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平实的课堂境界

2024-11-06

追求平实的课堂境界(精选7篇)

追求平实的课堂境界 篇1

打造高效的课堂,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幅提高是教育追求的理想。高效课堂不但要求学生的学业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更着眼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力求塑造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主义人才。因此, 在重视教学结果的同时, 我们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习。教师要对教学活动不断地进行反思, 要不断优化我们的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的效率。高中体育课程作为一门重要学科, 肩负着“健康第一”、“增强体质”的重任, 在课程改革中, 如何实现高中体育教学的高效呢?

一、在情境中前行, 让课堂充满乐趣是高效的基础

情境教育理论主张在教育过程中, 通过一定电教、实物、语言、动作等媒介渲染现场的气氛, 将与教育主题有关的场面放大, 通过接近于播放慢镜头的形式, 模拟生活或理想中的场面气氛, 向学生展示教育教学的魅力所在。情境教育旨在将学生置身于现场感很强的氛围中, 让他们积极地从事学习活动, 切身感受现场的真实, 增强情感的体验, 从而达到学生积极主动地内化知识和道理的目的。

比如, 我在教学“背越式跳高”内容时, 感觉到这部分难教, 教学难点集中。以往教学时, 学生不容易掌握, 反复地示范、模拟让学生感觉很枯燥、很难学, 最终导致的是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一提到要考核这项内容就退缩。于是, 上课前, 我就给学生们讲跳高健将的刻苦锻炼事迹, 展示背越式跳高的精彩瞬间画面, 播放背越式跳高的动人视频和欢呼场面, 将学生带进了一个雄心勃勃、令人鼓舞的场景中。然后, 通过视频分阶段解读跳高运动员运动的技术要领, 重点分析过杆的动作。再后来老师现场示范, 个别学生模拟。为了提高大家的兴趣, 我们还现场运用数码相机拍摄下优秀同学的动作并播放, 老师模仿体育频道解说员现场解说,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教育理论在高中体育课堂中的应用, 要结合知识点的具体情况相机进行, 瞄准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选择场景。一般情况下, 一节课的情境主题不宜太多, 要围绕同一个场景进行设计。情境的载入要直面主题, 让学生结合情境能一下子抓住主要知识点, 通过简单浅显的场面、情趣盎然的环境, 向学生说明深刻的道理, 放飞兴趣的翅膀。情境内容要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理特点, 既要是学生喜欢的, 又要是学生熟悉的。

二、在竞赛中发展, 让课堂迸发生机是高效的重点

体育竞赛活动有强烈的号召力和吸引力, 为学生们所喜爱。从动机方面来看,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 发展运动技能。但是, 对学生来说, 这一目标过于高远和空洞, 经常组织校内或班级的体育比赛活动, 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动机具体化, 将远景动机化作近期动机, 让学生为参加比赛而运动。从体育运动的特点来看, 尽管我们参加运动的优点很多, 但是, 参加锻炼的过程是艰辛的, 是需要强大的意志努力的。如果将锻炼过程转化为比赛的过程, 则能让学生乐在其中, 乐此不疲。同时, 比赛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重要方法, 经常让学生参与体育赛事, 知己知彼, 树立榜样, 确立学习的目标, 不断地激励自己, 这些都是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体育比赛还是学生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认为,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即被别人认可的需要。通过参加比赛, 让一批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咀嚼成功的滋味。

我在班级篮球课上经常举行篮球赛, 这种篮球赛不同于普通的比赛, 一般都是围绕一个篮球动作进行的比赛。 比如, 运球教学时, 讲解完要领后, 我就划定比赛的场地范围, 规定攻防的时间, 然后组织学生一对一地分别展示攻防技术, 比赛后让学生重点说说他们各自的得与失。这样一来, 运球和防守的动作要领就自然地总结出来了。

三、在反思中提升, 让课堂衍生增值是高效的关键

“学贵有疑, 大疑则大进, 小疑则小进。”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带着问题来, 旧问题逐步解决, 新疑惑不断产生”的循环往复的过程。高明的老师对待学生的疑问不是采取简单的解释加以应对, 而是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引导他们学会学习。比如, 我在教学“后滚翻”的内容时, 其中有个将身体舒展开的环节, 好多同学都追问我:为什么要这样? (尽管他们发现不这样做就不能完成后滚翻的动作。) 我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寻找答案。大家通过查资料和相互交流后, 有学生告诉我, 原来这个环节的作用就是为了抬高身体的重心, 使得力臂增大, 加速身体后翻的进程。经过这般的探索, 这个动作就自然成了每个学生练习中不会忘记的环节。善待学生的疑问, 要求教师不能成为问题的终极者, 而是要做问题的号角手, 让学生用脑袋去思考。要让学生知道, 体育学习一样地要讲究科学。

实践表明, 科学运用情境教育理论, 指导体育教学向童趣化、游戏化方向发展, 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体育课教学的模式。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 重视比赛形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好方法。以研究的心态对待体育的教与学, 把学习过程当成师生共同成长的追问和反思历程, 体育教学工作一定能取得高效的业绩。

追求平实的课堂境界 篇2

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人生奋斗必然要经过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是一个人在孤独之中寻找理想、寻找生命着落点的痛苦时刻;第二种境界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这是一个人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而努力的过程;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苦苦寻求和努力,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或领悟后的心里。这时候,世俗目标是否达到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灵魂的解放和心灵的归属。

一个人的生命也要经过三个阶段才能活得完整。我们的生命应该从简单开始,进入复杂,然后再回归到更高层次的简单。童年时期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父母帮我们遮挡外界的风雨,因此再清贫的生活也显得温馨,生命充满了童真和欢乐,心灵充满着探索世界的渴望,生命中没有任何争权夺利的阴影;后来我们进入了复杂的社会,生命和思想一下子无所适从,变得无助而困惑。社会的黑暗使我们心寒,生存的竞争使我们计较,利益的争夺使我们阴险,别人的伤害使我们恶毒。童年的欢乐变成了童话,生命之路越走越窄。很多人在这一层次再也没法自拔,灵魂越来越平庸,心灵越来越封闭,对金钱和权力的贪欲使大多数人丧失了追求幸福和快乐的能力。一个人最终是否能够获得幸福,要看这个人能否走出第二层次进入第三层次,那就是回归简单的生活。此时的简单已经不再是童年时的简单,而是经历人生风雨之后的豁然开朗,就像雨后的晴空,生命一碧如洗,境界高远开阔。陶渊明是达到这种境界的典型代表。

