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024-06-22

高中语文(共12篇)

高中语文 篇1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就为我们指明:学生“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 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 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 乃为教学之成功”。简而言之:“教是为了不教。”联合国教科文组委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曾指出:“未来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 尤其是帮助下的自学, 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学生的这种“自学”“自能”是我十年语文教学的追求。十年来我是这么说的, 也是这么做的。

一、指导学生自学有计划性

有句话说:“成功者总是有计划的, 失败者总是有借口的。”我不是成功者, 但是我在指导学生语文自学上面做到了有计划。当我们的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 第一堂课, 我就从思想上给他们做了一个自学指导:跟学生讲明高中语文较初中语文的跳跃性, 高中语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写作, 变“要我读, 要我写”为“我要读, 我要写”, 让学生在进入高中的初始阶段就尽快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位置, 调整学习的思想与方法, 把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作为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另外, 在每个学期我都让学生按照学号顺序利用周末上书店阅读选购一些读者、文摘等时文杂志。每人每周一到两本, 并把它们放置在教室的图书橱窗里面, 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就积累了几十本杂志, 当学生在想阅读的时候随时阅读以接触时文, 了解时代, 这样做主要是通过阅读来弥补学生在学校里接触的比较少的知识内容。到下个学期再按照学号顺序选购新的一批。

二、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有建设性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预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要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就不能让学生有思想上的预习负担, 这就需要我们布置的预习任务有建设性。

在每次备课中, 我尽量提前想好建设性的预习措施让学生预习。比如, 我教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老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一文之前, 我就让学生选择与之相关的书籍文章来读, 从中了解余光中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另外, 自己感觉比较成功的一个做法就是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搜集资料, 现在几乎每个学生家里都有电脑, 而学生回到家里之后几乎无一例外的上网, 既然这样为何不利用这种资源, 这种心态及这种心态直接导致的行为来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呢?事实证明, 这种迎合学生思想适应时代潮流的做法效果非常不错, 这种做法的更大的好处就是: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主动获取的知识印象深刻, 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一种自己利用资源解决问题的习惯, 而且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上网, 哪怕他们经常这么学习语文都不会太厌烦。

三、课后指导学生反思总结要有有效性

对学生的自学指导的措施不仅仅体现在课前的预习上, 更体现在课后的反思与总结上。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一文里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命而行无过也。”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学习不仅要学还要总结反思, 谓之为“温故而知新”也。我总是在上完课之后留足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台板书我今天上课的重点和收获。这一点着重在训练他们每堂课都参省自己、反思自己和总结自己。课后我还让学生准备了3个本子, 一个是积累本, 主要记录平时做错的题目, 课堂上讲的知识备忘要点, 系统的知识点等;一个是摘抄本, 主要记录学生看完杂志或书籍之后的精彩段落, 甚至是自己对于课堂反思总结, 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还有一个是随笔本:每周让学生写好至少2篇随笔, 题目内容不限, 主要记载自己平时的一点一滴的感悟。最后还有一个必须要强调的:利用每个周末整理自己一周以来的笔记、随笔、日记, 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阅读写作文集;在寒暑假、国庆长假让学生利用充裕的时间轻松的心情在幽雅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名著阅读, 并写随笔 (高考需要考查的《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就可以安排在这个时段)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又能弥补课堂教学课时的不足。通过以上的一些做法, 学生在课外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增强, 久而久之, 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变强。

对于一些需要反复的内容, 如默写成语字音等的总结与反思, 我就采取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出题的方式, 然后天天交换默写校正, 最终达到熟能生巧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浓厚的语文学习的氛围。

四、课上指导学生学习有创造性

当然, 语文自学指导是一个连贯的过程, 课前指导预习自学, 课后指导反思总结, 也不能忘记了课堂上的自学指导。在课堂上, 我遵循“听说读写”的语文教学特色指导自学与教学并且力求教学有特色, 有创意。如通过课堂1分钟演讲并评价的教学, 对学生的听说评等各种能力进行培养;又以游戏的方式甚至数学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利用影视歌内容进行与时代同步教学、利用QQ平台语文教学等等, 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教学方法上重创新

我在教授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我的五样》一文时, 摆脱了一板一眼的文章结构分析, 经典内容赏析的教学模式, 而是在上课文之前就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五样东西写下了, 然后让他们一个一个去掉自己认为较为次要的东西, 直到剩下最后一样东西, 在这种游戏活动进行语文教学中, 学生兴趣浓厚, 收获颇丰, 不能不说是对我语文教学创新意识的一种鼓励。在教授《雷雨》一文时, 我大胆创新, 力求让学生在表演中把握人物形象。

2. 教学内容上重创新

语文教学还需与时代同步。曾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就是与时代接轨的大语文教学。在教学中, 我努力让语文跳出课本, 跳出考纲, 把语文的外延尽量扩大。有一次, 在课堂气氛的熏陶之下, 我甚至跳出了所要讲授的内容, 给学生评讲起了当时最为流行的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 通过这首歌词给学生讲授了一节现代诗歌的写作, 在这种新的语文内容的教授中, 学生惊喜地明白平时自己所钟爱的流行歌曲原来与语文的关联也不小。无形之中增加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3. 教学形式上重创新

在教学中, 我不仅在教学方法上适合学生, 适合时代, 同时在教学平台上也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支粉笔, 之后语文教学中的PPT模式, 改为QQ平台教学。在QQ日志里我发送了假期语文自主学习的参考答案, 让学生自学、自查、自我反思。最终的不错的效果让我欣喜。另外, 我还鼓励学生利用QQ平台写下自己的各种心情或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并且用带头评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评论别人的空间日志, 因为不管是写空间日志还是评论空间日志都是一种新时代的网络语文学习。

4. 教学过程中重方法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 不管课内课外我都不忘对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 所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课内语文教学时, 我总是针对每类文章的文体进行教学, 让学生掌握语文课堂学习中规律性的东西, 以便一通百通。

总之,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各种网络语文教学方式研习他们感兴趣的语文教学内容, 有计划、有指导、重反思, 学生对语文的厌学情绪就大大减少, 兴趣有了, 能主动去学习, 主动去探索了, 老师不用加班加点, 不用挤时抢课, 不用布置铺天盖地的语文作业, 语文学习效果照样突出。

高中语文 篇2

如何做好高中语文课改教学

“新课程”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衔接中的一大亮点,也是素质教育中最体现教与学双方价值的思想的改革。“新课程”的出台,尤其为应试教育下的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气息,语文品质和写作素质在“新课程”的人文关注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让我们感受到写作教学已经走出瓶颈,教师正运用新理念把它变成让学生终身受用的生活能力之一。可以说,从“新课程”里看到了教育的明天。语文教师如何将这一世纪重任得以完美无憾地承传下去,需要有以下的思考:

一、语文教学应在继承中稳步发展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大体符合实际,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选修必修的课程结构确立,虽系由传统发展而来,但必修的基础性内容不足,选修不便操作实施,对教师的要求过高等脱离了实际,有待完善。当前,各校青年教师比例大幅度上升,教龄六年以下的教师占了绝大多数,有的连必修课都难以上好,何况开设一门甚至多门选修课,更何谈个性化教学?过去个别学校“统一教案,灵活操作”的施教模式当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保证基本目标的实现,避免由于同年级教师素质不一导致的学生素养缺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不能忘记传统的、实践证明有效的教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需要,接受性学习也需要。需要讲解的时候,我们不能放弃自己的主体作用和滔滔不绝的一堂课,如果确有必要且能高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方法的掌握、情感的熏陶,我们为何不去做呢?语文教育几千年特别是近百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不能盲目否定,需要继承和发展,更不能割断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来谈改革,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仍要继承。

二、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活动”,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师生在课堂内外的活动中形成互动的关系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最显著的特征。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活动”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1.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含教学细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法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学生主体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易于生成,综合能力得以锻炼,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平等中的首席”主体地位。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课堂讨论活动,既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理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是教师最乐于采用的活动形式。但它的设计、调控也是最难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科学的讨论方法,达到实效的讨论目的。

2.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新课型,两者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提高的两大主要途径。社会语文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学校语文虽与之不同,但借鉴社会语文学习的规律、要义,精心设计、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提升能力,是课文教学最有力的补充。现实状况是,不少老师不重视语文综合实践课,或在上该课型时,把它上成了社会实践课、班会课、历史课或“四不像课”了。既然是语文教学,该课型的操作无疑应做到“语文”“综合”“实践”的统一,尤其要突出“语文”。

