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精选9篇)
论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1
论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关键词: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论文摘要】 本文阐述了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提问,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认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和言语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带着问题学习”,“边学边思”,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要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总之,不要使课堂成为教师包办,自问自答式的教学。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在教学中是如何进行有效提问的。
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首先演示向放有一高一低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和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三分之一水并振荡的实验,学生被现象深深吸引,这时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低的蜡烛先熄灭,而高蜡烛后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学生会立即围绕问题积极的思维,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不难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和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的结论。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赏和肯定之后,紧接着提出: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甁加水振荡后为什么变瘪呢?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纷纷举手强答,请一位同学回答,并要求其他同学判断回答是否正确,全体同学的思维就会集中在此问题上,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对问题的答案进行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然后继续提问:通过上面的讨论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会轻松的总结出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物理性质。这样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老师讲,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自主探究的情况下获取知识。当学生沉浸在自我获取知识的喜悦中时,继续提问: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吗?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组探究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新的问题情景中来,充分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看到四朵紫色石蕊染成的小花,第一朵喷醋酸后变红,第二朵喷水不变色,第三朵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也不变色,第四朵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气体变红,而把变红的小花取出加热后又变紫。学生会对实验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的好奇心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探究意识增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最终得到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碳酸不稳定常温或受热易分解的化学性质。接着提问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学生会立即在脑海中搜索已有的知识,明确利用澄清的石灰水,看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的方法来检验,从而得出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的结论。就在这样层次推进,步步深入的提问中,以问题引导学生有步骤有层次地自主学习,并进行不断思考,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再如讲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通过复习提问使学生明确: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了新的物质,也就是发生了质的改变。紧接着提出问题: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改变呢?学生的思维会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并大胆的提出假设,增大、减少或不变。这时告诉学生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实验,从而获得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接着又提出问题,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学生又会对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自主探究守恒的原因,而此时会有一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这时我会问学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水通电分解这个反应的微观动画,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从中总结出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不变。然后问学生质量守恒定律有哪些应用呢?在学生对此有着极大好奇心的前提下,我通过举例子向学生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使学生顿感豁然开朗。这样的一节课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的思考与探索,而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有思则明,有明则通,有通则能应万变,我想这样教学才应该是有效的。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与发展。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见成效。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直接参与、尝试后的亲身体验与感受方可靠有效。化学课堂教学应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去传授机械性、模仿性、重复性的知识,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维,进而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完善其人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已成为时代的必然与改革的必然。
课堂提问是化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学课堂教学基本的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思考中得到启迪、产生联想,使教学的重点、难点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中渗透、理解。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和言语表达能力;这样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
论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2
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
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 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 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 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 打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
因此, 教师的提问, 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 即教师要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 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 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 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即使学生回答错误, 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总之, 不要使课堂成为教师包办, 自问自答式的教学。
在教学中是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 首先演示向放有一高一低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和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三分之一水并振荡的实验。
学生被现象深深吸引。
这时, 我及时抛出早已预备好的几个问题:为什么低的蜡烛先熄灭, 而高蜡烛后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学生立即围绕问题积极的思维, 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和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赏和肯定之后, 我紧接着又提出: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甁加水振荡后为什么变瘪呢?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 纷纷举手抢答。请一位同学回答, 并要求其他同学判断回答是否正确。全体同学的思维都集中在此问题上,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对问题的答案进行交流, 充分体现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继续提问:通过上面的讨论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轻松的总结出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的物理性质。这样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老师讲, 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自主探究的情况下获取知识。
