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建议

2024-10-19

高中化学教学建议(通用8篇)

高中化学教学建议 篇1

一.优化学案结构,提高学案的可操作性

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不仅仅是所谓的应试教学,老师一味地把应试知识灌输到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当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自己动手能力,针对某个化学实验现象可以单独分析出来,而这些都应该渗透在制作和优化学案的过程中,唯有学案具有可操作性,有很强的引导性,才能将学生顺利地带入化学课堂,将化学知识学好、学透,同时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提升化学学习情感,为将来进一步搞化学、化工研究奠定基础。优化学案结构是教师从“教”的顶层设计进行创新和思考,如果要细化,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把精力放在实验创新上。

二.发挥创新实验教学的价值

实验是化学知识和规律形成的基础,而当前由于高考采用笔试这一唯一笔试的考查方式,导致高中化学对实验教学的关注度不够,更谈不上创新,其实这个认识是不长远的,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和化学学科的进步都是有抑制的,“价值”一词看似存在于政治经济学之中,其实在化学教学中也存在,教学必须思考其价值性。实验创新应注意如下几点:

1.求新。“新”是创新的前提,当前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如果我们课堂上总是给学生呈现教材中的实验,对学生兴趣度的刺激是不够的,笔者认为要适当地创新,借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学生因为好奇而主动地探究其中的规律。2.求简。科学是简单的,创新求简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说的:其一,装置和操作更简单、便捷,缩短实验的时间;其二,学生对现象的理解变得更直观、简单;其三,实验更贴近于生活,情感过渡的简单。

3.求巧。巧妙的设计或操作让整个化学实验更具科学味和化学味,有的时候创新或许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或很巧妙地改变实验装置,或很细微地改变实验操作,但是最能让人切实感受到化学实验的创新趣味性和妙处所在。

4.求省。我们都知道,化学实验都是在消耗化学药品和化学器材,如果设计能够节约,则价值性凸显。笔者这里说的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省钱,化学器材、药品、试剂都是教育经费的投入,从一个学习小组的实验浪费,看似不多,但是放到全校、全区、全市、全省、全国呢?每组节约一点点,则可以节约不少的实验经验投入;其二是减排,实验有很多是有气体排出的,对空气质量是有微小影响的,同样从大环境来看,应该尽可能地思考设计出更为绿色的实验。

三.鼓励合作学习

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灌输的多,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当前课改新背景下,南通提出来“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教育方针,笔者认为其核心在与合作学习,应该营造氛围,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1.创造合作条件,培养合作意识。当代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笔者不仅仅教化学,还做班主任,观察学生后发现他们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甚至有些学生还缺乏集体观念。为了扭转这一现状,也是为了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教师就要有的放矢,想办法为学生创造合作的环境和氛围。

2.传授学生合作的方法,激发交流欲望。上课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形:老师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但有的学生却无从入手,一点看不到合作的迹象。所以,在合作学习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具体要求怎样,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准备一定要充分,讲得详细一些。还应通过学生示范来增加感性认识。

3.跟据实际内容,采取合适的合作形式。在合作学习中,一般采用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合作、自愿结合合作三种方式。

作者:邵进峰 单位: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高中化学教学建议 篇2

一、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文言文其实就是“国学经典”中的重要内容, 如《兰亭集序》《劝学》《离骚》《短歌行》《逍遥游》《赤壁赋》等篇目无论从语言还是思想内容方面都堪称佳品, 冶人心性。经常指导学生背诵可以增长学识, 培养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不定期举行名篇赏读会, 感悟古人智慧, 品析经典语言, 探究古人对自然、人生的态度。学习“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之情致, 慨叹“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的精髓, 明了“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之坚韧, 深省“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之哲理……要努力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空间里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在多学、多记、多诵的基础上慢慢理解和体会文言文意境中的艺术魅力, 才能真正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和欲望。

二、陶冶学生情操

文言文历史年代久远, 记叙、描写的是古代文化生活, 学生理解非常困难, 如果我们依然是逐字逐句刻板地去讲解, 强迫学生去理解, 往往是事倍功半。假如我们巧妙地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 学生会理解得深刻, 学得轻松有趣。

如庄子“击鼓而歌”的趣典, 庄子妻死后, 他竟然击鼓而歌, 毫无痛惜之意。不得不感叹庄子看透了人生浮华, 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他的人生观、金钱观、世界观处于超理想的状态。不求功名, 不要利禄, 看破人生, 看透生死, 好像世俗的世界不能奈何他, 这样一个主张无为的大哲人坚守的是精神。让学生广泛地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 促使这些精神自然介入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如“高山流水”的典故: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卒逢暴雨, 止于岩下, 心悲, 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 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 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 善哉, 子之听夫志, 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这些浸润着古代先贤们睿智, 流传深远的例子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而有力的。

