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语文课堂(共12篇)
构建和谐语文课堂 篇1
构建和谐课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超越, 也是广大教师永恒的追求。通过不断的实践与不懈的探索, 笔者认为, 构建和谐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学观念, 构建互动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 不容学生有丝毫的怀疑与挑战, 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地位, 只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执行教师命令的机器, 知识也只是由教师单纯地传给学生。这种无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学, 将原本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塑造成了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这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是课堂教学中的不和谐因素。
要真正构建和谐的课堂, 首先必须转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 实现课堂教学的多维互动。要张扬学生的个性,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实现教学过程中认知的互动、情感的沟通、心灵的交汇,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促进学生情感、认知等全面发展。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乐学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只有在愉悦、和谐、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中, 才能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 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与高昂的学习情绪, 才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一个不苟言笑、严肃呆板、不允许学生有意见的教师, 只能带给学生消极的情绪。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要把微笑、尊重、期待带给学生, 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心理与情感上的认同, 尊重、信任、喜爱教师, 并把这种积极的情感转移到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上来。
一是将爱带入课堂。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师要用博大的胸怀来包容学生, 将爱的阳光雨露洒向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如父母般的爱。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你给予他们的爱, 他们才愿意接近并亲近你。
二是给学生以尊重。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都有一种强烈希望得到他人尊重与认可的需求。小学生有着极强的自尊心, 他们更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我们要尊重学生, 将学生看做与教师平等的个体。
三是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教师要多一些轻松, 多一分幽默, 多一点欢笑, 允许学生插嘴, 允许学生质疑问难, 允许学生标新立异, 解除制约学生身心自由发展与张扬个性的“枷锁”,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参与到教学中来, 勇于发表个人的见解。
三、创设愉悦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所谓情境, 是指教师围绕特定的教学目的所创设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 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文字有着深厚的内涵, 我们要指导学生透过文字理解人物的情感。在教学时, 我们要适时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阅读, 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 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全面提高。通过创设与文本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 可以化枯燥为生动, 化抽象为形象, 化无趣为有趣, 化平淡为神奇, 化静态为动态, 实现寓教于乐, 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与教学的精彩, 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与思维状态,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构建和谐语文课堂 篇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析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姜丰兰
和谐的社会离不开和谐教育,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追求和谐的课堂无疑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和谐”,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谐创造美,美在和谐中。在和谐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熏陶,智力得到提升,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呢?笔者认为应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的统一
“语文课堂”中“语文”的取义,按叶圣陶先生的权威解说,为口头语言和书面文章的统称。其本质属性决定了语文课堂的性质与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标准》更是特别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过去,我们强调一元化,要么强调工具性,要么强调人文性(思想性),二者难以统一,当然也就无法使语文本质属性的认识更加清晰起来,正确指导教学实践,无法改变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地共存于语文这个统一体中,正如张志公先生就语文工具和思想的关系,作过形象而精辟的论述:“锄头是锄草的,而锄头和草是两码事,锄头和草并不长在一起。语文是交流思想的,语文和思想虽然也是两码事,可是由于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抽象的,它要领先语文这个物质外壳而存在,所以语文和思想老是长在一起,分不开。”可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一般的劳动工具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科学的思想规律与方法,并依此而存在。因此,语文的工具性是基于语文的物质外壳与内涵的思想内容相互依存、和谐融会构成的整体。谁能想象,语文学习缺少了思想文化内容的感知和积累,使学生表达时头脑缺乏先行的丰富完整、科学有序的思想内容,而让其仅靠掌握的一些辞藻、语句,堆砌成无生命活力的“无魂之尸”,就能正确完美地实现语文的交际功能与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如下认识:语文是以语音或文字构成的词句、语段、 篇章为物质外壳,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容和思想规律与方法的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语文内容与语言文字教学的一般原则与方式:从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入手,让学生贴切具体地感受语言文字描述的人、事景物形象,从而把握课文整体内容和语言形式,在头脑里建立课文内容与语言外壳和谐统一的整体形象,初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立足整体同步和谐地感知、体味语文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从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受到人文教育、情感熏陶和语文能力训练,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要求,发挥语文教育的整体功能,增强教学效果,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目标。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真正的对话关系是“我你”的关系,“主体主体”的关系,对话只在两个平等的主体之间展开,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对待是实现对话的前提。和谐的语文课堂上,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平等与尊重,学生不再畏惧教师严肃、冷峻的目光,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习伙伴中的一员,教师不是高尚在上的传授者与控制者,把“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变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在课堂上,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地融入其乐融融的氛围,共同品尝语言艺术的.魅力,受到人文的熏陶。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氛围,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言语运用器官的相互联系,主动参与表象的建立、意义的探求、情感的领悟,提倡“童言无忌”,让学生畅所欲言,对课堂上冒出的“奇谈怪论”,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去思考,从而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习,快快乐乐的收获。
要在语文课堂上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在“放”上做文章,如: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方面的开放,重视探究发现法,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美国芝加歌大学教授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都值得我们重视,让每一位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去体验,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点句子或重点段落发问。如:《月光曲》中“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一句,学生质疑:盲姑娘说的话是随便说说吗?(不是)既然盲姑娘的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发自内心的,为什么要那么说?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怎么想呢?如此坚持下去,每位学生定会在探究中有所发现,长期坚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不断提高,从而克服“以知识为中心,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法,轻学生”的传统学生观,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的新的教学观。
三、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和谐的课堂中,教师应运用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1.分层评价,强化参与意识
