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有机化学教学

2024-06-25

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精选12篇)

高中有机化学教学 篇1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同时,再加上有机化学本身难度比较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着很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很多问题,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

一、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处理好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近年来,自新课改实施以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化学知识的难度,从而对其广度进行了扩展。然而,很多高中化学教师并未调整教学方法,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加深知识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教学内容与方法过于单一、枯燥,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对化学课程的兴趣,最终降低了教学质量。

2.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少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将大部分时间安排为习题练习,并减少了实验的时间。这样,学生往往没有机会参与到实验当中。由于化学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单纯采用理论讲解,或者题海练习的方式,学生根本无法透彻的掌握知识的难点、重点。一旦题目稍微变化,就会出现错误。虽然部分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然而学生由于没有亲自参与到实验中,从而也存在很多问题。

二、高中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具体改进的办法和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

实施新课改之后,教材的内容、难度都做了一些调整。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具体来讲,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分析知识的结构、特点,以及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掌握意义记忆法,从而突破机械记忆法的局限性。比如,在学习烃、卤代烃时,可以采用小组探究式教学法。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让他们探讨这两种物质的结构、特点。同时,提出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最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他们突破知识的难点与重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兴趣,从而积极投身到课堂教学当中,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2.增加实验教学的比例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更加生动、直观,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降低知识难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除此之外,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鉴于此,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增加实验课程的比例,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实验操作当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开展。首先,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然后安排合理的实验活动。其次,让学生独立操作实验,使他们彻底领会化学知识的原理,达到将知识内化的目的。再次,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写实验报告,加深记忆。最后,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让其自行设计实验,然后进行总结。除此之外,还要提高演示实验的重视度。在有机化学实验中,部分实验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学生无法单独操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影响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从而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实验的现象,提高教学的质量。比如,在学习乙烯制备这一节内容时,就可以采用演示实验法。

3.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有机化学与现实中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建立知识点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观察真实现象的过程中,认识到有机化学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提高了教学质量。比如,在学习“糖类”课程时,可以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糖类有机物,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三、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促进了教学模式的革新,并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旧的教学模式由于弊端太多,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那么,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为了不断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教师就应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改变以上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当前,电教化的教学方法已经被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教学方式具有操作简单、灵活性高的特点,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除此之外,还可以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方法。在网络平台中,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从而使他们充分掌握知识的难点和重点。

结束语

进入高中阶段后,由于课程难度的增加,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中面临很大的困难。同时,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在有机化学方面兴趣不足,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鉴于此,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具体改善的办法和措施。比如,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增加实验教学的比例;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等。希望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

摘要:化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由于课程本身内容比较复杂、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鉴于此,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分析了当前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改善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最后,对高中化学教学做了简单的展望。

关键词: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体会

参考文献

[1]王当当.《有机化学基础》教后的点滴体会[J].科教文汇旬刊,2014,12(12):60-61.

[2]张达芬.高中化学有机化学教学体会[J].未来英才,2014,15(15):154-155.

高中有机化学教学 篇2

新课改进行了一段时间了,回忆这段时间的教学情况,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和使用情况

新教材在保持旧教材知识的架构上,突出当前科技的发展情况介绍,突出探究式教学过程,突出利用插图使学生形象的接受知识的目的等,尤其是课后习题的编排注重了梯度,基础题、中难题、稍难题及难题,做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做到了与高考内容的接轨。教学中如果能够完全贯彻新教材的意图,学生的学习能力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在教学过程中并不理想,因为旧的教学理念影响,总觉得课时不足,讲的多,学生活动少,在教学中往往只能注重完成教学进度而忽略了教材的编写意图。

二、自身角色转换情况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如人意之处:

其一是不清楚自己应扮演什么角色,担心学生对知识理解不了,还是用大量的时间去讲授,硬是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听的累,从而失去了自己对理论感悟的思考时机。

其二是教师引导者的身份不到位,教学中只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没能深入引导强化他们观察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

其三是没有扮演好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课堂中大多有分小组讨论的环节,布置好讨论的内容之后自己在一旁“袖手旁观”,没有真正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去。

三、对今后教学的几点想法

1、注重引导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进程,并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2、以变革课堂教学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增强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欲望,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学生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造就良好心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不仅要有牢固的“双基”、较强的能力,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作风、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等科学品质。

高中有机化学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有机化学 问题 优化策略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有机化学占据了高中化学教材的四分之一,高考试卷中有多道试题都涉及有机化学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优化高中有机化学的效果。

一、目前高中有机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知识点,只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对于学习的个人情感,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率。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行将呆板、抽象的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2.学生承受压力过大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焦躁的情绪。再加上高考的压力令学生极度紧张,学习效率也有所降低。然而,大部分教师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承受的压力过大,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烦躁心理,学习成绩自然不理想。

