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进度建议(共9篇)
高中语文教学进度建议 篇1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进度的建议
高一年级:
上学期:必修
一、必修二; 名著:《红楼梦》《边城》
下学期:必修三、四 名著《呐喊》《老人与海》《女神》
高二年级:
上学期:必修
五、《<史记>选读》 名著:《三国演义》《哈姆雷特》
下学期:《唐诗宋词选读》《现代散文选读》 视教学实际进度,灵活安排《唐宋八大家散文》
名著:《茶馆》《子夜》《欧也妮·葛朗台》
高三年级: 上学期:《论孟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 名著:《红楼梦》《呐喊》《边城》
下学期:酌情选择其他选修教材、复习
说明:1.以教材(含选修教材)为本,用好教材,教好教材,引导学生积累与教材相关联的文化(文学)常识。
2.以上安排为大致要求,各校可视实际情况作调整,尤其名著阅读,宜引导学生早作安排。
高中语文教学进度建议 篇2
一、转变并创新教学理念及方式
针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 教学理念也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多数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中以自身为课堂主导, 忽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教师设计问题, 教师课堂阐述, 学生地理学习带有很强的被动性。此外, 部分教师忽视课堂互动与课堂探讨, 尽可能地利用课堂时间赶进度, 教学进度虽然得以保证, 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地理教学成为教师的“一厢情愿”。正是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在素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依然沿袭传统的板书教学, 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因此必须创新教学理念, 引进多元灵活的新型教学方式。教学形式不拘一格,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讲授点评、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实验直观演示、课外活动拓展延伸等都可以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将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 符合高中阶段学生好奇求新的身心发展特点, 更能激发其课堂参与性, 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通过教学兴趣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 实现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例如在讲解全球气候变暖专题时, 教师引入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课前让学生分组搜集整理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在课堂上让小组就自己的课题研究发现进行阐述。教师总结点评,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 并就搜集整合到的资料探讨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行性应对策略。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实现了课堂课外的延伸, 深入发掘学生的地理学习潜能, 学生在动手搜集及小组探讨的过程中提升地理应用能力, 这也是地理素养培养的重要方面。
二、创新教学评价并引入多媒体
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侧重于教学质量的考察, 对教学过程的考察相对欠缺, 而过程正是地理教学素养形成的关键阶段,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比如引入过程性评价。在发挥试卷检测评价优势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听评, 做好教学创新的信息反馈。课题小组就统一的教学课题组织探讨, 鼓励课题组教师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 组织课题听评, 对不同的教学形式进行对比, 从而明确最佳的教学方法。除了教学方式参与听评, 教学问题的设计、学生主动性的调动、教学内容的整合与编排等都可以作为听评的方面, 综合上述听评因素, 及时完善教学方案, 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分并具有说服力的改进依据, 也为后续课题的研究提供原始资料并指明方向。此外,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 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也能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例如, 开展地球公转专题教学时, 单纯的文字阐述难以让学生真正明白公转的原理与意义, 而采用多媒体课件以三维动画形式还原地球公转轨迹, 学生得到更生动直观的认识, 在动画演示中学生建构起地理空间概念, 并提升其想象力与创造力, 使得地理理论教学更直观, 更深刻。
三、明确教学内容与任务、目的
在教学目标的明确上必须与当前地理教学的目的结合起来, 从浅层面来说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掌握基本的地理解答技能。而从深层次来说则是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 是地理素养提升基础上的科学人文创新思维的奠定。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上必须向高层次倾斜, 引导学生从地理学习实际出发, 认识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而不是单纯地将地理学习作为备战高考的硬性负担。而明确了教学目标, 学生地理学习大方向正确, 学生自觉弱化地理学习的心理负担,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学习中, 意识到地理学习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只有教学内容、任务与目的明确,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 才使得调整教学进度与完成教学任务协调发展。
四、整合教材内容, 做好教学设计
针对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内容多, 教学任务繁重的实情, 积极做好教材内容的整合十分必要。部分不重要的教学章节可以适当压缩处理, 部分联系密切的章节可以合并改编处理, 部分教学难度大的章节可以分节处理, 教学内容通过集体备课或者网上探讨整合出适合学生地理学习实际及当地教学的“教材”, 保证有限的教学时间做好地理教学知识的全方位涵盖与重难点突出。而在教学设计上应主要突出启发性, 正确的启发与引导让地理教学更具趣味性与引导性, 对学生地理思维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通过精编教学材料, 精制教学设计, 势必推动教学进度的调整。例如在学习工业区位因素选择这部分内容时, 多数教师在问题设计上倾向于选择工业区位影响因素, 教学深度不够, 启发性不强, 多数学生觉得很难入手。如果在问题设计上与当地的水果生产与罐头生产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分析当地水果罐头区位选择的原因, 由具体的案例延伸出去, 让学生探讨当地知名企业是如何做好区位选择的, 从而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中让学生探讨总结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抽象的问题思考与具体的案例剖析结合起来, 学生更顺利地掌握问题。
五、总结
高中地理作为高中基础课程之一,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最大限度保质保量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是摆在地理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难题。本文立足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研究, 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尝试、教学评价的全面及多媒体的尝试运用等多个方面做了阐述, 为地理教学实效的提升指明思路, 以期切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学中真正体现出“高效”, 让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快乐。
参考文献
[1]白英丽.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2]栗洁玲.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5.