学生有共性,也有个性,教师必须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打破传统教学评价中的统一标准,因为这种评价不能促进每位学生都获得发展。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因人而异,分层设计分层评价。对于优秀生,要用显微镜去观察,及时发现他身上的不足,精益求精,帮助他们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对学困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促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种分层评价的方法,可以使每位学生时时带着一种对成功的向往,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鼓励,赞美,激发前进的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方式,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教师要用赏识的目光去审视每位学生,用深深的爱意去记录孩子真实的生活瞬间,用艺术性的语言进行有效的鼓励。美国心理学家廉姆・卡耐基曾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丘吉尔也曾说:“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这样去赞美他。”“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相信这句话,遵循这句话。这样,在你的精心呵护下,在学生成功的喜悦和自我价值显示的同时,学困生的头会抬起来,目光就会变得明亮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会慢慢好起来。经常赞赏表扬学生,肯定学生点滴的进步,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3.评价主体多元化,以评价促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由教师完成,而教师常以外部观察与主观测定为依据,评价结果不可避免地受教师的经验、水平等的影响,尤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部因素的评价更显出局限性。因此,评价学生时,必须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增加评价的交互性,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如: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向往奥运》,读后学生自评,学生认识到自己没能充分地读出强烈的期盼奥运之情,继而再读,学生就读出期盼奥运之情来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除了希望得到教师认可和赞美外,更希望得到自身所在群体的认可,提高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样是读课文,学生读完后,请全体同学评价,有的说:“你的声音真响亮。”有的说:“你读得真有感情。”这样的评价能调动全班同学参与,被评价学生根据全班学生的评价,正确认识自我,产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的评价要适时,态度要诚恳,能激发学生改正缺点的愿望,不仅要横向比较,更要纵向比较,考虑学生的学习条件、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发展个性,有所提高。
事实证明,和谐的语文课堂,给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和谐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和谐的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沃土,构建和谐的课堂,给学生开拓一片充满快乐的土地,让他们茁壮成长,享受新课改的阳光雨露。
【组稿编辑:刘红霞】
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篇3
关键词:构建;和谐;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190-02
在发展和谐社会的氛围里,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教学课程在不断的改革创新,对职专语文教学我们也在不断反思、探究。大家都认为: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流动着美的韵律,学习语文更是感悟美、追求美的过程。所以在语文天地里,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和学生一起在畅游于风高浪急的诗歌长河里、漫步在风光旖旎的散文平原上、穿梭在跌宕起伏的小说丛林中、跋涉在蜿蜒曲折的戏剧夜幕下。在欣赏、领悟美妙语文的同时,我认识到“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的重要,只有创建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才能让学生真正走入语文的美妙。
一、注入情感,和谐师生关系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适时的感情投入能很好的和谐师生之间的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起到“爱屋及乌”的作用。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心灵上的特困生”,家庭的苦难、变故、不幸等原因,使得他们心灵脆弱,要么自暴自弃,要么逆来顺受,要么狂躁叛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一直是被忽视、被遗忘的对象,所以他们的内心更渴望深层次的理解与关爱,内心深处有着一股被尊重和重视的奢求。和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职业学校的学生对老师的关爱、尊重要求更高。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应该建立在平等、尊重、关爱的基础上。课堂上,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一次真诚的肯定,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抚慰学生。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时,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会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激发起学习的欲望,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了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感受语文的美妙,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设置情境,和谐教学内容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技能,从长远看还应通过一篇篇凝聚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美好愿望与情感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
语文老师既是学生情感的调动者,又是体悟作品感情的引领者。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创设教学情境,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受到人伦情怀的熏陶,从而进入到“人化情境”中去,与作者、老师同悲同喜,同歌同泣,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我在教授《包身工》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夏衍布局谋篇时的精心安排和巧妙的构思,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我特意运用板书来创设情境,一边和学生一起体验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体会他们恶劣的生活条件和悲惨的遭遇,一边在黑板的上方板书包身工各个生活场景;在了解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同时,我又把制度发展的内容板书在黑板的下方,主、副两条线索通过鱼刺汇合到鱼头处,文章的中心就板书在此。内容板书结束,鱼骨式图形也绘制完毕,学生很快进入了教学情境,思维活跃,感慨颇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文中的包身工就如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直到被榨干最后一滴血。直观的图形,让学生体会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包身工制度的残酷,更好的领悟了文章的中心。和谐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充满了活力,理性的光芒在情感共鸣的火花中放射出来。
三、放飞心灵,和谐教学过程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最累读书郎”。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身心疲惫,不是源于书本的重压,而是源于精神的围困。他们的精神空间已被各类杂物填满,他们的心灵世界已被挤压得难以动弹,耳鼓充斥着各种时尚口号的大喊大叫,思维遭受着各种怪异理念的重重包围。诸如:一个普通的生活事件要涂上鲜明的“政治色彩”,从晨会到班会,各种“会”一律成了思想教育的唠叨会;逢重大节日和事件更少不了去听某某官员念几个小时的“政治报告”;会经常接到“政治任务”,去在烈日或寒风中为某某“仪式”捧场,去参加“万人签名”,去听“国际、国内形式的发展趋势”,去听“预防艾滋病”等等,那颗“心”始终被悬着被绷着。如果语文也成了道德说教课,势必会失去它的魅力和吸引力,也就无法让学生领悟作品的美妙。所以理想语文的教学,是对生命主体的充分尊重,是对人的心灵的悉心呵护。为此,应以亲切的微笑,营造“春风化雨”的自然和“润物无声”的含蓄;应毫不犹豫地摒弃现成的答案,抛却矫情的宣传,让心灵浸润在真实生活的意境里,在不经意中接触高尚的精神文化,叩问人生价值,体悟生活真谛,以获得心灵的自我超越。
语文学习是带有明显个性化色彩的行为,在课堂上,我尊重学生阅读中的多元感受,呵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闪现的智慧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的港湾,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给予学生自主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注重让学生大胆质疑,多设计一些非唯一答案的具有多样性的问题,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上我注重引领学生徜徉在“自由王国”中,从“无为”走向“有为”。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化师生对话空间,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中激发求知欲、好奇心,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并适时的给予启迪、引导和帮助,这样教师的引导对话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就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解放了自己,解放了学生,凸现了个性,获得了师生心灵的放飞,促进了师生生命的升华。
如果我们的课堂师生心灵融通,教师智慧闪烁、神采飞扬;学生妙语连珠、兴致高涨。学生的想象放飞了,学生的灵性唤醒了,课堂洋溢着诗的情感,诗的意韵和创新的火花,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引导点拨恰到好处。那么,这就是我所要追求的充满和谐的语文课堂。
和谐,给学生以亲密的交流空间,给学生以宽松的学习空间,给学生以心灵的释放空间,和谐的语文课堂就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 篇4
一、师生平等,以诚待人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在平时就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坦荡的胸怀,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倾听学生的声音,进行心灵的沟通。有时教师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都会使学生感到一种爱的鼓舞,一种情感的交融,给学生留下的回味比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都要深远得多,这正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二、以读促学,创设和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是学生求知解惑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展现自我的重要舞台。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编排的一些特点,选好阅读课文的切入口,以打造和谐课堂。