3.应用性实践活动

教师应根据学情广泛地开展各种语文应用性实践活动。我们要高度重视“活动”在语文

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排练后的演出,而是学习中的真实事件。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调剂品,而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核心。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少数优秀生得意洋洋展示自我的舞台,而是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吸取营养茁壮成长的土壤。语文学习活动必须有提高语文素养的实际效果。

三、高效、实效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关键

在理念层面,广大语文教师经培训学习后对新课改的认识基本到位,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受一些研讨课、评比课的影响,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花哨,机械实践新的课程理念,不重视教学的实效,不能高效率地教学,形成了新的“少、慢、差、闹”现象。

课堂组织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无论是选修还是必修,无论是课文教学还是练习测试,无论是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教师传授„„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收获,能力上有提高,方法上有形成,情感上有陶冶,思想上有启迪,习惯上有改进才是目的所在。一句话,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原点、基准,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语文比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更容易翻出一些新花样,如热热闹闹的课本剧表演、轰轰烈烈的合作讨论、旁征博引的扩展迁移、刻意而为的启发互动、随意无义的多元解读。语文课在其他学科教师的眼中俨然成为“大杂烩”“小品课”。鉴于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无效的课堂形式不是新课程的必然特征;过程高效,结果实效才是教学的根本。

四、学法指导是教法研究的核心

学法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研究“习”和“学”的方法特别重要。由于语文学科的复杂性,我们既需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也需要人为地把语文按板块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探究其不同规律和学法。我们要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早晚自习的方法、复习应考的方法和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演讲的方法等语文实践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学法指导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实效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在备课、实施教学等活动中把它放在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把精力全都放在如何备好课、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教学策略等方面,没把学法指导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理解不到位。

我认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继承是前提,活动是重点,高效是关键,学法指导是要害,四者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如此才能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高效、实效地进行。

浅谈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新论

http:// 2010-12-2 16:01:33-

论文关键词:放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论文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改革的延伸和深入。由于学生的阅历与知识结构、信息渠道与信息整合能力、理解与分析问题能力的不同,高中生已经养成了自学与独立思考的怡情养性习惯,具备了“自学”与“自教”语文的能力。教师的任务不是去牵制他们,而是放心、放手去发现、培养、提高他们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头戏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语言课程改革的延伸和深人,也是新一轮课改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全面深入推进我们高中语文的课程改革,是摆在我们每位语文教育同仁面前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课题。

由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课程改革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性质。在整个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中,要算语文学习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外延最大,人数最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语文学科的启蒙教育已由原来的学前教育延伸至“胎儿教育”;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把家庭语文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孩子上学以后,家长不遗余力地为孩子购买大量激发孩子识字、阅读、写作兴趣的语文读物,着力培养孩子会话、作文等语文能力,它为孩子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奠定了必备的基础。按照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uJ(睨’要求,我们现今的初中毕业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写作和会话等语言能力。基于有了这样的铺垫,我们有理由和信心提出:高中语文老师,请你用“放手——牵手——放手”的方式教语文。

其实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放手”,给出学生自由振作奋飞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早在先秦时代,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就是十分民主的,他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论语》里面描述孔子与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讲课”与“听课”的民主场面,课堂里没有“威严肃杀的氛围”也没有正襟危坐的“主题内容”定调,先生只是抛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各自谈谈自己的治国想法罢了,没有任何限制和束缚,大家不分长幼,畅所欲言,各讲各的治国方略,各谈各的理想抱负。大家纵横侃侃,无所顾忌。在这节课里,师生平起平坐,孔子不是“权威”,学生不是“容器”。师生问是一种融洽的探讨和研究学问的朋友关系。实在是最早的民主语文课堂,也是最早的“放手”。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一文中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存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而是去获取的,即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的。因此,这种知识就能变成信念。”众所周知,学生的语文兴趣是从多个渠道获得的。它可以从与一个擅长交谈的作家那里获得,也可以从泥巴裹满裤腿的幽默的老农那里获得;可以从优美的诗文朗诵会里获得,可以从一次动听的故事会中产生,还可以从自己亲身上课的体验中培养,今天,更多地还可通过网络等媒体来获得。总而言之,学生语文兴趣和语文素养的获得是多样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学生的智力,这是“放手“的第一个理由。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关于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主张:即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他说“我们要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

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给我们今天的语文学习注人了新的活力,给学习高中语文带来了更多更快的便捷,学生通过电子阅读物、网络、电视等媒体获取的语文信息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某些知识层面和领域里,或许我们还比不上高中学生,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为什么要以“权威”自居呢?这是应该“放手”教学的第二个理由。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早就告诉我们:“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他旗帜鲜明地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人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语文教学完全可以这样做!

记得我在两年前放手让高

一、高二学生“自己学语文”、“自己教语文”的那些日子,师生之问的那种学习语文的乐趣无与伦比。我印象最深的是让学生去完成高一下学期“综合性学习——《兰亭集序》与书法文化”内容。按照传统的做法,我会将王羲之的生平逐一讲个够,然后逐句讲解《兰亭集序》,再发展到重复讲解主题思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词法句法篇法等。学生上课时会按照我的意图做好笔记,然后囫囵吞枣地“吃完”,至于他们需要哪些,能够消化多少,真正掌握多少,我是无法预测的。过去所上的《兰亭集序》,学生课后对王羲之兴趣不浓,对文章内容一知半解,至于问到古代文人为何要“曲水流觞”,更是很少有学生能够回答。更觉得纳闷的是,我为了上好《兰亭集序》,准备了四个课时的时间,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可是收效并不理想,学生对王羲之的了解非常肤浅,正中了叶圣陶先生所言的“少、慢、差、费”,难以达到“多快好省”。基于有了以上教训,我在完成综合性学习“《兰亭集序》与书法文化”教学任务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准备,决定让他们当“老师”,我来当“学生”。同学们高兴不已,也充满着无限的好奇与兴趣。

本次课,我将学生设计为五组,全体组员都去准备,最后各组由三名同学讲课。先讲的第一组是这样做的:

1、系统介绍王羲之书法特点;

2、展示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图片;

3、王氏书法的价值与珍藏价值;

4、王氏书法的流传;5如何欣赏王氏作品。

第二组的做法:

1、介绍王羲之生平、兴趣、爱好;

2、解说王羲之书法的风格;

高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缺失初探 篇3

【关键词】语文味 缺失 原因

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这是提出“语文味”这一教学理念的程少堂先生对“语文味”的界定。我个人认为,语文味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一节语文课,或者说,来构建一节语文课,核心是要将语文课的情味、美感、文化积淀和生存智慧给激发出来,展示出来,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语文的魅力。

这些从理论的角度似乎无懈可击,可是,当今语文课堂仍充斥着太多非语文的现象,致使语文教学一直徜徉在语文味缺失的境况中。究其原因,有方方面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成因做一点深入探究。

一、语文味在应试的夹缝中变质

高中阶段,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团团转。曾经有一段时期出现过这样的现象:何为“名师”、“优秀教师”?那就是对考试大纲吃得最透彻的,对应试技巧把握得最到位的,所教的学生由此取得了高分的教师。可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考分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课堂的中心自然也不在“语文味”了。老师满堂灌,学生拼命记笔记,语文的教与学,完全异化为机械化模式化操作,语文味当然缺失。

如今,我们虽然也高举着素质教育的大旗,轰轰烈烈地推行课改,但我个人认为,语文教育改革的最大困扰依旧是高中学段面临高考的关隘。新课标的“评价建议”虽针对当前考试的某些弊端,强调了评价的过程性、多元化及差异性,但是,它却回避了教育评价最“刚性的”需求——甄选功能的公平性。新课程改革如果创造不出新的语文考试模式,语文改革就很难成功,我们当前面临的语文教学现实就难以改观。于是,现实逼着我们扭曲着去解答这个难题:高一高二的语文教学侧重于素质教育,高三则全面进行应试教育。这个举指似乎合情合理,既满足了高考的刚性需求,又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软着陆。但事实上,这多少有着自欺欺人的味道。

首先,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即使高一高二的课堂,也时刻瞄准了高考的方向与动态来突破;高三就更不用说了,面对“题海”,作为语文教师,要替学生来解剖、放大、显微各类题目,还要再掰口喂食,课堂语文味的变异也就在所难免。

其次,面对频繁而来的统考、会考,教师的教学只能是“戴着脚镣手铐跳舞”。本来,文学命题就应是多解多元的;可是考试中,要的却是推理出一个“万法归一”的答案。孰不知文学语言毕竟不同于数学符号,允许有多种阐释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如此一来,语文味能剩多少?

