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命化英语课堂(精选11篇)
构建生命化英语课堂 篇1
摘要:生命化英语课堂以完成任务为中心, 巧妙运用学案进行导学,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要通过优化多种教学手段, 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任务型”学习活动中, 学生积极参与, 有效地体验到英语学习成功的愉悦, 从而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英语,生命化课堂,有效构建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生命化课堂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宗旨, 以尊重生命、拓展生命为己任。生命化英语课堂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 以任务为核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通过完成任务来驱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同时引领学生认知、情感诸方面素质协同发展。生命化课堂倡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育人理念。生命化课堂主张将课堂还给学生, 主张“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张为学生的学习构建广阔的时空, 搭建张扬个性、迸发灵性、提升智慧的舞台, 为学生生命的和谐、均衡发展奠基。
一、设计任务链, 贯串生命化课堂活动的“活性”
生命化课堂鼓励教师抓住良机, 渲染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的兴趣, 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让学生乐学、善学、会学英语。生命化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学生活动为主体, 以任务为中心, 在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体验、掌握语言,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运用英语有目的地做事情, 有力提升了学生英语素养。教师设计的任务应努力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层次性, 前后相连, 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或由若干个子任务构建的“任务链”。当然, 任务的设计应具有实际意义, 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 使学生乐于参与, 有话可说, 又要兼顾任务的难易程度。过易, 学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过难, 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与自尊心, 更重要的是任务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性。
二、精编导学案, 添加生命化课堂所需的“营养剂”
学案是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材料依据。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凭借自主预习, 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通过“巩固提高”环节在课后进行有效学习, 从而体验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更好地为生命化课堂添加营养剂。
1. 有效指导预习。
通过学案给学生指点一节课的预习重点, 使学生“学有所依”, 以便让学生有效地形成自主预习的习惯。
2. 进行语法总结和适时纠错。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有时仅凭多媒体呈现知识的重难点, 学生不一定能记扎实, 故借助学案将重点内容作出总结, 既节省了学生做笔记的时间, 又加大了课堂容量。在大量“脱口秀”训练中部分学生出现了语法错误, 此时, 只靠教师口头上一遍遍纠错还不够, 还要通过学案上的书面小提示,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提示点拨, 从而加深学生印象, 达到有效纠错的目的。经过对小提示的反复领会与练习, 学生很快纠正了错误, 从而为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打下稳固的基础。
3. 适时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生知识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 教会学习的方法才是有利于学生长久发展的。比如, 在进行听力训练之前, 教师可在学案中加入听力指导, 然后再放录音, 有效地提升了听力训练的效果。学生们在进行了诸如此类的听力训练后, 信心倍增。
4. 为“学以致用”环节构建舞台。
在“学以致用”环节, 应经常开展小组调查活动, 可先让学生用疑问句进行调查, 根据对方答语填写表格, 然后用陈述句作汇报。此环节是学生对本节课的所有目标语言进行综合训练的关键环节。通过学案展现调查表中的具体项目, 让学生“学中用, 用中学”, 学生表现非常积极, 体现着强烈的表达欲望。
三、优化教学法, 注入生命课堂持久的“润滑剂”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 中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可持续几十分钟, 再有趣的东西也不可能始终“拴”住他们的心。英语课堂切忌形式单一, 应努力使游戏、chant、Act ion与pair Group work等多种手段交替使用, 配以形象生动的图片, 使学生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研究表明:上好一节课应以十几分钟作为一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充满新的乐趣。一节课应设置四、五个兴奋点。因此, 英语课堂操练要多样化, 要有多种感官的参与, 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 使课堂气氛起伏不断、高潮迭起, 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应睿智探寻、优化教学法, 引领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最佳方法,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 生命化英语课堂以完成任务为中心, 巧妙运用学案进行导学,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要通过优化多种教学手段, 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任务型”学习活动中, 学生积极参与, 有效地体验到英语学习成功的愉悦, 从而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2]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小学英语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构建生命化英语课堂 篇2
自主学习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学习,同时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自主发展极为重要。过去人们习惯于“讲—学—练”的教学思路,而自主学习则要大力强化“学—讲—练”和“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教学思路,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要以问题情景、自由讨论和课堂操作作为教学的主线,要将面向结论的学习转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要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
2、探究物理“自主学习”的路子
①引导探究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模拟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自己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学习,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如: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其基本过程为:创设情境、引出假设猜想、归纳总结、迁移拓展、设计实验方案、引导探究。
②问题讨论式。根据教和学的重、难、疑点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下,以学生自觉、主动地讨论、质疑、辨析为主,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综合运用概念和规律的同时,提出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此模式较适用于综合运用知识的新课、练习课和复习课。如:远距离输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等。其基本过程为:提出问题、归纳小结联系、引导、扩展组织讨论。
③自学指导式。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再进一步引导思考、讨论、实验释疑,达到透彻理解。通过“主体”与“主导”、“主体”与“主体”的多向交往,发展学生的交互学习能力。此模式较适用于介绍新概念、新理论的教学内容。如: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原子核式结构等。其基本过程为:学生自学独立思考、交互讨论、运用提高、归纳总结、提问质疑。
④网络整理式。按单元知识系统和知识结构,用图、表等主要方式揭示物理现象或本质特征,突出反映知识的内在联系。其目的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梳理能力和辨析能力,优化其认知结构,获得系统提高,发展其创造力。本模式主要适用于单元复习课的教学,几乎每一单元知识均可作这样的整理,而且形成知识结构呈多样化,各有特点。其基本过程为:导入主题、同组交流、运用深化、典型展评、自主梳理。
3、初步成果
一、生命化课堂
1.定义
生命化课堂是以教育应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发展、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等生命教育的理念为指导,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以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教育目标,顺应生命的整体性、现实性、体验性、自主性、创造性、生成性、多样性、独特性等特性,选择学习内容,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课堂氛围,进行教学评价。
(一)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策略。
1.如何整体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2.如何从培养学生全面的生命科学素养的角度,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3.如何使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的策略。
1.如何创设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初中物理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
2.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做出评价。
3.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以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4.如何分析资料、提取有用的信息、建构知识结构、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驾驭课堂的策略。
1.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目标、具体要求,如何检查。
2.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全体积极参与,又能使每个人不产生依赖。
3.如何组织学生参加实验和活动:使学生把精力集中在活动本身,动手动脑,活而不乱。
4.如何组织讨论交流:提高信息交流的量,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准确、清晰),学会倾听接纳别人的观点。
(四)创设课堂教学氛围的策略
1.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安全感,生命活力能够充分地释放。
2.如何尊重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个性、人格、差异。
3.如何创设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地交往、讨论。
(五)教学评价的策略。
1.制定学生评价方案
2.制定小组评价方案
3.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4.制定学业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实施意见
四、课堂教学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开放学习目标,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开放学习内容,学习的内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适当延伸于教材之外;开放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安排教学方法。
