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德育管理(通用12篇)
课堂教学德育管理 篇1
课堂问题行为一般是指发生在课堂上的, 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果的课堂行为。这些行为的产生常常引起课堂纪律混乱, 影响教学质量。更为严重的是个别学生的问题行为常常诱发其他同学不听课, 使问题行为蔓延扩大, 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因此, 加强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 十分必要。
一、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学生、教师、环境
1. 学生自身的因素。
由于各种因素, 比如:学习内容不适当, 教学方法不恰当, 缺乏学习主动性, 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无兴趣, 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由于学习基础较差, 行为习惯差, 人际关系差, 学习上有困难, 在情绪上表现出紧张、焦虑、怨恨、不安、愤怒, 甚至有报复心理。这种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课堂问题行为。
由于学习成绩差, 在学习中找不到自己的兴趣和地位, 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 常常通过问题行为寻求注意。
2. 教师管理的因素。
由于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 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甚至是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在心理已经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 甚至是矛盾心理。也有个别教师对学生要求很低, 只要学生不惹事, 教师一概不管。这种教师的粗放管理必将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
由于个别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要么大声训斥, 要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 使学生对问题行为根本没有认识, 反而对教师产生怨恨情绪, 有的可能产生报复行为。
由于个别教师对学生不尊重。教师只强调自己的师道尊严, 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 忽视了师生关系的平等, 从而加剧了学生的不满情绪, 导致学生问题行为愈演愈烈。
3. 来自环境的因素。
研究表明, 父母关系不好, 有家庭暴力的学生, 在性格上往往表现出孤僻, 烦躁, 甚至有暴力倾向。有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 非打即骂。家庭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很深的影响, 使孩子消极对抗, 对他人漠不关心, 情绪容易波动。
在现代社会学生接受外来信息的渠道很多, 凶杀、复仇、暴力、黑社会等, 不良信息, 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
1. 综合管理, 教育为先。
学生的问题行为, 有的出于无知, 有的出于故意, 最好的办法就是教育为先, 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学生谈心、家访, 了解引起学生挫折和焦虑的原因, 然后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活动, 把情绪发泄出来。另一方面, 注意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尤其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安排他们在各自优势中表现给大家, 得到同学们的尊重, 让每个学生有成就感, 尽量减少问题行为。
2. 选用适当的方法, 尽快终止问题行为。
当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 做小动作等问题行为时, 教师可通过一定的暗示动作来提醒、告诫学生, 从而在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前提下, 终止问题行为。
当学生不专心听课, 看闲书、玩手机时, 教师一般可通过提问来提醒他, 从而终止问题行为。
当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 讲笑话来调节气氛, 制止问题行为。
当课堂秩序混乱、声音嘈杂, 问题行为较多时, 可以突然停止教学, 从而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 这时教师以适当的语言提醒学生, 从而制止问题行为。
3. 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问题行为的转变, 主要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学生的自觉行动, 这就要求在矫正过程中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以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 排除自我潜能发挥的障碍,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正确评价自我, 从而真正转变问题行为。
课堂教学德育管理 篇2
摘要:语文教学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它具有灵活的人文性和主观性。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下,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德育管理和语文教学都必须体现新课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基本特点,而德育亦需要在语文教学当中体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 德育管理
随着日渐物质化的今天,当下日益忽略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颜之推就曾说:“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由此可见在孩子少年时期灌输积极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买。司马光《资治通鉴》曰:“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和德育管理显得必不可少。在日益物质化的今天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德育教学就要依靠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又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新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和德育管理的要求
在新课标下已经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当中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通过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以全面地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就语文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并且灵活运用,发挥老师的主导性作用,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和谐自然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人生的光辉。
二、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德育管理的关系
在众多的`学科当中,似乎只有语文教学才更能充分地体现德育管理教学。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的学科,它除了教育学生的文化传统之外还教育学生的优良的思想品质,在语文教学当中,语文科目上每个单元当中都会承载着一定的文化知识,比如在中学第一学段的第一单元当中,就要求学生明白何为人生以及当人生当中遇到的难题以及挫折时又该如何去解决。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学生也能从中能感受到作者的人生态度和解决人生难题的办法,在学习课文当中也能潜移默化地学习文章中体现的精神。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好每堂语文课本,不仅教会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更应该教会学生理解人生道理,学会如何为人,语文教学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渠道。
中国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德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如果语文课堂中能借助语文教学体现的德育思想使学生明白本课文当中体现的德育思想,而且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课文作为素材给学生做思想教育工作,不仅使学生明白语文当中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更应该以课文当中的道理育人,这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当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如何才能更好地把德育管理融入语文教学
魏书生曾打造民主教学,利用民主教学更好地控制学生,其实所谓的民主教学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民主,说得实在点就是把德育管理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其中概括起来有四点:
1、“实行思想控制”
利用格言来励志学生,让学生能每天充满激情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当中去。魏书生为什么能这么好地控制他的学生,他除了是两个班的班主任外,他还是一个“教育演讲者”,经常是各地各校地跑场演讲教学,开公选课,但是他的学生却并未因此而对学习有半点松懈。其中跟他的“实行思想控制,格言励志法”是密切相关的。
2、“实行互相监督”
在语文教学当中,魏书生的课堂总能发挥新课标下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教学内容,但是在这一过程当中看似非常地民主,表面上他把权力交给了学生,但实际上学生们的监督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延续了他的权力,他把这种权力渗透给每一个学生,当学生作为被监督者的同时也是监督者,这种在教学当中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德育思想渗透到每一位学生当中,不正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所在吗?