再次,学生在各门功课的高考的压力之下,真正用来学习语文的时间又占了多少呢?作业都是草草了事,更别提课外的阅读量了。课外的阅读量太少,积累自然就不多,语文素养又怎么能提高呢?课堂语文味的提高又谈何容易?其实,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面对阅读甚少、写作甚微的学生,面对工具书基本不用、口舌基本不动的学生,对问题的症结不能说不明白,却只能是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向左走向右走,左右为难。

二、语文味在语文学科性质的模糊性中众口难调

我们知道,中国语文界历年来对于“语文”二字的具体阐释争议不休,时至今日,很多人一谈到语文教学改革,就张口闭口的谈语文学科的性质、方法、内容等,仍然在追问“语文”究竟是“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孔夫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是诸多语文教育者在学术界关于语文这个概念各执一词的思想基础。但对于语文的“学科性”问题过于敏感,往往牵制了我们许多精力,反而影响了对语文教学许多迫切问题的思考、分析、实践以及评价,有点得不偿失!于是,我们经常能看到,一堂语文公开课上下来,关于语文课的真味,对于课堂的评价,专家们都有一套自己的“语文”标准,公有公的理,婆有婆的道,语文味的度无论向左走向右走都异常地众口难调。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曾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对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列举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五种现象,分别是:

“虚”: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

“闹”: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而造成“假主体行为”;

“杂”:把“人文性”当成标签到处贴,致使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庖”;

“碎”:零敲碎打,置语文内容的整体性于不顾;

“偏”:重视“双基”,进行接受学习,弱化学生主体性。

这个总结让我们非常鲜明的看到:老师在把握语文课时,有的重“语”,有的重“文”,有的又在创新上左右失据,将语文课视为T台走秀,走过场,套模式,热热闹闹却徒有形而失去了语文的真味。这也总结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因为在“语”与“文”之间度的把握难有统一标准,致使语文味无法左右逢源,在学科性质的模糊性中显得众口难调。

其实,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定位,虽有专家说“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和稀泥是二元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堂好课,有语言的积累品析,有情味的把握,有审美的渗透,有智慧的激发,即使只有其中二三,亦是一堂有味道的语文课了。

高中语文 篇4

语文素养如何提高呢?笔者认为应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健康人格这几个方面着手培养。促进这几个方面的培养, 最好的方式便是朗读。因为朗读不仅是语文基本功———“听、说、读、写”的基础, 而且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技能;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路、情感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陶冶性情, 塑造美好的心灵。朗读教学的作用可涉及语文教学各个层面, 无论是字音、字形等较低的能力层级, 还是文学鉴赏较高的能力层级, 以至最终实现语感能力的提高, 都离不开朗读。可见, 朗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而纵观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 虽然“没有读书声”的教学已经很少了, 但是“为朗读而朗读”、“朗读走过场”等照本宣科式的无感情朗读却多了, 其朗读指导的随意性更是充斥着整个语文课堂。从这点看,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高中的朗读教学, 加强对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 从而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既然如此, 如何才能改善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呢?笔者通过调查、访谈、研究, 并结合本人所任教学校的朗读教学实践, 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一、加强对朗读教学的重视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古人尚且如此肯定“读”的重要性, 更何况是我们呢?一个目光远大、认真负责的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本质, 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 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渗透到语文教学的细节之中, 为此必须重视朗读教学。语文教师必须克服错误的认识, 冲破应试教育的影响, 明确认识到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懂得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作品思想、作者感情的钥匙, 是活跃课堂气氛、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措施, 是学好普通话的有效手段, 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步骤, 是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作为高中生, 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已逐步形成。因此, 教师可以向学生宣讲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其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促使学生对朗读产生学习动机。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 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它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和条件。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 就会积极主动地关注朗读教学, 认真地对待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二、传授朗读的技巧

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由经验型急剧地向理论型转化, 他们的思维具有较高的概括性, 理论思维已经形成, 能从一般的理论原则出发, 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并且随着思维独立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增强, 更喜欢独立思考, 质疑探究, 在与课文作者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加深领悟, 提高认识, 他们的朗读也进入了以意逆志的创造性朗读阶段。这一阶段朗读教学的重点是:提高朗读技巧, 尝试朗诵创作。通过初中的朗读学习, 大部分高中生已掌握一些朗读的技巧, 从表情朗读阶段进入表演朗诵阶段。教师应在继续教给学生基本朗读技巧的同时, 对学生的良好身姿体态、生动的表情语音进行专门的训练, 引发学生的朗读创作激情, 迈向更高的朗读境界。在教学方法上, 高中生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批判评价文本意蕴, 满足精神需要, 获得内在愉悦, 寻找自我存在的欣赏评价阅读阶段, 而是进入一个用生活经验去汇兑文本, 用智慧去思考人生, 以意逆志, 不断超越自我, 生成新我的创造性朗读阶段。教师应当运用诵读、朗诵、吟诵等多样的朗读方法, 引导学生在对课文内涵的多重把握和整体感知中, 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构建文本的新意义, 活化文本, 读以致用, 创出“要以我用书, 不为书所绊”、“跳出三界外, 不在五行中”的朗读天地。

三、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激发学生朗读的动力。而现今的语文教学, 教师的讲风过盛, 照本宣科, 千篇一律。这样的语文课, 学生如何有兴趣?如何能喜欢?如何能学好?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因此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 要创建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千方百计去“引逗”学生, 激起他们的朗读欲望, 让他们感到“今天, 我就是主角”。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对作品的理解、把握就准确, 这样作品优美生动的语言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规律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维, 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思维经验和审美情趣。如在诗歌的教学中, 就适合用朗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它的节奏感强, 讲究押韵, 语言凝练含蓄。这些特点决定了诗歌不可讲得太细也不可过于简略。这就需要用朗读去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音乐美、意境美等特点。学生感悟诗歌的能力强了, 鉴赏能力也就随之提高, 自然会乐于朗读, 并对学习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要求的重要措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提倡多角度, 有创意地阅读。”这就要求我们在朗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问题意识从认知心理学上讲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 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只有成功地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 实施朗读教学往往和问题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实施朗读教学必须确立问题意识。

如何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具体地说, 在实施朗读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想象, 想象文章的内容和所描绘的意境, 带领学生认知体会;可以通过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或字词, 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 使得学生很快领会作品的意境;可以利用整个作品的“空白”去想象,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发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种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 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本人所任教的高中在探索这一问题时的做法是:先给学生时间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想象, 然后提出各自的问题, 再分组讨论解决, 解决不了的, 由教师和全班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长期下来, 学生就可养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

当然,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几个方面, 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加大对朗读教学的监督和评估力度等方面的研究, 以改善朗读教学的现状, 以便促进高中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2]刘联华.重视朗读教学提高语文综合素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2 (4) .

[3]林肃程.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J].教书育人, 2000 (11) .

[4]周学红.高中语文新教材朗读教学初探[J].语文学刊, 2003 (1) .

高中语文 篇5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初探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

因为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如语文口语训练,高中语文课本的每一单元都设有口语练习。就拿演讲训练来说吧,听名人的演讲,用传统的工具,学生只能听到演讲者的声音,是种远听而不可近视的感觉,不能引发学生较浓厚的兴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就不同了,学生除了听到演讲者的声音外,还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内心对演讲的兴趣和欲望,达到主动训练的目的。所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的整合是势在必行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的整合,可以从两方面探讨: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显得有点枯燥无味,印象也不能深刻。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极光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极光的形、色及极光发生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原理,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而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这点在讲唐诗宋词时就很明显,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如果以信息技术作工具就不同了。如讲教杜甫诗歌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和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这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并且,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让更多的人来评点,给意见,从中得到更好的提议,来提高写作水平。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给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其关键性、现实性在于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技术一窍不通,或只略通一二,那么,教学与信息技术就无从整合,所以,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更新自我知识体系,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使自身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将教学手段、教学观念、教学策略都融进信息技术里,做一个有时代精神的教师,这也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重点,因为一个新型的站在时代尖端的教师,更能吸引住学生,并能以自身的素质去熏陶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6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按部就班地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琐碎、支离的分析,还应当以自己的感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感知文学阳刚、阴柔之美的审美境界,并逐渐完善自己的文化素养与品格修养。教师更应该在阅读、感知、汲取的逻辑过程中,积极寻觅因材施教的有效的阅读方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教学的前提就是要培养学生有爬阶梯往上前行的兴趣。如果学生视阅读如险途,阅读教学就会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了。反之,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甘之若饴,乐在其中,阅读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行之有效、屡试不爽的阅读经验。叶圣陶先生在《中国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謂的‘目治’,也是读。”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多“读”,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文学本体深入细致的解读能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声调铿锵,情韵不匮”是衡量中国古典诗文是否成功的一条重要准则,也是诗文写作的最高典范。而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可以“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通其情,意念其理”,这样综合性的阅读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再次,在阅读教学中,与其让学生绞尽脑汁地去揣摩玄虚的意境与灵活多变的语言表达技巧,倒不如在品格塑造上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典范,让他们在思想上受到启发与震撼。但现在很多教师却只会不厌其烦地对一些名篇名著进行肢解分割,忽视了学生对文质兼美文的整体把握。如陈自彪老师就提出:“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归到语文课堂上来是非常必要;朗读不厌其烦,不厌其多。而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讲解作者的立意谋篇、写作技法和写作风格,肢解浑然一体的课文内容,忽视通过朗读对文章本身具有了真正的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的把握。”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的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讷河市第二中学)

