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24-05-08

追求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精选12篇)

追求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1

师生问答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形式, 教师提问的有效适切决定着学生思考的正确高效, 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但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问仍存着一些随意性和模式化, 制约了课堂教学的灵动与活力, 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课堂提问要因人而问

语文课堂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场所, 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认知水平、年龄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所以教师的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要能够关注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要针对学生的思维特征和接受水平, 将不同的问题区别对待, 如对于较为抽象的问题, 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则可以进行直接思考, 但思维比较缓慢的学生, 教师则有必要将问题进行分解, 呈现出层次性, 帮助学生一步步深入其中。

例如,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的时候, 学生对于文中词句的理解与景物的描写方面没有什么障碍, 但对于作者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企盼天下太平”的心境理解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种“眼前之醉”与“心中之忧”的矛盾统一是教学的难点与重点, 教师如何提问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与对于作者写作意图的体会。这个问题有少部分的学生能够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当时作者的情感体验进行思考, 但大部分的学生并不能理解,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不能直接抛出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提问的: “文中作者的‘醉’表现在哪些词语或句子上?”这样的问题, 学生思考起来难度不大, 大部分学生都能从文中找到; 在这基础上, 再选择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结合时代背景来谈一谈作者的乐与忧; 此时, 学生对于文中的这两种情感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 我再适时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在词中表现出陶醉的心境呢?”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结合“白发翁媪、相媚好、青青草、最喜”等词句来表述作者因贬谪而心情忧郁进而渴望天下太平的写作意图。

二、课堂提问要因时而问

课堂中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写作意图的体验呈现出一定的梯度, 这种理解是螺旋上升的, 而不是一步到位的。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和学生理解的程度来把握提问的时机, 进行有效的提问。如提问过早, 学生没有理解无法回答; 如提问过晚, 学生已然了解, 提问没有价值。所以教师只有跟随学生学习的不同时机, 恰如其分地提出适合的问题, 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主动学习。正如罗素所说: “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 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因此, 教师的提问带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功用。

例如, 在教学《七律·长征》时, 理解现代诗不仅要理解诗中词句的表象含义, 更要能够体会诗人在词句中所隐含的内在意蕴。在学生初读诗歌时, 教师的提问要关注诗中词句的表象, 让学生联系词句含义结合自身的体验再来深入体会其中隐藏的表达内涵。“诗人借雪山的意象来表达怎样的情感?”这个问题就不能在初读诗歌后提出, 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深入再适时提出。

三、课堂提问要因境而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是来自于文字本身, 但是语文学习又不是拘泥于文字, 而是要借助文字的表述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同时也需要将自身的生活体验融入文字之中去更好地加以理解体验。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尤其是在理解距离学生年代久远、生活有一定距离的文本内容时, 就需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联想; 另外, 教师还要设置恰当的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进行思考与理解。

例如, 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的时候, 文中作者用一段细致地描写来表现父母之间真爱如茉莉般恬淡的场景, 这段文字也正是全文情感的高潮, 是作者表达的重点。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 他们对于父母之间爱的细节表现还不能够准确体验。此时教师如果提出“作者为什么被父母之间的行为而感到温暖?”这个问题, 学生的回答往往会浮于表面, 只能简单说出“作者被感动了”这样的答案。但教师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提问,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父母为了彼此甘愿吃苦受累的场景来想象, 学生就能更好地体验到这一细节中所包含的是一种真爱的伟大, 更是真爱无言的平凡。

四、课堂提问要关注反馈

提问是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思考的桥梁; 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进而深入理解文本语言, 掌握表达技能; 提问是教学的手段, 不是教学的终止。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提问要关注学生的反馈, 切不可一问了之。任何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能让全体学生从中受益, 获得启迪。

课堂中学生的反馈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人, 也不能以教师的自问自答来代替学生的理解与思考。对待学生的回答, 教师要做好及时的评价, 要让学生能够准确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 同时, 教师也要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语气状态、表达方式、语速语调等进行恰如其分地评价。

总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提问要能以适切有效为核心追求, 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进行语言文字的浸润, 真真切切地提升自我语文素养。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 提问的效率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本文提出教师的提问要因人、因时、因境而问, 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回答的评价反馈。

关键词:课堂提问,适切有效,策略反馈

追求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2

———追求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内容摘要】要想让课堂教学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首先有效性课堂教学提问,能促进学生思维,备课时,预先设计有效性课堂提问,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把握住课堂瞬间评价,以富有人性化的语言,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实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感染。另外课堂上,教师还应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体态、表情细微变化,就能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

【关键词】细节提问人性化语言

有效教学是相对于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而言的,有效教学主要关心教学活动中怎样促成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语文教学与其它教学形式相比,创新的需要更迫切,空间也更大。研究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对改变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无效的状况,更好地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如何培养有效的教师

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线教师,担负着巨大而神圣的使命。所有的教师都会对他们所教的学生学习、生活产生一些影响,而某些教师会持续地产生更大和更积极的影响,他们似乎与学生相处更融洽,在教授知识方面更成功。这种教师称之为“有效的”教师。有效的教师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有效教学也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时代在不断地前进,我们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的思想要更新,方法要探讨,修养要锤炼。

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敬业、爱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教师来教。回想一下,我们的教学生活是课堂,师生的合作教学的阵地是课堂。如果我们的课堂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回味无穷、流连忘返,那我们的教学就是低效的。

要成为有效教师,就必须培养有效教师所应该具有的特征或质量,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表现出这些教学行为,促使教师意识到教师的教只有通过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才会起作用,认识到教学的复杂性和动态性,鼓励教师灵活教学,展现教学机智,实现有效教学。

1、高涨的教学热情

教师对教学拥有饱满的热情,能使学习充满乐趣。教师对教学的热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感染他人,使课堂充满活力,有助于建立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合作氛围;会让学生充满自信;会帮助学生持之以恒地完成任务,他们讲课时全身心投入,抑扬顿挫的语调极富表现力,饱满的激情感染着每个学生。

2、丰富的知识储备

正如陶行知所说:“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需密切关注自己专业的发展。不论是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还是有着多年教龄的老教师,请跟上您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教师只有通晓专业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选择、计划并实施最有效的教学。掌握专业知识,教师讲课才能灵活处理、创造性使用教材,才对“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心中有数,才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自己比较清楚地引领学生的思维回到正道上,才可能较自然地拓展教学资源。只有通晓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师才可能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学,以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做一个学生所喜欢、家长所期望、自己所满意的人民教师。

3、积极的职业心态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师是社会的人,教师工作是崇高的,也是艰辛的。我们面对的是频繁变动的教材、没完没了的考试、外面世界的诱惑、内部环境的压力等等,常常使我们身心俱惫,也势必引发教师的职业倦怠。解决这一心理问题,应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需要学校管理层面的协调运作,更需要教师个体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从小事、从细微做起,从源头和本质上有效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二、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

当前有的学校正在实施的“导-学-练”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专家的论证与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切身实践,我认为“导-学-练”教学模式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首选。

1、有效教学的落实重在“导”

中学语文教学重在“导”,体现以教师为主导,重视导学提纲的编写,并对学生的作答和评价进行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自学,完成导学提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和学生大胆评价问题,重视知识的延伸和研

究性学习。

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一般不重视学生的导学。如果有导学,导学的题目也是“思考与练习”题,往往是缺乏系统,学生难以操作,客观上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导学实际上并没有落实。因而,尽管提倡课堂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但因学生对教材不熟悉甚至一无所知,也只能是当一名 “看客”。

