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读书笔记600字

2024-09-21

《唯一的听众》读书笔记600字(精选10篇)

《唯一的听众》读书笔记600字 篇1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叫做《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我”在家拉小提琴,大家说像在锯床腿,我便在树林里练习,“我”突然看到了老妇人,后来“我”每天都为老妇人演奏,在老妇人的指导下,找回了自信心,成为了一名小提琴手的事情。

当我读到“‘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时,我的心不由得颤动了一下,这位老人竟为“我”这种失败者扮演一位聋老人!没错,老人不仅仅是扮演一位聋老人的角色,而是想鼓励“我”,让我感受一下成功的滋味,做一个成功者,重拾信心。其实我也有过跟作者类似的事例:那时候,我刚到广东时,广东话说不好,说错时常常受人取笑。自从不会广东话以后,我便不敢在人多的场合说话,后来我竟然连上课都不敢发言了。就在我无所适从的时候,是一位邻居阿姨帮我找回了自信。她那慈祥的脸上始终带着几丝微笑。她对我说:“我来教你学广东话吧!”我胆怯而又高兴地点了点头,阿姨教了我一句:“你好吗?”,我试着说出来的发音连阿姨也听不懂,我感到非常羞愧。阿姨却说:“没关系,咱们继续练,好不好?”就这样阿姨每天都教我说普通话。我渐渐发觉我的发音变了,而且在人多的场合下也敢说话了。不知不觉半年过去了,我的广东话已能够运用自如了。在以后的岁月里,当我在课堂上用流畅的广东话发言时,或者在跟别人用熟练的广东话交流时,眼前总会出现阿姨慈祥的笑容和鼓励的眼光,是这样的笑容和鼓励的眼光伴随我一天天的成长,使我重拾信心。

读完《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后,是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这种谎言不是欺骗,不是居心叵测。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而适当的撒一些小谎时,谎言即刻变为理解。尊重和宽容,而且具有神奇的力量,没有任何的不纯洁。

4年级《唯一的听众》读书笔记 篇2

这则故事主要讲了,“我”在音乐这方面是个白痴,拉出的声音就像在锯床腿。最后,“我”不敢再家里拉小提琴,来到了树林,而“我”遇到了说自己是聋子的音乐教授,她一次次的鼓励,让“我”成了有名的小提琴手。当教授鼓励而成就了年轻人的时候,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我的母亲。

有一次,我考试时因粗心大意而犯了严重的错误,考砸了。在回家的路上,想着自己回家后会被妈妈狠狠的训斥。到家后,妈妈急切地问我:“考试考得怎么样?”我慢慢从书包里拿出考卷,交到妈妈手里,我闭紧眼睛,准备接受妈妈的训斥,但妈妈并没有骂我,而是温柔地摸摸我的脑袋,像这位教授一样,深沉地注视着我,亲切地说:“考试不理想,你自己心里也很难受对吗?”我听了妈妈的话,忐忑不安地点了点头。妈妈继续说:“粗心大意可以纠正,但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在妈妈的鼓励下,我决心下次考试一定要拿高分。

《唯一的听众》扩写作文600字 篇3

今天,我又到那片树林里锯床腿了,那位耳聋的妇女已经在那儿等着我了,我在这拉了一个月的琴,她也听了一个月,他从来都是仔细聆听我的演奏,尽管他是个聋子。

每一次演奏时,她好像可以听见我的演奏一般,默默的打着节拍,每一次都给予我最好的评价与鼓励。虽然我自己也不清楚我拉。琴好不好听,只知道每次获得鼓励后,我的`心,仿佛有一股暖暖的温泉流了进来。

她在我心中像是一位专业的音乐家,在指点我时显得十分高尚专一,有那些专业的语言,方式来教导我。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老妇人依旧是每天早晨静静的坐在那里,等待我的到来,只期待我那短短几分钟的演出,虽然我的演出并不怎么好听。

我十分感谢她,每当我演奏小提琴的时候,她总是真诚的坐在那里平静的望着我,一句话不说,不嫌我浪费时间,也不嫌我拉得难听,从来都不心烦。每当我演出结束后,他总是不忘对我说上一句:“小伙子谢谢你,真的不错。”我没有时间考虑称赞是真是假?心里只有高兴,毕竟也只有这一个老妇女,给了我如此真诚的称赞。