高中语文 篇7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比较,高中语文教学,思考

语文学习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内容, 在中学阶段尤其如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搞好中学语文教学是我人生的重要目标, 我长期以来为此实践着、努力着、思考着, 毕业以来, 我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 对高中语文教学有一定的经验积累, 对高考有一定的研究, 对高中学生有一定的了解,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我始终觉得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审视高中语文, 才能更好地把握语文, 把握学生, 把握语文教学。因此我认真为此准备着, 2013年8月, 我有幸被学校选派赴闽侯四中进行为期一学年的支教, 闽侯四中安排我担任初三语文的教学工作, 有了一次与初中语文近距离的亲密接触, 期间有许多欢乐, 有许多收获, 有许多压力, 更有许多感触, 特别对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的异同的研究, 让我受益匪浅。

一、初高中语文课程性质的比较

从初中语文课程性质与高中语文课程性质比较可以看出, 初中语文课程属于义务教育范畴, 因此, 它的教学偏向于基础性的学习, 主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读语文的兴趣, 陶冶学生情操, 对于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来讲, 语文教学比一年级至六年级来得深入, 但基本上没有脱离打基础这一范畴。而高中语文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 也就是能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这一点与高中学生的年龄相适应, 也是学生进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 所以初中语文重在基础知识的积累, 而高中语文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初高中语文教材的比较

初中语文教材, 以人教版为例, 共六册书, 七年级上下册, 八年级上下册, 九年级上下册, 每一册都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包括两个部分: (1) 阅读; (2)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二是课外古诗词背诵;三是名著导读;四是附录。

高中语文教材, 以人教版为例, 分为必修和选修, 必修有: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必修五, 每一册必修都包括四个部分:一是阅读鉴赏, 每册都有四个单元;二是表达交流;三是梳理探究;四是名著导读。选修有15册课本供选择。

从以上可以看出,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区别: 一是册数不同, 初中语文有六册书, 学生每学期掌握一册;高中语文必修有五册, 选修有15册。二是结构不同, 初中每册四个部分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课外古诗词背诵, 名著导读, 附录;高中必修每册包括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三是对学生要求不同:初中六册学生都必须掌握, 而高中学生除必修五册都必须掌握外, 选修15册中, 各地区各学校可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其中的5册来学习。四是单元的组合不同, 初中课本每单元有5篇文章, 这些文章分别属于诗歌、散文、小说、文言文等体裁, 即一个单元中有不同体裁的文章, 每个单元以此重复体裁学习, 从七年级上册到九年级下册, 个别单元体裁有些许变化, 但总体上不变;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单元是按照体裁分类的, 比如必修一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 整个单元都是诗歌, 第二单元是文言文单元, 整个单元都是文言文, 第三单元是散文, 第四单元是新闻, 每个单元学习一种体裁。

三、中高考语文试卷的比较

中考语文试卷 (以2014年福州市为例) 满分150分, 完卷时间120分钟, 共有三大题:一是积累运用 (40分) , 二是阅读 (45分) , 三是作文 (65分, 书写占5分) 。其中积累运用有六小题: (1) 是给加点字注音 , 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 ; (2) 选词填空和修改病句 (4分) ; (3) 加点词语解释判断选择 (3分) ; (4) 默写 (12分) ; (5) 名著阅读 (9分) ; (6) 综合性学习活动 (8分) 。阅读题一共有三大题: (1) 课内文言文阅读 (17分) ; (2) 议论文阅读 (12分) ; (3) 说明文阅读 (16分) 。作文题一般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体自选。

高考语文试卷 (以2014年福建省为例) 满分150分, 完卷时间150分钟, 共有五大题:一是古代诗文阅读 (27分) , 二是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 (16分) , 三是现代文阅读 (24分) , 四是语言文字运用 (13分) , 五是作文 (70分) 。其中古代诗文阅读有三小题: (1) 默写 (6分) ; (2) 文言文阅读 (15分) ; (3) 古代诗歌阅读 (6分)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有两题: (1) 名著阅读 (10分) ; (2) 经典阅读 (6分) 。现代文阅读有两题: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 ; (2) 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15分) 。语言文字运用包括正确使用词语、修辞、时文短评等。作文题一般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体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

从以上可以看出, 中高考语文试卷存在相同之处:满分都为150分, 都有考默写、名著、文言文、阅读、作文等。但也存在区别: (1) 完卷时间不同, 初中完卷时间120分钟, 高中完卷时间150分钟, 高中比初中多30分钟; (2) 题量不同:中考语文试卷有三大题, 高考语文试卷有五大题; (3) 默写要求及分值不同, 中考要求默写范围为60篇, 考12分, 高考要求范围为35篇, 考6分; (4) 诗歌要求不同, 初中诗歌只要求能默写, 高中则要求能鉴赏; (5) 名著要求不同, 初中 (以2014年福州市为例 ) 要求考六部名著 :《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童年 》、《简·爱》、《海底两万里》, 其中中国三部, 外国三部, 高中 (以2014年福建省为例) 要求考六部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家》、《子夜》、《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 其中中国四部 , 外国两部 ; (6) 经典要求不同, 初中要求背诵默写论语十则, 高中要求掌握《论语》与《孟子》; (7) 中考要求考综合性学习活动 , 高考则要求语言文字运用; (8) 文言文要求不同,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的是课内的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的是课外的文言文; (9) 现代文阅读不同, 中考现代文没有选做题, 高考现代文有要求选做文学类文本阅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生选择其中之一即可; (10) 作文题中考65分, 高考为70分, 初中侧重于写记叙文, 高中侧重于写议论文。

四、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语文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 学好语文对个人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中语文学习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现实是我发现许多学生到高中后对语文学习存在不适应现象, 或者不能很好地掌握语文学习的技巧, 提高语文素养, 因此, 经过以上初高中语文的比较分析, 我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1.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从初高中语文课程性质比较来看, 初中语文针对的是初中生, 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 高中语文针对的是高中生, 学生年龄上比初中生来得大, 需要比初中生提高一个层次, 因此, 要使高中学生认识到语文的含义更加丰富了, 语文的外延也更加扩大了, 可以说生活有多广阔, 语文就有多广阔, “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1]。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 而且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 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也就是需要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的语言文字方面的素养, 让高中生拥有较强的语文知识的使用能力与一定的语文研究能力, 拥有良好的知识与技能, 学会探究过程与方法, 培养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加强师生沟通。高一的新生刚入学, 充满了对高中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也充满了对高中学科知识的不适应, 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教师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 教师可以与学生沟通课本中的语文, 沟通高中语文学习的方法, 沟通高中语文学习的注意事项, 沟通如何更好地适应高中语文教学, 沟通如何学好文言文, 如何写好作文, 如何阅读名著, 如何鉴赏诗歌, 如何阅读经典, 如何做好背诵, 等等。也可以与学生沟通高中精彩的生活, 沟通如何参加社团活动, 沟通如何参加各级各类竞赛, 沟通如何与同学交流交往, 如何参加运动会, 如何照顾好自己, 如何更加快乐的学习, 等等。总的来说, 只有师生之间多交流、多沟通, 师生才能更好地各自调整教与学的不同状态, 更好地彼此适应, 更好地为高中三年的良好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3.高中语文重在打基础, 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初中语文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要求学生听、说、读、思、写、背, 高中语文教学主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要求学生继续听、说、读、思、写、背, 但重点放在读、写、说方面。具体来说, 高一年级要侧重于初高中的衔接和打好高中的语文基础, 特别是语文规范的训练, 如文字书写、答题规范、字词积累等;高二要加强语文选修的指导, 加强对学生语文逻辑思维的训练, 另外要进一步做好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如名著阅读、经典阅读;高三则要针对高考进行训练, 做好整体复习, 同时要积极沟通信息, 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高中语文教学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著名教育专家任勇说:“给学生一个活性的大脑。”[2]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能力, 即高中生要积极自主地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同时要有合作意识, 加强与师生之间的合作, 多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 多问为什么, 多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此外, 学生要善于质疑问难, 高中语文学习中充满了未知, 要善于提出问题, 并积极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分析问题, 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还要及时做好反思, 做好总结, 形成自己的经验积累, 一旦这种积累多了, 就能形成一定的理论积累, 对终生发展是有好处的。

5.高中语文教学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 但是高中语文学习由于有高考的压力, 很多学生都学得很苦, 很多教师也教得很累,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 为了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可持续性的发展, 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既注意知识的传授, 更注意兴趣的培养, “我们必须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 努力培养学习兴趣”[3]。例如可以在语文教学中穿插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最新鲜的资讯, 最感人的人物, 最激动人心的事件, 或者学生身边的人和事, 等等。

总之, 初高中语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 它们相辅相成, 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构成了整个中学语文知识体系。高中教师要积极地走近他们, 了解他们, 让高中语文教学之花在学生中绽放得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1]黄仁贤, 涂怀京.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当代价值[M].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9:20.

