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管理系统

2024-06-22

云端管理系统(共11篇)

云端管理系统 篇1

0 引言

随着学术界和业界对于大容量数据存储和高性能计算需求的增加, 传统的数据存储解决方案已经很难满足用户日渐增长的数据存储、管理和容灾备份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 云存储技术应运而生。

1 云存储的产生和意义

随着技术的进展, 存储数据转移的趋势正在逐渐形成。每一天都有大量的新数据被创建, 需求量与日俱增, 如何安全便捷的获取到这些数据便成了当下各企业的IT部门以及各大供应商的一个首要问题。

传统的数据存储解决方案, 由于扩展性差, 技术架构过于老旧, 当用户数据不断增加时, 只好通过添加高端存储设备予以解决。而随着系统整体运行环境变得日益复杂, 管理和运营成本不断推高, 产生了更多的能源消耗。

针对这一问题, 形成一个大规模的、高性能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即基于云计算的云存储技术。而客户也将通过实时压缩功能、复制和数据迁移的改进来体验到数据管理系统效率的提升。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 当系统主要提供海量数据存储和管理服务时, 那么云计算系统就转变成为一个云存储系统, 所以云存储是一个以数据存储和管理为核心的云计算系统[1]。

2 云端数据管理系统设计目标

本文的设计目标是完成一个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系统依据分布式系统的部署方式, 通过提供存储节点集群以及管理节点, 创建系统的底层硬件环境。同时利用No SQL数据库Mongo DB的分布式特性, 进行海量数据的存储, 索引和管理。在此基础之上, 利用二级数据缓存技术, 引入Memchache加强数据的聚合以及数据的快速返回, 提供较好的用户使用体验[2,3]。同时对于系统的I/O操作进行有效优化, 以期提供更快更有效的数据访问方式。在系统的可扩展性方面, 则依靠Mongo DB在部署工程中提供的弹性, 满足了大规模数据访问服务的需要。该设计方案集中体现了当前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分布式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上的常用思路和解决方式。

以下是主要的系统设计目标: (1) 系统能够支持并发用户访问数目要达到10万规模, 即能同时支持数十万在线访问; (2) 系统能够支持PB级数据访问量, 同时保证数据可靠性和数据的无差错访问; (3) 系统能够支持大并发, 大数据量访问的同时, 保证系统页面的响应时间在5秒钟以内; (4) 系统能够支持横向分布式扩展。只需要通过集群的服务器数量的递增, 即可满足系统扩展需求; (5) 系统能够提供管理员界面, 并且用来进行集群的日常维护和特殊情况下的系统监控和数据可靠性。

3 云端数据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据管理系统, 其在线数据存储端需要提供的功能是对于用户的操作界面以及与后台逻辑层面的接口支持, 其中包括:用户管理, 数据管理, 后台系统管理, 以及高可用性管理等功能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该模块的功能涵盖了所有普通用户, 以及企业用户的Web端操作。该模块提供了用户操作中需要的所有交互接口, 以及应用接口实现。

数据管理模块:该模块的功能包括了系统在服务器端所做的操作。

后台系统管理模块:该模块的功能主要集中在系统监控, 管理员信息修改, 权限赋予, LDAP服务器配置以及系统数据分析、聚合。

系统高可用性管理模块:该模块负责对系统HA的配置以及相关自检机制, 系统主备服务器手动切换的触发。

4 系统架构设计

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结合本研究项目的技术选型, 包括比较不同技术的优缺点, 关键特性。在系统的架构过程中, 选择了基于No SQL技术的Mongo DB, 以及用于数据缓存的Memcached组件。通过使用这些不同的技术手段, 可以得到图1所示的架构设计图。

根据系统架构图所示, 这里给出了系统运行时, 各个模块的行为描述: (1) 用户的数据访问请求 (Request) 将会被数据管理系统Web端接收, 然后查询系统Memcached缓存, 期望提高一次数据访问命中率, 提高系统响应速度。 (2) 数据管理系统后台管理框架将会提供六大管理功能:集群管理功能, Provision功能, 网络管理功能, 软件管理功能, 消息管理功能, HA管理功能。 (3) 集群管理功能将会承担对于Memcached服务器集群, 数据库服务器集群, Mongo DB集群的操作管理功能, 保证集群的正常运行。 (4) Provision功能可以完成集群的部署安装以及节点替换, 系统重装等基本服务。 (5) 网络管理功能可以完成网络发现以及集群节点分组定义。 (6) 软件管理功能可以完成软件安装和升级, 同时包括内核驱动更新等等。 (7) 消息管理功能可以实时监控集群服务器运行状态, 并且发送机器Alert或者系统警告通知。 (8) HA管理功能可以帮助管理员完成主要节点的备份工作。 (9) 系统数据库提供系统运行参数以及运行时数据保存, 该数据库与用户数据库完全隔离。用户数据库提供用户数据索引的检索以及用户帐户信息的存储。 (10) Mongo DB集群提供分布式文件存储技术, 保证海量用户数据的存储以及快速操作能够快速完成。

综上所述, 通过引入基于No SQL技术的Mongo DB, 以及内存缓存技术组件Memcached, 包括后台管理系统的搭建。本文所需要完成的系统优化以及IO层次的两级存储方式, 就可以构建完毕。

5 总结

近十几年来, 互联网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云计算成为下一代计算技术的研究热点。其实追根溯源, 云计算与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网格计算、互联网技术都关系紧密, 更是虚拟化、Saa S、SOA等技术混合演进的结果, 它提供了一种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服务和计算服务[4], 使得互联网成为每个用户的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

参考文献

[1]杨振贤.基于云计算的安全数据存储研究与设计[J].信息安全与技术, 2011, 11 (15) :72-79.

[2]付惠惠.一种分布式存储管理原型系统客户端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 2011.

[3]刘媛.个人云存储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2010.

[4]王萍, 张际平.云计算与网络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2008, 18 (11) :1-2.

云端管理系统 篇2

我们学校建校之初,设定的办学规模是48班2000名学生,但是,由于学区人数暴增,60个班级3000名学生的大容量,正面临着超负荷运转。食堂告急,厕所告急,活动区域告急,校门口放学的压力也陡然上升。于是,学校把校门口的管理,也纳入到学校管理的范畴之内。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有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细,天下难事必作易。”小事做细,大事才易。如何把校门口的那些“小事”做细呢?

一、错时放学防拥堵,有序排队展风貌

错时上下班制度是欧美发达国家大中城市普遍采用的做法,是被公认和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的一种方法,从交通工程理论上来说是一种“平峰”的手段,有利于调动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工作效率,从根本上避免了交通拥堵。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放学压力的增加,我们将学校南北校门同时开放。南校门门口缓冲区宽敞,一到四年级学生普遍由家长来接,因此安排低中年级;北校门缓冲区狭窄,五六年级学生自主能力较强,基本由孩子独立回家,因此安排高年级学生。在预留时间上,也实行弹性制度。一年级的孩子动作较慢,预留10分钟的放学时间;二到六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强,分别间隔5分钟的时间。为了保证各年级能够严格按规定时间到达校门口,各班还要根据所在楼层,精确计算从教室走到校门的实际所花时间,然后确定下楼的精准时间。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下发《告家长书》,提醒家长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到学校指定地方,有序等候,并鼓励家长步行到校接孩子。错时、分校门等细节关注,分散了校门口人群,减少车辆积压,还校门口马路的畅通有序。

去过台湾、日本的人,常会对公共场合的排队文化所震撼,无论是进出地铁、商场付款,还是洗手用厕,都是整齐划一的队伍——天天如此,随时随处。“排队文化”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统一靠右,让出左边”,就是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

我们学校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首先从放学排队做起。下午放学铃声一响,同学们开始在教室门口的走廊里有序排队,男生一队,女生一队。正副班主任老师也立刻到达自己所在的班级。在等待的时间里,各班可以背背古诗,唱唱新歌,讲讲故事。一到各班出发的时间,各路队就在正副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沿指定路线、按班级对应点走向校门。

