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课堂提问

2024-09-22

有效的课堂提问(精选12篇)

有效的课堂提问 篇1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 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 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数学课堂波澜起伏,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本文通过几个课堂教学案例, 谈谈对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明确课堂提问目的, 遵循提问设计原则

1. 提问语言精练, 指向明确。

要使课堂提问有效, 首先问题必须指向明确、针对性强, 不能不着边际、过于空泛, 使学生不知从何回答。如, 教学“克和千克”第一次试讲时, 课伊始, 我让学生比较在桌上各种物品的轻重, 提问:“你能找出这些物品的轻重吗?”由于问题含糊, 学生不知从何回答。第二次试讲时, 问题改为:“你能从这些物品中找到最重的吗?”学生们一个个都积极参与, 回答正确。于是接着问:“你能从包装袋上找出它的重量吗?”“2千克”, 学生们也都答对了。于是我又问:“你还能找到其他物品的轻重吗?”“5克”“10克”“100克”“500克”学生们争着答。于是我又问:“为什么有的物品用克、有的用千克来表示?”“重的物品用千克、轻的用克来表示。”全班学生都这么大声地说出。就这样顺着孩子的话, 找到本节课的“课眼”。

2. 提问时机恰当, 问题少而精。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 学习的起点。课堂的提问不是为问而问的, 应把握时机, 诱发思考。如, 教学“位置与方向”时, 教师让两个学生面对面做拍手游戏, 结果两人为哪边是“左边”争论起来。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他们两个的左边不一样呢?”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3. 问题难度合适, 难易适度。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二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三是考虑问题的解答距。如, 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的导入时我问:“请同学们把手中的吸管剪成三段, 头尾相连, 会得到什么图形?”“为什么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如果让两条短边继续长, 长到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 能围成三角形吗?”“如果让一条短边继续长, 长到一定的长度, 能围成三角形吗?”“如果让两条短边继续长, 长到和大于第三边时, 能围成三角形吗?”通过适度的问题,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经历动态的操作过程, 并明白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道理。

4. 问题设置疏密相间, 留给思考的时间。

在教学中, 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 问题的设置疏密相间, 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 教学“克和千克”的进率时, 我问学生:“不用秤称, 2包500克的盐有多重?”“500克+500克=1000克。”“那我称一称, 刚才我们这台秤是用什么做单位?”“千克。”“对, 那现在2包盐称的结果是多少?“1千克。”“那么1000克和1千克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等号。”就这样学生们在老师留给的时间中思考, 找到答案。

5. 答题评价及时, 客观正确。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要做好及时、客观、正确的评价。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 应及时给予肯定, 再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当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确时, 教师要肯定正确的部分, 而后接着问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或建议”;当学生的回答错误时, 教师可用婉转的语言采取探问、转问或重新设问等教学处理策略, 也能让回答错误的学生“体面”地坐下;当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 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善于接纳学生的新观点, 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尽情绽放。

二、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选择恰当的提问形式, 提高教学效率

1. 直问:

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 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为什么”等。如, 教学“倒数的认识”时, 在巩固练习中出示“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0.6、23、1.4、23、0、1”。学生看清题目后, 教师先进行如下提问:“这组数中, 你最喜欢 (最不喜欢) 求哪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2. 曲问:

为突出某一原理, 逼向原理, 从问题另一侧面寻找契机发问。如,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 课始, 出示一个苹果, 故意一大一小切开问学生:“老师要把这个苹果分给两个同学, 这样分公平吗?”生:“不公平, 要平均分, 一人一半。”我又说:“那能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苹果吗?”大家都不说, 我接着指出:“可用分数21来表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21这样的数。”揭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3. 反问:

针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或错误症结适时进行反问, 使学生恍然大悟。如, 教学“可能性”时, 在验证4黄1白的摸球游戏中, 学生们的猜测是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些, 大部分同学经过实验都同意这个结论, 于是我反问:“一共摸6次, 有没有摸到3黄3白的结果。”“有。”生答。“那为什么不抗议这个结论呢?”生答:“因为这是运气。”“对!”我立即接他的话说道:“在数学里, 我们称它为‘偶然性’。”就这样, 学生们突然明白了一个困扰在心中的疙瘩。

4. 引问:

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 需要疏导或提示时, 在关键处发问, 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如, 教学“鸡兔同笼”时, 师慢慢地疏导:“每增加一只兔子, 脚的总数就———”生答:“增加四只。”师:“这样假设全是鸡, 脚的总数多出几个两只———”生答:“就有几只兔。”师:“假设全是兔, 脚的只数不够几个两只———”生答:“就有几只鸡。”

5. 追问:

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 针对问题的更深处再发问, 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解释其算法原理”等。如教学“对称”一课时, 教师问:“为什么你觉得这几只蝴蝶、蜻蜓不美丽?”生答:“因为它们左右不对称。”师追问:“那你觉得怎样的图案才叫对称?”生答:“要像蝴蝶, 可以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的、一模一样的。”教师立即肯定他们的答案, 说得真好, 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对称”。就这样, 在老师的追问下, 导入了新课学习。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着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的有效提问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和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对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有效的课堂提问 篇2

----听“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的,是传授知识的媒介。今天听完马龙老师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报告,感触颇深。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

然而,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

一、内容简单、时机不当、缺乏开放性、只针对少数学生、缺少反馈评价等。这些不足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精心设计提问内容

设计恰当的空间是有效提问的基础。有一位学者曾说过:我们提倡“大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是从发展学生的思考出发的,我们又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是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的。这就是说“大问题”,首先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大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中,问题“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还有一个有趣的规律,请大家观察课本中的四个比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个大问题要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解决。另一方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问题直指“两个内项”、“两个外项”的规律,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直奔“主题”,产生思维碰撞,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从而确保有效教学时间的利用率。

