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如何有效提问

2024-06-12

物理教学如何有效提问(通用12篇)

物理教学如何有效提问 篇1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静听为主, 但多数教师也经常采用提问的教学方式, 比如以背课文的提问方式、考察知识点的方式等, 这些提问的方式多是以考察所学内容为目的, 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 缺乏理性思考的含量, 并没有将适合教学的有效的提问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这种提问方式虽然简单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当时的教学质量, 这说明我们的课堂需要提问, 更需要一些有价值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提问。在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无论讲授多么有效, 教师要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 还需要更有效地“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 使教学保持某种互动的对话状态。

在提倡有效教学的背景下, 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提问在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但有些教师课堂提问在质量和有效性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常见的现象有以下几种:

1.有的教师经常盲目提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问题, 如“是不是?”“对不对?”“明白了吗?”等根本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2.有的教师的课堂提问还仅限于知识检查性的提问, 新授课上仍然是教师一言堂。

3. 提出问题不给学习思考回答的机会, 教师自问自答。

4.有的教师不善于提出有梯度的问题, 提出问题过难给学习造成障碍。

5.缺乏恰当的评价, 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

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废止不恰当的提问, 提出的问题要能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针对上面的一些现象, 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克服的。

一、避免提出“对不对”?“是不是”?“明白了吗?”等没有必要的问题

一些教师往往习惯在陈述一些知识后带上一句“对不对?”或“是不是?”其实这些看似问题的语言并不是对学生的提问而是教师的口头禅。因为教师所陈述的大家都知道肯定是对的, 对于学生来说无需回答, 也没有判断的必要, 只要回答“对”就可以了, 教师经常提这样的问题会使学生形成对问题听而不思应付作答的坏习惯, 因此像“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问语教师要绝对避免, 可以将教师陈述变提问学生让学生解释。

有些难于理解的知识, 老师讲解过后, 教师经常问一句“明白了吗?”其实这样的提问也是没有必要的。听不明白的同学可能不好意思说, 即使自认为听明白的同学也可能仅是听明白了教师的讲解, 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此时最好的方法是设计一些同类型或更高层次的提问或问题让学生解答, 检验学生理解掌握情况, 掌握得好可以继续下面的内容, 若理解掌握得不好可以继续分析。

二、围绕教学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解决核心内容

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 注重了对旧知识的复习提问, 温故而知新, 以旧启新, 体现了知识的迁移, 但对于新授知识的教学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 教师一言堂, 缺乏有价值的具有启发性的提问, 造成的结果是启而不发, 这对于新知识的教学造成障碍。所以, 新课教学, 尤其是重点或难点内容更需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帮助引导学生理解。

三、利用各种手段,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帮助学生学会回答问题, 避免教师自问自答

有的教师虽然能提出一些有助于教学的问题, 但因为害怕学生不会回答或答不到点子上, 往往喜欢自问自答, 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回答的机会, 认为省时省力, 结果致使学生干脆问题也不听只听教师的分析, 更激不起学生的思考, 还会养成学生懒于动脑思考的坏习惯。其实这种教学方法换汤不换药, 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对于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没有任何起色。因此教师要放开手, 留给学生充分时间, 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 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四、设计阶梯性问题化难为简

教师设计的问题, 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问题太容易了, 难以激发学生思考欲望和生成新的认知;问题太难了, 学生容易丧失信心。有时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一脸茫然, 不仅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 反而使课堂气氛更加沉闷。教师虽全力引导, 学生却启而不发。其根源是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 以教师的思维替代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分解问题, 使问题呈阶梯状呈现, 给知识之间搭好桥梁, 降低问题的难度。这样既可以使知识条理化, 又可以激起学生的思考, 提高学生兴趣, 使知识变得更明朗, 理解起来显得更简单一些。

五、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些时候, 我们能提出有助于教学的问题, 但忽略了对问题作及时的评价, 学生回答问题后, 不说“对”也不说“不对”, 使学生陷入迷阵, 对问题的答案模糊不清。要做到有效教学, 不仅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而且要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评价, 指出不足, 提出改进意见, 并对学生作出积极的评价, 积极肯定、鼓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长久坚持下去,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教师的课堂提问才会落地有声, 收到实效。

六、如何做好有效提问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 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 更应是学生的权利。所以要做到让学生想问、善问、会问, 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学生思维的激发需要教师有效的艺术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是简单地寻求一种答案, 而是要切中要害, 发人深思, 激发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提问?

1.创设情境, 让学生“想问”, 如电磁铁一课, 课堂开始, 以投影形式放映电磁起重机将垃圾分类, 随时将铁钉、铁块等吊起和放下, 创设情景, 为学生想问埋下伏笔。为什么电磁起重机能随时将铁钉、铁块等吊起和放下而永磁铁不能呢?学生有了问题自然也就产生了了解“电磁铁”的工作原理的欲望, 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产生, 达到了学生“想问”的目的。

2.提供机会使学生善问, 例如在讲大气压一节时老师可以做以下实验:瓶子吞蛋、气球吊起瓶子、两个试管套起内管向上运动、覆杯实验。做完实验老师不要急于向学生交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而要让学生仔细观察试着自己说出答案, 给学生思考善问的机会, 起到问题意识激发探索精神的目的。

3.精心设计使学生会问, 如讲重力及重力方向时, 讲完重力大小后由学生自己探讨重力方向, 设计场景:将手中的书高举放手观察结果, 再将其它一些物品做同样的实验观察结果, 学生通过上述实验就会问自己:什么力使它下落?这个力的方向如何?

总之教师有效提问的着眼点应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 抓住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提问。

物理教学如何有效提问 篇2

中宁三小

王娟

一、活动主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二:活动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则是实现师生沟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成为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然而, 纵观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在课堂上的提问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提问浅显、琐碎、平淡无奇,对文本内容只是一味地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形不成问题的情境,形不成认知的冲突,形不成认识的矛盾,也就形不成学习的动机。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提问形式,不但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而且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课堂的有效性。这不是课堂提问者的初衷。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这是摆在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面前非常现实而有意义的问题。因此,我校确立了以《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为主题的研究,促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

三、主题的阐述:

有效性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主要研究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

四、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课堂教学的有目的性、有组织性主要通过教师的角色行为得以实现。我们旨在通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的研究,使教师明白以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弊端,掌握提问的技能,明确提问所要实现的教学功能以及实现教学功能所需的条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教学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五、参加人员:中宁三小高年级语文组教师

六、活动过程:(略)

(一)主持人发言: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们都知道课堂是我们老师的主阵地,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使课堂有效,要使课堂有效和高效,必须重视课堂上的提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进程和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发展技能,给学生搭建一个有效学习的平台。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呢?今天,我们的教研活动主题就是对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请大家各抒己见。

(二)教研组成员发言:

常玮:目前,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提问存在着教师提问浅显、琐碎、平淡无奇,对文本内容只是一味地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形不成问题的情境,形不成认知的冲突,形不成认识的矛盾,也就形不成学习的动机。这样学生便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课堂的有效性。我认为,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问题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课堂的整体推进与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多考虑备学生,设计问题时多考虑怎样问学生能接受、问题是否太简单或太难、环节间的问题是否能帮助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课堂的有效互动,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和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思维。