3、实行习惯教学
魏书生曾说:“德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语文教学当中,常常制定周详的常规,细到每堂课、每日、每周、每月、每年的目标是什么,每一位同学都承担着不一样的责任,他的班级就像是一部机器,而他的学生就是机器上的零件,缺一不可。在这样的教学当中学生就不自觉地形成班级的集体意识。
4、教学要“合时宜”
要根据学生以及生活的特定环境进行教学,而不要一味地套形式。在德育教学中也一样,德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活体,不应该像电脑打字一样不停地输入,而应该有所选择,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
语文教学本是具有传承中华优良传统的学科,除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知识,还有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教学要充分地体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当中,除了要教授学生们学会如何灵活处理语言文字的运用的能力,更应该充分地利用语文素材传达课文所表达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思想,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充分地发挥语文教育当中的人文性,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和世界的一个工具和渠道,德育亦需要在语文教学当中体现。
参考文献:
[1]教师报-cn61-0030 《探寻魏书生班级管理艺术》2016.03.20 2426期
[2]教师报 cn61-0030 《魏书生,一个听话者的教育技术》 2016.03.20
中学德育教学中的模糊管理策略 篇3
一、模糊管理的理论探源
1.模糊管理的人性根源。
人同时作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进行模糊管理,是因为模糊管理相比于传统管理更加尊重人性,充分满足了个人追求更好的发展,而“全面自由发展”是对人性的最高程度的尊重,因而是模糊管理的人性根源。
2.模糊管理的文化根源。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在于求善,那么西方文化中的管理则在于求真,但是片面求真往往忽视了人性的价值,将人性与理性对立。如果将这两种理念加以融合,在科学的管理基础之上,保留对人性的充分尊重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复杂条件下管理活动。由此,模糊管理应运而生,中西方管理文化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与互补,正是模糊管理的文化根源。
二、模糊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1.模糊管理的内涵。
模糊管理是指在批判、吸收、科学管理的基础上,以系统科学尤其是模糊科学的成就为理论指导,吸纳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管理方法论和管理模式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的管理学。从定义上看,模糊管理并非无作为式的不管理,也并非少作为的糊涂管理,它兼顾了科学与人文、理性与人性,是一种对中西方传统管理文化取长补短的先进管理模式。
2.模糊管理的特征。
(1)整合性。
模糊管理是通过整合系统内的诸多因素进行管理。模糊管理的整合性体现在整合管理对象、整合管理方式、整合管理过程。
(2)过程性。
模糊管理着眼于管理的整个过程,追求的是通过管理对管理对象产生长期影响,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管理中所出现的某个或某几个具体问题进行短期的精细化的刻画。
(3)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在基本的系统规则之下对复杂的管理活动进行松散式管理。简而言之就是指充分利用管理环境中的一切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自主变通,使二者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二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学校德育工作中推行模糊管理的依据
1.德育教学的现状和弊端。
(1)重灌输,轻体验。
传统德育教育强调的是学生规范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道德的体验,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道德灌输。这种轻体验、重灌输的德育教育本身便是不道德的。
(2)重规范,轻人格。
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追求的是管理的效率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忽视学生的个体特征,重规范性教学,轻学生的人格价值,由于无法让学生在灵魂深处产生共鸣,因此很难收到德育效果。
(3)重形式,轻内容。
现有的德育教育过分地强调社会要求,教学内容显得大而空,甚至出现了只重视外在表现的形式主义,德育教育脱离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
2.模糊管理在德育教育中的优越性。
通过以上分析,模糊管理和德育教育确实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模糊管理的整合性、过程性、开放性、和谐性的特征,与新课标提出的德育目标不谋而合,所以本文认为将模糊管理的相关策略应用于德育教育之中,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1) 模糊管理的整合性要求管理者不断整合系统内的各个因素实现管理目标,让品行良好的学生去带动其他人进步,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 模糊管理的过程性要求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面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不能对学生妄下评断,要综合考虑学生过去的学习生活经历、家庭情况、个性等因素,对学生的不良道德的形成原因作出整体性的分析。
(3) 模糊管理的开放性简单来说就是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
四、运用模糊管理进行德育教育的具体策略
1.实现以外在灌输为主向以主体内化为主的转化。
20世纪初,杜威首先反对教育灌输,他指出:“灌输的本质是强制性的、封闭人的思想的;是限制了儿童的智慧和道德发展的;教育要表现个性、培养个性。”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先后发展了杜威的“认知-发展性”道德教育理论,为反对教育灌输提供了科学支撑,进一步确立了儿童在德育中的根本地位。模糊管理策略把学生的主体价值放在首位,以学生体验为主,这就实现了以外在灌输为主向以主体内化为主的转化。
2.实现从德育主客体的对立向平等和谐的转化。
运用模糊管理策略,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和谐共处的。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不用缩手缩脚,教师在保证基本的道德方向不偏离的基础上,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道德教育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3.倡导德育生活化和生活德育化。
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生活得更加幸福。现代德育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与生活疏离。在生活与德育疏离的同时,德育并没有积极应对,反而出现了背离生活的倾向,这就拉大了德育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德育成了与个人实际生活无关的活动,也就难以带来个人生活的充盈与完满。
小学教学管理中的德育问题 篇4
一、德育缺失的严重后果
有很长一段时间, 我国的教育界出现了一股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歪风, 无论中小学, 都是将要考试的科目当做主要学习内容, 以分数定高低优劣。将品德教育、体育、劳动以及传统文化都弃之一旁。学校如此, 家庭更是如此, 只要孩子读书好, 不会生活自理, 不懂礼貌都不要紧。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上了大学, 有的连衣服都不会洗, 要打包回家;有的大学毕业由于缺乏教养, 走上工作岗位不适应, 不停地跳槽结果还是一事无成就成啃老族;大多数都是家中独子, 从小被溺爱, 长大后还是以自我为中心, 对周围事物不管不问, 一概冷漠视之。道德观扭曲, 为了挣钱不惜以身试法, 还有一些女生老是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样好逸恶劳的腐朽观念。
二、小学教学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小学教学管理中, 首先要改正过去那种教学思维, 学生来学校是学知识的, 学校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将要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其他就不管了。
作为小学教学管理者要明白学生来学校不仅是学知识, 更是为了学习如何做人, 要将做人的道理通过学习内容和老师的言传身教渗透到学生的心灵, 让他们明白道德的重要性, 知道在社会上光有文凭是不够的, 还要学会与人沟通, 尊重每一个人, 要学会劳动, 明白劳动最光荣, 自立自强的可贵, 远离社会恶习。学校要想名声好, 不是培养了多少高级人才, 而是培养的人才个个有用, 没有社会渣滓的才是好学校。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去引导, 而不是简单地制定一个框框去衡量学生的优劣。
三、小学教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途径
(一)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责任, 也是所有老师的责任。当然语文老师的责任更重大一些, 因为通过语文的学习, 学生会学到很多人文知识, 这些知识都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像数学、科学这一类的科目, 里面也有道德教育的材料, 只要老师平时多注意, 也可以利用它来进行道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 要进行的道德教育也很浅俗, 不过是一些生活中的基本常识而已, 要有礼貌, 懂得谦让, 知道尊老爱幼。
除了课堂教学中要将德育渗透之外, 在体育、劳动这些户外活动中也要随时观察学生的表现, 对于那些肯帮助人的学生, 爱护花草的行为要及时提出表扬, 这样就能更好地鼓励他人。此外, 对于学生上学放学的表现, 作为教师也要注意观察, 对于那些自己动手收拾书包, 不要求家长给钱乱买东西的孩子要适时表扬, 对那些在老师面前表现好, 在家长面前耍横的要提出批评。
(二) 教师要以身作则进行道德教育
作为小学教师, 除了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之外, 更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因为教师是除了家长之外和学生相处最多的成年人。在小学生眼里, 老师是神圣的, 他们对老师是崇拜的, 老师的话就是真理!针对这种学生心理, 作为教师无论在课堂内外都要做到言行一致。比如在课堂上满面春风, 妙语连珠, 下了课就一脸漠然, 会使学生望而生畏, 不敢接近;如果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要有礼貌, 文明, 走出校园后就满嘴粗话;在课堂上大谈吸烟有害, 下了课就吞云吐雾, 这样的教师学生不仅不会尊重, 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还产生迷茫的感觉, 不知该听, 还是该学?而那些言行一致的教师, 学生对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当做真理信奉, 即使离开学校也会念念不忘。
(三) 在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学管理上渗透德育教育, 要从组织管理上、教学方法上和育人管理上来进行。教学组织上管理就是作为学校管理层, 在制定教学目标管理方面, 要将德育教育放在教学中的首要位置去抓, 不是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考查学生, 而是以综合素质来考察。
教学方法上的德育渗透就是要求老师要利用所教授的科目, 将其中的德育观念通过知识一起传授给学生, 不是单纯地将书本知识教给学生, 要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 用他们熟悉的事物进行道德教育。比如在教学科学这门课时, 可以利用动物的母子感情来唤起他们对父母的敬意。用动物们从小学本领来比喻人学知识的重要性等。
