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精选12篇)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 篇1
2005年以来, 中国共产党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 “和谐”的理念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现在, 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 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 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 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 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 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 完善社会组织, 调整社会关系, 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 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社会形成合力, 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所谓民生问题, 即有关国民生计和生活的问题。能否解决好民生问题对我们党、我们国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历史经验表明, 仅有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总量增加, 并不能自然实现社会和谐。如果我们只顾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 不仅会加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而且经济发展最终也将难以为继, 和谐社会更将无从谈起, 因此解决好民生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解决民生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一)
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就是解决民生之本。在我国, 就业工作仍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多方面工作的协同。一是要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拓宽就业渠道。二是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 逐步确立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用人主体、劳动者作为供给主体的地位。三是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植再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 实行免征税费和小额贷款扶持政策。四是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政府通过多种途径, 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
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就是解决民生之基。教育公平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政府应该进一步强化责任, 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支持力度, 尽快解决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难的问题, 确保城乡居民受教育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 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要教好书, 还要育好人, 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 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 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
(三)
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就是解决民生之源。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十几亿人民, 就必须抓紧深化和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通过“扩中、提低、限高”缩小贫富差距, 形成“橄榄形”的分配格局, 防止两极分化, 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而形成的社会失衡心理, 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四)
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就是解决民生之依。社会保障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托, 是社会的“稳定器”。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直接关系到今后我国发展稳定的大局。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 并不断扩大其覆盖面, 这是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长期社会民生保障的基石;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 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 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 居有其屋, 衣食无忧。要配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顺利实施, 积极推进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加强房地产市场价格监督, 严格经济房价格和廉租房租金管理。要健全和完善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济、援助、扶持、保护体系, 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 将扶贫济困、解难救危工作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 篇2
——关注民生,共创和谐
敬爱的学院党总支:
近些年来,我们党和国家经常都说要关注民生,共创和谐,掀起了一次构建和谐社会的运动。但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民生?怎么样去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又有怎么样的意义呢?这是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要必须清楚认识明白的。
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富裕民生、突出改善民生、奋力发展民生、切实保障民生、全力服务民生。中央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我们国家的既定的发展目标,这应该是国家主动发展自主适应时代要求的一次重大转变。从发展内容和目标来讲,因为过去我们知道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最重要的是增长和效率。如果按照构建和谐社会来讲,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平等、共享、文明进步、协调、和谐,这应该是和谐社会的关键词。一个和谐的社会,不是没有差别的社会。和谐社会仍属有差别社会,但这种差别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可以接受的。也就是全民社会在这里面可以保持创新的活力,而且每个人都能活得很好。所以和谐社会应该是自然的、理想的、良性的发展状态,这是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我们国家必须承认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民生问题不断得到改善的进程。所谓民生问题无非讲的是衣食住行,以及社会经济相关的政治生活问题。所以按照衣食住行来讲,早过了贫穷的时候。随着时代的发展,民生问题也在发展。虽然现在有一部分人仍然有衣食之忧之外,更多人在住,行以及在平等的权益以及社会分配等等,这些方面都有自己新的要求。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民生问题,实际上比改革开放前一个时期的民生问题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复杂。要解决新时期的民生问题,也更需要政治智慧,更需要合理有效的过渡政治措施。
因此,在当今学术界上普遍认为对于关注民生有四大观点: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教育是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如果在民生问题上切实落实这四点,那么民生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到解决。
从当前来看,应按照科学发展观重新确立新的政绩评估体系,在衡量政绩时,不仅要看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还应当将所在地区贫困人口的生活能不能得到保障,社会保障是否覆盖多一点地区与人口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等一系列具体的民生问题。这些指标的改善程度,都可以作为和谐社会的发展程度。
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始终将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放在首位,并且始终以民生问题为核心,更好地关注民生,共创和谐!
恳请党组织给予批评与指正。
汇报人:
依法审计助发展关注民生促和谐 篇3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审计监督成效显著
(一)突出工作重点,预算执行审计不断深化。在预算执行审计中,按照“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绩效”的思路,强化预算强制约束,改进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每年同级审报告受到县人大高度评价,2011—2013年连续三年同级审项目获市级优秀审计项目。针对发现和查出的问题,提出了细化预算、推行部门预算公开、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等方面的审计建议,协助县财政局制定出台了《财政资金管理办法》、《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等制度,有效加强了预算管理,较好地推动了全县财政体制改革进程。
(二)创新方式方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不断加强。我局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方式方法,按照“明权责、强监督、促发展”的审计思路,本着“谁决策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权责相结合”的原则,首先理清党委政府责任,把握党委职责重在决策和监督,政府职责重在执行和管理。其次做到坚持三项制度:审前公告制。采取张贴公告的形式,公布审计事项、审计纪律和联系方式,接受群众监督;“三责联审”制。建立了与纪检部门、组织部门的联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审后问责制。对于审计报告反映的决策、管理方面的问题,由审计联席会议小组书面告知被审计干部,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对问责事项书面答复,加强了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2010年我局率先开展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先后对12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共查出领导干部主管责任违规行为金额890万元,此做法在全市做了经验交流,为全市经济责任同步审提供了参考。
(三)严肃执法,跟踪追查经济犯罪案件线索力度不断加大。我局始终坚持把查处经济领域违法犯罪线索作为提升审计质量的有效抓手,对于审计过程发现的疑点,始终保持高度警觉,敢于重拳出击,查处了一大批经济犯罪案件,形成了强有力的警示和震慑作用。先后向纪检监察部门和司法机关移送案件8件,涉案人员10人,严厉打击了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有效维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相继交办了一些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局能够从维护构建和谐户县的大局出发,及时组织精干力量,先后对村级账务、企业改制等20余事项进行了审计,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稳定了干部职工群众情绪,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有效维护了群众和国家利益。
