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有效的课堂提问(共12篇)
简约有效的课堂提问 篇1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 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 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数学课堂波澜起伏,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本文通过几个课堂教学案例, 谈谈对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明确课堂提问目的, 遵循提问设计原则
1. 提问语言精练, 指向明确。
要使课堂提问有效, 首先问题必须指向明确、针对性强, 不能不着边际、过于空泛, 使学生不知从何回答。如, 教学“克和千克”第一次试讲时, 课伊始, 我让学生比较在桌上各种物品的轻重, 提问:“你能找出这些物品的轻重吗?”由于问题含糊, 学生不知从何回答。第二次试讲时, 问题改为:“你能从这些物品中找到最重的吗?”学生们一个个都积极参与, 回答正确。于是接着问:“你能从包装袋上找出它的重量吗?”“2千克”, 学生们也都答对了。于是我又问:“你还能找到其他物品的轻重吗?”“5克”“10克”“100克”“500克”学生们争着答。于是我又问:“为什么有的物品用克、有的用千克来表示?”“重的物品用千克、轻的用克来表示。”全班学生都这么大声地说出。就这样顺着孩子的话, 找到本节课的“课眼”。
2. 提问时机恰当, 问题少而精。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 学习的起点。课堂的提问不是为问而问的, 应把握时机, 诱发思考。如, 教学“位置与方向”时, 教师让两个学生面对面做拍手游戏, 结果两人为哪边是“左边”争论起来。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他们两个的左边不一样呢?”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3. 问题难度合适, 难易适度。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二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三是考虑问题的解答距。如, 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的导入时我问:“请同学们把手中的吸管剪成三段, 头尾相连, 会得到什么图形?”“为什么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如果让两条短边继续长, 长到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 能围成三角形吗?”“如果让一条短边继续长, 长到一定的长度, 能围成三角形吗?”“如果让两条短边继续长, 长到和大于第三边时, 能围成三角形吗?”通过适度的问题,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经历动态的操作过程, 并明白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道理。
4. 问题设置疏密相间, 留给思考的时间。
在教学中, 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 问题的设置疏密相间, 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 教学“克和千克”的进率时, 我问学生:“不用秤称, 2包500克的盐有多重?”“500克+500克=1000克。”“那我称一称, 刚才我们这台秤是用什么做单位?”“千克。”“对, 那现在2包盐称的结果是多少?“1千克。”“那么1000克和1千克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等号。”就这样学生们在老师留给的时间中思考, 找到答案。
5. 答题评价及时, 客观正确。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要做好及时、客观、正确的评价。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 应及时给予肯定, 再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当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确时, 教师要肯定正确的部分, 而后接着问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或建议”;当学生的回答错误时, 教师可用婉转的语言采取探问、转问或重新设问等教学处理策略, 也能让回答错误的学生“体面”地坐下;当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 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善于接纳学生的新观点, 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尽情绽放。
二、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选择恰当的提问形式, 提高教学效率
1. 直问:
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 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为什么”等。如, 教学“倒数的认识”时, 在巩固练习中出示“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0.6、23、1.4、23、0、1”。学生看清题目后, 教师先进行如下提问:“这组数中, 你最喜欢 (最不喜欢) 求哪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2. 曲问:
为突出某一原理, 逼向原理, 从问题另一侧面寻找契机发问。如,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 课始, 出示一个苹果, 故意一大一小切开问学生:“老师要把这个苹果分给两个同学, 这样分公平吗?”生:“不公平, 要平均分, 一人一半。”我又说:“那能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苹果吗?”大家都不说, 我接着指出:“可用分数21来表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21这样的数。”揭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3. 反问:
针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或错误症结适时进行反问, 使学生恍然大悟。如, 教学“可能性”时, 在验证4黄1白的摸球游戏中, 学生们的猜测是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些, 大部分同学经过实验都同意这个结论, 于是我反问:“一共摸6次, 有没有摸到3黄3白的结果。”“有。”生答。“那为什么不抗议这个结论呢?”生答:“因为这是运气。”“对!”我立即接他的话说道:“在数学里, 我们称它为‘偶然性’。”就这样, 学生们突然明白了一个困扰在心中的疙瘩。
4. 引问:
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 需要疏导或提示时, 在关键处发问, 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如, 教学“鸡兔同笼”时, 师慢慢地疏导:“每增加一只兔子, 脚的总数就———”生答:“增加四只。”师:“这样假设全是鸡, 脚的总数多出几个两只———”生答:“就有几只兔。”师:“假设全是兔, 脚的只数不够几个两只———”生答:“就有几只鸡。”
5. 追问:
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 针对问题的更深处再发问, 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解释其算法原理”等。如教学“对称”一课时, 教师问:“为什么你觉得这几只蝴蝶、蜻蜓不美丽?”生答:“因为它们左右不对称。”师追问:“那你觉得怎样的图案才叫对称?”生答:“要像蝴蝶, 可以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的、一模一样的。”教师立即肯定他们的答案, 说得真好, 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对称”。就这样, 在老师的追问下, 导入了新课学习。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着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的有效提问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和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对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简约有效的课堂提问 篇2
摘 要: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多途径的认知活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都充分体现着人本主义的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引领;简约有效;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8-01
结合几年来数学课堂实践,认为简洁有效是改进小学数学学习的方法,切实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基于此,如何基于儿童需要,以数学本真之美拨动学习之心,显得尤为重要。
一、巧借实物教具直击概念本质激发兴趣
合理地使教具,实物,能为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供丰富的感生材料,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易于接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第十册容积和容积单位时,首先让学生教师先出示一个长方体盒子(盒子六个面厚度较厚),让学生求盒子的体积,学生根据上节课所获得的知识,能很快地算出盒子的体积是1372.5立方厘米。然后教师打开纸盒,出示给学生,此时教师接着问:在这个盒子里装满沙子,能容纳多少体积的沙子?生1:“纸盒的体积就是沙子的体积。“生2:”有点不同意,纸盒有厚度。“师:”要求沙子的体积,必须怎么测量呢“生:从里面量长,宽,高.”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从里面量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算出得500立方厘米。然后教师强调: “1372.5立方厘米的纸盒只能容纳下500立方厘米体积的沙子。在数学上,500立方厘米是这个盒子的容积”。
师继续追问:“这个纸盒的体积和容积一样吗?谁能总结一下体积和容积哪里一样?这时,结论就顺理成章的得到,即:体积包括容积,容积是从里面量长宽高相乘,体积是从外面量长宽高相乘。继而教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容纳物体的。此时学生自然而然地举出诸如瓶子,冰箱,集装箱,房子,牛奶罐等许多生活中常见到的物体。随着学生的举例,教师出示了一些有容积的物体。而后,教师抛出本环节中最关键的问题,即:谁能结合刚才的学习,说一说什么是容积吗?