二、准确把握时机是有效提问的关键。

在恰当的时候提问,实际上起着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时机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教师应注意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遵循提问的时机,并在提问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富有思维含量是有效提问的保障。

课堂提问,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开启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课堂提问,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也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体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那种“听明白了吗?”、“是不是?”、“同意吗?”等简单并机械的问题,表面上看师生互动、活跃流畅、热热闹闹,实际上思维含量低,多数学生并未深入思考,只是随声附和,难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和认知的参与。因此我们培养学生不盲从,善于检查评价,善于发现和纠正错误的良好品质,使课堂生成自然、深刻、精彩、有效。

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篇3

[关键词] 课堂;提问;有效策略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围绕教学重难点提出一系列问题。课堂提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课堂提问的价值所在

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上,老师们的每一次有效提问都是给学生不断学习的机会,都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1.课堂提问是师生间交流不可或缺的方式,也是实现动态生成的重要方式,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课堂提问是常用的课堂组织形式,它常常是各个教学步骤之间的行为链,使各个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

3.课堂提问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提问可以捕捉学生的学习动态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二、课堂提问的常见误区

教师课堂上的提问是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但深入课堂却发现在看似活跃的气氛下,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比例却很低。

1.提问深浅不当

部分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次交流,例如“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看似热闹,却华而不实。反之,也有部分教师设计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畴,结果造成了课堂中的“冷场”现象。

2.提问游离重点

突破重难点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但在课堂中,笔者经常发现部分教师没有精心设计提问,课中的问题指向不明,游离重点,造成学生答非所问,背离问题的原意,无法达到提问的目的。

3.提问过多太散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一些教师误认为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就是老师提问学生答。于是“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一堂课下来,问题数十个,常常一想起就问,问得学生手忙脚乱,整堂课教学缺乏主线,降低了课堂效率。

三、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1.让提问明确方向

课堂提问是在一定目的下进行的,提的问题只有目的明确,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有效的课堂提问要落实教学目标,使学生思维上受到启迪,为学生打开快乐学习之门。所以,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提问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抓教学的重难点,在知识的疑难点上提问,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应该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掌声》一课教学,可以抓住“掌声”这个题眼进行问题设计,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1)初知大意: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

(2)梳理脉络:课堂上响起了几次“掌声”?(研读描写掌声的句子。)

(3)深入研读:英子的表现在“掌声”前后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画出描写英子动作和神态的相关句子。

(4)提升总结:在你眼中,“掌声”意味着什么?

整堂课以“掌声”为主线进行问题设计,各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领学生在了解掌声的基础上,进行两次“掌声”的对比研读,再一步步走进英子的内心,感受英子在鼓励的掌声中前后发生的变化,最后升华成自己对“掌声”的感悟。有效的问题设计既抓住了课文教学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有效落实了教学目标。

2.让提问凸显层次

在明确提问目的的基础上,课堂提问还需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来设计,并通过设疑、解惑,最终使学生实现能力和知识由“现有水平”向“期待的发展水平”迁移。因此,设计的问题应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桃子的目的。

例如《用心灵去倾听》一文中的“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中可以利用铺垫性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渐读渐深。

(1)触摸文本:苏珊是怎么安慰我的?

(2)寻根求源:是什么原因让苏珊说这番话的?

(3)感情诵读:那苏珊是怎么知道汤米很伤心的?她从我的话中听出了什么?

(4)情感升华:苏珊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金丝雀死了呢?这说明了什么?

(5)写法梳理:文中还有和这句话相似的句子吗?她到死还给我留言,说明了什么?

案例中的课堂提问循序渐进,问题的设置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抽象到具体,步步推进,层层深入,一步步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寻找问题的本质,剖析作者的写法。

3.让提问启迪思维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好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积极发现、思考、探索,具有启发作用,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

例如《赤壁之战》教学中,可以围绕人物的作用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议”中“读”“找”,完成对课文的深入解读。

(1)走进故事:初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理解大意后,理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周瑜、黄盖、曹操。)

(2)走近人物:你觉得这三位主要人物中谁在赤壁之战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什么证据呢?

(3)走出故事:读了《赤壁之战》你有什么感受?

案例中的第二个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说法,学生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甚至会形成辩论赛一样的场面。教师对捕捉到的课堂生成性问题伺机点拨,发现亮点,既让学生各抒己见,学会探究读文的方法,又让学生通过对比整理获得了最佳思维方法,真是一举两得。

4.让提问展现魅力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课堂提问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除了要注意针对性、启发性、多元性,还需注意提问的趣味性,提问方式新颖别致,学生听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能引起积极思考。对于抽象的、枯燥的知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或较易感知的事物现象入手,巧妙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思索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在执教《香港,璀璨的明珠》时,教师指导学生从购物、饮食、游玩和夜景方面对香港进行全方位介绍后,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导游情境,每位学生当香港的小导游,以文章内容为香港资料,读文思考:你认为香港的哪些地方最吸引人,必须介绍给游客的?请你结合文字和图片资料整理导游发言稿并介绍给大家。课中,问题虽简,但是孩子们饶有兴趣、耳熟能详的,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冲动,学生在积极的查找、比较、探究、发现中亲密地接触了文本,并整合了文本资料,以导游的身份讲解得绘声绘色。其实,只要有了学习的动力,就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而巧妙的问题设计,就像一把金钥匙,能让学生打开学习的大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篇4

一、要遵循提问的原则

1. 精心设计问题。

课堂提问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 这样可以避免提问的随意性、盲目性, 提出的问题不应过多、过简。过多, 会使学生无所适从;过简, 不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提问的目的。

2. 要善于启发诱导。

提问前, 教师要交代说明, 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最佳状态。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 才能根据所提问题迅速地做出正确的回答。

