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2024-05-30

科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共12篇)

科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篇1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核心, 科学探究活动是以问题开始的, 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它指明了探究的内容和目标, 也是学生探究兴趣之所在。无论是在教学设计, 还是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课, 常把教师在课堂向学生提问题的多少、范围和学生回答的热烈程度视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 如果教师提问不当, 会使学生情绪受抑, 思维受阻, 造成课堂“冷场”。[1] 因此, 课堂提问质量成为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当前的科学课堂提问中经常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课堂提出的问题缺乏探究性, 引发思维价值不大;问题的提出过大, 不够清晰, 缺乏指向性;问题的提出时机不够合适, 随意性较大;问题的提出只针对个别, 没有面向全体;还有是问题转换过快, 缺乏思考的时间;甚至有些问题问得过于简单, 缺乏思考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等, 影响科学课堂探究的有效性。因此曹金雁老师提出:“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 要善于在 ‘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 注意课堂提问的实际性、 启发性、探究性和趣味性。” [2]

针对以上科学课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专家的观点, 笔者提出以下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问得有价值, 引发思维, 具有探究性

探究性的问题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查找资料等方式得到信息, 再经过分析、综合、归纳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而获得的答案。这类问题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如在教学粤教版四年级上册“热往哪里传”这一课我这样创设情境, 一群小朋友在喝热水, 引出一个话题:这么热的水怎么喝呀?怎样使水凉得快一些?从而引出“热从哪里传”的探究任务, 为以下的探究提供了方向。

2.创设认知冲突, 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例如, 在教学四年级“声音的产生”时学生通过之前的摩擦、撞击、压、挤等方法让物体动起来, 发出声音, 学生知道了动起来能让物体发出声音。接着教师创设情境, 演示一个慢慢移动的瓶子, 此时不发声;再迅速上下移动瓶子, 让其发出声音。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同样是动, 为什么有时听到声音, 有时听不到声音呢?从而提出下面的探究问题:那要怎样动才能产生声音呢?

这样为下面要进行实验探究而提出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需要通过接下来实验的观察、记录、归纳等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二、问得清晰、紧扣要点, 具有指向性

问要清晰、准确。如教师在课堂中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 “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等问题则缺乏指向性, 不够清晰, 虽是一个知识点, 但不易把握, 答案要么过于肤浅, 要么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如在前面的课例中, 教师创设情境:在一杯水里不断地加盐, 它能不断溶解吗?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继续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过大, 他们无从入手, 教师应该把问题准确、具体化。

我们可以尝试这样来提问: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问题:一杯水有多有少, 盐的多少怎么算?明确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再让学生设想实验需要的材料, 考虑实验方法;最后将“问题、材料、方法、步骤”各要素统一到研究计划的制订当中, 逐渐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问题的设计必须清晰、准确地表述, 提问必须清楚问什么, 学生方知如何回答。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则不够清楚;“疾病是由什么引发的?”则不够准确……可调整为“上节课在**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疾病是由什么造成的?

三、问得适宜, 把握时机, 具有时机性

课堂提问具有时机性, 教师要考虑提问的时机:什么时候问, 问什么。如果教师想什么时候问就什么时候问, 就会使得课堂较为松散, 较随意, 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和体现提问的价值。所以课堂的提问一定要认真斟酌, 要提在点上, 要精心设计, 把握课堂的每个提问点, 实现提问的时机性。

1.为激发兴趣而问

就是提问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如在教学“浮力”一课时, 教师通过铁钉演示, 在水中下沉, 而图片出示同样是钢铁制造的万吨巨轮却浮在水面上。教师提问:同样是钢铁制造成的物品, 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呢?

2.为突破疑难点而问

在教学时, 教师要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问, 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借助外物观察鼓面和音叉的振动现象, 由于它们的振动现象是不明显的, 应该怎样办呢?教师提问: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让我们明显地观察到音叉或鼓面振动的现象呢?接着教师演示在鼓面上放些泡沫, 鼓面发声时, 泡沫在振动, 从而证明鼓面在振动, 再让学生自主设计音叉的实验, 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3.为引发思维而问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这就要求在提问时强调求异思维, 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如在教学“使沉在水里物体浮上来”我们在让学生知道橡皮泥揉成团时就下沉时, 提出:橡皮泥在什么情况下能上浮?先让学生思考。有的学生说:“橡皮泥捏成薄片能上浮。”有的学生回答:“橡皮泥捏成船的样子能上浮。”等等, 学生在思考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四、问得适度, 面向全体, 具有广泛性

教学内容有难有易, 问题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相符合, 但不能太过简单, 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回答对与不对。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原则, 让学生经过努力, “跳一跳”就能摸得着。问题要让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实验后能回答, 而不能只面向个别优秀学生。如问题有一定难度, 则可以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或做些铺垫性问题, 化难为易, 达到面向全体的效果。

如在教学“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时, 教师提问: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让糖溶解得更快, 学生通过讨论能得出“加热”或“搅拌”等方法, 但比较难说出“碾碎”的方法。教师可以先提一些铺垫性的问题, “方糖能马上溶解吗?”不能;“那方糖是怎样溶解的?”一点一点地溶解。“那是里面先溶解还是表面先溶解呢?”表面。“那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让表面积变得更大呢?”慢慢引导学生提出碾碎或切碎的办法。只有适度的问题, 才能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一定时间的思考学生才能更自信地回答;而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 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 才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

有效的科学课堂提问还不仅仅于此, 它还包括其他一些影响因素, 如教学有效的问题反馈, 有效的提问方式, 有效的引导等等。但无论如何, 只要教师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有思考性、启发性、趣味性, 面向全体学生的就是有效的问题;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不断调整, 问题问得更加具体、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更加能训练学生的思维, 实现问题的价值, 那就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鲁建国.优化科学课堂提问的策略[J].科学课, 2006 (12) :20.

[2]曹金雁.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设计[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6 (1) :48.

科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篇2

课堂提问具有评价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检查教学效果等诸多功能,因而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学贵有疑,教贵善问,但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既不能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也不能居高临下,狂轰滥炸,无休无止,应当明确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营造宽松的对话氛围,做到适时、适度、适量。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在孩子们的眼中,充满着无限神奇;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每一种自然现象无不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的视线,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提问题,提什么问题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呢? 本起我们就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展开讨论。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特点,主要采取四种提问策略,我教得轻轻松松,学生学得扎扎实实,效果非常显著。

一、“投石击水”策略 科学课需要学生参与讨论的范围广、内容多,但只有关键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讲到我国的自然灾害频繁,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重大损失时,我巧妙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发生地震,你们会不会束手无策?该怎么办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之泉喷涌而出,结合自己所知,纷纷献计献策,课堂气氛又一次活了起来。

二、“有的放矢”策略 课堂中的提问应有针对性,不能对学生“狂轰滥炸”,有“问”的价值,要坚决避免答案是“对”、“是”、“好”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学校的环境》一课时,都能从思想上认识到只有保护、美化好校园,才能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其中一名同学还主动站起来,进一步陈述如何保护、美化校园环境。此时,我发现不少学生课桌下面有碎纸屑,便提了一个问题:大家认识得都很全面,是不是已经付诸行动了?全班学生面面相觑,随后纷纷把目光投向地面,悄无声息地捡起地上的纸片。刚才这名同学看到几张纸片懒洋洋地躺在自己的脚旁,脸“唰”地红了起来。一个简单而有针对性的问题,就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保护环境,不仅要意识到,更要落实到行动中。

