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共9篇)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1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
本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原则,我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与“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利用多媒体,直接导入。接下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将老人的图片和统领文章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整体把握写人文章的特点做好铺垫。在精读课文的环节中,抓住老人的语言、神态描写,感悟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时候,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借读者的口说出来,从而掌握写人文章的特点。课结束时,我给学生布置了写人的小练笔,运用学过的写人方法,并将本单元写人的习作前提,降低习作的难度。
二、自我评价
我认为本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了写人文章的特点,体会到了老人的良苦用心,从而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关爱;从学生的朗读和课上情绪,可以看出学生感到了文章语言文字的美;阅读能力、赏析能力、写作意识等得到良好的培养。
本课的德育实施点很多,如:老人的平易近人,体贴入微,我的刻苦努力,劫持不懈等等,但是统观起来就是两个字——关爱,所以,在课的实施过程中,我每一次的小结中都照顾到双方人物的感受,并在小结中提升感情,板书中体现出来。
三、课堂反思
纵观本课堂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2、感悟不够。虽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3、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此产生了拖堂现象。比如,“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他为什么感到快乐和幸福?学生在这句话上,纠缠了好久也没有切入主题。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想,应该是从一开始,对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义较深的句子,就出现拖堂现象。
4、课堂上的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
5、串讲较多。这是现阶段自己在克服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由于是刚开始接触小学语文,对于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方法还不是太清楚,所以易出现串讲现象。
6、朗读的量还不够,朗读的质还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2
师: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同学们会不会读? (出示:仪, 隆重的仪式;歉, 抱歉;溜, 溜走。生朗读, 师插问:怎样走才算溜走?生回答略。师继续出示:嘿;悠, 悠悠的小令。)
生 (读) :嘿!
师:这是一个叹词。叹词一般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我们读一读它所在的句子, 体会一下“嘿”表达了怎样一种感情。
生 (读) :我羞愧了起来, 同时有了几分兴奋, 嘿, 毕竟有人夸我了, 尽管她是一个聋子。
师:读得不错!这里的“嘿”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我认为这里的“嘿”表达了“我”激动的心情, 表示很开心。
生:有点兴 (xìng) 奋, 还有一点自豪。
师:不读兴 (xìng) , 而是读兴 (xīng) 。有点兴奋, 不是十分兴奋。
生:我感觉这是作者情不自禁时流露出来的感情。
师:对!一个叹词, 在文章中包含了丰富的感情。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像你们这样慢吞吞的读法, 不能够表达这种“嘿”的惊喜之情。听老师读, 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 (师范读, 生模仿读。)
师:读得好!就是有一点兴奋, 一点喜悦, 一点情不自禁, 但都是埋在心里的。
生 (读) :悠, 悠悠的小令。
师:小令就是小曲。悠悠的小令, 听起来让人感到怎样?
生:应该是一种慢慢的、令人很舒适的感觉。
生:应该是使人感到有点悠远的。
生:我认为应该是使人有一种陶醉感。
生:我认为是让人感到身心放松的。
生:我认为是让人感到像抑扬顿挫、一波三折的美妙的音乐。
师:的确是美妙的!我们一起体会一下, 读这句话。
生 (读) :林子里静极了, 沙沙的足音, 犹如悠悠的小令。
师:你们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别的吗?
生:把林子里的声音比喻成悠悠的小令。
师:你发现这是一个比喻句, 真不简单!
生:它先说林子里静极了, 然后是沙沙的足音, 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有点矛盾。
师:是啊, “沙沙的足音”怎么会是“静极了”呢?
生:这种写法叫衬托, 先写出林子里的静, 才能听出那很小的声音。
师:你这话听着让人不太明白。
生:就是连林子里沙沙的足音都听得见, 说明林子里很安静。
师:这叫反衬, 用沙沙的足音来反衬林子的静。 还有什么特别的吗?你看, 沙沙的足音, 悠悠的小令。
生:这里用了叠词, 听起来比较舒服。
师:你连叠词都看得出来, 真专业!如果他这么写:沙沙沙的足音, 就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沙沙沙的声音, 说明人很多, 而这里是说林子里静极了。
生:沙沙沙, 说明走得很快。
师:匆匆的脚步, 能说是悠悠的小令吗?你看, “沙沙”对“悠悠”, “足音”对“小令”, 具有对称之美。如果把“沙沙”改成“蹬蹬”:蹬蹬的足音, 就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怎么样?
生:用“蹬蹬”让人感觉这个人脚步很沉重, 没有用“沙沙”让人觉得舒适。
生:用“蹬蹬”让人感觉这个人的脚步声不美, 跟“悠悠的小令”不搭。
师:你看, 多一个字就不美了, 换一个词也不美了。读一读这个优美的句子。
(一生读, 读得很有感情。)
师:好!读到心里去了。
(一生读, 读得很生动。)
师:你的朗读听起来也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生齐读)
师:这一句写的是“景”, (板书:景) 但是在不同的语境里面, 这个景包含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比如, 你在家里受到了很大的委屈, 走到这个林子里, 会觉得像悠悠的小令吗?
生:不会的。因为此时我的心情十分不好, 听起来就不会像小令了。
师:不同的心境, 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读一读所在的这个段落, 体会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
(一生读)
师:读得好, 你体会到了这时候林子里十分安静。
生:我认为他的心里是十分激动的, 好像要干一件什么事情。
生:我认为他的心里是充满神圣感的, 好像要去做一件大事。
生:我从“蹑手蹑脚”看出, 他不忍心扰乱林子里的安静, 所以走得非常小心。我从这里看出作者非常愉快。
师:除了愉快, 他还想拉出——
生:美妙的曲子。
师: 以便和这寂静的林子——
生:相和谐。
师: 他对自己有一种期盼。这时候, 这个景, 就不再是简单的景了。记住这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们读到课文中写景的句子, 它可能包含作者内心的感情、心情。如果我们读课文时能读到作者的心里去, 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变化, 那么, 理解就深刻了。尤其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唯一的听众》, 要切身感受到作者在练琴过程中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文中有的词直接告诉你是什么心情, 如“嘿”“无法割舍”;而有的却藏在语言文字当中, 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和体会。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用心去体会一下作者在拉琴的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板块二:练习概括
师:“我”先后在哪些地方拉小提琴?都有哪些听众?心情有哪些不同?请你用心读一读课文, 然后概括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读后交流)
生:作者先在家里拉琴, 爸爸和妹妹说他拉得不好, 他感到十分沮丧;后来, 他去了小树林里拉, 听众是一位老人, 给了他鼓励, 他的心情是兴奋的;最后, 他又在家里练琴了, 妹妹听了大吃一惊, 说他拉得很好, 他心里十分高兴;最后, 他在文艺晚会上拉琴, 有很多很多的观众, 他心里很高兴。
师:说得很完整, 很连贯。但是, 你还可以说得更好一些。你看, 一个人在舞台上拉琴, 心里很高兴, 是不是可以换个更恰当的词语呢?