三、加强朗读吟诵

文言文教学要有成效, 就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加强朗读力度, 强化诵读。在读中掌握字词的读音与意义, 在读中习其句读, 在读中品味精妙的语言, 在读中感受人物情感, 在读中积累语言, 在读中把握形象。在教学中, 那声情并茂的诵读, 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 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识, 达到提高学生欣赏水平的目的。教师应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重音、读出情感等方面上加强朗读指导, 这样不仅使学生结合注解主动地理解掌握知识, 熟读成诵, 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如李白的《将进酒》, 起首处黄河水“奔流到海不复回”, 头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此时此刻,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面对明镜悲叹:“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这充分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叹, 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是语调低沉, 节奏比较缓慢。“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主要表现了李白劝友人高举酒杯、及时行乐的洒脱, 在朗读的时候, 节奏应该比较轻快, 而其中“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高亢激昂、信心十足。结尾处“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是全文的高潮部分, 充分体现了李白飘逸狂放的性格, 我们要读出强大的气势, 结尾“万古愁”要读出拖音。在这样的朗读训练过程中, 学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 受到审美的教育, 陶冶了情操, 发掘了知识瑰宝, 提高了鉴赏能力。

四、创设和谐氛围

新型的师生关系提倡和谐、民主、平等, 教与学是师生实现其生命价值的主要阵地。轻松、民主、享受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它能促使学生发现自我、表现自我, 并逐渐成长为具有探索精神的人。教师教学时态度应和蔼可亲, 微笑面对学生, 保持适度幽默, 师生始终处于和谐、轻松的氛围中, 学生的兴趣稍一调动就能激发。教师要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怀疑精神。利用有限的课堂, 创造有效的民主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进入文化宝殿, 寻求里面无尽的宝藏, 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五、开展丰富活动

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学文言文、用文言文有更广阔的空间。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把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文言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在语文活动中举办学生喜爱的文言文小报展、诗歌朗读赛、经典文化研读、名句记忆赛、讲一位文化名宿的故事、古典诗词涂鸦……

在活动中学生各显神通, 其隐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才智得到发挥, 尝到研究、探索成功的甜头, 享受快乐的情感体验。它所激发出的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是润物无声的, 是持久永恒的。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优化的建议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优化;建议

高中化学是建立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之上,难度系数不断地增大。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等等,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学习化学一方面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另一方面是为了能够将化学理论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高中化学的教学在高考的重压之下,比较偏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应用技巧。高中化学作为理综中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注重教学的实际操作课程。优化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之前有文章讨论过这个话题,但大多数都是建议采用多种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课堂生活。本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注重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注重与化学实验的联系,以及注重与学生关系的调节详细谈一谈高中化学教学优化的建议。

1 教学中应该注重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无论是在科学技术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化学历史的发展也经历了五个时期: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燃素化学时期、定量化学时期和现代化学时期。很多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对于一些公式和实验的理解一直停留于课本上,同样的理论换一种方式考查就很难理解了。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最典型的例子是侯氏制碱法的发明与原理,家用的碱面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它的用途非常广泛。侯氏制碱法的原理是依据离子反应发生的原理进行的,离子反应会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又比如“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是因为其中含有的蛋白质在分解中产生了少量的硫化氢气体和大量的氨基酸。还有涩口的生柿子,因为其中含有鞣质,现在人们基本上都采用“二氧化碳脱涩法”:将柿子密闭于一个室内,增加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氧气的浓度,生柿子在缺氧呼吸的条件下,内部会产生乙醛、丙酮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能够将溶解于水的鞣质变成难以溶解于水的物质,于是柿子就会变得又香又甜了。相似的生活化学例子还有很多,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一方面有利于增添课堂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有利于检测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教学中应该注重与化学实验的联系

近两年高考改革的政策不断地得到了落实,各省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文理不再分科,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化学学科中的实验部分,一直都是学生心中的一个难题。一方面是因为化学实验多种多样,考查范围越来越广,另一方面是因为在高中化学课程安排中实验课程安排较少,也有的学校实验设备不够完善。对于学习化学学科而言,实验是学习的催化剂与有效辅助工具。高中化学中实验主要可以划分为九个综合实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海带中碘元素的提取与检验、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演变、乙酸与乙醇的性质以及乙酸乙酯的制备、碘酸亚铁铵晶体成分的分析与检验、原电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酸碱中和滴定法鉴定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教会学生了解实验器材以及实验步骤,实验步骤一般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以及具体操作、实验的评价与改进。例如关于海带中碘元素的提取与检验的实验,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溶解、过滤、萃取、分液等基本操作的要点,主要依据的原理是萃取,所采用的关键器皿是分液漏斗等等。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分组合作、明确分工。有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化学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实验中表现的格外积极,而成绩略落后的学生在实验中总是站在一旁看着他人操作,实验课的效果总是不尽人意。教师在指导教学实验时,应该将具体的分工分到每一个同学身上,让同学在享受实验乐趣的同时,也能够巩固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最后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一些实验具体操作的细节。化学实验的具体操作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该将一些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讨论一起解答。比如在使用分液漏斗时必须先检测是否漏水;玻璃仪器的磨口部位容易因为粘固而打不开,可以采用木器进行敲打或者加热或者浸润;清洁仪器上的特殊污垢,应该先分辨污垢的性质,然后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等等。