高中语文教学进度建议 篇3
1项目施工进度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工程的进度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项目整体经济效益的发挥。项目延期会造成工程建设的人工及机械费用增加,施工管理费用随之增加。进度与投资、质量控制目标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增加施工投资项目进度就会加快,项目投产提前后也会提高投资效益;过分压缩工期和赶工将会影响质量,工程严格控制质量就可能影响其进度;但如果工程质量严格而无返工,又会加快项目总体进度。项目管理的最佳目标就是进度快、质量好、投资省。
2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
从所参建项目的实践经验和总结来看,主要有人为因素、资金因素、技术因素、环境因素、设备材料和机具因素、气候因素等,其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干扰因素,这也是常被忽视和认识不到的方面,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1)工程参与人员对项目特点、项目实现的条件预判不全。对项目实施过程中设计、施工问题和风险没有考虑全面,过低估计了项目的技术难度,对多个工程参建方相互之间工作不协调的难度认识不够;对项目的交通、供水、供电问题与地方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畅;对物资供应困难预计预案不足。2)项目参与人员的工作变动、失误影响。地方建设局、质量监督、技术监督部门的人员变动、工作习惯都会影响工程审批、施工质量监检的进度。设计代表到场不及时,建设方内部各部门不能及时决策,施工总包方对专业分包方的选择失误等。3)对可预见事情应急处理不足、不及时。如对施工人员讨薪、洪水、恶劣天气、工程事故等事件应对不及时而影响了正常施工进度。
3进度控制主要应用理论
1)动态要求理论。进度控制是一个动态的控制过程。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偏差、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调整计划,重新执行又会产生新的偏差,施工中的计划控制就是采用这种动态循环的控制方法。2)系统理论。主要是指项目的计划系统、实施组织系统和控制组织系统。3)信息反馈理论。反馈是项目进度控制的主要环节,控制过程就是一个循环的信息反馈过程。4)弹性理论。编制进度计划时一般留有余地以应对风险,即进度计划具有弹性。在实际工作中可充分利用这些弹性动态调整关键路线。5)封闭循环理论。控制的过程就是计划、执行、检查、分析、调整、再计划,是一个封闭的动态循环过程。
4进度管理工作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4.1优先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①认真分析项目特点,构建好与项目相对应的管理模式与组织机构。项目编制标书时即应考虑好进度管理的模式和组织架构,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库中的规范工作模式、操作程序、业务制度,建立起最佳项目管理目标和机构。②建立严密的合同网络体系,包括配套的考核制度和规定,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避免相互的拆台扯皮,人尽其责。③制定三级工程计划阶段,要全面分析业主、设计、采购、监理各方的工作能力和具体工作量,量力而行。④设计方的选择及设计合同的签订,包括各专利工艺包的设计质量、供货速度的检查、评审。⑤施工方的招评标及施工合同签订,尤其是总包、专业分包方的选择,材料、设备供货合同签订时要进行进度风险评估审查。
4.2建好三级计划进度管理体系
①项目参与方尤其是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必须设立明确的进度管理机构,且要从项目前期就要介入。②贯彻执行途径要畅通到位,例会和专题会要坚持常态化。
4.3熟练掌握和应用三级计划的工作流程
4.3.1一级计划即项目的总体控制计划
为项目提出最终进度目标,为主要单位工程、分部工程提出开工、完工时间,同时提出和反映关键路线及彼此间的逻辑制约关系。
4.3.2二级计划即阶段性计划、分部工程计划
目的是有效落实保证一级计划,针对性在施工某一阶段或对某一专业做出具体时间安排。
4.3.3三级计划即周计划
是将二级计划进一步细化到具体施工安排中,属最基本操作性计划,计划最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可控性和及时性。
4.4及时进行项目进度计划的检查与评价
计划管理人员除通过月报、周报、日报等报表及时掌握工程进度及存在问题外,还要深入施工现场,检查和核实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第一时间内了解到工程实际进展,并定期组织现场进度协调会,及时解决进度问题和采取纠偏措施。
5及时调整工程施工进度
调整方法主要有两种:①压缩关键工作的持续时间。具体措施为增加工作面、加班延长作业时间、增加作业人员、施工机械数量的组织措施;采用施工新工艺、新技术来压缩施工间歇时间、使用先进施工机械的技术措施;采取进度奖励、提前支付施工资金、或对所采取技术措施给予适当补偿的经济措施;及时改善工程外部配合条件、改善劳动条件和环境等其他配套措施。注意在采取本措施时,要优选费用增加最少的关键工作为压缩对象。②组织搭接工作、平行工作,不去改变工作持续时间,而只调整具体工作的开始和完成时间。在单位工程较多且相互间制约较小情况下,适合采取平行作业方法;在单位工程受工艺关系限制可调整幅度较小的情况下,可采用搭接作业方法;具体工程中也可同时采取这两种方法。
6工程延期的进度控制
工程获得延期条件:①满足合同条件,导致工期拖延的原因不是施工方自身原因;②被拖延工作是计划关键线路上的关键工作。③满足时效性,即施工方要在延期事件发生后的14d内提出申请,28d内递交意向书,过期申请则无效,同时要对相应工作进行详细记载,及时提交书面报告。
7结束语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建议论文 篇4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智力情况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综合分组,让学生自愿报名分层,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成3个层次:A、B、C.其中,A层次,有很强的学习和读书能力、探索性和积极性、掌握知识能力,头脑灵活,思维缜密.B层次,能够按照要求进行阅读,能够自主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C层次,上课认真听讲,坚持努力,会进行基本运算,智力水平相对较差一些.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变化进行适当调整.教学分层A层:本层学生水平较高,必须按照高考的高要求进行教学,锻炼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握知识的内在本质,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提高对数学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B层:本层学生能力水平良好,需要按照大纲的较高要求使其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法则和数学原理,确保其数学的运算能力.C层:本层学生能力较差,需按照大纲的一般要求进行教学,教学中立足课本,注重基础知识,以会考和就业为目标来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尽可能多地对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授课分层具体授课过程中,首先安排前20分钟针对全体同学讲课,重点处理和解决全班学生的共同问题,综合性地讲解和指导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这20分钟,前2层的学生会掌握新课程的内容,之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能力训练和强化,但C层学生感到困难,掌握吃力,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熟悉课本内容的同时再进行巩固和强化训练,从而达到基本要求.作业分层在课堂中会出现很多习题,教师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状况,将作业分为3个等级布置给学生.对于C层学生设置为:基础题目和补缺补差的题目;中等的B层学生为:基础题目;基础性好的A层:基础题目和提高强化题目.采用教师抽查,学生核对和互查的方式.