生:激动, 自豪。
生:得意。
师:再看, 你刚才说了两次“最后”, “最后”只能放在最后, 不然, 条理就不清楚了。想一想, 再说一次。
生:他先在家里练琴, 爸爸和妹妹说他拉得很难听, 他心情十分沮丧;后来他去树林里拉琴, 一位自称耳聋的老人夸他拉得好, 他心里有点兴奋和自信;最后, 他在文艺晚会的舞台上表演, 有许多观众, 他的心情激动而自豪。
师:你看, 你能说好, 但没有说得最好。有没有能说得更好的?
生:“ 我” 先是在家里练琴, 爸爸和妹妹很不满意, “我”很沮丧。后来, “我”到树林里练习, 一位耳聋的老人听“我”拉琴, “我”有点兴奋。那位唯一的听众对“我”的鼓励, 使“我”慢慢地找回了自信。最后, “我”在文艺晚会上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心里十分自豪。
师:说得比较好。还有说得更好的吗?
生:“我”起先在家里练琴, 父亲和妹妹说像听到了锯床腿的声音, “我”非常沮丧。后来, “我”到小树林里去练琴, 在那里“我”有了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在老人的鼓励下, “我”找回了失去的自信, 并且更加刻苦、努力地练习拉小提琴。最后, “我”在舞台上演奏, 有成百上千个观众, “我”非常激动、自豪。
师:看, 你们越说越好了!父亲和妹妹说“我”的琴声“像锯床腿的声音”, 这样的话在“我”听来像什么?
生:像一个拳头, 把“我”的自信心一下子锤扁了。
生:像一盆凉水, 本来“我”是很有热情的, 可是被凉水一泼之后, 就变得心灰意冷了。
生:像一把刀, “我”刚对音乐有点好感, 有些崇拜, 可这把刀一刀砍下来, 把“我”和音乐给斩断了。
师:这种心情就是“沮丧”!而老人的话, 听起来却像“诗一般”。
板块三:品读体会
师:那么, 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是怎么打动“我”的呢?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我”的内心变化。请小伙子开始拉琴。
师 (指两位男生) :注意, 你们在树林里拉了一曲后, 忽然转身发现一位极瘦极瘦的老人坐在椅子上, 这时候, 你们想干什么?
生:我们想溜走。
师: 这时候老人叫住了“我”——
女生 (齐) :是我打扰了你吗, 小伙子?不过, 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师:听到这句话, 你还想溜吗?
生:不想。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对“我”拉的曲子居然没有觉得难听, 没有责骂“我”。
生:老人反而还说是她打扰了“我”, 这使“我”感到非常感动。
生:“我”拉得那么难听, 她居然没有任何反应。
师:这时候老人又说了第二句话, 读。
女生 (齐)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 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 请继续吧。
师:现在听了老人的这句话以后, 你的脸还烧吗?
生:“我”的脸不烧了。
师:哦?
生:因为“我”本来以为她听得见, 现在才知道原来老人聋了。
师:老人耳朵聋了, 她听不见“我”拉琴的声音, “我”心中的那块石头才落下来了。这时候老人又说了第三句话, 一起读。
女生 (齐)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每天早晨?
师:你现在愿意拉琴吗?
生:“我”现在愿意拉琴, 因为这不会使“我”感到难堪, 还能使一个聋子感受音乐。
生:“我”愿意, 因为“我”现在不会紧张了, 有人愿意做“我”的听众, “我”感到非常开心。
师:是啊, 父亲和妹妹是“我”的亲人, 听着这像锯床腿的声音, 纷纷“逃”走了。但是, 在树林里居然会有一位老人愿意听“我”拉琴, 尽管她是个聋子, “我”也不会介意。是吗?好, 这样每天拉琴, 每天拉琴, 拉完以后, 老人总是不忘说那么一句话——
女生 (齐)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 小伙子。
师:听到了吗?第二天, 你拉完了琴, 她又不忘说这样一句话——
女生 (齐)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 小伙子。
师: 第三天, 她又这样说——
女生 (齐)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 小伙子。
师:你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情, 这种感情是什么样的?
生:这种感情是温暖人心的, 让人心动的, 感觉老人对“我”很重视。
生:“我”对音乐有了自信。
生:“我”心里感到很温暖, 也很自信。
生:在家里, 爸爸和妹妹是“我”的亲人, 他们对“我”拉琴的评价是很不好的。而这位老人和“我”不认识, 她却给“我”那么高的评价, “我”心里感到很温暖。
师:你看, 听了这几句平常的话, “我”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感觉, 是温暖的, 是温馨的。她带给“我”一种自信。心里是那样的喜悦, 所以“我”的琴越拉越好, 越拉越棒。
师: (对男生)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那位老妇人吗?
生:你真的是聋子吗?“我”的琴难道真的拉得那么好吗?
生:我想老人应该是觉得这个小伙子这么尽心尽力地拉小提琴, 若打击他的话, 会让他的自信心彻底垮掉, 所以要去鼓励他, 让他重拾信心。
生:我想老人听到这个年轻人拉得不好听, 猜测年轻人肯定是在家里或人多的地方拉得不好, 受尽了别人的批评, 所以就到树林里来练习了。老人知道年轻人希望有一个听众, 但她又不想给年轻人压力, 所以说自己是一个聋子。
……
师:一个善意的谎言!这位老人其实是一位音乐学院的教授, 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她知道刚开始练小提琴的时候, 琴声就是那么难听, 那么不堪入耳, 这时候需要的是有人给他——
生:安慰。
生:自信。
生:鼓励。
生:默默的支持和帮助。
……
师:同学们, 这就叫体验, 我们要读到人物的心里去, 就是要设身处地像人物那样去想, 去思考, 这时候, 我们就能读得比较深入了。往下读。
生 (读)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 家人们表露的那种难以置信的表情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我紧闭小门的房间里, 常常传出阿尔温·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若在以前, 妹妹总会敲敲门, 装作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 饶了我吧!’我现在已经不在乎了。我站得很直, 两臂累得又酸又痛, 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但我不会坐在木椅子上练习, 而以前我会的。
师:“我”发现自己变了。以前“我”不敢在家里练琴, 现在——
生:“我”又敢在家里练琴了。
师:以前从“我”紧闭小门的房间里, 数次传出难听的声音, 现在——
生:“从我紧闭小门的房间里, 常常传出阿尔温·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
师:以前“我”坐在木椅上练琴, 现在——
生:“我站得很直, 两臂累得又酸又痛, 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
师:以前“我”只想到林子里一个人静静地练琴, 而现在——
生:“每天清晨, 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 面对着这位老人, 这位耳“聋”的音乐家, 我唯一的听众, 轻轻调好弦, 然后静静地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
师:以前父亲和妹妹会捂着耳朵“逃”走, 而现在——
生: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 家人们表露的那种难以置信的表情也证明了这一点。
师:以前老人总不忘说真不错, 而现在她说——
生:“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幸福和快乐。
师:以前“我”只知道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 而现在——
生:“我”知道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 更重要的, 她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师:以前老人一直平静地望着“我”, 现在——
生:老人安详地靠在木椅上, 微笑着, 手指悄悄打着节奏。
师:通过这样的对比朗读, 你注意到了哪些词?从这些词中, 你注意到“我”变得怎么样了?拿出笔, 圈一圈, 体会一下。
生:我是从三个词语体会出来的, 它们分别是“又”“很直”“又酸又痛”。从“又”看出以前有一段时间“我”是不敢在家里练琴的, 说明“我”现在重拾了自信;从“很直”“又酸又痛”看出“我”很勤奋, 比以前更加刻苦。之所以会勤奋和刻苦, 是因为“我”有了自信, 更加努力地想把琴拉好。
师:多好呀!从“又”看出自信;从“很直”“又酸又痛”看出他更加努力, 更加勤奋了。
生:我是从“紧闭小门”和“基本练习曲”看出来的。因为“基本练习曲”可以提高他的演奏水平, 而从“紧闭小门”看出他在练之前对自己说, 一定要在房间里刻苦练习, 不要被其他事情所诱惑, 可见他已经下定了决心。
师:不错, 还有更突出的词语吗?