放学自觉排队,上下楼梯排队,进出餐厅排队,上洗手间排队……在这种排队文化的熏陶下,孩子们的心中渐渐种下一颗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种子。“小习惯”累积成“小文明”,每个师生的“好习惯”累积起来,就成了一所学校的“大文明”。

二、 定点定位促有序,家长志愿保安全

源于日本的5S现场管理法中,有一个三定原则,其中之一是定位原则。所谓定位原则是指企业中规定物品堆放、工具放置、通道、班组(个人)工作场地位置。校门口的放学,我们推行班级定点、家长定位的原则。

班级定点:在我们学校门口地面上,用红色油漆标示1-10数字,分别代表的是1-10班放学的具体地点。男生家长和女生家长按照学生放学时的排序,进行自主排队。班主任老师带着男女生两列队伍到达放学点位,一一对应,大手牵着小手,从两条队伍的中间离开学校门口。由于来接孩子的往往是老人,为了便于老人辨识,我们给各班家长的数字标示采用了不同的形状,如梅花形、五角星形、爱心形,10个班级十种标示,排在哪条队伍里,老人们一目了然,一清二楚。

家长定位:每个接孩子的家长都有自己的位置。在开学第一天,班主任老师会根据孩子的身高排序,这个序号也是家长校门口接孩子的序号。家长根据序号,男生家长和女生家长也分列两路纵队,与孩子出来的序号相一致。排在学生队伍后面的孩子,家长也相应排在家长队伍的后面,一一对应,大手牵小手之后,从两条队伍的中间离开校门口。

如果遇到雨雪天气,班主任会及时提醒、督促学生穿好雨衣;对没有带雨具的学生,学校提供诚信雨伞,由学生第二天自主归还即可。

班级定点、家长定位,不仅方便家长安全快速地接到孩子,还定心给家长,还放心于老师,而且,校门口的有序、安静,也提升了一所学校的外部形象,彰显了学校管理的品质。

创建平安、和谐的校园,需要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学校有一支教师志愿者团队,他们从关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开始,延伸到参与社区、社会服务活动,践行着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也传播、影响到家长的心田。

每天放学前,各班都有一名家长志愿者早早来到本班放学点,组织管理本班爷爷奶奶们,按序号排好整齐的队伍。

我们学校对面就是湖东新街口——一个配套的商业中心,还有两个公交站台,上学、放学正是上班、下班的高峰期,公司班车、公共汽车、私家车辆,人流量大,车子密集,几位家长志愿者在公交站头、十字路口,引导家长、社会人员及车辆有序经过学校门口的马路。

学校还联系园区交警中队、湖东派出所及园区城管大队,在关键时间段,辅警、交警、城管多管齐下,协助疏通,维护密集人群的安全。

正是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努力,我们的放学车多不乱、人多不杂,为孩子的平安出行保驾护航,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尽心尽力。

三、 竞赛评比养习惯,微管理带来大改观

把细节变成规范,让规范成为习惯,是全体师生的集体共识。

习惯的形成存在一种简单的神经逻辑,即“暗示”与“奖赏”,就能产生“坚持”。要形成“暗示、奖励与坚持”的神经逻辑,可通过“激发动机”“明确规范”“榜样教育”“持久训练”“评估奖惩”和“形成环境”6个步骤。

每天行政护导会对家长的路队即时评价。当一群六七十岁的老人得到学校领导的表扬之后,他们开心得像一群孩子。相邻班级的家长看见别班被表扬,他们也会整好自己队伍,一个良好的大环境由此形成。

另外每天有两名固定的护导教师,他们负责学生路队的打分,安静、整齐、有序,是路队的基本要求。每天的路队情况,又会计入当周的五星评比,每周的五星评比情况,纳入期末文明班级的评比。

微管理曾是商业管理的一种手法。微管理是管理者通过对被管理者(员工)的密切观察及操控,使被管理者达成管理者所指定的工作。相对于一般管理者只对较小型的工作给予一般的指示,微观管理者会监视及评核每一个步骤,把管理的重点放在那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学校微管理的核心就是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精细化、常态化,注重每一个细节,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放学是每所学校一天教育教学工作的收尾,这件看似劳心劳力的复杂“小”事情,若能关注“超”细节,也能变得如此完美。

云端结合的教师机管理方式初探 篇3

1 多媒体教室教师机管理当前面临的问题

1.1 教师机自身硬件限制

由于受到多媒体教师机本身的硬盘容量, 以及硬件保护卡等限制, 教师机安装的信息化教学软件数量不可能进行无限的扩展。笔者做过统计, 我校每学期的多媒体教室教师机上安装了五套系统, 共安装的各类信息化教学软件有近百种, 如此多的教学软件, 对机器的性能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1.2 信息化教学软件的问题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法的立法, 以及全民正版化意识的增强, 各种教学软件的正版化也成为高校的必然趋势;同时由于各个软件的不同版本以及不同类型的软件之间的相互冲突, 必然带来了多媒体教师机软件的维护复杂性。

1.3 老师的个性化需求与教师机统一模板冲突

不同专业的任课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软件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因为受到人员、时间等一些条件的限制, 我们不可能为每一位任课教师进行教师机的个性化定制;同时由于受到全校统一排课的随意性, 一个任课教师的同一门课程也可能分散在几个教室, 统一的教师机模板以及基于保护卡的网络同传则成为无奈之举。

1.4 其他问题

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为了防止病毒的传播, 以及误操作对系统造成的破坏, 都安装有还原卡或者还原软件[2]。这些方法则带来系统的补丁的更新不及时, 教师机管理的复杂性、老师的需求的响应速度慢、学校资源的无法有效共享, 以及老师授课的复杂性等一系列问题。

2 云端结合的多媒体教室机管理方式

结合多媒体教室以上的种种问题以及结合我校的发展需求, 我们提出一个集约化的, 高度自动化管理的云端结合的多媒体教师机解决方案。通过该方案, 我们为每位任课教师分配一台云端虚拟机, 同时为当前教师机维护了一个标准的系统, 将各种教学软件进行了共享, 任课教师可以借助任何终端进行软件以及虚拟桌面的访问。该方案在功能上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客户端层:用户可以通过该层面进行各种终端进行无缝访问自己的个性化的桌面以及各类教学软件。

云端应用平台:进行各类教学软件的共享以及发布, 使授权用户可以轻松地通过各种终端访问各种应用软件。

云桌面平台:搭建一个可以集中管理的标准的虚拟桌面池, 以及教师个性化的虚拟桌面的管理中心。

基础架构服务平台:搭建基础的网络服务、目录服务、数据库服务、用户的配置信息、以及软件授权管理等服务。

系统的整体架构图:

该方案的主要的软硬件的组成:

云计算中心的硬件部分:我们按照1000个虚拟桌面的数量进行了数据中心的设计, 主要由思科公司6台USC B200, 2台思科的UCS6248UP以及X-IO公司的40T ISE Storage存储组成。

云计算中心的软件部分:Vmware公司的服务器虚拟化产品, 以及Ctrix公司的VDI虚拟化产品组成。

3 结束语

我校通过云端结合的教师机管理模式的转变, 解决了教学软件的资源共享, 很好的满足了任课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 提高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多媒体教室教师机当前面临的问题, 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校区的实际, 提出了对多媒体教室教师机云端结合管理方式。

关键词:高校多媒体教室教师机,云端结合

参考文献

[1]胡维治.基于校园教学网的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的实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6:80-81.