看学生全都沉浸在自我获取知识的喜悦中, 我忍不住继续提问: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吗?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组探究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新的问题情景中来, 充分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看到四朵紫色石蕊染成的小花, 第一朵喷醋酸后变红, 第二朵喷水不变色, 第三朵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也不变色, 第四朵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变红, 而把变红的小花取出加热后又变紫。他们对实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 他们的好奇心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 探究意识增强,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 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 最终得到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和碳酸不稳定常温或受热易分解的化学性质。
最后问: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学生会立即在脑海中搜索已有的知识, 明确利用澄清的石灰水, 看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的方法来检验, 从而得出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的结论。
就在这样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的提问中, 以问题引导学生有步骤有层次地自主学习, 并进行不断思考, 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再如讲质量守恒定律时, 我首先通过复习提问使学生明确: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 生成了新的物质, 也就是发生了质的改变。
紧接着, 我提出问题: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改变呢?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并大胆的提出假设, 增大、减少或不变。这时我告诉学生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来回答这个问题, 那么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实验, 从而获得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接着, 我又提出问题: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为什么?学生又会对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自主探究守恒的原因, 而此时会有一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这时我会问学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水通电分解这个反应的微观动画,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从中总结出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不变。
最后我再问学生:质量守恒定律有哪些应用呢?在学生对此有着极大好奇心的前提下, 我通过举例子向学生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使学生顿感豁然开朗。
这样的一节课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的思考与探索, 而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有思则明, 有明则通, 有通则能应万变, 我想这样的教学才应该是有效的。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 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与发展。教师的教, 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见成效。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直接参与、尝试后的亲身体验与感受方可靠有效。化学课堂教学应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去传授机械性、模仿性、重复性的知识, 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维, 进而学会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尤其是思维能力) , 完善其人格, 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这已成为时代的必然与改革的必然。
课堂提问是化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也是化学课堂教学基本的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思考中得到启迪、产生联想, 使教学的重点、难点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中渗透、理解。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和言语表达能力;这样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
摘要: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提问, 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 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和言语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3
一、课堂有效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所提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高中学生由于自身年龄的特征,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因此,我们所设计的问题,要符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太浅,他们会觉得没意义,枯燥无味,如果太深,超出他们解决能力的范围,那么,他们觉得听不懂,长时间下去,不仅无法达成教学目标,还造成学生身心疲惫,以至厌学,导致学生觉得自己不是学化学的“料”。因此,只有那些符合高中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否则,都属于无效提问。
2.问题要具体,表述要清晰、准确
一般来说,提问要言简意赅,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一听就明确教师问的是什么,自己要回答什么。反之,问题不明确,条件不易懂,涉及面过宽,超出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想象力,学生将无从入手,大惑不解,无言以答或答非所问;知识面过窄就起不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为此,教师应在深钻教学大纲,认真研究考纲,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个个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问题,诱导学生步步深入,拾阶而上。
3.所提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连贯性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所提的问题,不能使学生感到乏味的问题,如:这是什么啊?是不是啊?而应该努力使所提的问题有层次性、连贯性,比如:假如……会怎么样?为什么?……又……之类的连续性发问,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再思考,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问题的趣味性,一定要选择好问题的切入点,努力使学生的思维沉浸在老师所创设的情景中。
4.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每一次的课堂提问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在实际教学时,老师要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要给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此外还要考虑所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知欲望,假如学生没有探知需求,那么就算给学生留了思考时间,也无济于事,因为学生从主观上就不想思考它。
5.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总是用题海战术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美其名曰为见多识广,其本质是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最后只能把学生培养成考试的机器,导致高分低能。
其实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说听懂了,就是拿到题目还是做不出来,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灵活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思维能力的一些问题。
二、实施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营造创新的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开放的,真实的问题情景,如真实的事件,真实的现象等,尽量引出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概念、原理等。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准确地给自己的角色定位,由“教学的主宰”转为“合作学习中的首席”,既要保持必要的权威,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要相信学生自学自悟的能力,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向老师挑战,向传统挑战。问题情景的设置,常常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的状态,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学生探究的热情高涨,必然会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题过程观察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差等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常说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地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如在一题多解和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3.设计探究式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4.设计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培养分析、比较、归纳问题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开放型问题能够给学生提供思维创新和探究的空间,每当教师围绕课堂教学设计出较好的开放型问题时,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就容易产生寻求变异,伸展与扩散的思维能力,如教材中二氧化碳能使蜡烛熄灭的实验,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几种方法证明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学生会设计出很多种方法,验证的过程中有的可行,有的不可行。经过师生共同探究,分析实验成功失败的原因,既掌握了化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5.提出联想型问题,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