世界上的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苏东坡通过学禅,以为自己达到了生命的第三种境界,世俗的感情和繁杂已经不能再动摇他。所以就给佛印禅师写了一首诗:“稽首天外天,豪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所谓的“八风吹不动”,就是人世间的得失谤毁等已经对他没有影响。写完诗后,苏东坡让来人把诗歌拿到长江对面交给佛印禅师,佛印在诗上批了“放屁”两字,又让来人带回给了苏东坡。苏东坡一看气急败坏,渡江前往金山寺,找佛印理论。船到岸边,佛印早就在那里等候,对苏东坡说:“你不是已经‘八风吹不动’了吗,怎么‘放屁’两个字就把你吹过江来了呢?”苏东坡已经是一个悟透人世沧桑的高人,依然被别人的情绪所左右,可见我们要达到生命豁然开朗的境界,还需要很多的修炼。

追求平实的课堂境界 篇3

一、个性课堂是彰显教师个性魅力的智慧课堂

教师的教学个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孔子倡导“因材施教”, 在诸子百家中个性鲜明, 故能培养出个性迥异的“七十二贤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独树一帜, 故能培养出个性张扬的哲学巨人柏拉图。特级教师孙双金的情智课堂、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薛法根的智慧教学、杨屹的情趣教学等个性特色十分鲜明, 各自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教学个性, 故能上出个性鲜明的精彩课例。个性突出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 “在教育中, 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 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出来。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 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依据多元智能理论, 每个教师都拥有自己的智能优势, 都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专业特长。合理利用智能优势, 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继而形成教师个性, 是构建个性课堂的前提。

课堂上, 教师能利用自己的个性魅力, 把关注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 真正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让课堂教学涂抹上智慧的色彩, 将智能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到极至, 形成独特的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艺术化了, 也就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教师的个性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张扬, 用独具特色的组织艺术, 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匠心独运的评价策略, 引发学生探究体验的欲望, 启迪学生自主求知的智慧, 引领学生学会合作, 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 点亮学生生命的心灯, 发展个性。

彰显着教师个性魅力的课堂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 教师的个性魅力犹如有着强大磁力的磁石, 能牢牢地牵引着全体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并逐渐把他们引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轨道。教师的个性魅力得到充分展示, 就会构建起情趣盎然、个性鲜明的智慧课堂。

二、个性课堂是凸显差异教学特色的和谐课堂

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从教学的角度看, 学生的差异有“成就度差异”、“学习速度差异”、“学习能倾差异” (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等) 、“兴趣爱好差异”、“生活经验差异”等等。个性课堂, 能全面关注学生的差异并合理利用差异, 以差异促发展。

奥苏伯尔认为, “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据此进行新的教学。”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各种差异, 找准“最近发展区”和“教学的起点”, 依据学情以学定教, 真正满足具有不同差异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在认真考虑全体学生共性的同时, 能重视学生的个性形成和潜能开发, 针对每个学生个性特点, 进行有差异的个性化教学。能科学制定出具有差异性的个性教学目标, 如分差异设计教学目标, 优秀学生的目标可以高一些、难一些, 上不封顶, 学困生的学习目标可浅一些、容易一点, 下要保底;采用多种策略激发不同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不善发言的可以引导多表达, 不愿学习的多激发兴趣, 不善倾听的重点培养听的习惯, 等等。设置灵活多样、可供不同差异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有差异的教学方法, 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等, 因为自主学习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在此基础上, 有效利用学生间“相异构想”, 进行合作探究, 互帮互学, 取长补短, 教学相长;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的学生, 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最终实现不同层次、不同差异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全面发展、差异发展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任何无视个性的均等划一的教育都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而只有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堂, 才能真正构建起照顾差异、宽容另类、接纳发展、追求个性的和谐课堂。

三、个性课堂是绽放学生个性之花的创新课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指出, “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追求人的个性和谐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主导价值。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具有完美个性的主渠道, 这就需要我们构建和谐、创新的个性课堂。

首先, 个性课堂是每一个学生释放个性的“乐园”。学生徜徉于快乐和谐的课堂之中,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无拘无束地和教师平等对话, 与同学智慧碰撞, 与文本自由“交谈”, 跟作者交流情感, 同编者思维对接, 自由自在地张扬着个性。

其次, 个性课堂是每一个学生完善个性的“乐园”。课堂上,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都能快快乐乐地参与教学游戏和活动, 乐于质疑, 敢于批判, 发展思维, 自主学习, 自由训练, 合作探究, 快乐实践, 兴趣盎然;能在神思飞扬中真正展现自我, 释放本真, 发展自我;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无拘无束地塑造、完善个性;课堂鲜活、灵动、充满情趣, 学生在上课的快乐中不断发掘新的潜能, 尽情舒展个体生命的灵性, 倾力释放美丽的生命激情, 不断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最终能自然而然地发展和完善个性。

在个性课堂上, 每个学生不仅能绽放出绚丽的个性之花, 释放着无限迷人的生命精彩, 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形成、完善自己的个性, 这也是形成创新精神的基础。教育家巴班斯基和萨维科夫认为:个性是创新的基础。这种真正释放学生个性并不断完善个性的课堂, 才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课堂。

四、个性课堂是达到高效教学水平的优质课堂

课堂教学可以分为有效教学、无效教学和负效教学, 而有效教学又分为高效教学、低效教学。个性课堂追求的是高效教学。真正的个性课堂, 理应是达到了优质教学水平的高效课堂。

个性课堂一定是高效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高效地促进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 高效地实现知识建构、能力培养、习惯形成、情感交流、智慧培养、人格塑造和个性完善等预期的教学结果。

个性课堂一定是高效的课堂, 因为教师用个性魅力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师生和谐发展, 学生主动发展、快乐发展、成功发展。

个性课堂一定是优质的课堂, 因为个性课堂面向的是全体学生, 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能力、生命价值和终身发展, 而非仅仅关注分数。即不仅发展了学生眼前利益, 更重要的是发展了长远利益。而终身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学生人格和独特个性, 实现个性的不断完善和完美发展, 是有着高效率、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的真正的优质课堂。

个性课堂是一种理想境界, 因为个性课堂追求优质, 优质的课堂彰显个性。尽管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个性课堂屈指可数, 却是每一位视课堂为生命的教师渴望达到并不懈追求的, 犹如鲜花追求芬芳、明珠企盼发光一样。我们有理由相信, 当每个课堂成为真正的个性课堂之时, 将是名师辈出、每个学生成才之日!