三、“拾阶而上”策略 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都能够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连贯成一条有机的链条,从而点燃学生思维中的导火索,激起他们的智慧火花。教学《我看到了什么》一课时,我问道:“你们观察过大树吗?”学生们发言非常踊跃,有的说:“小区公园里有一棵松树,很高很大。”有的说:“我家楼后有两排银杏树,叶子是扇形的。”还有的说:“操场东北角生长着很多竹子,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不可否认,学生们说得不错,也发现了树木的一些特征,但他们仅仅把“观察”停留在“用眼睛看”的阶段,获取的信息可能不全,或者有误。接下来,我提出一组问题:用眼睛看到的信息都是准确的吗?除了眼睛,还有哪些器官和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观察事物?怎样让他人了解自己的观察成果?三个小问题,梯度明显,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他们知道了:科学课上的观察,要调动全身感官,用眼凝神看看,用脑认真想想,用手亲自做做,用耳细心听听,用嘴完整说说,有时还要借助放大镜、尺子、铅笔等工具辅助观察,这样得到的信息才能完整正确。

科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篇3

1. 提问需要精简凝练

“精”指的是精练扼要、言简意明,而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听了之后就可了解其意义,当学生在思考时,能够在短时间内把问题记在头脑中。“当”指的是得当,所提的问题应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同时也是学生的疑点。如初中几何关于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可设计如下问题,如图所示:

∠C=∠D=90o。要使RT△ABC≌RT△BAD,如果用AAS还须加条件,如果用HL,则还须加条件。这样的问题,不再是教师给出了条件与结论,学生按从已知到求证的思路去证明。而是让学生填上缺少的条件使结论成立,如此简明扼要的问题设计,能使学生通过思考迅速找到答案。

2. 提问应具有挑战性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但在实际教学中,提问往往目的不明确,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反而淡化了正常教学,因此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例如,我在复习等腰三角形的特点时,就将它同一般三角形的特点结合起来提出了以下问题:

师问:三角形的各边都可相等吗?

生答:可以。

师问: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5cm,另一边是3 cm,求第三边?

生答:3 cm或5 cm。

师问:等腰三角形的两边为10 cm和2 cm,求第三边?

生答:第三边为10 cm。

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所研究的两个问题中得出结论,紧接着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中,为什么在第二个问题里只有一个答案,而在第一个问题里却有两个答案呢?”这就要求学生在等腰三角形知识以外,运用“任何一个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知识来解答所提问题。这样学生不仅把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和三角形的一般特点联系起来,且明确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两条边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相等。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启发学生思考,将学生置于愤悱状态,往往教师一问下去,学生便会思绪飞扬,拓宽了学生思路。

3. 提问注意难易适度

问题的难易程度既对知识的本身而言,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而言,所谓难易适度,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过难和过易都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提问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4. 提问应层次分明

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层次,既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也需要看看学生是否有答题的准备和欲望,否则会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如在解“已知关于x的方程-x2+k(x+2)+k·2=0 的两个实数根为x1、x2,且有x12■+x■x■+x22=■,求k的值”这一题目时,我分为三个层次:

(1)针对基础较差学生,我采用了伸手摘到桃子的提问方式:“它是关于未知数x的几次方程,它的各项系数是什么?”这时学生就想到先要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就能说出它的各项系数,接着我继续提问:“方程的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有什么关系?”

(2)针对基础较好的中等学生,我采用了掂起脚跟摘到桃子的提问方式:“如何把x12+x1x2+x22化为两根和与积的形式”,当学生回答“x12+x1x2+x22=(x1+x2)2-x1x2”后,我再追问:“根据已知条件你是否能建立一个k的方程从而求出k呢?”。

(3)当大部分学生建立好方程并能够求出k1=5,k2=■后,我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采用了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提问方式:“此时的k是否都是结果呢?”这时,学生思考后回答道:“k2=■不合题意舍去。”我再请同学考虑:“今后遇到这样的问题该分几步求解?”如此,在解这道题目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勇于、乐于回答问题,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因为学生的情绪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只有让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状态,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

1. 教师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是创造和谐课堂气氛的重要条件,会消除学生害怕回答问题的心理障碍。教师向学生发问时,态度要安详、自然、耐心,相信学生能够回答,这样学生就愿意回答。教师发问的态度若含有拷问或严肃的表情,学生就不能安静的思考,也就不能畅所欲言。

2. 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回答不出或回答错的学生不能冷言冷语、甚至挖苦嘲弄,免得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此时,教师可把原来的问题分解成几个比较容易和较小的问题,引导学生逐一回答,帮助学生重新审题、拨正思路。

3. 不能把提问作为整治学生的一种手段,造成紧张的课堂气氛而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尤其对平时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更要善于“察言观色”,注意他们的神态和表情,如他们目视教师,神态自若,则表示成竹在胸地期待教师提问。对于眉头紧皱、苦苦思索的学生,表示他们尚未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不合时宜地提问会打断他们的思路,引起他们的反感。如他们竭力回避教师目光,说明他们心中无数,害怕提问,若教师此时提问,则会被看成是有意和他们过不去,而造成对立情绪。

4. 对学生的回答必须及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对积极发言同时回答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于积极发言但回答不够全面完整的学生要善于引导、鼓励,补充他们的不完善之处,对那些不够积极发言,被指名回答又不够满意的学生,要分清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过程性评价,以激发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第一,能增强师生双边活动,融洽师生关系,使教学在和谐氛围中进行;第二,可使学生集中精力,教师提问时,往往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保证了学生的听课效率;第三,因为有问题的设计,就必须有学生的回答,锻炼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第四,通过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回答,师生可以从中获得对各自有启迪的信息反馈,并作为今后进一步教与学的重要参考。可见,科学提问将成为建构有效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李亚.教材教法探讨,优化课堂提问的原则[J].中学数学,1998,3.

[2]郑国才.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7.