3 教学中应该注重与学生关系的调节

高中化学教学中主要侧重于高考的考查,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并不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在高考的重压之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整日勤奋努力。在日常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一切,教师的教学除了教会学生知识之外,主要是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及其他高科技产品。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具体的化学事物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霉菌发霉的过程。运用微博、微信等联系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帮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例如酸的强弱规律及其应用,常见酸按酸性强弱的分类:强酸、中强酸、弱酸,酸的强弱变化规律:无氧酸、含氧酸、羧酸的酸性,酸规律的应用:离子浓度比较型、强弱互换利用型、逆向思维利用型、综合运用设计型。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学科态度。化学是一门基础性科学,要求严谨,有些学生在学习有机部分,总是想当然的解决问题。例如对于乙烷的提纯,其中含有杂质乙烯,有的学生会想当然认为通过氢气,可以使乙烯反应产生乙烷。错因是无法确定加入氢气的量,而且不符合操作简单的原则。

4 总结

高中化学教学比较偏重学生的考试能力,强调学生的应试技巧,要优化教学,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也要重视化学实验的操作与应用,还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优化高中化学的教学,能够增添课堂的有趣性,能够鼓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任雪明,吴文中.高中化学教学疑难问题研析[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2]沈正东.高中化学教育新论:化学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新课程:化学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高中化学教学建议 篇4

学习目标: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识。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例如学习专题一“向青春举杯”的板块一“吟诵青春”:

(1)能够结合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理解并说出不同时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毛泽东通过对壮丽山河的描写不仅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感情,也表现了主宰山河的壮志;郭小川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激情,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食指凭着年青、热烈、执着,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美好未来。(2)能说出自己对青春的理解,意识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和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学习专题三第二板块“漂泊的旅人”,能理解文本中家、家园、故乡等概念的具体内涵,理解文本所涉及的归家、返乡与出走、离家等关系,从而明白家乡对人的意义,激发起爱家乡的感情,再推广到爱祖国。又如专题四第三板块“湖山沉思”,具体目标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该像山一样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例如学习专题三“月是故乡明”,要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又如,学习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1)通过探究,了解学习之道,了解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2)学习探讨阅读经典和求知问道的作用,探讨独立思考与创新的关系,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3、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例如学习第一专题第一板块“吟诵青春”四首诗歌,让学生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从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学习第二专题第二板块中的两篇文言文《劝学》《师说》,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获得好学和尊师两种良好的教养。

4、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例如学习第二专题第二板块两篇文言文,(1)积累下列文言常用实词:劝、中、假、绝、师、传、道、圣;辨析下列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于、而、故、焉、乎、之、其;(2)理解文中有哲理的句子,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3)背诵《劝学》,《师说》。

5、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如学习主题四第二板块《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两篇文章异曲同工,都是在特殊的人生境遇中感悟自然的佳作,大略交待作者的遭际有利引导学生理解两篇文章,感悟自然,获得精神滋养。又如学习梭罗的《寂寞》,可以先了解梭罗的独特的个人经历(居住荒野),这就为阅读提供足够的情境,从而安静地进入梭罗的世界,体会梭罗笔下那无拘无束的心灵牧歌。

6、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例如阅读《语文读本》必修一,阅读课文节选部分以外的章节,阅读你感兴趣的作家的作品,阅读经典著作(至少一部)。

7、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书信和诗歌就是传达内在情感的重要方式。例如,食指借诗歌这一艺术形式,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8、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例如《劝学》一文,一开始就明确地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围绕这个论点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角度进行论证,从而严谨而有力地阐述了自己对学习的看法。

9、进一步提高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例如,专题三《想北平》一文,老舍先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交待自己对如何写北平的考虑,接着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接说出自己对北平的爱;接着细细地描写北平的特点,间接地抒发对北平的喜爱,最后以“真想念北平呀!”抒发自己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全文将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感染力强。

10、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如梭罗的《瓦尔登湖》,作者通过对瓦尔登湖的细心观察,描摹了《瓦尔登湖》“寂寞”特点,同时在写景中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教学建议:

1、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活动和体验。活动体验的关键是体验,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把握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强调经历与参与。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要求学生积极倾听、开口、动手,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既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又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基于此,体验强调学生参与,强调 “活动”,强调“实践”,强调“探究”,强调“经历”。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掘学生经验的课程价值。从教学角度看,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说,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成为学生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说,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和人格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如第一专题的第二板块“体悟人生”,这一板块提供了两篇学习材料,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并通过与家人、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与交流,加深对学习材料中青春话题的感受与思考,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断促进精神成长,完善自我人格。这一部分教学,要把握“体验”、“对话” 的教学要点,切实转变学习方式,达成专题教学目标。

《十八岁和其他》主要用来创设两代人对话交流的平台,期待用这一材料引发家长的共鸣,引导学生以自我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促成两代人就青春与人生的有关话题,真诚、平等而深入地交流,进而使学生获取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我的四季》应避免用“文本研习”的方式组织教学,对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不要引导学生过多地去品味、鉴赏,而要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解读,想想这些句子蕴含的人生道理自己有过多少真切的体验。

2、问题探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文本阅读中,借助教科书预设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和理解,从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和素养。阅读探讨的目的是培养语文素养,探讨不能游离语文学习目标。探讨的基础应当立足学习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文本,通过文本的语言和文学内涵,理解和感

