。教师可以提出如何检验葡萄糖中醛基的存在,从而引导学生明确医院里医生如何检验尿糖的。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且自己完成实验,充分使学生参与探究与体验的过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化学课程资源进行STS教育。化学课程资源除了教材外,还包括实验室、仪器、药品、图书、挂图、计算机网络以及其他媒体、社区资源等,还可以带学生去参观化工厂。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实现STS教育。通过这些活动与实践,才能更好的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好的实现“STS”教育理论的旨意。例如,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合作学习和讨论学习,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的操作过程。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但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探究,引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认真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信息非常发达的社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查阅图书资料或多媒体网络资源来获取课本知识以外的相关知识。例如:在学习《海水中的元素》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先查阅一些关于海水知识的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海水资源非常丰富,进而可以去思考如何利用利用丰富的海水资源为人类造福。又如:在学习《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一节时,学习完纯碱的性质后,课下让学生通过图书资源或网络资源去了解侯德榜制碱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且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STS教育,打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形成开放型的教学体系。将新课程理念与“STS”教育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三、教师改变教学模式,学生改变学习模式

从单一的学习模式要逐渐转变为多样化、丰富的学习模式。例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讨论学习等学习模式。例如:在学习《原电池》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预习原电池反应的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有哪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寻找身边的物质自己设计原电池装置。通过这样的课前预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遇到不会的问题小组之间进行了讨论,并且学生还自己动手组装了原电池装置。有的学生利用家里的废旧电池、有的学生找来了铝箔、铜片、铁片等电极材料。更让我欣喜的是有的小组制作了水果电池,例如有的小组使用了西红柿、有的小组使用了柠檬、还有的小组使用了土豆等等。在课堂上每个小组演示了各自设计的原电池装置,并且阐述了反应的原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自然而然的总结出了原电池反应的原理以及构成原电池条件有哪些。接着教师可以讲问题升华,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呢?生活实践以及科学生产中哪些方面都与原电池有关呢?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很好的将“STS”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我们所学习的课本知识完全可以运用于科技生产和实际生活中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可见,在化学教学中将新课程理念与“STS”教育理论相结合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渗透“STS”教育理论,使学生将课本的理论知识能够很好的与科技生产、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不断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学习、懂得做人的道理。

参考文献

[1]侯钇竹.STS教育思想与中学化学教学[J].当代教育之窗,2011(06).

试论STS教育与中学化学教学 篇4

一、强调参与

强调参与是STS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 这与新课标中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一致, 在教学中如能让学生积极参与,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同时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在学习盐类消解这一内容时采用随堂实验的方法, 先让学生动手做几种不同的盐的水解, 得出其碱性不同的结论, 师生共同分析这一结论后, 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盐类水解的定义、原因、实质等, 再让学生们另做几种盐的水解实验, 让学生自己分析、解释并得出结论。这样, 让学生动手实验、参与教学, 学生学得有兴趣, 教师教得轻松。教师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 同时也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二、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STS教育认为, 现代化的技术成就本身就是科学的结晶, 不重视技术教育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引起了人们社会观念、价值观念的改变。作为科学教育的受教育者, 学生应当用学到的知识对事物作出解释, 并根据所处的环境对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与明智的选择。基于STS教育的这一观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创设具有探究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通过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勇于创新, 变“学科学”为“做科学”, 也让学生能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在学习醛的性质、皂化反应等内容后, 开设制“哈哈镜”、制肥皂等课外实验, 通过实验巩固所学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当实验成功时, 学生能体验喜悦, 找到“我也能”“我也会”的感觉, 从而增强自信心。

另一方面, 在化学教材中出现与自然社会相关的一些内容, 如环境的污染、有机合成、石化工业等, 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 必须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 工业生产的发展, 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 必须树立起绿色环保理念, 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少用一次性制品, 不乱扔废旧物品, 节约用水等。总之, 尽自己最大的能力, 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作出贡献。

三、重视素质教育

STS教育倡导青少年积极投入, 以达到使未来公民科学素养提高的目的。

化学教育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 因而在教学中, 我们就应该从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提升的方法, 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着手, 进行教学。基础教育中的化学教育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就必须尽可能引导学生沿科学家形成理论的方法和途径来进行探究式学习, 以此来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如在进行苯环分子结构的教学时, 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再通过练习、实验等方式, 让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同时, 注重教法更新和学法指导, 使学生学会以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去分析解决问题, 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从而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总之, STS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 我们只要把STS教育的思想贯穿于化学教学中, 就能让学生的智能得到开发, 技能得以提高, 参与意识得到增强, 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2]裴娣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9.

高中化学STS教育教学 篇5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全国化学教师教育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西安

2007.5

高等学校化学课程的STS教育改革研究

柳若芍

(山东教育学院化学与化工系山东济南250013)

摘要:文章对STS教育发展沿革和时代内涵进行了重新审视,阐明了STS教育的大学化学课程理念和课程目

标设定,提出构建STS教育的大学化学课程体系设想,论述了大学化学课程的STS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大学化学STS教育课程改革

2l世纪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要求现代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是 能把科学知识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的“智能型”、“创造型”、“开拓型”人才,他们应该有较扎实的 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技能,在深度上有一擅长的专门领域,在广度上了解几种不同的学科门类,以便获得知识的拓广与技能的迁移,才能适应未来世界的竞争。然而,传统的大学化学课程设置学 科本位、专业化倾向过重,课程内容更新缓慢,缺乏学科间的整合与交叉,忽略了人文精神的渗透,在这种课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很难适应我国现代化社会的需求。有鉴于此,根据国际、国 内教育领域在STS教育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结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在我国高等教育 中优化化学课程结构,发扬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优势已势在必行。