在揭示容积概念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以上的直观学示后,兴趣盎然,学生很容易就容积的概念表达出来了,对于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有了较深层的理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言,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训练了表达能力和倾听的能力,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理解得深,理解得透,在浓厚的兴趣中形成了能力。本节课教师没有借助课件,而是充分利用最普通的实物――六个面很厚的盒子,采用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真正凸显数学课堂的本味,学生收益较大。
二、巧用实物教具直观操作突破重难点
利用教具,实物进行直观操作,通过具体,形象的展示,对知识的本源进行深入浅出地剖析,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其爱学,乐学,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有关立体图形的一些知识,更应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具体实物的感知,加深对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形成解题的技巧,技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牢固地掌握。
我曾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对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感受颇深。当我在教学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个正方体,学生纷纷动手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有的小组搭出的正方体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抓住这一机会,向学生提出了 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到了人类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过程;在游戏中学到了这一数学知识: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相等。
充分利用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单纯的讲授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此情此景,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的学具、实物的操作与现代化的课件相比较,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本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务求本效的课堂追求。
三、巧借实物教具直观操作知识拓展延升
在学生的积极探索中,不仅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得以应用,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在进行五年级上册平面图形复习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在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小学数学中如何人类的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能进行积极地探索,思考,我曾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复习这节课时,对其中一个环节设计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让学生出示一个长方形的卡纸(长8厘米,宽5厘米),师生共同简要的回顾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要求学生利用这张长方形的纸,剪一个下底是8厘米,高5厘米的梯形,并求出你所得到的梯形的面积,再逐步地要求学生在下底和高不变的情况下,将上底逐步变短,通过学生的剪,最终,梯形的上底为0,即成为一个三角形,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与从前不一样的体验,一次从“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形变换过程。认识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基础,只有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才能把其他平面图形转化成己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沟通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体现出知识的扩展和延伸,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完美统一,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认识和思维水平的发展。
去掉花絮,去掉繁琐,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回归本真,变得真正简单而有价值吧。我想,这也许就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追求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 篇3
一、简约的数学课堂
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更易于掌握。数学教学在历经长时间的“高耗低效”之后,简约就自然成了数学教学追求的更高境界。简约的课堂,需要教师把课讲得简单一些,让学生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但简单不等于简而不精、单而不丰。简单一些其实就是精炼一些,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上狠下功夫;课堂上教师只需要简单一讲,学生就得要领、方法,随之难点、疑点就会变成亮点,学生心中的疑惑就会被解开。简约的课堂,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艺术的把握,通过“简单”的教學使教学变得“不简单”。只有这样,学生才有足够的空间表现自我,教师也才有足够的机会促进生成。
简约的课堂需要目标简明。现行的教材,呈现在师生面前的往往是精炼、浓缩的教学内容。“教什么”和“怎么教”自然就成了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以教材开发者的角色审视教材,不仅仅要备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深层次挖掘教材中要教给学生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数学思想,一种什么样的思考方法,着重培养学生一种什么样的数学素养。
比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除了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索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正确计算面积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经历操作、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用转化等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中,教学的目标不是仅仅停留在学生能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上,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综合运用画图、列表、摘录信息、替换等方法来探索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在经历“假设一调整—再假设一再调整”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从而积累学习方法和经验。
简约的课堂需要语言简练。教师在课堂中,主要是通过讲、演、写、画,将语言、演示和板书有机结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信息的。抽象、难懂是数学的最大特点,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针对教材的疑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用简明清楚、准确生动、风趣幽默且极富亲和力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让学生对所讲内容人耳、入脑、入心。
在《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线段图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内容,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运用生动的语言尽量激发学生认识线段图的兴趣,体验线段图的作用。当学生找不出例题的数量关系、列不出算式时,我对学生说:“陈老师有一个很容易的方法,它就是一‘数学画。如果你会看、会画‘数学画了,你就会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当学生会看线段图列出算式,进入巩固练习阶段以后,我又对学生说:“看来,这‘数学画真的很神奇,看着看着,脑子里就有问题的答案了。同学们想不想再次体验这种神奇呢?”在《数字与信息》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随着教学的展开,采用简洁、概括的文字巧妙进行板书(如下图),为课堂增添了几分色彩。
按规则编排、组合
数字—————→信息
(简单)科学、方便、快捷(丰富)
二、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
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指出:“好课就是有效教学的课。”有效课堂教学应满足的基本条件——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师眼里装满学生,知学生所需,投学生所好,为学生铺设平台、架起擂台、搭建舞台,让学生主动、互动、舞动。教师课前精心准备,充分预设;上课故意犯错、诱错,引发争论,让课堂充满思考,让教学走向精彩。《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教学中,我用“福尔摩斯破案时经常根据案情的发展倒推到案发第一现场,从而破案,他运用的就是倒推的策略。你对倒推的策略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还想学习倒推策略的哪些知识?”从而引出新课学习的任务;在《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中,我用“淘气包马小哈说他一不小心摔断了那颗表面积约1平方米的大门牙,你信吗?你是怎么想的?”引发学生争辩;在《数字与信息》教学中,我则故意出错,引发思考:“总台服务员说李叔叔的身份证号末尾有个怪码‘X,所以身份证是假的。看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真实的课可能是不完美的,在师生矛盾冲突、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它不加色彩、不加修饰、不故作矫情,是值得反思和耐人回味的,是学生能得到发展的。教师不一定去追求课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尊重、耐心和真心。
三、彰显文化的数学课堂
目前,小学数学教材正以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来体现数学文化。显性形式有“你知道吗”“数学万花筒”“数学游戏”“数学阅读”等栏目,隐性形式有用历史上的一些素材呈现的问题情境,有反映数学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应用的习题。
其实,每一个数学知识的背后都有一个丰富的数学文化,每一个知识内容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数学故事,每一次数学发展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天才。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努力把蕴含在数学知识背后的人文因素凸显出来,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人文魅力。
课堂中,教师可以用人文关怀来点燃数学情感,用审美眼光来体验数学美感,用历史足迹来传承数学文化,用学科融合来彰显数学魅力。具体做法是:可以通过数学史实,如圆周率等史料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历史渊源,了解古人的聪明智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可以组织学生玩"24点”和七巧板等游戏,向学生介绍九连环、华容道等中国传统智力玩具;也可以利用历史上的经典名题如“鸡兔同笼”问题,将知识点的训练与文化的传承很好地结合起来;还可以用学科(如音乐、美术、绘画、诗歌等)之间的融合来彰显数学的魅力。
比如,我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利用学生语文课中的歌谣《九九歌》引入新课;在教学《找规律》时,把音乐和舞蹈渗透其中,让学生体会音乐和舞蹈的节奏美;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折飞机、剪窗花,发现、欣赏并创造数学的对称美;在教学《比的意义》时,让学生惊叹“黄金数”的巨大用途;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时,让学生分析“田忌赛马”中田忌取胜的原因……
数学文化虽然既表现在知识、思想和方法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中,但是“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更冷漠”。因为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所以很快会忘记。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赋予新的内容,努力提升数学文化的价值。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教学中,我除了向学生介绍古代数学家利用倒推策略编数学名题、诗人做“还原诗”,还向学生秀出了自己做的“还原诗”一“我教你你教我,教会生生;我教你你教我,生生会教”。当学生发现被我运用新知做的还原诗其实就是我教学中所追求的课堂效果时(上课前我就把还原诗板书在黑板左上方并告知学生,这是我上课所希望看到的),学生表现出的已经不仅仅是被数学文化所吸引,更多的是已经深深地被教师的个人魅力所折服了!
