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有效课堂教学

2024-06-05

物理有效课堂教学(精选12篇)

物理有效课堂教学 篇1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提高技能和形成正确思想的主渠道。初中物理知识面广,抽象性强,实验多,与生活密切联系。但是初中 物理课堂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每周3节课,每节课45分钟。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和最大进步与发展,这就要求物理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观察现在的物理课堂,教师有很多的教学行为有待完善,如没有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讨论、去实际操作;没有体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教与互学。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少、速度慢、效果差、很费力等现象 十分普遍。通过多年的调查发现,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师的“采用情况”、学生的“记忆情况”有如下图所示的关系。

鉴于上述各种情况,要想让学生在45分钟里,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思维,就必须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我认为探究物理有效课堂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一、有效课堂教学概述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通过教师的引 导、点拨,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并不是指教师是否讲完课或者讲课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发展技能或者学得好不好。也就是说:课堂中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学懂,从低技能到高技能;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果学生没有收获或者学得很辛苦,就是无效或者低效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中,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益,从而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二、有效课堂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低耗 高 效”原 则:有 效 课 堂 教 学 要 体 现 教 师 巧讲、精讲,学生多练多讲,以最少的时间去学习掌握教学目标,不走弯路或者少走弯路,尽量少做无用功,每个环节、每时每刻都有收获。

2.“以学生为本”原则:我们在备课、制定教 学目标之前,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水平、认知技能和个性发展;熟知班级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另一方面要透彻理解教材,明确知识重 难点,以学生如何“学”来确定教师如何“教”。

3.分层递进原则:教学内容层次 化,不同层次 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问题递进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思维要求;作业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不搞“一刀切”;辅导分层,如果是全体性的问题,在全班讲评,如果是个别性的问题,则个别辅导。

4.实效性原则:有效课堂教学既要体现学生学到知识,又要体现各种能力都能得到发展,真正具有实效性。

5.师生互进原则:有效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三、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多合作交流。要做到“有效课堂教学”,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研读教材,有效备课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研读教材,厘清知识结构,理解知识逻辑顺序和教材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和授课体系。授课体系主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进行有效的备课,备课中要着重思考这节课安排几个活动,每个活动多少学生参与,如何安排;教师在活动中如何指 导,怎样与学 生互动,怎样评价 等。其次,还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者遇到的问题,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调控,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 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轻松和谐 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热情。要保证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有激情,人人都敢说、敢 问,新课引入尤为重要。在新课开始10分钟之内必须激起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急切想要解决问题的心境。因此,新课引入时可借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 出问题的 图片、动画、视频、故 事等资源。如学习“声音的产生”时 可用会跳 舞的火焰 实验引入;学习“光的折射”时则用铅笔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的实验现象引入;学习“物态变化”时用雨、雾、露、雾凇、冰山等图片引入;学习“压强”时用铁钉钉板Flash动画引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迅速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师生互动,小组合作

有效课堂离不开有效管理,有效管理离不开小组建设。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发展,打破了传统授课制的束缚,实行小班化和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而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营造师生互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因此,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做好以下几点:1分组合理,公平竞争。小组间尽量减小差异,男女均衡,公平竞争。2分工落实,目标明确。每个成员担任一个角色,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3独学优先,合作交流。让 学生根据导学案先自己独立学习,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答案的对错,突出学生的“学”。4抢答展示,课堂活跃。通过抢答的方式来展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5实施激励评价,激起学生 的荣誉感和自尊心,使组与组 之间竞争 激烈,勇于质疑、抢答,谁都不愿落后。

4.分层教学,兵兵相教

每个班都几十个学生,他们的性格、思维、知识水平都不一样,有些相差很大。所以,教学中我把学 生分成几个层次,把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化,难的、抽象的问题暂时不讲,也不要求学生掌握。当学完一定内容 以后,学生有了解决前面遗留问题的能力,再回头去探究、讨论。课堂上教师以最快速度、最少时间让思维活跃、基础知识好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达到目标要求。然后由这第一层次的学生对第二、三层次的学生进行“兵兵相教”,让优秀生和后进生结成“帮扶”对 子。最后还不 懂的学生由教师课后进行辅 导。“兵”教“兵”活动不但 能解决学困生的问题,也能促进尖子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使尖子生 的综合素 质得到进 一步提高。为了避免“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的现象,我把物理练习也进行了分类。这样分层处理后的物理课堂,学生、教师都省时省力,减少做无用功,这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有力保证。

5.加强反思,提升教学有效性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任何一堂课,无论教师怎样考虑,在课堂上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哪怕是千锤百炼的示范课,当我们课后静静反思时,也总会觉得还有不足和遗憾。然而,正是在不断寻找策略、调整教学结构、更改不足、弥补遗憾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如“我们都讲了好几遍,为什么学生还不懂呢?”我们要反思讲授时是否适时、适度、适合。过早学生不注意,过晚学生则会厌倦;讲太多、时间太长,学生会觉 得烦;讲太少、不充分,学生难以理解;学生不想学时去 讲,则是做无用功。又如“我们的课堂练习是否合适?课堂时间分配合理吗?课堂结构还可以调 整吗?”……只有这 样不断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越来越有效。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一堂课结束,要给学生 留下思维、留下探索的兴趣、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说是“有效教学”。但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去思索、实践、提升,变为现实。

物理有效课堂教学 篇2

上传: 梁斌

更新时间:2012-5-19 0:12:56 1.“味”—— 物理课堂应“五味”俱全,让学生感觉津津有味。

物理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一节成功的物理课,应有哪些“味”呢?最好是“五味”俱全,譬如:新闻味、生活味、文学味、人文味、臻美味。

(1)新闻味——捕捉新鲜资讯,关心科技前沿,解析物理原理,拓展知识空间。

(2)生活味——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关注社会,见物思理、识物悟理。

(3)文学味——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闪耀着作者的思想和人格光辉,而且蕴涵一定的科学道理。如讲述“光的传播”时,可引用白居易的《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来刻画光的反射、折射等物理现象。正所谓:“文学与科学,犹如他与她。”