二、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优化策略

1.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相比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学习难度更大。因为高中有机化学的学习内容涉及有机物的物质结构,而部分物质结构属于三维结构,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和想象力。但是,部分学生并不具备这一能力。除此以外,有机化学存在较为复杂的反应机理和反应方程式。需要学生花费较多时间与精力进行理解、消化。但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只能通过口述为学生进行讲解,导致学生无法完全理解这部分有机化学的知识。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为学生展示化学反应机理和反应过程,就能为学生直观形象地展示有机物的物质结构,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如在讲解化合物成键过程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演示碳、氢、氧和氮等多个化学元素通过怎样的连接方式形成有机化合物。教师可在课前制作一段多媒体视频,用带有四个孔的红球表示碳原子,用带有三个孔的绿球表示氮原子,带有两个孔的蓝球表示氧原子,用带有一个空的白球表示氢原子,用细长的圆柱状物体表示键。之后,教师向学生讲解氧原子、氮原子、氢原子和碳原子分别可以连接键的数量,利用视频中圆柱与球体之间的连接,向学生演示有机物的成键原理。

2.开展探究式学习

不同于无机化学的学习,有机化学的学习内容更为复杂多样,学生无法依靠记忆与单纯地背诵理解有机化学的内容,而是需要深入了解有机物结构、有机物反应机理和官能团的性质。因此,除了背诵知识点以外,学生还需要学会主动思考。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形成思考习惯,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思考状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可适时地在课堂中进行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过程,借助研究有机物反应及其性质,从有机物结构方面理解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解“酸与醇的酯化反应”时,大部分教师往往会单纯地向学生讲授教材中的知识点,告诉学生酸与醇在反应过程中会将一个水分子脱出,形成酯。而水是由酸供应了一个羟基,醇供应了一个氧,两者相结合而成的。这样的教学,难免会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不可以是由酸供应氢,而由醇供应羟基?”教师如果没有解答清楚,学生的知识体系便会出现漏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能否由酸供应氢,而由醇供应羟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提出验证方式。学生通过自身探索得出答案,不仅可以解答疑问,这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结语

如今,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愈加广泛,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学生学好有机化学,对其日后生活与工作都具有积极影响。

高中有机化学教学 篇4

一、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规律

有机化合物结构是性质的反映, 所以, 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时候, 我们不能单学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或者结构, 而要将二者联系起来, 通过结构认识性质, 从性质理解结构, 掌握正确、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高效学习要掌握学法和规律, 有机化学也不例外, 我们要坚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合物用途→化合物制取的学习步骤, 了解有机化合物性质, 把握有机物性质变化和结构特点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能够从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分析出有机物之间的差异, 从而深入理解不同结构物质之间的有机反应和互变关系,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 学习苯和乙炔的过程中, 我们就要坚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合物用途→化合物制取的学习步骤, 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学习活动, 将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理论知识简单化, 通过遵循规律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比如, 为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CH4的结构性质, 教师可以在讲课前给学生介绍一下碳原子是采用sp3的杂化方法进行杂化的, 让学生明白四个sp3的杂化轨道是相同的, 使学生对CH4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有一个更形象深刻的认识;随后, 教师再介绍CH4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性质增强学生对CH4的认识, 从而理解CH4的稳定性。

二、将化学和生活融合, 促进教学的生活化

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我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上的突破, 拉近生活与化学间的距离, 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在生活中体会化学的价值, 让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枯燥的化学公式和物质变化, 而是一门真正有助于生活的科学,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例如, 在学习“有机化合物分类”这节课的时候, 首先, 教师要确保学生对苯、乙烯和甲烷这些有机物有初步的认识, 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结构;其次,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观察医药说明书上的结构化学式、功能团以及它们的俗称;最后, 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交流药物的化学成分, 从而让学生对所学有机物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通过自己的力量给其分类, 起到丰富学生知识面, 提高综合能力的效果。

三、增进师生交流互动, 力争做到适时反馈

教学质量的好坏要由学生来说, 想要寻找教学上的突破就要聆听学生的心声,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全面了解学生并做出适时的反馈, 反思教学, 寻找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沟通是非常少的, 有的教师只是偶尔和优等生聊一聊, 但多数教师和学生是不交流的, 甚至有的教师对主动来与自己沟通的学生爱答不理, 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加理会, 这样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如何能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呢?因此, 教师要主动融入学生之中, 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习认知程序作用协调一致, 使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准确的把握, 以学生为主体, 以训练为主要手段, 帮助学生掌握规律, 实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例如, 在学习“确定有机物实验式、分子式”这一课的过程中, 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有机物的分子中包含40个电子, 通过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体积相同, 求有机物的结构简式。这道习题开放性强, 答案多元化, 通过题目所给出的已知条件, 我们可以推出碳氢原子的个数比是1∶2, 从而得出不同的答案:若为烃, 则化学式是C5H10结构简式有九种;若是烃的衍生物, 则化学式是C2H403, 结构简式有1种;化学式是C3H602, 结构简式有5种;化学式是C4H80, 结构简式有3种。

总而言之,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学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新颖性。另外, 教师要坚持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 领会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意图, 从而促进化学教学的改革进程。

摘要: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为此, 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就如何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谈几点个人的认识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机化学,教学效果,提高

参考文献

高中有机化学教学 篇5

胡晓洁

摘要:高中化学属于基础化学教学,其中包含的知识多数是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是化学专业的基础。因此,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意义,决定了高中化学必须以理解为主,发挥学生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被动学习的心态,也纠正初中化学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和思维漏洞。而化学实验则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结合,从实验中学习知识,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本文笔者为了提高师生对高中化学实验的重视,特别讲解了化学实验的教学意义。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理解力、本质、观察力