1.从学习重点入手
如果在教学中将每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实实在在地解决了,那么这一课的教学任务也就差不多完成了。如在教学李白《行路难》一诗时,抓住“行路难”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诗人内心的矛盾,他希望能建功立业,却屡遭挫折,虽然不知道出路在哪里,却不愿意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2.从课文结构入手
在学习高尔基的 《海燕》时,笔者这样设计学习程序:作者是怎样把海燕放在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三个场面中进行具体刻画的?引导学生研读三个场面中有关海燕、乌云、狂风、雷声、闪电描写的语句,体会暴风雨来临前黑暗的环境气氛越来越浓烈的特点以及海燕的雄姿,从而归纳出海燕的性格特征。 引导学生分析一些关键词的作用,如“卷集”“暗”等。精读、研读交错而有序,师生活动和谐进行。
三、浓妆淡抹,动静相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上。”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味”具体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上。每篇好文章甚至每句话、每个词,都倾注了作者大量的心血。 所以,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上,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对词句进行品味,是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
1.读议交互———自在娇莺恰恰啼
在语文课上,用纯粹欣赏的心情去阅读、去感悟。 文章不是无情物。好的文章自会教育学生什么是真善美。教师善于用好文本资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引导学生融入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与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唤醒学生内心真善美的情感,语文课堂也因此多了一份智慧交融的和谐之美。如《紫藤萝瀑布》文中写道: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通过品读,领悟作者通过对紫藤萝花盛开的描述以及过去遭遇的回忆,由眼前所见的花,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 学习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时,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读懂了一种达观,读出了一种人生境界。
2.静思默想———此时无声胜有声
如果说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是语文课堂 “浓抹”的美,那么,默默地读,静静地想,则呈现出“淡妆”的美,它让语文课堂别有一番滋味。教师可以抓住课文的空白点,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自由驰骋。如在教学苏轼的 《水调歌头》时,想象词所描绘的“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显然,在静思默想中,语言文字已化作了一幅幅生动可感的面面。学生认真思考,自由表达,一静一动,一张一弛相辅相成,和谐之美在课堂尽情流泻。
3.真诚评价———一树春风千万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无论是激励的赞赏,还是婉转的批评,都要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应尽量从正面引导。教师充满激励的评价,不仅在真诚地评价学生,还在巧妙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联系上下文,联系课文插图理解等。 显然,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充当润物的细雨,不着痕迹地引领学生去感受语文的魅力。
构建和谐语文课堂 篇5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推进教育不断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只有具备多方面、多层次因素的和谐,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目标定位的和谐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定位上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即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最终目的,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未来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智能型的操作人员,显然以知识为本位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文能力。语文教学的定位主要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着力于学生学习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的自我培养,着力于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造精神、合作意识的自我培养,使学生成为独立的、健康的、完美的人。在“生本教育”实践下的课堂能够较充分地完成这种定位。
“生本教育”提倡的是先“学”后“教”,因此课的前期准备工作全部由学生分组完成,要先后解决这样几个问题:分析任务的要求——进行详尽的分工——查阅资料——筛选、借鉴资料——疑难质疑——课堂展示。由此流程图,不难体会语文教学应该体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原则,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给学生不同程度的收获。
二、教学内容的和谐
语文教学的内容应当与现实生活相通、相融并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思想性、审美性、价值观要与时代生活的主导意识合拍。如教钱钟书的《论快乐》,可先每个小组阅读完文章后自己设置问题。各个小组经过精心预习和讨论之后,提出很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1.文中引用穆勒的话,将苏格拉底和猪进行比较,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2.“有最洁白的良心与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这句话中的“效果”具体指什么?
3.“肉体减少了专制”,这句话中的“专制”有什么含义?全句是什么意思?
4.“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是指什么人?
5.怎样理解“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学生小组之间互相释疑,解答。
三、教学方法和过程的和谐
语文教学方法和过程应该是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整体。教学内容决定着很多差异性的存在,也决定了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总是依靠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学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开展教学活动不可能一堂课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往往需要几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比如,小组合作法、自学法、讲授法、质疑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当然,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必须表现为协调一致才具有实际意义。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得”与“习得”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学得”重课内、主要面对教材世界,以“指导”“训练”的方式,有计划、步骤地培养学生学习技能。把学生“习得”延伸,面对生活世界,以“感悟”“积淀”的方式,在更广范围里去感知美、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语文学习过程是通过学生联系自身生活进行感悟,让大语文观念深入人心,注重语文和人生的关系。
四、师生关系的和谐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的情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精神振奋,愿意学习;恶劣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使学生厌恶学习。学生的情绪与教师的态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爱学生,学生敬教师,这是教育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取得教学实效、体现教学魅力的重要保证。
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生本教育”的理念,除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生命需要和尊重学生的智力之外,还要依靠学生进行管理。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变“权威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的平等师生关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
其次,教师要有洞察力。教师要知道学生的知识增长点和闪光点,明确每位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潜力,按教育规律和自然规律实施教育。教师必须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听取学生的意见,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教学相长”的和谐局面。
五、学习与再学习的和谐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情感性、生命性的特点。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掌握和运用语言,还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生本教育”倡导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在学生的放飞中获得自身的解放。教师还要关心学生将来再学习的情况,为终身教育打下基础。当学生完成分组的任务后,他们从合作的经历中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而这正是达到了学习与再学习的和谐。
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 篇6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关系和谐融洽,教学活动才能得以顺利开展。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
1.宽容地对待学生
作为学生,他们渴望老师真心地爱他们,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主意识,需要老师赞赏和肯定他们,期待他们,而不是简单、机械的批评和灌输,更不能一味地指责和惩罚。
2.充分信任学生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
二、营造人文和谐
语文课作为学生接触母语的主要途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力求达到人文和谐。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必须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他们才会在课堂上乐于探究、合作和交流。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手段、故事引导、现场表演等形式,既可增强教材的直观形象性,又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注重情感,培养情趣
