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中的有效教学(精选12篇)
课堂提问中的有效教学 篇1
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优秀的语文老师总是在这个环节上狠下工夫, 整堂课往往通过一两个有启发性的问题贯穿全文,既是整堂语文课学习的突破口,又是整堂语文课学习的关键。有效的提问就像珠玉似的晶莹,有如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学生的心灵,可以开辟学生的思想,引领学生进入思维的广阔境界。语文老师必须在课堂提问上狠下工夫,让课堂笼罩在浓浓的智慧光环下,学生的智慧会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那么老师究竟应该如何设计课堂问题呢? 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谈谈看法,希望对老师有所帮助。
一、设计好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
这是语文教学设计中最难处理的一个问题, 处理好这个问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提高,否则整堂课会成为问题的堆砌,零敲细打,一堂课下来教师精疲力竭,学生疲于奔命,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怎能与有效课堂挂上钩呢? 其实,这样的课在日常教学中比比皆是。优秀的教师则不然,往往通过围绕一两个问题的探究实现整堂课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授《苏州园林》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1.体会苏州园林的特征。2.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3.熟悉说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学生朗读课文以后,通过讨论可以明确: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文章先从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点。
可以说这个问题贯穿于整篇课文教学之中, 实现了这篇文章的三个教学目标。第一个教学目标通过上面的教学环节已经完成了, 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和说明的主要内容。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请学生结合上文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和说明的主要内容看看这篇说明文在结构有什么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发现这篇课文的结构上的特点是由总到分的形式。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探究教学目标之三,也就是把最初的问题进一步细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如何具体体现“四个讲究”和“三个美”的呢?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围绕每个段落中的中心句是如何进行具体说明,这其中要重点探讨作者主要运用作比较、打比方等一系列说明方法围绕中心句展开生动的说明。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就一一实现了教学目标, 而且整堂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巧设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懂得了如何欣赏苏州园林,如何学习类似的说明文,以及学习说明文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运用说明文语言的技巧。
二、抓住语文教学中一些细微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六十三章中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多大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 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节的地方逐步形成的。语文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语文教学细节处理的好坏决定了一堂课的好坏。这就需要教师静下心来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把深藏在文本中那些闪烁着作者智慧光芒的东西挖掘出来。例如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我们不仅要准确阐述它们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还要联系上下文揣摩它们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最后考虑对于表现文章的主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有时候文章中的一个关键词所引发投射的问题直指文章的主旨, 如果教师对此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而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就不会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更不会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导致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麻木感, 长此以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荡然无存,怎能把语文学好呢? 一篇文章的细节往往是这篇文章最传神的地方,也是作者笔力最重的地方。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无数的细节教学串成了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
例如在《捕蛇者说》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是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 二是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从事捕蛇这项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文章第二次多了一个“大”字,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发现这两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中心。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 (为社会 )。由蒋氏个人到整个社会,可见作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唐皇朝,指向了不合理的赋税制度,引起了读者的深思,更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三、从疑难重点问题切入进行分析
这也是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因为这些问题往往都具有挑战性,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讨论交流,完成以后会产生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如果设计的问题泛滥成灾且质量不高,问题的设计没有体现出层次感, 导致有的优秀学生产生倦怠情绪,长此以往就会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是语文教师必须避免的情况。而有经验的老师则不然,他们在备课时就能够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点拨,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完成重难点的教学。例如学生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时为了要实现这样一个教学目标:揣摩错觉,在想象情境中欣赏作者描绘月色笔法的精妙。应该说要完成这样一个教学重点,老师不做适当的铺垫和引导,学生很难入手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在进行这个环节的教学时给学生提供了5个词语:比喻、衬托、悬念、动静、照应,发现两种错觉对写景的妙处,这样学生完成教学重难点就有了抓手,课堂讨论气氛热烈,找到文中的相关语句和关键词语进行深入分析。可见教师问题设计得巧妙,还有适当的引导,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最终完成整篇文章的教学工作。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我们必须处理好问题的整体与局部、局部和细节的关系,将它们有机融入整堂课的教学之中, 既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又让学生享受到其中一枝一叶的情怀,这样的语文课才最有效。
课堂提问中的有效教学 篇2
浅谈小语教学中的课堂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4-0045-01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合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然而,问题不在于滥,而在于精栩。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和提炼问题,使问题具有科学性
课堂提问是语言的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仅要有科学性,而且要有艺术性、有效性。由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变通性、挑战性等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蕴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达到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赠汪伦》这首古诗时,针对学生难以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表达特点的情况,教师可在此处这样设计提问:
①“桃花潭水深千尺”这一诗句的关键词是哪个?
②“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情”字指什么?
③“潭水”和“情”这二者在哪一点上有相似之处?
