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命课堂研究

2024-09-15

构建生命课堂研究(共12篇)

构建生命课堂研究 篇1

在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拓宽课程教学的维度,可以以课本中谈到的一些内容为依托引入一些值得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话题,或者是引入一些和教学主题相关的内容拓展。这会让学生更加全面而立体地认识这门学科,会让学生对于理论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认知,也会让学生以科学理论为依据来加深对于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在生物课程的讲授中构建生命课堂不仅有着很大的操作空间与理论支撑,这种教学方式也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认知范畴,会让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理解与认识科学,形成对于生命的更立体的认识。

一、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生物课程中的不少教学内容都可以作为展开对于学生的生命教育的有效素材,课本中谈到的很多生物学技术以及一些技术在医学或者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使用问题等,这些内容中仍然存在很多有争议的问题,而在这些内容的探讨中往往可以一定程度地揭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还并不全面,学生的认知层面也还没有到达可以完全理解生活的意义的阶段。而课本中的一些内容,以及以这些内容为延伸所产生的一些探讨话题,则能够很大程度给予学生引导,让学生以正确的方式理解与看待生命,进而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教师要多引入一些值得探究的学习案例,在这些案例的分析中来让学生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越来越丰富,这才是生命课堂构建过程中应当产生的教学效果。比如,在给学生讲到生命繁殖的相关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延伸的一个话题展开探讨,教师可带领学生讨论“试管婴儿”的问题。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斯·布朗今年已经快30岁了,她像成千上万的普通人一样过着平淡的生活,若干年后的今天,体外受精方式产生的婴儿已超100万,教师可以引发学生讨论这些技术背后可能引发的道德伦理问题:如“代孕”生子后产生的法律和道德问题,捐精者后代中的兄妹恋情,以及冷冻胚胎在父母离异后该如何处理等等。这些都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在思考和分析这些问题时其实也是对于生命认知的一种拓宽,是对于自身的认知范畴的一种延伸。教师要善于结合这样的教学内容来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对于知识背后涵盖的一些社会问题,尤其是对于生命价值的探讨展开研究,这才是生命课堂构建的有效方式。

二、让学生懂得平等的对待生命

生命教育在实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懂得平等对待生命,这是学生基本道德观念的一种构建。不少学生都缺乏这样的意识,一些错误观念的留存会让他们对于生命的价值在理解上存在偏差。这些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可能短期来看还没有太明显的影响,但是长远来看却会给学生今后的人生历程带来一定程度的障碍。在构建生命课堂时教师一定要对于这一点加以重视,要透过一些典型内容的教学来让学生对于生命对待的方式形成正确的认知,尤其是要培养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的意识,这一点有着很重要的教学实践意义。

在给学生讲到“基因工程”时我们谈到了这样的话题:遗传学在为人类攻克医学难题时也会在道德、伦理、法律方面带来严重问题。一旦个人遗传密码被破译或者记录在案,那些有基因缺陷的人将遭到歧视。比如:美国某铁路公司从部分雇员身上采集血样进行基因缺陷检测,这种把基因检测结果作为招募人员的基础,美国公平就业委员会将这家公司告上法庭,认为这种做法违反了美国残疾人法案,应该立即禁止。教师可以引发学生讨论材料中的公司的不当做法,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在哪里,以这种方式来构建学生对于生命平等的基本认知。这种观念的形成非常重要,正确的思想意识才会让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道德观念。

三、采取人性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在生命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还可以采取一些人性化的教学评价方式,这对于学生积极全面的发展有着非常正面的教学意义。很多高中都在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素质教育真正在实践上还并没有充分得到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一点可以结合教学评价来加以实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时标准要更多元,要采取人性化的教学评价策略。不能简单地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甚至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级,这都是极不合适的评价模式。教师要看到学生在过程中的学习表现,比如,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思路上是否有创新,对于问题研究是否深入,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等,这些都应当在评价标准中。只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这也是生命课堂构建时应当有的一个教学标准。

在传统教学中评价的作用主要是比较学生(如依据能力划分学生等级,突出谁最聪明或最有能力)。在这种评价下的学生产生不可取的动机信念的行为与日俱增,沉湎于消极逃避的行为。学生处于高度焦虑的状态,而生命课堂所要构建的评价要降低“比较”的功能,突出评价所产生的“帮助”的功能,让评价传递的信息是强调自我提高、技能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这样的评价方式才能够给予学生更多辅助和积极正面的引导。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评价策略,以积极正面的评价来发挥评价内容“帮助”的功能,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法制。

总之,高中生物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为依托引入一些值得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关于生命的话题,引入一些值得探究的学习案例,让学生对于生命形成正确的认知,采取一些人性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从而构建有效的生命课堂。

摘要:在生物课程的讲授中构建生命课堂不仅有着很大的操作空间与理论支撑,也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认知范畴,会让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理解与认识科学和生命。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懂得平等对待生命,采取人性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关键词:高中,生物,构建,生命课堂

参考文献

[1]晁丽强.高中生物分层导学案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陆丽萍.苏州蚕文化背景下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D].苏州大学2009

[3]呼小明.新课程推进中高中生物教师适应状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4]何国华.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

[5]陈晓敏.微课程在高中生物课堂的应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

构建生命课堂研究 篇2

一、整体目标

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引领和推进课堂教学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把“爱学生、尊重学生、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作为教学改革的主线,构建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生命课堂,从而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通过生命课堂的构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建设性作用。

二、改进原则

1、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的统一。

传统的教育教学,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不去关注教师的成长,简单僵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厌学,更让教师厌教。高效生命课堂的模式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模式,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真正实现学学相长,教学相长,教教相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通过改变教与学的关系,解放和发展课堂生产力,新课堂的教与学的关系遵循以下八项原则,即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以学评教;学者也教,教者也学;教为不教,教学相长。用这样的原则调整我们的课堂结构就会真正确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

3、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的统一。

新课堂的教育教学实践会生成大量的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我们破解了,教育教学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我们提倡问题即课题,把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梳理和提炼就会形成研究课题,这样就实现了教育与科研的统一。

三、实施措施

1、树立生命课堂教学理念。

“生命课堂”是以尊重学生生命为前提,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互动交流活动,充分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让每名学生都自由而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努力为中小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的全新教育理念。生命课堂的本质特征有以下三点:

一是人文性。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旅途中充满生命成长的过程。生命课堂认为,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教育就是不断开发这种潜能,引导生命主动发展和健康成长,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生命课堂中,师生作为生动活泼的、完整的人,以知识为中介,以情感为纽带,在师生交往互动中,触动彼此的心灵,实现着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养成,实现着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真正价值。

二是动态性。课堂教学情景是一个极为动态生成的变化过程。从生命的角度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情感体验和智慧综合生成过程。与“知识课堂”相比,“生命课堂”是师生发挥创造才能,生成课程和智慧,感受生命尊严与快乐的历程,实现着学生全面发展的主动建构。

三是和谐性。“生命课堂”强调民主和谐。在生命课堂中,学生是真正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沟通者、引导者、参与者、意义建构者。教师不再是“话语的霸权者”,师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和探究的主题平等交流,相互切磋,和谐相处,不断进取,共同完成智慧的生成和品质的提高。

2、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生命课堂教学中,教师备课时需要围绕学生的发展需要策划学生的预习、小组合作交流和课堂展示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愉悦地获取知识,经历过程性体验,感悟思想方法,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交往互动中,激扬生命的活力。教师在上课时要做到“适时登场”和“主动撤离”,要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和组织小组学习活动、调控课堂教学节奏、适度追问和评价学习情况、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上发挥主导作用。生命课堂教学倡导“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本学期教案备课流程按以下格式进行:习旧引新,明确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提升;练习反馈,达标检测;课堂总结,自我评价。