3. 难易应适度。

教师对问题要有充分地估计。过难, 易使学生产生惧怕心理,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过易, 则不能正确估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意广泛性。

提问应针对全体同学, 不可将课堂变成对“尖子生”的提问, 以免挫伤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对难度较大的问题, 可由程度较好的学生完成;对一些简单的问题, 要充分发挥中下等学生的积极性, 为他们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 使他们都能参与, 共同提高。

二、提问的策略

1. 提问要少而精, 合理设计提问点。

提问少而精, 即教师提问要抓住知识的关键和本质, 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坚决不提两个问题, 能直插主旨的就不绕弯子, 坚决克服“一堂皆问”的低效提问方式。要做到课堂提问少而精, 就必须找准设问点, 在关键和该设疑之处设计问题, 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 提问要精心设计, 目的明确。

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 要精心设计, 合理规划, 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 并且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 这是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的先决条件。课堂提问的目的要服从于教学目的和任务。

提问要精心设计, 不仅要对问题的内容精心设计, 而且对提出问题的形式也要精心设计。首先, 要求教师在提问时对问题语言表述上做到清晰、具体、通俗易懂。其次, 课堂教学的提问应善用各种形式, 尽量避免“是不是”、“为什么”、“是什么”等刻板的句式设疑。教师要创造一类问题多种问法的变式, 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增强提问的趣味性和答问的积极性, 善用各种形式发问也能体现出教师问题编拟的策略和深度。最后, 教师提问的语速应适当放慢, 发音要清晰, 如有需要, 可重复所提的问题。

3. 提问要难易适度, 具有逻辑性。

提问前, 教师必须对所提问题进行推敲和研究, 要把握好提问的难易程度。在课堂上, 提问太难, 学生大都不能应对或普遍应对错误, 这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阻滞教学进程, 还会破坏教学氛围, 不利于后续教学;问题太容易, 也会从另一方面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不利于启发智慧、提高能力, 同时还会降低学科教学的挑战性、科学性, 影响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

编拟难易合度的问题应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跳”就有一定难度, 难度来自问题的内容与学生现有认知的冲突, 这种冲突诱导激励学生“跳”。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 通过一些影响学生认识能力的问题来引起他们的主动性, 引导他们获得新的认识和产生新的思想。另外, 编拟难易合度的问题应注意从课文细微处、学生易忽略处着眼, 从具体的思维路径导向着手, 将一个大问题分割为几个小角度切入, 编制形难实易的问题。

4. 提问要面向全体, 因材施问。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 然后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 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积极参加思维活动, 促使每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提问时, 对优秀学生可以合理拔高提问的难度, 对一般的学生可以采取逐步升级的方式, 来慢慢提升问题的难度;对差生可以适当降低提问的难度。

5. 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发展地评价学生。

倾听是一种对话, 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 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其策略是, 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开放性, 教师针对开放性的问题, 一定要坚持答案的多元性, 对学生不同的答案, 特别是标新立异的, 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 采用描述性和发展性的评语, 即使学生的答案不正确, 也可以就他的过程, 如回答问题的勇气、声音的洪亮等作出鼓励, 慎用终结性评定和判断性结论, 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使其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6. 要把握课堂提问的“点”。

(1) 题眼之处, 设问引思。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它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 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 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 或是贯彻全文的线索。教学时, 可以从课题入手, “借题发挥”引导学生“顺藤摸瓜”, 理解课文内容, 树立全篇着眼的意识。

(2) 反复之处, 设问引思。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重复 (反复) 的修辞手法, 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和深沉。在这样的地方设问, 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感情内容。

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篇5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巴尔扎克也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技能,更是调动学生深入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不仅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也是每个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许多教育家也认为,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

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少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过多过细,启发性不强;或者问题太难,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还有的问题设计指向性、目的性不强,课堂教学难以达成预定的目标。教师是引疑的主导者。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我经过实践探索,认为语文课堂有效提问应做到:关注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关注文本:提问紧扣文章要点,提问注重学法指导。

一、提问关注学生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着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关注学生,设计的问题应引起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1.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精彩的提问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究知识、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内心会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一种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哪吒闹海》一课时,我先课件出示动画片“哪吒传奇”的主题曲,同学们聚精会神地看着画面,听着熟悉的旋律。一曲未完戛然而止,我说这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动画片,小朋友都喜欢看,从这部动画片中我们认识了性格鲜明的哪吒。今天这个小哪吒走进了我们的课文,看看文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怎样的哪吒?神话故事学生本就喜欢,经过教师这么一问,学生都想知道文中的小故事,都想了解故事中的小哪吒。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课文的劲头十足,很快地就投入文章的朗读中。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样抓住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较轻松地掌握知识。2.提问发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文章重难点处设疑,改变提问形式,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的碰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告诉小朋友要时时处处都应该严格自律,遵守社会公约的道理。如果读了小故事就把这个道理强塞给学生,他们对这个大道理理得清,说得顺吗?我想那也只是囫囵吞枣,不解其味。那么怎么办?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汤姆,第一次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你会放掉吗?联系课文谈谈你的观点并且说出理由来。

生1:我的观点是不放掉,因为这是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以前没有钓到,可能以后也不会钓到。

生2:我反驳,我觉得应该放掉,因为现在不是钓鲈鱼的时间。

生3:我不同意,我觉得可以不放,文中说:月光下没有渔舟,也没有钓客。说明这周围没有人看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时间不对也是可以留着不放掉。

生4:我补充:从“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汤姆还是不愿意放掉的。作为父亲要支持孩子的意见。

生5:反对!父亲根本就不支持汤姆的做法。因为爸爸用低沉的声音对他说:“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还有爸爸用斩钉截铁的口气说:“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可见爸爸在教育汤姆要遵守社会公约。

