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技巧及策略

2024-07-08

课堂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技巧及策略(共9篇)

课堂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技巧及策略 篇1

课堂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技巧及策略 冕宁县城厢镇中心校

方启美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精心设计,紧抓提问点(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容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例如:金老师在教学“烙饼问题”时,她首先把问题呈现给大家:“妈妈给一家三口每人烙一张饼,家里的一只平底锅每次最多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三分钟,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师:“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是什么意思? 生:烙饼用的时间要尽可能短。

师:要使烙的时间尽可能短,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要充分利用“每次最多能烙两张饼”这一条件。尽可能不要让锅空出来。

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启发引导的作用,你看,每个同学都忙着拿出事先准备的圆形纸片开始烙饼了。

又如:王老师在上“比较分数大小”时,刚上课他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猪八戒分西瓜”,唐僧师徒来到火焰山下,他们口渴难耐,孙悟空去找来一个大西瓜,猪八戒自告奋勇来分西瓜,他说:“我少吃点分二分之一,悟空多吃点分三分之一,师傅吃得最多分四分之一。”王老师提问了,“究竟谁吃得多?”我们等一下来解决这个问题。由于这个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拥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做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去探索新知。

(2)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疑问。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着他们的错误认真分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周老师在教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让学生对于同一平面图形中两条直线的情况进行分类时,有的学生只看表象,把没有延长,看似不相交的也分在不相交一类,这时老师请学生回忆什么是直线?(可以无限延长)那你还有什么要修改的吗?学生立即把两条直线都延长后再重新分类,得到准确的分类结果。(3)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例如: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三位数减去另外一个三位数等于129,我首先告诉学生这道题有多种答案,要求他们多想几种,有意识开展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

2、精心设计,把握提问时机

提问启发,把握时机最重要。不能轻易提问。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是关键。哪些地方学生容易产生疑惑?为什么会存在疑惑?如何旁敲侧击令其去疑解惑?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如:朱老师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在探究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让学生首先想想我们的生活中什么形状和正方形最接近?它的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因为这几个问题带有较强的启发性,所以能够探究出方法的学生很多,并且基本上都能完整地讲述探究的过程。

3、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问题的设计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情景设计,应分层次。如概念的理解、例题的要求、练习的完成都具体分层次。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有步骤地启发学生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的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时,我首先训练学生会找中间问题,使两步计算的问题变成两道一步计算的题。有一道练习题“男生有22人,女生有21人。有16人参加接力赛。有多少人没参加接力赛?”要求学生先找到中间问题,并提出问题“全班共有多少人?”这样降低了这类题的难度,学生自然也就会解决它们了。

4、精心研究,面向全体

课堂教学面临几十个人,有时一个老师所任教的班级往往有几个。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学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性格、爱好。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因此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面向全体。课堂提问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课堂提问设计以中上等学生为基础,兼顾优生和差生。无论哪个班,都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现象——中等生占绝大多数。课堂提问时,中等生回答的机会多一些。因此,要以中上等学生水平为主,使中等生经过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即“跳一跳,摘苹果”。为了适合优生、差生的特殊需要,在此基础上将某些问题作一些深化向优生提出,将某些问题分层次,以便在课堂中向差生提出。有的老师将一个中等生难以回答的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向差生提出,然后中等生总结,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和策略,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师生真正在课堂上得到更大的收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技巧及策略 篇2

一、面向全体

提问要面向全体,照顾大多数学生,不能老是指向几个“得意门生”,不要让少数“尖子生”挡住多数学生的思路和言语,特别要鼓励中下等生大胆发言。应该给各种层次的学生以“出头露面”的机会,这样才能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例如,在欣赏作品《伏尔加船夫曲》时,让学生边聆听边思考:“音乐的力度有什么变化?”这问题对于一般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从弱到强再到弱。”所以回答的机会就给他们。当然这种问题质量不是很高,必须通过更高层次的提问:“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描绘了纤夫怎样的情景?”这种探询,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促使他们进一步去认识和分析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力度层次的演变,形象地描绘了纤夫们拖着沉重的货船,迈着艰辛的步伐,由远而来、复又远去,直到最后消逝在远方的情景,深刻地领会了主题思想,从而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一节课中都有所表现,有所收获,使学生之间相互激励,相互补充,培养整体意识。

二、问中有导

作为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是一种智慧的发掘、灵感的启示。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和神秘感,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兴趣,应是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要勾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对音乐的好奇心,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音乐。因此,课堂提问首先要立意鲜明,不要提一些简单的、毫无想象力问题,如:“是不是?”“喜欢不喜欢?”“这音乐好听吗?”等。有时,语言的神秘和具有暗示性的提问设计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这首乐曲老师听过多次,但每一次的感受都不同,不知为什么?”“有人说这首乐曲第一次听和第二次听的感觉完全不同,不知你们听后感觉怎么样?”“这首乐曲我非常喜欢,但总有一点遗憾,大家听一听,你们能找到使老师遗憾的地方吗?”学生的腰板挺直了,耳朵支起来了,眼睛睁大了,注意力集中了,当然,想象的翅膀也展开了……其次,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要有层次,丝丝入扣且前后呼应。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如:在《送别》一课我是这样设计提问层次的:(1)你知道哪些有关送别的歌曲或器乐曲?(2)你经历过送别吗?谈谈当时的情景。(3)请同学们从三首不同风格的乐曲片段中挑选一首为国画作品《送别图》配乐,并说出理由。(4)最后小结:虽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送别时的情绪也不同,但相同之处是什么呢?这样的提问设计有层次,逐渐深入,启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也丰富了音乐内容,更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感受体验

如果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是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让学生感受乐器音色。比如《渔舟唱晚》,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喜欢在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前提问一些问题,如:“这是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你能听出它们区别在哪儿吗?”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关注老师播放一首乐曲会要求我们干什么?而不会太关注乐曲本身,或者学生在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时,他们往往注意到乐曲的区别,对于乐器音色的区别学生即使能够意识到,却不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如果教师从学生的感受体验入手,如:“这首乐曲由不同乐器演奏出来,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两种乐器音色的不同,这样不仅使学生区分两种乐器不同的音色并表达出来,而且由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在头脑中回忆分析两种不同乐器在演奏这首乐曲时的区别。如果再次欣赏这首乐曲时,学生对这两种乐器的音色就会更为关注、印象会更深。因此,这样的提问方式能够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促使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达到我们学习音乐的目的。