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关联词“不及”和夸张词“深千尺”,以理解前后两句的对比、映衬关系。让学生从赏析中懂得了诗人运用夸张、比喻、映衬等手法,完全是为了表达他与好友汪伦的友情深厚无比。使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中感受诗歌意境的美妙,思维的跳跃,想象的奇妙。
二、教师要鼓励和诱发学生质疑问题,使学生具有主动性
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心理上有顾虑,担心自己说错或问得太简单。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也习惯教师讲自己听,缺乏主动思维。思维来自疑问。宋代张载认为读书“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他主张读书时要从没有疑问的地方发现疑问。当学生“无疑”时,教师则“须教有疑”,教师在设疑问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坐井观天》时,可诱导学生思考:“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也许有的学生认为没有跳出去,青蛙仍然坐在井底,固执而自信,它看到的天还是像井口那样大。也许有的学生认为跳出了井口,青蛙会惊奇地说:“小鸟姑娘,你说得对,天果然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要是我不跳出井底,怎么也不会相信你的话。”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大拓宽了。
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很多时候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空洞浮泛,或主次不分,或针对性不强。正如张志公先生指出的那样,问得太平直,太简单,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像“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却无实际价值;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像猜谜语;问题太笼统,不着边际,学生可以随便回答两句,很难说他对,也很难说他不对。像这样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大忌,它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教师要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方式,使教学具有高效性
课堂教学中恰当提问与启发,能起到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教师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提问,适时适度地启发,组建一条问题链,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通过启发性提问、质疑性提问、对比性提问、发散性提问,让学生在悬念启发、类比启发、故事启发等中激活思维、拓展思路,提高思维质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提高思维品质和能力。课堂提问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3
关键词:有效提问;兴趣;能力
课堂提问既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做情感的双向交流。以下就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课前的提问可以更好地复习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几乎大部分老师在上新课之前都要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其检查的方式基本上都是通过提问来解决的,通过新课前的提问所接收到的反馈信息,更准确、具体、即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逐步养成课前准备的好习惯。
二、课中的提问可以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如何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特别是我们中专类的学生,文化课基础不牢,物理兴趣不浓,听课效果不理想,一直是各位教师思考的内容。课堂上教师只靠净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达不到要求的,甚至睡觉者都有(睡倒一片的现象也常有发生)。为此,课中的提问特别是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驱散他们的困意,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教学效果。
三、提问要具体、明确、科学
提问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或讲授时,设置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发学生自觉思考。可惜的是,很多教师只是口头禅式地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毫无启发性可言。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作用。教学中,把所要解决的问题,不直接讲述给学生,而是先把前提条件交代给学生,然后提出疑问,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经过思考,刨根问底,直到得出结论。例如“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句对力的定义大家都很熟悉,那么在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词,分别是哪两个,在回答是“间”“相互”后,再让学生理解“间”和“相互”的含义,从而更具体更能循序渐进地理解力的定义。
四、积极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及时处置,即使不合理也要加以分析、积极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得出结果。要教给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以此来培养他们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物理转变为“会学”物理。
参考文献:
田福英.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8).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4
一、课堂中的有效提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英语教学中, 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中最普遍的师生双边互动方式, 也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 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有效途径, 能够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1.有效地组织和检查英语教学情况
通过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 可以获取师生双方信息和反馈。一方面,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到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状况, 以及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 借以衡量授课得失, 同时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作出及时调整, 力求收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学生也可以通过回答教师的发问, 找出自己学习的不足, 知道自己哪些知识还没有真正掌握, 从而进行知识上的补充。
2.有利于加强课堂互动, 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
在英语课堂中, 课堂提问常常采取以yes/no为主要形式的展示性提问, 提问后的等待时间过短,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 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课堂提问的范围也仅仅局限于部分善于发言或坐在前排的学生, 学生在回答提问时还普遍存在着恐惧感。教师控制了全部的提问权影响到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 教师要尽量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情境, 设计出具有针对性、有效的问题。这样才能加强课堂互动, 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
二、英语课堂中有效提问的原则
1.激发兴趣的原则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 灵活地使用教材, 设计出巧妙的问题。
2.启发思维的原则
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 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在英语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才能使他们的学习更加生动活泼。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对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依赖, 应该是主动质疑, 多说敢言, 最终使学生都能创造性地去思考问题。
3.增强学习自信心的原则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 对于情感态度目标要求, 学生应“在英语学习中有较强的自信心, 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与表达, 并能克服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 愿意主动向他人求教”。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力求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力水平,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的问题, 做到因材施教, 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不同优势, 使他们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并且从中树立起自信心, 亲自感受参与和成功的喜悦。
问题提浅了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 提深了又启发不了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的估计, 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提问的难度要求, 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
三、英语课堂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1.导入新课时提问
善于提问的教师非常重视导入新课时的艺术性, 用设问的方法, 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在英语课堂中, 在导入新课部分时进行提问既能把新旧知识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排除新语言的障碍, 为新课程教学创造条件。
2.过渡处提问
