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德育

2024-09-30

物理课堂德育(共12篇)

物理课堂德育 篇1

摘要: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渗透德育教育是各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各科知识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科学品质培养等有机融合在一起, 充分发挥各学科的自身优势, 强化德育, 提高教书育人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质教育,探索,环保意识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培养“四个面向”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渗透德育教育是各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 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研究的课题。物理教学必须结合本学科特点, 结合有关内容进行思想教育, 形式应灵活多样, 使学生容易接受, 才能取得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结果。

一、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介绍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 介绍我国历史上的科学技术成就, 增强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效果的好坏不取决于占用时间的长短, 重要的是事实准确、动人, 讲者感情充沛。

另外, 在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牛顿运动定律时问学生:这是中国人得出的吗?我们学过的物理原理、定律等有用中国人名命名的吗?然后再实事求是地讲述我国科学技术目前在诸多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国家的发展进步、繁荣富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而很多科技尖端同属于物理范畴。以此来激发学生深思, 使之受到心灵的震撼, 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渴求, 树立为祖国和家乡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注重思想品质教育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教学在育人方面有着其他育人活动所起不到的独特作用。在实验教学中, 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观察和动手,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科学素养及心理素质教育, 渗透物理思维方法, 培养坚韧不拔、实事求是、勤俭节约、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通过规范化操作, 简单准确地表达事先周密的计划及准备, 从小就培养一个人的质量意识和认真态度。

三、重视物理学史教学,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树立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

通过对物理学发展史的教学, 如热机的发展史、气球的发展史、白炽灯的发展史等, 消除学生对已有知识来源的神秘感, 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 懂得任何一项发明、一个定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 既与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 也受到物理学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任何一部分物理知识的获得, 都离不开实验。可靠的、精确的、能够重复的实验是物理学中决定一切的基础。物理学有很强的继承性, 许多科学家就是从对本学科的历史研究开始自己的创造活动的。如牛顿说过:“如果我曾经看得远一些, 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说明他和许多科学家一样, 虽然在科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了崇高的荣誉, 但他非常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 他是善于批判和继承的。

四、重视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因而整个物理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动教材。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之中, 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 使学生在正确理解物理知识的同时, 逐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如通过对电、惯性、摩擦等的教学活动, 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通过对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随物距改变而发生变化的教学, 渗透“量变质变的规律”;通过对欧姆定律的教学, 将“内外因观念”渗透到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关系中去等等。实践证明, 经常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不仅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物理知识, 而且可使学生思想开阔、方法灵活, 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被称为四大污染。全国2/3的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 环境污染仍在加剧。实现环保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环保意识的高低。因此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教学中, 倡导学生“我要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坚决杜绝浪费, 节水、节能, 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 除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外, 要强调寓德育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 应将各科知识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科学品质培养等有机融合在一起, 充分发挥各学科的自身优势, 强化德育, 提高教书育人的整体效果。让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重视起来, 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吧。

物理课堂德育 篇2

新课程改革更注重人文精神和情感教育的的渗透。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新时代的要求,教师更应充分利用物理教学这块特有的德育阵地,发挥物理学科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将物理教学中融入德育,全面提升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稳实的基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德育大纲也指出:“各科教师均要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寓德育于各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作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物理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这不仅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世界观,而且对物理教学本身起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本人浅谈几点愚见:

一、审美教育

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物理学揭示了自然界丰富多采的运动形式及规律,同时也展示了自然界在结构上的对称、和谐与韵律美。科学中的美学不言而喻。

磁铁总能吸引铁磁性物体,小磁针被悬挂起来,它的一端总指向南极,另一端总指向北极。我们的祖先最早把这一物理规律美变为实际的科学美,发明了指南针,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牛顿“”站在巨人的肩上,将看似相互孤立的力学知识、各天体上纷乱复杂的机械运动,通过数学方法,简洁、概括地表达为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充分显示了物理的简洁归纳之美;反观微观世界,库仑定律竟与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惊人地相似。种种的科学之美,强烈诱发人们探索自然奥妙的欲望。

二、情感教育

新教材的编排更注重了教材内容的人文关怀,即人们对人生理想、信念的追求,对善良、诚信一切美好事物的歌颂,本质上使学生通过接受教育追求“真善美”的科学精神。新教材还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实验设计方案的拟定,注重学生在了解科学家探究科技的艰辛历程中体会坚韧的科学精神并学习。试想,如果没有科学精神的熏陶,没有情感教育的灌注,教材是多么地缺乏生命力。例如,信息窗中介绍照相机的滤镜、人工彩虹、光纤通信、磁悬浮列车、人工降雨等与科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渗透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同时物理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列宁曾明确指出:“现代物理学正在生产辩证唯物主义。”家爱因斯坦也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他非常重视哲学研究并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哲学的思想也是通过教材的渗透才能顺利传达到孩子们的心灵。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把科学内容和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应用哲学指导、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渗透哲学思想,努力把物理学习上升为学科方法的学习,对学生正确而深刻理解物理知识卓有成效,而且对形成科学世界观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爱国主义的教育

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顽强的进取精神,除了来自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更重要的是来自对祖国的前途、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这是学生思想品质中最为宝贵的学好物理课的精神支柱。

