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课堂实录(共12篇)
《生命生命》课堂实录 篇1
一、在认知冲突中引发阅读期待
师:同学们, 这节课, 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生命的壮歌》)
师:谁能为“壮歌”的“壮”字组个词语?
生:壮丽。
生:壮观。
生:强壮。
生:雄壮。
生:悲壮。
生:壮士。
生:气壮山河。
(生把自己组的词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 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黑板上, 首先检查一下, 是否有错别字。
生:壮观的壮少了一竖。
师:你给他补上。
师:好,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很好, 大家的词汇量很丰富。咱们以后写字, 要把这些常用的字写正确。
师: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有两个小故事, 这跟我们常见的课文有所不同, 第一个小故事是什么?
生:蚁国英雄。
师:第二个小故事呢?
生:生命桥。
师:不管是“蚁国英雄”还是“生命桥”, 它们书写的都是同一首歌, 这首歌叫———
(生接读:生命的壮歌。)
师: (板书:蚁) 说起蚂蚁, 相信同学们并不陌生, 咱们平时常见的蚂蚁, 身体只有米粒般大小, 看到小蚂蚁, 你们会很自然地想起哪些词语?
生:不堪一击。
生:渺小。
生:弱小。
生:脆弱。
生:微不足道。
师:是呀!用一个课文中的词语来说, 这些小蚂蚁根本就是———区区弱者。 (板书:区区弱者)
二、抓特征词, 再造“大火肆虐”之境
师:这区区弱者书写的是一首怎样的壮歌呢?打开课文, 认认真真地把文章读一遍, 读准生字、词语, 读完后, 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自由朗读)
师:谁先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 (吞吞吐吐)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 但是它们并没有束手待毙, 而是拼命地想要逃离火海。
师:逃离火海, 也就是想———
生:突围。
师: (板书“突围”) 在突围之前呢?
生:突围之前被火包围了。
师:那不就是———
生:被围。
师: (板书“被围”) 它们并没有束手待毙, 冲出了火圈, 突围成功就意味着脱离了———
生:危险。
师: (板书“脱险”) 根据板书, 谁能再简单地说一说主要内容?
生:有一次由于游客的不慎, 使草丛起火了, 蚂蚁被火包围了, 但是它们并没有束手待毙, 而是向河里突围, 最后脱险了。
师:说得比较简洁。按照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进行简单的概括。这是我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常用方法。知道了文章的大致内容, 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生字、词语。
(大屏幕出示)
师:谁来读一读第一排词语? (一生读)
师:读着读着, 你发现第一排词语有什么规律?
生:跟火有联系。
师:课文中, 把顺着风势走着的火舌比作什么?
生:课文中把火舌比作了一串红色的项链。
师:这是一串怎样的项链?回到课文中, 谁来读一读?
生: (朗读) “顺着风势走着的火舌活像一串红色的项链, 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
师:这是一串怎样的项链?
生:那是一串红色的项链。
师:哦, 你见到了它的颜色。妈妈常常挂在脖子上的项链, 能让人产生许多美好的联想。但现在是一串怎样的项链?
生:那是一串让人产生恐惧的项链。
师:那是令人恐惧的、吞噬生命的项链, 你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朗读)
师:是的, 那是一串要吞噬生命的项链, 一起读。
(生齐读句子)
师:火海在蔓延, 火神在咆哮, 谁来读读第二行词语? (一生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 清清爽爽, 读着读着, 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一群蚂蚁被火包围着, 许多蚂蚁被火烧死了。
(大屏幕出示句子: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
师:读出了画面真好, 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朗读句子)
师:如果注意适当的停顿, 大家会读得更好。
(大屏幕出示标有停顿的句子: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
(生朗读句子)
师:你的停顿很正确了, 但似乎把我们看到的那幅画面给读丢了。谁再来读一读? (另一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读出了画面, 真棒!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齐读)
三、以情感为线索, 感悟“蚂蚁突围”之境
师:火舌在肆虐, 火神在咆哮, 火海在蔓延, 面对强大的火势, 作者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的感觉是惋惜。
师:是呀!让我们去体会体会作者的第一感觉。
(生自由朗读句子:“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
师:请你读读作者的心理。 (生朗读句子)
师:听听王老师读。
(大屏幕出示)
师: (朗读第二句) 老师读的这句跟原句有什么区别?
生:原句是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 而老师读的是大概要葬身火海。
师:为什么这里用“肯定”而不用“大概”呢?
生:因为大概不确定, 而肯定是非常确定。
生:“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这句话应该是感叹句, 而老师读成了疑问句。
师:好, 那谁能读出肯定? (一生朗读句子)
师:真的不一样了, 谁再来? (另一生朗读句子)
师:同学们, 我们也来表达一下自己惋惜的心情。 (生齐读句子)
师:在当时, 我能想到的就是这区区弱者要葬身火海, 而事实上, 这群小蚂蚁全都葬身火海了吗?请大家读读课文, 找到相应的句子。 (生找、画句子)
(大屏幕出示)
师:请大家再次默读这三句话, 哪些词语给你留下特别的印象?做个记号。 (生默读, 做记号)
师:好, 特别让你感动的词语有哪些?
生:有“束手待毙”“肝胆俱裂”。
生:“至死”“不松动分毫”, 这些词语体现了蚁团虽然被灼焦, 但是他们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
师:他关注了“灼焦”, 你呢?
生:我注意到了“烧焦”这个词, 可以体现那惨不忍睹的场面。
师:回到这段话中, 我想有六个字足以概括大家所感慨的场面。那就是———
(大屏幕增大红字出示:万万没有想到)
师:什么是“万万没有想到”呢?
生:就是怎么也不敢想象这一场面。
生:因为前面作者已经肯定蚂蚁要葬身火海了, 可是蚂蚁这一区区弱者竟然开始突围了, 作者怎么也没有想到。
师:联系前面句子, 你读懂了万万没有想到。在这三句话中找一找, 哪些是作者能想到的呢?
生:他能想到的是蚂蚁肯定会被烧死。
师:哪个句子是作者能想到的?
生:他能想到的是这一群蚂蚁束手待毙。
师:原来能想到的是坐以待毙, 用书上的话就是束手待毙, 让我们细细地先来读第一句, “我”万万没有想到什么?
生:“万万没有想到, 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 竟开始迅速扭成一团, 突然向着河岸方向突围。”这句话写了作者万万没有想到, 这些蚂蚁没有坐以待毙。
师:是呀, 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些蚂蚁竟然抱团突围。 (板书“抱团突围”)
师:再读第一句, 读出作者的万万没有想到。
(生朗读第一句)
师:按照这一学法, 我们来看第二句, “我”万万没有想到什么?
生:“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 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裂的声响, 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
师:你的意思是万万没有想到蚁团没有缩小, 你来读一读, 能否给大家带来这万万没有想到。
(生朗读第二句)
师:咱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第二句)
师:万万没有想到的还有什么呢?
生: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蚂蚁虽然被烧焦了, 但是却不松动分毫。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三句)
师:显然, 这外层被灼焦后的蚁团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 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就让我们走进这外层的小蚂蚁。 (面对所有学生) 小蚂蚁呀!你的许多同伴们都已被灼焦了, 你为什么还不撒手呢?
生:我要保护自己的同伴, 所以我们死不松动。
师:你这是挺身而出的无畏啊!
生:为了我们的同伴能活着, 我死也值得。
师:你真是舍我其谁的英雄呀!
生:因为只要我们护着里面的小蚂蚁, 他们才不会失去生命, 我们的种族才不会灭绝。
师:你想到的是家族的兴亡!是呀, 家族兴亡, 你我有责!同学们, 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 作者万万没有想到——— (生读第一句)
师:就这样, 在强大的火势前, 我万万没有想到——— (生读第二句)
师:就这样, 在咆哮的火神面前, 我们万万没有想到——— (生读第三句)
师:按照常理, 我想这区区弱者肯定要葬身火海, 可是令作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令我们每个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生连读三句话)
师:显然, 同学们已经明白了蚂蚁的心, 读懂了这区区弱者的情。那么, 我们就应该把最高的荣誉送给这群小生灵, 让我们恭恭敬敬地称颂他们为———
生: (齐读) 蚁国英雄。
四、移情想象, 营造“心灵对话”之境
师: (板书“蚁国英雄”) 同学们, 正是这区区弱者抱成团的智慧, 才拯救了整个蚂蚁家族, 课文最后这样写道———
(大屏幕出示)
生: (朗读句子) “一会儿, 蚁团冲进了河流里, 随着向对岸的滚动, 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这句话写出蚁团获救了。
师:读得真好!读出了后面的六个小圆点。同学们, 文章虽然结束了, 但那感人的画面随着省略号, 似乎还在我们的脑海中回荡,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朗读句子)
师:在肆虐的火海中, 蚁团始终不见缩小, 多么令人感慨, 河面上升腾起薄薄的烟雾, 又怎能不引起人浮想联翩, 拿出笔, 用上“万万没有想到”我们来写一段话。 (大屏幕出示)
师:同学们, 我们来听听同伴对小蚂蚁的评价。
生:小蚂蚁呀, 小蚂蚁, 大火在燃烧, 我万万没有想到, 你为什么不松动丝毫, 我终于明白, 因为你即使被烧死, 还要保护里层的小蚂蚁们。
生:小蚂蚁呀, 小蚂蚁, 我万万没有想到你不顾自己的生死, 肝胆俱裂, 也要保护里层的小蚂蚁, 你以这一伟大的壮举, 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
师:这区区弱者, 谱写了这生命的壮歌。同学们, 请看课题, 你现在觉得生命的壮歌的“壮”是什么意思?