在老妇人的耐心栽培下,我的琴技一点一点地进步。可能只有。都有一点点的进步,但一天一天累积起来,也让我感到十分的有信心。这位老妇女总是给我一些鼓励,让我可以坚持练琴。就算别人对我的评价是如此之差,但只要有这一句温暖的语言,就会让我的心灵重新奋起。

唯一的听众续写作文500字 篇4

第二天清晨,我早早地来到了树林里。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我的心乱极了,怦怦地直跳。时间一分一秒地流失。教授来了,她微笑着。我的心乱了方寸,不知道说什么好。从嘴里冒出两个字:“教授。”教授突然严肃起来,她不慌不忙地坐在了木椅上。“你知道啦”,“恩。两人都沉默了,林子里只听见沙沙的声音。

“教……教授,非……非常……感谢……你,如果……果不是……你,我……我有可能还……还不会拉……拉得这么好。”我吞吞吐吐地终于把话说完了。

“其实,我只帮了你一个小小的忙。在我第一次看见你的时候,只见你在树下站好,庄重的架起琴时。本来想好好的享受一下你的琴艺,谁知道你的琴声像在锯树。我吓了一跳,还有见你很快就沮丧了,我就知道你缺少信心。你的一举一动,让我决定帮你找回信心。”教授微笑着说。

“你非常勤奋,天天都坚持练琴,你看你现在都连《月光》奏鸣曲都会拉了。”教授说。

“教授让我拉最后一曲歌吧。”说着,我拿出了小提琴。

拉响了第一支曲子。曲声在沙沙的足音下伴奏着。林子里,人渐渐的多了起来。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450字 篇5

在人生道路上,都会经历风风雨雨,要克服这些困难,就能看见阳光和彩虹,自身的努力是必不可少,但还有重要的一点,却经常被大家忽视――别人的鼓励。

别人的鼓励,真的是这么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本就得到了最好的答案。

文中的`“我”拉小提琴就像刷相退一样,可后来为什么这么厉害?就是因为那位聋人老太太对他的鼓励与肯定,才让他成为一位音乐天才。

不要忽略鼓励的力量,它能让悲伤的人重新恢复喜悦;它能让绝望的人重拾勇气;它能让一个本来就努力的人,再次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它可以让所有人的心里感到光明和温暖;它不是金山银山那样贵重的物品,它不是貂皮那样美丽,它只是一句简短的语言,一句:你真棒!我很欣赏你,却能让无数黑暗中挣扎的人看到希望。

在现实中的鼓励的作用这么大,为什么很难被察觉呢?因为能人们在成名之前,饱受被全世界所冷漠和排斥,比如:马云、比尔.盖茨……但是,他们的亲人一定会鼓励和支持,给了他们坚定的信念,知道还是有人支持着自己,从而顶着困难,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唯一的听众(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感知文本大意,回顾人物描写方法。2.通过读划,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3.通过整体反复读,补充人物心理活动。重点:学写人物心理活动。

难点: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写出符合文意的人物心理。

一、游戏导入

先来考考大家,你能根据我的提示猜猜这是哪位人物吗?听仔细哦。1.悬崖峭壁 攀山越岭 京张铁路 全线竣工(詹天佑)2.醉打蒋门神 大闹飞云浦 血溅鸳鸯楼(武松)3.温酒斩华雄 千里走单骑 大意失荆州(关羽)4.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王熙凤)

你很会听,是位不错的听众。你的思维非常敏捷,一下子就答对了,真是位优秀的听众。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位特殊的听众,板书:唯一的听众,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根据拼音写字: 聋子 沮丧 溜走 抱歉 兴奋 慈祥 荒唐 割舍

最后一起读一遍这些词语,你们读一个老师擦一个,所以要认真读用心记哦!

剩下“聋子”。这位“聋子”真是聋子吗?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就是唯一的听众。

她是课文中的一个主要人物,还有一位主要人物是“我”。2.你能说说我与这位唯一的听众之间的故事吗?