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篇5
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摘要: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摒弃无效教学,改善低效教学,进行高效教学,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是教育实践问题的挑战,也是国际教育比较的启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高效课堂教学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是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热点。关键词:高中地理 高效课堂教学 实施建议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许多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有了一些转变,课程实施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课堂教学中仍然没有完全改变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局面,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的高耗低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针对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依据我校普通高中高效课堂指导意见,提出高中地理学科高效课堂实施建议。
一、地理学科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及要求
(一)基于地理新授课的基本模式
地理新授课要实现高效,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课堂流程和基本要求如下: 1.提出目标和明确任务
精心研究地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地理教科书,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通过多媒体、导学案或板书呈现和告知学生。需要指出的是学习目标的提出应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目标要指向特定的学生,不要使用“教会学生 ”、“使学生掌握”、“培养学生 ”等描述教师的行为。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如写出、说出、画出、比较、说明、阐述等,减少使用了解、领会、理解等不具操作和测量的词语。2.自主学习和适时指导 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组织学生依照导学案独立学习,如,学生独立阅读地理教材,掌握识记类的地理知识,独立记忆地理事实和地理数据、独立画图、列表、列关系式、独立计算、独立思考地理问题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每一名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观察学生自学进度、效果,要引导学生标注出疑难问题,提交组内讨论交流。3.合作释疑和互助研讨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进行组学,展示自学成果,围绕自学中的困惑进行交流研讨,要注意不是为交流而交流,要在交流中解决疑惑,形成收获,并集中归纳未解决的疑惑和新发现的问题,提交全班交流。4.启发引导和点拨精讲
教师根据各组提出的疑惑迅速进行整理,并结合已准备好的教学设计,对于小组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并加以解决。对于重要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学生易错和易混的地理知识,以及地理学科思想方法,进行点拨、讲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5.即时训练和整理提高
利用结对子办法展开测评与互评,如同桌之间对必须记忆的地理知识和必须熟练掌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进行相互提问,落实课堂学习效果。设计课堂即时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学习效果。检测性题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典型越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引导学生整理地理学案和纠错本。
(二)区域地理学习建议采取的基本模式
区域地理的学习,需要建立起准确的空间概念,形成科学的地图映象,从而能够正确描述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究地理问题。根据区域地理的学习目标和考核要求,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流程和具体要求如下: 1.建立区域空间概念
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区域空间定位,如从形状轮廓特点进行直觉推测;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加以准确定位;利用地理事物(如地形、河流、地名及资源分布等)加以辅助判断和验证。为了熟练地进行空间定位,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构建世界和中国的心理地图,二是加强对重要国家区域特征和重要地理事物的记忆。
2.比较区域地理特征
从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等方面认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从人口特征、城市特征、经济特征、文化特征等方面认识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也可以将上述几方面综合起来认识,或是在综合的基础上认识区域最突出的特征。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故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分析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主导因素。3.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成因
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入手,理解区域特征的形成原因。在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时,不能将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要运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4.比较区域差异
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揭示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比较相同点,可以加深对地理规律性的认识;比较不同点,可以认识区域的独特性,加深对因地制宜观念的理解。运用比较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根据比较主题的需要选定合适的比较要素,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大多适用于比较区域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纵向比较多用于同一地理区域不同阶段的变化分析。5.评价区域发展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尤其需要客观、科学地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全面、合理地评价一个区域的条件、现状和发展。要引导学生考虑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入手,分析得出区域发展优势条件(优势资源)和限制性因素;从区域人类活动入手,分析得出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从中寻找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三)地理复习课建议采取的基本模式
复习课(这里主要指高三地理复习)一般按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侧重于基础知识系统巩固的第一轮复习,其主要目的是逐章、全面、系统复习《考试说明》中所要求的基本内容,并辅以相关地理单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第二阶段,即第二轮复习以“专题”为载体强化知识应用与能力提升。复习流程及具体要求如下: 1.提出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复习要求,目的是引领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和方向。2.学案导学 将每节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式、图解式、图表式或问题式方案,学生依据学案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同桌提问、主动发问等方式进行。对于重点的主干知识设计成问题,以小组研究方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究和展示,促成主干知识点的落实,同时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精炼讲解,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以适应高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3.典题探析
