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管理内涵管理

2024-07-24

德育管理内涵管理(精选9篇)

德育管理内涵管理 篇1

一高校德育管理的基本内涵

根据管理的一般含义和德育管理内涵的论述, 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高校德育管理:所谓高校德育管理, 是指高校或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高校德育的性质和任务, 在遵循德育客观规律的前提条件下, 通过实施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 协调高校德育活动中的各种关系, 有效组织、调动和利用高校内外各种德育资源和相关要素, 优化高校德育环境, 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通过对高校德育管理和高校德育的比较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内容:其一, 德育管理的对象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德育资源和一切相关因素, 而德育的对象是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其二, 德育管理是一种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特殊管理活动, 而德育是把一些具体的德育信息传递给学生, 目的是引起学生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其三, 德育管理是一个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 而德育是社会与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高校德育管理的基本职能

职能 (Competency) 是指人、事物、机构在特定体制中所应有的作用。人的职能是指一定职位的人完成其职务的能力;事物的职能一般等同于事物的功能;机构的职能一般包括机构所承担的职权、作用等内容。高校德育管理的基本职能就是指高校德育管理具有的职责和功能, 它主要包括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方面的内容。

1 决策与计划职能

决策是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 主体是管理者。它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Lewis, Goodmanandfandt, 1998) 计划就是指为了实现决策确定的目标, 提前进行的行动安排。决策与计划职能是高校德育管理的首要职能, 决策与计划是德育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高校德育决策就是对高校德育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决定, 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提出若干个可行性方案用以进行比较, 并且选择最优行动方案的过程。高校德育决策包含以下过程:一是诊断问题。首先必须要求决策者发现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知道在哪里需要改进。实际情况与预期状况的差异, 并提示管理者潜在的机会或者问题的存在。二是明确目标。管理者需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确立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 目标体现的是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 所以说明确目标是高校德育决策中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职责。三是拟定方案。一旦德育目标被正确地识别出来, 高校德育管理者就要提出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这一步骤既需要结合上级精神和自身实际, 也需要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大量研究和分析相关数据与信息的基础上搞好科学预测, 而且要提出尽量多的方案。四是筛选方案。这一步是评估所拟定的各种方案的价值或恰当性, 并选择最满意的方案。由于最好选择通常是建立在仔细判断的基础上, 所以德育管理者必须仔细考察所掌握的全部事实, 并确信自己已获得足够的信息。五是执行方案。选定方案之后, 紧接着要对选定的方案组织实施。六是评估效果。对方案执行效果的评估是指将方案实际的执行效果与德育管理者当初所设立的目标进行比较, 检查是否有偏差, 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以确保决策目标的顺利实现。

高校的德育计划是高校德育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 德育计划通过将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活动任务分解给组织的每个部门、环节和个人, 从而不仅为这些部门、环节和个人在该时期的工作提供了具体的依据, 而且为决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高校德育计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提出做什么 (What) , 明确高校德育的目标与内容。第二, 说明为什么做 (Why) , 这也是阐述完成事情的原因。为了充分调动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与激情, 更好地实现高校德育目标, 必须明确计划制定的原因和目的。第三, 指出由谁去做 (Who) , 即明确实施计划的有关部门和具体工作人员。第四, 指出在何地做 (Where) , 即明确计划实施的地点或场所, 了解计划实施所处的环境。第五, 指出什么时候去做 (When) , 规定了计划开始和完成的时间, 并且明确实施计划时的时间分配, 以便于更充分地运用学校的德育资源。第六, 是怎么样去做 (How) , 明确了计划实施的方式和手段。

高校德育的决策与计划是指引高校德育活动的蓝图, 在高校德育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2 组织职能

组织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为实现某个客观的、外在的共同目标而相互协助行动的集合体。这是从组织本身作为一个实体的角度来考虑的。其二是指作为一个实践过程的组织, 是一个安排特定集体各种活动的过程。我们认为作为德育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 高校德育管理中的组织就是建立并利用学校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氛围, 科学配置并有效使用学校的各种资源, 将高校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连接成一个系统, 提高工作效率, 强化德育管理, 将计划付诸实施并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

高校德育的组织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计高校德育组织结构。当德育目标确定以后, 德育管理者首先应对为实现德育目标而制定的各种工作内容进行分类, 把有联系密切或者性质相似的工作进行合并, 并成立相应的工作部门, 而且要根据具体的管理幅度来确定德育的纵向管理层次, 最终形成一个完整并且丰富的系统。二是分权和授权, 当确定了德育组织结构形式以后, 就要根据具体要求进行适度的分权和正确的授权, 分权意味着把德育管理的职权由高层管理者委派给不同的层次和各个部门, 所以一定要讲求适度。授权就是把权力委任给各个管理层和各个部门的过程。处理好组织中的分权与授权, 有利于组织系统内部的协同工作。三是组建德育队伍。在科学设计德育组织并分权和授权的基础上, 还应该适当配备德育人员, 包括人员的选拔、培训、考核、任命、奖惩以及对其行为的激励等。四是德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指高校德育管理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 在决策、计划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种管理资源, 做好协调和保障工作, 开展丰富多样的高校德育活动。

高校德育管理组织是高校德育决策和计划得以实现的根本, 也是高校德育管理者对高校德育进行有效控制的前提, 它能大大提高德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高校德育管理的目标并非依靠少数人或者零散的力量就可以实现的, 必须有一个有效的组织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使系统中的每个人都能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所以说组织是实现高校德育管理目标的基础。