[2]任勇.走向卓越:为什么不[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108.

高中语文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衔接,学习方法

崭新的高中生活和学生以前的学习生活有太多的不同了。当务之急我们是做好初高中的有效衔接, 减少初高中过渡时期的压力, 帮助学生早日进入高中生的角色, 为以后的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一、两套标准的差异讨论

在认真研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之后, 我们不难发现初高中课程标准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一) 两个阶段的目标要求的基本内容不同:

初中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造”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不难发现,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偏重积累, 而高中则偏重积累基础上的运用。

(二) 从培养目标看, 初中语文《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整体把握的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是“注重语文应用, 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

(三) 从阅读能力看, 初中语文《新课标》“理清思路, 理解

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 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对阅读材料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透过表面现象理解由此反映出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和变化”。

(四) 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 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

理解层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 要求“文本对话”深入读者内心世界。这一心理变化过程, 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如现代文阅读方面: (1) 阅读方法上, 由初中“熟练运用略读、浏览”, 到高中“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 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 (2) 理解方面, 由初中“理解主要内容”到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3) 分析评价方面, 由初中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到高中的“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 (4) 鉴赏方面, 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二、对高一新生的心理和方法指导

在第一课上我先从初高中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两大方面向同学们说清楚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区别, 以期对高一的新生作出有效的心理和方法指导。

(一) 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不同:

初中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学习特别注重整合、积累以及运用。

(二) 从培养目标看, 初中语文《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

语文实践能力”, “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是:“注重语文应用, 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三、对高一新生进行课堂教学的方法讨论

通过以上的简单比较, 我们要让学生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 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为此本人对我们的高一新生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 抓好课堂

因为课堂是语文学习的生命线, 比较初高中在阅读能力、思考深度、方法积累、语言表达、文言积累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高中特别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那么课堂上的学习交流就显得特别重要, 同时高中语文的课堂要特别注意学生阅读思考的之后自我体悟和唤醒, 指导学生学会关注更为广阔的世界, 而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我们课堂的引领。课堂的确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 缺失了这一块阅读、体验、提升的地方,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就无从培养和提高。所以我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倾尽全力投入课堂, 让自己在阅读和思考中获得不断地成长, 从而切实把提高探究能力落到实处, 实现初高中的有效过渡, 让自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劈波斩浪, 化解一切难题。

(二) 做好积累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石,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如果说初中的积累是语文知识的一种呈现和聚集, 那么高中的语文积累工作就是一种质的飞跃。高中的积累之后还要我们会灵活运用积累的内容, 当我们积累的时候特别要关注我从中学到了什么、体悟到什么, 关键是在表达的时候能把他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让自己的作文表达变得生动和活泼起来。当然, 在积累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指导学生关注初高中语文教材的衔接的方面, 这是一个连接初高中的有效回顾过程, 更是一次更高要求的积累过程。

(三) 加强阅读

高中的阅读要求和初中的阅读要求存在巨大的差异, 对学生在阅读能力要求上更加全面和深刻。我们要引领学生阅读, 必须明确读什么、怎么读。比如在阅读中要注意摘抄、记忆、比较、联想、分类, 特别是评点, 因为评点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方式, 它会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特别是加深学生的思想深度, 因为思想认识的深浅正是高中生和初中生最大的区别。

由此观之, 高一是学生由初中到高中过渡阶段, 也是能否进入高中语文学习状态的一个关键时期, 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平稳过渡, 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教师不断弥合学生初升高过程中语文教学断层现象, 必然有助于学生培养并树立起对高中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并最终为其高考的全面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龙大为)

论高中语文之美 篇9

一、高中语文之美,美在文字

有人说,汉字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文字,一点也不浮夸,而文字集中体现在语文中。 汉字一路走来,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她的历程就是一段美丽的故事。 高中语文之美,美在文字。 每一个文字,无知的人只会死记硬背,应付高考,爱好语文的人会发现每一个字背后的美。 我在给高一新生上第一课的时候, 把如何学习语文, 换了一种方式概括 “如何玩儿转语文”,把语文的学法概括成两个字———“玩”和“赏”,其中最基础的是“玩文字”,即对对子。 如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当中的对联:“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八目共赏,赏花赏月赏秋香;我上等威风,显现一身虎胆,你下流贱格,露出半个龟头。 ”“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 ”这样的文字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更让学生发现了语文文字的厚度之美。

二、高中语文之美,美在意境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古典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诗词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个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故事,借此可以听到古人心灵的歌唱。 诗歌当中的意境美得无法言说,靠想象品味古人眼里和心中的美好。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 ”

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打开想象的翅膀,感悟那种“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又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 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 这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诗人将自己完全融化在自然中,生命在那一刻达到完美的境界。 如教学《登高》时,通过想象: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在写景的同时也深沉地抒发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蒹蒹之声,长江汹涌之状,而且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这样的理解让我们深入美的意境之中。

三、高中语文之美,美在思维

美国教育学家加纳德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定义为“人类心智的能力,它使人能解决真正意义上的问题或困难, 并拥有发现或创造问题的潜能———因而能为获得新知识奠定基础”。 在学习中养成多角度的思考习惯,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长期下去必然会促进智力素质的提高。 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智力素质,智能力素质提高,知识的学习会变得容易。 学习的重点是学习如何思考。

比如,在结束《小狗包弟》之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社会、自然、人生、生命、文化等方面加以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个性解读能力,展示学生的思维跳跃之美。 教学《冬天之美》时,组织学生交流搜寻到的描写春、夏、秋、冬各季的精美文段,鼓励学生模仿乔治·桑的笔法写作的《秋天之美》;在教学《水调歌头·中秋》时让学生欣赏各种形式的诵读,学唱歌手王菲的同名流行歌曲;教学《致橡树》《神女峰》时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爱情观的激烈辩论等。 同时,鼓励学生写作散文和现代诗歌,进行朗诵比赛,让学生动手、动脑,深刻体会语文的思维之美。

四、高中语文之美,美在情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情者,文之经。 ”好的文章是为情而造文的,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情感之美。 情感,是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情感教育,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伴随着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效果。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感情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可见促使学生感情丰富和发展的情感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走进文本,发现和体味语文之中的情感美因素。 现代诗歌有《再别康桥》,展现那最美的离别之情;《大堰河,我的保姆 》,展现大堰河及作者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大爱;现代散文有《纪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对始终微笑着的革命青年的敬意;《故都的秋》 展现郁达夫担心传统文化的逝去和留恋,古文有《荆轲刺秦王》展现的是作者对荆轲侠义之举的赞扬;《鸿门宴》 展现的是刘邦项羽阵营的斗智斗勇……篇篇经典,页页形象鲜明、情感丰富,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文本,如临其境,体验语文中的情感美。

语文用一个字加以概括,那就是“美”,生活用一个字加以概括,那就是“美”。 归根结底,语文之美来源于生活之美,然后又高于生活之美。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发现、探索、感悟、拓展,让“美”弥漫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每个角落。

摘要:语文中处处充溢着美,只有发现高中语文之美,才能更好地热爱语文、学习语文。高中语文之美,美在文字、美在意境、美在思维、美在情感。要走进语文,发现、探索高中语文之美。

高中语文 篇10

选修课程教学时间差不多占了整个高中阶段的五分之三。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规定, 高中语文选修内容涉及“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模块, 这对于习惯于按既定教材“规规矩矩”地“教”的一线教师来说, 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基础一般、在有限的必修阶段无法改变“读不通”“写不顺”局面的一般学生来说, 其学习引导更需要教师的非凡智慧。