生:我是从“全力以赴”看出他很勤奋, 他是在全力以赴地为老人拉琴。
师:我想问一下, 这位老人是耳聋的, 她听得到音乐吗?
生:听不到, 但是“我”认为她能感受得到。
师:为什么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 他要尽心尽力, 而不马马虎虎呢?反正老人也听不到。
生:因为这是他唯一的听众, 他很珍惜这个听众。是这个听众给了他自信, 让他把小提琴演奏得更好, 所以他要用全力以赴的演奏来回报老人。
师:哦, 学会感恩。你还有补充?
生:第二个词是“手指悄悄打着节奏”。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琴技渐长, 因为前面提到他拉琴就好像是在“锯床腿”, 是折磨人的。而这里可以看出他拉得好起来了。
师:熟练了, 进步了, 特别是老人都能打着节奏了。
生:我找到的是“快乐”和“幸福”。一开始老人听他拉琴, 只是说“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而这里却说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说明老人是能够听到的, 老人听到他的琴技逐渐提高了以后, 就感到快乐和幸福, 这是一种无意中的表达。
师:说得真好啊!说“无意中的表达”不妥, 应该是“无意中的流露”, 流露出对“我”琴技长进的赞许。
生:我是从“慈祥”和“深深的潭水”看出来的。他现在看到老人慈祥地望着自己, 平静的眼神, 像深深的潭水, 而以前他演奏的时候因为没有自信, 所以不敢抬头看老人的眼睛, 而现在敢抬起头和老人对望, 说明老人的鼓励给了他自信。
师:文中几次写到了老人平静地望着“我”?
生 (齐) :三次。
师:前两次有没有写到她慈祥的眼神?有没有写到她平静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没有, 因为没有自信, 不敢直视老人的眼睛。现在, 他自信了, 自信的人都可以和他人眼神对视。你看, 有多少同学的眼睛看着我?看着我的都是自信的, 你不敢看着我, 有点“自卑”哦。 (众笑) 只有这样体会, 我们才能读得那样入迷, 才能体会到文字里面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和他的变化。
板块四:写作补白
师:“我”心中的这个秘密在妹妹的惊叫声中真相大白。下面会发生什么?“我”心里会有怎样的感慨?会想些什么?以后的每天早晨, “我”还会在树林里拉琴吗?老人还会早早地等着“我”吗?“我”会跟老人说穿这个秘密吗?老人会跟“我”说出事实的真相吗?还有很多很多的可能。课文却只用了六个点, 省略了。你能发挥自己的想象, 把这六个点省略的内容、情景补写出来吗?
(生写后交流)
生 (读) :我很惊讶, 甚至有些不可思议。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老人慈祥的面容与她那深深的潭水一样的目光。我顿时明白了, 老人编织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是为了让我能够更好地练习。那位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总是在我沮丧之时, 那样默默地帮助我, 支持我。我不想把我知道她不是聋子的事情告诉她, 我要珍藏着这个秘密。我要一直面对那位唯一的听众全力以赴地演奏。因为是她一直帮助我, 使我取得很好的成绩。她不是一位真正的聋子。
师:最后一句改成:她是一位真正的听众, 我要永远珍藏这个秘密。
生 (读) :什么?教授?不可能, 这不可能是真的。我一时愣在那里, 不知所措, 但从妹妹惊讶的表情看来, 这是真的。第二天, 我又来到了林子里, 看到那位老人依然如同往日那样, 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我好想问她昨天妹妹说的是不是真的。但我忍住了, 我架起小提琴, 站直了身子, 全力以赴地拉了起来。她的眼神还是那么平静, 犹如深深的潭水……
师:太有诗意了!她又一次写到了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 不过这时候“我”已经全然明白了眼神的含义。
生 (读) :我该不该同老人说话呢?我一说, 不就等于把老人的谎言戳破了吗?不, 不能说。让美丽的谎言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不然, 这位珍贵的听众就会离我而去了。
师:对, 不能说。写得多感人啊!所以好的文字, 也要读好。
生 (读) :我十分震惊, 教授?首席小提琴手?真的是这位耳聋的老人吗?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当我再次走进林子, 当老人平静而慈祥地望着我时, 我心中涌起巨大的感动与感激。我真想大声对老人说:“谢谢, 是你让我重拾了信心!是你, 让我这个音乐白痴有了自豪的感觉。”可是, 我并不想捅破这个谎言, 于是, 我静静地拉琴, 老人, 则静静地听。
师:诗一般的语言, 一个静静地拉琴, 一个静静地听。让这个感人的画面一直留在我们的心中。看, 同学们写得多优美。老师这里也有一段话, 是这样写的:“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 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每天清晨, 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 面对着这位老人, 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 轻轻调好弦, 然后静静地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我渐渐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 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 充满了整个林子, 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 只是在一个个美丽的早晨, 一个人默默地拉, 一个人静静地听。”
师:美吗?谁写的?这是作者写的原文。可是编教材时, 却编辑成了六个点。你觉得是六个点好, 还是这段话好?