英语教学中本身就存在语言的障碍, 在教学步骤的过渡处, 没有明确的标志时, 适当地进行提问能从一个知识点自然衔接到另一个知识点, 同时也不会让学生觉得莫名其妙, 跟不上教师的思路。此时的提问就起到了过渡词的作用, 这样一节课也不会一直都用“next, then, ...”这样的过渡词, 学生也会更有兴趣参与到教学中来。
3.突出重点时提问
一堂英语教学课中应该重点突出, 主题明确。而在教学重点处设计课堂提问既能抓住重点, 也能突出主要训练内容。在备课时, 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中找出重点, 然后以此为主线, 串起其他教学内容, 设计一些趋异性问题。
趋异性问题是指“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思维, 运用所学的知识就课文的某个事件或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类问题难度相对要大一些。他要求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用自己组织的语言进行回答。例如, “what do you think of...?”“Why or why not?”“How do you find...?”等。
4.化解难点时提问
英语教学中除了教学重点突出之外, 还要求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英语教学中的难点有的在语音、语调上, 有的在语法上, 还有的在句子结构上。所以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 采取不同的措施, 设计出不同的课堂提问, 来化解和降低教学难度, 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总之,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有效的课堂提问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课堂交际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分层次教学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融洽师生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主动地去学, 快乐地去学, 最终收到最大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夏笑娟.教师提问的方式与外语习得[M].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课堂提问中的有效教学 篇5
建华镇初级中学 王东鸿
作为教师,课后与同事交流时经常有这种感觉:许多学生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够热烈,启而不发,呼而不答,这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在这里,我就结合本次课题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谈一些自己反思与体会。
一、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问题提出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尤其这种情况出现在开公开课时,会让教师因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或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惊惶失措,急得满头大汗,要么自问自答下去,要么责怪学生不配合教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针对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提问毫无意义。
(2)教师的问题表述不清楚,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否则,一问下来,学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结果只能是时间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费掉。
(3)教师提问的用语不当,学生不愿回答。
课堂上,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非常的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理所应当,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更不会,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一些尖子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学困生回答好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效果就不好。而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学困生就不愿思考了,反正我答不上来;尖子生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轻言:“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或是‘非常难’的问题。”而应该说:“这个问题谁会,请回答!”如果回答得对,是难的问题应该鼓励:“这么难的问题都能回答上来。”如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非常难,不会也是正常的。”而真正简单的问题就不要问,以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4)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思考提出的问题,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的,沉默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而我们通常在讨论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大部分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就必须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认真独立思考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所以在有些时候保持沉默是教师的最佳选择,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具有巨大的作用。
二、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
1、提问要讲究目的性原则
为什么要问。预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目标:或为引入新课,或为教学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等。
例如,在讲“三角形边的性质”时,针对总结归纳三角形边的性质,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任意给出三条线段,它们一定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
通过此设问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边的性质,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总结能力。
2、提问要讲究启发性原则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使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
3、提问要讲究新颖性原则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
4、提问要讲究全体性原则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位学生发问。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即使提问个别学生,最好是先提问后提名,好让全体学生共同思考,这样带来的效果就不同。
三、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和方法(1)激趣式提问
恰当的提问犹如平静的湖面上扔下的一块巨石,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好知者”;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新课导入中我设计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
[师]你们只要按我的要求算出一个数,老师就能猜出你们每一个人的年龄![生](有少部分学生轻轻地说)不可能
[师]请你把你的年龄乘以3减去7,最后除以2,然后说出运算后的结果![生](争先恐后)
19、17.5、16 [师] 15岁、14岁、13岁
[生](学生对老师赞不绝口,佩服得五体投地)[师] 你们想知道秘诀吗? [生](异口同声)想……
此时,老师告诉他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他们也能猜出他人的年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
(2)启发式提问
提问启发,把握时机最重要。非到学生“愤”、“悱”之时,不可轻易提问。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
例如,我在《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用分割的思想启发学生获得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2)180°的教学片断:
[师](用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分割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及n边形得出公式后)“大家还能再用分割的方法,得到这个公式吗?”
[生1]:在多边形内任取一点,由这点向各顶点连线,有几条边就能分成几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所有内角和为180°。由于以点O为顶点的周角不属于多边形的内角,应从中减去,从而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欣赏的眼神)
[生2]:“老师,我们有第三种方法”。
并走到黑板前画图讲解,只见她在黑板上画了图,又在其中一边上取一点O,然后向各顶点连线,也得到了多个三角形,分割成的三角形的个数比边数少1,所以这些三角形所有的内角和为(n-1)180°,由于所有三角形的其中一个顶点都在点O上,组成一个平角,不属于多边形的内角,应减去,因此,多边形的内角和为(n-1)180°-180°,即为(n-2)180°。(掌声)[生3]:“我第四种方法有了!”另一位同学快步地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多边形,在多边形的外边取了一个点O,然后从点O向各个顶点连线,这样就可以得到
(n—1)个三角形,这(n—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n—1)180°,其中多出了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应减去。n边形的内角和就是:(n—1)180-180°=(n-2)180°(长久的掌声)。
反思: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3)新颖式提问
例如,在“求矩形面积的最值问题”专题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师]周长一定时的长方形面积的最大值是什么情况? [生]正方形的时候!
[师]若一边靠墙,其余三边总长为60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值是多少? [生]很多同学根据原有经验,马上说:“也是正方形时的情形。” [师] “那么最大面积是多少?”
[师]“老师如果能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设计出一个面积大于400的长方形呢?”
