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精选6篇)
《唯一的听众》 篇1
板块一:词句朗读
师: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同学们会不会读? (出示:仪, 隆重的仪式;歉, 抱歉;溜, 溜走。生朗读, 师插问:怎样走才算溜走?生回答略。师继续出示:嘿;悠, 悠悠的小令。)
生 (读) :嘿!
师:这是一个叹词。叹词一般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我们读一读它所在的句子, 体会一下“嘿”表达了怎样一种感情。
生 (读) :我羞愧了起来, 同时有了几分兴奋, 嘿, 毕竟有人夸我了, 尽管她是一个聋子。
师:读得不错!这里的“嘿”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我认为这里的“嘿”表达了“我”激动的心情, 表示很开心。
生:有点兴 (xìng) 奋, 还有一点自豪。
师:不读兴 (xìng) , 而是读兴 (xīng) 。有点兴奋, 不是十分兴奋。
生:我感觉这是作者情不自禁时流露出来的感情。
师:对!一个叹词, 在文章中包含了丰富的感情。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像你们这样慢吞吞的读法, 不能够表达这种“嘿”的惊喜之情。听老师读, 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 (师范读, 生模仿读。)
师:读得好!就是有一点兴奋, 一点喜悦, 一点情不自禁, 但都是埋在心里的。
生 (读) :悠, 悠悠的小令。
师:小令就是小曲。悠悠的小令, 听起来让人感到怎样?
生:应该是一种慢慢的、令人很舒适的感觉。
生:应该是使人感到有点悠远的。
生:我认为应该是使人有一种陶醉感。
生:我认为是让人感到身心放松的。
生:我认为是让人感到像抑扬顿挫、一波三折的美妙的音乐。
师:的确是美妙的!我们一起体会一下, 读这句话。
生 (读) :林子里静极了, 沙沙的足音, 犹如悠悠的小令。
师:你们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别的吗?
生:把林子里的声音比喻成悠悠的小令。
师:你发现这是一个比喻句, 真不简单!
生:它先说林子里静极了, 然后是沙沙的足音, 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有点矛盾。
师:是啊, “沙沙的足音”怎么会是“静极了”呢?
生:这种写法叫衬托, 先写出林子里的静, 才能听出那很小的声音。
师:你这话听着让人不太明白。
生:就是连林子里沙沙的足音都听得见, 说明林子里很安静。
师:这叫反衬, 用沙沙的足音来反衬林子的静。 还有什么特别的吗?你看, 沙沙的足音, 悠悠的小令。
生:这里用了叠词, 听起来比较舒服。
师:你连叠词都看得出来, 真专业!如果他这么写:沙沙沙的足音, 就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沙沙沙的声音, 说明人很多, 而这里是说林子里静极了。
生:沙沙沙, 说明走得很快。
师:匆匆的脚步, 能说是悠悠的小令吗?你看, “沙沙”对“悠悠”, “足音”对“小令”, 具有对称之美。如果把“沙沙”改成“蹬蹬”:蹬蹬的足音, 就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怎么样?
生:用“蹬蹬”让人感觉这个人脚步很沉重, 没有用“沙沙”让人觉得舒适。
生:用“蹬蹬”让人感觉这个人的脚步声不美, 跟“悠悠的小令”不搭。
师:你看, 多一个字就不美了, 换一个词也不美了。读一读这个优美的句子。
(一生读, 读得很有感情。)
师:好!读到心里去了。
(一生读, 读得很生动。)
师:你的朗读听起来也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生齐读)
师:这一句写的是“景”, (板书:景) 但是在不同的语境里面, 这个景包含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比如, 你在家里受到了很大的委屈, 走到这个林子里, 会觉得像悠悠的小令吗?
生:不会的。因为此时我的心情十分不好, 听起来就不会像小令了。
师:不同的心境, 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读一读所在的这个段落, 体会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
(一生读)
师:读得好, 你体会到了这时候林子里十分安静。
生:我认为他的心里是十分激动的, 好像要干一件什么事情。
生:我认为他的心里是充满神圣感的, 好像要去做一件大事。
生:我从“蹑手蹑脚”看出, 他不忍心扰乱林子里的安静, 所以走得非常小心。我从这里看出作者非常愉快。
师:除了愉快, 他还想拉出——
生:美妙的曲子。
师: 以便和这寂静的林子——
生:相和谐。
师: 他对自己有一种期盼。这时候, 这个景, 就不再是简单的景了。记住这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们读到课文中写景的句子, 它可能包含作者内心的感情、心情。如果我们读课文时能读到作者的心里去, 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变化, 那么, 理解就深刻了。尤其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唯一的听众》, 要切身感受到作者在练琴过程中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文中有的词直接告诉你是什么心情, 如“嘿”“无法割舍”;而有的却藏在语言文字当中, 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和体会。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用心去体会一下作者在拉琴的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板块二:练习概括
师:“我”先后在哪些地方拉小提琴?都有哪些听众?心情有哪些不同?请你用心读一读课文, 然后概括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读后交流)
生:作者先在家里拉琴, 爸爸和妹妹说他拉得不好, 他感到十分沮丧;后来, 他去了小树林里拉, 听众是一位老人, 给了他鼓励, 他的心情是兴奋的;最后, 他又在家里练琴了, 妹妹听了大吃一惊, 说他拉得很好, 他心里十分高兴;最后, 他在文艺晚会上拉琴, 有很多很多的观众, 他心里很高兴。
师:说得很完整, 很连贯。但是, 你还可以说得更好一些。你看, 一个人在舞台上拉琴, 心里很高兴, 是不是可以换个更恰当的词语呢?