生:六个点好, 因为这样耐人寻味, 可以让读者去想象, 去遐想后面的故事。
生:原文好, 原文写得很有韵味。
师:省与不省, 都有味道, 这就是阅读的乐趣。同学们, 文章的结尾还有六个点, 我们把这段话一起读一读。
生 (读) :后来, 我已经能足够熟练地操纵小提琴, 它是我永远无法割舍的爱好。在不同的时期, 我总会遇到一些大家组织的文艺晚会, 我也有了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 我总是不由地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 那天清晨我唯一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0066-02
一、学情分析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在教学文本时,笔者运用多种读书方法指导学生熟悉文本,如快速浏览、默读、朗读、小组读、齐读等,对于长篇课文而言,默读和浏览是快速且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课文《唯一的听众》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观众演奏的故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文章语言质朴、清新、感情真挚,适合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笔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突破教学重点,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印象深刻的句子。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变化,感受老人对“我”不着痕迹的爱护和鼓励,让学生感受真情的美好。
3.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感受“我”对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4.体会文中老人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并仿写句子。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品读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变化,感受老人对“我”不着痕迹的爱护和鼓励。
2.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感受“我”对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三)教学难点
学生深入理解文中对老人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并仿写句子。
三、教学过程
(一)音乐谈话导入
(多媒体播放小提琴音乐)
师:同学们,当我们聆听着这动人的小提琴曲,沉醉于美妙的音乐之中时,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语言文字的世界,去聆听有关成功者背后的故事,去认识那位特殊的老人——“唯一的听众”。
(二)体会“我”的心理和行动变化
师:默读第1~8自然段,想一想,在学拉小提琴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和行动发生了哪些变化?用横线画出关键词句。(指名学生说)
教师相机板书:
心理变化:沮丧——羞愧又兴奋——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自信
成功行动变化:不敢在家里练琴——想溜走——每天清晨到树林里练琴——敢在家里练琴——能为成百上千的人演奏
师(小结):“我”终于成功了,这其中除了“我”个人的刻苦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她是谁?(老教授)
师(提问过渡):老教授是怎样帮助“我”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进行品读分析。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后,要把问题串连,形成任务梯度,让学生在讨论时明确学习目标。
(三)抓住关键词句,感悟体会
1.教师相机出示学习要求:自学课文第1~8自然段,用“”画出描写老教授语言的句子,用“”画出神态描写的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可以先自己画一画,再在旁边做批注。
2.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可以结合课后练习2进行讨论。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相机出示文中的句子进行点拨。
(1)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我猜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你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师:“我”的尴尬和不自信、沮丧的原因是什么?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的耳朵聋了?
(2)“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师:老人诗一般的语言使“我”产生了哪些变化?注意文中描写“我”的行动的句子。
(3)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这是老人对“我”练琴的一种肯定、鼓励,让“我”产生了从未有的感觉,那种感觉是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份执着、一股力量。
(4)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师:老人的赞扬和鼓舞是“我”发奋练习的不竭动力,老人善于循循善诱,使“我”爱上了小提琴。
(师引导学生角色扮演朗读老人说的话,体会老人的真诚鼓励)
师(小结):老人的语言是真诚的,作为一个自称耳聋的音乐教授,她鼓励、帮助“我”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平静、深沉、明澈的眼神,也就是神态描写。请同学们朗读描写老人神态的句子。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出情、读出意、读出思,是笔者一直关注并全力探索的课题。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读,“换位”走入老教授的内心世界,引起了情感的共鸣。
4.学生汇报交流文中描写老人神态的句子。(教师相机出示课件:三次“平静地望”)
(1)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2)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3)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三个句子)
师: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这样的词语在文中总共出现了几次?
师(引导学生想象说话练习):此时无声胜有声,老人平静的眼神背后,又在想些什么呢?为什么“我”总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处说。(出示课件,音乐起)
(1)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2)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师指名说,全班交流、点评)
【设计意图】教学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地深入品读课文,让学生与文本、文中人物进行对话。
(四)仿写
师:好一位了不起的老人啊!她用真诚关爱的眼神,诗一般的语言鼓励着年轻人、培养着年轻人,而“我”感受到了来自老人身上的力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师示意学生看板书)
师:在此期间,“我”一定也有话想对老人说,比如当得到老人的鼓励时,“我”的神态、语言是怎样的呢?心里又是怎样想的?让我们学习课文的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进行仿写练习。(师出示课件,生任选一处仿写)
1.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听了她的话,我,心想。
2.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幸福和快乐,我,心想。
3.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我心想 。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指导、点评)
师(总结):当“我”在舞台上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对鲜花和掌声时,会情不自禁地感激,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设计意图】与课文相联系的仿写、补写、续写都是练笔的有效方式,学生在练笔过程中,不仅能练习表达语句,还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在这里,“唯一”是什么意思?(独一无二,“我”在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时,心里想起的是这位自称“耳聋”的老人,可见老人在“我”的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我”面对鲜花与掌声时,“我”最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呢?让我们把作者的那份感激之情融入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朗读中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最后一个自然段很有特色,与题目有着巧妙的联系,你看出来了吗?(篇末点题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画龙点睛)
【设计意图】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特点、表达方式等进行总结,以实现新课标中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这一目标。
(六)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师:老教授在“我”灰心丧气的时候安慰“我”,是她不断的鼓励、亲切的话语使“我”逐步增强了自信心,一步步地迈向成功。你有唯一的听众吗?你想成为别人唯一的听众吗?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做一个关心他人的人。
师:最后,老师要送同学们两段话。(课件出示句子,师生齐读)
1.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2.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人,其中不仅有物质上的给予,而且也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对很多人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常常难以估量。因此,我们每个都应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
(七)板书设计
11.唯一的听众
心理变化:沮丧——羞愧又兴奋——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感觉——自信
行动变化:不敢在家练琴——想溜走——每天清晨到树林里练琴——敢在家里练琴——能为成百上千人演奏老教授的鼓励、关爱→成功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主要以“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为线索,突出了老教授的鼓励和关爱使“我”变得自信,最后一步步走向成功,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的美德,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4
