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乡村振兴

2024-08-31

心得体会乡村振兴(精选6篇)

心得体会乡村振兴 篇1

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两篇

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这既是今后一段时期统领农村发展的总纲领,更是新一轮乡村发展的重大机遇。

近年来,我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以“我的村庄我的梦”为载体,努力让农村更美丽、更文明,让群众更富足、更幸福。

但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产业发展缺乏持续能力、生态环境治理任务繁重、村民文明程度不高、农村基层治理有待加强、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

为此,建议:坚持党建为魂坚持以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以党建统领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发挥堡垒领航作用。

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的理念,推动支部作用核心化,建立乡村振兴项目库,以开展“书记晒项目”等活动为抓手,狠抓项目落地。

二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激活红色细胞,建立以返乡干部、党员、乡贤等为成员的乡村振兴委员会,把乡村振兴作为检验党员干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的主考场,完善党员积分制管理,强化考评结果运用,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热情。

三是发挥志愿服务作用。

积极推行“党建×”工作模式,围绕乡村发展,常态化开展党员志愿活动,建立党员包干联系、党员帮扶指导、党员带头落实等工作机制,打造基层党建铁军。

坚持美丽为先以“美丽”为突破口,全民发动、全域提升,推动美丽乡村由“盆景”变“风景”,把农村作为一个大景区、大花园来谋划。

一是全域整治,让“干净”成为第一感官。

坚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清理整治最急需”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全力推进垃圾、公厕两大革命,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开展卫生厕所建设、改造、普及,努力实现“污水不横流、垃圾不落地、危房不住人、杂物不乱堆”。

二是全民参与,让“美丽”成为自觉行动。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做到村村整治、家家行动、人人动手,打一场全民战役。

落实“门前三包”制度,即“包干净、包整治、包美化”,引导农户做到门前屋后见绿、见花、见小品,形成有品味、有特色的景观。

开展“美丽家庭”等创建活动,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坚持产业为本把“富民”作为乡村振兴的落脚点,着力提升产业链的融合度,打通农村经济发展梗阻。

一是加大政策帮扶力度。

建议中央和省、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进行以奖代补,重点用于土地流转后实行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经营主体奖补,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实现产业链式发展。

树立“一个村就是一家企业”的理念,积极推行“村+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拓展农业多样性,如发展深加工、旅游农业、创意农业等,引导农业产业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展。

三是加快农村“触网”进程。

坚持把农村电商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引擎,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出台农村电子商务专项扶持政策,充分激发草根创新智慧,大力培育电子商务特色村,努力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发展,拓展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坚持治理为重大力构建“法治、德治、自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提高基层治理能力。

一是创新基层治理。

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实施村级“领头雁”工程,全面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深化基层网格员队伍建设,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

二是规范基层权力。

积极探索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全面梳理村级权力事项和村干部权力事项,深化农村“三务”公开,全面推行村务联席会议制度,切实管牢“微权力”。

三是深化基层改革。

以“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治理体系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

坚持文明为要积极开展农村乡风革命,以党风引领村风民风,培育文明乡风,筑牢精神家园。

一是破陋习。

发动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投身到移风易俗中来,从源头上破除乱堆乱放、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陋习。

二是立规矩。

坚持推进文明乡风的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严格落实卫生管理保洁机制,坚决避免“突击一阵风、过后老样子”的现象。

三是树新风。

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村级文化礼堂的主阵地作用,以“最美榜样”引领文明,以“家风家训”传承文明,以“乡贤文化”涵养文明,让文明正气在农村蔚然成风。

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2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固本之举。

优化队伍建设,培养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高素质队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从队伍建设着手。要注重培养选拔具有工作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的干部,提高班子专业素养;要鼓励培养机关优秀年轻干部、高层次人才、后备干部等到基层一线磨炼、锤炼,充实乡村一线干部队伍;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深入推进村干事工作机制,逐步实现一村至少有一名下派干部;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抓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严把发展党员关,落实政治审查制度,稳妥推进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要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力军。