生:激动, 自豪。
生:得意。
师:再看, 你刚才说了两次“最后”, “最后”只能放在最后, 不然, 条理就不清楚了。想一想, 再说一次。
生:他先在家里练琴, 爸爸和妹妹说他拉得很难听, 他心情十分沮丧;后来他去树林里拉琴, 一位自称耳聋的老人夸他拉得好, 他心里有点兴奋和自信;最后, 他在文艺晚会的舞台上表演, 有许多观众, 他的心情激动而自豪。
师:你看, 你能说好, 但没有说得最好。有没有能说得更好的?
生:“ 我” 先是在家里练琴, 爸爸和妹妹很不满意, “我”很沮丧。后来, “我”到树林里练习, 一位耳聋的老人听“我”拉琴, “我”有点兴奋。那位唯一的听众对“我”的鼓励, 使“我”慢慢地找回了自信。最后, “我”在文艺晚会上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心里十分自豪。
师:说得比较好。还有说得更好的吗?
生:“我”起先在家里练琴, 父亲和妹妹说像听到了锯床腿的声音, “我”非常沮丧。后来, “我”到小树林里去练琴, 在那里“我”有了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在老人的鼓励下, “我”找回了失去的自信, 并且更加刻苦、努力地练习拉小提琴。最后, “我”在舞台上演奏, 有成百上千个观众, “我”非常激动、自豪。
师:看, 你们越说越好了!父亲和妹妹说“我”的琴声“像锯床腿的声音”, 这样的话在“我”听来像什么?
生:像一个拳头, 把“我”的自信心一下子锤扁了。
生:像一盆凉水, 本来“我”是很有热情的, 可是被凉水一泼之后, 就变得心灰意冷了。
生:像一把刀, “我”刚对音乐有点好感, 有些崇拜, 可这把刀一刀砍下来, 把“我”和音乐给斩断了。
师:这种心情就是“沮丧”!而老人的话, 听起来却像“诗一般”。
板块三:品读体会
师:那么, 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是怎么打动“我”的呢?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我”的内心变化。请小伙子开始拉琴。
师 (指两位男生) :注意, 你们在树林里拉了一曲后, 忽然转身发现一位极瘦极瘦的老人坐在椅子上, 这时候, 你们想干什么?
生:我们想溜走。
师: 这时候老人叫住了“我”——
女生 (齐) :是我打扰了你吗, 小伙子?不过, 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师:听到这句话, 你还想溜吗?
生:不想。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对“我”拉的曲子居然没有觉得难听, 没有责骂“我”。
生:老人反而还说是她打扰了“我”, 这使“我”感到非常感动。
生:“我”拉得那么难听, 她居然没有任何反应。
师:这时候老人又说了第二句话, 读。
女生 (齐)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 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 请继续吧。
师:现在听了老人的这句话以后, 你的脸还烧吗?
生:“我”的脸不烧了。
师:哦?
生:因为“我”本来以为她听得见, 现在才知道原来老人聋了。
师:老人耳朵聋了, 她听不见“我”拉琴的声音, “我”心中的那块石头才落下来了。这时候老人又说了第三句话, 一起读。
女生 (齐)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每天早晨?
师:你现在愿意拉琴吗?
生:“我”现在愿意拉琴, 因为这不会使“我”感到难堪, 还能使一个聋子感受音乐。
生:“我”愿意, 因为“我”现在不会紧张了, 有人愿意做“我”的听众, “我”感到非常开心。
师:是啊, 父亲和妹妹是“我”的亲人, 听着这像锯床腿的声音, 纷纷“逃”走了。但是, 在树林里居然会有一位老人愿意听“我”拉琴, 尽管她是个聋子, “我”也不会介意。是吗?好, 这样每天拉琴, 每天拉琴, 拉完以后, 老人总是不忘说那么一句话——
女生 (齐)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 小伙子。
师:听到了吗?第二天, 你拉完了琴, 她又不忘说这样一句话——
女生 (齐)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 小伙子。
师: 第三天, 她又这样说——
女生 (齐)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 小伙子。
师:你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情, 这种感情是什么样的?
生:这种感情是温暖人心的, 让人心动的, 感觉老人对“我”很重视。
生:“我”对音乐有了自信。
生:“我”心里感到很温暖, 也很自信。
生:在家里, 爸爸和妹妹是“我”的亲人, 他们对“我”拉琴的评价是很不好的。而这位老人和“我”不认识, 她却给“我”那么高的评价, “我”心里感到很温暖。
师:你看, 听了这几句平常的话, “我”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感觉, 是温暖的, 是温馨的。她带给“我”一种自信。心里是那样的喜悦, 所以“我”的琴越拉越好, 越拉越棒。
师: (对男生)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那位老妇人吗?