接到学校给我的上课任务时,我的心是七上八下的,一是对教材熟悉不够,不用说新教材的六年级,就是老教材的六年级也没接触过,一直在一、二、三年段循环,造成在教材的理解上产生了断层,这样的断层是不可能靠短时间的学习补上来的;二是对学生不了解,六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文本理解能力?什么是学生能够自己感悟的?什么是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的?什么又可以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拓展延伸?这些是最基本的问题我都不能明白,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总是把握不好,两次试教下来,效果一点都不好,我觉得自己就像课文里那位小伙子,沮丧到了极点,甚至想到了放弃,但是半途而废毕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不是符合我的性格,于是就一次一次的试教,虽然每次都像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板凳一样,感觉总是很糟糕,但是凭着那股“屡败屡战”的精神,在不知不觉间也还是有点进步了。 都说教学是门艺术,看来我缺少这方面的艺术细胞,回顾自己的课堂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缺少大局的理念,所提的问题缺少深度。好的问题总是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我的问题提出较细碎,这就造成了问答式的课堂模式,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缺少自我的观点,常常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沈大安老师说“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需要深入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我的课堂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眼中没有学生,只有课件和教案,不会俯下身看学生。因此当我再度回学校上课的时候,我总是不忘提醒自己和学生互动的真实性,学会去关注学生学习反馈,看看学生到底需要教师提供什么服务,把自己定位在服务员的角色上。
二、朗读品读缺少层次和有效地引导,有时只是为了读而读,而且读的方式单一,没有层次,朗读中缺乏个性的评价。都说词不离句,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并没有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回读句子,虽然个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处理上总缺乏艺术和技巧。
三、课堂节奏过于快,总想着自己的教案,而不善于捕捉学生的感悟,抓着课堂的生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这也足以说明自己在课堂上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还存在很多很多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非一朝一夕的结果,它反映了我在平时课堂中的弊病,我在反思这堂课的同时,更在反思的自己的课堂,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因为我“台下”的功夫没练好,所以“上台”时,就漏洞百出,我想,在常态课上下功夫是我今后必须做的功课。
课上得不成功,但是收获很大,特别是关于略读教学的,以前总认为略读教学等同于选学课文,有时间就上多一点,没时间就让学生
自己看看。听了阙老师的评课,才明白略读的含义,它不是“忽略”的略,而是“精略”的略。略读课文应该做到精中有略,略中有精,它更多的是一种学习方法的运用,就像阙老师说的是学生学习的训练场,从这个角度讲,略读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更为重要。由己及人,可能很多老师对略读教学存在很多的误解,特别是我们学校,大家课务多,很多高年级的老师都没来参加活动,因此,我们很必要在学校开展一次略读课文的专题教研活动,一来是为了使培训面更广,二是为了使自己对略读教学有更深刻的教学。
课文《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反思 篇5
课文《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
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据这一重点,在深入学习时,主要抓住这些句子来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但对于随着“我”的表现不断变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辞不同,学生体会不到,只是停留在句子意思上。还有,先从语言入手,再从神态这方面入手理解,缺少整体性把握。也许正是因为理解、体会不到位,使得学生想象老教授当时心里想的内容显得单调、空洞。而且纵观本课阅读教学,学生的发言面较窄,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导致课堂气氛不理想,略显沉闷;拖堂的问题一直是我的顽症,在35分钟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可谓是“带着锁链跳舞”。我将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学生起点,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进步。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6
一、本节课较为成功之处。
1、音乐导入揭示课题、质疑,这一形式比较亲切自然。
一节课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开始新的学习。根据课题的特点,我采用音乐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比较自然的进入课堂,由学生是听众而引出课题。由学生对课题质疑,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质疑课题来进行阅读的方法训练。
2、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学习作批注,而后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进行深入品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引导学生抓住老妇人讲话的内容再联系课文内容揣摩老妇人为什么讲这些话,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我”听了老人的话以后又有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从而感悟老妇人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我、鼓励我、使我重树自信心。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3、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内化情感。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自始至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在读中感悟,范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这六种朗读形式交替使用,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易于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配乐读渲染气氛;示范读指明方向等等。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最后的部分,全班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4、将写作教学贯穿于课堂,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
教学中组织学生自由读首尾两自然段,思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使学生明确对比的写法,师生合作的引读法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对比写法的作用。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重点赏析第二句,学习借景抒情写作手法。教师用课件播放优美灵动的背景音乐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欣赏。同时,教师通过音调的变化有感情读(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支悠悠的.小令。” )学生感受到轻松愉悦,这时告诉学生这就“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充分表达了“我”暗自窃喜的心情,并鼓励同学们以后写作多多使用。学以致用,将写作教学贯穿于课堂,贯穿于阅读,贯穿于体验。
二、本节课不足之处。
1、在整体感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教师只是提问“唯一的听众”在课文中是指谁?没有很好的深入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应该把问题抓住,顺势引出“唯一的听众对我有什么影响呢?”这样就使下面的教学流程更加自然顺畅。
2、整节课,尽管采用的是较新的教学模式,但主流仍是师生的对话。我现在追求的课堂是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评价(互动),必要的时候,我再出场。要想实现这样的课堂,有待我和孩子们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寻路。
3、课堂上的捆绑式评价语太少。我时时告自己,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也不要让学生吝啬他对同伴的评价,但实施起来,就出现了问题。
三、引发的思考。
1、针对这节课而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吗?应不应该把老人的语言、神态与我的心理变化放到一节课上来解决,今天的课堂告诉我这样显然是内容太多了,但不放到一堂课上就感觉不是一个整体。或者是把表达方法的落实与训练放到第三课时来完成可以吗?好不好?
2、第二课时都应该干些什么?高效课堂应高在哪?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7
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要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对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因此,学习课文时,我计划找到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描写来揣摩人物的优秀品质,即景美与人美并行!
他的语言 简洁而且 有思路,能根据单元导语去考虑单元目标,并且有自己的思考,很值得学习。但是,他在钻研教材时唯一欠缺的就是对文本没有独特的思考,没有考虑本文在承载单元目标的同时还有其独有的特点,必须引导他去发现!“再读读这篇课文,你觉得除了单元的总体目标,这篇课文还有什么特点呢?能谈谈对文中的‘老教授’的看法吗?”我慢慢地开始了和他的对话。
一位了不起的教授!明明是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却把自己说成是个聋子,正因为她的“装聋”才使得一个“拉琴像锯床腿”的“音乐白痴”逐渐成长为一个敢于登台在众人面前出色表演的人!