2.自主性原则:自主性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自主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主动性。因此,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形成能力。
3.探究性原则:学生要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象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得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4.和谐性原则: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人的个体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同需求和能力差异,尊重人的创造和权利,解除一切束缚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的观念和要求,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主主动、畅所欲言,既成为权利的主体,又成为责任的主体,获得多方面的(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
5.合作性原则:通过语言、问题、活动等方式,实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与媒体合作等,调动学生眼、耳、手等各种感官,接受声、光、实物等多种刺激,在头脑中对学习内容形成深刻复杂的联系。与此同时,学会团结合作、坦诚交往、相互帮助和欢乐共处,学会学习和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听到别人的意见或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
6.生成性原则:顾及学生多方面成长需要,顾及生命活动的多面性,顾及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依据课的具体行进状态生成学习内容,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推进教学过程。
五、课堂教学的模式
本课题拟采用的的基本教学模式为“1/3模式”,即把课堂教学时间分为3个模块,1/3的时间小组合作探究,1/3的时间合作交流讨论,1/3的时间巩固、提高和反馈。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小组合作探究
1.活动过程:
(1)学生以归纳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为目的,浏览学习内容。
(2)讨论确定本节课学习的任务或解决的问题。
(3)教师提出学习的目标、具体要求、学习时间。
(4)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
2.活动要求
(1)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包括步骤(1)和(4),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状况,学生的参与程度是评价本环节效果最重要的指标。
(2)目标、要求要具体明确,目标、要求要有可操作性,要是可以检查的,不能过于笼统。
(3)掌控好时间:要以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依据安排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时间,同时要照顾好学习能力很强和较差的学生。
(4)灵活安排学习的方式:一是灵活安排学习任务提出的方式,一般情况下要由学生提出,特殊情况下,可由教师提出;二是灵活安排学习的方式,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安排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
3.本环节的特点
(1)本环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2)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不受拘束的,开放发散的。
(3)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有用的信息的能力。
(4)本环节不要求学生一定获得圆满的结果
(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1.活动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任务完成或问题解决的情况,以及疑难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2)各小组在全班交流任务完成或问题解决的情况,以及疑难问题,其他小组可对其进行质疑或帮助。
(3)教师解答疑难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完成知识结构的形成。
2.活动要求
(1)若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本环节小组内讨论交流的过程可以省略,直接进入全班交流讨论阶段。
(2)小组成员之间、各小组之间交流的内容不能重复,只可对前面的内容进行补充。
(3)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状况,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是评价本环节效果最重要的指标。
(4)要组织好小组合作,异质分组、分工明确、成果共享。
(5)要控制好交流讨论的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又能很好的倾听、接纳和尊重别人的意见。
(6)教师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
(7)教师要具有解答学生疑难问题的能力和把知识结构化的能力。
3.本环节的特点
(1)本环节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教师是平等中的组织者。
(2)本环节要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其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以聚合型思维活动为主。
(3)本环节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巩固提高
1.活动过程
(1)学生自学,巩固自学和交流讨论所得。
(2)教师出示应用性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
2.活动要求
(1)学生要加强记忆和理解。
(2)教师要设计好应用性的问题,所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合。
3.本环节的特点
本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要达到理解和掌握并能够灵活应用的程度。了解科学概念和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和在社会实践中应用的价值。
(四)评价与反馈
1.活动过程
(1)包括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2)评价贯穿于课堂每个环节当中。上述三个环节完成后,通过提问、小测等形式检查学习效果。
(3)学习过程中进行定性评价,最后实行定量评价。
(4)既有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又有对小组的评价。
(5)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提出改进的要求和措施。
2.活动要求
(1)以激励为主。
(2)评价要兼顾针对性和全面性,反馈要及时。
3.本环节的特点
(1)通过评价,促进、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2)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即对自身的能力及学习对象具备较准确、深入的判断和了解。
六、课堂教学的评价
七、课题研究的要求
1.认真摸清学生的学习、生活、性格等特点,合理的确定小组长、组员。
2.严格执行评价方案,并改进完善。
3.注意总结和反思,写教学实录、反思、随笔。
4.教师努力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四)实验教师的任务和要求
1.服从学科子课题组和学校课题组的领导,积极参加课题实验,认真完成实验任务。
2.加强教育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自身学科专业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3.解放思想,努力进取,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活动,并通过生命化课堂的构建,实现学生良好的发展,并逐步提高自身职业生命的质量。
4.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切实开展集体备课,经常听课、评课,积极参与论坛的交流研讨活动。
5.经常写教学反思、随笔、论文,典型课例要写出课堂教学实录,通过总结和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新授课第一板块是自学反馈。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为此我们在上新授课前为学生设计了本节课的导学提纲,内容包括知识性的、探究性的两大类。对于知识性的问题,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通过自主阅读教材一般能够独立解决,包括课本给出的知识点、概念等。对于探究性的问题(即科学探究中的问题提出),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后,组内交流合作,通过讨论基本达成共识,为科学探究的进一步进行打下基础。其中在本板块中,简单的知识点、概念学生先自己记忆,然后组内互查,之后组间抽查。这一过程中,需要生与生合作,组与组的合作,达到基本掌握。
新授课的第二个板块是重点突破。对于课本中没有明确结论的,易错、易漏、易混的问题,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不同形式的问题在小组内合作交流,通过讨论解决。对于探究性的问题,在第一板块,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对问题有了初步的猜测(科学探究的第二步:猜想假设),如果是演示性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合作讨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交流之后,观察老师的实验,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结论,全班交流,达成共识。如果是学生实验除上述共同内容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还要分工合作,共同记录实验现象(个人可能观察不全或忙不过来)、记录实验数据。
新授课的第三个板块是巩固拓展。这一板块中教师通过印发练习题或用多媒体展示练习题。学生先自主做题,而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疑难,对于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争辩解决不了的,到黑板老师预先写下的题号后标明组号,教师可以根据各组提出的问题作重点讲解,乃至举一反三。这样通过合作交流,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容量,避免重复性劳动,提高了课堂效率。对于板演的习题有问题的,组内同学可以合作补充,不同组的同学也可到黑板予以补充或订正。
新授课的第四个板块是检测达标。这一板块的任务是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掌握的情况,如果有时间我们也采用合作批改的方法。老师用多媒体或者在黑板出示练习答案。组内同学两两对批或组间交换批改。学生的合作批改,提高了课堂效率,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并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当然,教师为了掌握情况,还要对学生的试卷进行抽查,按照上、中、下抽查一部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当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为了保证上述四个板块中合作的实效性,我们采用了多种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即:即时评价、星级评价、检测性评价。星级评价、检测性评价作为学期末教师对学习小组同学的评价依据,最终计入综合考核中。第一个板块中,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各组的合作情况,对于合作比较好的组,给予口头表扬并评价加星;组间抽查时,根据被抽查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小组长给予星级评价。为了防止组长抽查不到位,教师可再进行个别抽查。第二板块中,我们采用抢答的方法,抢到问题的小组,一个同学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一起作为小组的成绩进行评价。这样大大增加了小组内同学的合作积极性。第三板块的评价跟一二板块相似。第四板块,我们采用合作批改,相互打分,组长根据老师给出的标准评价打分,直接计入小组合作学习之中,最后学期末计入综合考核。
构建生命化英语课堂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 生命化课堂 构建策略