前言:化学实验不是化学教学的一部分,而是其本质所在。且不说化学原理从实验的探索中而来,只说在教学上的意义,就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化学从本质上来讲,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切认识,是万物的根本。所以其原理比较多,而且更是抽象,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对化学畏而生俱,没有信心学习好这门课程。实验是其中的调味剂,让化学变得更加有意思,也更利于从现象到本质的记忆。下面就详细介绍其教学作用:

一、化学实验作为课堂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导入是老师将知识首次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首次接触新知识的过程。所以要求导入简单、趣味,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可以集中学生的精神,激发其探索欲望,从而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化学实验具有形象、趣味性的特点,符合课堂导入的要求。老师在选择相关的导入实验时,要注意难度低,现象明显或者是比较有震撼力的。简单的化学实验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奠定其学习信心,要想继续探究,还需要深入的学习,因此成为其学习动力。例如在教学《盐溶液的酸碱性》时,可以给学生准备几个烧杯,里面装有不同的盐溶液,然后用PH试纸测其酸碱值,让学生根据颜色的变化来推断盐溶液的成分。之后老师再公布答案,不一样的地方便成为了本节课要探讨的重点,课堂导入成功完成。

现象比较有趣的实验,能够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目光,聚焦他们的学习精神。让他们可以带着问题和对实验原理的想象进入课程学习,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更加有意义。

二、化学实验作为知识巩固,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化学实验还具有巩固课堂知识,使课堂知识更加清晰化的作用。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因为比较抽象,或者是理论性过强,没有直接客观的表现很难在脑海中留下印象。化学实验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内容,自己设计实验,这样目的性更强一些。或者是老师提供几个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实验方案,这样自主性更强。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同时进行两到三个实验,丰富实验接触的种类,可以开拓大家的眼界,也锻炼到实验操作能力。想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这个功能,还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和自己学习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由知识点到化学实验现象,再有表象到本质,这就是两遍的巩固过程,对学生化学知识点的加深非常有帮助。

例如在教学《化学反应为什么有快有慢》时,如果老师只是将温度、溶解度、催化剂等作为记忆的知识传递给学生,那么他们难以理解,并且容易忘记。但是在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上,以实验来探究和验证结论,进一步理解并巩固。

三、化学实验作为课下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高中化学实验具备一定的基础性,也就是一些化学实验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做,或者是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够透露出化学的本质,用化学原理来解释。这些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化学,对化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更强。

以化学实验课作为课下的探索,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可用材料。比如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就可以用生活中常常见到的铁作为反应材料。这样取自生活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化学更加熟悉,而一些生活中的化学变化也成为了实验的设计初衷。将化学实验作为课下探索的一种方式,记录所得所想,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营造一个积极学习思考的氛围,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从而进一步回归到化学成绩的进步之上。

四、化学实验作为教学提高,提高化学应用能力。

高中化学是一门实践课程,它为高等化学教学奠定了基础,但是与初中化学相比,其实验的比重更为重要。首先大学的学习不可能从基本的实验技能开始,而这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和保护对我们生活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即使将来不从事化学行业,也能顺利解决生活中关于化学的小问题。重视化学实验,是对化学本质的重视,传递给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科学探究方法,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实践中去。单纯对于高中教学来讲,也为学生打开视野,提供更加科学的求知办法,对化学中的一些应用类题目很有帮助。例如对于《金属与非金属》的认识,如果没有各种小实验的辅助,学生难以在生活中分清,并且利用金属的性质来实践和防护。总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从化学的本质上来讲,是不言而喻的。老师在这个方面给予重视,既是化学教学本身的要求,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参考文献:

[1] 杨力力.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J].2011(9).作者单位:上海市青浦区东湖中学

高中化学教学探究 篇6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探究;成绩

一、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

1、应试教育下学生忽视了探究能力的培养。化学作为理科中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基本能力的首先要求是具备相应的探究能力,而不能仅仅地依靠简简单单的记诵来学习。现实是很多的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在这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应试教育下很多的学生将学习的重心放在了大量的做题上面,顾不上对化学本身的研究,这是十分错误的方法。大量地做题而不思考,让学生的思维牢牢地被束缚住,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发挥。缺乏起码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在做题还是在思考的过程中,很难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对于问题的解决造成了很多的麻烦,这是当今化学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2、学生的成绩与付出不成正比。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付出不成正比是化学学习中另一较大的问题,化学在高中的学习中占着很大的比例,很多的学生将学习重心放在这方面,这是一个很合理的做法。但很多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味将时间放在漫无目的地学习上,缺乏起码的灵活性,这使得很多学生考试后的成绩和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不成正比,严重地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自身的自信心。很多的学生因此放弃了学业,一味地消沉,没有主观能动性,这对学习化学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在进行化学的教学中,要善于将成绩和付出联系起来,只有找到合理的教学方法,着力地提高学生的成绩才能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活跃起来。

二、衡量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标准

1、老师的教学方法。老师的教学方法首先反映的是课堂的教学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的多少首先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方法,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广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给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这对老师的教学要求是,着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及时地启发学生,引导他们在化学中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还要善于发掘学生的特点和创作力,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在化学的学习中充分地融入进去。