丰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载体,强化基层党组织创新能力和战斗能力。要强化以创新型党组织创建为统领,以提升村级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大力创新骨干队伍建设工程、创新阵地省级工程、活动创新工程、制度创新工程等“4大工程”。要加大基层一线干部关怀激励,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村干部报酬可持续增长机制。同时,细化强化对村干部的管理以及奖惩,稳定提高村干部待遇和报酬,切实加大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投入,充分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活力和激情;持续开展“后进村”党组织整顿提升工作,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进行排查、转化、升级。组织发动党员群众积极参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村霸”问题专项治理,共建健康美好乡村环境;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灵活运用人才资源和地理资源等,结合“三变”改革,努力创办一批村级产业,激发自身“造血”动力,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人才引进及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力军。以重点带动整体建设,继续实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优化人才区域布局,补短板、强弱项。以政治引领吸纳增强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开展专题培训、轮训,全面提升干部能力素质。围绕“三大攻坚战”、全力推进大生态战略花溪十大行动,针对进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部门、重要岗位人员等,开展城乡“三变”“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岗位胜任力”等专项培训;二是用好“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乡村宣讲队”资源,注重将乡村振兴战略知识和相关政策向农民群体进行宣传。

心得体会乡村振兴 篇2

在21世纪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里, 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 工作的压力不断增大, 人们渴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通过旅游放松自己的心情, 而乡村凭借舒适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景点以及轻松的节奏备受人们的喜爱, 正是因为如此, 乡村旅游得以迅速发展, 农家乐、农业采摘、颇具特色的农业服务以及独特的人文景点观望等都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项目。但是, 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就必须要不断推出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的乡村旅游特色服务。由此可见, 对于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探讨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乡村旅游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不仅仅可以让人们体现到来自乡村的独特乐趣, 给人们提供一个放松心情的良好场所, 更为重要的是乡村旅游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乡村旅游对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

中所周至, 农业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就必须要有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的结构, 而乡村旅游恰恰可以很好地达成这一目标。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中, 种植业为主, 养殖业和畜牧业以及农产品的加工为辅, 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农业经济, 但是上述这些往往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而且科技性也不强, 为此特别需要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 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起到良好的调整作用。

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拉动农作物的供需关系, 同时对于农村一些诸如道路、运输等硬件设施的改善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等, 由此可见, 凭借乡村旅游的这些独特的优势, 恰恰可以很好地优化现有的农业经济结构。事实上, 这种优化与促进是星湖的, 因为这些产业的增长和加强反过来也能帮助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说, 乡村旅游与农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农业、加工业、贸易、以及餐饮业这些产业都能对乡村旅游有很大帮助, 同时乡村旅游也能拉动这些产业快速增长, 从而实现联动效应。

2. 乡村旅游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 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 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乡村旅游的出现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可以让更多的村民找到合适的工作, 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进一步缩小城市和乡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与此同时, 由于乡村旅游的火热, 也拉动了当地其它产业的经济增长,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发展乡村旅游振兴农业经济的策略分析

要想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 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产业链, 实现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提及旅游的产业链, 我们通常认为它就是以旅游者为核心, 以全面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实际需求为主要目的将旅游者最关注的目的定义为链核, 其他一些如农产品、自然景光、服务质量等相关产业为链条, 提供给旅游者以一整套的服务整体, 帮助旅游者完成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旅行和游览。

简单地说, 就是以自然景光为产业链的链核, 将旅行社、饭店、住宿、当地特产等行业链接成一个旅游链提供给旅行者。而通过加强旅游产业链的作用就是在于将这些链条上的资源强化, 比如产业链上的饭店就需要主打城市里吃不到的当地特色食物;农业链就需要以价格低、无污染的农业产品来吸引旅游者、土特产就需要在质量上和便携性上做文章;当这些产业链条都得以加强时, 就会极大的刺激旅游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付出消费, 从而达到拉动当地农业经济各个行业协调发展的目的,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着更高、更强、更广的方向发展。

2. 进一步深化城乡旅游合作, 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进一步深化城乡之间的旅游合作, 就是要尽可能地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及优势的互补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当下特别流行的城市的名片效应, 就可以有效吸引更多的投资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实上, 乡村的旅游虽然颇具特色, 但是在经营的理念、经营的意识以及信息化的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的差距, 通过城乡之间的旅游合作, 可以有效改善乡村旅游在上述诸多方面的不足, 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积极效用。