简约有效的课堂提问 篇4
一、设计有效, 简明而不繁复, 问出学生的激情
有效的提问, 要有明确的核心。明确的核心包括设问时的目的明确、在提问时引导学生思考的具体方向要明确等。提问的设计要有明确的指向, 简明而不繁复, 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使用笼统的套路回答。如果学生能够用套路回答, 那么提问的目标就没有实现。简约提问应是设计与即兴的结合。设计的问题在简约的可控性上较大, 但简约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提问目的达成的效果, 即提问在注重简约性的同时还应注重有效性。即兴提问的应变性在效果达成上能够对设问目的的完成进行补充。但即兴提问更加考验教师的临场应变速度与语言的组织能力, 这就是“功夫在课外”的重要表现。这不仅考验教师个人的知识储备, 也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基于了解之上的因人设问、因班设问, 能够提高简约提问的有效度。所提问题直入课题, 用简明的语言设置丰富的内容, 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激情, 能够让预设更有效地执行, 也显示出这位教师很强的专业素质。
因此,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易混点、核心之处等提问, 做到简明而不繁复, 从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问出学生的激情。
二、贴近生活, 简洁而不拖沓, 问出学生的思维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 学习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移植, 主张教学从学生所处的真实生活环境中追寻问题情境, 让学生感受到不足或与其已有的认知相互矛盾之处, 以激发其学习动机。思想政治学科的生活化特点和本身的简洁之美要求课堂情境能够贴近生活, 简洁而不拖沓, 问出学生的思维。基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基础的适当引申, 进行丰富而有效的设问, 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与课堂气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对引申的材料应删除不必要的延伸信息, 因为材料的引入是改变课堂单调气氛的手段, 而引入过多无关的问题却会喧宾夺主, 模糊设问的目标, 从而弱化提问效果。每位学生与每一堂课也都有其独特性, 因此在提问的时候, 应根据课堂情境的不同、个别提问与集体提问情境的不同, 在设问目标一定的情况下, 调整提问的语言。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 提问应使用具有共鸣性的语言。共鸣性的语言是指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出发, 使用能够引起学生共同思维的词语提问。莎士比亚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使用简洁、精当、反复锤炼的教学语言, 传达出足够丰富的信息, 引导学生生动有效地分析与思考。
三、领悟升华, 简练而不呆板, 问出学生的灵动
简约的相对性表现在对不同问题设问的具体情况不同, 更表现在教学情境自身是整体性、结构性和流动性的。简练而不呆板的提问可以使老师灵动地教, 学生灵活地学, 在领悟中升华, 问出学生的灵动,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使课堂呈现与创造出真正的精彩, 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 提问之后应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 这样能够对设问的核心目的进行二次强化与补充, 使学生更为明确知识的重点与应用。及时就学生的回答进行启发式再提问, 也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 及时总结与评价, 还能够避免满堂皆问、令学生应接不暇的弊端。
摘要:善教者莫不善问。每一个有效的设计, 每一个简约的提问, 每一句客观的评价, 每一节灵动开放的课堂, 无不对老师专业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只有不断学习、研磨、提升, 将功夫花在平时, 有了长期的积淀, 达到在教师“问”的简约中实现学生学得有效, 才能成就精彩、生动、开放的课堂。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简约,提问技巧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着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简约有效的课堂提问 篇5
小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效教学是我们的追求。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学目标达成度高。通过教学,全体或是大多数学生能够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明确各阶段总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和规定,依据阶段总目标制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还意味着教学资源消耗较少。教师应思考如何用课本+粉笔+课件+课堂实现高效教学的教学模式,用最少的人力、财力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还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有积极兴趣。有效教学还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能力得到提升。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将知识运用到日常交流之中。创造性的使用英语,喜欢学英语,愿意用英语,能合理安排和计划自己的学习,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
有效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使学生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
2 教学目标设定要明确、合适;
3 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地减少学生的挫败感;
4 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要明确。
上课之前教师要问问自己:我所设计的这个活动是不是最佳的选择?活动的操练面大不大,学生是否处于空闲状态?面对几十名学生,能否让学生们的嘴巴和脑子动起来?活动所占用的时间长不长?要使设计的活动在效果和效率上达到双赢,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5 教学语言要规范,清楚,简洁
6 减少教师的主导性,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应是中下的学生,呈现信息和示范时请出好的学生,在练习时给中下的学生。练的时候要把学生的口眼嘴耳综合运用起来。
7 巧妙运用语言艺术 、运用发自内心的动作和表情和学生进行沟通。
简约有效的课堂提问 篇6
关键:简约朴实 ;初中政治课堂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形形色色的“观摩课”和“优质课”给教师的感觉是“华丽有余,实质不足”,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原因就在于实际教学中可操作性不强。作为一线教师需要的是一种简约、朴实的,有效的政治课堂。那么,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实现“简朴而有效”呢?笔者粗浅的认为:删繁就简,保留本色,深入浅出,将知识点通过很简单的方式表现出来,且便于课堂操作。
一、“清晰”——设置简明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备课的灵魂,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后,才能够设计这堂课的教学,如果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没有方向,就把握不住学段特点,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七凌八碎。很多政治课之所以不得要领,是因为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不太清楚,杂乱太多,特别是近几年的导学案教学中,一张导学案将教学目标面面俱到。设想一下,一堂课45分钟,所有都要顾及,有时反而会顾此失彼,迷失方向。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学目标适当、简明,这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简明的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明晰自己的学习任务,较快地进入学习角色状态之中。因此,教师要把握住单元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尤为重要。在设计目标时,对教学目标的数量和难度仔细斟酌,分清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并根据知识的重难点和学生学情,确定一组需要重点解决的阶段目标,轻装前进。同时,还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整合,而不是简单地叠加。
二、“瘦身”——形成简要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在实际课堂的教学中,不少教师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简单的等同于“更换教材的内容”,或者不断的拓展和延伸教材,导致教学内容庞杂,学生负担很重,无从适应。例如,在教苏教版九年级《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一框中“我国的经济成分”这一课时,如果按照书本中的内容从我国的所有制讲到我国的国情,再具体讲到各种所有制成分的地位、作用,意义,最后到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和意义时,起码用2课时,再加上这节课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教师大量的补充,使得本堂课教学任务在一堂课中根本完成不了,而且学生学的雾里看花,似懂非懂。为此,笔者认真备课,大胆设计,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改进:首先,课前调查让学生调查家长在那些企业上班,课上请学生根据课本知识谈家长属在的企业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其次,请学生谈谈学校周围的店家,是什么所有制成分,有什么作用?由此,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点互动,最后归纳,我国的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作用。经过这样的“瘦身”教材的学习过程既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又简约而实效。
可见,简约朴实的课堂需要老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编写的体系,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根据学生实际,从学生也有的知识和能力,对教材进行“二备”,删减繁琐,突出重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使教学内容精简浓缩,以最明了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三、“整合”——设计简明的教学主线