3.课文重点描写了这两位人物,在描写人物上我们常用的方法是? 4.请你浏览一遍课文,课文描写了这两位人物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 “我”——心理、动作,唯一的听众——语言、神态、动作

三、画心理变化

1.首先让我们走进“我”的内心世界,请再次默读课文,仔细划出有关“我”心理活动的词句。

2.“我”的心理是怎样一步一步发生变化的呢?你能画一画变化的过程吗?请边默读课文,边完成“心理变化图”。沮丧——充满神圣感——沮丧——自卑——羞愧、兴奋——自信 3.结合文本,进行交流,完成变化图。

四、写心理活动

1.课文用了许多笔墨描写了“我”的心理变化,就像一条美丽的项链把文章串了起来。是什么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从沮丧自卑逐渐走向了自信呢?

2.请你默读课文,勾画出老人鼓励“我”的语句。3.读中反馈,明确共有三大块。

4.老人是通过一言一行鼓励着“我”的。这一言一行,其实也蕴含着老人和“我”一样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试着去走进。

a.生读第4自然段,老人叫住了“我”,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联系上文。

生答。

b.于是老人叫住了我,说,谁来读?

c.“我”的小提琴真的拉得非常好吗?她的耳朵真的聋了吗?

d.那她为什么要说谎呢,她的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呢?请你反复地默读这段话,想一想,再说一说,把当时老人的内心想法补充上去。出示: 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e.交流。

f.老人是这样想的,于是她叫住了我,说,一起读。

5.后来老人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她的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又是如何鼓励“我”的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处,联系上下文写一写。

①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

老人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一个聋子。我拉了起来。

②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老人想:_________________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唯一的听众》教案 篇7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3、能用“美”组成词语形容课文中的人、事、物。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本课的有关资料。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入为主,以“美”导入。

导:用“美”可以组成那些词语?(学生组词)同学们组了好多词语,今天,我们可以用这些词语来赞美文中的人和事。

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

(以“美”的词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愿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中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品读老人。

1、用前面组成的词语造一个句子,赞美文中的老妇人。

这是一个( )的老妇人。

2、自学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体会老妇人独特的教育技巧和美好的心灵,说说你这样补充的理由。

3、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鼓励学生在书中画一画,写一写。

4、小组交流自己的自学成果。

四、交流感悟,研读课文。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出示老妇人的几段话。

1、出示:我猜想你一定拉得很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1)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

(2)从课文中我们知道这位老妇人的身份怎样?

(3)她听到我刺耳的拉琴声,看到我要离开,老妇人会想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听了老妇人的话。我会想什么?

(5)指名朗读这段话。

2、出示: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着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1)老妇人为什么说这番话?她此时会想什么?

(2)从“每天”一词你能体会到什么?

(3)听了她的话,我会想什么?

(4)朗读,感受老妇人的美好心灵。

3、出示: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1)老妇人说这话的用意是什么?

(2)这句话对“我”有什么作用?

4、出示: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1)老妇人为什么这样说?

(2)此时我会怎样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出了哪些内容?

五、小结原因,升华情感。

1、“我”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才使得“我”有这样的变化?

2、当妹妹告诉我,老妇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时,此刻,“我”想对她说些什么呢?你又想对谁说些什么?

六、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唯一的听众》教案 篇8

本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美与丑”单元以“美与丑”为主题,编排了《做一个最好的你》、《惟一的听众》、《寓言二则》、《有些人》、《丑公主》五篇文章和语文综合活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在这一单元中我选择了《惟一的听众》一课,做导学设计,通过此法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材分析:

《惟一的听众》本课以亲切、中肯的语言娓娓道来,揭示了自信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并告诉我们如何树立自信心,面对人生、全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用事例开头,引出下文对自信的议论,这部分,讲了一正一反两个事例,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二部分,向学生推荐了一道可以调查自己自信心的测试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三部分,讲述了几种提升自信心的可行办法,四个方法,有主到次,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易于接受;第四部分,用诗的语言,意味深长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文章脉络清楚,语言特点亲切、自然,非常有说服力。

教学目标:

1、记忆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应用理清文章结构。

4、教育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毅力,有信心。做事坚持不懈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结构。

课时安排:两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检查预习情况。

一个颇有名望的教授,以一种特殊的身份,鼓励帮助一位失去信心的小提琴手,使他终于能够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成功的演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课题:16、惟一的听众)

二、自读课文,

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预习结果。

三、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要求:认真听老师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后发言: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演出上为成千上万的观众演奏的事。

四、默读课文,理清思路认真默读课文,讨论课文的思路。

一(1)。二(2-5)。三(6)

默读交流,理脉络,为讲读做好准备。

五、质疑问难边读文边思考,看有什么问题不明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解决较易问题。

六、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惟一的听众

二、复习旧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课文内容有了哪些了解?谁来说一说。

2、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肯定学生的提问)

学生提出问题:

1、课文为什么总是写到“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

2、为什么结尾说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个“耳聋的老人”?