悟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领会作者的表达方式,从中获得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问题探讨可采用通常的讨论交流、质疑论辩、比较辨析、假设推理等方法。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学习,需要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体验和思考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人,首先要有探究的意识,懂得通过自主探讨获得的能力是最有价值的语文素养。学生通过对专题学习材料作多角度的富有创见的阅读,尽可能深刻全面地思考遇到的问题,然后在这一基础之上开展合作探究。只有培养学生个人的探究意识,才有可能培养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合作探究才会成为一种可能。

比如,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分为三个板块,教学时按要求对每一板块作整体探究。探讨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能否得到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否保持和发展探讨的兴趣。专题的核心思想是“获得教养的途径”,探讨须在这一主题的总领之下。黑塞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阅读经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展开探讨。为什么作者强调阅读经典作品?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为什么提出“爱的阅读”?为什么经典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

3、朗读。朗诵实际上是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其要点是“心悟口诵”。因为“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播音专家张颂教授也指出,朗读作品“必须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饱含着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找到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内心依据”,“不从内心依据出发去研究语言发动的全过程,就不能揭示朗读的真切奥秘,也就不能说是认识了朗读的真缔”。可见,强调理解与感受是朗读的基本规律所在。

比如第一专题第一板块“吟诵青春”,这一板块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意义的构建与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例如,《相信未来》第3节的诵读,应该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诗句的含义,寻找恰当的停顿方法,是“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还是“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通过对比可以看到,“手指”与“排浪”、“手掌”与“大海”构成比喻关系,只有这样的巨手,才能摇曳曙光那枝笔杆。可见,后一种停顿方法,能够准确表现诗人奇诡的想象和诗作壮阔的气势。在具体教学中,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学习生活的经历,分析《致青年公民》、《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歌的意象,都有助于加深理解诗作内容,有助于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同时,也要注意“活动体验”的基本要求,不能用理解、感受代替朗读,把这里的学习活动变成诗歌鉴赏。

4、评点。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提醒学生最好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象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和主旨,关系到作品情感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比如“乡土情结”,《前方》中由摄影作品引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等,都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

局部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含义。如果不从全篇的立意出发,不从文章特定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搞清楚的。

5、积累和整理。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而科学的整理有助于更好地积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和整理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如在对文本的研习过程中的字词的积累应该是一项重要目标,另外文本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及文体知识,可根据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以便今后更好的学习,尤其是文言文学习,更需要养成积累和整理的良好习惯。如学习第四专题第二板块两篇文言文,应着重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并且背诵《赤壁赋》,实词有“属、乳、止、舞、泣、危、洞、举、卒、是、觉、异、穷、志”;虚词有“之、然、于、而、其”。在文言词汇的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文言现象进行整理,词汇现象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6、知人论世。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的内部,与文本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对话关系,预习和反复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打消与文本的陌生感。另外,预习还应当解决与文本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等等。如果是节选,那最好能对原作有大致的了解,如果能围绕文本扩大一些阅读范围就更好了。

如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二板块“感悟自然”的两篇文言文:苏轼的《赤壁赋》和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可采用多种方式,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赤壁赋》作于元丰五年,这一年是作者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的第三年。诗人在废黜黄州的困顿处境中,并没有真正心灰意冷,走向消沉,旷达的胸怀使他随缘自适,善于处穷,并不忘时时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而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即作者遭贬到永州的第五年,永州地处湖南两广交界处,时为荒蛮之地,但此地佳山秀水,景色优美,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柳宗元待罪谪居,虽“恒惴栗”,却不忘寄情山水,写下许多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就是著名的“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教师引导学生回到对文本的研读上来:在相似的人生境遇中,苏轼的“乐水”和柳宗元的“乐山”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可能或多或少说一些,但未必能切中肯綮,教师应启发学生进一步熟悉文章,将这个问题的答案留置到文本研习的最后阶段来回答。

7、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往往不是通过“系统化”、“序列化”就能实现的。写作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写作的过程是动态过程,而“序列教学”设定性强,难以考虑教学对象,缺乏必要的写作情境,收效有限。就写作能力作考察,一些人写作能力比较强,一般并不是通过“写作训练”而实现的,而更多的是依靠阅读感悟和积极的写作实践,如果作文教学能改变思路,能帮助他们拓宽写作的天地,尽可能地让他们有自由写作的空间,以调动他们的写作兴趣,激活他们的才思,发扬写作激情,在他们对写作产生兴趣,并积累了一定经验时,再适当的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基本技能,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书信是我们传递情感的途径。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第一专题的书信写作是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的,要把握住书信内在的情感,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完全把自己融进虚拟的情境中。

诗歌是浓缩的情感,是心灵最好的歌唱方式之一。你有过写诗的冲动吗?何不尝试用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表达你的情感呢?

