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生命化课堂教学

2024-11-12

追求生命化课堂教学(精选6篇)

追求生命化课堂教学 篇1

20世纪90年代, 教育界学者发出“让教育焕发生命活力的召唤”, 强调把人的生命看成是教育的基石, 使生命成为教育思考的原点。我国的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最为明显的是教育开始关怀学生的生命, 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但目前教育存在着实证化、功利化、技术化和模式化的倾向, 遮蔽了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这种本源性的需求, 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精神的成长和生命意义的获得。新世纪呼唤生命的教育, 我们有必要从生命的视角来关注生命化教育, 对教育活动中生命化的缺失做理性的反思, 提升教育的生命意义。

一、生命教育与生命化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教人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 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 是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生命化教育是在生命的视野中, 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 是“直面人的生命, 通过人的生命, 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 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 让师生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义, 培养生命意识, 丰富生命历程, 激发生命潜力, 促进生命成长, 提升生命质量, 以期达到“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 心灵的自我督责, 人格的自我提升, 境界的自我超越”。

二、现实教育中生命化教育的缺失

1. 生命化教育理念对课程的反思

人的生命是完整的, 完整的生命不只包括知识、智力等理性因素, 而且也包括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虽然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 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并强调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作用, 但在实践中目标定位仍偏于理性化, 偏重于知识、智力等认知因素, 忽视了情感、意志的共鸣和真实的体验, 忽视了学生生命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2. 生命化教育理念对课堂的反思

课堂是学校教育开展的主阵地, 不仅直接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 而且关涉到教师生命价值的展现。而在现实教育中, 课堂呈现出规范化、表演化、单一化、非生活化的倾向, 过程缺少生命力的焕发, 没有最大意义地保障课堂意义的有效生成。课堂评价形式单一、对象窄化, 教师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发展现状的测量与评价, 并以此剖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缺乏对学生生命多样性、动态性和发展性的关注。

3. 生命化教育理念对教师素质的反思

教育是直面生命, 提升生命的事业, 作为教育活动的承担者, 教师是将这一理想转化为现实的生命力量。但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 教师把自己看作一个超然的权威者, 知识的拥有者、管理者、传授者、评判者、控制者, 而将学生视为自己认识、分析、思考的对象化客体。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导致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写生抄、师给生收、教支配学的局面。师生在课堂中难以进行民主、平等的交往与对话, 思想的飞翔和生命的舒张不能得以体现, 不能在精神与意义的沟通中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另外教师对自我职业的厌倦麻木, 人文精神的失落, 消极文化传统的羁绊, 自我生存状态中生命意识的缺失也是影响生命化教育的又一因素。

4. 生命化教育理念对学校教育的反思

学校是以育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追求师生共同成长, 构建师生精神乐园的摇篮, 是生命花开的圣地。曾几何时, 学校游离了它本然的职能, 所致力发展的不是生命自身, 而是迎合社会需要的“个体的社会化”。学校繁荣了, 教育衰败了, 学生成了“无目的升学者”, 只求考得高分, 不求学习打造生命的幸福感。

三、回归生命的教育构建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成人”, 回归生命本真, 凸显生命灵动, 构建生命化的教育势在必行。

1. 走进生命

教育爱———生命化教育的原动力。夏丏尊先生说:“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 是教书育人的动力源泉。在生命化的教育实践中, 教师要把教育爱给予每一位学生, 让他们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用心关注每一位学生, 用心接纳每一位学生, 用心倾听每一位学生, 用心体会每一位学生, 让教育爱给生命以教育的光亮, 让生命情感在教育爱中得以滋润、涵化和丰盈。

人文关怀———生命化教育的基石。教育是一个饱含着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以人文关怀的领域, 教育者应该有一颗人文之心, 关照教育过程中人的存在、生成与完善。教育应该充满人情味, 充满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 体现出民主、平等的意识, 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情感投入, 与学生的生活、生命相融合, 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 使生命走向完整和谐的境界。

2. 关注生命

培育完整的生命。人的生命是完整的, 它是自然生命、价值生命、社会生命的统一体。不仅包括认知因素, 而且包括情感因素。生命化教育要求站在生命的高度, 对教育进行整体的把握, 将知、情、意统一, 将知识化教育与精神内向度融合。在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同时, 情感得以升化, 心智得以陶冶, 人格得以完善, 生命才会得以完整的发展。

凸显生命的灵动。灵动的生命是自主的、自由的、创造的, 因而也是幸福的。正如著名学者赵汀阳所说:“幸福要有‘双重关注’, 既关注结果的价值, 也关注通向结果的行动的价值。在结果上, 幸福的教育来自于生命的超越性和对可能生活的追求;在行动上, 来自于自由、自主的创造性活动。只有一个人在自由自在的创造性活动中实施着自己的生命追求, 才是一个幸福的人。”生命化教育呼唤把自主、自由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一种具有独立性、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主体, 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并以此趋向生命的完整与幸福。

弘扬生命的个性。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 始终指向一个永无重复、永难穷尽的生命个体。在生命化教育中,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内在地蕴含着健全发展的可能性, 教育的本质是对可能健全的生命的成全, 着眼于学生生命的长远发展。不同的生命个体, 其发展的可能是不一样的, 教育必须承认差异, 对不同的生命个体开启不同的发展方向, 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光亮。

3. 点化与润泽生命

课堂教学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 而是师生生命意义的实现、生命质量的呈现、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要实现知识与技能的习得, 更为重要的是理解生命的意义, 积累对生命的体验, 实现人生的价值。