四、深入浅出

在很多的音乐课堂上,当学生欣赏完一首歌曲时,老师就问“歌曲好听吗?想学吗?”学生就机械地回答,“好听,想学”,这样的问题没有意义,没有深度,这样的提问方式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很被动。听完歌曲后,如果老师问:“有什么感觉?”这个问题就比较广泛了,学生可以说出自己多方面的感觉:比如节奏、速度、旋律、情绪等。而说到游戏歌曲、网络歌曲等,这就要教师跟着学生走,学生比较主动,当学生谈到“歌曲好听”时,教师就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提问:“好听在哪儿?(为什么好听)”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能够促使学生从更深层次去考虑问题,把学生思维引导到歌曲上来,学生能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时,不知不觉对歌曲进行分析:节奏欢快、歌词好听、旋律优美……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

五、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年龄特征,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例如:在欣赏《拉德茨基进行曲》前,如果先提问乐曲作者或音乐体裁、音乐要素,学生就会张口结舌,解决问题也很被动。先放音乐,听完曲子后问学生:“你们听过这首乐曲吗?你在何时何地听过?”学生们就很兴奋,畅所欲言。有的说:“我在颁奖典礼上听过。”有的说:“我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上听过。”还有人说:“我哥哥结婚时就播放了这首曲子。”趁他们兴致勃勃之际,我问道:“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场合放这首曲子吗?”这样,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很自然地就引到分析音乐要素这个教学环节中。

六、语言变化

教师提问的语言要富于变化,根据课堂的情绪,问题的难易,使用不同的说法和高低适度的语调,这显得亲切、自然,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大胆发言。如:“哪位同学来试一下……”“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哪位同学想好了……”“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大家想过没有……”“这个问题我也说不好……”等。同时,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和对学生的要求,一般宜先提出问题,给学生留出思考准备的时间,不可搞“突然袭击”,先放音乐,听后突然提问,请学生马上回答,使得学生不知从何谈起,要先向全体学生提问,再指定个人回答;要培养学生独立回答问题的习惯;要求学生语言表达完整、清晰;要适时给予肯定、纠正与补充。

七、提问时机

首先提问不能滥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提问,用在关键处。切忌随意问比如“好不好?”“对不对?”这样一问齐答的方式要设计一些让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经过动脑筋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同时提问又不能完全拘泥原设计,要根据课堂上反馈的信息作必要的调整,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老师不应墨守成规,一问再问逼学生就范,而应表扬学生的创造性,尊重并引导学生的看法。其次提问的内容要适度。提问不能使学生无动于衷或百思不得其解,有时候老师提出的问题超出大纲规定的范围、超出学生已学的基础知识或提问过于复杂都不合适,那样会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不利于提问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提问后释疑的时机要恰当。一般教师在提问后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学生,而要让学生充分思考解答,讨论甚至争论,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释疑不能拖得太久,那样会使学生兴趣索然,要掌握时机恰当运用。

总之,课堂有效提问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启发全体学生迅速进入思维过程,积极主动思考,发展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同时,教师的课堂提问也是一门学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有效提问也一样,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精心设计,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显国编著.课堂提问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2]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出版.

[3]丹东尼奥(Dantonio, M.)等,著.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4]曾令格著.禹明,主编.中学音乐教学活动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5]邵祖亮,编.中学音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音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课堂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 良好的提问艺术能优化课堂教学, 使师生之间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 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课堂,有效提问,艺术与技巧

参考文献

[1]刘显国编著.课堂提问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2]齐易, 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出版.

[3]丹东尼奥 (Dantonio, M.) 等, 著.宋玲, 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4]曾令格著.禹明, 主编.中学音乐教学活动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课堂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技巧及策略 篇3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学活动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所以说提问是幼儿园日常教学中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问题提得好,好像平静的海面投入一颗石子,能激起孩子思维的浪花。”那怎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呢,很值得我们思考与反思。

一、提问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

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幼儿做什么,如何做的指令”。从而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二、提问的类型

1、复述型问题

这类问题常用“是什么”“怎么样”一类文字引出,一般能直接从教学内容中找到答案。如综合教育活动《粘粘贴贴说说》,老师提问:“熊猫来了,它长的怎么样?”引导幼儿从胖乎乎、可爱的、美丽的、淘气的等形容词修饰。然后小狗、猴子、大象挨个出现,并告诉幼儿这些动物都是杂技演员,“他们在表演什么杂技呢?”要求孩子说出“小狗走钢丝”、“猴子爬竹竿”、“熊猫踩跷跷板”、“大象吹口琴”,便进行添画或粘贴。从思考的角度讲,这类问题着重于语言上的理解。

2、演绎型问题

这类问题是已经抽象出某种概念,要求答出具体表现,把概念具体化,常用“表现在哪”一类问题引出。如科学活动《秋天》,老师提问:“炎热的夏天过去了现在是什么天气?”幼儿回答“秋天”,老师问:“你们是从哪看出来的?”幼儿答:“从树叶天空大雁那看出来的。”这类问题不想复述性问题那样可以直接找到答案,需要一个“对号入座”的思考过程。这类问题也为下一个概括型问题打下基础。

3、概括型问题

这类问题要求孩子从已有的事实中抽象出概念。比如说在给孩子讲完故事后,提问“从······中看出······的句式引出,由于概括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类问题的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实际教学中常常把演绎型问题和概括型问题结合起来组织提问。

4、分析性问题

分析性问题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采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由表到里地思考问题,这类问题往往”为什么“引出,例如在讲解我的家乡时,在幼儿观察过事先准备的图片等资料后,教师提问:”你觉得家乡那最美?“"你最喜欢家乡的什么?”“你知道我们家乡为什么变得越来越美么?”通过提问使幼儿通过分析推理,得到课堂内容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答案或信息。

5、想象性问题

通过想象或再现形象,这类问题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如赵老师以前上的装饰画《手套》,幼儿欣赏完图片后,感受到了装饰后的手套变得很美后,教师提问“你想有个怎样的小手套?”启发幼儿想想,并鼓励孩子和老师装饰的不一样。

6、比较性问题

即启发幼儿比较事物的异同,如装饰手套中老师在让孩子在观察过装饰前的手套和装饰后的手套后提问“你能看出这两种手套有什么不同么?”