★特级教师风采录★

商德远老师是中学高级教师;青岛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语文名师;山东省远程研修专家培训团、青岛市专家培训团培训专家;《语文教学通讯》等多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特约研究员;《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

曾荣获“全国优秀教研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齐鲁名师”“青岛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青岛市语文教学能手”“青岛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青岛市市南区十佳辅导员”等近二十个荣誉称号。

我在追求内心的境界作文 篇4

每个朋友都有属于自己响亮的名字,我也不例外,同样有着美丽而意义高深的名字,它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它改变了我平凡的一生;它就如同西风中傲然挺立的胡杨般永不腐朽,鹿聍心,聍心这是我一生所追求的境界。

鹿岩这个朴素的名字伴我走过五年,鹿岩的岩是爸爸与妈妈的名与姓拼在一起得出的`字,既代表着我与爸爸妈妈的不舍不弃,又具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高一层的意思。这五年里因为我的唯唯诺诺,胆小怕事,幼儿园同学们都歧视我不与我在一起玩,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玩伴,竟三番五次地利用我,这使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创伤。这对于年幼的我来说是一种无形的痛,我的心在哀歌,在哭泣;在诉说这令人惨不忍睹的往事。爸爸妈妈好似发现了我整日的闷闷不乐,便找出其中的原因,爸爸沉思了一会儿提议道:“我们家飞飞的名字好像不怎么样,反正不能跟其他同学比,要不我帮飞飞在网上查个响亮点的名字好么?”妈妈点头答应,不久我的户口本上便出现了一个美丽大方的新名字:鹿聍心,我脸上露出一丝惊讶与惊喜,忍不住好奇心道:“爸爸,这个名字什么意思啊?好奇怪哦!呵呵!”爸爸脸上一副高傲的样子:“看吧,一般人就是不懂,聍左边是一个耳朵旁,右边是一个宁静的宁,代表耳根要清净,不要只听一个人的一面之词来判断一个人,心代表不可以人云亦云,听风就是雨,要有自己客观独立的思想!哈哈!怎么样你老爸有才吧!”“切,老爸就会吹牛,不过名字我挺赞赏的,真的是既好听,又有它更深一层的意思啊!我太幸福啦!”从这以后,就因为我有了一个美丽而响亮的名字,我决定改变自己,就如名字所言做一个高尚的人。我变得开朗大方,性格直率,爱结交朋友,上课也不再开小差,而是专心致志的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每次总能对答如流,既勇气十足又完美无瑕。我认真的聆听着老师的教导指示,仿若学习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乐在其中。我并不像其他同学遇到难题时不进则退,害怕动脑筋,我喜欢钻研难题,这是我的一种乐趣,正因为我的好学,每每总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总能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每每成功的喜悦总是弥漫在我身旁。写作也不在我的话下,每每写完作文后总能受到老师的表扬。

追求平实简洁的品德与社会课 篇5

平实是说不要刻意渲染学习内容,比如拔高生活或夸大生活的某一方面以盲目煽情。品德课程的呈现应真实、自然、生动,不应是假大空的东西。简洁主要是指课的结构不要追求烦琐和宏大,呈现方式上不花哨不复杂。有人的教学设计为了有新意,课的结构复杂了,内容却简单或单一了。简洁的教学风格并不简单。平实深入的教学指导,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或许更容易获得教育的效果,因为平凡的感动才是真实的,真实的情感才是生动的。相反,浓墨重彩的课,不仅耗费教师的备课时间,效果也未必好。

一、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经验和体验来学习

1.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品德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如《与诚信为友》一课,在这个课堂里,关于诚信可以选择许多内容。制假、打假例子、诚信的企业、人物……面对四年级的孩子怎么选择?课堂上老师复制了学生生活经验,如:借钱不还、爽约、一件衬衫答应送给两个人等。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非常自然、具体和现实的情景中表达,呈现出的东西是自然、可信的。这就是孩子们的真实生活。课堂没有空洞的激情,没有强制的感染,通过活动、情景和语言精心创设的体验氛围,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培养了坚守诚信的品格。同时,还注意体验性学习的另一面:理性思维。体验性学习既要有情感,还要有理性的提升。单纯地体验,流于空泛,没有认识上的提升,是没有收获的,学习也是没有价值的。老师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理换位的方法,设想假如我是……会怎样,从而设身处地去了解对方,提升了他们的认识。

一节成功的课是学生感兴趣的课。他们为什么感兴趣?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复制,解决自己的问题,还能激发了他们的情趣,引发思考。课堂上的问题都是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都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

2. 活动顺序是不加雕琢的,自然而然的

例如《与诚信为友》一课,从什么是诚信———学生经历的讲诚信与不诚信的例子及感受———不讲诚信的危害———怎样做根据孩子们的生活经验逐步深入展开。

一节课最好围绕一个通识的概念组织活动,说透它、体悟它,无须平面地展开活动,面面俱到地说“水过地皮湿”的道理。应突出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大而空。教师一定要坚守这样的课程观念,教育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学生去适应既定的教育。当教学内容不适宜学生时,当我们没有办法教课本时就应该适时地停止或修改常规的教学方案或设计。确定教学目标设计的根本问题是选择问题,这种选择主体必须是儿童,是孩子们,不是专家。对于教材,你设计教学时不要考虑领导怎么看,教研员怎么看,要考虑学生怎么看,就怕设计来设计去把自己设计没了。老师设计教学时书上啥也不能忽略,却忘了孩子,这样,学生上课就变得很痛苦。我们的课程应该最快乐。因为品德学科的框框不多,开放、宽松,常常是人家管我们越少,我们自己发挥的空间越大,快乐就越多。

3. 不能一味灌输道德知识

品德课不是知识型教学,不能只告诉或死记硬背大道理。我们知道,仅仅知道是与非并不能保证有正当行为。人们可以非常明白谁是谁非,但仍采取错误的行动。知道什么事情正当与正当行事不是一回事。学生由道德认知的掌握到具备践行道德行为的转换过程中,一定要有道德情感的积极体验,要打动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的心弦。还是刚才的例子,学生们从小就知道要讲诚信,狼来了的故事耳熟能详,撒谎的孩子被狼吃的道理人人都懂,说谎的孩子鼻子变长……可做起来并不都是那么完美。那么老师课上要和同学共同体验讲诚信给人带来愉悦和方便,不诚信带来麻烦和伤害。多一些体验,多一些经历,做人要讲诚信才能深入人心。只有当道德教育指向人,指向人心,才是最有魅力的。