“导学”的改革实验从教学实际出发,针对教学中的弊端,具体地说,就是授课前教师编写导学提纲,提供一定的自学思路,创造自学条件;教学中可面向全体的示范朗读、示范评点,以致于举其一让学生反其三,让学生各竭其才,同一问题因人作答,循循善诱等。课堂上学生解答问题,并由学生作出评价,然后由学生进行总结,完成导学提纲。

2、知识的内化过程重在“学”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放手让他们根据导学提纲上的题目自由地学。运用“导学、自学、讨论、交流、反馈”的课堂教学流程,让学生知道五个环节,还要知道这五个环节各自的作用是什么,是怎么样的关系,在每个环节里应该怎么做,并逐步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自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先独立思考,求之不得,再向教师举手示意,待教师到跟前个别辅导,不要问前后左右的同学,以免干扰别人自学。要让每个学生都知道动笔墨读书的好处与做法,以便自觉去做。会运用自学方法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学效果自然逐步好起来。

教材本身承担了一部分辅导学生自学的任务,导学提纲的设计便成为“静态辅导”。例如动笔读书的方法和示范,词语音项义项的选择,理解课文语言、内容和写法的步骤等,课本用不同形式将其编入,学生在读课文时就有兴趣地方便地接受指令和辅导。教师面向全班的指导和面向个别学生的辅导,要受教材的制约,教材已做了的,教师一般就不必重讲。不过教材中的教法只体现共性,把握大局。而教师运用的教法除了发挥教材中的教法作用,还要针对本班特点,具有个性,创造性地因势利导发挥细节作用。例如个别辅导中的无声指点,就很有启发性,对敏捷而不踏实的学生很能起到纠正知识或方法的错误,又端正学习态度的作用。教师用的教法和教材里的教法互相依附而存在。这对学生有什么好处呢?普遍存在的好处是节省学生的时间,便于自学,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提高自学效率,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

3、教学质量的提高重在“练”

“练”,就是学生要求完成导学提纲上的练习,接受各种课文能力的训练,“练”一般来说是与讨论交流同步进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讨论交流”也是练的一种形式。此外,“每节课练的内容以及方式方法在课本上都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调整,但不能脱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实施“练”这一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和能力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反复强调“练”的方法和过程,教会学生如何讨论和交流练习。

2、凡要求学生练的,教师要先行一步,以便做到心中有数。例如要求学生用规定的时间速读一篇课文之后即作填空练习,教师就要先试一下,以确定答案,了解所需时间,掌握难易程度。

3、在练的过程中要先扶后放,由扶到放,培养学生的基本功。

4、发挥学习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学习定势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生发生定势作用,从而使学习活动有一定的方向性。它的积极作用是能在条件不变时迅速解决问题,表现为知识与能力的正迁移。它的消极作用是当条件变化时,容易发生错学,会固执地用旧方法解决新问题,而不尝试用其他方法。要用比较法提醒学生注意,克服思维活动的惰性和刻板性,培养其创造性和灵活性。

5、课堂上要保证学生练的持续性和时间的完整性。在这段时间里,教师不要因个别事例打断全班的练习、讨论和交流。

6、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且具体辅导,例如对敏捷的而不踏实的学生,不让其停留在会做上,要求防止出现细微差误;对敏捷而又踏实的学生,要求高质量高速度完成练的任务,把节约下来的时间有效地利用复习旧知识或学习新知识,不让快车等慢车,全班齐步走。对踏实而不敏捷的学生,要求在会做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速度;对不敏捷又不踏实的学生,要求注意力集中,多思,乐于和同学交流。

三、实施有效教学的几点体会

1、风趣和幽默

为给学生建立一个持续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的热心和幽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样的课堂关系是积极向上的。幽默不仅抵消紧张,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自信与安全感,促进信任,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课堂上,当教师不自觉出了错误时,不要掩盖,轻松自然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诚心向学生学习,会更加融洽师生关系。对课上的突发事件,教师机智地幽默一下,会活跃课堂气氛,更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讲课中,教师也可有意引入一些有趣的话题,将内容与幽默巧妙地结合起来,会使这节课教得更有效。2、适应性和灵活性

教师有效组织教学能使学生拥有更多有效学习时间。教师需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处理每天的教学事务,如收集学生的作业,分发学习数据,布置任务,检查任务,交流班级信息等,并形成班级惯例,形成有活力的教学。成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他们不是站在某一固定的地方,而是活跃于教室每一个角落。他们积极参加学生的各类活动。同时,有效的教师会冷静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的变化,他们会通过学生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读取”课堂正在发生的事情,学生的理解和激励程度,课堂环境的变化,教学中的问题,并在几秒钟时间内确定帮助自己达到既定目标的替代方法,选择一种实施。如学生不能正确或自信地回答问题时,教师会据情况进行补充:提供正确答案,深入探究,重新引导或重新表述。能够意识到需要变化并相应作出调整。

追求理想的课堂提问 篇3

一、认清现状——走出提问的误区

良好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过程中。的确,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提问的艺术性甚至成为一堂好课的衡量标准,于是乎,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贯穿,以问题扩展,从而陷入提问的种种误区。

1、“以师为主”式的提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养成了以“己”为中心的局面,课堂提问成了帮助教师完成教学预案的工具。长期以来形成了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提问模式,学生就像一台台机器,面对教师精心设计的“环环相扣”的群发式提问和“步步为营”的连珠炮式的提问,被动地思考着,忙着回答教师的提问,成了问题的“奴隶”,教师的“应声虫”,失去了自我思维意识和自主问题意识,使学生不会主动去学习,自主去探究。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习惯于人云亦云随大流,缺少独到见解和精彩生成,大多数学生缺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没有提问的习惯。

2、“越俎代庖”式的提问

许多教师担心讲课过程中出现问题,总希望课上得一帆风顺。为此,教师处处为学生“搭好桥”、“铺好路”,设计的问题总是简单直接,学生“伸手可及”。即便是稍难的问题,也是在教师的“自问自答”中走过场。这种越俎代庖的现象,表面上学生在思考问题,实际上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容易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知识的“窄化”和思维的“僵化”。

3、“泛泛而谈”式的提问

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虽然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开放的,但设计的问题目标不明确,问题范围过宽,缺乏准确性,使课堂提问陷入误区。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经常看到教师提这样的一些问题,如“你们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不是说看到了美丽的蝴蝶,就是说看到了可爱的小鸟,不是说白云在唱歌,就是说兔子在跳舞。往往折腾了半天,学生就是提不出一个数学问题来,把数学课弄得像语文课看图说话似的。学生群情激昂,离题万里,教师却焦头烂额,手足无措,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数学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就是教师的问题缺乏明确的目标,在问题中数学信息指向性不明。

4、“掰开揉碎”式的提问

有些教师总喜欢把问题掰开揉碎,讲深讲透,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听明白。这实际上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创设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开课时有两种不同的提问方法:

方法一:上课时,老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一些物品,问了如下的一些问题:什么是面积?请一个学生上来摸一摸讲台上这些物体的表面在哪里?这个球的表面在哪里?这个盒子的表面在哪里?对这些物体的表面你们有什么感觉?

方法二:上课开始,教师说:“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物品,摸一摸这些物体,并把你的感觉告诉同组的同学?小组交流后,师问:愿意把你们的交流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不言而喻,方法一问题过小,方法二在真实开放的问题情境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及时改进——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一个好的提问应以学生为本,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应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情感基础相适应,能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具体目标,并富有启发性,使学生内省。作为教师,面对提问的误区,该以怎样的策略去应对呢?