“悲欢离合、爱恨情愁”是人类情感的基调,学生社会阅历不深,还不能正确地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作为学生接触社会、感受人性的语文课,就应该发挥文本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去体验人生的情感、生存的真谛。《背影》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教学难点是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学习本课时,通过情感的引领,用情感构筑知识的桥梁,才能使学生置身文本情境,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情感,從而打动学生,培养情感。
3.创设情境,挖掘潜力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学生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动力,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抓住“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话进行情境创设: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认为卖炭翁是为了炭能够买个好价钱,心甘情愿自己挨冻。这样,卖炭翁悲苦的矛盾心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样学生会马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激起了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
三、营造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
1.心灵的对话
语文教学应以“课堂对话”为突破口,大胆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以课堂为载体,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实现心灵的对话和沟通。对话的教育形式主要包括:师生间的对话;生生间的对话;师与文本的对话;生与文本的对话;与环境的对话;与媒体的对话。不管哪一种对话,其核心是:动脑动手,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做心灵的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文本。
2.思维的课堂
在语文课堂上,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思维有水一般的灵动,是和谐语文课堂的生命。在课堂上,教师要变“人云亦云”为另辟蹊径,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变“单一思考”为复式思索,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变“自我需要”为群众需求,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变“思维惯性”为思维创新,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变“狭窄思路”为开放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让课堂活力无限。只有让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3.精巧的设计
语文课堂设计应加强创新研究,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最少的时间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一方面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去钻研教材,一方面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入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应该把培养能力、加强训练放在重要位置上,设计开放性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练习题既要与教材相联系,还应与生活实际接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自由驰骋的空间”,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课堂表演最能激活课堂的生命力。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即兴表演:演故事情节、演文中空白、演结尾推测、演成语故事……在体验性学习中,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了审美能力、想象能力,最终使语文课堂更加和谐高效。
4.愉悦的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不失为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
5.适度的赏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读课文,称赞“你读得真不错”“你读出了课文的韵味”“你读得真有感情”;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上“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有了很大进步”;学生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大声鼓励“你真聪明”“你提的问题真好”,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堂充满了希望,教学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的基础,也是和谐高效课堂的目的。
1.朗读的习惯
朗读,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因此,无论课堂教学还是早读,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
2.阅读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课以及学生课外阅读是提升语文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学生阅读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学生各种语文素养的提高。
3.积累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发现许多美妙的东西,比如好词好句好段、名言警句、生活哲理,如果不把它们摘抄下来,很快就会遗忘。所以,养成摘抄积累背诵的习惯很重要。
4.动手写作的习惯
写作,是学生普遍感觉困难的事情。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呢?首先要观察生活,师生要有一个交流的契合点,如焦点访谈、家庭琐事、街头见闻、课前5分钟交流等,学生可以各种方式进行写作体验。其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有效手段,如新闻发布、办报纸等。再次,老师给学生创设写作的情境、进行随机的练习等也可养成学生动手写作的习惯。
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篇7
众所周知, 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他们垄断说话权, 大搞一言堂, 他们说出的话仿佛就是真理, 不容置疑;他们剥夺了学生的发言权,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毫无主动权, 导致学生上课时如坐针毡, 丝毫没有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甚微。心理学家关于心理气氛对儿童行为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以专制为特征的课堂气氛下, 学生十分讨厌集体活动, 只有在领导民主、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下, 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水涨船高。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构建和谐课堂, 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 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那么, 什么是和谐课堂呢?和谐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关系平等, 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呈现出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 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中。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提高, 潜能得以发挥, 能力得到锻炼, 个性得以优化。第斯多惠说, 教育不是要人消极不为、无所作为, 而是要激发主动性、培养独立性, 使人自我塑造、自我形成。因此, 激发人的主动性, 全心全意为真、善、美服务, 一直被第斯多惠看做是“最高的教育原理”。根据他的解释, 人的主动性的含义, 落实在人生观上, 就是人要秉持一种积极的人生观, 对现世的一切抱积极的态度, 用实际行动来完成自身的使命, 自己来探求奋斗和行动的合理理由。因此, 所谓自发自动、自主自觉、自决自由, 说到底就是第斯多惠所称的自动性。我们追求的和谐的课堂, 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独立性, 和教师平等交流。那么, 怎样构建和谐课堂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真诚的师生情感, 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和学生构成了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 其中学生的学科情感又往往取决于对学科教师的喜爱, 可谓亲其师, 方能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学
一样, 时时只是一段匆忙的瞬间, 它稍纵即逝, 没有固定的价值。世间没有固定的事物价值和行为意义, “寻求”又有何价值意义?无论怎样追求都是徒劳无功, 无论怎样行为都只是不知何为的所为。在这首诗歌中威廉斯砍掉解释性、连贯性的链条环节, 使意象的连线成为若干距离甚远的点组成的峰值变化甚大的曲线, 造成各组成意象之间的“突然对照和反差”。全诗包含三重突转:雨夜的光线中救火车上鲜红的数字更感突现、极速飞驰的救火车更见生命之匆忙、呼啸而过的漆黑的夜更裹挟着绝望。三重突转又包含着三组意象的跨跳:雨水的灰色光线———鲜红的数字、飞速地疾驰———恍惚的路人、轰鸣的笛声———漆黑的夜。这三组跨跳性关联正构成一种强烈对照的反差效果。值得注意领悟的是跨跳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投入极高的热情, 真诚地关心和爱护每一名学生, 时时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 随时表达教师的关爱之心, 于无形中拉近师生关系, 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学生喜爱你, 会“爱屋及乌”, 由喜欢教师而喜欢你所任教的学科, 从而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诲, 并努力转化为行动。例如:为激励成绩差的学生树立信心, 笔者就采用随时送“优点单”的做法, 尽量地挖掘差生的优点, 写成激励性的肯定评语, 以纸条的形式赠送给差生, 使他们及时看到老师及身边同学对自己的评价, 从而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的优点, 我也行”。记得有一位学习、纪律都较差的学生, 笔者很少公开批评他, 却给他送了几次“优点单”, 比如“学习成绩差, 不一定代表你笨、没有创造力。你爱好照相, 所以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掌握得很好, 可见爱好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课堂教学中, 师生关系很重要, 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的关系, 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 心灵达不到沟通, 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马斯洛健康心理学认为: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些需要, 当满足了基本需要, 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的需要, 学生才会因此发展到自尊、自重, 才会轻松愉快地参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句话告诉我们,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要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 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