纵所周知的四大发明、张衡的浑天地动仪、沈括的《梦溪笔谈》等科学文化珍品在世界的宝库中光彩夺目。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钱学森从1950年起就要求回国报效新生的祖国,美国当局百般阻挠,对他进行惨无人道的折磨和迫害,最终他克服重重困难,并为祖国的国防科技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有钱三强、王淦昌、陈学善、戚发轫等一大批科学家致力于祖国的科学事业,才有“两弹一星”的光环,才有“神舟”载人的梦想。

教师如果能结合教材内容、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以及我国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进行授课,无疑将震撼学生的心灵,优化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

四、意志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物理教材中所介绍的科学家为了取得成功,追求自然奥妙而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刻苦勤奋的精神,为科学事业忘我献身的品格,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科学素养,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优化心理素质的良好作用。

居里夫妇不分寒暑、不分昼夜,从8吨铀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12克氯化镭;法拉第历经十年,经过上百次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伽利略为了追求科学真理,坚持观察和实验,终于被他开启了人类“实验物理”的先河……

物理课堂德育 篇3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实施有效德育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生活·物理·社会”就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果这些材料仅让学生自主阅读或课后阅读,其德育功能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对学生的阅读要给予适时的指导。例如,“废旧干电池污染与安全处理”,一般教师会指导学生了解:什么重金属会造成什么样的污染,有哪些错误的、不环保的处理方法,又有哪些正确的、环保的处理方法。经过这番指导,应付考试已不成问题,学生的环保知识也得到了丰富。但是学生的内心深处是否会产生强烈的环保意识?是否会有一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意识和责任是否会落实到平日的行动中去?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当众向学生做了检讨:“在生活中废旧电池我是随便扔的!”学生听了哄堂大笑,但笔者相信学生不是在嘲笑,也不担心学生会因此鄙视笔者,相反。学生被笔者的真诚打动了。“请与我一样随便的同学举起手来!”有39位同学真诚地举起了自己的手。“现在43个人中就有39人随便扔,中国有13亿多人口。按此比例长期发展,我们的环境最终会处于何种境地呢?”笔者的发问,令学生都沉默了。“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从正确处理每一节废旧干电池做起!”笔者及时倡议,全体同学热烈鼓掌。教师的坦诚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教师的反思带动了学生的自我反思,学生的责任感在反思中得到了强化,环保意识在反思中更加科学,环保行为在反思中更加规范,人格在反思中也必将得到升华。

二、在突破教材的过程中实施有效德育

在笔者看来,教材是比较详细的教学大纲,许多内容有待教师根据学情进行恰到好处的突破,在此过程中,德育工作也能得到相应的突破。例如,燃料的学习,教材仅安排了“热值(燃烧值)”的学习,以及一则阅读材料“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教材在此处的安排略显单一,燃料在生活中的意义难道仅限于热值和环保两方面吗?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科学认识燃料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吗?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吗?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在教学中提出:“你如何衡量某种燃料的优劣?”学生思考并逐一回答“燃料燃烧放热的多少”、“资源的储存情况”、“资源分布情况”、“市场价格”、“污染情况”、“可否再利用”等。通过讨论,学生逐渐认识到燃料不仅仅是个物理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对于教材中没有提及的,布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第二节课,学生满怀忧虑地汇报了资源储存及分布情况,以及因能源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如伊拉克战争、中日东海春晓油田之争等。通过讨论,学生的视野由物理课本走向了社会,走向了全人类,走向了未来,强烈的忧患意识油然而生。笔者及时提问:“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打算有何作为?”学生回答“生活中节约能源。并提醒身边的人节约能源”、“加快开发新能源”等等。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很自然地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将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需要联系在了—起。

三、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群体资源实施有效德育

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篇4

一、德育渗透是新课程物理教学的要求

1. 德育渗透是物理知识的内在要求。

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哲理性, 物理知识中包含美的因素。而“美”和“真”、“善”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 物理教学过程是将物理学所蕴藏的美充分地显露出来并变为物理教学美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感受物质世界的美, 使学生身心得到陶冶, 道德情操受到熏陶。

2. 德育渗透是新课程物理教育的要求。

新课程物理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求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全面培养能力, 促进心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协调发展。新课程物理教育理论则十分重视物理知识的教育价值。通过物理学习, 使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得到全方位提高, 成为全面发展、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

1.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形式是多样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物质世界的规律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也是自然界存在发展的规律, 主要包括: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物理教学中还应结合知识教学向学生阐述实践第一的观点, 普遍联系的观点, 内外因关系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在物理教育中, 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介绍有关科学家的生平和献身科学的事例, 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对科学家事业成败的影响, 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 端正人生的态度, 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树立为人民谋福利的人生观。

3. 爱国主义的教育。

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热爱祖国、坚持真理的事迹,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介绍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树立民族自豪感;介绍我国现代科学技术成就, 弘扬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进行国情教育, 树立民族自尊心, 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

4. 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作风教育。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作风, 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相信科学、按科学办事的态度;培养学生敢于有理由的质疑、善于提出问题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勤奋进取、勇于攀登的科学作风。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未来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意识, 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只注重竞争的教学难于充分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 所以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活动方式与案例

当前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与活动, 并将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和自觉程度视为“好课”的重要标准, 重视学生“自省”“自悟”, 注重“情感体验”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