但是, 从选修课的实施情况来看, 问题不是个别的, 也不是局部的, 而众多问题的核心是:许多语文课比以往更失却了“语文味”, 因而为学生更好发展的语文选修课却难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选修课程实施中出现的语文味丧失现象

1. 从目标定位看, 存在“知识过度”现象

像《外国小说欣赏》之类的选修课程, 介绍一些有关小说的知识, 是应该的, 也是必要的, 但这一选修模块所用人教版的教材, 以“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为话题来选择课文并介绍知识, 不少教师上课时把这些文学常识的讲解当作了主要任务, 把课文只当作说明知识的例子。

教材编排自有其道理, 在初中和高中必修阶段学生对小说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适当对小说的特点进行理性的梳理,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小说作品的赏析水平, 但事实上, 高中语文与大学专业讲授应该有所不同, 更主要的是, 学生在高负担下事实上对小说作品接触得并不多, 虽然这些“知识”不应排除在“语文”之外, 高中学生的确也应该有所了解, 但不当的教学操作就会失去真正的语文味, 至少是失去高中语文味。

2. 从实施过程看, 内容有“集中失度”倾向

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的基础与兴趣, 并培育新的兴趣与能力, 但选修课程内容的过分集中, 会使学生在一定时段学习某一模块时感到单调、枯燥甚至生厌。半学期集中时间学习《〈论语〉选读》, 学生一拿到教材就有点不舒服, 况且课文注释详尽, 全部翻译就在书上, 学生不知道还要学点什么内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一模块, 有大量的背诵要求, 学生学起来吃力, 而高二下学习《外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运用》两个模块时, 一学期竟然没有要背诵的, 这样的相对集中, 对学生学习积累是不利的, 也会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样的模块设置与选择, 在理科类学科中可能是合理的, 但在语文学科中, 实际上也是缺乏语文味的表现,

3. 从学习方式看, 存在“探究过度”的偏差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是选修课学习的重要方式, 但探究又应该有“高中语文”的特点。一是有别于政治、历史等其他学科或社会上一般人的探究, 也不同于大学里师生的探究, 虽然各种探究就基本方面说有不少相通之处;二是探究应该只是语文选修课程学习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 语文学习中的诵读涵泳、观察体悟等, 什么时候都不能丢。高中生学习语文并不是要培养专家, 只是培养会思考质疑, 会准确理解、精致表达的具有发展潜力的人。

4. 从激励机制看, 普遍有“评价糊涂”的困惑

教师最关心的是, 选修课怎么考。但在这方面的相关信息难有确证、事实上一时难以明朗或者说也不可能明朗的情况下, 评价往往没有了恰当的方向:要么以传统的考试进行评价;要么以出勤、作业情况等笼统地评价, 缺乏切实具体的过程性评价, 关注的要素太多, 重点不突出, 语文味不强, 无法促进学生的后续学习。

二、教学中如何突出语文味

笔者以为, 要使高中语文选修课有“语文味”, 我们不必在什么是“语文味”上进行过多的概念理解纠缠, 我们只要明白, 从目标定位看, 突出“语文味”, 就是能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需求出发,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在这一大前提下, 实施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良好习惯;学习方式的选择要尊重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而在过程评价中一定要突出有利于学生后续学习的激励。

1“.选”出语文味道

选修课程内容丰富, 涉及文学、文化、哲学诸方面, 不“选”, 教学时间来不及, 不“选”, 难以突出语文味。

这里所说的“选”, 除了选模块以外, 主要是指一旦选定所学模块后, 如何从学生发展的视角来选择具体学什么, 即从既定课程内容中筛选出合适的教学内容。

具体的操作, 又涉及几个方面。

一是从模块整体上考虑选择。如语文版的《〈论语〉选读》, 其内容涉及孔子及其弟子言论所体现的关于政治、为人、治国、修养、道德等方面的思想, 以对话为主的体式, 重点词句的解释与翻译, 对语言简练却意蕴丰富的感悟, 练习中涉及的通假、句式、训诂、辨正之类的古汉语知识等。有的教师觉得原文都已翻译, 学生没有文字障碍, 便把教学内容定位在“思想”上, 有的教师借用于丹《〈论语〉感悟》的读法, 仅把课文作为“由头”或“话题”, 教学内容定位于现实运用, 或凸现一个主题, 与哲学、历史等课程没有多大的差别, 有的甚至定位于“思想教育”, 有的教师却又仍像必修课那样去上, 定位于字词梳理、翻译落实;有的教师关注课后练习, 定位于古汉语研究, 有点大学里做学问的味道。

这些“选”, 似乎都有一定道理, 但是基本上是习惯于教教材的做法, 即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 取决于教材如何编写, 脑子想着的是“我如何教完这本书”。

其实, 选修课要上出语文味, 教师的脑子里更应该时刻想着“我的学生怎样才能进一步发展”, 考虑的是可用的时间, 关注的是学生的基础与基本需求。仍以《〈论语〉选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为例, 笔者关注的是:首先选择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最接近的相关内容, 如《沂水春风》《高山仰止》等, 尽可能再现情景, 反复诵读中感悟孔子的人格魅力及其主要思想。其次选择哲理性言论拓展讨论, 了解孔子思想框架,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其他内容则以学生自读为主。

二是在选定的具体学习内容的处理上, 重视“点”的选择。如《高山仰止》, 可以重点学习表现孔子与子路、颜渊关系的章节, 特别是颜渊死后孔子的态度, 品味“噫!天丧予!天丧予!”的语言魅力:一个“噫”字, 声音似乎从牙缝中挤压而出, 悲愤压抑之极, 反复说“天丧予”, 突出其指斥天道不公、惋惜痛悼爱徒的神情, 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历经磨难的老人泪流满面、仰天长哭、撕心裂肺、捶胸顿足的形象。

“选”, 实际上是智慧地夺取时间, 优化课程内容, 使选修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

2“.组”出语文魅力

与课程内容的“选”相联系, “组”就是对选择内容, 从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视角进行必要的重组, 以使学习内容得以优化, 使学习进程更具吸引力, 学习时间安排更为科学, 从而使学生在选修课程学习中进一步感受语文魅力, 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学习, 有效提高语文素养。

重组, 就是教师跳出一般的教学视野, 站在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 积极进行课程参与。重组的方式可以是模块内有关内容的重组, 可以是模块间内容的重组, 还可以是既定模块与教师自己开发的相关内容的重组。

上《外国小说欣赏》时, 如果照着教材按部就班地上下去, 似乎是按知识序列进行的, 科学的, 但学生觉得这样很单调, 学完课程后可能会暂时记得“主题”“情节”“人物”之类的要素, 对有关文本的感悟却是欠缺的。拿到新的文本, 难以自主欣赏, 因为“知识”是很难套上去的。所以, 实施这一选修课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鲜活的作品上, 探索作品的内在意蕴和艺术魅力, 而不在学习鉴赏小说理论。

基于这样的认识, 笔者在教学时, 在通盘考虑的情况下, 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 突出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如上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时, 首先让学生在早读时温习必修课程中的《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 让学生在温故比较中更好地感悟本文的主旨和情感。同时, 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播放《拯救大兵瑞恩》, 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插入《集结号》中的几个战斗场景, 让学生感受课文是怎样从一个侧面来表现战争题材的。在接下来具体的欣赏课中, 又引入孙犁的《荷花淀》重点比较对话描写的异同,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在对比中感悟什么是“全知视角”、什么是“有限视角”。同时, 印发沈从文的小说《生》, 让学生课外阅读, 使他们感受另一位老人命运的同时, 感悟中外小说、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不同特点, 也给刚接触外国小说、事实上读外国小说还觉得不适应、不喜欢的大部分学生之学习生活加以适当的调节。这些内容重组后, 学习时间为4课时, 似乎使本已紧张的学习时间变得更不够用, 但因为把本单元另外一篇课文《墙上的斑点》处理为真正的学生自读。这样, 一周上一个单元, 时间还是来得及的。

比较困难的是跨模块、跨学期学习内容的重组。不难发现, 高二 (下) 学习的两个模块《外国小说欣赏》和《语言文字运用》是不需要有什么背诵的, 而高三所学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却有大量背诵任务。从课程设计角度本身而言, 相对集中自有道理, 从课程内容实施必须立足于学生实际的角度看, 一个学期没有背诵任务是极为不当的。所以笔者在教学内容重组时, 考虑了两点。