云端管理系统 篇4

同上一堂“云端”思政课观后感1

通过聆听“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感受教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我收获颇丰,备受鼓舞,体会到要深化理论认识的重要性。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艾四林教授的讲解,他说到马克思曾说:“人靠自然界生活”。所以,我们要推动形成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认识。

这次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因为它不仅关乎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也关系到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建设人类生命共同体。在抗击疫情期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迅速汇集起多方力量,这充分彰显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强大力量和显著优势。从雷神山、火神山、方舱医院的迅速建立,到19个省市医疗队伍、41000多名医护人员的对口驰援,再到各级党政机关、基层组织以及志愿者们的齐心协力,所有中华儿女纷纷行动起来,共同对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一次疫情大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看到了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今天的“思政大课”,四位教授为我们全体高校思政工作者上了一堂生动的示范课,我们辅导员要善于用青年人喜欢的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围绕疫情防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实践、引人于思考,主动当好青年学子立志成才、奉献时代的领路人。

作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青年,我们更应该勇做这场战“疫”的主力军,虽然不能身赴战场,但也要科学防疫、听从学校和老师的指挥,积极参与防控疫情宣传工作,时刻不忘自身责任与担当,为最终打赢这场疫情贡献我们零零后大学生的一份智慧和力量。

同上一堂“云端”思政课观后感2

鼠年钟声敲响,新型肺炎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却牵动着国人的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全国各地全力进行防控,遏制疫情蔓延。作为疫情战场中心的武汉更是核心的主战场,在医护人员、医疗物资、生活物资瞬间缺乏的情况下,每个中国人的心都凝聚在一起。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白衣天使奔赴战场,他们没有一个人抱怨工作的辛苦,一位院长曾说过:“他们能睡上四个小时已经是很幸福了。”他们是“最美逆行者”。作为学生来说,我们没有能力上战场,也没有能力去帮忙,那么我就努力做到,保护好自己,不添乱就是做贡献。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学校也延迟了开学世间,那么大家在家中也不应该松懈,要坚持锻炼,按时吃饭睡觉,多读书,充实自己的生活。

平时,我也经常观看新闻,从刚开始毫无察觉,到疫情消息迅速占领热搜第一,这次收听看到人数变化的图线,勾起了我这段时间的回忆。是的呀,刚开始时我只是在新闻上看到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状况,几日的人数激增让我心惊。早时原本我还想象经历03年“非典”是什么感觉?但此次我经历了一世难忘的“新冠”。迅速地,我们这边的村镇都封闭了,四处传播周围哪个乡镇有感染者,有的谣言让我们害怕,原来生命如此脆弱,灾难如此近。这次全国大课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学习并掌握了预防措施。在图片中,我们看到84岁逆行前往武汉抗疫的钟南山院士,火神山、雷神山、方舟医院的建筑工人,看到了一张张布满勒痕的脸、一位位为了避免感染剪了发辫的护士姐姐,一个个蜷缩在地上的身影……是的呀,她们是真正的人民英雄。当我看到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仍冲在前线与时间赛跑挽救生命,70多岁的李兰娟院士每天只睡3小时,带领团队为研制特效药品而耿耿不寐时,我的内心颤动了。为了抗疫,一方有难,八分支援。从全国各地运输生活物资和医疗物资前往武汉的车辆陆陆续续,全球多个国家支援我们,我感受到了人们团结坚固的抗疫堡垒,他们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疆。疫情尚未结束,我们仍需努力,我愿做一名追光者,以英雄楷模为榜样,让青春发光发热!

同上一堂“云端”思政课观后感3

通过这堂课,全面了解了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广大同学将牢记时代使命,不负国家嘱托,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今天收看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令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线上课程,我从几位老师的讲解里明白了以下几点:

1、摒弃杀鸡取卵破坏性的方式,适应保护顺应自然,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方式。

2、这次疫情防控就是对共产党的考验,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同时间赛跑,与魔鬼较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基层党组织雷厉风行.普通党员群众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中。新的青年朋友们,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要坚持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当灾难来临,有无数勇敢的人将其他人挡在身后。在奋斗担当中体现我们大写的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怀念的,要为这个我们热爱的中国而担当奋斗。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自觉肩负起自己的使命!

多难兴邦,中国向来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中华文化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绵延至今,从未间断的文明古国,这说明中国人民从来不惧怕灾难。这次疫情大考更让我们看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中国政府的领导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一定能度过这次灾难。通过这次思政大课,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中国人民在抗击灾害时的力量。这是一场生动的公共卫生安全教育课,同时更加激发了我们的爱国注意情怀。总结历史经验,增强必胜信心。等到这次疫情真正过去,我们就又会多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多了一些英雄的人。

同上一堂“云端”思政课观后感4

对于2020年来说,这个数字是非常美好的。可是,肺炎疫情的到来给我们的祖国蒙上了一层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突然间,天空黯淡,世界阴冷。然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一群团结友爱、不怕艰难的人民,他们坚守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德,盼望着”乌云”背后的灿烂的阳光。

一马当先,甘当战”疫”的”探路人”。这是一群无畏勇敢的人们,他们不顾安危,奔赴在抗疫一一线。嘴里说着”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的钟南山院士义无反顾地前往武汉抗击病毒;”年后准备举行婚礼的年轻夫妇义无反顾上演战”疫”最美夫妻档;多日面临着高强度工作的护士全然不知脸上早已布满了勒痕;得知同行好友感染病毒泣不成声的医生毅然决然转身救....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然而这些专家学者、白依天使,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为拯救生命,为民族担当,他们是国家的脊梁,更是人民的恩人。

万众支援,勇做战“疫”的“守护者”。我们的祖国在危难之际,有一群无私奉献的人,他们尽己所有捐赠着医疗物资。韩红东奔西走募集捐款约一亿元,众多明星网红纷纷慷慨解囊;有为抗战亲自押送物资的汽车司机;有为抗战抗战甘当志愿的青年战士;有为抗战投笔宣传防疫知识的文人墨士,他们一切行动寄托他们美好的祝愿,爱与善良无关阶层、无关年纪,在灾难面前,他们都是大美之人,都是敢于为国家奉献的人,他们是最美的战”疫”守护者,我们这个充满爱与力量的国家,在战“疫”面前,大家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共抗战,众志成城战疫情,无私无畏的“大爱”续写着中国故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纵使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如同小流,但只要团结起来也可汇成大江大海。

尽管疫敌再凶再险,但我们团结的力量便可让病毒彻底消灭。零三年的非典挺过来了,零八年的汶川大地震挺过来了,只要我们众志成城,新型肺炎的”乌云”终会消散,这场防控阻击战“疫” 就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待到春暖花开之际,阳光明媚之时,我们再共同约定,一 起行走于祖国的大川南北。

同上一堂“云端”思政课观后感5

在20__年的岁末之际,人们都在忙碌着买年货、搞卫生,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时候,武汉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听说传染性很强,每天都在新增着病人和死亡数字。全国上下都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捐款、捐医疗物资。我们浙江也发动一切力量支援武汉。在海外的浙商们看到消息后,也纷纷在当地收购口罩,发回国内,还有一位在柬埔寨的浙商,干脆收购了一家日产40万只的口罩厂,将生产的口罩全部发回国内。

我们杭州的萧山机场还接受了一架又一架出国返回的武汉游客,因为我们杭州的浙二医院有着完善的医疗设施医德仁心的医护人员。我们长兴中医院也自发组建了一支医疗小队,赶赴湖北支援。

云端的日子 篇5

渐长之后,也就是读初中的年龄,帮母亲在田地里干农活之余,经常会斜躺在温暖干燥的稻草堆里,看天际漂流的云朵。不时有黄昏的缕缕微风吹来,扑在人身上,让人感到一股难得的惬意。而今回想起这一幕,仿佛是诗人笔下描绘而出的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画面。

躺在稻草堆里,看着天边翻飞的云朵,耳边是锄头碰在泥巴疙瘩上的熟悉声响。看着各个形状不一的云朵一个个魔术师般,变换着样子从自己眼前走过,一会是狗的模样,一会又变成了一个三角形,总让年幼的我浮想联翩。那时看着在天河里漂流的白云,已经迷上诗歌的我经常会想起徐志摩。会想起徐志摩一首首关于云的诗歌,会思考最后消失在云端的徐志摩。