主持人:常老师说的非常对,只有教师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任倩:我想,要提高阅读教学提问的有效性,除了重视还要做到老师课前要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如《詹天佑》一文伊始便道出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师可以抓住此点睛处,进一步挖掘:詹天佑的杰出体现在什么地方?爱国体现在什么地方?进而去体会全文的主题。以情感的聚焦点为突破口。

黄占红:是呀,有些课文没有很明显的文眼,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备课,把握好课文的情 感纬度,从情感的聚焦点切入设置主问题。所以,读懂文本是精心设计问题的前提,如果教师钻研教材不透,就难以把握教材的联系点,提问时信手拈来,不假思索,带着学生游离于文本中心、脱离文本重点去讨论问题,消耗时间。

聂玲芳:那么如何能通过有效的提问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引领学生阅读感悟呢?教师在问题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要潜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切实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切入点,弄清哪些是主要的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非重点但必须解决的问题,哪些是课内必须解决的问题,哪些是有助于课内问题解决的课外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合理安排,然后反复推敲如何用确切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

朱海霞:我也同意聂老师的观点,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把握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并巧妙使用,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挥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

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2、“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其中的“碰壁”“四周黑洞洞”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作者真的“悟”了吗?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给墙壁碰扁了吗?这里的“四周黑洞洞”和“碰壁”分别蕴含着什么意思?

以上提问由浅入深,引领学生联系课文进行思考,从而懂得“四周黑洞洞”是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失去人身自由。“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围绕文章的难点设问,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王娟:我觉得,教师还要调控课堂提问的难易度,考虑学生知识背景,内容的难易度,从“已知”出发进入“未知”,就能活跃学生思维。

朱云:还有,课堂提问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不仅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

黄占红:课堂提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研习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主持人:对,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才是课堂有效提问的关键。要根据具体授课内容,选择不同的对象,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对基础知识内容提问时,可面对中、差生,而对知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对优、良生。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朱海霞:课堂提问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

如《索溪峪的“野”》为何说索溪峪是“野”的?首先就要让学生先找索溪峪的“野”体现在什么地方?然后才是为何说它是“野”的。这个问题应该是一步一步推进的,是慢慢来的。否则一来就要学生回答为什么索溪峪是“野”的这个问题,就无形中把问题给拔高了。

王娟:对此,我也有同感。就像汪校长在教学《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时,抓住作者杏林子在课文中的话:我常常想,生命到底是什么呢?向学生抛出:“生命到底是什么呢?”这一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一步步感悟。否则,让学生直接来回答的话,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不知所以然了。

主持人: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促使学生通过努力取得的成果,学生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语文的兴趣。

任倩: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与“未知”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设计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习惯思维、价值观念、良好的生活方式等的生长点处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化归为“已知”。(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在《将相和》一课中,当教到蔺相如在渑池之会“智斗秦王”的时候,教师说:“从这个故事体现出蔺相如什么样的品质?”学生一下子被这个问题问呆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一下子回答的确很难,所以教师要用语言来为学生铺平道路:“秦王和赵王都是国家之君,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这是要侮辱赵王的。‘记录下来’就是作为一种历史资料记载,这件事就流传给后人知道,这不仅侮辱赵王,也是侮辱赵国的,有损国家尊严和民族的自尊心,是不能容忍的。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是怎样反击?”

接着教师用课件展示课文语句:

(1)就在这时,蔺相如捧着一个缶,突然跪在秦王面前,说:“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2)蔺相如忽地站了起来,声色俱厉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跟你拼了!”

再指导朗读,“哪些词是写他的神态、言行的?”学生再读课文后,很快找出 “捧着、跪、声色俱厉”等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声色俱厉”,“谁能读出蔺相如的‘声色俱厉’? “你从蔺相如的那些语言、行为中看出什么?”

生1:蔺相如很勇敢不怕强权,临危不惧。生2:他很热爱赵国,敢于维护国家尊严。

生3:他对秦王的语言,表里彬彬有礼却不容质否、没得商量。生4:他会利用自己的智慧维护国家尊严,有力反击秦王。

师:面对威震四海的秦王,从蔺相如的表现、语言、神态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 生齐:智勇双全!

“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的一个提问适时适度,从学生对的“已知”(秦王辱赵)在老师的语言引领下层层推进,通过教师的适时适度点拨,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自然进入了“未知”(彰显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知新知。因而,老师难易适度的提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源于文本而走出文本,预约课堂的精彩。

常玮:老师在实际教学当中,课前对提问要进行细致的梳理和筛选,放弃没有深度、指向不明、限制教学张力的提问,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适时适度,选准时机,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认知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才能挖掘课堂教学发展的不竭源泉。

黄占红:但还要注意一点,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聂玲芳: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反而破坏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割裂了文章的完整性。

主持人:老师难易适度的提问,就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源于文本而走出文本,预约课堂的精彩。

王娟:我补充一点,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要注重频率,还要把握时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有效性。设计好了提问,教学当中应更注意时机。什么时候提问?怎样提问?孔子 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就会感到无限的欣慰。

朱云: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除了把握时机,还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有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1、2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经济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没有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朱海霞:对,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对于等候多长时间为宜,我认为,自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至少应该等待3~5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10秒左右为宜。

常玮:我也同意朱老师的观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时机得当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不当就会分散学生的精力,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任倩:教学时可在一堂课开始时设疑提问,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

黄占红:如果在课堂中间提问,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旺盛的时候实施,因为此时学生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以便触发他们的思维兴奋,集中听课注意力。

聂玲芳:若是在课尾提问,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认识到所讲授内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新课内容,一举两得。

主持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不仅要注意时机,在提问过程中,还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王娟:那么,课堂教学中可以点名提问,也可以不点名提问。点名提问可以更多地引发被提问人的思考,调动被提问人思维的积极性。不点名提问,不需要具体的人来回答,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朱云:还可以单独提出一个问题,也可以提出几个“一连串”的问题。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

朱海霞:我觉得,我们还要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生成。生成是不能预设的美丽,有的生成对推进教学,达成教学目标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这时候,教师应采用追问的形式,适时引导学生对这类问题进行研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主持人: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三)主持人小结:

今天,我们高年级语文组围绕“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这一课题,以“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为切入点,进行了现场对话交流,老师们能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使活动开展的很成功。

如何有效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提问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正文:新課改实现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课堂教学形态的变化,改变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构建新课堂,实践新课程,从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教坛大势和课堂常态,由此,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显得突出而重要,如何科学设计、合理安排课堂提问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最近,听了18节不同的公开课,观摩课,不少教师做的还不错,但还有为数不少的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这一重要的环节存在种种不足,甚至严重的缺陷,其主要表现有:层次太低,随口应答;设计太浅,缺乏主题;囿于教参,不越雷池;答案太死,思维僵化;难易无序,梯度适当;指向不明,模棱两可;不够连贯,缺乏系统;问不到点上,桎梏创造力;问法不新,启而不发;提问思维方式单一,引不起求知欲,调动不起积极性,造不出主动探究的氛围,易者太易,不屑回答,难者太难,无从下口。不能充分显示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严谨性,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课堂的打造。