(4)人文味——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物理课堂应成为师生交流,心灵对话的舞台。无论是牛顿晚年的拜金主义、痴迷神学,还是爱因斯坦一生的唯美追求、非凡成就;无论是发现“宇称不守恒”的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还是放弃国外优厚待遇,献身祖国国防事业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无论是考入北大的郑琴,还是晋级清华的李冰……都是渗透人文教育的好素材。

(5)臻美味——我心中的物理是“呈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我心中的教学企求这样的境界:求真、向善、臻美。物理的课堂可以有诗情,应该有画意,来激发学生爱美、好奇的天性,以进入感受美、感悟自然的境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怀美而教”(物理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统一美……),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透过自然之物探寻美的真谛,借助自然之理体会美的丰富,激发学生的美感并产生共鸣,使物理课堂美味飘逸。

2.“爱”—— 注重情感激励,充分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努力达成“爱屋及乌”效应。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能带来疲劳。”诚如大师所言,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十分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信息沟通,注重情感激励,充分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努力达成“爱屋及乌”效应。过去我们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我们说,老师要不断“充电”,必须是常流水,常换常新的水。这样你的课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你知识渊博,彰显魅力,让学生五体投地;你爱岗敬业,博爱平等,富有亲和力。你带着爱心、带着激情、带着微笑,如春风拂面,你的学生自然敬爱你,自然喜欢你,自然爱上你的学科,此所谓“爱屋及乌”。你可以因势利导,使之成为一种稳定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如果有一天,学生对你说:“我要让学习成为我的欲望”,那你就成功了。3.“内”—— 注重课堂内化,追求课堂效率最大化。

物理新授课要注意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前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古训中得到启发。认真处理好以下三个环节:①过程与结论的平衡;②探究与接受的协调;③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过程与结论在教学中是辩证统一的,如果说结论是物理课的“肉体”,那么过程就是物理课的“灵魂”。只有过程与结论的有机结合,才能体现出物理的整体思想和内涵。所以,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应坚持“经历过程与记取结论同样重要”的教学理念,并以高度的责任心,切实把它落到实处。

在什么情境下采用探究式学习,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接受式学习是老师们备课中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策略运用得当将会使预设与生成同样精彩。在物理课堂中,我们要协调好探究与接受的关系,力求两者和谐统一、相得益彰,让探究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有意义的探究,让接受成为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有意义的接受。余文森教授说过,“预设与生成既有对立性,也有统一性,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我们只有让预设与生成在新课堂教学中和谐共舞,才能使课堂生成别样精彩;才能让师生共筑生命历程。巧于预设,妙于生成,我们一定能与精彩有约,我们的物理课堂一定会充满科学精神的光辉、一定会充满人文精神的温馨。物理复习课要注意什么呢?要避免单

一、机械的知识扫描(因其缺乏吸引力)。复习课应特别重视以典型例题为载体,以科学方法为引导的实际应用。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强化习题教学和训练,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使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教师要站在科学方法论的高度,认真研究题型,分析归类,精选典型例题和习题,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局部思维与整体思维、类比思维与联想思维等专项训练,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挖掘运用科学方法,开拓思维,提高素质。

要寄希望于课堂,注重课内训练与反馈矫正(基础训练要限时;提高变式要分层;错题纠正要补偿;习题讲解要归纳。练前抓选题,练中抓细节,练后抓反思)。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好、用活课内个别提问,高度关注课堂内化情况。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当教学容量与课堂内化发生矛盾时,要学会忍痛割爱,本着“内化优先”的原则,追求课堂效率最大化。

4.“矫”—— 注重单元检测与评讲矫正,提高学习质量。

记得1997年我参加了“福州市初中物理单元优化过关”教改实验,学生成绩大面积提高。我认为“单元检测与评讲矫正”是既古老又最具实效的提高学生成绩的手段,其查缺补漏,改进教学,提高学习质量的功能无可替代,对学生的激励或警示作用无可替代。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考试制度存在,它就是最佳武器。为此,老师要呕心沥血,耗费大量的精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考验老师的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和教学艺术,值得各位老师深入研究。

5.“疑”—— 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鼓励学生质疑“挑刺”,反对迷信与盲从。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没有对托勒密宇宙体系的批判,哪有哥白尼带来的天文学革命?没有对亚里士多德物理理论的怀疑,又哪来伽利略在运动学上的重大变革?没有对牛顿经典力学的超越,又怎么会有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总之,没有批判、质疑,就没有创新、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挑刺”,反对迷信权威,反对人云亦云。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充分发挥学科“小先生”的聪明才智,悉心捕捉课内学生智慧的“火花”,达成教学相长,常思常新。6.“合”—— 团结协作,形成合力。

“成功的团队没有失败者,失败的团队没有成功者。”因此我们要多做有利于团结的事,多说有利于团结的话。互相理解,互相谅解,取长补短,宽容友善。走出“小我”,形成“大我”,直至“忘我”。要发挥集体教研的优势,群策群力,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己任,既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又考虑学生的现实要求,克服学科本位心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和谐课堂和校园文化。可以这样形容:“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7.“势”—— 研究中考命题趋势,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要根据全国中考命题改革趋势,着重研究本地区本学科的中考命题特点和规律。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中考信息,悉心研究,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根据近几年福州市中考物理命题特点和规律,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策略:(1)研究试卷导向,编写模拟试题(精选习题);(2)重视双基训练,渗透科学方法(测试矫正);(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关注热点);(4)强化物理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准确到位);(5)强化审题训练,提高分析能力(找关键词);(6)引导获取信息,提高处理能力(灵活应用);(7)强化计算题训练,提高解计算题的能力(依据规范)。