随着年龄的增长,关于云端的日子的想象和思考,仿佛渐渐沉重了些,少了初时腾云驾雾那种单纯的轻盈与欢快。那种清澈纯净的欢乐仿佛总与年少的无知牵扯关联着。似乎,成长就意味着烦恼。

年龄再大些后,也就是上高中时,迫于升学的压力,偶尔托腮透过窗户朝外面的天空发呆,也是一脸的疲惫与惆怅。有时农忙时节月考完回到家里,看着平地上晾晒着的谷子,再看看天上渐黑的云层,心底就起了一丝担忧,害怕突然下起雨来,把刚上床午休的父母亲给吵醒了。这时的我开始懂事了些,知道农人伺候几亩田地的辛苦与劳累。而有时碰见天旱,秧苗刚栽下去没几天就无精打采的,像被人打了一般,这个时候望着天际的白云,我总会盼着早点下雨。有时盼着盼着,天终于下起雨来,心底便一阵欢喜,晚上打电话回家,也能感受到父母亲的欣喜。

关于云端的幻想,仿佛愈来愈充满烟火气息了。而后我远离村庄上大学,上完大学又急着参加工作,关于云端的思考与幻想因为生存的压力已渐显陌生起来。有时忙里偷闲地静下来,在喧嚣的办公室里望一眼窗外的风景,看着那一片云朵,心底竟生出许多感慨来。

是啊,掐指一算,距离上次满是幻想地看天上翻飞的云朵却已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云端管理系统 篇6

笔者认为“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系统的运行方式, 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是缓慢的, 类似电子商务的出现对城市实体店空间排布影响一样。“云计算”公共资源配置中心的硬件构成主要是运算器和服务器, 它可以被安置在任意一个相对安全的城市环境里, 就像供电设施一样 (防洪、抗震指数较高地区, 受干扰较小, 具体设置可以参照变电站的配置标准) , 不需要因为计算中心的存在而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

区别于云城市, 在这里笔者提出的“云端之城”将尝试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领域阐述“云”在城市发展的运用, 不仅包括数字化的管理, 还有硬件配置 (传感器) 等方面。

一、“云端之城”构想来源与实例

“云端之城”的体系已在一些实验性项目中初见端倪。以下范例分别从交通系统、环卫系统、全面检测系统描绘了“云端之城”的部分图景。

1.1哥本哈根自行车感应系统

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曾展示过一个叫“哥本自行车”的例子。项目中自行车成为了智能移动感应装置的载体, 可以检测骑行者在城市中的活动行为、其所处的环境状况以及机动性。骑车者通过网络的应用程序可以测算他们骑车的强度是否达到自己设定的锻炼目标, 在骑行过程中是否会在某些时刻遇到困难, 也可选择污染最少的上班路线, 甚至可以得知他们的朋友是否就在近处。除了给骑行者提供个人信息之外, 城市的骑行者之间可以通过系统交换各自得到的信息, 也可以匿名地和政府进行信息互通。当自行车切换到“拥堵检测”模式时, 可以实时地感应所在地的污染状况以及城市范围内的拥堵情况, 从而疏解骑行者密度, 使搜集到的信息价值得到提升。另外, 感应自行车能够让骑行者参与到城市层面的决策中。在“绿色英里”的计划中, 将依据人们骑行的英里数进行奖励, 并最终建立市级的基金会来奖励人们对减少碳排放量做出的贡献。

1.2“垃圾轨迹”项目

麻省理工学院的“垃圾轨迹”课题由开发一个小型的智能的, 可感知定位的标签——“智能尘埃”开始。这些小巧、可被定位的微电子机械 (MEMS) 极易被分装到不同的物品上以提供有用的信息, 并形成一个网络。这些标签, 完全符合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固体废物处理标准, 可以被附着到不同种类的垃圾上, 由此这些垃圾可以通过垃圾管理系统被检测出来, 追踪人们日常垃圾的最后一段旅程。“垃圾轨迹”项目是了解城市垃圾回收流程的第一步, 它激起了广大市民以及环保人士的兴趣。同时它将呈现正在城市中发生的另一个变化, 一个自下而上的途径来管理资源并通过这个技术的普及和散布改变人们的行为, 更好地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1]。

1.3“城市触觉”项目

“城市触觉”是通过使用高密度布点的仪器来测定城市的多样性以及其健康发展的状况。这些感应器被安装在整个城市范围内, 它们可以捕捉气象信息, 空气质量信息, 噪音污染状况, 路况信息等等。项目最大的挑战是如何通过网络将这些传感器与其相对应的提供这些实时信息数据的基础设施相连接。单独设置的数据检测装置需要持续的保养维修才能持续地使用, 而且不是所有设置感应器的地方都能通过实体线路连接上网络。解决方法之一是使用无线的网络来连接这些传感器, 他们试图建立一个覆盖整个城市的无线网络。城市触觉的节点被安装在屋顶以及路灯上, 他们与周边很大范围内的传感器都有很好的连接。这些搜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的网络转发, 并最终集中到一个中心服务器, 然后将这些数据呈现在互联网上。即使距离遥远, 人们也可在第一时间将这些数据图像化, 或是对传感器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查询[2]。

二、云端之城的核心构成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 “云端之城”的片段是可实现的, 并被证明对生态城市的发展有很大的利处。参照案例, 笔者构想了云端之城的基本组成框架。

1) “云端之城”之硬件平台:由城市传感器、传输网络、数据处理器 (运中心) 组成。

城市传感器根据不同需求被安置于道路栏杆上、管道管壁、屋檐上等, 用于检测道路拥堵、给排水用量、能源利用情况、城市环境质量、城市防灾感应等。

传输网络由城市房屋屋檐上一定数量的无线数据接收节点组成, 每个节点有一定的服务半径, 在服务半径内设置的传感器都会将搜集到得数据通过无线的方式传送给各节点。节点通过有线光缆 (可利用现存的光缆系统) 连接城市云计算处理中心。

城市传感器和特殊的传输网络的布置和应用将是整个系统的关键所在。终端感受器等同于监测设备, 但需要缩小体型以适应不同的环境配置、较为安全的防水防晒等保障, 并且需有一定频率的维护。数据处理器 (云中心) 接受并处理来自传感器的信息, 其安置环境可参考配电站的设置环境。

2) “云端之城”之云平台:云平台是所有数据得到利用的出口。数据的共享性可分为两大方面, 即可获得性和可操作分享性。可获得性指的是数据可以被任何用户下载, 而可操作分享性指的是用户可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加工分析, 最后上载到服务平台上, 和公众一起分享数据反应的事实情况。它由原始数据、对应网络查询、数据处理软件下载和数据分析上载系统组成。

3) “云端之城”之云服务:云服务即整个系统全程的辅助管理, 公众比较关心的是服务的后期机制, 即数据反馈之后的情况。在哥本哈根自行车系统的例子中, 人们可以享受健康评测、选择路径等实际服务, 亦可由“自行车骑行英里数”得到相应的环保奖励。

云服务包括面向市民和面向学术研究两大部分。面向市民的服务分为奖惩制度和服务系统。服务系统根据不同的数据, 自动为用户生成需要的信息如健康评测、选择路径等。奖惩制度根据用户使用资源的状况给与相应的物质或是精神上的奖励。而面向学术研究可以由各个机构申请或是直接由研究机构自行建设开发服务。