联想思维就是有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过程,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各种不同属性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如相似联想、反向联想、因果联想、相关联想等,不少学生化学知识掌握差,大多是缺少必要的联想训练,联想思维能力差造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利用上述各种联想方法,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特别是在章节复习过程中教师利用各种知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联想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既掌握了化学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4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孔凡哲 李莹 《中华民族教育》 2006 年第 5 期第 29-31 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果忽视课堂教学的有效落实,一切教育教学改革最终都要大大折扣。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抓好中小学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发生重大转变,已经由以往的“主导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就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这既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教育研究》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列为 2006 年征稿选题的 30 个要点之一),同时也是推进新课程向纵深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教学效果的必然趋势。
一、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提问研究的特殊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倡导“以教促学”。在课堂教学的以往研究中,大都把课堂提问看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交流、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有效手段,因而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课堂提问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这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学权威。
与其相对应,新课程倡导“以学促教”,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教师的施教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助产士”,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学会学习,不仅授以“鱼”,更要授以“渔”——“捕鱼”的本领。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学习的核心目标在于“ 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发展”,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只想着如何把知识塞进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以便在新的情境下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在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新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 —— 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因而,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如何切实落实素质教育进课堂,如何通过变革课堂提问、课堂练习等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改善课堂文化和课堂环境,使得学生既获得人类已有的知识,也在学习中获得全面、健康、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实现自己交往的需要、成长的需要,进而逐步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这已经成为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有效课堂提问的含义及其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所谓“有效”活动,是指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踊跃交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里的“有效”体现在学生思维的含量足、个体获得的发展效果明显。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学生能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的发展。在这里,学生有无进步、有无发展就成为鉴别教学有没有成效的核心指标,具体体现在,学生个体获益的深刻性、明显性以及获益学生的普遍性、广泛性。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在有效提问中,学生能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教师通过提问使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转换,而不仅仅传递特定的课程内容。也就说,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种辅助作用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而展开。这与以往灌输和强制式的“提问”(实际上是“发问”、“命令”)有质的区别。同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增值”的重要途径。目前,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正在从以往只关注理论思辨层面的思考,逐步走向关注可测性(量化)和可操作性。
1.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
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其关系是:已知区 最近发展区 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不仅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因而,经验丰富教师的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这些教师常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数学思想、价值观念、良好的生活方式等的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化归为“已知区”。
刻画有效提问的问题难度,我们可以借鉴 教育测量学刻画试题“难度”的方法,即可以用 N=1-刻画问题的难度,其中,W 表示班级学生总人数,P 表示这个班级回答特定问题正确的人数。显然,N 在 0 ~ 1 之间取值。当 N 的值为 0 或接近0 时,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正确回答,问题太容易;当 N 为 1 或接近1 时,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太难。比较适宜的 N 值应在 0.3 ~ 0.8 之间,这样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做出正确回答。
2.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二: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显而易见,“填鸭式”教学是不足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讨论式的课堂,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事实上,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
对于如何控制课堂提问的频度问题,我们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例如,在小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中,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如下问题:
① 我们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这个梯形的面积?
②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还要除以 2 ?
不难发现,前者设计的问题给学生留下的思考空间较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后者的提问不仅问题域过大,而且问题数量过频,同时,过于直白、琐碎,这将直接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参与回答的热情。
3.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三:适时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 1、2 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经济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