设计一些符合高考要求的测试性题目让学生思考,并分析命题意图,确定解题思路,以获得解决测试性试题的体验。对于学案中的例题,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解题 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解,让学生寻错析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引领学生对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归纳 总结,形成规律性知识。
4.知识和方法整理
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对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 总结。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紧密联系的,将这种联系形成网络,便于知识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方法和技巧的总结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一定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教师不能包办代替。5.即时训练和评价
实施技能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以本节课的知识为主,编制即时训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学习效果。编写技能训练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试题应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控制习题数量,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便于学生自主检测与自我评价。
二、构建高效地理课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对“学”的研究和设计
教师要把备课的重心从研究自己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要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是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如学生已经具备哪些地理知识与能力,一节课中哪些地理事实、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学会的,哪些需要在老师的点拨和引导下才能学会,怎样的引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了解学生对哪些地理内容感兴趣,乐于参与什么样的地理学习活动。二是依据目标和学情,设计课堂学生学习活动方案。有一句格言说得好:“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设计支撑学生学习的活动,践行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理念,设计学生独立学习活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活动和设计学生反思活动等,形成活动化的地理课堂,反对“问答式”、“告知式”的地理课堂。2.设计具体的课时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拟定的在一课时内预期达到的具体的学习结果,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特点。因此,教师在设计前要思考:学生应从这节课中具体学到什么地理知识、技能、方法,怎样才能达到这些学习要求。一旦教师明确了这些问题,就可以列出课时教学目标。严格意义上的课时教学目标,有一套规范的陈述方式,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水平四个要素。①以学生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行为,不要使用“教会学生 ”、“使学生掌握”、“培养学生 ”等描述教师的行为。②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如写出、说出、画出、辨别、比较、说明、阐述等,减少使用了解、领会、理解等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③陈述学习行为条件与情境。如“运用地球仪或其它教具,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在水平面等压线图上,画出任一点的风向,比较说明不同地点的风速”。④说明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平。即“做得怎么样”、“达到什么程度”、“有多准确”、“多完整”等,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常常用“熟练地”、“准确地”、“全面地”、“独立”、“与他人合作”等行为表现水平的词汇,来描述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只有准确规范设计课时目标,才可能使课堂教学活动基于学生学习而展开。3.精心编制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具体方案,导学案的编写不要照搬地理课本内容,要体现教师的再创造,要汇集教师集体的智慧。如由备课组长在两周前将内容详细分工到具体人员,然后在上课一周前进行集体备课,集中大家的智慧对导学案进行补充或者修改,使其不断完善,最后,形成适合本班实际的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是高效课堂的抓手,导学案的关键在于“导”,教师编写导学案要有四个步骤,即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过程设计、达标测评问题。导学案中要突出体现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采取什么方法学习所学内容,以及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如阅读地理教材时,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地理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阅读分析各种地理图表信息内容时,要明确读图的顺序和注意事项,以利于正确、有效的提取地理信息。
导学案一般要求按照教材知识结构设置问题,并标明和体现难易层次。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呈现知识点要少用填空方式,避免学生照抄课本;②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不宜太多、太碎;③语言叙述应有启发性、激励性,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这种地理现象你认为是怎样形成的,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等等。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细心、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导学案必须生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知识的堆砌,更不是习题集。教师需要用一半以上的精力编制导学案。4.认真进行课后反思
如果说教师课前行为主要是设计和准备,课中行为主要是组织和引导,而课后的行为则应是反思和改进。教师对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分析,如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状态,学生思维过程和学习活动组织是否有效,教师是否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激发、唤醒等。还要善于接受同事、专家和 领导的评价和建议,并能根据反思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持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建议 篇6
一、以积累词汇和把握英语句法为基础, 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通过翻译, 描述事物和发表议论, 启发诱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训练要及时批改, 指出或纠正错字和病句, 并进行适当的评价和分析, 不断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同时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英文句法, 为更高层次的写作训练打好基础。
二、分文体对写作进行专题训练, 培养学生对各种文体的语感
收集同一文体的范文供学生朗读, 培养学生对某一文体的语感, 在此基础上,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文体风格并根据所学范文进行写作, 及时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纠正并参照范文对其作文进行评价。最后选出最好的学生作品为范文, 供学生们参考学习。通过对各种文体的感知和简单的仿效, 使学生逐步地掌握各种文体的风格, 固定格式和写法。
三、进行详细的写作步骤的训练, 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中围绕以下四个步骤进行写作训练:
1.备写阶段。根据所提供的写作材料, 手中所占有的材料和了解的事实, 及时获得有关主题的信息。同时分析材料、审题, 拟好写作提纲。
2.起草作文。根据审题, 确立写作文体, 主体 (使用的人称) 和基本时态。
3.根据材料提供的整体情节或主题思想, 写出关键词和中心句。
4.拓展思路, 围绕主题不断地丰富文章内容。
四、引导学生把握作文各段的要领写出结构完整、主题鲜明的英文作品