育人管理指的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 这就要求老师除了具有丰富的知识, 在掌握课本知识之外, 还要通过课本知识将蕴含的德育传给学生。另外, 教师还要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 对学生一视同仁, 不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学生有不同对待。还要具有表里如一的品德, 不能有赌博之类的恶习。
摘要:小学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德育的基础, 也是小学教学管理中的主要任务。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小学教育要注重素质化教育, 而良好的品德是所有素质的基础, 智力高低影响学生的读书成绩, 最终不过是在职业选择上, 智力高的要优于智力低的, 但是品德的好坏却会影响一个人的生存。因此, 加强小学教学管理中的德育是有关学生将来立足社会的大事。
关键词:教学管理,德育,人性化
参考文献
[1]张国兴.小学教学管理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J].资治文摘 (管理版) , 2009 (4)
[2]杨金贵.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教学管理工作[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
课堂教学德育管理 篇5
究
德育课是各学校整体课程结构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教师能否正确教授德育课,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能否正确引导、培养青少年的热血爱国情怀,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青少年树立人生正确的理想信念。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其中未成年人口大概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的未来发展前景甚至关系着我国人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国家政府相关机构和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培养,都极其重视,从而制定指出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来)。为我国各学校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提供合理的参考条件。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三贴近原则教学策略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及义务教育的普及化,使得非国家政府机构的私人职业学校随着社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增加而增加。由于中职学校的创办核心大多是以快速有效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为学校的根本发展目标,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没有受过高等的文化教育,这种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都比较弱势。然而中职学校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往往都忽视对学生德育课的教育,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只要侧重于职业性的教育,它们主要为国家社会,提供直接从事生产运作的劳动实用性人才。中职学校是为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型技术,进行相应的技术人才培育,在教育认知上存在严重的误区,基本上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二、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性学生为中职学校的教育策略
对于没有入学门槛的中职学校里的学生,大多学生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薄弱,基本不存在浓厚的家庭文化成长背景,这样的学生通常都没有什么大的人生目标,情绪自控能力极差,特别容易冲动,严重的自卑、不自信心理等各种问题。由此可见,重视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课教育是国家教育机构和中职学校都必须重视、迫切解决的教育问题。
首先,要严格贯彻、坚持对学生的三个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程度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德育教师要在学生的第一堂德育课上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自身基本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不同方式的引导教育,可通过举例证明,用实际案例说服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对自己未来人生的憧憬,给予他们对改掉自身不良习惯的信心,中职德育教师要研究、分析“三贴近”原则,坚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使用合理有效的“三贴近”原则,同时教师还需仔细分析每个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明确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摒弃什么,使他们能更深层次的懂得如何去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德才兼备的全面性发展的人才。
三、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现在说的德育课以前叫政治课,在中学期间由于强调认知成绩,教学多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认为政治课的内容枯燥、教条,甚至有学生反映一学期下来,一无所获,所以政治课老师得不到学生的喜爱,但是历来学生都是“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教师有足够的人格魅力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然而在职业学校政治老师被边缘化,长期得不到外出培训和进修的机会,都认为政治课谁都可以上,没那么高不可攀,要改变这一局面,让学生爱上德育课,体现德育课的实效性,同时德育课教师也不被边缘化,德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德育老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平和、慈祥地对待那些难管教的问题学生,有效控制住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能平静地接受教师的言语教育,事后能认真反思自己错误的行为。教师自身必须是阳光、积极的健康心理,才能感染、传达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德育教师在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上,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文化水平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按照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合理的教育措施,德育教师要有为学生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针,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改掉学生自身存在的各种不良习气和毛病。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才做出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德育教师要以中职学生的实际生活思想为如何开展教学内容的根本性指导基础,坚持三个贴近中,贴近实际的原则,从而制定出一套合适中职学生身心共同成长的教学方案;坚持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原则,多运用符合中职学生文化水平的语言文字表达,用生动、有趣的案例故事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能有效地向学生传达德育知识。同时坚持贴近学生为德育课的主要教学措施,以丰富的课堂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兴趣,也加大了教师课堂德育教学内容的感染力。
四、研究分析德育课的教学管理模式
首先德育课教师必须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详细整合,打破古老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研究、创新出一套适合当下中职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水平的新授课模式。可采用在21世纪各领域里被广泛运用的信息科技技术,实现高科技、多媒体等数字教学方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思想,培养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利用生动有趣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培养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学习热情,大幅度提高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效率,从而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总而言之,德育课在中职学校的整体教育课程的结构中,各中职学校应明确其德育功能,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绝不能忽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德育教育应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严格遵守、坚持在德育教育中的三个贴近原则,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和激情。
五、结语
随着当下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趋势下。当今企业对企业员工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不仅需要员工具备专业的文化理论知识,还有较强的实践动手技能,同时对每位员工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要求也不容忽视。一个企业整体员工的道德素质,是一个企业能否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根本基础。因此,作为主要培养社会未来发展的技术性人才的中职学校,是必须要履行坚持实施德育教育的“三个贴近”原则,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输送德才兼备型人才。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德育管理 篇6
一、建立德育工作网络,形成学校德育管理机制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全校教师、全体职工以教书育人、以管理育人、以服务育人的全员参与原则,以党支部书记、校长、德育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政治教师、共青团委书记、少先大队辅导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发挥学生会、班委会、学习小组、学生自我管理线的管理、监督作用,形成学校常规德育管理的有效机制,保证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实施。