二、营造对话的课堂

对话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用语言交谈。对话教学方式的意义:对话方式给对话者提供了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对话者能够保持一种相对自由的心态。思想的闸门打开之后,彼此相互启发,相互碰撞,许多新的观点就会跳跃出来。

1. 设计适宜的活动

有些课看似课堂气氛好,畅所欲言,但这节课老师想解决什么问题?课好不好主要看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解决儿童现实问题,是否促进儿童思考,有没有矛盾、价值观的碰撞。

活动是品德教学的基本形式。好的教学活动设计一定便于课堂对话,没有对话的活动没有什么价值。所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挑起话题,引起学生的争论与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挑起话题,就要避免那些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直白式案例”,要精心设置“两难”的情境,创设说真话的舆论氛围,对蕴含其中的教育价值作深层次的挖掘,这样的教学活动才会有深度。

备课首要思辨的是这节课内容能给学生主动发展带来的独特教学价值,而不是该教材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2. 强调在过程中生成,在问题中升华

所谓生成,就是基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又出现新的内容或学生对问题的新见解。一节课不都是预设好的,要抓住动态的生成,或学生自己产生的新问题。设计一节课之前,教师要明白这节课究竟要干什么。

3. 一节课应该有困难任务

一节课要有冲突、矛盾和转化,对儿童情感意志、价值观、智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挑战,这是一节课的亮点所在。有专家说,除了冲突,没有什么能更好地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刺激他们的思考。好课的标志即有效,有效的标志即思考。道德教育要强调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不能一味灌输道德知识。

一节课核心问题不要多,只要有一两个就足以产生一节课良好效果所需的光芒。最重要的是:每节课学生思考的问题应相对集中,不能太多,教学环节不能太零碎。

有时我们会担心冲突的讨论不受控制,或是担心在处理那些情感深处和很难公平对待的事时出现偏差。假如学生从来不学习对这些复杂问题深思的话,我们怎么期待他们在遇到生活中较深奥的道德问题时,能作出合理的判断呢?还要注意的是,有时矛盾不能通过一堂课或一次活动达成共识,我们不能对当堂解决矛盾,特别是积虑已久的矛盾报以很大的期望,不能幻想它是一味灵丹妙药,药到病除。在进行两难选择活动的本身,旨在引导过程,不是结果,不要刻意追求效果,而使矛盾的环节虚伪做作。要把各自不同的想法表达出来,要谈真心话,不能虚假,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的道德观向着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三、创设反映真实生活的情境

以往的学校教育往往脱离生活,给学生看的是一个简化了、纯化了的世界,传授给学生的抽象知识不能运用于真实生活,因此,我们否定了那种教学方法,倡导基于生活的课程和教学,而基于生活的教学就是要创设反映真实生活的情境。

《与诚信为友》的课堂上,如果我们把孩子放在一个真空里学习做诚实的人,当孩子到社会上遇到不诚实的现象,特别是看到不诚实的人得意、诚实的人吃亏的现象,他们就会困惑,不知所措,甚至从此以后不信任学校老师的教导。

无论是学习诚实、还是学习其他这些道德规范,都要把学生带入多种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平时老师们经常说我们的教育教学低效,给学生讲了很多美好的事物,正确的道理,好像学生也听懂了,也知道,但是一回到现实生活中就不能运用,束手无策,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甚至出现相反的表现。这是因为我们是在真空中教美德,反而让学生感到现实生活与学校教育脱节,感到困惑和矛盾。同时也没有创设一个让学生充分讨论和思考的学习场,学生获得的知识和道理是生硬的,简化的,很难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

追求平实的课堂境界 篇6

罗蓉 (昆明高新开发区第一小学, 特级教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稿) 语文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就是一个“动物篇”的主题单元。本单元选编的三篇文章《鸟语》、《天鹅的故事》、《生命桥》, 从不同角度抒发了对动物的赞美, 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教学本组课文时, 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特点进行梳理和调整, 即先上反映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精神的《天鹅的故事》, 再上讴歌动物们在生死攸关时刻表现出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的《生命桥》, 最后上内容相对浅显,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 极富情趣的散文《鸟语》。对三篇课文的教学也可以有所侧重, 做到精读和略读有机结合, 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让学生自主阅读, 整体把握本组课文。

王巧贵 (昆明市东川区第三小学, 小学高级教师) :教材编排的整体性规定了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性。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稿) 语文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来说:这一单元可称为动物篇, 由《鸟语》、《天鹅的故事》、《生命的壮歌》以及“习作五”、“练习五”组成, 围绕“合作”这一专题选编教材。所选课文均语言生动形象, 结构清晰, 重点突出, 插图也很精美, 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练习五”安排了5个项目, 其中“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是教学重点。“习作五”写一篇关于植物的简单的研究报告。教学时, 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 还要突出三个重点学习项目: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二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写作方法, 进行习作训练, 教学设计以及组织教学时, 要落实这些学习重点。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打破单篇课文教学与单一作文练习的传统模式, 注重单元内容各个方面有机的联系, 形成一个教学整体。教学时以一篇带几篇, 以“范例”通其他, 由“举一”而“反三”, 这是单篇教学所不及的。

陈富恒 (小学高级教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各册的课文均以单元的形式呈现, 每个单元总是围绕同一人文主题组合课文。语文教师怎样上好一组课文, 在教学中体现和发挥单元整合性优势呢?

1.强化单元意识, 整体把握单元目标。意识是行动的方向, 良好的意识决定了成功的一半。教者首先要有整体把握单元目标的意识, 了解编者的意图、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确定教学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教学建议”“关于阅读教学”中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原“实验稿”相比, 增加了“教科书编者”可见, 理解编者意图, 强化单元意识, 整体把握单元目标十分重要。

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共有四篇文章, 分别是《走, 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古诗两首》, 整组课文都是以春天为话题展开的, 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春的希望, 春的秘密, 春的快乐, 春的美好和春的短暂, 意在告诉学生要爱春、惜春。这是新学期的第一组课文, 时值初春, 万物复苏, 春潮涌动, 可见编者的用心和意图。了解编者意图是实现单元整体目标的前提。

2.单元整体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教会学生学习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教会他一种思维方式, “单元整体教学”传递给学生的就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从小学会从对比分析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及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单元整体教学”体现的是整体性原则, 它是一组课文学完后的总结和升华。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虽然文章主旨相近, 但表达方法和布局谋篇方式可能各不相同, 教师可在教学单元课文之前或者之后,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一组课文进行分析对比, 以求单元学习的整体效益。