师生民主、平等、融洽。生命化课堂中师生平等、民主、自由和谐, 在对话与合作中进行着知识与智慧的交流, 精神与意义的沟通, 以整体的人格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相互激励、相互分享, 彰显各自的生命力量, 让心灵得以自由舒展, 生命意义得以真正实现。

过程真实、生动、诗意。在生命化课堂运行过程中, 师生真实参与、合作、探究, 思想交融, 心灵共鸣, 涌动着灵动, 充满着激情。学生的精神生命得以释放, 创造与探究的欲望得以唤起, 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生命需求和内在生命力量得到充分展现。

评价动态、多元、发展。在实施课堂评价中, 我们应从生命的角度, 以师生的发展为本, 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 重视每一个被评价者的起点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从静态到动态, 从人为到真实, 从单一到多元, 让生命个体的多样化与发展性在科学的评价中得以彰显。

生命珍贵, 蕴含灵动, 彰显活力;教育神圣, 催生生命花开, 培育生命绚丽。让教育与生命同行, 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放飞!

追求生命化课堂教学 篇2

【人物小传】

他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从小熟悉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不甘平淡而勤奋苦读,考上了扬州师范大学,以优秀毕业生的条件分配到省重点中学常熟市中学。数十年如一日,对教育执着到“痴迷”的程度,人称“拼命三郎”。

1995年8月,他调任地处农村的常熟市莫城中学任副校长,两年后任校长。莫城中学原来是一所初中学校,近年才开始招收高中学生,从无到有是创新,也是挑战。他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与全校师生一起,以创建江苏省重点中学为抓手,从教师中来,到学生中去,带领莫城中学一班人,硬是打出了品牌,赢得了声誉,使一个“基础差,底子薄”的农村中学很快成为江苏省重点高中。

2006年他调到常熟外国语学校。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硬件条件、师资与管理水平在当地的口碑都不错,但他觉得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世界一流学校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学生管一段,还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管一段,让学生考上比较好的大学,有现今的师资与生源,或许并不太难,但要真正为学生着想,让他们接受一种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扎扎实实的基础教育,任重而道远。他将自己的办学理念凝炼为“生命教育――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确立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现代人”的育人目标,把国际素养纳入学校素质教育体系。根据“生命教育”理念,与全校教师一同探讨“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开辟多种成才通道,帮助学生在不同的发展方向都能获得成功。“多元发展”人才培养改变了学校长期以来“同质化”、“单一化”的培养模式,学校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2008年8月,全市高中段布局调整,他又抓住机遇,提出了创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的设想。在创建的那些日日夜夜,他经常半夜才回家,甚至有六七个晚上住在学校。在他“拼劲”的引领下,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创建工作如火如荼,得到了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赞扬,各项指标都达到了A级水平,创造了学校发展又一个新的平台!

在管理上他举重若轻,学校的每个人职责明确,工作井然有序。于是,他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永远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的三尺讲台。担任校长以来,从未间断过教学,一直任教一个班的物理课,几乎所有的时间全泡在教室和教师的办公室,不是听课就是与教师们一起聊教育理念侃教学方法。他引领教师们开展生命课堂的教改实践,自己带头上第一节生命课堂的展示课;他积极探索德育功能,践行“生活德育”,强调德育工作基于学生实际生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校园生活德育、社会生活德育和家庭生活德育的体系;他组织实施名师工程、科研引领工程、优生群体培育工程,通过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学校持续发展;开设国际课程实验班、个性化课程实验班,为学生多元发展搭建舞台„„

“自强不息,超越自我,把自己的生命潜能发挥到极致”是他的座右铭。在生命课堂的实践中,他的职业生命也迸射出青春的火花。

【人物档案】

尤建中,常熟外国语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兼任全国外语特色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学校管理和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引领学校开展的“生命课堂”教改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是一位科研型校长,主持了“主体性教学研究”、“生命型教育组织实践研究”、“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国际化教育研究”等多项省级课题研究,近些年有3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出版《生命课堂探索》等专著多部。

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给予我一个启示:要使学校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走科研之路,教育科研应作为教师的生活方式。

凭着坚定的教育信念和执着追求,我开始了教改实践与探索。我深深感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学校的中心工作在课堂,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师生生命的质量。然而纵观现实中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僵化局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无效的、低效的课堂教学比比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常熟市莫城中学担任校长期间,我随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进行了“诱思探究”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试图改变那种“满堂灌”、“注入式”、“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现象。诱思探究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启发式教学,即“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只有把诱调谐到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谐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很难把“诱”自然地导向“思”,教师满堂灌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2000年我调到市教科室工作,这为我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了更宽的平台,我进行了大量课堂观察与调查,调查结果是:

1.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

很满意占9.2%;较满意占26.8%;不满意占56.3%。

不满意主要表现在:

(1)处于被动状态,无法自主表达,占76.4%;

(2)老师讲课死板无趣,引不起兴趣,占53.1%;

(3)上课的内容难,压力大占7.9%。

2.学生课堂提问情况

(1)存在,大部分同学能主动提问,占12.5%;

(2)不普遍存在,一般是成绩好的同学提问多,占75.0%;

(3)不普遍存在,一般是成绩差的同学提问多,占0.8%;

(4)基本不存在,占11.7%。

3.学生课堂参与讨论情况

(1)基本不讨论,学生习惯听教师习惯讲,占33.8%;

(2)有时讨论,但不频繁,占43.6%;

(3)经常讨论,但不够深入,占11.2%;

(4)经常讨论,学习效果很好,占11.4%。

调查显示,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学生被动学,课堂低效。一种强烈的责任心激励着我:课堂必须改革!