1. 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应引领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在集体制定探究计划后, 可以分工收集信息。在收集信息时还可依据观察、记录、整理等需要作进一步分工。还需群策群力, 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使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如:制定计划、操作实验、收集信息、处理数据等, 许多都需要发挥小组的整体力量, 小组成员只有具有合作精神才能使这些环节得到优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还需要认真观察每个实验现象, 认真记录、收集数据等, 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2. 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课堂教学中, 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可以大胆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中找到思路, 解决问题, 道德情操受到熏陶, 观念得以更新。在讲“摩擦力”一节课时, 学生知道滑动摩擦力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 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 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教师在黑板上写字, 粉笔与黑板间有摩擦;机器工作时运动部件间产生摩擦等。这些摩擦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得出结论:摩擦力既有利又有害。使学生知道事物既对立又统一, 我们应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即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解决问题。

3. 引领学生广泛阅读。

新教材中有许多以“科学世界”“广视角”“STS”等形式出现的阅读材料, 学生通过自行阅读, 也能得到情感的熏陶。“细微差别中的重大发现”一文讲述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空气中的惰性气体——氩的过程。通过认真阅读材料, 了解科学家对细微质量差别也不放过, 通过不断的测量和思考, 得出从空气中抽取的氮密度大于从氨气中取得氮的密度是因为空气中的氮含有少量氩。学生感悟到科学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执著的科学精神。

4. 指导学生完成习题。

学生在完成每节课后的“动手动脑学物理”和辅导资料上的相关习题时, 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 学生通过冥思苦想、相互讨论、查找资料、动手实验, 终于战胜困难, 获得解决问题的喜悦, 同时锻炼了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例如:“当居室前后两面窗子都打开时, ‘过堂风’会把居室侧面摆放的衣柜门吹开, 这是为什么?”学生学习了“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 知道柜门是在压强差的作用下被“吹”开, 在蒙昧时代, 这种现象人们会认为是“闹鬼”或是“神”的作用。学生利用知识不但科学地解决了问题, 还树立了“科学使人明智, 迷信使人愚昧”的观念。

5. 教师的言传身教。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言传身教”这一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仍然起到重要作用。具体方法有讲授法, 表扬法和身教法。

总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激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进行道德情操熏陶、思想品德教育, 将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黄义平, 鲁增贤.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方式[J].中学物理 (初中版) , 2006, (10) .

初三物理德育渗透总结 篇5

结合初中物理的学科特点,在平时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是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年的教学工作渗透德育总结如下:

一、在物理教学中找到有效而适当的德育渗透切入点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不是给学生方法论、世界观的有向引导,就是给学生某种高尚情感的感化、积极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观的启迪,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为渗透德育的方向,这些教育,在常规施教中应落实在三个方面。

1、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2、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他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3、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例如,?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除了400次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经历10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以这些名人专家、伟人学者的事迹为楷模,引导学生自我解剖,解中贝新,剖中有生,净化心灵,优化素质。

二、针对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做到有机渗透。

青少年善于憧憬,但对资产阶级的侵蚀缺少抵制力度,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或品质)”,或在宣讲知识之后,加上一勺香油--说几句原则话,生硬灌输德育是毫无效益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介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

承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已步入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爱国激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它德育方式牢固可靠,情感通融,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升华。

三、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不同教材,德育方法迥异,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德育渗透应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2、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也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能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中等 篇6

首先,认真挖掘教材内容,把教材内容与现实融为一体。初中物理教材中德育内容很多,教师把德育内容挖掘出来并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把知识与道德品质相结合,遵守校纪班规,国家法令、法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善与人共事的健康心理。像教材中介绍的属世界一流的现代尖端科学技术有:低温的获得,超导体的获得,火箭技术,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长江截流,葛州坝船闸的修建;我国是能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最早发现磁偏角,使用指南针等等。所有的这些内容,都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对于噪声危害与污染,内能的应用与环保问题,节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与他人和睦相处,养成艰苦朴素的节约心理。对还有些没有解决的难题和弄不明白的问题,如地磁场的产生。太阳能的利用,海洋的开发等,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勇于去探索,去钻研,增强了历史责任感,赶超世界水平的雄心壮志。

其次,要以教材为蓝本。补充一些新内容,增加德育教育的深度和力度。教师在上相关教材内容的同时,利用远程资源补充一些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报道的最新产品、最新技术、最近科研成果和重大建筑建设等。从而使德育内容更丰富、更具体、更实在,这些材料最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介绍我国新建的水电站、核电站、热电站,三峡工程等,能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品德。

最后,要使德育教育取得最佳效果。还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教师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内容。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因人而教、因时而教,有机地结合。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思想感情熏陶融为一炉。所以教师在教学法过程中,有时对知识直接讲授;有时动手操作和制作;有时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领悟;有时让学生讨论研究。教师指导,培养创新意识。在干旱时当地气象局采用了人工降雨,当地政府又组织人力物力找水源泵水缓解旱情,使同学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科学知识的热情,立志为祖国做贡献。

总之,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丰富、广泛,只要教师认真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总结这方面的经验,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寓德育于教学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新世纪所需的综合性人才。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王成中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实施,要以体现探究为中心,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做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要体现科学教学的创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科学活动探究的环境

科学活动探究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探究科学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教与学方式交流、思维交流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生生心理交融、民主和谐的科学探究氛围是促进学生创新探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有利保证。