一堂政治课的设计的好坏,首先要看教学思路是否明确,教学主线是否明朗,这是因为政治课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几乎每一课时都有一个相对的知识结构。因此,理清思想政治课教学思路,就好比是在汪洋中行驶的大船,找到了正确的航线,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特别是初三政治课部分,具有的一定的理论深度。理清思路,就为知识点化难就简,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保证了知识传授的顺畅性,使整个教学过程紧凑而清晰可见。如笔者在讲述初三政治“保护智力成果权”这一课时,把这一框知识用三个“情景案例”设计成这样一条简明教学主线:丁丁的“困惑”(案例:未成年有没有智力成果权?),丁丁的“疑惑”(案例:什么是智力成果权,包含哪些?),丁丁的“解惑”(案例: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呢?)。通过以上三个案例串成一条解决丁丁的心理困惑的线索,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可以把本课的知识点清楚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但上述环节看上去很简单,恰是本节课的成功所在。因为,这一环节教学主线设计,统领着本课各个教学环节的开展,统领着对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所以,主线的设计并非是对教材的简单的处理,而是事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做了深入分析,并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设计情景化教学过程,贴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去粗取精。
四、“简化”—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众所周知,多媒体课件因其直观性、动态性、容量大的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把一些原本政治课抽象的内容化为生动有趣,使得教材内容得以直观再现,重点易于突出,难点易于突破,极富表现力,易于学生掌握。但在一堂课有限的45分钟中。笔者认为,过量的多媒体课件内容,只会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反而会影响师生有效互动,影响学生的积极思考。因此,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还是越简洁越好,课件制作清晰,内容重点突出,视频长短相当,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学习,防止过量的课件“轰炸”导致的学习疲劳。如在教初二政治“保护环境”这一课时,笔者一改以前上课大量使用各种关于我国环境问题的视频资料,而是简简单单的用当前我国最热门的环境话题:“雾霾北京”,“猪投上海”两张照片引入,既简单,节省时间,又形象,接近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加深了对本课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对政治知识的教学中重点、难点、热点,可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知识。而概念等一般知识的教学则大可不必“兴师动众”,“喧宾夺主”。笔者认为,当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可用可不用时,再好可以不用。
五、“简炼”——生成简洁清楚的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可见,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但在政治教学实践中,言语表达不简炼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教师语言重复,不清晰,频繁使用“是吗”、“好的”、“对不对”、 “嗯”、“啊”……等之类的口头禅,或者有的老师讲话随意,想到哪儿讲到哪儿,甚至有的教师不愿或不敢相信学生,对重点知识反复讲解,讲得又细又慢,导致简单问题复杂化,学生越听越乏味……。总之,冗长、重复、单调的语言,易使课堂环节拖泥带水,课堂节奏拖沓沉闷,既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又压抑了学生听课的兴趣,使本应丰富、富有情趣的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精彩。
教学实践证明,简洁而精炼的语言能更好地凸显教学重点、强化教学效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精心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剔除教学语言中的“废话”和“冗话”,做到简明扼要,干净利落,不废话连篇,不罗嗦重复:提问时的语言要直截了当,简洁明快;过渡时的语言要衔接顺畅、简短自然;互动时的语言要因势利导、情感丰富;评价时的语言要客观精准、充满鼓励;总结时的语言要高屋建瓴,简单明确。这样学生既容易接受,又便于记忆。
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可见,“简约、朴实的政治课堂教学”所追寻的其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种“简约”是对冗繁课堂的“抛弃”,这种“朴实”是对学习本质的“回归”。
参考文献
[1]. 丁萍萍:《一咏三叹显本色,回归自然求简约》[J] 《读写算》 2012(11)
[2]. 王荣军:《高中思想政治课呼唤简单教》[J]《新课程研究》2010(12)
构建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 篇7
一、简约而有效的数学课堂的内涵理解
简约而有效的数学课堂是指课堂简明扼要,充满智慧和活力,能化繁为简,能以小见大,能以少胜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交流和谐流畅。它应有三层含义:(1)目标统一,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简约而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目标一目了然,师生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前进。(2)智慧碰撞,简约而有效的课堂是以教师的智慧,去碰撞学生的智慧,去引发学生与学生的智慧碰撞,更需要教师去发现和回应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问题,及时点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3)效率最优,简约而有效的课堂就是在达到目标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教学成本(人力、物力等),或在成本相同的前提下,追求回报最大化,效率最优化。
简约而有效的课堂是对教学理念的深刻理解,是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对教学过程的有序把握。
二、追寻简约而有效的数学课堂的实践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寻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间的平衡,成了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因此,我们所追寻的是,让课堂变得简约而有效,让教学犹如平常生活,简单有效才是真的。以下是我的实践与体会。
(一)课堂交流追寻和谐流畅
1.教学语言简洁生动。课堂上,师生主要用语言交流。而数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启发性、简洁性和艺术性。如果教师教学语言冗长枯燥,自然不具有简洁有效性,语言较少但干巴巴、缺乏幽默和风趣,自然也不具备吸引力。因此,教师要不断磨炼自己的口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发挥个人魅力,吸引学生。很多特级教师(黄爱华、刘松等)在讲台上就像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魅力无穷,学生自然被牢牢吸引。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魅力,通过生动的比喻、夸张等方法,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同样也能打动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如:一年级的“11—20的认识”练习课上,某教师课件出示13只小鸟,同时生动地讲述:森林里今天特别热闹,小动物们都聚集到一起了,原来它们正在举行智力运动会现在向大家飞来的是小鸟方队,怎样才能很清楚地看出有多少只小鸟呢?一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小动物,喜欢听故事。这样的故事情境一下子就吸引学生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之中。
2.师生交流畅通。师生交流和谐流畅,就要相互了解,默契配合。在课堂上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重复,使师生互动多渠道,交流时刻畅通无阻。课堂教学中应少些灌输,多些沟通。如:一年级学习“6、7的减法”时,媒体显示:一共有6个小朋友在植树(4男2女),画外音:男孩有4个,女孩有多少个?问题一出现,学生就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一生:1+1=2。另一生:2+0=2。该教师一下子傻眼了,随口说:“要用上给你的两个条件,算出女孩多少人。”学生一脸茫然,全班鸦雀无声。最后,教师只得自己说出算式:6-4=2。这时却有很多学生在下面说:老师,我也是这样算的。其实,这应该在教师的预料之中,一年级的学生还不理解条件和问题,更不知道两者的关系,他们凭着前面学习加法的经验,看出图中的女孩有2个,可以用1+1=2,还想到了2+0=2,其实一点也没错。但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清,造成了师生交流受阻。显然,这样的教学是不简洁的,也是低效的。其实,当学生说出1+1=2时,教师只要适当点拨一下:你是看了图用加法算的,能不能根据一共6人,男孩4人,用减法算出女孩几人呢?这样,课堂交流就不会阻塞了。
(二)教学过程追寻简约而有效
1.情境创设、学习材料等追寻简约而有效。数学课堂上,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教师常常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但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而并非课堂教学的“摆设”,所以,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简约而有效,要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更多的精力花在探究上。而不是在情境里“流连忘返”,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如:在教学二年级“5的乘法口诀”时,课堂的一开始我就以学生熟悉的五星红旗为材料,创设了一个简单的情境,我贴出5面小五星红旗:这是我们国家的国旗,你能根据五星红旗图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这个情境,马上提炼出数学问题:“可以列出哪些算式?”非常简洁明了。在得到这些有关5的乘法算式后,也为接下去乘法口诀的探究提供了有效的探究材料。同时,在这一课中所有的学习材料也都很简单,几个雏鹰争章,一只手5个手指都能作为探究的学习材料。练习过程中,几张卡片、几个算式、一只钟面(看时间是几时几分)、几个正字(统计学生得票情况)都是学生简洁有效的练习素材。所以,课堂不需要花里胡哨的东西,课堂原本就应该实实在在,简简单单出效果。