教师根据学生了解和疑问,进行教学,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

三、浏览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看一看课文几次写到“平静地看着我”这句话?用笔在书上勾出来。

2、引:课文为什么三次写到这句话,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研究探讨。生快速浏览课文,用笔勾画。(三次)

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研究探讨。每个小组重点研究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四、小组汇报,深入学文

引导学生按顺序汇报

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变化?

师:老教授对“我”说了些什么?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感受。

唯一的听众后续 篇9

当我走进小树林,面对这老人,不由自主的动了坦白那个秘密的念头,但很快又否定了这种想法:“如果真的说了,那位老人还会和现在这样陪我练琴吗?还会做我‘唯一的听众’吗?”想到这里,我毅然的摇了摇头,架起小提琴,演奏了起来:琴声有些凌乱,让这位老人那平静的眼神里多出了一丝疑惑。我继续不动声色的拉着,但心里却开了锅;“怎么办,老人会说什么,我们以后真的不会再见面了吗?”当――一声惊动了树林里的鸟。但老人依然平静的坐在那里。过了一会儿,她平静的说:“你已经知道了,对吗?”这突如其来的声音使我不由得点了点头。“但你不想揭穿,对吗?”老人还是用平静的眼神问着我。我又一次点了点头。忽然,平静从老人的脸上抹过去露出了一丝平淡的微笑:“既然你已经知道,为什么不愿意揭穿我?”“因为我不愿意失去我‘唯一的听众’。”“那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吧!”说这和我一同望着天空。

唯一的听众(本站推荐) 篇10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

《唯一的听众》(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蒋秀云(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中学高级)

【说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品味老教授诗一般的语言、体会平静如水的表情蕴含的深意以及与“我”萍水相逢却用特别的方式鼓励、帮助素不相识的“我”树立信心,最终走向成功的美好心灵、感悟“我”对她的无限怀念与感激之情,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2.通过理解“我”的心理、行为的变化,体会学好一项本领必须具备兴趣、信心以及坚持、刻苦的精神。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对“我”心理活动的描写衬托主人公品质的写法、文章结构安排的巧妙。

4.体会文章省略号的意味,通过对文章情节的发展脉络、语言风格的初步理解,想象省略的情节,写一个片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1、3、4、5。

三、教学难点: 3、4。

【教学过程】

一、从题目入手导入:

文章中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她在文中有几个身份?哪一个是真实的?哪一个是虚假的?(大屏幕出示:耳聋的老人、最有声望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加重最有声望和首席)这样一个她为什么要装聋呢?耳聋又怎么帮助我呢?学习音乐对耳朵有很高的要求,指导别人更要凭借听。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美丽的早晨,走进那个铺满落叶的小树林。

二、默读第二、三自然段

1.思考:老人装聋的原因并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她为什么要帮助“我”这样一个萍水相逢的人? 你能通过读第二、三自然段找到答案吗?

提示:文章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所以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和行动。发挥你的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画面,像看电影一样,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年轻人的形象?你看到的形象就是老人看到的“我”的样子。思考: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这位老人,使她决定帮助“我”呢?

出示: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2.顺势出示描写环境的句子,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我”?环境描写有形象、有声音、还有心情。为什么是沙沙的足音? 3.联系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发挥你的想象:如果今天“我”和老妇人见面后灰溜溜的走了,以后的“我”会怎么样?此时老妇人要是不装聋,会怎么样? 4.有感情地朗读

三、她是怎样帮助我的?

