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课堂绽放生命的光彩

2024-10-07

学课堂绽放生命的光彩(共9篇)

学课堂绽放生命的光彩 篇1

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的光彩

单位:辉县市第四高级中学

姓名:李翀昊

时间:2011年8月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应是师生双方在同一个时空进行生命与生命的碰撞和交流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希望的,也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这样的课堂需要我们多留心,更要我们多用心,需要我们用人格引领人格,用心灵改造心灵,用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关键词:人文性 幽默感 趣味性 生活化 人情味

语文课堂要充满生命活力,绽放生命的光彩。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性”。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性”,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所谓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努力挖掘作为人文应用学科的语文教材中的教育资源,以全体的人性完善为最高教学目标,体现主要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交际,学会生存。比如课文作者、相关人物、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等等,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自主搜集和课外学习。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一点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特别注意。

好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对话,共同达到“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境界,这样的课堂是才是高效的课堂。细想一下,我们的课堂关注了学生学习的人文性了吗?为了赶时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日后的考试,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都是放在了课文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上了,关注学生学习人文性,渐渐地成为一句空谈。改变这样的局面,我认为先感性的体味,再假以理性的思考。感性体味,是指学生朗读课文文本,通过直观的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让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我们做好一个助推器的作用。理性的思考,是指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思考中再提出问题,反复锤炼,能够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这样,锻炼了学生,也解放了学生。

二、语文课堂要有幽默感

语文教师应学会幽默,这对于调节课堂气氛、应对突发事件大有裨益。幽默是智慧的灵光闪现,幽默和搞笑是天悬地隔的两个概念。幽默是会心一笑,无伤大雅,而搞笑则极有可能是恶俗、低级趣味。语文教师多那么一两个幽默笑话,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为学生送去欢乐,也会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比如,教授“病句修改”这一专题的时候,我会把“病句”称为“病人”,把学生当作“医生”,我说:“治病救人,是我们医生的应尽职责。”有时候一道题特别复杂时,我也会说:“这个病人患的是疑难杂症,看来病得不轻,得看个专家门诊。”一面示意某些同学查找“病因”,发言的同学都受到强烈的鼓舞。有时,问题很难发现,我就说:“看来,咱们一两个医生是发现不了病因的,要进行专家会诊。”然后,组织同学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幽默和一般的幽默不同。一般的幽默主要追求轻松快乐,偏重娱乐性,而教学幽默则追求让学生在笑声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层次比一般的幽默要高。所以,教学幽默不能背离教学目的和内容。否则,就会舍本逐末,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给学

生以油滑之感。其次,教学幽默应把握分寸,不能流于庸俗,更不能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果一堂课幽默不断、笑声不绝,就会冲淡了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幽默为逗乐而幽默甚至低级趣味,就失去了幽默应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如果因为幽默而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幽默就适得其反了。

三、语文课堂要有趣味性

兴趣能推动着学生努力地去听课、去学习、去探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灵活绝非随心所欲,灵活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扎实,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要把语文教出趣味的手段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教师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叙述。优美的语言,不在乎形容词的堆砌,修辞的多寡,而是要语言的抑扬顿挫、流畅悦耳、生动形象,给学生以诗情画意的享受。因此,我们要进行自我修炼。修炼的高级境界是有相声般的幽默、小说般的具体形象、诗歌朗诵般的激情,通过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想达到这一境界,平时就得有意识的锤炼自己的语言。当然现在的高效课堂不提倡老师多讲。但是如果我们可以朝着这个目标去修炼。不说则已,一说就能通过只言片语抓住学生的魂。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幽默诙谐等趣味性的语言,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还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每位学生都喜欢学习语文。当然,教出趣味,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还有多样,比如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优美画面。采用有趣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如举办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情景剧表演等等。学生会积极参与,兴趣自然很高,在活动中真正体会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四、语文课堂要有生活化和人情味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语文课堂应该具有人文性、幽默感、趣味性、生活化和人情味,这样才能成为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才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绽放生命的光彩。

学课堂绽放生命的光彩 篇2

一、“分组学习”教学模式的内涵

“分组学习”教学模式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模式。它把一个班级的学生按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均衡地分成若干小组, 教学过程的绝大多数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 让小组成员在互助、合作、交流、展示中探索知识, 增长智慧。其指导思想是通过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动学生、发展学生, 全力打造人文课堂、和谐课堂、高效课堂, 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合作、会交流、会搜集整理及归纳信息、会探究、会展示自我的“五会”人才。它倡导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它以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它以小组的总体表现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可以树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分组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价值取向

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教育的“主体”思想

传统班级内, 学生的就座方式大多是插秧式的, 学生面对黑板依次排位, 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在教师眼中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个学习的“个体”, 群龙无首, 名为集体教学, 实为个体活动, 难以有效地组织教学。而“分组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 将学生座位设计成围形, 在教师眼中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个“群体”, 学生对面围坐, 便于合作, 除了师生交流外, 更多的是生生之间眼与眼、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语言和非言语式的沟通, 思维与思维的碰撞, 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互动, 真正体现出教育的“主体”思想。