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一方面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对于等候多长时间为宜,我们认为,自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至少应该等待 3 ~ 5 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 10 秒左右为宜。
另一方面,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受益学生的普遍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同学,而不是“一对一”式的问答。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同学都能受益。这是中国大班额教学的必然,更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4.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三:恰当配搭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中,所提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地,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而开放型问题是指问题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封闭性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设置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有关调查 表明,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较低时,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 7 : 3 ;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二者的最佳比例以 6 : 4 为宜。
5.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四:恰当利用鉴别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沉默率 衡量课堂提问有效性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通过课堂提问的沉默率做出判断。这也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抓手”之一。
所谓 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是指课堂提问后学生沉默的次数与提问的总次数之间的比率,其中,沉默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发出问题信息以后,学生由于信息接收不畅、信息理解出现困难、偏差或者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做出判断等而出现长时间的“无语状态”。这不同于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回答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比率,或前文所说的“提问的问题难度”。例如,在一节 45 分钟的数学课上,某教师提问 60 次,而学生沉默了 48 次,课堂提问引起的沉默率达到了 80 %,每个问题占有的平均时间仅仅 45 秒,多数问题的思维含量普遍低下(多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问题”),问题缺乏启发性,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或者是 提问引起长时间的沉默,或者回应人数寥寥,或答非所问,不知所云,让听者云里雾里。实际教学表明,这种提问几乎都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
特别指出的是,“无语状态”不同于启发式的“愤悱”状态,这里特指所提问题 未能达到激发学生开展积极思维、并用适当语言予以表达 的目的。一般地,课堂提问的沉默率不宜超过 20%。这取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课堂教学的风格。相比之下,高年级的课堂有些问题的提出只是引发学生深思而不是直接回答,就不宜判为沉默;沉思型(内向型)的课堂教学风格相比活泼型(外向型),其课堂提问的沉默率要高一些。其实,沉默率只是一种模糊的刻画方法(而不是数学上的精确度量)。为此,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沉默不语,教师可以考虑转换自己提问的角度,从另一个方向来发问;或者转换问题的种类、改变问题的开放程度、改变问题的层次(如将综合性的问题降低为应用性的问题、理解性的问题甚至事实性的问题);或者用更清晰、简练、明确的语言重新表述自己的问题,进而提高提问的效度。当前,适当减少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成功做法,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评价
影响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因素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因而,对课堂提问的评价,不仅体现在对教师的提问本身的评价,而且更要关注教师提问所导致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意等方面的发展实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状况。
通常情况下,评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师的提问技能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两个纬度进行。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从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应与生成状态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参与程度包括学生是否全员参与问题的思考、学生是否参与问题的提出、是否把问与答的角色集中于一身。交往环境包括课堂上是否有多变、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反馈,课堂上的思维碰撞是否激烈。思维状态包括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情绪反应包括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与愉悦感,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生成状态包括学生是否都各自尽其所能,学生是否对后继的问题思考更有信心。对教师提问技能的使用水平的评价,可以从问题的质量、反控能力、能力培养、关注学生以及组织能力等方面加以进行。
当然,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评价不能是终结性的,而应该采用发展式的。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更进一步说,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同时,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把问题看作是一种潜在的奖励方式。亦即,对于学生来讲,通过回答问题,能够有机会在同学和教师面前展示自己习得的知识、获得的能力,进而博得一种认同,获得成功的体验。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式。最后,评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应该注重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是否能够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学生的思维状况,动态地生成新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使用在备课中业已预设好的现成问题。当然,这对教师随机应变的本领、教学机智的要求更高!
四、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常用方法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很多,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破题法、寻究法、评价法与发散法。1.破题法
亦即,根据题目的问题取向,直接设问。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述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因此,根据题目恰当设问,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中心,进而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
案例 1小学语文《小音乐家杨科》一文,根据题目设计如下问题:(1)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音乐家” ?(2)杨科为什么被称为“小音乐家”?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3)杨科的命运是怎样的?为什么他会是这样的命运? 在教学中,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也就达到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2.寻究法
寻究法就是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案例 2光华服装厂计划四月份做西服 1500 套,前 5 天平均每天完成 60 套,余下的平均每天应该做多少套,才能按时完成任务?
师:要求余下平均每天应做多少套?必须先求什么? 学生:先求剩下要做的有多少套和剩的天数。师:要想求出剩下要做的套数,我们必须先求什么呢? 学生:先求已经做的套数。师:怎样才能求出已经做的套数呢?
学生:把前 5 天平均每天做的套数乘上已经做的天数就可以了!师:剩下的天数怎么求呢? 学生:总天数减去已经做的天数。
从案例 2 中不难发现,这种探究式的提问是从题中所求的问题出发,在教师的适度暗示和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根据题意,逐步探求一个个中间的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评价法
亦即,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不并确表态,而是把学生思维的各种结果精心编排成富有启发的组合,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进而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结论。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十分有效。案例 3当学生学习异分母加法计算后,了解到要“先通分”,学生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出现了几种算式:
时(1)
(2)
(3)
问题:你认为哪种算法是合理的 , 为什么 ? 4.发散法
也就是,对于同一个问题,教师从多个角度进行设问,通过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种提问的突出特点是,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多种答案。案例 4在减法意义的教学中,教师准备提问 37 — 18 的含义。生 1 :被减数是 37,减数是 18,差是多少? 师: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 2 :总数是 37,一部分是 18,另一部分是多少? 师鼓励说:还有什么说法哪? 生 3 : 37 比 18 多多少? 师:回答得好。还可以怎么说? 生 4 : 18 比 37 少多少?