有必要再次思考读和写的关系。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大量可供借鉴的学习材料,没有对经典作品的思考感悟,仅仅凭教师讲技巧,仅仅凭教科书有关知识的讲解,写作能力是很难得到提高的。教科书以专题组织教学,为学生打开丰富的资源宝库,借鉴专题文本,让学生在大量感情充实的作品阅读中得到启发,在教科书创设的写作情境中写作。

结合第一专题学习可设以下作文题:(1)《十八岁和其他》写于1966年,当年的东东早

已不再青春年少,在岁月的轮回中,他一定有了更多的人生体验。请以“老东东”的身份,围绕“青春”话题,给自己上高一的孩子写封信。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2)选一幅你最喜欢的儿时照片,面对照片,你会想起许多往事,可能会有一种忽然长大的感觉,人生充满了许多这样的自我发现。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吗?请以“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3)青春时代写下的诗篇有可能照亮你的一生。诗人食指“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你准备用什么方式写下“相信未来”呢?请写一首小诗,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

8、写作与阅读密不可分,必修一议论文写作必须结合专题二阅读学习。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读书求知的原则和方法,我们认识到读书求知、从师而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具备独立思考的意识的重要性。你在学习生活中,也许有过困惑,也一定有许多体会和感悟,这些,都是有价值的写作材料。

写作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要以负责的态度准确地陈述自己的看法。文章要谈什么问题,表明什么样的观点,必须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发表见解要真诚坦率,鲜明不含糊,敢于标新立异。为使文章有说服力,论述时要深入分析,尽可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明确的中心要一贯到底,凡与文章中心无关、有可能会导致歧义的内容,即使语句精彩,也不宜出现。参考作文题,也可以根据话题范围和写作提示自拟题目写作:(1)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教养,但读书的方式是自由多样的。你的课外读书方式一定是富有个性和趣味的,请以“我的读书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2)自古以来,人们总在强调“苦读”、“勤学苦练”、“刻苦学习”等等,这类词语会使人们对读书产生什么样的感觉?读了本专题,你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请以“读书的苦乐之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3)韩愈字退之,岳飞字鹏举,朱自清字佩弦,钱钟书字默存„„人们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自我期待和精神追求,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你想给自己起一个字吗?翻检词典选几个你喜欢的词,推敲含义,选定最能表现你个性和精神追求的字词,叙述选择的过程和原因。

9、通过专题三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故乡,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精神故园。如果我们注定一生要不停地回望,故园是我们的目光惟一永远不变的方向。对故乡家园的爱是一种血脉相连的情感,所有关于家园的深沉思考,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

散文写作要能灵活地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叙事要简练生动,描写要精当传神,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创设意境深远,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议论和抒情,做到贴切自然,易懂耐读。

参考作文题:(1)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故园的怀想:老树、老街、老房子,庭院门前的池塘,房屋后面的菜畦,那一塘的荷花,那童年的风筝„„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儿唤女的声音„„请把自己置身于某个情境之中,以“静听回声”为题,写一篇作文。小组进行交流、评选,再将全班选出的文章汇编成一期小报。也可利用校园网粘贴自己的作品,或制作成相关主题的网页。(2)一个人只有在离开故乡后,才能真正地懂得故乡。你有没有想象过,在十八岁的时候,你会背起行囊走向远方?在远方,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在等待着你呢?请以“在远方”为题,写一篇文章。(3)有的人一生漂泊,有的人终生不离故土,有的人少小离家老大回。人生的轨迹可能会不同,但是每个人的心灵都会远游,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请以“在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题(1)是从故乡的某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情境出发,以“静听回声”为题作文。写作这个题目,重要的是选材,场景、情境不一定要大,但一定是比较典型的,它是进入乡情乡思的切入点。依靠它,可以进入到对故乡的叙述中,而且,这个具体的事物或场景最好是与写作者有些关联的,是包含了作者的情感记忆的,这样写出来才有感染力,才能引发人情感上的共鸣。题(2)为“在远方”,写作这个题目要兼顾到三个方面,根据提示,这个题目首先是想象性的,是面向未来的,要启发学生想象未来的岁月,他们会离开家乡,离开故土;其次,这个离家又要

是具体的,要设想具体的故事、具体的场景;再次,立意又要落到“返回”上,写远方是为了写故乡,写思乡,要写出对故乡的深刻的认识,表达“一个人只有在离开故乡后,才能真正地懂得故乡”这样的道理。所以,对“在远方”这一情境和故事的描写与叙述,实际上是为这一主题服务的。题(3)是 “在路上”,这个题目扣住的是心灵的远游、“精神家园”,所以在立意上与“在远方”是有区别的,它表达的空间比较大,要注意虚实结合,不能只写实在的“在路上”,所以,即使实写“在路上”,最终也要落到心灵,落到精神层面,落到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上。写作这一题目可以让学生对《乡土情结》、《前方》多加研读。

相比较而言,《想北平》、《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记叙与抒情要明显一些;《我心归去》的抒情性要重一点;而《乡土情结》、《前方》则议论要多一点。在进行写作指导时要让学生对它们进行分析、借鉴,让他们根据各自的主题、题材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既要综合运用,又要有所侧重。

10、写景文章要能写出景物的特点,就必须仔细观察,用心思考,使客观之景也成为你的心中之景。要善于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否则,难免肤浅和空洞。认真学习专题四,从选文中吸收思想滋养,并借助写作技巧。大自然不仅无私地养育了人类,而且给我们以精神的滋养和生命的启迪。我们应该“像山那样思考”,倾听高山的心声,聆听秋月的细语„„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高一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及教学建议 篇5