2. 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展示的平台, 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分组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课堂上, 学生的学习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小组内、全班范围内互动, 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 在互补互助中共生共长。“分组学习”模式下的课堂成为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平台, 成为学生自主、多角度、全方位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在小组内的交流和沟通中, 学生们学会了倾听, 掌握了知识, 展示了自我, 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了群体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拥有了主动参与的情感经历, 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

3. 弭除师生间的代沟, 促进师生的和谐互动, 成功打造“人文课堂”

在分组学习中, 师生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 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 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课堂上, 教师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当中, 真诚地和学生探讨问题, 共同解决问题, 倾听并尊重学生的意见, 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师生活动与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 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 真正体现了教学民主,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学生全员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充分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成功打造“和谐课堂”

分组学习中, 学生不再是“看客”和“听众”。学习过程中, 每位小组成员不但要用自己的大脑思考, 还要用自己的眼睛看, 用自己的耳朵听, 用自己的嘴巴说, 用自己的双手做, 用自己的身心去感悟和体验。学生全员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发表自己的观点, 倾听、评判别人的意见, 共同得出正确的结论。大家共同努力达到一个目标, 集合几个人共同的智慧, 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感受与他人合作并取得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同时, 每一个成员之间, 小组与小组之间既享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同时还享受被别人帮助的快乐, 是一种“同乐”和“合作之乐”。他们共同享受胜利的快乐, 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5.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成功打造“高效课堂”

分组学习中, 小组成员有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 “互帮互助”成了小组成员应尽的义务。学习过程中, 共同的问题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驱动他们积极探究。而“难度大于个人能力, 小于小组合力”的问题设置原则, 又进一步激发起了他们的合作欲望, 促使他们主动交流学习成果, 共同解决疑难, 学习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6. 培养学生“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的集体主义观念

在学习小组中, 学生之间平等、互助, 个体学习与小组交流合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每一个参与者在充分表现自我的同时, 学会了接受他人, 欣赏他人, 与他人和谐相处。人人都能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 人人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努力方向, 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全组的努力就可能付诸东流。这就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互帮互助, 互相引领, 共同提高, 为小组负责, 形成“荣辱与共, 息息相关”的意识。这样的学习小组构成, 使班集体的风气健康向上, 使班集体的目标、组织机构、集体纪律、人际交往和活动水平大大提高。

7. 打破优秀生垄断课堂的“特权”局面

分组学习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 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 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学习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班级的缩影, 它必须是由两名以上的学生 (通常是4—6人) 根据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特点、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 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是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 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赛的开展。

在小组这个学习单位中, 成员少了, 每名成员的受关注度也提高了, 都拥有了充分表现自我的空间, 能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组际交流时采用抽签或轮换的方式发言, 每名学生都有了展示自我的时机, 优秀生的“特权”被“剥夺”了, 平常那些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学生此时也不得不紧张起来, 认真做好准备, 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

三、“分组学习”教学模式遵循的原则

1. 育人性原则

“将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我们现在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人, 将来能适应社会、竞争社会、创造社会。”“分组学习”以育人为根本目的, 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大目标出发, 实现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使学生在全面发展中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2. 全面性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 坚持全面发展, 但并不是要求学生“平均发展”。在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 挖掘每个学生自身的优势, 使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潜能”得到开发, 超越原有的认知水平,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 和谐性原则

在师生关系、教育过程、教育环境和教育效果等方面达到和谐, 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整洁、优美的育人环境, 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等诸多因素,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及身心发展诸多因素的和谐。

4. 激励性原则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教师坚持表扬为主, 鼓励为主, 引导为主,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发展的乐趣, 创新的渴望, 调动学生的内驱动力, 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自强心和进取心,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发展。

5.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等活动中, 让学生有学会、会学、成功、创新的主动, 从而使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教”“管”“评”:“分组学习”模式的操作要义

1. 教:明确“分组学习”的五大教学环节是有效实施“分组学习”的基础

第一步, 导入新课, 认定目标。教师创设情境, 出示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步, 分组学习, 合作求知。第三步, 小组展示, 质疑释疑。第四步, 精讲点拨, 总结提升。第五步, 达标训练, 评价反馈。

在这五步过程中, 至关重要的是第二步和第三步。在分组学习过程中, 不是尖子生做小老师, 中下生当听众的学习方式, 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人人贡献思维成果。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 可以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位成员的参与积极性, 是“分组学习”成功的关键。

2. 管:搞好管理是高质量实施“分组学习”的保障措施

“分组学习”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成效的学习方式。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在实施分组学习过程中, 一定要加强对分组学习的“管”。

第一, 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充裕的时空环境、热情的帮助环境、真诚的激励环境、各执己见的学习氛围。

第二,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中, 要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 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这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课堂上, 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吸引学生, 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发挥自我, 发挥潜能, 发挥个性和特长, 实现自我创造, 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 为“五会”打下坚实基础,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尤其是部分后进生, 在小组中他们备受大家关注, 拥有了较为宽阔、自由的空间和较多的发言和表现机会, 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学习的愉悦, 得到了一定层次的提高。