生6:可是当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的时候,爸爸在一旁微笑着,投来赞赏的目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爸爸对汤姆的赞赏,也是对汤姆的肯定。

生7:不对!那个时候爸爸还不知道汤姆钓到的是鲈鱼。爸爸赞赏的是汤姆钓鱼的技术,而不是同意他把这条鲈鱼留下。

生8:这条大鲈鱼是汤姆钓到的,决定的权利应该是汤姆爸爸的话可以不做参考。

同学们联系生活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有意思的是班级里大部分的同学都舍不得把鲈鱼放走,文中的汤姆还是很遗憾地把大鲈鱼放生了,汤姆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社会公约制约着我们大家,一条鲈鱼是小,遵守道德品质才是大。

思维是人发展的内核,是情感态度与行为方式的心理基础;思维也是知识与能力的桥梁。课堂上通过提问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水上飞机》是一篇科普通话,向我们介绍水上飞机的种类、作用,有水上运输机、水上灭火机、水上战斗机等。同学们,现在科技非常发达,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如果你是设计者,你会设计什么功能的水上飞机?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同学们议论纷纷:

有的说我要让它来清理海里的垃圾。有的说我要让它去海底探险 有的说我要让它在海里捕鱼

还有的说我想让他能在水中隐形,如果有敌人过来我们可以打他个措手不及。

„„

同学们的想法还真多啊。,联系平时生活,想出一个个奇妙的点子,创造许多个性化的水上飞机来。《窗边的小豆豆》里小林校长说放飞孩子们的思维,他们的想象远比成人来得好。

活力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应该发散的、活跃的,敏捷的。语文课堂上有效地提问可以激发孩子拓展思维,从不同的方面来思考问题,达到学生个性地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提问关注文本

文本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学生实践语言文字的媒介。教师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学会学习方法,培养语言实践能力。1.提问紧扣文章要点

教师在对文本进行钻研后,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对文本内容教学梳理后,精心设计几个开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

在教《狼和鹿》这篇课文时,因为狼的凶残,鹿的温顺,大家比较喜欢后者。而这篇文章的结尾处却告诉我们狼是功臣,鹿是祸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狼对谁有功?鹿又祸害了谁呢?在文章的主要内容处提问,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文内容,找到相关的原因,理解课文。

又如《花瓣飘香》一文中作者夸赞这个女孩: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懂事”是课文的中心,理解小女孩的懂事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这里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从哪些语句看出这是个懂事的小女孩?同学们纷纷举手交流画出相关的语句: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这是爱护花草懂事的好孩子;“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这是照顾生病的妈妈懂事的好孩子;“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这又是孝敬父母懂事的好孩子。真是一群聪明的好孩子,从课文的相关语句竟总结出不同层次的“懂事”来。2.提问注重学法指导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样建构主义也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之前如果已经具备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那么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比较容易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提问应注重学法指导,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课文《李广射虎》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这样的课文我们在以前也有接触过。上课伊始,我们从文章体裁入手,说说文包诗的特点,“文包诗”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这样的课文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学生迅速回想着,有《游子吟》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以前我们怎样来学习这样的文章呢?学生沉思片刻有的说诗句的意思文章中都能找到,有的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来理解古诗的含义,有的说文章学完了还要朗诵古诗。学生说的可真多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一一板书,经过稍加整理,本节课的学习思路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即借文学诗。有了这样的知识结构,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学生显得非常从容。按照大家说的方法进行本课的学习。一堂课就这样在大家自主学习合作分享中结束了,下课了有的同学还说这节课的时间怎么这么短呀?

有效的课堂提问 篇6

一、传统课堂提问的误区

由于旧的观念与教学方式使传统课堂提问存在许多缺陷,致使其积极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更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认识传统课堂提问的缺陷,避免走人误区。

1.重讲轻思。传统课堂提问重在“助讲”,注重为教师“讲解”服务、为“灌输”作铺垫,教师只注重制造悬念,让学生产生知识疑惑与思维障碍,而不注重在提问的同时提供相关信息,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提问的目的不在“促思”,而只是让教师的“解答”或“灌输”顺理成章。

2.主体偏失。传统课堂提问的主角由教师担当,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答问题,基本上由教师大包大揽。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具有发散性与开放性的问题,更是由教师唱独角戏。学生面对问题总处于被动地位,必然会使他们缺乏问题意识,缺乏发现、提出、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功能泛化。由于传统课堂提问偏重教师,故教师常将其功能泛化,将其变成惩罚、刺激学生的工具。这使得课堂提问不是偏易,学生无须思考便脱口而出,就是过于深难,学生面面相觑无从下手,难以起到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作用。

二、改进传统课堂提问的途径与策略

传统课堂提问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不能“思”,其问题要么偏难,要么忽视为学生提供信息引导或思考时间,忽视为学生提供“思”的条件;二是让学生不想“思”,其问题不关注学生需要,或形式单一、枯燥乏味,或过白过露、幼稚肤浅。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进课堂提问方式,使课堂提问从“助讲”转向“促思”,使学生想“思”、能“思”、善“思”、乐“思”,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转变观念,由视提问为质疑工具向视提问为促思手段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能“思”善“思”提供前提。传统教学视课堂提问为教师质疑的工具,只注重问题的深难,而忽视培养学生分析与解答问题的能力。要让其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由视提问为质疑工具转向视提问为促思手段。教师课堂提问不仅要注重问题的思维价值,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还要注重通过提问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与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问”与“思”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在解答问题后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如针对学生的回答我再度发问:“你是如何形成这一解答思路的?”促使学生通过反思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掌握同类问题的解答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由重获取答案转向重探索思维规律、体验思维过程和掌握思维方法。