3 领导职能

“领导”从名词和动词的角度来考虑有两种各自的含义:名词属性的“领导”就是指“领导者”, 动词属性的“领导”是指领导者所从事的活动。“领导职能”中的“领导”就是指在一定的组织或者团体中, 通过管理者的引导、指挥和协调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高校德育管理的组织职能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配置和使用。必须通过实施高校德育管理的领导职能, 才能使这些资源运作起来。高校德育管理的领导是为了达到既定的德育目标, 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 从而指挥、协调、激励管理对象的过程。高校德育管理能否发挥预期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德育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自身素质。领导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下属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所以说, 领导者必须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 取得被领导者的认可, 这既需要组织赋予其责任范围内的支配力量也就是权力, 也需要领导者个人所具有的影响力也就是威望。高校德育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 首先需要有清醒的头脑、宽广的胸怀, 能够高瞻远瞩、运筹帷幄, 能给组织成员指明组织活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途径;其次要能够协调好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 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让全体组织成员劲往一处使, 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再次要能为组织成员提供发展的空间。因此, 提高德育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自身素质非常重要。

高校德育队伍管理是德育领导的核心, 事关整个高校德育工作。德育队伍是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是增强德育有效性的关键。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政治坚定、业务性强、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德育队伍, 是构建高校德育体系的关键, 是完成教育任务、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保证。

4 控制职能

斯蒂芬·罗宾斯曾这样描述控制的作用:“尽管计划可以指定出来, 组织结构可以调整得非常有效, 员工的积极性也可以调动起来, 但是这仍然不能保证所有的行动按计划执行, 不能保证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控制是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高校德育的控制, 就是保障高校德育计划与实际德育工作相适应, 以便顺利实现目标的活动。

高校德育控制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定标准。标准是人们检查和衡量工作及其结果的规范, 制定标准是进行控制的基础。高校德育管理实施控制, 首先就要根据既定的计划的要求和控制对象的客观情况来确定控制的标准。具体地说, 控制标准就是要制定出对学生的自身素质和高校德育效果进行检查和衡量的指标及其体系。二是衡量绩效。衡量绩效就是高校德育管理者根据预定标准对高校德育实际工作的成效和进度进行检查、衡量和比较, 获得并掌握高校德育具体工作与计划目标之间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的信息, 并进行具体分析。三是纠正偏差。德育管理者利用科学的方法, 依据客观的标准, 对高校德育工作绩效进行衡量, 可以发现计划具体执行中出现的偏差。纠正偏差就是在此基础上分析高校德育偏差产生的原因, 并且制定实施有效的纠正措施。

高校德育控制就是依据高校德育计划的要求, 设立衡量高校德育绩效的标准, 然后把具体高校德育工作结果和预定的标准相比较, 来确定德育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 并对这个偏差进行纠正, 以确保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高校德育控制是高校德育组织机构健康运转的重要条件, 也是实现德育计划目标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 (第四版) [M].黄卫伟, 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3]黄兆龙.现代学校德育管理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5.

[4]郑绍濂, 胡君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三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5]赵玉英, 张典兵.德育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德育管理内涵管理 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 “八荣八耻” 思想内涵

胡锦涛精辟概括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深刻总结。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与有机统一,高度概括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涵盖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鲜明价值导向,回答了当前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和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明确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大是非问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很强的时代气息。

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是对爱国主义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的本质概括,是社会主义公民必须坚持的根本立场

中国传统思想中蕴涵着丰富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之不存,何以家为”“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经典名言为千秋传唱,为万代记诵。知荣辱之大者,乃是以国家之荣为荣,以国家之耻为耻。千百年来,爱国主义被中华民族始终奉为道德传统的至高原则,熔铸在中华儿女的思想深处,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并成为衡量人们是否真正爱国的道德评判标准。可以说,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爱国史。作为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爱国主义的内涵与主题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会有所不同,却始终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这就是: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和耻于危害祖国的强烈愿望。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新时期热爱祖国的时代主题。“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荣辱观是与这一时代主题紧密相连的。围绕这一主题,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不仅要“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且要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1](p3)。

二、“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问题,是对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大力弘扬。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为什么人”的问题

“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中的最高价值,是统领社会主义道德所有准则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建党的根本宗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p.262)这就从根本上既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各种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政党划清了界限,也与封建统治阶级所鼓吹的“民本思想”区别开来。毛泽东曾经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3](p857)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3](p1094)。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服务人民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及每一个社会组织都应当努力遵循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准则。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是否服务人民、是否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是判别不同个人、团体和政党先进与落后的根本标准,也是一切社会势力在历史潮流中荣辱进退的分水岭。”[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量。这就决定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最核心的价值取向,就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句话,“服务人民”,就要以人民为基本价值主体,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客观的价值标准;就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等作为制定和检验各项改革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客观尺度,把人民的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判断荣辱问题的基本标准;就要始终做到相信、信任、尊重并依靠人民群众;就要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系,情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集团或个人是真心实意服务人民还是背离人民的根本标准。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和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承担的道德责任,体现了我国社会对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道德价值取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每个公民对待科学的态度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国家、民族和个人的盛衰与命运。科学不仅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财富的重要武器,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实现精神解放的重要杠杆。崇尚科学,就是要弘扬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方法,学会科学思维。最根本的,就是要顺应规律的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逐步摆脱盲目落后和愚昧无知走向现代文明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巨大杠杆。当前,树立和坚持崇尚科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提倡科学,宣扬真理,反对愚昧无知、迷信落后”[5](p25);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浓厚的科学氛围,尤其是要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出“学科学、懂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就是要真正“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6](p41)“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正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四、“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观的核心精神和本质要求,回答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劳动观和荣辱观的问题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辛勤劳动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准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优秀民族,素有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懒惰乃罪恶之根,勤劳乃幸福之源”,[7](p61-63)道出了劳动对于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真正价值。劳动是实现崇高理想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毛泽东语)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手段,也是获取和享有财富的前提,劳动者是最光荣的,剥削者是最可耻的。树立和坚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勤劳精神的弘扬,也是对好逸恶劳思想的有力鞭挞。它要求人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劳动和从事劳动,发挥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为社会多作贡献;要尊重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不断激活和增强全社会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以造福于社会和人民。正如江泽民所强调指出的那样,“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提倡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8](p2278-2279);要通过制度和体制约束,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支持、鼓励和保护人人干事业、人人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五、“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所应遵循的集体主义思想的揭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古人就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敬业乐群”,强调社会的团结与和谐。团结互助是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高度概括,是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翻身解放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可靠保障,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力量源泉。崇尚集体主义,褒奖团结互助,贬斥损人利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法则。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该大力发扬集体主义精神,讲究邻里团结,注重和衷共济,相互之间应讲究相互关爱、和睦相处。“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旗帜鲜明地倡导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观念,批判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不道德行为,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团结互助的良好道德风尚,规范和约束那些违背社会公共道德的思想和行为,抵制并减少损人利己的言行,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美好的社会关系,有利于13亿中国人民的紧密团结、互相帮助,形成中华民族无坚不摧、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凝聚力。