3、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生命课堂”坚持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坚持自主学习在前,抓好预习(前置性学习)的落实,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与思考,作为自己在小组学习和课堂探究学习中自己进取的目标。“生命课堂”倡导学会学习,积极主动,养成习惯,积累成功,乐于进取。

4、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生命课堂”要求教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宽容、尊重、理解、信任、沟通、关爱的课堂文化。让学生愉悦地展开学习生活,张扬个性,有幸福的学习生活。

5、构建生命课堂的基本操作体系。

“生命课堂”是一种由“知识定位”到“生命定位”的课堂教学转型,它和所有事物的发展一样,仍然有基本的操作规律可循。我们感到它不是对我们现有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对教学的调整、完善和发展。“生命课堂”是快乐高效课堂的底色,离我们近年来所进行的快乐高效课堂建设不是很远而是很近。课堂教学的改革过程,正是教师在“趣、实、活、新”四字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这四个字可以视为教学的“四维”。

所谓“趣”,就是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培养学生的持久兴趣,让学生有良好的心理体验,教学就是让学生学得高兴。

所谓“实”, 就是做博学的老师。教给学生有价值的知识和智慧,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教学就是让学生有真真切切的成长。

所谓“活” ,就是做智慧的老师。教学就是“活教”与“活学”。教学是依照学情和时空推进的激活思维,浸润生命的历程。

“生命课堂”的构建 篇3

关键词:传统课堂;生命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52-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学校课堂形态的变革,即从过去单一重视知识的课堂向更加重视师生构成的生命共同体的“生命课堂”发展。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任务,教学过程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将教学内容机械地、程序化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课堂成为埋没教师和学生个性、限制教师和学生生命活力绽放的地方。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片面强调认知,以知识为本位,偏离了课堂教学的本来意义,背弃了教育的宗旨。它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使传统教学视为最重要之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地实现。传统课堂教学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要我们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把传统课堂教学转变为“生命课堂”。实现课堂形态的转变。

一、“生命课堂”的内涵

虽然人们在逐渐认同“生命课堂”,但研究“生命课堂”首先要对“生命课堂”给予一个科学的概述。对于这个问题,就目前的研究者来说很难达成共识,至于要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更是见仁见智。其实,“生命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和发展的概念,对于“生命课堂”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和生命的认识的深入而不断深化。首先,“生命课堂”的提出是以关怀人和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本质区别,体现了以人为本。其次,“‘生命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而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课堂教学中的人包括教师和学生。在以往的有关生命课堂的研究中只关注学生生命及学生的发展。而忽略了教师,教师也需要发展,而且教师发展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实际上课堂中的生命是由教师和学生构成的生命共同体,课堂中的发展是师生共同和谐的发展。根据以上两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生命课堂”:“生命课堂”是指以师生共同的生命活动和生命交往为基础,以师生共同和谐的发展和生命价值弘扬为目标的课堂教学。“生命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人文性

“生命课堂”以人为本,关注师生生命,以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在“生命课堂”中师生作为完整的人,包括“有认知的、情感的、道德的、审美的、有直觉的,也有理性的,也有实证的,这些经验形成一个统一体”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进行着面对面的相遇和交流,分别向对方真诚地展现着完整的自己,在互动的交往过程中触动着彼此的心灵,实现着真正的教育,反映了当代教育哲学对客观知识的崇尚转向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体现了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文主义理念,实现了教育的人文回归。

(二)动态性

课堂情境极为复杂,而课堂情节又是转瞬即逝的。课堂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的状态,师生两次不能踏人同一个课堂,“从生命的角度来看,每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课堂不是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面对课堂教学时空的变化、学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课堂教学其他因素的变化。“生命课堂”重视教师教学智慧的充分运用。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最佳的发展。在教学目标上,“生命课堂”的教学目标既是预设性目标,更是生成性目标,它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点,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去完成预设好的教案,而是同学生一同探讨、一同分享、一同创造,共同经历一段美好的生命历程;在教学内容上,“生命课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示例,通过课堂这个载体、教室这个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学科和教材以外的外部世界,通过“有字的书”把学生的兴趣引向外部广阔世界这一“无字的书”,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学习变成时空无限的课外学习和终身学习;在教学过程上,“生命课堂”倡导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师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是激励欣赏、充满期待的过程;是师生心灵沟通、情感交融的过程。

(三)和谐性

“生命课堂”中的师生作为生命共同体,他们的权利和地位是平等的,师生之间没有壁垒森严的藩篱,他们可以平等地进行对话,能够相互尊重、坦诚相待、共同合作,充分享受课堂带来的快乐。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来说,只有他们的权利和地位真正平等时,他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生命课堂”的和谐带来了师生的全面发展,师生的全面发展又促进了“生命课堂”的和谐共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生命课堂”应是师生的生命共同体。在“生命课堂”中师生不仅能够学习与生成知识,提高智能,最根本的是师生生命价值能够得到全面体现,心灵得到丰富和发展,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发展能力与展示智慧、交融情意与养育人性的殿堂,成为师生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是教师和学生想往而又感到快乐的地方。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态,更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

二、“生命课堂”的构建

从“生命课堂”的实现来说,影响“生命课堂”构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的因素是最关键的。

(一)教师要更新课堂教学价值观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课堂中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的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人是世界上最具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忽视了教师是一个具有多种需要和能力、具有发展性的人,忽视了学生是最具生机与活力,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其结果最终导致了课堂教学功能的异化,把重心转向了知识、手段等一些外在因素,而遗忘了人的生命本身。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到课堂中人的地位和生命的价值,确立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取向,尊重生命的完整性、独特性。

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生命的完整性。人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是情感、理智、信念等多个要素的和谐统一。在参加活动时也是以完整的形式投入的。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都期望自己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特别是处在生命成长关键期的学生更是如此。所以,构建“生命课堂”,教师要关注生命的完整性,使自身和学生在身心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取代,具有独特性的,“生命课堂”应使各种类型的人都能得到发展,激励个性的张扬,不以一个标准要求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教师要在尊重生命独特性的基础上,设计有弹性的课堂教学计划。

(二)教师要努力成为批判反思型教师

批判反思具有内在的思想性,它基于公正、公平和同情的价值观。批判反思型教师能够通过提供积极的怀疑主义的模式活化自己的课堂,可以公开自己的思考过程,引起讨论,使课堂教学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和刺激性。批判反思型教师在对学生的质疑进行富有感情的解释时创造了一种情感氛围,它会使人认为接受变化和冒失败之险是很有价值的。对批判反思型教师来说,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形成解释性话语的“阐释者”,而不是构建权威性话语的“立法者”,学生处在一个与教师平等的对话者的角色上,在与教师的共同探讨中共同发展。在努力成为批判反思型教师的过程中,教师特别要通过邀请学生来批判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向学生表明对这些批评很感激而且能够郑重地对待这些批评,这样才能打破传统的权力机制和师生关系,有助于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三)创建民主的课堂

“生命课堂”离不开民主的课堂。民主的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停止有权威的讲话,或假装和学生完全一样;民主的课堂教学不是通过创造一种知识相对主义的自由竞争氛围,让所有的事情都各行其是,从而使得学生一片迷惑,教师放弃判断学生行为价值的责任。民主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努力去创造条件,在这些条件下,所有的人(包括教师自己)都可以发言,而所有的声音都会被人聆听,课堂对真实的交谈是开放的。在民主的课堂中,教师要让教育回归智慧。回归生活,回归人文;在民主的课堂中,教师更要呵护学生的童心,唤醒学生的智慧,激励学生的志向,期待着学生本色的回归,激励学生的自信。