2.转换功能,由重“助教”向重“激学”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想“思”爱“思”提供动力。传统课堂提问重在“助教”,要消除这一缺陷就需要我们转变提问功能,使其由重“助教”转向重“激学”。教师课堂提问要在有效激发学生需要的基础上选择提问的内容与时机。提问要扣准学生需要,扣准教材的重难点、知识的易错易混点、学生的疑惑与思维阻滞点、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相关联的社会热点等;提问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形成层次,由浅入深,要结合学习中的不同阶段构成问题板块,环环相扣,引领所有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如阅读前提出导人性、启示性问题;阅读后提出思辨性、变通性问题;在学生讨论有争议时提出导向性、引领性问题;在对话中发现学生认识有偏差时提出反驳性、质疑I生问题等。这样就会形成一条问题链,使教学以问题为线索,不断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

提问:浅谈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7

目前课堂教学中, 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很多问题, 如上课一开始的复习提问相当是上一课概念的罗列, 浪费时间, 又养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 随意性大、随口一说, “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 粗效提问, 缺乏层次性, 对较难的问题没能铺设好台阶, 提出的问题学生难以回答, 主体错位, 教师教得苦, 实效性不高, “个性缺失”问题太滥, 什么都要问, 学生学得苦, 那什么才是有效提问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课, 既要备教材, 又要研究学生, 集体备课与个人复备相结合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既要做到胸中有教材, 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既要考虑知识传授的严谨性, 又要考虑学生活动的趣味性, 既要注意优等生的能力发展, 又要照顾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在全局观念的指导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往往是有效的, 能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能让学生在兴趣上得到发展, 思想上受到教育, 情感上得到熏陶, 思维上受到启迪, 能力上得到提高。常常听学生说, 物理上课听得懂, 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 我已强调多少次了, 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 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 茫然不知所措, 解题时张冠李戴, 死搬硬套, 表述时逻辑混乱等, 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一个全局观念, 只重视备教材, 而没能静下心来认真备学生, 所提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 在物理教学设计中, 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 问题的提出要紧扣教材, 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实际, 备好两头课 (教材, 学生) , 重点、难点突出;注重集体备课, 同备课组的教师做在一起, 共同挖掘教材, 以问题为契机, 精心设计, 释疑解惑, 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集体备课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共同学习, 它可以集中智慧、整合经验、共享资源。使课堂提出的问题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语言更精炼。而个人在复备时再一次把知识和学生个体进行整合, 使课堂提问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二、打造和谐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提问的目的在于点拨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必须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大胆参与, 积极举手, 不因对错而顾虑。首先教师应面带微笑, 语言要亲切、幽默风趣、态度要和蔼可亲, 对回答好的优生要肯定、赞扬, 对成绩差的或回答不太好的也要及时给于鼓励与评价。这样长久坚持下去学生参与课堂回答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教师的课堂提问才会落地有声, 收到实效。然后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注意力, 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点。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往往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 , 精心设计出适当的问题, 循序渐进, 就能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差错人皆有之, 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 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 不断引导, 使学生恍然大悟, 留下深刻印象。

三、提出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面向全体

课堂提问要切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水平,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所提问题应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要追求全体学生的全员参与, 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 有所收获。这应该是高效课堂一个最根本的要求。课堂教学中, 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 他们需要的问题也不同, 因此课堂提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做到深浅恰当, 难易适中。作为教师, 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 善于提出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 或者同一个问题鼓励有不同层次的回答, 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都能在课堂提问中展现出自己的心智。如, “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有什么异同”等不同类型的问题应该合理分配给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 可让每个学生都有言说的机会, 获得成就感;对同一问题鼓励有不同的回答, 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各有所获。提出问题和选择答问对象时要根据不同对象区别对待, 让每个琴键都发出它自己的音响, 合奏出和谐的旋律。好的课堂提问就像枝头诱人的果实, 既非伸手可得, 又非高不可攀, 而是跳一跳就能得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不少教师教材钻研不可谓不深刻, 理解不可谓不透彻, 问题设计不可谓不新颖, 最终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 发言质量也让人不敢恭维。究其原因是设计提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对学生估计太高, 教师又缺乏铺设台阶搭好梯子的能力, 导致课堂陷入僵局或是成了某几个尖子学生的能力展示台。

学生回答问题是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有对错之分, 也有合理不合理之别。物理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概念规律, 而且更重要的是能灵活应用到对现象的正确解释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因此, 教师点评问题时不能强求正确的答案, 更不能把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学生, 因为“发现问题和系统的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决答案更为重要”同时教师点评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见解、疑惑、问题, 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评价。当学生还不敢发表见解或提出问题时, 教师应多鼓励他们, 激发他们的信心与勇气, 并尽可能的启发或在提问方法上给予点拨或引导。如果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由于时间限制解决不了, 也可在课后继续探究。这样做既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 又让他们体会到获取成功的快乐, 这种成功感也会驱使他们产生进一步求知的愿望。好的课堂教学讲究前后呼应, 讲究起承转合, 讲究生动流畅的美感。而以上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严谨、连贯的课堂提问来实现的。好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教材特色与教者思路的完美体现。听课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提问设计上贪多求全, 或抛开教材与学生实际刻意标新立异, 虽然花样百出, 却让听课的学生甚至听课教师一头雾水, 不知所云, 简直越听越糊涂。因此, 要想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痛痛快快, 首先教师本身提问的思路要清清楚楚, 只有建立在清晰基础上的创新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采用不同的方法, 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 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 即使是同一个内容, 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 也要注意转换角度, 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 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 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 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的成败, 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 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 而在于学生质疑, 评判了多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是的, 促进学生思考问题, 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 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 教师提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发学生自主地发问。