7、分类型问题

即启发幼儿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提问,比如说:“这些果实中,亲你说说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

8、追问型问

就是把所传授的只是分解为一个个问题,一环又一环系统的提问幼儿。追问的特点是教师发问的 语气较急促,问题问题之间间隙时间较短,能训练幼儿的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追问能使幼儿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全面理解内容,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应老师在教学绘本《分萝卜》文本时,为了检查幼儿听读文本的效果,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谁给他们分萝卜?他们为什么分萝卜?他们是怎样分萝卜的?这个故事你发现并懂得了什么道理?正因为应老师这样的穷追不舍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是这届活动精彩而有节奏同时”穷追不舍“的提问避免了满堂问、随意问现象的出现,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益,保障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9、选择性提问

选择性提问就是针对某一个教学内容提出若干解释,让幼儿惊醒分析鉴别,做出肯定或付定的的判断。例如,在讲读本《沙滩上的大鳄鱼》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小鸟、鲸鱼、青蛙中你觉得鳄鱼会吃了谁?理由是什么?这个提问迅速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10、假设性提问

即启发幼儿想象的提问,如:”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水,人们怎么办?“或者”你遇到这种事情,你会怎么办?“等等。

11、反诘性提问

指对幼儿在观察感知过程中初步的出的判断进行反对,如:”你增么知道这个比那个长?“这种提问可以促使幼儿进一步精确、仔细观察,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

另外还有:

预设性提问、封闭式提问与开放式提问、陈述性提问、指令性提问、否定性提问、自答性提问等总之,教无定法,问也无定法,只要做到问需有法,问需知类就行。

三、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方式的现状

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思考、探索、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提问较随意、机械,没有针对性和推进性。

比如:在大班艺术活动《小老鼠打电话》中,教师播放了一遍歌曲后。

教师:这首歌好不好听?幼儿:好听。教师:你们喜欢吗?幼儿:喜欢。教师:小老鼠怎么不高兴地摇头了?为什么?幼儿:为什么?(幼儿重复着老师的话)教师:因为小老鼠把电话打到小猫家了啊。幼儿:噢。教师:明白了就跟老师唱这首儿歌吧。在活动结束之前教师又问:小老鼠厉害不厉害,棒不棒?幼儿随声附和:厉害,棒!

▲暗示性提问,导致幼儿不能深入思考

【场景二】在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睡姿》中,教师带孩子做”大灰狼抓睡姿不正确的小动物“的游戏

教师:有没有睡姿不正确的小动物呢?幼儿A:没有!教师:请你再看看,有没有?幼儿A:没有!教师:你看看看萍萍睡得对不对?幼儿A:萍萍睡得不对,洋洋睡得也不对。

(分析和思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象征性地向幼儿发问,要求幼儿回答,学前期的幼儿比较容易受暗示,特别是中、小班幼儿,本身就缺乏思考问题的能力,”你看看萍萍睡得对不对“这句话明确告诉幼儿在萍萍身上找问题,这种具有暗示性的提问会导致整个活动中幼儿不能自己去发现和探索,所以,教师应提出客观的能引起幼儿思考的问题。

▲提问脱离孩子的经验和水平。

比如在《我的身体》教学活动中,老师提问:”请小朋友想一想,肚子里面什么东西会动?你是怎么知道它会动的?幼儿回答:“心脏在身体里一跳一跳的动”老师又问:“肚子里除了心脏还有什么会动?”没有小孩回答,因为 孩子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所以使提问不能得到很好的回应。

▲提问单向,不懂“追问”,孩子只处于被动回答状态。

比如:遇到错误答案时教师会向大家发问:“谁来纠正他?”“谁来帮助他?”这种提问的实质是“寻找正确答案”,而不是关心思维过程。无论教师得到的答案是对是错,都不要忘了追问:“是吗?”“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么想的?”……追问使孩子养成追根究底的意识,也可以使孩子暴露自己的一知半解和随声附和。

而这样的提问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提问的教育价值。它不仅不能较好地完成活动目标,而且会抑制孩子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孩子的智能目标背道而驰。那么,教师该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呢?

在实践中要切实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注重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

1、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我们在设计提问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要求提问,突破重点、难点,问到关键之处。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心中有目标,有培养孩子整体发展的目标和活动具体的目标。如:一位老师在讲数学时提问:“汽车城停有几辆车?”幼儿在那数呀数,数不清,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老师意识到自己的提问有问题,马上调整自己的提问:“汽车城有几层楼?每层楼停有几辆车?”幼儿里解教师的提问后,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强目标意识,明确探究活动到底能够引导幼儿明确哪一原理,获得哪一概念、和哪一方面的经验。只有目标明确,教师才能敏锐而准确地捕捉到幼儿探究活动中的关键性问题,引发幼儿积极思考、质疑、争论、促使幼儿发现科学原理和现象。

② 可接受性。提问应注意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水平、不同的个性,正确估计孩子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对于不同个性的幼儿来说,同一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在主观上,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着不同的喜好,我们教师从仅仅关注教育活动的组成转移到关注不同个性幼儿的发展,使师幼互动既面向全体,又突显个别。如:教师一般都会用比较广泛的问题引导幼儿从不同渠道获取所要的信息,如“关于狮子,你知道什么?”“你看到过哪些颜色的花?”“什么是英雄?”等等,这些问题看似随意,却能鼓励不同个性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提出有效提问的探究,随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

③ 趣味性。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问的高明在于引发孩子的兴趣,提问的失误是使孩子觉得活动没有趣味。提问要有情趣、有意味和有吸引力,要注意引发孩子的情感体验,激活孩子的思维,使孩子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悦中获得发展。如:《有趣的汉字》这一活动咱们老师都知道这种活动很难组织,因为活动内容本身就很枯燥。从一般教学流程来看,活动有四个环节:

一、找汉字

二、看图猜字

三、交流关于汉字的经验

四、尝试看图识字,这四个环节是节节相扣,一个也不能少的,所以从能激发的兴趣出发,《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的一个案例是这样组织的:在组织的第一个环节,先在黑板上无顺序的写了三个国家的文字--中国、美国和日本,提问:“这是什么?”“你们能找到我们中国的字么?请你帮助老师指出来。”,孩子们非常兴奋,因为孩子们对汉字还是有点了解的,而且还是帮助老师指出来,能帮老师做事孩子们是非常开心的。这就在第一时间抓住了孩子的心。在第二个环节中,改变了先让幼儿猜字然后总结出象形文字的教学思路。而是,先给幼儿提出一个问题情境:古时候是没有字的,可是,我们要传递信息,怎么办?孩子们说出了很多答案,有的说:“大声喊”,有的说“让小白鸽告诉他(她)”……孩子每说一次这位老师都提出疑问,后来有孩子说“做记号”,孩子们能想到做记号,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是“怎样做记号呢?”,在孩子没有回应的情况下,我说:“古时候的很聪明的,他们想了个好办法,就是把要说的话,用画画出来。”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人”的象形图案,提问“你看这个象什么?它可能是哪个字?”“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并请小朋友上台表演。接着,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象形文字,是我国最早的汉字,是从各种具体形象的图画中演变而来的,然后继续玩猜字游戏……幼儿的积极性很高。

④系统性

提出的问题要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教师在活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目的,合理地安排问题的难易次序,一般以认知性问题在前,理解性问题次之,创造性问题最后。这样,既体现了活动中教师由浅入深的引导,又为幼儿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提供了“脚手架”。如诗歌教学“家”。教师首先提认知性问题:“今天老师带来一副美丽的图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画上都有些什么?”(答案:天空、树木、河水、花儿);其次是提理解性问题:“天空是什么样子的?树木长得怎样?河水是什么样的?”等等;最后是提创造性问题:“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清清的小河会是谁家的呢?还有什么地方会是谁的家?”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达到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2、减少简单低层次的提问

一种是教师很随便地提问“好不好”、“对不对”等等,幼儿无需思考,只要通过揣摩老师提问的语气来回答“好”或“不好”,滥用这类提问易导致幼儿养成不动脑、过分相信和依赖教师的不良品质;另一种情况是简单重复的提问,这种情况较易出现在一些有重复情节的语言活动中。如在语言活动《老鼠太太请客》中,老鼠太太共请了5位客人,老师出示第一幅画面提问:“第一位客人是谁?它带来了什么礼物?”后面几幅图依次出现,提问也是依次类推。幼儿才看到第二幅就没劲了。可以这样提问:“今天老鼠太太一共请了5位客人,我们来看看它请了哪些客人,你最喜欢谁带来的礼物?”幼儿认真观察,教师做引导,幼儿很快就理解了故事。记得应彩云老师上的《幸福的大桌子》中了解三个兔宝宝职业的环节,应老师这样提问:兔老大是海员,海员是什么?兔老二是厨师,你在哪里见过厨师?兔老三是音乐家,你知道谁是音乐家?这种提问拒绝简单重复,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活跃了幼儿思维,提升了活动效果。

3.避免毫无线索的提问

有老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为了吸引幼儿注意,常常会先不出示教具而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客人,猜猜它是谁啊?”这种毫无线索的提问问过几次,就引不起幼儿回答的兴趣了。

(二)要注意问题的广度,使提问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并与孩子的经验密切相关,避免主观设疑。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备孩子。在问题的准备时要把内容和孩子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孩子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孩子有新的挑战?哪些问题又能贴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孩子的哪些新经验呢?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

比如:在一节《树真好》的实践课中,在第一环节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教师出示了一棵树的图片),然后直接问幼儿:“这是什么呀”

“树”。

“为什么在我们的周围要种树呀?种树有什么好呢?”

“树可以给我们乘凉”、“树可以挡风。”……

当时,她觉得幼儿回答的很好,与其预设的也正好吻合,于是她就匆匆忙忙进入她预设的第二个问题。后来,经过教研组老师的集体教研讨论,发现这位教师的提问局限于活动本身,提问目的单一,即目的性太强,仅仅为了诱导幼儿说出她想要的答案,而忽略了这幅简单的图片可以实现的多元价值,如可以激发和调动幼儿的相关经验等。于是,在经过反思与各位老师的建议下,她将问题设置如下:

(出示了三棵错综的树)“这是什么呀?”

“这是树”。

“有几棵树呀?”

“有三棵”。

“你们在哪里也看见过树呀?”

“在幼儿园里、在马路上、在小区里……”

“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种树呢?种树有什么好?”

“种树可以挡风、给我们乘凉、给小动物吃的东西……”

虽然,问题变动不大,但是就是在简单的追问当中,充分激发了幼儿自身的经验,一方面调整了课堂的气氛给跟多孩子提供了回答的机会,另一方面自然地衔接下一个问题,推动了活动的发展。

(三)提问要具有开放性,使幼儿积极思考、充分想象。

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使活动交流呈现多向性。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提问应叫开放式提问,它没有划一或标准答案,不能用简单的“是”、“否”之类的词来回答。它对幼儿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幼儿必须对活动内容作进一步探究。如:在欣赏,学习诗歌《春天》时,老师问:“春风吹来了,你觉得它像什么呢?”,课堂陷入静默状态。老师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即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春天到了,天空中、池塘里都有些什么小动物?”“柳树、桃树、小草有什么变化?”“春雷、春雨会发出什么声音?”……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大家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围绕中心问题,引出了连锁性的提问,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幼儿了解问题的构成,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地淋漓尽致,找到最终答案。特别是在经故事时教师应当多设计一些有思维指向的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喜欢谁,为什么?”“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办?”等等。由于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幼儿不但能理解故事,而且还能将理解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有利于幼儿积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提问的语言有吸引力,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她的语言应该是热情洋溢的肺腑之言,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运用抑扬顿挫、恰如其分的语气并结合表情等态势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昆虫”的学习活动中,老师想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了解昆虫有六条腿的特征,于是就说:“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瓢虫和蜘蛛有什么不同?”却发现很多幼儿的注意力不会马上集中过来,有的仅仅是迫于教师的指令去看和想,特别是班级里面一些活跃的孩子。于是在下次的调整中,经过思考换了一种方法:“现在有许多瓢虫宝宝和蜘蛛宝宝躲在叶子里,谁能帮我找出来吗?你是怎么区分两位宝宝的?”刺激性的语言再配上老师略感神秘的体态语,果然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区分两位“宝宝”不同的愿望也就产生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可见,教师提问时的语言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幼儿对问题的回应效果。