近些年来,教育改革深入推进,随着对现行教育弊端的系统反思,“三生”教育理念逐步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认同,三生教育,即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生命教育的总称。陶行知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批判传统旧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生活教育的命题。在今天,生活教育思想并没有过时,仍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又要为生活服务。我们学校的课程,教学与管理都要以生活为中心。回归生活,服务生活,提升生活,是教育的原点和终点,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我以为,“三生”教育的核心应是生命教育,因为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的最终指向是生命教育,是人的生命发展,为人的健康、幸福、完整的生命奠定基础。课堂教学低效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把学生当作生命体,而是当作容器。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了对“生命课堂”的追求。

2006年,我从市教科室调到常熟外国语学校工作,这为我的教改实践插上了翅膀。走进外国语学校,我就矢志要在这片沃土上进行“生命课堂”的教改实践,力争早出成果。

一、研究我们的生命课堂

何谓生命课堂?叶澜教授1997年在《教育研究》第9期上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在笔者的视野里,这是新时期第一篇以生命的视角来探讨教学活动的重要文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关注“生命课堂”的研究逐步增多。2003年王鉴老师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期发表的《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生命课堂”的概念,在这篇文章中,“生命课堂”是相对“知识课堂”而言的,把“生命课堂”作为一种课堂模式。王鉴老师并没有对生命课堂下明确的定义,他认为“生命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而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他还在文章中提到“生命课堂”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三维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004年,《教育研究》第2期发表《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的叶澜访谈录。叶澜老师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的一种事业。”在访谈中,叶澜老师揭示了“教育的生命基础”这一命题的内涵,同时论及了“教育学的人性假设”这一十分有意义的问题。2003年11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熊生贵老师等编著的《新课堂:生命课堂的诞生》一书,更多的是通过一些案例来描述生命课堂。

综观国内外生命课堂的研究,业已作出许多有效的探索,尤其是叶澜教授对生命课堂的精辟论述,更是为我对生命课堂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在我看来,当时对“生命课堂”的研究还没有一本系统的理论著作,更没有形成可操作的实践范式。我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确立了“生命教育――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试图从生命教育理念来揭示生命课堂的本质,自以为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生命课堂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其目的在于育人。因此,教育应具有清醒的生命意识和育人价值,关注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应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生命教育因此而成为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生命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其宗旨是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在于了解师生怎样生存着,更在于试图促进师生更好地生存和生活,体验到生存的意义和幸福,其价值趋向就是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幸福首先表现为一种心理体验,生命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愉悦,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因此,生命教育的过程应成为体验幸福的过程。心灵的发展过程有别于知识、技能的把握过程,心灵的发展要求心与心的交融,而心与心的交融则是以愉悦的情境为依托,唯有在师生双方都能够体验幸福的氛围中方能使心与心敞开、融通。事实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心理的愉悦、幸福的体验是个体成长不可缺少的主体状态,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中才能发挥教育的功能,体现教育的价值。

基于生命教育思想,我深入挖掘生命课堂内涵:生命课堂就是把课堂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它不仅有细胞、骨骼、系统,还有思想、精神和灵魂;不仅在适宜的环境下创造,还能在理念的引导下得到生命成长,不仅在成长的过程中输血、造血和保健,还要不断地学习、发展和创新。要把课堂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的一段重要构成部分,在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中,通过主体的各种交往活动,既学习与生成知识,又获得与提高智能,同时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心灵得到了丰富与发展,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学习探究知识、智慧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

生命课堂不仅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而且是师生生命价值得以实现的主要场所。生命课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为基础,以直接经验来丰富、扩展和提升学生个体认识,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把生活世界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使课堂真正走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全面关照学生的认知、体验、陶冶和感悟等多种生活形式,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地学,快乐的学,使师生在课堂上获得成功体验。这就是生命课堂的活力所在。

生命课堂教学过程如何进行?应构建怎样的实践模式?这是教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在研究中最下功夫的。我和教师们一起,反复实践探究,构建了生命课堂基本模式,即“生命教育为主导,激情互动为主线,诱思探究为主攻,成功体验为目标”,其相互关系可以用右上图表示。

“基本模式”清晰地呈现出以三个教学过程循环系统为主要形式的教学信息传输结构,从而揭示出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是以螺旋型上升的规律性。

第一个循环系统是“激情互动”系统,它是生命课堂教学过程的基础。其主要功能是使教学过程的基本动力始终处于最积极、最活泼状态。该系统主要表现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教师、教材、环境生命体的“学习共同体”。

第二个循环系统是“诱思探究”系统,它是生命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生命课堂有无生命活力,关键是有无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展示精心准备的具有矛盾和冲突的观察对象(即“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导入认识、思维过程;通过分层教学,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探究活动;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概括化、系统化,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转化为能力。

第三个循环是“成功体验”系统,它是生命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是生命教育理念、生命课堂实施的落脚点和归宿。该系统的信息输入端首先输入教师的创设机会并组织实施分层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训练,为学生获得成功提供机会;同时又受到由另一输入端输入的学生学习可能性信息的制约,这种制约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上述两种信息的交互作用促进系统内部矛盾运动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由输出端输出信息,通过活动体验,学生获得多元信息,经加工或再加工,调节该系统的矛盾运动,使之获得矛盾的对立统一,如此进程的多次出现,完成整个教学任务,并使学生获得新的发展,使教师在帮助学生成功的过程中也获得相应的发展。