生:壮观、壮烈。
生:壮举。
生:雄壮。
生:悲壮。
师:是的, 壮歌, 是悲壮之歌、雄壮之歌, 是对壮举的歌吟, 是对壮烈的歌颂。让我们再读课题———
生: (齐读) 生命的壮歌!
《生命生命》课堂实录 篇2
《生命 生命》课堂实录
【学习内容】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猫》;主题学习丛书5:150页《赠猫》、122页《巩乃斯的马》、113页《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对比手法阅读文章。
2.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关注弱者,爱及生灵。
【双线目标分析】
本单元围绕“生命之趣”选编了一组写动物的文章。七年级的学生充满了喜爱动物的天性,却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与欣赏。因此,本节整合课的人文目标设计就是让学生从“永不养猫”的负罪感的背后去认识生命,关注弱小,尊重欣赏生命,感悟生命的精神和品质,维护生命价值的可贵,爱及生灵。《猫》这一课中的写作手法主要运用了对比和伏笔,因此本节课的素养目标就把对比作为知识训练点进行课本和丛书文章的切入。针对七年级学生的阅读基础,本节课依旧训练学生充分阅读,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提取文本相关信息的能力,学会摘录和批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起对猫的喜爱,古往今来从贩夫走卒到九五之尊的皇帝都难以抵挡它的魅力。因此可爱的猫也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被戏谑地称为“千古第一猫奴”的陆游就写了数十首赠猫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丛书150页我们一起来诵读陆游的《赠猫》:“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陆游和猫的相处平等动人。可是也有一个文人,他三次养猫却“永不养猫”了,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7课《猫》。
二、生命之悲
回顾课文,归纳比较出三只小猫的命运共同点。
猫
|
结局
|
共同点
|
第一只
|
病死
|
悲惨
|
第二只
|
亡失
|
|
第三只
|
冤打致死
|
生:第一只猫病死了
生:第二只猫亡失了
生:第三只猫被冤打后死在了邻家的屋脊上。
生:命运的共同点是悲惨。
师:是什么原因导致三只小猫鲜活的生命结局竟是如此悲惨呢,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
三、生命之省
跳读课文,找出“我”三次失猫“难过”的词句。
养猫经历
|
难过的词句
|
第一次
|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
|
第二次
|
我也怅然的,愤然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
第三次
|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
师:前两只猫那么可爱,亡失后我及家人很难过。第三只猫那么不讨人喜欢,为什么死后我却更难过?最让我难过的第三只猫的冤死让我对这些小生灵的悲剧命运有了怎样的反省?
生:我打了它导致了它的死亡。
生: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生:我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有事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因为我的判断失误和暴行让我的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
生:爱护弱小动物,关爱卑微生命
生:不能光凭个人好恶、私人的偏见、外貌的美丑去对待(动物)。判断未明,勿轻结论;否则,既伤人,又害己。尊重一切生命,维护生命价值的可贵!
师:作者以前两只猫的描写做铺垫,通过整体对比,突出表现了第三只猫被冤打致死的悲剧启示性。这种表现手法,就是对比。
知识点拨: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两个或多个对立的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师:在对比中,我们看到了三只猫的不同命运。通过对比突出,第三只猫就像是一架天平,称量着强者面对弱者时的人性。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关注弱小,尊重一切生命。接下来,我们就学习运用对比手法来阅读丛书的两篇文章,欣赏生命应该呈现出来的最美状态。
四、生命之美
读丛书文章122页《巩乃斯的马》、133页《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要求:①仔细读文,抓好文章的对比手法。
②有感情地读好句子,理解作者情怀及对生命的理解。
③做好批注。
1.跳读《巩乃斯的马》,重点读2、3、9段,找一找作者把巩乃斯的马和哪些动物进行对比,来凸显巩乃斯马自由不羁的生命力和进取精神。
生:局部对比——与牛的性格对比,否定了牛的安贫知命的生命状态;与骆驼的外形对比,否定了骆驼为了适应环境把自己改造的丑陋畸形的生命状态;与毛驴的性格对比,否定了毛驴为了适应环境把自己改造成动物界的黑色幽默派小丑的生命状态。
生:结局对比——随着时光的流逝、文明的洗礼,牛从挽用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毛驴和骆驼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因为它们只会越来越稀少;还有暴风雨中孤鹰被暴雨击落的结局。只有马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
师:原因何在?
生:第二段中关于牛骆驼和毛驴“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所以我不喜欢。它们不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只有马,在第三段“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
师:写马外貌的段落,请齐读。
师:写马性格的段落,请有感情地朗读。
师:通过对比,突出了表现了巩乃斯马仍然保持了自由的生命力,不受羁绊的勇敢执着不屈的进取精神。这就是作者喜欢的龙马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种族精神。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现在只剩下了中国?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的就像巩乃斯马一样,始终在前进中兼得自然与文明之长,保留着我们民族的特有精神和文化——不受羁绊的生命力与进取精神!
2. 速读丛书113页《鸟儿中的理想主义》。思考:作者写了哪三类鸟?运用哪些对比赞美了第三类鸟的生命精神?
生:整体对比——三种鸟之间的对比:第一种(鸟儿中的现实主义者)接受现实、心安理得;第二种(鸟儿中的古典主义者)面对厄运,悲观绝望;第三种(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者)敢于抗争,不懈奋斗。
生:局部对比——第二种鸟和第三种鸟都可称得上是理想主义,第二种鸟在困境悲观绝望,为了理想而死。第三种鸟是只要活着就敢于抗争,不懈奋斗地生命态度。
生:前后对比——三只鸟的共性:不幸被捕获的鸟,刚囚入笼中都是拼命扑翼的,它们不能接受突然转换了的现实场景,它们对于天空的记忆太深,它们的扑翼是惊恐的,焦灼不安的,企图逃离厄运的,拒绝承认现实的。然而一些时日之后,它们有了不同的变化。
生:第一二种鸟和第三种鸟的对比,在对比和映衬中,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进行了褒扬,突出赞美它们那种面对厄运敢于抗争,为理想而勇敢顽强地奋斗的精神。
生:细节的对比——在笼中三只鸟的动作描写。第一种鸟的两个“优雅”词语的讽刺写法,第二种鸟的“冷漠”“只求速死”,第三种鸟“以近乎残酷的方式练飞”的一系列动词描写。
生:我对第三种鸟的两种态度对比,“一直怀有敬意”和“在这样一只鸟的面前,我感觉惭愧。”
师:为什么我对它们是惭愧的呢?我惭愧什么?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倒数第二段写了几种鸟儿生存遇到的困境,除了大自然,很多困难是人类强加到它们身上的,正如文中的鸟儿们,是谁造成了鸟的困境,是人!
师:即使这样,面对厄运和困境,文中的第三种鸟是怎样做的,它让我们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生:在厄运和困境中不应当妥协、不应当绝望,要为了飞翔而不断努力着!勇敢顽强地不懈奋斗!
师:齐读最后一段。
五、生命之得
成长路上,请发现生活中、文学作品中让你感动的生命个体。运用对比手法描写其生命状态。可参考以下句式表达。
生命是__________,虽然__________,却也能______________。
示例:1.生命是伤心崖边的斑羚,虽然前方是万丈深渊,却依然为了种群的希望无悔起跳。
(提示:仿句要体现出对比手法,如:生命之卑与生命之美的对比。)
要求:
1.小组合作,一同学口头展示,一同学黑板展示仿句。
2.让你感动的生命个体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发现的,也可以是从文学影视作品中感悟到的。如果是本册丛书文章的主角更好。
小组代表展示
生:我读的是张抗抗《鹦鹉流浪汉》,仿句是“生命是一只鹦鹉流浪汉,虽然舍弃了舒适的饲养生活,却收获了回归大自然的自由飞翔。”
生:我读的是位梦华《自然界的计划生育》,仿句是“生命是奔海赴死的旅鼠,虽然明知大海就是他们的墓地,却依然前仆后继地为种群的延续慷慨赴死。”
生:我读的也是位梦华《自然界的计划生育》,仿句是“生命是疯狂跳舞的狐狸,虽然不再舞动时便是生命的结束,却依然毫不犹豫地为种群延续慷而死。”
生:我读的是迟子建《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仿句是“生命是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虽然屡次在爬高时重重地摔倒地上,却依然踉踉跄跄地朝着梦想勇往直前。”
生:我读的是郭雪波《海子爷和老雪狼》,仿句是“生命是海子爷和老雪狼,虽然他们曾经是敌人,却依然在生命的危急时刻互相帮助。”
生:我读的是徐国平《白狐》,仿句是“生命是一只美丽的白狐,虽然为了生存曾与人类互相争斗,却依然在洪流到来的前夕拯救了全村人的生命。”
生:我读的是曹文轩《痴鸡》,仿句是“生命是一只想做妈妈的母鸡,虽然屡经醒鸡的各种苦楚,却依然不改想做妈妈吗的痴心。”
展示诵读学生仿句(分角色)
师:生命是什么?我问你答。
女:生命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
男: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男:生命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
女: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师:生命是一群巩乃斯的马,
女:虽然会遇到狂风暴雨的摧残,
男:却依然不改自由不羁的进取精神。
师:生命是一只笼中扑翼的鸟,
合:虽然无数次撞笼跌倒,却依然饱涨着飞翔的激情 !