中学英语写作一般分三段, 即引导段、支撑段、结束段。
引导段的主题句 (theme statement) 不能只陈述事实, 而要说明自己的观点。支撑段是围绕引导段中的观点进行阐述, 教导学生运用有力事实和例子对中心句进行充分的论证。同时分清主次, 把与主题关系最密切, 最能体现主题的信息提炼出来进行详写, 对次要的进行略写。结束段简要重述观点, 即篇尾点睛。
五、在教学中要经常提醒学生必须注意的几点
1.过好审题关。审清题目要求, 包括文体、题材。
2.过好语法关。除了注意情节的完整性之外, 特别要注意句子的完整性, 人称、时态和语态等的一致性和行文的连贯性等。
3.为了使文章连贯, 要恰当地使用连接词。
4.书写要细心、工整, 避免涂改。
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地训练。
宜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建议修改稿 篇7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信息素养也是当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在高中阶段开设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是高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教育课程,以提升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高中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高中信息技术知识,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每位学生在高中阶段得到良好发展,从而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成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基础。
一、教学准备
1、深入理解和钻研高中课程指导纲要,明确高中必修与选修阶段的教学目标与任务;熟悉必修、选修教材的内容和知识体系,把握教材中必修和选修部分在学科体系中所占的地位、作用和内在联系。
2、注重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更新,提高高中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也更新较快,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及时更新陈旧知识内容,熟练掌握高中课程标准(纲要)中规定的教学内容。
3、对学情分析时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及家庭计算机学习环境等情况,全面掌握高中阶段的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
4、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四个维度进行设计。由于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状况、学习环境等不同,导致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较大,教师可设计多级学习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兼顾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5、熟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所必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并将其与当前主流的软硬件资源进行对比,结合校本实际,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课件和学习素材。积极开发相关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并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6、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分析时应关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并将其与当前主流的软硬件资源进行对比,找到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切入点。
7、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体现清晰的过程结构,围绕教学重点安排教学环节,通过选用有效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环节与环节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遵循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念,以及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认真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l)设计贴近高中学生的实际问题和任务情境,高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强,因此高中的教学活动设计必须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探究欲望。
(2)充分考虑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根据教学目标经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预计学生的学习问题,预设各种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尝试教学法”“主题活动法”“游戏竞赛法”等,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组合,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差异性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3)设计各种有效方式或评价量规对高中学生的学习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馈。
8、板书(课件)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关键知识点,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择板书的呈现形式,并注意简练、规范、美观。根据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及特点,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要设计能方便学生学和老师教的教学网站,并且提供大量的高中课程教学资源。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1、课堂引入应遵循简短、高效原则,要发挥信息技术的技术优势、调动各种感官,以达到吸引学生和质疑问难的目的。要围绕教材重点、学习关键点精心组织教学提问,根据能力差异体现问题的开放性与层次性,问题的来源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师生交互、操作实践中动态生成的。
2、要坚持精讲多练原则,选择合适的讲授方式和时机,控制讲授和演示时间。演示操作要规范、细致、熟练。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表述、形象的比喻将抽象信息技术知识通俗化、情趣化,教学语言要简练、情境描述要生动、环节过渡要自然、专业术语要规范、设问小结要清晰。
3、课堂教学应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使高中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高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让高中学生亲身经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与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指导高中学生学会选择与确立主题,分析需求并规划、设计内容,根据需要与创意获取并加工信息,准确表达意图或主题思想;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的各环节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要重视师生互动,善于捕捉学生表达中的亮点与不足,及时总结提炼学生中有价值的学习经验、多样化的操作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4、充分了解高中阶段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根据教学实际落实多级学习目标,提倡课堂教学中学习目标的自主选择,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注重培养高中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屏幕提示、网络资源等方式辅助学习,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磋商、协调中集思广益,达成教学目标。
5、要使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成为高中学生有效学习的工具,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学习操作。板书的呈现应按照教学过程的展开和学生共同提炼逐步推进。自主开发的学习网站、课件应成为教材的拓展和延伸。
6、上机操作应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主要形式,要充分保证每节课学生操作时间,加强巡视指导,提高上机操作规范性和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解决操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要做到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集中指导。