六、“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对社会主义诚信道德的基本原则的概括与总结

诚实乃为人之本,守信乃行事之道。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诚实守信被珍视为“立身之本”、“处事之道”、“齐家之要”、“治国之宝”。孔子倡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9](p3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9](p42)“民无信不立”[9](p106)。自古以来,那种见利忘义、言而无信、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种种不道德行为均为世人深恶痛绝。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道德支撑,是维系人们之间相互信任关系的道德基石。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协调机制的不完善和利益驱动的消极影响,诚信失范、见利忘义的现象和行为明显增多。“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对于在新时期弘扬社会正气,整肃和打击失信毁约和见利忘义的不道德行为,构建现代诚信体系和道德支撑,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的集中概括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公民树立良好的守法意识和健全的法制观念对于保障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再加上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的关键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取向和行为模式等正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之中,迫切需要建立起统一协调的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以使人们有所遵循。“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从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观高度增强人们的道德自律意识,从荣辱的自我评判上划清荣与耻的界限,自觉扬荣抑耻,进而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有利于培育和养成公民的现代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从而保证国家法律和纪律的权威性、严肃性,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长治久安。

八、“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概括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是强国固基所不可限量的强大道德力量

艰苦奋斗是人类克服一切困难,创造辉煌业绩的宝贵精神品质。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险著称于世。我国古人就留有“艰难困苦,玉钕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优良传统美德。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民族的兴衰存亡、国家的长治久安乃至政党的兴旺发达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是靠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的种种消极负面影响,江泽民特别强调“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提倡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10](p245)“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有利于动员和鼓励我们在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面前更加自觉地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拼搏开拓,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有利于驱除在一部分人中存在的骄奢淫逸不良作风所产生的不谐之虞,冲破一切人间障碍,创造人类历史从未有过的辉煌;有利于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共同奋斗。○

注 释:

德育管理内涵管理 篇3

深入研究并积极探索校本德育课程管理, 不仅能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前瞻性、创新性, 亦能充分彰显学校德育工作的乡土性、校本性和实效性。

近年来, 我们以“管理求精细、科研强教师、教育讲高效、特色兴学校”为抓手, 以培育“合格加特长”学生为宗旨, 务实性、创造性地开展了以下一系列校本德育活动,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以和为贵, 创设和谐的德育工作新机制

要提升学校学生的德育成效, 首先必须关注教师的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要出成效, 换言之, 就是要求广大教工时时铸高尚师德、处处塑诚信人格。

1. 文化立校, 理念先行

学校始终倡导全体教工进一步坚定“办学理念”, 进一步培育“师生誓词”, 进一步唱响“一首甜歌”, 进一步铭记“十句警言”, 进一步恪守“十个严禁”。通过“一个理念、一段誓词、一首甜歌、十句警言、十个严禁”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广大教工的育人理念明显提升。教工的育人理念提升了, 学校德育工作自然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2. 管理创新, 力求精致

近年来, 我们一直在创造性地践行以下三种校本德育课程管理的新模式:一是坚持目标管理。所谓目标管理, 是指多年来我校校本德育课程管理一直很好地坚持了统一性、循序性原则, 以《南通市永兴小学德育工作五年规划》为总纲, 每学期的校本德育活动更为系统与细化。二是坚持民主管理。所谓民主管理, 是指在校本德育课程管理过程中, 学校十分注重群策群力, 讲究团队合作, 注重建言献策、畅所欲言。三是坚持精细管理。所谓精细管理, 主要体现为学校推行了“领导定期例会制、周周教工学习制、月末党员集会制、期末全员考核制”;学校出台了《南通市永兴小学德育工作五年规划》《南通市永兴小学校本德育课程开发规划》《南通市永兴小学教工十严禁》《南通市永兴小学教师心目中的十句警言》等。每学年年初, 在学校校长向区教育局局长呈送责任书的同时, 全体老师与校长签订责任书。

二、以人为本, 打造优秀的德育工作新队伍

为强化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提升广大教师的校本德育科研水平, 我们的主要举措是:

1. 注重调查研究, 人人参与科研

在我校,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0%, 为此, 学校成功申报了十二五江苏省重点科研课题《基于“融入教育”的小学生“律——觉——行”学习行为探究》, 围绕这一课题, 我们组织广大教师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各教师结合本班学生特点及所教学科特点, 全员确立子课题, 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学校每年有计划地开展德育工作研讨会, 举办德育科研研修班, 坚持一月一次班主任例会制, 定期对班主任进行业务培训;学校每年订购数十种报刊, 添加教育教学书籍, 要求广大教师每周在图书室学习不得少于三小时, 对教师深入图书阅览室翻阅报刊、学习德育理论、做好学习笔录等由专人考核;学校鼓励广大教师通过网上学习提升对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科研水平与实践能力, 解决德育过程中的疑难困惑。

2. 注重榜样引领, 个个爱心至上

近年来, 学校大力弘扬“以爱育爱、以学论教”的办学理念, 广泛开展了“关爱低保特困学生、关爱父母离异学生、关爱伤残重病学生、关爱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四关爱”活动。江苏银行“爱心小队”走进了校园, 江苏综艺频道“震撼一条龙——爱心车队”驶入了校园, 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管家琪女士在校园里与千名孩子智慧碰撞, 永兴派出所及交巡警三大队的法制副校长们更是时常深入校园……2010年8月底, 住在学校附近的一家长携一智残并有明显多动症的孩子来校一年级入学报名, 是接纳还是拒绝?是奉献爱心还是麻木不仁?我们的老师选择了前者!这也意味着我们的老师将在接下来六年的时间里对其加倍地付出!我们的老师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与良好表现!