六、小结
进取的生命的多美啊!如果没有人类的摧残!亲爱的同学们,带着爱出发吧!因为无限的远方,无数的生灵都和我们有关!
七、教学反思
选择好讲课的课文之后,我根据单元的学习要求进行了初步的单元整合备课,确定了本节课的语文素养目标定为“对比手法”的学习。基于单元目标探讨的人文目标是人和动物相处的关系以及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我将人文目标从浅论进行了加深,首先从课文中猫们的悲惨命运中进行对比警示呼吁关注一切生命,延伸到丛书文章中去正确认识生命的状态,保留好生命本身自由不羁的原动力及生命进取精神的重要性。因此我将整堂课教学过程设计为“生命之悲——生命之省——生命之美——生命之得”。
导入环节,为了凸显人与动物相处关系处理的不同,我选择了丛书“经典诵读”中陆游的《赠猫》,将陆游与猫的平等感人与下个环节中郑振铎与猫的冤打致死形成情感对比的铺垫,凸显弱小生灵命运之悲的强烈。
课文作为语文素养目标的训练点,我整合了两个需要对比才能归纳的问题“三只猫的命运共同点”、“我的三次难过的词句”,通过摘录对比归纳,既凸显了本节整合课的人文训练主题,也引出了语文素养知识训练点。
两篇丛书文章的阅读顺序,我进行了认知层次的调整,通过《巩乃斯的马》中的几种动物的对比描写,让学生们真正认识生命的本真在于原始生命力的保持,对马的赞美即是让学生们反思生命的成长不应失却本真,在前进中要兼得自然与文明之长保留好特有的精神与文化。《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这篇文章通过三种鸟之间的对比和我对第三种鸟的敬意惭愧对比,希望学生们明白面对厄运和困境不应当悲观绝望,不应当放弃理想,要为理想不懈奋斗的生命价值的可贵。
最后进行的说写小训练是希望学生通过整本丛书的大阅读实现本节整合课两个目标的训练巩固提升。
纵观整堂课,各个环节基本达到了目标要求。通过环节的逐层推进学习,学生能在每个环节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主动探知实现环节的收获。如果说这节课有什么不足,我觉得最大的遗憾在于学情的掌握。面对陌生的学生,他们对于生命这个大课题的认识我始终没找到自己最满意的认知。对于第三只鸟的精神,在有个学生的回答中说“它们是英雄”时,我没敢把“英雄主义”的个性解读说出来,这源于我对文本的研读还不够自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堂实录 篇3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袭击、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
劳累。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知骨髓移植对小钱生命的重要,了解捐献骨髓的经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最宝贵?你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生命。不错,当你看到一个脆弱的生命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你会做些什么,你又能做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走进一个关于生命的真实的故事中去。导出课题。
2.归纳问题
(1)生命桥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要跨越生命桥呢?
(3)怎样跨越生命桥?
(4)谁的生命遇到危险了?
师:通过预习,你们知道是谁?
生:小钱。
师: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真实的故事中去。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或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查字典自己解决。
(1)生读课文
(2)出示生字新词
师: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
(3)指名学生读词语并领读。
(4)找出描写花的词,这些词在文中指什么?
(5)再读词语,巩固记忆。
2.初读课文,理解“生命桥”一词。
生初步理解:台湾青年为大陆小钱捐献骨髓,用爱心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这座生命桥联结着台湾和大陆,让我们随作者去海峡两岸看看这个动人的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吧。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要跨越生命桥呢
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
生:我从静静地、凋零、含苞的花朵等词明白了骨髓移植对挽救小钱的生命很重要。
生:我从几经辗转这个词里体会到找到骨髓不容易,必须跨越海峡进行移植。
2.创设情境,感悟生命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小钱没有生病,此时他会做什
么呢?
学生畅谈,体会生命的重要与可贵。
3.生读课文3~6自然段,交流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以及读后的初步感受
生: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很危险,还有就是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讲只有一次,小钱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是隔不断的,生命桥又是怎样架设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关注他们的故事。
《生命生命》课堂实录 篇4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散文,题目是《和时间赛跑》(板书,引导学生注意“赛”字的写法),作者:林清玄(板书),林中小溪的“林”,清清浅浅的“清”,有点玄的“玄”。有人说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林中小溪一样“清清浅浅”,表面上一读就懂,但是细细品读,却又有点儿玄妙。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品一品林清玄的散文《和时间赛跑》。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预习,将难读的句子或重要段落多读几遍;在特别有感悟或者想不明白的地方做个记号。之后,教师检查预习,通读课文,书写难写的生字。紧接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师:好,谁来提问?时间有限,我们只限提8个问题,大家要提有价值、有质量的真问题哦。
生:我想问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说不出的滋味”是什么意思?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在这句话边上打个问号。这位同学在班级里的学号是——?
生:34号。
师:好,请大家就在问号边上注上“34”,表示34号同学提出的问题。还有谁想提问?
(以下环节,学生先后提出了如下问题)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成功”?
我想问,“使我的小心眼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我赢过了太阳“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为什么“或许明天飞过这段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呢?
为什么说“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我”受到了什么益?
“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为什么“永远不是今天了”?
师:刚才大家提了很多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回过头来,按照课文的顺序梳理一下。(教师按课文顺序再次梳理问题,并确认是哪个同学提的,请大家在边上注上该同学的号次)
第二板块释疑解“谜”细品课文
师:同学们提的好多问题啊,就集中在一个字上,什么字?(生答:“谜”。师板书:谜)如果把这个“谜”解开了,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你认为文章哪一段读懂了,这个“谜”就解开了?
生:第四自然段。
师:好,请你读第四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话,“爸爸”说了几句?你认为哪一句话就是“我”所指的那个“谜”。(生读,师课件出示课文第八自然段)
师:”爸爸”一共说了几句话?
生(齐答):4句。
师:认真地再想一想,哪句话是你认为“爸爸”对“我”说的那个“谜”?不要忙着举手。
(学生说第一、二、三、四句的都有)
师(把四位同学请上台):现在台上站着四位同学,分别代表四句话。如果让你从这四位同学中选出一个领导,你认为应该选谁?认真研究课文,你就知道了。
生:我选第一位同学为领导。
师:为什么?
生:因为“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总起句,其他几句都是“爸爸”对这句话所作出的说明。
师:谁有补充或者反对?
生:我也认为是第一句。这是一个总起句,后面的话都是“爸爸”对第一句话的阐述以及说明。
师:你的用词非常贴切,“阐述、说明”,哪一句话是“爸爸”说的“谜”,现在懂了吗?
生(齐答):第一句。
(教师请其他三位学生回座位,说第一句的学生暂留在台上)
师:请你把这个“谜”再读一遍。(生读)
师:既然是“谜”,我们就来猜猜看,“爸爸”这句话到底想要告诉林清玄什么?
生(依次回答):告诉林清玄不要浪费时间;我觉得“爸爸”要告诉林清玄,时间过去了就永远不能再回来了;只要是过去了的时间,就永远成为了过去,就不会再重复一遍,这是谁都改变不了的规律。
师:好!带着这样的初步理解,读这一段话。
(生齐读)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再去猜的话,也许大家理解得会更深入。回到屏幕上来,“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也就是说时间把很多事物都带走了。(板书:带走)
师:时间分别带走了什么呢?请大家一起来研究“爸爸”说的话,可以轻轻地读出来。(生轻声读)
生(依次回答):时间带走了昨天;带走了爸爸的童年;带走了外祖母的生命。(教师依次板书:昨天、童年、生命)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手指向板书,用手势画圈演示)
生:我发现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昨天”比“童年”更小,“童年”比“生命”更小。
师:那么,“爸爸”为什么先说带走了昨天,再说带走了童年,最后说带走了生命?我能否把“爸爸”说话的顺序给调一调,先说带走了外祖母的生命,再说带走了爸爸的童年,最后说带走了昨天。这样说行不行?
生:我认为不行,因为昨天比童年的时间还要短,一个人的童年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生:我觉得昨天是所有时间里的事物稍微短暂一点的,童年是比昨天稍长一点的时间里的事物,而生命是比童年更漫长的,所以“爸爸”要这样说。
生:我认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昨天的时间很短,童年的时间也许会稍长一些,一生比童年的时间更长。
师:是啊,你们的理解真深刻!童年、生命都是由一个又一个昨天组成的。时间带走了很多个昨天(教师在“昨天”两字外画圈);很多个昨天过去了,一个童年也过去了(板画圈,圈住“昨天、童年”);长长的生命也就过去了(板画圈,圈住“昨天、童年、生命”)。时间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把人的一天带走,把人的童年带走,把人的生命带走了。相信再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一定会有别样的感触。
(指名读,语速缓慢,有点深沉)
师:你已经通过朗读走进了“爸爸”的心。我们一起读这一部分话,读出“爸爸”想要表达的意思。
(教师深情地引读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学生接读)
师:读得真好!老师也很想把这一番话说给你们听,好吗?
(师配乐深情范读第四自然段“爸爸”说的话,读毕师生鼓掌)
师:我在读这一番话的时候,你听出我把哪些词语读得特别慢、特别轻?
生:我听到老师把“永远”读得很慢。
师:这里的“永远”出现了几次?
生:3次。
师:我还把哪一个词语读得特别轻、特别慢?
生:“再也”。
师:“再也”出现了几次?
生:两次。
师:两次。同学们,不要小看这看起来平平常常的“永远、再也”,它能表达很微妙的感情。另外,这段话里还有一个字,反反复复地出现了六次,你找到了吗?