构建生命课堂研究 篇4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有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认为教师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需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习就可以了。殊不知,在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习惯,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个性发展受到束缚,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低的情况出现。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要将课堂的主导地位交还于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找到自我,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认可,才能逐渐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例如,教师在讲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的时候,不要只是简单地讲一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公式,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相关定义和公式,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研究这些知识。教师可以提出关键问题,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给每个小组一个可以拼装的长方体模型和一个正方体模型,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共同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了解,发现有问题做出纠正或给予帮助。最后,由每个小组派代表公布本小组的讨论结果,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再由教师带领全体学生总结出最佳结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现自己的个性。

二、巧用情境教学法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视频、语言、音乐、符号等为学生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教师所设计的情境要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学习相关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有关超市商品价格的照片,然后问学生“会不会经常去逛超市,和家长去超市购物之后会不会计算所选商品的总价格”等问题,这样,就将学生带入到生活情境当中,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进而对数学这门学科更加感兴趣。

三、明确教学目标

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的价值观。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三角形”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钢架桥、起重机、埃及金字塔等物体,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要设计成三角形,这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索三角形的特性。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还可以让学生学会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讲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千克与克”的时候,可以引入这样一个故事:某地发生7.5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现在要进行爱心捐赠活动,要向灾区捐赠一些粮食,假如共有灾民2000户,每家需要粮食50千克,那可以怎样捐助呢?学生了解到这样一个事情,就会积极进行这样的思考:灾区有难,我们要献爱心,千克是什么单位,每个学生又可以捐出多少千克的粮食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关于千克和克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让这节课更加有意义。

四、增强语言的趣味性

有的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语言单调乏味,没有活力,课堂气氛严肃凝重,甚至是死气沉沉,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风趣、幽默、滑稽的语言来讲课,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还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让学生喜欢上老师和老师所讲的课程,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

五、结束语

构建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个体差异,积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活泼灵动、富有生机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于正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管窥[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

[2]王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

构建生命课堂心得体会 篇5

关注学生情感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在数学课堂中,老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都有思想、有个性。因此,由老师和学生所构建的数学课堂应该充满生命的灵性、智慧的火花、情感的流动和价值的体现。叶澜教授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培养优秀的人才和有质量的生命是教育的天职,而有质量的生命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充满灵性和智慧。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分支,生命化应该是新课程的关注与目标,构建生命化的数学课堂尤显得重要。

教育教学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生长。教师是园丁,但园丁的作用不是把花草修养整齐,而是想办法让它百花争艳,让每一个学生的长处都得到发扬,让每一个学生短处都能转化为长处。概言之,就是要让所有的生命都自然、健康地生长。生本教育是真正把“人”当做“人”的教育,它承认生命的巨大潜能,承认人生来具有向上和向善发展的内驱力,并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得以充分、自主地发展。学生的潜能库一旦被打开,其潜能就会像滔滔江水一样涌出,生命的神奇也不断展现,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在许多生本实验学校所看到的课堂情景,足以证明这一点。小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时自信大方,语言畅达,观点新颖独到,智慧流光溢彩,那种口才和思辨能力连中学高年级学生都不一定比得上。生本教育正是让生命展现神奇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孩子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以情感为纽带,构建生命课堂,更好地尊重生命、体贴生命、扶持生命。从生命活动层面关照数学教学,强调学生的“真体验”,即“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验生活”,从而帮助学生认识人生,认识世界,提升自我的高雅情操。生命的课堂流淌着人性,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激情四射的时 候,学生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人文熏陶和感染。

关注生命 构建生态课堂 篇6

几年来,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生态课堂教育理论体系,积极探求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生态课堂教学机制的构建途径与规律,探索生态课堂下高中学生学习的规律、方法、技巧,积淀生态课堂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操作方案与教学案例,培养一批有具有现代教育理论素养与科研素质的教学骨干,努力实现课堂教学范式从单一“接受”到“创新”发展的转型,引领学生从传统的“小课堂”走向创新发展的“大课堂”,让学生真切体验到生命的尊严、创新的欢乐和超越的幸福,取得了显著成效。

1.整合了一批新模式

(1)“选择加特长”模式

基于学校校本、师本、生本,我们创生了“选择加特长”模式。所谓“选择”,即“三选择”:选择作业、选择考试、选择课程(新课程规定的自修课程)。所谓“特长”,即要求每一个学生“塑造一项特长”。教师对每章节的同一次作业分层要求为ABC三类,在数量、难度上对每道试题作出说明,教师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任意一类的选择:A类全部做完,B类做完三分之二,C类做完四分之一。这些选择实行固定与流动相结合,可以学情定期升级或降级。另外,要求每个学生在搞好文化课的同时,每人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门特长,唱歌、器乐、书法、绘画、文学、足球、武术、表演、演讲、小发明、舞蹈等,形成学校有特色,教师人人有专长,学生个个有特长。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对传统课堂模式的颠覆式改革:每堂课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师指导做到四明确:明确内容,明确时间,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先学后教”不是系统讲授,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拔,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由于学生通过自学已基本掌握了书上的知识,所以教师真正讲解的东西不是很多,课堂上能够省出很多的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这种模式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转变了师生的教和学的方式。

(3)“两本合一”模式

“两本合一”就是”把“教案本”与“作业本”让学生与教师同时共有,学校根据校本、师本、生本选订二合一的版本,教师不再用大量的时间抄来抄去的所谓的“教案”,统一教案,彻底打破教师利用教案唱戏演戏的玄机,撩开教师的神秘面纱,师生共享课堂、教学资源,共享学习过程的喜悦。这不是教师不再写教案,而是重点把时间与精力花费在专业知识的深度上、课程资源拓展的广度上,因为任何课堂教学形式都必须建立在教师的博学多识的基本前提上。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拥有备课本就是对教师的一种更高的要求,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改革。另外,教师与学生共同拥有同一个作业本,共同做作业,师生共同评价作业,不允许另外征订与大量印制课外作业。

(4)“社团活动式课堂”模式

“社团活动式课堂”是以学生参与社团的活动与经验为核心、以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松散、自发、盲目的社团活动的规范设计,明确教学目的和课程内容,将其纳入课程计划,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兴趣、才能、个性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课堂模式。

社团化课堂的开设不仅带来的教师角色的转变,使课本剧本化、课堂舞台化、教师导演化、学生演员化,开辟了全新的课堂。如社团将课堂建在社区、纪念馆、自然保护区、实践活动基地等,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求知成才、发展个性特长、探索人生价值、开展人际交往和文化娱乐活动等方面的需求,而且对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塑造力。

2.归纳了一批新课型

(1)“超市式”课型

把课堂变得如同超级市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注重探究性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建构,教师利用外部资源,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的环境,将有关知识呈现于眼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选取,并进行加工与整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当“导购员”的角色,这样的课原汁原味,保证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主探究。

(2)“切块组合式”课型

根据课堂实际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小组内分ABCD四个学生,全班分成四类。每组同类的学生则是同一学习任务的合作者,人人有专门研究的任务,全班所有学生既当教师,又当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得到充分体现。

(3)“情境再现式”课型

教师把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融合。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根据学生需要宜讲则讲,宜练则练,达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4)“擂台式”课型

根据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过程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个人擂台、小组擂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的氛围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赏识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勇于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这种“擂台式”课型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5)“现场操作式”课型