这一“基本模式”形成了生命课堂的运行机制。

一是多向交流机制。该机制由以下要素组成:在行为上表现为“活动”,在心理上表现为“体验”。体验的基本形式包括:动手做(操作与实验)、动眼看(观察)、动情读(阅读与朗读)、动口议(交谈、议论、讨论、辩论)、动耳听(听教师讲授)、动笔写(完成书面练习)。五官并用,都要大脑指挥,因而均贯穿着“动脑思”。这七个“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其实质是实现“多元化信息交流”,就是把单向信息传递变为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撞击,既最大限度地增大信息量,又提高信息的转化率,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二是诱思探究机制。该机制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在行为上表现为“探索―研究―运用”,在心理上表现为“情意―思维―迁移”。完整地表达就是创设情境,积极探索;精心研究,活跃思维;广泛运用,加强迁移,其实质是“以诱达思”,“促进创新”。三个层次要素中的迁移(运用)过程,实际上是再观察(探索)、再思维(研究)的过程。我们把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探究学习的主要方向,着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三是自我发展机制。该机制在行为上表现为“自主”,在心理上表现为“内化”,本质是“发展”。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性目标教学机制,即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原有基础水平,分层次制定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我管理的动机状态,让学生把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内化为迫切需要的学习要求,开发内在潜能,使学生在主动要求下自主学习、自我调控、自我评价;通过让学生不断产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从生命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可以看出:生命课堂有一定的模式,是指设计每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时,其总的思路按照“生命教育为主导,激情互动为主线,诱思探究为主攻,成功体验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去安排,使学生在师生激情互动过程中观察事物,在探究过程中加工思维,在实际运用中体验成功。事实上,任何一种模式学生心理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都是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主体身份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使学生在生命课堂中提升生命质量,让课堂“活”起来,让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飞扬。

当然,教学设计不应当是定型的、封闭的,一定要防止把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形式化。我们之所以提“基本模式”,就是强调,有模式,但不唯模式。这就是说,对于教学这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我们的立足点是教学过程三个循环的因果层次性,但在具体运用时,又不忽视其交叉重叠性、灵活性。

二、实践我们的生命课堂

为了实践生命课堂,我坚持上课,并带头上示范课。在课堂上,我创造条件,努力使学生渴望着走在老师前面,向老师(包括课本)挑战,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我教物理学科,几乎每道例题、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完成,他们常常在我说第一句话时,就希望判断出老师的下一句话该是什么,课堂上争先恐后,往往会抢在我的前面,想出题目的解法,想出定理的证明方式,甚至我刚刚写出定理的前提,他们就猜想定理的结论该是什么,再进一步,瞻前顾后,需要建立什么概念,并试着下定义。由于历尽思考的过程,熟知探索之路上的坎坎坷坷,记忆必然深刻久远,甚至终生难忘。更重要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始终充满生命的活力,生命质量便得以不断提升。

那么,我做什么呢?我把舞台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侧。有想法的同学,到讲台上来,到黑板上来讲,我则审时度势,相机点拨。这样上课,比我自己潇洒的一言堂要难出许多,但学生的收效和长进却要大出许多。学生之间聪明才智相互传染,激情与才思飞扬,处在这样一种气氛下,教师还要维持课堂纪律吗?不要了,他们在踊跃向前惟恐落后的心态下,哪还有心思说笑打闹、做小动作,倒是下课铃猛然打响时,许多学生会吓一跳,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还没过完上课的“瘾”呢!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2010年我展示了两堂示范课,第一堂课上的是“牛顿第三定律”,这也是学校推进生命课堂活动的第一课,课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赢得了全班学生和30多位听课老师的阵阵笑声和掌声。第二堂课是在苏州市公开教学示范活动中到梁丰中学借班所上的“失重和超重”,同样得到了听课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为了在全校全面推进生命课堂,我和教师们朝夕相处,共同探索,通过教学沙龙、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不断内化“生命课堂”教学理念,通过研究课、观摩课的示范研讨,不断推进“生命课堂”教改进程。我们采取了三大行动,倾力打造生命课堂。

行动一:制定目标,落实措施。学校大力倡导:“我负责我的课堂;我研究我的课堂;我改善我的课堂;我享受我的课堂。”并制订了《打造生命课堂实施方案》,具体步骤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骨干教师研究课;第二阶段全面展开,全体教师参与;第三阶段形成特色,各教研组初步形成各自教学模式,有一批教师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学校建立了生命课堂共同体,明确各自责任:学校责任主要是确定方向,营造氛围,加大投入,引发激情。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主导引领,实践探索,关注培养,体现价值,具体要求是牢固确立“生命课堂”的理念及教学要领,改进课堂教学,建立高效课堂,探索“生命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获得成功体验。学生的责任是主体参与,主动学习,全心投入,效益期待。家长的责任是将关注期待转化为积极参与,与学校共同承担起激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职责。

行动二:开展生命课堂大练兵。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过好三关,第一关是建立理念,掌握要领,第二关是上好达标课,第三关是上好研究与展示课。为了有效地开展多元评课展示活动,学校还建立了听课指导小组,教研组备课组互听互助,学科带头人每周要上研究课,教研组推荐示范课,学生推荐优质课,定期举行生命课堂示范课的交流展示。