第三, 设计教案从学生出发。教师在熟知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从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教案为中心转变以学生认知特点、认知规律为中心, 从研究如何“教会学生”转为研究如何让学生在“分组学习”中主动探求知识。这时, 一些开放性和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地参与机会和发展空间。

第四, 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在“分组学习”的课堂上, 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采用自学、小组讨论、争论、互相补充等形式, 让学生爱学、乐学, 变单向、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和交流, 掌握知识, 学会应用, 学会创造。

第五,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分组学习不是放任自流, 不要教师的“导”了, 而是教师要“不牵着走, 不领着跑”, 是对教师“导”的要求更高了。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要会诱导想学、引导自学、疏导讲解、指导运用, 当好学生的参谋和顾问, 成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支柱。在课堂上, 教师发现小组内学生出现的个别问题要及时疏导, 出现的共性问题要精心引导, 对学生学习中的感受要加倍重视, 避免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

3. 评:科学的评价是高效率实施“分组学习”的重要环节

“分组学习”将“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将常模参照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 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分组学习的评价应把握三个要点。

第一, 整体性评价。分组学习中评价的对象是小组的整体情况, 评价应多一些像“这一小组的同学真团结, 互相商量, 迅速就弄懂了”“这一小组的同学真不错, 全都能顺利通过”一类的语言, 激励性语言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无论在何种分组形式或学习内容下, 还应重视照顾、面向组内的全体组员, 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均应兼顾, 避免组内优等生包办的现象。先请认为可能有障碍的学生回答, 其余组员共同补充完善, 久而久之, 中等生和后进生在组内讨论学习时也会格外积极主动。

第二, 开放性评价。首先, 参与评价的人员开放, 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象, 采取小组自评、别组他评的形式, 形成人人参与评价的互动局面。其次, 从时间上开放。评价应放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以利于学得更快、更好。作为教师在评价时应避免给学生一种咄咄逼人之势, 因为有些合作学习的内容并非一时之功可以达到, 各小组之间本身有一定的差异存在。可延迟评价的时间, 让其再讨论、请教和互助, 每个组员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更加欣然奋发、兴趣盎然。最后, 从空间上开放。依据分组学习的内容变化, 其评价的空间也将随之改变。为此, 将评价的空间引向学校、家庭和社会便显得格外重要, 形成以上空间的有机结合, 形成教育合力。教师及时收回反馈信息, 评比激励。

绽放生命的光彩 篇3

十八岁的成人礼:激扬生命热情

自然生命是自在的,不可改变。而生命是珍贵的,因为它来之不易;茫茫人海中,只有那两个人成为我们的父母。生命教育首先应当使学生树立生命珍贵和敬畏生命的意识,懂得珍爱与敬畏,会让生命充满智慧与理性的光辉,激扬个体实现生命价值的热情。

每年金秋10月,学校都会为高三年级举办主题成人礼,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珍贵,以肃穆的气氛和澎湃的激情震撼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实现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热情。

今年10月,学校以“理想与奋进”为主题,为高三年级举办了盛大的成人礼。仪式中,笔者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时,播放了自己怀孕时医院胎儿监测录下的腹中宝宝的心跳声。笔者和学生们一起闭上眼睛,将一只手放在左胸前,聆听和感受生命的脉动。此时,笔者深情倾诉:“这小小的生命用有力的心跳宣告着生命的成长!今天是你们的成人礼。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以一位母亲的身份,播放我私人最宝贵的录音。希望这段录音能带我们回想生命之初,更带领我们感受父母给予我们的生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请你将手放在胸口,感受生命的脉动,不断汲取实现梦想的动力!”之后,老师们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青春护照》赠送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铭记,从今天起应该承担起公民责任与义务;学生家长则通过“赠家书”,将心里话传达给孩子,让许多学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学生们纷纷起立,向辛勤培育自己的老师和家长行鞠躬感恩礼。

学生们激动地写下了成长感言:

人的一生中想要感激的人很多,但最感激的应该是父母。在成长路上,他们从未让我觉得孤单,他们是像氧气一样的存在。我幸福,所以感恩。

谁怕!自己选择的路,就算爬着也要走完。我仿佛看见十二岁的自己,所有的坚持都是为了梦想。十五岁的我,犹豫过,但最终选择继续走下去,也是因为梦想。 十八岁的我,梦想还在,十八岁的我,还在路上。

广雅,属于你的一切,荷塘月色,谆谆教诲,同学少年,对于我都是天大的恩惠,我们的感谢、感激,你都听到了吗?你给予的广恩雅惠,将永远在我、在每一个广雅学子的心中。

……

阳光体育活动:绽放生命活力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场上,学生激扬青春活力,绽放着生命的光彩。生命教育,应当让学生学会积极健康的生活,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高三的生活是紧张而忙碌的,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更需要有强大的内心。学校为高三学生创设了一系列阳光体育活动,让师生一起动起来,用运动绽放生命活力。