1.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老人说的话,想一想:这些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这样说,有什么用意?为什么在“我”看来这是诗一般的语言? 出示句子对比:体会状语后置的强调作用及语言断开后表现的诗意。一方面体会老人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体会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也许我会用心感受这音乐。我能每天早晨做你的听众吗? 也许我会用心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2.在她的帮助下,我有哪些变化?概括出我的变化。

3.老人的神态有什么变化?虽然都是平静,内含一样吗?划出句子,体会平静背后的不同、变化。

当我第一次来到小树林与老人相遇的时候,听到我那像锯床腿一般难听的琴声,她平静地望着我。平静中是 ______________ ; 当我每天入约来到小树林,依然很难听的拉琴的时候,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平静中是 ______________ ;

当我经过刻苦练习,琴技逐渐提高的时候,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深深的潭水就是深深的 ______________。4.有感情地朗读

四、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续写片段

1.当从妹妹那里获得真相以后,文章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2.续写文章的内容。

3.出示原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五、读一读最后一段:为什么“我”会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表达了“我”对老人怎样的情感?

六、总结:题目为什么叫“唯一的听众”?说说你的理解。“唯一”有几层含义? 出示:词典中唯一的解释,你觉得这里是什么意思?独特在哪里?

案例评析二

案例名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

《唯一的听众》(第二课时)

评析教师:蒋秀云(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中学高级)

张雪莹(北京慧忠北里二小,小学高级)张 琳(北京市东方德才学校,小学高级)

金立颖(北京南湖东园小学,小学高级)【评析文本】

金立颖:

老师们,大家好!今天参加评课交流的老师有《唯一的听众》的执教者、北京市骨干教师、朝阳分院中学高级教师蒋秀云老师;有北京市骨干教师张雪莹老师,区骨干教师张琳老师;我也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北京南湖东园小学副校长,兼职教研员,北京市骨干教师金立颖。能和全国的老师们一起交流我们倍感荣幸,下面就请大家各抒己见。

张琳: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课标版第 11 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落雪,在编入人教版教材时有删改。同时这篇文章也被收入到北师大版教材第九册和沪教版教材第十册,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几乎没有删改。蒋秀云老师在讲本课的时候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但是蒋老师最后把删去的原文又呈现给了学生,并且还在这删减处设计了一个课堂小练笔,我感觉蒋老师把教材用的很足,而且在课下做了很多关于文本的工作,所以在课堂上才能出口成章,游刃有余。整节课始终给人以一种平心静气的与学生交流文本的氛围,像好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感觉。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很放松,很自然的随着老师走进文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融洽。

蒋老师 , 您先谈谈您对教材的解读吧。

蒋秀云:

谈不上解读,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唯一的听众》是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爱”的主题中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本文在写作方面颇具特色:以“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为外在线索,穿插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情,并用大量笔墨描写“我”的内心世界,从而揭示老人带给我的是怎样的一种独特而美好的情感体验。全文就像一曲优美的散文诗,轻轻叩击着读者的心扉,让读者在平缓而内敛的情绪情感抒发中不知不觉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受到一次美的洗礼。文章对主要人物——唯一的听众只有短短的几处语言描写和始终如一的“平静地望着我”的神态白描。它不同于小学阶段常见的描写人物的文章:老人帮助“我”的这件事不是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作者也没有在叙述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过程中展现对主人公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刻画,这样学生就不容易从文本外显的描写中找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突破口。教师在深度解读文本时,需要从更广的视角构建文本阅读理解的策略,从看似天衣无缝统一和谐的描写与叙述中寻找到内在的矛盾,通过补白、比较、联想、想象等途径,力求展现真实的生活图景,通过揭示深层矛盾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众所周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每一篇文章无不是经过了作者立意、构思、选材、组材、剪裁等一系列加工过程后的主观“产品”,是观念化、价值化了的。面对同一事件由于视角不同,不同的作家可能会写出完全不同的作品。而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不一定都在作品中找到痕迹,因此需要借助想象在作者呈现的内容中寻找“蛛丝马迹”,把事情发展过程的“原生态”还原出来,揣摩、推测出作者没有写出来、又是真实发生的符合生活逻辑的内容,这是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这类作品深处的重要方法。