有效的课堂提问 篇8

一、精心设计问点,提升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依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推进整个提问环节的顺利进行,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备课时应充分利用教材,悉心了解学生,在大量的数学知识内容上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在设计问题时做了以下尝试:

1.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平移”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一组全部由平移而形成的美丽图片,我向学生提问:“大家看这些图片漂亮吗?”学生答:“漂亮!”我继续提问:“你们为什么感觉这些图片漂亮呢?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时,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地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这种教学形式和提问方式使学生对平移知识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整个教学课堂学习氛围浓郁。

而后,我又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了几个简笔画图形,并提问学生:“大家可以用平移把这几个图形创作成一幅画吗?”学生答:“可以!”学生在创作时都非常认真。学生一边作画,我一边提问:“平移后的图形可以与原图形重叠吗?平移的方向有限制吗?……”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又上升到一个高度。

2.根据教学的易、难点设计问题点

以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材45页的探究题为例,我由易到难、逐层递进地向学生提问。在课程开始前我先向学生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哪些?”这个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知识,并为知识的实际运用做好铺垫。班级里有几名学生说出了所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 因式分解法,此时我把这几种方法的公式一一列在黑板上,以便于学生解题时对知识点查阅并加深记忆。

接着,我又提出问题:“谁能说一说我们上节课总结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呢?”此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解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时,首先应仔细阅读题目, 弄清楚哪些条件是已知量,哪些条件是未知量,然后再设定未知数,根据要解答的题目,选择恰当的未知数并设为x,根据题目中有关量的联系列出正确的方程式,最后解出方程。”我说:“好,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用所学的知识做一道题,好不好?”学生齐答:“好!”

首先,我提出第一个问题: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能传染x个人,那么患流感的这个人在第一轮传染中传染了___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___人患了流感?此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逐步引导学生解题。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解题方法,并能灵活地在各种解题方法之间进行转换。

由易到难的逐层推进了教学进程,这不仅在最短时间内引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还提高了整堂数学课的教学与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与探究精神,从而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所以,合理设计提问点是我们课堂提问环节的关键部分。优质的提问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创建“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二、强化提问技能,增强提问的技巧性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拒绝回答问题或者消极对待问题的现象,为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我做了大量的探究工作,并查阅了大量资料,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问模式,整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时机

教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数学文化知识底蕴,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学生特点,在课堂上选择正确的时机进行提问,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验证勾股定理的图片,在学生仔细观察时,我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求得中间正方形的面积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得许多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我抓住了学生都在思考“这道题到底隐藏着什么玄机?”时, 提出了这一问题。

这时,学生都自主地讨论起来。最后,由平时学习成绩较优异的学生给出了一个式子:(b-a)2=c2-4×ab/2,此时,我又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可以继续把这个式子解下去,变成最简式吗?”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式子的求解过程中。最后,出乎我意料的是这道题竟由平时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a2+b2=c2。

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把握好提问时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恰当的时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完成数学课堂的高效教学。

2.控制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影响,课堂的学习氛围有时也会被影响;在提问时也可能因教师提问时的情绪不佳,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发挥,甚至使学生消极地面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应在提问时调整好自身的情绪与提问的语气,用最恰当的语言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3.保持耐心

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经常会向学生提问一些拓展性的知识问题,而有时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以往教学中, 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在学生一知半解时便失去了耐心而开始讲解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便失去了解题的兴趣,甚至影响学生思维体系的发展,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教师要对学生多一点儿耐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想象空间。

4.正确评价

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大量的问题,而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许多教师又常常忘记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进步。在某位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是这样对他评价的:“首先,我们全班同学都要向这位同学学习,敢于回答问题,虽然他最后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但解题思路是正确的,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结合实际情况,注重提问的针对性

班级中的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向学生提问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适时改变题目的难度, 对于平时成绩一般的学生应以基础问题为主而提问,对于平时成绩一直较优异的学生则要延展知识点。教师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让每名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课堂的人性化,使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形成自己的数学学习思维体系, 不断积累数学文化知识。

例如,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平时的综合成绩设计了难度不同的问题。对于平时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我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在基础知识之上进行的拓展;对于平时成绩一般、综合成绩中等的学生,我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是中等难度的问题,是对基础知识的引导性拓展;对于平时成绩较差、表现较差的学生,我提出的问题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通过对大量基础知识的不断复习与巩固,使其逐渐能够熟练运用知识。

所以,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尽可能地发挥每名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为创建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提供一条便捷之路。

初中数学课堂的精彩不仅仅是数学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要运用其独特的教学方法,还应不断地储备数学文化知识,在课堂提问时应抓住时机,精选提问点,因人而异地提问,从而更高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探究与思考,这样的提问才是最有效的提问。

摘要: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与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问题,强化提问技能,把握提问的针对性,以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

有效提问——语文课堂的“脉搏” 篇9

一、紧扣目标, 找准提问的切入点

提问的意义在于:发展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作品内容和思想的不同, 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准文章的立意或中心思想, 紧扣作者的观点。只有在把握大的主题下, 才能对文章作出正确的赏析。如, 在教学《羚羊木雕》这一文章时,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按角色朗读, 把握人物性格和思想等;学会沟通, 善待父母;处理好人际关系, 包括亲情、友情。课文中的“这能全怪我吗?”是留给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传统的教学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 但是在当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环境下, 教师应注重学生自身思维的开拓和创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精神远比授予他们新的知识更重要。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学生最好的方式是适当放手,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而不是抑制他们的行为或者扼杀他们的想象力。