3. 发展乡村旅游循环经济, 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乡村旅游而言, 最为核心的部分当然要数自然风光了。换句话说, 自然风光是乡村旅游的有效载体, 如果这个载体一旦遭受了破坏, 势必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为此, 我们一定要有效保护这种自然风光, 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为此, 笔者认为在对乡村旅游进行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 一定要严格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对当地的旅游资源和环境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的开发与保护, 切忌不可过度开发, 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 近些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之快。但是, 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的是, 只有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发展, 才能持续发挥乡村旅游对于农业经济的良好推动作用。如果为了一时的经济效益, 而过度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话, 势必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不仅仅会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发展, 也会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较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与改善, 对于生活的要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满足最为基本的满足, 而是更加注重追求生活的质量和品质, 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开始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喜爱。也正是因为如此, 乡村旅游开始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着积极的贡献。如何在乡村旅游的道路上不断谋求新的增长点, 进而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重要作用已经逐渐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 文章以“发展乡村旅游, 振兴农业经济”为主要研究对象, 并对其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希望能为大家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业经济,思考

参考文献

[1]赵承华.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 2007, (3) :28-29.

[2]荣聘.浅谈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4) :243.

心得体会乡村振兴 篇3

夏铸九:区域不均的问题是改革开放纳入全球经济之后都市化中国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结构性趋势下,广大乡村地区的首要课题是地方产业的振兴与地方社会的活力与自主性如何确立。面对地产资本、旅游投资与游客进入,地方能在规划上,由战略定位、保护与保育规划、到负责任的旅游,以至于草根小区营造上预做准备,可以将破坏减低,为乡村地方谋福祉。

海峡旅游:对于一个乡村而言,什么样的规划才是好规划?

夏铸九:规划的目标、规划的内容、执行的手段必须讲究,首先,认识地方村落的真实问题,从而,站在地方的立场出谋献策,以及,针对地方文化的活化保存与地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未雨稠缪,而非放任造成不可逆转破坏。

海峡旅游:“乡村营造”的终极理想是什么?应该如何推进乡村营造?

夏铸九:乡村营造的理想是有自主性的草根小区与有自主性的农民的诞生,他们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真实需要,有自觉与自我组织能力的地方小区是乡村营造的条件,他们不但是自在的农民,而且是自为的农民。期待地方政府的角色能发挥关键的作用,对地方小区开放而包容,过程宜平等对话,对地方发展则避免短视,避免造成地方文化与生态上的破坏,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至于专业者则为提供技术支持的角色,而不符合地方水土、移植套用则是专业大忌,反客为主的专业者是装了半瓶子水的专家。尤其期待发挥“互联网+”的力量推动乡村营造,造就21世纪网络社会才可能发生的,结合电子商务与有机农业生产、深度文化旅游以及生态旅游,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海峡旅游:旅游被很多人看作是乡村在农业之外的重要新兴产业,您怎么看?

夏铸九:旅游无疑是有巨大市场的新兴产业,旅游产品提供与消费者的条件俱足,但是,大众旅游若是不经规划与引导,很容易造成地方文化与生态上的破坏。大众旅游本身经常造成“上车睡觉,下车尿尿”,高峰期间游客过多,人车船拥堵,廉价仿制地方特产一扫而空,留下遍地垃圾,不但旅游本身质量难以提升,旅游者自己不满意,对地方的冲击也是灾难。要经过有地方自主性的旅游规划与地方小区的营造,才能转往深度的文化与生态旅游,或是养生旅游,以及朝向负责任的旅游,才能形成旅游者与乡村之间的良性互动,既使地方受惠,旅游者也获得身心的满足。

海峡旅游:乡村要发展需要采用什么有效的产业模式?

夏铸九:使乡村产业的发展模式加入人的因素,地方的参与者具备自主性经营的能力,才可能形成有意义的产业模型。譬如说,养生产业中的养生旅游,地方首先要有懂得禅修养生之道的大和尚、大师父或是道长,然后,塑造适当的地方与时间,规范参与修习者,这是一种可以参考的个案。

(本文仅代表受访者观点。)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4

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20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对多年“三农”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正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之处可以从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来认识,意义重大。

价值维度上的创新

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文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明确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制度维度上的创新

高起点。与新农村建设不同,乡村振兴战略首先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规划。《规划》通过与文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至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包括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等,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高标准。乡村振兴,法制法规先行。一方面,文件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把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多年来,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需要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各地方可以从本地乡村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文件提出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这意味党对“三农”的领导法制化了、制度化了。

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旨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全方位高质量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其中,若干制度创新值得关注: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上述举措旨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创新性政策举措改变了以往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均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的做法,通过跨省域调节,可以大大提高节余指标的含金量并用以反哺农村。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这些制度创新有助于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