2、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决定教学课堂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力军,是化学学习的主体,如果不能让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充分地发挥,就很难在化学的学习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和熱情充分地发挥起来了,就很容易地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如果学生没有起码的学习热情,纵使老师的教学方法再精彩也无法取得好的成绩。所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老师要善于活跃化学课堂的气氛,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应试教育中,衡量教学质量的最直观的因素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它能够客观地反映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说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从学习的平时的考试成绩中说起。将化学的考试成绩作为学习的目标是至为关键的,它是所有的教学活动的中心。无论是采取题海战术或是其他的教学模式,结果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成绩的高低在应试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化学教学。

三、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学习什么学科,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在化学的学习中更是如此,浓烈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有了浓烈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将枯燥的学科学习转变成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寓学于乐的学习中,学生收获的快乐和成绩的双丰收。老师要善于积极地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在课堂的教学中能够通过做实验、看视频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关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仅仅地将要成绩看作直接的事情,更要善于用各样的方法间接地提高学习的考试成绩,只有如此才能够大力地改进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构建化学的优质课堂,让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2、注重打造高效的课堂。化学的学习和教学中必须要重视高效课堂的构建,只有提高课堂的质量才能够让学生学到真正的东西,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要善于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来打造高效课堂,善于采用新颖的具有吸引力的知识作为引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构建高中化学教学的高效课堂,旨在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让自己的理性思维更好地拓展开,在学习中能够轻松地解决问题,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比如老师要善于借助于多媒体的手段,不断地强化对知识的探究和理解,这个过程的学习必定是高效的,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高中化学的学习在理综中显得尤为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理综成绩的好坏,所以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学习化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要努力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善于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考试的成绩结合起来,找到两者最基本的结合点,这是成功的关键。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 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措施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现今教育教学的大趋势, 近年来, 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断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而化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 化学教学如何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呢?

一、以探究性为主题的化学教学

为了提升学生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化学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 这使得探究性实验化学教学模式迅速崛起。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充当引导者, 学生充当探寻者。在探寻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自己设计、操作、决定每一个化学实验。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总结出化学的规律, 进而将这种规律又应用于生活, 这样使得学生既容易接受又得以学以致用。

化学课堂是化学知识传递的最好途径, 化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成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的引导为辅, 课后习题为补充, 这是传统的最行之有效的化学教学模式。在经历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尝试了以演示实验为主题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和开放的实验性探究的改革性教学模式后, 化学教学的认知水平有了提升, 化学教学认识得到了升华。化学教学过程中, 博学多才的教师和追求真知的学生密切配合, 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在高中实验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明确实验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运用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同时, 教师应当考虑到高中生自身的知识储备有限, 因此, 教师务必对教学实验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以及演示, 并且在演示的基础上来鼓励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让学生真正在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实际操作与理论讲解的差距, 同样,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学生间以及师生间的交流, 并且注重对学生实验结果的评价以及总结。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与思以及思与行的有效结合, 更好地促进实验的有效进行,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改革为主体的化学教学

化学这门科学, 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意义, 初中化学是趣味化学, 高中化学是推理性化学, 大学化学才是深究性化学。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会对化学有不同的认识, 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 终会引导学生逐步适应化学的特点。在高中阶段, 教师应针对学生喜欢观察社会现象的特点, 创设与化学知识有关的演示实验, 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 能够深刻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这相对传统意义的教学, 无疑是一种大大的提高。改革就是应当摒弃旧有的缺点, 全面地革新教学模式, 全面地将高中化学推上一个新的阶段,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基于新课改的三维目标的基础上, 教师应当力求生动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 将枯燥乏味的知识通俗化、形象化, 以此来提升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兴趣。同时, 在进行讲授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不断地提升其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并且有效地借助诸如多媒体之类的工具来提升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例如, 在讲授“酸雨的危害”这一章节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酸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不良影响的视频或者图片, 加深学生的认识, 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酸雨, 了解酸雨, 并且教师应当进行相关的知识总结, 以此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应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方法来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充分地认识以及尊重每一位学生, 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此来提升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质量。

三、加强完善实验设备

高中化学教学中对教学资源有着特别的要求, 尤其是在实验设备以及教学资源方面。实验设备对于学生学习高中化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有的学校由于教学资源有限, 学生往往无法获得想要的资源, 无法真正体会进行高中化学实验的快乐。

新课标要求学校完善自身的实验设备, 并且强调教师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实验设备是一个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硬件设施, 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时应当帮助学生培养自主科研的能力, 让学生自行选择恰当的实验课题, 设计多种实验方案, 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以及思维广度。

现在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方法和教学实验设备都有待改善, 以上谈到的三个方面是在实践中的浅显总结, 希望所有高中化学教育者都落实新课程要求, 为高中化学课堂的改进贡献自己的力量, 使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樊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研究[J].数理化学习, 2010 (12) .

[2]张惠萍.关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 2010 (45) .

[3]马晓青.论高中化学新课改下的探究性教学[J].数理化学习, 2010 (9) .