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探讨 篇4

一、精心选择问点, 明确课堂提问的功能

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 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生思考, 开发学生智能, 调节学生思维节奏, 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在新课程理念下, 作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课堂提问,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发挥着新的特色与功能, 同时也成为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窗口”之一。我认为科学课堂教学的提问功能有以下几点: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 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新知的学习是基于已有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 学生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形成、发展、完善自己的概念体系的。学生前概念的认知水平正是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原动力, 是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的基石。上课之前或上课伊始教师通常要通过谈话或提问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了解学生对磁铁的原有认知, 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认识到什么程度?他们还有哪些错误认识或模糊认识?这些将是教师进一步教学的起点。本节课教者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 设计的问题也是围绕这样的思路展开的。开始的个体回答可能是零散的、个性的。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记录的方式整理他们的认识, 做到逐步条理化。本节课师生共同整理的关于水的认识的网状图的构建将贯穿一个单元的教学, 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发展和丰富, 网状图中的内容也逐渐丰厚起来。

二、精心设计问题, 把握课堂提问原则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对于启发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对问题进行精心准备, 科学的提问要遵循以下原则。

1. 问题的设计要有灵活性。

要善于估计和处理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提问的内容、问题的形式及其次序都是教师备课时精心预设的, 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或意想不到的答案。所以说, 提问既要有计划性, 还应该注意应对不确定性。有的学生回答的离题太远, 不得要领, 我们应灵活地加以启发诱导, 使教学内容不致松散。有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或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答案, 这是一种应该鼓励的行为, 我们应该因势利导, 帮助学生分析答案的可靠性。

2.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全面性。

问题设计的全面性是指在课堂提问中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要使全班同学都积极做准备。一般先提出问题, 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然后针对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 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 让全体学生思考后, 再指定学生回答, 切忌教室内有“被遗忘的角落”。

3.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适时性。

适时性原则是指提问的时机要合适。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适当的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通常, 提问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 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另外, 还要从课堂教学的时间上把握, 应选择合适的提问时机。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地提出适当的问题。不同的时间提问往往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上课开始的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上课过程中的提问可以疏通和理顺学生的思路, 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课堂快结束的提问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和麻痹心理。

4.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设计的问题应当由浅入深, 有一定的层次感, 不要在一个水平上盘旋, 要具有梯度, 学生的思维活动才不会中止。比如《摆》一课提问时, “请你推测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对哪一种推测的验证感兴趣?”“你打算怎么去验证?”“从实验数据的分析中, 你得到了什么结论?”通过上述四个阶梯式问题, 启发学生溯踪寻源, 求得答案, 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不至于中止迁移。

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提问之我见 篇5

黑龙江省北安管理局长水河农场小学 韩金玉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效的提问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效果,而且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放飞思绪,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一、有效提问的目的何在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发其潜能,培养他们创新精神,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活起来,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着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并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它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教学内容的灵魂,即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又受到较好的文学熏陶和人文素要教育。优美的文辞 篇章还可以引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反之,学生会手忙脚乱不得入门之钥,或者随心所欲地草草了事,课上听完,课下连这节课里到底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都不知道。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其中,教师的“引”起着关键作用。而“引”在很大程度上又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提问则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体现。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所教的教学年段的教学目的要求及相关的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从而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据班级实情由学生自己设疑,例如,我在教学《军神》一课时,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完成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既完成了本课目标,又提升了学生合作交流、自学领悟的能力。同时又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诱发学生多问、敢问的求学精神,由此可见,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连贯性的有效提问能促进教与学之间可持续性与良性发展。又培养了学生大方、清楚、完整的`表达口语能力。

三、提问中应注意的误区

1.忌过多、频繁的提问

一堂课仅仅40分钟的,过多的问题侵占了学生的思考时间,使他们往往是“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甚至来不及听明白所问就答。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也就无可厚非了。

2.忌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习惯性地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习惯的出发点是希望学生能够记住问题或知道问题的结果。但我们却忽略了,这种习惯会使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他们会认为第一次没听清还会有第二次,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学生只抓 “重复”的问题,对问题的初次出现不会太注意。这对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学习、主动思考有不利之处。有时,不断地重复,学生会厌烦,也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流失,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但这并不是不能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重复得由当时的课堂实际情况、教学内容、问题深度、学生个体的反应等诸多因素来决定,体现的是教师较好的艺术的把握教育教学机智的能力。

3.忌总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我们有时在课堂提问上,会经常提问一个或几个同学,例如有时我们会听到学生说:“老师,这节课,你怎么只提问他们几个,不问我们呢?”教师的出发点可能是抓两头促中间。但要注意这个度的把握,既要让跑得快的学生有冲劲,又要让中间的学生有奔头,还要让后面的学生有希望,要调动班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行动起来,全身心投入学习,这是每个教师持久性的目标之一,从学生的问话中不难看出学生的疑惑和委屈,教师要因势利导,打开心扉,并在以后的实践中及时调整,若只是轻描淡写简单行事,这些学生很可能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从而导致凝聚力和向心力及战斗力的丧失。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使每个人的语文素质与人文素养得到不同的进步与发展。

谈科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 篇6

一、提问要能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注意和兴趣

我们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细心斟酌,是怎样的语气及表情才能诱发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去,萌发出学习、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科学活动《小鸡出壳》时,我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而出现的不同现象。如果只是说:“请你们猜一猜,小鸡是怎么啄破蛋壳的呢?”有的学生的注意力就不会马上集中过来,有的也仅仅是迫于教师的指令而看而想。如果换一种说法:“小鸡是从哪里出来的?蛋壳究竟是鸡妈妈从外面啄破的,还是鸡宝宝从里面啄破的?”这种拟人化的语言一定能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意愿。

二、提问后要留给学生时间思考问题

提问与回答之间应隔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考虑答案和组织语言,对不同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应有所不同。简单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可相对少一些,如在开展“什么东西不见了”活动中,教师出示各种不同的物品(石子、棉花、各种糖、植物种子等等),引导学生猜测:哪些物品放进水里能溶化?哪些物品放进水里不溶化?这样的问题可以简短考虑,而如果让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把这三种糖(面糖、砂糖、小块糖)分别放进水里,哪种糖会先化完呢?”这种复杂的问题,就得延长学生的思考时间。这时候也可以让学生用个别、小组讨论的方法相互启发,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给予他们时间,也可以通过追问,给他们一个思考、补充说明的机会,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也许这一次孩子能够说得很好,那自然很好,也许他们仍旧说不清,但多少能给我们一些“线索”,同时激发其他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三、提问要能引发学生的想象、推想,层层递进

想象是思维跳动的火花。在探索问题时,要寻求答案,还可引导学生利用得到的知识进行推想,逐步深入。在这里,教师的提问尤为重要,例如,在让学生认识浮力时,学生希望知道船是不是无限量地载人,我给他们做了一个实验,把塑料盘子放在水中,并提问:

1.这只盘子放在水中,能像船一样浮在水中吗?

2.请仔细看,我把石头放在“船中”,会发生什么事情?

3.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帮老师往“船”里放石头,你们想想看,船还会浮在水上吗?(让学生推想,并问:“为什么?”)

4.加上四块石头时,“船”怎么样了?为什么“船”沉了?