三、“云端之城”的特征以及建构的适用范围

“云端之城”将为每一位市民构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人们缴纳电费水费或是办理一切繁杂的手续业务都可以做到一站式解决;交通“云”可以促使人们自觉地遵守法律规范, 环卫“云”能让人们有节制地产生垃圾, 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这将形成一个庞大的自反馈的体系, 为建构未来的生态城市作出实质性的探索和贡献。从产业发展层面来看, “云计算”将带来很多新型的业态, 可以成为新型的业绩增长点。而城市的社会管理水平、公共服务水平都将在“云计算”的普及运用下得到实质的提升。由此, 新一代的绿色城市也将应运而生。而从其他角度来看, “云”城市可以构建良好的城市形象:不管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也好, 或是城市建设多大规模、多大峰值的云计算中心, 多大覆盖范围的传感器和节点布置, 都是塑造良好城市形象的重大工作[3]。虽然“云”是一个日渐热门的词汇, 但不是每个城市都有实力去发展成为“云端之城”。这就要权衡得到与付出的比重。一个城市本身拥有的资源以及其定位和在区域中的地位都决定了它是否能够成为“云端之城”。因为“云”技术的普及需要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最为迫切的需求、所拥有的资金情况来选定“云”技术运用的具体方面。只有在城市本身的正常运行得到充分的保障之后, 才能再考虑附加的“云端之城”网络。当然“云端之城”的建设可根据城市不同的发展情况阶段性进行, 或是片段性的进行。如选取对城市发展最有利得若干系统 (如交通系统监控等) 进行重点建设等。

参考文献

[1]Christine Outram, Assar Biderman, Carlo Ratti, Self-Engineering Ecologies[C], Ecological Urbanism 2011

[2]Matt Welsh and Josh Bers, City Sense:An Urban-Scale Sensor Nework[C], Ecological Urbanism2011

云端管理系统 篇7

天鹰云端渲染引擎带来节目后期编辑模式的改变

天鹰云非编是新奥特自主研制开发的一款集云端实时编辑、资源共享、多人协同工作等功能于一体的云端非线性编辑系统。其基于云的协作平台和工作流再加上工作站的强大性能, 让云端后期节目制作更加简单, 使用户全方位实现不受地域限制的编辑模式, 带来更便捷、更舒适的操作体验。

远程实时编辑技术是天鹰云编辑系统最大的特点。传统非编系统读取共享网络中的素材文件, 并在本地解码成画面供用户编辑, 而天鹰云编辑系统将文件读取、解码等工作全部交由云端服务器完成, 解码后的画面以流媒体的形式实时推送到客户端, 大幅降低了文件读取所需要的带宽。徐晓展把天鹰客户端比喻成优酷的播放器, 视频文件在云端完成读取、解码等计算工作, 用户需要哪一帧画面, 云端服务器就将相应的画面推送到本地, 供本地客户端完成特效、字幕、合成等非编工作。远程实时编辑技术使非编工作不再局限于台内网等高带宽环境, 用户只需要与服务器保持连接, 就可以轻松地进行编辑工作。用户进行一轨高清视频编辑只需要2Mbit/s带宽, 通常进行3层高清编辑只需要6Mbit/s带宽, 家庭宽带完全可以满足天鹰云编辑系统的带宽需求。

天鹰云编辑系统还提供了带宽自适应智能画面推送技术。服务端读取视音频素材并解码, 系统根据服务端到天鹰云非编客户端之间的带宽条件, 将画面压缩成适合本地带宽实时编辑的画幅和码率, 推送到客户端。其推送的画幅最低为480×270, 即使用户只有1Mbit/s或者更低带宽, 天鹰服务端检测到达不到实时高清编辑的带宽需求, 系统会自动降低客户端视频画幅, 类似于优酷播放器中超清、高清、标清、流畅等选项, 用户可以在适配其带宽的码流画面上完成后期编辑。

提供带宽自适应画面推送的同时, 天鹰云非编还支持全画幅高清静帧编辑功能, 用户在较低带宽的网络环境下, 得到较低码率和画幅的推送画面, 可能会看不清其中的细节, 但是如果用户做暂停操作, 系统就会将当前画面以高清全画幅推送给用户, 用户可以看清当前画面的每一个像素, 方便地对影片进行更加细致的编辑操作。此外, 天鹰云非编还对云端画面提供本地缓存, 云端渲染的画面将在本地存储中建立临时画面缓存, 避免同一个画面的多次向服务器请求, 提高编辑效率的同时, 极大地降低网络流量。

随着内容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 同一节目需要多人并行协作, 共同完成制作。天鹰云非编支持云端资源管理、支持项目文件的锁定、提交、更新等操作, 提供了云端工程文件的多版本管理功能, 实现了以用户为中心、以存储和文件管理为基础的并行工作管理方式, 满足了多用户协同工作的需求。

天鹰云非编在考虑易用性的同时, 系统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兼顾。云端渲染服务系统采用Linux操作系统, 极大降低了病毒木马等恶意侵入的风险, 为系统在公有云上的部署打下了安全基础。用户不能直接访问存储, 只能通过协同工作引擎和云编辑引擎来调取和使用云端的视音频文件和工程, 使得文件资源更加安全。

没有客户端的新闻快编系统——天琴新闻云快编

天琴新闻云快编是新奥特专为新闻内容生产设计研发的一套基于云计算的快编系统, 它操作简单, 功能有针对性, 用户可通过电脑自带的浏览器实现轻松访问, 随时随地快速完成新闻编辑工作。轻量化、无客户端是天琴的最大特点, 用户不需要携带任何非编设备, 只需要有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 甚至在网吧里, 都能够实现对新闻内容的编辑, 极大地方便了外地采访的记者。

天琴新闻云快编定位于快速方便的新闻编辑, 新奥特对传统新闻编辑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最大化的精简, 仅仅保留了素材调用、素材预览、片段选取、素材上轨、视频剪辑、添加字幕、音频编辑、合成输出等面向新闻编辑的功能, 而且将这些功能全面优化, 工作流程快捷简单。在“内容库”调取素材时, 仅通过简单的三步:选择、上传、预览, 即可完成素材的上传操作。徐晓展先生举例说, 为了精简系统, 天琴新闻云快编只支持一轨视频的编辑, 但是这一轨视频上的两个素材片段之间可以做叠画等特技, 使得一轨编辑可以达到原来两轨编辑的效果。另外天琴新闻云快编采用吸附式编辑模式, 素材中间剪掉一部分, 后面的素材自动吸附到前面, 素材中间插入一部分, 后面的素材自动向后推开, 非常适合新闻素材的故事剪辑。

天琴新闻云快编系统基于广播级图像处理引擎, 拥有视音频剪辑、字幕、音频编辑的功能;采用全新BS架构调度机制, 完美实现帧精确编辑;拥有全新服务器安全机制, 全面支持动态负载平衡;服务器采用LINUX操作系统, 支持异构形态网络;允许纯CPU计算, 支持公有云虚机应用。

天琴拥有极高的效率、超高的性能, 每个节点可支持几十个并发的实时编辑, 用户可实现跨网络、跨平台远程操作, 可以满足多项融合媒体应用需求, 为具备时效性需求的新闻媒体行业记者、编辑人员提供简洁、易用、高效的编辑平台, 实现随时、随地、随心的编辑需求。

上海移动:云端计费 篇8

上海移动正在重构自己的计费系统,全力打造计费三朵云——应用云、详单云和MDB云。对于这次“大动干戈”,上海移动信息系统运营部副总经理蔡加祺给出的缘由是“中国速度”:智能终端数量猛增,数据业务话单量爆发式增长,而除夕一天的话单量是平时的5倍;与此同时,计费方式也在不断演进,从离线计费到在线计费再到资费包计费,并开始互联网化。他说:“硬件发展的摩尔定律追不上中国移动的发展速度,4G时代,云化成为解决之道。”

“惊呆了的小伙伴”

上海移动计费系统重构的目标有两个:在保持原有计费账务业务能力的基础上新增对资费包计费模式的支撑,实现计费的互联网化转型;引入全新的分布式计费架构,提升计费系统处理效率,适应中国速度的发展。整个项目涉及70多个子系统的改造、2 0 0 0多个功能菜单的梳理和开发、2200多个外围平台接口的联调测试以及2500多万用户数据的割接,自2011年8月15日项目启动到2013年1月11日应用云部分正式上线,历时16个月。2013年7月,账单云也正式上线;按计划, MDB云最晚2014年3月也会正式启用。

应用云的本质是一套可扩展的云化流处理引擎,将传统头尾连贯的业务逻辑打碎,以不同的服务组件完成不同的服务环节,并通过一个无状态的任务总线承担任务调度和路由的功能,由此完成整个应用的分布式的流处理。