高中化学教学分析 篇8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有效化,课堂教学

高中化学是初中化学的延续, 化学知识是建立在初中化学知识基础上的。所以良好扎实的初中化学知识是学好高中阶段化学的保障。新课标也明确了化学教学的任务, 即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但是目前我们的高中化学课堂依然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存在着许多问题, 要想实现新课标中化学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教学工作就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 转变教育理念,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现行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的课堂教学单一枯燥

目前大多高中的化学教学课堂都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教师依然是注重课堂授课, 而且是将知识集中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课堂氛围就会比较沉闷, 导致学生成为知识的被授者,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的集中式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学生对化学系统知识的学习, 但是新课标要求化学课堂教学要注重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 因此, 教师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重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情况。长此以往的话, 学生很有可能对化学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对化学课堂排斥和抵触。化学知识本来就理论性很强, 对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求也较高, 如果学生有了抵触情绪, 那课堂教学的开展必定不顺利。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就变得遥不可及。另外, 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多提问学生, 就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 这样教师可以使教学有重点。如果教师注重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之间就可以互相学习, 共同探讨和进步。这种注重教师授课的教学模式重点突出了教师的讲授, 使得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实现的机会。

(二) 化学课业重, 学生自主学习机会少

传统的化学教学课堂上教师是主导角色, 大多现在的化学教学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这就使得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少得可怜。高中化学知识的理论系统性比较强, 所以课堂教授的知识会很多, 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在课后会安排与课堂知识相关的作业。这样导致学生课堂上是跟着老师学, 课堂下还是要服从教师的安排。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愿望, 这与新课标的教育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在新课标的大环境下, 高中化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学习。教师在安排课下作业时要有针对性有重点, 要讲究精而有质, 使学生从大量的课堂知识和课下作业中解放出来, 进而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

(三) 化学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

虽然在初中阶段就有化学课程, 但是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不尽相同的。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往往只注重本堂课化学知识的教授, 不注重其中隐含的旧知识的复习和过渡, 一味地认为以前学过的知识大家都应该是清楚的, 其实不然, 从学生不同的表情中教师就可以看出有的学生对过渡知识有疑问。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中过渡知识的复习, 这样使学生既回顾和温习了以前的化学知识, 又为新知识的接受打好基础, 还能使新的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四) 教师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现在的传统教学体制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课堂教学采用一刀切, 对不同能力的学生使用一贯的课堂授课模式, 自然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差, 所以教学理念有待改进。

二、课堂教学有效化的方法

(一) 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式

教师要认识到单一的传统教学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适应新课标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师生互动, 学生之间互动的时间, 使教师的教学更有侧重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 减少学生的课业,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减少学生的课堂和课下作业, 并且对作业的布置要精简而且合理, 既注重化学知识的考察又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课业减少的情况下, 学生自己的时间会多起来,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学生只有对化学产生兴趣, 才会自主地学习化学。

(三) 正确认识学生的能力

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充分了解, 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 教师都要对学生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在学习方面, 教师要针对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的接受能力, 从而给予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教师能使课堂教学更有侧重性, 也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四)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不管是在性格、生活环境, 还是学习能力方面都不尽相同, 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尤其在学习方面, 对能力较好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对能力较差的学生要耐心指导。只有这样教师的课堂教学才更有重点, 教学活动才能开展得更顺利。

高中有机化学教学 篇9

1.提升高中生化学素养的实验性教学

化学素养的实验性教学指的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改变传统的以理论性教学为主的教学观念, 将化学理论知识通过实验的方式予以实践和证明, 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从高中化学教学现状来看, 高中化学教学仍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 实验操作为辅, 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将实验性教学应用到化学素养培养中, 可有效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积累, 并通过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1]。

例如, 在讲解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4“硫酸铜溶液溶解”时, 教师应在讲解硫酸铜理论知识后, 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验, 将化学理论知识予以验证。如:学生分别将铜片和锌片通过导线和电流计进行连接, 使得铜片和锌片直接且充分接触后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实验发现, 铜片在硫酸铜液体中并没有将铜析出, 说明了硫酸铜液体与铜片不会发生反应。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提问:上述实验的装置是否构成原电池? 铜片表面有红色铜析出的原因是什么, 锌片为何会逐渐溶解?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判定出该反应表现为原电池的反应特征, 并得出上述实验中的装置构成了原电池反应的结论。

2.强化提升高中生化学素养的趣味性教学

化学素养的趣味性教学培养是指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发挥课堂主导作用, 积极将化学知识通过趣味性的方式呈现, 以此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但是, 就目前的化学实际教学情况而言,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低、课堂积极性不高和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等问题, 直接影响了化学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2]。进行趣味性教学, 可通过设计方案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从而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有效的推动力。

例如, 在讲解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反应与电流反应的形成知识点时, 教师可将金属的活泼性与溶液之间形成的电流通过趣味性的方式教学。如:将等量的KOH液体分别放入相同的两支试管内, 一只放入纯铝片, 另一只放入纯铁片, 问哪个试管内出现的气泡更快? 当教师要求学生用理论知识解释时, 学生可通过设计不同的方案解答该问题, 方案1:选取铝、镁两种活泼性各异电极浸入溶液KOH中, 镁的活泼性虽然大于铝, 但镁不能与强碱性KOH和铝产生反应。金属镁为正极铝为负极。方案2:选取铜、铝活泼性各异电极, 浸入HNO3浓液体中, 由于铝的活泼性大于铜, 但铝能被HNO3给钝化, 得出铜持续溶解成为负极的结论。

3.创新提升高中生化学素养的生活性教学

化学素养的生活性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有效应用到化学课堂教学中, 使学生将课堂教学中所学的化学知识有效应用到化学生活中。从当下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来看, 化学知识的应用率不高或是应用化学解决生活问题能力低等问题, 使得化学知识的学习缺乏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将化学素养的生活性教学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中, 可有效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化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强化化学的实际应用效果, 从而为学生化学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有效条件[3]。