每年秋季开学后,学校都会为高三年级举行长跑启动仪式。之后,每天第九节课,学生以个人或班级为单位开展长跑运动;年级则每周进行一次课间跑操,组织全体高三年级长跑。学生们在奋力奔跑中不断与自己对话,与同伴互勉:“坚持一下,就到终点了!”高三的持续学习需要这样的毅力与磨练,人生更是如此,实现生命价值,激扬生命热情,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

坚持长跑让学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每天坚持800米跑的沈晓彤同学写道:“在跑步的过程中,我平静思考自身的不足,如何改进。我的内心也更加坚定对于梦想的坚持与不懈奋斗。”刘启明写道:“跑步,不仅带给我更加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力,最让我难以割舍的,是那份在坚持与放弃的拉锯中,一点点地说服自己接近目标,并最终战胜疲惫达到终点所带来的成就感。”

如果说长跑为学生提供了磨练意志与体力的机会,太极拳则更能涵养心性,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平和与圆融。每天课间操,学校都会组织高三学生练习太极拳,并定期举办太极拳比赛,为班级搭建展示生命力的平台。同学们的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轻松洒脱,展现了举重若轻、从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而班级集体练习时,默契的配合和整齐的动作,更焕发出团结向上、生机勃勃的生命气息。太极拳是一项内外兼修、健身健心的运动,追求“心静体松”的境界。这正是高三学子所必须具备的真正意义上强大的内心。“心静用意,心无杂念”,学习亦然。同学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继续“修炼”身心,成为“武林高手”,决胜高考之巅。

高考前一周,学校还会组织“动一动,乐一乐,笑一笑”师生趣味运动会,用阳光体育润泽生命。学生和老师们一起跳跃、游戏,在趣味运动中放松心情,以良好的心态迎接高考。

“从心出发”:创造生命精彩

生命的健康成长需要强健的体魄,更需要健康的心理品质。一个人拥有自信和坚强,学会悦纳自我,调控自身的情绪,才能不断发现生活的美好,在追寻生命价值中创造生命的精彩。

在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统领下,学校开展了多维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为高三学子量身定制了“考前心态及考场心态”主题心理辅导项目。如心理专题讲座《善用心理技术,决胜高考》,针对同质团体开展的小组辅导——《叩响音乐之旅——广雅高三音乐体验式团体辅导》,班级则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QQ上岗记》《克服心魔,轻装上阵》等。从中,学生懂得了自信水平与抱负水平及成绩的关系,理想的设立与学习动力的关系等,学会克服负面情绪,用积极健康的心理迎接生命中的关键时刻。

对于学生而言,高考是生命的重大转折,人生将翻开新的篇章。考前的高三生活,将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宝贵财富。高三年级组“从心出发”,用老师、同伴和家长的深情厚意,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温暖,汲取生命成长的动力。例如,成人礼上,发动家长为学生送上感人至深的祝福;百日誓师时,班主任用科任老师和家长的录像视频为学生送上鼓励;以制作毕业相册为契机,级组发动老师为学生写下高考祝福;生活在全球的广雅人则制作了回顾高三生活的视频,为师弟师妹加油祝福……学生们感受到了源自心灵的温暖,许多班级制作了最后一期墙报——“高三因你我共同奋斗而精彩”,回馈班级和学校。

这样的生命教育充满着生命的温度和成长的厚度,让十八岁的学生绽放出生命的光彩。孩子们都这样评价:“高三过得很暖心、很幸福!”

(作者单位:广东广雅中学

广东广州 510160)

让生命绽放光彩 篇4

让生命绽放光彩

在阿姨家的楼顶上,长着许多太阳花,这些太阳花是原来是阿姨家种的,因为长了许多,盆里种不下了,有些就被扔在了楼顶的水泥地面上,也不知过了多久,楼上竞然长出了一大片太阳花,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我扒开浅绿色的茎,看到它们的根下只有一层薄薄的泥土,薄薄的一层泥土却长了一大片,这顽强的生命力真是让人不可思议。绿叶间缀满了金黄色的小花,就像天上的小星星洒落其间,让人觉得小花是一个可爱的的孩子,在向你问好。花丛中还冒出几棵仙人掌,可能是下大雨把仙人掌打落下来了一片,这碎片落在一旁的`水泥地面上,长出了一条白色的根,真是让我大吃一惊。望着眼前这翠色欲流的太阳花和仙人掌,让我不禁想起了美国著名的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出生后因为生病,双目失明,并有聋哑之疾,然而她却以惊人的毅力学完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她通晓英、汉、德、拉丁、希腊等五种语言,出版了《乐观》、《走向光明》、《我的生活》等十四部著作,有的被译成五十余种文字,风靡五大洲。1965年,当她85岁高龄时被选为“世界十大女性”之一。虽然她的身体残疾了,但心里没有残疾,她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展示了自己的光彩。