2.课堂提问追寻简约而有效。问题是串成课堂的链子。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简洁而有效。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数学的意识,老师出示主题图后,就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漫无边际地说,往往会兜很大的一个圈子才能绕到主题,这样学生的观察力,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多少呢?我们不得而知。这样的问题是比较开放,但不能算是简洁有效的。另外,据研究者统计:教师们课堂上所提的66%的问题属于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记忆型的问题,77%的答案要求的是具体的事实。而数学课堂更多需要“数学味”的问题,也就是需要更多能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学习的问题。因此,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技巧:首先要问在当问之时。如:学习二年级“位置与方向”时,当教师和学生交流自己的家庭住址时,很自然就提出问题:以学校为标准,你能具体说出你家的位置吗?学生急于表达,就引起了学习探究的欲望。其次,提问要问在症结之处,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巧妙地发问能适当点拨学生的思维。如:五年级学习“认识小数”时,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0.1元就是1角钱,但对于小数与整数的关系不理解,所以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个简洁的问题:0.1元表示1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利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来研究……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教学过程比较流畅。
(三)教学资源的利用追寻高效
1.预设资源用足。课堂上教师为开展教学活动所做的课前准备资源都是预设资源。简约而有效的课堂应充分用足预设的一切教学资源,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莎士比亚指出:“精练是智慧的灵魂。”因此,我们首先要精心预设,尽量考虑资源的再利用,使物尽其用。从而达到教学资源利用的简洁高效。如:一年级“认识人民币”一课,教师创设情境———超市购物,特意拍了一段录像,引出买东西要付钱,付钱就要认识人民币。接下去就开始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课始的情境在下面的教学中始终没有再利用,这个情境是特意到超市拍摄的,花费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但仅仅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那利用率太低了,而且显得烦琐,还不如直截了当引出新课:买东西要用什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人民币。这样的引入更简捷有效。但是,如果把这个情境利用充分,可能就有不同的效果。在下面的教学中,把换钱(1元换10角)、付钱(怎样付8角钱)等环节都设计在超市买东西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也更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样就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使教学变得简约而有效。
2.生成资源用好。课堂是互动生成的,因此,课堂上会出现更多生成的资源。生成资源的整合利用,就要求教师用心捕捉,慧眼识别,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如: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安排了实践活动“数字与信息”,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理解实际生活中,数字除了表示“基数”、“序数”外,还可以作为“编码”,同时让学生探究数字组成编码的方法,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上当同学们一起研究数字表示身份证号码时,出现了很多的生成资源,教师只要很好地加以整合利用,就能收获更多的精彩。
素质教育提倡效益观,教师必须要有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的意识。因此,追寻简约而有效的课堂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应用,才能不断提高。让我们时刻注重“学生”这一关键群体,时刻以他们的发展为己任,创设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 (数学)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7.1044.
[2]中小学数学.中小学数学杂志社, 2004.11.
追寻简约而有效的数学课堂 篇8
一、精选学习材料, 创设简约而有效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应该“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一个有效的情境, 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真正领悟数学的价值, 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不过, 我们也常会看到, 许多的“情境”用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 再借助多媒体的辅助, 成了课堂的亮点, 可细细品味这些情境却是有的流于形式、有的费力不讨好, 不能与教学过程有机融合, 作用并不是很大, 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有的情节过多不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对问题作深入有效地研究和讨论。例如, “生活中的比”一课,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中提供了三个情境, 每个情境都是同时出现两组、三组或四组相对应的量进行研究, 最后对比的结果进行比较。因此, 教学中我选取了“比较速度”、“图形放大”两个情境, 一个是生活情境, 一个是数学情境, 一个是不同类量的比较, 另一个是同类量的比较。每个情境只研究一组相对应的量的变化规律, 这样处理更能凸显比的意义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使整个情境的创设显得更加简约而有效。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追求简洁的课堂
为了上好一节课, 我们会搜集许多资料, 绞尽脑汁考虑很多, 恨不得将所有的好的设计都用上, 设置了过多的教学环节, 学生在这个环节还没来不及回味便匆匆进入另一个环节, 整个课堂教学成了赶场子的表演。这除了能表现教师的“做秀”水平之外, 还能带给学生什么呢?因此我觉得课前吃透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材凝聚着众多专家、学者的经验和智慧。老师要从字里行间去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适当对教学素材和内容艺术地进行整合、提炼, 合理去除那些多余的旁枝末节, 这样深入浅出地把编者眼中的数学文本变为自己独特理解的文本, 以最简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使课堂有一种简便而又充实的张力。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 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于环节预设, 我们应追求简洁厚实的、具有“四两拨千斤”功效的流程。
例如, 最近听了一位教师的课, 在执教“年、月、日”时, 以三张表格为主线, 贯穿全课, 整堂课用四个层次展开:
(1) 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 得到一个月有30天或31天的讨论结果。
(2) 依据学生的知识经验, 让学生观察年历 (学生自己带来的是不同年份的年历) , 完成表1。
(3)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把每个同学收集的不同年份每月的天数填入表2, 通过讨论, 学生掌握了大、小月份的规律, 尤其引出了二月这特殊的月份, 得出了闰年、平年的概念。
(4) 利用表3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 学生轻松地掌握了闰年的规律。
大家一致认为, 这样的课简单、实在、有效, 能够在40分钟内完成。可见, 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 从字里行间去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然后深入浅出地把编者眼中的数学文本变为自己独特理解的文本, 用最简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运用简易的教学手段, 追求高效的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当下的数学课, 尤其是公开课, 成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大展示。声、光、电齐上, 图、文、像兼备。似乎不用现代化的设备, 该教师理念就落后, 这节数学课就陈旧, 于是, 出现了教学媒体唱响数学课的局面。有的课件五彩缤纷, 只是为了夺人眼球, 亮化课堂;有的课件动态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与思考的过程;有的课件只是小黑板的替身;有的课件成了教师向学生按部就班地灌输知识的大容器。只要我们吃透教材, 把握学生, 我们照样可以使用简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简约的课堂中, 得到有效的发展。曾有一位教师调查发现:中、高年级的数学课堂过多地使用花样繁多的教学手段, 不仅会引发学生的视觉疲劳, 还会削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同时还会增加一些额外的成本。我们在选择教学手段时, 不妨经济、实惠一些, 更多地考虑如何为教学内容服务,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实际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使用多媒体手段, 它能够使得课堂教学更为直观, 更有效地解决学习的重难点。因此, 从遵循“有效促进教学”的原则出发, 尽量用简朴、常规、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追寻返璞归真的本色课堂, 但并不意味着数学课堂教学手段即一支粉笔、一把尺、一张嘴而已。简约的数学课堂并不排斥现代教育技术, 而要“用在当用时”, “止于当止时”。
探索简约而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篇9
一、去粗取精, 勾勒简单明朗的教学主线
有效教学、效益课堂是数学教学的永恒追求. 但是由于部分“课时教学内容”编排量较大, 再加上有时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合理控制不够, 环节设计过于充足, 致使教学中各环节教学的重点不清晰, 目标不明确, 缺乏应有的层次和教学节奏, 出现了教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用心, 但教学效果差的现象. 因此简约化教学是解放教师、放飞学生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结构, 其运行的轨迹应是始于目标而又归于目标, 综合推进, 整体滚动, 将学科素养培育串联融合成整体. 这个整体滚动的轨迹就是教学主线. ”细想起来, 我们每堂数学课的知识教学任务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少或者说是比较单一的, 重要的是我们要弄清“主线”. 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在“认识分数”时, 就是紧紧将分数意义的核心本质“总数量平均分成了几份———分母; 表示其中的几份———分子”贯穿于学习的始终, 作为全课学习的知识“主线”. 导入环节设计从分1个苹果的1/4旧知开始, 然后过渡到分8个苹果、12个苹果的1 /4, 最后通过孙悟空大变身 ( 24个孙悟空的1 /3、56个孙悟空的1/8、96个孙悟空的1/12) 的挑战练习, 始终抓住这一“主线”展开, 层层推进, 环环相扣, 教学流畅、轻快, 效果很好.