二、夯实基础,注重两支队伍建设,形成学校德育评价机制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学校管理的中坚力量,班主任队伍的工作能力将直接影响着学校管理工作质量,在当前的形势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依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因此,一是学校要继续加强青年班主任的培训工作和管理力度,全面推行班主任岗位责任制,坚持班主任量化考核制度。二是建立班主任常态性学习机制,定期召开班主任培训会,以观摩主题班会、班主任经验交流、开展与校外交流等形式进行,强化理论学习、规范管理,提高班主任驾驭本职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了班主任履行职务行为的执行力,努力引导班主任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由管理型向研究型转变。三是班主任工作开展围绕四个方面入手:(1)抓主题班会,进行正面教育;(2)加大力度进行日常班级管理;(3)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及优秀学生的培养;(4)沟通家庭、社会教育,督促课外活动的有序开展,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学生干部须具有责任心,严于律己,工作一丝不苟。定期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考评,有利于促进学生干部不断地自我反思,及时改正,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同时,提倡学生自主管理,发挥先进学生的作用,鼓励学生干部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三、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各类活动为载体,形成学生自我管理机制
1.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根据当前社会和学生中出现的新问题,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加强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通过政治课、主题班会、晨会课、图片展、专题法制讲座等各种途径让学生分析案例,学习较为系统的法律知识,使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开辟法制宣传專栏,在学生中普及法律常识,并大力宣传网络道德知识,反对沉迷网吧,引导学生进行文明、健康、高尚的网络活动,提高明辨是非、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2.充分利用好班会课这一阵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班会课要做到“四有”:有时间、有主题、有备课、有记录。确保班会课时间不被占用,每月确定1~2个主题,班主任要认真备课,使班会课有内容、有重点,班会课言之有物、言之有效,真正把班会课作为对学生养成教育、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学习态度等教育的十分重要的渠道和阵地。
3.利用各种媒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充分利用校园内板报、广播、LED显示屏等各种宣传媒体,尤其利用好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时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做闭门死读书的书呆子,而要做一个关心社会发展,了解时事动态,并积极思考的社会人。
4.建立校园卫生曝光台,强调学生行为规范,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评比和“星级”学生评选,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四、齐抓共管,健全三结合教育网络
对青少年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方式、道德信念需要学校与家庭、社会沟通,进一步完善全员参与的三结合教育网络,坚持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方可提升教育实效。一是定期举办家长学校,通过对家长的培训,提升家长素质,提高家庭教育的功能。二是做好家校间的及时沟通工作,努力指导家庭教育,家校互相协助,合作育人。三是通过社区共建,与关工委、派出所、各德育基地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设良好的外部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参加有益的社区服务,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协调性,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总之,教育是培养和发展一个人的过程,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优化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强化德育意识,循序渐进,才能培养出品行文明、品性健康、品德高雅、品质高尚的学生,真正使德育工作取得实效。
课堂教学德育管理 篇7
班会课对于教育来讲,具有管理班级及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功能,同时,班会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班会课在高中思想品德课、各种各样社会实践活动等相关德育实施途径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 班会课对学生打好素质基础、促进班级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班会存在的问题
目前, 有些学校的相当一部分教师将班会课上成其他学科课, 把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专门时间变成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时间,给学生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部分教师和学生往往对班会课的认识不够。这种现象的发生使不少学校的班会课并不能形成主题系列,而且目前班会内容相对比较陈旧,同时脱离学生真实生活,使班会的开设、进行形式单一,只是教师在简单地说教,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并没有积极地、主动地及真实地参与到班会课中。同时,在班会开设过程中经常出现班会气氛凝重,学生对班会毫无兴趣,甚至各自干各自事情的现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表情往往相当痛苦,或者毫不关心等。因此,对于目前班会课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必须不断地探索,创新现代班会组织形式,积极努力为构建班会课做好准备,并且积极有效地开展德育班会课。班会课的开展主要以“以生为本”为依据和核心教育理念。新形势下的班会主要特点是具有较强实践性、体验性及养成性等,一般来讲常规班会能起到疏导的作用; 主题班会能起到让学生体验在情境中成长的重要作用;而户外体验型班会则让学生活跃身心,心灵得到绽放,这三种形式的班会课是具体实践内容。班会课对很多班主任及学生来讲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对于教师来讲,如何上好班会课;对于每位学生来讲,如何积极参与到班会课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班会课中得到启发,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改革班会课堂管理模式,提升班会课的德育效能
明确内容,统筹管理;遵循原则,科学实施;抓住关键,凝聚智慧;注重评价,保障效能等,这些建议都是改革班会课堂管理模式,提升班会课德育效能的关键建议。第一,应该明确内容,统筹管理。开展班会时,学校及教师等应该做到统筹管理。同时,对于班主任来讲,开展班会课时,其必须明确班会开展内容、计划等,使班会课的开展更有条理性、有计划性,在内容上,应该尽量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使学生自身潜能得以开发,为学生构建起道德框架,使学生在心理、生理上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使学生的德育效能得以提高。第二,应该遵循原则,科学实施。教师应该以学生心理发展为主要思路,通过个性教育与群体教育并重的原则,人格教育与个性差异并重的原则和三位一体的原则,提高班会课的德育效能。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与心理品质,同时,对于班主任来讲,更要注重班级的群体性教育,因为良好的群体意识对学生个性及学习动力等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此外,学校还要将学生家庭及学校、社会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最终达到共同参与及同步构建的目的。第三,我们要抓住关键,凝聚智慧。德育往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教育及自我教育的过程,达到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目的。班主任引导学生产生道德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第四,我们应该注重评价,保障效能。除此之外,对于班会课来讲,它与其他学科一样,我们应该对其实施有效评价。注重对班会课实施状况及开展进程等进行一系列反馈,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之间间接的、或者隐形的德行的形成,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班会课的热情等。
课堂教学德育管理 篇8
一、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风学纪, 为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班级是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的基地和组织保证, 班级的稳定和学生学习氛围的优劣直接影响德育工作推行的效率。班主任要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风学纪, 不断有序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接手新班级之初, 班主任要摸清班级学生的情况, 与每一位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每位学生都是班级的一分子, 班主任要对所有学生的成长健康负责。班级学生众多,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困惑:有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转入小学, 一时之间感到不适应;有的学生长期依赖于家长, 来到学校觉得不自在;有的学生贪玩调皮, 不好好学习……班主任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有的放矢解决班级学生问题。每一位学生都犹如一滴小水珠, 但正因为无数小水珠的团结一心, 才能汇集成无边的海洋。班主任要做好每一滴小水珠的工作, 不能在任何一环上掉链子, 只有这样, 才能为班级建设提供保障。
班级管理工作中, 班主任要带领学生进行班级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 认真贯彻《小学生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礼仪常规》等校园规章制度。对于小学生而言, 孩童的天性使学生不自觉地模糊规章纪律的底线, 作为班级的大家长, 班主任要做好管理者、引路人的角色, 为学生界定底线, 给学生“立规矩”, 知道什么可以做, 什么不能做。小学生活动具有群体性, 学生之间的连锁效应非常明显。在班里面, 一旦有一个学生开始讲话, 其他学生马上就会叽叽喳喳起来。通过班级规章制度的学习, 班主任要对这些不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提出警告和处罚。
只有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风学纪, 才能将全体学生凝聚在一起, 一旦良好班风形成, 班级德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二、班主任“身教重于言传”, 为学生树立德育榜样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导者, 是德育工作的实施者, 提高德育教学有效性, 不仅需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也需要培养班主任的高尚道德情操,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师表风范。我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启示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时, 要恪守道德规范、践行道德行为, 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