(五)积极拓宽审计覆盖面,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力度不断加大。我局积极探索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新思路,大胆引进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审计, 制定实施了《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及聘请外部人员参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管理办法》。积极参与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的前期立项、招投标及竣工验收,促使政府投资项目规范有序运行。积极争取县政府支持,成立了户县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心,并招录和选聘了5名专业人员,审计力量得到加强,审计覆盖面不断扩大,项目数量及核减额都比往年同期有大幅度增长。截止目前,先后审计建设、水利、交通、教育、国土等建设项目资金总额达12.6亿元,核减工程款6961万元,有力地遏制了建筑工程领域高套定额、高估冒算的违规现象,审计效益和权威不断增强。
二、完善机制,加强协调,大力推进审计整改
(一)完善审计整改报告制度。明确被审计单位在收到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在执行期内,以书面形式向审计局报告审计整改落实、审计建议采纳情况及整改效果。对消极应付、整改不力的单位负责人提出处理意见,并在一定范围通报,接受干部群众监督。
(二)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人大督查范围。协调县人大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人大督查范围,出台了《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对县审计工作及审计整改情况的监督办法》,县人大每年定期通过巡视、调研、质询等形式,对上一年度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进行督查,形成人大监督和审计监督合力。
(三)稳步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定出台了《户县审计局审计结果公告暂行办法》。截止目前,已向社会公告《廉租房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调查结果》、《就业与再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调查审计结果》等23项审计结果,接受群众及舆论的监督,社会反响良好。
三、加强教育,科学引领,审计队伍能力素质不断提升
(一)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始终把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头等大事,组织班子成员参加各类培训、专题讲座,不断强化班子思想政治和理论学习,使班子成员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全面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凡重要事项处理、干部奖惩、评先选优等,召开班子会议集体研究决定。推行“一线工作法”,班子成员带头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做掌握实情、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
(二)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注重理论学习与夯实作风建设相结合,按照“全员培训”的思路,采取以会代培、以审代培、宣讲辅导、专家讲座等形式,强化培育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先后选派干部参加业务培训达80余人次,邀请市县专家授课30余次。目前3人考取了研究生,2人取得审计师资格,1人取得中级会计师资格,全部通过AO认证资格考试。
(三)强化审计文化建设。出台了《户县审计局规章制度汇编》,构建了一套“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良好机制,县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学习。以 “推动审计文化建设,提升审计能力”为主题创建了审计文化墙和审计文化书屋,突出塑造清廉文化,促进审计干部廉洁从审、依法从审。积极响应市局“我倡导我践行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活动,组织局干部自编自演音乐舞蹈快板《我们都是追梦人》,先后在市县演出3场,受到干部群众热烈欢迎,既展现了审计干部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也弘扬了奋发进取的审计精神。
四、创设载体,加强防范,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一)强化制度措施。将反腐倡廉、依法审计,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努力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审前谈话制度,每次实施审计前,主要领导都要和审计组干部廉政谈话,要求依法审计、廉洁审计;坚持公开承诺制,审计组在审计进驻会上公开承诺,严格遵守审计八不准纪律,接受被审计单位监督;坚持审计回访制,每年年底成立回访组,对审计项目整改、审计组成员廉政等情况进行交叉回访,回访结果作为干部评先评优的依据。
(二)加强风险防控。对于易产生腐败的高危区域,制定实施了《审计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廉政风险点预防及控制办法》和《廉政风险点控制示意图》,加强了对权力运行环节的监督和管理,从源头上防范为审不廉现象的发生。此做法在全市廉政风险点推进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 篇4
《哈尔滨日报·理论》专刊是多年创办的一个重点专刊, 近年来几经改版, 努力做到贴近社会、关注民生, 通过受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 使理论宣传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特别是年初以来, 我们相继推出的“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系列专刊, 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 开办了网上有奖知识问答, 把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结合在一起, 吸引了更加广泛的读者参与, 使《理论》专刊成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 解读方针政策的主阵地。
我们的体会有以下几点∶1.把握大局, 提高办刊质量。党报理论宣传必须把握大局, 为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决策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条件, 近年来《哈尔滨日报》理论版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探索。2003年末, 中央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 为配合省市委的工作思路, 《哈尔滨日报》迅速策划报道方案, 编辑亲赴北京约请部分课题组专家学者进行讨论, 同时在《哈尔滨日报》理论专刊及时推出“大家理论”专栏, 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许多著名学者撰写文章, 为我省我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2.关注社会前沿, 强化观念引导。党报理论宣传不同于一般的理论刊物, 必须针对新生事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进行理论解读, 引导人们更新观念, 推动社会进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 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发展思路、发展任务, 我们抓住这些问题及时开展理论宣传, 2002年以来, 为了深入贯彻十六大、十七大精神, 我们开办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学习十六大报告理论笔谈及十七大精神解读、纪念改革开放30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专栏, 从不同角度对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进行了深入阐释, 深化了人们的思想认识, 促进了新的发展思路、发展理念的形成。3.分析新的情况, 提出新选题。党报理论宣传必须在把握大局基础上, 根据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 分析新情况, 确定符合形势要求的选题。2001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一年, 当国内学者刚刚把“新经济”揽入视野时, 《哈尔滨日报》已将新的研究成果与区域经济挂钩, 探讨这一现象对哈尔滨市的影响及其相应对策, 组织一批专家学者撰写了一组有分析有分量的理论文章,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赞赏。4.大文章做深、小专栏办活。比如,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哈尔滨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纪念哈尔滨解放60周年等, 都是关系国家和哈尔滨市发展前途的重大主题, 必须做深做透。2008年初, 《哈尔滨日报》先于全国其他媒体推出的庆祝改革开放30年《真理的光芒》系列专刊, 以大事件小镜头的新颖方式, 向广大读者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说明了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繁荣昌盛之路。5.突破传统框框, 从百姓生活中寻找宣传主题。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都涉及理论问题, 党报的理论宣传必须突破就理论谈理论的传统框框, 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寻找理论宣传的主题, 才能实现党报理论宣传的大众化、通俗化。2007年初, 我们推出的“面对面”专栏, 就是从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 由专家进行理论解读, 如这一年的3月5日是学雷锋日, 有读者针对形式主义不可取的话题提出了“改革开放时期雷锋精神是否过时了”这一话题, 我们就此邀请了省社会科学院董鸿扬研究员撰写了“雷锋精神与积善成德”文章, 从雷锋精神体现的爱 (爱别人、爱生活、爱工作、爱自己) 到积善成德高尚品德的长期形成过程, 推及到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力量、精神力量对市场的统摄及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环境的过程, 指出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的理论。我们还就城市节庆活动、宜居城市建设、会展经济发展等20余个关系省城哈尔滨建设的问题与读者进行了面对面的讨论。正是由于我们能够从百姓与政府共同关心的问题中找话题, 所以得到了广大读者与政府各部门的好评, 由于话题形式多样、论理实在、针对性强, 也为丰富理论宣传途径闯出了一条新路。2006年以来, 我们针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先后开办了“说故事讲哲学”、“网络热点话题”、“职场方略”等专题。“说故事讲哲学”由历史故事而引入发现现实生活, 起到说事明理的效果;“网络热点话题”把各大网站当日的最热门话题作为由头, 结合当地发生的类似事物加以评论, 引发读者参与;“职场方略”把国内外职场上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讲述给读者, 让读者从中受益。2009年、2010年我们又推出了“公共视野”、“核心阐释”、“来自基层”、“建言献策”等栏目, 从大众视角出发, 刊发社会共同关注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热点话题, 同时让更多的读者及基层党组织参与, 一改已往专家学者写稿、专家学者看报的局面, 在读者群中形成了更加广泛的互动, 使理论更加通俗、更加贴近生活。
我们之所以在理论宣传上能有所尝试、有所突破, 就是由于我们在办报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围绕中心贴近社会关注民生”这一宗旨, 坚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的结果。同时, 我们也离不开市委宣传部的强力支持, 离不开省、市各界专家学者的支持, 正是由于他们的大力支持, 才使得我们在困难中起步、在平静中活跃、在无为中有为!