师:你很会动脑筋。谁还有别的说法? 生 5 : 37 减 18 还剩多少? 师:喔,真好!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 6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是 37,一个加数是 18,另一个是多少? „ 显然,这种发散式的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正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言,课堂提问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需要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要注重提问的实效,其中的关键在于,提问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认知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的创新是课堂教学发展的不竭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学机智灵活机动地动态生成新的提问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教学研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这更有利于促进我们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
注释
教育研究编辑部.《教育研究》 2006 年征稿选题要点 [J],《教育研究》,2006 年第 1 期: 96 页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篇5
学 校:姓 名:论文题目:联系电话:
泗汾镇双塘中心小学
梁怡芳 宋威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沟通交流、交往互动、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因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就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渠道。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同样需要以问题作为载体进行。设计问题是音乐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教学中的艺术体现,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音乐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手段。因此,想要上好一堂高效的音乐课,准备有效的、带有艺术性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词:音乐课堂;提问;全体学生;独特体验;想象空间;层次分明;因人而异;价值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沟通交流、交往互动、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因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就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渠道。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同样需要以问题作为载体进行。设计问题是音乐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教学中的艺术体现,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音乐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手段。因此,想要上好一堂高效的音乐课,准备有效的、带有艺术性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一、面向全体全体学生提问。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一个有趣的问题能够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从回答问题的机会中体验参与和表扬带来的愉悦。所以老师在提问时不能忽视设计问题的目的,若是为了提醒某个开小差的学生,或者为了检查某些学生对音乐知识掌握的情况而提问,其余的学生就容易放弃问题的思考,达不到问题设计的目的和作用。在提问之前要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不要急于把学生叫起来,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全体学生思考,再根据学生的反馈解决问题。如此一来,所有的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思考你所设计的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因此,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
二、针对学生对音乐的独特体验而提问。在欣赏一首由多种乐器演奏的乐曲时,教学中的提问要注意学生对乐器音色
的感受效果。例如,在教学《彼得与狼》中,如果教师在欣赏音乐之前就提出问题,“这首作品是由多种乐器演奏的,你能辨别出有哪些不同的乐器吗?你能说出它们的音色特点吗?”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老师提的问题去听,重视老师要求,而不会太关注乐曲本身。学生在欣赏由多种乐器演奏的乐曲时,它们会注意到乐曲中音色的改变,能够意识到不同乐器的音色区别,但却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如果教师先什么都不要说,只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然后再把问题设计为:“你最喜欢这首作品的那一段?你觉得哪一段你印象深刻?你认为最有意思的是哪一段?为什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就自然而然的说出来不同乐器的不同的音色,在个别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的同时,其余的学生也会参与其中,不断的回忆刚才听到乐曲中不同乐器演奏的片段,解开心中的疑惑。再次欣赏时,学生对乐曲中多种乐器的音色会更加关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多种乐器,熟悉了乐器的音色,对乐曲本身印象会更深刻。
三、提出能挖掘学生想象空间的问题。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会激发人的想象空间。小学的音乐课中,学生在听到音乐时会产生丰富的联想,经常会随着音乐不由自主的律动。在学习一首歌曲前,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为:“这首歌好听吗?”那些低年级的学生就会机械的回答“好听”,换做中高年级的学生还可能会回答“不好听”,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可能让教师感到尴尬。相反,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为:“通过欣赏音乐,你觉得音乐是在描述什么画面?你觉得里面像是有些什么人物(事物),他们(它们)在干些什么”,若是歌曲的话还可以问:“歌词在述说着什么情景故事?是谁唱给谁的歌?”学生便会从自己听到的音乐(歌曲)所想到的回答问题。或许学生说的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这样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带给了教师别样的教学效果。
四、问题设计应层次分明。在欣赏《彼得与狼》时,教学目标是学生能积极参与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各种听赏活动,了解各种乐器的音色及不同的表现手法说展现的不同人物形象和故事情景,能听辨出交响乐中每个角色的音乐主题及说出相应的乐器名称。初步聆听之前对故事中的人物做初步了解,提问:音乐中发生了什么故事?复听时再提问哪些乐器分别模仿了哪些小动物?发生了什么样的情景?并让学生用笔
记录,积极发言,提出疑难之处。在初步了解乐曲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再分段欣赏,要求学生注意所使用的乐器的变化,听后议论并展开想象,每段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在仔细聆听中寻找答案?采用边听边想,边听边答,边听边演等多种听赏形式,使学生轻松掌握每段的重点,解决难点。这样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把学生思维一步步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五、设计问题时因人而异。
不同的班级,不同年级的学生的音乐基础和认知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收能力来设计问题,既要满足对音乐课有兴趣的,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要求,也要兼顾班级中那些五音不全,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跟上学习,缩小他们的差距,培养自信。对在校外参加了有关音乐的培训班的,和平时爱好唱歌,喜欢表演的这些对音乐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对那些对音乐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关心与帮助,鼓励他们勇敢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独特看法,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教学中难度大的问题让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学生来解决,难度小的问题让平时不爱在音乐课堂表现的学生回答,若回答得好,教师一定要及时鼓励表扬,说不定下一次他就会主动表现自己了。音乐课上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紧张的文化学习之余得到放松,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用于表现自己的能力。
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提问之我见 篇6