[生]情绪高涨,迫切地希望知道我的结果。
[师]“如图,当垂直于墙的这一边长为12,另一边长为36时,长方形的面积为432,大于400。”
[生]这时,部分同学开始寻找比432更大的。
[师]“长方形面积的最大值到底是多少?我们应该怎么求出这个最大值呢?” [生] 60÷3=20,最大面积s=202= 400.带着问题,师生共同完成了如下探索过程:设垂直于墙的边长为x米,则矩形的面积s=x(60-2x)=-2x+60x=-2(x-30x)=-2(x-30x+225)+450=-2(x-15)+450,所以当x=15时,矩形的面积最大,为450。这个信息与原有的知识发生了冲突,在学生脑海中激起了思维的浪花,从而把知识的甘泉注入到他们的心田。
(4)诱思式提问
诱思式提问注重诱导、注重思维纵向的延伸,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带入这种境界,引发学生探索、思考。因此,诱思式提问要加强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当然,提问也要控制难度,保护学生探索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乘法公式—平方差》的新课导入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一则“请你评判”的故事:
张三租了李四的一块边长为x米的正方形土地,有一天李四找到他说:“我把这块地的一边减少5米 另一边增加5米,继续租给你,你也不吃亏,你看如何?张三立即点头应允。
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张三,你会答应吗?请说明理由。
感受:通过故事情境中“张三会不会吃亏”的分析(多项式乘法的回顾),诱发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急于想知道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将生活问题转变成我们熟知的数学问题,这一问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们开始了新知识的探索。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篇6
一、渲染情境,让问题成为学习始前的热身操
新课导入前,教师往往会留点时间给学生做“热身活动”,以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沉浸在英语语境中。一般教师常常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问题也往往以机械性的日常生活问题为主,如:Who’s on duty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这样的问题只能使学生消极地、被动地听答,日子久了,新鲜感没了,学生的责任感没了,效果也就没了。
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课文内容,灵活创设各种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例如,有位教师在上了《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上册Unit 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后,为巩固一般过去时的运用,在上Unit 9以前,展示了一幅自己外出旅游时的远景照片。照片一展示出来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教师趁机提问:Can you guess who the woman is in the picture? And do you know where she was at that moment? 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着猜测。当教师告诉他们这是教师本人去某地旅游时拍的照片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When did you go there? Who did you go with? How did you go there? Which interesting places did you visit? What present did you buy for your family members? Which hotel did you stay? What did you buy to eat? 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意想不到的是学生的提问热情如此之高,令教师应接不暇。给学生提问权,让他们有充分的空间去猜测,这种复习型的热身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被强烈地调动了起来,为接下去新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时刻为学生创设机会,比如说利用记者采访、问卷调查等形式,让学生在模拟体验中打开思维的空间,大胆地发问,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陶行知先生有首诗这样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因此,如果教师转换角度,拓宽提问平台,消除学生的被动心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丰富问答形式,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问答的快乐中,做到真正“热身”,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诱思导学,让问题成为学习路上的铺路石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为使学生的主体性更充分地发挥,心理潜能更好地挖掘,探索精神更快地形成,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诱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新知的兴趣和参与探索的积极性,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激活学生的整个认知系统,使其进入主动探索新知识的阶段,最后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注意知识点的自然衔接,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层面,而是利用现有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There be ... doing ...句型时,就可以用旧知识来过渡导入。结合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展示图片,设计以下看图问答。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 I can see a boy.
T: Where is the boy?
S: He is under the tree.
T: What is the boy doing?
S: He is reading.
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以下句子填空:__________a boy__________under the tree. 学生会很顺利地完成句子:There is a boy reading under the tree.接着教师用不同的图片再让学生进行类似句式的操练。通过这一操练,学生对句型There be ... doing ... 肯定掌握得非常牢固了。这样由旧知识的复习诱导很自然地过渡到新授内容的学习,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有利于排除学生理解新语言的障碍,为新语言的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学习更为顺利,同时突出了知识的整体性。
三、点燃思维,让问题成为学习途中的指航灯
有位外国教授这样评价中国学生:中国学生回答问题的水平很令人佩服,但遗憾的是没有几个敢提问,或者不会提问。在哈佛大学的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多,会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提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所以,教师要恰当提问,注重艺术性,要击中思维的燃点,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要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促使学生有话要说。多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互动。
曾听过一堂初三的课外阅读课,阅读所用材料是题为“Shake off your trouble”的文章。文章叙述了不慎掉落枯井的驴如何成功自救。教师先在上课前带领学生唱了一首励志的英文歌曲渲染气氛,然后告诉学生:“Today we’ll read a story about a donkey.”同时向学生展示以下图片(见图1),并指着图片说:The donkey fell into a dry well. 借助图片,教师采取打开思路式的提问方法进行提问: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donkey? 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生的认知系统开始运转,学习热情被激发了起来,以境激情,形成问题,几乎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What’s wrong with the donkey? Why did he fall into the well? How did he come out? Who saved him? Did he come out of the well at last? ... 气氛相当热烈。然后教师让学生试着一一问答。学生问了很多问题,每个问题又产生了许多种不同的答案,但教师并不作评价,只是笑着说“Maybe ...”,这更激起了他们想赶紧阅读文章的冲动。在学生最热切期盼结果的时候,教师隆重呈现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吸取信息,验证自己的推测,掌握新的知识,丰富经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降低了阅读难度。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了文本的内容,也自然地解决了问题。在这里教师很好地引导了学生之间问答互动的开展,学生俨然成了课堂的主人。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7
一、有效提问的功能
有效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 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 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 因此, 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具体表现在:第一, 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沟通师生之间感情, 营造民主合作的学习气氛;第二, 集中学生注意力,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第三, 激发学生根据提问进行积极思考, 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条件;第四, 开拓学生思路, 启迪智慧, 使学生学会良好地构思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当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问题针对性不强。