3. 注重绩效考核, 时时激趣鼓励

为确保我校校本德育活动的规范性、乡土性、高效性, 学校出台了《南通市永兴小学校本德育绩效考核细则》, 学校定期开展“德育沙龙”“聚焦个案”“我的金点子”等研讨活动, 大家常常在笑声中激发工作热情, 在宁静中深刻反思总结。2012年4月, 学校青年教师团体因成绩突出, 被共青团南通市委授予“南通市青年文明号”称号, 较多教师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或奖励。

三、以爱育爱, 争创更多的德育工作新成效

如何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我校以最快的速度融入校本文化、融入校本生活, 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小市民”, 这是我校校本德育课程探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 我们的工作重心确定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强化品德教育

为完善育人机制, 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 以班主任为主要成员, 兼有退休老教师、家长代表的德育管理网络, 实行班主任工作月例会制, 定期专题研究校本德育工作、班级常规管理等, 并开展一系列评比活动, 为此学校多次被表彰为南通市模范家长学校、江苏省模范家长学校等。为拓宽德育渠道, 学校加强了品德与生活、班队会、晨会课的管理, 在各科教学中注意到把教书与育人有机整合, 同时让特色活动、兴趣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等作为学校校本德育活动的延伸。此外, 我们还很重视校园的显性和隐性人文环境的建设, 力求“绿化、净化、美化、人文化”, 力求让每一个景点, 每一处墙壁, 每一块草地都能“说话”, 学校“五大活动阵地、十大特色长廊”对学生品行修养的潜移默化作用更为明显。

2. 突出养成教育

针对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比较多这一特点, 学校出台了极具个性化细腻化的“南通市永兴小学学生一日常规”“南通市永兴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细则”等;红领巾监督岗始终坚持“日日检查、周周公布、月月评比”;“文明班集体考核条例”“文明学生评比条例”“红旗中队评比细则”等正在不断推进与完善中, 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氛围正在形成。这些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 推进联手教育

社区是少年儿童的居住地和活动地, 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拓展, 用好社区教育资源, 必将对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养的提升发挥巨大作用。为强化校本德育工作, 我们的思路是:在时空上要由校内向校外拓展。为此, 学校关工委“五老成员”等走遍了学校周边的九个社区, 在各个社区创造性地建立了充满温馨又具活力的“小主人之家”。双休日、寒暑假, “小主人之家”成了孩子们的学园、乐园。孩子们在社区里开展“学写对联、贴对联、正月正、猜灯谜”、“温馨母亲节”亲子厨艺大比拼、“粽叶飘香、品味端午”、“学雷锋——红领巾在行动”、“道德大讲堂”等活动。学校关工委老领导、老教师围绕党史教育, 收集了大量“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故事, 他们把这些感人的历史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并展开讨论;学校离休老干部撰写《共产党是我们的大救星》等辅助读物, 他们用翔实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 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党、爱国及革命传统教育。目前, 学校与社区已联手启动将南通地方特色 (蓝印花布、剪纸、腰鼓、花木盆景) 及“建设社区少先队活动阵地”作为校本德育课程的再研究与再开发。

4. 注重品学兼优

近年来, 学校十分注重学生品学兼优的培养, 十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体育艺术2+1活动的蓬勃开展, 足球、羽毛球、乒乓球、五子棋、电脑绘画、陶艺、歌舞的广泛普及。同时, 这些与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有机相融, 使得学校素质教育硕果累累:较多学生受到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与奖励, 不少学生获得南通市“学法小童星”、“绿色小卫士”、“故事大王”、“三好标兵”等殊荣;2010年, 近三百名学生在港闸区承办的南通市素质教育现场会上展示才艺, 受到各县市区领导的充分肯定;2011年, 近百名学生参加了“道德大讲坛”活动, 他们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市、区领导一致好评;2012年, 学生在国家、省级五子棋比赛中频频获奖;学校连续多年在区少儿艺术节、区六一文艺汇演活动中获得团体第一名;学校亦先后荣获“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模范家长学校、江苏省青年文明号、南通市文明单位、南通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港闸区贯彻《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优秀学校”等称号。

科学+内涵构建和谐管理文化 篇4

科学+内涵构建和谐管理文化

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学校文化管理是一个长期沉淀的积累过程。不断推进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校长的重要使命,因为校长和教师本身就是学校的文化元素,做一个有文化的校长和教师,成为学校文化的根和魂,是促进学校内在可持续发展的精髓。蒋梅荣校长在学校管理中,不断地以高尚优秀的精神文化来引导全体师生,以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来约束全体师生,以优美高雅的环境文化来陶冶全体师生,引领着整个校园充满着学习的气息,引领全校师生走向成功。

校长在工作中狠抓干部作风建设,班子成员廉洁自律,宽以待人,形成良好的教师文化中的“领导文化”后,再提升干部的执行力。以干部工作日记录、日反馈、周计划、周报告、阶段总结的工作方式,提升干部工作能力,体现了“领导文化”中的“思想文化”。

科技档案管理的内涵与规范化管理 篇5

一、科技档案管理的内涵分析

科技档案是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证书、声像资料等科技文件材料。科技档案直接反映了各单位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状况, 因此科技档案管理日渐受到各单位的重视, 各单位、各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的科技档案管理部门, 逐渐完善了科技档案的搜集整理、存档以及保管的管理流程, 使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升。

但是目前我们的档案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 特别是科技档案的管理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还有诸多问题和缺陷亟待解决, 因此急需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来加强档案的管理, 才能使科技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得到加强, 进而更好的促进科技的发展。