7、采用有效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交流和评价。在评价中,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评价方法的多元性。注重课堂上的即时评价,及时了解学生操作和学习状况,择机作出教学调整。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示范操作、典型作品展示环节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技术观、思想观和审美观。
8、每节课要预留课堂小结时间,结合课堂回顾和技术展望两项内容,小结内容应包含本课所获得的知识、所掌握的技能、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等。
9、加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组织管理,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和秩序。网络控
制平台等教学系统使用要遵循精简、有效原则,教学系统多应用于情境创设、操作演示、作品展示等环节。要把握控制的时机,选择控制的方式,充分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和节奏感。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如死机、网络不通等“教学事故”,要有预案,在不影响整体授课的前提下妥善解决。
三、教学评价与考核
1、作业布置应根据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等进行,作业的形式主要有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操作等,要让学生明确作业的内容和要求,注重作业的及时性和延续性。
2、根据作业类型,利用学校网络平台、FTP、E-mail或自行开发的作业系统等平台进行作业的收发和管理。对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及时进行批改、记录、反馈,及时分析、讲评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根据教学目标,弥补教学缺陷,调整教学策略。
3、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高中阶段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适时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要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引导高中学生能正确评价自我和评价他人,正确对待评价结果。
4、教学评价的开展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高中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学生实际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终结性评价主要考核高中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高中信息技术的必修与选修部分可分开评价考核。
5、注重作品评价中的导向作用,根据教学要求,制定合理的作品评价量表,从作品的主题性、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等角度进行分析。
四、课外活动与辅导
1、有效的课外辅导能让学生不断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得到有效的提升。辅导的内容是动态的,是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相关的,是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联系的。为满足不同的辅导需求,可以采取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利用网上学校、学科论坛,或者以其他信息技术工具为载体的基于网络的辅导形式进行。
2、高中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要根据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理念来组织设
计活动,应根据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组织开展电脑节等专题教育活动,将高中信息技术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加强活动的组织与规划,也要充分发挥高中学生在活动组织中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8
广东省潮州市金山中学 张祥勇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根据理科综合考试的发展趋势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加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高考;实验基本功;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杨振宁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但他对物理实验和实验教学非常重视,曾给《物理通报》写了一则题词:“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这一精辟论述表达了物理学界的共同见解。近年来,杨振宁在对国内物理教育做了大量考察后指出,中国的物理教学有一个倾向,即使人觉得物理就是逻辑。他认为物理学不单是国内大学中“四大力学”这样的骨干,还应是有血有肉的,还应和实验、现象、实际联系在一起。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实验起过重要作用,现在正在起着、将来必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对于物理学家大概是没有争论的。但是在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感到,物理实验仍未得到充分的重视,物理实验教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当然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针对近几年高考物理实验试题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加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对策和建议,与同行教师一起研究探讨。
一、对近几年全国高考物理实验试题(广东卷)的分析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通过考查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并把对能力的考察放在首要位置。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五种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考试大纲对实验能力做了明确的要求:“能独立地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这个要求近几年没有怎么改变。
从我们广东省的高考情况来看,每年基本都有两道实验题。2005至2007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广东卷)中实验题20分,占试卷总分(150分)的13.3%;2008、2009年实验题24分,占试卷总分(150分)的16%;2010年广东理综试卷中物理实验题18分,占物理部分总分(100分)的18%,这个分值和所占比例跟其他省市的相当接近。可见连续多年高考物理实验的题型基本稳定,所占比重逐渐上升。综观这几份试题,我认为还具有以下3个基本特点:
1.实验基本技能几乎每年必考。例如“读数”的考查几率相当高,2007年、2009年考了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2.不排除考查教材中基本的学生实验。一般来说,电学实验就是考仪器选择、连线、误差分析;力学实验考打点计时器就一定考速度、加速度的测量。例如2007年、2010年考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物体的运动,通过分析纸带求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
3.通过学生实验的延伸与拓展,突出了对学生的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的考查。例如2008年考了“利用直流恒流电源和电压表探究一种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2009年考了“利用电流表和电阻箱探究一种金属丝的电阻率”,2010年考了“利用电压表和电阻箱测定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这类题目具有很好的区分度,能把不同层次的考生区分开来。
可以说物理实验的重要性通过高考试题得到较好的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验能力通过高考实验设计也能得到很好的考查。再对照其他省市的高考试题,也能够看到这些特点,这也是我们的进行实验教学的一个方向。
二、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些情况
这两年我在高三级担任物理科教学工作,每次测试结果出来后,学生在实验题的完成情况都是我分析的重点。下面列举了学生经常出错的4种情况,从中就能够看出一些问题:
(1)对“有效数字”相关的运算或估算,答对率很低。有的同学是把“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理解为“小数后两位”,而运算部分则往往出现单位的换算、数量级的运算错误等。