5.如果是真的船,能不能无限量地载人?为什么?(进一步推想)

学生根据观察得出的事实就可以推想出船超载也会下沉。教师以提问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让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他们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就会增强。

四、提问要能引发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让学生进行科学活动时,学生在操作中,往往会出现困难。这时教师恰当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让学生做“吹泡泡”小实验时,有一些孩子总是做不出正确结果:只要有孔有缝隙的物品,蘸一下泡泡水都能吹出泡泡。我提问:“你吹之前蘸了泡泡水了吗?吹得时候要注意什么,想一想应该怎么吹,用多大的力气?”这样使学生意识到:吹之前一定要蘸有足够的泡泡水,吹的时候要注意从有孔的地方向外吹,吹的时候要时间长些,就可以吹出泡泡了。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学会遇到困难时,要积极观察、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探索事物的信心,提高其探索能力。

另一方面还要给予学生讲述在活动中与目标无关的其他发现和遇到困难的机会。例如,“你是怎样让各种材料像陀螺一样转起来的?你还发现了什么?”“你的纸杯电话做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五、提问要把握好活动关键,保证问题的质量

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应该有它的目的,有的围绕活动目标,有的围绕活动的具体内容,甚至可以针对个别学生。问题要适量,不要太多或重复一些简单的提问。教师对于每位学生的回答要给予一定的回应,如,微笑、动作、口头表扬与肯定等,并通过“你发现的秘密真有趣!”“还有别的想法吗?”等鼓励性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每一个人观点和想法的接纳与认可,从而使他们更加积极踊跃地参与讨论。在“有趣的旋转”活动中,三个小朋友围绕“怎样使风车旋转”各抒己见。第一个小朋友说“我用手不停地拨风车,它就转起来”,第二个小朋友马上大声地说“我在奔跑,风车也能不停地旋转,我用尽力气拼命地跑,风车就转得飞快”,第三个也不甘示弱“我把风车放到空调前面,空调吹出的风使风车不停地转呀转……”

相信科学有效的提问既能够促进学生发展、达到教学目标,又能够让教师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 篇7

症结一:问题的思维性缺失

一位教师在执教《淀粉的踪迹》时, 出示了一根滴管问“这根我们以前有没有见过?”学生回答说没有。我觉得, 这样的问题根本没有必要问。如果真的要问也应该问“这是什么”。如果学生知道就会说出来, 不知道的话, 教师再告诉这是滴管。这位教师接着再问“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学生花了2分钟左右的时间, 取了十来个名字。最后, 教师说“我们在科学课上叫它滴管”。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有这样的多此一问, 大家不妨仔细想想, 你的课堂提问有多少是有思维发展的?

症结二:问题的目标性偏大

有位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时,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哪些物体在水里溶解?哪些物体不能在水里溶解?”很显然, 这个问题的目标性过大, 学生会无从回答。如果适当地缩小问题目标, 改问 (1) 厨房里有哪些物体能在水里溶解? (2) 实验桌上哪些物体在水里溶解? (3) 白糖、木屑、食盐、味精这些物体哪些在水里能溶解?这三个问题的目标性一个比一个小, 用限定、制定范围的方法来缩小问题空间, 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症结三:问题的认知性过低

在一堂《各种各样的岩石》的课上, 有位教师是这样通过提问来指导学生观察岩石的:今天我们来观察、研究岩石, 想一想可以从那些方面来进行呢?然后, 归纳板书——形状、颜色、气味、长宽、硬度、成分、重量……这样用了近4分钟时间进行提问与交流, 但这种停留在三年级水平的提问, 对四年级下期的学生而言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我们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根据年段目标要求进行深入思考。

从上面这些症结中, 我们不难发现低效的课堂提问不仅浪费了教师有限的教学时间, 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最终导致学生求知欲的降低, 丧失学习科学课的兴趣。针对上述情况,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笔者觉得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加以改进。

策略一:循循善诱, 层层“逼”问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 在教学中, 让哪些学生回答问题, 值得深究。如果让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问题, 往往会出现答非所问的尴尬局面。如果只让少数尖子学生回答问题, 那其他多数学生就成了陪衬。所以, 教师的课堂提问既不能太容易, 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能太难, 使学生无处下手。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适合不同学生回答的基础性、提升性、拓展性问题。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认识量杯的教学, 若让学生观察量杯, 说一说量杯的特点以及使用方法, 则许多学生觉得难以回答。如果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 效果就明显不同了:

(1) 仔细观察量杯:想一想量杯与我们平常用的杯子有什么不同?

(2) 为什么量杯的设计有这些不同呢?

(3) 上台演示, 说说你为什么这么使用?大家觉得这样用好不好?为什么?

通过这样3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使全班学生都经历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比教师直接传授来得更有趣, 更有效果。所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和知识掌握程度, 做到提问难易适度, 具有层次性。循循善诱的提问, 则需要教师充分摸清学生的底细, 以及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 避免过于稳扎稳打而使得交流过程显得太循规蹈矩。

策略二:把握火候, 有效提问

“不悱不启, 不愤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提问火候, 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

教师在提问后, 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 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出回答, 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同学来回答, 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有研究表明, 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 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所以, 等待, 是一种教学艺术。

策略三:蜻蜓点水, 简洁直问

教师的问题一定要做到简洁明了, 直指目标。在我们小学科学一线教学中, 时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本来可以用非常简单的话语把学生引导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 但因为教师的提问, 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 致使探究活动有效性丧失。

例如, 一位教师手拿一个空杯子, 问学生:“这是一个空杯子吗?”学生很难回答:是生活中的“空”的标准, 还是要说“杯子里有空气”?

这个提问可以调整为:出示一个杯子中有水的杯子, 问:“杯中有什么?”学生会说有水, 教师把杯子中的水倒掉, 然后, 用毛巾擦干, 问:“现在杯中有什么?”, 学生一般会说有空气, 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师要时刻明白, 问题的提出是要让学生说得清楚, 不产生歧义。在教学中, 我们更应该换位思考,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能否回答?这样, 我们的提问才更具操作性。

策略四:抽丝剥茧, 连续追问

为了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中来并围绕着本堂课的核心问题展开, 就需要教师“钓着学生的胃口”, 引领学生对问题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连续追问正起到这个作用。如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 当学生说出马铃薯会浮是因为放在盐水中的缘故时, 教师不要急于表态, 可以连续追问几个问题:“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话要有依据, 请说说你的理由?”这样, 可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再如《混合身边的物质》一课教学, 我在要求学生猜测80ML的水和20ML的盐混合成盐水是多少毫升后, 进一步做出解释:你为什么这样想?迫使他去思考, 进而认识到猜测不是毫无根据的胡猜瞎蒙, 而要建立在一定的事实、逻辑基础上。

策略五:结合生活, 激发思路

课堂提问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 尽量结合生活实际, 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 并注意在提问中点拨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学生如果在老师的启发, 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 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热水瓶是如何保温的?”这是教学热水瓶外层玻璃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及比较,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 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制作, 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很有帮助。

科学是严谨的, 而思维却是可以天马行空的, 如空中摇曳的风筝。教师的提问犹如一根线索, 让天马行空的思维有据可依, 而不至于漫无边际地飘荡。因此, 我们要走出自由和热闹的误区, 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 认真设计好课堂提问的问题, 尽可能做到问点准确、问度适宜、问面普遍、问机得当、问法灵活, 从而使科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科学究竟是什么》张红霞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2】《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科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篇8