再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这一单元的前三篇文章描写的都是“爱”, 学完后学生会发现, 这三篇课文描写的爱种类各不相同, 有《爱如茉莉》中的夫妻之爱, 有《月光启蒙》中的母子之爱, 有《我和祖父的菜园》中的祖孙之爱, 虽然爱的种类各不相同, 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真爱无言, 大爱无声, 它平淡无奇却散发着缕缕幽香。三篇文章在表达方法上也有共同之处———用记事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用写景来烘托人物的细腻情感。教学这一组课文, 要善于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爱意浓浓的氛围中, 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体会爱的真谛。

“单元整体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新的尝试, 这种教学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又能活跃学生思维, 提高学习效率,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陈文金 (小学高级教师) :教材是整个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 作为一个系统的构成要素, 就不可能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 而应该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小学语文教材也不例外, 它承载着义务教育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学习内容和目标要求。而每一册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 每册教材的每个单元同样是围绕一个专题组合的一个整体。无论从编者的意图、教材编排的原则看, 还是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语文教学都应以整体的思想进行, 突显语文教学的整体性。那么如何整体把握, 上好一组语文课呢?

以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 谈一点看法。

首先, 整体把握本组课文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鸟语》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 课文以生活中生动真实的事例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我”倾听、揣摩鸟语的情景, 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是人与鸟儿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天鹅的故事》讲述了众天鹅齐心协力与恶劣环境抗争, 共渡难关的故事, 赞扬了老天鹅奋不顾身、顽强坚韧的品质。《生命的壮歌》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动物逃生故事组成, 两个故事述说的悲剧都是人为造成的, 这是人类进行反思的好例子, 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交流体验, 学好语文, 感受生活, 熏陶情感, 体验生命价值的极具人文性的佳作。这组课文是继本册教材前五个专题:颂春篇、创新篇、英才篇、爱心篇之后的动物篇, 是关于天人合一, 从不同角度抒发对动物的赞美, 抒写对人生的感悟, 学习动物知识、爱护动物的教育文质兼美的名篇。

其次, 了解本组课文要达成的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 将《天鹅的故事》中震撼人心的破冰场面表达出来。 (2) 学会本单元29个生字, 结合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疏忽”、“倍感亲切”等词语造句。 (3) 利用重点语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感知文章思路。 (4) 观察一种自己喜爱的鸟, 写出它的外形特点和叫声;通过朗读、想象练笔等途径, 练习仿写某一场面, 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 激发尊重生命、敬重卑微的情感, 初步形成对生命价值的认同。 (6) 通过学习《天鹅的故事》和《生命的壮歌》, 感悟其中蕴涵的团结合作, 勇于献身的精神。 (7) 读懂例文前的习作要求, 通过讨论, 了解写研究报告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8) 通过互相评价、讨论, 明白当节目主持人的注意事项 (见“口语交际”:“学做节目主持人”) 。 (9) 创设情境, 让学生学会主持人的常用语言 (开场白、串联词、结束语) 。 (10) 在口语交际中, 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在这些要达成的目标中, 第 (1) (3) (5) (6) (10) 可以通过精读《天鹅的故事》、《生命的壮歌》两课达到, 而 (4) 可以通过学习《鸟语》一课达到。

最后, 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课文教学顺序进行调整。先教学《生命的壮歌》, 接着教学《天鹅的故事》, 完成大部分教学目标, 再指导学生学习内容相对浅显易懂, 又富于儿童情趣的《鸟语》。学生在“蚂蚁肝胆俱裂战火海”、“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的悲壮场面中产生对动物敬佩的情感体验, 同时体会由于人类的贪欲给动物的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 两个悲剧的产生都是人为造成的, 人类对这些动物带有深深的愧疚和歉意, 这两种情感在小学生心中产生了强烈思维碰撞。然后通过“天鹅破冰”的感人场面让学生对动物敬畏之情进一步升华。他们亲近动物、接纳动物、爱护动物的内心体验达到了高潮, 这时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学习《鸟语》一课, 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增强。最后通过《习作5》和《练习5》对整组内容进行整合, 了解植物和人类的生存同样息息相关, 自然而然地将视野放宽到整个自然界。

李万芳 (小学高级教师) :怎样上好一组课文?我认为重要的是理解编者的意图, 尊重教材, 尊重学生, 认真钻研教材, 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 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为例, 说说我本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路。学习《鸟语》, 从鸟语的有趣, 学生会自然萌发对动物的喜欢。该课的第11自然段有这样一句:“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 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 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 我学到了勇敢坚强的精神……”借这个省略号, 可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还从哪些动物身上学到什么?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转入下一课的学习, 学生从《天鹅的故事》中天鹅们的勇敢无私、团结拼搏的精神对动物产生敬佩之情。又以“我们还能从《生命的壮歌》中学到动物的什么呢”这一问题, 再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投入该课的学习。这是一篇有关生命的, 催人泪下, 让心滴血的课文, 学生被蚂蚁们、老羚羊们的勇于献身、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动了, 震撼了, 流泪了。上完本组的这三篇课文, 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学了这三篇课文有什么感受。通过钻研教材, 我理解了编者的意图, 认为这组课文内容安排非常巧妙合理、衔接自然。编者的意图就是让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情感方面则是逐步升华, 从喜欢到敬佩再到震撼, 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符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所以本组课文我是按编排顺序上的,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阅读教学要上好一组课文, 最重要的是理解编者意图, 钻研教材, 吃透文本,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接受能力、认知规律, 确定教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要学的文本, 设想学生会提什么问题, 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共鸣?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学生容易接受呢?以怎样的方式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 去感悟?进行全面预设思考。只有这样, 才能为良好的课堂做好铺垫。学生简单、轻松、快乐地学到知识, 学会阅读。

刘富祥 (小学一级教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以“敬重生命”为主题选编了《鸟语》、《天鹅的故事》、《生命的壮歌》三篇课文, 每个故事都非常吸引学生, 但文章深刻的人文内涵小学生在理解上的确有些难度。教师如果没有对这一组课文所蕴含的对生命热爱的深刻体会, 没有对整组课文主旨和结构进行研究, 就不容易让四年级的孩子在心里与文本产生共鸣。