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篇5
和谐,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建设和谐天津,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强劲足音。对这项工作,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已作出全面部署。张立昌同志在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加快推进和谐天津建设。目前,全市上下正
在认真贯彻落实。
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就是群众生活幸福、心情舒畅。在这方面,天津的百姓最有发言权。回首天津十多年的发展之路,大量事实表明:天津能有今天的大好形势,经济社会发展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始终关注和改善民生、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是密不可分的。真心实意为老百姓着想,干大多数群众赞成的事,办大多数群众受益的事,让群众及时得到应该得到的实惠,成为天津各项事业顺利发展、干部群众心齐气顺的原因所在。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关键要从实事抓起,从群众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抓起,从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突出问题抓起,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往往通过日常生活来感受社会和谐。群众生活涉及方方面面,解决民生问题也需要从多方面加以体现。因此,“坚持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着眼于中低收入的大多数群众”成为这些年来天津工作的指导原则。对这个原则,津城百姓耳熟能详且备感亲切。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有了“三五八十”,有了世纪危改,有了稳定物价、解困和扶贫的“三件事”,有了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文化品位的“新三件事”。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了“不让一家一户过不去”,提出了“带着深厚的感情把群众的事情办好”,相继推出了税费减免、小额贷款、财政贴息、技能培训、政府花钱买岗位等政策,努力把下岗失业人数控制到最低。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连小小的农村户厕问题也记挂在市领导的心头,因为“厕所看来是小事,但对百姓来讲是难事、大事”。于是,本市通过对农村10万户厕的改造,使50万农民告别了旱厕,大大改善了生活环境。
关注民生,既要关注百姓的物质生活,也要关注百姓的文化生活。多年来,本市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条腿走路,把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中小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建设了一批先进水平的医院和区县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文化体育设施,努力做到经济发展不欠社会进步的账,办成了许多百姓盼望已久的大事。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不只是和谐社会的要求,更是经济发展的魅力所在。
和谐并非没有矛盾,和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正视差异并着力化解,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任务,建设和谐天津还要做大量工作。今年是本市加快推进“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全面完成第二步战略部署的重要一年。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天津就一定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篇6
[热点材料]
材料一2011年2月27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同海内外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温家宝说,在“十二五”规划当中,我们特别强调民生,把它作为整个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说,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材料二2011年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会上作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说,2010年,全国政协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展调研视察和协商议政,积极帮助党和政府排忧解难。贾庆林表示,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
材料三2011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指出,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轉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知识链接]
一、民生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均衡。
二、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三、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
1、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公平正义是人们永恒的追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能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促进公平,彰显社会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是基础,改善民生是根本,社会和谐是保障。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4、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5、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其核心是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四、我国应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从国家的角度:(1)在经济上,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改革开放,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2)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以人为本,发扬人民民主;加强制度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3)在文化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等。
2、从青少年的角度:作为当代青少年,主动为国家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从小树立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观念;要胸怀天下,承担社会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努力学习,勇于实践,为解决民生问题献计献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考预测]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思想品德命题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再次向人们送出“民生大礼”,备受人民关注,也必将成为2011年中考设题的重要切入点。对于民生问题,2011年中考可能会结合具体材料,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探究实践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解决民生问题、深化改革、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共同富裕原则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冲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近年来,党和政府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方面做了几件大事: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接补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些举措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一些农民说:“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国家这样做()
①有利于实现同步富裕②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③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④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下列关于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之间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①只要经济发展了,民生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②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③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④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3、“十二五”规划纲要特别强调民生,把民生作为整个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和政府这样做()
A.目的是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B.说明了民生是一切工作的中心
C.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D.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
①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的②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③表明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人口问题④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温家宝总理与广大网民在线交流时说:我们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而且要把蛋糕分好,要让每一个人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一定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实现这一目标()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②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创造的积极性③有利于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④有利于全体人民同步、同等富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这()