一、以启发学生思考为着眼点, 课堂提问的问题要精心设计

在初中科学实验过程中, 虽然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中, 都有详细的实验操作步骤说明, 但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 应给学生创造和提供积极思考的机会, 启发学生对实验设计思想有所理解, 并能分析实验可能存在的误差。我们看“测定硫酸铜晶体中水的含量”这部分内容, 按照教科书所提供的三步操作步骤为:第一步是, 先取称量洁净而干燥的空坩埚后, 再称取约2克研细的硫酸铜晶体, 将其倒在坩埚中。第二步是, 在铁三角架上的石棉网中央放上坩埚, 加热以小火慢慢进行, 一直加热到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全部变成白色粉状物, 且不再有水蒸气逸出来后再停止。第三步是, 把酒精灯移出, 将当坩埚放在干燥器里冷却至室温后, 再进行称量。把坩埚连同无水硫酸铜一起加热冷却后, 再接着进行称量, 如此反复三次, 一直到质量不再变化。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做这样的处理:首先, 借助于实验, 学生要看明白硫酸铜和硫酸铜晶体是属于两种不不同的物质形态, 其相互的转化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遇水硫酸铜会将转化为硫酸铜晶体, 在受热的情况下硫酸铜晶体也会分解成硫酸铜。之后, 教师可以把第一个问题提出来:有哪些办法可以知道硫酸铜晶体中水的含量, 也即:如何确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的质量分数?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交流, 有两种方法就可以得出来, 也就是理论计算法和实验法这两种方法。教师提的第二个问题可以是:怎么做实验?那些器材是需要的,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生以前对坩埚陌生, 教师可拿出坩埚实物把晶体可以放在里面直接加热告诉学生。以此为基础,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实验的原理, 并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把实验方案设计出来, 并在纸上写出来。接着, 再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方案。一番讨论之后, 让学生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加热前后的称量晶体质量, 相对比较好的是与坩埚一起称, 可避免倒进倒出操作, 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也可能让较大的实验误差产生;要适量取用的晶体, 晶体太多会需要很长的加热时间, 导致浪费药品的后果, 晶体太少了将增大实验的误差。同时, 研磨晶体可以更快、更充分地加热晶体。教师提的第三个问题是:到底是像教科书上说的那样晶体要称了研磨还是研磨了再称?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可以认识到在教科书上说的做法并不理想, 为了减少误差, 还是研磨了再称, 还应把加热后的晶体再放入干燥器, 可以让加热后的晶体避免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

二、以良好互动为出发点、课堂提问的氛围要精心创设

由于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要受情绪的控制, 也就非常容易让具体的情境感染和同化。这就需要营造积极的提问氛围, 能有效地感染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在此, 教师必须做到:

⒈教师的提问心境要保持良好。教师提问心境的良好情绪, 应建立在教师愉快教学的基础上, 树立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 对提问既要考虑到教师如何教与学生怎样学两方面的问题, 让出发点落到为学服务上, 保证提问能实现学为主体, 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的乐趣才能够让学生充分地享受到。学生回答不完美时, 教师必须以宽容、体谅的态度对他们进行启迪, 让学生进入细致思考的过程中, 学生积极的答问心理得到良好的培养, 一种师生民主、融洽的关系自然而形成。

⒉教师应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积极激发他们去积极思维。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是教师设疑、解疑的目的。由此出现的一点有难度的问题, 自然就会有畏难情绪产生于部分学生身上。教师需要至少运用两种策略来把学生的畏难情绪消除掉, 把答问积极性培养起来:第一种, 要采取措施, 把学生的好奇心和“跳一跳, 摘果子”的求胜心理激发出来。好奇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直接兴趣, 而人的天性则是求胜, 两者都属于学生的思维的正诱因和学习的内驱力。第二, 教师的鼓励必须热情。“说说看”、“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语词应在提问时适当加以运用, 将学生存在的诸如害羞、畏难等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予以消除。可用一些浅显问题让后进生回答, 让这些学生也会有成功的喜悦的体验, 使他们学习信心大增, 能积极进行课堂思维。

三、以调动学生参与兴趣为落脚点, 对课堂提问点要精心设计

⒈提问要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兴趣点也就是能把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调动学生全部注意力来理解知识点, 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在《科学探究:摩擦力》这一部分, 可以“提啤酒瓶的生活事例”提问学生。在一装满水的啤酒瓶瓶颈上, 将洗洁精或肥皂水涂上, 对学生提出要求:只能用手握住瓶颈提起瓶子, 不能倒提或抠瓶口提。给20秒钟的提瓶时间。学生的课堂兴趣调动起来了, 大家都想争着试一次。最后根本没有学生能提起来, 力气再大的学生也不行, 这个试验的过程, 就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提不起来瓶子?握着提起可用什么办法? (用纸张垫, 用布擦干, 用沙土涂手等) , 教师可将纸、布、沙子等材料预先准备好, 让学生通过体验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功的喜悦。然后可追问这些方法共同点是什么?互动分析后, 结论自然就出来了: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 可增大摩擦力。紧跟着利用这一情境对摩擦力的方向、大小的决定因素等问题做深入探讨。

2.提问要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或矛盾点。教学的重点难点就是学生学习的疑难点, 提问抓住疑难点, 也就是要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在讲“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这部分内容时, 开头可这样设计:提问学生:100瓦的灯泡与40瓦的灯泡哪个更亮?学生马上回答:100瓦的灯泡亮。教师再把“220伏、100瓦”与“220伏, 40瓦”两灯泡联接入220伏的电源中, 再演示给学生, 结果印证了学生的答案正确。看起来似乎学生获得了胜利。教师接着把这两灯改为串联后接入220伏的电源中, 再演示给学生, 其结果是100瓦的灯泡比40瓦的灯泡反而暗了很多。学生的思维可因这一出乎意料的事实所展开, 引导他们探究深层次的知识。

⒊提问要巧妙联系生活的情境。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课堂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所熟悉的“生活现象”紧密结合, 利用生活中的科学实例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提供给学生, 有效地增强问题的情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验对科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如在讲解有关“阻力”的内容中, 可以进行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一般同学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我们在公路上, 骑自行车的速度越快的话, 空气的阻力感觉就越大。上述经验你感觉有个什么样关系存在于空气阻力大小与速度的大小之间?再回忆一下, 你在风雨天气撑开雨伞迎风而走的场景中, 感觉空气的阻力可能还与什么有关系呢?”我们巧用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社会生活事例来做问题的背景, 将其与抽象的科学知识相互融入, 把有价值的问题提炼出来, 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出来, 对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进行调动。

总之,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在初中科学课堂上, 必须随着课堂环境的变化, 让课堂提问活动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更多地表现出来。只有做到这一点, 才能让课堂提问更具灵活性与有效性。

摘要:文章结合初中科学教学, 对其采取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 提高教学质量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科学,有效课堂,提问策略

参考文献

[1]余良.浅谈新课程下初中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1, (22) .

[2]施铁军, 王仁甫.“教师少教, 学生多学”是有效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 2008, (4) .