8.“管”—— 有效地控制课堂,让学生课堂的表现行为能够恰到好处。

一位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智慧与教学智慧,但未必能上一堂好课,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智慧。所谓管理智慧即教师能有效地控制课堂,让学生课堂的表现行为能够恰到好处。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关注学生内心感受,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科学地处理问题,使学生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为人处世,并从中学会做人做事。宜赏识为主,惩戒为辅,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进而树立老师的威信,使学生能够“不令而行”。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不用扬鞭自奋蹄”,每个学生都有活力。

9.“导”—— 善于给学生指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如果只会读讲稿,不适合当教师。

如果只会讲书本上的知识,是低水平的合格教师。

如果他同时又能在方法上给学生一定的指导,他是好教师,能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

善于给学生指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实践、总结,能够使学生超过自己,甚至对自己所不擅长或不会的东西也能够在方法上给学生引路,是优秀的教师。

呼唤物理实验课堂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物理实验;有效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思想,在没有学校之前,师傅教徒弟时在我国和国外早已有之,自学校教学诞生以来,教育者们一直在进行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不断丰富有效教学理论。这既丰富了我们的教学理论,又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参考。教学质量一直是社会和各个学校关心的问题,人们普遍关注在课堂上如何做才能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现在更关注如何才能有利于学生的继续发展、终身发展。这也是课程标准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物理实验教学在这方面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尤为迫切,所以,我们呼唤更为有效的物理实验课堂教学。

一、中学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现状迫切要求我们进行改变,努力提高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效果

学校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也就抓住了整个教学质量的中心。当前,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等教学现象到处都是。有些物理教师在上物理实验课时,认为比其他课更轻松,根本不需要备课,更何谈了解学生,只带一本实验册或者一本课本到实验室要求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然后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就行,不过问学生在实验中做法、想法,甚至做没做实验都不过问。有的教师热衷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物理实验教学没有必要学生亲手去做,因为数据、规律都可以由教师总结给学生,学生去完成不容易掌握方法,得出的数据又不准确,更不容易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反而是白白浪费时间,只要多给学生“灌”一点,“喂”得烂一点,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就可以学好。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存在,把学生当作容器。但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灌得越多,喂得越烂”,学生越不愿意动脑筋学,养成学生不愿意探究,不愿意动手的坏习惯,极不利于学生的继续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可塑性,没有创造能力。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也极力抛弃这种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认识到了此种教学的危害性,为了迎合课改,在当前课堂教学中,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但过分注重形式,走向另一极端,刻意追新逐奇,目的是向他人表演自己课堂的艺术,大做表面文章的“虚假教学”,制造轰动效应。如不论实验内容如何简单,实验结论如何明了,都用探究的方式来教学,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多此一举,让学生感到教师在作秀,使得学生对物理学习很反感,既浪费了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现行招生考试政策主要还是以考试分数为标准来录取学生,所以有部分教师应试教学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实验教学很简单,为了完成物理实验、教学任务,把演示实验改成黑板实验,把学生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认为只要跟学生把实验讲解透彻,就能考取好成绩,全然不顾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学生的后天发展。如上述种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不能改变,我们教学目标的实现、素质教育的落实都将成为空谈。因此,为确保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实现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真正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应该认认真真地研究如何教学物理实验教学才是有效的,即对物理实验课进行有效教学研究。

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更加注重物理实验教学,通过有效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往的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作为衡量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自古就有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普遍得不到落实,只是注重书本知识,往往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物理实验教学教师会借口实验器材的匮乏,对物理实验教学主要以“讲”“授”物理实验相关知识为主,学生不能主动参与物理实验的课堂,学生体会不到探究过程中科学思维和分析得出结论的快乐。这样只注重结果,不重过程,考试成绩就代表这一切。这样的物理实验教学,使学生成为接受书本知识的机器,而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都被忽视了。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新课程、新教材有着全新的理念,无论是对于物理实验教学思想、物理实验教学内容还是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完成物理实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理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物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基础。强调要求学生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形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态度。但是无论怎么变革,最后还是落实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如果物理实验教学没有效果,或是效果较小,那么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就会落空,就会偏离理想教育方向,还会回到已经被人们摒弃的老套的教学模式中去。

课程改革的实效必须通过教师的一系列教学实践才能实现,因而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激励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物理教师应该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按照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根据实验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灵活采用实验教学方式,而重建自己的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富有个性地完成物理实验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要按照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物理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研究如何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更有效。进行物理实验有效教学将成为我们物理教师在以后教学中永久的不可缺少的探究课题,期盼我们物理教师物理实验教学效果更显著,在进行物理实验有效教学课题研究取得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2-01.

物理有效课堂教学 篇4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 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强化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把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电脑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 使学生借助这些认知工具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 探究问题, 更新知识和追踪科技前沿研究成果。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下面是本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体会:

1. 利用信息技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多样化, 为物理课堂教学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是探求知识的动力, 是照亮心灵的火种, 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可视、有声、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 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 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上《声音的特性》这节内容时, 利用信息技术播放自然界中不同的声音, 让学生仔细聆听, 感受声音有高有低, 有强有弱, 有浑厚, 有清脆, 学生一下子就想知道声音有哪些特性, 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再如讲《世界是运动的》一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 发现脸边有一个小东黄晓燕江苏省太仓市沙溪第一中学西, 以为是一个小昆虫, 就敏捷地把它抓过来, ——话外音, “飞行员抓到了什么呢?原来是一颗德国子弹。”学生在惊奇之余, 我顺势提问:“这名飞行员为什么有这么大本事呢?”引起了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不可否认,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 感知周围事物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要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搜索他们头脑中积累的与教学相关的内容, 确实比较困难。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 使教学涉及的一些事物、现象等现实生活中学生积累不多的、比较贫乏的知识很好地再现出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提供帮助。如我在上《光的直线传播》时, 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日食和月食, 给学生感性认识, 学生马上就能回答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再如讲到《速度》时, 学生对运动物体速度大小的认识比较模糊, 我就将飞机、火车、汽车等物体的行驶情况组合在一起播放, 给学生以感官刺激的同时,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利用信息技术对物理现象具有变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宏观、化枯燥为生动的能力, 突破学习难点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 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在学生形成完整的物理概念和导出科学规律的过程中, 实验是最活跃、最具有生命力的因素。实验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 能把有待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能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 配合教师讲解, 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 达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但是受条件限制, 有些演示实验难以完成, 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仿真“虚拟”实验,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如我在讲授《电压》这节内容时, 由于电压比较抽象, 不能直接实验, 我在教学中就利用多媒体动画, 通过与水压类比得出电压。具体做法是: (1) 从水压动画总结出水压是形成水流的原因; (2) 水泵抽水得出水泵是提供水压的装置; (3) 播放动画, 电路中的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4) 引导学生将电路中的各个元件与水路进行类比; (5) 学生通过类比总结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整个过程化抽象为具体, 形象直观,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益处。