二、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科技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对科技档案管理的意识关系直接关系到管理工作的成效, 但在实际档案管理工作中, 相关单位和人员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许多部门对科技活动的档案仅仅只是保存活动的立项和验收数据, 而对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步骤数据却未进行记录存档, 使得科技档案记录存档不够全面, 增加了相关单位科研工作的难度 (1) 。

(二) 缺乏健全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健全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是加强科技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证, 但是我们这方面的工作是欠缺的。原有的档案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档案管理的需要, 导致档案管理的保密工作难以做到位, 各单位在制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的时候也少有相关的制度可依, 进而影响了对科技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三) 科技档案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科技档案的目的是为需要的单位 (个人) 提供更好的服务, 但是目前我们的科技档案管理还不够规范, 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有的单位对科技档案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合理、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充分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等, 都导致科技档案很难得到有效的利用, 进而影响到科研和社会的发展。

(四) 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加强

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关系到管理工作是否能顺利的进行, 但是目前我国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 有的员工甚至不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 使得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大降低, 有的员缺乏认真的工作态度, 都对科技档案的管理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因此员工的科学素质是有待加强的。

三、加强科技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一) 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意识

加强科技档案管理意识对相关单位科研项目的展开具有重要的作用, 提高科技档案的管理意识可以进一步促进科研项目的展开, 因此需要各相关单位高度重视。将科技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作为单位的重要工作来处理, 并加强科技档案管理的宣传, 使得单位的每个人都意识到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另外, 单位要加强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 才能为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保障。

(二) 建立健全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科技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离不开健全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只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使管理工作顺利的展开 (2) 。因此各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单位发展需要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并尽量细化到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各方面。还要不断完善奖惩机制, 保证科技档案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只有这样, 才能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提高科技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水平, 实现科技档案的价值。

(三) 提升科技档案的利用率

科技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对于科技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相关单位科研记录以及成果的反映, 所以应该加强对科技档案的利用, 使之更好的为科技的进步服务。想要提高科技档案的利用率, 各单位就要充分认识到科技档案的价值, 对科技档案进行更全面收集, 更细致的分类, 并加强对档案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管理人员还要做好档案的标注工作, 从而使需要的人员能更快的获得准确的信息, 提升科技档案的利用率, 最终使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四) 提高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

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对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比其他的档案, 科技档案涉及的范围更广、技术含量更高, 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更高 (3) 。因此, 各单位要重点关注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比如说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定期组织员工进行科技档案管理知识的学习、完善奖惩机制等, 以使得员工更能胜任其工作, 进而提升科技档案管理的效率。

四、结语

科技档案的有效管理对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不断提高对科技档管理的认识, 加强科技档案规范化管理措施的研究, 并将档案管理工作提上管理日程, 才能实现科技档案的价值, 达到促进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目的。

注释

1李卫东.新形势下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管理科学, 2014, 2 (8) :45-46.

2秦立燕.提常艳.提高认识积极探索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J].黑龙江史志, 2010, 5 (3) :25.

农村财务管理内涵探讨 篇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与再生产过程也表现为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交换过程及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过程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 农民将生产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并且创造出新的价值, 通过实物商品的出售, 使转移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得以实现。在农村再生产过程中, 资金的实质是再生产过程中运动着的价值的表现。

在农村生产经营过程中, 实物商品不断地运动, 实物商品的价值形态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 周而复始, 不断循环, 形成了资金运动。所以, 农村的生产经营过程, 一方面表现为实物商品的运动过程, 另一方面表现为资金的运动过程。

资金运动不仅以资金循环的形式存在, 而且伴随再生产过程的不断进行, 资金运动也表现为一个周而复始的周转过程。资金运动是以价值形式综合地反映着再生产过程。农村的资金运动, 构成农村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方面, 具有自身的运动规律, 这就是农村的财务活动。而资金运动过程的各阶段总是与一定的财务活动相对应的。所谓财务活动, 是指资金的筹集、投放、使用、回收及分配等一系列行为。农村的资金运动, 从表面上看是钱和物的增减变化。其实, 钱和物的增减变化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农村财务是指农村在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财务管理是基于农村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 实质是处理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二、农村财务管理的基本内涵

财务管理的内涵是财务管理对象的具体化。财务管理对象是农村再生产过程中资金的循环和周转。所以, 财务管理的内涵就是农村资金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各个具体财务活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就一般状态下, 资金运动通常具体表现为资金的筹措、资金的投资、利润的分配及日常资金的运动等方面。通常将这4个方面称为财务管理的基本内涵。特殊状态下还会产生财务管理的派生内涵。

1. 筹资管理。

投资是农村组织生产经营的基础, 而筹资又是进行投资的前提, 从这一意义上讲, 筹资管理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事实上, 在农村发展过程中, 筹资及筹资管理是贯穿始终的。无论在各种事业的创立之时, 还是在追求规模扩张的成长过程中, 甚至在日常经营周转过程之中, 都需要筹措资金。筹资管理需解决的问题是多层次的。首先, 筹资管理必须注重资金结构的合理安排, 保证财务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其次, 筹资管理还必须注重成本的控制, 因为任何资金提供者都要求获得报酬, 但它们之间又存在差异, 故必须进行广泛的比较与选择。此外, 筹资管理还应该注意密切配合投资和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 做到适时、适量、适度。

2. 投资管理。

投资管理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 投资决策对经营成败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广义而言之, 投资包括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两个方面。投资管理的基本内容是投资决策分析, 投资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如何进行投资方向的选择, 如多元化投资、一体化投资及专业化投资等。不同的投资方向选择意味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和不同的业绩。因此, 投资方向选择是一个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在具体的投资决策分析中, 一方面要谨慎地结算现金流量, 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在投资项目形成之后, 还应注意加强跟踪管理, 以确保投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取得预期效果。