生:你真的是聋子吗?“我”的琴难道真的拉得那么好吗?
生:我想老人应该是觉得这个小伙子这么尽心尽力地拉小提琴, 若打击他的话, 会让他的自信心彻底垮掉, 所以要去鼓励他, 让他重拾信心。
生:我想老人听到这个年轻人拉得不好听, 猜测年轻人肯定是在家里或人多的地方拉得不好, 受尽了别人的批评, 所以就到树林里来练习了。老人知道年轻人希望有一个听众, 但她又不想给年轻人压力, 所以说自己是一个聋子。
……
师:一个善意的谎言!这位老人其实是一位音乐学院的教授, 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她知道刚开始练小提琴的时候, 琴声就是那么难听, 那么不堪入耳, 这时候需要的是有人给他——
生:安慰。
生:自信。
生:鼓励。
生:默默的支持和帮助。
……
师:同学们, 这就叫体验, 我们要读到人物的心里去, 就是要设身处地像人物那样去想, 去思考, 这时候, 我们就能读得比较深入了。往下读。
生 (读)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 家人们表露的那种难以置信的表情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我紧闭小门的房间里, 常常传出阿尔温·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若在以前, 妹妹总会敲敲门, 装作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 饶了我吧!’我现在已经不在乎了。我站得很直, 两臂累得又酸又痛, 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但我不会坐在木椅子上练习, 而以前我会的。
师:“我”发现自己变了。以前“我”不敢在家里练琴, 现在——
生:“我”又敢在家里练琴了。
师:以前从“我”紧闭小门的房间里, 数次传出难听的声音, 现在——
生:“从我紧闭小门的房间里, 常常传出阿尔温·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
师:以前“我”坐在木椅上练琴, 现在——
生:“我站得很直, 两臂累得又酸又痛, 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
师:以前“我”只想到林子里一个人静静地练琴, 而现在——
生:“每天清晨, 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 面对着这位老人, 这位耳“聋”的音乐家, 我唯一的听众, 轻轻调好弦, 然后静静地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
师:以前父亲和妹妹会捂着耳朵“逃”走, 而现在——
生: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 家人们表露的那种难以置信的表情也证明了这一点。
师:以前老人总不忘说真不错, 而现在她说——
生:“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幸福和快乐。
师:以前“我”只知道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 而现在——
生:“我”知道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 更重要的, 她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师:以前老人一直平静地望着“我”, 现在——
生:老人安详地靠在木椅上, 微笑着, 手指悄悄打着节奏。
师:通过这样的对比朗读, 你注意到了哪些词?从这些词中, 你注意到“我”变得怎么样了?拿出笔, 圈一圈, 体会一下。
生:我是从三个词语体会出来的, 它们分别是“又”“很直”“又酸又痛”。从“又”看出以前有一段时间“我”是不敢在家里练琴的, 说明“我”现在重拾了自信;从“很直”“又酸又痛”看出“我”很勤奋, 比以前更加刻苦。之所以会勤奋和刻苦, 是因为“我”有了自信, 更加努力地想把琴拉好。
师:多好呀!从“又”看出自信;从“很直”“又酸又痛”看出他更加努力, 更加勤奋了。
生:我是从“紧闭小门”和“基本练习曲”看出来的。因为“基本练习曲”可以提高他的演奏水平, 而从“紧闭小门”看出他在练之前对自己说, 一定要在房间里刻苦练习, 不要被其他事情所诱惑, 可见他已经下定了决心。
师:不错, 还有更突出的词语吗?
生:我是从“全力以赴”看出他很勤奋, 他是在全力以赴地为老人拉琴。
师:我想问一下, 这位老人是耳聋的, 她听得到音乐吗?
生:听不到, 但是“我”认为她能感受得到。
师:为什么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 他要尽心尽力, 而不马马虎虎呢?反正老人也听不到。
生:因为这是他唯一的听众, 他很珍惜这个听众。是这个听众给了他自信, 让他把小提琴演奏得更好, 所以他要用全力以赴的演奏来回报老人。
师:哦, 学会感恩。你还有补充?
生:第二个词是“手指悄悄打着节奏”。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琴技渐长, 因为前面提到他拉琴就好像是在“锯床腿”, 是折磨人的。而这里可以看出他拉得好起来了。
师:熟练了, 进步了, 特别是老人都能打着节奏了。
生:我找到的是“快乐”和“幸福”。一开始老人听他拉琴, 只是说“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而这里却说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说明老人是能够听到的, 老人听到他的琴技逐渐提高了以后, 就感到快乐和幸福, 这是一种无意中的表达。
师:说得真好啊!说“无意中的表达”不妥, 应该是“无意中的流露”, 流露出对“我”琴技长进的赞许。
生:我是从“慈祥”和“深深的潭水”看出来的。他现在看到老人慈祥地望着自己, 平静的眼神, 像深深的潭水, 而以前他演奏的时候因为没有自信, 所以不敢抬头看老人的眼睛, 而现在敢抬起头和老人对望, 说明老人的鼓励给了他自信。
师:文中几次写到了老人平静地望着“我”?