例如:在讲解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中有关“氨气的应用和收集”的知识点时, 教师可将生活中所见的形色各异化学喷泉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提问学生:广场喷射的水柱除去灯光物理因素原因作用之外, 用化学方式应该怎样操作或是用化学知识解释形色各异喷泉的原因? 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生活化学的观察能力, 又可以促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从而有利于学生生活化学素养的提升。教师将该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通过实践的方式向学生演示, 使得学生了解颜色喷泉是由于烧瓶内外的氨气经过有效连通后, 将适量水挤入烧瓶中而产生颜色喷泉现象。

4.结语

从学生化学素养培养的实验性教学、趣味性教学和生活性教学三种教学策略应用情况来看, 有效将上述三种策略应用到高中学生化学素养培养中, 可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实验能力和应用能力。应用三种策略时, 教师引导力不足及学生配合度不够对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因此增强教师引导主动性和学生配合性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贾占军.试论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素养的主要途径[J].软件 (教育现代化) , 2013, 11 (7) :53-54.

[2]施秋雯.试论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J].文理导航 (中旬) , 2014, 8 (1) :43-44.

高中有机化学教学 篇10

一、初中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全新审视

现代素质教育理论强调以知识为载体, 突出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初中课改实验教材的编排注重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 课程目标设置突出体现了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要求。具体体现如下:

1.课程目标设置突出开放性

课程目标设置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初中课改实验教材虽然也有知识的系统性介绍, 但课程目标的设置并不追求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上的系统性, 更多的是追求知识面上的系统性与全面性, 仅停留在了解、见识、知道有这么一回事的目标上。例如:氢气的制备实验在以往初中教材中都进行了系统介绍, 学生对实验原理的应用、实验装置的选择和实验操作要领掌握的十分到位, 但初中课改实验教材对此淡化处理;初中课改实验教材对氧气的制备实验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实验是以活动与探究课的形式给出, 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探索研究, 体现了能力素质导向, 也体现出了目标的开放性, 淡化课程评价的改革思路, 这与高中气体制备实验的教学要求 (如:优化选择与目标评价) 同少异多, 导致学生进入高中后对气体制备实验教学的不适应性;初中老教材通过金属铁的教学让学生系统掌握了金属的常见性质, 而初中课改实验教材也是通过活动与探究的形式进行更为宽泛的介绍;酸、碱、盐及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历来是初中和高一的教学重点, 但初中课改实验教材与初中老教材相比, 其系统性与目标性也是通过活动与探究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相对于老教材, 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削弱了不少。其他情况很多, 不在此一一列举。

2.课程目标设置体现基础性和发展性

对很多高中教师认为至关重要的知识, 初中课改实验教材通过活动与探究课的形式学习或是仅以资料介绍的形式给出, 笔者的认识是正好体现了初中课改实验教材目标设置的普及性原则。同样是氧气的制备实验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实验, 通过活动与探究课的形式学习, 可以使学生更深入认识到实验原理应用、仪器选择组装与操作规范的基本原则, 至于结果评价与优化选择, 应是更高一层次的要求, 理应留到更高一层次的学习中去探索。即初中课改实验教材的目标设置是让应届初中毕业生具备继续深入学习化学的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以及更为广泛的兴趣和更为广阔的思维, 过早、过高的目标设置会让更多的人停止求知探索的步伐。体现了初中课改实验教材目标设置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

3.课程目标设置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基础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教材的改革与考试形式的改革, 更主要的是通过教材的改革与考试形式的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思想与理念及教学手段与形式的改革, 使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时代的需求相适应。初中课改实验教材内容丰富, 几乎涵盖了自然界与日常生活中能够遇到、用到的基础化学知识, 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常识性与普及性。在教材的具体编排形式上, 既有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介绍, 又有突出学生自主性与参与性的活动探究课题, 扩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性课题和资料介绍, 还有突出实际应用的家庭小实验。更具特色的是在每一节内容之后都给出了章节目标, 体现了教育的目标性。课改实验教材的这种形式是以往初中教材所不具备的, 也是其鲜明特征和优势所在, 迎合了初中生在不具备相关思维分析能力下的求知需求。初中课改实验教材的这种多元设计就促使广大初高中教师不得不加强教育新理念、教学新手段的学习和初高中学校教学设施的更新与完善。

二、高一化学教学情况调查反馈

初中全面使用课改实验教材后的高一新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问题:

1.思维严密性、有序性削弱, 缺乏优化意识

初中课改实验教材的课程目标设置中的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和讨论等教学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有效地训练了思维的积极性与灵活性, 并使这一目标内化成为一种素质与习惯, 在高一新生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以往有问无答、消极等待和被动学习的情况大为好转。同时困扰师生的是老师认为学生的回答往往不着边际、文不对题, 丝毫没有套路, 而学生认为高中老师的要求与目标怎么这样苛刻而难以把握。例如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描述与原因分析、实验室如何制取干燥纯净的氯气等, 学生不知道如何全面系统的分析阐述。

2.缺乏对化学原理与思想的认识与常识性记忆

初中课改实验教材的课程目标设置使学生见识与了解到了更多的化学知识, 在高中相关内容的教学中, 学生对相关知识都知道一些, 但也仅是知道有这么回事, 而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和为什么, 与高中教师认为的在初中课程目标下应达到的水平层次存在较大的差距。相反, 还由于这种一知半解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学习掉以轻心, 不懂装懂等现象。