众所周知,人类的思维最讨厌平淡无奇、索然无味、司空见惯、稀松平常、不疼不痒、可有可无的问题。最喜欢标新立异、奇思妙想、奥妙无穷、大胆泼辣、尖锐犀利、锋芒毕露、棱角分明、痛贯肺腑、触及灵魂甚至有刁钻古怪引人入胜的问题。所以,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要从激发兴趣出发,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新颖性、联想性(迁移性)、对比性、刺激性、批判性、挑战性、碰撞性、矛盾性,或利用新旧知识,正误知识的抵捂,制造冲突,吸引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激烈争论,激励学生勇于发现,敢于创新,大胆质疑,正中求反,同种求异,异中求深,突破思维定势,克服思维惰性,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问题,从而提出不同看法,不同见解,不同思路,不同观点,甚至颠覆传统思想,更新世俗观念,打破正统理论。

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的好即教的好”,弗莱雷也说:“教学即提出问题的过程”。成功的课往往少不了富有启发性、新奇性、系统性的课堂提问,提问需要技巧,更需要功夫经验,还需要明白方式方法。所以教师要清楚明白熟练地掌握课堂提问的套路,然后去按套路出牌。

首先,会问的基础是问题分类选择,课堂教学问题大致归纳为十三类:事实记忆类、选择判断类、启发思考类、比较发现类、质疑探究类、错误归正类、联想迁移类、阐释论证类、综合感悟类、整合拓展类、主题概括类、小结归纳类。

其次,会问的关键是问题的设计科学、程序合理、循序渐进、梯度得当。所以课堂提问应该是由表及里,有深入浅,由低到高,如登山爬坡,显示出合理适宜的坡度梯度,或如剥茧抽丝,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程序性、条理性,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严谨的逻辑性。

其三,会问的要害是抓住关键,问道点子上。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提十个隔靴搔痒的问题,不如提一个一针见血的问题。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拳拳打在要害处。所以课堂提问要问到思维困惑处,问到探究纵深处,问到思路转折处,问到观念转寰处,问到思想顿悟处,问到事理连接处,问到观点碰撞处,问到感情体验处,问到思维发散处,问到知识连接处,问到课堂拓展处,问到生活联系处,问到情感共鸣处。

其四,会问的技巧在于根据教材特点,抓住问题要害,抓住最能反映课文内容实质的问题,寻找到提问的突破口,抓问题设计的流畅性、连贯性、系统性,问题要统领整个教学活动,必须从整体上考虑,把握其内在联系的逻辑性,遵循可思考,能探究的原则,一定要使学生的语言动起来,要思考怎样设计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去说,可以说得更好。在现有知识认知基础上,为学生架设通向未知的桥梁,直至水落石处,迷雾消尽,拨乱反正,正本清流,心明肚知其然于其不然,不但搞清问题的症结所在,穷究出事理的奥妙,明白问题的是非曲直,还要学会研究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举一反三、纵横比较、触类旁通、投石问路、见微知著、融汇贯通、化繁为简、旁征博引、事理体悟以及归纳、演绎、推理、判断等逻辑知识,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因为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还有一种情况,必须说清楚,弄明白:事物须辩证地看待。大音稀声,大道至简嘛!小中可以见大,平中可以见奇,推陈可以出新。每节课上不可能处处都是新奇帅十分给力的问题,所以老生长谈的问题谈出新意,司空见惯的问题看出新知,平淡无奇的问题说出买妙处,索然无味的问题析出情趣,平平常常的问题得出至理,关键看教师的水平高低,修养优劣,理念新旧,问法拙巧,道行深浅了。教师应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从不同层次的观察,从不同方位解读,从不同时空比较,从不同身份的体会,打破常规思维定势,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回顾历史,结合现实,借助个人的丰富阅历,人生体验,才艺情趣,渊博知识,联系学生的切身生活体会和已知经验,提升境界,开阔视野,扩宽思路,从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游八极,提出新颖性,创新性、前瞻性、批判性、颠覆性、独特性到而又深刻的真知灼见的问题,甚至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的“奇谈怪论”,也未尝不可。然后引导学生洞穿奥妙,悟出智慧,求得真知,也不失独具慧眼,化腐朽为神奇了。

平淡无奇中能提出磨脑子、费脑筋令人眼睛一亮的问题,反而使学生思维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全面性等方面得到有效训练,学生多思、善思、敢思、求异、求新、求变的质疑精神得到培养,杜绝风大随风、雨大随雨、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单一的思维定势,避免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不动脑筋的思维怠惰,或迷信书本,盲从权威,沿袭定论,沦为毫无主见的应声虫。让问题意识在学生心中常驻,让破解问题的方法牢牢掌握在手中,多多益善,养成具有独立思维的意识,思维之树方能开出鲜艳无比的奇葩!

看青年歌手大赛,很受启发,在歌手抽签回答常识性的文化知识问题时,答案并不复杂,而评委余秋雨教授却能应经据典,解读的有趣味,有新意,有深度,有理有据,有滋有味,入耳耐听,入心启智,这是值得我们悉心学习,耐心研究,用心借鉴,潜心修炼的。

以上说了这么多,不能光说不练呀,现录本人讲授《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堂提问。

1、同学们,我们作文常用到的5种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

记叙 说明 议论 描写 抒情

2、请用3种表达方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

第二部分写景

第三部分抒情

3、根据表达方式,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记 事(赏月寻友事)

写 景(寺中夜景)

抒 情(被贬闲情)

4、记事写景为抒情,抒情围绕一个字,这个字是

5、对了,是“闲”,抒发的是“闲情”,请结合写作情景为“闲情”加一个修饰语

心灰意冷的闲情

6、除了“心灰意冷’的闲情一面外,结合苏轼以前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以及后来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面的苏东坡是个什么样子,也是本文所隐含的弦外音。

抒发了心灰意冷的闲情和无法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无奈之情。

这才是一个完完整整的苏东坡苏学士。

六个问题一条龙。从复习5中表达方式入手打开思路,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剥笋,系统连贯,级级跟进,直指要旨,充分显示出课堂提问设计的精妙。

总之,教学中课堂提问是门艺术,教师须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掌握知识重难点,依据学段、学情、学科等特点,精心设计,安排有序,提问有范,拿捏有度,引导有方,点拔适时,掌控自如,真正形成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新学法,长此以往,坚持不懈,教师才能变成新教师,学生才能变成新学生,课堂才能变成新课堂。有一条打破传统推陈出新的课改之路,这或许才是破解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开始吧!