1、提问应具有思维含量

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目的,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问题设计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使每一个问题既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服务,又成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问题的设计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等方面人手,使提问具有较好的启发诱导性、清晰的层次性和丰富的挑战性。教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供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的问题,使学生有调动自己“技能”储备的愿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锻炼自己“意志”的体验。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如果这样提问:“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角的两边的长度有没有关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则被锁定在“有关”与“无关”之间,只能做出非此即彼的回答;如果把问题改为:“角的大小与角的什么有关,你能证明吗?”效果就完全不一样。这样的提问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角的大小这一概念的理解,还能鼓励他们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

2、提问应把握设计坡度

问题不能过于直露浅显,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就行,这样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思维。问题过难,学生无所适从,无处下手。长此下去,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要步步相因。环环相扣,层层相递。要遵循从易到难、自简至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把问题引向深入。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后,教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16÷8的被除数加上32后,要使商不变,除数应加上几?”学生是难以回答的,若教师设计好一定的坡度,将难度降低,由浅入深,同样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如:什么叫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加上32后扩大了多少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怎么办?

3、提问应抓住认知矛盾

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在学生对概念的本质还未充分认识、困惑不解时,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的认知矛盾精心设问,这对于教学的成功,往往有着出人意料的效应。紧扣学生认知矛盾,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最容易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的问题。学生在观察把圆分割成16、32等份,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却不能理解教学意图时,教师适时抓住认知的关键提出: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和原来

的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长方形长、宽和分割前的圆的周长、半径有什么关系?你能求出圆的面积吗?问题一出,学生立即有了目标,他们根据问题逐步逼近教学目标。观察、分析、比较并找出:长方形的长为圆的周长的一半。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但要难易适度,巧而不死。只有这样才能有主攻目标、有针对陛、有激发力、也有实效。

4、提问应留有思考时间

学生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而要留给学生一定的静静思考的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卖关子”,让学生自己深入思考,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课堂提问后应环顾全班,利用学生思考的时间,注意一些非语言的暗示,就可知道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当学生准备回答时,便会身体稍微前倾,微张嘴;而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没有听清楚问题或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的停顿期间,就可根据这些表现,选择合适的对象,把握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

5、提问应考虑问题生成

应该说,有许多提问是可以预设的,这些问题的设计要到位,课堂进程往往围绕这些问题来展开。但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里动态生成的,特别是探究型的课堂。但是强调了问题的生成性,并不等于教师不要预设,而是强调更多的预设,在备课时应该预设学生学习活动过程,预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预设得不留痕迹,如何在教师的预设下,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主动创造很多。优秀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生成问题的过程。

三、有效理答——形成良好的反馈

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应答和反馈。对学生的答问进行评价,有利于师生交流,形成良好的双向反馈,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回答后急切想知道对错,其余学生注意力也高度集中,此时理答能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或强化记忆。通过对答案的澄清、综合、扩充、修正、提升等,使正确答案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印象,也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理答应注意以下几点:当一个学生充满自信回答正确时,接受他的回答并共享,继续教学,不要过度表扬;当一个学生回答正确但犹豫自己是否回答正确时,向学生提供反馈,在继续教学之前,保证学生明白为什么正确;当一个学生充满自信但回答错误时,要强化他最初的努力,然后用一些另外的问题来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的答案。要避免直接给学生正确答案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可以对他的参与和努力表示肯定,但肯定的是他的课堂参与而不是他回答是正确的。当然教师还可以运用非言语方式进行理答,有时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点头都能起到鼓励的效果。

如何走出提问的误区,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我们还需进一步交流和探讨。正如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人的心灵深处。”提问的艺术在于唤起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学习探究的情感需要、认知需要,教师要将真心与激情浸润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尊重与关注每一位学生,满足并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

追求理想的课堂提问 篇4

一、课堂提问的教学片段

以下是两位教师就苏科版八年级上3.6课“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教学片段.

片段1

师: (演示将一个三角形纸片, 记为△ABC, 剪成两部分, 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分别取AB, AC的中点D, E, 连接DE, 沿DE将△ABC剪成两部分, 并将△ADE绕点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到180°的位置, 得到四边形BCFD, 请问:该四边形BCFD是什么四边形?如图 (1) .

生:平行四边形.

师:请你说说理由?

生:由题意, 知点A, E, C在一条直线上, 点D, E, F在一条直线上, 且点A与点C重合.由中心对称的性质, 知FC=AD, ∠CFE=∠ADE, 得AB∥FC, 再由DB=AD, 得DB=FC, 所以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师:那么DE与BC有什么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为什么?

生:因为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DE∥BC, DF=BC, 而DE=EF, 从而.

师:请你说说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生: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片段2

师: (出示一张△ABC纸片, 画出中位线DE) 估计一下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第三边BC有什么关系?

学生估计, 给出不同的结果, 让学生用手中直尺、三角板来验证猜想.

师:下面请小组合作, 利用手中的工具, 如何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并借助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求出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第三边的关系.我们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方法好.如果有困难, 请告诉老师.

同学分组合作研讨.

生1:我们沿DE将△ABC剪成两部分, 并将△ADE绕点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到180°的位置, 得四边形BCFD, 由中心对称的性质, 可知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从而DE∥BC, .

生2:可以延长DE至F点, 使DE=EF, 并连接FC, 可以得出△ADE≌△CFE, ∠DAE=∠ECF, 所以AB∥CF, 且BD=CF, 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 从而DE∥BC, .

生3:过C点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点F, 可以知道△ADE≌△CFE, CF=AD, 进而BD=CF, 所以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提问形式, 得到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

二、分析教学片段, 得出课堂提问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问题的提出要有发散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上述片段中前者是封闭的、线性的, 答案是确定的、唯一的;后者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 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自主思考.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 同一问题要有目的的设计发散式的问题, 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 跃跃欲试”之态, 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 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

2. 提出的问题要有技巧性, 有助于学生思维活动

上述片段中前者主要是围绕知识点教学的各个要素展开:沿什么剪开, 转化成什么等, 问题始终处于同一个思维层面;后者是围绕让学生自主探索, 问题层层深入.为此,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教师的提问要给学生留有合适的思维空间, 空间过小 (如片段1) , 学生无需太多思考就能回答, 显然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空间过大, 则超越大部分学生的认识水平, 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 且不利于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3. 提出的问题要有需要性, 激发学生的思维

上述片段中第一位教师主要是为完成知识点的教学而设计;第二位教师在完成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 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 由于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 他们需要的问题不同, 作为教师, 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 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 可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 各有收获.

4. 问题的提出要有激发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上述片段中两者都达到了教学要求, 但在能力培养的目标方面, 前者明显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 教师过于明确的提示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后者特别关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重视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更易于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数学课堂教学的设问要使学生产生疑问, 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 以教师的“问”激出学生的“问”, 在“问”中学, 在学中“问”.