生命化课堂就是以充分释放生命的活力为手段,以生命成长为目的,提升每一个生命的价值,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意义,就是“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历史课堂所涉及的知识包罗万象,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从情节曲折的历史故事到熠熠发光的文化明珠,透出的都是极具生命气息的内容。教师在构建历史教学生命化课堂时要把握生命课堂的内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构建计划和策略,使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一、初中历史生命化课堂的解读
1.生命化课堂的概念
生命化课堂是历史课程改革新提出的要求,在历史教学生命化课堂中,不再是“师讲生听”的灌输,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知识点背诵,教师引领学生重回烽火绵延的古战场,与古代文人雅士对酒当歌探讨人生。学生研读着史实资料,在通往过去的旅途中感受着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从内心深处感受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从而更加认真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
生命化课堂是师生之间的心灵相约,教师对课堂只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思维更加活跃,敢于质疑问难,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教”与“学”充满着理性的挑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体现出生命的活力。
2.生命化课堂的特点
生命化的课堂就是以“人”为中心的课堂,正体现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尊重生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制订不同的发展计划,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能够产生更大的积极性,在历史学习中得到智慧的启迪,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生命化课堂每一节课都充满着生命气息,符合中学生的好动和好奇的生理、心理特征。教师对每个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能够使每个学生得到最恰当最全面的发展,使课堂彰显出生命动态。
二、构建历史生命化课堂的可行性
1.传统历史课堂的现状
传统的历史课堂给人的印象就是“背诵型”课堂,很多教师就是把知识点圈画出来,让学生对着教材背,这显然是死板僵化的做法。学生识记知识点的唯一目的就是应付考试,这样的学习是违背教育教学原理的,是对学生生命的不尊重。这种“背诵型”课堂模式,对历史的探究几乎为零,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集体性模式化的教学,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是考试的分数。“一刀切”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僵化,每个生命体会不到“自我”的存在,也就没有了学习的愉悦感。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对话和情感沟通,没有心有灵犀的感觉,教师单方面执行着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缺乏思想和情感交流的课堂,就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2.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
历史课堂所涉及的知识包罗万象,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从硝烟纷飞的历史战场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从情节曲折的历史故事到熠熠发光的文化明珠,透出的都是极具生命气息的内容。这些都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不断探究,用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挖掘历史精髓,影响学生,从而让学生在具有生命力的课堂中得到人格的逐步完善。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也明确指出要构建“生命化课堂”,读史明鉴,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历史课堂的教育使命。所以,构建生命化课堂是符合历史教学规律的,教师要充分运用史料,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发挥历史课堂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影响。
三、构建历史生命化课堂的策略
1.改变教学观念,奠定课堂生命基础
生命化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一直奉行这个理念,就能构建出符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堂。历史学科的内容虽然都是讲述以前时代发生的事情,但很多都与当代社会有着深厚的渊源和联系。老师因此可以把教材的内容与当今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学习到相应的历史知识。
比如在学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时,可以找学生比较熟悉的企业作为例子去解读。但是教材中相关的内容都是学生很陌生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引用电视上“张裕解百纳葡萄酒”的广告,以该品牌葡萄酒的生产商作为例子,引领学生搜集张裕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史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到这就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学生在搜集材料之前对张裕葡萄酒生产商的了解几乎为零,但是因为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就对它产生了探究的热情,从而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也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教材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尤其是在学习历史事件时,很多的历史人物和事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警示作用。教师随时可以用历史人物和事迹教育学生,塑造学生健康的生命价值观。
2.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生命活力
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构建生命课堂的核心,生命化的课堂是灵活的,是富有生命动感的,互动交流应该是最好的选择。生命化课堂的构建前提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摒弃“一言堂”,要用商量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历史知识。
在绝大多数初中生的眼里,教师就是权威,教师能够辨清的历史问题就是正确的。对此,教师要帮学生打破这种观念,同时尽自己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能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依据,要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要搜集各方面的专业资料,让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得更透彻。比如在学习《夏、商、西周的兴亡》时,学生因为观看了电视剧《封神榜》,对商和西周的兴亡了解一些,但是因为电视剧有神话色彩且对历史资料改编过多,而教材中对这些朝代的介绍又较为简略,因此容易混淆他们的认知,影响他们对史实的了解。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结合史料与学生共同探究。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古代,人们总是喜欢想象出神灵来帮助正义的一方,让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的生命活力,学生比较喜欢,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高。
3.构建开放课堂,创设生命化教学氛围
生命课堂的构建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甚至可以创设“穿越”环境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从而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和体验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照本宣科,而是要为学生营造开放的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地思考,并和他们进行沟通。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很多开放性的探究内容,如“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创编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等,通过组织辩论、情景剧表演等形式,不仅能够把历史知识挖掘得更深,还可以让学生从情感上得到新的感悟。
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时,笔者在课堂上组织了“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的实践活动。学生用旅游的视角去看这段路线,通过模拟导游,加深了对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的认识,理解了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同时,结合当下实际,对于重走长征路的革命精神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学生的思维打开以后,课堂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生命化的课堂彰显的是快乐学习的理念,它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历史教学生命化课堂的构建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师生交流是重要特点,学生在探索体验中获取知识;学生还可以自由质疑,老师通过引导的方式纠正学生认知上的偏差,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快乐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生命化课堂的构建也将得到更多老师的认可,历史课堂将充满生机与活力。
构建生命化英语课堂 篇4
从师生关系看, 生命化课堂的教学以师生平等的交往为本质特征, 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 而且要充分体现人的自主;不仅要教师表演, 而且要师生多元互动、对话交往。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理解与对话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作为有生命的教学主体, 都有自己的情感、意志和态度, 对于教学, 他们有不同体验。“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始终牢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 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 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要用满腔的热情, 换取学生的亲近和信任, 激发学生的兴趣, 形成师生配合默契、气氛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局面, 这样才能使学生敢于发言、善于发言, 激“活”课堂 ,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有生命的活力。
从教学方式看, 生命化课堂教学提倡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改变当前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生命独特性的现实状况。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言行, 宽容学生的失误, 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 赞扬和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要求教师懂得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 知道每个学生学习方式不同, 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要求教师改变统一的评价标准, 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 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得到充分肯定,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成功, 体验到成功带来的乐趣。生命化课堂要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的局面, 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发挥自己的能力, 碰撞出创新的思想火花, 享受学习的过程和乐趣。作为一名一线教师, 笔者就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促进课堂教学