黑龙江省北安管理局长水河农场小学 韩金玉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效的提问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效果,而且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放飞思绪,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一、有效提问的目的何在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发其潜能,培养他们创新精神,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活起来,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着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并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它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教学内容的灵魂,即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又受到较好的文学熏陶和人文素要教育。优美的文辞 篇章还可以引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反之,学生会手忙脚乱不得入门之钥,或者随心所欲地草草了事,课上听完,课下连这节课里到底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都不知道。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其中,教师的“引”起着关键作用。而“引”在很大程度上又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提问则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体现。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所教的教学年段的教学目的要求及相关的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从而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据班级实情由学生自己设疑,例如,我在教学《军神》一课时,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完成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既完成了本课目标,又提升了学生合作交流、自学领悟的能力。同时又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诱发学生多问、敢问的求学精神,由此可见,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连贯性的有效提问能促进教与学之间可持续性与良性发展。又培养了学生大方、清楚、完整的`表达口语能力。
三、提问中应注意的误区
1.忌过多、频繁的提问
一堂课仅仅40分钟的,过多的问题侵占了学生的思考时间,使他们往往是“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甚至来不及听明白所问就答。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也就无可厚非了。
2.忌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习惯性地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习惯的出发点是希望学生能够记住问题或知道问题的结果。但我们却忽略了,这种习惯会使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他们会认为第一次没听清还会有第二次,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学生只抓 “重复”的问题,对问题的初次出现不会太注意。这对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学习、主动思考有不利之处。有时,不断地重复,学生会厌烦,也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流失,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但这并不是不能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重复得由当时的课堂实际情况、教学内容、问题深度、学生个体的反应等诸多因素来决定,体现的是教师较好的艺术的把握教育教学机智的能力。
3.忌总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我们有时在课堂提问上,会经常提问一个或几个同学,例如有时我们会听到学生说:“老师,这节课,你怎么只提问他们几个,不问我们呢?”教师的出发点可能是抓两头促中间。但要注意这个度的把握,既要让跑得快的学生有冲劲,又要让中间的学生有奔头,还要让后面的学生有希望,要调动班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行动起来,全身心投入学习,这是每个教师持久性的目标之一,从学生的问话中不难看出学生的疑惑和委屈,教师要因势利导,打开心扉,并在以后的实践中及时调整,若只是轻描淡写简单行事,这些学生很可能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从而导致凝聚力和向心力及战斗力的丧失。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使每个人的语文素质与人文素养得到不同的进步与发展。
例析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7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思考中得到启迪、产生联想, 使教学中重点、难点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中向学生渗透, 使其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世界。无效的提问, 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反而会冲淡教学的重难点,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 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其结果是教师疲劳, 学生无聊, 课堂根本没有实效。
那么, 在实际课堂中如何实现有效提问呢?下面, 笔者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 来谈谈在教学中是如何进行有效提问的。
例如在讲《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时, 先让学生动手实验:将锌片与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笔者进一步验证锌与稀硫酸反应, 铜与稀硫酸不反应的结论。然后笔者将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 再同时插在稀硫酸中, 发现铜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气泡逸出, 而锌片表面则几乎没有气泡产生。对于这个现象, 学生产生了一丝疑问, 提出问题:铜片上有氢气产生, 是不是因为Cu与稀硫酸开始反应了呢?学生思考回答后, 再提出问题:电路中转移的电子哪来的, 是铜原子失去的吗?大家对观察到的现象展开了交流, 最终得知, 锌片上的电子经过导线 (即外电路) 进入铜片, 在铜片表面, 氢离子获得电子生成氢气。铜片表面不断产生氢气, 在外电路就有持续的电流产生。在这样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的提问中, 以问题引导学生有步骤有层次地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并进行不断思考, 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也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实现了双赢。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而体现重难点, 在“节骨眼处”巧妙设置的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学“铵盐的性质”时, 笔者可先复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然后选择NH4Cl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创设疑问:实验室制取氨气时, 能否用 (NH4) 2SO4、 (NH4) 2CO3、NH4NO3、 (NH4) 3PO4代替NH4Cl?通过这样的提问, 笔者由旧知自然过渡到了新知,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了课堂新知识的学习中。
“教学就其本质或主要内容而言, 乃是教师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 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 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 (2) 教师应及时和恰当地指点和引导学生由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向深化的境界发展。所谓及时, 即要在多数学生感到困惑、迷惘, 不知从何入手解决面对的问题时, 教师给予提示 (思路) 、指点 (抓关节点或找出解疑的头绪) ;所谓恰当, 是指要有启发性, 把想方设法的主动权留给学生, 不要把明确的结论端给学生。这样, 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维, 进而学会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尤其是思维能力) 。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作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更能大大开阔学生的思路, 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广阔的天地。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通过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品质, 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摘要: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思考中得到启迪、产生联想, 使教学中重点、难点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中向学生渗透, 使其理解。本文结合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 谈谈在课堂中如何具体进行有效提问。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参考文献