数学课堂教学要走向简约, 有一条清晰的“线路”是前提和保证.“主线”明了, 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环节、取舍教学内容、考虑教学进程、有效组织教学时就有了根本出发点和终极指向, 课堂教学的结构和层次就容易清晰起来; “主线”扣紧了, 起转承接、轻重缓急就能落在实处, 课堂教学的动感和韵律也就自然而然显现出来.
二、教学素材精选妙用
许卫兵教师说: “所谓简约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是指对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素材选择、活动组织、结构安排、媒体使用等教学要素的精确把握和经济妙用, 使数学课堂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凝练、深刻, 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和高效. ”因此在教学中, 要真正提高课堂效益, 必须弃臃减肥, 实施简约和谐的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散乱、繁杂, 有些是因为教具、学具、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的大量、不恰当的使用, 挤耗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有些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到位, 偏离了重点和核心, 特别是多媒体的应用, 我觉得, 教学媒体要简单,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简约教学并不拒绝电脑等多媒体的介入, 但使用任何媒体都应该从实用和实效出发, 有时传统媒体的作用恰恰是电脑所无法取代的. 例如, 一次教学比赛, 某教师执教“圆锥的体积”时, 为了形象表达“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关系”, 上课教师精心制作了动画演示的课件, 模拟了体积转换的实验过程.
评课时, 不少评委都对此提出异议. 大家认为让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实物, 通过倒水或倒沙子亲历探究的过程, 比看动画演示更有价值, 因为动手实践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而课件的演示只能是一种“告诉”而已.
三、教学要彰显“本色”
数学课堂教学走向简约, 要求教师要学会做减法. 这种减法, 并不是简单地对教学素材、教学环节进行机械割舍, 而是要艺术地进行整合、提炼, 合理去除那些多余的环节、无效的程序.在“认识分数2”的教学中, 我们同样创设了有趣的问题情境, 很好地将猜想验证、比较概括、操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了渗透和应用, 寓丰富与简单之中, 印证着“简约而不简单”. 如果说扣紧“主线”、经济用“材”、调控有“效”较多指向数学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 那么, 彰显“本色”则更多地指向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本质, 指向数学学科的培养目标. 二者相辅相成, 互动共生, 缺一不可.
“话不在多, 到位就行”, 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简练深刻: 问题语言要导向明确、过渡语言要自然流畅、评价语言要扼要坦诚. 总之, 字字句句都要给学生以明亮清澈的感觉.
案例: 教学“可能性”时, 如果你问“抛3次硬币, 有1次正面朝上, 有2次反面朝上, 那么抛第4次硬币结果是什么?”不少学生都会选择“正面朝上”. , 理由是: 正面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 都是二分之一, 共抛了4次, 不就应该是正面和反面各2次吗? 所以, 第4次应该是正面朝上.
我在教学中, 先让学生充分讨论, 然后借用一句“硬币是没有记忆的”的数学名言对此作了点评, 简明、形象、深刻地指出:每一次活动都是一个独立的随机事件, 每一次抛硬币的结果都无法确定.
简约有效的课堂提问 篇10
课堂教学应是简约的
追求“简约”的课堂教学, 需要教学目标简明, 教学环节清爽, 教学重点突出, 教学形式朴实。确立简明而恰当的教学目标, 必须建立在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准确把握上, 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 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
以于永正老师的《“番茄太阳”》一文教学为例, 他在80分钟的两节课中只做了两件事情:一是读书, 二是解决一个问题——课文三处的“番茄太阳”有什么不同意思?换了一般的教师教学本篇课文, 还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如作者的前后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我”的心就觉得温暖起来?为什么“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可于老师怎么没有这样面面俱到, 这个放心不下那个放不下心呢?老子曰:“少则得, 多则惑。”有效的语文教学应该立足重点, 修剪“枝叶”, 舍得删繁就简, 善于“精选”、“精讲”, 只求一课一得, 人人有得。在循序渐进的语文训练中, 逐步习得语文能力。
薛法根老师说:“简单意味着在课堂上需要我们放弃一切与学生的学习无关的东西。有所为, 有所不为, 不必将每句话、每个句子都讲得那么透彻, 留下点余地和空间反而更美!”
课堂教学应是有情趣的
这里的“情趣”指的是情调趣味, 能引起人的好奇心或喜爱。心理学家认为, 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 人的潜能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快乐能使人情绪饱满, 快乐能让人精力充沛。学生在课堂上应是自由的、充实的、快乐的, 能享受思考的快乐, 共享交往的乐趣, 体验成功的喜悦。“情趣”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让他们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使他们心底的“学学好”变为“好好学”。习惯与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我们看看于永正老师在教《小稻秧脱险记》时的一个片段:
师:两个同学都明白了, 第二个同学表达得更好。词语一定要联系课文来理解。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 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 (大声读) 完了, 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你没有完, (生笑) 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
生: (喘着气读) 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 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完吗?我再给你喷洒一点。 (做喷洒动作, 全班学生笑) 你再试一试。
生: (小声地) 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 掌声鼓励。 (学生鼓掌)
师:这就是“有气无力”, 读—— (生“有气无力”地读)
恰当地运用教学幽默, 能使课堂轻松而富有情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能力。这样的教学, 诙谐风趣, 寓教于乐, 妙不可言。学海无涯“乐”作舟, 充满情趣的小语课堂, 对于童年的孩子, 不是一件美好的事吗?
课堂教学应是有效的
“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有效果。每一堂语文课都要以发展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 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活动。我们在课上要用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 (写字) ”十字真经, 紧扣“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八字要诀, 训练要扎实, 发展要深入, 这样的教学才能有效。
语文教什么?应该是教语言。我们应由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转变为关注“课文是怎么写的”, 牢牢扣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走进言语深处, 关注表达形式, 触摸语言文字, 咀嚼文字精髓, 感悟语言散发出来的独特气息。
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为例, 我认为关注点除了解读人物, 还得解读文本的价值。感知林冲和洪教头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应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但本文的价值不应只是这一个, 体会作者如何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 表现人物个性特点, 学习作者在写人方面的特点、方法更应值得教者关注。既然本文是选自《水浒传》, 那么以本文作为阅读媒介, 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也应理所当然成为本文的教学价值。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在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形成, 而其主要途径是言语实践。有效的读写训练, 必将是教给学生表达的方式,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注表达形式的训练。
一位教师对《鸟语》最后一段是这样处理的: (出示:“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 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 我尝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 学生自读, 并初步交流自己的理解。
师:前面的四字词语写出了鸟类的特点, 后面是写启发。 (重点词语显红)
师: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连续出现了“从……那里, 我懂得了……”相同的句式。
师:这样由3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就是排比句, 显得整齐有气势。那么, 就这些鸟儿给了我们启示吗?