生:“了”字。
师:对!“了”,不要小看它啊!同学们,林清玄散文的玄妙就藏在这“永远、再也、了”看起来很平凡的词语中。不信,我们来对比着读读,试试。
师:找一个同学和张老师合作朗读,我读左边的,你读相应句子的右边部分,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感觉?听了同学的朗读,你又有什么感觉?
师:谁来说一说,我的朗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同学的朗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把“永远、再也”去掉之后,老师的朗读显得很冷静,一点也不惋惜时间的流逝。
生:我觉得同学的朗读,带给我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无助。
生:我感觉把“永远、再也、了”去掉,没有父亲对孩子说话的深情了。
生:老师的朗读,没有了句子中蕴含着的那种悲伤。
师:“爸爸”的话里蕴含着的仅仅是悲伤吗?
生:我觉得父亲语重心长地想安慰林清玄,让孩子懂得时间流逝的无情后,才能忘记哀伤。
师:说得真好,安慰在里边了,伤感在里边了,语重心长也在里边了,无奈无助也在里边了。用上“了””再也”“永远”这些词语,传递的情感不同了。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清清浅浅,有点玄。这么好的文字,我们应该把它读好、记住。
(教师利用总分结构的段式特点,帮助学生记忆。五分钟后,全部学生会背了)
师:不到5分钟时间,整段话全部背下来了,真能干!所以背书是有窍门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理解了这段话,把握了这段话的结构,品味了它们的妙处,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师:同学们,时间带走了每个人的昨天,时间也带走了每一个人的童年,时间也必将带走所有人的生命。时间把一切都带走了。
(教师依次擦掉板书中的“昨天、童年、生命”,在大圆圈中板书:一切。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34号同学,现在请你起立,你说一说,为什么听了“爸爸”的话,小林清玄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滋味里边到底包含着什么?
生:我认为这滋味里边包含了他对外祖母的思念和心里的忧伤。
师:嗯,这种种滋味,他说不出。其他同学认为“说不出的滋味”还有哪些?这滋味是——
生:我觉得这里面还有对时间的畏惧。
师:对时间的畏惧,敬畏。说得真好!你说。
生:他当时也明白了“爸爸”说的道理,要珍惜时间。
师:他已经默默地在心里想,一定要珍惜时间,这种种感觉确实“说不出”。但是他朦朦胧胧地明白了,在他眼里,以前平平常常的事物发生了变化。请大家继续往下读。(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他看到鸟儿,又感悟到鸟儿也不再是昨天的鸟儿了,读——(生齐读第七自然段)
(教师先后请6号同学和9号同学自己解答第七段中所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的那些很平凡的事物中,今天是这样的,明天却不再是这样的,你能发现吗?请仿照课文第六、七段的写法写几句。
(学生在淡淡的音乐背景中先齐读:“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接着动笔开始写,教师巡视指导。不一会儿,全班交流)
生:我看见老鹰飞上蓝天。它们飞得很快呀!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许永远不是今天了。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鹰,而是小鹰了。
生: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看着皱纹渐渐地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就知道时间把母亲的青春带走了。母亲,永远不再年轻了。(掌声)
师:是啊!时间,把母亲的青春带走了。
生:我看到蜘蛛在织网,它们可真是不屈不挠啊。可是到了明天,这一蜘蛛和这一张网也永远不是今天的了。或许明天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只新的蜘蛛和一张新的网了。(掌声)
生:我看到叶子从枝头冒出,闪耀着翠绿的颜色,也许明天也会有许多新叶冒出,但永远不是今天的了。或许有一天,冒出这个枝头的是另一批新叶,而上一批已经默默地掉落了。
师:真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啊!
生:今天,张老师给我们上课,明天可能也会有其他老师上,但这次是这一个老师,下次可能不会是同样的老师了。(台下老师掌声、笑声一片)
师(沉吟一会儿):我希望,我还能够给大家上课。(掌声热烈)我明白了这位同学这句话中包含的意思:即便你站在同样的舞台上,上同样的课,也永远不会是今天的课了。今天的课是永远不会回来了。
师:同学们,时间,就这样带走了一切一切,所以小小的林清玄当时心里要——要怎么样啊?回到课文中,思考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为什么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现在说说看,这是为什么呢?
生:我认为,“我的小心眼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因为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时间将带走生命。生命是严肃的,在我的生命日历里,也许时间会是永远永远地消失。(掌声)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无论是昨天、童年还是生命,无论是落下去升起来的太阳,无论是在天空飞来飞去的小鸟,都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
生齐读: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师:所以,林清玄要和时间——
师生齐:赛跑。
第三板块深究拓展升华认识
师:快速默读文章最后三段,想一想,你从什么地方读懂了林清玄“一直和时间赛跑”?注意“一直”这个词语。快速浏览,找重点句,圈关键词,一会儿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回答。
(生浏览,跳读,师生对话,理解作者用“和太阳赛跑、和西北风赛跑、和作业赛跑”的事例,写出“一直和时间赛跑”。教学过程从略)
师:上面我们所说的,都是具体用事例来说明“和时间赛跑”。其实还有一些语句暗含在文章里面,谁读出来了吗?
生:我觉得“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也说明了林清玄一直在和时间赛跑。
师:记得这个问题是3号同学提出来的。3号同学,你能从这句话中读出他一直和时间赛跑了吗?
生:他因此“受益无穷”,我从这个“无穷”看出他经常和时间赛跑。
师:说得好,你现在已经明白了一点点,待会儿,你看了老师提供的资料后,一定会感悟更深。你先站一会儿吧。
师:还有吗?你从哪里也读出了林清玄确实一直和时间赛跑?
生: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生:我从“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读懂了林清玄一直在和时间赛跑。
师:好,让我们一起去见证林清玄是怎么和时间赛跑的,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出示:一直和时间赛跑的林清玄。林清玄,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师配乐介绍)
10岁,立志做一名作家;
17岁,发表第一篇作品;
30岁,获遍台湾重要文学奖;
57岁,写出了100多本著作。生命在继续,写作在继续。
紧接着,屏幕上依次呈现林清玄的作品封面:(在云上》……《林泉》《清欢》《玄想》,画面最后定格在这三部作品的封面上,封面上方依次出现“林、清、玄“三个字……
师:现在你来回答(指刚才还站着的学生),为什么说”此后,一直让我受益无穷”?
生:因为林清玄和时间赛跑,经常赢过时间,所以他——
师:写出了——
生:100多本书。
师:写出了那么多的书,取得了那么大的成绩,所以说“受益无穷”,是吧!(生点头)
师:刚才那位同学,你说,为什么“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就能成功”?你能结合林清玄的生平告诉大家吗?
生:我觉得在每走一步的时候,稍微提前干以后需要干的事情的话,到后来,你会发现,一直这样下去,很多事情会快好几步的。
师:是啊,就在不知不觉之间,做出了不起的成就。就像林清玄一样,虽然时间带走了一切,包括带走了他脑袋上原本茂盛的头发(笑),但是,他一直和时间赛跑,通过写作留住了美好的一切。(板书:写作,留住)所以,林清玄要和时间赛跑,他深有感触地说——
生齐读: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快一步,如果加把劲,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师:如果将来,我有什么可以告诉我的孩子,我一定会说——
生齐读: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师:时间在不断地流逝着,这篇文章,林清玄写于30岁。到了40岁,林清玄对时间的认识又变了。40岁的时候,他写了一篇散文,题目是《和太阳赛跑》。老师把有关的精彩句子摘录到屏幕上了,老师读黑色的字,你们读蓝色的字,我们合作来朗读。
(师生合作读林清玄《和太阳赛跑》中的精彩片段)
师:这是林清玄在40岁时候对时间的感悟,你们感悟到了吗?(很多学生点头)
师:恭喜你们,你们已经提前成熟了!(台下老师笑)同学们,老师今年40岁了,但在时间面前,我依然困惑。因为困惑,我去读了一本关于时间的小说。当我读完了这本小说,我更困惑了。(台下笑)
生命的药方课堂实录 篇5
走近德诺,感受孤独
师:德诺的妈妈为什么说德诺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文中去找到答案。 (学生自读课文)
生:请大家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德诺十岁那年因为输血不幸染上了艾滋病,伙伴们全都躲着他,只有大他四岁的艾迪依旧像从前一样跟他玩耍。”我从这一句话知道德诺非常孤独,没有人跟他玩。
生:我也从“全都”这个词语里体会到德诺内心非常孤独。 (课件相机出示:德诺十岁那年因为输血不幸染上了艾滋病,伙伴们全都躲着他,只有大他四岁的艾迪依旧像从前一样跟他玩耍。)
师:“从前”指的是什么时候?