学生虽然年龄比老师小、知识比老师少, 但他们与老师之间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那么作为教师, 首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 承认学生特定的权利和尊严, 尊重学生的人格, 接纳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的存在, 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教师要想平等地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必须放弃家长作风, 摘掉权威帽子, 铲除霸主地位, 放下架子, 走到学生中间去, 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 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呼声,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忠实听众,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他们,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老师身上的那温暖的爱, 切不可随意发号施令、为所欲为。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诚心诚意地爱学生, 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 与学生打成一片。语文课堂教学, 教师要树立民主教育思想, 教师要由教学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组织者、合作者, 这样才可以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的两点之间的过程往往是一种空间的隐蔽性错置, 或是一种音乐的休止性断裂, 它有错而未错, 断而未断的魅力, 是暴雨前的沉寂, 通向富丽的真空层。跨跳时由断裂, 错置建立起一种结构的张力, 通过意象的集中或概括性的简化, 使诗在上下连贯的结构整体中显示出一种向内的意识层聚力。
“你走了, 街灯熄灭/那蓝白色的光芒掠过我的床前”。这一改将视觉和触觉融为一体, 使诗句顿时生辉。诗是一种美的体验, 而不是什么浅薄的哲学思想, 也不是无聊琐事的堆砌。对于大多数诗人来说, 意象是使作品生动起来的重要方法。正如诗人米勒·威廉姆斯所说的那样, 让它如电影般一幕幕流过。
结束语:威廉斯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但他的文字却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文学爱好者。一首诗, 它来自可信的、人类生活的根本, 而意象正是通过这类感觉使主题生动活跃起来的。对于大多数诗人来说, 意象是他们作品中的绝对核心。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说的“思想诉之于有形”, 似乎是专为那些雄心勃勃的写诗新手们写下的。由于记住了威廉斯的话, 一位年轻的诗人就把自己特别钟爱的一句诗“由于你的缺席, 我怀着热望彻夜无眠”改为
参考文献:
[1]张跃军.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实用主
义诗学观[J].当代外国文学, 2002 (2) .
[2]阿伯拉姆.简明外国文学词典[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
[3]范岳.英美意象派抒情短诗集锦[M].沈
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6.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 在任何一个学习阶段都是必修的。而能写好每一篇作文, 更是每一位学生最美好的愿望。可总是事与愿违, 能写出好作文的学生是寥若晨星。那么, 到底怎样才能把作文写好呢?
一、修辞的运用, 让语言“活”起来
枯燥的语言, 没有文采的文章是令人厌烦的。运用修辞, 既是语言优美生动的重要手段, 又是文章内容充实的措施。因此, 写作文时, 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创造性地运用修辞手法, 精心设置任何一种修辞, 都能使文章在读者面前活起来。《明湖居听书》中对音乐的描绘一直为读者称道。作者凭借其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夫, 选用常人看得见的景象、经历过的事情、体验过的感觉、想象得出的形象作喻体, 把无形化为有形, 成功地再现了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使我们“如闻其声”。作者用“五脏六腑里, 像熨斗熨过……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一想象的体验作比喻, 来描绘白妞开始演唱时所给人的说不出来的妙境;用“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像放那东洋烟火……纵横散乱”这样神奇的比喻, 以形喻声, 把人的视觉与听觉沟通起来, 将“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又“节节高起”再“千回百折”的音乐妙处表达得何等形象, 何等真切。如说白妞的演唱技艺是精美绝伦的, 那么, 作者这些修辞的运用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精美绝伦的。
二、外形的包装, 让文章“靓”起来
一件好的商品如果能让大家都熟知, 并能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那就需要有一个好的包装。文章也如商品, 需要有一个好的外形, 来提高作文的档次, 这样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吸引读者的眼球。我们学生写作文时, 不是记叙文, 就是议论文, 体裁比较单调。其实我们同学能运用的文体很多。书信是我们学生既容易理解又难以把握的一种文体, 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交往方式。例如, 我每一次接手新的学生时, 第一篇作文就是让每一位学生给我写一封信。这样既可以及时巩固书信的规范格式, 又在无形中就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老师可以从中看到学生的心声, 也会在有些方面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多样的体裁就要求文章有多样的形式, 有的在正文前加题记。正文前加题记, 能使读者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旨。在学生作文中不常见, 写上往往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财会班有一个女生就在一次统考中写了有题记的作文, 获得了所有阅卷老师的好评。还有的是在文中安排小标题, 不仅使文章层次清楚, 而且有连接文意, 提示内容的作用。多种体裁加上新颖的样式, 有助于提升作文的水准。
三、联想和想象, 让思路“畅”起来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文学创作的必由之路。刘征的《过万重山漫山》是从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两句诗引发开来。通过“漫想”, 并不只写眼前之景, 而是以过三峡为由, 通过引申和联想, 进一步拓宽思想的视野, 舒展想象的翅膀, 进而得出自己的思考结论。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复活”的辛弃疾的形象, 不仅了解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经历, 而且也看到了这位词人坎坷不平的心路历程。甚至感同身受般体验到他的激情、忧愤、悲凉和寂寞。为何会产生这样的阅读效果呢?因为作者善于引申、联想, 把读过的辛词中的一些重要篇目和相关的史料结合起来加以演绎, 再现历史, 复活了这位爱国词人。作者在阅读辛词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富于联想的阅读加上原有的积累和生活体验, 让作者的思路通畅无阻。当然, 联想和想象, 不仅是文章内容的需要, 上面提到的修辞手法也需要, 如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等, 都是由联想和想象来完成的。
有了上面的前奏, 我们学生在写作时又如何来尝试呢?先是摘抄精美文段, 巧记成语。在平时的写作中, 要求学生适当加以运用, 一次随笔中至少自己能画出一句或一段精彩, 更要有不少于二个成语的准确运用。其次, 加强各种片断的训练, 如看图写作, 2008年的对口单招试卷上就有一道是看图写作的训练。要求学生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和不少于二种修辞手法。同时适当地让学生写想象作文, 如《项链》续写等。当然, 也可以旧事重提, 把人们熟知的一些人物或事件, 融入现实中的某些现象加以再呈现, 达到写出好作文的艺术效果。
四、感受大自然, 让文章“富”起来
“到生活中去写作。”平时, 我们学生每次写作文时, 总是无从下手, 就算开始写了, 结果似乎都有无病呻吟之嫌。让学生走入大自然, 才能了解“吹面不寒杨柳风”, 让学生深入生活, 才能关注社会, 洞察人生, 才能懂得每一次感动。言为心声, 文如其人。如果梁实秋先生不曾客居过重庆的话, 又何来《雅舍》雅致幽默;如果徐迟先生不曾亲临泰山, 又何来《黄山记》的雄浑遒劲。诸如这样的美文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范本。学过《南州六月荔枝丹》后, 我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回家后, 都去认真了解一下家乡种植最普遍的一种水果, 积累了一个月的材料, 然后进行写作。这次的效果非常好, 有同学介绍凤凰水蜜桃的文章, 可与宣传凤凰水蜜桃的文字相媲美。学生自己都说, 第一次觉得写作文原来也不是那样高不可攀的。
走出课堂, 走近大自然, 让我们的学生用心来聆听和感受大自然, 让学生的作文在自然的灵动中充实起来。老师是学生心灵的守望者, 所以最理想的作文教学应该是放牧心灵, 让学生在细心的观察和艰辛的精神创造中实现人格的完善、人性的丰沛和思想的自由。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作文教学是任重而道远。
(张家港工贸职业高级中学)
促使师生成为学习、发展的伙伴。这样师生关系融洽了, 课堂气氛活跃了, 语文阅读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教学效果会好起来。正如魏书生所说:“我觉得, 民主化、科学化, 像语文教学的两翼, 它承载着我们从必然王国逐渐飞向自由王国。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宽松和谐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 所以学校应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过去的“死读书, 读死书, 读书死”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导致学生厌学甚至逃学。要改变这种现状, 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进得来, 留得住, 乐于学, 学得好。比如上课时, 教师积极地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 唤醒、开掘、
提升自己的潜能, 让他们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在创造性的学习中开启知识的宫殿, 获取人类文化的宝藏。又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若能面带微笑, 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学生就容易产生快乐情绪, 也就乐意与老师接近, 大胆地与老师合作交流, 课堂气氛自然就会活跃起来。
构建和谐课堂共享语文美味 篇8
一、“和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和谐的构建体现在情感维的和谐、认识维的和谐、发展维的和谐三方面。情感维的和谐是指师生关系和谐、生生关系和谐。认知维的和谐是指教师目标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和谐, 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水平的和谐, 教学手段与教法、学法之间的和谐, 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和谐。发展维的和谐是指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差异的和谐。学生各项素质发展水平的和谐、教育的社会需要与学生自身需要的和谐, 课堂上的三维和谐, 有利于增进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信任, 消除彼此间的情感障碍、行为障碍和意义障碍, 有利于确立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全体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较为全面的发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如何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