【参考文献】

[1]《新课程》

阅读教学如何设计有效提问 篇4

因此,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精当的、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提问来点燃学生思想火花,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 如何设计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的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把握原则, 注意方法

1、提问具有启发性

教师的提问设计要富有启发性, 能够激发学生去调动自己的生活实际, 集中注意力去积极思索, 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 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 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使他们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

2、提问难易要适中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避免两种趋势:一种是问题过大、过深、过难, 谁也回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 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第二种是问题过小、过浅、过易, 学生不假思索便能对答如流, 无助于学生的思维锻炼。阅读教学中较好的提问其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

3、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 让他们认真读书, 深入思考, 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长, 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最为有效的时刻。

4、提问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每个教学环节设计的问题要根据难易及重要程度提问1至3人, 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 使大多数学生有解答问题的机会, 激发他们积极思考的热情。

二.善于质疑、掌握技巧

1、巧选角度, 变中求异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 而应该删繁就简, 深入浅出, 选择新的角度巧妙切入, 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 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 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 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转换角度, 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阅读辩论训练中, 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 然而它每况愈下, 失去自我, 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 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2、疑于无疑, 平中出奇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疑问, 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探讨课文的微言大意, 体会作者独特的匠心运用。教师要精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使他们的阅读讨论更加深入、有效。

余映潮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 文中有“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 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 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

于是教学中余老师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

(1) 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行吗?

(2) 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 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

这样一来, 学生马上从问题 (1) 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 把竹柏影比作藻荇, 从问题 (2) 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

3、利用矛盾, 激发疑问

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 容易引起读者的思考。教学中若能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之处, 或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 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争辩, 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独到的观点和思路, 便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 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 “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 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 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 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

4、化难为易, 深提浅问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教师要做好铺垫, 化难为易, 深提浅问, 确保中等水平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回答出来, 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也不会一筹莫展, 优等生在阅读教学中能够有拓展的空间。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 篇5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需要大量阅读,学习英语也需要大量阅读。阅读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在激发兴趣、锻练思维、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提高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英语阅读量要达到累计10-12万字,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量是不行的,成功的英语教学要依赖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来说,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说能力,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听说基础之后,就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阅读教学。简单机械的复现和输入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如何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很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1,如今的小学英语教材种类繁多,都有相相应的配套录音,很多教师上阅读课时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读上,英语是需要反复操练的,但重要的是如何兴趣地读。有的教师上课时让学生跟录音机读,跟教师读,然后是小组或个人读,如此简单的重复,兴趣被慢慢磨掉,使读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对阅读就失去了兴趣。内容过于单调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2,英语学得好的同学,一般来说,都读过相当数量的书。教师对阅读材料中出现的语言点给予过多的重视,花大量时间讲解和操练,而忽略了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学生感觉不到阅读的乐趣,进而失去了对阅读的喜爱,反之只有阅读比较多的人才能真正学好英语。教师注重知识的讲解,忽略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是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又一问题。

3,有教师这样说:每次让学生阅读材料后,提出问题总是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有如“一潭死水”,有的干脆就不看,好象阅读与英语学习无关。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这正是由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问题的设计把握不到位而造成的。首先,问题过于简单,有的问题只要学生回答“YES”,“NO”,“OK”,“Right”,学生们并没有真正地思考,问题一晃而过,并没有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半点印象,看似效果不错,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进入思考状态。其次,问题难度较大,小学英语是起始阶段,小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有限,知识有限,理解能力有限,对复杂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回答,容易产生挫败感,一旦失去兴趣就会严重影响学习英语的兴趣。再次,有的问题是针对优等生的,却忽略了差等生。阅读理解对差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问题一提出来,优等生抢着举手回答问题,教师也习惯让优等生回答问题,看似圆满成功,皆大欢喜,可实质上差等生仍旧未得到任何的提升,久而久之,会打击差等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见问题的设计在小学英语阅读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

教师的问题设计在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引导作用,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如何让问题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要:首先,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回答。英语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某一类学生。只有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师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其次,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尽可能的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关注基础薄弱学生的同时,也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有更大学习潜力的学生的需要。例如:《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Recycle2 part6 Let’s Read部分,教师可以设计关于背景知识的问题:Are they having a parting? What’s the name of the party?学生会说出很多party的名称,如:A Christmas Party, A New Year’s Party, A Birthday Party, A Farewell Party等。此时,教师可以追问:Why are they having the party?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如:The new year is coming.It’s Ben’s birthday today.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们可以用举办晚会的形式庆祝一些特殊的时刻。这篇阅读材料中讲到了刘云由于生病而不能去参加聚会,所以打电话向教师请假,在电话中教师说道:Don’t be sad.We will give you a surprise.这是一个很关健的句子,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句子设计有深层内涵的问题:Can you guess what the surprise will be? Why will the teacher and other students give Liu Yun a surprise?通过这样的提问向学生传达了师生情谊和同学友谊。

如何利用问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问题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学生在学习《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2 A new house 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来回答:Who live in a new house? Where is the new house? Do they like the new house? 通过这样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回答就能够对本课加深印象。

现在小学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都配有相应的插图,插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就插图中的情境或角色设计问题。例如:《PEP小学英语》5A Unit6 In a nature Park中的阅读材料都突出了用There be 句型对环境的描述。教师可以根据插图设计问题,例如:Is there a river/lake/bridge,,,in the park? Are there any tall buildings? Are there any fish in the river? What can you see beside the river?学生所注意力就会集中到插图上,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了整篇文章。人教社《英语》(灵通版)第四册中有一则题为The mail mouse 的连续性故事阅读材料,讲述的是Mr mouse环游世界的趣闻轶事,教师可以以这样的问题切入:Which country is Mr mouse going to visit? What will Mr mouse see? What will happen to Mr mouse? Will Mr mouse get presents from his friend?这些问题能帮助学生在故事情节之间建立联系,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 篇6

关键词:课堂提问;音乐教学;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149-01

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从思维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得到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可见,如何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音乐课不同于语文、思品课等其它课程,因此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提问的艺术性。在当前的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这首乐曲表现的场面热不热闹啊”、“你们听出来了吗?是不是很抒情啊”,没有思考价值,属无效提问,如喜欢问“好不好听”、“想不想学”、“好不好”,发问不少,收效甚微。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这首乐曲为什么好听呢”,提问没有新意,首首乐曲都是雷同的提问:“乐曲分几段”、“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长此以往,学生提不起兴趣,谈何效率?更谈不上思维训练。

一、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

有的放矢,是课堂提问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的靶心就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课堂设计的问题,不能多而滥,地毯式的问题轰炸,会使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却起不到应有的启发作用,提问就失去了引导学生想象、联想的意义。因而课堂提问设计,必须精简数量,讲究精准,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提,没有智慧启示的问题不问,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的放矢,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去聆听、去感知、去体验,从而达到解决重点难点的目的。

例如:在教低年级感受音的强弱一课时,我安排了聆听三首曲子进行对比,但问题却少而精,避免了雷同和重复。听《梦幻曲》时,你想到了什么?听《雷鸣电闪波尔卡》,与刚才的音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听《我是人民小骑兵》时,音乐结束时,有什么变化?教师抓住了三个曲子各自的特点进行对比提问,让学生生动体会到了三段曲子由于强弱的不同,让人联想到不同的音乐形象,也体会到了不同的情绪。

二、面向全体,注意层次性

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给于不同难度的提问,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课堂提问的设计要难易适度,坡度恰当,要有层次性,让每位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选择适合的任务完成。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新颖生动,富有情趣。