二、巧用“曲”问, 激活学生的思维

关于提问的内容需要教师去用心深思。对于简单毫无开创性的问题, 我们可以弃之一边, 因为学生通常比较喜欢新颖而开放性的提问。提问不在于多, 而在于能拓展学生思维, 使学生在问题中产生答案。较为成功的提问应该有“曲”问和“活”问这两种方式。在《小橘灯》中, 小女孩说:“现在没有什么人, 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把“小姑娘为什么没有把话说完整?”改为“小姑娘没有把话说完整, 是否因为她不清楚爸爸到底去了哪里?”如果学生说否, 教师则可以追问:“要是她知道爸爸去了什么地方, 为何不直接说出来?”有的学生会说:“她不想让别人知道。”此时, 教师应该旁敲侧击:“小姑娘话语在文章中展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所以, 从我们循序渐进的提问中, 学生能更容易理解和把握人物“机灵”“警惕”的性格。用“投石问路”的方式, 一方面, 我们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 在学生踊跃发言之中, 良好课堂氛围也得以呈现。

三、以“度”为准, 把问题化难为易

对于不同年龄层的学生, 教师必须把握提问的难易程度。过难的提问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开拓, 在某种程度上, 甚至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过易的提问会使学生不够专注, 不能完全投入。所以, 教师在提问方面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准确拿捏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话可说。学习的过程就像采取果实一样, 不仅要足够的乐趣, 还要有为之坚持的动力。所以, 适当难易的提问,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待事物的耐心。

四、延伸文本, 体现提问的拓展点

在心理学中, 有这样的说法:使学生能产生兴趣的不是已知事物, 而是通过其自身努力获得而来的未知的事物。在探寻未知事物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不断地挑战和克服困难。有时候, 一帆风顺并非好事。通常能改变世界的创造性发明都是源于种种困难之中的。开创性的提问还原了学生的本真和想象力。典型的例子———《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 教师可以对此提出问题:“孔乙己死了吗?”这一问题促使学生发挥想象。有学生说:“孔乙己还没有死。”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孔乙己已经死了。”而在《风筝》一文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进行提问:“在现实生活中, 父母对我们上网玩游戏的阻止可以视作‘精神虐杀’吗?”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出发, 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 并且进行适当教育。

因此, 课堂提问能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作为当代先进教育者, 我们应该对提问的艺术进行研究, 将提问环节用作活跃课堂氛围的敲砖石, 用作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工具, 用作教师教学方法的一部分。对学生来说, 探寻问题的乐趣远大于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的知识, 这也是学生体现自我价值的另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赵丽静.重视课堂提问开放学生思维[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19) .

中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 篇10

一.有效提问的涵义

有效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过程, 这种心理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精心设置问题情景, 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二.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首先, 提问“只顾数量, 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 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 表面上很热闹, 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其次,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 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 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 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 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再次, 解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 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 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最后,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 而且要会听, 会倾听学生的回答, 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 否则, 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三.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要抓住提问的时机

提问要选准时机, 启于愤悱之际, 问在矛盾之时。若不论时机, 不辨对象, 随时发问, 是难以取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的。高质量的提问, 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 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让学生顿悟。在什么时候提问,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需要而定, 要在对学生、对教材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来定。只有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 教学一篇课文, 一般要经历揭示课题、初读感知、精读理解、拓展延伸四个环节, 每个教学环节都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在提问时, 不仅要在微观上考虑问点是否优化, 问法是否艺术, 而且要从宏观上总览全文, 使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处于最恰当的时机。例如, 在学习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把握了该文的思想内容“寄情山水, 与民同乐”后, 我又设计问题:作者与柳宗元都是被贬谪的官员, 柳宗元也曾在《小石潭记》中抒写寄情山水的情怀, 也有“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的写“乐”之句。但《醉翁亭记》的“乐”与《小石潭记》的“乐”是否一样?契合时机的问题设计, 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 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 此文的难点也在这一刻自然地得到突破。所以说, “抓住时机, 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 那么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 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启迪学生的心扉, 开拓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 使他们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2、语言表达要简明扼要

课堂提问表述要简明易懂, 避免复杂的句子结构, 以免让学生在理解问题上浪费时间。问题尽量一遍到位, 不复述, 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坏习惯。例如, 我在教《蔚蓝的王国》一文时,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梦中之人?描绘了哪些梦中之景?表达了怎样的梦中之情?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梦中之人, “我”、伙伴、她;梦中之景, 海洋、小船、花、鸟、仙岛……梦中之情, 热爱蔚蓝、光明、青春、幸福……之情。作者写了“我”和伙伴们在美丽神奇的大海上自由、快乐地遨游, 表达了对光明、青春、自由、幸福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通过几个简明易懂的问题, 让学生轻松地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3、注重提问方式, 体现问答的多样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思考, 使学生通过交流与探索, 提升和生成新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注重提问方式的多样性。常见的一些提问方式有:故设悬念式提问 (用悬念来刺激学生求知欲) ;检查式提问 (检查提问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引导式提问 (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是关键) ;层递式提问 (让问题由浅入深实现层递) ;开放式提问 (提问要具有开放性) ;还有架起桥梁式提问 (复习式提问) ;联想式提问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 等等。教师应在合适的时候选择适当的提问方式。例如, 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 学生疏通了文意, 理解了故事内容, 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 此时我故意提问:“愚公到底是无能的, 因为两座大山结果是被神灵移走的。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我故意曲解教材, 把认知的盲点摆在学生的前面, 于无疑处生疑。学生各抒己见, 否定了愚公的“无能”, 认为故事的美好结局体现了远古时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和人定胜天的思想, 也说明像愚公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 坚持奋斗的精神感动了天神。这样的提问方式, 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4、营造提问氛围, 创造和谐课堂秩序

教师提出问题时, 要和颜悦色, 启发引导要耐心细致, 交换看法要以诚相待, 使学生在自然而和谐的探索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反之, 教师板着面孔提问, 如审判, 似逼供, 使师生处于紧张对持状态。这样再好的提问, 也不能收到好的效果。那些善于提问的教师, 教得轻松, 也使学生学得愉快, 整个课堂自然也就显得生动、活泼、和谐。