对STS教育发展沿革和时代内涵的再审视 STS即英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 的缩写,这是在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中较早出现的三个独立的概念,现在人们将三者联在一起,构成不同于三个原词的全新概念,其实质是指人类智慧及其创造性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演 化而成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体系,是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在人类社会中表现出的一系列全新景象的总合。

现代STS教育的兴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新技术革命。二战之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并日益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如新材料、新 能源、电子产品等。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繁荣时,也发现在这些新事物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等,这些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未 来发展。由新技术革命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促使人们对科学的价值和功能进行深入的思考:科学 技术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科学技术的意义何在?人类应该如何使用科学技术? 在对这些问题深入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STS教育思想初露端倪。人们普遍认识到,科学技术 是一把双刃剑,为应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使未来公民能正确对待科学技术,科学教育应该而 且必须关注社会问题。对于未来的公民,理 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与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同等重要。因此,STS教育就是引导人们去认识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社会乃至观念、意识、文化之间的 复杂关系,去研究并掌握如何对待这些关系,从而进行有效的调控,以保证自然环境的演化能处于

183

II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

最佳状态,使人类社会的文明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现今,STS教育已成为新技术革命时代世界 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所向,这一潮流为“通才”教育的产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步入2l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也在尝试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体现了STS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从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向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从强调“专业对口”向 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各学科相互渗透、增强适应性转变;从纯粹的专门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于此同时,不少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山大学的化学化工 学院提出了一体化多层次本科化学教育创新体系改革方案;复旦大学将课程设置分为普通课程、基 础课程、专业课程三个层次,新的实施方案把化学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分为低年级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高年级的化学专业课程两个阶段:华东理工大学提出了应用化学 课程体系方案;南京大学设立了基础学科强化部;北京大学提出了理科实验班的大理科方案„„,这些都为大学化学课程中的STS教育实践探索提供了值得参考的借鉴。

STS教育的大学化学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设定 课程作为一种社会系统,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简言之,课程发展的因素主要是:(1)社会结构因素(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等),(2)学科知识结构因素(学科发展水平、历史发展顺序、学科最新成就等),(3)社会需求人才的个性结构因素(认知方式的需要,价值 定向的需要,动手能力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文化审美的需要,从业定向的需要等)。在大学化 学课程体系中实践STS教育,应准确把握“整合性”、“兼容性”“真实性”“交互性”的课程发展理 念,既要重视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进行“静态”审视,又要结合课程改革 对这些“因素”作“动态”剖析。例如,可参照国内外STS教育专家列举的STS问题,选定多个主 题,构成“STS主题综合化学课程”,并围绕化学、技术和社会主题选择相关素材:“现代化学发展 与诺贝尔奖”、“元素化学和元素周期表”、“绿色化学与环境问题”、“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科 学”、“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现象”、“药物化学”、“化学新技术新工艺”等。对上述主题要求 既从“掌握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基本技能”、“收集信息与交流信息的技能”、“生 产设计与决策管理的技能”等几个方面作“静态分析”。这些技能如何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中互洽、并互动运作,还应结合具体情况和典型案例,借助多媒体技术、实际 操作训练以及社会实践,使大学生亲身感受,并通过发展性评价和实践活动将其中带典型性的示例(活动项目、实际操作、表现特征、实施效果等)突显出来,强化他们对科学、技术、社会的认知,让他们有目标的去“想”,去们晤”,去“内化”,以形成自己对科学、技术、社会深层次的理解和认 知。力争使课程的实体结构(各主题内容及其所涉及的范围)与方法论结构(课程设计所遵循的研

究与实践的程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引导大学生理解、体验、内化有关STS主题的典型领域、概念、术语和原理等的同时,还要发展大学生相应的技能(从业的技能、交流表达的技能、决策的 技能),养成他们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其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等是一条主线。换言之,要让大学生感受、理解典型主题选择和运用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表达的 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184

全国化学教师教育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西安

2007.5

为此,必须精心设计STS教育化学课程的目标,力求达到精确化、具体化的程度。所谓“具体 化”是指应具体规定大学生经过学习最终将会完成的任务,宜向他们指明具体的、可以操作或体验 的学习要求:所谓“精确化”,就是从大学生的认知特征,特别是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在准确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情感态度状况、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的 前提下,明确限定定性和定量的测量标准。并且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实践细化研究,不断总结提 高。3走向理性构建的STS教育大学化学课程体系 STS主题综合化学课程内容是化学教师与学生互动、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是落实大学化 学课程的“启智、育人、笃行”多种教育功能的依托。确定并构建STS主题综合化学课程内容,首先 要明确课程的性质、类型和结构体系。STS主题综合化学课程是大学高年级必选的专业课,先行的 基础课和后续的专业课还有多种,必须处理好这些课程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必修课更重视为大学 生打下学科基础;选修课则偏重于对某一化学专业领域的深入提高。因所设课程课时有限,一定要 突出重点,不宜贪多求全。为此可以建议:选择STS主题综合化学课程的部分教材或选定某几个主 题组织课堂讨论,并辅以典型的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增强大学生对先进的化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理念的体验和领悟。采取不求全,也不企求全面研讨当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遇到 的各种问题的做法,力求尽可能地给大学生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新思想、新举措,促使他们明确社 会发展的动向,找准自己的切入点,成为能快速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我国高等教育目前突出地要解决好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公民问题”。所谓“公民问题”,即随 着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逐步普及,随着在多数国家中与健康、粮食、能源及环境关系特别密切 的所谓“公民问题”的出现,所有年轻人对科学、技术、社会均应至少具有一种基本技能和了解已 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发展问题,从生物工程和微电子到材料科学和太空技术,各个领域的进展层出 不穷。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相应地,大学化学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也应针对化学各个 领域的进展,引导、提示大学生去关注这些信息。STS主题综合化学课程内容的导向,就是在课程 编制和教材编制中的观念要落实“社会导向的、以人为本的、问题解决的”教育理念和准则,引领 大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从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从反省社会和关心人类的要求和发展这 一背景出发,从科学技术与社会广泛联系以及从人性化的视角来学习化学实践化学。4大学化学课程的STS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STS主题综合化学课程内容经过精选确定之后,如何整合、构建成一种促使大学生乐于去主动 学习的体系,这就需要将先进的STS教育理念与综合化学课程内容相融合,并借助于一定的呈现方 式来运作。以往我国大学化学课程较重视化学学科体系及理论知识的阐释,如今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激 情,创设情境让他们去实践、去体验、去领悟,形成他们自己对科学、技术、社会的信念和能力,从实际情况看跟课程设计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为此,我们宜多从“实践”和“体验”上尝试创新,重视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实训基地、社会实践的作用,结合各地、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有实效的实践活 动。需要化学专业的教师、学生树立一种全新的学习观。澳大利亚学者拉姆斯登(Ramsden P)所概