例如:在欣赏《森吉德玛》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看一段媒体录像——一望无际的草原风光片,提问:你能看出这是什么地方?生:草原。从服装上看他们是哪个名族的?生:蒙古。

在引出欣赏曲以后,再让学生在音乐中找找:这首乐曲分为几个部分?讨论:选择合适的色块(绿、红)、合适的图形(三角、圆)、合适的乐器(三角铁、串铃)表现音乐。

再听一听动一动的过程中,继续引申出: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描述了什么?最后归纳总结:造成两段强烈对比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出示媒体1节奏、2速度、3旋律)进行选择。这样连续性的问题,环环相扣。层次递进,可以引导学生从知觉性欣赏、情感性欣赏到进行深层的理智性的思索。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在各自不同的知识技能水平上进行了发展提高,正遵循了新课标提倡的“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发展”的理念。

三、符合年龄特点,注意趣味性

学生对问题往往怀有一种好奇的心理特点,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活动的情绪,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很有兴致地带着问题去学习,去分析;有时我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再由其他的学生来担任“答”,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歌曲《蒲公英》时,学生听完乐曲后,我让每个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问题想对大家说。学生们凭着自己对歌曲的感受,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歌曲的速度听起来是慢慢地,这是为什么呢?蒲公英为什么会有小宝宝?小宝宝为什么会变成伞兵满天飞?在问答的合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被激活了,学习的劲头大了,对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理解和表现。

四、设计巧妙,注意创新性

好奇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是孩子们呢?同样一个内容我们要不断地变换提问方式来加以解决,让学生有新鲜感,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要让他们纯净的眼神闪烁智慧的光芒。

例如:在唱歌教学《八只小鹅》 这一课时,如果让学生反复的唱,学生肯定会很快失去兴趣。根据本课乐句每句变化不大的特点,我就设计了一个自由组合乐句的练习。提问:“这几个乐句我们给它变化一下顺序演唱会是什么效果呢?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啊?”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被点燃了,争先恐后的编创起来,想出了很多种演唱的顺序,表演过后个个都特有成就感,看着孩子们那兴奋的、满足的笑脸,作为这节课的设计者,我也由衷的为自己鼓掌。

物理教学如何有效提问 篇7

一、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时存在的问题

很多教师都有自己较为喜欢的学生, 一般情况下提问的目标都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 而对于一些成绩较差或者“问题学生”, 教师的提问多半带有惩罚性, 也就是找一些偏难的问题提问, 回答不上就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甚至说一些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语, 这样用对立或者偏好的态度开展教学, 会使师生关系恶化, 同时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还有一些教师提问就是问学生“会不会”、“对不对”或者直接是书上的概念性的提问, 这样的无效提问根本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 一锅端地提问往往会让部分学生得过且过。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问方法及运用

1. 层层递进的提问

高中物理中不少知识点相互联系, 并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整个提出, 让学生不容易理清思路, 对问题的回答也存在片面性, 因此将问题分层提出, 各个击破, 层层递进, 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把握有关知识的相互联系。

如在《波的图像》教学中,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波的图像和振动图像的区别和联系”, 可采用分层递进的方式提问: (1) 两个图像所在坐标系的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一样? (2) 两个图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有何不同? (3) 两个图像上相邻两个最大值之间的距离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有什么不同? (4) 两个图像的图线随时间有何变化, 它们的变化规律有何不同?随着问题的深入, 学生的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 产生了自己的疑惑和猜测, 教师再加以点拨, 问题便抽丝剥茧般地迎刃而解, 如此层层分析, 学生也易于理解和接受。

2. 激趣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某件事物感兴趣的时候, 就会主动学习和思考, 教师在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上, 及时提出问题, 学生在好奇心, 渴求心的推动下,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 可以用发现电磁感应的故事来引入电磁感应的概念, 在讲科拉顿和法拉第研究磁场产生电流的故事时, 穿插了科拉顿为了减小磁场对电流的影响, 将电路的开关和电流计放在紧邻的房间中, 在接通一个房间的开关之后, 赶紧跑到另一个房间看电流计, 如此反复多次, 仍然毫无结果, 为什么他会一无所获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这样, 大家就会思考为什么法拉第的研究会成功, 科拉顿的实验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出现在学生面前, 使得教师在解惑的时候, 大家的精神都集中起来了, 整个学习过程也是非常快乐的。

3. 发散式提问

物理本身是一门探索奥秘的学科, 教师利用发散的方法提问, 可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开阔自己的想象力, 凭着已有的物理知识大胆推测, 在自身的物理网络里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如, 教师可就弹簧F问题作如下提问:如图所示, 用恒力F作用在一木块上 (水平面光滑) , 在弹簧被压缩的过程中, 木块的受力情况是怎样的?做的是什么运动?其中的能量转化是怎样的?当学生回答后, 继续提问当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 把作用在木块上的恒力撤去, 木块会做什么运动?为什么会做那样的运动?假如水平面不是光滑的, 并且知道木块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μ, 让学生提问, 看看他们提出怎样的问题。问三:假如将木块换成带正电的滑块, 并且水平面光滑, 将这整个装置放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 滑块在运动的时候, 受力情况是怎样的?做的是什么运动?能量的转化是怎样的?这样的实验与将木块用弹簧竖直悬挂相比较, 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一系列的发散式问题, 开拓学生的思维, 从而有效提教学质量。

4. 结合生动形象的物理情境提问

很多物理知识点, 如果仅仅通过教师和学生间单纯的对白式的交互问答, 不仅学生会感觉到枯燥, 且思维不活跃, 就是教师有时也会感到无趣并缺乏说服力。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应该利用和知识点相关的一些音视频素材、动画课件、教具、创新实验等手段来创设生动形象的物理情景, 在激发起学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 再结合相关的情境提问, 往往可以产生更好的提问效果。

如在《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中, 如果凭借教材上的几幅图片和文字进行教学并提问, 学生不仅会感觉枯燥, 且往往凭借记忆来应答, 效果当然不好!为了提高提问效果, 我校物理组设计了一个超大液体膜的创新实验, 效果非常好。如下图所示, 用一个直径达30 cm的铁圈, 铁圈上密集缠绕白纱线, 白纱线可以充足地吸附液体, 能让液膜上水分挥发后得到及时补充。同时利用1份甘油+3份洗洁精+6份水的比例配置了特制溶液, 甘油可以让水挥发明显变慢, 洗洁精可以增加液体的黏稠程度。利用这样的铁圈和特制溶液, 可以让液体膜维持3分钟以上。

让学生上讲台亲手拿铁圈浸入液体中, 再取出, 就可以看见超大液体膜, 此时可以看见两根细线都呈现松弛状态, 然后用粉笔轻轻碰一下两根细线中间的液体膜, 瞬间就形成图示中细线绷紧的状态。此时再提问:这现象说明了两侧液体膜有一个什么趋势?如果用粉笔碰侧面的一个液膜, 会看到什么情况?这现象说明了液体表面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还是斥力?边做实验边提出问题, 学生边玩边思考问题, 在这样的物理情境下提问, 效果又怎么会不好呢?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有效提问 篇8

一、有效提问的要求

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 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 是“教书先生”, 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 差不多就是一个好老师.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 “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就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其实真正的有效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 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 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 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教师在拟定提问的问题时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提出的问题应当是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问题,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2) 提出问题要明确清楚, 学生能够理解, 不能让学生感到模棱两可, 不知所云. (3) 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果问题太难, 学生会对回答问题产生畏惧情绪;如果问题过于简单, 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 提出的诸多问题之间, 要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 能够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进行思考. (5) 提出的诸多问题要有系统性, 围绕一个主要的问题或中心问题展开.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准确把握好提问的切入点是教师深刻钻研教材的结果, 也是驾驭课堂能力的体现.数学课堂提问的切入点很多, 下面从探索数学问题的引子、深化、设陷与概括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理解, 以便更好运用.