又如在研究《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时,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对于滑片移动时, 电阻线长度变化与流过该电路的电流变化较难理解, 因为滑动变阻器上看不见哪部分电阻线上有电流通过。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我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 将这个实验再配以电流流向的情景展现在大屏幕上, 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 只有电流流过的电阻线才发挥作用, 在此基础上配以滑片移动时, 电流移动方向的模拟动画实验, 通过层层直观的透析, 不但使学生很快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 而且使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初步理解了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大小的方法。

3. 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有助于调整物理教学节奏和进程, 更好地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物理教学中, 经常会碰到一个物理量的大小与几个因素有关, 我们通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逐个研究。由于每个因素研究的思想方法是相同的, 如果逐一研究, 时间不允许, 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 一般采用分工协作研究, 每组承担其中的一个因素, 而对于每组实验记录的数据和现象可运用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示, 可以让没有亲自研究该因素的学生, 从其他组的实验数据记录里通过分析、归纳得到正确的结论, 达到了做一知三的效果, 完善对该物理知识的理解。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 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学生提出的猜想很多, 有导体的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温度等等, 这时可将学生分成几组, 每组探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 并把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 等各组完成后, 再一起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在探究“物体吸收的热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物质的种类等等有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有关”等等教学内容时, 正是采用了上述教学手段,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 利用信息技术渗透德育教育, 展示物理社会热点

“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 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 很多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 不善于提出问题, 认为老师讲的, 课本上说的都是正确的。这时就要培养学生不盲从的学习态度, 要敢于向老师挑战, 向权威挑战,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在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时,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做了一个理想实验, 让小球沿一个斜面的某一固定高度从静止开始滚下, 小球将运动到另一个斜面上, 如果没有摩擦力, 小球在另一个斜面上到达的高度与小球原来释放的高度相同, 得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结论。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说法。这在当时是非常震惊的, 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 他提出的许多观点在当时都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 但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 重视实验, 坚持科学。我们平时在学习物理时, 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又如在讲授《导体和绝缘体》时, 介绍超级导体, 最早的超导体是由荷兰物理学家卡末林·昂内斯在1911年发现的, 当时他发现汞 (水银) 在热力学温度4.2K (-269℃) 时就不再有电阻。到今天, 人们已发现了许多种材料都能在一定条件下变成超导体。超导体有非常大的用途, 用高温超导体材料加工的电缆, 其载流能力是常用铜丝的1200倍, 用它输送电能可以大大减少消耗;利用超导体可以形成强大的磁场, 可以制造超导磁体, 用于核磁共振人体成像, 用来制造粒子加速器等。如用于磁悬浮列车, 列车时速可达500千米, 利用超导体对温度非常敏感的性质可以制造灵敏的温度探测器。超导材料最诱人的应用是发电、输电和储能。

物理课堂有效性教学初探 篇5

一、创设问题情境走好第一步

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是一堂好课的开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发现、产生以及运用)总是存在于情境之中。有效的学习来自有趣的心灵,有趣的心灵源于有效的情境,有效的情境促进有效的教学。学生是不能超越具体的情境来获得某种知识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现在学生学习负担重,对物理情境的生活感知少之又少,这给物理教学带来不小的困难,高考中出现的生活情境问题比比皆是,如接力赛等。

二、利用有效的问题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的提问,必须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所提高,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倾听,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提出,火箭升空的动力来源在哪里?通过火箭在空中与地面接触吗?(物理教学论文 )在太空中有空气吗?利用合理的问题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走出误区,深刻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本质。在问题的回答中,鼓励学生相互讨论,积极发言,尤其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抓住契机,解决问题,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三、突出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从高中物理开始接触到的运动学规律就是利用速度公式与位移公式描述物理运动的规律,同时利用速度图像与位移图像进行形象描写,确立数形结合描写物理规律的方法。而在各类实验的数据处理时,图像法处理数据也要以公式作为认识图像的依据,突出数形结合法。值得一提的是,物理教学要以数学为平台,要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物理中常用的数学归纳法、二次函数的极值、三角函数知识等,不能完全抛给数学教师,而要在教学中展现给学生。

四、精选典例,合理解题,培养良好的物理思维

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是有效教学的目的,典型例题必不可少,在教学中我始终遵循“现象、描写、计算”的解题方法,展现给学生合理的.物理解题思路,使学生不盲目做题。现象是明确物理过程,描写是任何一个物理现象必然符合一定的物理规律且用数学语言体现,计算是利用数学工具得到未知量。在典例教学中不断暴露教师的物理思维,久而久之,学生会从中汲取养分,建立自己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解决办法。

五、注重学生总结,让有效性教学落到实处

学生总结的才是学生学到的,教师只需起到补充、纠错的作用就好,坚持学生总结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帮助很大,能把问题说清的学生,也是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更新教育观念,牢记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在不断地探索中改进、落实、反思,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是为师者的义务。

参考文献:

李新乡,张德启,张军朋。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探讨 篇6

一、教学设计有效,是构建初中物理有效课堂的前提

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先收集信息(情境因素),然后对学习目标、教学活动、反馈与评估作出决定,也就是说我们在设计一节课时我们必须回答以下的关键问题:1.学生情况是怎样的?教师有什么相关经验?2.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应该是什么(注意要细化)?3.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教学策略?