185

II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

括的“现代学习观”的主张,很值得我们借鉴,其要点是:(1)学习是转变观念;(2)学习是内容 和过程的统一;(3)改进学习是一个学习者与学科内容间的关系问题;(4)改进学习必须了解学习者对问题的态度和看法;(5)科学、技术与社会有着比一般人认为的更为密切的联系。通过调查、观摩、实践、体验等环节,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培养。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现 实,观察现实,参与现实,让大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生成理论,并再次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反思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一方面用课堂习得的知识体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过程,将已有知识与个体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实践中反复揣 摩自己认知结构的合理性,不断积蓄个人实践经验。参考文献

【l】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丁邦平.论国际理科教育的范式转换【J】.比较教育研究,2002(1)【3】关士续,王大洲.美欧的STS和S&TS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7-8)【4】张国明,陈凡.开展STS教育促进理工科大学教育文理交融【J】,中国高等教育,2001(19)

高职化学教学中STS教育的应用 篇6

关键词:高职化学;STS教育;应用

如今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在学科教育理念上必须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性。高职化学教学中STS教育是一种全方位教学,其教育核心是科学素质教育,教学主干是化学知识,重视面对全体学生。其化学素质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例如化学与技术知识、化学实践知识、化学与社会、化学史等,当前我国高职化学教学中,对于STS教育理论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对STS教育的实践应用也不是很全面。因此必须提高对STS教育的重视,正确、有效地对其进行应用,这对高职学生以及社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高职化学教学中STS教育应用的意义

1.对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战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思想。将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传递给学生至关重要,因为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STS教育恰恰满足了这一点,其更加注重环境与教育的关系,社会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在高职教育化学科目中有很多知识都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化学知识可以进行科学创造,或者解决实际问题等,由此可见,高职化教学中STS应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对学生适应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化学教学中STS教育的应用,对提高化学学习兴趣方面,学以致用方面,以及提高学生对社会、科学、技术关系的认识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化学人才,一般都很难适应社会。理论知识很丰富,但是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到一起,并且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比较刻板。其原因就是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的讲解,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填鸭式”的教学,教师讲,学生记笔记。而STS教育模式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从实际出发,注重的不是成绩,而是能力,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未来发展非常有意义。

二、高职化学教学中STS教育的应用措施

1.在高职化学必修课中应用TST教育

高职化学STS教育应用的最主要形式就是通过必修课进行渗透。因为在高职必修化学教材中,具有很多社会实践、化学基础知识以及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内容,这为STS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基础素材。因此在STS教育实施中,要把基础教材中社会实践、化学基础知识以及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内容进一步扩展、分析,有缺憾的地方进行补充,整理知识框架。化学这门学科知识点比较抽象,若想使教学内容更加具象化、形象化,就要把STS教育应用到每一个化学知识点当中,每一节课都不能忽视STS教育的应用。

2.通过化学实验训练应用STS教育

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踐。这对化学这门学科严重不利。而STS教育最注重的就是学生的实践。对于高职化学STS教学应用与其他学科STS教育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因为化学中离不开各种实验。因此通过化学实验就可以应用STS教育,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化学知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化学实验训练锻炼了实际专业技能,对未来适应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3.通过课后练习应用STS教育

把STS教育应用到课后练习中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因为课后练习是学生进一步形成技能、深度掌握知识、稳固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布置符合STS教育模式的习题,例如,与实践活动为载体的习题、与实际应用相关的习题等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科技、技术、社会生活相结合能力。

STS教育是高职化教育改革中,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近年来国内外对STS教育的应用都非常重视,因为STS教育是一种全方位教学,其教育核心是科学素质教育,教学主干是化学知识,重视面对全体学生,其重视平衡、揭示、探索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当今教育发展、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高职化学教学中STS教育应用的意义出发,对高职化教学中STS教育的应用措施进行探讨分析。希望对高职化学教学中STS教育应用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位金念.高中化学STS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2.