(1) 引子提问.通过一定例子或材料引出所要强调的数学元素及其关系, 启发学生领悟此材料, 发挥认知中的桥梁作用.例如, 在探索平方根概念时, 教师问:你能画出一个面积是16 cm2的正方形吗?学生回答:画出一个边长是4 cm的正方形就行了.教师接着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学生回答:只要求出一个是16的数.教师再问:平方是16的数只有4吗?学生回答:还有-4.至此平方根的概念就出来了.

(2) 深化提问.首先是纵向提问, 向学生渗透用运动的观点探索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把问题由特殊向一般转化 (或由一般向特殊转化) , 启发学生探索、猜想、尝试与创设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这里的提问目的, 使学生明确数学知识及思想方法的发生和发展, 是由简单到复杂, 由具体到抽象的探索过程;其次是横向提问, 对探索的数学问题, 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辐射面, 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或变式探索, 使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了解.例如, 对有关一元二次不等式问题的深化时, 提问:函数y=mx2+ (2-m) x-2图像与x轴有没有交点?如果有, 你能求出函数图像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吗?试试看.接着再问:你能把本题改编成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或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问题吗?

(3) 设陷提问.利用学生好胜求快的心理, 或针对学生对已有数学知识的思想方法淡漠的情况下, 设计一些最能突显数学本质的问题让学生探索, 使学生看似认知距离很近, 其实问题中隐含着容易忽视的数学元素.这里的提问目的, 主要是锤炼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使学生找出对问题认知上的缺失, 逐渐强化在探索问题时的受挫能力, 不断提高其思维敏捷性及探索问题的韧性.例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应用概念时容易忽视“使用范围”, 应用性质、定理及公式时容易忽视“限制条件”, 应用题设条件时容易“片面理解”其含义, 等等.

(4) 概括提问.学生探索完数学问题后要善于总结概括, 从而得出结论.使学生从直观形象向逻辑思维转化, 稳步前进, 使新课程标准从实质上得到落实.

三、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 用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 学生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 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 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认真倾听, 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信任、鼓励, 并显示出对答案的期待, 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与自己一起进行学习, 共同探求问题的答案, 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同时,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示意全体学生都认真注意倾听.教师应当要求回答问题的学生使自己的阐述让全体学生都能听到, 如果声音太小, 要让其复述.要使学生在倾听中思索, 并将自己对该问题的答案与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答案进行比较, 从而能够对各自答案的正确与否给予评价.这样, 就将一名学生的对问题的回答变成全体学生的共同活动.

物理教学如何有效提问 篇9

第一,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具有可行性。物理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时, 需要先全面了解物理教材,更要了解学生真实的物理学习水平以及思考能力。 物理知识的传授必须具有科学性与严谨性,课堂提问又要具有趣味性,满足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可行性强的问题需要满足多方需求,要有利于优秀学生的能力提高,也要考虑后进生的实际学习水平。

第二,给予学生必要的情感关注。 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信心,对学科学习产生兴趣。 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初中学生具有向师性,只有双方进行真切的情感交流, 才能让良好的课堂氛围形成,让学生愿意去思考提出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比如,教师要用平等、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真诚地面对他们的物理学习能力,在教学中不吝啬自己的赞扬。只有这样,才能让物理课堂得到学生的关注,提高课堂问题的吸引力。

第三,课堂提问要具有触动性。初中物理课堂中的问题,只有触动到学生, 让学生产生共鸣,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与解决问题。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提出一个问题,将问题给学生,无论学生愿不愿意接受,都“逼迫”学生给自己一个答案。学生对问题没有感觉, 很难从正确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兴趣, 是学生思考问题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多利用物理现象进行提问,让问题的出现可感、可观、可知。

二、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方法

1.正确应用对比式提问

对比式提问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经常用到一种提问方式。对比式问题的出现,会让学生通过观察物理现象,发现两者之间的共性或者区别,从而加深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对比式提问会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求同思维的形成。

比如,在学习有关于电流表与电压表的知识时,教师就可利用对比式提问引导学生观察物理设备。教师提问: “电流表与电压表有哪些不同呢?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前者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与对比思考,后者引导学生分角度去观察。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可以快速掌握电流表与电压表在构造上的异同点、使用方法上的异同点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有利于教学成果的丰富。

2.加强课堂提问层次性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接触物理知识的首个阶段。初中学生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对于许多物理现象的理解也只在表层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个难度高的问题进行分解,分解成几个初中学生可以接受的问题,利用连环提问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掉一个大问题。层次性较强的课堂提问会促进课堂活动的循序渐进,也会让学生的物理学习思维更加清晰。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电路串联的知识时,教师要是直接提出“滑动变阻器连接到电路中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应”这样的问题,会让初中学生一头雾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一些电灯的亮度是可以调节的?电流的控制方法是什么?电阻如何改变呢?你们知道哪些改变电阻的物理仪器吗?”通过一环扣一环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有利于物理课堂提问行为的科学化,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3.正确应用求同式提问

求同式的提问主要是让学生在不同的事物中去找共同点,这类问题对于学生物理思维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初中物理课本中有许多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学习其中一个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两者联系起来,利用求同式提问,促进学生自主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究。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动能与势能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两者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对这些例子进行分析,去总结它们的相同点, 从而从能量的角度出发,总结出动能与势能的概念,让学生成为物理知识的主动探究者,突出其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课堂中的提问,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深入了解物理知识的机会。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会让学生明确物理学习的切入点,促进物理学习难度的降低。做好初中物理教学,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需要从课堂提问的改革开始做起。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提问方式,让回答问题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加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摘要:物理,是初中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物理教学活动对于初中学生物理意识的形成与物理学习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初中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具有较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加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得到调动,会让初中物理课堂更有活力。同时,丰富的物理课堂提问方法,有利于初中学生在课堂中表现自我,融入课堂。

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 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针对特定的教学情境,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著名教育家肯尼基·胡德认为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一、提前关注, 设计合理, 是做好课堂有效提问的前提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发现千千问, 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在备课的时候要熟悉教学内容, 了解章节的逻辑、难点、要点及易错点, 能判断学生会在那个地方出现问题;要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 要有代表性、突出重难点, 使学生触类旁通。通常情况下, 提问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根据需要而定, 灵活处理。