由于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需要换个视角读懂“我”。作者叙述描写的着力点都在自身,对老人的描写多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来衬托的,所以从老人的视角观察我、审视我的一举一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如:老人为什么要帮助“我”?难道仅仅是因为她有着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吗?绝不仅仅是这样。文章在写“我”遇到老人之前,用了不少笔墨来渲染“我”的小提琴拉得糟糕的程度,然后又浓墨重彩地渲染我离开家来到小树林练琴时那种轻松愉快的心情,环境描写更烘托出人物此时内心的欣喜。如果说以上内容都不难理解的话,那么接下去我的举动就让人费解了:“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在练琴吗?这分明是一个出色小提琴手即将面对观众演奏时才会有的表现。为什么这样写呢?跟下文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就是那个与“我”素不相识的老人,看到这里,没有听到我的琴声之前,会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小提琴手?一系列问题的提出都是基于这个与现实生活中的练习拉琴相矛盾的外在表现的深入追问。于是我们明白了:家人的冷嘲热讽,并没有浇灭我对音乐的执著与热爱,我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天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啊!所以我的举动让老人看到了一个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遇到了困难。这一点深深的打动了老人,也是老人决定帮助我的重要原因之一。接下去,当我发现老人的时候,我的局促不安、羞愧又说明我的敏感自尊以及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性。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说来,好不容易离开家人的讥讽,终于轻松了,在不想让任何人看见自己的窘态时却偏偏又遇到了人,在这种情况下对“打扰”自己的人有一种怨,也不是不能理解,然而“我”内心却为自己难听的琴声打扰了别人而深深的自责。这样的举动怎能不让人感到人性的善良呢?这么好的年轻人,怎能不帮他呢?这也许正是对老人内心世界比较符合情理的还原。文章没有写,但是我们通过对“我”的描写的分析,得出了这样合乎逻辑的推测。

于是在以课题入手明确了老人的真实身份后,直接追问:为什么在音乐领域有着如此深造诣的人会帮助“我”这样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呢?又是怎样帮助“我”的呢?引导学生思考:装作耳聋是多么独特而又充满智慧的方法啊!装作耳聋可以只看见了“我”的举动——感觉像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手正准备演奏,因为听不见,所以断定琴“一定拉得非常好”就显得如此合乎情理;装作耳聋可以让“我”从尴尬的处境中解脱;装作耳聋可以让“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下来;装作耳聋“我”才会相信她所说的一切,帮助才能最终实现——一切都与下文照应得天衣无缝,这正是作者构思的精巧细腻之处。张琳:

蒋老师对文本的研读十分下功夫,这在整堂课的设计上都能体现出来。本篇课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如,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优美动人;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蒋老师正是抓住文本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比如对“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这句话的设计,为了达到使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方法,循循善诱,首先让学生读出这个句子的优美,然后思考这是属于什么描写,最后抓住“沙沙、悠悠”这两个叠词,体会这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营造出一种仿如音乐的优美韵律,从侧面反映出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对音乐有着深深的挚爱,还巧妙地解决了老师在课的开始提出的疑问:“为什么一个音乐学院的老教授会帮助我这样一个萍水相逢素不相识的拉琴又像锯床腿的人”。此处的设计,紧紧抓住文本,又前后勾连,使听者有茅塞顿开之感。我想蒋老师的作用正是这样不留痕迹的为学生指点、解惑。类似的设计还有对老教授这句话的理解“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诗一般的语言”,蒋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并运用课件调换语序让学生对比朗读,从而体会出诗意般的语言就是充满韵味,短小而充满节奏的。

蒋秀云:

是的,老人一共讲了三次话,话语中包含的鼓励是显而易见的,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呢?通过删减比较、调换位置比较,一切不言自明:“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去掉“每天早晨”可以吗?或者把“每天早晨”放在句子中间表达上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样一来,看似不经意说出的“每天早晨”,含义就没那么简单了:状语置后的强调作用凸现了;强调背后的督促与要求浮出水面;放在最后句子缩短了,诗意盎然。比较是深入理解内涵的绝好方法。再看“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这种彬彬有礼背后实际上暗含着挽留,其言外之意:你如果走了就说明介意我的存在,这是自尊敏感的“我”不可能做的,所以挽留的如此巧妙,不留痕迹,令人回味,诗意也自然蕴含其间。那么为什么要挽留我呢?试想:如果老人没有留住我,我溜走了,会怎么样呢?由此想象开去:也许我再也不会拿起心爱的小提琴了,因为家里没法练,出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竟也没逃得过人的目光,我绝望了„„后果不堪设想,老人的良苦用心就在这简练却不简单的语言中了。对老人语言内涵的深度挖掘,是走进老人内心世界的重要渠道。对诗一般的语言的体味使得对文本深藏的内涵显现出来。这种比较、联系生活实际的合理想象都是深度解读文本的方法。