组织维度上的创新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打造一支新时代“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为此,文件强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打造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

打造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从基层党组织抓起。文件提出,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文件首提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上述经营主体及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的骨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件指出,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积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国现有两亿多小规模兼业农户,多数年龄偏大,有的是老人和妇女。现阶段的迫切之举,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使之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红利。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5

【篇一】

2020年是即将圆满实现脱贫攻坚工作收官,全面接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起步之年,近期中组部下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如何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助推2021年乡村振兴工作意义重大。

一是紧扣“五大振兴”要求构建新的考核体系。

2021年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为重点的考核体系有效衔接和过渡,设置“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为重点的综合考核+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面向产业大户等以奖代补为主导的专项考核新的考核体系。对镇乡村振兴支撑考核指标赋重分、出重拳;对部门体现单位职能差异化设置乡村振兴考核指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精准分解乡村振兴工作任务,形成“考核委领导、考核办统筹、牵头单位推进、责任单位落实”的一体化考核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全方位建立乡村振兴考核压力传导机制。

二是狠抓“四项措施”提升乡村振兴考核质量。

首先要做实平时考核监督。逐季组织重点业务主管部门对乡村振兴指标开展排名通报,引导各责任单位把功夫下在平时,盯重点、抓关键、破难题,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指标任务完成。其次要加大群众评价分量。设置一定比例乡村振兴工作成效社会调查评价赋分权重,扩大基础群众直接评价考核参与度,引导被考核单位眼睛向下,工作重心下沉乡村振兴工作一线,以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度、满意度印证、核实乡村振兴工作成效。再次要完善考核方式方法。坚持一流标准,优化指标任务确定流程,提升指标任务下达质量,建立业务部门平时考核台账记录与考核组综合实地考核结果“双印证”制度,以务实的考核结果认定办法传导考核压力,树立重实绩,重实干的鲜明考核导向。最后要强化结果综合运用。坚持“优绩优奖”原则,强化乡村振兴考核监督和正向激励导向发挥,精准锁定乡村振兴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突出及时性、针对性重奖激励真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党政干部合力推进乡村振兴的硬约束。

【篇二】

丁真的世界—理塘,位于康巴地区,属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康巴文化、游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20岁的丁真那天和往常一样,去村口买个泡面,被摄影师拉着拍了一个十几秒的视频发布在网络上,没想到就真的火了起来。清澈而明亮的双眼,高挺的鼻梁,天然的黝黑肌肤再加上纯真无邪的笑容,无疑让人心动。但也就是这样的一个契机,甘孜理塘的蓝天、白云、雪山、冰川、草原、寺庙和白塔被看到了,人们看到了中国大地上还有这样的大好河山。在仅9天的时间里,四川甘孜州纳入监测统计的13家景区接待量同比增长了112.31%,某旅游平台目的地为甘孜州的旅游团订单量增长了66%。

丁真的笑容很美,但他身后的家乡—甘孜理塘更美。理塘曾经作为一个贫困乡村,他们的脱贫之路走得格外艰难,有太多的扶贫工作者为理塘的建设作出了努力。理塘今天的成绩虽是偶然却也是必然。其不仅曾是商贾云集的茶马互市重镇,还在革命战争年代书写了永不磨灭的红色往事。除了理塘,还有太多乡村,太多的扶贫工作者在我们国家的各个角落为了自己的家乡努力着,还有更多美丽的乡村,美好的地方需要被看到。

丁真说,外面的世界很大,但我还是最爱我的家乡,我想就这样,待在我自己的世界里。他的那份纯真,那份质朴,那份对家乡的炙热情感,最打动人心。通过丁真的爆火,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乡村,关注到中国乡村扶贫系统的工程和那些在扶贫道路上洒下热血的人们。这正是丁真的世界出现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地方。

希望通过丁真,我们能看到祖国更多美丽的地方,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乡村工作和生活,为乡村的发展献一份绵薄之力,让乡村建设越来越好!除此之外,我们更要关注国家的脱贫攻坚,以及关注脱贫攻坚的后续工作。按照中央部署,贫困县摘帽后,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而要做到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贫困帽子摘了,攻坚精神不能放松。”正是这样,百姓生活才能红红火火。