小学生年纪小, 向师性非常强,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个别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 动辄在班级里面辱骂学生, 给学生甩脸色, 试问, 这种管理模式如何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学生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 班主任当然要管, 但是应以德服人, 告诉学生哪里做得不好, 怎么才能做得更好。片面指责学生, 容易对学生造成压力, 给其他班级学生树立糟糕的典型, 有损班主任威信的树立。
班主任可组织班级参与社会活动, 在活动中躬亲示范, 为学生树立榜样。例如, 开展一次“我为山区学生送温暖”活动, 班主任做好领头羊工作, 积极捐赠衣物、书籍等生活学习用品, 在班主任榜样的感召下, 班级学生必然会积极参与进来, 为公益活动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班主任的言行是一本最直观、最生动的活教科书, 其榜样示范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在每周升旗仪式的旗下讲话、晨读、班会课上, 班主任要与学生有效沟通, 进行会话, 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用一言一行影响学生, 全面提高班级德育工作效率。
三、善于与学生家长沟通, 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
相比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更深刻长远的, 学生每天与家庭接触的时间远甚于班主任。学生知识的获得、性格的养成、思想情感培养无一不与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正如同“孟母三迁”“陈毅教子”所讲述的那样, 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班主任要经常召开家长会, 与家长沟通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方式, 帮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老师, 在教育孩子上和学校步调一致, 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良性互补, 共同推进德育教学。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班级工作中, 班主任要用爱温暖每一位学生, 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爱护, 帮助学生自觉接受教育, 维护班级秩序, 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纯芳.将德育工作融入班主任工作[A].宜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上) [C], 2005.
如何搞好班级德育管理 篇9
一、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有没有共同目标,共同目标的好坏,都能影响班级的风气,影响班级的凝聚力。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合。目标的逐步实现,会形成激励效应,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因此,作为班级组织者的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确定本班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一个集体目标的实现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我曾担任过一个较差的班级的班主任,全班48人,没有一个同学中考总成绩超过400分。经过反复考虑,我召开了第一次班会。会上,我说:“有人说我们班差,我就不相信,也不服气!我不认为我们样样都差,难道我们班级就没有一样比别班好吗?”不少学生点点头。我又以坚决的口气说:“我看肯定有!我们与别的班比一比,怎么样?”学生摸不着头脑地急忙问:“比什么?”“比课间广播操!”学生兴奋地回答。“行!”大家一致同意。接着我又提出具体要求:“要想广播操比别班做得好,就得做到三个字:快、齐、好。”接着大家一起布置准备明天的比赛。第二天,我班的广播操得到了学校的表扬,全校其他班级的师生都感到震惊。这些往常被人瞧不起的同学都抬起了头,心里甜滋滋的。我又趁热打铁、由易到难地提出第二个、第三个……奋斗目标,并且想尽各种办法激励学生去努力实现,引导他们不断进步。
二、培养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优良的班风
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在扶正压邪、奖善惩恶的过程中,舆论具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班风是无形的力量,它影响着集体成员,使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在我曾接手过的一个班级中,学生只注重学习,不关心身边的事,如早上出操时灯不关,晚上回宿舍时门窗不关,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主题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班会,要学生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为学校和社会做好事,为家庭困难的同学捐款捐物。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会无形地支配集体成员的行为和集体生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三、班级管理中要有创新意识
1. 增强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意识。
与教学过程一样,让学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体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班级的主人,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
2. 积极创设创新的氛围。
班主任要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和新方法处理问题。要善于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追求创新的“临界”状态。
3. 提倡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既尊重老师,又不迷信老师的思想,培养他们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使他们成为创造性、开拓型的人才。
四、建立强有力的班委领导班子
一个成功的班集体,除了要有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外,还必须有一支精干的班干队伍。班干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在同学中的威信,直接决定了班级的精神面貌与风气。因此,要选择一批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在班级中有威信的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班委会成员。对他们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大胆压担子,还要从各方面关心支持他们,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的积极性。
五、关心学生课外生活
平时要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科技、文娱和社会活动。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要精心组织必要的有特色的活动,使学生身心愉快,充分享受大家庭的温暖;使学生体会到他们所在的集体是幸福的集体,团结的集体,温暖的集体,从而更加热爱这一集体,以更轻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班级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教育活动、教学活动、文娱活动等,开展时必须有一个整体的计划。应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安排和设计活动,并且通过同学们的精心组织与准备,最后顺利开展。提醒他们在注重知识的同时发展多方面的才能,使得同学们真正做到知能并重、一专多能。一系列的活动为学生之间架起了桥梁,学生们互相理解、互相关怀,增进了友谊,增强了合作意识,激发了拼搏向上的精神。在活动中,学生们当家作主,他们的人格得到了尊重,他们的参与意识、主人公意识得到了加强,从而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摘要: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 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 培养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优良班风, 在班级管理中有创新意识, 选择优秀的学生担任班干, 另外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
课堂教学德育管理 篇10
校园的量化管理, 就是针对培养目标, 把影响学生的各种具体因素, 通过分值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在受到西方“学分制”的影响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高校逐渐兴起的教育管理模式。
(一) “德育学分制”的教育功利化倾向
发展到现在, 就职业学校而言, 这种管理模式已经渗透到了班级日常管理中, 为了加强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纠正, 不少职业学校都出台了“德育学分制”的管理办法。每天学校会对照每日常规的要求, 给每个班级的各项表现分别进行打分, 并且将分数累积, 总分直接影响到对班主任工作的整体评价。
职业学校的学生, 在日常行为规范方面的表现确实让人头疼, 班主任每天面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工作压力很大, 为了有效解决一些普遍性行为偏差问题, 不少职业学校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采用“德育学分制”的办法, 依照校纪班规对每一条目进行分值的量化, 对照班级中每一位同学的表现进行打分, 累积的分值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人评价, 这就是班级“德育学分制”, 班级的量化管理, 使德育的内容和环节学分化, 将德育的过程和结果成绩化, 也就是学生在修满规定的学业学分之外, 德育学分也必须符合要求。
在“分值量化”下的班级管理颇有成效, 特别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 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在简单直接的“减分”面前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不能打架, 因为会被扣除学分;不能迟到, 因为会被扣分;不能不穿校服, 因为会被扣分;不能不交作业, 因为会被扣分;不能忘记带技能工具, 因为会被扣分……不良行为确实受到了较好的约束, 大部分学生在“德育学分”的引导下养成了合乎规范的行为习惯。
表面上看, “德育学分”管理方式确实给职业学校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减轻了负担, 达到了纠正不良行为、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效果。班主任也能够从日常工作的繁琐中解脱出来, 同时更容易在学校的“量化”考核中得到肯定。
可是, 学生的德育怎能简单量化?即便量化, 那么量化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该由谁来制定?这些分数就能够直接作为对学生或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行客观评价了吗?短期来看, 学生在校三五年受到“德育学分制”的约束, 在校的不良行为受到了一定的管理控制, 可是从长期来看, 学生能不能在“去德育学分制环境下”真正认清自己的行为?