(五)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及时的鼓励与激励

在教师提问后,总会出现幼儿的一些平行答案。比如在《植树好处多》的活动中,教师问幼儿“树有什么好呀?”一个幼儿说树上能结苹果给我们吃。于是第二个幼儿说“树上当能接橘子。”之后每个幼儿几乎都说了此类答案。在这个问题中周旋了很久。当时老师若是批评后来回答的孩子,那么那么这些幼儿以后就不会在这么积极的回答问题了。老师应该鼓励问道:“树除了可以给我结果总给我们吃,谁还知道树的其他好处么?如果说出不一样的答案,老师会给你···奖励。”以这样的方式肯定会激发幼儿的思考,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

二、回应的技巧

1.帮助幼儿有效提升

● 善于追问

(1)当幼儿回答离正确答案只有一步之遥时,教师的追问可以帮助幼儿顺利到达终点。如看图讲述活动中,第一幅图是许多小动物围在一起讨论谁当村长的事,孩子不会一下子看出来,有孩子说到“中间有张纸”,教师马上追问:“大家围在一起,中间还有纸和笔,可能会在干什么?”有孩子回答“在开会”;教师继续追问:“看小动物的表情,它们在开什么会?或是会因为什么事开会?”经过追问启发,孩子回答到:“可能在讨论工作。”

(2)当幼儿回答偏离主题时,教师的追问可以把帮助幼儿驶回正确航道。如口才书《小路哪儿去了》中,教师提问:“你们家周围有哪些美丽的景色?”一个孩子从家旁边的公园说起,说着就说到自己的奶奶常在公园里锻炼、妈妈在公园里跳舞等等,教师马上追问:“你奶奶、妈妈都喜欢到公园里去,肯定是因为公园里的景色很美,谁来说说公园里的美丽景色?”

(3)当幼儿因为受同伴的影响回答千篇一律时,教师的追问可以帮助幼儿自主思考。由于幼儿的从众心理比较普遍,教师能经常注意有效追问,可以培养幼儿自主思考的良好品质。如教师提问怎么安慰生病的同伴时,第一个孩子说要送给她“冰激凌”,后面的孩子都跟着说要送给同伴什么好吃的,这时教师可以追问:“送些好吃的给朋友,朋友很开心,还能做什么事也让朋友感到开心?”

● 善于梳理和总结

当幼儿的回答表述不够清晰、比较零散时,教师应在充分倾听幼儿回答的基础上,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梳理、提炼和总结,帮助幼儿将零碎的经验系统化和条理化。如在大班语言活动《找工作》中,孩子们为许多动物都安排了工作,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了梳理总结:“刚才小朋友为动物安排工作,有的先选动物再帮它安排工作,如安排小狗当保安……有的是根据村里的工作来选择合适的动物,如村里需要卫生管理员,你们选了松鼠……从这些来看,你们都是根据动物的特长来安排工作的。”

2.给幼儿适当的思考空间

好的提问往往需要幼儿做出一定的思考,这时教师不能急于告知答案,而应耐心等候。特别当有的幼儿举手后被老师叫起回答却又突然答不上来时,教师不要给予批评,允许幼儿坐下去再思考一下。

3.给幼儿评价的机会

让幼儿对同伴的回答作出评价,可以让幼儿对老师的提问再一次进行思考,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可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意识,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在中小班慎用,他们还缺乏评价的能力。在大班运用时,要在幼儿对答案正确与否有较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这时让幼儿评价就有针对性。如语言活动中教师经常会让幼儿给故事起名,当幼儿各抒己见起名后,不妨问幼儿:“你们觉得哪个名字最好?好在哪里?”

课堂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技巧及策略 篇4

修水县第八小学 卢龙乡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本文阐述了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时,有效提问的重要性;怎么样才会更加有效;有效提问应注意什么。

关键词:课堂提问

重要性

有效性

注意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学中的“问”,可谓启发性的集中体现。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惑,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在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所谓“有效”,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要明确、清晰。教师要把问题交代清楚,必要时将一些问题口语化,让学生听清楚教师在问什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优化课堂提问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2.提问要适时。提问该作铺垫时就铺垫,该作归纳时归纳,要把握最佳时机提问,使之能化解难点、深化认识,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提出相应的问题。

3.提问不宜太多。一堂课如果有太多的问题,让学生长时间地处在思考中,学生就会厌倦、懈怠、生成的质量就会明显下降。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优化,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4.提问涉及面要广。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面向优等学生,很少叫中等生,后进的学生更加收到冷落。这样做教师比较省力,提问也一帆风顺,但是这与因材施教相违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

5.要学会倾听。喜欢打断学生的老师回答的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很好倾听。教师往往并不愿意追究: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回答?是否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回答出发,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倾听,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这样既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回应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学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

6.要学会有效评价。

有效提问总是和有效评价紧密相连的。有效提问离不开有效评价,不要使用“好极了”或者“你真棒”等等这种程序化的、毫无意义的评价,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是真实而真诚的,做老师的应该尽力澄清、综合处理、扩展、修改、提升或评价学生的回答。

二、培养学生自身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提问的能力,让他们敢于、乐于、善于提出问题呢?