在本次研讨过程中, 昆明高新开发区第一小学特级教师罗蓉对教材顺序进行重新排序, 提前教学《生命的壮歌》。其教学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因学定教的宗旨,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效组织营造民主课堂, 创设真本、高效的教学情境, 把预设和生成和谐统一起来, 生成过程中更多地去关注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使课堂教学在民主、真实、朴实、扎实的基础上更智慧, 更富有生命。及时地、多元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 优化教学过程, 放大教学效果, 科学地应用教学方法, 取得了较好学习反馈。专家则建议, 在苏教版教科书没有区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情况下, 可以先上《天鹅的故事》和《生命的壮歌》, 然后将《鸟语》当做略读课文, 让学生自主阅读。我认为要进行好单元整体教学, 就要从该组课文专题出发, 围绕主线, 挖掘篇的个性与深层内涵, 从全组到个别, 努力构建每一节有效的、高效的课堂教学, 处理好“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虽然苏教版教材未作划分) , 实现整组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蒋俊 (小学一级教师) :与单篇课文备课和教学相比, “单元整体教学”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 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 重视学生“学”的过程, 强调一个时段内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 以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尝试通过单元整体教学, 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 让语文教学统一在整体预设的目标中。其基本流程是:整体感知 (整体观照, 确定目标) →部分感悟 (关照整体目标, 发挥整体效应) →整体回顾 (把握规律, 整体提升) 。

整体感知: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 进行单元“导读”。其具体操作为:以单元开头的“导语的文字”为切入点 (人教版教材有单元导语, 苏教版教材没有。) , 在教师带领下, 学生通过听录音、看录像、自己试读或同座互读互听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 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 孕育求知欲望。与此同时, 教师相机指导搜集相关资料, 为单课学习做准备。

部分感悟:指分课或分块学习。教材每一单元都有鲜明的人文主题, 我们在关照单元整体目标的同时, 提出单元核心话题, 继而寻找各篇的研读话题, 进行深入研读, 最后统一整合到单元目标上来。也就是要注重整体目标对各篇的辐射, 注重各篇课文对整体目标的回应。如,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文性目标是:体会鸟儿的可爱;从动物的求生和逃生的故事中体会勇敢献身、团结拼搏的精神;感悟作者从不同角度抒发的对动物的赞美, 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正确的观察方法。工具性目标是: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 联系生活情境等理解文本, 领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整体回顾:一个单元的学习犹如攀登山峰, 由始至终的单元整体教学, 仿佛让师生步步接近山顶, 有一种“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如果教师不去着力引导学生纵观全局、发现规律, 那就错过了整体把握学习内容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一个单元学完之后不从整体上加以概括总结, 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便是零散的,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受到局限。

单元整体教学充分利用教科书单元编排的长处, 跳出一篇课文研究的小圈子, 站在提高语文素养, 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 用整合的理念, 探索高效的语文教学。无论从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拓宽, 还是在教学方法策略的多种多样, 以及在教学途径的课内外融合, 在教学效果的省时高效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王洪艳 (小学一级教师) :怎样上好一组课文?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上好一组课文, 首先要了解课文编排的特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的选文、课文编排和练习设计等都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呈现出鲜明的特点。教材主编张庆先生作了如下表述:“简化头绪, 突出重点, 加强整合, 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学理如筑塔, 学文如聚沙。”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语文的“序”宜粗不宜细。如苏教版实验教材 (第二学段) 阅读训练序列是按照课程标准“阶段目标”设置的, 即除了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 有4个重点学习项目: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默读, 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其编排原则是主编张庆、朱家珑先生所订的“三维整合, 统筹安排, 因课设练, 多次重复, 螺旋上升。”因此, 阅读教学要有“全局观”。把一组课文放到一册中来安排, 把一篇课文放到整组课文中来设计, 心中有总的目标任务, 课堂上有具体的目标任务, 这样才能做到“突出重点, 加强整合”, “统筹安排, 螺旋上升”。

2.探究怎样上好一组阅读课文, 是对课堂教学策略的准确把握。

我们探究单元整体教学, 不是讨论是按什么顺序上一组课文, 而是要提高对文本的认识,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知识的灌输为目的的, 这样做摧残了人的个性, 应转向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并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一百多年前, 杜威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一定要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心理经验, 一定要把学科知识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否则, 学生就成了学科知识灌输的对象。杜威的思想就是“把教学变成生活”, 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的思想、体验发生的过程。如昆明高新开发区第一小学特级教师罗蓉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命的壮歌》之“蚁国英雄”一课时, 对于“生命”的理解, 老师并不是简单的灌输, 而是通过创设情境, 朗读感悟让学生把学科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心理经验。有了这一课成功的心理经验后, 或迁移上下一课, 或拓展延伸其余课文就变得容易多了。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课堂教学的含义后, 再来面对文本时, 才能胸中有数, 从容应对。你可把其中一课单独拿出精讲精练, 上三四节课, 也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专长, 合理调整授课顺序。总之, 学生“习得”多少并不在于老师上了多少篇课文, 而在于他自己把多少学科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心理体验。很多时候, 一些课文对学生来说仅是“上过了”, 而并没有多少收获, 更别说单元任务的完成。

3.要上好一组阅读课文, 就要直面文本, 直面生活。 (1) 直面文本, 细读品味。直面文本, 教师要绕过教参、绕过各种资料, 在第一时间、第一空间与文本本身直接晤面。这种晤面应该是字斟句酌, 品味精微的;这种晤面应该是互文参照, 深层阅读;这种晤面应该是还原比较, 感悟潜在。直面文本, 细读品味, 其实就是细读自己。因为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 你在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 而是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 你对文本解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远, 你对文本解读就有多远;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诗意, 你对文本解读就有多诗意。不是文本, 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的细读。从这个意义上说, 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 而是从“自己”开始!细读也不是到文本为止, 而是到“自己”为止!上好一组阅读课文就从细读文本开始吧! (2) 直面生活, 引导体验。“教学变成生活”, 就是让教师和学生在此时此刻的教学中找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此时此刻就生活得满满当当的, 此时此刻就体现思想的力量、创造的快感和生活的幸福。生活化的教学是快乐和幸福的教学。让教学充满生活的精神体验和乐趣;尊重儿童生活的特点, 并创造性地让儿童自由地生活;把学习与儿童生活结合起来;把生活本身变成课程, 让儿童在体验、行动、反思中学会选择创造生活, 融入热爱生活, 这就是教学即生活的基本涵意。只有将儿童的学习基建于生活并帮助儿童在学习中充分享受生活, 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儿童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张玉美 (小学一级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怎样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呢?上好一组课文, 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