生:不是的, 从后面的省略号中, 我们还知道还有很多鸟儿给过我们启示 (师出示三组词, 让学生连线, 并用“从……那里, 我懂得了……”练习说话。)
简约有效的课堂提问 篇11
【关 键 词】低段;构建;有效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45-03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识字写字仍是教学的重点。现行的教材识字量和写字量的增加,使得低年级阅读教学任务变得十分艰巨,既要进行朗读指导,又要进行识字写字教学,还要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如何构建简约有效的语文课堂?“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可以提高低段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它是低段阅读教学构建简约语文课堂的谋略。
一、清晰目标——目标简明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明确要集中。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学目标太多,不清晰;教学目标错位,不准确。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力求做到少而精,小而实。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目的,把众多的教学目标整合成一两个核心目标。当核心的教学目标完成了,那么其它的附属目标会在实现这个核心目标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实现。
如执教《小动物过冬》一课:
拿到课文,我第一步是熟读精思课文,第二步就是制订教学目标。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不妨先问问自己:这节课,学生将获得什么?“什么”便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初次,我是这样制定的: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会认生字,学写部分要求会写的10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懂得对好朋友要关心。
3.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相关的科普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我再认真钻研教材之后,考虑如下:(1)低年级应以字的教学为主,应注重强调学生“我会认”、“我会写”,所以目标中的“认识”我又改为“会认”。(2)识字写字教学原则是“音形义结合”,没有“义”的教学要求,就不全面。俗话说“字不离词”,识字写字教学另一个原则就是“在语言环境中进行”。(3)从面向全体学生来说,在“分角色朗读”前加上“学习”,改为“学习分角色朗读”。(4)“理解”和“初步了解相关的科普知识”是内隐性行为动词,难以观察、测量。如果再加上这么一句话:“能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这样就具有可操作性。于是,我重新制定了这一课两个课时的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会认“舞、聚、妹、藏、够、相”6个生字,重点关注“量、钻、藏、巢”的读音,根据字理识记字形,并能正确书写“商、暖、物、刮、量”。
2. 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填出相应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 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6个生字,会写“明、接、哥、钻、第”5个字。能结合课文内容,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商量、春暖花开、钻到、蜂巢”等词语的意思。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懂得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关心。
3. 理解课文,能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初步了解相关的科普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制定得准确、合适,表述得简明、清晰,不仅教师自己明确要教什么,也让学生明确要学什么和达到什么程度。那么,这节课就奠定了师生齐心合力奔向所要达到境地的良好基础。
二、精选内容——内容简要
精选内容就是为了凸显核心目标。有了清晰的教学目标,解决了“教什么”问题,我们就可以依据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要依据教学目标、文本内容以及学情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合理取舍。
1. 理解文本,言意兼得。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出:“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阅读教学不等于读懂课文,不能仅仅把着力点放在“写什么”和“为什么写”上,还应关注“怎么写”和“用什么写”,不能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上用力过多,还应担当起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任务,这才是学习语言的终极目标。
如在《狼和小羊》的课堂上,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写作顺序。在引导学生找到狼三次故意找小羊的碴,体会狼的“蛮横无理、穷凶极恶”,想象他们三次对话的不同态度和语气。追问孩子们:“三次对话内容如果换顺序写,能行吗?”孩子们从中体会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这样不仅是单纯地教内容,而且做到了“言意兼得”。
2. 学习方法,终身受用。“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给学生方法,使其终身受益。在低段,识字教学是重点。但往往是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学生识字回生率仍旧居高不下,这种“高耗低效”的问题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简单、机械识记方法学得快,忘得也快。如果我们在识字教学中能依据构字原理,那么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会是抽象符号,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较之抽象的符号识记,这样“讲”理的识字,则印象更深刻。
(1)运用字理,巧识字。识字方法固然很多,但无论哪一种都不能将字形与字义孤立起来。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坚持音形义相结合的原则,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对这个字的完整认识,才能正确使用汉字。如教学“大”“男”字,分别析解为:“人”跨腿伸臂(一)表示“大”,古代在“田”间出“力”劳作的是“男”。这样识记,是否很有趣?
因此,能运用字源理据分析识字最好不过。如,讲“妈、吗”字,鉴于学生掌握“马”之后,告诉学生它们还发“mɑ”的音。因为妈妈是女人,所以有个“女”字旁,“吗”是说话时带出的尾音,所以要加个“口”等。又如,教“闷”字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心”在什么地方?然后解释由于心被关在门里面,会感到很不舒服,就是很“闷”,所以这个字就读“mèn”。鉴于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以此加强学生的形象记忆。再如:初——用“刀”裁布是做“衣”的开始阶段,所以“初”是衣字旁而不是示字旁。还有:上小下大是“尖”;“不”“正”就是“歪”;太阳和月亮一起照射就很“明”亮;“小”泥“土”是“尘”等等。这样学生不但记住了字形,理解了字的意义,书写也不会搞错。
(2)巧编儿歌,辨字形。在识字的过程中,形近字有很多。怎样正确的区分呢?运用字理巧编儿歌是个好办法。我是这样做的:教学“渴”、“喝”、“歇”三个字,巧妙地运用了儿歌的形式进行记忆:“渴了想到水,喝水要用嘴,累了打哈欠,就要歇一歇。”分辨“泡、炮、饱、跑、苞、抱”,编成顺口溜:有水冒气“泡”,防火别放“炮”,有食能吃“饱”,有足可赛“跑”,未开花含“苞”,伸手相拥“抱”。 再如:学习“清、请、晴、睛、情”时,学生是这样编的:“有水才说清,有言才说请,有日天气晴,有目是眼睛,有心想事情。”如:“辩、瓣、辫、辨”我把它们放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认,然后编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言在中间是争辩,中间有点仔细辨,女孩丝线扎发辫,中间结瓜叫花瓣”。在区分“辛和幸”时,学生编儿歌:“辛苦一点,幸福十分。”学到了《狼和小羊》一课时,我让学生区别“浪、狼、娘、粮”,学生创编:反犬旁,大灰狼;女字旁,老大娘;三点水,是海浪;米字旁,是食粮。这样就为学生理解字义提供了语言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识字效果。
要说明的是由于汉字楷化和简化等原因,不是所有字都可以“强词夺理”,但就大部分汉字来说,还是有“理”可说的,我们就应依据其构字的原理进行解说和识记,“古为今用”。
3. 训练能力,促进发展。就低段阅读教学而言,语文课要有怎样的目标指向才能不纯粹“教课文”而做到通过课文“教语文”呢?这首先要求语文老师树立语文本体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低段阅读教学,我认为应着手于学生说的能力训练。
(1)关注语言形式——引导学生模仿说话。有些文章段落有相同结构,就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照样子进行说话。如,我执教《家》一课(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在引导学生通顺、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后,就句型…是…的…家。我重构了教材内容,后半节课分三个板块(联系文本、借用图片、脱离文本)引导学生模仿,进行打比方句子说的训练。
(2)关注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在学习课文《青蛙看海》第11自然段,“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后,教师启发学生想象:除了“累了、渴了”,青蛙登山时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有的说:“饿了找几个野果吃吃”;有的说:“热了到大树下乘一会儿凉”;有的说:“磨破脚了用草叶裹好再跳;滑倒了爬起来继续向上跳”……既训练了语言,又体会了青蛙的不易。
三、有效设问——教法简洁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1. 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教学《人有两个宝》,上课伊始,可让学生质疑提问:人有哪两个宝?为什么说人有两个宝?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在学习文本时,他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解决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
2. 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如,执教《秋姑娘的信》一文,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秋姑娘的信写的多吗?”生答:“多!”(出示原文最后一句: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你从哪个字词知道秋姑娘写了很多的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全、都”。“你还从哪个地方知道秋姑娘写了很多的信?”“我从‘片片’知道秋姑娘还给其他很多好朋友写了信。”(出示原文第一句: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汪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都”、“全”、“片片”这些字词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拓宽学生思维,想象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会写些什么呢?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
3. 抓时机提问,发挥学生想象的空间。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而体现重难点,在“节骨眼处”巧妙设置的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课上到最后,教师可以这样向学生发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小壁虎以后尾巴再断了,它还会去借尾巴吗”这种问题既紧扣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总结,又超出了课文本身的内容,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
“观念决定行动”,教师只有明白了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怎么教,语文课堂才会清楚起来。最终,实现简约有效的理想课堂。
参考文献:
简约有效的课堂提问 篇12
一、复杂化的目标设置
我们知道, 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系统化、具体化, 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教学目标也是教学设计的依据, 其地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学目标应当全面、合理, 要体现个性差异.但具体到谋一节课, 我们有些老师往往把会把教学目标定得太大, 过于复杂.