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②说明党和国家关注民生、执政为民;③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④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工作是改善民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被人们称作新“三座大山”的“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问题,再次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现阶段我国要解决这三大问题,最根本的是()
A.实行改革开放
B.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C.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8、“十一五”期间,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取得这一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
A.坚持了科教兴国战略
B.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坚持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D.坚持了基本经济制度
9、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落实和完善国家助学制度,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说明()
A.必须把发展教育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B.国家严厉惩处不履行受教育义务的不法行为
C.国家注重改善教师待遇,促进教育发展
D.国家为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非选择题
10、材料一“十一五”期间,我国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
材料二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要持之以恒,努力让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诸多民生问题集中体现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关注并着力改善民生问题?
(2)你的身边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试列举三例。据此,你认为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民生问题?
(3)要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坚持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11、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1)为什么说“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
(2)怎样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12、材料一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中央财政拟投A,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
材料二漫画《求职》。
(1)我国政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这表明了什么?
(2)一位网友认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解决就业问题。”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3)请结合漫画所反映的问题,为当代青年选择职业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13、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一项项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一项项民生措施,汇聚成闪亮的民生新亮点。
围绕民生问题,你所在的学校准备开展一系列实践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学校宣传栏中要刊载2011年全国“两会”十大民意热点,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查找出哪些民意热点?请列举。
(2)在学校组织的“生活变化大家谈”活动中,请你介绍:2010年你家生活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学校的黑板报上有这样一句话:“改善民生既要靠政府,又要靠自己。”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从就业的角度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1.C;2.B;3.D;4.A;5.B;6.D;7.D;8.B;9.D
二、10.(1)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改善民生问题,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等。(2)上学难、看病贵、就业难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3)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11.(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第一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当今世界,教育水平的高低決定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培养更多的人才,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成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2)国家: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家长放心的学校;社会:尊师重教,保护学生权利,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负担,全面发展;学校:关心爱护学困生,解决他们的生活、学习困难,提高他们面对挫折和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12.(1)表明党和政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集中力量办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积极解决就业难问题。(2)这位网友的说法是错误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关注民生,解决好就业问题,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选择职业时要同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正确认识自我,发挥自己的优势;要正视竞争,敢于竞争;要学有所成,拓宽就业渠道;要勇于自主创业等。
关注边缘学生构建和谐课堂 篇7
(画外音) 游离于课堂之外——跟着感觉走
画面一:学生 (二年级) 六人一组围成圆圈状, 中间一位小朋友在练习原地拍球, 其余同学, 以他为核心, 边转圈边帮着数个数。其中有两个小朋友一直游离于队伍之外, 趴在地上兴致勃勃地玩着什么。师问:为什么不和小朋友一起玩?生答:没意思, 不想玩……
原因分析:这样的画面, 对于上过低年级体育课的老师来说, 一定不会陌生。这些孩子对课堂上的内容置之不动, 但是在课堂外面却另辟蹊径, 兴致勃勃。是孩子们不喜欢活动, 不喜欢上体育课吗?问他们, 一个个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仔细分析, 发现原来是体育课的“保鲜度”不够。教学内容的低水平重复, 使得学生对体育课缺乏新鲜感;教学方法、组织手段的千篇一律, 使得体育课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尤其是在当前“大班额、多班级、小场地”的背景下, 因为“僧多粥少”, 加上教学环境的开放性和和场地之间的干扰因素, 面对着外面“精彩”的世界, 这些自制力还比较弱的孩子无论如何都想跟着感觉潇洒“溜”一回。这样的最终结果, 就是导致部分学生“不想玩。”
(画外音) 徘徊于课堂边缘——爱你在心口难开
画面二:学生 (三年级) 分成四组, 正在全神贯注地练着打“保龄球” (实心球撞击可乐瓶) , 场地上不时传来“哗” (打倒瓶子的声音) 和“耶” (打中者的欢呼声) 。此起彼伏的数数声, 随着打中个数的增加而气氛也愈加热烈。然而, 学生A、B, 始终站在旁边观望, 无所事事, 满脸惊羡, 却从不动手。师问:为什么不练?生答:打不中, 不会打……
原因分析:这部分学生因为对体育的认识不足, 所以他们常常游离于学生之间互动的边缘。在他们的心目中, 只有学会一技之长才是体育课的目的, 而不知道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也是体育课所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因为对自己的运动能力信心不足或被忽略的时间久了, 渐渐的, 就养成了一种不良习惯。他们既不敢放开手脚去练习, 也从不积极参与这些自认为没有把握的项目, 生怕别人笑话。这个问题, 年龄越大, 年级越高, 表现得越发明显, 而且女生表现出更大的倾向。因为怕失败后, 遭到同伴的讥笑, 索性, “出丑不如歇手”。久而久之, 恶性循环, 虽然“动心”而不“动身”。
(画外音) 拒绝于课堂之外——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画面三:学生 (二年级) 练习合作跑 (“开火车”) , 教师要求学生自找伙伴 (6人一组) , 自主分配角色并尝试练习。“呜----”!一列列“小火车”鸣着笛, 纷纷出发。这时, 学生C (一个脾气暴躁、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东蹦西跳, 横冲直撞, 惹得大伙一致排斥, 避而远之。在寻找同伴没有结果之后, 气呼呼地跑过来, 满脸委屈地说:郦老师, 我找不到伙伴, 没人愿意和我一起玩……
原因分析:从运动能力方面来讲, 这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尚可、但心理素质都低于一般水平。他们虽然有积极向上、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赞赏的需求, 但是持久性不够。他们虽然偶尔努力, 但常常半途而废。为了让自己能在班级学生中争取一席之地, 他们常常采用惹是生非、做恶作剧等方式来引起老师同学的关注。但这样的结果, 却导致自己被拒于团队游戏之外。因此常有的挫折感, 最终使他们深受伤害, 沦为班级边缘学生, 从而缺乏合作、交往能力和竞争意识。
面对这些“不想玩”、“不会玩”、“想玩而又找不到伙伴”的边缘学生, 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常常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我们要用心去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新课程让成功的孩子更成功、更活跃的同时, 也应该努力让边缘的孩子能享受新课程带来的新气息、新乐趣, 这是我们的责任, 也是他们的权利。