以往我们备课大都是脱离学生写教案, 为他们确定学习目标, 安排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方法, 最后机械而生硬地去课堂上实施方案, 在课中去套自己的“备课”模式, 课堂教学中不善于随机应变, 片面地认为备课就是准备教师讲的内容。

课程改革改变了“备课”理念, 备课既是教师的事, 也是学生的事。师生合作备课, 学生在课前的预习, 搜集资料及一些学习准备不再与教师的备课分离, 不再被学生认为都是老师布置的“作业”, 而是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学习进行准备。

师生合作备课, 可以在准备教学一组课文前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通览整组课文, 让学生大致了解整组课文的阅读专题, 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见解, 也可以分成小组自由交流、讨论, 最后汇报, 老师收集意见或建议。如该组课文中, 重点学习哪一篇或两篇课文? (相当于“精读”) 哪一篇或两篇课文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 实践自己在“精读”中学到的阅读方法? (相于“略读”) 需不需要调整阅读顺序?等等。师生共同备课的过程, 也是学生自主学习, 老师再根据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的过程。

顾琼 (小学高级教师) :如何上好一组课文, 体现单元整体教学思想?我认为备课时应该先制定一个单元的大目标, 再根据大目标拟定各篇课文的小目标, 这些小目标是为了实现单元大目标而定的。这样就抓住了这一组教材的人文性目标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内容。为了落实“少教多学”变“教懂”为“练能”的教学思想。我认为同一组课文可以根据不同的侧重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也可以适当调整课文的编排顺序。例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三篇课文, 我先让学生通读整组课文, 了解这组课文的大体内容, 然后按多数学生的愿望先上《生命的壮歌》, 接着再学《天鹅的故事》, 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比较简单的《鸟语》。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达到了单元整体教学预设的目标。

冯琼 (小学一级教师) :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 每个单元又按不同的专题组织课文, 都有特定的训练目标和训练重点, 单元内不同课文各显风格与特色, 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结构序列。因此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 从单元整体思想出发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单元整体教学”不是对单元进行简单的内容组合, 而是重在“整体把握”, 即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更要根据不同单元的特点探究文本内涵、研究表达形式等, 从而让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

1.整体感知。依据同组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知识体系, 确定整组课文教学的总目标, 再由一篇篇课文的子目标来实现这一总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一个新的单元之前, 让学生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内容, 对单元主题, 所学内容有所了解, 要求学生同时阅读描写同一对象 (如动物、植物、风景、人物等) 的若干篇文章, 在比较、分析中体会不同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 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以及后边的习作1和练习1, 整组课文都是描写我国较有代表性的名胜。在教学过程中, 要抓住编者编排本组课文的意图, 方法上要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从而内化为学生写景的方法。感情上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升华主题。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思想和主题虽相同, 但写作的角度不同。其基本教学流程可归纳为:课前准备、搜集资料;读文悟情、各有侧重;交流展示、深化主题。如以倡导友好相处、团结合作为主题的二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 以生命为主题的四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 以歌颂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四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等。教学策略由“初步感知”到“侧重体验”再到“深入感悟”, 能集中把握单元“主题”, 各课教学持续反复渗透, 有利于学生认识得到升华, 情感得到熏陶, 言行得到净化, 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3.以读代讲。有的单元课文内容浅显, 文字通俗晓畅, 抒情意味浓厚, 十分适宜朗读训练, 就可采用以读代讲。比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赶海》要让学生多读, 从读中体验童趣;《荷花》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荷花那无与伦比的美;《古诗两首》让学生充分地读, 从读中发现问题, 把读和想象、读和理解结合起来, 在诵读中感知形象, 体味语言, 赏诗中景, 悟诗中情, 揣摩诗歌意境, 感受诗歌魅力。

4.适当穿插课堂小练笔。通过课堂小练笔, 有目的地让学生结合单元主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使学生的思维不囿于单独的一篇课文, 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加深对单元整体的感悟, 提高了单元习作能力, 并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增添了无限精彩。教学中, 可以通过一课一练 (这里不需要写很多, 几句话或几个词都可以, 只要能达到模仿和表情达意的目的即可) , 再到一单元一练来达到这一目的。这样, 学生不仅学习了一组课文, 还学会了这一组课文的写法, 收获岂不是更大?

李建萍 (小学高级教师)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一组写动物的课文, 围绕“合作与生存、生命”这一专题展开。选编的三篇文学作品, 从不同角度抒发了对动物的赞美, 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

追求平实的课堂境界 篇7

盛新凤:前几年, 小学语文教学及研究一直被一种二元对立的极化思维操纵, 非左即右, 非此即彼, 一直在做一种钟摆运动。极化现象的产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迂回徘徊, 停滞不前, 造成了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近年来我读了一些书, 如孔子的中庸教育哲学、一分为三的哲学观、古代建筑学、中医理论以及圆美理论等, 接受了一些传统文化的熏陶, 回过头来再去思考语文教学问题的时候, 发现我们只有用一种“和”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才能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事物因“和”而美, 语文教学也可以因“和”而美。克服极化现象, 构建“两极融通之和”的小学语文绿色生态课堂境界应是我们的终极追求。

记者:“和美”语文的基本教学主张又是什么呢?

盛新凤:“和美”语文, 这个“和”字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包括儒家的“中和”、道家的“妙和”与释家的“圆和”。要把不同的事物加以综合, 形成“和”之态, 就要把极化的事物进行融合、融通。“和美”语文就以“融通”为关键词构建了自己的理念体系。融通之一是雅俗共赏, 这是一种优课观。阅读教学“雅而不俗和者寡, 俗而不雅则无精神滋养”。太“阳春白雪”, 会造成“曲高和寡”;太“下里巴人”, 则会流于枯燥机械, 缺乏美感和情趣。雅俗共赏的阅读教学, 正是追求两极融通的“和美”境界, 达到“共赏”的目的。融通之二是显隐结合, 这是一种学习观。内隐学习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因为语文具有极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教学过程中, 要揭开内隐学习的神秘面纱, 充分发挥内隐学习的巨大威力, 还应把内隐与外显两种学习方式紧密结合, 相互转化, 相互促进, 共同作用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融通之三是主客相生, 这是一种师生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角色不断变换、冲突, 直至胶合, 使课堂生成一种“有冲突之和美”。融通之四是言意相谐, 这是一种性质观。“言”和“意”是个相互转化的过程, 由“言”到“意”的转化策略有:据言悟意、由言带意、创言补意。由“意”到“言”的转化策略有:由意带言、循意识言、会意生言, 最后达到“言”“意”共振。

记者: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文体是多样的, 刚才您也提到过“和美”语文对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了分类研究, 现在能不能结合具体的文体来谈一谈, 怎样根据课文特点寻找不同的融通点呢?