【案例】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
课标里的教学要求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知道平年与闰年以及各月的天数.但有些老师却设计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能灵活计算事情发生的经过时间,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有甚者让全班学生大量练习类似这样的题目“6月1日是星期四, 老师去北京出差, 6月20日回来是星期几?”大多数学生往往摸不着边际.殊不知, 这样拔高难度, 结果是学生学得吃力, 还会产生厌学情绪.如此达不成教学目标就不是学生的能力问题, 而是目标设计本身的问题了.
二、复杂化的情境引入
新课程改革以来, 课堂导入一般是通过一些教学情境来实现的, 但是, 教学情境是一种手段, 并不是最终目的, 正确利用, 锦上添花;利用不当, 适得其反.课堂导入成功与否, 直接关系整堂课教学质量, 而我们有些课的导入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案例】一教师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 借助于多媒体创设了一个导入情境, “小熊超市”.好多小动物购物, 画面非常漂亮.然后问学生:“你们想买什么呀?”“想不想当售货员?”……课堂气氛热闹非凡, 忙得不亦乐乎.十几分钟的课堂黄金时间过去了, 却还没有切入正题.看得出来, 上课老师是精心设计的, 也是精心制作的, 却万万没有想到, 老师这么煞费苦心的设计、制作又取得了什么样的课堂时效呢?
好的导入需要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挖掘、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对教法灵活掌握的基础之上.课堂导入既是一种艺术, 也是一种创造.因此, 我们每位教师要精心设置课堂导入, 做到导得精, 导得实, 导得巧, 导出学生的活力, 才能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三、复杂化的过程推进
教学就在于要把构造知识的过程引入课堂,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和在教师指导的条件下重建知识.但在实践中, 我们不能片面地为了“过程”而“展示过程”, 将“过程”无限放大.
【案例】一位教师执教的数学三年级“口算乘法”时, 课堂中出现了这样的教学情况.
300×10的教学, 学生已经通过多种方式掌握了计算方法:
生1:300×10=3 000, 因为300×1=300, 10后面还有1个0, 所以再添上一个0是3 000.
生2:300×10=3 000, 先算3×1=3, 因为300和10后面一共有3个0, 所以添上3个0是3 000.
生3:30×10=3 000, 因为10个100是1 000, 10个300是3 000.
老师又要引导学生把10分成1和9、2和8、3和7……, 来进行计算, 与过去相比, 这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但在欣喜之余, 我们却明显感受到, 这课似乎又走进了一个新的烦琐化技术主义误区.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简单地认为提倡“算法多样化”, 算法就应越多越好, 越多越体现课改精神.殊不知, 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四、用简约代替复杂,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完美的课堂教学, 是每个教师所追求的, 在实践教学中, 课堂应回归简约.简约的课堂以学生为本, 教师和学生生活在简约、轻松而又深刻、自由的学习环境中, 体验思考带来的快乐, 发展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新课改倡导的课堂应该是简单而真实, 简单而实用, 简单而实效.教师应把课上得简单一点, 实在一点, 深刻一点, 让课堂回归真实.
到底如何做到简约呢.先来看一个颇具幽默的故事.英国一家报纸曾举办了一项高额奖金的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 载着三位关系人类兴亡的科学家.第一位是环保专家, 他的研究可以拯救很多生命, 帮助人们摆脱因环境污染而面临死亡的噩运.第二位是原子能专家, 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原子战争, 使地球免于陷入被毁灭的境地.第三位是粮食专家, 他能在不毛之地, 运用专业知识成功的种植谷物, 使几千人脱离因饥荒而被饿死的命运.此时热气球即将坠毁, 必须丢出一个人以减轻载重, 使其余两人得以生存, 请问该丢下哪位科学家?
问题刊登后, 因为奖金的数额相当庞大, 各地答复的信件如雪片飞来, 络绎不绝.在这些答复的信件中, 每个人皆尽其所能, 极尽其想象, 甚至还有人海阔天空地阐述他们认为必须要丢下哪位科学家的见解.但最后结果揭晓, 巨额奖金的得主竟然是一个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将最胖的那位科学家丢出去.小男孩睿智而幽默的答案, 令许多人愕然, 也使那些大人们顿开毛塞.正是由于我们用成人的眼光、固守的思想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才没有获得成功, 课堂教学也应该如此.
简约是课堂教学有效性一种深刻的表现.首先, 简约的课堂要求教学内容“精”, 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做到“读懂教材”,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 从知识的学习中提炼出学习的方法, 从方法的感悟中领略思想的火花.内容的简约是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 从知识的源头揭示思维活动的过程.其次, 简约的课堂要求教学环节“简”, 注重学习的整体性, 简化教学内容, 简化学习过程的细节.再次, 教学中体现教学方法的“活”, “活”的教学方法首先表现在“活用”教材、“活化”教学内容.简约的课堂追求的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对思想方法的把握, 对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 以及对美的鉴赏.简约是一种智慧.简约不等于简单, 它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只有在简约的课堂中, 我们才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 才能给自己更多的释放, 把自己从繁琐的教学步骤中解脱出来, 才能让我们在课堂中有“闲暇”去琢磨学生的所思所想, 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