[3]吴运来.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5]廖伯琴.走进课堂初中物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初中科学中的有效提问及其策略 篇9

一、有效的提问方式

(一) 问题的提出要有目标

学生的思维方向, 往往会受到问题的清晰程度的影响, 从而影响到学生对问题回答的水平。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比如是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为难点的解决, 为促进学生的思考, 或者是为重点的突出, 还是为内容的归纳等等。一定要尽量去掉那些目标不清楚, 或者是可有可无的问题, 保证提问的实际意义和针对性, 让问题能闻到关键处, 为教学提供辅助效果。

(二)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在进行提问时, 难度一定要配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让他们能够回答得出来。同时要注意最好不要在出问题时, 出现浅、偏、深、空等问题, 问题太浅会缺乏吸引力, 索然无味;问题偏了会让学生抓不到重点;问题深了会让学生听而生畏;而问题太空, 就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所有在初中科学课堂上, 一定要在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 把握住问题的度。

(三) 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学生在学习学习上存在着差距, 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设计过程中, 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问题的提出, 在对尖子生进行提问时, 可以适当提高问题的难度, 在进行学习不理想的学生进行提问时, 就要适当的降低。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 从而让全体学生能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课堂提问时, 教师肯定不能为每一名学生都设计一套问题, 但是可以在心中有一个层次和梯度, 根据各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问题的提出。

(四) 问题的提出要有引导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兴奋点以及教学的时机稍纵即逝, 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 及时捕捉, 把握好发问的时机, 对学生进行引导,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愤悱”之处, 为学生开启思维之门。此外, 教师在问题的提出后, 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这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尊重。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可以分解成几个连续性的小问题。

二、提升科学教学中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的思维活跃, 好奇心重, 但因为年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限制, 注意力总是很难长时间的集中, 他们的思维常常要依赖于真实的场景和具体的事物。因此教师要积极的把握住学生的认知水平, 为生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 提高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让他们积极的投入到课堂的互动中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尝试考虑学生触觉、视觉和听觉的感受,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进行提问, 比如在《汽化和液化》中, 教师可以利用喷气式飞机在空中留下的白色云带, 烟尘无言严重的的确的多雾现象等等来进行提问, 让学生自主思考, 的出液化知识的掌握。

(二) 增加情感的交流

根据课堂提问中交流对象可以将提问分为师生之间的交流, 和学生在实践的交流, 师生交流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问答, 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学生之间的问答和小组间的合作问答。如在《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一课中, 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 按植物、动物、环境保护等几个项目来进行划分, 然后教师对他们进行提问, 植物和动物小组, 来分别回答动植物的分布、分类和生活习性等情况, 环境保护一组则合作回答动植物环保价值和环保趋势等等。在整个过程中, 要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 让他们在问题的问答中, 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发展, 师生之间得到交流, 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准确的评价, 以赞赏和肯定的态度为主, 鼓励学生的发言, 增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 拓展学生思维发散

在日常的教学中, 问题的问答模式肯定是以“师生交流”的模式为主。在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出现, 学生对教材的某些知识的掌握非常牢固, 但一到应用起来, 却总是不能得心应手, 这就是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不足的表现, 教师要注意提问的开放性, 利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 做到一题多解, 避免答案的狭窄和唯一。同时还要尝试问题的引申拓展, 或者是从反面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如“同学们是否还有其他看法吗?”或者是“如果你觉得这样不恰当, 你应该怎么做呢?”等等。这些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对学生的兴趣的刺激有着强烈的促进作用。

本文只是对初中科学的有效提问做出了初步的时间和探索, 还有许多需要修改和更正的地方。课程的改革, 需要各种新理论、新思想的加入, 在时间中不断的检验和更正, 从而学生课堂的学习能力。

摘要:初中科学是把中学的化学、生物、物理等几门课程进行综合化的学科, 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了重大的突破, 该学科的变化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内容和重要目标。在初中科学的课堂教学中, 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行为, 本文以提升初中科学中的提问的有效性作为目的, 对初中科学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和策略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科学,提问,有效性,策略

参考文献

[1]宋卫国:《初中科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 《新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 , 2010, (09) 。

[2]崔冬梅:《立足有效提问, 打造有效课堂》, 《考试周刊》, 2010, (56) 。

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10

一、科学课堂中提问的目的

(一)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 各种成员的共同情绪状态, 它是由班级社会体系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 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间的关系, 也是学生答问的关键。从课堂教学提问的实际情况来看, 课堂教学氛围可分为三类, 即积极型、消极型和一般型。积极的课堂提问氛围, 它的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答问特点,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正常和谐, 学生产生满意、愉快、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消极的课堂答问氛围的基本特征是主课堂情境不能满足学生的答问需要, 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师生关系不融洽, 学生之间不友好, 学生产生了不满意、烦闷、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教学中大量的课堂气氛属于一般型, 它介于积极和消极型之间, 即课堂教学能正常进行, 教学答问效果一般。然而, 课堂答问氛围、情境将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关系、双方信息的交流, 以致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二)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 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它着眼于探索未知的事物, 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寻找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 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设问, 也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 思考问题时, 根据同一来源材料, 以比较丰富的知识为依托, 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 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 即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通过多角度的变化, 促使学生的思考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直至真正理解概念并训练学生的思维。

二、科学课堂中提问的方法

(一) 准确性和新颖性。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服务于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 提出的问题是否准确、新颖,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问题本身合理、准确, 学生就会开动脑筋, 积极思维, 知道应该运用哪些已学的知识来回答, 从哪些方面回答比较完善准确。提问不仅要准确, 还要在准确的基础上求新颖。所谓有新颖, 主要是指提问要有新形式, 不是老生常谈, 内容要新, 使学生听后趣味横生, 跃跃欲试。

(二) 变式性和多样性。

所谓变式, 就是围绕同一个概念从不同角度, 用不同的叙述提出问题, 使概念的本质更全面地暴露出来。采用变化题型、改换实例、隐蔽条件、转移思维方向等方法提问,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大脑皮层各中枢积极参加活动, 防止形成定势思维, 而且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都有很大裨益。多样性包括形式多样性, 如口头提问、文字提问、实验提问等。回答形式也可以是泛问泛答、一问一答等。选择对象的多样性和问题材料的难易多样性,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问题的难度既要照顾全班的普遍接受程度, 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对待, 真正做到分层教学。所提问题的题型多样化, 有思考题、讨论题、练习题、实习观察题等, 还要允许学生答案的多样性。变式性和多样性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变式的问题通过多样的形式和题型加以配合, 显得更加新颖、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题型包含变式的内容, 显得更加充实、活跃。

(三) 灵活性和实际性。

针对学生中读书不求甚解的现象, 设计一些灵活性较强、跌宕起伏的问题,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所谓灵活性, 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 要求学生灵活应用已有的知识, 而不是简单地复述。但是, 绝不意味着超纲离本, 偏题怪题。具体来讲, 所提问题不应在书本里轻易找到现成答案, 而是可以在书本里找到答案的源头, 或是材料在书外、原理在书内的问题, 要求学生能推陈出新, 有独到的见解。提问要密切联系实际, 要把课本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生产实际、自然现象紧密地联系起来, 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只要这样, 学生才能获得较为完整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

总之,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恰到好处的提问, 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 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 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沟通师生感情。而学生恰到好处的提问, 则能使自己不断地发现问题, 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点和缺憾, 达到发扬优点、修正缺憾的效果, 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基本素质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课堂教学中, 灵活、巧妙地提问,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教师在课堂中不时地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 往往被看成是智慧和创造的象征, 它会使教与学之间, 师与生之间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因此教师要正确、科学地运用课堂提问。