让生命绽放光彩作文 篇5

让生命绽放光彩需要准确定位。东晋大作家左思,琴棋书画样样学,却样样不精,再加上他貌寝口讷,长得奇丑,在注重外表的魏晋时期,左思的前途极不乐观。后来,他随着亲人迁到了京城洛阳。为闯出名声,他学潘安驾车出游,结,落得个掷砖盈车的下场,带着满身口水,伤心而归。此后,左思下决心要活出自我,他开始着手写一部涵盖三国三都的惊世之作《三都赋》。为此,他专门去实地考察,刻苦钻研,十年后终于竣工。左思也因这《三都赋》红遍大江南北。所以,谁要是想着将来,谁就有生活的意义和目的。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让生命绽放光彩还要正确选择。永远的“女神”奥黛丽·赫本,从小学习芭蕾,她的梦想是成为芭蕾舞明星。但是身高的限制使她注定不能达到事业的顶峰。她毅然转身,进入了演艺圈,结果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经典《罗马假日》。还有曾经的奥运冠军——刘翔,原本是一名跳远运动员,在准确的判断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之后,毅然决定将跨栏当做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如果这两个人未正确选择努力方向,那结果可能会是天壤之别。

让生命绽放光彩还要保持自我,“苏世独立,横而不流”。陶渊明一生爱菊——花之君子,在万物凋零之秋与百花争艳之春中,菊几千年从未改变,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花期——秋季。不与群芳争艳,只愿保持本色。陶渊明种了大半辈子的地,有官不做,有钱不要,那他要什么呢?他只奢求即读便会,即饮辄醉,即著定悦。哪怕是家徒四壁,箪瓢屡空,他也能晏如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只愿坚守本心,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田园派诗人,留芳千古。

让生命之花绽放光彩 篇6

——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太和县三堂中心小学:李登海

司华权

内容摘要: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真的做了教师的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

关键词: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引路人。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合格的教师才能塑造出合格的学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呢?我认为:

一、爱学生

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所以教师要真正实意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只有内心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才会事事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取得点滴成绩时投去赞许的眼光,同时教师的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是增强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教师尊重学生,爱学生,不仅意味着最终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提高教育的功效,也还意味着教师能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我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既统一严格要求,又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程度、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

记得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爱学生是对老师最最基本的要求。老师爱学生,可以弥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不足,使教师的影响长

久地保存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还要爱学生。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我还抽时间给学生谈心、交流,和学生共同活动,缩短了师生距离。由于我爱学生,关心学生,处理问题及时,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所以,学生就信任我,喜欢我,也喜欢上我的课。热爱学生,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既统一严格要求,又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程度、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一个教师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使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使学生能健康活泼的成长,是自己最大的成功和欣慰。只有这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做一个人民教师的乐趣。

二、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

“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献身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高精神境界。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看成是教师的最高美德。干一行,爱一行,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服从领导,不打折扣,认真、圆满完成学校领-导教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中,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时处处对自己严格要求,查找不足,及时纠正,对别人的缺点,则尽量宽容。

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灵魂。除了父母,教师是学生相处时间最

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做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里宁有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注意教师形象,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形象、和谐的氛围,才能不愧为人民教师的称号。

三、具有广博的知识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德,指道德、品行、思想品质。作为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高深的学识和高尚的情操。我认为:做一个现代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还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做一位教师,如果仅有工作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在工作中,虚心向有老教师学习、请教,取长补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知识无止境。

在我的工作中,我注意从各个方面来充实自己。如:参加教研室的课改专题培训,参加学历提高,学习网络知识等。使自己能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跟上课改的步伐。当前,课改的号叫已经吹响。我们只有实事求是的学习,提高,才能使教育再永葆青春的光彩。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时时以育人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好自己的人格,处处为人师表。要认真钻研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关心现代信息,要打破门户之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博取众长,使自己的常识专精博览,以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为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怎样让职教的课堂绽放光彩 篇7

关键词:教育心态,教学方法,教学技能

随着国家政策对中职教育的一再倾斜,怎样搞好中职教育,怎样让中职的课堂更有效成了当下中职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我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新课程改革首要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必须利用好每一堂课,尽量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有价值。

众里寻她千百度

小的时候我看过一部由李保田主演的电视剧———《师魂》,写的是职业中学的一名男教师如何培养性格迥异,爱好不同的学生走上自己理想的人生之路的故事。具体的情节我已记得不很清楚,但有一幕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当班内的学生在高三面临就业的困扰时,家长的担忧、学生过度的沮丧、社会的不信任,让这个五尺高的男子汉彻夜不眠,在自己屋里来回踱步,不停地吸烟,不时地去盯看墙上那一条醒目的条幅———“爱是教育的基础”。儿时的我只是羡慕,这群孩子真幸运能拥有这样理解学生支持学生的老师,我怎么就没这样好的运气。如今自己也加入了这个行列,起初,看到同班同学下海从商,开着自己的小车,创建自己的公司,个个飞黄腾达。自认为当年的我比他们强,我苦闷、我沮丧、我彷徨……