语文教学是一门纯美的艺术, 语文学习更是一个追求纯美的过程。柏拉图认为, 协调就是美, 反之就是不美。在语文课堂教学里, 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 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 领会欣赏语文的美。
1.营造师生关系的和谐——平等对话
一切可以称其为美的作品、话语、行为等, 都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关系, 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无法沟通, 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和人格建立。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 当满足了基本需要, 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平等、尊重、合作的需要, 才会因此发展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 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 感到自身的价值和人格得到尊重、承认, 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 避免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因此, 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 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 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 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 对权威、尊严的威胁, 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 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 (马斯洛语) , 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 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 尊重每一个学生, 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更应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技巧, 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过程。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 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 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 同悲欢、同离合。在和谐的氛围中, 师生一起学习、一起探求, 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营造学习方式的和谐——合作共享
在我们教学中,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在德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视集体主义教育的, 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 遇到问题, 组织全体学生来讨论, 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力量来解决。而在日常教学和学生学习中, 我们更多地强调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 没有重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 乃至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的场所, 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 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 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这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 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 就是一种快乐, 一种美的享受。我们不要在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变成“鲁滨逊”。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 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 就是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 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 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比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一文时,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开始就将其分组, 第一步学生们自由读, 读时选择喜欢哪个角色;第二步选择角色, 分角色朗读, 之后同学们评价;第三步课堂讨论: “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你对小孩的哪句话有何感触 ”;第四步进行排演课本剧的试验阶段。整个课堂气氛活跃, 我想这节课的合作学习基本完成了。当然, 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 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 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 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 如能得到满足, 将使教师和学生的身心都感到愉悦和甜美。
3.营造教学过程的和谐——流畅自然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 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和块状感, 它给人的感觉是自然连贯、一气呵成。
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 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连起来, 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将其连接起来,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其中有宏观的把握, 也有微观的实施。在教学时, 我经常先让学生总览文章, 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 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学生必须要掌握和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甚至多次品读课文, 使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 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课文的情理之中, 达到“我中有书、书中有我”, 人文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呈线型, 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品、悟、解。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多、跳跃性比较大的时候, 处理不好, 教学过程就会出现块状的感觉。我们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 应精心编排问题的顺序, 并在问题的过渡上花心思、巧安排。
4.营造学习内容的和谐——丰富有效
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 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 并使之长久地保持下去, 终生不弃, 甚至发展为研究的动力、方向, 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材内容涉及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 但由于种种原因, 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 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 这也留给教师许多发展的空间。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对教材的传授、分析上, 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思考, 许多教师以为完成了对教材的教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教学内容的丰富, 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 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 尽可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他们的阅读量、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热情, 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
如学习《春》一文时, 学生被《春》里的优美语言和作者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感情感染了。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描摹春天的诗文, 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作者以声写春, 描写了春光、春风、春雨, 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又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诗人以春风、春雨写春天。此外, 杜甫的“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描写了春天阳光照射下美丽如画的江山;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描写春游踏青的乐趣;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作者以色彩来写春天。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加, 同时也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 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 春天在人们心目中, 是值得永远向往的季节, 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略谈和谐语文课堂的构建 篇9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
语文教师要将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追求, 坚持以人为本, 积极改革不适应时代发展所需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 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学理念上———变“权威”为“引路人”