教师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可能的思维障碍估计不足, 缺乏必要的问题情景创设, 有些教师在备课时, 也设计了很多的问题, 但对于何时设疑, 要达到什么目标, 突破什么难点, 没有进行认真考虑, 经常出现随意、盲目提问的现象, 由于重点不突出, 问题针对性不强, 不能激发学生深层的思考。
2. 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足。
一些教师在提出问题后, 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的时间, 就立即叫学生回答问题, “学困生”茫茫然, 只有成绩较好的少数学生能回答, 其他学生只能当听众。甚至有些教师在提问时, 还没有等学生回答完就自顾自板书, 也不做任何评价就说“请坐下”, 然后自己去归纳总结, 怕耽误教学时间。
3. 师生关系处理不当。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目的地创设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景, 启发学生挖掘知识的疑点, 营造宽松的氛围, 让学生把自己对问题的新想法表达出来。而当前多数的课堂教学还是教师提问多, 学生提问少。个别教师甚至不能正确面对学生的问题, 当个别学生提出有探究性的问题而教师一时无法回答时, 教师用不恰当的评价扼杀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样的课堂尽管教师提问不少, 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 忽视提问后的反馈和评价。
对学生回答的反馈是一种即时的、现场的评价, 这种评价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人格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 因此对学生回答反馈艺术的研究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在教学中, 许多教师并不能在学生回答后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 有些教师虽然重视评价, 但评价语言单调乏味, 或者评价含糊其词, 叫学生如堕云雾, 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 不说优点;或者过早把答案告诉学生, 代替学生思维。
三、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 紧扣要点, 讲究目的性。
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在备课中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教科书重点和难点, 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目的设计提问, 并拟定好包括主要问题、提问对象、提问顺序、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对策略等内容的提纲, 尤其要认真推敲提问的内容与形式, 力求做到提问的内容具有典型性, 提问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使问题指向课堂教学中心。
2. 因势利导, 讲究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启发性提问不是填空式问答, 把一个完整句子分成几段, 教师问上半句, 学生回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 学生无须作多少思考, 凭猜测便能回答“对”或“不对”。教师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 让学生能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3. 随机应变, 讲究灵活性。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教师提出问题后, 学生的回答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司空见惯的, 学生对问题不理解或回答不上也不鲜见, 教师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千万不能死搬教条或有急躁情绪, 要随机应变并冷静处之, 实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在提问时, 根据情况变化, 随时改变课前设计好的问题, 特别是当学生答不出所提问题时, 要及时调整方案, 或改变提问方式, 或降低问题难度, 或铺设思考台阶, 或分解问题要素, 或提供启发信息等, 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确保学生能思善思、思而有得。
4. 循序渐进, 讲究层次性。
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科书的重点、难点, 分析教科书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 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使学生积极思考, 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
5. 联系实际, 讲究趣味性。
联系生产实际, 从学生较为熟悉的日常现象、生活经验中提炼充满情趣、新颖别致的问题, 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主动回答。另外, 对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 教师要不落俗套, 善于变换提问角度, 设计精巧、生动有趣的提问, 让学生听后有新鲜感,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篇8
一、激趣提问, 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名优秀的导演总是能够在影片的开头就吸引住观众, 一名优秀的教师同样应该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 敲响动人心弦的第一棰,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他们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中去。
政治课导入方法很多, 学生喜欢的是与他们生活联系紧密的事例的导入。如有一次下课做课间操时, 我看到本校高二 (1) 班学生小林穿了一件运动服, 前面印有“adidas”文字, 后面印有一个骷髅头和交叉的两根骨头的图案, 从我面前一闪而过。而下一课正好是我上他们班的“在文化生活中选择”一课, 在上课前, 我叫小林到讲台上展示一下他的服装, 小林说:“我穿这件衣服没有什么不好, 很有个性, 而且还是名牌呢!”我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学生小王说:“据我推测这件服装可能是假货, 因为正宗的品牌公司一般不会生产这种印有暴力文化图案的服装。有些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利益, 迎合部分消费者心理, 不惜制假售假。”于是我进一步发问:小林的观点体现了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呢?做理性的消费者我们应该践行哪些原则?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小王观点的合理性。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 而且还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出新知, 学生认识到品牌公司一般都很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生活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只有将知识融入生活中去, 才能彰显知识的价值;知识也只有回归到它产生的地方, 才能变得鲜活。从学生生活出发设计问题, 比直接问纯理论化、知识化的问题要好得多。
二、启发提问, 深化知识
问在当问之处, 是课堂设问成败的先决条件。一般来讲, 设问点应是教材的重点、难点, 学生的疑惑点、混淆点等。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 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因此, 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具体到抽象, 步步推进, 层层深入, 逐渐接近问题本质, 这样, 随着问题难度的推进, 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都为解答下一个问题打下了基础, 每回答一个问题都会获得一次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发散提问, 培养能力
我们在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时, 更多地采用归纳探究法, 但有关研究表明, 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通过发散思维来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双向发散法”, 即以某个知识点去统帅热点 (观点发散式) , 和以某个热点问题去概括其反映的知识点 (材料发散式) 。当我在引导学生归纳出知识点后, 会接着问这个知识可以用来分析哪些问题。政治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三联系”, 即联系“个人”、联系“生活”、联系“现代化建设”, 我们可以循着这一思路进行思维发散训练。
如“观点发散式”。在学生学习完政治生活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后, 可以设问: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关注民生?本设问点明了两个主体, 即党和政府, 因此, 要从这两个不同主体的角度进行发散。既要有分, 也要有合, 还要找出共同的依据即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样既巩固了新知, 又复习了旧知。
通过双向发散, 一方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这就要求师生要共同对所学知识进行有序建构, 从而保证发散的流畅性。
四、连续提问, 整体感知
思想政治课中看似零散的知识点, 实际都是有机联系的。这启示我们设计问题时也应围绕教学内容全盘考虑, 作出整体性安排, 把每个问题以某种方式串成一条线组织整堂课的问题链, 从“起始提问”到“后续提问”, 再到“归结提问”, 步步为营。其排列顺序, 既符合教材逻辑顺序, 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环环相扣。