可就在我校的一次“我能成功,我能成才”的演讲中,学生的一席话刺痛了我,同时也完全改变了我。同学们发自肺腑的语言:“我们有着与太中二中学生一样的追求,我们有着与他们一样的梦想,我们同样渴望成功,同样需要鲜花和掌声,懵懂的我们缺少努力,逐渐成为被爱遗忘的角落,成为优秀者的陪读。可我们不甘心,今天我们来到职中,同样是为了我们儿时的梦,给我们阳光我们同样会灿烂,请相信我们,我们一定能成功,我们一定能成才。”面对一张张真诚的脸,一双双渴求的眼睛,我豁然开朗,我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了!我明白自己不该再羡慕———为了儿时的羡慕。

为伊消得人憔悴

“朝近旭日,夜伴青灯”唯如此才能承载起学生的厚望。

初接课九班时,面对39张陌生的脸,心想:“从来没有绘画基础,三年后,他们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吗?”39人中,27名是女生,12名是男生,女生大大咧咧,男生文质彬彬。“我该怎么办?怎么办?”一次次地我问着自己。

一双手,一颗心,一片天。我从信心开始着手,记得在刚入学时,在选举班干部时,踊跃参加的都是女生,我坐在最后,我注意到,我的旁边有一个从进班就未说过一句话的一个男孩,当时我轻轻的拍了拍他的肩膀,给他使了个眼神,男孩勇敢的走上讲台,在地理课代表后面填上了自己的名字“武英杰”。他在就职演说中提到:“我感谢老师,感谢老师对我的鼓舞,对我的支持,我相信自己会是一个合格的课代表。”2007年1月20日是我省艺术类考生的专业测试时间,孩子们是第一次大考,心理素质很差,为了他们能有一个良好的备考心理,我提前2天去了太原,一一做了谈心。1月19日早上5点,我们出发了,42人分成5组,先坐502路,再转903路,每一组到达一个车站点就发短信汇报,12点15分我们终于安全到达榆次,找旅馆,安排食宿,检查复习情况,检查就寝情况,转眼已到晚上11点,倒床就睡。

一双辛勤的手,一颗无私的心,我伴着学生一路走来。在今年的高考中,我班10人达一本线,2人达2本线。记得有一个学生发来一条短信:“老师,您还记得吗?当初我好怕自己考不上,考不上爸爸就不让我上了,让我赚钱回家娶媳妇。”您说:“考不上补习,老师相信你能行,媳妇老师给你娶。”为了您的这句话,我拼命了,今天,我已是天津科技大学的一名学生,可我要说:“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老师,谢谢您!”老师的收获是什么?这一条条短信就是我们的收获。

“朝近旭日,夜伴青灯”又何止是我,早晨宿舍的灯还亮着的时候,操场就有陪学生练声的老师;晚上万家灯火合家守护在一起谈笑风生时,还有坐在画室一动不动为自己学生做模特的老师,为了不影响课程的进度,明天就要做新娘了,今天还要守护在讲台上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年过半百,疾病缠身他们依然一刻也不离那个三尺讲台……往日我的师长,今日我的同行,何尝不是在亲身实践着那条条幅,何尝不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的诠释这份伟大的职业,塑造着这伟大的师魂。

世界上最朴实的形象是土地,它不需要任何装饰,永远是那样浑厚博大,那样质朴自然,在浩瀚的天空下,坦坦荡荡,襟怀磊落,静静地承载着一切,默默地哺育着一切,不思回报地奉献着一切。我们的老师何尝不是?

讲台不是摇钱树,不是功名床,但它足以展现伟大的真正意义。今日选择了它,我无怨无悔。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做老师容易但做一个好老师却很难,尤其是职业中学的老师那就更难。我们有着和其它重点、普高老师同样的学历,我们有着和他们相同的梦想与追求,但我们所面对的孩子却不一样。我们的学生发展不平衡,我们的学生各种习惯不好……在我们这个行当里讲求“教学相长”,当我面对课堂上自己精心设置的问题,学生看着只是愣愣的发呆时,当我对课文讲解自鸣得意,想让他们和我一起共赏,而他们却坐那儿默默无语毫无表情时,我真想大哭一场,我真想拂袖而去。

俗话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我不服输,我仔细揣摩着学生的情况,做学生问卷调查,征求学生的意见,仔细分析自己的课堂结构,研究教学内容,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渐渐的我明白了。

我长的不漂亮,但我很爱美,每天我都要把自己打扮的精精神神,利利落落,满脸堆笑走上讲台,因为我的学生喜欢青春、朝气、有活力的老师。

我的学生大都已经超过18岁,但在我的课堂,我只称呼他们:“孩子”。每当课上,我一呼出:“孩子们!”他们都会满脸微笑,神采奕奕。我知道,他们虽个子高但心灵却很脆弱,虽然只是三个字,但他们找到了依赖,他们找到了呵护,他们需要老师一点点帮助,帮他们走好自己的路,选择好自己的位置。