有效: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 篇5

岱山实验学校 黄燕

记得三年前我曾参加了有关新课程的论坛,如果说那时我对新课程改革充满的是新奇与好奇的话,那么今天我对新课程的实施与实践则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有效教学也因此成为现今教学研讨的一个热门话题。所以今天我论坛的题目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一、准确解读课程标准,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当课程标准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向我们展示出了教育由“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轨迹时,我们清楚地知道课程标准是我们施教的大纲和依据。而要上好一堂课,你必须理解课标的真正内涵,不然你的准备再充分,素材再详实,内容再精彩,也只能无功而返。记得去年11月底,我有幸前往丽水遂昌聆听了2007年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优质课比赛,这次比赛的主题是依标施教的常态课,选手们抽到的不是课题,而是“课标”,然后24小时备课,这对每一个选手来说是一种挑战。记得当时的第一堂课的课程标准是“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很明显这是一堂复习课,记得当时任教的那位教师亮出了《路》这样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课题,我当时为之一振,佩服人家的聪明,听那位教师讲述一段路的故事,这是一段怎样的路?她把路解读成了“辉煌之路”、“曲折之路”和“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显然,她的这条“路”走得太长太长了,跨度从1949年一直讲到了1998年的抗洪救灾、香港澳门回归,听完这样的一堂课,我对那位教师充满了深深的同情,这番辛苦都是课标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中的这个“后”字惹的祸,她很好地理解了“重大事件”这个关键词,但对时间跨度上的把握出现了明显的错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应包括在本课标之列,对课标的理解是有点错位,所以本节课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这些教学内容全属于“无效”,超出了本课标涵盖的范围;再比如当时的第二堂课也就是我们陈艳老师执教的,其课标是“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这一课标,当时我们一直在斟酌这22个字,确实我们从来没有这样逐字细细品味,最后我们把握了这样的两点:第一是列举实例,而且是要有说服力、有力度的实例,第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变化必须是巨大的,所以既要讲感受,又要体验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要深化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一旦课标解读到位,寻找素材与备课的过程中就会大大减少许多无效的劳动。

教学的有效性总是相对于一定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而言的,一节课是否成功有效,首要的是教师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把握准确与否和内化程度如何。

现实中,我们许多教师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手中有标,心中无标”,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往往是参考书上的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的几段文字,备课时加以整合,抄下即可,课堂教学时依然“我行我素”,缺乏真正的内化与思考。这样的教学往往会出现师生精力投入大,收效甚微的结果。所以,内化课程标准,依标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二、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俗话说的好“千重要、万重要、掌握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掌握教材就不得法”。那么如何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内化教材内容呢?

而所谓的教学情境的科学合理,我的理解是指创设的教学情境至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知识的逻辑体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我们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有效的课堂必须要搞好与学生的关系,那就得从“头”开始,所以聪明的教师就会在课堂导入上做足文章,精心设计。这里我想撷取在本次优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两位教师有效的导入与大家分享:

来自温州九中的方海东老师执教的《因地制宜 优势互补》获得了专家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他的导入设计其实很平实:

——我们来了,你认为遂昌有哪些地方值得推荐我们去看看的?

学生真的像家里来了客人一样,很亲切地询问:老师您喜欢旅游吗?那我就推荐你去哪里哪里,什么人间仙境南尖岩、妙高山,汤显祖故居„„学生朴实热情的话语真的把我们所有听课的老师打动。

——我们回家了,你认为遂昌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带走?

学生又是一番真诚的模样:作为中国菊米之乡,那当然首选菊米,还有竹碳等等,学生如数家珍似地向我们一一介绍家乡特产的好处,他们那种无比自豪地宣传家乡、推荐家乡特产的热情让人折服,我们很多外地教师回来时所带的礼物很大因素是受那帮学生的影响。

于是教师就很自然地引入:我们是如何利用这些自然的、人文的资源,来发展遂昌经济的?所以特别自然顺畅地引入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

来自金华市东阳外国语学校的徐丽丽老师依据课标执教的是《丝绸之路》一课,她的导入设计是这样的:

“老师想学咱们遂昌的三句话,请你们用遂昌方言来教我:路、走路、走很长的路”(让学生当老师,学生自然开心,教得不亦乐乎,当时很多听课的教师也都跟着学起来),“今天徐老师要带大家走一条很长的路(用刚学的方言说的),知道是什么路吗?”在学生的响亮的答声中出示了课题——《丝绸之路》,然后通过“识路、思路、说路、盼路”四个板块设计组织教学,显得格外大气、新颖独到。

纵观以上两节课的导入设计之所以出彩的道理其实也简单,就在于设计情境符合学生的“口味”,自然顺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师生距离,是一种有效设计的体现。

所以,只要我们本着为学生而设计,心中时刻闪耀着的是我们的学生,那么我们设计的教学情境不会“走远”。合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表现为情境的整合优化。有一种现象较为普遍,老师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追求观赏价值,没有深入挖掘情境内部蕴藏的知识要素,情境的利用效率不高,浮光掠影,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深入思考。假如与教学目标关联不大,再精美的情境,我们就要大刀阔斧地砍掉。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其内涵而言,指教学对学生所产生的积极变化,产生愉悦的内在感受。教学要使学生发生积极的变化,首先就得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成新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本次优质课比赛中,还有这样的两堂课让我一直记忆犹新,而这两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他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确实可以是技高一筹。

台州初级中学冯老师的《图说遂昌》一课,通过走近遂昌、畅游遂昌、祝福遂昌三大板块向我们呈现了浙江省政区图、浙江省交通图、遂昌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遂昌城区变迁图、遂昌城区人口变化图、遂昌县2001-2006年经济情况简表等九张图表,充分合理利用这些众多的图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家乡的各类地图中寻找有效信息,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既实在又有效。

而当我听了杭州采荷中学张老师执教的《东西南北大中华》,我的第一感觉是历史与社会课怎么居然可以这么上,真的佩服!他的导入是一张有关“东西南北大中华”采风活动的海报,见到这张海报以后,张老师就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神游中华大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领略了一个又一个地形单元的自然风光„„本课的亮点在于教学设计的形式新颖,教师通过布置展厅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用对联总结,表达了我们对遂昌、对祖国的真心祝福,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最佳统一。他设计这样的三个展厅,分别以“云横秦岭纵观南北差异;山水相连横看东西悬殊;携手并进共谋区域合作”为主题。每一展厅的布置,都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小组的有效合作寻找采风地点、抓拍摄影作品、续写采风心得,从感性到理性提炼重点知识,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地处理,将知识重点通过图与活动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容易接受。教师的这种创新意识,敏锐的观察力和较高的知识水平,以及一定的文学、书法涵养令他的课靓丽无比。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对老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宽广的知识储备,还必须具备基于课堂生成的点拨和引导的娴熟能力。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教学中要有足够的空间留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对不同意见有理解和评价的机会,这时学生不仅有思维的“灵感火花”的闪现,还会出现思维的“偏差和短路”,有利于或干扰着我们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老师正确处理好教学开放性与有效性的关系。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必定是师生双赢的。学生: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积极参与其中,乐在课堂;老师:收获经验,收获灵感,也收获着快乐。每一堂课,当我们用心去解读,精心去设计,真心去教学的时候,相信最后收获的就是你我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有效教学,我们永恒的追求。

追求有效性的教学课堂 篇6

【关键词】 追求;有效性; 教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73-02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1 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 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1.1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1.2 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2 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2.1 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2 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2.3 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3 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3.1 不排斥接受学习

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

3.2 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3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4 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生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

有效性——数学课堂永恒的追求 篇7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中最根本的要素, 它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新课程实施中, “让课堂更有效”已成为点击教师兴奋点的热门话题, 成为课程推进实践中的一个重点诉求, 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目标追求.

然而, 反思新课程实施以来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我们就会发现, 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 存在着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貌似实施了新课标, 其实没有实效性;看似新颖、热闹的课堂, 其实存在着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 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 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前提下, 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 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 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 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批判性的质疑.那么, 什么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2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 是指教师在社会资源耗费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 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有效教学包含3种意蕴: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有效果, 指的是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有效率, 指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应符合一定的比率;有效益, 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价值的实现.有效教学的这3种意蕴及其相互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在传统的教学中, 人们对教学的有效性的关注主要集中于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吻合的程度, 这样就把教学结果窄化为知识的掌握.新课程标准下, 有效教学的本质和内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关注的是教学效益, 即教学能否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对个体主体价值的实现.教学目标也不仅仅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而是体现出对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价值目标的追求.