“了不起的看法!”我这样称赞道,“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握到文章的主旨。但是,每个人的美好品质都不一样。《穷人》中渔夫夫妇在极度贫穷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去帮助别人,其实是在告诉每一个人,只要愿意,你就能为别人提供帮助,哪怕是一个微笑,只要乐于赠予,你就不穷。《唯一的听众》讲述的是一个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教授甘愿放低自己,把自己当成‘聋子’去帮助一个普通年轻人成长的故事。这个故事实际在启发我们,当我们身处高位时,怎样帮助别人才更有效,才能不伤害对方,才能保护并呵护对方的成长。文本的独有价值点在于老教授的‘装聋’。你抓住了‘聋’就把握住了文章的独特之处,这是备课的首要任务。”我很欣赏他抓的点很准。“那关于老教授,课文中描写的最多的是什么?”“语言。”他脱口而出。“你再读读老教授的语言,看看有什么感受。”我引导他开始慢慢地去寻找,去品味……
文中有四处写老教授的语言:“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这四处语言描写都很平实。
这看起来平实的语言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品味的地方,但是细细品味,却能发现老人的良苦用心。当“我”像锯床腿一样的琴声连亲人都无法接纳时,“我”只好跑到小树林里去拉琴,但即便在树林之中也依然沮丧万分。就在此时,老人的话语出现在耳边:“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细细一品,最触动人心的词是“打扰”。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有着极强的语言感受能力,在前后的对比中,才能感受到“打扰”一词的魅力。明明是小伙子像锯床腿一样的琴声“打扰”了老教授的生活,但是老教授却把“打扰”用到了自己身上,一个“打扰”就为老教授的出场定下了基调———放低自己,才能成就他人!我和他就这样慢慢地聊着,细细地品着,他一次次地感受着语言的魅力,终于他也有了独特的发现:
“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我们平时说话,一般情况下是要先称呼对方,再发表观点,而此时,老人先说“打扰”后说“小伙子”,这看似语序的变化其实也有老人的良苦用心,她要强调“打扰”,所以先说。
“联系生活中的语言表达习惯来思考就是独特的语文学习方法,而这种学习方法也恰恰是学生们容易忽略的地方,这不正是本课教学的着眼点吗?”我抓住他的这种独特感受马上去引导,帮助他把模糊的认识清晰化,他似乎马上找到了灵感:
把语言放在语言环境中去感受,才能品出语言的魅力。所以,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需要多种方法:第一点,充分了解作者的“尴尬”处境才能感受“打扰”对于“我”的独特意义。所以,品语言要联系上文,了解语言环境。第二点,要联系生活习惯对比,才能感受语序变化中的良苦用心。所以,品语言要联系生活习惯。
他兴奋着,我快乐着!他其实已经知道了备课的重点。教学不是照着参考书上讲的去教,而是要用自己独特的慧眼去挖掘,挖掘属于本课的亮点。教师自己的困惑点,学习提升点,都是可以和学生分享的学习点。这样的学习目标是在自己真正思考之后去确定的,才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还有第三点吗?联系后文去想一想。”我继续追问。
她的身份!对!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这样一位“大人物”在说话时却如此谦和,朴实的“打扰”中有着最博大的胸怀。第三点,要联系全文感受,了解人物的身份,才能更好地感受语言的魅力。
他的话语一下子被激活,从一开始的茫然与渴求的眼神到此时兴奋与快乐的话语,他感受到了品读教材、钻研教材的魅力!我相信,不用再多说,他也知道该怎样确定教学目标了。
程老师,我今天终于明白了您一直说的“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钻研教材,找到文本独有的核心价值点”的意义。同样是人物的美好品质,但要考虑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其实,这里似乎还隐含着我们常说的“在人之上要视别人为人”的具体做法,没有这样平实而又准确的语言,怎能激发一个“音乐白痴”的动力?其实,何止是这一处语言,像后面的“每天早晨”“谢谢你”这些很普通的语言里都有着无穷的魅力。“每天早晨”是一种约定,就是一种坚持;“谢谢你”是一份感激,也是一份鼓励……我知道了,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品语言”,在读中去品味,在品味中去朗读,朗读与品味浑然一体,才能感受到老教授的独特魅力!
这是个极 有悟性的 年轻人。我相信,这节课之后的很长时间,他都会沉浸于这次备课的启迪中。为了能更好地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加以落实,我给了他一个建议:“教学有舍才有得,要有训练更要有检测。因此,本节课的设计要力求简约,要突出重点,把‘小语言’品好就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就能另辟蹊径找到感知‘大人物’的突破点。”我还建议他,如有可能,可以加入一个写话片段来凸显语言文字的运用,让学生不仅会品语言,更会写语言,用语言,用最朴实的语言来表达最真挚的情感。
他欣然接受,并且快乐地开始了备课历程。我虽然没有亲临现场去听他的课,但是,我相信,这节课对他来说一定有意义。赛后,我收到了他的短信,摘录如下:
……按照我 们昨天的 剖析,我抓住“大人物”的“小语言”,在处理教材上获得先机,受到与会教师的好评。再次感谢您的帮助。赛后,我细细回顾,感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打扰”一词处理不太到位,因为没有这样的开场白,后面一切语言描写都是“零”。我在处理时说教的意味还比较浓,教学方式上还有待改进……
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 篇8
1、导入:(课件播放小提琴演奏的乐曲)
教师:听了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给人美的享受。
学生:让人情绪好。
教师:好的音乐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好的小提琴曲更是受人青睐,所以一位娴熟的小提琴手,他必须会拥有——
学生:成百上千的观众、鲜花、掌声。
教师:是啊,簇拥他的必须是美丽的鲜花,热烈的掌声。同学们,人世间最动听的话语是关爱的话语,最感人的故事是真情故事,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这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篇令人心动的课文。题目是:唯一的听众。(板书课题,齐读)
教师:课前,咱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在预习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字难写?
出示字词:悠仪歉溜嘿割
学生:读字词
重点指导“悠、歉”的写法。
教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课文讲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忙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
教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7页,我们先听一听课文的主人公,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向我们诉说了什么学生1,请你读第一段。学生2:同学,请你读最后一段。请读。
学生: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在他们听来,我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这些话使我感到十分沮丧,我不敢在家里练琴了。我发现了一个练琴的好地方,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学生:之后,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应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教师:同学们,你们发现课文的首尾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透过刚才两个同学的读,我发现第一自然段讲的是:以前作者拉小提琴个性不好,但是经过他唯一的听众给予他自信之后,他的小提琴曲拉得个性好了,而且已经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演奏了。
教师:很好!也就是说,首尾两段资料构成了鲜明的比较。同学们,咱们师生合作,说几组句子,我说句子的前半句,讲作者开始怎样,你们说最后的结果。我们看看构成了怎样鲜明的比较,能够吗?好,那我先说:“开始,作者拉琴很生疏。之后……”谁之后说?请你说。
学生:之后,拉小提琴成了作者无法割舍的爱好,并且拉得十分熟练。
教师:很好!开始,作者连一支曲子都拉不好。之后……
学生:之后,作者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
教师:十分好!开始,作者害怕拉小提琴。之后……
学生:拉小提琴成了作者无法割舍的爱好。
教师:十分好!开始,作者因拉不好小提琴而十分沮丧。之后……
学生:作者有机会应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
教师:十分好!开始,作者被家人称为音乐白痴。之后……
学生:之后,他成为了拉小提琴拉得十分好的一个人。
教师:之后作者能当着成百上千的人演奏小提琴,成了小提琴演奏家。同学们,这一切都总是使作者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出示幻灯片:老人的形象),那清晨里──
全体学生:唯一的听众。
教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根据课文首尾两段的资料,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呢?谁先说。
学生:为什么作者在之前是个音乐方面的白痴,但之后,就能当着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
教师:你的意思是说,为什么作者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这个问题提得好。
学生:在作者拉小提琴的时候,为什么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而且那个“耳聋”打了引号。
教师:对呀,“耳聋”这个词打了引号。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你们说,这位老人是真正的耳聋吗?
全体学生:不是。
教师:对啊,最后还是打了引号。那你们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为什么那位老人她要说自己耳聋?
教师:十分好!之后说,你们还想探究什么?
学生:那位老人都给了作者怎样的帮忙,使他从一个“音乐白痴”成了一个“小提琴演奏家”?