摘要:让学生多问、善问, 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 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培养和不断训练。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回答问题, 更能催发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只有让学生做提问的主人, 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才会更浓厚, 学习责任感也才会更强, 思维潜能才能得以尽情释放。

科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篇11

在科学课堂上,通过探究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理解,但是“提出问题”这一步有其独特的作用。例如提出的初始问题:“为什么小车会运动起来呢?”——会引起学生对运动的研究和尝试做这方面的实验;在探究阶段,提出更多的问题:“如果你改变这个条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帮助学生看到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并提出新的假设;当学生准备解释时,提出类似“有什么发现令你感到很惊奇吗?”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进行判断,甚至有时改变他们思维的方向;得出结论时的问题:“你还能从哪些地方得到关于这个研究主题的信息?”——可以刺激学生运用新知识后续进行研究。提出适当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核心,更是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教学的核心。

一、提问是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必备工具

教学中的提问有许多作用:组织教学活动、吸引注意力、减少破坏课堂纪律的不良行为、引导科学探究、评价学生前概念、促进学生理解等。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需要运用提问策略——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提问策略包括选择和使用具有不同功能的问题,有经验的科学教师通常会用到不同的提问工具。

1.确定是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

在教师的问题工具中,一个重要的工具是知道怎样和什么时候提出结论开放和结论单一的问题。两种问题对评价学生的前概念和促进学习新知识都各有不同的作用。封闭的问题仅有一个答案或者集中于一个事实,或者关注个别的事物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进行聚合思维。在传统课堂上,每个学科提出的问题多数是封闭型问题,用于回忆事实性知识;如果教师提的问题中开放性问题比例稍高,学生发散思维程度就能显著增长。

2.教学中运用问题让学生参与探究

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包括激发兴趣、激发好奇心,评价学生对研究主题知道多少以及学生的想法,利用问题使学生集中精力与探究活动。没有什么会比利用含有研究问题的故事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当学生的内在动机被激发以后,会在自己的兴趣和新好奇心驱动下参与活动。

二、探究教学中要形成教师的提问和反应策略

教师有策略地引导学生科学探究,要牢记每种提问、反应的方法及它们的目标,认真细致地进行教学设计与结构性材料的搭建;在探究教学中灵活、合理地运用讨论的策略,对探究教学活动要进行分析讨论的结果,这样操作会使教学中的讨论更有效。学会运用和分析,才能有助于领会探究教学中进行提问和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的技巧,形成科学探究课堂上的问题策略。

例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空气能占据空间。努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很细致的观察者,根据自己的观察证据得出结论。老师将空杯子垂直扣入水中,然后问学生观察到的什么现象,并进行解释。

教师在演示实验前,先提出问题,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教师:把这个杯子倒扣着向水里压,直到压到水底。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同学A,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A:它会留在水底……沉着。

显然,希望学生关注空气和水而不是塑料杯,所以转向另一个举手的女孩。

教师:同学B

学生B :有一次,我和爸爸把一个塑料杯带到水池中。把塑料杯扣向水中,让它保持垂直,当杯子垂直时,水不会进入杯中,空气仍然留在杯子里。但是如果将杯子正过来,水就会进入杯中。

同学B的回答显示,老师演示实验的预期结果有很好的前概念的经验和知识。他的有些知识来自个人的发现,有些知识来自与父亲的讨论。同学B很准确的使用空气一词,但不能确定他是否很好地理解了空气这一概念。

教师肯定同学B的回答,准备在本课后面再提起。还想了解其他学生对空气的认识,于是他又面向全班提问。

教师:还有其他人认为把杯子压入水底,水进不了杯中吗?同学C。

学生C :水会进入杯中。

教师给了全班学生发表见解的时间以后,就是让学生对两种猜想发表意见,发现只是支持每种猜想的学生各占一半,于是准备做演示。

首先,让这名学生检查一下杯子,确定杯子是干的。老师让学生“用眼睛仔细观察”,然后,把被子口朝下往下压。许多学生注意到水没有进入杯中,小心的把被子向上拿出来,把一团纸巾放进杯子的底部,再次将杯子倒扣入水中。当老师再次把杯子拿出来后,他让一名学生检查纸巾,学生看到纸巾是干的。此时,试图将学生的思维从描述的水平引向更加深入的水平,提出了一个解释性问题。

教师:为什么纸巾会是干的?你是怎样认为的?

学生D:因为它在杯子里面。

教师:是什么把水挡在被子外面的?

学生E:水被封在外面了,没有进入杯子里面。

教师:杯子外面四处都有水,为什么不会进到这里(指杯子里)呢?

学生F:因为这里有空气。

教师:空气……是空气把水挡在外面的吗?

教师提出的纸巾为什么不湿的问题,学生最初的回答表明对空气并不是很理解。虽然学生知道空气一词,但用空气解释这个演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却比较困难。当一名学生说到空气使得水不能进入杯中时,老师决定提到同学B得最初的描述。

教师:同学B提到过,她把杯子向下垂直扣向水中时,被子是干的。但是,当她把杯子倾斜翻过来时,杯子就湿了。

教师又演示将倒扣水冲的杯子倾斜,有气泡从杯中冒出来,跑向水面。想让学生说这些是“气泡”,但是学生却说成了“水泡”,没有人说出“气泡”来。于是,老师决定给学生们一些提示已扩展学生的思维。endprint

教师:在杯子的下半部有水,而上半部分是……?

学生:干的。

教师:这里有什么?

教师:当把杯子倾斜一点点时,水还能挡着空气,而当杯子倾斜较多时,空气从里面跑了出来。

教师运用到一些常规的提问策略,显然本课教学中还运用了许多提问技巧:首先,老师提出来预测性问题,以了解是什么前概念;然后,提出了观察性问题,让学生关注发生的现象,帮助学生改进他们的观察技能;第三,在讨论到足够的证据后,老师才提出解释性问题,解释发生的原因;第四,老师没有在同学B最初的回答后,就马上肯定回答是正确的,而是继续引导全班同学参与讨论,所有的学生都进行着思考和建构自己对空气的理解。

三、探究教学中教师提问需要考虑的一些事项

教师的提问、身体语言、对学生的态度和平常的教学行为,可以形成课堂上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提问、倾听和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时,还有一些方面是需要考虑的。

1.提问时需要增加适当的等待时间

很多的教师会试图尽快做完每件事情,甚至缩短提问与回答的时间,也就不足为奇了。可以发现许多老师提出问题后一秒钟都不能等待,就希望听到学生的回答。这个极短的时间差,或者叫等待时间,只能是得到生硬的、机械地回答,常常就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师讲授知识的简单重复。相反,探究教学需要给学生时间,以进行反馈、建立联系、进行推理和解释。

2.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为学生做示范、支持学生的思考。但是,教师应该逐渐的减少对学生的支持,使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元认知,使学生能够自己计划、控制、调节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行为。当教师使用提问策略时,不仅仅是为学生的理解搭建脚手架,还要教学生形成自己的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3.课堂上努力做到一个一个地倾听