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针对某一框题常常采用“一例到底”的教学方式。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节公开课时, 选择了“大学生村官”这一事例, 针对这一框内容的四个主干知识点, 通过创设情境, 设置了以下四组与之对应的问题 (串) 。问题一:国家为什么要大力推广“一村一大学生”工程?问题二: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村官, 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问题三: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大学生村官”工程?问题四:如果你受聘为村官, 你打算怎么做来完成从对村务一无所知的大学生到被村民认可的村官的转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为克服知识运用的片面性, 该教师还采用“观点发散式”进行思维训练, 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全面的认识。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课堂提问,问题意识,有效提问
新课改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就要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表明,有效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化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作用
1. 利于促进课堂上的交流
有效的提问可以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而且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和真实想法,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2. 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有效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取头脑中的相关信息,并查阅相关的资料,在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和转换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整合和推论,来分析和解决当前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3. 利于教师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
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判断学生的进展,以及与目标的差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节奏,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
二、化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促进者。因此,化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提问的依据、出发点和提问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以与学生平等对话、协商交流的姿态,置身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实现意义的建构。
2. 目的性原则
有效提问需要明确提问的目的。在设计问题时, 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对问题的设计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和易错点、围绕明确的主题,从检测学习效果、了解学情、启发积极思维、形成探究气氛、引出学习主题等方面入手,使提问不偏离教学意图,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过程。
3. 启发性原则
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思维、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而,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考虑所设计的问题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激起认知冲突,启发积极思维。问题要有情境性,注意引发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点,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减少简单记忆性、选择性的提问,提倡多使用开放式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4. 层次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即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通常,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教学内容,并非一个问题所能解决的,而且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教师在设计化学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将问题分解成一组具有一定层次和梯度的问题组合,合理铺垫和巧妙过渡,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远及近、由偏至全,循序渐进、层层分析、步步深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层次,深刻理解问题,建构合理认知结构。
5. 科学性原则
有效提问要有科学根据和明确的答案,尽量避免无科学根据或不确定、有争议的问题,这些问题容易对学生的思维造成迷惑和混乱。有效提问语言一定要准确贴切,既要表达出应该表达的意思,又要措词得当、简单清楚。切忌为了迎合学生的低层次情绪而提出丧失科学性或无意义、低级趣味的问题。
三、化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呈现
1. 实验呈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可以引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直接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把有效的提问置于实验情景中,有利于学生积极地探究知识和高效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燃烧的条件时,我先演示燃烧条件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学生在头脑中很快就会产生疑虑:都在铜片上,为什么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同样是白磷,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水中的却没有燃烧?这个“奇特”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分析出燃烧的条件。
2. 图表呈现
图表可以直观清晰地呈现信息间的关系,将各事物间错杂复杂的关系条理化,有利于学生发现各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另外,用图表呈现问题还可以省去繁杂的文字叙述,使问题的表述简捷明了。
例如,在学习核外电子排布知识后,我展示了出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同一周期中,各原子电子层有什么特点?(2)同一周期中,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特点?(3)同一列中,各原子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有什么特点?
我通过图表简明清晰地呈现了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各种信息,降低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难度。
3. 文字材料呈现
教师有时候可以把与问题相关的一些信息,如化学史实、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以文字材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阅读这些信息的同时,激发起探究的兴趣和动机,促使学生在文字材料中的信息的冲击下,积极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索。
例如,在学习有关水的污染和防治问题时,教师可选取一些有关水体污染的新闻报道在课堂上呈现,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能促使学生从社会和科学等多角度来思考如何治理水污染的问题。
4. 多媒体呈现
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增大信息传输的容量,提高信息的可信度,而且能把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的结构和运动模拟出来。例如,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动、分子结构,以及一些化学反应过程、化学实验现象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动态模拟出来。因此,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呈现问题,使抽象枯燥的问题变得具体、鲜活,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有意注意,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可以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要重新审视课堂提问,合理设计课堂提问,使提问成为促进课堂交流、优化教学进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并且教师应通过合理设计问题,营造民主宽松的环境,适时地对学生提供质疑方法指导,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福存.化学课堂提问的辨正艺术.化学教学, 2000, (10) .
[2]王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化学教学, 2001, (5) .
[3]Marylou Dantonio, Paul C.Beisenherz著.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2006.7.