生 (齐) :三次。
师:前两次有没有写到她慈祥的眼神?有没有写到她平静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没有, 因为没有自信, 不敢直视老人的眼睛。现在, 他自信了, 自信的人都可以和他人眼神对视。你看, 有多少同学的眼睛看着我?看着我的都是自信的, 你不敢看着我, 有点“自卑”哦。 (众笑) 只有这样体会, 我们才能读得那样入迷, 才能体会到文字里面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和他的变化。
板块四:写作补白
师:“我”心中的这个秘密在妹妹的惊叫声中真相大白。下面会发生什么?“我”心里会有怎样的感慨?会想些什么?以后的每天早晨, “我”还会在树林里拉琴吗?老人还会早早地等着“我”吗?“我”会跟老人说穿这个秘密吗?老人会跟“我”说出事实的真相吗?还有很多很多的可能。课文却只用了六个点, 省略了。你能发挥自己的想象, 把这六个点省略的内容、情景补写出来吗?
(生写后交流)
生 (读) :我很惊讶, 甚至有些不可思议。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老人慈祥的面容与她那深深的潭水一样的目光。我顿时明白了, 老人编织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是为了让我能够更好地练习。那位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总是在我沮丧之时, 那样默默地帮助我, 支持我。我不想把我知道她不是聋子的事情告诉她, 我要珍藏着这个秘密。我要一直面对那位唯一的听众全力以赴地演奏。因为是她一直帮助我, 使我取得很好的成绩。她不是一位真正的聋子。
师:最后一句改成:她是一位真正的听众, 我要永远珍藏这个秘密。
生 (读) :什么?教授?不可能, 这不可能是真的。我一时愣在那里, 不知所措, 但从妹妹惊讶的表情看来, 这是真的。第二天, 我又来到了林子里, 看到那位老人依然如同往日那样, 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我好想问她昨天妹妹说的是不是真的。但我忍住了, 我架起小提琴, 站直了身子, 全力以赴地拉了起来。她的眼神还是那么平静, 犹如深深的潭水……
师:太有诗意了!她又一次写到了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 不过这时候“我”已经全然明白了眼神的含义。
生 (读) :我该不该同老人说话呢?我一说, 不就等于把老人的谎言戳破了吗?不, 不能说。让美丽的谎言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不然, 这位珍贵的听众就会离我而去了。
师:对, 不能说。写得多感人啊!所以好的文字, 也要读好。
生 (读) :我十分震惊, 教授?首席小提琴手?真的是这位耳聋的老人吗?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当我再次走进林子, 当老人平静而慈祥地望着我时, 我心中涌起巨大的感动与感激。我真想大声对老人说:“谢谢, 是你让我重拾了信心!是你, 让我这个音乐白痴有了自豪的感觉。”可是, 我并不想捅破这个谎言, 于是, 我静静地拉琴, 老人, 则静静地听。
师:诗一般的语言, 一个静静地拉琴, 一个静静地听。让这个感人的画面一直留在我们的心中。看, 同学们写得多优美。老师这里也有一段话, 是这样写的:“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 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每天清晨, 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 面对着这位老人, 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 轻轻调好弦, 然后静静地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我渐渐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 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 充满了整个林子, 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 只是在一个个美丽的早晨, 一个人默默地拉, 一个人静静地听。”
师:美吗?谁写的?这是作者写的原文。可是编教材时, 却编辑成了六个点。你觉得是六个点好, 还是这段话好?
生:六个点好, 因为这样耐人寻味, 可以让读者去想象, 去遐想后面的故事。
生:原文好, 原文写得很有韵味。
师:省与不省, 都有味道, 这就是阅读的乐趣。同学们, 文章的结尾还有六个点, 我们把这段话一起读一读。
生 (读) :后来, 我已经能足够熟练地操纵小提琴, 它是我永远无法割舍的爱好。在不同的时期, 我总会遇到一些大家组织的文艺晚会, 我也有了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 我总是不由地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 那天清晨我唯一的听众……
师:从沮丧到重拾自信, 到演出时的自豪, “我”想起了那唯一的听众。这六个点省略了什么?我们从中读懂了什么?请同学们课后去感受, 去想象。好文章往往言已尽而意无穷!下课!
《唯一的听众》 篇2
——— 续写《唯一的听众》
我笔直地站在台上,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动听的音乐就像泉水一般流淌出来,台下成千上万名观众都全神贯注地聆听着,我也陶醉在其中———这已经是我不知道第多少次参加文艺汇演了,而每次演出,我都会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些天的清晨,她是我唯一的听众。她现在还好吗?我默默地想着,并面带微笑看着台下的观众,突然,我看到了一抹熟悉的微笑!而这微笑的主人——— 是她,那位老人,那些清晨,我唯一的听众。一曲终了,我深深地向台下的观众鞠了一个躬。随之而来的是排山倒海般的掌声,我看见老人依然微笑着,她慈祥的眼神仍是那样平静,就像一泓深深的潭水。
等观众们的掌声停歇,我郑重地说:“今天,我想给大家说一个故事。我停顿了一下,继续道:“就在几年前,我演奏的小提琴音乐还十分难听,我当时也对自己没了信心。直到有一天,我在小树林里练习小提琴时遇到了一位老奶奶,她说她是个聋子,听不到声音,并希望我继续练下去。于是,每天早晨我都去那片小树林里练习,演奏给她听。我一直以为她真的是个聋子,直到有一天,我的一首《月光》演奏曲让我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她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时,我告诉她是12号楼的那位老人,她是个聋子。再后来,从妹妹的口中我知道了真相——— 其实老人并不是聋子,她是音乐学院一名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知名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唯一的听众》 篇3
品教授如诗般语言———感受教授对我的鼓励和爱护。
[案例1]
师:品味老妇人对“我”讲的话,结合她当时讲话的环境、神情,体会每句话的含义。为什么老妇人的语言称得上“诗一般的语言?”