二、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理念要求我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的获得,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像科学家一样做科学,在其中体会科学知识的形成,即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或事物感兴趣时,往往急于想了解其中的奥秘,若老师直接将结论交给学生,仅仅使学生得到一时的满足,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科学素质的形成。教师在科学教学活动中。重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寻找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这样不但会使学生学习方法灵活,而且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质疑问难的习惯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所以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实际上,每个人对学习内容都有不同的体验和独立思考问题后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体现创新的亮点。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看似天真的“傻问题、怪想法”。积极引导,挖掘学生本身具有的创新潜能。一个人只有敢于提出别人不敢或者是提不出来的问题,才能想出别人不敢或者想不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想法就是一种创新的想象。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发现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发掘学生自由想象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异想天开的想象力非常重要。

四、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的,同样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学生在科学活动中思维非常活跃。愿意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从课堂上可以看出,学生能想出很多办法解决科学探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边观察边实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中发现。而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希望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尽量少干预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愿意参与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而不是将科学探究活动只停留在课堂上。

物理课堂德育 篇7

一、高中物理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应遵循的原则

1.激励性原则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并不是无目的的, 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德育目标必须有计划、有目的的渗透到具体的教学目标当中。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德育, 不能只是进行简单的说教, 更不能把一些思想教育牵强附会的融于物理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科学、自然、灵活的运用物理科学事例或者是物理科学家的故事来激励学生, 让他们从中感受到德育的熏陶。

2.系统性原则

何谓系统性原则呢?这里所说的系统性原则主要是指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应该具备一定的系统性。作为一名高中物理角色,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全面、系统的渗透德育思想, 否则就达不到德育渗透的根本目的。例如, 教师可以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各个章节进行德育渗透, 使高中生非常系统地了解从古代到现代, 在力、热、电、光学等各个方面我国科学家作出的贡献, 以及在建立新中国后我国在科技、生产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样, 可以使高中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历史责任感, 振奋民族精神。

3.共振性原则

这里所说的共振兴原则主要是指教与学的原则。在德育教育中我们都应该知道身教比言教更加重要, 尤其是对于高中生来说, 他们中的很多同学对物理学习都缺乏兴趣, 觉得过于枯燥, 这主要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基于此种情况, 我们高中物理角色必须要对课堂教学要有全身投人之激情, 与学生积极互动, 在互动中增进师生情感, 渲染教育环境, 用自己从物理发现中受到的感染燃起学生炽热的情感, 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共振, 为知识传授创造有利的条件。换句话说, 教师对待科学的态度, 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共振性原则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接受德育教育。

二、在高中物理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具体策略

1.结合多媒体渗透德育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 多媒体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融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来。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有效辅助物理知识教学, 更可以为我们的德育渗透添一把柴、助一把力。

例如, 在执教《核能的利用》一课的时候,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我国在核能方面的利用情况, 我用多媒体进行了展示:我国在核能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例如, 利用核能发电。我国已经建设了多座核电站, 这些核电站为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电能, 这些核能的利用比用其他能源发电效果要好很多。另外, 我国目前正在筹划建设多艘核动力航母, 航母用上核动力之后, 可以连续二十五年在海上航行而不用添加燃料。一旦建造成功之后, 将会我国的国防建设增添一把利器。通过这样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呈现。让同学们很好的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2.结合角色扮演渗透德育

很多教师都认为物理课堂只是一种单纯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活动, 似乎是与角色扮演一点关系也没有的。事实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角色扮演完全可以与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进而起到激发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样, 我们也完全可以结合角色扮演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 在研究课题《电在我家中》的时候, 我就事先让同学们进行相关的角色扮演排练, 然后在课堂中进行呈现。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朱×同学那个小组的角色扮演内容是这样的:星期天, 爸爸妈妈都去上班了, 朱×同学在家里做物理实验, 突然家里停电了。朱×同学就想利用在物理课堂上所学的电学知识进行维修, 没想到在维修的过程中触电了。朱×同学大叫了起来, 领居听到喊声之后, 都跑过来帮忙, 王大婶想直接把朱×拽过来, 却被王大叔阻止了, 他迅速的回到家中拿了一个竹竿过来, 把敷在朱×身上的电线给打落下来, 朱×得救了。李×小组的角色扮演也不错, 他们展示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刘大妈是一位孤寡老人, 家里的电线坏了, 几天都没有电, 为此他一直想找人帮忙修理, 却被大家拒绝了。他们都说自己太忙。还有人指责刘大妈家乱拉电线, 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刘大妈遭到大家的拒绝, 再听到这样的话, 心里非常难过。坐在门口痛哭起来。李×正好下课从刘大妈的门口过, 听到刘大妈的哭声, 慌忙上去安慰, 并问清缘由。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之后, 再看看刘大妈家里的电线确实是乱七八糟的。李×拍着胸脯说:“刘大妈, 别担心, 我帮你修好电线, 我在学校学过电学的。”说干就干, 李×把刘大妈家里的电线检查了一下, 迅速找到了问题的所在, 电路马上被整修好了。李×还把她家里的电线给重新规划了以下, 这样就不再那么凌乱了。看到李×这么热心, 刘大妈流下了感激的眼泪。