一是开学初几周抽几节课播放, 每节课播放一集《百家讲坛》中关于唐诗的辅导, 然后打印一些短小的古诗让学生抄到笔记本上, 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并让他们自己查资料, 理解并在课堂上能够作讲解。选择的古诗有的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要学的, 有的是与之相关的。

二是选择《史记》中的一些人物传记让学生阅读, 既是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又与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形成一种比较。

这样, 因课程模块过于集中、学生学习感觉单调枯燥的情况大有改变, 学生在选修阶段觉得语文是丰富多彩的, 学有所得, 选修的魅力使他们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 选修课程教学的目的便容易达成了。

3“.品”出语文能力

有人说, 选修课阶段的语文学习, 重在一个“探”字, 这大体上是没错的, 但是, 这“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分学科特点、不分学习内容、不看学生基础能力的包打一切的“探究”。从凸现语文味的视角来看, 这“探”应该从属于“品”, “品”是品读, 品味, 品评, 在“品”的过程中有“探”, 其意义在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品读, 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 在选修课学习阶段也不能忽略。像《〈论语〉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样的选修模块学习中自不必说, 即使在《外国小说欣赏》学习中也需要品读。品读可以是默读、朗读、诵读, 它们与品味、品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即使在围绕一定主题进行讨论探究的学习过程中, 还是需要运用朗读与诵读。如讨论小说《桥边的老人》一文的主题时, 一般教师比较关注文章的最后一段, 因为这一段中有着较明显的暗示。但是, 如果引导学生品读老人最后一次说的“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效果可能会更好。让学生试着把这句话从文字转化为有声言语的过程, 就是一种品味, 一种探索。依一般学生的水平, 可能朗读不出老人的腔调, 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让学生深入品味, 一是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相关情景, 有时候, “我只是在教室里看书, 并没有违反纪律啊, 并没有损坏公物啊, 我为什么也要受到老师的惩罚?”二是试着把老人的这句话拓展成五六句话, 用老人的口吻说出:“我与政治没有关系, 我只是和我的动物相依为命, 我没有招谁惹谁啊, 我和我的动物为什么要平白无辜地受战争的罪……”这样, 我们便不难体会到这简单的话其实便是对战争的一种控诉, 对主题的理解便自然而然地达成了, 教师稍加点拨, 学生也就更容易感悟海明威写作语言的特点, 乃至更好地感受其“冰山理论”。

联系学生的生活或熟悉的生活情景, 让学生能真正的体验, 这是选修课程中“品”的重要方面。

在很多情况下, 即使是看起来纯知识性的东西, 我们也可以在联系比较中让学生品出体验, 品出眼力。

上《桥边的老人》时, 引入《荷花淀》进行比较。当水生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后, 课文写道: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 她才说:

“你走, 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笔者提了三个问题:

能否改成“女人马上说”?“你走, 我不拦你”后面的句号能否改成逗号?“家里怎么办”后面的问号能否改成感叹号?

尽可能放开让学生说, 先不作评价, 暴露出学生真实的想法。然后让学生感悟:句号表示前后是两件事, 体现出水生嫂深明大义的品质, 只是有些为家里担忧;如果改成逗号, 前后是连贯的一句话, 侧重点在后面, 水生嫂表面上是“不拦”, 却可家里的困难来拖住丈夫, 这就显得她不明道理。

为了让学生理解, 不妨再作这样的比较, 可以把上面的文字改成如下语句:

“你走, 我不拦你。”过了一会, 她才说, “家里怎么办?”

学生自然就会感悟到句号的作用, 更好地感悟了文本内涵。

总而言之, 高中阶段是相对集中学习语文的黄金时期, 对终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在这一阶段要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高中三年两个半学期的必修课内, 习惯的养成还是有困难的, 即使有一些好的习惯, 还必须在此后的选修课阶段进行保持和强化。

如何学好高中语文 篇11

【关键词】语文 学习 自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44-01

一、学好语文的意义所在

语文是我们学习的一门重点内容,学习语文的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语文是高考中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分,而且当其他科目成绩上升慢时,语文往往还会有比较大的上升空间。同时在高校的自主考试中语文也是通用的一个科目。

第二,学好语文是传承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需求,语文是中国的国语,作主中国人,应该要自觉承担传承文化的重任。

第三,学好语文可以获得更多的精神粮食。只有在学好语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并从这些文学作品中得到更好的精神粮食。

第四,学好语文对于未来的工作有很大帮助。学好了语文,在将来参加各类考试、面试时,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提升自己的读、写能力等非常有帮助。

二、语文的特点

1.语文学习需要持之以恒

学习语文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慢慢积累的,语文的内容丰富,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一点一滴慢慢品尝,从不断的学习中去理解语文的真正含义。因此,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要有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2.语文考试得高分不易

在语文考试中,得基本分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想要得高分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语文是国语,基本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多少会接触到,所以基本得分还是比较容易的,那为什么又说语文不容易得高分呢?那是因为在语文考试中,作文占了很大的比分,而很多的同学在作文方面是薄弱点,因此想取得高分又不容易。

三、如何学好语文

1.适应新环境

首先,当我们进入高一后,可能会有两种不好的心态存在,第一种是放任自己,在中考结合过于放松,把刚进入高中看成是玩乐期。第二种是失落,因为有的学生在中考中发挥的不理想,未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所以对学习没有信心。

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把心态调整好是十分重要的,当进入到一个学校后,要给自己做好定位,并且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及时找准自己的位置,也不能给自己过大的压力。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给自己信心去面对新的环境与变化,并且做好思想准备,让自己可以快速融入到新的集体中。

2.科学、合理拟定学习计划

当你第一步进入高中后,就要看到自己三年后的发展结果,高一新生一定要拟定一个包括语文学习在内的三年学习规划。

第一,不能存在高一放松、高二混沌、高三拼命的想法;第二,要深刻反思初中阶段的行为习惯、学习品质等各个方面所存在的优点、缺点,同时结合高中阶段的特点由学习、个性发展等综合方面去拟定规划。虽然高考是三年之后的事,但这相目标就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对高考的准备也要从现在入手。

3.学好语文的关键——听课

在这么多的科目中,语文虽然好学,但要学精是不容易的,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及技巧。一位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单单是知识,更是会教会我们怎么去学习,让我们可以获得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从老师的教学中我们了解到,学习语文要重视综合能力的学习。在课堂上,我们不单要掌握好每篇文章的知识、文字,还要了解写作的特点、知识等,最重要的是要通过老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学会怎么去阅读、学习课文,领会文章的情感并把握感悟。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多读课外书。如果想要真正学好语文,单单只是学这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加大阅读课外书籍的量,从更多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知识。在阅读的过程,一定要学会估读书笔记,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因为用笔记录可以加深记忆,这样是有非常大收益的。做读书笔记的时候要学会摘抄、抄录,写读后感等。

第二,要想学好语文,还一定要养成求教的习惯,要多问、多学,只要是有不懂的地方都要去向别人请教,或是从网络找到答案,在要学习的过程中懂得研究、交流,讨论。

第三,要学会记笔记。日记是对生活的一种记录,当然,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不能只是单纯的记流水账,而是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去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例如,最近的湖北沉船事件,在看到这样的大事性后,应该要有想法将这段黑暗的事故记录下来,并在网络的各种图片中找到感动点,例如,网络上的一段话非常感人:感谢你,无数次游过这片悲伤的水域。将这些记成日记,可以当成以后作文的素材。

四、结语

高中阶段是我们人生最丰富的阶段,良好的学习心态再加上扎实的基础,相信我们所有的人都都可以在高中语文这条道路上越学越好,并且可以取得傲人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韩俐.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基石[J].未来英才, 2015(2):235-235

[2]柳广村.学好语文阅读是关键[J].杂文月刊:学术版,2014(12):278-278

高中语文 篇12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 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1. 自主学习实质。

包括自主学习的有关定义和自主学习的特征两点。以“自主学习的特征”而言, 它既是一种主动学习, 又是是一种独立学习, 还是一种元认知的监控学习。

2. 自主学习的内在机制。

包括解释任务特征和要求、设置学习目标、选择和运用学习策略和加工学习任务四点。以“设置学习目标”而言, 学生所选择的目标在形成和展开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居核心地位, 通常, 学生所选择的与学习任务相关的目标主要有两类:一是掌握目标, 二是表现性目标。确定掌握目标的学生寻求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和掌握, 而确定表现性目标的学生更多地是为了向他人证明自己有能力。一般说来, 注重掌握目标的学生更讲究学习策略的应用。