怎样才能使教学设计有效呢?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他人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使自己获益匪浅。备课时,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可以在课程、教法、学法等方面吸取营养,充实自己。把集体备课落在实处,才有可能使教学设计有效。

有效教学设计标准:准确解读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做到“三维”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练习设计分层、多样、适量。同时,把每一课教学的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相联系,并提出实现整体目标的教学策略。

二、师生关系和谐,是构建初中物理有效课堂的基础

现在的学生逆反心理很重,学生最不能容忍那些损害他们自尊心的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冷漠、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有伤学生尊严和不利学生个性发展的手段,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必然会引起学生爱的反馈,因为学生感受了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对老师就会更热爱更信赖。学生就自然会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吐露秘密。师生心灵相通了,彼此就像有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思想的交流,知识的传递,就畅通无阻了,师生关系就会越来越密切。

如果学生怕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而不举手或站在那里有话不说,那么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展了良好的情感关系,教师关爱学生,学生尊重自己喜欢的老师,情感促使他将这种感觉迁移到教学上,学生爱屋及乌就特别喜欢这位教师的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内在的心理潜能,使学生的认知变得敏锐,记忆获得增强,思维变得灵活,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发挥其创造能力。

三、教学环节有效,是构建初中物理有效课堂的关键

例如授新课课堂教学基本环节:

1.情境导入。教师应利用故事、音频、视频、实验现象、设问等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思维的活跃。导入环节应力求快速有效。

2.探究新知。①实验探究、体验感悟:物理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准备充分,设计合理。学生能带着疑问有目的地观察或操作实验,现象明显,可见度大,效果良好,确实促进学生由物理现象上升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思维进程,并培养学生的初步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②体验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围绕自身观察体验,发现问题,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讨论,会倾听他人观点,会质疑,能及时抓住要点,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能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过程中,并能适时点拨,使学生的交流讨论更加顺畅,课堂氛围活跃。③师生互动、知识生成:教师引导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总结提炼,归纳出物理知识。

3.拓展迁移。例题和习题的选择应围绕制定的目标,应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有梯度且适度,处理方法得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4.总结归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归纳出学习收获,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衔接。

四、指导检查有效,是构建初中物理有效课堂的保证

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布置可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作业”。布置的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从而解决学生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厌学情绪滋生等问题。

网络时代对孩子们学业的影响和冲击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课堂上想了很多办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令人担忧。受网络游戏、社会经济环境、就业压力等影响,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这样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检查就突显出来,只有通过教师的努力让他们愿学会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无定法,但必有法,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1]穆群峰.“初中物理新授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标准”的研究.

[2]符东生.对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有效提问激活物理课堂教学 篇7

一、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结合教学实践来看, 很多教师喜欢直接进入主题, 然后抛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交流活动, 结果学生并不是很积极. 提倡在探究问题前以情境作为铺垫, 目的是要以学生熟悉的场景而让学生获得直观感知, 激发其探究问题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结合目标再以问题组织学生交流, 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方法. 如“冲量和动量”的教学为例, 佯装玩具手枪 ( 空弹) 指着学生, 看学生反映后追问为什么会选择躲避, 而看见弹丸时为什么不躲的例子而让学生初步感知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 且这个效果会因为速度和质量而受影响, 从而引入动量的概念. 这种以活动方式而创设的情境, 学生在参与中体会, 感悟会更深,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会更加有兴趣. 在课堂实践中, 情境并不是目的, 借助情境引出问题, 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才是目的.

如, 在“气体压强”的教学中, 先复习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后问“气体分子是如何运动的? 气体压强是如何产生的? 气体压强和体积、问题有什么关系?”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总结气体分子的运动特点, 结合教材中教材图并演示实验, 问“气球为什么不会胀破?”由此而展开对气体压强的探究. 当然, 情境并非只是在导入过程中可以起到直观的作用, 在学生探究中也可用情境来丰富学生的体验.

二、结合目标, 逐层提问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 一些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较多, 甚至是满堂都在提问, 课堂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因问题太多, 学生只忙于应付教师的问题, 却没有对问题深入思考, 从而影响了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总是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的, 在课堂中提出问题, 目的就是要用问题促进学生在探究中达成目标.因此, 课堂中的问题就应为实现目标展开. 同时, 也要考虑问题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提出问题后要预留相应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展开讨论活动, 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 多角度分析问题.

如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中, 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理解闭合回路中电动势等于电路上内、外电压之和, 学生都知道电池的电动势是1. 5 V, 那么, 如果把一节电池接入到电路 ( 如图1) 中, 它两极间的电压是否还是1. 5 V呢?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 明确开关闭合前, 电压表示数是1. 5 V, 而闭合后是1. 4 V, 追问“由此可得到什么结论?”学生交流后明确电路中有了电流后, 电源两极间的电压减小了. 这也就自然引出“少了的电压跑哪里去的问题?”学生合作对此进行讨论, 教师借助投影向学生演示实验电路图 ( 如图2) , 引出外电压和内电压的概念, 接着介绍实验装置和电路连接方法, 由实验探究电动势和内、外电压之间的关系.

三、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

在对物理课堂进行调查中发现, 课堂中常出现“问而无答”的现象, 甚至“以讲代答”, 问题流于形式.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探究,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进行指导, 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探究情况而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及时进行点拨, 通过互动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尤其是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更要加强指导, 也可采用精讲方式而突出重点, 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如“变压器”中对原、副线圈之间的电压关系的探究, 引导问题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磁通量变化率和线圈匝数) 对此, 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确两个线圈的每匝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相等是因为原、副线圈中的电流共同产生的磁通量相同, 并由此而得到原、副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大小分别为:, 引导学生根据公式推导出E1/E2=n1/n2, 根据自感现象解释E2=U2, 推出U1/U2=n1/n2, 得到变压器 (理想变压器) 的原、副线圈的两端电压之比等于这两个线圈的匝数比的结论.在点拨的过程中, 可先由学生说, 教师再补充, 切忌以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交流, 让课堂变成教师“独角戏”.