把课堂当作实验室、制作间,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那些适合动手做的内容,放手让学生去做一做,玩一玩,练一练,使学生在实践中产生问题,带着问题去实践,从而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理科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图片资料与其它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重视探究报告的撰写与交流,提倡报告形式的创新。在文科教学中,加强学生课堂阅读的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采取激情导入、鼓励质疑、讨论合作等办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同时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并充分利用课外学习的资源增强学生对学文科、用文科的意识。

3.磨出了一批新成果

用三年的时间一举成为全区教科研先进集体、全区教科研基地学校、全区学习型学校、杭州市教科研先进集体,师生发表获奖的总量实现了历史性的累积,已达1356篇,各级立项科研课题达177项,师生教科研的参与率与参与的积极性在跨越性地嬗变。学校在较短时间内的快速发展,得到了上级教研科研部门、区教育局、杭州市教科所的充分肯定。2006年杭州市高中物理课题研究教学成果评比活动中,学校物理组赵虎、张育琳两位教师指导的一项高中物理课题研究成果《水顶球与气悬球》荣获杭州市一等奖,该课题受到与会专家和教师的高度评价,向来自杭州地区的一百余名领导、专家、教师展示了学校的师生风采。在浙江省2006年高中物理实验展示与评选活动中,学校赵虎老师制作的《流体实验》荣获浙江省一等奖。

4.形成了一个新系统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环节的有效整合。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动态性,可以对教学进行调整,实行大课堂的联动,把课堂延伸至家庭和社会,体现了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同时可以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按教学需要作灵活的选择与组合。因此,构建生态课堂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动态持续性过程,运行中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交叉,相互作用,构建过程不断沿着设计、控制、改进的线路循环往复,形成一个持续循环系统。

时代呼唤生态课堂。由于对教育真谛的深度追寻以及教学价值观念的嬗变,迫使人们重新审视既有的教学模式,重构具有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知识、学生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振共生,整体提升。[e]

构建生命课堂研究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构建,快乐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利于学生发展的“乐园”, 积极思维, 快乐互动, 自由合作, 不知不觉掌握文化知识, 自然而然发展文化素养, 无拘无束张扬自我个性。但现状却是:学生课间快乐如精灵, 课上却留下沉闷和呆板。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学生在自己的乐园里失去了快乐?我不禁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认为起码存在着以下弊端:

原因一:为了完成预设的教程, 不愿意学生在课堂上出错, 变相鼓励, 学生亦步亦趋, 紧跟其后, 使他们渐渐地养成了墨守成规的习惯。

四十分钟的时间极其宝贵, 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 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至上”的教学观念, 使自己身不由己地“越位”, 成为语文课堂的中心, 主宰课堂, 左右学生。虽然也常常竭力“烘托”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更多的时候还是越俎代庖, 渐渐的, 导致学生失去了主动参与的机会, 丢失了主动参与的欲望。

原因二:为了追求答案的标准, 抑制了思维的广度;为了追求答案的完美, 长期的高要求遏制了大多数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讨论中, 我常运用延迟评价策略, “耐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其实是在等待, 等待与标准答案相吻合, 与完美答案接近的发言。然后, 教师追问:在这些同学的发言中, 谁最精彩?事实上那些最精彩的往往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学生身上, 久而久之, 更多的学生索性只在一旁观望, 兴趣越来越淡了。

原因三:繁芜的、刻板的课堂教学, 麻木了学生的心灵, 让孩子们丧失了自己的独特感悟。

或是空洞地说教, 或是机械地训练, 繁芜的课堂不仅消耗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更可怕的是消耗了他们对语文刻骨铭心的爱。只要一开始读书, 老师就会迫不及待地问:“懂得了什么, 体验到什么, 感悟到什么, 你是怎么体会到的?……”美其名曰, 为的是让孩子走进文本, 与文本产生心灵的对话, 怕的是孩子的阅读仅仅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当然, 采用这样的方式很有必要, 也少之不得。但若经常这样的追根究底, 学生只会恐惧, 只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何来快乐呢?

教给孩子知识是课堂追求的目标, 但是用什么样的方法传授知识却颇有讲究, 是让孩子乐学还是苦学?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 人应该“按自己的本性去生存。”孩子的本性是什么?那就是向往快乐, 追求快乐。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年龄特征的视角去关注和审视语文课堂, 在一个学生能接纳的、和谐的、支持性、开放性的空间里发展他们的语言, 语文课焉能不生机勃勃、充满快乐?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我给自己的课堂开了几剂药方。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 发现疗效不错, 他们又慢慢地喜欢上我的语文课了。

一、营造快乐, 建设一个体验的平台

语文课堂的快乐, 旨在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良好软环境, 让学生的人性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尽情释放、洒脱驰骋。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体验美,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预设精彩, 握手快乐。

语文课堂的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是目前新课程背景下关注的焦点, 也是当下语文教师困惑的问题之一, 为了让预设更好地为构建快乐课堂服务, 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组歌》中的《浪之歌》是一篇自读课文, 语言并不深奥, 我觉得这篇文章应注重诵读指导, 感受文章在用词和音韵上的美感, 此外为了加强学生的乐趣, 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完成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首散文诗中的“海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用“_______的浪”的方式给课文中的浪加一个修饰语。学生经过思考纷纷举手回答, 有的说是热情洋溢的浪;有的说是一往情深的浪;有的说是任性的浪;有的说是无比忠诚的浪;有的说是缠绵的浪;有的说是多情浪漫的浪;有的说是温柔善良的浪;也有的说是痴情的浪等。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许多, 也给学生们在诵读文本中带来无穷的快乐, 这就是课堂预设的功效。

所以我认为要建设快乐的生命课堂必须从课前预设开始的。教师进入文本层面越深, 越能营造快乐课堂。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只有学会了善于通过预设构建快乐, 才能逐渐走向日趋完美的、自然生发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一生准备一节课。如果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能备一切与课堂有关的主客观因素, 那么有什么样的快乐课堂不可以预设呢?

2、对话评价, 激发快乐。

课堂上, 师生平等对话, 交流互动, 在与文本的切磋对话中逐步走向深层的精神交流。这就要求教师用即时的评价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有问题随时提出, 有感受随时发表。同时运用因势利导的评价, 使学生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 从中生成能力、方法、习惯, 让快乐充斥着整个课堂。

教师关注主体的成功体验, 发挥教学“促进者”的作用, 运用艺术性的言语和热情、温和的神情、亲密无间的动作对其进行肯定和鼓励、指正和点拨, 使学生感受老师评价的真诚, 产生学习的兴趣、乐趣。教师鼓励多元、尊重个性、赏识性的评价, 创设出了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自由氛围, 学生有了安全感与自由感, 才能真正沐浴在充满快乐的课堂之中。

3、艺术渲染, 体验快乐。

艺术与学科之间本是融会贯通的。把美术、音乐、舞蹈、朗诵、赏读、摄影、表演等形式有机、适时地融入语文课堂, 对营造快乐的语文教学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绘画渲染:一个富有美术情趣的客观课堂环境, 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 全方位地熏陶感染学生, 从而使学生的审美心理得到更完整的培养。教师应依据课文内容, 大胆创设情景, 唤起孩子潜在的想象力, 一旦孩子们兴趣盎然, 就会“情动而辞发”。例如:在古诗词的教学中, 我们说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 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诗的意境, 才会让学生进入文本的快乐, 体验语文的真正乐趣。

(2) 音乐烘托:恰当、适时的音乐出现有助于学生调动内心的情绪, 使学生的情感和文本描绘的情境产生共鸣, 得到精神的洗礼。用音乐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和对语言美、情感美的体验能力。

此外, 舞蹈、朗诵等多种形式的艺术手段通过适机适时地与教学结合, 使学生如临其境, 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感悟人文, 在艺术的氛围中体验, 在艺术的体验中学习。