倡导教学民主是体现人本思想的重要内容。推行教学民主, 首先要解决师生关系与地位平等的问题, 尤其要解决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唯我独尊, 否则学生就会望而生畏, 丧失活力与灵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学生是环境中的人, 而不是一张“白纸”, 学生的生活积累、态度和个性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 允许人的发展速度有变, 要让不同的学生能各得其所, 决不可用固定的尺度来评价和衡量学生。因此必须在教师头脑中牢固树立“我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大力提倡民主化的教学, 使教学的双边关系进入良性循环的互动境界。只有这样,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 教学内容上———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新的课程理念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 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提高, 重视思维品质、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创新, 重视语言交际的实践活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因此,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立足课内, 注目课外, 由课内辐射课外, 由课外拓展课内的“大语文”宗旨, 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 全方位地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学以致用。
3. 教学模式———变单一式为多元式
语文教学首先包含人文教育。教语文, 同时也在教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思想、中华民族的感情。因此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人文思想的渗透, 这就要以体验式活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为重点, 改变现行课堂教学艺术, 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 讲授灌输偏多, 忽视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和探索学习的倾向。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如讨论式、论辩式、交流式等等。
二、创设条件丰富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该把它当作附加任务, 应该重熏陶, 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放到日常教学中去。”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 我们要把语文的人文性和和谐性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快乐的心情, 有丰富的情感体验。
1. 以情导情
语文学科具有突出的人文性, 而人文性的基点在于情感。为此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内涵和情感因素。教师要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以及体会出的情感用语言和肢体语言传递给学生, 力求与他们的情感共鸣。
2. 享受成功
和谐的语文课堂要成为学生享受成功的阵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的努力得到肯定, 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 就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 要不忘用心去欣赏每位学生。只要他们有好的表现, 哪怕只有一点点, 也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其潜在的学习动力。
3. 创设平等交流的平台
和谐的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课堂, 新课程的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共创和谐的交流氛围。
文本交流, 要求我们要激发学生大胆联想, 鼓励他们去续写、改写文本的结尾, 或是按自己的意愿去设计对话, 构思情节。鼓励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只要言之有理, 就应赞赏, 教师不要囿于固定的僵化思维, 要引导学生学会创新。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 学会合作首先从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开始。我们要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创设机会, 如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合作的力量、集体的智慧, 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初中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策略 篇10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
(1) 重教学形式, 轻教学内涵。部分教师为达成“三维目标”, 生怕被扣上“戴着脚镣在跳舞”的帽子, 于是趁势而上, 在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大做文章, 淡化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这种重形式轻内涵的教学徒有其表, 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2) 重自主学习, 轻教师指导。部分教师对学生探究不加点拨、合作不加指导, 放任学生自由, 致使研究的问题繁多庞杂, 缺乏深度, 学生的思维发展徘徊不前。语文教师应加强课堂的掌控能力, 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使教学活动沿着预定的轨迹前行, 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3) 重人文拓展, 轻夯实基础。部分教师打着“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旗号, 对文本内容的讲解往往一带而过, 片面追求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将语文教学变成了思品课。语文教学过于强调人文性, 势必要忽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培养, 淡化语文学科的应用价值。
(4) 重现代媒体, 轻文本感悟。部分教师为追过多媒体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 舍本求末, 以媒体呈现替代学生的文本解读、思考讨论, 只不过是将“人灌”变为“机灌”罢了。部分教师喜欢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 削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使语文教学变得毫无生气。
二、和谐课堂的含义
和谐课堂是指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资源之间处于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状态, 包括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活泼灵动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潜能得到发掘, 能力得到锻炼, 个性得到张扬。
三、初中语文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1.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教师或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或创设类比情境, 以达到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效果;或创设多媒体情境, 能变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 使枯燥的知识变得富有趣味。如在《三峡》教学中, 教者播放三峡视频, 导入如下:“如果说滚滚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 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其迭出的奇境、耸峙的山峦、涌动的波涛、变幻的四季令无数诗人、画家为之折服, 产生创作的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是其中的一位,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水经注》的《三峡》。”教师创设情境, 为学生架构知识的桥梁, 使新知识的呈现不再突兀。
2.先学后教, 合作探究
(1) 自主学习。教师要放手把学习任务交还给学生, 出示目标后, 不要急于将结论告诉学生, 要以导学提纲为依托, 让学生带着问题按照先宏观后微观、先整体后部分的原则去自读课文, 对文章有整体性的把握, 去发现问题, 尝试解决问题, 表达观点。要行间巡视, 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 让学生在探索中构建知识体系。要带着问题走进教学, 以学定教, 降低教学的盲目自我认定, 使教与学得到和谐统一,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质疑问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掌握提问的技巧。要针对普遍的共性问题进行梳理归纳, 个性问题则交由小组讨论。如在《济南的冬天》教学中, 有学生提出疑问:“冬天应该是朔风怒号、天寒地冻的, 而‘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济南的冬天真的不刮风吗?”通过讨论, 学生对“没有风声”与“没有风”进行对比, 不难发现济南冬天的恬静。
(3) 合作探究。教师让学生针对自学中存在的困惑、疑点展开讨论, 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合作过程, 当学生陷入困境、盲目争执而无法深入时, 要及时点拨, 激活学生联想, 引发学生顿悟;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互助合作功能, 让学生彼此共享信息, 取长补短, 共同促进, 共同提问。
(4) 艺术精讲。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分析重点, 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 切不可面面俱到, 要突出重难点内容;要讲究提问艺术, 能切中要害, 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还要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 刺激学生的感官,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带给学生美的享受,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3.归纳小结, 达标测试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归纳所学知识, 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从而分享知识、感悟成功、享受乐趣, 使知识结构系统化、条理化。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 使重点突出, 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构建和谐语文课堂之管见 篇11
众所周知,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构建师生都满意的课堂——和谐课堂。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以下谈一谈笔者的一管之见。
一、亲密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教师更多地定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允许做什么。在互动中教师更要求自己的行为必须被学生接受和执行,一旦遭到拒绝会更倾向于用各种方式包括消极的方法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难以得到保证,师生间有效互动关系难以建立。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有一次走进教室,只见几十个学生如野马归槽般奔进教室,个个满脸通红,手忙脚乱。斯霞老师并未着急,而是面带微笑说:“同学们,有的小朋友可能还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现在老师走出去,看谁先做好。”等斯霞老师再次走进教室,同学们个个安安静静地等待老师上课。试想:如果斯霞老师动不动板着面孔训斥学生,学生也会安分,但是能够产生与老师心灵相通的感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朱小蔓教授曾说:“和谐教育是个体生命和谐发展的理想乐园。”在和谐的课堂上,应充满了宽容、师爱和信任,洋溢着表扬、激励和真诚,收获着成功、信心和希望。
二、精心预设教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和谐的语文课堂更应是有着充分准备的课堂。那么如何有效的预设呢?