提问是物理教学中教师用于引导学生不可或缺的手段.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只有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 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 结合学生的实际而创设情境, 以情境为依托, 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组织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合作交流活动, 在活动基础上给予点拨, 这样才能激活物理课堂, 让学生在参与中更好地构建物理知识, 提升物理教学效率.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 在互动中, 教师需要借助指令语言、手势、教学媒体、提问等多种手段启发引导学生, 其中, 提问是尤为重要的手段.但结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提问情况来看, 教师的提问太突兀, 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探讨的时间也不多, 甚至有的时候问题反而影响了师生间的互动.为此, 如何有效的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探究就是物理教学中值得探究的问题.要以提问来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还得以情境为契机, 结合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策略

参考文献

[1]郑平华.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J].考试周刊, 2015 (61) :120.

[2]沈威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技巧[J].数理化学习, 2015 (5) :56-57.

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初探 篇8

课堂引入是一节课的开端, 创设好的物理情景是课堂引入的有效方法, 既能激发学生兴趣, 又让学生感到学物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下面以《电功率和安全用电》为例具体阐述。

1.创设物理情景。新闻稿:某地百货大楼发生特大火灾, 警方经调查后得出火灾原因是电路中电流过大引起的。

2.交给学生任务。任务一:根据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知识找到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任务二:探究解决方案。学生分析到, 为了避免火灾, 需要及时断开电路。告诉学生生活中用保险丝解决问题。逐渐将保险丝材料选取、保险丝规格和选择等知识展开, 最终解决了问题。

用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创设情景, 让学生感到物理是有用的, 这样能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实验开发

开发实验是个新词, 但实际教学中并不陌生。由于实验器材有限, 教师往往需要自己制作教具辅助教学。开发实验既可以是演示实验, 也可以是分组实验。在《光的折射》教学中笔者遇到了一个问题:实验器材不够, 没办法分组做光从空气到水中的实验。这节课怎么上?是让学生分组实验还是演示实验?想了很久, 笔者终于想到了办法: (如图一所示) 设计分组实验。我在纸上画出玻璃砖的轮廓, 并画出法线、两条入射光线。这样学生分组实验时只需将玻璃砖放在轮廓的位置, 然后画出折射光线就可以研究折射规律, 再沿着折射光线入射还可以探究折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在本节课结束时, 笔者把学生的实验数据收上来, 根据作图痕迹可以看到实验效果非常好, 学生作业也反馈出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再比如《电生磁》教学时, 笔者制作了奥斯特分组实验 (如图二所示) ,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 能更好地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三、问题设计

设计符合学生思维的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 从而使课堂连贯, 效率高。

在《电功率》教学中,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电功率的概念, 笔者设计如下问题:电流通过电灯时在12分钟内电能表转盘转了40圈;电流通过热水器时电能表在1分钟内转盘转了40圈。1谁消耗电能多?2谁消耗电能快?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 让学生体会用电器消耗电能是有快慢的。如何表示这个“快慢”呢?让学生类比速度概念, 建立电功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概念,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同一个用电器在不同电压下电功率是否一样?再让学生观察同一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亮度是不同的, 所以要说电功率时就必须指明电压, 从而建立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概念。

四、知识过渡

教学中的过渡指教学内容由一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或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衔接。巧妙的过渡可使教学过程水到渠成。教师应根据既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过渡环节,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知识过渡的方法有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学生思维活跃的时机等。实际教学中通常将几个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比如创设情景和提出问题结合起来, 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提出问题结合起来。笔者以《电生磁》为例, 阐述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提出问题结合的运用。

学生得出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的结论后, 让学生把曲别针放在铜线下, 通电后观察铜线能否吸曲别针,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不能, 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既然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为什么不能吸曲别针?学生马上回答磁性太弱。教师再提出问题:如何将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加强?学生会说增大电流。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 但是提供的电压不变怎么办?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多个导线磁场的叠加可以增强磁场, 再结合学生学过的滑动变阻器, 引导学生将导线绕起来, 从而过渡到螺线管的教学。

以上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有效课堂教学的初探, 愿意与同仁继续一起探讨, 促进物理课堂教学的发展。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核心、最主要的活动。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要从课堂引入、实验开发、问题设计、知识过渡入手, 探究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实施。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 篇9

一、模式简介

“先学后导-问题引领”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就是要实现以自主为前提, 以小组为单位, 以问题为核心, 以任务为驱动, 以评价为手段, 以交流促理解的有效教学。学期初将学生分组, 一般是6-8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每组好中差学生分布均匀, 并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正副组长, 整个自主学习过程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课前老师将文本知识问题化, 编印导学案发给学生, 并让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时全组成员首先讨论研究导学案, 生成本组的疑难问题反馈给老师, 教师再结合学生实际和课程要求设计典型问题, 引导学生研究讨论这些典型问题, 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然后教师再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 在下课前检查反馈课堂练习完成情况, 对疑难问题适当点拨。

“先学后导-问题引领”教学模式是一个贯穿教学过程的综合性教学模式, 既是一种适应课堂教学的“教”的模式, 也是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的模式。

二、模式运作

我们的模式是以每个学习者为中心, 小组为学习单位, 以小组全面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 以全员参与学习活动为特征的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第一步是教师把要学习的材料, 进行问题化处理, 形成学生的课前预习问题, 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 然后由小组组长在课前检查学习情况, 组织交流学习中的问题。上课时, 由每一组的组长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 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 并提出本组出现的问题供全班交流讨论。课前带着问题的预习, 是学生和教材进行的第一次对话, 它能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 扫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的问题, 提前思考, 为课堂上深入讨论做准备。