二、品读重点,读中悟写
教师:同学们说得十分好。也就是说,这位唯一的听众,她不曾给过作者拉小提琴技巧的指导,也不曾给他讲解过拉琴的窍门。那么,她是怎样帮忙作者的呢?是怎样做唯一的听众的呢?她为什么要称自己耳聋呢?好,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细读课文。下面,我请同学们自己默读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一边用心地默读,一边思考:作者和老人是怎样相识的?(出示幻灯片:加上作者拉琴的形象)他从老人那里,获得了什么?下面请同学们先默读。
(学生默读)
教师:(四分钟后)同学们,默读好了吗?那我们交流一下,作者和老人是怎样相识的?
学生:作者先是去林子里练琴,发现了一位老人坐在那里,他就准备溜走,老人就说她耳聋了,听不见,就做他的听众。
教师:说得不错。作者和老人是怎样相识的?谁再概括地说说。
学生:作者到树林子里拉琴,发现背后有一位老人。作者想逃走,这位老人却声称自己是聋子,想做作者的听众。
教师:作者不敢在家里拉琴,来到小树林里练琴,就与这位老人相识了。那么他从老人那里得到了什么?你们读完这几个自然段以后,从整体上,你感觉到作者从老人那里得到了什么?
学生:我觉得他首先得到了一种鼓励。
教师:好,得到了鼓励。(板书:鼓励)
学生:我觉得他从老人那里得到了自信心。
教师:得到自信心,十分好!
学生:作者从老人那里得到了安慰。
教师:好,也就是说:(板书:自信心,安慰。)
同学们你们看看老人对作者的鼓励、关爱之情?是透过什么传达出来的?
学生:透过老人的语言来传达的。
教师:好,还有吗?除了语言,还有什么?
学生:还透过老人的眼神传达的。
教师:好,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勾画出描述老人的语言的句子。想一想,老人在什么状况下,对作者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教师:同学们,咱们一齐交流下,谁来说?你找到老人的语言有哪些?
学生:我找到了这些,第四自然段:“是我打扰你了吗?小伙子。但是,我每一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想你必须拉得十分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师出示句子)
教师:老人是在什么状况下说的这些话?
学生:在作者想溜走的时候说的
教师:同桌合作来读:一人读在什么状况下,另一个同学读她说了些什么?(出示句子)
学生:“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必须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必须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
教师:老人怎样说?
学生:“我想你必须拉得十分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你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同桌合作读书)
教师:原先作者的情绪怎样?
学生:沮丧
教师:此刻听来,此时老人说的话想什么一样?
全体学生:像诗一样。齐读这像诗一般语言。
教师:你们明白老人为什么这么说吗?
学生:老人听到在作者的琴声中没有自信,所以老人十分想鼓励这位作者。所以她说,“我的耳朵聋了”。她想给他自信。
学生:当作者发现这位老人的时候,老人从作者的眼中看出他想溜走,老人并不期望这位作者中断拉琴,期望他一向坚持下去。所以她就用这些话来鼓励他。
出示句子:第六自然段:“也许我会用心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一天早晨?”
教师:所以她就说我做你的听众,每一天早晨,意思是让他干什么啊?
全体学生:坚持练琴
教师:从“我做你的听众,每一天早晨”让我们体会到老人要他坚持练琴,给他信心,维护他的自尊心。生带着体会读。
教师:谁再来读老人说的话?请你读。
学生:第七自然段:“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出示句子)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老人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是为了鼓励他,老人觉得如果每一天对作者说上这么一句话,会使作者十分自信。
教师:是啊,在老人的鼓励下,我每一天清晨,都到小树林去练琴,我唯一的听众,那位耳聋的老人,一向很平静地望着我。而当我停下来的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齐读):“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同桌互相读)
教师:同学们这样的话产生了什么作用?谁把这句话读一读,在读中体会谁读。
学生:“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教师:如果你们就是这位初学拉小提琴的人,在这时候听到这样鼓励的话,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呀?
学生:我觉得心里很温暖,很感激这位老人。
学生:我心里会有一中成就感,因为老人鼓励、赞扬、所以我觉得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教师:这时候,“我”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喜悦、兴奋、温暖、快乐、
(生充满感情的齐读。)
教师:在老人的鼓励下,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
(出示文字齐读)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来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的很直。两臂累的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衫。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一天清晨,我要应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
教师:在老人这样鼓励的语言下,作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而此刻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来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在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衫。
教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出示文字齐读)
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他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的望着我,像深深地潭水······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理解了老人的语言,课文还写了几次老人鼓励
和关爱的眼神,是不是啊?那么课文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呢?含义是
什么?请找一找勾画出来,一会我们交流。(学生找,画课文中几次
写到老人的眼神)
教师:课文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
学生:一共三次写到老人的眼神,第一次是“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第二次是“她一向很平静地望著我。”第三次是: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师出示句子)
(生读句子)
教师:你们觉得老人用平静的眼神望着作者,有什么含义?
学生:老人平静地望着作者,是期望作者消除紧张的心理,能继续演奏
学生:平静的望着他,是让作者能够专心的练琴、自信的练琴。
教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感觉老人的眼神像深深地潭水?也就是说,作者从老人的眼中读出来什么?
学生:我觉得他读出了对自己的鼓励。
学生:我觉得他读出了老人对作者的期盼。
学生:我觉得他读出了老人对他的肯定。
学生:我觉得他读出了老人对他的赞许。
教师:是呀,老人的鼓励、关爱、都蕴含在他的眼神里,所以看上
去像深深地潭水。说明作者读懂了老人的眼神。
再读,她慈祥的眼神平静的望着我,像深深地潭水······
教师:同学们,默读:9、10自然段,想想从这两段话里面,作者明白了什么?
学生:他明白这位老人,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聋子,而是音乐学院的最有声望的教授,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教师:是教授,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老人为什么要自称是“聋子”?
学生:因为老人想给予作者鼓励,不想让作者灰心、失望。
教师:老人给作者信心,带领他度过了练琴起始的艰难阶段,老人给他鼓励,带领他体验练琴中的下成功的喜悦。老人带给他享受,带领他走向音乐的完美境界。同学们,老人在初识作者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说:“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其实,老人一向在用一颗博大的心在对待这个小提琴初学者。那么老人是用怎样的心来对待作者的?请你说。
学生:我觉得她的心就像她的眼神一样,十分平静。
教师:好,再用一个爱心对待他。
学生:我觉得老人的心是一颗金子般的心。
教师:好,是用金子般的心关怀他。同学们,正像你们说的那样老人用爱心温暖作者,用诚心感动作者,用热心鼓励作者。所以,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这位“唯一的听众”是怎样的一位听众呢?