多一点“新鲜”——追求课堂的生命活力
小学生因为好玩、好动、求新、求异的心理较强, 所以我们每节课都要有“新鲜”的事物、形式或角度来刺激学生, 启动学生活动的动力,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孩子的心理, 将一些基本动作与基本技能以游戏化、情境化的方式出现, 尽可能从多角度、多层面提供新鲜的“事物”, 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要多样化, 可以采用小游戏、律动、小故事等方式来导入课的各部分内容, 让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可以设置一些有启发性、诱导性的问题, 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实践, 构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 让学生对下一节体育课充满了期盼, 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场地器材要“保鲜”, 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器材, 并开发器材的多种功能与游戏。虽然外面的世界依然精彩, 但是因为器材是自己制的, 游戏是自己创的, 所以每一位学生都觉得新鲜、有成就感, 而我们的体育课堂也会因为孩子的创造性活动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多一点关注——追求课堂的和谐互动
曾经有一位三年级的孩子在《老师, 我想对您说……》的一篇体育小作文中这样写到:“郦老师, 虽然我不太认真, 但我一定会努力, 让你看到我在进步。老师, 请您每时每刻看着我, 就能看到我的认真。……老师又多了一个听话的孩子……”从学生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 无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如何, 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尊重和爱, 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轻轻的问候, 甚至是让他们跑跑腿, 都能让孩子乐此不疲。对于这些胆怯的、自信心不足的孩子, 我们要赋予更多的关注与爱。我们要用微笑、用期待的目光来表示关注。如课堂上老师提问:谁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漂亮的动作?这时, 孩子们往往会有三种表现:一是踊跃举手并不停叫着“老师, 我, 我……”的, 一种是不会做动作, 也没啥反应的, 还有一种是虽然会做但是不肯举手, 目光躲躲闪闪, 一副想展示却又怕失败的神情。这时, 作为教师的话, 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表现, 要用微笑和期待的目光来鼓励这些孩子, 让他们不再徘徊于师生互动的圈子边缘, 进入到课堂中来, 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我们要用欣赏、夸奖来体现关注。学生虽小, 但是他们的心中也有自己的一杆称。教师的评价方法与态度, 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教师, 一旦发现这些学生的“亮点”, 要及时地表扬, 并告诉学生你心中的感受, 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欣赏、重视和关爱;我们要根据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进行关注。作为教师, 我们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努力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如对画面二中的学生A、B, 可以通过缩短滚掷距离, 加大保龄球 (用篮球代替) 等方法, 让他们通过多次尝试来感受打“保龄球”的乐趣。面对学生的“不会”, 我们应该给予充足的时间, 也许在教师耐心的等待中, 我们会欣赏到“边缘学生”心花怒放的互动场面, 会聆听到生命拔节的的声音。
多一点机会——追求课堂的人文关怀
关注留守学生构建和谐教育 篇8
一、农村留守学生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家庭教育缺失。
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 如果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 又没有其他办法来填补这个空缺, 仅由临时监护人照顾孩子, 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首先是家庭监护力量分散或监护能力欠缺, 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这些家庭的子女缺少约束和教育, 许多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矫正, 时间一长就形成了恶习。其次是教育方法简单, 临时监护人往往只注重孩子的生活和安全, 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常人格教育, 有的甚至干脆放任不管。
2. 学校未实施特殊教育或力不从心。
目前在很多农村地区, 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教学设施较为简陋, 师资力量薄弱。一些农村学校除了讲授文化课的教师之外, 英语、思想品德、美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教师比较缺乏, 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 不能为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提供悉心的关怀和照顾。同时, 由于农村学校教师教学负担过重, 一些教师几乎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和谈心活动。这种缺少特殊性、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3. 社会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职责不明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已明确指出:当今社会 (包括各级政府、政法机关、民政机关、社区、群众团体等等) 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注力度不够, 而且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 诸如不健康的影视、广告, 不规范的电子游戏室、网吧, 赌博风气盛行、混乱的校园周边环境得不到有效治理等, 把一部分学生引向了不健康的道路, 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职责更是不明确。
二、解决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1. 建立健全留守学生档案, 增强学校、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关爱责任。
大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帮助留守学生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学校可举办元旦晚会、体育运动会、歌咏比赛、作文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 丰富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 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班主任应做好留守学生的摸底工作, 并建立好档案, 将其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及时记录, 并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 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更多责任, 多与留守学生交流、谈心, 提高亲和力, 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摒弃留守学生等于“双差生”的错误认识。加强与家长的直接联系, 为教育留守学生提供方便, 班主任可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家长电话沟通, 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应坚持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 (监护人) 会, 共同探讨教育问题。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广泛开展各种活动。
学校可设立“心语信箱”或“校长信箱”, 为留守学生搭建起交流思想的平台, 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工作, 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解除心理困惑和压力。
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如庆国庆文艺汇演、普通话大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或英语周、书画展、班级体育比赛等等。班级可开展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法制讲座等, 使每项活动都以留守学生为关注对象, 引导学生互助互爱, 让留守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
聘请工作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的教师担任留守学生的爱心教师, 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对留守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 帮助留守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全面健康成长。
3. 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 篇9
可是, 青少年也正是到了叛逆期, 性格孤僻, 不善沟通、缺少爱心、不负责任、沉迷网络游戏、互相攀比在学校里不好好学习, 甚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多。我们要和他们进行更多的心灵沟通, 在相互的共鸣中给他们一点善意的提醒, 并且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 理解他们用心沟通, 用心交流, 在情感上互动, 心理上启发, 往往会有良好的效果。从而希望他们的成长之路走得更好更健康。
而多多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 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教育我们的孩子, 来帮助他们首先了解自己, 然后学会了解别人;首先关注自己, 然后学会关注别人;首先反思自己, 然后换位思考......我想, 这应该是重要的。很多老师和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成绩, 而忽视了孩子的习惯养成, 也从不去关心他们的心灵成长, 是非常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也是我们的教育需要改革的着眼点。让他们把学习当成是成就自己人生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而不再是一种任务和负担, 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学习的同时也能享受自己快乐美好的青春!