行动三:开展生命课堂教学研究。学校确立每周三为“生命课堂”教学研究日,开展项目研究,举办学术沙龙,进行“生命课堂”教学思想研讨会和专题报告会,并将老师们的研究成果汇集起来,出版专刊、专著,制作光盘,积极加以推广。

学校第二轮“生命课堂”推进活动自2010年9月启动至12月结束,历时四个月。这4个月来,全校师生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生命课堂的教学研究热气腾腾。有83位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每人至少推出一堂公开课,共开出了120节,每周都有8至10位教师上示范课。与此同时听课老师也十分踊跃,不仅仅是核心组成员,往往是全备课组或全教研组共同参与,甚至是跨学科参加听课。这段时间,开课门类之广,开课人数之多,听课人数之众均创下学校历史之最,校园广告栏里滚动播出的开课公示和走廊里拿着凳子紧走快跑前往听课的老师们都成了外国语学校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这次生命课堂的推进过程中,全校师生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投身教改实践,原来的一些陈旧、僵化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局面不再常见,单向的注入式和片面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法遭到了彻底的摒弃。在这些示范观摩课上我们看到的是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何因材施教分层推进,如何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如何引导探索张扬个性。语文组的乔异之和丁伟峰老师,数学组的苏晓春和王祖德老师,英语组的张英和孙海红老师,物理组的胡军权老师,化学组的赵春艳老师,生物组的许建东老师,政治组的余春红老师,历史组的杨建亚老师,地理组的林广田老师,体育组的谢黎生老师,音乐艺术组的胡嵘老师,信息技术组的金永明老师以及其他很多老师,备课细,上课活,善启发,巧诱导,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充满阳光,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他们上出了自己的特色,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听他们的课,常有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感。在钱玉英副校长的化学课上,学生就老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积极探究踊跃发言,下课后,不少同学还围着钱校长热烈讨论。我询问了部分学生对刚才一堂课的意见,他们说:老师总是设计一些与他们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问题或活动,让他们大胆参与,充分展示,质疑探索交流,这样的课很受大家的欢迎。从同学们的反馈中,我们分明看到了生命课堂成了师生双方共同成长、共同成功的舞台。

总结第二轮生命课堂推进活动,我们在五个方面有了更多的经验体会。一要在研究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二是要组织实施分层教学,为每个学生创设成功机会;三是努力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更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四是注重教与学的多向交流,及时反馈,及时矫正;五是要实施鼓励性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

三、感悟我们的生命课堂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曾经讨论过校长角色是走向专业化还是职业化的问题,众说纷纭。在我看来,校长是课程执行最重要的主体,校长不仅应该是课程的领导者、教学的管理者,更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这种实践不仅仅是参与日常的某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还应该尽可能多地进行示范引领。校长如果不如此深入课堂,学校推进课改的情况怎样,课堂教学应做哪些变革,学校应提供哪些保障等等问题就无法寻求到很好的回答。只有迎战变化的课堂,运用在实践中生成的教学智慧,才能够真正解释现象、批判曲解、捍卫真理。一把手进课堂,应该从某一具体学科的教学中,结合本校特有的师资、生源、教学传统、课堂特色,衍生出对教学的深度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思想的碰撞中,和教师建立起更多的话语渠道,发挥群体的智慧,形成良好的教学教研氛围,营造读书治学、成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一位研究型的校长,可以带动一个研究型的团队,造就一所研究型、学习型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必然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发展力。因此,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着师生生命质量,关注课堂,改进课堂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也是校长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校长不仅要走进课堂,更要研究课堂。

我对生命课堂的研究有着执着的追求,多年来的实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生命课堂理论体系和操作范式,我把一些思考,结合自己物理教学实践中得到的启示和收获点点滴滴写了下来,形成了《生命课堂探索》专著。全书贯穿着“生命教育――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理念,阐述生命教育、生命课堂的内涵及其实施生命课堂背景,阐述“生命课堂”生命体要素以及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生命体要素的相互关系,详细讨论了“生命课堂”的教学过程,在先前的诱思探究教学基础上丰富了内涵,即“生命教育为主导、激情互动为主线、诱思探究为主攻、成功体验为目标”,重点阐述了“生命课堂”的一大特征,生成性教学及其教学策略,再根据自己物理教学的实践探讨了“生命课堂”的设计策略及操作模式,重在实证性研究,收到了积极的反响。

生命课堂实施近两年来,我们教师的观念改变了,教学行为也得到了改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高三外语教师张英在生命课堂实践中有这样的感悟:开始对学案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做题上,所以整节课就忙着完成学案的内容,根本没有时间去操练。随着对生命课堂的不断研究,逐渐领悟到学案的真正含义,学案的编写也由过去的一份题案转变成带有导学内容并且比较科学的学案。根据教学内容的变换,逐渐形成实现四种典型的教学目标为主学案设计模型,分别为课前预习、课堂互动、随堂练习及课后复习的教学案,真正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生命课堂的实施,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高一学生戴凌澜说道:学校实施的生命课堂,让我们感到很轻松愉快。与初中相比,我们课堂上主要是以讨论的形式学习,每个学生不仅有时间深入思考,有机会发表个人见解,而且更能够听到其他同学的想法,使自己的思维获得拓展。我们不用为成绩担心,因为我们围绕一个关键点能够挖掘得很深,这很好地提升了我们的思维能力。