(2)没能掌握好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毫米刻度尺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有的学生对测量工具的结构原理不了解,给出莫名其妙的读数。大部分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分不清楚测量数据估读到哪一位。像螺旋测微器的读数,经常出现了“0.21mm”、“1.10mm”等读数。
(3)未能很好掌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表现出来就是实验的连线和读数出错率很高。例如考查连接实物图的时候,经常就有学生把线连接到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上。
(4)与纸带有关的测量问题,这类题目从高一开始就做实验,并经常讲和练,但学生仍然经常出错。例如在“利用纸带求加速度”的实验题中,学生答题时用“计算各段加速度求平均值”代替“逐差法”,或只计算一段,反映出学生不理解“逐差法”的作用。
很多次测试的结果都表明,高三学生的实验能力是个弱项,实验的基本技能依然掌握不到位,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更亟待提高,对普通学生来说设计型的实验题“满脸杀气”、“望而生畏”。
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主要原因是:
目前实验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简单化、实验过程形式化、实验结果唯一化的现象,学生的物理思维、实验方法、探究能力得不到预期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普遍较弱。
另外,大部分省市采用“小综合”或“大综合”模式之后,导致物理教学课时变少,实验课时被压缩。由于物理教学课时的限制,有些教师放弃了某些课堂演示实验,甚至一些必须由探究实验得出结论的新课,也被简单的“说过去”;有些教师认为“做好一个实验不如讲好一个实验”,变物理实验课为师生“纸上谈兵”课。
教师在教学中对实验这样的处理,会在学生中造成相同的认知,直接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验、轻探究,学生以“背实验”代替“做实验”,其实验技能必然得不到提高。
君不见,由于实验题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很多学生把物理考纲列出来的11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数据分析处理等等内容一遍遍复习、死记硬背,花在上面的精力不少,但效果却不明显。
三、物理实验教学的备考建议
针对目前学生实验能力的掌握情况和高考的改革趋势,我提出以下的建议:
1.重视实验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物理实验基本功是指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实验基本功的训练主要是在高一阶段,教师要充分重视课本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要求的分组实验一定要做。
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演示实验的规范性。物理演示实验本身就是技能的展示,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演示时的一举一动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时的依据。教师做课堂演示实验前应先多次演练,力求操作演示规范、熟练、完整,确保课堂上效果明显,一次成功,使学生信服。对较复杂的实验,还可利用多媒体的仿真实验作为辅助,逐步展示真实实验的动态过程。
另一方面,在做分组实验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必须对本次实验原理、所用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能清楚了解(当然学生能够自己设计出来的更好),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参与到实验操作中,并如实记录实验的原始数据,等等。这些分组实验对于训练学生的实验基本功、规范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个分组实验,训练了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知道了两种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结构,学会了通过打出的纸带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如何求解速度、加速度,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学生拿自己辛苦劳动之后得到几条纸带来分析小车的运动,能更形象具体的理解物理规律,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在课外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动手做实验。比如,学生想做实验了,就向老师提交实验申请书──包括实验的名称、目的、原理、器材和预约的实验时间,然后教师从实验的可行性、实验室仪器的准备情况等方面考虑学生的申请,给学生安排具体的实验时间和地点。而学生则可通过查阅参考书、约请同学或约请教师来指导等途径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切实提高实验能力。
2.设置实验新情景,提高学生的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物理实验,力学和电学既是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特征是:电学为主,力学为辅,兼顾其他;既重基础,尤重迁移。比如测电阻的实验几乎年年考,题目年年翻新,角度常常变化。虽然实验的情景很新颖,但实验试题中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要求仍然立足于课本实验。
比如2010年广东理综试卷中,第34题第(2)小题,围绕“利用电压表和电阻箱测定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展开,这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要求的实验,不过提供的实验仪器与教材上有所不同。题目中巧妙地引入了“电阻箱的读数”、“电压表和电阻箱测电阻”、“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补充实验步骤”、“连接实物电路图”、“分析实验误差”等实验技能和相关知识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三维课程培养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对理综模式下的物理实验的教学和备考很有启发作用。
因此在复习时要注重教材上的实验。教师可以从教材中选取一些典型的实验,在同一个实验中设置新情景,引导学生将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方法迁移到新情景中,根据实验目的和提提供的仪器设备,开动脑筋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既通过多种方案的设计、论证等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又通过实验操作验证设计得合理性,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例如“电阻的测量”的复习可按以下方式进行,设置新情景,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1)复习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
①实验器材:待测电阻Rx(用电阻箱,阻值为5Ω),学生电源、电压表(量程3V,内阻约3kΩ)、安培表(量程0.6A,内阻约1.5Ω)、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10Ω)、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
由于电阻箱是精密的仪器,不能长时间通电。要求学生先设计出测量电路图,然后连接电路测量,最后通过测量结果分析安培表外接法和安培表内接法适用的对象。
大部分学生习惯的采用滑动变阻器的限流接法,从测量数据看,相比安培表内接法,安培表外接法测量出来的结果误差更小。
接下来把实验器材做了调整:
②实验器材:待测电阻Rx(用电阻箱,阻值为150Ω),学生电源、电压表(量程15V,内阻约15kΩ)、安培表(量程100mA,内阻约10Ω)、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10Ω)、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
学生经过简单分析,还是采用滑动变阻器的限流接法、安培表外接法来测量,但是在调节电压时感觉调不动了,有不少学生有了疑问。教师可以适时指出,待测电阻的阻值是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的15倍,滑动变阻器的限流作用不明显了,提出用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来调节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教师在这里可以进行小结:对电阻测量的实验电路中,一般先设计“测量电阻部分”的电路(包括待测电阻、电压表、电流表,体现测量的思路),再设计“提供电源部分”的电路(包括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提供电压和电流);从“测量电阻部分”来总结安培表的内接法、外接法的理论依据以及使用条件;从“提供电源部分”来总结滑动变阻器的分压、限流接法的理论依据以及使用条件。
(2)重点训练“测量电阻部分”电路的设计
①如果知道电表的内阻,怎样计算电阻的真实值?如何使用伏安法测量电表的内阻?
②如果没有电流表(或电流表不合适),而有两块电压表(已知内阻)应如何设计电路测量电阻?反之呢?
③如果只有电压表和一个电阻箱,应如何测量电阻?反之呢?