论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10
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
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 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 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 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 打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
因此, 教师的提问, 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 即教师要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 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 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 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即使学生回答错误, 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总之, 不要使课堂成为教师包办, 自问自答式的教学。
在教学中是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 首先演示向放有一高一低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和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三分之一水并振荡的实验。
学生被现象深深吸引。
这时, 我及时抛出早已预备好的几个问题:为什么低的蜡烛先熄灭, 而高蜡烛后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学生立即围绕问题积极的思维, 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和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赏和肯定之后, 我紧接着又提出: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甁加水振荡后为什么变瘪呢?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 纷纷举手抢答。请一位同学回答, 并要求其他同学判断回答是否正确。全体同学的思维都集中在此问题上,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对问题的答案进行交流, 充分体现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继续提问:通过上面的讨论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轻松的总结出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的物理性质。这样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老师讲, 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自主探究的情况下获取知识。
看学生全都沉浸在自我获取知识的喜悦中, 我忍不住继续提问: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吗?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组探究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新的问题情景中来, 充分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看到四朵紫色石蕊染成的小花, 第一朵喷醋酸后变红, 第二朵喷水不变色, 第三朵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也不变色, 第四朵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变红, 而把变红的小花取出加热后又变紫。他们对实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 他们的好奇心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 探究意识增强,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 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 最终得到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和碳酸不稳定常温或受热易分解的化学性质。
最后问: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学生会立即在脑海中搜索已有的知识, 明确利用澄清的石灰水, 看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的方法来检验, 从而得出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的结论。
就在这样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的提问中, 以问题引导学生有步骤有层次地自主学习, 并进行不断思考, 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再如讲质量守恒定律时, 我首先通过复习提问使学生明确: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 生成了新的物质, 也就是发生了质的改变。
紧接着, 我提出问题: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改变呢?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并大胆的提出假设, 增大、减少或不变。这时我告诉学生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来回答这个问题, 那么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实验, 从而获得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接着, 我又提出问题: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为什么?学生又会对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自主探究守恒的原因, 而此时会有一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这时我会问学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水通电分解这个反应的微观动画,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从中总结出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不变。
最后我再问学生:质量守恒定律有哪些应用呢?在学生对此有着极大好奇心的前提下, 我通过举例子向学生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使学生顿感豁然开朗。
这样的一节课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的思考与探索, 而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有思则明, 有明则通, 有通则能应万变, 我想这样的教学才应该是有效的。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 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与发展。教师的教, 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见成效。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直接参与、尝试后的亲身体验与感受方可靠有效。化学课堂教学应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去传授机械性、模仿性、重复性的知识, 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维, 进而学会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尤其是思维能力) , 完善其人格, 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这已成为时代的必然与改革的必然。
课堂提问是化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也是化学课堂教学基本的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思考中得到启迪、产生联想, 使教学的重点、难点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中渗透、理解。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和言语表达能力;这样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
摘要: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提问, 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 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和言语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试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11
关键词 英语课堂 有效提问 阅读欲望 英语语感 主体地位
英语学科因其教学内容的独特和教学形式的重在实践的特性,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成为组织课堂结构、传递教学讯息、达成教学效益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并且相较于其他学科,无论提问的频率还是人次都呈现出高密度现象。可见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对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为英语课堂教学服务,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每个英语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英语课堂因为教学内容具有故事情境化而常常呈现出其独立内在的联系。这样的课堂总要围绕一个主题或一条主线,如果缺失了这条主线或主题,教学过程就会显得凌乱分散,难以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教学主线”好比是一堂课的“灵魂”,各项课堂活动将围绕它开展并通过它进行发散与拓展,有效提问则是课堂的血肉,只有精心设计提问,适时开展提问,课堂教学才能展现悦目赏心的美,带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
一、提问与预测相结合,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在语篇教学中,预测提问能够鼓励学生根据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标题或图片进行大胆猜测,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追问即“二度提问”,能再次激活学生思维,启发主动质疑,促进深入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6A《 Unit1 Public signs》Part E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Mr. Smith 在公园散步,看到草坪上有10元钱,由于捡钱时践踏草坪而被罚款10元。组织学生阅读前,我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了Mr.Smith先生看到10元钱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进行预测:①Is the note Mr. Smith’s? ②Does he pick it up? ③Can you guess what happens? 学生的猜测是五花八门的,对于学生的每一种猜测,我都点头赞许,不公布答案,促使学生迫切想要了解这个故事的情节发展,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在学生猜测并阅读后,我向学生提问:What is Mr.Smith doing? 并连续追问系列问题。通过逐层深入的追问,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引导了学生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二、提问与听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时常将教学内容中A部分的情景作为听力材料,同时,出示一些简单问题,让学生做到边听边思考问题,把注意力放在对文章的整体认识上,而不使思维停顿在某一个音或词上,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已有的语言知识进行搜索,猜测意义,预设内容的发展。