生命课堂的实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了。近三年教师在各级教育比赛中获省级以上等级奖7人次,苏州市级奖16人次,县市级奖72人次,学校对外公开教学活动336人次,生命课堂市级以上展示活动6次,张文峰、李洪超老师获省物理、体育评优课一等奖。语文组、数学组、外语组等8个教研组已成为常熟市先进教研组,外语组、化学组成为常熟市学科教育研究基地,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143篇,学校在省内外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王铁军教授是我的导师,他潜心研究我国基础教育,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他审视了我研究的生命课堂,评价说:生命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其宗旨是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叶澜教授在基础教育探索性试验中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思想”,正是生命课堂的理论基础。尤建中校长对学校教育的本质认识很深刻,凸显生命教育这一关键词,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着力探索和打造生命课堂,生命课堂的构建及生命教学改革,对兄弟学校的教学实践也具有借鉴价值。

教师与学生对生命课堂的深刻感悟,专家们对生命课堂的充分肯定,坚定了我对生命课堂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尽管目前有一些理论问题还比较模糊,还需要不懈地挖掘,但我坚信:生命课堂反映了新课程教育理念,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实施新课程的一条绿色大道。在这条大道上,过去我在黑暗中探索,现在已经见到了光明,相信将来一定会有一片蓝天!

生命课堂,将是我不懈的追求!

化体育课堂教学,追求高效课堂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技巧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6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索活动。”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的问题、发现只能在实践体验中产生。那么,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课堂中优化教与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科学、有效、主动、快乐地得到发展,使体育课堂教学成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课堂?

一、精心组织教学过程

1.设计一个好的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精心导入的方式,具有酝酿教学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实现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统一,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导入方法。

(1)问题式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要有目的、明确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去实践。例如,在学习“途中跑直道短跑”(水平二、三年级)时,教师问:“你们知道怎样才能跑得快吗?”引发学生的思考,直接突出实践练习的重点——用力后蹬,前摆抬高,并用前脚掌着地;难点——前摆与后蹬协调配合,跑得自然,采用过障碍跑的练习手段。

(2)故事式导入。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讲述相关的体育故事,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例如,在学习“弯道跑——力争弯道超越”(水平二、四年级)时,可以讲述世界著名的短道速滑冠军王濛、周洋等在赛场上的夺冠表现。教师以此引申出:“弯道超越是困难的,就在别人认为是困难的地方,我们要抓住机会,在困难中超越对手。”以此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弯道跑的技术动作,提高弯道跑的能力。

(3)示范式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准确、熟练、轻巧、优美的动作示范,能够在给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留下深刻的印象,轻松地导入新课内容,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运动技能教学与身体锻炼的统一

一堂课40分钟或45分钟让学生不停地运动或盲目地运动,那绝不是高效的课堂。体育课是锻炼身体的课,更是学知识、学技术的课,运动技术教学永远是体育课程的支柱和灵魂。《体育课程标准》更加注重运动技能的教学,更加重视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对运动技能不但要教,还要教好、教会。例如,学习“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水平三、五年级)时,教师不把动作要领教给学生,学生在篮下以五花八门的动作乱砸或乱扔:球出手没有抛物线,角度差;没有命中率,效果差。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信心,没了兴趣,又从何谈创新?体育运动也因此失去了魅力。

二、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参与的满足、运动的乐趣,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实践或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积极地看,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践。二是给学生支持与鼓励,创造良好的实践与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使学生参与的热情更加高涨,学习的欲望更加强烈。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培养互助合作精神。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运动知识与技能,才能使身体受益。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乐于实践,勤于实践,大胆实践,使实践活动成为他们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从施教的客体培养成学习的主体,才能更有效地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例如,在“发展跳跃能力(水平二、三年级)”的教学中,可采用教师定目标,适当放宽、放活,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练习的难度、练习的形式、练习的伙伴等,从而使学生将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与实践中。只要是他们所学的运动技能有所进步和提高,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在被赏识中不断进步,让他们不仅可以在身体和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充实,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

三、树立正确的评价取向,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校的实际,各年级学生的特点、认知规律,进行正确的课堂教学评价。

在体育课堂实践活动中,要完成一个任务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法没有适时表扬和采用,就失去了一次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机会,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习兴趣。例如,在发展跳跃能力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的练习方法有蹲跳起、单双脚跳过小障碍物、跳台阶、跳圈、跳起摸高等。教师在总结时,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表扬和评价,并请这些同学进行演示,如果动作不够到位可请其他同学进行改进或教师进行纠正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运用最佳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勇于探索,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又例如:在阶段成绩的评价上,可以采用百分比的形式。(1)学生课堂中的表现、学习态度、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占40%)(2)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占30%)(3)技评的项目也不要生搬硬套,可考虑用学生拿手的项目进行测试。(占30%)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使学生能更主动地参与学习与实践,还能将运动延伸到课外,从而促进他们运动习惯的形成,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

总之,《体育课程标准》体现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的理念。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只要教师本着认真的态度,精心地安排和设计,就能让我们的体育教学更加高效,更加精彩,从而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受益。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追求生命化课堂教学 篇4

自能高效课堂建设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怎样才能实现高效课堂。我想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也就是学生和教师。在提高教师丰厚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水平的同时实现学生生命成长。作为一个经验不怎么丰富的教师,我在自能高效课堂的研究和推进中也对很多问题进行了思考,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再认识,对自己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语文教师应该有些书生气

语文教师的首要素质应该是:语文教师因该是一个好读书,会读书,多读书,的人,应该充满书生气、书卷气。教师是一个主要靠说话来感染学生的工作。特别是语文老师。多读书,就如登山一样,登上语文的更高点,看到的风景不同,人生境界不一样,上课就会左右逢源,课就会上得生动而有内涵。这会让学生爱你一辈子。许多名师不正是这样吗?一位名师说过:“一个爱读书,书读得好的语文老师,教书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一个不爱读书的老师,再好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事实也正如此,那些全国著名的语文教师,都是酷爱读书的人。

语文老师应该有些书生气,语文教师的书架应该放满书、放满经典。很难想象语文教师的书架上如果只剩下“教科书和参考书”,当书架真的变成了“书架”,那将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当书架成为书香飘走的地方,语文教师就开始了远离语文阅读的苦旅。

前几年连战、宋楚瑜两位先生访问大陆时大家觉得非常奇怪,两位先生虽为官却有文人气质,他们引经据典,款款而言,温文尔雅。连、送尚如此,我们语文老师又该何去何从呢?