二、放飞快乐, 打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语文老师不是诗人, 但必须有诗情, 才能放飞学生的快乐。诗心自备, 睿智自生的快乐课堂, 它必将是充满爱心、充满激情的感悟课堂。语文教学的目的, 应该要让学生实践情趣——构建一个个丰富的情感世界, 开启一个个诗意的心扉。

1、营造诗意, 课堂因充满诗情而快乐。

情感是诗文的灵魂, 也是教育的灵魂。诗意的课堂应追寻文本、作者、教者、学者之间的多向情感交流。要实现这个交流, 老师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 用一颗童心去感悟, 去思考、去寻找文本与生活的联系, 拨动孩子们的心弦。诗文整合, “诗”是“文”的浓缩, “文”是“诗”的诠释, 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 诗文有效整合, 定能使各自的优势得到互补, 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语言信息量, 同时有助于学生产生深切的感悟从而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让诗语变成白话文, 让快乐融入课堂;让白话文变成诗, 让快乐邂逅课堂。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激情, 要想通过文本感动学生, 首先必须感动自己。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注入激情, 需要艺术, 需要师生共同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在这样的智力背景下, 才能将学生自然地引入语文学习的情境之中, 进入激情学习的状态, 让语文课堂充满开放性、随机性和不可预知性的生成性, 让学生充分地、个性化地感悟文本, 理解文本, 体验情感, 提升生命, 这样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语文课堂才会因充满诗情画意而更加快乐起来。

2、创设情韵, 课堂因华美而快乐。

语文的课堂是集聚了学识、智慧、创造、诗意于一体的缤纷花园。新编初中语文教材, 入选篇目包罗万象, 人文色彩极重。从内容看, 有诗家三百汉魏散文, 有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有百家争鸣元曲戏剧, 有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 有外国文豪的精粹文选。所有这些, 为我们在滚滚红尘、喧嚣闹世保留了一块洁净的绿色家园。

读一读作品字里行间的美趣, 塞北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是那样的凄美壮观;江南的江花胜火、江水如蓝, 又是这样的如诗如画。有“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夸张, 有“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的隐喻, 有“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的拟人, 有“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双关等等, 美轮美奂的文字, 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感动于其中每一词的精妙, 每一句的精彩, 每一作者的诚挚, 每一文本的动人。

我们说,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徜徉在民族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里, 流连在外来文化五彩缤纷的世界里, 让他们在语言上多些品味, 在情感上多些感动, 在形象上多些向往, 在思想上多些思考, 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快乐的课堂, 理想的课堂。

3、贴近生活, 课堂因情境再现而快乐。

“生活处处皆语文”, 从生活入手, 唤起学生的快乐体验, 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作者用精妙的文笔, 描绘了云南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如按常规的教学方式, 很难真正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云南的歌会》的很多教学先例是让学生体会云南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等特点, 感受少数民族特有的风情。我在教学时, 希望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解读, 引导学生不断探究:“沈从文为什么能把这样平常的事写得这么有意思”, 我抓住突破口:“意思”, 以“意思”为主线, 以“生命”为重心, 最后把文本的教学定位在“我们该如何活?”上, 让“语文”走进“生活”, 走进学生的心灵, 也让语文课堂变得更有趣味。

生活本精彩, 快乐无处不在。如果我们的语文课缺少了快乐, 那就是语文本色的迷失, 那就是语文教学的缺憾。追寻语文课的快乐, 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精彩、更丰富, 更有魅力;让我们的教者享受语文教学的快乐, 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感悟生命的真谛、生活的美丽。

三、畅想快乐, 归还一个真实的世界

尊重学生的文化, 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生态地创设适合他们文化发展的环境, 倾心营造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情景。

1、珍视内心, 感悟快乐。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就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生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 他们渴望走向原野, 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尽情释放、洒脱驰骋。语文课堂应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放飞自我, 大胆表达自我。

例如, 我在执教《土地的誓言》时, 在激情导入课文后, 让学生跟着我的时而激昂时而深沉的朗读走进文本, 通过我不断地指导与引领,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 渐渐感受到了“土地”的内涵。有的学生说, 这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有的学生说, 这是一块富有生机的土地;有的说, 这是一块热情神秘的土地等等。

总之, 学生通过朗读, 触摸了文本, 在自己的内心形成了独特的感悟, 产生了丰富的个性体验, 虽然这些说法有些片面, 可能也不大正确, 但他们有自己的眼光, 用自己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 带着自己的理解进入课堂……在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中, 课堂教学就应该充满带有独特个性的、有独到精彩的感悟。

2、选择话题, 激起快乐。

文化本身没有趣味, 因人而有趣或无趣。那么该选择怎样的话题, 激起学生求知的兴味呢?

有一段时间, 充满青春幻想和逆反情结的学生们像一阵风似地迷上了韩版小说金贤正写的《惹我你就死定了》, 下课看、回家看, 有几个孩子, 上课时也不忘偷偷地瞄上几眼, 甚至边看边“咯咯咯”地笑个不停。于是, 我干脆以风靡全班的人物——金贤正为话题, 进行探讨交流。因为:首先《惹我你就死定了》是孩子们自己从书店里挑来的, 没有人逼迫, 没有任何压力, 是全身心放松地阅读;再则, 金贤正是本真的、纯粹的孩子, 她有缺点、不完美, 但也是学习的榜样, 可以轻轻松松地没有压力地喜欢他;第三, 所选的话题来源于学生喜欢的熟知的书籍, 在聊天中, 对故事中的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 很轻松;还有, 可能内容来源于课外吧, 教师的心中没有“底牌”, 学生的回答不需要猜测老师的“底牌”, 也不需要老师最后的一锤定音。孩子们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说得愉快, 谈得自如。当孩子们在阅读中找到了自己, 在“聊天”中产生了共鸣, 这样的学习还会无趣吗?

通俗的说, 我们的语文教学, 就应当蹲下身来看孩子, 应当尊重孩子的阅读情感, 只有选择具有“童真”的话题, 才会有童年的“童话”。

四、结束语

陶行知老先生曾这样说过:“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 小孩的问题, 小孩的困难, 小孩的愿望, 小孩的脾气, 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那就让我们改变教学的机械、沉闷、程序化, 在儿童文化的背景下, 把快乐引进课堂, 让每一节语文课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参考文献

[1]卢家楣主编:《情感教学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马笑霞主编:《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3]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构建生命课堂研究 篇8

一、反馈教学的基本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的情境。”“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

根据以上观点,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当由“教学—反馈—修正”的不断循环与优化构成。在循环优化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承担着最初的教学任务,同时又需要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对教学方式进行修正以提升效果。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接受教师教学的同时,同样会基于教学体验及自身心理需求而产生新的信息———该信息就是反馈信息。教师依据这种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整个教学活动作出分析与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优化和调整。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教师基于反馈信息实施的教学修正意味着响应, 并且会根据教师的相应方式及时修正与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及方式。因此,教师对反馈信息的响应同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心态及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习惯于以自身作为主体进行单向式教学,对于学生的课堂体验及反馈沟通则不加关注,由此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步下降, 缺乏创新精神,甚至对小学语文课程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导致整个语文教学耗费时间虽多却难以收到成效。

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尽管注意到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在操作上却相对僵化或存在误区,不针对学生个体情况采取个性化措施,同样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因此, 借由学生反馈提升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因势利导、适时沟通,切实关注学生的课堂体验与心理需求,是新课标时代下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反馈教学的应用价值