我认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 将“德育学分”作为唯一评价标准, 对教育而言是简单粗暴、缺乏耐心和关怀的, 同时也在有意无意地将教育推向功利化, “德育学分制”在职业学校仅仅只是一种管理手段, 它不是真正的教育。
(二) 班级德育量化管理的隐忧
“德育学分制”所采取的量化考核对班主任日常工作的督促检查, 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一定作用。
首先, “德育”不像学科考试那样有明确的“量化”指标, 考核中难以有较统一或具有说服力的“标准”。
其次, 将“德育”以分数的形式量化出来, 把口头说教变成了行为教育, 出于对分数的敏感, 有利于学生按照“德育学分”的要求反省自己的行为习惯。
同时, 有利于职业学校对学生违反道德规范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
可是, 德育是不同于法律、不同于各种规范条例的, 它应该从根本上育化学生的心智、使其健康自然地发展, 过程中固然也需要剪枝、捏形, 但决不可以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压抑他们的本性。
在这样的环境中, 如果班主任在班级进一步将“德育学分”的评定进行细化, 那么由“学分高低”带来的压力必定进一步转嫁到学生身上。短期来看, 由于受到学分的刺激, 成效显著, 可是时间一长, 德育学分压力有可能以畸形的方式转移发泄。这种现象, 我们眼前未必能够见到, 但影响深远。
此外, “德育学分制”的“加减”, 有“惩罚”推动的意味, 也带着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 班级随之出现了为了“加分”而“积极”的现象:因为能“加分”, 所以积极参加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因为能“加分”, 所以帮助同学提高学习成绩、业余时间帮同学补习;因为能“加分”, 所以要加快打扫卫生的速度, 提前完成工作……
因此, 当我们的学生因为犯错怕被扣分而压制自己, 因为活动积极被加分而沾沾自喜, 学生的校园生活都在受“德育学分”的影响, 长期处在一种为“学分”而生活的情景中, 他们的思考能力、开放思维、学习探索、活动兴趣、创新精神也都和“德育学分”挂上钩, 直接后果就是, 加重了学生的功利化倾向。因为这种管理方法不像是教育环境下的校园思维更像是工作环境下的企业管理, 只是这里把“奖金”换成了“学分”。在班主任管理中, 究竟有多少是教育的成分呢?
换个角度来说, 德育学分高并不能表明其品质操行就一定好, 因为这只是一定时间内的表现;因打架、考试、作弊或其他不良行为导致德育学分偏低的学生也不可能就是“大奸大恶”。用简单的学分制判断评价一个人的德行好坏, 是过于简单和机械了。
(三) 量化的管理实质上是弥补教育的缺位
《说文解字》中说:“教, 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 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是对人而言的, 要培养美好的人性。真正的教育是善意的、关怀的, 引发学生对“自我”的认同, 是启发人的理想、塑造人的灵魂。
在德育学分下貌似很“自我”的学生, 因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提高“德育学分”, 然而这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呢?“德育学分”中是没有答案的。其实这就是“自我”的缺位, “自我”的愿望是建立在“德育学分制”所期待的愿望下, 却并非是“自我”真正的愿望。他们一方面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避免“扣分”, 另一方面用积极的行动为自己“加分”。他们“做”和“不做”的原因是“加分”或“减分”, 却不能有效理解到“加和减”的根本, 不能真正审视自己内心的需要。
“德育学分”管理的有效, 是因为这样的方式确实减轻了教育管理工作的负担, 问题是教育工作不仅仅是管理, 它只能作为教育的辅助手段。这样的管理之所以有效, 正是因为我们教育的缺位, 正因为教育出现了问题, 所以才不得不以管理的方式弥补堵漏。
因此, 我认为职业学校班主任日常管理中对“德育学分”的推崇, 是受到了学校对班主任德育工作考核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主要的问题不是管理的缺位, 而是教育的缺失。
由于职业学校生源的状况, 职业学校的校园中太多强调了管理, 使教育变成了配角, 班主任作为一线教育者的角色似乎被管理者的角色所取代。学校从上到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确实省了心, 代价却是让管理取代了教育, 班级被管理成了企业, 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可能就是“有目标没信仰, 有规范没道德, 有欲望没理想, 自私却没有自我”, 在功利化意识的驱使下只学会了盲目追求和盲目服从, 而教育真正的目的被忽略了。
所以, 加强德育, 特别是班级的德育教育, 不能简单地用德育学分来约束甚至是禁锢学生的不良行为, 或以分数利诱学生进行各方面发展的活动。我们要做的是找出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及学生真正的潜力所在, 对症下药进行教育。这会让一线的班主任付出更艰辛的劳动, 甚至在较长时间内忍受学校考核中的种种短期偏见, 但比之于“德育学分”的急功近利, 虽然一时成效难显, 但它是真正的教育回归。
二、让管理回归教育
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完成他的人格, 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 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特别是职业学校的教育, 不是把学生管理成工匠而是把工匠培养成人。
(一) 淡化“德育学分”的效应
1. 不细化分值。
在学校“德育学分制管理”的环境下, 班级内部不再对其分值进行细化, 在个人操行评定时以“德育学分”为参考, 但更要结合学生个人、同学、任课老师、班主任和家长多方面的意见进行综合评价。
2. 不谈论德育学分加减。
按照学校制定的德育学分制规定在班级实行日常管理。但是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 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在学生心中强化“扣分”的概念, 更不能“扣了分”就完事, 而是要着眼于对学生行为本身的教育, 对行为发生的原因进行了解和剖析, 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问题, 不是为了“不扣学分”而被动地改正, 而是因为受到教育后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有了正确的认识而自发改正。
同时, 在学生因优良表现而获得“加分”时, 班主任应对其行为本身进行赞赏, 用言语、眼神、文字甚至是特殊场合的表扬等多种方式淡化“加分”带来的刺激。
3. 着眼教育方向, 不因“分”喜、不以“分”悲。
当学生因为自身行为而导致班级扣分时, 班主任要摆正位置———自己是教育工作者不是企业管理者, 班级出现问题而被扣分不是灾难而是契机, 扣分是学校管理的一种手段, 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班主任而言, 帮助班级同学认识问题并反省改正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无论班级在学校德育评分怎样, 班主任都应把准教育的方向, 以班级问题的发生为教育契机, 以班级的进步为自我认识, 坚定信念, 立足班级特点和自身教育理念, 不因班级“分高”而喜、不以“分低”而悲。
(二) 让教育回归本位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是人的教育, 教育的目标是对人的培养, 对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职业教育也一样。然而,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是千差万别的, 管理是将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统一, 而教育是带给学生内心的光明和自信。虽然在很多情况下管理和教育并不是一对矛盾可是却有主次之分, 特别在职业学校的教育环境中, 过多地将企业管理的因素带进学校, 看似有效, 实则偏离了教育的本位, 学校的职责应该是教会学生做有德向善的人, 做懂得幸福、追求真理的人。
1. 以生为本, 静待花开。
学校教育以人为本, 其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本位,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而不是教会他们屈从于统一的德育评价体系。职业教育也不是让千差万别的人成为一种专业工具而是将他们培养成拥有专业技术的人。
教育是“慢”的艺术, 它需要时间, 需要耐心等待, 不能盲目屈从于德育教育中的量化评价方式。特别作为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 我们不能有半点急躁, 要允许自己的学生犯错, 允许在“德育学分制”下自己的班级被扣分, 引导学生在错误中点点进步, 慢慢成长。