3. 利润分配管理。

利润分配管理主要是农村合作组织实现的税后净利如何进行分配, 即多少用于发放股利, 多少用于留存扩大再生产。在进行利润分配决策时, 股东的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是一对需要权衡的矛盾。股利分配水平过低, 会使股东的近期利益得不到满足, 影响投资积极性;而股利分配水平过高, 会使合作组织保留盈余过少, 不利于合作组织长期发展。因此, 农村合作组织需要依据法律的有关规定, 合理确定分配规模和分配方式, 确保合作组织取得最大的长期利益。具体而言, 利润分配管理需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 (1) 股东对分红的要求; (2) 合作组织发展对保留盈余的要求; (3) 影响利润分配政策的各种具体因素; (4) 股利政策的连续性。

4. 营运资金管理。

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筹措短期资金, 提高短期资金周转效率。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有效地进行资金的日常调度和调剂, 合理地配置资金, 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增强短期资金流动性。需要确定营运资金的持有政策、合理的营运资金的融资政策以及合理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 包括:现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计划的确定;应收账款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的确定;存货周期、存货数量、订货计划的制订;短期借款计划、商业信用筹资计划的确定等等。营运资金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合理安排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关系, 确保农村合作组织具有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其次, 加强流动资产管理, 提高流动资产周转效率, 这也是农村合作组织改善财务状况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此外, 农村合作组织还应该注意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各自内部结构的优化, 使能够顺利进行短期资金周转、维持短期信用能力。

三、农村财务管理的派生内容

特定条件下农村财务管理的派生内涵是因“条件”变化而产生的。例如, 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 农村派生出“通货膨胀财务管理问题”;当农村合作组织进入破产清算状态时, 合作组织又派生出“破产清算财务管理问题”。诸如此类派生内涵的一个共同特点是, 它们并非任何条件下的任何合作组织所共同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 而是特定条件下企业所面临的特殊财务管理问题。

农村合作组织融资与投资活动相互影响。获取收入以发生支出为前提, 投资以融资为前提, 负债本息的偿还及红利分配均要求农村合作组织经营获利 (或) 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农村合作组织应在这一系列的复杂业务关系中始终保持现金的收支平衡。

显然, 从这一平衡可以看出, 财务管理所要求的“收支平衡”, 并不是机械的收支相等, 而是留有余地的平衡, 即保持财务的合理弹性。这是因为, 有限量的现金余额给合作组织带来的资金成本负担是有限的, 而现金短缺对合作组织而言是不允许发生的———除非有办法弥补临时的短缺。此外, 环境的多变性也决定了财务预算只能是一种大致的估算, 不可能完全准确无误。因此, 农村合作组织财务管理中只有保持一定弹性的平衡, 才能使合作组织出现财务拮据乃至破产的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

摘要:农村财务管理的内涵是农业和农村再生产过程中资金的循环和周转, 一般情况下表现为资金的筹措、资金的投资使用、利润的分配、日常资金的运营等, 特殊情况下还包括派生的资金运营方式。

坚持管理创新促进内涵发展 篇7

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实施校舍建设项目。近年来,金塔县抢抓国家和省市教育发展政策机遇, 不断加大教育项目建设力度,围绕学校布局调整、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先后投资3.2亿元,完成了金塔县第 三中学和 北苑小学 新建、金塔县第二中学改建、金塔县第四中学扩建等120多个建设项目,新建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餐饮中心66栋, 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 消除危房10万平方米,使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得到根本加强, 全县各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长足的改善, 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目前,全县所有中学和乡镇小学全部建起了教学楼、宿舍楼、餐饮中心和体育运动场, 各中学全部建起了综合实验楼, 所有的寄宿制学校建起了学生浴室, 所有学校的教室和师生宿舍全部实现了用锅炉集中供热, 学校环境实现了“五化”(美化、绿化 、亮化、硬化 、净化)。

提升教育装备水平。为满足教育教 学的基本 需要和教 师教学、学生学习及课余活动的实际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金塔县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目标, 大力提升学校教育装备水平。投入2000多万元,新建了计算机教室、实验室、图书室(馆)及音乐、美术教室129个,购置艺体 器材和计 算机4120件(台 ),新增图书49万册 , 新增“多媒体教学班班通”235个。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设备、音体美卫器材、图书资料等均达到规定标准,所有学校实现了“网络全覆盖、媒体班班通 、应用常态 化”,建成信息技术示范校12所。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规范发展学前教育。金塔县通过大力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 进一步改善农村学前教育办学条件, 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办学条件的均衡。深入推进《金塔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定期召开学前教育工作会议, 举办学前教育观摩培训活动, 坚持民办学前教育定期年检制度, 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逐步规范。全县所有乡镇建起了中心幼儿园, 农村幼儿园改造任务基本完成, 城乡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了96%以上。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2013年以来,金塔县通过全面落实《关于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等,进一步加强 组织领导 ,强化工作指导,严格自查自评,高位整改达标,精心打磨亮点,全面落实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评工作各项任务, 积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3年7月,经省级评估验收组考核评估, 义务教育学校办学 基本标准 达标率为100%,义务教育阶段19所中小学全部通 过了市级 标准化学 校验收, 所有中小学综合差异系数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目前,全县正在全力以赴落实迎接国家评估认定的相关工作。

统筹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金塔县积极地强化高中新课程实验背景下 的教学改 革和特色 发展 ,主动加强与周边县市进行课改研讨, 积极探索适合本县教育实际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推动了教育质量大幅提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了96.4%,职普招生比例大体相当; 职业中专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1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骨干专业;每年劳动力转移培训3500人次以上,学生双证持有率达到100%,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6%。

激活教育发展内动力

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针对布局调 整后寄宿 制学校增 加 ,寄宿学生过多, 寄宿群体低龄化等新的特点,金塔县探索建立了“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精细化、制度化、组织化、社会化”的“三全四化”学校管理新模式,全面梳理学校工作,细化管理环节,优化管理过程,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以办学理念精辟、领导管理精心、教师业务精通、课堂教学精细、质量精益求精;目标分解 细、职责划 分细、制度要求细、过程监控细、考核评估细的“五精 五细”为核 心要素 ,全面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