STS教育为高中生物教学助力 篇7

一、高中生物STS教育观的特征

STS教育并不是科技与人文或生活学科的简单相加。高中生物STS教育的基点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 选择与学生切身相关的主题, 学生进行探究并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增长。高中生物STS教育, 具有开放性、发展性与互动性三大特征, 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有助于克服生物教学过于注重“工具”性的弊端, 展现课程魅力与提高学生生物综合素养。

1.开放性。STS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 教育的主题与整个生物与生命世界的变化相吻合。在生物选修课程中, 通常采用高中生普遍关心的一些热点议题作为教学素材, 比如转基因食品的生产、生物工程乙肝疫苗的生产等。科学知识不再是人们追求生活质量唯一考虑的元素, 科技运用的社会或人文价值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教育的重要目标还在于为学生提供掌握科学方法和生活中运用科技进行决策的机会。

2.发展性。STS教育整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使之整体化, 突破了传统中学分科教学的弊端, 以培养具有科技素养的新型公民为根本目标。纵观高中生物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教材, 贯穿着STS教育观。STS教育力图实现科学发展与人的发展和谐性。比如, 学习“DNA的结构和功能”时, 既包括有关DNA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认知问题, 也要介绍DNA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和探讨DNA运用的伦理问题。

3.互动性。STS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联互通关系。本质上, 要求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甚至课程与学生的互动。STS教育倡导着教学展开师生互动, 鼓励开展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形式, 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规定不谋而合。高中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只有注重互动, 学生才能掌握学科思维方法。比如, “植物激素调节”一课的教学, 就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达尔文的实验。

二、构建多样STS教育的课程资源

生物课程资源是STS教育的物质载体。STS教育资源既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等传统资源, 也包括乡土生物素材或者实践活动等开放型资源。

1.生物教材。高中生物教材渗透着大量的STS资源。教师可按照教材的章节, 列出涉及生物知识的应用, 科学价值观等新课程STS教育系列内容。这需要教师予以整合, 在课堂常规教学之中有计划地融入STS教学内容。比如, 人教版选修一, 就涉及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内容、

2.编写STS阅读材料。由于生物教材编制的制约, 高中生物教材不可能满足学生全部的需求, 就需要教师在做好课堂渗透之外, 编写STS阅读材料供学生选学。当今世界与现代生物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粮食、人口、资源保护、基因工程、流行疾病等都可以成为STS教育的主题研究范畴。STS阅读材料不同于对前沿问题的研究, 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普及这类知识, 为学生继续学习或工作做好铺垫。

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乡土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 将学生的视野从书本延伸到书外, 从学校延伸到社会, 扩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生物课外活动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等多个优点, 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意识。课外小实验、小制作、STS小报甚至STS论坛等体现了STS教育的实效性。公园苗圃、医院诊所、动植物世界等为学生动手、动脑提供了学习生物知识的舞台。

三、高中生物STS教育的实施

多样的STS教育课程资源为STS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高中生物STS教育实施还应该做到思路清晰、过程简洁和操作准确。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现代学习观, 学生学习目标依赖于“生成”。

1.让生活走进课程。教师可以通过经验呈现、体验分享和反思故事在课堂中实现学生生活与新课程的统一。只有从课内到课外, 探究的问题是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学生才能顺利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 在讲解细胞膜的知识时, 要给学生介绍生物膜技术等相关技术;在讲单倍体育种时, 可以详细地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2.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首先就是要明确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对信息予以选择、整理、加工及改造。高中生物涉及细胞、酶、蛋白质、基因等知识, 教师要善于引导, 通过某一专题示范,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例如, 在讲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时, 可以举“绿色的蔬菜做熟后, 为什么水会变色”等实例。

3.学生探究学习。STS教育需要培养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性、创新性、整体性, 教师要将社会生活中的生物现象, 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使学生激发思维, 探索本质。调查、访问、模拟场景等是鼓励学生探究的有效形式。

浅谈化学教学中STS教育的实施 篇8

1 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意义

STS教育强调知识的相互迁移和渗透, 重视学生的参与, 开拓学生的思维, 强调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对生活和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改进。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在取得辉煌文明的同时, 也面临着一些重大危机, 如温室效应、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臭氧层的破坏日益加剧、超级大国核武器的威胁等等。这些问题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无不与化学科学的研究密切相关。通过实施STS教育, 让学生了解这些情况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促使他们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 并且培养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责任感。

将化学课程、学生生活和STS相融合, 不仅可以落实化学课程内容, 而且有助于优化化学课程, 充实化学教学的素质教育内容。把现代科学技术引入教学中, 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 从而形成学好化学的强烈动机。同时STS的多样性、开发性、综合性、参与性等特点, 将可以对消除长期以来化学教学中存在的封闭灌输、单一狭隘、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等弊端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用全面、综合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采取的做法

2.1 在化学课堂上渗透STS教育

教师应营造这样一种环境, 和学生一起以科学探究的精神, 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上课之前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要“吃”透教材, 周密地设计、安排课时, 对疑点、难点反复推敲。教材中有许多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内容,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利用这些内容进行STS教育的渗透。[1]要重点讲解应用型知识, 精简抽象的理论性原理知识, 注重化学与生产、生活、科技和环保的联系,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做好充分的准备, 收集大量的与化学有关的日常生活现象, 以便在需要的时候适当的穿插进去, 给学生一种真实、有用的感觉, 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 这样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看到化学知识在生产及生活各方面的应用。认识到学好化学知识是进行和发展社会生产, 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形成自觉渴求新知识的意识和创造精神。

2.2 实验教学中, 实施STS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学生需要接触实际才能增强理性认识, 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感悟自然界的神奇。