1.训练提问的胆识。学生天生好奇,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和许多问题,数学也不例外。可是我们学生为什么提不出问题呢?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致力于创设一种和谐的问题环境,使学生有提问的胆识和勇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信心的形成特点,打破学生自卑心理和疑问状态,激发“我能行,我提的问题真棒”等自信心的意识,从而树立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2.养成提问的习惯。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数学思维问题的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促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习惯的开始。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对教材灵活应用,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促使下,激发问题兴趣,从而养成提问的习惯;增强质疑意识,促习惯提问。良好的提问习惯是在日积月累的不断质疑中形成的。在数学教学时要抓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增强学生质疑意识,从而形成提问习惯。

3.培养提问的技巧。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提问的方法与技巧的培养尤为必要,这样才能“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漫”。①观察提问。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借助观察学生能从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②联想提问。学生善于想象与联想,却不会运用去发现、提出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在思考中就某一事物而联想到与其有关的其他事物。③猜测提问。猜测提问,顾名思义就是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出来的问题。这种猜测并不是漫无边际的瞎猜,而是要根据数学的特点和规律来猜测。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和认知发展规律,针对性地设计具有知识过渡性的铺垫,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上创造性地猜测出问题。④归纳提问。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在归纳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提问的时机和宗旨。

在什么时候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值得 关注。从教学设计看,有几大环节的问题要精心准备一下。首先开场时,由于它将关系到能否抓住学生,能否让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人的心理分析,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抱以极高的热情予以关注,此时的问题设计时可让学生参与到问题之中,让学生对问 3 题有个初步的倾向、判断,此时的问题的目的主要在于吸引学生的眼睛和大脑,不一定需要学生的准确的答案。而问题的答案学生也不能轻易的回答,往往它隐含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之中。此时的问题设计时要能巧妙的和教学内容融合起来,同时兼顾学生的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往往是以他们为载体。新授教学时的问题最为关键,对于将要新授的内容从何处入手值得思考,当然切入的角度很多,究竟从何处入手,采用何种方法,每位教者可从自己的实际和学生的水平扬长避短。此时的问题设计主旨要能让学生顺畅自然的度过教学重点和难点,此时教师要能设计出精彩有力的组合提问。此时的问题往往以一连串出现,期待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满足学生的思维的胃口。光有上述还不是最让人心动的,我们需要通过这些提问使学生爆发出创新的火花。希望看到学生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新意的问题为平台。此时最易产生让人怦然心动的问题和拍案叫绝的回答。往往一节课的高潮诞生于此。巩固练习之后的问题最具实践意义,通过学生的练习,学生的许多不足真实的暴露出来。针对学生的问题设计一两个问题,对学生不啻是抹去黎明前的黑暗。此时的问题设计应有针对性,预防性。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情景下提出,对于学生的效果不一样。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里状态。在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后,再抛出一个难一些问题。使他们满怀信心接受挑战。由于前面的成功而使思维兴奋和活跃,解决的能力大大增强。在学生遇到学习的瓶颈时,此时的问题需要仔细斟酌力求通俗易懂,帮助学生拨开迷团指引方向。

课堂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技巧及策略 篇5

阶段性总结

教育科研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生产力。我校《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技巧的研究》即将进入第二阶段的研究。为了使课题实验科学、务实、有序,能出成果,早出成果,出好成果,特对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做如下小结:

一、申报工作的简要回顾。

我校不少教师对所任学科课程标准、课程理念、教学方法、学生学法、课堂提问、教学评价等方面认识不到位,已经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整体教学的推进。为此,学校在市教研室的帮助下,认真分析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现状,申报了《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技巧的研究》课题,市教研室从理论和实践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学校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校长担任课题负责人,带领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一系列的前期工作,统一认识,建立课题档案;落实研究人员及经费,培训实验教师,学习探讨与课题相关的案例和理论;认真撰写《课题申报方案》。经过多次的修改期中20位教师的课题成为市立项课题,我校成为市课题实验学校。

二、精心组织开题

1.一接到通知,学校就迅速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细化研究进程,制定研究措施,认真筹备开题会。

2.边研究,边完善。课题组要求核心成员马上投入实质性的研究工作;课题组多次听取市、县教研室主任的指导;讨论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和《课题开题报告》,力争方案更实际,报告更科学。经过多次修改,《课题实施方案》和《课题开题报告》得到市、县级研究人员的好评。

三、加强学习,增强课题研究的潜力

为了帮助各教研课题组成员转变、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科研知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我校各教研组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了以下方面的学习:

1.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学习了课改《纲要》、《课程标准》、《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案例分析》等书籍和文章;

2.教学有效性的理论学习。组织学习《有效教学》的文章;

3.有关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与当前课改紧密联系的优秀课例学习。组织课题组教师观摩山西省2011年优质课大赛。通过学习增强了课题研究的潜力。

四、研究科学有序,成效可喜

1.重视对实验教师的培养。学校牵头,先后请市教研室专家到学校进行辅导讲座,交流经验,探讨《课题实施方案》。

2.挖掘学习渠道,给教师“充电”。每周二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开展培训学习;听取专家讲座和优质课;认真组织核心成员上好研究课等。

3.跟踪督导,课题研究科学稳健地开展。学校教导处不定时组织人员进入班级听随堂课,与学生交谈,关注实验师生对课题的反映。

4.对资料做精细工作。拓宽材料关,实验教师必须写出课题研究阶段小结,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论文。严把质量关,教研组提前安排所需材料,让实验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积累素材:对质量好、观点新、有创意的资料,作出肯定;对马虎、应付、观点陈旧老套的,甚至抄袭的资料,拒绝接受,并在教师大会上提出批评,责令改正。提升知名度,教研组对加强课改资源的梳理,将第一线、第一手的资料形成有力度、有价值、有创意、可读性强的文字。

5.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实验教师各方面素养得到提升,课程理念、教学方法得到更新,研究能力得到增强;细化了研究过程;关注重心从过去的“教”,转到了“学”,由“师”转到了“生”,由单纯的知识转到了丰富的情感;“学困生”得到了人性的关注,优生得到了“上课真有意思”的情感体验,学校各科教学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五、研究工作的建议及努力方向

1.教师培训工作还应加强。课题研究成败在教师。教师培训应作为长期工作,坚持常抓不懈,应作为课题研究质量的突破口,让实验教师更新观念,“以能力、以发展”作为对研究成效的考评。实验教师要学中研,研中学;说中研,研中说;写中研,研中写,增强信心,增强课改专家就是你我他的自信力。

2.把握课题精髓,不断丰富课题研究内涵。课题关键词在“提问”,落脚点在“有效问题”;重心在学生。课题的内涵需要反复研讨,才能深入实验教师内心。

3.课题研究一定要务实、有序。要小步走,不停步;重基础,求合格;进课堂,促成长;做好课题的深入研究,加大研究进程的检查和指导,做好平常点滴的积累;做好课题的反思。