详单云又包括两朵子云:查询云和数据集市云。查询云主要满足实时账单查询对高并发读写有着非常高的性能需求,由于实时查询条件单一,适合提前预制查询条件,查询云是基于Hadoop平台的。而数据集市云主要满足复杂账单随机查询和统计分析需要,这需要支持灵活的SQL语句,需要支持在无索引条件下的快速查询、统计和分析,是基于大规模并行数据库MPP技术。蔡加祺特别指出,由于无法预见突发的即时查询和统计分析会占用多少系统资源,是否会影响前台的用户体验,因此上海移动根据账单不同阶段数据查询和统计分析的不同需求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数据库技术,不但保证了性能最优,同时实现了性能隔离,更好地保障了用户体验。

而MDB分布式改造新增加了10台x86服务器,其中有2台作为路由机,其他8台作为MDB机。2台路由机采用一主一备的方式,都提供查询功能。8台MDB机每台机器上部署同样的应用(用户MDB、应用MDB和余额管理M D B),即同质化部署,这样每台机器可以固定支撑一定的用户量,在后续的扩展时,可以通过简单的增加机器即可获取相应的支撑能力。MDB的8台机器每两台之间做互备,一台机器上运行主MDB同时备份另一台机器上的MDB。为了使新增MDB机器时不影响已在运行的系统,新增的机器需要形成主备的模式,即新增机器的数量需要成对,这样就可以不用调整已在运行的系统部署架构,从而使新增机器的过程中能继续提供不间断服务。

在云计算时代,业务应用的承载从RISC向x86平台迁移是大势所趋。在云化之前,上海移动的计费系统是全部运行在IBM小型机上,一共9台,而新系统是运行在26台基于英特尔至强E7平台的IBM3580服务器上的。在迁移之前,上海移动事先做了严格的压力测试,结果让蔡加祺和他的“小伙伴们惊呆了”。传统基于小机的计费系统的批价(根据既定的原则和规则,对用户使用网络的情况计算费用)延时<15min,批价效率是1:2,投资约为1300万;而基于x86服务的云计费系统的性能预期是批价延时<10min,批价效率是1:6,而投资仅仅在500万左右。目前新计费系统总吞吐量达到90000TPS,2014年3月完成M D B云化后,将超过180000T P S,同时实现了T P S随设备的线性增长能力。

极限运算的陷阱

对于这次计费系统的重构以及x86迁移,蔡加祺还重点共享了他们的宝贵经验。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从小机迁移到x86,应用需要更强壮。小型机在高负荷运转下的平均无故障时间约在12到18个月左右,而x 8 6服务器在加电后的第一个月处于故障高发期,需要密切监控。上海移动针对x 8 6云化场景的 健壮性设计是这样的:任务总线采用双机热备方式,任意节点异常,备份节点实时接管;所有任务队列支持异常重处理机制,通过重处理剔重机制保障所有话单仅仅倍计费一次;每个内存数据库都同时在不同设备中开启两个副本,实现交易同步,一旦发生异常,可实现自动接管。

此外,蔡加祺还提到了在极限运算场景中的两个陷阱:线程数与CPU核数的匹配问题以及跨节点的网络集群协同的时延问题。

在类似MDB这样的内存集中访问的应用场景下,外部访问连接数(线程数)和CPU核数的最佳匹配关系,最好不超过20:1。在上海公司新计费系统第一阶段上线后,单台MDB设备最大连接数(线程数)达到了4000以上,线程与核数之比超过124:1,CPU大量时间耗费在线程切换上。因此,上海移动立即启动了MDB云化工作,将MDB进行拆分,并采用带超线程(HT)技术的芯片,极大降低了单核线程数,使得系统效率成倍上升。

在小机时代,大部分应用只在单机上完成,所有运算节点不需要通过复杂的网络传输和调用完成。当计费应用彻底云化后,通过寻址技术,把原来集中在一台设备上的工作打散进行实时云化的流计算,在提高系统扩展性的同时,大量的耗时集中在网络络交互上。上海移动通过本项目建设测算出:计费系统在云化后,在单条话单批价耗时中,网络延时占到了30%。因此,选择低延时的以太网技术或者Infiniband组网技术将极大提升云计算效率。

视频中国, 共赢云端 篇9

我们要做三网融合的平台,除了网络之外还有三个部分:一是内容,二是平台,三是产品。必须要有大量的内容,有好的传输平台和好的运营平台、支撑平台才能构架出业务体系,要有好的产品化包装,才会有用户使用,才能产生商业价值。平台和产品更多是由广电运营商来建设。就内容建设而言,我们认为会有新的解决方案提供这样的服务,来把海量的内容经过云端处理,把内容发送给不同的新媒体合作伙伴手中。

很多人讲广电是以内容为王,的确也是这样,因为有内容的牌照,我们才能在三网融合的环境中掌握先机,达到目前的状况。但是这些海量信息到底有多大的利用率呢?据我了解,电视台或者电视网络公司都有大量的内容,但都是以传统的方式存在着,带库生产效率和新媒体化相当低。有一个统计,目前只能利用到7%,还有90%多的内容没有被利用和开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内容缺乏有效和高效的生产和处理手段来迅速转变成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IPTV,能够快速面向用户的产品。网络是一个快速消费品,这和以往我们认知的电视有所不同。

当前电视台和网络电视台在做新媒体的时候更多采用传统公司非编的方式来做。电视的播出内容是由编导、导演的思路决定,是一、两个编导决定下来要做什么内容,从库里调出来原有资料,或者到外面拍摄,选择素材就可以了。以往看电视,就是你要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播完了的节目要想看,只能等到电视台重播。但三网融合的今天情况发生了变化,内容选择权交给了用户。当用户有这种选择权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种选择权对我们影响重大,这需要庞大的资源体系。当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能不能借助新媒体终端快速看到这些内容,这就是网络带给我们的转变和新的要求。现在用户在身边没有电视的时候,更多的通过各种互联网手段去获取电视的信息。所以互联网的很多内容仍然是来自于传统媒体,但传统的内容需要高效的方法变得互联网化、颗粒化。

我相信,大家会有一个梦想,能不能在我们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来自于电视台上大量的内容就能够自动地被收录或截取成有效的,适合于互联网或者新媒体播出的资源?每天电视频道播了这么多节目,我们把播出的节目数字化处理,把有用的信息提取出来,这要快,要准,要省钱、省力。因为内容处理本身是一个体力活,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这是一个数字化的过程。但数字化过程本身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把内容录制下来或者把内容做一个直播——这样做意义是不大的。更多的是要把你有价值信息里的核心内容整理出来,建立好有效的标签、标准的机制。

我们同时还在想,电视内容是一方面,还需要把现有媒资和第三方合作伙伴的资源及用户上载的资源变成我强大的资源平台而一致面向各种各样的终端:电脑、手机或互联网、电视来进行发布。

归结下来,从实际的问题来讲,除了我们在播控平台的流程、政策方面的理解以外,实际开展这项业务的时候,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1)信源的要求,电视、媒资库、第三方内容、UGC。

(2)编码质量,高清收录、高清编码,采用H.264协议。

(3)是处理效率,能不能做到电播出后,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各种终端就可以检索到这个事件。

(4)碎片化,把一个个30分钟、50分钟的节目变成短而精准的内容。

(5)模式识别,尽量提取电视语音的特征构成索引。

(6)做好新媒体标引的属性。网络电视都有一些媒资,传统媒资侧重编导、节目制作角度去做,比如场景、角度,而新媒体的媒资更侧重于面向应用。传统媒资好比图书馆,面向专家和学者服务的,不能满足快速网络化消费。新媒资更像亚马逊网站,把资料卖给所有需要买书的人,这就需要建立新的标引。

(7)内容支持,iPad既不是手机,也不是电脑,但可以3G上网,我们很多政策对手机的约定对它是无效的,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8)业务支持,就是要考虑基于视频的业务,直播、轮播、回看和搜索。