增加实验学时, 开展探索性实验, 可提出如“厨房化学”, “趣味实验”, “金属制品生锈条件的探究”, “生活污水的净化”, “白色污染的调查探究”等多个课题, 并指导他们进行实验,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改变实验条件, 得到不同的实验结论, 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大胆创新。

利用课内课外小实验, 培养兴趣, 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用实验结果来改变我们身边的某些不适环境, 使学生在实践中看到自身的价值, 不但满足了学生的操作欲望, 还使其个性得到发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3 捕捉生活场景中的化学素材, 让学生感受STS教育

世界因有化学而丰富多彩。从“生活走向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正是充分体现了STS教育的思想。

生活中到处都有化学的“踪影”:豆浆、豆腐、牛奶、酸奶、木耳、鱼汤等。讲这些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认识到学好化学知识是进行和发展社会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从而形成自觉渴求新知识的意识。讲述水质资源及水质净化的原理、程序、检验指标和检验方法, 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节水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述当前自然环境现状以及改变自然环境的原理、方法, 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讲述农作物根外追肥技术和农作物增长素的使用技术等。这些生活中的“踪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还可大大提高科学知识的“亲和力”, 使学生能够从感性知识入手, 利用所学得的知识、方法主动地去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体会“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从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并逐渐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要使学生懂得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 (如能源、环境) 上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化学课程除了包括化学实验以外, 还应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 要利用一切机会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联系。例如, 在学习纤维一节内容时, 我们可以联系全毛和腈纶毛线在手感和外表上的区别, 以及在灼烧时火焰和气味的不同, 从而掌握对它们的鉴别;在学习苯酚一节内容时, 教师可联系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过的药皂、化学浆糊等物质, 从而加深对苯酚消毒防腐作用的认识;在学习煤的干馏产品———萘时, 教师可联系市售的樟脑丸, 让学生明确两者的区别以及判断的方法。

化学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化学与工业、技术的关系, 特别是要让学生知道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2]因为化学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体系, 它与能源、环境等密切相关。在讲授空气成份内容时, 可向学生介绍若向空气中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 使地球变暖。在讲授臭氧一节内容时, 可向学生介绍氟里昂致冷剂会破坏大气层中的臭氧层, 从而使阳光中的紫外线成份增加, 危害人的健。在讲授二氧化硫一节时可介绍煤炭、石油以及金属冶炼过程中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在空气中的排放过多能造成的酸雨, 酸雨对农作物、河流、湖泊、森林、土壤、城市建筑物等都很有危害。

2.4 举办科普讲座, 实施STS教育

请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举办科普讲座, 能使同学们及时了解科技发展新动态, 了解化学发展的前沿和前景, 拓宽视野。科普讲座与课堂教学相比有一定的优点:在时间上, 讲座时间虽不及课堂时间多, 但其带有很强的总结性, 可以说是许多课堂甚至是所有课堂的总结。在听众的组成上, 讲座的听众组成较广泛, 有学生、老师, 可能还会有其他人士, 学生在提问环节中可汲取到来自不同层次的知识。

2.5 走出校园, 实地参观, 开展STS教育

可以针对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具体问题, 让学生参与解决。[3]在教学中可适当开展“第二课堂”, 给学生留一些活动性作业 (实地参观考察、调查统计、采集和分析样本、查阅文献资料、提出对策建议) , 放手让学生尝试, 充分塑造学生的个性、特长、研究习惯和首创精神。[4]在研究中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例如, 课外活动要求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除去水瓶里的水垢, 并写出实验方案、现象和结论。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猜测、联想、类比、归纳, 最终得出结论,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创新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STS教育应该是综合、开放、动态、发展的。它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知识探索。培养个体的科学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它强调教育以人为本、关注情境体验、注重对话交流。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应处理好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教学关系, 实现学生“单一基础理论知识结构”向“STS一体化的符合知识结构”的转变;处理好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关系, 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处理好“继承”和“创建”的关系, 实现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由“被动、依赖”向“自主、创造”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改造能力和社会决策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春英.谈中学物理中的STS教学[J].教师教育科研, 2006, 8 (5) :69-70.

[2]哈文秀.STS教育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报, 2003, 20 (4) :118-119.

[3]张力军.STS在《酸雨》教学中的实践[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5, 8 (1) :69-70.

高中化学STS教育教学 篇9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遗传与进化”是高中生物必修模块,它是生物学的一个基础和核心内容,也是生物科学与社会、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在本部分内容里包含遗传的细胞基础、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生物的进化六部分,该模块主要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本文以该模块为切入点,对STS教育在生物学中的渗透进行探讨。

一、系统化生物学知识,在教学中贯穿STS教育

生物具有严整的结构,通过代谢表现为生长、繁殖等生命现象,具有应激性,能够适应并影响环境,因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有着一定关联。在教学中,教师应心中有STS理念,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建立起生物科技与社会的教育观念。

例如:学习细胞分裂知识后,分析细胞分裂中DNA、染色体变化规律,推导DNA与生物的遗传相关,通过“Avery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继续追问思考:作为遗传物质应该具备什么条件?为什么DNA可以作为遗传物质?通过了解沃森和克里克成功的奥秘引出DNA结构、功能、中心法则这些遗传学的基本知识,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亲子鉴定、基因诊断与治疗、生物技术制药和研制疫苗、艾滋病病毒的遗传机理、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转基因食品、害虫和病原体抗药性形成、干细胞的应用、克隆技术、人体器官移植、组织培养、朊病毒等,这些都是极好的STS教育素材,教师只要随心巧用,必可达到良好的STS教育效果。