[1]韩爱理.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新西部下半月, 2009.01.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08.
[3]刘艳.化学课堂提问的艺术.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9.01.
[4]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07.
[5]蒋文俊.以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品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3.10.
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是否了解学生的特点,有没有掌握合适的提问方式。本文通过研究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缺陷,指出了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并给出了详细的进行有效课堂提问的方式。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缺陷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导致课堂提问中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不仅降低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它们亟需重视和解决。
1.教师所提问题不够深入全面。课堂提问不仅仅是与学生进行互动,还应当着重了解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透彻理解所学知识。同时,有效的提问也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难点和不足,从而让教师能够进行及时讲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的提问缺乏开放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练习和掌握教学内容,也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促使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开放性的提问是自由无束的提问,教师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和积极发言,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部分教师却思想固化,严格按照教学习题进行提问,致使提问内容缺乏启发性。
3.教师的提问不平等。平等的提问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表现自己,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小学生虽然年龄小,却也敏感,教师的区别对待很容易损伤他们的心灵。部分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将个人感情带入其中,根据自己对于学生的喜好进行提问,造成了提问中的不平等现象。这不仅容易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还容易拉大学生之间的数学学习差距。教师课堂提问的不平等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心灵有着双重消极影响,这种状况亟待改善。
4.教师的提问缺乏层次性。由于学习态度和理解快慢等原因的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也是不同的。教师千篇一律、毫无区别的提问不仅效果不佳,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部分教师在课堂提问中,随意找学生回答问题,而不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提问。太难的问题会打击学习较落后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而太容易的问题会让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形成自大和轻视心理。教师提问缺乏层次性容易影响提问的效果,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和巩固学生学习都有害无益。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提问应当是合理有效的提问,教师想要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能够帮助教师提出合理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
1.针对性原则。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能够及时发现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难点和遗漏,从而教师能够充分地了解并有效解答,全面巩固学生的数学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具有针对性。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当确保问题能够反映重点难点,从而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针对性强能够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当遵循针对性原则。
2.具体性原则。教师的问题足够具体,就能够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思考,从而带领学生全面地进行巩固和练习,促使课堂提问充分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应当使问题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足够具体,这可以使问题全面地涵盖知识,能够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全面思考。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遵循提问的具体性原则。
3.自由性原则。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进步,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自由的课堂提问是鼓励学生多角度自由思考的提问。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遵循自由性提问原则,就不会强求学生给出唯一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遵循提问的自由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学生难以作答,思考和回答的积极性都会降低,同时对于教学氛围也有一定影响。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使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而能够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思考和学习。这既能够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全面透彻地掌握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遵循提问的循序渐进原则。
5.积极性原则。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的积极评价能够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学习和配合教师。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提问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应当给予适当的肯定和点评,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鼓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积极思考。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遵循提问的积极性原则。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方式
教必有法,教师进行课堂提问也有一些方法。教师通过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就能够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1.教师要深入研究数学教材。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书本依据,也是教师课堂提问的依据。如果教师对于教材理解不透彻,就会导致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和深度,这无益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深入研究数学教材,努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当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其次,教师应当从细节上了解教材。数学教材分为具体的章节,每个章节对于学生都有着一定的学习要求。教师通过掌握细节内容,能够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提出的问题也会更具针对性,从而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由此可知,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使数学课堂提问更加有效。