这两个简短的角色扮演, 虽然内容简单, 但是却体现了浓浓的邻里情和相关的物理学知识。让同学们在这个角色扮演当中深深的受到了道德教育。

3.结合社会调查渗透德育

结合社会调查渗透德育是我在高中物理课堂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利用社会调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更好的激发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 在执教《能源和可持续发展》一课的时候, 为了更好的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分小组对我国目前的能源状况进行调查, 这一提议发出之后, 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积极。他们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对我国目前的能源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能源是十分丰富的,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很多能源都被大量采掘。由于很多能源都是不可再生能源, 一旦用光了就不可再生。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相关的科学家。在正式上课的时候, 我问道:“经过调查, 同学们对我国的能源有怎样的认识呢?”李×同学说:“我们小组主要对我国的石油资源进行调查, 由于我国工业快速发展, 对石油的需求量非常大, 不得不从中东一些国家进口。近年来, 由于石油非常紧缺, 国内石油的价格还在一涨再涨。很多本来考虑买车的居民, 现在都不得不放弃买车的念头。”王×同学说:“我们小组主要是对我国的煤炭资源进行调查, 调查发现, 我国目前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但是在开采的过程中却存在很大的浪费现象, 煤炭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 我建议我国必须要加大对煤炭采掘和加工技术的研发,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听到同学们的调查报告, 我感觉到非常欣慰, 说道:“确实如此, 我们国家的很多能源已经被大量采掘, 这些不可再生能源一旦用光了就没有了。所以, 我们必须要加快科学研究, 研究出更多的新能源来替代这些不可再生能源, 为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对此你们都有何建议呢?”王×强说:“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风能, 用风力来发电, 来取代煤炭发电。也可以把一些农作物秸秆利用起来发电,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作物秸秆很多, 每年国家还禁止焚烧秸秆, 如果可以把这些农作物秸秆用来发电, 那真是一举两得。”刘×同学说:“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能, 太阳的能量是无限的、可再生的, 如果把这些太阳能搜集起来, 一定会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不少。”

在上述教学片段当中, 我让学生对相关的能源进行调查, 让他们产生忧国忧民的意识, 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平。效果可见一斑。为了更好的提升德育教育效果, 我们有必要安排一些社会调查, 让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受到德育教育。虽然社会调查比较费时, 但是效果却很好, 我们何不多用用呢?

4.结合物理故事渗透德育

物理知识是在人类的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步累积起来的, 经过无数位物理学家的努力才最终形成今天这样系统的物理知识。为了更好的培养高中的道德素质, 我们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结合一些物理学家的故事进行德育渗透, 让这些物理学家的故事融入到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当中。

例如, 在执教《能量守恒定律》的时候, 我介绍了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的故事:能量守恒定律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焦耳证明和发现的。焦耳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 在试验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 先后做了四百多次相关的物理实验, 反复的失败最终奠定了焦耳成功的基础。最后终于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的存在。在执教《欧姆定律》的时候, 我又对欧姆的故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德国著名学家欧姆在证明和发现欧姆定律的时候, 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他为了证明和寻找导线中电流所遵循的定律,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做了大量的相关实验。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 他最终研究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欧姆定律。在执教电磁感应的时候, 我介绍了法拉第的故事:英国著名学家法拉第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 他也是在历尽千难万险的情况下,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 找出了磁生电的必备条件。这在物理学上是一种很高的成就。英国女王为了奖励他, 决定授予他爵位。但是法拉第却淡然拒绝了, 他还是甘愿做一个平民科学家。通过这些物理学家生平事迹的介绍, 可以让同学们认识到, 一个伟大的人都是要具有不畏艰难、不怕权威、不幕利禄的优良品质的。同时也让他们明白, 成功不是那么容易的, 需要付出努力才会有所收获。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德育是我们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积极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方法,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积极的进行德育渗透。相信在各个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光洲.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及具体内容[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1996, (4) .

[2]邱强.物理学史对物理教学的作用[J].科技信息, 2010, (24) .

[3]尹玉梅.农村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 2009, (7) .

[4]司德平.中学物理教学德育的新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24) .

物理课堂德育 篇8

一、巧用物理知识渗透唯物主义教育

高中物理研究的是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物质的结构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是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它所揭示的时空与物质的关系及其相对性等概念和现象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观念。物理学知识本身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果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把物理知识的传授和唯物主义教育巧妙结合,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还可以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思考、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

有些物理现象在生产生活中既有利又有弊,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生活中我们利用惯性空投物资、拍除灰尘等;但是同样由于惯性奔驰中的汽车、火车难以瞬间停下, 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人类步行走路、车辆行驶、毛线编织成毛衣都是靠摩擦, 但是摩擦也会增加磨损导致零件报废, 摩擦产生的热量容易引起易燃物着火。喷气式飞机、导弹、火箭的飞行都离不开反冲运动, 但反冲运动又会影响火炮射击的精度等等。以上这些例子都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对立统一的观点。

物理规律本身包含许多哲学思想, 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在讲质点、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振子、单摆等物理模型时, 应该渗透分析问题过程中需要抓住事物主要矛盾而忽略次要矛盾的哲学原理。

二、活用物理学史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优秀思想品质最有效的途径, 是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精神支柱。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物理课堂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内容编排将我国历代学者在物理学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辉煌成就, 以物理学史的形式加以介绍一定能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学习态度等大有帮助。