(一) 注意提问位置

提问应该在课程的重点、难点、易混淆点设置, 尽可能覆盖核心内容。学生在初学时, 常常觉得很简单, 不难理解, 其实似解非解, 没有完全理解, 更谈不上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了。所以, 在设计问题时, 教师应该在此设疑发问, 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意义, 反复揣摩, 以达到正确的理解。另外, 学生对于难点知识总是不易理解、易混淆, 在难点处设置问题可以有效分解问题的难度, 确定思考的方向, 从而排疑解难, 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二) 注意提问技巧性

注意技巧, 提问设置应该符合认知规律, 要由浅到深、由表及里, 从特殊到一般。例如:我在讲到“认识静电”这一内容时, 问题设置可以这样展开:什么是静电→静电有什么现象→静电的一般规律是什么→静电有什么样的应用总之, 提问的顺序应该合理安排, 要根据问题内部的逻辑顺序关系将不同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以及物理课堂教学的规律, 根据问题编排组织结构的特点, 使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又符合教学目的。

(三) 注意提问趣味性

问题的设置还要符合趣味性。例如, 在学习“动量”和“冲量”时, 我这样提问:足球场上, 面对迎面飞来的足球, 我们的反应是什么?如果是迎面以相同速度飞来的铅球呢?我们是否还会有相同的反应?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开始议论, 发笑, 最后得出虽然速度相同, 但质量不同的物体对外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这样, 通过幽默的提问, 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 学生也更愿意投入到提问中来, 更乐于参与这样的课堂活动。

(四) 注意提问层次性

提问要关注到不同水平的学生。作为教师, 要有不同的提问深度, 努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增强动力, 学有所得, 使教学效果最大化。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即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识记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分析三个层次,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角色意识, 培养思维能力, 达到个体发展, 整体优化。

二、易于理解, 效果反馈, 是课堂提问实施的关键

“倾听问题──理解问题──构思组织──口头表达──再思考并修正”, 这是学生对提问的反馈过程, 其中关键是理解问题及思考修正。

(一) 易于理解, 体现提问水平

课堂时间紧张, 提问要让学生易于理解, 对教师要求比较高。一方面应该清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另一方面, 问题必须是清楚的、详细而精确的表述, 组成应该是简明的、合理的结构, 难度与坡度要合理, 提问不能停留在重复、重述、更正层次, 要追问、延伸以及层次的扩展, 要多点启发性提问。

(二) 合理安排提问时间, 减少提问次数

一个好的回答并不是一个标准答案, 而是每个层次的学生对这一个问题的反馈, 正确的反馈, 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效果。1912年心理学家史蒂文斯指出:教师大约每天提问395个问题, 每分钟约问2-4个问题, 教师的发问时间占80%的教学时间。提问次数太多了, 留给学生思考回答跟反思的时间就太少了, 应该适当安排提问次数。

(三) 注重回答反馈, 关注学生思考过程

在提问时, 教师要自始至终留意学生的回答, 认真处理, 重点关注其思维过程。回答在某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学生的思考误区, 只有教师关注了, 才不会经常发出“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 什么原因啊”之类的疑问。然后归纳回答要点, 有条件情况下让学生对其进行评价, 对共通问题要矫正其认识缺陷, 对所答的内容加以评论, 对学生的思考和语言表达加以示范, 对回答中的错误倾向、模糊认识, 要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评价、矫正和扩展。

三、课后反思, 持续改进, 是迅速提高提问水平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课堂提问进行反思评价, 能够迅速提高提问水平, 根据评价制定改进目标和寻求改进机会的过程, 能在很大程度上检验教师所预设的课堂提问 (包括问题、教师提问行为等) 的合理性、有效性等,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一) 课后反思, 全面把握

课后可围绕如下四方面去反思:第一, 这节课哪些提问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精神和课题理念;哪些是有效的, 哪些是无效的?第二, 学生对提问的应答, 哪些达到了课前预期效果, 哪些没有;基于课堂中不符合你预期的回答, 是如何处理的?处理的方法有效吗?第三, 在课堂提问中, 是否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了;对于尚未掌握或者掌握不好的, 要如何继续。第四, 若再次开展本课教学, 对于问题的设置与课堂提问行为, 将做哪些方面的改进等。只有不断反思, 不断改进, 才能全面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 全面把握接下来备课设计问题的关键。

(二) 持续学习, 不断进步

想解决物理难教、难学的现状, 就要尽可能在一节短短的物理课上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精心设计不同水平的形式多样的提问, 选择恰当的时机, 引导学生去回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努力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并对提问及时反思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周涛, 李博, 吴春卿.浅论辩证法在国际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 .

[2]赵丹.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姜益方.对高中数学进行分层教学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 (3) .

物理教学如何有效提问 篇11

【关键词】高中物理;有效提问;生活化

提问是课堂教学有重要方法。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以此

1 问题生活化策略

新课程提倡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所谓问题生活化策略是将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在学生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许多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物理问题。如在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中,常常遇到如下的典型习题:有一辆汽车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已知汽车质量m,汽车刹车过程的制动力恒为f,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0,问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完全停车,共经过多少距离?若将这一习题改成:某一特殊路段的速度规定不能超过40km/h,有一辆卡车遇紧急情况刹车,车轮抱死滑过一段距离后停止。交警测得刹车过程中在路面擦过的痕迹长度是14m,从厂家的技术手册中查得该车轮胎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7。假如你是一位交警,请你来陈述该卡车是否超速行驶。

很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有效,它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的兴趣,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

2 问题搭桥策略

搭桥策略是指教师为使学生对当前问题做进一步理解的需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以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教学中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有效提问,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与知识的意义构建,教师的作用是搭桥引领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把答案都告诉学生。如一位教师在教牛顿第一定律中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提问教学片断(图1),教师演示。

演示(1):一辆车(有轮子,正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演示(2):一辆车(轮子朝上,倒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教师提问

提问1:谁能描述刚才这两个实验中的现象?根据你看到的现象,你什么想法?请说明理由。

提问2:如果将小车放在在水平气垫导轨上来做实验,请同学们猜想以下结果会怎样呢?

演示(3):一辆车(有轮子,正放)静止在水平气垫导轨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提问3:如果老师将水平气垫导轨再加长一点,那小车的运动情况将会怎样呢?

提问4:如果水平气垫是光滑的,而且很长很长,同学们推理一下,小车的运动情况又将会怎样呢?

提问5:你现在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有力物体必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会停止。这个观点对吗?你现在能描述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吗?

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这样的提问很有效。教师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告诉学生“运动与力”的关系。而是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逐步搭建问题桥梁,让学生能顺藤摸瓜,自主寻求答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搭桥策略进行有效提问,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这比我们自己从嘴里说出来的要深刻,而且更具有说服力。

3.3 以问引问策略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以“问”引“问”策略,就是要发挥有效提问的这种功效作用。我觉得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最高价值性应该就在于此。这里的以“问”引“问”策略中的第一个/问0是指教师提出问题,第二个“问”是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以“问”引“问”指的是教师提出问题能引导或指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下面是教师A利用科学探究法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的教学片段。在初中我们知道,当一部分导体在闭合电路中做切割磁感线时,就能够产生感应电流,今天同学们亲自研究一下。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没有另外的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方法呢?