生命化课堂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活力, 预习一直是很好的方式。通过预习新课的单词、词组、句型, 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搜索相关的背景材料, 学生就能找到学习的乐趣。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教师还要对预习内容精心设计, 要突出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预习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预习单词、短语, 整理归纳学过的知识点, 自己查资料等。预习既可以是个人行为, 又可以是集体行为, 小组相互协作, 共同完成一个或几个任务。例如在上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八Unit1阅读课“Appreciating literature”之前, 先布置学生搜集英美国家著名的文学大师, 了解他们的文学作品, 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还要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如在一个单元的整体教学之前, 笔者会先让学生用上一个单元的重点短语造句, 再预习新单元的单词、词组, 注意读音, 不会的自己查词典或与同伴讨论, 或问老师, 直到弄清楚为止。还可以布置一些与本单元有关的任务型活动, 如主持节目、小组表演、朗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 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对文章进行改写、缩写、编写, 写读后感等。无论学生的预习成果怎样, 都要以鼓励、引导为主, 最终让学生自主地愿学、乐学。实践证明, 让学生预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 这是构建生命化大课堂的第一步。
二、巧妙导入, 激发学生兴趣
生命化课堂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课堂导入是重要的一步。这是课堂教学的开端, 好的课堂导入能够调动学生听讲的积极性, 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能够最大限度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课堂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 方法多种多样, 不拘一格。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用以下两种方法。
1.利用多媒 体课件导 入。一般情况下 , 在初学每单元的知识点前, 笔者都会利用多媒体制作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视频材料。
教学牛津高中英语Mudole6中Unit4“Helping people around the would”的Welcome to the unit时, 其主要讲述的是世界上存在的一些社会现象, 如战争、饥荒、贫穷、自然灾害及污染, 等等, 由此引申到我们要帮助这些在困难中的人群和了解一些国内国外的组织, 如联合国等的名称、构成及其功能。用网上下载的Flash《爱的奉献》导入, 它是由一系列图片配上一些非常贴切的文字组成的, 主要讲到在中国和世界的很多贫困地区, 甚至在一些大城市, 都存在不少困难人群, 他们食不果腹, 衣不遮体, 到处流浪, 为了生计到处奔波, 期待能有机会上学。总之, 他们的生活真的很艰苦。学生看得很投入, 可能也在想自己应该好好珍惜大好的学习机会, 珍惜美好的生活, 实现了情感教育的目标, 看到这些, 也就自然想到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他们。在此基础上抛出一系列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ituation of people in the flash?
What can we do to help them?
Besides ourselves, who can we call on to help those people in trouble?
学生对这些画面感触很深, 很自然地表达出了他们的看法, 再加上他们搜集不少关于社会问题的资料, 能很踊跃地回答。其中有同学说道:
I think our world is not rich enough, there is still much unfairness, and the rich should help the poor.
We should value our opportunity of studying and don’t waste anything during our life.
既快速导入了新授, 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通过“大脑 风暴”导入。 大脑风暴———brainstorming是在每堂课的开始阶段, 通过巩固已学内容而导入新课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又可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巧妙而恰当地导入,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便于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如在牛津高中英语Mudole7中U-nit1“Living with technology”的Welcome to the unit教学中 ,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习相关词汇, 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
What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products do you have at home?
Which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useful? Why?
在新授电子产品和电器词汇时, 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已学的有关单词, 并把学生所说的有关单词书写在黑板上。然后通过图片猜测所要学习新词的意义。这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开展大脑风暴活动时,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开阔了学生视野,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指导学生合作交流, 推动教学进程
教育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对孩子“强迫性地灌输信息知识”, 另一种是“给孩子很大的空间, 使其选择自己想关注的事物”。当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决定自己想做的事情、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材料时, 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调动。英语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教学, 众多英语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认为:只有涉及真实交际的活动才能促进学习, 只有使用语言完成有意义的任务才能促进学习, 只有使用对学习者有实际意义的语言才能促进学习。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时, 就可以把教材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 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提供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实践活动机会,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合作、参与和交流,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例如在上模块八Unit 3的“Visting the masters”时, 就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 如Is there a museum in our city? If there is one, have you visited it? Do you think we need art museums?Why or why not? 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交流。学生思维开阔 , 想象丰富, 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积极思考和交流的习惯, 又让他们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四、了解学生个性差异, 改革评价方式。
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因此我们不能用预设的框框限制鲜活的生命的自由绽放。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激励并适时满足不同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更要引领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发展, 实现真正意义的生命成长。我们必须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 我们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关注、研究学生差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于细节处关心爱护每位学生, 保护他们的自尊、激发他们的自信, 对学生注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于细节处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 身先示范开展生命教育。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 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在课堂中, 一声“Thank you.”, “Very good.”, “Excellent.”, 能让学生开心好一阵子 ; 而一句微笑的“I’m sorry, no.”, “Thank you all the same.”也足以让学生在心里对老师产生亲切感。
浅谈生命化在中学语文课堂的构建 篇5
关键词:生命化 中学语文课堂 生命尊严 心灵交流 自由舒展 发展层次需求
人是什么?首先,人是一个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是生理和精神的结合,他有思想,有尊严。正如康德所言:“人就是目的”。温家宝同志也曾指出教学要符合“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要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教师要发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并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给教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这样的教育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生命化教育。
一、生命化语文课堂的内涵及特征
教育的工作应该把关照学生的生命放在首位,而不是唯分数,唯成绩论英雄。中國人民大学教授黄克剑认为“生命化”就是“生命在场”,也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作为一个个具体的、无法被任何人所代替的人而存在,教育行为始终指向具体的每一个人,无论是‘知识授受,智慧的启迪’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点化或润泽生命,’亦即为了‘立人’和‘对人的成全’”。如果我们深入地观察就会发现现如今教育中漠视学生生命,践踏、摧残学生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体罚,课业负担重等,这些都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活泼的天性。
由此,生命化的语文课堂就是要把生命化的教育理念渗透到中学语文课堂上,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关注生命的整体性,理解生命的成长性,从而以提高师生的精神生命为最终目的。
二、构建生命化语文课堂之途径
(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尊严与价值
作为教师,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师更要尊重学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文化知识,还要教给学生世界观,关于生活和社会有用的东西。湖南师范大学的教授刘铁芳曾说:“生命是对等的,你整个的生命与别人都是平等的,无条件尊重他人,这是很重要的。”
在课堂上,成绩好的学生总会受到较多的关注,同时也很容易忽视那些回答问题不积极,读书不流利,作文写得不通顺的“丑小鸭”。不管这些“丑小鸭”最终能不能成为“白天鹅”,我们语文教师都应该认识到他们生命存在及其价值。多点耐心,多给点时间,多倾听一下他们的心声,这样语文课堂将会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不要只关注课本,还要多关注学生;不仅要关注那些优等生,更要关注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这是生命化语文课堂建构的基础。