3 新课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特性

3.1 课堂教学的目标性

课堂教学以实现一定教学目标为指归, 只有负载三维目标, 并能激活学习要素, 在学生经历后直达教学之“本”、学科之“根”, 才具备有效性.

3.2 课堂教学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亲身经历与体验, 并在其中乐此不疲, 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起点出发, 设计出学生能够参与、愿意参与、乐于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那些只有教师技艺表演和少数学生参与的活动是无效的.

3.3 课堂教学的调控性

课堂教学的展开不能信马由缰, 否则就会偏离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把握教学的良性进程, 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进行调控, 甄别并提升有效生成;在效率意识指导下, 注意教学活动的时间边际, 确保活动目标的达成.

3.4 教学效果的高效性

教学效果的高效性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本质特性, 这就要求教师把握预设生成的艺术———如何在课堂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 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 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的互动.唯其如此, 数学课堂教学才能优质高效.

4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4.1 营造和谐氛围, 激发求知欲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 (即使是理智的) 不含有情感因素在起作用.”课堂教学中, 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 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满腔热情地全身心投入教学, 以自己的兴奋情绪去激励学生, 以自己的朝气蓬勃的精神去鼓舞学生, 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并和教师进行积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 把教学带入乐思乐学、愉快和谐的境地.没有激情, 课堂教学如一潭死水;没有真情, 即使面对面, 也犹如背靠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 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精神状态.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对成功的渴望和需求.激励的语言、轻松愉悦的氛围、民主的教学方式, 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 增强自信心、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 而且能促进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不断努力.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要突出其数学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尽量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让学生都能看到自己成功或可取的一面.例如, 当学生获得成功时应及时给予表扬, 并让其他同学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当学生遇到困难或信心不足时, 应及时进行勉励,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并帮助学生从失败中走向成功.

4.2 创设问题情境, 感悟数学魅力

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充分运用动机原理,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 学习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激起学生学习数学内驱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就是结合教学实际, 恰当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到情境中, 参与到相应的学习活动之中.德国一位学者有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 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 你就在享用佳肴时, 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 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汤中, 才能被吸收;数学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 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具体实例引入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发现等活动, 感悟并获得数学概念、原理和思想方法.

为了体现该题的教学价值, 笔者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

情境1建筑学规定:民用住宅的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板面积, 但按采光标准, 窗户面积与地板面积的比应不小于10%, 并且这个比越大, 住宅的采光条件越好.若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与地板面积, 住宅的采光条件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为什么?

情境2已知b克糖水中有a克糖 (b>a>0) , 若再添上m克糖 (m>0) , 则糖水变甜了, 试根据这个事实提炼一个不等式.

以上两个“问题情境”, 贴近生活实际, 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 并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 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4.3 引导主体参与, 体验探究乐趣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学生参与对学习结果、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有重要作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 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效率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程度, 它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是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学生的群体参与, 互相启发所产生的互补、互促效应是个人“单打独斗”无法比拟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提问、分享观点、合作交流等方式, 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 引导学生的思维往辨证、深刻、合理的方向发展.

案例2新课程《数学A》 (人教版) 模块 (4) 第34-40页研究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 其中关于奇偶性的结论为:正弦函数是奇函数, 余弦函数是偶函数.如果对此结论不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学生就达不到运用结论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

问题1正弦函数y=sin x的图像的对称轴是否存在?如果存在, 有多少条?其数学表达式是什么?余弦函数y=cos x的图像的对称轴是否存在?如果存在, 有多少条?其数学表达式是什么?

问题2正弦函数y=sin x的图像的对称中心是否存在?如果存在, 有多少个?其数学表达式是什么?余弦函数y=cos x的图像的对称中心是否存在?如果存在, 有多少个?其数学表达式是什么?

问题3在函数y=sin x, y=cos x图像的对称轴、对称中心处其函数值分别有什么特征?

问题4θ为何值时, 函数y=sin (2x+θ) 为奇函数?θ为何值时, 函数y=sin (2x+θ) 为偶函数?

问题5θ为何值时, 函数y=Asin (ωx+θ) 为奇函数?θ为何值时, 函数y=Asin (ωx+θ) 为偶函数?

教师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前提下, 搭建平台, 通过师生之间实质性的互动, 使主体参与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只有经历这样的心智活动, 才能形成和发展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4 培养反思意识, 提升数学能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把“反思”这一教学理念提到了应有的高度:“教材的呈现应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空间, 有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反思, 应包括学生对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反思, 对自己思考过程的反思, 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规律进行反思, 对活动有联系的问题进行反思, 对解题思路、推理过程、解题方法、解题结果进行反思等等.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数学意识, 优化思维品质;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提高学习效益;通过反思可以拓宽思路, 优化解法, 完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反思的同时, 要指导学生明确反思的对象, 学会反思的方法, 引领学生通过反思—问题—探究—发现—发展这些环节, 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有目标有策略的主动行为, 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反思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只有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教师才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和理性的认识、判断、评价, 才能找出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问题, 进行有效的调节, 并最终生长出个性化的、独特的、带有新质特点的教育观念, 使原来的教学走向“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 2000, (4) .

提问:浅谈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8

目前课堂教学中, 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很多问题, 如上课一开始的复习提问相当是上一课概念的罗列, 浪费时间, 又养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 随意性大、随口一说, “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 粗效提问, 缺乏层次性, 对较难的问题没能铺设好台阶, 提出的问题学生难以回答, 主体错位, 教师教得苦, 实效性不高, “个性缺失”问题太滥, 什么都要问, 学生学得苦, 那什么才是有效提问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课, 既要备教材, 又要研究学生, 集体备课与个人复备相结合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既要做到胸中有教材, 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既要考虑知识传授的严谨性, 又要考虑学生活动的趣味性, 既要注意优等生的能力发展, 又要照顾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在全局观念的指导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往往是有效的, 能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能让学生在兴趣上得到发展, 思想上受到教育, 情感上得到熏陶, 思维上受到启迪, 能力上得到提高。常常听学生说, 物理上课听得懂, 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 我已强调多少次了, 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 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 茫然不知所措, 解题时张冠李戴, 死搬硬套, 表述时逻辑混乱等, 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一个全局观念, 只重视备教材, 而没能静下心来认真备学生, 所提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 在物理教学设计中, 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 问题的提出要紧扣教材, 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实际, 备好两头课 (教材, 学生) , 重点、难点突出;注重集体备课, 同备课组的教师做在一起, 共同挖掘教材, 以问题为契机, 精心设计, 释疑解惑, 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集体备课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共同学习, 它可以集中智慧、整合经验、共享资源。使课堂提出的问题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语言更精炼。而个人在复备时再一次把知识和学生个体进行整合, 使课堂提问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二、打造和谐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提问的目的在于点拨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必须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大胆参与, 积极举手, 不因对错而顾虑。首先教师应面带微笑, 语言要亲切、幽默风趣、态度要和蔼可亲, 对回答好的优生要肯定、赞扬, 对成绩差的或回答不太好的也要及时给于鼓励与评价。这样长久坚持下去学生参与课堂回答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教师的课堂提问才会落地有声, 收到实效。然后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注意力, 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点。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往往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 , 精心设计出适当的问题, 循序渐进, 就能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差错人皆有之, 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 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 不断引导, 使学生恍然大悟, 留下深刻印象。