小议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篇11

一、创设情境,问在学生的兴趣点上

常言道: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必定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它的趣味性,富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 如教学“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时,教师在课前用一句“脑筋转转多 越转越聪明”非常押韵的话语,调动课堂的气氛。在新课引人时,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一方面是学生关心的话题,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主题情境“植树节活动”中设问:“你们知道植树节是哪天?”“在这个植树情景中发现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样一连串的设问,体现教学设问的具有层次性,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分析学生,问在学生少而精量上

问题数量要求少而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①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②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

比较之下,前者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后者的问题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问得学生心神不定,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问题少而精,给了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研究教材,问在学生疑难处

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尤其是难点。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通过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动手操作,深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观察后设问:“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分母就怎样变化?你能说一说吗?”引导学生从变中掌握不变规律,对分子、分母怎样变化有较深的认识。这样,在重点处设问,一方面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通过提问使学生对问题理解得更深刻。

再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 “乘法分配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的难点。老师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动建构乘法的分配律。教师的“设问”目的非常明确分三层:

1、首先引课时,教师“设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规律?用字母怎样表示?””它有什么特点?”这一设问,使学生回忆、整理已学过的知识。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是让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整理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既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又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所进步。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在教学重点内容时:利用教学资源中“植树问题”,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植树?“它的条件是什么?”“会解答吗?学生独立解答、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初步感知规律,在此基础上,设问“从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展示出两种不同的算式,目的是让学生感知:(2+4)×25 25×2+25×4 这两道题的结果相同,数字也一样,引起学生质疑,这样的两道题,是否也存在一种关系,达到思维起步的目的。学生通过举例、观察、比较,教师继续设问思考问题: ①: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②、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③、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这三个“设问”揭示了“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相同点:两组算式计算的结果相等、参加运算的数字相同。联系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相加”。“问题”的提出是面向全体学生,“你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它吗?”学生很快用字母、图案、符号......说出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观察、比较、举例、对比、归纳,一步步地发现其中的规律。

3、反馈练习中,教师设计多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突破教材的难点。也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为枯燥的计算练习增添了趣味,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问题”为主线设计环节教学。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学习在疑问中开始,探索、论证、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谈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 篇12

一、着眼于文章的“补白点”提问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大多是描写细腻、内容丰富、感情色彩浓重的文章, 但在某些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等方面也留下空白, 给学生提供了遐想、体味、补白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这些“空白点”精心设计“补白式”的提问, 就能够唤起学生无限遐想, 激发学生思维, 建立起师生、生生、文本与学生、学生与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学生就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展开想象, 进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丰富对课文知识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因此, 教师巧妙利用课文中的“补白点”发问, 可以给学生提供展开想象的余地, 成为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焦点”。

比如,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 在学生学完全文之后, 我紧接着发问:“游行大典结束后皇帝回到宫里,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然后我让学生续编故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说, 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仍继续寻求漂亮衣服, 把两个骗子聘为御用裁缝, 表扬了两位大臣, 并给他们加官晋级。还有的学生说, 皇帝不爱慕虚荣了, 改掉了酷爱穿新衣服的毛病, 并惩治了两个狡猾的骗子, 变得勤于政事、善于听取意见了, 并且原谅了两位大臣, 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 国家开始步入正规, 全国人民安居乐业, 民风淳朴, 变成了人间天堂。通过续编故事,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还丰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着眼于文章的“疑难点”提问

课文中的疑难点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是很难通过自读自悟快速弄清楚的, 必须依靠教师的巧问设疑、深入剖析、层层引导, 才能使学生解除疑点、突破难点。

例如, 在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 如何让学生理解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是教学的难点, 也是教学重点。因此, 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找出描写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的句子, 概括出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朴素。然后, 我让学生读这些句子, 明确托尔斯泰墓的“美”绝不在于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有形东西, 而在于那些强烈地冲击人们心灵的、给人们心灵以巨大震撼力的无形的精神。托尔斯泰墓的美不在于它的形式, 而在于托尔斯泰本人的一种人格的美———平民化的朴素, 是托尔斯泰形象宏伟的美, 是托尔斯泰的品格感人。这样教学就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 课堂上的问点要立足突破难点。教材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 教师抓住难点进行设问, 能化难为易,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着眼于文章的“趣味点”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提问的内容学生感兴趣, 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会得到有效激发, 就能够集中注意力, 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 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趣味点“设置提问。

例如, 海明威《斗鲨》一文的结尾是老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带着大马林鱼的骨架回来了。教师可设计问题:你认为老人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学生就此展开激烈的争论, 有的学生认为老人失败了, 在和鲨鱼的搏斗中, 鲨鱼把马林鱼身上的肉全吃光了, 老人一无所获。而有的学生认为老人胜利了, 因为老人始终没有向大海、向大马林鱼, 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 在搏斗的过程中老人的生命价值已经得到体现, 他是一个胜利者, 就像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 但我不能被征服”。还有学生认为老人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 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在讨论中,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内涵。

四、着眼于文章的“对比点”提问

我们在语文教材中经常能看到作者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主人公思想境界, 表现文章的主旨。例如,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勾勒出一幅资本主义社会亲兄不认贫穷之弟的触目惊心的图景, 艺术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在本文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一共有几次转变?每次转变的原因是什么?从这里你能看出他们是怎样的人?通过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物形象, 把握作品的主题。

五、着眼于文章的“矛盾点”提问

矛盾的描写手法也是文学作品惯用的技巧, 作者常常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和事物的特点, 这些看似矛盾的东西实际上是统一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描写, 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的矛盾点设问, 形成一种认知冲突, 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上一篇:建设方略下一篇:壁垒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