【篇三】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并举,用好人才“杠杆”,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让乡村涅槃重生,焕发勃勃生机。

输血加造血,立足需求“发力”。各级党组织要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为原则,为农村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开展拓展渠道。一是着重从乡村产业发展出发,提供一系列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和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引进一批管理型、技能型和创新创业型紧缺人才。并加强与有意愿落地农村的企业合作,让有意愿返乡的青年和外来人才有工作机会。二是整合党校、职业技术学院、企业等资源,采取集中培训、项目参与等方式,对村“两委”干部、致富能手等加强思想政治、政策法规、产业技能等方面培训教育,不断提升其综合能力素质。既把村“两委”干部发展为人才,又把人才吸收进村“两委”中,带领村民实现乡村振兴。

平台加机制,筑牢用才“支点”。人才引进来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各级党组织一方面要搭建好干事创业的平台,着力构建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依托本地特色资源、优势产业,为人才搭建政策扶持、创业发展、投资服务、融资对接等平台,让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有舞台、创新发展有空间。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需求,做好统计分类,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另一方面要在体制和机制上寻求突破,探寻现有体制和机制中的不足并坚决破除,做到兴利除弊。要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给予人才更多的包容和关怀,使他们能够在岗位上放开手脚,大胆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严管加厚爱,增加留才“砝码”。长期以来,基层面临着“引才容易、留才困难”的尴尬局面。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让人才留得住。建立人才评价机制,立足乡村全面振兴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乡村人才评价体系,突出不同职业、专业、岗位区别,突出品德、能力、业绩评价,制定适合乡村人才实际和特点的评价标准。加强对评价结果的运用,让“庸者下能者上”,激起“一池活水”。多方位关怀人才“厚爱”,建立定期交流、走访慰问、集体谈心等制度,倾听基层干部队伍的意见建议,同时在人才的人文关怀上用心筹划,用真心为人才解决生活、工作、家庭各方面的后顾之忧,使人才真正能够感受到温暖。

【篇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我国下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一大顽疾。

“君臣佐使”是方剂学术语,指组方配伍的基本原则。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一困扰我国下一步发展的顽疾开出的组方药。配好“乡村振兴”这方药,需从“组织、产业、文化、生态”四个方面,遵循“君臣佐使”配伍原则,抓准主次分明的四味药。

配好“乡村振兴”这方药,需抓准“党的组织建设”这味君药。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农村基层,农村党支部是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与实践主体,是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毛细血管。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是否敏感、毛细血管是否通畅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是否能全面落实到基层。因此,农村党支部必须将加强自身组织建设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中,定期滋养神经、清理血管,始终保持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敏感度、毛细血管通畅度,以此保证党支部在产业培育、文化复兴、生态保护等农村各项事业推进中始终能够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为“乡村振兴”打牢组织基础。

配好“乡村振兴”这方药,需抓准“特色产业培育”这味臣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在市场资源配置上占有先天优势,乡村由于历史原因及区位原因在市场资源配置上处于天然劣势。在此历史背景下,乡村未来发展要做的不是与城市争夺发展资源,这既没有政策条件也没有落实空间;而须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在传统文化保留较完整、环境保护较好的乡村的强项上做文章。因此,农村党支部必须充分发挥在村级经济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带领回乡大学生、乡贤等有理想、有能力的创业群体下大力气培育传统文化产业、绿色生态产业等乡村特色产业,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为“乡村振兴”打牢经济基础。

配好“乡村振兴”这方药,需抓准“传统文化复兴”这味佐药。随着城镇化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传统文化发展面临“继承人”危机;伴随改革开放,西方文化产品大量涌入,逐步占据年轻人的精神空间,留给传统文化空间逐渐被压缩;传统文化日益被边缘化,面临“失根”危机。文化复兴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培育乡村文化产业的基本前提。因此,农村党支部必须充分发挥在文化复兴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广泛宣传乡村传统文化,重建“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土”的象征,同时,大力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及其文化传承人,培养文化继承人,为“乡村振兴”打牢文化基础。

配好“乡村振兴”这方药,需抓准“生态环境保护”这味使药。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融入生态环保理念是新时代发展所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坚持发展与保护和谐共振,持续提升农村环境质量,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是培育乡村绿色产业的基本前提。因此,农村党支部必须充分发挥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根据本地环境容量,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优先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及绿色产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科学配置其他中间产业,坚决不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业,使整体产业布局建立在自然环境禀赋之上,为“乡村振兴”打牢生态基础。