生:德诺生病以前。
师:德诺生病以前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生:有很多小伙伴和他一起快乐地玩耍。
生:他应该过得非常幸福,非常快乐吧。 ……
师:操场上留下了——
生:他们欢乐玩耍的身影。
师:教室里——
生:有他们琅琅的读书声。
师:生日宴会上——
生: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蛋糕,一起分享快乐。
师:可是自从德诺生病以后,一切全都改变了——
生:伙伴们全都躲着他。
师:这一切都是因为——
生:艾滋病
师:关于艾滋病,你都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艾滋病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
生: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文中的德诺就是因为输血才不幸染上了艾滋病。 ( 出示艾滋病补充资料)
师:虽然人与人之间普通的接触,如握手、共用餐具等并不会传染艾滋病,但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赫然向我们展示了艾滋病传染的可怕。人们对艾滋病充满了——(恐惧),对得了艾滋病的病人也是——(避而远之)。
(音乐渲染中,出示资料:“能和我说话的,只有家里这条狗”)
师:这是河南省上蔡县一个10岁的艾滋病孤儿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的一句话。文中同样得了艾滋病的德诺内心肯定也是这样孤独,那你能通过朗读读出德诺内心的孤独吗? (指名读,学生齐读)
小结:是呀,幼小的德诺,不仅身体上饱受疾病的折磨,而且在心理上也十分孤独,年仅十岁的德诺,就是身处在这样的苦难中,我们可以说他是不幸的,但同时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位非常关心他的朋友——
把握生命之源 打造“生命”课堂 篇6
【关键词】课堂改革;人才培养;自学方法;自主学习;生态意识
新课程提出重视学生自主发展是针对我国多年来形成的重在通过教师指导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现状而言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如果只有教师指导,那么学生只能获得“死”的知识,也就是惰性知识。这种知识不具有迁移力,不能转化成能力。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才能获得“活”的知识。爱因斯坦这样认识教育:受教育的意义就是当你学了一定的知识,在过了很多年淡忘之后所剩下的那点东西。如此看来,受教育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因为知识可以遗忘),而是知识融化在生命之中的意义,只有这种意义才是永远的、终身的。因此,面对课堂教学我们要把“相互依存”、“协同合作”、“伙伴关系”、“多样性”、“开放性”等教育生态意识贯彻于课堂教学。那么,如何为每位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生命的舒展、生命的涌动的课堂环境呢?让我们以语文课为例,试着把握生命之源,打造“生命”课堂。
一、交给学生一把自学的钥匙
学习,若不开动全身的感官去感受、体会,那是学不进去的。一个只会考试而没有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人是不可能成才的。与其一味地由老师滔滔不绝地讲,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到课文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去撒欢,让学生自己先去品尝新课的味道,即要求学生在老师讲新课前先自学,而教师的教则在学生的“先学”基础上再进行。这样既可以激发、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其探究的精神,发展了其创新思维,还加深、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种有效的自学方法——批注阅读法。这种方法必须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上着手,且必须从低年级开始。
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教师要先指导学生通过摸索、尝试,渐而养成习惯,然后再放手让其自己去品尝劳动成果。二是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不宜以“教参”的所谓“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而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说得有理,就要给予肯定,哪怕其见解不成熟,也要在鼓励的基础上再讨论其不足之处。三是对预习时间的安排,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课文的预习,它既然是一个自学过程,就必然需要一个学习、思考的时段,因而对短的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而对篇幅较长的文章,我们不妨大胆地开放半节课甚至一节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四是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对师生关系重新定位。备课时心中不应只有教材、教法,课堂上应更多地指导学生如何去学,教师只是学生有疑难时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只要教会了学生使用批注阅读这一自学方法,并给予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我们的课堂就不再是令人窒息的地方,而是放飞自由心灵的殿堂。学生的学,不再是被动、无趣的,而是主动、自主探究的。
二、组织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
我们的课堂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能学以致用。如何将课堂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同时又能学以致用?既然活动课是联系生活与课堂的桥梁,我们何不尝试把活动课引入课堂呢?
(一)设计“课前活动”,为学生提供一方表现自我的“舞台”。“课前活动”就是利用上课前的三分钟进行的小活动。设计“课前活动”,正是为学生提供的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利用这方舞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表现自己。为了使这一活动能顺利、有趣地开展下去,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活动。比如,高一的新生,彼此不太熟,普遍拘谨、放不开。据此可设计第一学期的“课前活动”的内容为“自我介绍”。开始时对害羞的同学,不妨让其留在座位上讲,但同时要鼓励大家敢于站上讲台来讲。有了第一次独立发言的勇气,在课堂上的发言自然就大胆些、流畅些了;有了第一次的低头,就会迎来第二次的抬头,第三次的直视,第四次的从容自若……每一个用心的设计,都是撒向学生的无限爱意,有了这爱的关怀,学生方能展现个性、自由发展。
(二)以活动促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些篇章的学习,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将活动引入课堂教学,通过课程和活动的整合,使学生在活动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学习,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学生通过亲身的参与和真诚感情的投入,在活动中体验、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课堂活动——
1.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教材中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比如小说、寓言故事等,可指导学生将其改编成课本剧表演。这种方法,一方面能使学生在改编课本剧的准备过程中,自觉地去学习和研究教材,以确保剧本的改编能符合忠实原作的原则,这样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也就比较深刻。另一方面,改编课本剧时,还可在原作创作思路上加以发挥,融入自己的见识和意念,这样就发掘了学生的潜能,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课本剧的编演,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首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完成批注阅读的基础上,由学科小组长组织讨论,完成课本剧的改编(老师从旁指点要考虑到哪些因素)。然后,进行小组展评,选出最佳剧本,重点是评价其优胜之处,而促使其他小组对剧本的修改。剧本修改完成后,可由小组组织表演。
2.组织专题课堂讨论会,锻炼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学生多向思维。中学生已开始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不再满足于“人云亦云”了。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能根据自己所知所识去分析、判断,并能用怀疑的目光追究现象后面的本质,对不同的观点敢于质疑、辩驳。但他们的见识毕竟有限,且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其思维活动极易受情绪的左右,对问题的看法往往缺乏全面性。因而,在课堂中,结合教材的学习,为学生设计一些专题课堂讨论会,以培养其思辨能力和多方位探讨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很有必要的。可让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在课外搜集资料,在课堂展示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各抒己见的讨论中,学生的思想观点不断地得到纠正、补充,并在老师的点拨下,思维逐渐拓宽,形成较全面、深刻的思想意识,避免了对问题认识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发挥了人类思维多向性的特性。
三、让学生自己复习、备考
《生命生命》课堂实录 篇7
2.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3.学生课前已经通过书籍、网络对李清照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词人
师:生活中有本事的男人被称为英雄好汉, 把有本事的女人称为———
生:女中豪杰。
师:你知道哪些女中豪杰呢?历史上的, 传说中的, 现代社会的, 都可以。
生:武则天。
师:不错, 中国古代第一位女皇帝。
生:花木兰。
师:对, 花木兰替父从军。
生:邓亚萍。
师:世界乒乓球冠军。
……
师:这节课咱们也来认识一位女中豪杰, 先来看两副有关她的对联。
出示:
金石相与析清照词论千载秀, 文苑共欣赏百脉绣江万古流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师朗读后, 生齐读)
师:从这两副对联, 你知道这位女中豪杰是———
生:李清照。
师:从这两副对联里, 你能得到李清照的哪些信息呢?
生:李清照的住处在大明湖畔趵突泉边, 故居周围有很多垂杨树。
生:《漱玉词》和《金石录》是李清照的代表作。
生:李清照的文采有后主李煜的遗风。
生:李清照词论千古流传。
……
评析:诵读诗词先走近作者, 这是教学的起点。不过, 教师没有采用惯用的资料展示方式, 而是从“女中豪杰”切入进而从两副名人赞美李清照的对联中获取信息。这样的导入与教学内容水乳交融, 经典味、语文味十足。
二、读读悟悟
师:是的, 李清照一生写了很多词, 现在咱们能看到的仅有72首。这节课咱们选择其中的五首读一读, 背一背。
师:先来跟着录音读, 每首词老师播放两遍。第一遍, 用心听, 听准字音体会节奏;第二遍, 大声跟着朗读, 以求正确流畅。
(师播放录音, 生先听后跟读)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学习材料上的五首词, 结合译文了解每首词的大概意思。
(生自读词, 结合译文了解大意。)
评析:无论是跟录音学读还是结合译文读, 学生每读一次都有具体的任务, 这就是精心的、实实在在的读书指导。
师:现在咱们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读。
(一) 出示《如梦令》《点绛唇》
师:这两首咱们放在一起读, “开火车”, 一人一句。
(生“开火车”读《如梦令》《点绛唇》)
师:读了这两首词, 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生:都是写少女时期生活的。
师:《如梦令》其实就是李清照一段美好的生活回忆。你觉得生活中的李清照怎么样呢?
生:快乐的。
生:无拘无束的。
生:自由自在的。
生:悠闲。
师:是的, 官宦人家的小姐生活富足、悠闲自在, 是很难忘记的。《点绛唇》中的芳龄少女又在做什么?
生:荡秋千。
师:是怎样荡秋千的?
生:荡完秋千活动自己的纤纤玉手。
师:还有呢?
生:见到客人来了就跑了。
师:词中说“袜刬金钗溜”, 意思是说只穿着袜子跑, 头上的金钗也掉了。什么原因让这富贵家庭的小姐这么慌张呢?
生:突然有客人来。
生:见到生人害羞。
师:是什么样的客人能让她害羞呢?想象一下, 男人还是女人?
生:男人。
师:怎样的男人?
生:英俊的男人。
生:帅气的小伙子。
师:在封建社会中没结婚的女孩子是不能和男人随便相见的, 所以她害羞呀。可是跑到屋里还要回头从门缝偷偷地往外看, 看什么呢?
生:看青梅。
师:仅仅是看青梅吗?