认真、敏锐地倾听——不仅倾听答案,更要倾听学生回答背后的思考,会使教师掌握学生的更多信息。教师的角色定位会影响教师的倾听技巧,如果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到一些概念和原理,自然就期待着学生成功地掌握知识。然而,如果认为自己需要帮助学生发展认知水平,建构自己的感觉和理解,教师就会既关注学生又关注学习内容。为帮助学生去发现,才发现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教师就要专心的倾听学生的发言,等待学生发言之后,再提出问题和作出评论。教师必然要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别无选择。

4.教师记住,学生都需要得到认同

教学实践显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时,要明智的使用表扬。表扬暗示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是好的。但有时对一名学生的表扬可能会中断讨论,会使其他的学生认为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真正的答案,而不是进行更深入地探究和学习,学生需要教师的赞同也需要教师的指导。

提问是探究教学的核心,有效的提问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知道些什么;可以知道学生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收集相关的资料;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解释;可以指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新知识。在探究教学中,要使教师的提问有效,需要练习收集反馈信息和进行反思。教师要琢磨提问和反应技巧,更好地指导学生探究活动。

科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篇12

案例一:在“光的传播”一课中, 教师举例、分析、讲解、归纳, 讲得认真细致, 面面俱到。但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疲惫地进行知识的记忆。课后, 问这位老师:“整节课, 互动怎么这么少?”教师回答:“学生基础差, 课堂提问要么没人搭理, 要么胡乱起哄。提问等于浪费课堂时间, 还不如自己多讲。”

案例二:某教师开设示范课时, 课堂问题设置过于简单, 大部分属于判断式的问题, 全班学生附和式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 整个课堂像在演戏。对于那些较有思考性的问题, 教师也只与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进行互动, 忽略了其他同学的感受。

类似现象, 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少见, 这说明教师或没充分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或没有掌握正确的提问技巧。本文就初中课堂提问作了初步的探索, 对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提出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课堂提问目的要明确, 找准“切入点”

教师在上课前要对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认知规律进行分析, 找准教学的重难点。首先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围绕教学知识点分层次有目的地设计问题, 做到复杂问题简单化, 抽象问题具体化。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学到了为什么、怎么啦, 避免在课堂中缺乏主观性的随意提问、盲目提问。其次设计的课堂问题不能不分重点, 不要为了追求课堂热闹的场面, 提简单的判断式问题 (如:“对不对”“是不是”“明白不明白”等) 。漫无目的地提问, 不但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毫无帮助, 反而会让学生抓不住课堂学习的重点, 感到无所适从。总而言之, 课堂提问要目的明确, 条理清晰, 内在联系紧密。

例如:学习“浮力”时, “物体浮沉”是难点也是重点。为了突破此重难点, 教师通过小实验进行如下提问: (1) 往盛有同样多水的容器中投入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 提问:“为何木块会浮在水面上而铁块却沉入水中?”学生会回答:“因为铁块的质量比较重。” (2) 如果把质量相同的铁块和木块投入水中, 请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思考。这个问题有点难度, 有一部分学生回答:“铁块的密度比较大。” (3) 将铁制牙膏皮拧成团和铁制空心牙膏皮放入水中, 拧成团的牙膏皮沉入水中, 而空心牙膏皮浮在水面上。提问:“他们谁重谁轻?密度谁大谁小?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有利于推动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思维,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的课堂提问,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不攻自破, 教学目标得到很好的实现。

二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 循序渐进

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在进行课堂提问时, 要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启发性, 让学生“跳一跳吃桃子”。若课堂提问过于简单, 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 久而久之就会感到无趣、乏味甚至不想回答, 这就失去了课堂提问的作用, 不但没能引发学生思考, 反而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轻视、麻痹的感觉。但若问题太难, 大大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 学生会因无法回答出问题而感到尴尬、沮丧, 认为物理太难学, 对物理的学习丧失信心, 甚至出现抵抗、畏惧心理。另一方面, 进行课堂提问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注意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计各个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 应从简单到复杂, 从问题表象到知识的本质, 层层递进, 逐级剖开。例如:在“测定大气压值”这节课中, 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 为何要用水银, 而不用其他液体呢?对此学生可能不是很明白, 并会产生疑问。为此, 先选择水进行实验, 准备一杯水、一瓶矿泉水、一条一米长的管子。为了有实验结果, 不断更换高度不同的杯子、更长的管子, 一直到没有可以更换的容器时, 请学生思考要怎么办?此时, 学生自然而然就想到用密度比较大的水银。从一开始用水进行实验, 到最后计算出测出大气压值所需要的水柱高度, 再播放用水银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 有效地测定了大气压的数值。继而提问:如果用水进行实验, 管子上有小孔, 那么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水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 最后请同学现场验证猜测结果, 这样就更直观地证实大气压的存在, 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得到极大的激发。

三课堂提问要联系生活, 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物理, 回到生活中去”, 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物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分层次联系生活设计的课堂问题, 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 掌握知识, 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比热容”时, 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 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 保温桶的外壳为什么要用塑料制作, 而不用金属呢? (2) 天气炎热去海边玩时, 岸上与水里哪个地方比较凉快? (3) 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 石凳与木凳的温度有没有区别? (4) 暖手宝里装的为什么是水而不是其他液体呢?在学习“音调”时, 可以事先录制某个学生的一段录音, 上课时播放并请学生猜测这是哪个同学的声音?通过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设置, 促成了抽象物理知识的具体化, 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

四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新颖性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显示出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趣味性强的课堂提问, 往往比平淡无奇、老生常谈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注意趣味性与新颖性的结合。例如, 在学习“热传导”知识时,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把一条金鱼放入装水的试管底部, 接着对试管上部分的水进行加热, 当上面的水沸腾时, 底部的金鱼会怎么样呢?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好奇。接着当场实验, 最终实验表明:金鱼完好无损。为什么上面的水都沸腾了, 而金鱼却毫无问题?类似的问题还有“纸盒烧开水”等。这种富有趣味的课堂提问, 能促使学生主动投入课堂, 且注意力高度集中, 课堂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

五课堂提问要包含感情, 并及时进行评价

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每一位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提问时, 要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要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在这段时间, 教师应该用鼓励、询问的目光扫视全班同学, 跟学生进行一定的目光交流。然后根据学生的表情判断学生的思考情况, 并请可能已经有答案的学生进行回答。学生回答完问题后, 若正确, 教师应该用赞赏的语气给出评价:非常好, 没错。若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 教师应该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学生, 并适时给出提示, 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如果学生完全没有答案时, 教师仍应该温和地请学生入座。简而言之, 不管学生的回答如何, 教师都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 并适时鼓励与赞赏, 否则, 会打击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与积极性。

总之, 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技术, 更是一种艺术。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认真钻研, 设置恰当并有吸引力的问题, 触动学生的思维, 奏出华美的乐章。课堂的情况多变, 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有效地运用课堂提问技巧, 才有可能构建和谐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 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地设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活动环节, 而课堂的有效提问就是这种活动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就如何在物理课堂中有效地提问进行了浅谈。

关键词:课堂提问,初中物理,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1]董紫云.新课程实施中的课堂有效提问[J].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5 (8)

[2]潘丙山.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EB/OL].http://www.ycy.com.cn/05/teacher/szjy/12.asp?js=2931

上一篇:植保机械下一篇:双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