在6A《 Unit 6 Holidays 》Part A部分语篇的教学中,我在组织学生整体听课文的同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What date is it today?②What are Mr. Green and his students doing?③How many holidays are they talking about?④What are they? 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整体,突显了节日背景下人物的谈话,因势利导,我组织学生理解体会“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are getting very excited.”这句话的含义。
紧接着,我再出示以下问题:①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on each holiday? ②What’s Ben’s favourite holiday?③What’s Yang Ling’s favourite holiday? 组织学生再听来思考问题,同时,确保学生对文章语音、语调、节奏的逼真模仿以及语句的理解。通过组织学生听力与提问相结合的训练,不但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听力习惯及良好的英语语感,而且促使学生整体把握了语篇的含义。
三、提问与阅读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曾有位外国教授评价中国的留学生:中国学生回答问题的水平很令人佩服,但遗憾的是没有几个敢提问,或者会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牛津教材中A部分的对话(语篇),是提供学生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语言库,更是培养学生英语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材料。因此,在语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提问意识,做到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从而加深语篇的阅读理解。
在6B《 Unit 5 The Seasons》Part A部分语篇教学中,我抛出问题:If you are Su Yang ,what would you like to ask Ben?让学生自编并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找出答案,从而初步了解语篇内涵。紧接着,组织学生再次阅读,根据语篇提出问题,进行小组问答,加深对语篇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第三遍读文章,在深入理解语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由教师选择学生回答或教师本人回答。通过组织学生阅读与提问相结合的活动,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整体互动,使更多的学生从消极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进一步促使学生把语篇内容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初探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12
一、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有效提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 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让学生乐问, 乐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激发探索欲望, 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一个个问号转化为句号, 并不断的产生新的问号, 保持学习兴趣, 提高问题意识。
1. 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问题情景。
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对于化学教学而言, 设置情境不仅仅是做些趣味实验或演示实验、举几个物质或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而是要充分挖掘这些素材的内涵, 从中创设出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高学生思考的驱动性。如, 在教学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在因素时, 展示一瓶大家熟悉的碳酸型饮料, 打开瓶盖, 看到很多气泡溢出, 这是这生活中常见的一幕, 以此展开一系列问题:溢出的气体是什么物质?如何证明该气体?为何会有大量气体溢出?为何喝下饮料汽水容易打饱嗝?对于熟悉的生活体验, 学生很愿意进行探究, 最终对于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在因素了然于胸, 成功体验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的道理, 同时还巩固了对于二氧化碳与碳酸的化学性质的认识。
2. 利用趣味实验, 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 要设计新颖独特的实验, 塑造生动真切的直观形象, 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能够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显现。如, 在学习溶液酸碱性时, 我给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用无色酚酞浸泡过的滤纸折成白玫瑰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 然后再放在浓盐酸瓶口上方, 会出现白玫瑰变成了红玫瑰, 红玫瑰又变成了白玫瑰。在颜色变幻之间, 学生产生了很多的疑问, 加深了对浓盐酸、浓氨水的挥发性、酸碱性等知识的理解, 也对分子的运动、酸碱反应这些知识做到了水到渠成。
3. 巧用化学史料, 创设问题情景。
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 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追溯到知识的来源及演变的过程, 揭示出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 从而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 在探索质量守恒定律时, 设计了“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科学家是谁?他是怎样实验的?还有哪些科学家研究过这一知识?为什么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当然, 还可以通过展示生活故事、生活经验、实物、录像、热点新闻等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 这里不在一一列举。创设适合学生的问题情景,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化学教学真正“活”起来, 学生由“厌学”变为“愿学”、“乐学”, 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
二、设计铺垫性问题, 推动有效提问
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为了降低思维的难度, 并给学生解决问题指明方向, 可以采用铺垫性提问指明思考的途径或方向。当一两个问题抛出去之后, 学生通过研究自然就把教师想问的问题提出来。如学习Na OH溶液变质的的探究时。先设计以下铺垫性问题: (1) 敞开放置在空气中的Ca (OH) 2溶液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 (2) 敞开放置在空气中的Na OH溶液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什么现象?会变质吗? (3) 由此说明实验室在储存Na OH、Ca (OH) 2溶液时应注意什么?由此引出几个更高层次的问题: (4) 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如何判断是否变质? (5) 如果变质, 如何检验变质后生成了什么物质? (6) 是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 (7) 变质后氢氧化钠溶液如何提纯?以上7个问题环环相扣, 螺旋上升, 层层深入, 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讨论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同时也使知识沿着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轨迹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运用发散式问题, 加强有效提问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 由于受标准化考试的影响, 化学教学多半注意培养学生们通过思维找出答案的能力, 而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于是, 许多学生对所学知识, 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此, 教师应努力改变只注重结果的唯一性、标准性的提问, 要选择好发散点, 多一些一题多解, 一问多答的开放性的提问, 从而促进学生广泛地、从不同角度的沿不同方向的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 尽可能的提取更多的信息来寻求答案。如, 在学习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时, 可以进行以下提问:浓硫酸和稀硫酸的物理性质有何异同?如何通过物理性质去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他们的化学性质有何异同?如何通过化学性质去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这样通过发散性提问, 逐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浓硫酸和稀硫酸进行鉴别, 进行全面了解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质。
四、通过巩固性提问, 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在授完新课后, 教师要针对本课的重点或难点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以达到巩固知识, 加深理解的目的。如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 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酸的化学性质后, 在结尾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 在这节课上, 我们学习了酸的那些化学性质?对应有那些实验现象?你能否用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2) 这些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什么? (3) 你还有什么疑问需要解决?
总之, 课堂提问是化学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一种教学手段, 更是一门艺术。提问的艺术与策略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败。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教师要重新审视课堂提问, 精心设计问题、讲究提问艺术, 使提问成为促进课堂交流、优化教学进程、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的重要手段。
摘要:“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 能指明学生的思维方向从而不断地活跃思维, 开拓思维, 能让学生生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课堂提问中的有效教学】推荐阅读: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08-25
论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06-09
科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05-30
化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08-28
教学中的课堂提问09-30
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07-10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08-29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09-21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08-31
进行有效课堂提问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