那么, 关注问题少年构建和谐平安教育, 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社会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目前, 学校教育已经难以承担教育的全部责任, 社会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方面, 社会教育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少给他们点零用钱, 让他们知道生活不易。
3.希望我们能尽我们所能为青少年上网营造良好健康的环境, 使网络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而不是刽子手。
4.多让孩子亲近大自然, 读一些著作, 陶冶他们的情操, 开阔他们的视野及胸怀, 多亲近大自然会净化人的心灵。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 篇10
一要牢固树立干群平等的工作作风。
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地位、职务和工作性质差距,必然产生不同的心理。如果企业各层次员工之间不能在思想、语言、行为上相互融合,消除隔阂,企业内部就难以和谐。基层党组织要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应克服特殊化的思想倾向,树立干群平等的工作作风,放下架子,深入基层,以平等身份与员工相处,尊重员工,虚心听取不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共同研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与基层员工之间的互融、协作关系。要以“企业员工都是企业主人”、“相信员工、依靠员工,一切工作为了企业和员工”为基点,更多地从心理层面理解和关心员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淡化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的名利思想意识,使员工正确对待职务差别、岗位分工,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思想、语言、行为同化于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目标,为企业的发展尽职尽责。
二要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是衡量企业内部协调程度的重要因素。基层党组织要始终把员工根本利益作为企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用和谐理论协调企业内部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企业内部环境。应尊重员工人格和权益,尊重员工的自由发展。制定各项制度应严中有情、情中有严,充分体现和保障员工的利益,特别要注重保障弱势员工的利益。要着力解决企业深化改革过程中员工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企业文化建设,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思想,凝聚人心,用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文化理念和准则规范行为,促进企业内部和谐。
三要对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及时疏导和化解,心病要用心药治。
心理健康问题产生时,如果不加以调适与疏导,就会产生不良反应,导致不良后果。各级基层党组织要注意和加强对员工心理上的教育和疏导。一是要正确引导员工注意自我情绪的调节。使员工们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一个比较科学、客观的认识,寻找有效的、适合自己的放松和排遣方式,掌握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二是要善于消除和排遣员工不良情绪。组织开展文体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发泄方式;偶尔的聚会、聚餐也会使员工之间得到很好的沟通,融洽彼此关系,不满和误解得到宣泄;谈心更是可以使不良情绪得到释放。特别领导与员工的谈心活动,除了可以使不良情绪的员工满足心理上的、“倾诉、宣泄、交流和安抚”的需求外,对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忧虑、困惑等也可以进行恰当的疏导和帮助;从而达到生理或心理方面的新平衡。
四要引导和培养员工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
第一,要加强员工素质培养。在抓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注意抓好员工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要培养一种“平和、勤奋、敬业、向上”的健康心态。当前企业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时期,我们有幸身处企业发展的洪流中,首先应该感谢企业给予了我们机遇和机会,需要我们心态平和地报效企业,在这大好的环境下,每个人都没有理由不去努力工作。另外,还要善于引导员工经常进行自我批评,多发现自己的不足,多学习别人的优点,不断寻找自身的差距,从而保持平和的心态,立足岗位,勤奋工作,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自觉养成积极、务实和理性的成熟心态。第二,要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包括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几个方面,员工的心态是会因环境随时随地变化的,稳定只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因此,要十分注意尽可能地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即使有的环境条件无法改变时,也应该让员工懂得:你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你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因为,和谐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第三,邀请心理专家到单位以“快乐工作、和谐生活”为主题的心理咨询辅导和定期举办拓展训练活动,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减除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五要搞好员工职业生涯设计。
开展职业生涯设计, 规划员工的成长道路和发展未来, 对促进内心和谐大有益处, 是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更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现实的需要。在为职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时, 基层党组织应根据新员工、中年员工和老员工三类人员来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新员工一般希望能较快地做出贡献, 想通过在承担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迅速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要给他们机会和创造空间, 使他们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中年员工一般能独挡一面, 对于他们, 企业要充分信任, 大胆地将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新的工作任务交予他们, 要通过提拔晋升, 使其职业通路畅顺。老年员工处于职业后期阶段, 退二线和退休问题必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大量事实表明, 退二线和退休均可能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 对企业的工作也会产生影响。在这一部分人的职业规划上, 要注意做好细微的思想工作, 既要发挥他们经验丰富的优势, 安排他们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又要对退休等事宜给予细致周到的计划和管理。在职业生涯设计规划的具体实施上, 基层党组织要首先分析员工的理想型职业选择和现实型职业选择。两者的距离越近, 双方的冲突就越小, 应注意规范化进行, 逐步建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机制, 建立劳资双方长期平衡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实现员工个人抱负与企业长远发展的和谐发展。同时要通过绩效考核方式发现职工价值的生命周期。职工价值的生命周期一般为2年, 如果某员工上任一个岗位2年有余, 通过考核还不能胜任工作, 在通常情况下, 该员工不会再在此岗位上创造出应有的价值。如果某员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2年且绩效考核业绩突出, 要让其发挥更大价值, 就应早点给他换上有更大责任并有更大权利的岗位, 让他开始新的价值生命周期。如果某员工价值的生命周期到了, 若不给他换岗, 时间一久, 员工就会逐渐失去拼搏的激情, 产生惰性。
参考文献
[1]、胡华伟, 浅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促进员工心理和谐, 思考与探索2008年9月23日
关注留守儿童构建和谐校园 篇11
关键词:留守儿童 现状 问题 和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171-01
1 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留守儿童”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主要指父母双方进城或外出务工,因而造成家里没有直接监护人的特殊儿童群体)。这些孩子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但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逐渐由留守儿童变成“问题儿童”,这种现象已经引起我校高度重视。学校在开学初对初中各年段留守儿童情况进行摸底排查,结果显示:我校初中部总人数为702人,其中留守儿童162人,留守儿童占总人数23%左右,比例之大令人担忧。
2 留守儿童存在问题
有个留守儿童在他的作文里曾这样写道:“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国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很想念他们。”这是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读后不免让人揪心。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道德、学习、心理、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我校“留守儿童”主要有“四大症状”。
2.1 道德行为较差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与同学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赌博等。有些留守儿童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
2.2 学习成绩欠佳
究其原因,其一,由于父母监护不够,那些留守儿童出现了学习观念淡薄,更由于自制力薄弱,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成绩不够理想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被严重挫伤;其二,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偏低,只注重经济的投入,不注重子女的成长及学业;其三,家长不管,全靠学校,有些家长甚至连个联系電话也没有留给班主任,学生在校有了问题,却无从反映;其四,“读书无用论”在留守儿童中被无限度夸大,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在留守儿童中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调查中发现,我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占80%以上。