盛新凤:好的。文体不同, 教学各异, 关键是要找准不同的融通点。如导读写人文章, 表里融通是阅读的关键。我们可以从描写人物外表的语言切入, 在逐层朗读、感悟中不断在学生头脑中“塑像”, 塑有形的外在形象之像和无形的内在精神之像。叙事类文章的最佳融通点是事理融通, 应紧紧抓住事件中耐人寻味的“细节”细读品味。写景文章应该把感受景物之美与体会作者情感融通起来, 找到最佳融通点———情景融通。状物类文章, 既要感受物之“形”, 又要感受物之“神”, 做到形神融通。民间故事的特点是用虚构的情节表达人民真实的情感, 教学的抓手是虚实融通。诗词类文章, 要在诗 (词) 境与文章外显的语境之间找到巧妙的融通点, 使诗 (词) 境与语境融通。

记者:在历时10余年的教学研究中, “和美”语文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盛新凤:“和美”语文主要是从“哲学观”“美学观”“生态观”三个层面开展研究的, 历经三个阶段。

研究初期, 在哲学思辨“和”的基础上, 抓住“融通”这个关键词, 在四个领域构建“雅俗共赏的优课观、显隐结合的学习观、言意相谐的性质观、主客相生的师生观”。又针对课堂微观层面的极化现象, 研究了细节上的“融通”方式。

2008年到2010年, 我们提出了“圆美”的审美形态研究:“和美”语文努力追求和谐婉转的圆润之美、流动变化的圆转之美, 最终达到含蓄蕴藉的圆融之美。重塑了“和美语文”课堂教学美学观:走向实践的和济之美, 调和融通的和融之美, 和畅圆润的和润之美, 两极平衡的和谐之美, 和乐喜悦的和悦之美, 行云流水的和舒之美。和而不同, 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

2011年至今, 针对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 我们进行了生态观层面上的“和美”教学研究, 建构了“以练导学”“和美”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优化学生语文实践活动, 结合教师艺术巧妙地引导, 导练融通, 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整体语文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课堂呈现实效之美。

记者:看来, “和美”语文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不断思考, 不断深入, 不断创新。能不能跟我们具体说说什么是“以练导学”?它同“和美”语文又有什么联系呢?

盛新凤:“和美”语文提倡“主导与主体”融通的理念, 即以学生的“学”为主, 辅以教师的“导”, 两者融和、贯通。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发现有导学意图的训练是能促进教师“导”和学生“学”相融的胶合剂, 能发挥导学训练的最大功能, 也能有效建构“练”“导”“学”“和美”融通的教学格局。基于此, 从课堂操作的微观层面, 我们提出了“以练导学”建构“和美”课堂的教学构想。

“以练导学”旨在通过设计多维、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辅以教师得力的引导、指导, 利用课堂冲突, 将师生思维推向巅峰, 将课堂引向高峰, 享受思维碰撞的快乐, 创造课堂的精彩与生动, 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努力做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 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这种课堂“生在前, 师在后;练在前, 导在后”的模式, “练”是载体, “导”是路径, “学”是落点。这里的“练”指一切语文实践活动, 是学生课堂所有生命活动的轨迹, 包括口语、书面语、情感、语感、审美、思维等训练, 形式也很多, 包括朗读、品味、体验、圈画、书写、游戏、实验、表演、辩论等, 其操作程序主要有“先练后导”及“边练边导”两种。

记者:盛老师, “和美语文名师工作室”成立后, 您带领着学员到各地做“和美”语文的学术交流, 取得了很好的反响。目前工作室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盛新凤:到目前为止, 我已带了两届工作室的学员。我们工作室采用“任务驱动、层层挂链、内外兼修、多向交流”等策略, 把“和美”语文的理念和实践操作策略以点带面地向整个区域辐射。几年中, 全区共组织过20多场大型“和美”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最近几年, 我们主要围绕《小学语文“以练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以练导学”建构“和美”语文课堂的实践与研究》两个省级课题进行了生态观层面上的“和美”教学研究。

首先, 针对传统课堂的训练时间往往集中在课堂的某一个时段的情况, 我们进行了“以练导学”最佳训练导学时机的探究, 摸索出了“课前练习, 找准方向”“课中训练, 交叉进行”“课后练习, 实践提升”三种具有各自优势的训练时机。

其次, 我们总结提炼了“训练板块清晰明了”“训练内容指向语文”“训练方式追求情趣”“导学过程相互推进”四个训练过程的操作要义, 研究开掘了“点拨学生理解文本”“帮助学生关注文本言语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法”“熏陶学生的情感”等训练的多重导学功能。

现在, 我们的两届学员正一起从两个角度着力研究“训练环境的差异策略”。一是通过对写人记事类文体、诗歌类文体、写景类文体、寓言类文体、说明性文体等不同文体特性的研究, 构建了不同文体的“以练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二是聚焦听、说、读、写等不同的要素, 思考开发了“以读导学”“以说导学”“以写导学”“以听导学”等有关语文素养全面提升的新课型。

记者:“和美”语文的研究至今已取得了哪些成果?

盛新凤:“和美”语文的研究在国内属首创, 这几年“和美”语文的研究受到了专家、同行及各级各类杂志的关心、指导和扶持, 我深表感谢!“和美”语文在大家的关心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将“和美”语文的研究成果写成了六本教学专著, 即《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两极之美》《盛新凤讲语文》《盛新凤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盛新凤:生态文明烛照下的和美教学》。其中《盛新凤讲语文》一书获浙江省首届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30周年论文、专著评比一等奖。《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一书受到了吴立岗教授及很多专家的高度评价。10余年来共有120篇跟本课题相关的论文、案例公开发表。全国多家权威小学语文教学杂志都对“和美”语文做过专题报道。我本人开发了10多节不同文体的公开课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公开教学, 并做专题讲座400多场, 全国20多万名教师听过我的讲座和公开课。全国各地很多学校、教师主动要求加入到“和美”语文的研究中。目前, “和美”语文作为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教学流派在全国小语界独树一帜, 也已成为我们湖州市小学语文教学的品牌。2011年, 在山东日照举行了“盛新凤首届和美教学专题研讨会”, 山东日照新营小学成为了“和美”教学实验研究基地学校。

上一篇:自主创新体系下一篇:专家看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