上药为君,主养命;中药为臣,主养性;下药为佐使,主治病。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以加强组织建设为根本,以培育特色产业为关键,以复兴传统文化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方能主次有序、协调推进。

【篇五】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化农业,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人才引领。唯有大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扎根基层、建设农村、服务农民,方能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地见效,让群众真正得实惠。各地要利用好人才第一资源,依靠人才引领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培养造就人才,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激励年轻干部下沉基层,当好乡村振兴“勤务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村容村貌改观明显,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应该看到,部分农村发展观念还较为落后,一些干部工作方法偏向保守,与新时代对干部能力素质的新要求还存在差距,这就迫切需要一批头脑灵活、思维开阔、学习能力强的年轻干部传好乡村振兴“接力棒”。要树立服务基层鲜明导向,激励引导年轻干部以广袤农村为考场,以乡村振兴各项目标任务为考卷,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扎扎实实为群众解决农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出台激励保障措施,从经济待遇、办公条件、健康保险等方面给予全面保障,在干部提拔重用等方面向基层倾斜,让年轻干部在农村能扎根、有盼头。

挖掘乡土人才兴村活村,当好乡村振兴“主力军”。乡土人人才来源于民间,成长于乡土,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熟悉农村村情及农业生产规律,且大多身怀一技之长,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金种子”。要充分重视和用好乡土人才,改变过去乡土人才发展“不温不火”“任其自然”的局面,不断健全和完善乡土人才的培养激励机制,在“全国十佳农民”“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等遴选资助项目上予以倾斜,让“土专家”“田秀才”在资金政策支持下脱颖而出,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赚。要强化乡土人才技能培训,特别是信息化背景下发展农村电商等方面的技术技能,让乡土人才的理论实践知识与新时代接轨,迅速成长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引回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当好乡村振兴“突击队”。部分外出能人产业发展理念先进,创业有成,回乡兴办实业、带动群众致富有着资金、技术和理念上的优势。要注重引回品德素质较好、报效家乡意愿较强的外出能人返乡,实现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有效填补部分贫困乡村经济基础薄弱、缺乏主导产业等掣肘短板。要大力扶持回归能人领办创办新兴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结合村情实际发展特色项目,壮大支柱产业,有效激活集体经济。同时,要在政治经济待遇、政策支持、后勤服务等方面予以保障,为能人在村安心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各类人才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不负时代使命和人民期盼,在广袤农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征程中贡献力量。

【篇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终的重任,最直接最具体的执行者、推进者、组织者,就是农村党组织书记。村一级是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单位,农村党组织是农村基层的领导核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村可以说就是一个小社会,村支书就是这个社会里的“领头雁”。所以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党组织书记的能力和水平。作为一个村的“灵魂”和“掌舵人”,村党组织书记要下大力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带领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本领,切实成为带领群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头雁”。

一是要提升学习能力。

乡村振兴涉及方方面面,政策性比较强,大家要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干出一番事业来,必须加强学习、提升眼界、开阔视野。不要觉得自己是个村支书,学了也没用。只要学通了、看准了,一句话就可能得到启示,就可能有一个好项目。不要觉得学习没用,近几年陕西省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公务员,就需要考试。如果不学习,知识更新慢,选拔也考不上,个人就会失去很多机会。

二是要提升发展能力。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一个村的带头人,不抓发展,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在解决发展问题上,必须解放思想,转换脑筋,打破传统思维定势,从实际出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要结合本村实际做好发展规划。这几年准备干些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什么时间完成、达要到什么效果?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并逐项分解到每个,细化到每个季度,落实到每个环节,确保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成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

三是要提升协调能力。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村内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纠纷,这就需要村支部书记从中协调。过去的农村干部“一靠辈份高,二靠嗓门大,三靠脾气大”,致使群众不欢迎,工作推不动。作为新时代的村支书,必须学会用法律约束人,用制度管人,依法依章办事。同时要认真研究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变化,努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不断创新做好群众工作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变直接指挥为出谋划策,变命令为服务引导,用情感交流的方法贴近群众,用平等协商的方法组织群众,用权衡利弊的方法说服群众。党支部是村上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委会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四是要提升自律的能力。