人们常说:“语文课很枯燥,讲来讲去都是一个样。”我从来不这样认为,同样的语文教材,我们可以不同的处理手段。记得讲《罗米欧与朱丽叶》一课时,我让同学们把它排成自己的话剧,台词必须背会。几千字的课文,我满以为一天之内,学生肯定不会完成,只当作一个玩笑算了。第二天,我夹着书准备上课时,一个学生气喘吁吁的跑过来对我说:“老师快走,他们都准备好了。”话剧开演了,看到他们拿床单做的服饰,拿头巾和橡皮筋做的头饰,有长剑木棒,还有拿纸板做的坟墓,学生流利的台词,丰富的表情,逼真的动作,特别是庞大的阵容,班内近20人参加了这个话剧,演出后,我深深地给孩子们鞠了一躬,庆祝他们完美的演出。再讲罗素的《人为什么活着》时,课文不长,我让他们反复诵读,当堂背诵,并说出自己为什么活着。这样不仅让他们记住名人名言,而且领悟其中的内涵,并提升了自己的价值观。讲《雷雨》时,我让学生以周平对四凤的爱情与周冲对四凤的爱情为例,讨论哪种爱情更可贵更有价值?我们该如何把握自己的爱情?让课堂内容进入学生的心灵,真正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加以渗透,改变他们,这便是我的课堂。

语文,让生命绽放光彩 篇8

我想,作为传承人类几千年文化的语文,作为记录人类丰富情感的语文,完全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懂得珍惜生命、爱护生命。语文,应该可以通过它特定的美促使学生生命的发展,使生命绽放应有光彩。这些,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使命和责任。以下是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的粗浅思考,

一、在教学的动态生成中培养生命的平等、尊重与创新意识

几千年的师道尊严的观念曾经使教师在课堂上有绝对的权威,而受高考和应试教育影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也使得语文课变成了一言堂。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人的心灵犹如花瓶一般精致而脆弱,正在成长的学生的心灵更是敏感而脆弱,教师不经意的言行也许就会对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我们曾经为某些教师挽救了后进的学生而高兴,我们必须承认,正是这些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宽容填平了所谓的代沟,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生命是丰富的,答案是多彩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雪化了”变成“春天”而遭到教师无情批评的事应该越来越少。

很多专家认为,语文课堂应该呈现生命态,具有创生性。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就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动态生成。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充分肯定学生的个体发现。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的个体生命的自由和尊严应该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充分的保证。

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在备课中未曾注意或者未曾深入思考的内容,往往会在学生的探讨中得到新的感悟,这正是动态生成教学的师生相长的表现,正是动态生成教学的体现。尊重、宽容学生,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感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尊严得到保护,学生的成就感得以加强,加上教师的尊重和宽容的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学生自然树立了生命必须的平等、尊重等意识。

二、在理解作者思想中欣赏生命的仁爱和张力

读书,与其说是和文字打交道,不如说是和作者的心灵对话。有一个人问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好的诗,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请你走进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在深夜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心挖掘一个心的答复。”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正是作者的内心寄托于文字的产物。我们在《报任安书》中读到忍辱负重与为实现理想的不屈意志,在《我与地坛》中读到超脱生死的从容和坚毅,在《(呐喊)自序》中看到作者对民族深沉而不避讳病痛的真爱,在《我为什么而活着》中读到对人类的拳拳关爱……这些作者,以他们不屈的意志、深刻的思想、悲天悯人的情怀让后人缅怀,让后人景仰。他们以自身的经历诠释了生命的含义。

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获金奖的汤国来老师上的《将进酒》可以说是典范。汤国来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组问题:李白劝谁喝酒?李白劝他们怎样喝酒?为何如此劝人狂饮?如何理解“但愿长醉不愿醒”?哪句话是李白真心的想法?设计的问题直接指向作者的精神世界,重视情感的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生命的理解。

其实,无论是作者的深情款款的叙述,还是愤世嫉俗的抗争;无论是悲凉、颓废的低沉,还是狂放不羁的洒脱,在所有的表面情感的背后,都隐藏着作者深沉而炽热的爱。可以说,没有作者对世界的爱,就没有作者的忧愤、欢乐、洒脱、执著等具体的情怀。语文教学就是透过语言文字,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精神世界的过程,让学生在与作者的对话中,丰富情感,增长见识,培养仁爱胸怀,增强生命张力。

三、在分析文学形象中体验生命的厚重和丰盈

古今中外的文学巨匠留下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文学形象,而这些形态万千的文学形象以他们永恒的魅力向我们阐释着生命。坚强的保尔,纯美的翠翠,刚烈的杜十娘,逼上梁山的林冲,爱财如命的葛朗台……这些形象丰富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如果仅是满足于人物形象的性格分析,只能培养肤浅的好恶观念。要想使文学形象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教师不能满足于对人物形象的表面分析,更应该探寻人物的心路历程。