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为引导学 校创建能 够陶冶学 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校园文化氛围, 金塔县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深入实施以“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人本科学的制度文化、和谐优美的物质文化、丰富多彩的环境文化、绿色环保的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创建工程,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全县学校校园文化创建各具特色, 学校管理内涵不断提升。

促进教育机会公平。金塔县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 完善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承担 ”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体系。按照“广覆盖、不遗漏”的原则 , 建立了贫困学生档案, 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寄 宿学生生 活费补助 政策,健全了以“政 府主导、社 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弱势群体关爱体系,建立完善了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普查登记制度, 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之 家”等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构建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体系

组建城乡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为创新学校发展模式,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促进各校在学校管理、队伍建 设、教育科 研、课堂教学、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互动交流, 有效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金塔县对现有办学主体、管理体制进 行了改革 ,以《金塔县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安排意见》为抓手,组建了城乡教育发展联盟责任区。在全县构建起了纵向以三级督学责任区为主, 横向以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发展联盟为主的督研一体发展体制。联盟责任 区内定期 组织观摩 交流、联片教研、赛课、教学能力展示等教研活动。同时,在联盟区内建立了“名师工作室”,组建名师团队,推行课改“试验田”。这些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缩小了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

完善教学制度管理。为加强学校内涵建设, 实现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 金塔县坚持每年召开教学大会, 定期组织校长教师教学论坛,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机制建设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金塔县关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和《金塔县教育局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 强化教学质量诊断、调 控、改进 ,实施“机关干部下基层、学校领导进课堂”教育 质量推进 行动 ,开展“三课两活动”(骨干教师“挂牌课”、教学改革“精品课”、青年教师“锤炼课”和课堂大开放活动、教师亮相课活动),推动中小学教育质量链条式拉动、联体式提升,为各级各类教育 的发展打 下了坚实 基础。

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金塔县先后制定出台了《金塔县教育局关于全面 加强教师 队伍管理 的意见》等文件 ,规范了教 师行为 ,构建了“用教育引 导、靠制度 规范、树典型引领、查违禁惩戒、抓监督预防”的师德建设机制。通过“以校本培训为主,以国培计划、省市调训、专题集训、脱岗轮训为补充”的教师队伍培训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实施“教师素质提升、教师读书成长、 教师发展助力、名师团队 锻造”等四 大工程 ,开展“学习赛课练内功,读书养性强素质”活动,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形成了一般教师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提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向 学科首席 教师提升 ,学科首席教师向专家型教师提升的阶梯式名师培育成长机制。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内涵 篇8

一、人力资源开发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

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目标是提升人的能力。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的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大部分。一般能力是指人们的智力,包括思维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专业领域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能力或几种专门能力的结合体。实际上能力不仅包含了人的智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包含了人的活力。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律

1.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决定着物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人类首先为了生存,其次为了发展。为了生存,人类必须开发物力资源;为了发展,人类必须处理好人类可持续发展与物力资源有效利用的关系。因此,对于物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层次、程度有赖于人类对于自身开发水平的提升。从组织人力资源开发角度看,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决定着组织物力、财力、人际关系等开发水平,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定律。

2.人力资源的开发随其程度的加深其价值不断提升。人力资源中最能体现价值的资源是人才资本。人才资本的形成与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呈正比。人力资源开发程度越深、潜能挖掘利用越充分,人所具有的本领就越强、人的价值就越大、人才资本的含量就越高。

组织人力资源的开发也不能离开这一规律。这是人才成长的内部规定性,也是现代组织开发人力资源和拥有人才资本的法则。

3.人力资源的开发永无止境。人力资源之所以能优于其他资源,关键是人力资源拥有不同于其他资源的内容。人是有思想、有意识、有感情的,而人的思想、意识、感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动态的。

(三)人力资源开发的层次

1、高层次开发。人力资源的宏观开发,其主体是组织的决策层,包括高层管理部门或高层管理团队(如董事会、监事会)及政策制定者;其客体是全体职能人员;开发的手段、方法是制定组织人才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授权赋能,其性质是政策性开发;开发的目的是使员工能力不断提高、潜能得以开发、人才和人才资本不断涌现或增值、组织管理目标得以实现;开发的内容是制定各项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培养、训练制度。

2、中层次开发。人力资源的中层开发主体是组织的管理层,包括中层的各个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开发的客体是全体职工;开发的手段、方法是使用,其性质是使用性开发;开发的目的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开发的内容是因人制宜、合理使用与激励为主,具体举措是强化培训、设计职业生涯和进行指导。

3、基层开发。人力资源的基层开发的主体是组织的执行层,包括基层各职能部门和执行部门及有关的职能人员;开发的客体是员工;开发的手段和方法是培训、传授、灌输、个别教育;开发的目的是优化知识和技能;开发的内容是跟进传授知识和技能,提高其素质。

4、个体自我开发。个体自我开发的主体是员工自己,开发的客体也是员工自己,即员工自我开发。开发的目的是员工自我成长、自我发展,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开发的内容是员工确定目标、自我学习、自我激励、自我成长,

二,人力资源管理内涵

(一)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从组织战略、组织内外部环境和人性特点出发,以充分发挥人在组织中的作用为目标而进行的人员管理方面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中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激励及控制调整的过程,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绩效考核、员工培训、工资福利政策等。它与传统的人事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以“事”为中心,注重的是控制和管理人,属于行政事务式的管理方式。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1、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实现组织目标。通过合理的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精干和高效,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提高人员的满意度和成就感。在现代组织的管理目标中关注的重点从单一组织目标转向兼顾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体目标。不仅实现组织目标是重要的,而且关注人员的满意度和成就感的满足也是非常重要的。