三、提出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面向全体

课堂提问要切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水平,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所提问题应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要追求全体学生的全员参与, 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 有所收获。这应该是高效课堂一个最根本的要求。课堂教学中, 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 他们需要的问题也不同, 因此课堂提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做到深浅恰当, 难易适中。作为教师, 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 善于提出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 或者同一个问题鼓励有不同层次的回答, 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都能在课堂提问中展现出自己的心智。如, “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有什么异同”等不同类型的问题应该合理分配给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 可让每个学生都有言说的机会, 获得成就感;对同一问题鼓励有不同的回答, 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各有所获。提出问题和选择答问对象时要根据不同对象区别对待, 让每个琴键都发出它自己的音响, 合奏出和谐的旋律。好的课堂提问就像枝头诱人的果实, 既非伸手可得, 又非高不可攀, 而是跳一跳就能得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不少教师教材钻研不可谓不深刻, 理解不可谓不透彻, 问题设计不可谓不新颖, 最终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 发言质量也让人不敢恭维。究其原因是设计提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对学生估计太高, 教师又缺乏铺设台阶搭好梯子的能力, 导致课堂陷入僵局或是成了某几个尖子学生的能力展示台。

学生回答问题是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有对错之分, 也有合理不合理之别。物理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概念规律, 而且更重要的是能灵活应用到对现象的正确解释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因此, 教师点评问题时不能强求正确的答案, 更不能把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学生, 因为“发现问题和系统的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决答案更为重要”同时教师点评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见解、疑惑、问题, 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评价。当学生还不敢发表见解或提出问题时, 教师应多鼓励他们, 激发他们的信心与勇气, 并尽可能的启发或在提问方法上给予点拨或引导。如果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由于时间限制解决不了, 也可在课后继续探究。这样做既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 又让他们体会到获取成功的快乐, 这种成功感也会驱使他们产生进一步求知的愿望。好的课堂教学讲究前后呼应, 讲究起承转合, 讲究生动流畅的美感。而以上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严谨、连贯的课堂提问来实现的。好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教材特色与教者思路的完美体现。听课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提问设计上贪多求全, 或抛开教材与学生实际刻意标新立异, 虽然花样百出, 却让听课的学生甚至听课教师一头雾水, 不知所云, 简直越听越糊涂。因此, 要想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痛痛快快, 首先教师本身提问的思路要清清楚楚, 只有建立在清晰基础上的创新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采用不同的方法, 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 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 即使是同一个内容, 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 也要注意转换角度, 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 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 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 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的成败, 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 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 而在于学生质疑, 评判了多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是的, 促进学生思考问题, 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 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 教师提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发学生自主地发问。

有效课堂不懈的追求 篇9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学习的抽象与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爱热闹的年龄特征之间是一对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能够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教学情境是必要的。在对情境的作用达到共识的今天, 创设有效的情境便成了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

情境成了联结数学、学生和生活之间的纽带, 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新课程中所倡导的“情境设置”的作用有:其一, 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 激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二, 提供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或认知矛盾, 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并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其三, 情境不仅是导入, 而且是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

如我教学“面积”时, 就有意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 启发学生参与, 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周长的探求过程。上课开始, 秦老师通过故事引出狗熊两兄弟的菜地, 两块菜地每条边的边长都是整厘米的, 一块长方形, 一块正方形, 哪块菜地大呢?两兄弟争论不休, 学生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接着狐狸出场做裁判, 沿着两块菜地四周分别走了一圈, 发现都是大约60步 (即两块菜地的周长一样) , 便下结论:两块菜地一样大。“你同意吗?”秦老师这个问题一抛出, 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在辩论中复习了面积的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整堂课由菜地引发出一系列问题:在长方形菜地中划出一块最大的正方形地种萝卜, 两块菜地周长都是20米怎样比大小?等等。在具体的情境中, 帮助学生系统复习了本单元的知识,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 激发起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所谓问题教学, 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 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 疑是条件, 问是结果。因此, 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 在问中学。关于这一点, 南师附小的学生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贲友林的课堂上我们能依稀看到生本课堂的基本模式:首先是课前研究, 这应该是学生的独立思考, 去发现问题, 自己尝试解决;然后课堂上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小组交流;最后是汇报。汇报时小组成员全体上去, 分工合作, 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听到质疑的声音。“谁对我的方法有补充和质疑?”“谁对我的方法有疑惑?”“谁来说说你的方法?还有谁有不同的方法?”……学生自主的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获得新知, 发展能力。

三、有效发挥激励性评价,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我曾经看过这样的一则故事:年轻的初中女教师海伦发现自己所教的班里有不少学生学习很吃力, 有一些学生因此而有些灰心。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增强信心, 她想了一条“妙计”:让每个学生用纸写下其他同学的优点, 然后海伦分别抄下大家写给每个人的优点, 再把这份“优点单”发给学生自己。同学们看到“优点单”上写的自己的优点, 一个个惊喜万分, 那些信心不足的同学很快恢复了信心, 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提高。若干年后, 海伦与这个班的学生们一起参加本班一个在战争中死去的学生马克的葬礼, 死者的父亲从其遗物中拿出一张曾经打开、折合过许多次的两张笔记本纸, 海伦一眼就认出了这是马克的“优点单”!这时其他同学也都从自己的贴身口袋里拿出了自己的“优点单”。大家说:我们都保留着这份“优点单”, 随时随地都带着它。它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让我们想到自己的闪光点, 从而增强自信心。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也不由得让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一句话:“教育就是毕业以后很多年, 学校里教的东西渐渐忘了, 还有一些东西忘不掉的, 忘不掉的东西才是教育。”在教育教学中, 适度的激励性评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重拾自我, 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 发挥自己的优势, 健康成长, 也可以促进师生情感的融洽, 促进教学相长, 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 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慧, 但因学生的个性差异, 显示出来的不一样而已。因而, 在教学时,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见解, 进行有效地评价, 这样, 不仅能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深度, 还能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 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 如微笑、点头、表扬、赞许;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 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批评, 而应该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 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 不应该只和优等生交流, 而忽视和学困生沟通, 应该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

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精心设计导入, 诱发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多种导入方式, 如:听音乐、猜谜语、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情境、开门见山等, 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感到新奇, 产生学习的欲望。

(2) 角色朗读表演, 激发兴趣。以描写为主的课文, 可采用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在“角色”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思想特征;以人物动作、语言为主且情节简单的课文, 如《变色龙》, 就可以运用编演课本剧的形式, 再现课文情境, 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课文内涵, 把握文章的表现手法。这样, 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3) 巧用多媒体, 保持兴趣。借助录音、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电化教学手段, 化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为栩栩如生的音像教学, 使知识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要有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

(1) 纵览全局, 设计教学目标。从整体上看, 教师应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初中阶段总教学目标要求。初中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 这就决定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独特性。如初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有: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只有准确地把握了教学目标, 才能使教学目标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征, 才能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等。

(2) 单元整合, 简化教学目标。从局部的设计上看, 要能了解教材中某个单元的课文在整个初中段的地位以及某篇课文在某个单元中的地位。苏教版教材是以主题为单元的编排体系, 如果能明确每个单元在整个初中段的教学目标, 同时整合每一个单元中所选的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注重分析每篇课文与本单元其他课文异同点, 通过对每单元中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的整合来品味、赏析、感悟课文, 就可以节省大量教学时间, 不断地提高教学效率。

(3) 紧扣课标, 细化教学目标。每堂课教学目标都做到明确、清晰。每堂课都要有每堂课的侧重点, 都要侧重训练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 按知识、技能、情感三大领域, 我们把初中语文教学能力目标分为四个层次:识记、理解、运用、评析, 这四个层次又分为10个具体目标:识记、了解、分析、概括、掌握、综合、创造、欣赏、鉴别、评论。