生:装作看青梅, 实际在看那位俊美男子。
师:对呀, 谁说只能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俊美男子也照样能使美女回头的。前面对联中说李清照文采有后主遗风, 其实词中“袜刬金钗溜”就是从后主李煜那儿学来的。
(出示:刬袜步香阶, 手提金缕鞋)
师:这句话意思是说, 一个女子只穿着袜子蹑手蹑脚地行走在台阶上, 手里提着金色的绒鞋。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她为了追求自己的爱, 偷偷和心中的白马王子约会, 生怕别人看见。她那种想见到心上人的急切心情, 又有点紧张害怕的样子就在这句话中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连李清照这样的才女写文章也要从前人的文章中借鉴模仿, 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哦。
评析:集中交流汇报这两首词是教师的智慧之举。首先, 二者有相似之处, 引导学生异中寻同的过程就是整体感受的过程;其次, 教师的点拨领悟有一定的深度、厚度, 但更做到了适度;第三, “刬”字拓展照应了前面对联中的“文采有后主遗风”之说。
(二) 出示《醉花阴》《一剪梅》
师:接着咱们读三、四两首, “火车”从哪开呢?
(生“开火车”读《醉花阴》《一剪梅》两遍)
师:读完这两首词, 老师有几道题目考考大家, 请看大屏幕 (出示) 。
词内词外
1.从《醉花阴》和《一剪梅》情感基调看, 这两首词都是 () 向 () 倾诉思念之情的。
A.半老徐娘老友
B.芳龄少女好姐妹
C.婚后少妇丈夫
2.读了《醉花阴》, 我知道古人在重阳节有 () 的习俗。
A.登山玩月
B.赏菊饮酒
C.人浴兰汤
3.《醉花阴》中 () 最为精妙, 千百年来赞誉不绝。
A.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B.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C.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4.《醉花阴》作于丈夫赵明诚为官在外时;推测一下, 李清照写《一剪梅》时丈夫赵明诚在 () 。
A.外地做官B.在外游玩
C.在家里
师:这些题目你会做吗?
(前3题, 学生很容易地作出选择;到第4题时, 有的选择“外地做官”, 有的选择“外地游玩”, 唯独没有选择“在家里”。)
师:这道题大家猜得都不对。此时, 赵明诚就在家里。现在, 你头脑里有小问号吗?
生:丈夫在家里, 李清照怎么就开始思念了呢?
师:对呀, 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疑惑。据说, 李清照婚后不久, 赵明诚受朋友邀请要到泰山考察石头雕刻, 李清照准备了好酒好菜为丈夫送行。多愁善感、情感细腻的李清照想到自己又将独守空房, 就在手绢上写了这首词送给丈夫。赵明诚读到这首词, 去泰山的心思就减掉了一半。别人在路上计算还有几天能够到泰山, 他却计算还有几天能够回到家里和夫人相聚。
(生笑)
师:后来有人把这首词谱上曲子唱了出来, 于是又成了深受人们喜欢的歌曲。想听听这首歌吗?
生:想。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
(欣赏歌曲《一剪梅》)
评析:用题目考查, 既贴近了学生生活, 又指导了学生读词的方向。同时, 教师用故事和音乐点燃了学生内心的一把火, 对李清照词熏陶感染的效力是不可估量的。
(三) 出示《声声慢》
师:柔情似水的《一剪梅》风靡了近千年, 足见李清照词的魅力。咱们再看看《声声慢》。继续“开火车”。
(生“开火车”读《声声慢》)
师:你们发现,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这句有什么明显的特点?
生:重叠。
生:叠词。
师:这种重叠手法在古词中是不多见的, 也是李清照词的金字招牌。全词97个字, 诉说着李清照心中的———
生:悲惨。
生:伤心。
生:憔悴。
生:愁。
师: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完呀。李清照为何愁, 愁之外还有什么?我们年龄还小, 又生活在和平年代, 一时也读不懂, 在以后的人生中慢慢体会吧。让我们一起跟着大屏幕朗读李清照的这首巅峰之作。
(生跟视频朗诵《声声慢》。)
评析:领悟重叠手法, 把握情感基调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说已经足够, 重点还是实实在在的诵读传情。这一点教师把握得恰到好处。
三、诵读考级
师:这就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一生。这是五首有代表性的词, 如果能收藏在咱们的“记忆宝库”里将会受益一生。现在咱们就来个诵读考级。请看大屏幕 (出示考级标准) :
在规定十分钟内:能背诵一首, 为达标级别;能背诵两首, 为玻璃王子级别;能背诵三首, 为水晶王子级别;能背诵四首, 为珍珠王子级别;能背诵五首, 为钻石王子级别。
师:要求很简单, 希望各位认真背诵, 争取达到最高级别。
(生自由背诵)
师:现在考级开始了。
(生背诵, 师颁发级别标志。)
评析:诵读积累是主题诵读的“落点”。这个环节教学借鉴了当前艺术考级的办法, 鼓励学生多积累多理解。其实教育的艺术不就是激励和唤醒的艺术吗?
四、小结拓展
师:今天咱们走近了婉约词人李清照, 诵读了她的五首经典之作。下次我们将走近“诗鬼”李贺的马诗, 请大家积极作好准备。
【总评】
1.容量大而精。教师所选的五首词, 虽然容量超大, 但都是教师精心挑选的, 代表了李清照少女、婚后少妇和晚年时期的风格特点。五首词连贯起来诵读才能有效地走近婉约词人李清照。
2.立足小而实。小学语文姓“小”。这“小”就是基础, 是启蒙, 是种子, 是可以燎原的“星火”……对词的欣赏有无限的空间, 但是对小学生来说那无限的空间必将是虚无缥缈、云雾缭绕的“空境”。在这一课中, 教师实实在在贴近孩子的“脚跟”, 紧紧联系李清照的生活、词的情感基调以及创作背景故事, 精准地落在诵读积累的层面上。可以教的, 教得充实;必须教的, 教得扎实。
《生命生命》课堂实录 篇8
关键词:语文生命课堂,尊重,情感,超越
活生命的潜能;语文课堂的理想, 则能提升生命的价值。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进入学生生命的领域, 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 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谈重;情感;超越
课语教育的人的发展, 真义是培养人领悟生命的真谛, 促, 追进堂文/激发生命活力文求生命的意义。打造生命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根,
生汪本要求。什么是生命课堂?生命焕命地云课堂, 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课堂为阵发课堂生流灵活魂命动, 实活。现力语着的文师思生生想命、双课方文堂的化犹、人情如生感一个价交生之值;语文生命课堂犹如一条命脉, 命魅课堂犹如一片绿洲指导着学生学会学习, 营;造着和谐语文生命活一力的学习、尊重环境。, 语文生命课堂的保力障1.尊重学生的自尊, 培养健
康的人格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生的尊严, 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就是保护学生前进的潜在力量。”保护学生的自尊是我们教师手中的尚方宝剑, 以学生的尊严为首位, 在教学方面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时, 学生答题正确时, 要加以充分肯定;出现错误时, 应给予正确指导;思维受阻时, 应善于启发引导。要促使学生获得成功, 使之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激发学好的信心。曾听过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一堂课, 其中有个片段至今还记忆犹新。在检查预习时, 有一个学生将“歼”字读成了“qiān”, 众学生笑, 但是李老师并没有笑, 一本正经地说:“没什么可笑的。老师没有教, 读错了, 是正常的, 读对了, 那是超常的。”对于读错的同学来说, 受到嘲笑, 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感觉很羞愧。但是李老师巧妙的言说, 既给予了尊重, 又给予了信任。这无疑对学生是一种激励, 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尊重的种子, 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人格。
2.尊重学生的个性, 服务学生的发展
著名特级教师曹少华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学校里也不应该有一模一样的课堂, 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个性。生命不仅仅是一个活的个体, 生命的价值更在于他是一种活力的存在, 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为此,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学会信任、学会期待, 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前不久, 听了特级教师黄厚江的《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 他让学生把每一个小标题用人物的某一句话来概括, 其中有一个小标题黄老师认为用“等我爸爸回来修”更恰当些, 但是有一个学生持反对意见, 并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面对自己的权威受到动摇时, 黄老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并引导学生把话说得更好。黄老师放下的是权威, 收获的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呵护, 收获的是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与信任。让学生在语文的广袤时空里进行生命的自由独白, 使得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有效交往的乐园。
二、情感, 语文生命课堂的纽带
1. 巧用言语, 以言传情
可谓“语言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在语文课上, 师生共同讨论、反思、学习, 通过提高语文素养来提升生命质量。语言是主要的交际工具, 一个人的语言即是他的生命之歌。教师充满感情, 文学气质较浓的优美语言恰当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 便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激起阅读的热情。著名特级教师程翔, 讲课注意语调的技巧, 课堂提问多采用平和的、商量的语调。故而, 不论到哪讲课, 不论是什么样的学生, 他都能轻松自如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教师的语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同样, 学生的语言也能打动学生的心灵。“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有了它, 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佳境。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鼓励性、启发性的言语, 尽力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感情得到升华, 思想受到教育, “文”与“道”并行, 相得益彰。
2. 挖掘文本, 以心悟情
教师在课前要加强教学的情感设计, 使语文教学既重视认知发展, 又促进情感的交流, 使真、善、美有机结合。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的情感点, 以情育情。发挥情感的信号、调节、强化等功能, 重点问题突出讲, 难点问题剥开议, 疑点问题展开争, 焦点问题精要讲。例如特级教师李卫东在教《风筝》一文时, 让学生针对全篇课文大胆质疑, 学生的问题有的很琐碎, 但他以重点问题为突破口, 引申出一些相关的问题, 展开全课的教学, 学生们被文中的情感所感动、所震撼。教师要让学生自主体悟文本, 也要有智慧的引领,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素养发展。
三、超越, 语文生命课堂的张力
1. 超越教材
我们使用的教材,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必须学好它。不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 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惟一的学习资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讲述到: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 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我们语文老师要做到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 科学地补充教材, 准确地加工教材。
2. 超越课堂
教育的蓬勃发展告诉我们:学生的生命不能等待。作为教师, 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生命得以增值。信息时代的到来, 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 课堂已经不是学习惟一的渠道。“课堂小天地, 天地大课堂”, 应该让学生懂得:在课堂上要好好学语文, 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超越课堂, 不光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 还要触及到学生的心灵里。
点击生命的鼠标,构建生命的课堂 篇9
一、让亮点资源在智慧中闪光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形成了师生多向互动的开放型课堂。在这个过程中,多种信息得到全方位的交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不再去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而是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时,为了了解学生对北风的认识情况,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小朋友,你们认识北风吗?北风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回答:“北风很冷。”有的孩子回答:“北风会呼呼叫。”……这些孩子的回答都是直观而符合事实的。其中一位小朋友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北风是白色的。”稍有一点自然常识的人都知道,北风原本是无色的,是看不见的,这个孩子认为北风是白色的,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孩子回答得不对,而这位老师却认为孩子的回答非常富有诗意。她紧接着问道:“为什么呢?”那个孩子回答:“因为北风带来了冰霜,带来了雪花,当然是白色的了!”