例如, 在第一课绪论“物理学与人类文明”部分可以介绍中国人对世界科学作出的大量贡献: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世界上最早指出潮汐对月球的依赖关系是东汉王充;北宋沈括对磁偏角作了清楚准确的论述比哥伦布早了四百多年……四大发明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 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有功绩。这些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骄傲和自豪。

再如, 学习动量守恒、反冲运动部分的知识时, 我们可以介绍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月球探测卫星的发射、天宫一号空间站的建设都离不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使用。以“两弹一星”元勋、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命名的“朱光亚星”在苍穹中绽放恒久的光芒, 时刻激励着科学道路上的后人。讲到电阻定律时, 我们可以结合介绍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新型铁基超导材料的新发现以及相关的物性研究中做出的举世瞩目的贡献。此外, 我们还可以适时介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一生奉献给核事业, 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林俊德, 用生命托起战机的航空英模罗阳等人的先进事迹, 让学生感受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

三、妙用物理实验渗透科学态度教育

科学的态度对学生的一生都很重要。高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提出学生除了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发展科学探索兴趣, 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自然科学, 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等方面, 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物理学家们探索各种问题时反复出现的基本方法是:观察现象,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科学实验———总结升华, 揭示规律———回到实践, 检验认识。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 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

实验前, 通过要求学生学习并遵守实验室借还仪器制度, 培养学生爱护仪器、爱护公共财产、遵守纪律的良好品德;实验中, 通过要求学生操作精细、观察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实验后, 通过要求学生及时整理仪器、清理场地, 培养学生做事善始善终的良好习惯。

一些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编排的探索性实验, 应该在学生初步具备实验知识和技能的条件下, 由教师提出课题, 在教师指导下, 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动手操作、动眼观察, 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此时由于学生知识有限、经验不足, 实验过程中会碰到一系列困难, 甚至还会对某些知识抱有怀疑心态。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 认真做好实验, 仔细观察、正确思考,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有些课后小实验, 可让学生课后自己准备或者合作完成, 教师应适时表扬表现好的学生, 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总之, 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渗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在每节课中, 教师都要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意识, 坚持德育渗透,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而且能使学生毅力、意志、品质、修养等各方面受到全面教育从而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篇9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教材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内容。如电流的磁效应表明了电和磁的内在联系,光的电磁说把光现象和电现象统一起来了,说明电、磁、光等自然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是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规律。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熔点再吸收热量变为液体;电磁波波长的变化,形成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r射线,由于它们的频率和波长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这些现象反映了事物的变化总是由量变引起质变。摩擦起电的内因是物体具有电荷,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是外因;导体中形成电流的原因是由于导体中有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当导体两端有了电压时导体中就有了电流,这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例子。电压是推动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阻对电荷的定向移动起阻碍作用,它们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其结果是在一个导体的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导体中就有一定的电流。特体之间相互作用时,作用和反作用互相排斥、互相依存。物质作电磁运动时,它的矛盾可以归结为带电粒子和带电粒子、带电粒子和场、场和场之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的作用。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在宏观现象中是互相对立的、矛盾的,在微观世界中是统一的,这些都符合对立统一规律。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先是十七世纪有微粒说和波动说,后来有电磁说,光子说和波粒二象性,每一种理论的建立总是以一定的实验事实为基础,而每一种学说能否成立必须受科学实验的检验。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遵循辩证的否定规律(否定之中有肯定),是以一个理论否定另一个理论的方式彼此联系着的,在一定的条件肯定和否定的交替过程,是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每一次的改变,它的内容更加深刻,认识更完善,逐步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过渡。整个物理学就是在理论和实验事实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

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从教育为社会义义建设服务来思考学校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历史上对人类的文明作出过划时代的贡献。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数十年间,我国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如我国超导研究在国际上是领先的,用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讯卫星送入太空也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向学生介绍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可以激励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勤劳、勇敢、聪明的中华民族过去能够,今天也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理想教育

中学物理教材中提到数十位物理学家,由于他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自学成才的伟大科学家法拉第,打开了电的宝库,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光明和幸福;把毕生精力献给科学事业的物理学家焦耳,用4年的时间测定了热功当量,为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提供了规律;天文学家开普勒,建立了巨大的功绩和不朽的事业。有些物理学家不仅在科学研究上作出了巨大的功绩,而且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情操,如居里夫人和法拉第等。介绍杰出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可以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远大的理想。

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世界科技发展的现状、新领域、发展趋势和我国所处的地位,他们就能认识到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和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利用教材介绍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说明目前我国能源供应较紧张的现状,我们必须加强用先进科学技术开发能源和进行节能技术改造。这样学生对资源问题就能有正确的认识。

四、审美教育

人类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自然界中,物理学上的概念和规律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抽象出物理现象的共同属性和运动变化规律后认识或发现的。如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最基本的规律,而它们的表达或数学表达式都十分简明,这些定律具有科学美、物理领域的实质美。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领域的实质美。电与磁的相互联系,光的波粒二象性反映了物理学的多样统一的整体美。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科学研究的方法无不闪烁着美的光彩,展现美的物理世界。因此教师应该以情动情,培养学生审美观念,树立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用美的规律去学习物理知识,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潜移默化地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五、培养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育学生必须尊重实验事实,不能弄虚作假。教师严谨的教风,求实的风格,一丝不苟的作风,修正错误的勇气,都会给学生以启迪,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化。实事求是既是科学态度,也是一种美德。