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县深入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向基层延伸,个别基层党员干部包括村支部书记由于经济不清、自身不廉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教训非常深刻,大家一定要汲取教训,引以为戒。近几年上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支部书记的补贴待遇不断提高,并且也在着力解决离职后生活保障的问题,如果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贪小便宜就一定会吃大亏,严重的还要受到法律惩处。

【篇七】

2020年在数学上是一串数字,在时间轴上是公元纪年,在人类史上却是写入历史的一年,中国这一年同样也是跌宕起伏。2020年在面临新冠疫情爆发,社会生产生活受到重创的困境之下,中国拿起这份沉重的答卷之时,已经以大国水平向中国人民、全世界答出一份满意的答案。

在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大趋势之下,半个月前的11月23日,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以看得见的成绩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迎来了收官之战,到达的却不是终点,赫赫成绩的背后,将是乡村振兴的起点。

下一步乡村振兴要牢牢把握“重中之重”——“三农“问题,建设农业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提升国家现代化程度,着力剖析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深层次原因,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实现完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篇八】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疑问时说的一句话。他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乡村振兴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广大干部需要将“无我”当成一种信念,敢说敢做敢担当,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为人民群众做事实、谋福利。

坐上群众的“热炕头”,熟悉乡语知难题。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说道,“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的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就是:衡量对错的标准,应该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习近平当初从北京到梁家河插队时,由于陕北的口音很重,语言和农民不通,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语言交流上的障碍。他同一道的知青,学老百姓的方言,常走到群众中、坐到百姓的炕头上,与他们拉话、聊家常。过了一两年,他就成了梁家河的自家人,百姓有什么难题、疑问都会问他,村里有什么矛盾也会找他去调节,每次都能把事情办得稳稳的。农村矛盾多如牛毛,各地问题也是千差万别,基层干部不能将自己束之高阁,要真正将群众装进心里,知群众所思所想所盼,那样才能更好地出谋划策。

躺进农村的“土窑洞”,务实高效推工作。“再糙的饭近平也吃得香,再穷的人近平也看得起”。梁家河村民张卫庞这样形容习近平,大家都爱去他住的窑洞串门。习近平说一不二,丁是丁,卯是卯,从来不说过头话,对那些表现不积极的社员,他没有吹胡子瞪眼,反而身体力行,从行动上感染着村里人,大家也都开始踏踏实实的工作。在习近平当年离开梁家河去上大学时,在县城住的那一晚都没有合眼,不断的嘱咐村里的工作以后怎么干、怎么安排,从大搞农田基建、山洪问题、口粮问题等各个方面细致地传达给社员。现在的很多干部,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机械式地传达各项任务,造成很多百姓不服管,间接地破坏了干群关系,百姓也被当做“刁民”。其实农民是非常实际的,他就看你能不能做事,能不能公道。你给他们做工作,必须让他们思想上能接受,思想工作做通了,那么什么事情都好办了。干部要敢说敢做敢担当,脚踏实地将村里的工作做好。

修起利民的“淤地坝”,创新方式便百姓。习近平当了支书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领社员们在村里的沟口打了一个淤地坝。由于村里人多数思想比较保守,认为老祖宗没干成的事,自然有没干成的道理,所以都持反对意见。为了能够让梁家河子子孙孙受益修起这个淤地坝,习近平在有一个详细的规划基础上,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把如何加固、如何防洪等办法都讲清楚,一遍遍解释,最终大部分人同意了,这个利民工程也就热火朝天地建成了。还有建设沼气池、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均实实在在为社员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这些现在看来造福一方的副业背后,在当时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负责人也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这种铤而走险,正是把人民百姓装心里,切实为他们谋福利。现在很多干部怜惜自己的“乌纱帽”,不敢放手去做实事,只在原有工作方法上修修改改。时代在进步,很多举措已不再适用新矛盾新问题,只有根据实际问题,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有效解决疑难杂症。

【篇九】

乡村振兴,大有可为。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围绕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部署,为乡村振兴之路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奋斗在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常怀“三心”,强服务、重改革、落实处,照亮乡村振兴路。

照亮乡村振兴路,少不了为民服务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我们要围绕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来实践。”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广大农民的幸福安康。因此,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时刻秉持着一颗为民服务的初心,聚焦于农民生活的痛点、难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交通邮电、村居环境、文化设施、生活服务等方面下苦功夫,落到实处,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真正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广大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乡村振兴的民生红利。