生自由品读并勾出相关语句,批注理解,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猜想……如果不介意……请继续吧。也许我会……我能……每天早晨。”
生:“我”本想偷偷地躲起来干一件我喜欢的,一件伟大的事情———练琴。可“我”如拉锯腿的琴音传出,知道了我琴技很差,老妇人却表现出毫不知晓的平静,并礼貌地征求我的意见,还表现出尊重我,让我如沐春风。
生:老妇人装成聋子,是为了让我放开胆子练习弹琴,使我没有心理负担,我也就有了无所顾忌地坚持练下去,坚持自己的梦想的想法和勇气,为我走上成功之路打下基础。
生:老妇人的这种欺骗是善意的,是带有有鼓励性的,使我有了努力的目标。
生:其实这样还是对”我”练琴的一种督促。
生:老妇人语言中言词的亲切如寒冬的火炉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有着从未有过的感觉,与那静谧的小树林多么和谐。
师:“我”听了这样一些温暖的、鼓励的、如诗一般的语言,心理有什么变化吗?
生:我由难过、沮丧、甚至有些懊恼变得更有信心,更加努力起来。
师:从一开始的灰心,到现在有了努力方向和信心,这个转折让我走向了成功,这不正是老人诗一般的语言的魅力吗?
师:你能把文中人物的对话,通过自己的理解朗读出来吗?记住:你现在就是文中的老妇人。
让学生自由试读,再同桌练读,生评,再展示汇报读。
[分析]通过学习并分析老教授的三次诗一般的语言,明白她话中的用意,感悟到老人美好的心灵,感悟语言带给他人的影响力,懂得要获得成功就要有勇气、信心和毅力。虽然读能体会到,但对语言的深刻含义和作者想传达的意思还不够深入。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和短语:“打扰”、“真不错”、“非常好”、“一定”、“请继续吧”等,通过与父亲和妹妹听我弹琴后对我的评价进行对比分析,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老教授给予我的鼓励和爱,还深刻感受到老妇人的修养和带给我的自信。
品教授平静的神情———体会“我”的心理,感悟“我”对她的敬佩和感激
[案例2]
师:自读全文,文中除了对老妇人如诗一般的语言描写打动我们的心灵,能否找出其他感动你的地方?
生:神态描写
师:从描写中,你感受到老人神态怎样?先自读勾画品读,再全班交流。
生:平静。
交流:
生: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生: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生: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师:请同学们试读,想象语句带给你的是一位什么形象的老人?
生边想象画面边自由读再交流。
生:慈祥的。
生:很有艺术气质的。
生:老人静静地坐在小树林的木椅上,阳光穿过密密层层的树叶照在老人满头白发上,她梳妆打扮得体。满是皱纹的脸上是慈祥的笑容,总觉得她与众不同。
生:一位清瘦的老妇人,一个用心灵交流音乐的教授,一个关爱年轻人成长的长辈。
师:请同学们设身处地想想:语言后“我”的心情怎样?请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我”不同的心理变化。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从灰心到自信的心理变化过程。
生:“我”越来越爱音乐,用美妙的琴声与老教授交流,并表达我对她的感激。
师:请自由读,感悟我的心理吧!
[分析]本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温暖亲切的言语打动着每一个读者,从中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一位老人、一位音乐老教授对像“我”一样成长中需要鼓励、督促的年轻人的爱护和帮助。文中还充分体会到年轻人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反复品位语言,充分自学、勾画、交流,领悟了语句的表达效果。
唯一的听众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通过自读自悟、创设情境、朗读、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潜心
会文的能力和朗读能力。
3、学习作者通过外貌、语言、神态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培养
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
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理解文中老人的语言与神态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引生入境:
(出示清晨树林的图画,配乐)师:在这片洒满阳光的树林里,坐着这样一位老人,每天清晨,她都如约而至,静静地聆听着一位年轻人的琴声,始终陪伴在年轻人的身边,这位老人就是年轻人唯一的听众。(板书课题)
2、板书课题,质疑问难:
同学们,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问:
1、明确读书要求:学贵有疑,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你们提出的问题
走入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问题。同时注意读准字音,尤其
要注意本课要求我们学会的6个生字,力求把课文读的正确、流
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生字词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讲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的帮助下,由“音乐白痴”成长为
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手的事。)
(三)、走近老人,感悟内心。
过渡:唯一的听众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为什么年轻人把她视为自
己唯一的听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入课文。
1、口述自学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描写老人的相关语句,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也可以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学生自学批注)
1、交流品读:
品味老人语言:
(1)“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
儿。”
师点拨:如果你就是这位老人,你觉得年青人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
(关心、鼓励、安慰„„)多么善解人意的老人,带着你的理解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师小结学法,因势利导::刚才同学们抓住老人的语言,设身处地的揣摩人物的内心,这是很好的读书方法。文中还有其他描写
老人外貌的句子吗?