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选择的材料,在生存斗争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有利变异不断积累和加强,推进了生物的进化,学生沿着达尔文的思路,能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模型,教师提示学生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局限,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了解现代生物进化学说。不同的物种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即共同进化。至此,又很自然地把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水到渠成的联系起来,在生物与环境里,生物性污染、生物净化、生物资源合理利用、绿色消费等又是渗透STS教育的良好素材。

以上的知识梳理只是一个示例,在任何一个模块的学习中,任何一个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拓展,均可以作为主线将STS生物学知识框架建构。教师心中应有生物整体的概念,善于从不同角度把STS教育落实于生物教学实践中。

二、穿插应用生物科学史,渗透STS教育

生物科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它揭示了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规律,蕴含着丰富的STS教育材料。如孟德尔、摩尔根在经典遗传学上的贡献、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袁隆平两系杂交水稻法、DNA双螺旋结构提出、《寂静的春天》带来的环保革命等,生物科学史为我们展示了生物科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发明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现实应用,对于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学原理、生物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同时,从生命科学的发展史来看,每一项成就的获得无一不是生物学家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甚至是不断失败后反复实验而获得的成功,因此生物科学史在教学中的融合,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理解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生物科学概念原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基因的分离定律”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步骤:(1)问题引导,设疑激趣:简单解释“融合遗传”的观点,预测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F1会是什么样颜色?实际结果F1紫色,与“融合理论”不符合,怎么解释?(2)设问: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里为什么F1全是高茎?矮茎消失了吗?F2为什么会出现3∶1这样的结果?是偶然的吗?怎么解释孟德尔的发现?(3)带着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孟德尔对该实验现象的解释;它与“融合理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孟德尔的解释是否合理呢?怎么检验它的正确性?(4)介绍“假说—演绎法”,指导学生绘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理解测交实验过程,预测测交实验结果,领悟“假说—演绎法”在科学实验研究中的价值。(5)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并组织模拟性状分离比实验,体会模型意义。(6)介绍孟德尔定律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通过设疑探究模拟孟德尔关于基因分离定律的过程,再现生物学家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能够较好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实质,理解“生物—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对“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假设—实验设计、验证—归纳总结”的一般研究过程有了真实的体验,实现知识(分离定律)、技能(科学研究方法)目标的达成。

三、情境创设、课堂引导,落实STS教育

建构主义观点认为:知识是从情境和活动中来的,学习是在真实的活动和社会性的互动里发生的,情境教学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识活动结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即“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人为“创设”的情境中所进行的教学。[1]创设情境的目的或激发学习兴趣,或启迪思维,总的来说是为实现有效的教学服务,因此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开展STS教育活动,是生物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体现。如学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内容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一位男明星和一位女明星的照片,设问: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为什么有的发育成雄性,有点发育成雌性?再讲述“色盲的发现”“月亮的女儿”的故事,提问:色盲和白化病的患病人群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面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的遗传病,如果你是一个遗传咨询师,你怎么给一个怀孕的母亲进行遗传咨询?在这样创设的提问情境,学生产生了价值取向,注意力集中,认真思考,为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准备。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较好掌握了知识,同时在假设的情景里应用所学习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科学、技术、社会”的意识也自然地融入在教学活动中。

四、活动延伸,课外拓展STS教育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做好课堂教学的活动的同时,应充分组织学生围绕与生物学有关的科学、技术及社会问题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活动课,对生物学课堂教予以必要延伸和拓展补充。如举办“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与人类未来”“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专题讲座,进行“生物与人类未来”“环境污染”“健康与生命”“健康与营养”等专题调查,推荐适合中学生的科普读物,收集报刊杂志上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开展阅读竞赛活动,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能巩固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学和合作与分享,认识体会生物学科学的重要性,养成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习惯,自觉运用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解决人类面临的社会问题。

当今世界,生命科学日新月异,生物工程、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在环境保护、医药生产和疾病预治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背景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生物教学与STS教育相结合,把知识与应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价值观与关注社会的理念融于教学过程中,能使生物教学的内容更趋于完整。教师应立足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利用好教材,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理解生物科学与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及反作用,作出判断和决策,主动学习,寻求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生物科学、技术运用的最佳方案,培养科学的价值观,具有对社会问题进行预测、判断、决策和解决的能力,使生物学科教学真正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摘要:遗传进化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必修模块, 本文作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在生物学教学中通过采取课内外结合的方式, 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促进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STS教育

参考文献

[1]陆建身.生物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高中化学STS教育教学 篇10

关键词:STS教育,高中生物,教学运用

STS教育运用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在学科教学目标上关注了学生认知发展能力的培养,注重了学生的科学人文性,突出了对科学的文化解读、对科学的社会价值与人生意义的理解。在内容构成上倾向综合化,生活本身的完整性与多样性决定了生物课程的综合化。在教学方式上,更加注重探究与体验,更体现了生物科学教育的本质特点,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探究与体验出来的。由此可见,探讨STS教育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科综合知识素养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1. 运用STS教育意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师系统地讲述科学知识,学生静态地、被动地接收,实验课也主要是去证明已学的知识。STS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把学习方法传授给他们,使他们不但在学校能通过教师获得新知识,而且毕业以后,尤其是那些没有机会进行深造的学生,也能通过自学不断地、快速地获得新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课堂教学更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息息相关。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如果在学校里只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不懂得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知识就得不到更新与发展,就不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笔者在讲解“生命活动的调节”时,首先让学生看书,然后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几个步骤:观察到的事实(植物具有向光性)→提出问题和设想(为什么?是具有芽尖的缘故)→设计实验验证(排除影响因素,将芽尖切去)→实验结果(不发生弯曲)→结论(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是由于它具有尖端的缘故),并告诉他们很多生物学知识就是通过这种探索的过程获得的。通过学习,学生对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有了大致了解,同时,也明白了进行科学研究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教师要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做课堂上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设置一些与要讲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如在讲膜的结构和功能时,我举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现象:洗完苋菜的水仍是无色的,而将苋菜妙熟后,菜汤却是紫红色的,为什么?在了解细胞膜功能的基础上,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确定正确答案,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讲解,同学有疑问可以随时提出。当双方都无充分理由说服对方时,我再适当加以点拨,使学生对细胞膜的功能有了深刻认识。另外,每一节课后,我都要布置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有些学生课后还主动翻阅一些书籍,收集资料,这往往使课堂讨论充实而热烈。