(9)产品能力,就是信息整合,信息关联和信息挖掘,这是根据你的平台和广告做出的具体的数据体系。

做一件能够满足以上的各项要求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天脉聚源公司就在做着这样的事情。脉聚源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提供新媒体技术服务,致力构建围绕“三网融合”所需的全流程技术和全方案服务支撑平台。天脉聚源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TV-mining (电视挖掘) 海量电视实时录制与采集技术,高度智能化的电视视频特征提取、电视语音节目识别、电视字幕提取等智能处理技术和商业电视服务平台。现已拥有无锡、北京、上海三大专业化视讯基地。目前天脉聚源在无锡建有4000平米的现代化采编中心,600T的电视资讯信息库,200多位专职编辑辛勤耕耘,每天7×24小时,处理着200个频道,2000档栏目,30000条信息。天脉目前在为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文广、中国教育电视台、浙江广电、湖北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山西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的网络电视台、手机电视、TV社区、互动演播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

当前我们采用云计算的模式到底能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天脉聚源在云计算的时候是把一个完整电视新闻或者新闻内容碎片化,把广告剔除,只剔除出内部的文本。现在天脉聚源已经把语音识别、文字识别处理程度达到95%以上是自动化完成的,有了语音识别的模式以后,对使用者来讲,在对视频的理解,就可以把它当成文字一样,在搜索任何一个视频的时候,在搜索文本的时候找到视频的内容,这个文字就是播音员的话,视频的内容在文字旁边反复播控。高码流、中码流,手机、IPTV、互联网全部特征和索引体系,这个体系到了用户端可以迅速地构建出一个有效的应用,因为对外发布来讲,基础内容有了,碎片化特征有了,栏目特征有了,主持人特征有了,里面的标清语音特征有了,这就是云计算的过程。用人工校对每个文字和画面进行精准对应的话,一个2分钟的视频没有一天是做不出来的。这是建立公共云的必要性。

目前各家电视台新媒体化工作正在异彩纷呈的推进着,很多地方都在进行小而全的小型收录工作,效率非常低下,都是靠人共一条条进行处理的。其实电视收录本身是一个体力活,如果用人工去完成的话,有点太残酷了,其实完全可以以机器为主去完成。互联网建立以后,异地采集,异地存储,远程推送、互联网交付都不再是个概念,已经变得很容易实现。天脉聚源从2008年公司成立后,就在专注地做这件事情,我们现在已经为很多大型用户做异地采集,远程传输,成品推送这样的服务。

基于这一点,我们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来实现,这个体系不是一个科研室的产品,也不是我们设计中的一个理念,而是实实在在已经在商用过程中了。

(1)海量处理

处理10个或者20个频道都不是海量,当你能处理几千档栏目的时候就是海量;就有了百川归海的感觉,真的是海量信息。

(2)智能识别

很多小软件也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语音识别,但用到商用上替代人这有一个过程,而且它适合不同方言,不同地域也是很复杂的过程。

(3)模式识别

自动进行画面比对,什么是广告,广告与文字中的区别,这需要大量的模式识别。同时加工出来的信息,还要面向多种终端,终端非常多,它的格式是什么样的。有的格式是用户原有的,有的是新格式的,所以需要非常强大的转码系统,不是一两个转码系统就可以了。整个服务器的云是播出云,提供分发和流量的,简单的信号流量进,成品出。几百台服务器日夜咆哮,运算量非常大,这里在做着复杂的视频运算。就云计算来讲,包括存储体系,并行工作体系,我们都做了非常好的设计。数据经过自动加工处理以后,还要经过人工校对,人名、地名会错,对国家的一些安全要求必须经过人的审核,审核之后的数据到成品中心进行分解,之后推送到各家电视台、网站。

天脉聚源不是在做简单的代工生产平台,而是帮助媒体挖掘出视频影音的DNA,画面特征有大量丰富信息,意味着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应用。比如文字提取、深化同步的部分就被单独使用。在上海文广,有一个对海外华人的播出平台,就是拿食品与文字对应的模式教中文,看中国时事的时候看着中国文字。所以这是一个商业资源,不仅仅是一个索引资源。

天脉聚源可以通过云计算的方式,把传统的简单索引变成立体标引,视频内涵的标引,而且面向前端的个性化。比如我们要搜一个NBA的比赛,很多人都会说,我想看火箭队的比赛,我也能找到,但不知道姚明是否出场。因为电视上只有比赛没有特征,看姚明扣篮的动作肯定没有。要想看姚明的比赛和扣篮,只能看场次,这不符合互联网的消费模式的习惯。互联网的消费模式是像Google这样,通过搜索就能找到结果。这个新的处理模式,技术比较复杂,必须构建在云端,不适合每家独立建设,因为独立建设需要庞大的技术成本和财力做支撑。而经过天脉聚源加工过的NBA比赛,你就能够准确的找到姚明参加的比赛和姚明扣篮的视频,这是因为立体标引使搜索变得精准。

天脉聚源在给新媒体提供着三个模式的服务:第一我们可以给各家新媒体做内容代加工,这好比在做视频领域的富士康,这是我们无锡天脉云平台在做的事情。第二我们帮各家新媒体做最适用的标引体系,有了这个体系之后,你就可以快速标引产品,不再需要自行改造。第三是帮助各家新媒体构建前端应用。我觉得这应该是运营商、用户最关心的,我们最擅长的。天脉聚源从目前的技术现状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三天之内可以完成异地电视台的节目收录;五天就可以把成品送过去;七天就能帮您构筑一套全业务的资源平台,包括IPTV、手机和互联网;十分钟就能让用户看到电视节目里播出的片断。天脉聚源云端目前支撑着国内几个大的客户,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文广、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安徽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湖北电视台等。

2010年9月,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与无锡市政府依托天脉聚源视频云计算产业基地,共同建立“视频中国无锡天脉云计算产业基地”,该基地开展更多视频云计算广电行业运用的研究、孵化与推广工作,力争将“视频中国”打造为广电新媒体行业的技术品牌、服务品牌和市场品牌,为“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做更多扎实、有效地工作。

天脉聚源在专注于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发布。在信息的发布层面上,天脉聚源的互动演播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节目创新模式,已经成功运用于中央电视台《全景冬奥会》、《豪门盛宴》、北京电视台的《法制进行时》、《五星夜话》、湖北电视台的《微观世界》、BTV网络春晚、上海网络电视台等多档电视节目中。方便、简单的操作,不仅让主持人在节目中更加挥洒自如,也为节目组节省了后期编辑的时间和人力,得到了合作电视台的信赖和好评。

在2010年成功支持CCTV的《全景冬奥会》、《世界杯——豪门盛宴》等电视新媒体大型直播活动后,天脉聚源再次有幸成为中央电视台五套《亚运风云会》的合作伙伴,充分利用三屏融合的技术,成功实现了广播电视网、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之间的内容传输与共享,把精彩的亚运盛事分享给全国亿万公众,为传统电视与网络新媒体间的融合发展迈出了全新的一步。在CCTV5《亚运风云会》的“这里是广州”环节中,提供以视频微薄等应用为代表的新一代新媒体技术产品,互联网网友可以通过拍摄的图片和视频,参与到电视节目中与亿万观众分享;在“亚运时刻”环节中,现场嘉宾在移动手持终端上的电子签名,神奇地同期出现在网络微博上。电视观众从过去只能看的观众,变成了电视节目的参与者,内容的提供者;电视机也不再是唯一的收看电视的方式。

摘要:在视频领域, 大家往往觉得云计算离我们很远,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视频行业的云计算案例呢?天脉聚源将为大家呈现基于三网融合平台的视频行业的云计算案例。

奢侈在云端 篇10

不难理解为何发展商京基与喜达屋酒店与度假村集团共同选择将享负盛名的瑞吉(SL Regis),落户于京基100的顶端几乎所有商业地产商都能告诉你个中道理,即奢华酒店对于复合商业地产项目的巨大投资价值拉动。