小学教育过程中,促进、支持学生发展,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重要因素在于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表现出一 种“倾听”和 “理解”的意愿。所谓理解学生,是注重观察、分析并发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基本态度放在教学的第一位。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正处于最为关键的学习期。一方面,这部分学生正在经历从接触语文到基本迈进课程大门的过程,恰当的课堂评价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对自身语文能力的探究期,他们对于自己是否具备学好语文的能力往往都存在着疑虑,这种信心上的不足会以不同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教师教学时则要据此改变教学方式,正确引导并逐渐转变学生的消极心态。因此,反馈教学的成功与否对正处于能力激发关键期的学生而言,将产生重要影响。举例来说,如果学生形成了“我不行”的想法,将会导致其对小学语文产生抵触情绪,本能排斥教师的教学,甚至从此以后都对语文产生畏难情绪。

而一旦成功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对语文学习的创新意识,情况则截然相反。对自身能力充满信心的学生将会对语文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互动, 积极展现自身能力。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在于准确分析、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心态,借此实施恰当的反馈教学,进而产生激励效应,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但必须注意,并非所有反馈教学都是有益的。只有有效的反馈教学才能在反复改进的循环过程中稳步提升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正确的反馈分析方法。否则,就可能导致分析结论同实际情况发生偏移甚至背道而驰,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三、反馈教学的分析方法

(一 )即时分析

即时分析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重点关注单次教学过程中个别或全体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的反馈情况,主要分析方法包括问答分析与观察分析。

1.问 答 分 析

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被动接受教师教学信息不仅教学效果不佳,而且教师也难以获取足够的反馈信息实施教学、疏导及调整。因此,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交流来获取反馈信息就成了实施课堂即时分析的基本方式之一。教师通过适当的提问及分析,将捕捉到的反馈信息转化为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资源,判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分别采取整体调整教学方式或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增强针对性教学的方式及时解决问题。

2.观 察 分 析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小学生心理上较为单纯, 其内心活动通过眼神、面部表情或肢体动作外放的情形相比中学生或高校学生而言要明显得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从他们的神态或动作中获取信息,分析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

倘若学生学习《夕阳真美》一课时兴致盎然,学习《孔繁森》时悲伤难过,学习《台湾的蝴蝶谷》不时放出好奇的目光,便反映了这些课学生的精力专注投入, 与课文的情感融为一体。那么,课堂的教学效率一般也会较高。反之,教师需及时分析原因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兴趣匮乏,则可以引入课外故事或趣味问答活跃气氛;如果学生整体呈现出困惑状态,则表明教学节奏过快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则应适当放缓教学节奏。

(二 )个体分析

个体分析 重点关注单个学生在连续周期内对语文课的反馈情况,重点关注学习效果不佳或对语文课存在畏惧、抵触等消极情绪的学生个体。

语文课的学习不同于其他课程,是一个长期积累循环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生个体的长期学习效果以及对于语文课的学习态度等情况尤为重要。由于长期学习效果及学习态度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必须通过周期性的个体分析把握学生特点, 才能采取适当的针对措施,主要方法则是通过课后作业分析及师生交流分析。

1.作 业 分 析

课后作业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心态,是语文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重要的反馈信息来源。在分析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持续关注学生在一个连续期间 (通常以周或月为单位)内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 学习主动 性形成基 本评判。而后,在第一步分析结论的基础上, 对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或学习态度消极的成因进行分析: 一方面从教师自身出发, 分析是否在教学计划、方式等方面存在不足;另一方面则从学生心态入手, 分析其是否对语文课存在畏难、抵触等消极情绪,并寻找成因。

2.交 流 分 析

对于主观心态上存在消极因素的单个学生,可以采取直接交流的方式获取反馈信息。这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为了保护低龄儿童的自尊心,这类学生学习态度上的问题不宜直接通过当堂问答、评价的方式进行分析解决。另一方面,直接交流能够弥补课堂即时分析或作业分析相对间接的缺陷,教师能够通过针对性的对话交流来获取平时难以察觉的反馈信息,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

例如 ,笔者在教 学《揠苗助 长》后, 有一学困生课后告诉我:“老师,我真不信有像那个农夫这样愚蠢的人。”简单一句话让我意识到,学生在课堂听讲时只将注意力放在了农夫的“愚蠢”上,而将临下课时我匆匆分析的寓意抛之脑后,说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尚未达到协调一致。这一反馈信息,对我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三 )整体量化分析

同以上两种短期分析法不同,周期较长的整体量化分析侧重于以学期或学年为周期, 在班级或年级层面整体把握、调整教师教学的大方向, 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尤为重要。

针对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较弱的特点, 笔者建议采取选择式问题卷。根据具体选择设计问卷中的每一选项的程度划分,例如“我不喜欢/同意/理解”到“我很喜欢/同意/理解”,另外再设计一到两个开放式的问题,尽量完全征集学生的意见。指标细化应当尽量涵盖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对语文课的认知与评价、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意见、喜欢的课文类型、课堂讨论方式,等等。教师通过问卷,能够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基本准确地从宏观层面把握、调整教学方式或教学进度。

可见,合理运用覆盖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多种分析方式,能够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同时相对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但仅仅如此还不足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如何在分析结论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与学的方法策略,将直接决定反馈教学能否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四、反馈教学的应用策略

反馈分析结论作为反馈教学的阶段性成果,还需要教师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才能最终收到成效。这既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挑战,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 一 ) 即时分析策略 — ——课堂教学的有效把握

即时分析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同课后反馈和问卷分析不同,作为反馈主体的学生并没有太多思考时间,因此相对而言有着较高的真实度。即时分析策略的根本思路就是要把学生课堂知识吸收视为随时变化的动态过程,对其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进行有效控制与调整。

例如 ,教学《庐山 的云雾》一 文时,了解“庐山的云雾有哪些特点”是学习课文的关键。教师可因势利导,加以点拨,进行提问,学生在点拨中若能找出“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这两个关键词,教师便能在分析课文时,始终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去文中找具体描写的内容,从而真正理解课文。这比起以往“以朗读铺路,提问点缀,不管懂与不懂,照样完成教学任务”的实际收效要好得多。

( 二 ) 个体分析策略 — ——作 业设计与心理激励

课后作业通常以当堂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同教案设计有着很强的逻辑联系。但作业设计切忌拘泥于预定教案,应当首先根据个体分析的结论整体把握学生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层设计。

如果个体分析表明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则应当注意在作业设计上考虑低龄儿童的心理需求,重点体现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童趣的作业, 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吸收知识的质量, 还能够产生任务驱动效应,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作业批改、评价环节,教师需要改变单一的等第评价方式,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从不同的角度去鼓励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从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最后, 针对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教师还应在把握成因的基础上主动进行心理激励。例如学生因自身学习能力不足而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当进行适当鼓励,必要时可与学生家长沟通进行合力教学。如果是由于教学枯燥或课后的家庭辅导过量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厌学情绪,则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提升趣味性,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调整家庭辅导的方式与强度。

( 三 ) 整体分析策略 ———多 面优化语文教学

由于整体分析结论涉及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应用过程中也需要多方互动参与。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其长期努力的肯定与鼓励,以利于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高度的主动与自信,这主要通过期末评语及评奖的方式进行。其次,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的整体认定,同时获取家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反馈信息,通过互动交流改进教学方法。最后,从整体分析结论中探寻自身教学方式上的优势与不足,修正下一轮教学方案。

构建生命课堂研究 篇9

关键词:语文生命课堂,尊重,情感,超越

活生命的潜能;语文课堂的理想, 则能提升生命的价值。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进入学生生命的领域, 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 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谈重;情感;超越