1.关注学生的“已知”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因此,在进行课堂预设的时候,要分外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例如《金子》一文中出现了“倾盆大雨”这一生词,其中“倾”是二类字,“盆”是一类字。我在备课时,安排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一环节,本来“倾盆大雨”也在其中。后来我回想起“练习1”出现过“滂沱大雨”一词,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交流了表现雨大的词语,学生说到了“倾盆大雨”,这说明凭借已有的经验,学生是理解这个词的,于是,我安排了读准该词、认清“盆”的字形,并将“盆”与“盘”的字形、字义进行比较,删除了理解 “倾盆大雨” 词义这一环节。学生已经会的坚决不教,课堂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充分预设学生的“已知”,这样就避免了无意义的浪费时间。
2.关注学生的“未知”
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已知”,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未知”,对学生不知道哪些也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的进行对话,也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方寸大乱。例如教学《二泉映月》,备课之始,我反复阅读文章,静静地思考学生可能存在的困惑点、理解上的阻滞点。文章虽意境凄美,但毕竟离学生的生活太过遥远,要让他们体会到阿炳对命运不平的呐喊和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就必须引导学生走进这一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去真实地体会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民的深沉叹息,而课文中对于阿炳生平的叙述仅仅寥寥几句。为此,我抓住了文本上的空白点——阿炳坎坷的经历,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大雪纷飞时的阿炳,生病时的阿炳……把自己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坎坷画面写下来。正是这样“丰满的”预设,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配乐的情境中走进阿炳的世界,感受着命运带给他的悲惨以及他对音乐的热爱。于是,学生生成了精彩的课堂练笔。
三、给予适度激励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新课程强调:“评价要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评价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加强以赞扬鼓励为主的肯定式评价,增强评价的正强化效应。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平等的伙伴,一个知心朋友,和学生共同组建一个融洽的学习共同体,尽可能挖掘他们的优点,进行肯定式评价。一句称赞的语言,一个爱抚的动作,一个欣赏的眼神,往往蕴含着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动辄使用指令性、裁判式、批判式语言评价学生,是与和谐课堂背道而驰的。
构建和谐语文课堂,值得探讨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构建和谐语文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将不断追求,不断探索,并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如何构建初中语文和谐高效课堂 篇12
一、激发兴趣, 创建和谐高效课堂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认识并了解未知世界的某种活动或心理倾向的动力。它能激发并引 导学生从思想和意识上努力探索事物的本质, 直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对象,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策划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关系和谐的背景下进行。因此, 如果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处理好师生关系, 并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能调动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由被动者变为主动者, 这样教与学就能得到和谐发展, 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都会大幅度地提高,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教促学, 以学验教, 达到双方的互利双赢。
例如, 在讲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时候, 可以通过古装战争图片或者简短的视频营造豪迈的气氛, 让学生尽可能地理解“醉里挑灯看剑”的豪迈, 读出作者为现实而悲叹、感慨人生的无奈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 营造和谐高效课堂
教学情境创设的多样化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创设良好的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促进师生及同学之间关系的良好发展, 为形成和谐课堂气氛创造条件。创设良好的情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运用多媒体教育教学手段 , 创设切合学生实际的情境, 使学生有情感的涌动, 产生共鸣, 真正投入到课堂当中。例如, 在讲解《桃花源记》时, 把动画与朗读配音相结合, 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 来到了世外桃源;在上《背影》这一课时, 我插入视频, 同学们被伟大而平凡的父爱感动了;在《春》的教学中, 我使用多媒体课件, 首先播放《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 让同学们沉浸在春天里,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后让同学们聆听配有画面的范读, 这样, 在讲述的过程中插入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漫画、图片、动画、视频、背景资料等, 既丰富了课堂内容, 又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在此过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得讲授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既促进了课堂的和谐发展, 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二) 结合文本内容, 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 使得学生联系生活, 自主地学习。由于学生教材中课文的创作时代跨度比较大, 因此文章的创作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教学点与学生的兴趣点往往不一致, 文本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容易相互脱节, 这时就要求学生发挥联想, 使语文学习真正走进生活。同时学生也可了解到新事物, 激起学生了解未知世界的渴望, 自主地感知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切意义, 将学习融入生活, 使生活的处处都有语文学习的影子。
三、使巧妙设计, 促成和谐高效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 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教师 是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 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才能使课堂尽可能地生动、有趣, 一节高质量的课堂也许会让每一位学生受益终身, 从而要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必须注意教学方式,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 在备课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 积极创设情境, 因材施教。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用最简单的方法、最简洁的语言, 使学生接受所传授的知识, 并印象深刻。
总而言之, 和谐高效课堂是建立在和谐师生关系基础上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但为教师活跃课堂气氛加大了筹码, 而且增加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的可能。从而使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着催化剂作用。
在实现以上要求的基础上, 给学生创造思维翱翔的机会, 给学生的思想插上梦的翅膀。所谓师者, 就要教会学生如何读书, 读怎样的书。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初中生只了解课堂内容, 而不了解课外内容是十分致命的, 每一篇好的文章都是思想与现实碰撞的火花。和谐的语文课堂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引领他们大量阅读和反复实践。在反复的阅读与实践中得到质的提升, 只有这样, 学生的积累才会丰富, 才会得到量的积累, 能力才能得以巩固和提高。
时代在变, 要求也在变, 但永远不变的是我们对课堂质量提升的迫切渴望。一个充满活力与生机、情感交融的课堂永远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摘要:在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过程中, 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与主动性, 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使学生尽可能高效地获取知识, 达到教学目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各种客观因素都限制并影响了和谐高效课堂的实现, 这就需要教师从自身实际出发, 结合学生特点, 因材施教, 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真正意义上融入课堂, 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高效。
【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推荐阅读:
谈和谐语文课堂的构建07-13
浅议构建语文和谐课堂12-01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11-15
如何构建和谐课堂10-24
精心构建和谐课堂05-12
论文构建和谐课堂12-19
和谐动态课堂的构建08-07
构建和谐课堂的途径08-08
构建和谐的英语课堂10-23
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策略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