但对于顶级商业旅行者,他们关注的是入住体验是否与酒店定位相符。走进深圳瑞吉位于96楼的大堂,耳膜仍然存有电梯高速运行导致的不适感,但马上就迎来了体验的加分点,即由全玻璃幕墙带来的360度震撼景观。考虑到京基100本身不像其它城市最高大厦般有观光楼层,这个酒店大堂就成为大众与高度对话的唯一平台。“噢,那不是地王大厦吗,看起来就像模型一样。”一句小评论传入我的耳际。

但我无意探求深圳曾经的高度之最在这座新地标面前的感想,以金色、银色和黑色为主调的大堂已经占据了我的注意力。这个在半空中楼高40米、洋溢着1930年代情怀的大堂并没有花费太多精力突出其奢华、宏伟的一面,而更像一个早已在此等待良久的老朋友,不必言语,你已能感受到遍布大堂的布艺座椅的感召。在此静坐片刻,观察太阳光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玻璃与钢梁间投下的变幻,自然了解时间才是最终的人生奢侈。

大部分的商务旅行者可能对客房更感兴趣。当我乘坐酒店客房电梯,沿着那让人联想起某些1960年代科幻电影中的太空舱内景的酒店中庭下降。当我进入房间,直奔而去的当然是热带雨林式淋浴,疲惫感洗去,我方饶有兴味地从房间呈现优雅弧度的落地玻璃窗眺望深圳河以南、新界那无穷的青翠景象。在这个高度,深圳那狭窄的形状以及香港近在咫尺的距离尽得暴露,不难理解为何最赚钱的机构总是喜欢入驻摩天楼,这种俯视众生的快感既然千金可求,何乐而不为。

若只有景观作卖点的话,就对不起这所酒店的价格了。尽管在客房放置iPad的计划在试业期间还未完成,但客房的智能化系统已带来诸多便利。例如在床头柜上的情景模式触摸屏,就设有包括会客、电视、阅读、SPA、睡眠等八种光照模式,一键选择后,不单能对房间内的不同灯光源进行开闭或调整,还能同时智能调整玻璃窗的窗帘。客房内的电视同样是个集成智能系统,既可以通过简单的操控进行客房订餐或者查看账单、阅读电子杂志,也能实时获取深圳机场的航班起降信息以及全球主要商业城市的天气。

即使客房再舒适,也不应错过这座酒店最大的奥秘,位于顶层的空中酒吧。登上酒店顶部呈橄榄球状的悬浮酒吧与餐厅区,那种由高度带来的迷惑美感转变为教堂般的明亮澄澈。个人最喜欢The Ubray,在那面象征隐世与沉溺的石墙背后,是一个面向虚空的宽敞空间,无论发呆、阅读,还是与好友静享杯中物,这个隐秘的空间均是上佳之选。

深圳:医疗创新迈向云端 篇11

今年9月,深圳医疗卫生“三名工程”交流会在北京举行,深圳市相关负责人宣布,未来至2020年将投资1000亿元用于医疗卫生行业。“三名”指的是名医、名院和名诊所,是近年来深圳市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吸引医疗卫生人才和资源推出的一项重大举措。

深圳市医管中心主任罗乐宣表示,2014年深圳医疗改革将从运行机制、办医模式和诊疗服务模式等方面逐步展开。在这些逐步开展的工作中,包括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建立在线医疗服务平台,建设智慧医院、实现医院的“去行政化”;通过开放医疗资源与国内外知名医院建立远程医疗关系,实现开放的办医模式;在诊疗模式上,借助网上预约等工具,开展团队服务试点,优化医疗服务链条,打造综合高效的服务流程等。

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王磊近日在北京对记者表示,目前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的低成本健康海云工程已经在深圳落户,成为医疗健康创新和医疗改革的重点项目,已经获得深圳医疗卫生相关投资过亿元。

聚焦健康的抓手

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困扰已久,也是当前医改的改革重点和主要方向。深圳近年来已经发展为我国特大级城市,每年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800多万,这么多的人口给深圳现有的医疗健康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越来越多的外来看病的患者也都集中与此,给本来就紧张的深圳市医疗资源带来了压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深圳市与中科院联合打造的中国第一个工业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成立伊始就以低成本健康研究和推动为目的,启动了以中科院高新技术成果为主要支撑的全民低成本健康海云工程,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有效、方便、低成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在与深圳地方的合作中,全民低成本健康海云工程主要加强了与社康领域信息化系统的结合。目前已经覆盖深圳全市58家公立医院和634家社区医疗机构,系统包含有1600万人的健康档案,诊断数据超过10亿条,全年门诊量7900万人次的记录,成为深圳医疗创新走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重要举措。

据王磊介绍,中科院低成本健康海云工程已经覆盖全国26个省级行政区,集中了6000多个基层卫生组织,实现了5000万人口受惠,重点在福建宁德、内蒙、青海、安徽等省市进行了示范。

目前低成本健康海云工程分布广泛:在全国各地村级卫生室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体检和大病筛查;在全国2~3级城市,通过低成本健康海云工程建立不同层级的网络,并实现区域联网,如在青海、内蒙等地搭建了大量的流动医疗车;在一线城市的大医院中,通过自主研发的低价医疗设备更换国外的同类设备,达到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

“在上述领域,通过更好的性价比更换国产的专用设备是我们的重要抓手。”王磊介绍,由中科院先进研究院参与孵化的联影公司已经可以提供各种高性能、低价格的专用医疗设备,有的设备比同类国外产品价格要低上千万元,可以提供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

核心技术创新支撑

具体来说,低成本健康海云工程包括健康云和海终端两项核心技术。健康云平台是利用云计算、云注册、云交换、云索引等自主可控核心技术,为政府卫生管理部门、医卫机构、医务人员提供低成本、易使用、易维护、高安全的医疗管理软件和数据服务系统,实现区域医疗卫生数据共享、区域业务协同,快速提升区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档率,并共享利用。

海终端是指为村卫生室提供专用的多功能健康检查设备及壁挂式全科诊断系统,将适宜的医学影像、生物、电子、信息等集成技术运用于海终端设备,加上全球首创、自主研发的微流控生化分析仪等高新技术产品的植入,不仅为居民提供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血氧、耳鼻、视力等几十项“全科”健康检查,解决了村卫生室缺乏设备、服务水平低的难题,更为村民看病提供了便利,全力打造“乡村半小时医疗服务圈”。

王磊表示,健康云和海终端并不是在每个示范点同时必须的,如在福建宁德市的示范点主要是以海终端的形式体现,而在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健康云可能会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在低成本健康海云工程中,有多少是中科院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据介绍目前中科院除了投入以深圳超级计算中心为主的云计算资源之外,还有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COS应用到各种移动设备端,从而实现了医疗工程底层实现可控。中科院自主开发的中间件Midware也被应用到各种心电图、心脑血管、血压等数据挖掘中,这些数据又被再次应用到各种精度诊断和重病风险防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磊举例,“通过对患者数据的发掘,我们发现海量心电图有助于帮助医生实现精度诊断。同时通过对心脑血管的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医疗人员对中风的二次风险实现更准确的判断和治疗,这些数据分析和挖掘都离不开我们的高科技技术和产品”。

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长视察“数字健康管理”设备系统(从左到右:白春礼、樊建平、王磊)

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深圳医疗健康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覆盖:从与临床相关的医疗个案,到区域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实现远程医疗;同时健康工程已经从诊所,延伸到了家庭等各种看得见的院外领域。

据最近的数据统计,过去一年全国总诊疗人数中,来自村卫生室等基层机构的数字达到36亿人次,而同时来自各大医院的诊疗人数为16亿人次。目前村卫生室的各种医疗诊断设备还比较落后,迫切需要进行升级换代,而各地方财政收入在设备更新中投入的资金又非常有限,这样以海终端重要的技术和产品将会受到欢迎。

上一篇:高中语文下一篇:区域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