2. 运用STS教育讲解生物技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中适当增加生物技术的讲授,使学生能自觉地将科学与社会联系起来。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而知识应用于社会的桥梁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我适当增加了生物技术的讲授。如讲细胞膜的知识时,介绍了生物膜技术;在讲DNA的结构和功能时,介绍了DNA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在讲单倍体育种时,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提高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使学生明确生物学知识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作用。我们知道现代生物学与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能源、人口、环境保护、国土整治、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都有直接联系,并可为之提供理论、方法与技术,这说明生物科学对人类的未来及社会的发展有重大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适当拓宽教学内容,提高其社会针对性。如在讲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时,让他们回忆物理学中所学的能量转换知识,计算出线粒体中能量的利用率,并与机械效率相比;讲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后,我介绍了基因工程,说明基因工程已经使工业、农业、医学等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必将影响世界的整个面貌;讲完生物与环境这一章时,我介绍了本市的生态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生态学知识,提出搞好我市环境保护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3. 运用STS教育的发展性,介绍现代生物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的生物科学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物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例如,在讲生物进化学说时,我及时介绍了我国澄江生物化石群的发现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冲击,让学生懂得,现有的许多理论和学说并不是唯一正确的,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并加以补充和完善;同时,介绍生物学发展的新动态,让学生了解到在当今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生物科学已成为一门带头学科,生物技术也是带头技术,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好生物学的积极性。

学生是生物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在STS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通过介绍未来科技的发展来激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在生物课程学习中的创新性。学生在学习了解的过程中,定能够增强自身的体验,为未来发展积累最可靠的感性素材。我以为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是立足于物质世界,是为了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旨在“说明”,那么,体验则是立足于精神世界,试图建构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意义与价值,旨在“理解”。如果说探究旨在求真,那么体验则是在求善,因而探究与体验是构成完整的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这也与新课程生物教学中所倡导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相同。

高中化学STS教育教学 篇11

关键词:STS教育;高中化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41-01

与高中其它课程相比,高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STS教育理念强调社会、技术、科学三者的紧密结合,着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质,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因此,将STS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到高中化学教学中有着重大意义,不仅能够增强化学学习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在此背景下,本文重点探讨了STS教育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STS教育的内涵解析

(一)STS教育的概念。关于STS的概念,目前有两种解释。广义的STS是指一个综合学科领域群,是科技政策学、技术社会学、科学社会学、技术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史、科学史等学科对社会、技术、科学的相互关系的研究。狭义的STS则以传统的技术社会学、科学社会学、技术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史、科学史为基础,在更高水平上融合形成的对社会、技术、科学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和新的发展。因此,STS教育是在社会、科学、技术的背景下学习科学,在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中研究技术、科学、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STS教育,就是在化学教学中添加一些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实践案例,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加深学生对于化学规律和社会现状的认识。

(二)STS教育的目标

1. 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做准备。帮助那些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以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需要。

2. 利于职业定位。鉴于学生的个体差异,STS教育能够帮助他们认识科学过程中的职业类别和职业性质,便于他们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

3. 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科技难题。

4. 满足个人需要。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水平,更好地适应现代的社会变化。

二、STS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立足现实生活,融入社会案例。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STS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STS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观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增强化学教学的社会性。因此,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化学知识的运用,强调化学实践的价值,紧密联系科技、社会、技术,改变以往的“公式教学”和“计算教学”。例如,可以根据现代的STS教育专家,确定操作性和应用性比较强的STS化学教育主题,形成STS教育的专题系列课程,并围绕社会、技术、化学科学选用相关素材:“诺贝尔奖与现代化学发展”、“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化学”、“环境问题与绿色化学”、“能源与化学”、“材料科学与化学”、“生活与化学”、“生命现象与化学”、“药物化学”、“化学新工艺新技术”等。对上述主体可以从“决策管理与生产技术的技能”、“收集、交流信息的技能”、“指导生产实践的技能”、“化学学科领域的基础技能”等角度去进行静态与动态的分析。

(二)立足社会实践,紧追学科前沿

1. 关注化学学科的发展。传统的化学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理解为辅,讲授内容大多是课本知识,而且教材好长时间才更新一次,难免出现跟不上时代和社会的情况。而STS的教育理念认为,化学教学必须结合社会实际、现实生活,更加注重化学知识的运用。基于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认真学习和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和先进技术,提高化学应用技能。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和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引导,可以向同学们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最新的应用技术等,像新的化学元素的发现以及新的材料的开发利用等等。

2.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获得技能和知识的有效手段,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升华,也是化学理论知识的运用,是学生体验生活和了解生活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STS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受化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师应合理确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次数以及时间,可以每个学期开展3-4次。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所在地区的特点以及所在学校的条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区优势,动用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实践操作训练、社会热点问题、环境教育、科普教育等可操作性比较强的这一类实践活动。

结语

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教学科目,高中化学的教学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机械教学、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的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尽快实施STS教育理念,既能够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又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乔羽娇.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合STS教育的策略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3(2).