[摘要]新教材的显著特点是“浅”、“宽”、“新”,执教新教材要转变“3+2”时代形成的教学观念,建立执教新教材的“目的观”、“价值观”。

[关键词]新教材特点;目的观;价值观;研究性学习

2001年秋季,全国大部分省市全面启动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以下简称新教材)。通过参加培训、研读、试教,笔者认为新教材有以下一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浅显的教学建议,以供将要执教新教材的同行参考。

一、新教材的特点

目前,课程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是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全面性、深刻性、系统性,重在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即教材的“人本主义”思想。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促进人的一般发展的要求。相对于旧教材(人教社,高中化学读本第一册),新教材的显著特点是“浅、宽、新”。

1.浅:所谓“浅”是指在基本保持高中化学学科知识结构整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地降低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标高。总体趋势是由较高能级降为较低能级,甚至不作要求。如删去了配位键、络合物(选学—无)、卤化氢的性质、HCI的实验室制法(D能级—无);删去了HCI的喷泉实验,还有键能、键长、键角等;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也只相当于初中化学水平,删去了两原理一规则以及s、p、d等轨道知识,还有电子自旋等学生接受起来有相当难度的知识点。硫化氢的性质也由B能级降为选学,只是简单地介绍了H2S的实验室制法,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弱酸性);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也由C能级降为B能级,只涉及到一些简单的配平,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只限定在双线桥这一层面上等等。

当然这里的“浅”是相对的,新教材充分注意到了每一部分知识结构的严谨性与逻辑性,并非乱删滥降。比如:碱金属一章,就未作多少删减,知识体系与旧教材相似。由个别到一般,由点到面的编写顺序就未作大的改动,在教学要求上也没有明显的升降。

2.宽:所谓“宽”就是指在适当降低或不降低知识点能级要求的前提下,拓宽和增大了具体知识点的辐射面,使该知识点更丰满、更完整一些。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增加了燃料的充分燃烧(A能级)、氧族中新增加了臭氧及臭氧层的保护(A能级)、H202及相关知识(无—A能级)第六章增加了一节环境保护的知识等。

“宽”还体现在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上。比如数学中集合的概念、立体几何、方程式、极值法、十字交叉法、极限法、不等式等在化学教学中都有具体的应用。这些根据化学原理建立数学模型的思维方法仍然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之

一。这也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工具性。至于与物理、生物的联系则更为广泛和深刻。光学、电学、核反应,结晶牛胰岛素、碘缺乏病、一些元素在人体组织中的富集作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的人造器官等,都体现了理化生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共同属性。化学与政治学科的联系,主要集中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环保意识的教育等方面。

3.新:所谓“新”是指相对于旧教材,新教材及时地合理地将与化学有关的现代科技成果以及当代社会一些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渗透与编排在教材的相关章节中。体现STS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使中学化学教育紧跟时代的发展,贴紧时代的脉搏,使新教材显得有灵有肉。使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没有生活就没有化学,而化学的发展又促使生活水平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的深刻的含义。

特别是新材料、新科技、新能源、新的环保意识、新的选学内容、新的阅读材料、研究性学习课题等等,更好地体现了新教材的“新”,体现了教材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努力拉近了化学和生活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比如:碘与人体的关系,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臭氧、过氧化氢,C6O及其应用前景等。

新教材还充分利用章图、插图、漫画、表格、色彩等表述形式来形象地描述化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现象,较好地改变了旧教材从概念到概念,从生硬说理到枯燥乏味的表达方式,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教材的亲近感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建议

面对高考制度的改革,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启动等大环境,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在“3十2’’时代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建立执教新教材的教学观念。

1.转变化学教学的目的观

在大多数化学教师传统教学观念中,化学是其它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是进一步学习医学、农学、林学、生化、材料等其它学科或前沿学科的基础。高中学生在高中学段必须具备牢固的全面的高中化学学科知识,完成进入大学深造所必须具有的预备性知识,高中化学必须强调化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刻性。然而,现实生活中,用我们这种观念培养出来的许多“优秀学生”却不会使用灭火器,油锅着火时惊惶失措,无限制地使用塑料袋,发生火灾时不会自救,马路边上的垃圾桶在燃烧时无动于衷„„这些事例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化学教学目的观的深层思考:化学对每一个学生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高中为什么要学化学,学习什么样的化学知识,若干年后,我们所教的完整的化学知识,在已经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学生那里还剩下多少等问题,即化学教学界曾经激烈争论过的关于化学教学是“化学家的化学”还是“大众的化学”等教学观的问题。应该说,新教材的出版和启动明确无误地选择了后者。对绝大多数高中学生来说,学习化学的目的不在于去进一步研究它,而在于应用它,应用它来理解、解决和决策个体在社会、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化学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获得多少深奥的化学知识,而在于使学生获得的这些化学知识具有普遍性、时代性和应用性;化学应该成为每一个有教养的公民都必须懂得的知识,使化学学习不仅对高考有意义,而且对学生一生的高质量生活都有意义。