3.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不足

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表述、计算、整合、模仿、迁移以及基本实验操作等能力方面。如化学计算中未知数的设定、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于二元混合物的组成计算、老师给出解题思路学生整理解题过程、化学实验中铁架台的正确使用 (稳定性与方便性原则) , 试剂怎样合理取用等, 往往是老师讲了一遍又一遍, 而很多学生仍然似懂非懂, 无法独立完成任务。

4.学习习惯与规范性的培养任重道远

由于初中课改实验教材的课程目标设置淡化了对记忆和规范性的要求, 使学生对很多化学常识性知识和要求不能准确的表达。他们往往“能说会道”、“一提就知”、“一点就通”, 但独立运用时要么手足无措、一筹莫展, 要么过程杂乱无章、漏洞百出。如化学式的书写、化合价的分析、常见物质的溶解性、化学计算的基本格式、物质的基本性质等几乎不能满足高中化学教学的基本需求, 导致高中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无处不在进行强化补习之中。

5.缺乏顽强的毅力与坚定的信心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性、基础性和能力的发展性;“过程与方法”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偏重兴趣和激励, 高中化学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强调正确面对与理智处理人生挫折。高中化学的理论性与抽象性远远超出了初中化学, 不可避免地增大了学习的难度,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稍遇挫折之后就变得悲观失望, 裹足不前。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 题目只要稍为复杂一些或是计算过程略为烦琐一些就全面放弃。学习品质的缺乏极大的影响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当然, 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责无旁贷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信心激励。

三、关于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的几点思考

初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设置与教材编排体系存在的客观差异, 造成了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显著脱节, 已经引起了学校、社会、学生与家长的密切关注, 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尽可能的弥补差异, 实现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平稳过渡呢?作为初三老师的笔者有以下观点供同行讨论。

1.教育理念的更新

现代素质教育理论强调的应该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拥有知识并不一定具有能力, 但施展能力一定要有必要的知识作基础。试想:每年数以百万计的理科考生中有多少人是在今后的工作中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工作?学生现在所学的化学知识在日后的生活工作中有多大的用武之地?即便是有所应用, 又需要多少专业知识, 又何需花四年精力来学习?因此, 笔者认为化学教学更应着眼于学生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与可持续性发展, 以化学知识为载体, 以教学为途径, 培养学生通过其他学科无法或很难培养起来的能力素质。如:守恒思想不仅适用于自然学科, 也同样适用于社会学科;化学中实践操作与观察分析、推理演算与总结归纳、探究设计与优化选择等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化学独特方法, 学生若能深刻领悟相关思想, 在日后的生活工作中必有广泛用途。

2.教学思想的转变

教学面临的客观现实在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面前有太多的无奈, 尤其是中考的导向作用和社会竞争的压力使众多初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不得不渗透着浓重的应试色彩。如何调和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目标不可能改变, 转变的只能是教学思想。我们不妨充分研读初中和高一课改实验教材和课程目标, 结合初中教学实际情况, 调研高一新生现状, 在充分了解初三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的基础上制定合乎学生实际与教学需要的教学计划, 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主动转变观念、转换角色, 做课程知识探究的引导者和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的积极参加者, 改变以往的传授式教学方式和教师的主体性地位, 以探究、活动、讨论、启发等教学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使学生明白能力素质的发展必须通过“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这一途径才能得以实现。教师若不改变教学思想, 始终以知识学习为目标, 则很难避开传授式的教学思路, 必将使更多的学生丧失学习的目标与信心, 化学教学从何谈起。

3.教学方法的改进

对于教学方法的改进, 已有众多专家学者著书立说, 各种探讨研究也层出不穷, 现在的问题是在我们的一线具体教学中有多少应用?应该怎样结合不同内容、不同学生进行灵活选择与应用。一种教学方法从理论设想到普及推广尚有许多操作性问题需要解决, 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双边沟通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情感需要。在新一轮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中探索出来的改变学习方式, 重视和强调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已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 我们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初中课改实验教材、课程标准, 结合每个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研究探索, 开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4.教学资源的配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早已出台,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思路、目标和内容标准与形式都承袭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学科的理念与模式。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与初中课改教材已逐步推广, 高中化学新课程体系的全面推行已将开始。适应新教学形式的教学资源的配置刻不容缓。

综上所述, 高中的化学教学改革, 与初中化学的教改相比略为滞后,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势在必行。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应依据初高中新课程标准, 把握初高中教材异同, 立足教育理念与教法衔接, 实现知识衔接, 突出能力发展和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 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化学的教学由知识传授和服务中考、高考转变为服务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摘要:课程目标的变革与发展使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课题, 从初高中教学面临的实际情况的异同论述了进行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重要性和相关措施。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思想;教育理念

在现代化的高中化学教学之中,广大教师不仅应当注重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应转变教学观念,打破传统高中化学教学的束缚,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现今高中化学课堂普遍存在着教师课前准备不够充分、上课随意性大、课堂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学手段的应用相对滞后、学生训练的目的性不够等问题。