第二步是教师把学生自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 和本课知识结构中的核心问题或知识应用中的典型问题提供给每一个小组成员, 在他们自主研究的基础上,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讨论, 广泛交流, 并在班内汇报。

课堂教学中, 以问题为主线,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任务, 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投入到操作、探索、归纳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上的合作交流, 改变了以老师和个别学生为中心的单边教学活动方式, 小组成员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展示, 实现了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互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能让掌握知识的同学通过交流, 提高有条理的思考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让知识方法经历输入、梳理、输出的完整过程, 提高认识的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通过同伴给予的及时的提示与帮助, 使他们也能参与学习活动, 并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效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生数多因材施教难的问题, 提高了时间利用率。

第三步是教师针对课本内容, 编制应用问题, 通过自主练习解决问题, 同时发挥小组的功效, 进行组内互评, 老师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适时小结, 对出现的典型问题及时矫正。

三、模式优势

这种模式与以往的“教与学”有明显的变化, “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导”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传授”, 而是指师生充分交往、在对话基础上对学生困惑问题和学习方法的“引导”、“指导”、“交流”、“启发”。从教学意义上看, “先学后导”不是简单的对传统教学过程的顺序颠倒, 而是一种教学观重构的问题。我们整个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 所有的教学活动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学生、着重于学生的发展。即“以学定教”、“以学施教”和“以学论教”。 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是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课前, 重心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

这种教学模式真正使得教师的教法服务于学生的学法, 它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把一言堂变成百家争鸣, 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交往互动的学习平台, 使得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和身心和谐发展的乐园。

四、注意事项

1.教师课前设计的导学案空间不要太阔, 难度不要太大, 牵涉的因素不要太多太复杂, 否则会使学生望而生畏, 无从下手。当然, 问题的空间也不能太窄, 难度不能太小, 否则会使学生可能不费思索, 一眼望穿, 就失去探讨意义。

2.小组内学习水平比较高的正副组长, 要对暂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监督、指点、帮助, 从而实现“小组内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的目标。

3.课堂上, 教师根据学生生成的新问题和课程要求设计典型问题, 一定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挑战性、探究性、现实性、开放性, 不能脱离学生思维实际, 否则讨论就会出现"冷场";问题也必须是真实存在的, 否则会让学生思维感到困惑;问题要具有浓厚生活气息、难易适中、贴近学生认知水平;问题的表述应简单易懂, 并使问题的解决过程尽可能多地蕴含物理思想。

4.课堂上, 教师要适时调控学生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畅所欲言, 互相切磋, 防止信口开河地乱谈。如遇“冷场”, 教师应找出原因, 启发解决问题;如遇漫无边际的讨论, 应适时制止;如遇讨论不对题, 应及时提醒。

5.应根据问题空间的宽窄、难度的大小、数量的多少来确定讨论的时间, 保证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自由发言, 各抒己见, 尤其要给补充意见和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发言的机会, 让学生在宽松的时空中得到锻炼与发展。在学习实践中, 教师要有提高学生训练速度的意识, 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训练质量,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教师要随时巡视,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 与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 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 教师不应该“袖手旁观”, 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 在组间巡视, 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 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有效提问, 优化物理课堂 篇10

一、优选问点, 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有些班级虽然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也都积极地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但他们的物理成绩却总是不能尽如人意。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教师问题设计的质量不高, 没有抓住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点、重点和难点。课堂提问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优选问点, 从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入手, 找到最佳的问题切入点, 引导学生打开灵感的大门, 从而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提问效果。

在认识“大气压强”这一物理概念时, 教师利用装满水的玻璃杯和纸片为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在实验之前, 教师先问道:“如果老师用纸片盖在这个装满水的玻璃杯上, 然后将玻璃杯倒过来, 纸片和玻璃杯的水会不会落下来呢?”学生都认为纸片和水会受重力作用落下来。但实验的结果却恰恰相反, 玻璃杯倒立后, 纸片还是牢牢地贴在杯口。这时教师继续问道:“同学们猜一猜为什么纸片和水都没有落下来呢? 到底是什么作用让纸片一直贴在杯口的呢?”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 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加深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丰富形式,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 如果只是局限于某一种提问形式的话, 难免会引起学生的不耐烦, 削弱了课堂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所以, 要想优化物理课堂提问, 丰富课堂提问的形式至关重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取提问形式。例如, 教师可以利用悬念式的课堂提问进行新课引入,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引发其思维冲动;利用启发式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进而使他们产生顿悟。在学习《物质的密度》这一章节时, 教师为了启发学生思维, 先向学生提问道:“如果用纸将体积不同的铜和铝包起来, 你有什么办法将它们分辨开来呢?”学生听到问题后都陷入了思考, 在小组讨论后很多学生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不少学生认为可以用两块金属的重量来判断, 体积较大的那块重量就要大一些。这时, 教师就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单凭质量和体积就能够确定它是哪种物质吗?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最终得到了利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来区分物体的结论。教师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提问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提高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使学生能够在自主思考中一步步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因材施教,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是每一位教师职责所在。教师在课堂内外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建立起亦师亦友的良性师生关系, 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有这样,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才能把握好不同难度问题的比例。

对于一些表现优秀、成绩较好的学生, 教师要以赞扬为主, 告诫为辅, 在满足学生的荣誉感的同时避免学生出现骄傲心理。对于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 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鼓励, 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利用针对性的问题设计, 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提问中有所收获, 有所进步。

例如在探究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时, 教师结合现实生活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都在电视上见过气功大师躺在布满铁钉的木板上的表演吧? 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 如果把那些铁钉撤掉一半, 或者只有几根的话, 气功大师还敢躺在上面吗?”这种与现实生活贴近的课堂提问一下子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听到问题后都纷纷表示, 只剩一根铁钉的话可能会对气功大师造成伤害。这时教师继续问道:“那为什么气功大师躺在钉子很多的、布满铁钉的木板上却没有受到伤害呢?”, 学生们热烈地讨论起来, 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策略 篇11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交流