(2)“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师点拨:年轻人明明拉的不好,老人却夸赞他,老人明明耳聪目明却
谎称自己耳聋,如果你是这位老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生
谈)
小结学法:站在老人角度,及老人所及,想老人所想,读书就应该这
样。
(3)“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主动作听众,也巧妙地督促我能坚持不懈地练琴。)——多么
悄无声息的帮助,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生读。
师点拨:主动要求做听众,而且是在每天清晨,你又感受到什么?
每天早晨都去,想象一下,这都会是怎样的早晨呢?
(生想象——指导朗读)
小结学法:抓住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去浮想联翩,想象当时的情景,你会有更深的感悟。
(4)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
了。谢谢你,小伙子。”
(这是对我练琴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激励着我不断努力,刻苦练
习。)(板书:鼓励)
师点拨:老人都感受到了什么?仅仅是感受到了音乐吗?(生想象—
—指导朗读。)
2、小结(学法写法指导):刚才同学们抓住老人如诗般的语言,揣
摩她丰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老人那美好善良的心。这是
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法。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也要细致刻画
人物语言,展示人物内心。(板书:语言)
揣摩老人神态:
找出老人的眼神描写,重点交流。(三次“平静地望”)
(1)“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2)“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3)“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指生读——课件出示)
1、拓展想像:(课件出示3组句子)
老人的目光是平静的,它的内心却是不平静的,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
你的语言提示,展开想象,把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1)当我拉出像锯床腿一样的琴声时,她平静的望着我,仿佛在说
()。
(2)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一直很平静地望
着我,仿佛在说()。
(3)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微笑着用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
着我,仿佛在说()。
3、小结(学法写法指导):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到人物的神态,还要透过人物的神态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板书:神态)
(四)、创设情境,感悟内心:
1、出示老人插图(配乐),师语言过渡:
这位睿智慈祥的老人就是我唯一的听众,在清晨寂静的树林中,她总是静静的坐在木椅上,用平静的目光注视着我,用鼓励的话语激
励着我,使我重拾对音乐的热爱,坚持不懈地刻苦练琴,终于奏出令
专修音乐的妹妹都惊叹的优美旋律,而此时意想不到的谜底也被妹妹
揭开……(齐读妹妹的话。)
2、创设情境,指导写话:
一切都明白了!如果此刻你就是这位年轻人,回忆起与老人相识
相伴的点点滴滴,她鼓励的话语又回响在耳边,她平静的目光又浮现
在眼前……你一定有太多的话想对她倾诉,拿起笔,把它写下来。
(生写话——指名交流。)
3、总结:此刻,你明白了吗?到底是什么使我发生了奇迹般的转变
呢?(生看板书总结)
(五)、拓展升华:让我们伴着这优美的旋律来同读这首小诗,也把这份关爱,这份
温暖传递下去!(大屏幕出示一首诗):
给你一支蜡烛,点亮一段人生。给你一句鼓励,灌溉一片心田。如春天的甘露,如寒冬的暖风,如夏日的清泉,如黑夜的明灯„„
给迷茫的心灵,指明前进的方向,给无助的人生,系上希望的风铃„„
(六)、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语言神态
关爱
《唯一的听众》 篇5
一、在心理揣摩中感受青年对音乐的喜爱
父亲和妹妹的嘲笑虽然使“我”十分沮丧, 但“我”没有知难而退, 而是迎难而上。可见, 对音乐的爱, 是“我”成功的条件之一。为此, 可借助文本语言向形象画面的转化, 引导学生具体而真切地感受“我”对音乐的挚爱。
1. 在“沮丧”中感受不舍。
父亲和妹妹对“我”的评价, 可谓实话实说, 却给了“我”打击, “使我感到十分沮丧”, “不敢在家里练琴”。这种沮丧, 恰恰反映了“我”对小提琴的爱, 否则, “我”便会无动于衷, 毫不在意。而“我”一方面十分沮丧, 一方面则另想办法, 足见“我”对小提琴的喜爱。为感受这一点, 可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读中想象, 读中思考: (1) 父亲和妹妹的评价, 是真是假, 从何处可见?这告诉我们什么?———抓住简直、白痴、数次折磨、就像锯床腿等词语, 感受“我”拉小提琴的笨拙, 感受“我”音乐天赋的缺乏。 (2) 面对这样的评价, 一般人会选择放弃, 而“我”没有如此, “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根据选择, 外化心理, 感受“我”沮丧中的执著。
2. 在“转移”中感受挚爱。