二、高中化学创新教学的方法

1.教学观念的创新

在实践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之中还应当事先对教学观念进行改革和创新,很好地对解题的基本思维以及基本理念等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对教学思维进行一定程度的完善,实时地对教学课程和工作思路方式进行归纳,这样可以使教学更好地遵循基本宗旨和基本原则,更好地促进教学进度的改进。在实践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之中还应当很好地实现对教学基本进度的调整,使学生在很好地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巩固,最终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改革,使教学工作可以实现不断的转变和改革,使得今后的教育事业可以得到不断的发展。

2.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多采用实验的方式,代替传统的讲授方式,使学生可以直观地发现和了解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合作教学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化学的魅力。

3.教学评价的创新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保证教学评价的及时性、有效性,并且应合理运用评价语言,并在评价时保持温柔、亲切的语气和动作,使学生可以切实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促进教学效率提升。

总的来讲,加强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分析意义重大,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在现代化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广大教师不仅应当注重课堂教学的效益,同时还应当很好地端正教学思想,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现代化的高中化学教学思想和应当遵循的理念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教学工作中应当注重的原则和核心的思想政策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旨在更好地实现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教学浅谈 篇12

由于化学知识是前后互联的,后面的课程要用到前面的知识,且前后联系紧密,不可分割,所以化学每一阶段的学习都要极为重视,做到“牢固打基础,前后融会贯通,并能在此基础上适度拓展思维空间,提升化学分析和应用能力”,这是化学教学的目的.

高中化学人教版的课程设置思路是“从普遍到特殊,从基础到应用,从广泛到具体”,所谓普遍就是“通用和必备的化学知识”,这是教学的核心知识,就是必修内容加之每一章的分类化学(如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反应、有机化学)等,这是教学中必然要涉及到的内容,也是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

专门提到的内容,像“化学工业、实验化学”的知识,这是在基础知识上的引申和运用,知识比较具体化、直接化,是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升.教学中,教师在打好学生基础的同时,要及时跟进知识的运用,将其融会贯通,同时提升化学分析和操作能力.

一、关于化学课本知识的学习

1. 知识与知识的回顾

化学课本中的知识(包括必修、选修、课外拓展、实验操作),都是化学课的核心知识,教师和学生都应以课本为本,紧抓核心知识,以上提到的四个部分,没有必要全部都字字研读,但是每一部分的关键点必须要做到深入透彻的掌握和理解,这是日后运用的基础.比如,必修1的“化学物质及变化、金属和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必修2中的“化学反应与能量”,以及“有机化合物”,“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以及实验化学中的各单元,都是化学中的核心知识,是贯穿化学始终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不但要掌握,更要反复体会感悟这些核心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2. 化学知识掌握和融汇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严格按照课本的编写和顺序,将知识严格一点一滴学会,掌握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化学特性和原理,不但是是记忆,更是理解,重点在于化学的反应和物质特性,这是日后化学的知识交汇点.

第二部就是知识的前后互联,本步骤往往在学习过几章或几个单元后,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前后互联,将其进行有机的联系,找出异同点,能进行综合思考和运用.例如我们在学过常见的基本化学反应方式后,要通过各种例证来加以分析和说明,这就是日后我们在各单元中遇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不同的化学式就可归为不同的反应模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点,逐一分析辨别,这就是知识的互联,前后搭配,目的有二:其一是巩固基础知识,而是拓宽思维,提升能力.

二、关于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

1. 知识间的前后互联

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是紧密联系的,知识拓展的同时,已经有了能力的潜在提升,而知识的拓展必然会带动能力的提升,反之,能力的提升又会拓展知识面.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走的第一步就是“知识的前后联系”,目的就是把以前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在的学习当中,同时发现新的东西.

例如,在学习化合物的反应之后,我们初步了解反应的几种基本类型,随后我们又知道了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接下来研究的就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这个问题是在前面学习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既用到了前面的知识,同时加深深度,研究到反应速率和质量平衡问题,涉及到时间和价位两个概念.教师在.讲到“有关前后互联”的问题时,要针对这个知识点做适度的思维拓展和引申,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预测能力.例如,针对常见的化学方程式,化合物之间是如何进行前后变化的,同时考察物质之间的反应速率和化学质量平衡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将知识前后有机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

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前后互联,形成知识模块,按照教材的要求,有的相类似的知识点跨度比较大,教学中可适度提前,融为一体进行讲学,效果较好,事半功倍.例如上述的化学反应类型和化学速率及质量平衡,虽然课时的安排不在一起,但教学中有必要将其拉近,以形成体系和综合认知.

2. 知识运用于实验操作的能力

具体到实验操作中,不仅仅是知识的运用,而且还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另外必须还得具备“熟练的合乎规则的操作技能、科学的方法”.

化学的研究包括两种:一种是理论的研究,一种是操作的研究,但两者不是独立的,是相互联系和融通的,任何一种研究都包含了理论和实验操作成分在里面,因此,化学教学中,对“知识实验操作的有效跟进”很有必要,这个步骤做的到位,就能加深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形成知识的科学实践探索,对提高学生和能力的协同发展意义非凡.例如:学习了有关物质反应的知识后,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们完全可以引进“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实验,简单易操作,而又关联前面的知识,从感官上加深认识.

参考文献

[1]陈启新,王云生.高中化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必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2]彭蜀晋.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3]陈启新,黄丹青.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4]柳若芍.走进高中化学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上一篇:道德观教育下一篇:饮食治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