等待是智慧, 但绝不是任其发展, 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对学生的教育和真情付出, 学生能够感受得到, 可未必立即就能够体现出来, 不要怕等待。教育有一个过程, 坚定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对学生的信任, 给学生一个自我修整的空间, 静静等待每一株小草的花开, 相信教育的奇迹一定会发生。
2. 去除功利, 回归本真。
职业学校的德育学分管理, 是一种功利化教育, 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在看似有效的管理中, 遗忘了教育本意, 无形中对学生形成了控制、压迫、引诱或驯服, 让教育去功利、回归本真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应该用教育专业的知识, 将文明、民主、科学的精神传递给学生;用自己的真诚, 微笑的眼神、鼓励的手势、期待的话语、精巧的提示, 甚至什么也不说, 只是耐心地等待, 让教育充满生机。
教育的功利化导致职业教育混淆了管理和教育的本质,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直接面对学生的班主任要保持冷静和清醒, 时时提醒自己的教育工作不要被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功利主义所遮蔽。要坚持使职业教育回归本真, 回归生活, 关注生命, 帮助学生建构完整、丰满、充满活力的人。
参考文献
[1]曹玉叶.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管理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2]曹志平, 王雅珍.“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探索[J].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 (江苏卷) , 2010.
[3]程兴燕.以人为本与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J].辽宁高职学报, 2005 (5) .
[4]戴新敏.塑造高职院校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J].科技信息, 2011 (18) .
[5]郭振武.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新模式———浅谈大学生操行的量化管理[J].辽宁教育研究, 1989 (3) .
[6]李丽霞.班主任管理应“以人为本”[J].快乐阅读, 2011 (17) .
[7]李雅静.高职院校德育回归生活的哲学意义[J].辽宁高职学报, 2006 (4) .
[8]潘玉腾.现代思想道德教育要发展人的主体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1) .
细化管理 提高德育实效 篇11
一、纠正学生陋习
由于县城一些居民综合素质不高,痰液乱吐,烟头乱扔,纸屑乱丢,垃圾乱放,污水乱倒等现象随处可见,这些不良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改掉学生的陋习,学校把这项工作做得很细。一是加大教育力度。学校、班级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进行背诵。开展“向不文明行为告别”主题教育活动。二是制订文明班级量化细则,成立礼仪劝导队,记录不文明的行为,与评文明班、三好学生挂钩。三是倡导师生保护环境、倡导“你丢我捡”活动。四是把监督机制延伸到校外,让学生摒弃不良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养成良好品质,塑造完美形象。
二、创建平安校园
学校安全关系到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因此,学校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细化管理,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头等到大事来抓。
实行问责制,提高教职工的责任意识。校长与每个教职工签订安全责任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谁在场谁负责”的原则,确保校园平安。
与交警联手,确保学生交通安全。学校门前就是繁荣、热闹的燕山路,学生一出校门,便要穿过马路,复杂的交通路况存在安全隐患。为此,每天放学时间,学校让交警指挥学生过马路。此外,学校每学期还请交警来上几节交通安全知识教育课,提高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
值日领导、教师课间巡查,确保学生课间安全。学校有学生3900人,活动场地相对较小。课间由值日领导、教师到校园、走廊巡查,制止和教育那些爱冲撞、做不安全游戏的学生,增强学生的课间安全意识。
分流人员,确保学生进出校门安全。全校4000多名师生同一时间进出校园,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学校规定一到四年级学生从前门进出校园,五、六年级从后门进出校园,值日领导、教师在校门维持出入秩序。学校还规定,坐车来校的教师先让学生进校门,放学时也是先让学生出校门。
三、严明队伍纪律
为了安全起见,集会、做操、上体育课等都以班级为单位集队,要求队伍做到快、静、齐。早操、集会的队伍能够符合要求,但排队到综合楼上课或到大操场上体育课,队伍就不像样了,不整齐还夹杂着说话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校长、大队辅导员等几位领导,每天都要检查到综合楼上课班级的队伍纪律,对表现好的当场表扬,表现不佳的批评教育,把各项评分记录下来,星期一进行全校总结,表扬表现好的班级队伍。通过实施细化管理,学生增强了集体意识,加强了队伍纪律性,集队都能做到快、静、齐。
四、转化问题学生
如果对问题学生管理不妥,就会影响整个班级,影响整个学校,甚至影响问题学生的一生。因此,对问题学生的转化管理是班级和学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对问题学生的管理更要细之又细。
细究问题学生的“病因”。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找到“病源”,才能对症下药。班主任要多接触问题学生经常交的朋友,从侧面了解其活动环境和心理状况。还可以采用通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其家长直接联系,了解其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人际关系及心理发展变化等,为转化问题学生奠定良好基础。
要用“放大镜”看问题学生的优点,不要用“显微镜”看问题学生缺点。如果教师能透过消极因素的迷雾,善于发现、捕捉问题学生的闪光点,点燃他心中的星星之火,必将驱散消极因素的迷雾,现出金子般耀眼的光芒。因此,教师要善于使用“放大镜”寻找他们身上的每一个哪怕是十分微小的闪光点。转化问题学生要持之以恒,给问题学生一个再认识、再改正的机会,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给予引导,使他们在认识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改正缺点。
抓习惯养成促德育管理 篇12
一、构建德育网络, 保障养成教育
我校的德育工作以素质教育为工作重心, 寻找提高全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规律, 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小学生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种教育途径的作用, 互相配合, 形成合力, 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可以说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 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 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在养成教育工作中, 我们“三教合一”, 形成养成教育“三结合网络”, 即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学校———家庭相结合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 对家长进行引导及培训, 共同研讨教育子女的方法, 以提高家长的科学文化、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素质。使家、校密切合作, 才能达成共识, 达到教育手段, 目的的一致或互补, 限事于萌芽状态, 切实负起家长的职责来, 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学校———社会相结合是请有关领导到学校做报告, 开展帮教活动;抓好共建活动, 聘请法制副校长做法律知识讲座和交通安全教育, 通过开展法制和安全教育, 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学会做人, 在校争做好学生, 在家争做好孩子, 在社会争做好公民。学校还多次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参观、去实践、去体验, 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发挥教师队伍的养成教育示范作用