2.3 心理出现障碍
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他们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太少,导致他们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有的留守儿童父母一年难得回家一次,使留守儿童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孤独、自卑、冷漠、少语,很少或不愿与教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只与个别人来往。这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出现了障碍。据调查此类心理现象的儿童占留守儿童的15%左右。
2.4 安全难以保障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只能与年迈的长辈、亲戚或是与邻居生活在一起,缺少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日、寒暑假期间,留守儿童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有的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3 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监护管理的“盲区”
父母外出之后,其子女的监护权一般都移交给祖辈或亲戚。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辈大多是文盲,他们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能力,而亲戚在管理上更是禁锢,总认为别人的孩子不好严格管教。
3.2 学校教育的“困区”
正常上课时间还好,但是一旦到了双休日和节假日,老师就感到鞭长莫及,常常会出现“5-2=0”的尴尬局面(学校5天教育,抵不住学生2天的社会游荡)。而且许多留守儿童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周末再加以约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加上现在设在老师面前的条条“高压线”,老师也不敢对学生过于苛求。
4 系列措施,初见成效
近年来,我校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针对留守儿童的自身特点和存在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4.1 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为了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详尽的留守儿童教育措施。成立“关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工作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每学期学校都要求教师签订《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监护人签订《监护人责任书》、留守儿童签订《自我承诺书》等。
4.2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施行动态管理。学校每年在开学初都分发《洪宽中学留守儿童情况摸底表》,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进行调查摸底。并要求班主任登记造册,根据每一位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指导,并进行跟踪管理。
4.3 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亲情温暖。要想工作行之有效,就必须与他们的父母、监护人经常保持联系沟通,家校联手,齐抓共管。为此,学校每年的寒暑假都安排两次集中家访,并把留守儿童作为重点家访对象;学年初都分发一封《致留守儿童家长的公开信》;要求外出务工的家长要常回家看望孩子;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等等,通过这些措施,家校之间及时沟通、互通信息、保持密切的联系,大大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
4.4 开展系列关爱教育活动
开展“结对子”活动。各班主任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学习、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同时,发动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个教师负责一个或几个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填写《结对帮扶记录表》,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开展“理解父母,学会感恩”的主题班会和“我留守?我坚强”的演讲比赛,让孩子们进一步体会到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和努力学习的决心。
开展体育竞技、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增进了友谊,锻炼了才干,收获了快乐,充分感受集体的温暖,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另外,学校还成立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室、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开展“春风助学”活动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补助等。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 篇12
之所以探讨“品牌”对于新闻栏目的意义和作用, 主要在于市场竞争, 品牌为王的概念次第在电视业界深入人心, 品牌决胜也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栏目、频道乃至电视台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环顾当前全国新闻栏目的现状, 在全国范围内能够称得上品牌的除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之外, 事实上还没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主持人、制片人、制作人也几乎是空白;从地方台的现状来看名牌栏目有一些但是并不多, 向品牌栏目转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多的新闻栏目节目还只是囿于一时一地。就功能拓展而言, 一档栏目如果不能成长为品牌栏目, 那么它就还只能停留在电视制作这一单一的生产环节上, 难以介入其它市场, 比如不能开发和组织大型活动, 不能开发品牌产品, 不能整合资源向创意、生产、流通链条的上游实现战略转移, 这在当前电视市场严重饱和, 竞争尤为激烈, 兼并之势 (湖南卫视与青海卫视“合作”) 方兴未艾的格局下实在是面临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
研究品牌不能离开探讨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判断竞争力的高低强弱需要分析不同方面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产品替代物→对手间竞争→供应商权利及其他组织进入的威胁→购买者权利 (讨价还价)
结合一档栏目来说, 提到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分析这个栏目是不是与其他栏目有差异化, 是不是不可被其他栏目所替代。就像寻呼机迅速被手机取代, 那么寻呼机的竞争力就是零。同理, 如果一档栏目从内容到形式可以被轻易复制超越, 他也就没有竞争力。其次, 从购买者的权利来分析, 如果定价权和议价权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那么竞争力就低, 反之竞争力就高。比如现在颇为流行的IPHONE4手机, 价格很高仍旧使人趋之若鹜, 甚至还出现脱销, 那么它的竞争力就显非其它手机可比。同样, 一档栏目在观众眼中并不是非看不可, 而是可以漫不经心、漫无目的地收看, 甚至不看, 或者说是“谁做谁看, 做谁谁看, 其他人都不看”那么它的生命力自然就有限, 而且会逐渐衰减。再次, 分析供应商的权利以及其它组织进入的威胁。例如波音飞机如果没有罗·罗公司提供的发动机自然不能称雄世界的天空, 但是由于波音公司强大的市场地位, 它是被供应商所青睐的, 那么他就不会有后顾之忧。同样, 一档栏目如果得不到广告商的青睐, 不能实现基本的创收盈利, 只能靠输血来生存, 他的生存前景自然也岌岌乎危哉。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核心竞争力高的产品都是有品牌价值的, 至少也是有名牌效应的。如波音、苹果, 它是所在行业内的不可被替代的旗帜性产品, 它的名字是与不竭的收益和不可撼动的地位紧密捆绑在一起的。
在论述品牌问题之前, 我想先探讨一下有关核心竞争力的话题, 因为核心竞争力关乎到品牌的建设, 没有核心竞争力, 品牌也就无从谈起。按照现代管理学的观点: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与竞争对手比较做得最专业的那件事情。核心竞争力必须由三方面来构成:一、为客户提供价值, 二、竞争者难以模仿, 三、可以用到其他市场。以目前国内电视业界比较成功的湖南电视台《超级女声》为例, 不难看出他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娱乐节目的开发。首先它满足了观众正常积极的娱乐需求;其次, 它出现后尽管被包括央视在内的众多同行模仿, 但是它没有被超越;最后, 《超级女声》的出现使得湖南台借以成功打造出自己的明星培养机制, 使湖南台旗下拥有众多的二、三线明星, 拥有了自己的经纪人公司, 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该台在制作娱乐节目、参与电视剧制作等方面聘请明星的资源。
提到品牌栏目, 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品牌。所谓品牌, 是广大消费者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过硬的产品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良好的产品形象、美好的文化价值、优秀的管理结果等等所形成的一种评价和认知, 是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几代人长期辛勤耕耘建立起来的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信任。结合我们工作的实际来说, 品牌栏目就是在名牌栏目的基础上集合栏目、频道甚至全台之力在节目样态、节目内容、节目延展 (增值产品开发或社会活动召集、社会话题设置) 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 在观众中能够口口相传, 代表电视台形象的栏目。
那么, 什么样的标准才能构成品牌呢?综合各家之言, 品牌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如图所示:
精神核心→功能支撑→感官外壳
感官外壳指的是包装、外在的符号性的元素。比如罗·罗汽车的天使标志, 发动机的双R标志, 奢侈品牌Gucci交叉的G环标志等等。它在消费者心中是具有感召力的强大精神符号。
功能支撑指的是产品的使用功能, 如奔驰汽车可靠的品质、舒适的乘坐、良好的服务等等。