照亮乡村振兴路,少不了深化改革的“决心”。农业强则农民富,农民富则国家盛。一旦农业强盛,乡村振兴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必须下定决心,深化农村改革,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一是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开展农业技能指导和培训,提高新时代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二是要用好用活农村丰富的资源要素,立足地区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推动生产要素创造性转化。三是要对接当前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借改革之力促乡村振兴之路平稳顺畅。

照亮乡村振兴路,少不了久久为功的“恒心”。“农,天下之大业也。”乡村振兴是一个涉及农村、农业、农民的系统工程,涵盖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道路艰,任务重,绝不是轻轻松松、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是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启,乡村振兴的要素将会更加丰富和活跃,面临的状况也会愈加复杂。我们必须要坚定信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往前走,让以“实干”铸就的乡村振兴之路坚实而可靠。

乡村振兴路虽难,“三心”常亮伴前行。当前乡村振兴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刻,出现了许多新的“娄山关”和“腊子口”,沟沟坎坎层出不穷,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是要坚定信念,常怀为民服务的“初心”、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久久为功的“恒心”,在农村这片大有可为的土地上努力耕耘,走出一条亮亮堂堂的乡村振兴路。

【篇十】

前段时间,《花繁叶茂》在央视热播,该剧以接地气的故事、个性鲜明的人物、诙谐幽默的情节生动地为观众展示了真实的花茂村脱贫奔小康的坚定决心。花茂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枫香镇,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到此考察时曾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其从“荒茅田”到花繁叶茂的历程,对各地推进乡村振兴也具有诸多启发。

实现乡村振兴要“妙笔生花”。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是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篇大文章,在乡村振兴路上的实践就是一支如椽巨笔。花茂村的规划发展是整体的,但当中的每一处落笔都起到了神奇的效果,村民的一座老房子,经过翻新改造成为农家乐和乡村旅馆,便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尝地道的农家菜、住特色的乡村民宿,感受红色文化,寻找乡愁。过去,农村发展式微,缺乏人才、缺乏规划,一片荒芜沉寂成了乡村的意象。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各地党员干部主动奔赴农村干事创业,用汗水和智慧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描绘美丽的画卷,大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不仅改善了农村周边生活环境,还涌现出许多因地制宜建成的乡村“网红”景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

实现乡村振兴要“文化繁荣”。花茂村通过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建成一条陶艺文化创意街和非遗古法造纸等文创产品展示体验店,留住了游客对过往的记忆,留住了“乡愁”的印象。文化振兴是贯穿于乡村振兴各领域、全过程的,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振兴不是孤立的,它有助于帮助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程度、培养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它有助于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也有助于实现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它是乡村振兴的“里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党员干部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沉下身子保育传承繁荣兴盛农村文化,以农村文化的振兴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实现乡村振兴不可“一叶障目”。在电视剧《花繁叶茂》中有一个情节令人印象颇深,一个村子上马了山羊放养项目,这本是帮助农民增收的一个点子,但是驻村的第一书记却提出了质疑。与此同时,由于养殖户的山羊吃了村民在山上种的天麻,双方扭打起来,使得村干部们意识到了山羊养殖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性,从而采取了措施保护植被。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切忌“一叶障目”,被眼前的短暂利益蒙蔽双眼而把生态保护放在次要位置,而是需要从被山羊吃掉的天麻叶子里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山羊吃了天麻,意味着山羊会吃更多的植物,会破坏山上的植被。习近平总书记三令五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产业兴旺是需要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的。

乡村振兴工作心得体会 篇6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打造出特色适居环境。持续改善配套设施,保护生态空间,清理生活垃圾,打造出山绿水清环境,全方位打造出适居的居住环境。全方位搞好项目升级改造、环境综合治理、社区总体营造等项目,改进交通出行、村子风貌和生态状况,打造出特色适居环境。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汇集乡村振兴合力。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政策推进、机制创新”为原则,凝聚乡村振兴的合力,形成制度化推进机制。一是建立领导组织体系。实行乡镇级领导联系重点村、示范村创建制度,开展结对帮扶指导,实行部门与村委、村民结对帮扶机制,形成乡、村、组三级联动、纵向到底的工作机制,全方位构建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二是加强激励措施。根据功能定位,对工业经济、休闲经济、农业经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考核,实现平衡发展。三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地、林地土地流转力度,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进度建议下一篇:感情测试题:你们合适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