“腹有诗书语自华”。如何能得到这种气质?唯有在真实的语文中浸磨而后出。本色语文,本色教学。事实证明,学生喜欢语文老师、敬重语文老师、佩服语文老师就会喜欢语文学习。所以语文教师首先要尊重语文,要用文化的方式教语文。唯有在本色语文中徜徉,在自我人格的修炼中完善,才会引领我们的学生不断向前。

语文老师真的应该有些书生气,尽管书生气在中国人的词典有时候是一个贬义词,但是我觉得适当有一些书生气倒是可爱的、可敬的!如果,语文老师真的一点书生气都没有了,那将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

二、学生应该是老师永远的牵挂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两个基本理念: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专家们把前者放在了第一位。足见学生在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应该有多高。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除了感受和理解所读作品之外,更为长远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的眼中、心中应该始终关注学生,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关注学生的发展。

心中牵挂学生就因该充分尊重学生。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能够欣赏他们的独到之处, 欣赏他们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观察角度与方法, 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理解与看法, 尊重学生的个体感知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并鼓励学生个性的展现与张扬, 使语文学习成为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心中牵挂学生就应该勤于阅读。我们要广于阅读,努力使自己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做一个有书生气、书卷气的老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在教学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才能让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场所,更是传递思想,启迪智慧,充满人文情怀和生命活力的大课堂。

心中牵挂学生就应该精于备课、勤于改革。只有精于备课,才能精熟于文本的各个方面,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如行云流水、江河瀑布,即使八面来风,也能八面玲珑地应付自如。只有勤于改革,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觉得神清气爽、趣味盎然,不至于因教法和程序的呆板、课堂的沉闷和乏味而哈气连天、恹恹欲睡。

心中牵挂学生就应该有敢于放手的勇气和有所不为的信心。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再去教;学生已经知道的不再让学生去学;学生能合作达标的教师不再去帮;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的不再去做;学生不愿去做的不强迫学生去做;对学生的发展起不到良好效果的不要去做。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保障,其结果自然是利于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同时,这样做也把教师从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

追求生命化课堂教学 篇5

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何打造高效、简约的课堂,成为其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文章立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追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简约化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现状 简约化 教学策略

随着义务教育的步伐越来越快,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简约化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趋势之一。而简约化教学要求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语文教学的简约化实质上是要求语文教学尽可能的简化一些形式,进而最大限度的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势,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简约化的优势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教育改革时期提出要简化小学语文教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对学生要有全面的教育,特别是在拼音的学习上,要求学生可以准确写出来,不需要默写和听写,这样学生在识字方面就显得更加轻松,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特别是在认字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笔画,在课文的教学方面开展更深的讨论,采取简约化的教学,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新课标的实行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主多样化的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

(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阅读内容,就需要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这时就需要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时让内容更加简明扼要,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阶段,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内容,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多从他人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学会给学生分析、分类、比较甚至简化,这样就会让教学中繁冗复杂的内容变得更加简单,减少更多的干扰因素,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简约化的策略

(一)内容上的简约化

在传统教学中,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语文教学内容越多越好,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时显得很是吃力,无法准确地把握文章主题,更无法把握学习的重点,使得学习效率特别低下,学习兴趣也下降很多。这时就需要教师合理控制语文课堂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简约化,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认真地解读教材,对文章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理,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将文章内容变得更加精简。通过教师的精简处理,再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圈出文章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当然,课本知识是有限的,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恰当地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时,教师就可以简化文章内容,让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这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方式将文章内容呈现给学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节省课堂时间,让学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开展合作学习,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乌鸦喝水的方式,这时学生可以发挥任何想象,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再说出文章中的乌鸦喝水方式,这样学生可以更好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效率也会大幅提高。

(二)过程上的简约化

语文教学的过程主要是教师有规律有顺序的引导学生去有条不紊地掌握教学重点内容,然而,现阶段很多教师过于急功近利,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大幅下跌,由此可见,复杂繁琐的教学过程会阻碍学生的学习,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多花精力,将课堂教学的目标变成一个有层次性的目标,突出语文教学重点,为学生节约更多时间去朗读课本、感悟人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热爱语文教学,愿意花更多时间去学习语文知识。

例如,在学习《卧薪尝胆》时,教师需要将整个教学过程加以简化,先让阅读文章内容,之后结合材料书更加深刻地认识文章中心内容,最后再熟读材料,领略文章特殊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思路,进而在今后自己的写作中加以借鉴,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这篇文章告诉学生在人生低谷时一定要激励自己,为伟大的抱负奉献自己的一生。