课语教育的人的发展, 真义是培养人领悟生命的真谛, 促, 追进堂文/激发生命活力文求生命的意义。打造生命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根,

生汪本要求。什么是生命课堂?生命焕命地云课堂, 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课堂为阵发课堂生流灵活魂命动, 实活。现力语着的文师思生生想命、双课方文堂的化犹、人情如生感一个价交生之值;语文生命课堂犹如一条命脉, 命魅课堂犹如一片绿洲指导着学生学会学习, 营;造着和谐语文生命活一力的学习、尊重环境。, 语文生命课堂的保力障1.尊重学生的自尊, 培养健

康的人格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生的尊严, 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就是保护学生前进的潜在力量。”保护学生的自尊是我们教师手中的尚方宝剑, 以学生的尊严为首位, 在教学方面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时, 学生答题正确时, 要加以充分肯定;出现错误时, 应给予正确指导;思维受阻时, 应善于启发引导。要促使学生获得成功, 使之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激发学好的信心。曾听过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一堂课, 其中有个片段至今还记忆犹新。在检查预习时, 有一个学生将“歼”字读成了“qiān”, 众学生笑, 但是李老师并没有笑, 一本正经地说:“没什么可笑的。老师没有教, 读错了, 是正常的, 读对了, 那是超常的。”对于读错的同学来说, 受到嘲笑, 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感觉很羞愧。但是李老师巧妙的言说, 既给予了尊重, 又给予了信任。这无疑对学生是一种激励, 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尊重的种子, 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人格。

2.尊重学生的个性, 服务学生的发展

著名特级教师曹少华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学校里也不应该有一模一样的课堂, 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个性。生命不仅仅是一个活的个体, 生命的价值更在于他是一种活力的存在, 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为此,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学会信任、学会期待, 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前不久, 听了特级教师黄厚江的《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 他让学生把每一个小标题用人物的某一句话来概括, 其中有一个小标题黄老师认为用“等我爸爸回来修”更恰当些, 但是有一个学生持反对意见, 并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面对自己的权威受到动摇时, 黄老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并引导学生把话说得更好。黄老师放下的是权威, 收获的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呵护, 收获的是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与信任。让学生在语文的广袤时空里进行生命的自由独白, 使得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有效交往的乐园。

二、情感, 语文生命课堂的纽带

1. 巧用言语, 以言传情

可谓“语言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在语文课上, 师生共同讨论、反思、学习, 通过提高语文素养来提升生命质量。语言是主要的交际工具, 一个人的语言即是他的生命之歌。教师充满感情, 文学气质较浓的优美语言恰当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 便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激起阅读的热情。著名特级教师程翔, 讲课注意语调的技巧, 课堂提问多采用平和的、商量的语调。故而, 不论到哪讲课, 不论是什么样的学生, 他都能轻松自如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教师的语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同样, 学生的语言也能打动学生的心灵。“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有了它, 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佳境。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鼓励性、启发性的言语, 尽力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感情得到升华, 思想受到教育, “文”与“道”并行, 相得益彰。

2. 挖掘文本, 以心悟情

教师在课前要加强教学的情感设计, 使语文教学既重视认知发展, 又促进情感的交流, 使真、善、美有机结合。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的情感点, 以情育情。发挥情感的信号、调节、强化等功能, 重点问题突出讲, 难点问题剥开议, 疑点问题展开争, 焦点问题精要讲。例如特级教师李卫东在教《风筝》一文时, 让学生针对全篇课文大胆质疑, 学生的问题有的很琐碎, 但他以重点问题为突破口, 引申出一些相关的问题, 展开全课的教学, 学生们被文中的情感所感动、所震撼。教师要让学生自主体悟文本, 也要有智慧的引领,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素养发展。

三、超越, 语文生命课堂的张力

1. 超越教材

我们使用的教材,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必须学好它。不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 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惟一的学习资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讲述到: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 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我们语文老师要做到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 科学地补充教材, 准确地加工教材。

2. 超越课堂

教育的蓬勃发展告诉我们:学生的生命不能等待。作为教师, 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生命得以增值。信息时代的到来, 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 课堂已经不是学习惟一的渠道。“课堂小天地, 天地大课堂”, 应该让学生懂得:在课堂上要好好学语文, 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超越课堂, 不光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 还要触及到学生的心灵里。

点击生命的鼠标,构建生命的课堂 篇10

一、让亮点资源在智慧中闪光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形成了师生多向互动的开放型课堂。在这个过程中,多种信息得到全方位的交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不再去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而是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时,为了了解学生对北风的认识情况,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小朋友,你们认识北风吗?北风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回答:“北风很冷。”有的孩子回答:“北风会呼呼叫。”……这些孩子的回答都是直观而符合事实的。其中一位小朋友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北风是白色的。”稍有一点自然常识的人都知道,北风原本是无色的,是看不见的,这个孩子认为北风是白色的,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孩子回答得不对,而这位老师却认为孩子的回答非常富有诗意。她紧接着问道:“为什么呢?”那个孩子回答:“因为北风带来了冰霜,带来了雪花,当然是白色的了!”

由此可见,孩子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如果这位老师批评孩子回答错了,那将会把孩子的想象扼杀在摇篮里,但他抓住了一个绝佳的教学契机,通过恰当的引领,使智慧的火花在瞬间闪现,演绎出一段精彩的华章。

二、及时回应不同的声音

不同的声音是学生站在不同维度上的一种独特思考,也是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教师要做的不是“忽视”与“搪塞”,而是及时地“回应”与“疏导”,以激活学生积极而主动地思考。

三、机智地利用突发性事件

课堂上有时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敏感而富有实践智慧的老师会抓住这种契机,变偶发事件为教育良机,使偶发事件成为教学的生长点。

由于“课堂与课外的边界意识、消极效果意识和严格的纪律意识”的存在,突发性事件一向是不受教师欢迎的。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它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与其“死堵”不如“换位思考”,另辟蹊径,及时运用教学机智,将其转化成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有效利用。教师的实践智慧正是在“直面”这些教学事件时得以累积的,是对知识的超越,是一种教学机智。

四、将学生的错误演绎成美丽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对待学生的错误,简单粗暴地批评是不可取的,教师应该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帮助学生弄清错误的原因,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把尴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机会。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的一段生命历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生命与发展,善待学生的错误,让“错误”成为一种服务于教学和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在将学生的错误演绎成美丽的同时,我们将会成为学生心目中一位最美丽的教师,给他们留下愉快的回忆,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五、谨防课堂上的无效生成

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要讲求实效,要通过课堂生成资源的适度开发和利用,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不要搞形式,赶时髦。

2010年11月份,我镇举行评优课,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无效生成的课例。其一: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2—5节关于“羊皮筏子”的内容之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渡过黄河,你打算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学生思索片刻,各抒己见。有的说准备乘坐羊皮筏子,因为可以锻炼自己的胆量;有的说要乘坐潜水艇,可以去看看海底世界(到黄河看海底世界能看到吗?);还有的同学说要乘坐轮船,因为这样很安全……将近十分钟的时间,说什么的都有。这位老师也许只是想以此引出“羊皮筏子”,但由于没有很好地预设,使课堂上生成了一些很不必要的东西,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使得后面的教学只好草草收场,学生没能潜心会文,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预设的教学目标没能实现。其二:另一位教师在引领学生匆匆地读完课文,弄清“黄河的主人是艄公”及“为什么把艄公称为黄河的主人”之后,不是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读书,而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黄河的主人还可能是谁?”虽然文中清楚地告诉大家黄河的主人是艄公,但学生还是照着老师的意思猜测起来,有的说黄河的主人是乘客,因为他们在羊皮筏子上谈笑风生,很从容(这还勉强说得过去);有的同学却别出心裁,说黄河的主人是羊皮筏子,因为羊皮筏子能在滚滚的黄河上行驶自如。时间就在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中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可孩子们却没有正式地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