(二)让语文课堂成为心灵交流的场所
语文课堂不是仅固定在教室里,它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场所,而应该是动态的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古人云:教学相长。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老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大家一起创造,一起成长。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师是服务者,在课堂上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就需要老师更多的展示,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是循循善诱,而不是强制执行。
构建生命化的语文课堂需要老师走进学生的世界,并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分享学生的喜悦,分担学生的痛苦。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感觉到轻松,安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表自己观点的积极性才更容易被调动。
(三)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由舒展天性的空间
良好的课堂需要纪律做保证,但教师如果为了纪律而强力地管理班上的学生,久而久之,课堂纪律是好了,学生的自由灵性也没有了。可以说,自由是诱发学生努力学生的条件。
另外,当今语文课堂自由缺失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在标准答案的结论上。其实,很多问题在课本上都很容易找到答案,例如,在教授《项链》这一课时,女主人公马蒂尔德就被认为是一个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形象。但如果我们全面地看待这个人物,就会发现在她的身上还有讲信义,能吃苦的优秀品质。所以,我们就要放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去体会、领悟思考与探索的乐趣。生命化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坚决去除那种束缚学生个性自由,由老师包办的状况,建构舒展学生自由心灵的课堂。
(四)基于学生个体不同层次进行语文课堂的构建
人的发展分为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也是如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引导和补充。中学的语文教学在某些环节上与大学教育存在脱节,比如语言知识的学习。中学语文教学以文学欣赏为主,语言知识只是简单介绍。而学生在进入大学时,中文的专业课里,语言类的课程占有了很大的比例。而此时,语言类的知识对学生而言相对于文学是非常陌生甚至抽象的。这就需要在中学语文教学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语言类的知识进行介绍和讲解。例如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可以按照我们古文字造字法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一些古代词语。如:“末”,是指事字,在一个树木的上面加上一个标注,来指示这个树的树梢。所以“本末倒置”即为树根和树梢弄颠倒了,后来则使用了它的引申义。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个体的多样性,这也是构建生命化课堂的重要方面。
总之,语文课堂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践证明,走向生活的语文教学更具有生命的活力,也更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走进生活课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生活看做课本的延伸,让语文课堂与学生生活紧密连接,这样的语文学习方式是学生终身受用的。
参考文献:
[1]孙明霞.用生命润泽生命——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小学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构建 篇6
一、尊重平等的对话, 构建生命化课堂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拥有不同知识经验的个体, 通过沟通、合作进行知识的共享、心灵的碰撞。这样的课堂, 教师不再是权威, 不再是主宰者, 而是学生的朋友、伙伴, 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 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学习, 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共同探讨知识、构建知识。我们这里说的师生互动其实是对话, 对话是互动的一种外化, 是一种全新的理念。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与一味的提问和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不同, 需要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读文本, 才能有所感、有所悟, 从而参与到对话中, 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与看法。平等、自由的对话强调师生之间的民主、和谐, 对话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双方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 感受到愉悦的生命体验。如教学《最佳路径》时, 教师不是高高在上, 不是一味地、繁琐地讲解, 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 与学生一起交流、讨论、争论, 一起发表看法, 交换思想, 与学生平等对话。如问学生:学习了《最佳路径》后, 你一定有很多感受, 愿意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在轻松、愉悦的对话氛围中, 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 与教师平等对话, 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二、追求诗意的阐释, 构建生命化课堂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 语文如歌、如诗、如画, 语文包罗万象, 给我们展示的是多样的画面, 不仅有听说读写, 还有丰富的情感。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语文课堂应该追求诗意, 用诗样的语言描绘, 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美感。儿童富有充分的想象力, 每一个成长中的儿童都有美好的愿望和真挚的情感, 他们的语言是非逻辑性的, 所以很多人都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 获得生命的启示, 领悟生命的内涵和人生的真谛。如果使用诗性的语言, 不仅能焕发学生的美好情感, 还能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描绘的情境。如教学《天使的声音》时,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童年引入: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独特的。老师小的时候喜欢玩陀螺, 童年留给老师的印象就像是转个不停的陀螺, 永远活泼。那在你们的心中, 童年又是什么样呢?请你们也用一句话来表达。生1:童年是老家门口清澈的小溪;生2:童年是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生3:童年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学生结合自己印象最深的物象加以表达, 张开诗的翅膀, 舒展诗的灵性, 引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三、体验丰富的情感, 构建生命化课堂
语文生命化课堂离不开情感的渗透, 小学生的情感很丰富、细腻, 构建生命化课堂要把握学生内在的情感诉求, 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 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小平同志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 教师要紧紧围绕“情”字展开, 让学生完成情感体验, 震撼学生心灵, 熏陶学生情感, 启迪学生思想。可以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播放大家比较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 并问:这首歌是写谁的?然后介绍小平简介, 引入课文。最后教师范读, 让学生不自觉地进入课文情境中。语文教学中体验丰富的情感, 方式有很多, 除了借助文本外, 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课堂读报等形式, 引导学生说出生命的感动,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语文课可以举办以“感恩父母, 大爱无言”为主题的班会,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命感悟把自己的感恩之情说出来, 用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等表达, 激发内心的情感, 感受到来自父母、朋友的关爱与温暖。
四、通过开放的解读构建生命化课堂
构建生命化课堂要求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用朋友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讨论, 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情感的。如《荷花》描写了夏日荷花盛开的场景, 我沉浸在此情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思考:如果我是一朵荷花, 会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给学生创造开放的场景, 发散学生的思维。又如教学《秋天》时, 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后自由阅读, 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并说出喜欢的缘由。学生的特长不同, 表现也就不同, 喜欢朗读的学生, 会把自己的理解融入文字中声情并茂地读出来;喜欢画画的学生, 会把自己的感受通过画笔体现出来。这样学生主动地读、积极参与, 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给出独特的理解。
五、借助充分的想象, 构建生命化课堂
文学创作是一个想象的过程, 要构建生命化课堂, 离不开阅读想象, 可以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因为作家写作时, 内心有了对世界的本质认识, 才会创造出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等。学生阅读时也应该通过想象把握作品传达的思想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的解读作品, 探究作品表达的深层意蕴。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时, 因为时代久远, 学生难以理解当时人们没有火种的生活状态, 所以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增强学生对普罗米修斯盗火事件的深层认识, 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双眼想象:人们没有火种, 在无边的黑暗中是如何生活的。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 纷纷发表看法。如生1:我看到了人们聚集在山洞中, 靠在一起取暖;生2:我看到人们围成一个圈, 与猛兽对抗;生3:我看到了人们懂得瑟瑟发抖;生4:我看到了人们在吃生冷的食物……
六、激活生命的活力, 构建生命化课堂
生命化课堂要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 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 开启学生的智慧,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彰显学生的个性。激活生命活力的方法有很多, 如创设生动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启发学生的思维等。如教学《鼎湖山听泉》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理解山中泉声的特点。学生兴趣很高, 有的用朗读, 读出泉声的美;有的做导游, 绘声绘色地介绍泉声的特点;有的画画, 描绘出美好的画面。这样的课堂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是充满活力的课堂, 是充满激情的课堂。
总之, 新课改下,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构建生命化的课堂, 彰显语文课堂活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玮.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化教育[J].小学语文教学, 2012 (5) .