请大家选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两个同学一组,共同探究利用磁场怎样才能产生电流。将你们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表1)。

接着让学生进入探究阶段,学生探究完毕后收集记录表,挑选几张有代表性的记录表,进行总结分析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原因。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现象,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探究过程,但许多学生因为不会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与下结论,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老师,把教材上的答案填写在在记录表中,并不是自己探究的结果。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时间不够来不及研究,所以没有完成记录表。这种教学生成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不难看出,教师A把课本上的课堂演示实验改成随堂探究实验,在课堂上重视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物理教学,注重结论的获得与描述,这是一大亮点,但却没有提出合适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具体探究,忽视了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实验中就会缺乏问题意识,探究的效果不理想。

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而且还在于它能引导学生敢于去发现!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创新教育理论表明,学习者不断地质疑!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就得到培养,发现新的问题是问题提出以后所引发的新的价值,因为发现新的问题比提问更富有创造性。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评价。当学生还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多鼓励他们,树立他们的信心与勇气,并在方法上给予点拨或引导。如果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由于时间限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在课后继续探究。这样做既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又让他们体会到获取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感也会驱使他们有进一步求知的愿望。如果只是刻意追求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将不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会容易导致放任自流或作秀的形式主义。

3 小结

总之,在物理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而更重要是在于采用合适的策略进行提问。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上述相应的策略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则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思维活动,使物理课堂中不断地动态生成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教学真正功效,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

物理教学如何有效提问 篇12

一、围绕教学目标, 依据文本, 紧扣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问题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只有目标明确, 问在学生 需要学习的核心内 容上, 问在能使 学生提高 能力的关 键点上, 才能使阅读教学的提问更有效, 语文课堂才会更高效。“对学生来说, 课堂知识的重点, 往往也是他们学习的困难点、疑点, 也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兴趣 点。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攻克难点, 他们会充满快乐、满足和自豪。”教师围绕教学目标, 依据文本, 紧扣教学的 重难点设计好问题, 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处提问, 便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印象, 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 同时, 通过逐渐引导学生理解分析知识的重点, 也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会找寻重点,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故都的秋》一 文的教学, 紧扣散文 教学的特点, 确立教学目标 为: (1) 学习掌握 抒情散文 的选材特点; (2) 理解本文“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以情选景, 在景物的细致描 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第一步设计以下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全文后思考探讨: (1)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为表现什么情感而写?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 郁达夫眼中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第二步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之后思考探讨以下问题: (1) 作者捕捉了哪些意象来描摹故都的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 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通过探讨这些问题, 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 再引导他们理解怎么样以情选景, 怎么样以情驭景, 怎么样以景显情, 从而突破重点。

二、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设计问题

张志公先生曾这样说:“问得平直, 太浅易, 学生想都不必想就 答出来, 这种问题 的用处不 大。问得太 迂曲, 太深奥, 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 这像猜谜语, 也没有什么好处。”阅读教学中的提问 要有效, 问题设计就要合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在授课中运用、展现学生尚不能理解的事物, 使学生感到惊讶、疑惑或矛盾, 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唤起求知欲。并且这个问题也是学生经过探究能够解决的, 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兴趣, 有信心。反之, 所提问题太简单, 学生轻易就能解决, 就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太难, 学生的思维受阻, 就会失去思考 的兴趣, 丧失学习的信心。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根据杰尔·布洛菲和汤姆·古德对问题进行的研究, 确定课堂提问的难度,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出不同的难度层级, 要能满足不同个性、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需求, 能为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供条件, 从而使课堂更高效。

例如, 教学李煜的《虞 美人·春 花秋月何 时了》一词, 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 的事物, 作者为什 么希望它结束呢?

(2)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只是朱颜改”中的“改”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4)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 流”一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四个问题, 前面两个问题只要认 真阅读, 联系作者写这一首词时的背景, 大多数学生都能解答出来;第三和第四个问题相对稍难, 需要学生借助诸如语言、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 但经过“跳一跳”是能解决的。因此, 这样设计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都有所收获。

三、根据文本的特点, 从整体上设计问题, 注意问题的相关性和渐进性

阅读教学中, 有效提问必须是教师通过深入研究文本, 整体把握文本, 确立教学目标和重点, 然后依据自己的阅读和理解, 把有关的教学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结合起来, 最后设计成问题的。整节课所提的问题应该是一个链条式的整体, 要考虑问题在全文、全课教学中的整体化、立体化效能。同时, 要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 的相关性和渐进性, 讲求问题编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从而使提问更有效。

例如《鸿门宴》一课的教学, 依据教材、学情、培养目标确定“品味语言, 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语言运用之妙”为教学目标之一, 在疏通了文意, 分析了故事情节后, 着重分析人物性格。在分析项羽的性格时, 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 (1) 读了课文之后, 你对项羽的性格有何评价?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 (2) 在学生读了第一段之后, 再提出:宴会前, 项羽大怒:“旦日……为击破沛公军!”项羽“怒”的原因有哪些呢?“破”字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3) 这段话是在什么背景、场合下说的?这三个问题中, 第一个问题是从宏观上引导学生探究。第二个问题中包含了两个子问题, 这两个子问题其实体现了渐进性, 因为“破”字体现了“怒”的不可遏的程度, 也体现了“击”的结果, 这两个字充分体现了项羽的自负、狂妄、轻敌。第三个问题把思路引向深入, 再次指向 人物性格的分析这一目标和重点。这三个问题既从整体上设问, 又注意了问题的相关性和渐进性。

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文体、问 题提出所 处的教学环节等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使同一类问题可以采用多种 问法的变 式, 尽量避免 老用“是不 是”“为什么”“是什么”等刻板的句式设疑, 注意增强提问的趣味性, 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提高答问的积极性, 从而使提问更有效。比如, 可以用故设悬念的技巧来吸引学生, 让他们集中注意力, 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可以用情境式提问, 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根据内容设置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 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的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还可以用点拨式提问, 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有价值问题的诱因进行点拨提问, 加以重锤敲击, 从而激起共鸣, 碰撞智慧。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 让 学 生 学 会 自 己 提出问题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美国 学者布鲁 巴也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有了强烈的质疑精神, 才会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和不协调的过程, 才会突破思维惰性和思维定式的局限。因此,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促进学生思考、质疑、提问。在教学 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自己解读文本,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范例, 让学生学会面对文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 从哪些角度发问。具体来说, 要让学生明白, 不管怎样 的文本, 问题源都会涉及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 从这两大方面发问, 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在内容方面, 教会学生就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发问, 可由整体的探讨再向局部、细节发问;在形式方面, 可以引导学生从“怎么写”这一角度, 着眼文章的语言、表现手法、结构思路等方面提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就“为什么要这么写”提出问题, 探讨形式怎样为表现内容服务。

上一篇:机电设备检修管理下一篇:SRP计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