构建生命课堂研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71-01

动态生成的课堂对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有着教学观念的转变意义,让教师能够跳出教材的约束,不只是跟随,还参与开发、创造,使课堂充满生命力;同时也促进了师生的互动共通,从而开启自由、宽松、灵感汇聚的课堂模式。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动态生成资源,全方位把握动态生成机遇,将未知、意外因素转化成教学的活力源头。

一、精心预设,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条件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有力保证。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让教学资源尽可能在预设之内,改“线性”设计为“板块”设计方案,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准确把握教材。教材是“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

2、合理确定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目标,就决定课堂学习的不同侧重点。

3、全面了解学生。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

4、有效开发资源。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自己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

二、准确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精简教学环节,弹性设置教学过程,压缩教师讲授的时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教师要在预先设计的弹性方案基础上,循着学生的思维起伏等随时地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流程等,从而动态生成学习内容。

1、在动态生成中灵活调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般是教师在课前预设的,也就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应该让孩子达到什么样的要求,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因此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得到即时目标,实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的目标。

2、在动态生成中灵活处理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由几个环节组成,环节互相关联,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环节预设后,课堂教学如果一味按照固定环节前进,不考虑实际情况和课堂环境变化,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机械的泥潭。在课堂上,学生如果对遇到的问题争论不休,都列举出各自的证据,并且试图说服对方,但课堂的时间是一定的,那么必然影响到其他环节的进程。所以,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去安排处理教学各个环节,真正形成了“动态—生成”的课堂。

3、在动态生成中适时更新学习方式

在学习形式上,我们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都得到健康、充分地发展,采用了“聊天式”、“自由合作式”、“实践操作式”等。

三、促进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有效性

1、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有效的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乐学,让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从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1)创设竞赛性的学习情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竞赛性的学习情景,让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激发学习欲望,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

(2)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喜欢解决发生在他们周围的问题或有趣的事情,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的认知得到一定的飞跃。

(3)创设有趣的游戏情景。有趣的游戏情景能让小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发展,更能让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在师生对话中动态生成

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合作以及共同体验,促进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从而促成课堂的动态生成。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中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多起来了,我们的课堂也活起来了,学生生成的资源越来越多,涉及的面越来越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多研究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研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态生成。从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入手,将科研与教改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教学设计的精心预设,再以课堂为阵地,以“动态生成”教学主题探讨课堂教学的策略。让我们的课堂建立平等、民主、新型的师生关系,促使师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原本便蕴含着精彩丰富的生命力,但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执教的保守意识和固守模式却让严谨下的呆板与统一下的僵化,掩盖了课堂生命力的光彩。在动态生成理念下,教师要敢于超越传统,创新追求,让数学的思维火花在学生们的个性张扬中和课堂高潮迭起中连成一片智慧星空,洋溢出畅快活力。

参考文献:

[1] 徐忠明. 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小学电教(下) 2011年12期

构建生命课堂研究 篇12

一、注重收集课堂中的动态信息资源

如今, 小学数学教师们要想开拓动态生成课堂, 打造动态教学模式, 就一定要积极研究如何有效收集更多的动态信息教学资源, 帮助学生们提高资源汲取效率。通过对动态课堂教学研究可以发现, 小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对新知识表现出完全的陌生感, 而是在其固有的知识理论基础上实现再创造和再升华, 也就是说小学生们并不需要在数学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们的知识讲解, 而是应该以自主获取信息为主, 这样才能将他们的学习思维完全调动起来, 学生们才能够更多地接触广阔的数学信息资源、拓宽数学视野等等。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在动态生成课堂教学准备过程中收集动态信息资源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环节。

在小学数学教学进入教学改革的新阶段后, 教师们完全可以摆脱书本教材的条件限制, 灵活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 实现数学课程与实际生活的完美结合, 这样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数学教师该如何将生活资源有效整合到数学教学课堂中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保持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度, 尤其要仔细关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 这样才能够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出来, 使他们完全融入到动态生成课堂氛围中。

比如, 在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 我通过书本教材中给予的漫画来引导学生们思考自身生活周围中涉及到角的事物, 例如“足球门、教学楼、单杠”等等, 这些都是引导学生们思考角的意义的重要途径, 学生们往往在这些动态的生活化信息中能够对角产生独特的感性认识。这就是灵活利用生活资源的典型代表,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积极贯彻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理念, 并投身于理论与生活资源的链接过程中, 提高数学课堂整体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动态生成过程中的资源整合

在动态生成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们往往与学生需要一个二向多元互动过程, 这样能够将整体小学数学资源整体呈现出来, 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资源渗透理解能力。小学生们在数学学习阶段中逐渐表现出一定的学习能力差异, 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将动态生成过程中的资源有效整合, 提高学生们的理解层次并丰富学生们的视野认知度, 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教学资源流失。因此,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积极研究动态生成过程中的数学资源, 帮助学生们获得长足进展, 不断通过信息收集来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动态资源, 使其能够完全掌握在动态生成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方法。

比如, 在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 我通过生活中的“分数”思维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动态课堂的学习。例如, 在生活中, 我们经常将一个西瓜切成几瓣, 分给大家吃, 因而我引导学生们思考在切西瓜的过程中包含了哪些具体的分数思想, 让他们在“切西瓜”这一动态数学信息中思考分数该如何用具体的生活化语言来描述, 如何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等等。

三、注重把握动态课堂中的知识结构

学生们在动态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一个更加灵活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 教师们也需要给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加灵活的学习环境和更加广阔的认知空间, 让学生们能够更加认识到自身的课堂主体地位。最重要的是, 让学生们在动态资源的展现过程中去自主发现问题, 并自我探究出数学问题的结论, 以此让学生们完全融入到动态生成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1. 课前生成体验

在动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小学生们更加需要一个课前生成体验过程, 这样就能够对即将要学的内容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 逐渐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形势下, 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前多做类似主题的题目, 在做题过程中产生感性的认知体系, 持续性累积数学理论经验。

比如, 在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 我在课前就给学生们安排了用条形图进行统计的任务, 使其能够逐步融入到条形统计的学习氛围中, 我让学生们就最近一个月的天气情况进行统计, 将小到中雨、大到暴雨、晴天、阴转多云等多种天气状况记录下来, 通过条形统计的方式进行结果探究, 以此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 有效加快动态课堂教学进程。

2. 认知结构生成

课堂教学的45分钟是学生们进行数学认知的主要生成过程, 学生们需要在这45分钟里进行长足体验与感受, 因此数学教师要让学生们能够以动态思维角度去分析课堂上的问题, 并能够自主思考、探究以及推理等等。

总之,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发展改革过程中, 数学教师一定要注意到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根本, 在动态生成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立足学生这一坚实的基础, 并紧密结合新版小学数学教材, 帮助学生认清数学理论架构, 提高数学知识框架意识。同时, 必须要积极引导学生们融入到数学动态生成课堂中, 提高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焕发出新时期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光彩。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的发展关系到新课程教学背景中基础文化体系的发展, 如今小学教育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就小学数学课堂而言, 教师一定要着力于动态课堂的构建和创造, 让数学课堂能够充分发挥出生命活力, 以此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学习乐趣。但是, 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动态课堂的构建经验, 笔者将结合自身小学数学动态课堂构建经验, 谈谈如何有效生产动态课堂,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动态课堂,课堂活力,小学数学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

上一篇:高层建筑结构位移控制下一篇:中日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