学生:她是一个有完美心灵的听众。
学生:她是一个给予人精神上鼓励的听众。
教师:对,她是一个“以完美的心灵鼓励青年人成才”的听众。
三、读写迁移,以写促读
教师: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让我的心理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由
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小组内读读文中句子。)
教师:同学们,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些什么呢?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述一段老人当时的心里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出示:
当我沮丧地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一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交流所写的资料,简单评议)
教师: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个性是每一天早晨做“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动,就是无声的鼓励,从而使“我”最终能应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是“我”战胜了自卑,重树信心。
教师:齐读文章最后一段:“之后,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应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四、课外拓展、构成潜力
教师:读到这儿,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应对上千人演奏,回忆起以前情景,你会对那位老人说些什么?结合你学习的某种特长的过程,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生写话,指名交流)
教师:课文学完了,老师有两段话送给大家:
出示两段话,积累。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其中不仅仅有物质上给予的,而且也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他的作用却往往难以估量。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尽自己所能,给予别人。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篇9
庹家小学 邹德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容、学会忍耐、学会感恩,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教学重点:
1、“听众”形象与心理的评析与探究。
2、对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容、学会忍耐、学会感恩,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教具准备:重点语句的幻灯片。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学。
1、经典诵读。
做一个倾听者!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和微笑!
认真倾听别人的倾述虽是细枝末节,但却体现了你谦逊的教养,能展现你的素 质。——佚名
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他能激人奋进,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
师:倾听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和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勇气和力量,他还能使别人取得某些方面的成功。看,图片中的一位老妇人就是一位倾听者,她有幸成为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的唯一听众,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床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而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手。是啊!他成功了。在他成功的背后是谁制造了奇迹呢?(老教授)是的,这都得益于他的这位--唯一的听众。(板书)
3、检查字词。
二、互学、1、自学。师:这篇课文讲一位小伙子在一位老奶奶的指导下,从一位音乐白痴成为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这有功于一位听众,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人?这位小伙子为什么要示她为自己唯一的的听众呢?请看到自学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用“——”画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词句读一读,你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什么? 用“~~~~~~~”画出描写老妇人神态的语句读一读,你从这些语句中又体会到什么? 想一想,小伙子从一位音乐白痴成为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是什么让小伙子的心理、行动发生那么大的变化?(真诚鼓励、无私帮助)
2、交流点拨。
师:年轻人的心理变化: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我独自来林中拉琴,正感到懊恼,不由得诅咒自己的时候发现了老人。老人用什么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谁找出了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安慰。
师:当“我”为在树林里拉不好小提琴而感到懊恼,认为这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在幽静树林里的平静心情,深感内疚、抱歉地冲老人笑笑,准备溜走时,老妇人对我讲: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
生:这句话中老妇人自己承担责任,“是我打搅了你”,让“我”不要过意不去,老妇人并表示她每天早晨在这儿坐一会儿,可不是今天特地打搅“我”说得非常客气。接着老妇人又讲: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你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生体会:这是老妇人在鼓励“我”,让“我”不要再懊恼,灰心,并打消我的顾虑不要在意她在场,拉好拉坏她都听不见,对她不会造成任何干忧,让“我”毫无顾忌地大胆练习。生:老妇人给了“我”勇气和力量。生:夸奖和鼓励。
师:老人的安慰、鼓励和夸奖,犹如春风抚摸“我”的脸颊,犹如一股阳光温暖“我”的心房,鼓励是一味最好的良药。老人假装白痴,这善意的谎言包含着老人对小伙子的爱护和关怀。老人还说了什么呢?
师:当“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时,老妇人说:“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生:这又是老妇人在鼓励“我”,不管“我”拉成什么样,老妇人耳朵听不见,但心里却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她愿意每天都来做“我”的听众,目的是让“我”树立信心,坚持每天面对自己的听众来练琴,“我”一定会越练越来劲。师:以后每天清晨,“我”都会到小树林面对“我”唯一的听众练琴。每天“我”停下来,老妇人都会说: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这是老妇人不断地对“我”进行肯定,鼓励“我”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使“我”开始有了信心。师:老人感受到什么?
生:她感受到了小伙子拉好小提琴的信心和毅力。生:把小提琴拉好。
生:感受到小伙子成长的历程。生:感受到给予别人的快乐。师:每天早晨,是一个什么样的早晨?
生:也许狂风大作,也许风雨交加,也许风和日丽,也许......,对年轻人的承诺,无私付出。年轻人受宠若惊,有几份兴奋,有几份感激。
师:在以后每天清晨,“我”都要全力以赴去面对早早坐在木椅上等“我”的惟一听众--老妇人练琴时,有一次她竟说:“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这又是老妇人再次给我信心和力量,她的话使“我”感到:
只要刻苦练习,琴声能给耳聋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老妇人是在鼓励“我”继续苦练下去。过渡语:透过人物的语言能走进她丰富的内心世界,那么透过神态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也是一种好的阅读方法。描写人物神态的语句,谁找出来了? 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③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B、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谢、称赞)
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信心倍增,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C、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琴艺长进)
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O教师小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止,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后两句。配乐(感恩的心)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 3.“听众”的关注、鼓励、帮助、宽慰对我的心理变化作用如何?
使我有了信心勇气和毅力:暗暗有了几分信心、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的感觉、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我渐渐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幻灯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师:老人的目光平静,但内心是不平静的,我们来透过平静来揣摩老人的内涵,回想起和老人相知相伴的点点滴滴,平静的目光浮现在眼前,鼓励得到语言回响再耳旁,年轻人向老人倾诉:生:谢谢你,没有你的帮助——
老人:不用谢,你的成功是我莫大的幸福!你的坚持和努力,才会在音乐方面不断的进步,你的信心和毅力克服了困难,终于走向了成功。
师:一对关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一次耐心的倾听,一个善意的谎言,一个热情的拥抱,都会让我们的信心和勇气成倍成倍的增长,由此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的良苦用心,她用爱护和鼓励成就了年轻人音乐方面的成功,也让年轻人对她产生了敬佩、感激之情。
三、评学。
1、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告诉我们:
A.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B.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获得成功。
2、生活故事、感悟人生。
在你的的生活中,是否也遇见过这样一位能理解你、关爱你、宽慰你的“听众”,使你摆脱了困难、困境、困惑,请你以“感恩”为题,把它记述下来,讲给大家听。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语言
神态
安慰 有声的鼓励 信心 无声的激励„„
敬佩、感激
随堂检测:
一、拼音写字我最棒。
zhuāng zhîng yōu yōu huāng táng
yí shì gē shě liū zǒu jiâ yì bào qiàn()()()
()()()()()
二、开心词典。(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1、“聋”是()结构,音序是(),部首是(),组词为()。
2.“悠”音序是(),音节是(),共有()画。与它读音相同的字有()、()、()。
三、填空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裴青叶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5-16
《唯一的听众》05-25
评《唯一的听众》06-13
唯一的听众题06-28
人教六年级上《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07-31
唯一的听众阅读及答案10-15
唯一的听众精品课教案07-04
《唯一的听众》读书笔记600字09-21
唯一的听众说课课件10-05
读《唯一的听众》有感作文450字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