4.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

5.深入进行课题实验,课题组教师定期座谈交流。进一步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6.课题组教师大胆实验、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

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7.研究成果的及时总结和理论提升的问题。

课堂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技巧及策略 篇6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让学生“敢问”、“想问”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 这是启发教学的关键所在。为此,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问题的趣味性。教师要“吃透”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性。例如, 教学《确定位置》时, 问“你坐在第几排第几个”, 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问“你能说一个位置, 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是谁吗?”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 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 引人入深, 扣人心弦, 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二、课堂提问要做到少而精

在三年级下册教学“数学广角———生活中的数学”时, 活动之一:师问:用三张数字卡片3、7、9摆出不同的三位数, 能摆几个?动手摆一摆。 (学生动手摆一摆。) 生:能摆6个。师:为什么这三张卡片能摆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生:因为卡片上的数字不同, 每一个数字与其它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两个不同的三位数。师:说说看都组成了哪些数?生:379、397、739、793、937、973。师:同学们真行!如果是换成3、0、9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立即有学生回答, 生A:6个。生B:4个。师:为什么是6个?为什么是4个?动手摆一摆。 (学生摆一摆后, ) 师:现在请摆出4个的同学把你摆的数字读给我们听。生:309、390、903、930。师:请刚才认为可以摆6个数的同学把你摆的数字读给我们听。生:只能摆4个数字。师:为什么?你有什么发现?生:0不能放在百位上。师:0为什么不能放在百位上?生:因为这里的百位数是最高位, 0不能放在最高位。师:0为什么不能放在最高位?在上述的提问中教师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既掌握了知识, 又得到了思维训练。

三、注重提问的巧妙性

有疑而问, 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但浅显的提问往往问而无疑, 浅是提问的大忌, 学生在课堂上对答如流, 表面上很热闹, 实际上收效甚微, 只有巧妙地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因此我们要做到巧问,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教学《分数的意义》, 由于分数的定义是高度抽象的产物, 学生难以理解, 不能采用直接灌输的方法解决, 可采用小步走, 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由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分数定义。有些问题原本可以照直叙述, 但那样往往缺乏启发性, 难以启动学生的思维, 学生印象不深。若采用“迂回战术”, 改变原来叙述的方式, 巧设提问的角度, 有意布设迷津, 让学生的思路拐了一个弯, 搭上桥, 才能找到答案, 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 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深刻的表象。

四、善于设置矛盾, 揭示矛盾, 是创造高质量提问的关键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 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 善于设置矛盾, 揭示矛盾, 是创造高质量提问的关键。数学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矛盾, 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通过精心设计提问揭示这些矛盾, 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 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 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如教学《圆的面积》时, 一上课, 教师先提出问题:这个圆溜溜图形的面积能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吗?促使学生思考。学生已经学会用正方形的面积单位去量多边形的图形, 并形成经验。而曲线图形显然用数方格的办法是行不通的, 所以这是一对矛盾。教师又问, 我们可以用学过的“转化”方法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如长方形, 行不行?怎样转化呢? (投影下图) (1) 如果圆的面积与长方形相等, 圆的半径与宽相等, 那么长方形的长是多少?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呢? (2) 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圆的半径的平方的几倍? (3) 除长方形外, 你还能拼成学过的其他图形吗?

用方形的面积单位度量圆的面积, 这是先激发了学生对新旧知识技能的矛盾冲突, 然后采用置疑法提问, 解决问题用剥茧法, 层层剥离, 促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提问策略。

五、要学会有效的评价

有效提问总是和有效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有效提问离不开有效评价, 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是真实而诚恳的, 应尽量避免使用“好极了”, “你真棒”等司空见惯的程式化语言。老师应尽力做到综合处理、扩展、修改、提升或评价学生的回答。古希腊一位学者说:“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添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 去点燃学生的火把, 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

美国着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而“问”是一门艺术, 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为此, 老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 深入钻研教材, 只有教师熟练地掌握课堂提问的技能和技巧, 在课堂上提问做到巧妙。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 激起千重浪”, 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之目的, 让提问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效用, 为我们的教学生色, 使我们的课堂更活跃, 教学更富有魅力。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 我们应从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之间关系等方面着手, 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技巧及策略 篇7

北门西小学

赵兰静

寒假期间读了《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技巧与方式》这本书后,我觉得深受启发。这本书非常有特点,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研究经历,为我们讲述了课堂提问的概述,课堂提问的原则,课堂提问的方式,课堂提问的技巧,课堂提问的要点等。

读完这本书,我陷入了思考。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包括我在内,不注重提问的艺术性,过于简单。比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之类的提问,好像是在引导学生,但是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另外有些老师提问超出学生认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了学生的热情和信心。还有些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疏于引导,导致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教师要从根本上树立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在教学中把握课堂提问的“度”,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提出漂亮的问题呢?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什么知识是学生应了解的,什么是应理解、掌握的,这一切必须明确,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进行思维,才能把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提问一定要有启发性。在课堂上,老师提问时,很可能学生一时答不上来,这时老师不要急躁,而要抓住时机给予启发、引导,并给学生再次表现的机会。对那些答错的同学,也应在充分肯定其进步的同时,善意地帮助他们重新把问题答好,使学生因自己终于答好问题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问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有效性为核心展开的。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问时还应尽量避免那些“对不对”之类流于形式、过于简单的提问,以及超出学生认识范围的过难的问题,因为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

课堂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技巧及策略 篇8

过程及感想

开阳二中教师:杨 青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引起教学过程基本要素关系的变化 和重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都要求老师的教要主动地去适应学生的学,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开展小学课堂活动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能促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提高小学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途径和方法,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意义:

1、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有效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3、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 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自我调适,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有利于学校改变教学管理制度。通过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体系。”

(一)研究内容: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

1、个案研究法。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片断或者学生某一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2、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3、调查研究法。将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与研究过程中、研究结束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4、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关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

5、观察法。对课堂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材料。

四、主要创新点

(一)有效教学设计策略研究。准确把握教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利用生活资源,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处理,教学行为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 等策略的研究,探索出可以采用的一第列具体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通过研究优化课堂结构 的策略、改进师生 课堂交流方式的策略、优化评价方法的策略;激发学生动机、训练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的策略;课前预习、课堂构建、课后复习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构建教师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操作体系。