教育是一项事业, 更是一种责任。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对着这些镜子学习做人,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我校要求教师无论是在备课、讲话、辅导、作业、批改和成绩考核等教学环节上, 还是在做学生工作、家访以及校内外教育活动中, 都要遵守教师道德规范。对此, 我校提出了《教职工文明礼仪》要求, 并组织教师听讲座、参加礼仪培训。多位教师还在我县教育网站上发表德育文章, 如方爱林校长的《在个性中飞扬在建设中成长》、杨维莲老师的《赏识与评价》、常艳老师的《对班级管理中的人本化的思考》、葛丽的《以爱育爱》、陶自丽的《抓德育, 重养成》等等。
同时, 为了提高教师的法制意识, 做到依法执教, 我们除了召开法制教育报告会外, 还专门组织学习了相关的政策法规, 并制定我校的考核办法, 使教师们明确了责任,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规范。
三、使养成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1. 完善的制度保障
对于学校来说, 建立完善的养成教育制度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保证。我校强调校规、制定班规, 进一步规范了养成教育。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依据《小学生守则》建立了《铺田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铺田小学学生礼仪规范》等, 进一步因地制宜地规范要求。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 制定班规, 我校对班规的制定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 规则的制定应该“与时俱进”, 更要适应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 因此适时地对规则进行修改是必要和必须的。 (2) 其次是在规则的制定中, 不要只重罚, 不重奖。做到奖罚分明:错的自然要接受惩罚;做得对的、好的也应该受到及时地表扬、鼓励, 从而使其得到发扬。 (3) 规则不要过于刻板, 应为执行留有余地, 以区别特殊情况, 不要给学生一种“不近人情”的感觉。接受学生不完美的现实, 教会学生努力追求完美, 最后和学生一起尽可能地接近完美, 这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各班在学期开始就制定出班级活动计划、班级的管理机构、条约, 让整个班级的管理有条可循, 有章可依。每周利用校班会课组织学生共同学习各项规章制度, 这样既对老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又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目标, 保证了行为规范落到实处。
2. 严格的检查评比
在养成教育工作中, 学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 把五爱教育贯穿其中, 学校还从“低、小、细、实”做起, 提出了学生在校日常生活“五个无”“四起来”的德育内容。“五个无”即身边无废纸, 周围无痰迹, 桌椅无刻画, 墙上无污迹, 言语无脏话。“四起来”是胸膛挺起来, 队标志戴起来, 校服穿起来, 周围美起来。对学生严格要求, 严格教育, 注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把它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 寓教于乐。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评定, 分别为: (1) 学期评定。学生荣誉称号每学期评定一次, 每年的5月、11月分别评定相应学期的学生荣誉称号。 (2) “自评——生评———师评———家长评”的评价制度, 开展争先活动。每学期进行常规检查, 评出遵守常规做得好的学生, 召开全校大会进行奖励。 (3) 采取三级评定:a.学生荣誉称号评定采取演说、考核。凡具备申请荣誉称号基本条件的学生在班上开展演讲、评定, 评出相应称号。b.获得相应称号的学生以年级为单位, 通过演说、考核评出年级荣誉。c.获得年级荣誉的学生再通过演讲、评定进入校级荣誉评定。个人荣誉称号分为:素质标兵、爱心小天使、文明小天使、绿色小天使、体育小健将、小小书画家、勤学好问奖。最高荣誉称号为:魅力学生。通过评比活动, 引导全体学生寻找自身潜力, 挖掘自身潜力;引导广大教师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这样更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力量, 互相督促、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及校风。
四、在活动中养成习惯
1. 发挥课堂养成教育主渠道作用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 往单方面讲, 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课堂应不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而更应突出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 我们要把握课堂这一重要环节, 立足课堂, 于课堂中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真正让课堂成为孩子们智慧成长的摇篮。
首先是发挥德育课程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新课程方案的要求, 加强德育课程建设, 充分发挥《思想与生活》等德育课程的主导作用, 构建具有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形成年级互相衔接, 层次递进的学科德育渗透体系, 培养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其次是让课堂礼仪贯彻得极为深入。很多听过我校公开课的领导及教师均对学生的规范感到惊异。仅说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老师,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规范用语, 就足以见出我们养成教育的成效。
2. 课外活动是好习惯养成的载体
常言道, 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不能间断的过程。而仅仅凭借课堂上的时间来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那犹如天方夜谭。所以, 课上有效指导与课下活动实践的有机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通过“文明习惯养成月”、“体育运动大检验”、“每日必问活动”等课外活动促成了好习惯。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养成教育
营造优雅整洁, 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 使其成为整个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增强对学生身心发展、道德品质以及品德情感的熏陶, 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浸入式的教育模式, 增强养成教育实效性。每个班级布置都能体现美观、整洁、实用、新颖、创意、特色。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出独具匠心和高品位的文化气息, 每一寸空间都充溢着浓烈的读书求学氛围。各班能根据本班特点, 教师与学生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为班里添红加绿, 聚众人智慧创设班级亮点, 使班级布置处处闪放光彩。 (1) 发动学生用自己种的花草或是制作的手工画、美术作品来点缀教室; (2) 开辟展示自我园地; (3) 力求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的黑板报期期做到图文并茂 (每月一期黑板报, 有主题) ; (4) 张贴标语或名人名言 (激励学生学习、成才成人类的内容) 等; (5) 设置了卫生角, 并提出了相关的要求; (6) 设置了图书角, 孩子们不仅把家里的好书拿到班里与大家分享, 而且还积极参与图书管理; (7) 设置了信息栏; (8) 搭建了绿色交流平台。极大地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 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受益匪浅。
【课堂教学德育管理】推荐阅读:
课堂教学德育07-23
德育课堂有效教学08-12
德育课堂中的举例教学06-27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活动11-20
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10-21
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11-08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10-10
中专语文德育教学管理05-30
小学德育管理教育教学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