目前,有特别多的高中生认为高中物理学习压力比较大,这是因为高中物理的难度稍大,相关方面的知识系统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在此种学习环境里,高中物理教师尤为注意建设有效课堂,不遗余力地探索有效课堂的建立策略。

一、教师要重点认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要求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的重心应当逐渐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转移。而且也要投入一定的精力来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有意识地总结与探索物理知识与规律。

高中教师在物理教学程序当中要秉持着新课程改革目标,认真将理论与实际学习相结合,用具体的物理活动来指导学生开展物理学习工作,并且要开启自主和探究的学习模式。教师在教学当中要理解课程改革的宗旨,发现相关的有效策略,这些都是构建高中物理有效教学课堂的重点。

二、积极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占据着课堂的主体位置,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愿望在这种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下是无法实现的,长期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忽视会导致教师不断说教,而学生并没有进入状态,导致教学效率十分低下。因此,教师在教授物理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中应摒弃陈旧的应试教育方法,改变教师讲课为主的教学理念,积极向学生为主体的物理教学课堂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物理教授活动的中枢神经,所以必须充分重视,这样就能够为构建有效课堂提供条件。

三、善于与学生交流,解决学生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富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在不断地了解和交流中获得进步,师生交往永远处于教学的核心地位,所以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建立需要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努力,只有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两者间的默契度不断提升,有效课堂的构建进程才会随之加快。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些問题的存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当及时与其沟通,协商好科学的处理方法加以改进,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的热情就会高涨,课堂氛围也更加适宜。

参考文献:

[1]王志芳,谢荣辉.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性课堂教学探讨[J].物理教学探讨,2011(7):34-36.

[2]王颍水.谈高中物理的特点及学习方法[J].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1(Z2):12-14.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 篇12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 能够让学生具有较强的精神动力去参与学习, 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学习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1.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应该改变传统观念中教师为王的观念, 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 并在关心学生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学习。现在的学生逆反心理比较严重, 如果教师利用挖苦、讽刺、漠视、体罚等形式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他们不仅会对教师产生反感, 甚至会对物理学习产生反感心理。因此,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尤为重要。一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中各种细节关心到每一个学生, 如充分利用眼神、手势、语言对学生表示肯定和赞美, 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和被肯定,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多问问学生的意见或建议, 让学生多发言, 鼓励学生积极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交流。这样, 和谐课堂气氛就营造起来了。

2.联系生活实际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 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通常会很感兴趣, 通过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课堂或将课堂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 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 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因而起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首先, 教师要善于将生活的物理现象引入到课堂中来,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学习中去。例如, 在学习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时候, 可以引入生活中爷爷奶奶用老花眼镜看报纸的现象, 让学生对爷爷奶奶的“眼镜”感兴趣。其次, 教师要善于将物理中的知识延伸到生活实际中去, 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例如, 在学习光的折射的时候, 教师可以在学习完新课之后让学生解释在水缸里的金鱼的实际像和成像的位置关系。

二、优化教学过程

初中物理教师要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 为有效课堂的构造提供坚实基础。在优化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每一个学生课堂参与性, 并要注意课堂效果的发挥。

1.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是新课授课的第一个阶段, 力求快速有效。利用有效的情境导入新课, 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例如, 教师可以利用小故事、音频、视频、实验现象、问题情境等创设一定的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较强的求知欲。

2.探索新知

探索新知阶段是注重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阶段, 教师应该提高重视。首先, 教师可以利用一个新实验来体现教学内容,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实验或操作实验, 并在明显的实验现象中提升对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其次, 让学生对试验中的现象和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交流, 在交流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教会并在学生的讨论中做出指导,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的营造, 也有利于课堂有效性的发挥。最后, 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向教室汇报, 师生共同总结和归纳, 有利于最终物理知识和规律的出炉。

3.拓展迁移

在新课授课阶段, 新知探索阶段完成后, 教师应该利用一些有针对性的例题或习题让学生对新知识拓展迁移。通过适量合适有梯度的练习处理, 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从而上升到系统学习的阶段。

4.总结归纳

在学习和练习完题目之后, 教师应该在新课授课阶段加入一个系统的总结归纳环节, 这对于强化知识系统和构建知识框架具有重要作用。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验教学手段

在初中物理过程中, 教师应该不断丰富教学手段, 丰富学生的物理学习知识, 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合理运用多媒体

初中物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充分利用多媒体带来的巨大视觉听觉冲击力的作用, 丰富学生的学习知识,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视频、图片、文本等资料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 强化学生的学习。其次,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在生活中或凭肉眼不能看到的物理现象,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例如, 在学习分子的运动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成视频, 展示分子的运动过程, 这样一来,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最后,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软件提升学习效果。例如, 在物理课堂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针对教学内容的教学课件, 大大节约板书的时间, 也向学生展示了更多的知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充分运用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实验作用,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验教学具有新奇、直观、具体、实践等操作特点, 因而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首先, 教师在课堂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验的机会, 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学到新知。例如, 让学生在手影游戏中感受光的直接传播、让学生利用筷子入手现象来体会光的折射等。其次,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并在小组中做好分工, 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然后让小组针对实验现象、结果和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进而实现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提高。

总之,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很多种, 但是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对教材做好探索, 设计出合适的教学过程, 灵活运动各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相长, 以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摘要:初级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阶段。作为学习的主要阵地, 课堂应该发挥好自身的有效性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教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吴志明.把握三大策略, 追求有效教学.物理教学探讨, 2008, (2) .

[2]孙鹏霞.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考试周刊, 2008, (4) .

[3]陈厚德.有效教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沈丽.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文理导航, 2011, (4) .

上一篇:木偶人物造型艺术下一篇:特色烤烟品种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