(三)有效教学评价的策略研究。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综合评价及教师教学行为综合评价策略研究,为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

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

首先,课堂提问不是一种随意迁就而问,不应是无计划的提问,为使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起到最优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适时设疑,巧妙发问,这样既防治打击后进生的自尊心,又可以激发先进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质量,其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让学生学习起来充满活力。提问是巩固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制服学生的法宝,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成功而提问,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而提问。

第三,问题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可接受性、有启发性、有趣味性、有开放性,问题要层层递进,层层加

课堂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技巧及策略 篇9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和策略,以期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课堂提问的“现状反思”

1. 重数量而轻质量

有些教师喜欢在课堂上“高密度发问”( 尤其是上公开课时) ,由于问题太多使学生疲于应付,看似师生交流频繁,实际上很多学生对大多数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因为学生在高度紧张的氛围下根本无暇深入思考,因此学生从这些问题中的“收获”也不 大,问题的“质量 效应”没有显现.

2. 先点名而后提问

有些教师在提问时,尤其是在对以往知识的回顾当中,喜欢先点某名同学,而后再提出问题. 这样被点名的学生往往不知所措,甚至个别会认为自己“倒霉”,其他同学可能就不会再对所提问题认真思考,转而以一个“旁观者”,甚至“看戏者”的角色等待那名同学的回答.

3. 重提问而轻倾听

有些教师上课时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当学生在回答时,却喜欢打断学生的回答( 尤其当感觉学生的回答可能要偏离自己“预设”的思维轨道时) ; 有的还没等学生回答完就迫不及待地去“点评”,从而左右了学生个人想法的“原始”表达; 有的见学生回答的不着边际就马上让其“终止表达”;有的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不做任何评价. 这样把学生“晾在一边”,不倾听学生的声音,久而久之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使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有效”的解释是: “能实现预期目的; 有效果”. 这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而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要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1.“目的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体现出四个基本作用: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和主动学习、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调控教师教学. 提问应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出发,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结合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适时、适度地提出问题. 在提问之前,教师要“心中有数”: 是要达到复习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目的,还是让学生发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或是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迁移与发展过程,又或是反馈与评价教学效果. 而不能为了追求课堂气氛搞些“华而不实”的提问,营造一种表面的繁荣( 此种情况可见于某些“公开课”) .

2. “启发性”原则

从信息论角度看,启发性提问能创造信息差,易于调动学生接受信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高中数学知识的呈现往往是抽象的、静态的,甚至是枯燥的. 因此课堂的有效提问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和“形象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案例: 学习“对数的概念”时,我设计如下问题:

某市2013年的GDP首次突破1000亿,假设以后每年平均增长9% ,如果就以1000亿为基数,你估计再过几年可以突破2000亿?

3.“台阶”原则

现代信息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因而必须根据教学要求与学生认知水平,按一定层次提出由浅入深、步步递进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养成深入探究问题本质的习惯. 对同一数学问题的提问应尽量从不同角度进行,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

4.“回音壁”原则

教师提问之后先要耐心“倾听”,而后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这就好比让学生在“回音壁”中听到自己的“回声”. 对于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 哪怕是仅有的一点) ,教师应拿着“放大镜”大力鼓励和表扬. 即使回答完全错误,也应先肯定其积极思考的精神,再帮助其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教师的评价极为重要,它能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和独立思考的自信.

三、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 回忆性提问

回忆性提问是指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出发设计的提问. 其作用是让学生回忆、复习学过的知识点. 常用于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性质、解题步骤、解题思想方法等的复述. 教师提问时要“语言明确,有的放矢”,使学生听完后马上能在大脑中检索到相应知识及方法;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面向全体学生,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以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回答”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

案例: 复习函数的极大( 小) 值,我提出如下问题:

( 1) 什么是函数的极大值和极小值? 从图像角度如何判断?

( 2) 什么是函数的极大值点和极小值点? 从图像上能看出来吗? 从导数符号角度如何判断?

( 3) 极大值比极小值大吗? 它们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 4) 函数都有 极值吗? 什么时候 函数没有 极大( 小) 值?

2. 悬念性提问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的急切等待的心理状态. 亚里士多德认为: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教师的“问”要能创设那种使学生感到“惊奇”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新课引入时教师要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 设计一名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性问题”或一个有趣的故事,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 所创设的“问题或故事”一方面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一方面要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用将要学到的新知来解决或解释它们.

案例: 学习“对数的运算性质”时,我拿一张白纸对折3次后,提出问题: 白纸厚度只有0. 01 mm,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 01×23= 0. 08 mm,还不到1 mm. 假如对折50次,它的厚度是多少? 会不会高过大家的课桌? 会不会高过我们的教学楼? 会不会高过世界最高峰? 同学们议论纷纷,争论也很激烈. 当我宣布对折50次后,用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可以计算出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010米. 而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的高度是8844. 43米,今天就算我们把它“长高”到104米,一张白纸对折50次后的厚度仍然相当于1010÷104= 106个“世界最高峰”. 学生很惊讶,感觉不可思议,于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一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

3. 探究性提问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这一基本理念要求教师要切实改变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形成过程. 探究性提问主要用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点”.

案例: 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时,我设计如下问题:

( 1) 等式f( - x) = - f( x) 及f( - x) = f( x) 中,x与 - x的取值应当在什么范围内?

( 2) 自变量x与 - x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 3) y = x2( x≥0) ,y = | x | - 1( - 1≤x < 1) 为什么不是偶函数?

( 4) 如果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不成中心对称,它能是奇( 偶) 函数吗?

( 5) 函数都有奇偶性吗? 什么样的函数没有奇偶性?

( 6) 怎样判断一个函数的奇偶性?

四、结束语

高中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提问,应该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内容等的自然结合. 教师一节课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学习应在疑问中开始,在解决疑问中“完美收官”. 如何在课堂上有效提问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每节数学课尽可能成为“高效课堂”,我想这是需要我们每个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去不断探讨的永恒课题.

摘要: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启发和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课堂的有效提问,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了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提出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和策略.

上一篇:东篱,东篱陆游,东篱的意思,东篱赏析下一篇:机械采购工作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