三、有效的教学互动

(1) 师生互动。师生互动应“动”在学生情感激发处, 只有搏动学生心弦, 才能使学生产生交流期待和表达渴望, 才能弹奏出和谐的课堂互动乐音。如, 有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给女儿的信》一文时, 和同学谈起在14岁时有没有想过爱情, 是否向父母问过以及他们怎么回答, 为什么有些同学不敢问, 假设问了会怎样等等问题, 从而形成一种交流期待。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中进一步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讲爱情的, 并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或不懂的语句画出来, 在自读课文后相互交流、讨论相关看法。这样, 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现实需求相互交融, 实现了真正的师生互动, 提高了课堂效益。

(2) 生生互动。课堂教学不仅要提倡师生互动, 更要倡导生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学生充分质疑解疑后, 对于一些学生个体无法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还有一些在学生间存在争议的问题, 教师可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有时, 可根据课堂教学需要, 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放在小组内和同桌间进行交流讨论, 并相互作出评价等。

(3) 师生与媒体互动。现代课堂教学的要素除师生外, 还应包括课堂教学中所用的多媒体。多媒体逐步实现了与教学对象的对话功能,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功能、分析功能等。如利用电子教室和网页课件上一节景物描写训练课,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景物描写的相关知识并根据网络风景图片进行景物描写训练。在展示个人成果进行评价的基础上, 教师再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评析著名作家作品片断, 让其发现自身不足, 进行再创作。师生通过与媒体的互动, 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使课堂教学实现新的跨越。

四、有效的教学评价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更注重发挥激励性评价的重要作用, 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的提问, 要热情耐心地解答, 决不能讽刺挖苦, 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要耐心听取学生的回答, 并正确引导, 积极鼓励。对学生的正确或接近正确的回答, 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对不完整或是错误的回答, 也要找出积极因素,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听完学生的回答后要进行小结。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 更崇尚智慧的教育。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只有培养好学生兴趣, 制定好适宜的教学目标, 实施有效的教学互动, 恰当地激励评价学生, 才能真正地追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问:浅谈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11

关键词: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

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而课堂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提问,能提高课堂效益,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然而实际教学中提问的存在着诸多问题。要提问有效,应努力做到纵观全局,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营造宽松的气氛,切合实际,面向全体,注意提问的方法和时机,并要能拓展提问,延伸课堂,实现提问的最大价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种教学艺术。“凡善教者,必善问”,问题设计的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一旦问题提得不当,课堂气氛有可能如“石沉大海无影踪”,使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教师也将处于尴尬局面之中。

目前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很多问题,如上课一开始的复习提问相当是上一课概念的罗列,浪费时间,又养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随意性大、随口一说,“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粗效提问,缺乏层次性,对较难的问题没能铺设好台阶,提出的问题学生难以回答,主体错位,教师教得苦,实效性不高,“个性缺失”问题太滥,什么都要问,学生学得苦,那什么才是有效提问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研究学生,集体备课与个人复备相结合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既要做到胸中有教材,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既要考虑知识传授的严谨性,又要考虑学生活动的趣味性,既要注意优等生的能力发展,又要照顾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在全局观念的指导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往往是有效的,能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全面落实三维目标,能让学生在兴趣上得到发展,思想上受到教育,情感上得到熏陶,思维上受到启迪,能力上得到提高。常常听学生说,物理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一个全局观念,只重视备教材,而没能静下心来认真备学生,所提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问题的提出要紧扣教材,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实际,备好两头课(教材,学生),重点、难点突出;注重集体备课,同备课组的教师做在一起,共同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集体备课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共同学习,它可以集中智慧、整合经验、共享资源。使课堂提出的问题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语言更精炼。而个人在复备时再一次把知识和学生个体进行整合,使课堂提问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二、打造和谐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提问的目的在于点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必须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参与,积极举手,不因对错而顾虑。首先教师应面带微笑,语言要亲切、幽默风趣、态度要和蔼可亲,对回答好的优生要肯定、赞扬,对成绩差的或回答不太好的也要及时给于鼓励与评价。这样长久坚持下去学生参与课堂回答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教师的课堂提问才会落地有声,收到实效。然后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点。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往往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出适当的问题,循序渐进,就能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三、提出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面向全体

课堂提问要切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所提问题应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要追求全体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这应该是高效课堂一个最根本的要求。课堂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他们需要的問题也不同,因此课堂提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深浅恰当,难易适中。作为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善于提出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鼓励有不同层次的回答,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能在课堂提问中展现出自己的心智。如,“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有什么异同”等不同类型的问题应该合理分配给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可让每个学生都有言说的机会,获得成就感;对同一问题鼓励有不同的回答,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各有所获。提出问题和选择答问对象时要根据不同对象区别对待,让每个琴键都发出它自己的音响,合奏出和谐的旋律。好的课堂提问就像枝头诱人的果实,既非伸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而是跳一跳就能得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不少教师教材钻研不可谓不深刻,理解不可谓不透彻,问题设计不可谓不新颖,最终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发言质量也让人不敢恭维。究其原因是设计提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生估计太高,教师又缺乏铺设台阶搭好梯子的能力,导致课堂陷入僵局或是成了某几个尖子学生的能力展示台。

学生回答问题是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有对错之分,也有合理不合理之别。物理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概念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能灵活应用到对现象的正确解释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因此,教师点评问题时不能强求正确的答案,更不能把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学生,因为“发现问题和系统的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决答案更为重要”同时教师点评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见解、疑惑、问题,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评价。当学生还不敢发表见解或提出问题时,教师应多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信心与勇气,并尽可能的启发或在提问方法上给予点拨或引导。如果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由于时间限制解决不了,也可在课后继续探究。这样做既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又让他们体会到获取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感也会驱使他们产生进一步求知的愿望。好的课堂教学讲究前后呼应,讲究起承转合,讲究生动流畅的美感。而以上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严谨、连贯的课堂提问来实现的。好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教材特色与教者思路的完美体现。听课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提问设计上贪多求全,或抛开教材与学生实际刻意标新立异,虽然花样百出,却让听课的学生甚至听课教师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简直越听越糊涂。因此,要想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痛痛快快,首先教师本身提问的思路要清清楚楚,只有建立在清晰基础上的创新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是的,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教师提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发学生自主地发问。

追求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12

一、无效的语文课堂提问举例

(一) 多而杂的提问

有的教师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深入研读, 提问时“眉毛胡子一把抓”, 贪多求全, 使课堂陷入冗杂繁复的“满堂问”中。

【案例一】《春酒》教学片段1

师:像树木花草一样, 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 忘掉亲人师友, 忘掉童年, 我宁愿搁下笔, 此生永不再写。琦君, 这位超凡脱俗的游子已驾鹤西去, 但留下了醇香的春酒, 且让我们用心用情去品尝。

(师配乐范读)

师:琦君的家在哪儿?

生 (齐答) :美国!

师:她还有一个家, 又在哪儿?

生 (齐答) :永嘉!

师:《春酒》写的是发生在哪个家里的故事?

生 (快速地齐答) :永嘉!

师 (兴高采烈地) :客居美国的她能不能品尝到这美得醉人的春酒呢?

生 (拉长语调, 兴致勃勃地齐答) :不——能——

师 (似乎意犹未尽) :如果将琦君家乡的水空运过来, 用当年琦君母亲的秘方酿制, 能不能酿出当年的味道?