张雪莹:

是的,我也由同感。在以往的阅读课堂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文章深层次的发现少,结论性解释多,剥笋性解释少。学生有好多的形成解释,在于只停留在搬套文中已有内容的基础上。缺少个人理解的言语,缺少在教师引领下的学生深层的发现。在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在层层推进,剥笋式的帮助学生对文章形成深层地发现。如在理解老人语言的这个环节中: 蒋老师引导:老人的语言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从自卑到自信,老人的语言是对“我”的鼓励(这些理解学生很容易就能够读出来)。蒋老师接着又问:这些话里还有别的内容吗?学生抓住了“每天早晨”,知道了老教授每天早上都希望他来练琴,老人是在挽留他。

师:(继续引导)如果没有这个“每天早晨”意思有什么不同?

学生理解到“每天早晨”也是老人对“我”的一个要求,而且这个要求提的又是这么的委婉、含蓄,让人容易接受。蒋老师再次引导,如果把“每天早晨”放在句子中间可以吗?从语言的韵味、节奏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对比,终于体会到了这样的语言像诗一般。金立颖:

我感觉蒋老师在教学中,抓文中的三个“平静”,使文章主题深化得非常自然。第一个“平静”是在老人见到“我”拉琴之前装聋,这是善意的谎言,她已经听到“锯床腿”的声音,看到了“我”的沮丧,这个平静中有爱,平静中有对“我”热爱音乐而又苦于不得要领的理解,她是一个懂得人心理的教授。蒋老师引导学生读懂了老教授关爱中透出的为人善良;第二个平静是出现在“我会用心听”,以此慰藉这个年轻人,不让人尴尬,是对人的尊重。“我会用心听”是如诗之诚,如诗之美,是心灵的沟通,是心灵的鼓励让这个年轻人毫无负担充满自信地去拉琴,这是懂得教育的教授对人的真心。学生的表达也让我感受到学生们体会到了是老人坚定年轻人的信心、尊重中透出她待人的真诚;第三个平静出现在“我”从树林回到家中苦练之后,在“我”拉琴时,她说“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而“我”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在教授悄悄拍打节奏中,他们的心在琴中相通。此处的平静是教授仍在掩盖善意的谎言,但眼神深如潭水,说明一个艺术家对得意弟子的技艺由衷地赏识。平静中有赞许、有欣慰,这是艺术家成功者的仁慈之爱。在听课中,不由得让我们的听课者都能看出学生能自主发现老人慧眼识人的欣喜,在爱的眼神中透出艺术家育人的美德。

由此,我想到善良就是善解人意;真情就是为人之道;美德就是艺术家的德艺双馨。三个“平静”可以透出身俱琴手、指挥、教授三个身份的艺术家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这是融为一体的人格、品格。

蒋老师的课堂通过“抓关键,想意图” 理解重点词语,中心句子,重点段落,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达到了领悟事件隐含的目的,弄清“为什么而写”。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蒋老师教学《 唯一的听众》 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体会“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在教学中,蒋老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老教授神态的句子并加以体会,从老教授“平静的眼神”“我”感受到什么?进而理解“我”对老教授的感激之情。

蒋秀云:

文章三次描写老人“平静地望着我”,这始终如一的神态,背后的内涵却大不一样。第一次是在“我”拉琴声音像锯床腿的时候,第二次是经过一段较长时间,每天听“我”练琴时,最后一次是我的“琴艺”明显提高时。由此想象开去: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每天听着像锯床腿一样难听的声音是一件多么折磨人的事啊?可是老人却能忍受这样的噪音如此长的时间,背后的内涵不言而喻;接着“我”的琴艺提高了,那如“深深的潭水”一般的平静就包含着深深的期待了„„看来这平静之中蕴含的深意还真是值得品味一番呢!老人一如既往的不变的平静背后却是“我”的巨大变化:心理由自卑变得自信了;练琴的态度由随便变得刻苦认真努力了;琴艺由锯床腿一样难听到奏出了真正的音乐。这些变化文章中都有较具体的描写,这些外在的看得见的变化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老人不变的平静中蕴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这样的写法表面上波澜不惊,却让我们的内心泛起阵阵涟漪,老人平静的神态带给我们的是无法平静的心湖的荡漾。这一静一动、不变之中的巨变的对比就是作者写作高明之处。