2.教师要适时进行提问。数学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既要讲完一定的教学内容,又要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巩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合理组织数学教学,适时进行提问。适时提问能够通过有效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疑惑和缺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适时进行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3.教师要合理反馈。教师的反馈也是课堂提问的一部分,教师积极合理的反馈不但能够解决学生的困惑,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更加自主积极地思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应当合理反馈,使提问达到其效果。首先,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应当详细讲解。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当仔细解释,这能够使学生对于问题和自己的回答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其次,教师应当多激励学生。无论学生回答得对错与否,教师对于学生敢于回答积极思考的态度都要给予肯定。这有利于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不断进步。由此可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反馈,使课堂提问更有效。
4.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相融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提高学习成绩,还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智力有所提升。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思考和回答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强。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开放性。
论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9
l 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虽然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也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积极探索了相应的教育改革措施,但是从整体上看,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课堂提问方面,提问形式化和片面性等问题的存在严重限制了课堂提问效果的发挥,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优化开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具有明显的形式化特征,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往往没有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而是基于自身提问经验对学生进行提问,所提出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回答能力,提问形式化明显,不利于提问效果的强化…。其次,课堂提问存在片面性,所提出的问题往往集中在字词句和课文阅读理解方面,虽然能够节省课堂时间、提升课堂效率,但是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获取,对提问效果的发挥产生着一定的不良影响。最后,提问对象存在单一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往往向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向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较难的问题,长此以往,在教师提出简单问题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一般不会对其进行分析,教师提出较难的问题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也不会进行深入思考,极大限制了课堂提问教学活动效果的发挥,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产生着一定的不良影响。
2进一步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在探索课堂提问优化措施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逐步改善课堂提问教学现状,为课堂提问效用的发挥提供相应的保障。
2.1 转变教学观念,增强教师有效提问的意识
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整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对课堂提问教学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进而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促使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得到逐步的提升,真正实现以课堂提问对学生的学习思路加以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对《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事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小动物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是什么样的吗?”“小动物在雪地上的脚印漂亮吗?都像什么?”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却与课文内容存在紧密的联系,能够完成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入。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完成课文知识的简单讲解后,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知识形成深刻认识,还应该提出更具针对性的问题,如作者为什么使用”画”?小动物自己”画”好看,还是一起”画”好看?这样,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能够对课文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有利于凸显提问教学有效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2专研业务,提升教师有效提问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活动的优化开展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执教素养和提问教学能力作为支撑,只有教师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并有意识的参与教育培训活动,才能够逐步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强化有效提问能力,为课堂提问教学环节的高效推进提供相应的支持。()具体来说,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提问质量,可以在课前阶段对课文内容进行充分分析,并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列出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难点,然后明确课堂提问方向,以便在教学实践环节能够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提出问题,为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提供相应的保障[2]。
2.3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问题
课堂提问环节中教学问题的设置应该将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作为基础,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能够真正发挥出课堂提问环节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辅助。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前应该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层次性梯度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完成相关知识的探索和学习。
例如在学习《珍珠鸟》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层次性梯度问题:在初期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将珍珠鸟称之为珍珠鸟?”这一问题,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在学生完成对课文的初步阅读后.逐渐加深问题难度,如”课文中的我与珍珠鸟的关系?”、”珍珠鸟真的是一种怕人的鸟吗?为什么?”、”珍珠鸟习惯了笼子的生活,除了反映出珍珠鸟与作者和谐的关系外,你还能看出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发挥课堂提问教学的作用,逐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结语:
【论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推荐阅读:
化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08-28
化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07-20
化学教学中的提问艺术07-27
课堂提问中的有效教学08-13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08-25
科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05-30
化学有效课堂11-19
中学化学有效课堂10-01
化学课堂与有效教学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