„„
大家知道,物理是难学的,学习物理是辛苦的。而眼前这些学生在讨论、设计、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既有思维的碰撞又有实验的及时验证,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快乐的。同时学生对伏安法、替代法、半偏法这些测量方法有了一个切身体会,也明确了如何设计一个测量电阻的电路。
教师在这里可以进一步总结:电学实验无非就是在电压U、电流I、电阻R、电动势E这几个物理量的测量上做文章而已,这是电学实验区别于力学实验之处。今后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处理类似的探究性实验。
3.注重物理思想的总结,提高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每一个实验都有各自的设计思想,一个成功的实验,其设计思想总包含着对已有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造性构思。引导学生领会前人的实验设计思想,是一条培养学生具有设计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
比如,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为什么要两次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在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时,为什么要使长木板倾斜以平衡摩擦力?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要验证 mv2=mgh,,为什么要选第一、二点距离为2mm的纸带?在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时,被碰小球的质量为什么要小于入射小球的质量?还记得“控制变量法”吗„„实际上所有的实验都要在控制上下功夫,实验的精髓就是“控制”。
再看另外一些例子,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时,用打出的纸带上面的点数来计算时间,用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来计算速度和加速度,在电学实验中,电流表用指针偏转程度的大小来表示电流的相对大小,历史上卡文迪许使用扭秤研究万有引力常量的时候,由于引力非常之小,他先通过测定力矩来测力,又通过石英丝的扭转角度来测力矩,再通过光点的移动来测定石英丝的扭转角度,这些就是“测量变换”。
再比如人们熟知的守恒定律,像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它们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物理规律具有多种“对称性”的必然结果。
„„
诸如此类,不多列举了。
物理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学发展史上,人们看到,实验发现和研究与理论探索是互补的,它们共同或交替的促成了物理学的进步。和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教授,在1987年提出物理学家的两个定律:没有实验家,理论家趋于浮泛;没有理论家,实验家趋于摇摆。我们相信,只要广大物理教师能取得这样的共识,物理实验教学弱化的趋势必能得以扭转,物理实验必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新乡、张军朋,《物理教学论(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版
[2]梁旭,《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3]陈刚,《新编物理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浅析高中音乐课程教学现状与建议 篇9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学的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自国家颁布《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以来,全国各地的音乐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支稳定的高中音乐教师队伍。学校对音乐教育有了一定的投入,在音乐教学器材、设备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高中音乐教育由此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高中音乐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当中依然处于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 1) 学校方面。大部分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很少考虑学生的特长、学生的个性和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学校全力以赴地对学生加大对语数外等主科的培养,对音乐、美术等一些学科忽视。高中音乐开课学时偏少,很多学校以各种理由少开或不开音乐课。
( 2) 学生方面。学生虽然喜欢音乐,但在考试压力下,学生对高中音乐课程也并无多大兴趣,认为其可有可无,忽略了高中音乐课程在高中课程学习中的地位。有些学生一味地追求流行音乐,对其他风格的音乐了解较少,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兴趣不大。总体来说,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偏低,音乐知识了解的不够广泛,小初中虽接受过音乐教育,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 3) 教师教学方面。因音乐课程在高中课程中并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很多音乐教师的教学态度并不积极,没有认真体会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依旧单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带领学生演唱歌曲、向学生灌输乐理知识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减弱了音乐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内容陈旧、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不多。
二、对高中音乐课程教学的建议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或艺术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作为高中音乐教师,经过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对现行的音乐教学现状提出几点建议,与同行交流。
1. 明确教学目标
高中音乐课程教育应该要促进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其认知的发展,帮助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等方面的意识与能力的发展。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着重培养高中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态度、审美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学校要提高认识,执行音乐课程标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音乐课程已成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普通高中音乐教育是一种音乐文化教育,每位学生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因而,高中音乐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必要的。
2.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的特点,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高中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觉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组织各项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音乐学习更有趣、更容易。要充分体现音乐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教学音乐鉴赏、歌唱、演奏等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选取优秀作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中一些中外作曲家的优秀作品以及当代流行的通俗音乐,使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与世界其他民族音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培养学生广博的音乐美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歌唱时,教师要教学生正确的呼吸、发声,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可以结合学生个人兴趣培养学生逐步掌握演奏乐器的基本技能。更进一步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模仿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作水平。
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尽量保证重点曲目的教学与鉴赏。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适当引入流行元素。
3. 提升师资水平,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态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原有的专业知识水平上,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主动地运用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使音乐课堂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比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互帮互学,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根据学生的特长与兴趣,可以合理分组学习,协调各组综合能力,使全体学生获得成长。
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适当地了解有关学科的知识。新课改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因此,教师要积极了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高中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应该紧跟时代,做到与时俱进、因地制宜,要把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教师要对学生始终持肯定态度,多赞赏和鼓励,不把学生暂时的不足当作问题摆在面前,鼓励学生多学多唱。有些学生音乐基础较弱,对音乐基础知识缺乏一定的了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学习规律,激发其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引导学生打好基础。在高中教育中,面对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自己观点的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从听、唱、想象、思考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断完善提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多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作品中的节奏、旋律、音色等的变化和特点,体会作品中的情感、意境。然后,从音乐作品本身入手,介绍乐曲的背景知识,侧重介绍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最后,要教给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使学生懂得节奏、节拍、旋律行进、调式等。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高中音乐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高中学校与音乐教师的共同努力。音乐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与研究态度,使音乐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几点建议以期能够对高中音乐课程教学改革起到些许借鉴作用。改善普通高中音乐教学现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关注,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与坚持不懈地努力。
摘要: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有利于学生审美的发展及其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在我国音乐教学领域,存在着高等学校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脱节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脱节。笔者通过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对现行的高中音乐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与看法。
【高中语文教学进度建议】推荐阅读:
高中体育教学进度计划12-03
高中生物教学进度安排模板09-27
高中化学教学建议10-19
高中英语作文教学建议08-15
高中语文06-22
高中语文美育10-17
高中语文课堂05-29
高中语文选修06-21
高中语文课程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