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 篇10

一、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必须树立德育渗透意识

我们要知道, 德育不仅仅是德育工作人员的责任, 也不可能召开几场专项德育就能起到作用。德育是我们广大教师必须肩负的职责, 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就在于要充分挖掘教学中每一个潜在的教育契机, 对学生进行恰当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 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也是我们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心目中树立正确的德育意识, 就能直接决定他们在课堂中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也就决定了课堂情境的德育价值。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优化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因此, 教师也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二、掌握好物理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 它决定着德育内容。为了在教学中很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我们应该全面地掌握好德育的主要内容。

(1) 国情和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国情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很重要的。如:拉萨发生了“3·14”藏独分子暴乱事件, 这些可恶的分裂主义分子的所作所为严重地危害了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影响了学生们的正常学习环境。这些民族的败类一定会受到唾骂, 他们的阴谋永远也不会得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始终要把国情和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上。通过课堂让学生们知道西藏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名成员, 谁也不可能把我们分开。我们如同母子, 母亲离不开子女, 子女也离不开母亲。没有母亲的帮助、培养, 哪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在讲运动快慢这节时, 学生们都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是指速度。让学生思考探究, 汽车与火车在相同的时间里哪个的速度快。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得出答案。现在同学们对火车不陌生, 在暑、寒假里很多学生跟家里人一起到外地旅游观光时都乘坐火车, 亲身体会了乘坐火车的心情。我们也以此为例, 让学生们知道没有共产党我们能像现在这样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能乘坐火车去游玩吗?要时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忧患意识, 引导他们从忧患中奋进, 保持自己对国家、人民的感激和热爱, 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 激发他们立志成才, 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的精神。

(2)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物理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我们中学物理教材中蕴藏着许多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内容, 我们在讲解过程中使学生真实地感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学会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去认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和原理。如:在讲第十一章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时, 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虽然构成物质的粒子很小, 但这些粒子 (分子、原子等) 都是真实存在的, 而且在时刻不停运动着。引导学生从直观现象出发通过类比联想, 坚信世界的物质性。认识到物质是在不停运动,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让他们以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还有在讲第八章第一节电能过程中, 我们要让学生懂得自然界各种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自然界中, 物质无限多样运动形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能。如:家里的电灯泡是把电能转化为光能, 电热器把电能转化为热能, 电脑依靠电能工作把各种信息传达给我们。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而电能本身是由各种各样形式的能转化而来。通过教学,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建立事物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观点。再一个就是在讲物态变化这一章时, 要教育学生懂得自然界物质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观点。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生动地体现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如:熔化和凝固的讲解中, 学生们都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是相同的 (零摄氏度) , 当一块冰从外界吸热, 固体的冰融化, 使固体数量减少, 液体数量增加, 直至全部变为液体;若水向外界放热, 水会凝固, 固体数量增加, 直到全部变为固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 温度保持不变。这样, 通过课堂教学揭示量变到质变的物理意义。要把以上的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体化、规范化, 成为一种看得到、摸得着的教学行为模式, 就要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 帮助和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处理并解决问题。

(3) 科学态度教育。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以物理学科本身的科学性、思维性教育学生, 使他们懂得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团结以及社会生活的进步, 都离不开一些古今中外物理学家巨大的贡献。物理的实践性和丰富的历史资料, 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自觉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在讲欧姆定律这一节时, 首先向学生介绍欧姆这位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从小热爱学习, 崇尚科学, 16岁时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哲学。当时社会混乱, 经济危机, 他中途还辍学, 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学业。欧姆是一个很有天分和科学抱负的人, 虽然在他的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但他在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 做了大量的实验, 终于在他39岁时归纳、总结了著名的欧姆定律。通过向学生介绍欧姆的历史背景, 培养学生无私无畏的精神和为社会进步作贡献的意识, 同时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进取、求实、创新、公正、合作的精神。

三、物理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 要较好地完成教学过程中的德育任务, 广大物理教学工作者就必须掌握德育渗透的基本方法。要用基本方法深入研究教材, 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德育素材, 把握住每节课的知识点, 以教材中的思想观点, 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国情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态度教育等。尽管物理教材中充满着德育的思想和观点, 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毫无根据、毫无目的地去应用, 否则就会造成教学上的失败。我们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 引导学生客观、全面、深入地观察和分析问题。

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篇11

一、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内容,那么,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呢?在物理学中构成物理现象和过程的因素是诸多复杂的,其中有的是主要因素,有的是次要因素,还有的是对所研究的问题不起作用的无关因素,在研究问题时首先需要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暂时抛开次要因素的影响,集中精力紧紧抓住主要因素周密分析、全面地思考。

如不少学生认为“凡是自由下落的物体都是自由落体运动”,究其原因,是他们分析问题时不具备“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这一科学观点,诚然,通常自由下落的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那是因为它所受空气阻力远小于重力而被忽略不计的缘故。由此,可否认为所有的物体下落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都可忽略呢?显然不能,当自由下落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不可视为次要因素时,它的运动就不能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又如在匀速圆周运动教学中,由实验归纳出向心力公式F=mv2/R后,便可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其物理内涵。特别是要注重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公式本身)看本质(物理实质)。让他们认识到:公式F=mv2/R的出现,并不表明在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一个力。而F=mv2/R仅仅是牛顿第二定律在圆周运动模型中的具体应用,反映了外力F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外因)和运动物体自身惯性m(内因)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向心力F是外界对物体的作用力,既可以是一个力,也可以是由几个力的合力提供,其效果是支配着物体的向心倾向。mv2/R是圆周运动物体由于具有向心加速度v2/R而需要的向心力,代表着物体自身惯性所支配的离心倾向,当F=mv2/R时,矛盾对立的双方势均力敌达到相对平衡,实现了统一。