2.转变化学教学的价值观

高中化学教学的价值,不仅仅是如何使学生获取化学高分,有效地增加高考的总分值,更重要的是在于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如何对学习化学产生兴趣。应该建立起“学习方法与学习愿望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比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价值观念。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如果他在某些具体的知识点上有所欠缺,将来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得到补偿的。但是,如果没有培养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以及不断探索与创新的欲望,没有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那么,他的这一欠缺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将是难以补偿的。所以中学化学教学的价值观体现在产生兴趣、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上。

3.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新型的教学目的观和价值观,要求我们改变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研究和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要积极地创设

和谐的活跃的课堂学习情境和氛围,让学生通过自主地独立地思考得出一些化学原理的结论和规律来。不要事无巨细地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讲全,讲透,不留余地,包办到底。这中间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思维独创性。假以时日,学生必将养成独立思维的良好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能由学生发现的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能由学生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轻易地包办代替;能由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的结论不要轻易地给出来。总之,要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和时间。

4.重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的课程概念。具有专题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和学生自主性等特点。虽然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不是化学教师单独的任务,有些课题也不一定是化学教师单独能承担得了的工作。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化学教师要结合具体的知识点向学生有意识地传输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童工信息渠道,当好有心人、宣传者、鼓动者,启迪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至油腻腻挂钩发现问题,才能选择课题。当学生还是提不出课题时,我们可以把教材中的课题让学生去做。把我们发现的问题比如本地生活、生产污水的排放情况及改革方案,本地生活垃圾的处理调查及改革建议,温室效应模拟实验等提供给学生。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中在过程与参与,不在于研究的结果;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提高能力,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态度、精神、品质,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间接经验,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直接经验,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完善和谐关系。

由此可对研究性学习作出如下界定:研究性学习时有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性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

高中化学教学建议 篇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

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学生亲自动手获得数据,就不会对问题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直观方式再现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它的相关背景为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创设情境是一种教学手段,不是教学目的。创设情境应该注意:第一,要适合学生理解,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第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融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得到知识升华。第三,能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能使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能合理直观地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引导学生严谨科学地思考数学问题,并找出合理规范的解决方法。第四,要有学生情感的融入,还要有科学价值观的培养。数学课堂不能只注重知识的讲解、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在教学中开展良好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是教师的活动,表现在组织、引导学生活动,评价学生学习。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教学活动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使学生掌握合理的学习数学的方法;良好的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学的关系,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学”是学生在教师带领和指导下的学习。良好的教学活动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经历观察、猜测、推理、计算、验证等过程。良好的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数学学科特点、数学教材内容、所教学生基础和认知水平等各方面因素。良好的教学活动要时时散发浓厚的数学味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大部分教师都认同此观点,纷纷采取探索、交流、课前预习等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预习后的新课怎么上?调查发现,教师的做法大致有:第一,抛开学生的预习情况,按照教师的活动设计授课。第二,将学生预习产生的各种情况作为各种活动的预设问题,教师还按原计划授课。第三,归纳学生的问题,课上以这些问题的解决作为教学活动。采取哪种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内容而定。

三、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建议 篇7

一、以积累词汇和把握英语句法为基础, 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通过翻译, 描述事物和发表议论, 启发诱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训练要及时批改, 指出或纠正错字和病句, 并进行适当的评价和分析, 不断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同时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英文句法, 为更高层次的写作训练打好基础。

二、分文体对写作进行专题训练, 培养学生对各种文体的语感

收集同一文体的范文供学生朗读, 培养学生对某一文体的语感, 在此基础上,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文体风格并根据所学范文进行写作, 及时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纠正并参照范文对其作文进行评价。最后选出最好的学生作品为范文, 供学生们参考学习。通过对各种文体的感知和简单的仿效, 使学生逐步地掌握各种文体的风格, 固定格式和写法。

三、进行详细的写作步骤的训练, 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中围绕以下四个步骤进行写作训练:

1.备写阶段。根据所提供的写作材料, 手中所占有的材料和了解的事实, 及时获得有关主题的信息。同时分析材料、审题, 拟好写作提纲。

2.起草作文。根据审题, 确立写作文体, 主体 (使用的人称) 和基本时态。

3.根据材料提供的整体情节或主题思想, 写出关键词和中心句。

4.拓展思路, 围绕主题不断地丰富文章内容。

四、引导学生把握作文各段的要领写出结构完整、主题鲜明的英文作品

中学英语写作一般分三段, 即引导段、支撑段、结束段。

引导段的主题句 (theme statement) 不能只陈述事实, 而要说明自己的观点。支撑段是围绕引导段中的观点进行阐述, 教导学生运用有力事实和例子对中心句进行充分的论证。同时分清主次, 把与主题关系最密切, 最能体现主题的信息提炼出来进行详写, 对次要的进行略写。结束段简要重述观点, 即篇尾点睛。

五、在教学中要经常提醒学生必须注意的几点

1.过好审题关。审清题目要求, 包括文体、题材。

2.过好语法关。除了注意情节的完整性之外, 特别要注意句子的完整性, 人称、时态和语态等的一致性和行文的连贯性等。

3.为了使文章连贯, 要恰当地使用连接词。

4.书写要细心、工整, 避免涂改。

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地训练。

高中化学教学建议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 必修课 选修课 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104-01