由此可见,孩子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如果这位老师批评孩子回答错了,那将会把孩子的想象扼杀在摇篮里,但他抓住了一个绝佳的教学契机,通过恰当的引领,使智慧的火花在瞬间闪现,演绎出一段精彩的华章。
二、及时回应不同的声音
不同的声音是学生站在不同维度上的一种独特思考,也是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教师要做的不是“忽视”与“搪塞”,而是及时地“回应”与“疏导”,以激活学生积极而主动地思考。
三、机智地利用突发性事件
课堂上有时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敏感而富有实践智慧的老师会抓住这种契机,变偶发事件为教育良机,使偶发事件成为教学的生长点。
由于“课堂与课外的边界意识、消极效果意识和严格的纪律意识”的存在,突发性事件一向是不受教师欢迎的。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它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与其“死堵”不如“换位思考”,另辟蹊径,及时运用教学机智,将其转化成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有效利用。教师的实践智慧正是在“直面”这些教学事件时得以累积的,是对知识的超越,是一种教学机智。
四、将学生的错误演绎成美丽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对待学生的错误,简单粗暴地批评是不可取的,教师应该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帮助学生弄清错误的原因,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把尴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机会。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的一段生命历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生命与发展,善待学生的错误,让“错误”成为一种服务于教学和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在将学生的错误演绎成美丽的同时,我们将会成为学生心目中一位最美丽的教师,给他们留下愉快的回忆,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五、谨防课堂上的无效生成
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要讲求实效,要通过课堂生成资源的适度开发和利用,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不要搞形式,赶时髦。
2010年11月份,我镇举行评优课,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无效生成的课例。其一: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2—5节关于“羊皮筏子”的内容之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渡过黄河,你打算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学生思索片刻,各抒己见。有的说准备乘坐羊皮筏子,因为可以锻炼自己的胆量;有的说要乘坐潜水艇,可以去看看海底世界(到黄河看海底世界能看到吗?);还有的同学说要乘坐轮船,因为这样很安全……将近十分钟的时间,说什么的都有。这位老师也许只是想以此引出“羊皮筏子”,但由于没有很好地预设,使课堂上生成了一些很不必要的东西,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使得后面的教学只好草草收场,学生没能潜心会文,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预设的教学目标没能实现。其二:另一位教师在引领学生匆匆地读完课文,弄清“黄河的主人是艄公”及“为什么把艄公称为黄河的主人”之后,不是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读书,而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黄河的主人还可能是谁?”虽然文中清楚地告诉大家黄河的主人是艄公,但学生还是照着老师的意思猜测起来,有的说黄河的主人是乘客,因为他们在羊皮筏子上谈笑风生,很从容(这还勉强说得过去);有的同学却别出心裁,说黄河的主人是羊皮筏子,因为羊皮筏子能在滚滚的黄河上行驶自如。时间就在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中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可孩子们却没有正式地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
用趣乐激活课堂用生命润泽生命 篇10
一、联系“生活化”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趣乐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学科的魅力。比如, 在讲解复合函数的求导时, 我首先展示了一桌丰盛的美食图片, 紧接着介绍了其中一道菜“口袋豆腐”的做法, 最后告诉学生这正和我们复合函数的组成类似, 外表平平无奇的豆腐就是我们的外层函数, 而豆腐中的“乾坤”就是我们的内层函数。通过这样的讲解, 学生就容易理清复合结构, 便于求导了。再比如, 在讲解等差数列前项和时, 我以一个导游的身份介绍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的泰姬陵, 传说陵寝中的一个三角形图案, 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 共有100层奢靡之程度, 可见一斑。进而向学生提问:“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耗费了多少宝石吗?”这样的引入,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又如, 在讲解高考新增知识三视图时, 我展示了在公园中所见的“温馨场面”, 让他们猜测他们的关系时, 学生们一致认定他们是情侣关系, 而当我展示另一张图片, 他们发现那位长发“美女”, 只是一只狗时, 伴随着欢乐的笑声, 顺利引出三视图课题, 并且让学生感悟到看待问题不能从单方面看, 从而体会到三视图学习的必要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数学文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实例、新闻等生活现象, 瞄准数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 化“冰冷”为“火热”, 让学生体验到身边“熟悉的风景”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感受到数学内容的“生活化”。
二、渗透思想化的文化, 感悟对立统一的美, 增强趣乐性
“化归”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讲解时, 我首先给学生讲了罗莎彼得在《无穷的玩意》中“烧开水”的故事:有自来水, 水壶, 火柴和炉子如何来烧开水, 正常的做法是:先用水壶接水, 然后把水壶放在炉子上, 点火就可以烧开水了;如果条件变换, 水壶中有水了。提问: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们会怎么做呢?紧接着让学生猜想讨论, 最后再揭晓答案, 物理学家会直接把水壶放在炉子上开始烧水, 而数学家会倒掉水壶中的水说:“我已把这一问题转化成刚才已经解决的问题了”。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化归”的数学思想, 就是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来解决的转化思想;在讲解数学中另一重要思想“数形结合”时, 我会朗诵华罗庚的经典诗句“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缺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 割裂分家万事非”;讲解双曲线的特有性质渐近线时, 我为学生播放“悲伤的双曲线”这首歌, 让学生体味渐近线和双曲线那无限接近却永远也达不到的悲伤感觉。通过对数学思想文化的渗透,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既不严峻, 也不遥远, 它和所有的人类活动有关, 又对每一个真正感兴趣的人有益。
三、巧用幽默化的语言, 体验好学乐学的过程, 增强趣乐性
由于其数学学科特点, 部分后进生出现疲劳消极听课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在课堂上当孩子们疲劳时, 我会开玩笑的说:“有些同学思想处于“游离态”了哟!”当孩子们在作业本上划得乱七八糟时, 我会说这就是传说中“打土豪分田地”的做法;当孩子们埋怨我出的题太坑时, 我会安慰他们, 不是“老师太狡猾, 而是江湖太险恶”;当课堂上孩子们激烈争论时, 我会鼓励孩子们“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在你需要时帮助你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 鼓励他们各抒己见, 发表自己的观点。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是催化剂, 也是兴奋剂。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消除疲劳, 更能让孩子们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
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 有意义的知识也并非是教师手把手教给学生的, 而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如在讲解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时, 以笔为线, 书桌当面, 展开的书本看成相交平面, 所在的教室作为长方体, 这里面有很多的线面平行和垂直关系, 学生通过动手演示, 抬头观察, 可以轻松的找到反例, 攻克立体几何点线面位置关系这个考点。
四、善用逻辑化的推理, 彰显数学学习的魅力, 增强趣乐性
在简易逻辑中讲解“反证法”时, 我给学生讲了这样的故事:三个古希腊哲学家, 由于激烈的争论和天气炎热感到十分疲倦, 于是在花园里的一棵大树下躺下来休息一会, 结果都睡着了。这时, 一个爱开玩笑的人用炭涂黑了他们的前额。三个人醒来以后, 彼此看了看, 都笑了起来。但这并没引起他们之中任何一个人的担心, 因为每个人都以为是其他两人在互相取笑。这时, 其中有一个突然不笑了, 因为他发觉自己的前额涂黑了。那么他是怎样觉察到的呢?你能想出来吗?用甲、乙、丙分别代表三个科学家, 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得出甲并没有直接看到自己的脸是否给涂黑了, 他是根据乙、丙两人的表情进行分析、思考, 而说明了自己的脸给涂黑了。简单地说, 甲是通过说明脸被涂黑了的反面—没被涂黑是错误的, 从而觉察了自己的脸被涂黑了。因此, 这是一种间接的证明方法“反证法”。为了说明某一个结论是正确的, 不从正面直接说明, 而是通过说明它的反面是错误的, 从而断定它本身是正确的方法。
教育, 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还有更多的知识以外的东西!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是“有生命”的教育。教师所面对的不是冰冷的石头, 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是一个个充满了灵性的美丽的灵魂。生命化的教育就是让教师在课堂上捍卫生命的尊严, 激发生命的潜能, 提升生命的品质, 实现生命的价值, 是生命浸润生命的过程。”当然, 在践行品质课堂的今天, 仅仅是通过趣乐来激活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培养和形成矢志不渝的志向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正如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 不是积累知识, 而是发展思维”。我想如果教师可以把学科的魅力和枯燥的知识, 以一种让学生更感兴趣更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达给学生, 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话, 让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猜想、讨论、交流、合作, 参与研究、体验成功。只有这样, 才能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 让数学课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陈瑜, 论品质课堂之六元素, 九龙坡区教委工作会议讲话, 2013.11。
[2]陈旭远, 张捷, 《实用课堂教学艺术》,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7。
《生命生命》课堂实录 篇11
关键词:生命化 教学方式 历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1
历史是人类生活的轨迹,人类的活动原本就是动态的、富有生命力。历史课堂教学就是要重唤历史的生命,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悟生命、激扬生命、敬畏生命。历史教育应是一个激活生命、提升生命的心灵感悟过程。然而,长期的历史课堂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对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经过、历史意义及影响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仅限于被动接受、机械记忆、人云亦云,长此以往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逐渐丧失,使历史教学显得毫无生机,同时也削弱了历史课堂的高效性。要让学生有真切的历史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欲,关键还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让历史教学有情即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历史教学有趣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打开知学、好学、乐学的动力之门。