[2]孙利琴.构建生命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教育艺术, 2011 (1) .
构建和谐生命化的地理课堂 篇7
一、互相尊重,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将学生视为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的人, 要研究学生的生命个体差异 (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认知水平等) , 要照顾到他们作为人的主观感受和生命需求, 要意识到学生天生就有求知的本能、上进的欲望和自我发展的生命冲动, 要给学生选择的自由、说话的权利、自我的表现的机会。《中国青年报》曾登载过一个中学生给家长的寄语:因为我是菊花, 请不要指望我在夏天开放。因为我是白杨, 请不要指望我在身上摘到松子。学生的心声确实值得教师们反思。面对个性鲜明, 千差万别的学生,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学生之间还应形成比、学、敢、帮、超的竞争氛围, 在教学中深入生命化教育是我们教育的前提。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与人的和谐, 即“仁者爱人”, 主张用“善”去调节人们的心理矛盾和行为矛盾。这种趋“善”意识, 造就了地理课堂的和谐与生动。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基础。这种和谐的基础是“平等”, 教师与学生一样是需要不断发展的生命个体。教师不仅应努力成为涉猎广泛、博学多才的“先生”, 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 更为重要的是要努力成为学生求知过程中富有经验的组织者, 做学生的求知伙伴。教师应摒弃不合时宜的师道尊严, 鼓励学生“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坚持民主性原则, 发扬教学民主, 就象美国威廉姆多尔教授说的那样, 将教师角色定位为“平等中的首席”, 当我们站在学生面前, 或出现在学生一切视野可及的地方, 不是没有任何生动个性的“教师”符号或模式, 而是由真实人格、生动精神、坚实知识构筑起来的文明形象, 是真善美的可触摸实体。通过师生互动, 在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中, 积极地与学生的心灵共舞, 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二、师生互动,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在当今信息时代, 地理信息媒体众多, 地理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师与生的关系, 都要进行重新审视。新时期对于地理教学的改革, 应当是从“理解─记忆─应试”的模式, 转变为“获取─掌握─应用”模式。培养学生独立地针对问题加以思考, 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处理和解决问题。课堂灌输地理知识, 手把手地传授地理技能, 已不是一个好的地理教师。牵着学生走, 规定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 理解地理知识, 也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新课程下, 运用探究性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设计探究性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质疑, 培养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精心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 使学生动起来, 教师即时纠正、点拨、补充。学生通过活动, 发展了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展创新意识。不在乎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在乎他们的知识面;不在乎他们参与活动得到的多少, 在乎他们参与活动的过程。在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时, 师生创造性使用试管中带色水的多少来表示, 让在场的同学们惊喜不已。当老师走到学生中间举起试管架时, 一位学生指着试管激动的说:“看啊!那个是我装的。”让他们体会了学习的成就感。
三、完善课程本身, 文本与人本和谐
古代哲学认为和谐的另外一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即“天人合一”, 主张人与自然的互养互赖、共济共存。这种文化意识, 是新课程要求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自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 能力得到发展, 个性得到张扬。在“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教学中, 开头原打算用杜甫“春夜喜雨”来引入降水, 但为了体现新课标要求, 后改为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降水情况, 这样一来, 内容就贴近生活, 学生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 教师和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智慧、行动策略、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处世技巧、工作精神、实践能力等, 还有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情、言行, 学生都看在眼里, 时刻影响着学生, 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 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的表情亲切自然, 给人以阳光般的感觉, 言行举止得体大方, 给人以美的享受, 那么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 就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 自然产生共鸣, 容易激发求知欲望, 不断增强兴趣, 易启迪思维探究问题。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认知能力、个性差异、表现欲望等都是课程资源, 文本 (教材) 更需要与人本 (教师、学生) 的有机整合。例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学习不同的民族及语言和文字时, 教师以第四套人民币为例, 介绍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和主要风景名胜地, 这样直观又形象。
构建生命化英语课堂 篇8
一、平等民主, 构建生命化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于孩子来讲, 最好的教师是在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 真挚情感是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点上说师生是平等的。教学中我们应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这既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和关键, 又是其内容和任务。在平等关系中, 教师身上所承载的知识经验, 不是居高临下的“倾泻”而是对话, 不是灌输而是分享。课堂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 课程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有机“生态系统”, 在这过程中充满了自然与和谐、创造与快乐。老师要乐于走下讲台, 关注学生的情感、倾听他们的心声, 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 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唯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 变接受为参与, 课堂也才会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情趣、平等和谐的课堂。
二、合作探究, 构建生命化的学习方式。
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课标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凭借自己经验进行建构的过程。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和学习情感、价值观是有差异的, 他需要的是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 而不是去复制模仿别人。只有从自己的现实出发, 建立起来的充满个性和活力的学习方式, 才是生命化的学习方式。也只有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才是有效的、生命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的地位将由传统模式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通过自主学习, 凸显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 弘扬自主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凸显学习的互动性、分享性, 培养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通过探究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开放性, 形成批判的思维品质, 最终达到有效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 也真正阐释生命化的学习方式的意义和价值。
三、善待生成, 构建生命化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 更是“体验课程”, 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 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及意义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和解读, 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 使其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而, 给定内容的接受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生命化的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 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 从而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
作为课堂教学的两翼, “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 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 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学生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 也不是配合老师上课的配角, 而是学习的主体,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 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 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关注生成, 结合本学科的特性、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 进行有效拓展延伸。关注在成长中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 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都应使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