[2] 赵恬.高中化学STS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高中化学STS教育教学 篇12

中国2003年颁布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无不贯穿STS精神。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强调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要求与STS的基本精神有着很大的一致性。基本理念中还强调要注重生物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即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且课程标准首次把STS教育纳入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为了有效贯彻课程标准中的STS精神,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生物课程强调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忽略了知识的现实意义和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总目标,也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所以教师要改变原有的“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的课程价值观,建立新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课程价值观,认识到STS教育对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创造性的开展STS教育,切实把STS教育和高中生物课程结合起来。教师应建立新的“以学生为学习活动主体的”教学观,正确处理自己和学生的关系,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的过程。

2 教师要拓宽教学内容,适时渗透S TS教育

当前我国还没有开设专门的STS课程,所以STS教育主要采用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在高中生物课程中,主要采用课堂渗透为主,课外渗透为辅的方式进行STS教育。课堂教学教育对象广泛,便于STS教育,因此课堂教学是渗透STS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但是课外渗透作为课内渗透的辅助形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课堂教学主要进行理论教学,而STS教育更要求学生参与和实践,所以有些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决策模拟等只有通过课外活动才能实现。我们要将课内渗透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保证STS教育和生物学课程的有效结合。

新版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包括必修本和选修本两大系列,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有关STS的素材。其中选修本包括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三个模块。这三个模块为我们进行STS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要认识到选修模块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利用选修模块的教学进行STS教育。必修本中也蕴含着丰富的STS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STS因素,不失时机的渗透STS教育。如何挖掘和利用STS素材呢?一方面要利用好教材中的STS素材,这些素材主要体现在正文、专题栏目和实验中。

2.1 正文部分的S TS素材

如必修一教材中“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中蛋白质、脂肪与人类的健康,细胞膜-人工合成材料已用于疾病的治疗,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等。这些内容是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能起到深化、理解新知识的作用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这部分内容穿插于正文中,受时间限制教师可能会忽略不讲,但是鉴于它的重要作用,教师应重视这部分内容,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和阅读。

2.2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专题栏目。

新教材中的专题栏目包括“STS”、“拓展视野”、“科技探索之路”“、“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科学史话”、“科学家的故事”等栏目。如通过“科学家的故事”栏目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态度。通过“科学史话”“科技探索之路”等栏目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过程、方法,了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在阅读专题栏目时,不能让学生一读了之,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从而保证阅读的效果。

例如:必修1第三章,“科学家的故事”栏目———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在学习之前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学习。(1)故事中的三个科学家在细胞领域分别做出了什么贡献?(2)他们采用什么方法或实验来证明他们的假设?(3)试着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科学家,查找一些有关他科学研究的资料,然后写一写你的感想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2.3 注重探究性实验的教学

新教材中将一些实验由验证改为探究,增设了“探究”“设计实验”栏目,如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等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及其科学探究能力。所以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中的“探究”栏目,创造适宜探究的氛围,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亲历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不断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另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隐性的STS教育因素,合理渗透STS教育内容除了显性的STS素材外,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隐性的STS教育因素,认真分析、研究各章节的知识点,遵循系统性、教育性、适应性、实践性的原则,合理组织渗透内容,编写STS教育渗透表,使STS教育具体化、可操作化。渗透内容包括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与工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和技能,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严谨治学的态度,生态学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等。比如在讲细胞内化学元素时,可以向学生渗透人体内微量元素的作用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在讲光合作用时,向学生介绍大棚蔬菜的“气肥”增产原理;使学生把知识与自身的生活实际、健康联系起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STS基本精神也强调对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生物学教师应改变单一的“传递—接受”的灌输模式,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现场调查法、决策模拟法、小组合作法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的双边互动活动。在多样的教学方法中,“问题解决”教学方法不仅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适用于STS教育。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一种针对教学中不同情境提出问题, 采用较为灵活的策略去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过程如下:

3.1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状态。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设的问题情境要能够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造成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习兴趣。

(2)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应该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来设计问题,问题既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联系,但凭借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3)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有层次,从易到难,逐步深入。

3.2 分析问题

学生在回忆、搜集旧知识并且自学新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网络, 以架设问题和目标之间联系的桥梁。

3.3 做出假设或寻找解决方案

问题有了一定理解之后,鼓励学生将问题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过程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做出假设后学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搜集资料等各种方法进行积极思考,经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3.5 反思评价和应用新知识

反思一般涉及两个方面:(1)对结果的反思:对经过验证假设而得出的结论,从理论方面或现实状况进行反思并及时进行适当调整。(2)问题解决过程的反思:学生需要对自己以及他人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评价,看自己是否走了弯路,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并且将新知识纳入认识结构中, 然后把它用于同类的新问题中。

STS教育虽然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STS教育不是STS素材的堆砌与累积,我们要把握STS教育的精神,注重STS精神在课堂中的渗透。

摘要:STS教育强调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强调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技术的价值观以及个人和社会决策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首次把STS教育纳入课程目标, 要求“学生能够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 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拓宽教学内容, 适时渗透STS教育,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STS,转变观念,拓宽,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陆健身.生物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黄晓.论STS教育的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 2009 (9) :31-35.

上一篇: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下一篇:《唯一的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