1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化学的发展现状

随着新课改在高中教学中的逐步应用,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之间的衔接教学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由于必修教材是对化学基本知识的阐述,而选修教材则是对化学知识的深化和发展,二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而且难度差距较大,这对于学生来说,新课程的改革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已经很难好好的把握了,而化学教材的跳跃发展又给学习造成了更大的困难,难以适应。在当前的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难以衔接,课程学习跨度大等一系列的问题,对于贯彻新课程改革很是不利。

2 高中化学必修与选修衔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选修与必修难度差距大

新课程改革后的化学教材,在必修教材里,大多是对化学基本知识的概括和浅显的总结,只是常识性的了解,根本不涉及实质性问题,自然难以此为工具解释化学事实问题,如讲氧化还原反应而不涉及配平问题,讲电解质而不区分强弱电解质,讲化学反应的限度而不讨论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等等。而在选修教材里,课程内容又过于复杂、深奥,学科体系严密,部分大学内容下放,难度加大,甚至超过了竞赛水平,如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排布等,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内容走了难易的两个极端,知识跨度大,衔接难度大,不利于学生分层逐级的掌握,很多学生因为难度过大而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也严重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

2.2 必修教材教学过程中知识严重越位

在当前的化学课程中,由于必修教材里的知识是基础性的,而在选修教材里,内容大多是对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发展。在老师讲课过程中,会明显感觉到必修教材里的知识不能很好的对化学进行分析和探讨,而选修教材里的内容又过于跳跃,不能与必修教材很好的衔接,所以,有的老师为了在教学实践中减小二者的差距,使学生能够理解化学的深层含义,就有意识的加大必修内容的深广度,甚至是合并讲解,一步到位,严格体现学科体系的逻辑性。但是,学生因为学习的内容有限,很难对跨度较大的知识体系进行整合掌握,这样就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难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消化老师传授的知识,如果长时间累积,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3 必修教材内容学习不能满足选修教材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为选修教材内容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选修教材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基础能力,在扎实的基础能力之上,才能够有效的吸收和掌握选修教材里的拓宽内容,从而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但是由于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难度差异太大,必修教材的内容过于简单、肤浅,学生从中很难提高自己的基础能力,也就难以满足选修教材学习的要求,从而不利于对选修教材的学习和掌握。

2.4 内容重复

在新课程改革中,由于教材分成了必修和选修两本教材,在必修教材中,主要的是对化学基础知识的阐述,但是在选修教材里,虽然是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深入和发展,但是,对基础知识的阐述却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就导致了知识的重复。比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速度在必修课中位于第2章第2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而在选修教材中,出处是第2章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第2章第2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对于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它们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教材内容的重复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对基本内容的重复学习,这对于学生在选修教材中学习新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追求化学的深入发展,贯彻多元化发展理念形成了障碍,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 有效衔接高中化学必修与选修教学的建议

3.1 分层次教学,严禁内容越位

在当前的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必修教材是对化学基础知识的阐述,有些老师在讲课时,由于教材的局限而难以系统传授学生知识,于是就提前向学生讲授选修教材的内容,以期将必修与选修紧密结合起来,这种“一竿子插到底”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引起师生教学负担过重的问题,也不利于对学生化学基础学习能力的培养,没有坚实的基础,也就难以学好选修教材的知识了。所以,在老师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化学新课程结构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明确内容的模块化和主题化,提出必修与各个选修模块所担负的教学责任,对化学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到各模块教学要求不越位,授课内容不越位,这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保证新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石。

3.2 明确必修的基础性和选修的发展性

必修课程的内容都是浅显易懂的,具有很强的基础性,而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选修课程的内容比必修课程更深、更广、更细、更活,由此可见,必修是基础,选修是发展。如果在选修课程中,老师一味的加深、拓宽知识而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要求、落实,那就会导致学生基础能力跟不上选修课程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对选修课程的学习。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渗透必修课程的学习,打牢基础,以保证后续选修课程的学习,同时,老师对于选修课程的授课,要在严抓学生基础能力的前提下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选修教材的内容,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3.3 整合好新知识和旧知识

在新的化学教学课程中,由于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知识的大量重复,而在选修教材中,对重复知识的要求比必修教材更高,难度也相应的加深,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范围也相应的扩大。知识重复要求却不一样,这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新的要求整合起来,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陌生感,只能重新学习这部分知识,这样既浪费了时间,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熟悉相关知识点在必修与选修中呈现的方式、程度、区别于联系,对旧知识进行回顾整理,通过对知识的再认识,向学生传授已学知识的新要求,教师一定要根据选修课程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衔接教学内容,要做到在巩固好必修课程的知识基础点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化学知识,保证学生能够将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融合和整理,从而在提高学生基础能力的前提下,更好的进行选修教材的学习,实现与选修教材的衔接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后雄.新课程下高考化学试题内容选材及能力结构要素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7(8).

上一篇:教学质量检测与分析下一篇:我的中国梦征文:我的梦,我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