在教学设计中,将老人神态的变化与“我”的变化联系起来,揭示出内在的关联,教学流程自然、流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次平静背后的深意用一段诗意的语言来表达也暗合了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只是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或许提示在明确些,或者将句式呈现在大屏幕上,能够对规范学生的语言起到更好的效果。

张雪莹:

我感觉这节课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听罢此课,让人头脑中不由自主地蹦出“朴实”“扎实”“灵动”“富有实效”等词语来。整节课始终强调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课堂上没有沉湎于表面上的热闹,没有摆弄一些花哨的形式,而是把工夫下在引导学生潜心琢磨语言文字上,拥有一种丰富的安静,把课上得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真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实现读写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综合、整合,可谓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正如皮特科德所言:“语言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结合的过程”,在蒋老师这节阅读课中,这种整合的意识体现在教师利用教材的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写。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读文章中的精彩语言,在老师点拨下,学生发现了文章通过运用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写作方法把内容写得生动具体的这个特点,帮助学生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其次,教师还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创设问题情境,如:“要求学生先画出老教授说的话,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这样说?背后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话,在我看来像诗一般?”等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从而拓展学生读、写的思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最后,教师抓住文章中的省略号,也就是文章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师:“课文省略了,第二天我又如约的来到了那篇小树林,又跟老人见面了,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你能以第二天早晨开头,想象着写一段话吗?”在整个课堂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力图体现“读”是“写”的基础,无论是词语的积累、句式的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篇章结构的学习,都离不开教材,而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就必须教会学生阅读,以读带动写作,再以写作促进阅读,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使语文教学成为一个读写结合的整体。

纵观教学过程,朴素自然地彰显出“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点上的理念。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对“学”进行着引导、激励和唤醒。给人的感觉是,它完全卸去了披在语文外面形形色色的彩衣,显露了原本朴实健壮的容颜;它告别了繁琐的内容问答与分析,担当起语文课堂本该担当的字词句篇的教学责任。

金立颖:

本课蒋教师在适时之处设计练笔环节,也是一个亮点。练笔的设计巧妙地顺着文章的文脉,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写出第二天再在来到小树林,我将会怎么样?学生充分进行充分地想象,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此处的实施能够比较自然地体现新课标中对于动笔的要求。

张琳:

对于这一点,我也有很强烈的认同感。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 10 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针对六年级的学生,蒋 老师在设计这个书写环节可谓独具匠心。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检测和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融为一体,做到了读写结合,真正致力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体现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的学科特点。此环节老师让学生足足写了九分钟,然后请两位学生进行了展示,让我们看到老师精心设计的结果,将本课所学的对人物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如果每节课都能这样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怎么会不提高呢?更巧妙的是在学生写完后,老师把教材删减的原文又呈现给学生,既让学生对文章的全貌有一个了解,又可以对照自己所写找到差距,有了提升的方向,一举多得,使得课堂实效性大为提高。在这个环节我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可以让学生在作文纸上按格式书写,在学生读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实物投影将学生所写展示给大家,在欣赏内容的同时也欣赏书写,这样可以更好的落实培养良好书写习惯的目标。再次,蒋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巧妙地将课后的练习题融入其中,既落实了教学目标,也精简了教学环节。此外,板书的设计也很全面清晰,体现了人物的心情变化线索,重点句背后的含义,还有文章写法的相关知识,可以说是整堂课的一个微型教案,便于学生积累知识,很有实效。

金立颖: 的确像张琳老师所说,本课的板书设计也有特点,既突出了文章主题,又做到了自然贴切。紧紧抓住两条线:“我”的变化,缘于老人对“我”真诚无私的帮助,这帮助是默默的,无私地。老人不仅帮助“我”步入了音乐的殿堂,更在做人的道理上为“我”指明了方向。因此“我”对老人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是发自于心底的,是永生难忘的。而那把小提琴的旋律贯穿于始终。所以,在总结课文,结束课文的学习之时,蒋老师在激情的话语中,寥寥几笔,将板书的内容整合,升华了情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是课文学习的又一个高潮。张琳:

上一篇:房交会邀请函下一篇:灵异短篇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