3、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员工的人力资源价值。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为员工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并且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人力资源需要开发,从某种程度上讲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一个组织很难为员工提供终身雇佣的保障,但能够为员工的人力资源价值增值做出承诺和努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者

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是人力资源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绝不仅仅属于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事实上,组织中不同级别和不同职位的管理人员,乃至普通员工都必须承担起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1、最高管理者。组织中的最高管理者,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一把手”,是第一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源是“一把手工程”。哪个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搞得好,一定是最高管理者非常重视,直接参与管理的结果。

2、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定位不能是人力资源活动的直接实施者,而应该是人力资源技术专家、人力资源工作方法的教练员、人力资源问题咨询师。他们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和推行者,以自己具备的人力资源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直线部门的管理者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摘要: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目标是提升人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是从组织战略、组织内外部环境和人性特点出发,以充分发挥人在组织中的作用为目标而进行的人员管理方面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活动。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内涵

参考文献

[1]、潘晨光.国外人力资源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德育管理内涵管理 篇9

一、管理哲学的内涵

(一) 管理与哲学

哲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 其研究范围可以包含人类知识与科学的各个方面, 近代以来甚至有学者将其定义为“科学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将哲学定义为研究事务本质及其运行法学的科学。同其他哲学定义相比, 马克思对于科学的定义更加接近与哲学研究的本意。哲学思想是一种世界观的体现, 根据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 哲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的探索目前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管理学作为一门普通科学, 同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作为研究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能够更好地指导企业管理中的主导原则和管理决策的方法论, 保证企业的管理符合价值、市场和发展等规律, 才能保证企业管理中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 哲学对于企业管理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二) 管理哲学对企业发展观

为了使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更加适应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 更好地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将企业管理理论上升到企业管理哲学思想成为了当前企业管理思想进步中的重要课题。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 效益性和经济价值增长是其发展和经营的主要目的。但是, 企业作为一个社会性的系统, 其管理动机、态度, 企业文化、信仰、价值, 职工的情感、道德、意志、责任感等都会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效果。因此, 管理哲学对于企业管理、企业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企业的管理哲学思想能够更加有效地指导企业的管理工作, 并为企业的发展和成功提供更大的动力。

二、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内涵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是我国道家的代表思想, 对中国文化及意识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道德经》中的阴阳、辩证等哲学思想的精华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以下, 本文从《道德经》基本思想出发, 对企业管理哲学对企业管理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一) “民莫之令而自均”, 无为思想在管理中的应用

《道德经》中所言, “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指的是天时有序, 不用认为的干预, 万物都能够受到自然的恩惠。这句话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 成为了道家著名学说无为而治的思想本源。在企业管理中,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做不到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企业发展的核心, 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的矫枉过正, 过分干预的现象。2008年花旗银行股价狂跌, 资产缩水的原因就在于对自身企业能力的过分预算导致的并购扩张失败的结果, 导致企业面临了濒临破产的危险境遇。企业的管理要实现无为, 就要深入理解到到家文化中的“我无为而民自治”的管理办法, 在管理中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 从而端正企业的经营态度和发展方向。

(二) “以天下观天下”, 企业发展要建立战略型发展目标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行业发展的提速, 企业的经营效益和企业价值增值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是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据更加有力的地位, 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就要以企业经济效益增加为目标。但是为了扩大企业的发展, 实现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目的, 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的战略发展目标对企业能够起到引导性的作用。老子曾言“以身观身, 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 因此, 企业的管理者在挂历过程中要站在企业发展的战略发展的角度, 从企业的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 开发出企业发展中的各项潜能, 克服盲目、轻率的决策弊病, 通过建立相应的企业监督与内控体系, 让管理思想在管理实际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 “万物负阴而抱阳”, 企业的发展要符合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

道德经中指出的“福兮祸所依”思想体现了道家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思想。对于企业来说, 企业的发展呈现除了生命周期的规律。因此,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遵从自然规律, 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 抓住机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拓展, 企业在经历更多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更多的挑战。《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因此企业的盈余、亏损, 竞争、合作, 效益、成本, 机遇、挑战等因素都是成对出现的,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企业发展中的生命周期规律。因此, 顺应企业的发展规律, 让企业的每一个管理决策能够在企业的运营中将企业的不利因素向其对立面转化。

(四) “治大国若烹小鲜”, 企业管理要从细微之处入手

《道德经》中最经典的管理思想莫过于其提出的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管理理念。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 企业员工逐渐增多, 业务层面逐步扩大。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更加需要稳定、和持重, 才能保证企业经营和发展过程的平稳。因此, 企业的管理要更加的细化, 深入企业管理的各项细节之处, 才能制定出最符合企业发展的正确的经营战略和运行机制。同时, 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与疏通和协调企业内部和外部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 才能保证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和高效益的发展趋势。企业的管理要懂得控制火候, 控制企业的成本, 提高经营收益。同时, 企业的管理要看得到主次, 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企业发展中的效率, 避免企业产品生产和服务符合市场的需求, 避免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盲目兼并、扩大和业务增加的发展误区, 通过合理放权的管理办法, 让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为了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奋斗, 共同遵守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 从细节之处入手, 真正实现企业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

三、结语

企业的管理哲学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老子的道家思想和《道德经》等思想著作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历了历史和时间的沉淀后, 其思想精华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建设产生了极大的经济作用。我国道家思想涵盖了宇宙、世界、社会和人生等多个层次的哲学意义, 对于企业的管理在日益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遇到了诸多问题都能够起到启迪和引导的作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是西方现代科学的重要成果, 企业的管理中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思想同我国传统道家哲学理论相结合, 可以不断让企业管理走上民族化和人性化的道路, 为推动企业在市场和经济社会中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文利.《道德经》“水”喻的哲学意境与现代企业管理[D].湖北大学, 2013.

[2]高学杰.《道德经》的管理哲学[J].河南农业, 2016, 27.

上一篇:黑与白的关系下一篇:财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