为避免对家人的干扰, “我”转移到森林里, 足见“我”对小提琴的喜爱。这一点, 第2自然段作了详细叙述。为此, 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1) 如果是你, 从家人语言中感受到自己音乐天赋的缺乏, 会有怎样的选择?为什么?———设身处地, 自由表述, 让学生明白:面对挫析, 知难而退是一种选择, 这是无奈的回避;知难而进是一种选择, 这是积极的进取。 (2) 文中的“我”知难而进, 请你读读有关句子, 边读边想:由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画面中的“我”会想些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走进语境, 想象画面, 具体感受:由“蹑手蹑脚”感受“我”小心翼翼, 提心吊胆, 不想惊动家人。“我”可能在想:既然嫌我拉得不好, 我不妨碍你们, 我去森林里。由神圣感、仿佛、站好、庄重、隆重等词感受“我”选择的慎重和神圣, 内心的激动和神秘;感受“我”对音乐的痴迷和执著:这是何等神圣的时刻, 何等隆重的场面。
二、在人物亲近中感受老人对青年的呵护
“耳聋”老人对“我”的引领, 是“我”战胜困难、得以成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老人对“我”的引领, 主要表现在她慈祥的面容、善意的谎言和真诚的赞美上, 可引导学生亲近人物, 触摸人物的心灵语言, 感受老人对青年真诚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
1. 由外貌感受慈祥。
文中对老人的外貌描写可谓画龙点睛, 要引导学生阅读揣摩, 先让学生找出外貌描写的句子:
“我感觉背后有人, 转过身时, 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 平静地望着我。”“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银丝上……”“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 像深深的潭水……”
让学生边读边思: (1) 如果是你, 本想在静静的林子中练琴, 猛然发现了这位老人, 会想些什么?文中的“我”有怎样的表现, 会想些什么?———感受“我”的不安和歉意。 (2) 如果是你, 细心打量这位老人, 心中除了不安还有什么?为什么?———感受老人的和蔼和慈祥:从“静静地坐”“平静地望着”等, 感受老人的慈祥和可亲, 她旨在“告诉”青年人:你的琴声没有引起我的注意, 没有给我带来不快, 你放心吧。 (3) 当我们了解了他们的故事后, 知道老人看到了眼前的青年人如此拉琴, 会想些什么?———外化心灵语言, 感受真诚呵护:老人从青年人的举动看出了他对小提琴的喜爱, 看出他的歉意和不安, 决定不动声色, 让他放心大胆地在这里练琴, 并给予他必要的鼓励。
2. 由谎言感受智慧。
在“我”不安和尴尬时, 老人对“我”说:“是我打扰你吗, 小伙子?不过, 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 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 请继续吧。”老人如此说, 不仅要打消“我”的顾虑, 让我无须害怕;而且要留下拉琴, 让我无可推脱。否则, 就是“我”介意了。这话语, 是老人真情和智慧的融合, 要细读品味, 具体感受。
可这样引导:从老人的话语, 你能读懂她的内心吗?引导学生自由表述, 叙谈感受, 感受语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我打扰你吗?不过, 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主动表示歉意, 真是善解人意, 让“我”消除尴尬:“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 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 请继续吧。”既要打消顾虑, 又要切断退路, 让“我”必须留下。“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忠实听众吗, 每天早晨?”———看似征求意见, 实际语言干脆, 让“我”无法拒绝。这样, 就能具体感受老人智慧中的真情, 真情中的智慧。
3. 由夸奖感受呵护。
老人对“我”的夸奖, 没有一点勉强, 总是那么真诚:“我停下来时, 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 小伙子。’”这给了“我”自信和勇气, 让“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对此可这样引导: (1) 老人分明听到了“我”的琴声, 而她却总以聋子的身份出现, 并真诚地对“我”夸赞一番, 如果你是老人会怎么想?———用真诚的赞美唤起青年的自信, 用真切的情感鼓起青年的勇气。 (2) 如果你就是文中的青年人, 每次停下来时总能听到老人的赞扬, 心里有怎样的感觉?想对老人说什么吗?———感受内心的激动和自信, 感受真诚的感谢和祝福。
三、在标点挖掘中升华老人与青年的情感
青年与老人相遇相处, 是偶然也是必然, 青年的执著感动了老人, 老人的真情感动了青年, 他们像母子, 也像朋友。从课文字里行间, 都能感受到老人对青年的关爱之情、青年对老人的感激之情, 而文中的三处省略号, 则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 它们都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是作者的潜心之笔, 须引导学生进入语境, 认真品读, 细心揣摩, 让老人关爱青年、青年感激老人的情感得以升华。
1. 从“眼神”中感受。
“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 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 手指悄悄打着节奏,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 像深深的潭水……”这句话可这样引导: (1) 走近这位慈祥的老人, 你从她如深深的潭水般的眼神中, 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老人的慈祥和慈爱, 赞许和鼓励, 期望和等待, 感受青年的温暖和幸福, 平静和快乐, 激动和感激。)
2. 于“想象”中感受。