生 (快速地、不假思索地齐答) :不——能——

(有学生在座位上自语:“能!”但教师似乎没有听到这不和谐之音, 只是摆手示意学生安静)

这一段师生问答, 没有思想火花的碰撞与语言的感染, 思考流于肤浅, 同时也滋长了学生不假思索、信口开河的坏风气。

《春酒》一文情感醇厚而不露痕迹, 清新的文字和素淡的笔调将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一件件普通事物舒缓自如地写出来, 文章美点很多。但有的教师抓不准文章的切入点, 提的问题多而杂, 导致学生失去了冷静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案例二】《春酒》教学片段2

师:文中有一句话是母亲说的, 代表母亲的为人处世原则, 是哪一句呢?

生1:鞋差分, 衣差寸, 分分寸寸要留神。

师 (“机关枪”似地追问) :你认为“分寸”的含义是什么?母亲为什么从不喝酒?

(生1显得诚惶诚恐, 一下子说不出答案)

师 (变换角度“引导”) :你觉得母亲是怎样的人?为什么要介绍母亲呢?

生 (缓过神, 笼统地回答) :母亲善良、慈祥、淳朴。

师:你认为这样的母亲会生下怎样的孩子?你知道旧社会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生1含糊其辞, 敷衍了事)

师:文章写过新年、吃春酒、喝会酒这几件事, 作者是怎样把它们串起来的?事件中除了母亲还有哪几个人?作者用一些细节刻画人物, 描写风俗, 请你找出来, 说说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5分钟)

师:在温州, 过年都有哪些习俗?

这堂课的一连串问题可谓不知所云。预设目标到底是什么?学生在一个个指向模糊的“碎问碎答”中疲于奔命, 根本无法深入理解、品味文本。

(二) 缺乏思维深度的提问

这种提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常提“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赞成吗”“同意吗”之类的问题;二是教师直接把问题的答案隐藏于提问中, 即虚假提问, 如“《芦花荡》讲述的是一位老英雄的传奇故事, 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 奇在他自信又自尊的性格, 奇在他悠闲乐观的情绪, 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三是教师往往提“万能钥匙”式的问题, 如“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和大家交流一下”, “找找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 读一读并说说好在哪里”, 等等。

还有一种缺乏创造力的课堂提问也非常普遍, 如一位教师上《夏感》, 设计了这四个问题,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 (1) 作者笔下夏天的特点是什么? (2) 作者是怎样描写夏天的?请从文中找出句子。 (3) 作者描写夏天的景物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 作者对夏天的感情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似乎包含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夏天的特点;具体的景物描写;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的情感。但真正上起课来, 学生却没有兴趣。因为这些问题没有深入文本, 没有真正解读作者独特的表现夏感的方式, 而且整个课堂完全是按教师教的思路进行的。

(三) “话语霸权式”提问

新课程提倡“个性化阅读”, 它要求教师对文本能够进行个性化解读, 但实际的教学, 有的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 以至于个性化解读被异化为随心所欲的解读, 有时甚至将错误的解读强加于学生。

如《湖心亭看雪》的教学, 很多教师都会在拓展延伸部分结合《西湖梦寻》《陶庵梦忆自序》, 谈到张岱等清高脱俗的士人的心灵世界。可是有一教师在学生连文言词句的疏通都有问题的情况下, 大谈这一阶层知识分子的孤傲与清高, 学生显得茫然而被动。还有一位在引导学生理解“强饮三大白”一句时, 引用作者曾经写过的说自己鄙视富人寻欢作乐的文字片段, 引导学生类比, 得出“强”是“勉强”的意思, 进而得出“作者鄙视那个在湖心亭寻欢作乐的人, 才一千个不愿意, 勉强喝酒”的结论。这样, 教师就把自己错误的解读强加给学生了。

(四) 与“语文”无关的提问

一教师上朱自清的《背影》, 课堂提问质疑:“作者的文章没有遵守交通规则, 随意翻越铁路, 有损父亲形象的高大, 作者选择这样的素材恰当吗?”这样的教学, 由于教师提问的不恰当, 就滑向了“非语文”的泥沼。

有一教师教《羚羊木雕》, 撇开语言文字不讲, 郑重地提出了三道思考题: (1) 人格认识判断题:父母的做法对不对? (2) 价值观念选择题:诚信和木雕哪个更重要? (3) 人际关系回答题: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这三个问题就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 模糊语文学科的特点, 淡化了语文学科的性质, 导致语文失去了它本身的魅力。

这样的现象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更是常见:上《大自然的语言》, 大量地提问物候知识;上《生物入侵者》, 大量提问生物知识;等等。

二、有效语文课堂提问的特征

(一) 覆盖面广

有效的问题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 问域宽阔, 学生可作多角度思索, 需要综合处理全文的主要信息方能解决。如教《孔乙己》, 一教师就抓住“‘笑’为隐含的叙述线索”来设题,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的多处“笑”并思考其含义。鲁迅以笑写了旁观者的无情, 同时指出他们也是被笑的人物, 因为在那“看得见的笑影背后, 隐藏着看不见的眼泪”。这个主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带动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品读, 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 能形成一个较长时间的有效教学活动的“板块”。

(二) 穿透力强

有效提问直接指向课文主旨, 往往是解读课文的重点难点。如教《范进中举》, 有一教师根据文中范进的一句话“中了, 就好了!”设计了一个指向文章重难点的问题:“为什么范进说‘中了, 就好了’?”这一问题可以使学生了解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状况、社会地位等的变化, 又可以由此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在探究的过程中, 这一问题又可以分解为三个小问题: (1) 范进中举前后, 生活状况有了什么变化? (2) 别人对他的看法有了什么变化? (3) 这种变化的根源是什么?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这些问题可以启发学生全方面搜集和整合文本内容, 达到追根溯源的效果。

(三) 探究性强

真正有效的问题, 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 而是往往需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才能完成。如教《我的叔叔于勤》, 一教师就尝试让学生分小组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 写“课文导读”。这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透彻的理解。

三、有效语文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一) 围绕重点、难点提问

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首选途径是围绕重点、难点来展开。找准文章切入点, 有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深层意蕴。

如教《藤野先生》, 可以这样提问:“鲁迅为什么离开东京去仙台?为什么要离开仙台放弃学医?”这两个问题就是把握文章解读的重点。

再如教《孤独之旅》, 由于小说人物所处的年代、生存环境与如今的学生有着天壤之别, 学生不易引起共鸣。对此, 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文章结尾‘鸭子长大了, 肥硕了, 下蛋了!’这句话,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学生讨论之后, 领悟到了“杜小康经历人生的暴风雨之后长大了”。接着, 教师巧妙地运用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的假设教学法, 让学生把杜小康读成“我”, 把杜雍和读作“爸爸”, 并加入自己的人生体验进行朗读。学生的朗读很动情, 且在不自觉中参与了对文本的再创作, 增强了可信度。

(二) 设置矛盾提问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考之门的钥匙, 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因此善于设置矛盾, 揭示矛盾, 是创造高质量提问的关键。

如《云南的歌会》一课的教学, 温州实验中学杨聪老师抓住了一个很关键的信息点:意思。文中提到两处意思:一处是“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还有一处是“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杨老师在教学中采用的第一个主问题是“从文本细节中发现意思”;第二个主问题是“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的主题, 没意思, 你认为呢”;第三个主问题是“抓住‘活人’一词谈作家的意思”。于是就有了“有意思—没意思—有意思”的教学, 这一过程充满矛盾与生机。

(三) 在文本留白处提问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作品大多是经典之作, 这些优秀作品中的留白都能体现作者的匠心, 蕴涵着深刻的含义。在文本的留白处设问, 可以启发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 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上一篇: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下一篇:租赁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