(三)目标上的简约化

目前,许多学校的语文教学存在教学目标虚化的严重现象,设定的目标特别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得不到落实,特别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了大量的时间开展拓展训练,却忽视学生最基础的课程,练字和识字工作,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这时,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目标的难度和指标仔细斟酌。语文素养的中心是语文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才能将教学目标变得更加直观,让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例如,在学习《郑成功》时,教师先给学生明确好这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文章内容,更好地体会郑成功当时下西洋时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真正可以体会当时主人翁的心理变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精神上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多播放一些背景音乐,展现郑成功是一位爱国主义勇士,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怀。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简约化,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教学方法的改善,以及对教学目标的明确性,让学生可以第一时间感受到文章内容的核心思想,提高学生效率和质量,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更减轻学生不少学习压力,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习,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兰婷. 让小学课堂回归简约之美——以《年、月、日》教学为例【J】. 教育科学论坛,2016(13)

【2】刘敏. 从提倡简约课堂角度谈如何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J】. 智富时代,2015(03)

语文课堂:追求生命精彩的过程 篇6

一、教学内容:揭示内蕴之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是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师要能揭示文本的内蕴之美。

前几年有幸观摩了江苏省如东县语文教育界前辈特级教师曹津源老师在学校开设的一堂大语文环境建设系列活动课《足球,要说爱你可容易》,受益匪浅。曹老师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艺术、生动幽默的语言给全校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完全把我们带进了一种崇高的境界之中。将近两个小时的课,听起来毫不费力,听他的课真有如沐春风之感,让我们获得全新的精神享受。这堂语文活动课,曹老师从学生们感兴趣的足球问题入手,深刻剖析足球的文化内涵。整个课堂精心安排了许多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用谐音法巧妙记忆球星的名字,介绍有关语文修辞手法,修改报纸杂志上有关足球赛事报道的病句,对对联,根据足球绰号猜国家名字,做《足球的本质是悲剧》的听读训练,发表对足球赛事的看法等等。教学内容精彩纷呈,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了足球的内蕴之美,课堂上表现出浓厚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曹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教师要有丰富的语文内涵、渊博的专业知识,要善于审视身边的文化现象,揭示内蕴之美,用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吸引同学的眼球,才能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形式:弘扬个性风采

现代美学理论认为,单一的教学形式容易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听课时间长了,学生容易走神,思维往往变得迟钝,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组织教育教学,用充满个性化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教学《再别康桥》,在导入课文之后,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出示一系列优美的画面,让学生欣赏康桥那西天的云彩、柔波里的艳影、满天的星辉,再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性朗读,在教师、学生、作者之间架设情感共鸣的桥梁,学生置身在这种诗情画意的美境之中,怎能不兴趣盎然?再如,教学戏剧《雷雨》,可以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教学《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可以让学生探究“谁是我心中的真正英雄”;教学《史记》谈生与死的问题可组织学生搞辩论赛;教学《唐诗宋词选读》结束时可以举行诗歌朗诵会;教学《荆轲刺秦王》可以让学生观看教学影片,目睹荆轲刺秦王那惊心动魄的画面。语文阅读活动课,可以带学生到图书室,感受书香气息,遨游知识海洋;语文专题探究,可以带学生到电脑室查阅相关资料。这些灵活性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们的潜能得到了开掘,性灵得到了陶冶,精神得到了愉悦。

三、教学语言:感受文化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的确,语言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激发学生爱学语文的重要工具。课堂语言是否生动,是否有感染力,能否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愉悦感和美的享受,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诗歌也好,散文也好,小说也好,戏剧也好,如果教师说来说去就那几句话,用来用去就那些可怜的有限词语,干瘪枯燥,其结果可以想象整堂课如同嚼蜡,学生提不起精神甚至感到厌恶,根本无法体味文章的情思之美和语言之美。语文课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语言美的氛围中,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情达意的魅力。教师如何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化魅力?

一是注意积累词语,扩大词汇量,增加语言的文化气息。汉语的词汇丰富如海洋,它反映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悠久文化,又吸收了各民族与外来语种语言的精华。成语、俗语、对联、诗句、名人名言等无不是前人语言的精华和结晶,平时要广为采撷,认真储存,教学时才能信手拈来,脱口而出。

二是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贴切的比喻能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精当的设问和反问能造成悬念,气势磅礴的排比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波澜,适当的反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对偶的运用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夸张的运用能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教师如果能充满睿智地运用这些生动的语言,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敏捷,还能使课堂妙趣横生,让学生动听、动情、动心。

四、教学评价:激荡情感涟漪

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激励机制不可少,无论是一句充满鼓励的话语,还是教师一个甜甜的微笑,无论是一个期待的眼神还是一次赞赏性的点头,都会像一股清泉在学生的心头流淌,像一缕春风拂动他们内心愉悦的琴弦。

接教新的班级,通过观察我发现,平时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由于在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容易受到表扬,因而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而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自信心不足,学习情绪低落。事实上,没有哪一个学生不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尤其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这种肯定与表扬是多方面的,如胆量、态度、姿势和普通话的规范、音量音调、用语得体、生动形象等。本人在教学中,通过抢答、知识竞赛、设置各种奖项的形式(如勤思奖、创意奖、敏思奖、博学奖、主持人奖、团体奖等)让每个学生都有显身手的机会,特别注意鼓励学生学习中取得的点滴进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实践证明,每个学生在课堂的愉悦中都能获得不断的进步。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强烈生命力的教学过程。只要语文教师挖掘自身潜力,努力开掘,从各个方面寻求创新,就能把语文的趣味和精彩释放出来,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上一篇:异地分支机构下一篇:特殊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