3. 自主学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最初, 基本论点认为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近年来, 研究者逐渐意识到, 自主学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要远比最初的设想复杂得多。尽管高成绩与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密切相关, 但是高成绩学生之间的自主学习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不能一概而论。

4. 语文学习特点与自主学习。

语文学习, 与其他学科学习相比, 有其共性的一面, 但更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上: (1) 语文学习的广度———全息兼容的广延性; (2) 语言学习的长度一一伴随人生的终生性; (3) 语文学习的深度———化育人格的修身性。从语文学习特点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语文学习具备了自主学习的根本条件, 即建立在能力基础上的“能学”。同时, 受个体兴趣和社会需要的影响, 不少学生已经在事实上开始了主动学习。只是没有形成明确的认识和系统, 缺乏对这种自主学习的评估和监控。对此,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抓住契机, 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其它前提条件;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意志努力基础上的“想学”与“坚持学”以及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

为探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 我们在全校进行了广泛地调查, 对笔者所在高中各年级共139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出问卷1397份, 回收1383份, 回收率99%。经过抽样统计, 发现62.1%的学生对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太适应, 54.2%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喜欢自己看书, 51.2%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较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62.8%的学生认为凡是亲手做过的实验对相关知识掌握得较好, 58.9%的学生喜欢动手制作, 不太喜欢理论推导。从调查报告的分析情况来看, 在高中学习中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主要有学生的自主意识, 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情境氛围和满足学生强烈的心理需求。

1. 学生的自主意识。

笔者认为, 学生有了自主意识, 就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活动, 并在活动中通过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智力和体力, 去努力实现预定的学习目的, 成为自觉学习的主人。所以, 学生必须强化自己的自主意识, 以获取自主活动的价值和自身的发展。

2. 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与影响并不是无条件接受的, 他们学习有自己的独立性、自觉性、创造性。因此,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就必然要产生新型的师生关系, 那就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具体表现在: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为学生提供各种自主学习资源三个方面。

3. 良好的情境氛围。

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情境教学。我们据每一节课不同的内容, 创设不同的课堂情境, 营造良好的氛围, 可引导学生步入文学的殿堂, 去感悟, 去汲取, 而不是枯燥的灌输。可以说, 这样的课堂是学生最为向往的。至于创设良好情境氛围的方法多种多样, 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等。值得一提的是, 近两年来, 多媒体等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极大的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它能够将声音、画面、文字、图示等有机地、艺术地融为一体, 创造出形象、直观、生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化抽象为具体。

4. 强烈的心理需求。

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重点在于激励, 而激励的重点又在于要满足学生的主观需要。具体说, 我们可发挥以下教学效应的作用: (1) 期望效应; (2) 公平效应; (3) 赏识效应; (4) 成就效应。以“赏识效应”而言, 学生的一得之见得到老师的赞许, 一技之长得到肯定, 一个正义的行为得到支持, 一篇作文得到鼓励, 一次作业得到表扬, 乃至教师对学生一个肯定的手势、一次期待的目光, 都会给学生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都可以强化学生的自信、自爱、自尊、自持的信念, 化成一股动力, 促进其更好地自主发展。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和策略

先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途径以下四点: (1) 创设氛围, 唤醒意识; (2) 课内激趣, 注重指导; (3) 课外迁移, 扩展视野; (4) 重视训练, 培养能力。以“创设氛围, 唤醒意识”而言, 创设氛围指的是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这里所说的“和谐、宽松”至少包含三层含义:学习内容和学习需求的和谐、创设宽松的空间及创造合作性学习环境, 消除传统竞争性学习氛围的不良影响。

再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点: (1) 预习———精加工策略和领会监控策略; (2) 课堂对话一一简明笔记, 敢于质疑; (3) 课后迁移———一信息储存和运用策略。以第三点而言, 语言迁移和运用, 是一种文化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如果这种文化凭借其语言文字载体己经深入到学习者的灵魂, 生成一种自觉行为, 便会“水到渠成”, “信手拈来”皆“浑然天成”。相反, 如果只掌握了语言运用技巧, 缺乏对语言事例的占有与理解, 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 传统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对经典名篇的阅读背诵、强调语文实践。记忆有策略, 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具体有反复编码, 提供不同的检索线索、与遗忘作斗争、自觉运用一些记忆术, 如谐音记忆法, 联想记忆等多种策略。

四、高中新课程中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高中新课程中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可分为五点阐述:

1. 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意义分析。

要弄清自主学习作为教学模式的意义, 必须弄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三个概念:自主学习、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因此, 将自主学习纳入教学模式的范畴来研究, 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1) 可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2) 可搭建起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知识建构的桥梁;3.可使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在开放中走向融合。

2. 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主要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主体性教育理论三种理论。以“主体性教育理论”而言, 主体性教育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同化和顺应, 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由此主体性就成为学生学习的本质属性。主体性教育的着力点, 就在于对学生进行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由此可看出, 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与主体性教育是有密切联系的, 因此, 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确立, 既要以主体性教育的理论为基础, 又以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前提。

3. 高中课改后的语文课程结构。

有新的语文课程结构和苏教版的课程结构两种。以“苏教版的课程结构”为例, 必修课程包括5个模块, 22个专题, 共60个板块。选修课程设计有5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其中选修课程的特点有: (1) 选择性、多样性、灵活性; (2) 内容是丰富的、不确定的; (3) 给学校安排选修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 “系列———模块”结构给了学生自由选择选修内容的空间。

4. 必修课程中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必修课的三种课型具体教学模式有: (1) “文本研习”课型:整体把握, 多重对话; (2) “活动体验”课型:设计活动, 真切体验; (3) “问题探究”课型:探究发现, 开拓创新。每个课型都从基本特点、课型设计、一般流程、具体课型的特点、操作注意点五个方面进行探究。以“问题探究课型”为例, 其基本特点有:兴趣性、典型性、信息性、合作性、有效性、创造性六点;其课型设计包括内容的探究和文本研习式等内容;其一般流程有:研习文本;让学生在研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交流方案、调整方案、查找资料;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让学生得出结论;师生共同验证结论, 在验证过程中体验交流共计五点;其“问题探究”课型的特点有:鼓励质疑, 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倡导合作, 注重自主探究过程的参与性两点;其操作注意点有:变老师介绍为学生发现、变条分缕析为学生探究和变迷信别人为相信自己三点。

5. 选修课程中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选修课的三种课型具体教学模式有: (1) 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 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 (3) 研究性学习模式。以“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而言, 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把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它的教学过程大体如下:情境引入、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反馈指导、再学习再反馈五个流程。该模式一般都是由某个教师或学校设立一些适合由特定的学生对象来解决的问题, 通过Internet向学生发布, 要求学生解答。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阅。另外, 教师或专家负责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给学生的帮助并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 而是给以适当的启发或提示。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 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 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对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实践的反思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实践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1. 自主学习的误区。

具体有: (1) 把“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己学习”; (2) 把“自主学习”等同于“自由学习”; (3) 把“自主学习”等同于“小组学习”。以第三点为例, 由于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而自主学习是指导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 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 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在这类简单的小组学习中, 是否就等同于自主学习呢?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看:因缺乏有效的监控, 只有成绩好的学生发言, 后进生只是听;小组成员作为独立的主体, 各有思想,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交流和融合, 个体就不能丰富和发展自己, 所以, 小组成员各持己见、各自为阵的学习不是自主学习;课堂评价在这里作为小组学习的评价, 对自主学习有重要的反馈作用, 教师应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甚至细节, 而不仅仅是结果。

2. 关注学生的学习潜能。

具体有: (1) 关照学生真正的内在需要; (2) 引导学生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 (3) 老师的问题提炼和设计需有层次性。以第三点为例, 在学生自主定向、自主选择的基础上, 老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提炼和设计, 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体现层次性, 有利于支持并促进不同需要的学生进行思维, 从而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所提高, 有效防止学习潜能的流失。

3. 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不可否认, 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我们也面临着高考的升学压力。在课堂教学中, 应关注学生的“学力”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具体有: (1) 关照学生的个性生成; (2) 分层实施进行教学活动; (3) 讨论与争鸣的学习方式; (4) 研究性学习进课堂。

4. 关注教师的主体地位。

教师主体的魅力展示关键在于“导”字。教师主导有方, “双主”的光芒才可能得以闪现, 因此, 教师首先要把握好自身角色的定位, 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支持者, 而不仅仅是单一的信息传递员。其次教师要加强对自身学识和才情等内涵的补充与积淀, 恰如其分地把握教学内容, 并力求突出三点::启发学生;提炼观点;点拨讲述。

上一篇:高校广告设计下一篇:云端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