这样的知识教学,既深刻揭露了物理公式的内涵,展示了物理公式的学法,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有利于知识转化为能力,又使学生领略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理解物理规律,分析物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有利于科学观的形成,使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二、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品德。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的感情。在课本中很多地方谈到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如在公元前四世纪成书的《墨经》中,对杠杆原理已有精辟的论述,宋代沈括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地、准确地论述磁偏角的科学家,这比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才观察到磁偏角早了四百多年,还有张衡发明的浑天仪,地动仪;以及代表世界文明的四大发明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用实例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处在人类文明的顶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的物理学家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处于飞跃发展,各种发明创造层出不穷,一大群年轻的物理学家为科技现代化努力拼搏。如我国在超导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结合物理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史与社会发展史,了解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确立为民族的振兴,中华的崛起,国家的强盛而奋发学习的信念。

三、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

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呢?这是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中的又一重要课题。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一般由别人的品行作为认识对象到同时以自我的品行作为认识对象。对象总是由个别具体到抽象概括,即由以单个英雄或被设想的对象发展的,仰慕伟人,易受伟大人物的感染,这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物理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技能的同时应充分运用教材中卓有成就的人物的思想言行影响学生。在学生的心目中树起榜样楷模,作为学习、追求的对象与目标。

比如,在力学的教学中,不能不谈到科学家牛顿。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伟大的科学家,恩格斯是这样评价牛顿的,“牛顿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任何一个人只要在这四个方面的一方面达到如此的成就,就是一位显赫的科学家了。” 牛顿作为一代巨人,对人类的贡献是何等地巨大,但他却是这样看待自己,他说:“我不知道世人对我怎样看……真理的大海,我还是没有发。”“我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缘故。”伟大而谦虚,这就是牛顿为人的品质。

又如在课文中谈到,焦耳为了准确测定热功当量,用了四十年时间,用各种方法进行了四百多次实验,他测定的热功当量数值维持三十年没有较大的改变,这在物理学史上是罕见的,又如科学家们为了测定光的速度,前后用了近三百年的时间;为了探索光的折射定律,物理学家摸索了近三百年……科学上的每一个成果,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代价。正如马克思说的“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只有崎岖的小路上不辞劳苦攀登的人们,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教育学生认识到: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要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与奋斗不息的精神。

教育是感化。一個人政治信念与道德品质的形成是靠环境的影响和道理的深入人心,是个长期的过程。德育工作的艰巨性也在于此。教育者应随时地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思想施加影响,使学生的品德、信念在学校的良好环境里耳濡目染、熏陶、潜默移化而发展。

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篇12

一、在物理学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物理学史的内容, 可以在教学此内容的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德育。例如, 在学习“欧姆定律”时, 介绍欧姆对科学的执著, 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 他做了大量的探究实验, 找到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在学习“电流的单位”时, 介绍安培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专注精神, 让学生对电流的单位———安培印象更加深刻;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 介绍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 经过十年多的探索实验, 发现了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 进一步揭示电现象和磁场现象之间的联系, 确立了电磁感应定律。

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 教师进行课堂演示实验, 邀请学生参与, 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会到自己的存在与作用, 让他们意识到教师的演示实验也需要他们参与,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很多物理结论都是建立在对物理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总结基础上的。教学中可利用对实验结论的探讨,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认识到团队合作得出的成果要比个人努力所得出的结果更完整、更接近事实真相。学生参与讨论过的实验结论, 远比个人死记硬背的结论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且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促使学生增强团队意识。因此,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教会学生与他人合作。这样,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三、在物理概念、定律和原理教学中渗透德育

初中物理概念、定律、原理中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有很多的物理概念、定律、原理都是对物理事实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的概括和总结, 也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把物理概念、定律和原理一并传授给学生, 而且要把思维方法教给学生, 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领悟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初中物理教材中的阿基米德原理、万有引力定律、功能原理等, 这些原理、定律本身就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例如, 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 告诉学生:月球绕着地球转, 月球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地球也受到月球的吸引力, 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中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

再比如, 在学习“生活用电”时, 告诉学生电能的开发和利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但是如果不注意安全用电, 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四、在物理实践课中渗透德育

在初中物理实践课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会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例如, 在学完“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之后, 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发电站参观学习, 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联系起来。这样,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又如, 在学了“家庭电路”之后, 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安装插座、螺旋套灯座、开关以及检修家用电器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总之, 德育的好坏关乎我们整个民族的未来。教育是育人, 育人要育心, 育心就是德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渗透, 不是凭朝夕之功就可以完成的, 它需要广大物理教师根据物理知识及物理教学的特点, 以课内外活动为途径, 以学习内容为载体, 以渗透为主要形式, 多摸索有效的渗透德育的方法, 激发学生们的情感, 唤起他们的责任感, 并驱动他们的行为, 从而达到物理教学中真正渗透德育的目的。

上一篇:搬迁安置下一篇:路由器与交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