精神核心实质上是价值观的群体定位。产品是与消费者的价值观紧密相连的, 消费者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标准就选择什么样的产品, 反之产品也给消费者带来价值观的标注和群体的认同。同时, 精神核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 赞成我所倡导的文化, 销售商和消费者之间就不再是简单的买与卖的关系, 而进化成为文化的趋同者, 所谓意气相投实际上是销售的最高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 我生产推销的产品本身并不重要, 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心心相印、彼此关照取代了销售行为的本身。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明:“不到长城非好汉”, 到了长城是对旅游者自身价值的肯定, 这时消费的概念就隐身于行为背后了。还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在70年代, 外国贵宾访华所认为的最高礼遇是“吃烤鸭、登长城、坐红旗轿车”……
品牌的定义很简单, 但是品牌的树立却十分复杂, 它需要经历如下的路程:功能效用的满足———社会身份的认同———情感的享受———心灵的感召。从这一链条不难看出, 当进入链条的第三个环节“情感的享受”开始, 品牌就会发挥它磁石般的魔力作用, 消费者会从心底漾起宗教般的虔诚感, 消费过程将不再受理性支配, 完全屈从于“心灵的感召”了。至此, 品牌也成功地树立起来。
真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我想用解剖麻雀的方法, 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 分析一下打造我所在的《特别关注》栏目成为品牌所需要加以解决的解放思想方面的问题, 而有些问题可能带有一定普遍性, 仅作个人浅见:
一、栏目的鲜明符号、感官外壳不够突出。
这里所指的栏目符号并非是指我们常常提到的栏目包装, (包装是狭义的符号概念) 而是指最能体现栏目形象特点, 最容易为观众熟记的元素———主持人。电视栏目发展到今天, 主持人对栏目形象树立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十分深入人心, 这一作用的好坏得失也被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所证明。没有了崔永元的《实话实说》, 尽管新主持人和晶表现十分出色, 个人能力也非常突出, 但是最终还是被淘汰。而在凤凰台, 以个人名字命名栏目, 以资深的记者、评论员主导栏目已经成为常态, 而我们应该看到, 这已是国外同行进行多年的工作。事实上, 在一定意义上主持人对栏目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我们简单地赋予主持人这样那样的功能, 不是说要把所有的包袱都甩在主持人身上, 而是说要把主持人当做明星来打造, 要形成经营主持人的意识。对有的栏目来说, 打造自己的明星也是异曲同工的办法。比如于丹、易中天之于《百家讲坛》、“超女”之于湖南卫视、马诺之于《非常勿扰》 (这里不就其道德取向做评论, 仅从电视“造星”的角度而言) 。
反观《特别关注》栏目, 拥有难得的主持人资源, 桑朝辉、王巍、赵彬彬、曹一楠, 他们在观众中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他们都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他们都是各类权威公益活动, 如“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在公众中都具有一定的美誉度。但是以品牌的尺度来衡量, 他们只是具有“名人效应”, 还远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举例来说, 尽管他们的身份都是新闻主播, 但是面对新闻热点事件, 他们个人发表的言论、他们个人的态度还远不能引导公众观点, 自身不能成为“意见领袖”。如果不是通过栏目发出声音, 他们自己的声音和普通大众发出的声音一样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那么, 作为最能代表栏目形象的元素, 他们所带给栏目的增值收益实际上就趋于零。当然, 这并不是主持人自身的原因, 原因在于栏目没有为他们成为“意见领袖”创造条件。
具体来说, 我们许多栏目常常热衷于组织推广活动, 让主持人参加公益活动, 这些做法都抱着一个最直接的目的:宣传栏目形象, 提升栏目知名度。于是主持人就走进街道社区、厂矿学校或亮相于各类公益舞台。但是, 这种做法恰恰走进一个误区, 恰恰是事倍功半的。道理很简单:栏目本身是没有人格化生命的, 它的人格化生命很大程度上来自主持人。而打造鲜活的、触手可及的“人”远比宣传一个冰冷的、抽象的名词概念要容易的多, 也方便的多。就像IPHONE手机, 消费者在领略到它强大的功能, 最终把它称之为“时间毒药”之后, 自然会体会到苹果公司独特的产品理念, 体会到“苹果”对传统IT产品的颠覆, 体会到“苹果”的文化。
因此, 我们有必要换一种思路来考量主持人之于栏目的关系, 以及他们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究竟怎样发挥作用。在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 新闻本身的价值已经微乎其微了, 对新闻的解读解构才真正具有价值。而这些价值的体现都是依靠主持人的参与来完成的。发挥主持人的功能不能仅仅着眼于栏目播出的那一个固定时段, 他们应该成为人们认识理解新闻事件的一种“依赖”。当“听听XX是怎么说的”成为公众的需求时, 栏目的生命力自然而然会成为增量。从这个意义来说, 各种推广活动、宣传活动、公益活动应该巧妙地把栏目隐藏在主持人背后。比如, 我们为白血病患儿所组织的活动, 不应该是栏目派主持人参与, 而是主持人以个体的身份去参与, 展现他作为名人、明星的特点, 栏目在这时候要主动地、巧妙地在幕后为之服务。这不过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事实上, 通过主持人人格魅力的塑造和宣传, 从而提升栏目、频道的影响力, 这样的例子数见不鲜。汶川地震, 中央电视台的大直播和一条条发自救灾一线的生动新闻展示的是中央台作为国家媒体的专业形象和专业素质。但是在公众面前提升体现中央电视台美誉度和人文关怀形象的是主持人赵普在演播室里的抽泣, 是出镜记者李小萌在崎岖山路上遇到遇难老乡时的眼泪。这些都是一个个“栏目符号”所创造出的额外的增溢价值。
突出主持人的符号作用, 将主持人视为品牌的重要组成元素, 这对栏目频道带来的收益是极为明显的。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既然我们强调品牌的概念, 那么品牌是可以应用到其他市场的。这正与当前电视界面临的新媒体水银泻地般的颠覆性影响相呼应。电视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种传播渠道, 是信息资源的流通环节, 当新媒体直接冲击甚至取代电视这一流通环节的时候, 品牌所发生的功用便会展现出其自身蓬勃的生命力。而这也正是下面我想提出的问题, 新媒体到来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新媒体的利用比较迟缓, 介入新媒体的意识不强。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对栏目来说, 生存与发展需要过好两关。第一关是学会如何利用新媒体, 第二关是学会如何积极融入新媒体。
短期来说, 品牌栏目不能死守荧屏, 而是要利用各种媒体力量, 特别是网络的力量为自己的拓展增值服务。不久前我到江苏电视台考察了他们新闻节目中心的工作。一个突出的感受是兄弟台利用网络媒体的意识非常强, 手段也很多样。江苏台的《新闻夜宴》是当地很有影响力的新闻节目, 由于不是直播, 该栏目就积极调动各种新媒体资源为自身服务, 从而借此解决时效性差的问题。在发掘新闻资源上, 他们与酷6网、优酷网等视频网站合作, 利用网络媒体的采编力量实现了在全国大中城市的新闻资源共享, 不派一个人, 不花一分钱, 不调一台机器设备得以拥有覆盖全国的记者队伍。在选题设置上, 他们利用QQ、微博及在江浙地区久负盛名的“西祠论坛”与观众不间断地进行交流互动, 既丰富了选题内容, 也扩展了自己的观众群。据介绍, 每天通过新加入QQ而关注栏目的人数就达一百多人, 而且这一人数是持续稳定增长的。利用新媒体, 目前已经成为业界的广泛共识。同行之间的差异不过是对新媒体利用多与少、利用的思路宽与窄的差异。而远远没有理清思路, 或没有明确方向的正是更为重要的环节———如何融入新媒体。
当当网取代新华书店, 淘宝网冲击传统商业流通业……网络对流通渠道的“破坏”作用是惊人的。与此同时, 流通渠道所产生的价值也并没有被网络所占有, 而是迅速向其上游环节也就是生产环节转移。我们的电视栏目也面临着同样的境地。人们不必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收看电视, 而是可以在候机厅、咖啡馆、地铁车厢随时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这对一般电视栏目来说的确是一片黑暗的场景, 但是对于品牌栏目来说, 它却可以通过向上游渠道———生产渠道的转移而实现华丽的转身。例如养生节目可以利用自己的专家资源实现养生健康问题的独家发布、养生保健产品的占有和开发;娱乐节目可以利用自己的明星资源满足受众的需求。最终, 具有品牌价值的栏目在收益上并不会减少, 他们通过角色的转换反而有了增值的可能。对于新闻节目来说, 一方面新闻时事的发生有着非常强的时效性, 人们对于重大新闻事件有着趋同的心理, 网络点对点传播的优势在此时不再发挥以往的超凡作用。因此, 在未来三网融合的环境下, 同样面对新闻事件, 网络并不比电视多占优势;更为重要的是, 新闻本身的价值在信息社会是不断被稀释的, 而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和分析梳理却更具价值。因此新闻节目是通过电视播出还是通过网络传递将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节目 (栏目) 能不能提供出优质的新闻产品。同样一个新闻事件, 你的观点分析是否能超过别人、是否更能为大众青睐便成为了其价值之所在。此时, 品牌就将焕发出超强的感召力。
在这样的前景下, 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现场直播、前方记者连线、专家评论、主持人观点等等都将是节目的必然要素。不同节目品质的高下也就取决于这一个个要素的品质高下, 所以当我们现在把这些要素看成是电视新闻的种种表现手法的时候, 不如把它当做新媒体时代新闻产品的构成要件。这些要素对电视栏目而言就不是选择哪一种的问题, 而将是发展的够不够成熟, 是不是具有更高价值的问题。在这一点上,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 实际都是在为融入新媒体做积淀。那么, 在这些方面我们炉火纯青了吗?
三、缺乏对社会活动的参与, 不能设置社会话题。
前文曾经提到, 品牌是具有强大的心灵感召力的。它的精髓在于它具有的精神内核。心灵的感召力源自价值观的认同。价值观的体现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实现的, 价值观的认同来自于对社会事件的导向型态度和引领性意见。这种态度和意见要遵从于大众所共同接受的道德, 同时也要有令人为之振奋的表达。
当前对于一些重大社会问题、重大新闻事件, 地方媒体集体失语的现象十分普遍。对于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去看待。首先,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这是对新闻媒体的根本要求。然而我们目前用指令性的语言来表述新闻事件, 对社会丑恶现象漠然视之, 对公众普遍觉得疑惑的社会问题充耳不闻, 这一现象也成为了常态。在种种社会思潮泛滥, 各种声音出现的时候, 我们缺乏在主流价值观和公众道德的引领下设置社会话题, 引领舆论导向的能力, 这也是众多媒体共同的短板。例如一度充斥许多媒体的对“拜金女”的畸形报道, 充斥于网络的“犀利哥”、“凤姐”一度堂而皇之地被众多媒体不假思索、不加引领的报道, 这些都使得我们在树立感召力上大大失分。当我们对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 对那些社会热点, 对街头巷尾人们津津乐道却又苦于莫衷一是的社会现象无动于衷的时候, 我们不仅仅是失去了对话语权的掌控, 失去了我们本应履行的职责, 同时也失去了对自身品质的追求, 更是丧失了对品牌构建的最基础的建设。这样的代价是我们远不能承受的。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推荐阅读:
平川镇:关注民生共建和谐07-02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10-21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10-05
关注民生新闻发展07-08
关注民生整改意见05-30
关注民生教育模板09-21
关注基层 关注民生社会实践报告11-24
走进蒙城关注民生实践10-17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09-29
聚焦民生关注社会报告范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