四、尊重差异, 构建生命化的发展空间。
生命化教育背后是一个“大爱”的生命观, 即“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 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 “关注生命的差异, 努力去成全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因此, 生命化教育“应从关注、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 从相信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开始, 从成全每一个生命发展开始”。作为教师, 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上我们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允许不同的学习方法的出现, 充分给予其展示自我空间, 让每个生命个体在课堂学习生中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 享受着生命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
五、关注发展, 构建生命化的评价体系。
生命化教育要求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整体性和生命的成长、发展现实。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评价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迎合学生的期待, 用欣赏点燃学生的自信保护学生智慧的火花, 给学生自我反思的时间, 建立一个多维、开放、发展的评价机制。
1. 学生期盼被肯定, 教师课堂上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的几句赞美的话会形成无形的力量, 使其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功感, 继而获得前进的动力。
2. 生命课堂是生成的课堂, 课堂上学生不经意出现的一些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 发挥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 成全学生学习的提升, 让其在课堂中开启心智, 激发生命潜力, 焕发生命激情。
3. 评价应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支持学生的创造性, 宽容学生的个性, 理解学生的苦恼, 善待学生的缺点, 适时引导点拨, 让学生在温馨的课堂里倾吐心声, 展露思维。教师对生命的真心关爱, 对学生个性的善意宽容, 使学生无拘无束地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喜悦, 从而获取心灵的力量实现自我超越。
构建生命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篇9
一、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更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拥有不同知识经验和成长背景的个体,作为现代社会中生存的人,他们会在沟通与合作中进行知识的共享、心灵的碰撞,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受体,而是两个主体共同探究知识、建构知识。如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当作者袁鹰先生惊骇于那又小又轻的羊皮筏子上坐着六个人在风口浪尖上颠簸时,这使我突然想到,该用什么词汇描述这惊险的一幕?这个问题备课时没有设计,估计四年级同学词汇不会太多,过不一会,有个同学说“忽上忽下”,哎,非常贴切,其他同学的思路也被迅速打开,“忽隐忽现”、“忽左忽右”、“飘忽不定”、“若有若无”……这些词语十分准确地表现了艄公面对惊涛骇浪时沉着冷静、技术高超的特点,对突破课文重点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小看他们了!要知道后面坐着很多听课老师呢,他们的发言可为课堂增色不少!学生拥有自己的知识经验,与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二、课堂教学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行为,而是使学生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行为。
课堂上,不能把学生看做无知、无能、被动的受体,看做只能接受教师指令的工具,而应把学生看做是有独特个性、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有着自己的成长背景,教师所要做的不是从外部强制地灌输知识,让学生原封不动地“克隆”出这些知识,而是应该从内部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体验学习的苦与乐,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作者是以物喻人,借物抒情,怎么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介绍相关资料,学文时引导,结束时概括总结,强化认识,这样很难说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作业:(1)樟树有什么样的生长特点?(2)宋庆龄在险恶环境里是怎样对敌斗争的?
课堂上,当我提出樟树很多地方都有生长,作者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呢?学生结合预习,马上联想到: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霜雪压枝,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宋庆龄面对威胁矢志不渝,他们有相似之处:樟树有独特的拒虫香气,宋庆龄有拒敌千里的品格,宋庆龄的伟大人格与樟树的可贵品质是相似的。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对宋庆龄奶奶油然而生崇敬之情,情感得到升华,朗读时饱含深情。教学只是让学生认真听讲,快速记住现成的结论,而不经过学生趣味盎然的尝试,不经过理智的挑战和思维的碰撞,不经历痛苦、茫然、失望、喜悦、满足等种种感情变化,没有对大千世界的独特感受和发自内心的真切体验,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就无从谈起,教学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三、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极表演的过程,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
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交往行为,是以交往为媒介,以交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表演的水平再高,“艺术”表现能力再强,也只能说明教师自身的“塑造角色”的能力与水平,而无法反映出学生的参与程度。换句话说,表演可以是无互动、无交往的,而教学却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公仪休拒收礼物》是独幕剧,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鲁国,宰相公仪休拒收一位管家送来的鲤鱼,表现一国之相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学生对戏剧初次接触,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学生才会对舞台剧有切身体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讲,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在于教师的板书是否整洁,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地在于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与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效。
四、课堂教学不只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活动过程,而且更应该是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
课堂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战场,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在看到课堂这一重要价值的同时,更要看到课堂对于师生生命提升的价值。教师和学生每天都在课堂中生活,课堂成了他们生命的有机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其职业的感受、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及生命价值的体现。
唤醒生命化的英语课堂 篇10
关键词:生命化课堂;反思;内涵;实现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3-111-1
一、“沉闷”课堂教学的反思
1.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过去的课堂教学极端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过于追求知识储存的数量和掌握知识的精确度,甚至只对所学知识作些简单的讲解、肤浅的分析,只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记公式、记原理、记答案,却往往省略了知识产生的过程,抽掉了人的思维活动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无意中没把学生当“人”看,而是把学生视作往里添加知识的“容器”。于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知识轻智慧、重结论轻过程、重理性轻感悟、重书本轻实践等种种扭曲教育本质的现象产生了,慢慢地,教师教学没有了激情,学生学习失去了动力,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毫无生命活力可言了,而没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怎能不沉闷。
2.缺少合作交流。以前的教学中虽然有教师问学生答的情景,但这种交流是浅层次和僵硬的,答案几乎都是标准化的,没有多大的动脑余地,更不用说思维的碰撞和激情的洋溢。如果说师生在课堂上算是还有些交流的话,无论肤浅与否,那过去的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几乎是不存在,甚至有些老师出于纪律上的担忧禁止学生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或者与周围同学的探讨。这样的课堂只能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缺乏参与感,结果日复一日,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只会僵化,没有成长的课堂怎能不沉闷。
3.缺乏创新,模式化。我们的教学中从备课到教学模式化的阴影无处不在。例如我们的备课教案存在着教学设计上的“程式化”、新理念运用上的“形式化”的倾向。我们花在教学设计、编写教案上的工夫实在太多。从教材分析到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从学法提示、训练题型到课堂板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都一一在案。试想,这些冗长的文字,真正在课堂上起到作用的又有多少?把課本看一遍甚至把课本背熟去上课,教学资源只是课本,课本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于是,没有了课本的时候,老师就不知该怎么上课、上什么内容。多少年来,老师们习惯了一切围绕着教材教,考试也是围绕着教材考,考试的答案也必须是教材上的一二三,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视教材为圣旨,哪里还有所谓的创新?