比如阿Q,学生对他的精神胜利法是很容易把握的,对他精神上的麻木和它映射的人性的弱点通过教师的一定的引导也容易理解。但我们更应该去探讨阿Q性格形成的原因。只有把阿Q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他的痛苦和麻木,抗争和无奈,愚昧和狡猾,能干和无家可归,“正气”和欺软怕硬……才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只有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才能脱出仅限于对阿Q性格的批判,而从更高的层面来观照个人生命和社会的关系,才明白个体生命的可悲和可敬,才对生命中的美和丑有更清楚的认识,对生命的存在有更深入的认识。

又如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小说的最后当她重见到女友的时候,“她的脸上显出了微笑,因为它感到一种足以自豪的、甜美的快乐”。这时玛蒂尔德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应该说她是幸福的。是什么让玛蒂尔德有了这样大的变化?它最本质的变化是什么?你怎样理解她的“自豪、甜美的快乐”?可能学生因为认识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回答,但我相信,生活的磨炼、直面生活的勇气、负责的态度以及对幸福含义的理解等内容在这样的对人物生命心理历程的讨论过程中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他们在以后的日子中时时想到,时时思考。

古今中外名著中的形象无论美丑还是善恶,无论是可笑可恨还是可敬可佩,他们以各自独特的存在让我们明白生命是如此丰盈又如此厚重。

四、在品味语言文字中感悟生命的魅力和力量

语文不仅以文学形象让我们看到生命的丰富和精彩,还以语言文字昭示生命的魅力和力量。语文,以它美丽和充满智慧力量的文字激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朱自清先生的“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表现了荷花的纯美和神韵,鲁迅先生的“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在看似重复的描述中透出冷峻和决绝,史铁生先生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他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让人在冷静中深思生命的本真、坦然……”这些作家以他们的文字给人们以智慧和力量。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不断诵读,在诵读中体悟,在思考中深入。语言文字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思想、习惯……文字本身的魅力无穷,教师应该在诵读和理解的相互作用下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生命力,加深对生命的另一层面理解。

五、在学生的纵向评价中促进生命的发展和突破

按多元智力理论,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而每个人的善长又都是不同的。同理,在语文学习中也存在这种情况。即使在同一方面的不同点上学生的程度也可能是不同的。比如,同样是阅读,有的人善于现代文的分析,有的人却善于古诗文;同样是现代文,有的人对小说有很强的解读能力,有的人可能对散文更喜欢、更擅长。

教育是让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长足的发展。学生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是动态发展的,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特长,都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笔者几年前写过一篇论文,题为《立体展示,多面评价》,让学生分小组定期对每人的“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表现加以记录,从纵向动态的评价中肯定自己的进步,从而促进其学习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在个体生命具有成就感与荣誉感的前提下,学生的内动力得以加强,每次的交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这样动态的评价,最终达到某一局限的突破,实现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体生命的完善。

把语文学习当成是绽放学生个体生命光彩的途径,是一种理念。语文有这个条件,也有这个责任。只要我们在思想上有这种认识,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将异彩纷呈,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处处显示生命的美丽、智慧,显示生命的勃勃生机。更相信,经过这样的语文学习的学生,他们是懂得生命的,懂得尊重、爱階、敬畏生命的,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

让生命绽放光彩小学生作文 篇9

是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战胜了挫折?是谁,在人生的道路上,用毅力架起了一座通往生命的桥梁?是谁,与命运之神争了整整87载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又是谁,在无边无际的黑暗深渊里执着的追求阳光,终于踏出了一条光明之路?她,就是海伦·凯勒。她是一个盲聋哑女孩,当翻开她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更多记录了她与病魔作斗争,并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启发人们要勇敢、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珍惜自己的生命,让生命绽放光彩。

1880年,小海伦才一周岁,却经历了失去光明的痛苦,但她渴望光明为了光明。在沙利文小姐的帮助下,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竟打破了无边的黑暗和死寂,学会了五种语言,最后又毕业于哈佛大学,绽放了生命的辉煌。手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阅读着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想象着那常人无法做到的那一幕一幕,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被她震撼着,我真不感相信这位身处残疾的人,竟然有如此大的成就!

当我再一次细细品读这一本书时,仿佛看见了海伦正坐在书桌前,翻开桌上的书,一遍又一遍地摸着书中的盲文,就连自己把手都给磨破了她也不管,鲜血从指尖流了出来,染红了书,可小海伦却似乎感觉不到丝毫疼痛,依然如饥似渴地摸呀摸呀……她把学习比做攀登奇山险峰,跌倒了再爬上去,每得到一点进步,就有一份鼓舞,逐渐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直到璀璨的云端、蓝天的深处、希望的顶峰!这些知识,像一道道彩虹,点亮了海伦心中的灯,照亮了她的内心世界,也架起了海伦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她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真心感受到了这个美妙的世界。她明白了世界是丰富的`,是宽大的;她更明白了如何寻找光明和幸福……海伦笑了,她明白,自己从来不被世界抛弃,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世界。,海伦·凯勒做到了一个正常人难以做到的甚至无法做到的事!读着读着,我心中不知多少次暗暗竖起了大拇指,我欣赏着感受着她那乐观向上、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情怀。

上一篇:实习总结护士下一篇:万峪中心学校安全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