得知所谓“聋子”“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 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后的情景, 文章做了省略, 可这样引导:听了妹妹的介绍, 知道了事情原委, “我”心情怎样?老人就在12号楼, “我”会怎样急切地去见她, 此情此景你能想象描述吗?——— (引导学生想象“我”带着礼品, 拜见老人, 向她表示感谢, 与老人畅谈、老人叙说秘密的情景, 借助形象展示老人对青年的真诚关心, “我”对老人的衷心感谢。)
3. 在“补充”中感受。
《唯一的听众》 篇6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涵泳, 潜心会文, 感受课文言语形式的美, 体悟人世间这至美的人文情操, 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这是我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把握的两个环节, 并为此做了三个板块的教学尝试。
一、联系语境, 概述故事
根据课标要求, 语文教学要注重“双基”, 培养小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字词教学自然首当其冲, 为此, 我引导学生先抓字词, 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联系语境, 从字词中体会课文内容, 概述故事。
针对生字“嘿”, 学生要把握:1.这是个叹词, 读出所在句子的感情:我羞愧起来……嘿, 毕竟有人夸“我”了……2.嘿, 这个词在句子中表达什么含义? (表示“我”内心里的暗喜, 她是个聋子, 虽然夸“我”的话不能当真, 但他毕竟乐意做“我”的听众。)
针对“悠悠的小令”, 我让学生将其放在句子里体会:如何理解这个小令?“我”当时的心情如何?学生从中读到, 这“悠悠的小令”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我”逃离压抑环境后的愉快心情。
学生根据文本中的文字, 深入语境, 自然而然把握了“我”的心理感受, 对故事的整体也渐渐有了清晰的脉络。藉此, 我引导学生整理并概括故事:“我”先在家里练琴, 父亲和妹妹说“我”的琴声就像锯木腿, “我”只好逃到树林中练琴。遇到一个老人给了“我”信心, 使“我”在文艺晚会上能够面对观众从容演奏。
在这个概述故事的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要重点将“我”的内心感受表述清楚:父亲和妹妹笑“我”的琴声像锯木腿, “我”心里怎么想?老人鼓励了“我”, 后来在舞台上演奏, “我”又怎么想?
二、品读话语, 感悟变化
语文阅读贵在有一双慧眼, 能够发现文章的文眼, 从文眼中挖掘文本的精髓。《唯一的听众》通篇主旨是要写这一位神秘的听众, 但着墨并不多。如何让学生体会这位“唯一的听众”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这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为此, 我让学生抓住老人的话, 来感悟“我”内在心理的变化。
师:用心读读老人那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来体会一下, 将你自己当做“我”, 想象一下, 听了这些话, 你会怎么想?
解读老人话语需要把握几个层次:其一, 你还想溜走吗? (不想, 因为老人认为是自己打扰了“我”, 而且还认为“我拉得一定很好, 这使我的自信并没有受到伤害, 相反还得到了保护。) 其二, 你还会脸发烧吗? (不会。因为老人是个聋子, 听不到琴声, 但乐于聆听, 用心感受。) 其三, 你还会来拉琴吗? (会。因为老人乐于倾听, 希望做我的听众) 其四, 这以后, “我”发生了哪些变化? (开始在家里拉琴了。站得很直, 尽心尽力地拉琴。) 学生通过“我”的前后变化, 体验到“我”变得自信, 阳光, 而那位自称为耳聋的老人, 为何能够忍受“我”锯木腿一样的琴声折磨呢?学生体会到老人给予“我”的无尽的关爱, 温暖, 那是她独有的人格魅力所在, 也是一个成功的音乐者具备的高尚情操。
三、补写留白, 反思细节
语文阅读, 既是一种自我与文本融合的过程, 也是一个解读与创造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解读者, 区别在于, 教师是站在理论的高度, 带领着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语文内涵”。而语文的内涵, 重点还来自于欲说还休意犹未尽的留白。为此, 我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留白入手, 挖掘文本细节, 从中感悟文本, 进行个性补写。在《唯一的听众》文本中, 有几个段落使用了省略号。如何解读这些省略号呢?
学生回望课文, 从字词句再到重点的段落, 仔细反思每一个细节, 从自己的感受出发, 解读这六个点所省略的深刻意涵所在:老人那深潭似的眼睛, 蕴含着她的善意和对“我”的鼓励;之所以要编织一个“耳聋”的谎言, 是为了保护我的自信心, 呵护“我”练琴的热情和勇气;妹妹告诉我真相后, 我惊叫却再也说出来话来。那时候, 我是感动, 还有感恩, 更有对自己的鞭策和激励;当“我”有机会登上舞台, 面对越来越多的听众, 但“我”唯一难以忘记的却是那位老人, 因为她才是一个真正的听众。
透过后面三个段落, 我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其中蕴蓄的情感, 并续写可能的情节:如何面对老人?是假装不知道她是很有名望的教授, 还是依然像往常那样静静地拉琴?“我”的内心有什么想法?等等。
【《唯一的听众》】推荐阅读:
评《唯一的听众》06-13
唯一的听众题06-28
《唯一的听众》续写12-29
唯一的听众的教案12-18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6-25
唯一的听众阅读及答案10-15
裴青叶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5-16
唯一的听众精品课教案07-04
《唯一的听众》读书笔记600字09-21
唯一的听众说课课件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