二、生命化课堂的实现
只有真正将生命化理念实践于平常的教学也就是每一节课中,以上的思考才是有价值的。很多老师从不同角度有着自己对于如何建构生命化课堂的想法和方法,而我这里想谈两点浅见。
1.生命化备课:用心,思考。我认为生命化备课就是用心准备每一节课。不是将课本上的知识点搬家到备课本上,更不是简单的“背课”;不是用心准备一节课,是用心准备每一节课。我想,一个一生都在用心备课的老师,他(她)的生命始终是鲜活的、灵动的,始终处于生长的状态;他(她)可以不断吸纳优秀的思想丰富自己的思想,可以不断借鉴他人的实践经验丰富自己的课堂;他(她)可以不断清空自己的大脑,随时都在吸收,也随时都在重新开始。于是,他(她)自身的思想因积累而不断丰富,思维愈加深刻,底蕴也越来越深厚。
当我们将教育置于生命中用心备课时,才会发现,原来所有知识并不只是固化在书页间的文字符号,而是鲜活的生活。知识是经验的固化,但教学不能只给学生固化的经验,而是要将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参与中学习。那么,老师的备课必然会将知识与生活连接起来,尤其是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于是,知识就复活了。
2.生命入场,合作与交流。所谓生命入场就是说所有人包括老师与学生都全身心地专注于课堂,就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那么合作学习就是最好的渠道。
首先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不当的分组会导致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条件,不具备合作的倾向性。可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互补,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己的优势得以发挥,增强了信心,又在互相学习中弥补了自身的不足,激发了兴趣。有了兴趣,有了信心,便会有参与合作的意识。
其次发挥角色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承担起一个角色,让每一个人都负有一定责任,并相互配合。这种是真正解决一些学生不喜欢参与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每个小组的决策要有组长,负责全面。记录员,把结论填在规定的图表或其它位置上。监督员,检查小组内成员是否都认真发表意见。总结报告员,负责小组讨论研究得出的结果,公布给大家……每个人担当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角色带来的乐趣,各归其位,各负其责,各有所获。角色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也为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创设了契机。小组内的每个角色经过一段时间要互换位置,新的角色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更换角色也能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不同的锻炼。
第三要引导参与合作。以往我们一味强调学生要有参与合作的意识,但教师适时的介入可以避免学生过多地浪费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往往在激烈争论后,没有得出准确或正确的结论,此时教师以一个决策者、组织者、支持者、沟通者的角色出现及时参与,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指导,学生会豁然开朗,教师在学生合作中体现出主导地位。师生关系会因这种教学形式而发生质的变化。
有人说:课堂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教学生命化。即以成就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作为最根本的目的,尊重生命的存在和差异,开发每一个生命蕴藏的潜能,让课堂上的每一个生命在主动参与的学习生活中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享受着生命的快乐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浅谈如何构建情境化英语课堂教学 篇11
一、创设师生平等对话情境, 相互知晓
英语课程教学需要师生在彼此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能够形成有效的教和学策略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能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让他们能够更愿意和教师接近, 形成亲师信道的关系。同时, 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 便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师生平等对话情境氛围的创设, 能够让师生在相互知晓的过程中更好掌握各自的教学方法。
师生平等对话的情境创设, 能够使得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予以全面展示。例如, 在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2 School life的“Reading School lives”教学中, 可要求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认知感悟, 运用师生角色身份对调的方法来围绕“What is your dream school life?”和“What do youfind from the school life?”进行思考感知, 以此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和思维。师生在这样平等对话中, 能更好深入阅读理解文本的表达内容。学生主动表达也为他们深入感受文本表达的英美中学学校生活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创设合作探究交流情境, 强化认知
任务教学原则运用能使的课堂教学更为具体, 便于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指导下带着问题来积极主动探究和交流, 让他们在彼此探究交流中来发现语言表达的奥妙。通过创设“议论纷纷、争辩不断”的语言表环境, 能让学生在彼此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更好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感知, 能够使得学生在自由快乐的学习中强化认知。创设合作探究情境氛围, 让学生的学习差异在相互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激活内生动力, 以此来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为学生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通过“组间异质”的形式, 让学生在彼此争辩交流中发现更多的学习问题;设计多元化的学习任务, 围绕课程教学重点, 细化难点来不断延伸学习的方法思维;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同桌讨论、小组交流、角色模拟等方法来深化表达过程, 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自信心和动力。合作探究能让学生在彼此互动交流中更好发现和探究问题, 让学生的亲身经历更为丰富。例如, 八年级上册Unit 5 Wild animals的“Reading Giant pandas”教学中, 可建议学生运用同桌讨论形式, 就“What do you know about giantpandas?”来了解有关大熊猫的性格特征。在学生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 按照“Why do make giant pandas become lessand less?”和“How to protect the giant pandas?”来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亲切和谐的学习环境中相互表达交流, 能更好增强自己的认知体验, 提高自身的语言学习激情和兴趣。
三、注重活化课堂教学内容, 激发思维
活化课堂教学内容, 让英语教学内容生动化是教学之本, 仅靠书中的知识点远远不能为学生的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提供最佳的语言情景。所以注重活化教学内容, 结合实际教学需要, 巧妙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使教材内容, 活化到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并转化为能力, 使内容“鲜活”起来, 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让学生容易接受。因此, 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就要灵活多变地创设情境, 把教材多样化, 不论是呈现新知识还是巩固、复习旧知识, 都应使学生尽量在一种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 进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优化教学课堂。
四、突出形成激励评价氛围, 增强自信
关注学生, 就是要给他们更多的信心与激励。运用形成激励评价来鼓舞学生, 让他们在发现自己的学习闪光点基础上, 更能够激活自身的学习潜能和动力。创设激励引导评价环境, 能让学生的个体潜能得到激发, 增强自我学习效能感。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来营造自我展示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教师的关心下主动进步和快乐发展。在形成激励评价中, 多使用激励表演语言、关注眼神等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温暖, 让他们能够在“跳起来摘果”过程感受到肯定。同时, 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 让学生能够在被表扬和激励过程中, 始终保持高涨的激情, 以此来提高他们学习的内驱动力。
营造这样的激励氛围, 能更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得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氛围中更加主动表达。这样的环境氛围创设, 也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激情。
如上所述, 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创设和谐互动的学习情境, 能在凸显语言交际性本质基础上, 更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环境氛围,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轻松、自由、活泼的语言学习环境创设, 更能使得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中形成积极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满足学习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构建生命化英语课堂】推荐阅读:
构建生命课堂研究09-15
构建灵动的生命课堂11-20
构建有效教学行为,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06-11
英语生命化课堂06-16
生命化课堂论文10-24
追求生命化课堂教学11-12
数学生命化的课堂教学06-30
构建英语高效课堂07-26
构建英语生态课堂07-30
英语活力课堂的构建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