一、以图说史
历史是时间与空间的有机结合体。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时间和空间的有机整合。那么如何把历史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呈现给学生,我想关键还是将平面的历史知识转化为直观、立体的历史情境学习。其中直观形象大的历史插图教学是不二之选。插图教学能使死板的知识,由抽象变直观,由模糊变形象,形成一幅幅活泼生动的历史情境。
新教材八年级上册《北宋与辽、西夏并立》一课,很多同学比较陌生,那么教师可结合影视剧中相关剧情和图片,先展示萧峰、段誉、虚竹(三人分属契丹、大理、北宋三政权)人物图片,通过图片的观看并结合影视剧中相关情境,学生就能深知北宋时期,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接着教师展示萧峰与耶律洪基争执图片,让学生讨论二人为何兵戎相见,通过学生自主的讨论,为北宋与辽的大战做下铺垫。最后再展示虚竹与西夏公主重逢图片,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天龙八部》中的人物图片贯穿课堂发展主线,将历史由远及近,变静态为动态,跨越时空限制,贴近学生生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二、诗赋证史
历史是经验的总结与浓缩。将浓缩的历史经验有序、有趣的展现给学生,就必须要依靠于丰富多彩的素材,比如最具浓缩性与时代性的诗词歌赋。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词歌赋的积累,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很多同学没能具体了解每首诗词歌赋的历史背景,那么在历史课堂上,如能通过诗词歌赋的教学让学生情感浸染于某一历史时间的历史背景、事件和发展变化之中,既能满足他们兴趣所在,又能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
比如新教学八年级上册《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这课中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管鲍之交等,通过学生身临其境地讲述,让学生明确这个时期的时代特点是“诸侯争霸”。
再比如讲述《唐的盛衰》,如何突出唐的盛与衰这个主题呢?我们以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生及其诗歌来反映唐中后期的变化,向学生展示杜甫的《忆昔》和《春望》两诗,让学生把《忆昔》中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与《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进行对比,感受唐的盛与衰,通过分析杜甫的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唐盛与衰变化的原因。通过不同时期的两首诗的对比,让学生接受历史的熏陶,感受历史的发展变化,既活跃了课堂,又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三、角色演史
历史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历史学科是记录真实历史事实的学科,历史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演绎。作为事实记载的使者,它总是展现着“是什么”;作为艺术演绎的舞者,它总是研讨着“为什么”。传统教学中,学生对于“是什么”和“为什么”总是机械记忆,过目则忘,毫无有效之言。那么如何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历史的科学性,提高课堂有效性呢?学习准备历史小故事,自编自导历史小短剧,是个有趣、有效的方法。
八年级上册内容中设计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中国历史,因此可以让学生选择相应的历史小短剧比如《苏武牧羊》、《文成公主入藏》、《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等进行表演。历史短剧可以真实再现历史情境,使原本寂静的历史富有生命的活力,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规律释史
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人文科学。历史是一门有规律的学科。目前新教材以主题式结构编排教学内容,历史的发展脉络就显得比较模糊,以至于在学习历史科目时,由于时间跨度大,学生不会梳理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从而机械化的记忆历史知识,毫无生动、有效可言。
历史学科并不是零散分布的,而是有血肉骨架的。抓住历史发展的骨架有助于简化历史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从而学会自主梳理课堂知识,变成有效的自主课堂。我们以中国古代史为例,梳理出如下历史规律,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规律进行课本的梳理,体会历史发展变化惊人相似性,养成以史为鉴的历史观。
当然,营造有效课堂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例如借助乡土文物古迹、实物演示等等。历史的教育不应是机械化的“这是历史”,而应是灵动的“我说历史”,历史的教育也不应是教师单项的狭隘教学,而应是互动的思辨过程。通过创设各种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通过亲身实践直接获取知识和体验,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产生高层次的学习动机,改变了学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对教师而言,实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从而更好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智慧,营造了一课课高效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①姚锐;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成才之路;2013年06期
②高秀梅;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
③贾永杰;浅谈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J];新课程(教研);2011年01期
④牛秀芳;充分发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资源的最大功效——将沉闷的历史教学变得生动有趣[J];甘肃省基础教育教研网;2013年
⑤李秀丽;生动——历史课堂的真谛[J];民主教学;2012年10期
《生命生命》课堂实录 篇12
一、充分挖掘教材,渗透生命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我们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极好的生命教育的题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学,解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首先我们要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热爱生命。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生命的可贵和美好,感受人们甚至是自然界生物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揣摩体会,去感受作者笔下那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春天,引导学生去发现自然界中生命的力量,并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中获得感悟,获取生命的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欣赏自己、他人乃至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在感受生命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就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的活教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篇散文佳作。文章主要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万籁寂静中听到的、看到的、最美丽的声音、最美丽的风景。对于双目失明的她来说,能看到光明,便是人生一大乐事了,而宽容豁达的她,不求太多,只要三天,只要有三天能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体验生命便已知足了,可是残酷的命运,最终给她的还是绵绵的黑暗。但她从不气馁,她的作品中散发着她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海伦·凯勒面对残酷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这种珍爱生命的品质对当代学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的同时,教师还应教育学生学习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欣赏生命,引导学生用爱心关爱生命,学会欣赏他人及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认为,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他们没有高等和低等、有价值和没有价值的区分,我们应该宽容和尊重他们的存在,并将那些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这是形成良善和博爱品质的基础。在《生命生命》一文中,让学生感悟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即使是一颗小小的瓜子,无论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地生存下去,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呢?
二、进行语文活动,让学生体会生命价值
1. 激情朗读。
声情并茂地朗读促使学生熟悉文本,加深感悟。朗读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反复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也可以朗读体现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内心;还可以朗读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在反复地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
2. 作文教学。
写作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随笔中有的学生会流露出对生命的困惑。写对父母的不理解、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以及与同学的矛盾。这时老师在批阅过程中抓住契机,帮助他们改变看法。如写上“希望浓浓的愁云不再停留在你的脸上,快乐是能够寻找到的”,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有的学生则会迫不及待地把开心事告诉老师,老师与其共同分享。
3. 室外课堂。
教学景物描写时,带领学生去课堂外,沐浴阳光,呼吸泥土的气息,配合文本教学。学习《春》一课,领学生看校园春天的景象。学生观察到很多地方,校园东北角的榆钱树、教学楼中间的假山,连山上的一座雕像、水中一尾小金鱼都能发现并展开奇妙的联想。一堂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永系情感,关于生命,语文老师应把对生命理解激情融入到课堂中,引领学生感悟生命,珍惜生命。
三、师生、生生多向和谐交往,构建对话的课堂
生命化教学强调的是教与学的多向交往、互动,在师生、生生间多向交往中,交往双方体味着双方的思想、智慧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中得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并从平等的、开放的对话中获得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和新的生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与生成。对于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促使自身知识也得以丰富或重新阐释,文化得以更新,生命整体得以多姿多彩。对话是建立在民主、独立、平等原理之上的教师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间精神的相遇、情感的交融。在平等对话的话语世界里,阅读是一种直抵心灵的悟对,习作则是悟对心灵后的情感释放。权威、尊严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阉割了学生的灵性,作为引导者和合作者,要积极营造平等对话、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形成师生互动的心智对流,共享生命对话的“师生场”。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如果阅读是师生一同走进知识的热带丛林,进行前所未有的精神探索;如果阅读是师生在情感及和风细雨中徜徉漫步,感受昔人时贤的悠悠情怀;如果阅读是师生联袂开展的大江漂飞,共同体味人生之旅的风浪困厄;如果阅读是师生合作进行的发掘考古,品赏历史留下的神奇瑰丽,那么,这种心智对流就会融汇新的境界;其间神秘莫测的发现、惊心动魄的体验、喜出望外的收获、赏心悦目的享受,会使“解放的旨趣”得到最佳的凸现和弘扬,会使师生共同浸润于自由、疏朗的幸福氛围中,沐浴在温馨、博大的人性光辉里。
【《生命生命》课堂实录】推荐阅读:
《谈生命》课堂实录教案05-27
热爱生命课堂实录及反思10-25
鲜活的生命实录美文10-21
生命课堂10-13
生命化课堂论文10-24
生命课堂的探索07-20
英语生命化课堂06-16
构建生命课堂研究09-15
小学音乐课堂生命教育10-20
构建生命化英语课堂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