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理论

2024-06-24

民生理论(精选6篇)

民生理论 篇1

自2002年江苏卫视推出《南京零距离》以来, 电视民生新闻凭借其显著的参与性、服务性以及对百姓生计的深切关怀而深得观众喜爱。电视民生新闻关注的民生问题的实质是民本和民权政治, 而民本政治的核心观念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尽管当下民生新闻受关注的程度和民众的参与度都不如从前, 而且还面临收视效果不佳、发展前景暗淡的困境, 但是在中国“一元体制, 二元运作”的媒介制度下, 民生新闻仍以一种平和的传播方式担起了疏导舆论的重任。通过对百姓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的报道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意见和需求, 化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 促进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升。本文将电视民生新闻放到“生活政治”理论下进行考察, 以民生新闻对“生活政治”的实践为切入点, 探讨在民生新闻报道中, 媒介作为百姓知情权的行使者是如何参谋民众的生活方式, 促进生活政治的形成。

“生活政治”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内涵

“生活政治”理论是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提出来的。他通过对经典社会理论的反思和当代各主要社会思潮的清理分析, 认为我们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就连那些被称作除了自己的劳动之外已经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也正在消失, 他们已经在自己现有的条件下追求个人的自我实现和生活质量的完善。基于此, 吉登斯强调应从“解放政治”向“生活政治”转变, 即不再坚持“解放政治”所主张的为了获得个体的利益和保证个体的自由发展去采用暴力手段来打破原有不平等的权力格局, 而应选择沟通和对话民主的方式对自我和社会进行反思, 在不断的批判和构建过程中实现个体生活方式的多样性选择和生存状况的改善。

那么, 什么是“生活政治”呢?吉登斯是这样概括的:“生活政治关注的是在现代社会因自我实现所引发的政治问题, 但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常常会影响个体的自我反思, 同时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也会对全球化的策略产生影响。” (1) 吉登斯指出, 生活政治是关于我们如何在一个曾经是自然的社会进行重新选择, 在分析比较后决定如何生活的问题。简单地说, 生活政治就是关于如何生活的政治, 通过生活方式的选择来重构我们时代的道德及政治社会秩序。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 依据某种伦理或价值标准选择生活方式, 决定怎样生活。“生活政治”是以改善民生为政治目标, 以民生问题作为政治决策、政治职能和政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用民众生活质量指数取代简单的经济发展指数作为评价政治发展的标准。在生活政治理念下, 政治合法性与否在于民众生活质量能否提高和民众生活选择机会多少的增加。因此说, 民生问题不是简单的去贫困化, 还应增加民众生活选择机会的问题;民生问题也不能紧紧针对某个阶层提出, 而应面向全体民众。

作为“生活方式”的民生新闻

现代社会, 我们的生活切切实实地被各类符号包围着, 而且个人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符号来选择生活。这一切都是因为大众传媒的构建。民生新闻的平民化气息以及给观众造成的那种聊天式的假象, 正积极有效地影响着民众的生活观念。民生新闻对观众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民生新闻呈现的是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通过镜头, 民生新闻让每个人都在打量自己的日子, 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点去认识这个世界。像张三与李四因为新房装修对簿公堂了, 道路上的井盖丢失造成小孩死亡了, 市民骑车被广告牌砸伤了……这样的事可能王五赵六们都会遇到。而像气温的升升降降、菜价的起伏变化、水电费的多收与少补等情况每个市民都会关心。尽管这些琐碎的报道难以跟新闻价值里强调的显著性、重要性、新鲜感挂钩, 甚至有些几乎不能叫做新闻, 因为它们几乎不能满足受众对于未知信息的需求。但我们的日子就是这样一种表现。

收看或参与民生新闻已经成为民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准时准点地坐在电视机前看民生新闻对许多民众来说就像每天要吃饭喝水一样自然。如遇到政府部门不能或不愿意解决的难题, 民众大都会打民生新闻频道的电话热线求助, 或者是自己拿起DV拍下认为有意思的新闻送到电视台播出。据调查发现, 《南京零距离》每期都会接到几万人打来的电话热线, 其新闻热线跟当地的110、119一样火爆。

民生新闻正在塑造和引导民众的生活方式。民生新闻的内容已不仅仅是民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而是让民众在这些家长里短的故事里理解善良和谦和的重要, 从某某酒后驾车的交通事故里认清生命的重要, 从打架斗殴的纠纷中知道了法律的威严和必要……实际上, 民生新闻所传播的内容可以让百姓坦然地面对生活, 由新闻里与自己看到或遇到的相似的事件去反思自我, 重建我们的生活。

民生新闻中“生活政治”的具体表现

在日常生活的政治中, 有两大主题内容直接与民生新闻密切关联, 一类是生活形态的政治中介, 另一类是全球化政治的主题。在当下我国社会的政治图景中, 人权运动、女权主义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等等这些国际主题正在以政治的意义融入我们的视野, 民生新闻的政治作为也体现在这些主题中, 其政治作为突出在以下三方面:

个人权利的积极争取。个人权利是我国民主政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由它衍生的“消费者权利”一直受到社会舆论广泛认同。民生新闻将其作为重要内容来报道, 既兼顾了传媒公共性和商业性, 也赢得观众的赞许。像在食品安全、房地产销售、休闲旅游等事件中, 民生新闻常常将民众定义为消费者, 以维护消费者权利为出发点, 展开事件的报道, 申明传媒的公共立场, 如对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 通过温和的方式唤醒普通民众作为合法公民的个人权利意识。

实践公民的“知情权”, 加强社会环境监督。民生新闻重点关注的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新闻和打架斗殴的所谓“负面”新闻。之所以这样, 缘于民生新闻强调的就是新闻的生活化、实用性。在报道这些社会事件时, 民生新闻成功地将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以强烈的威胁感传递给民众, 尽管在质疑社会原因时民生新闻显得苍白无力, 但百姓通过它获得很强的真实感。在揭示真相方面, 民生新闻也常常只是做表面的努力, 但正是它在这些方面表现出的异常敏感, 才为民众认识环境、参与政治提供了基础, 因为“知情”是政治参与的前提。

传播现代价值观, 彰显自我实现。电视民生新闻在报道社会百态时把反传统、反体制、倡导异端的价值、质疑惯常的生活秩序和理念、树立个人主义观念和推崇自由、和平、民主的思想等现代政治意识潜藏在城市生活的表象描绘中, 在潜移默化中实践市民生活方式的选择。比如男女两性关系一直是民生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议题, 不仅仅因为它有太多的市场“卖点”。民生新闻也不只是关注它的眼球效应, 而是超越平庸的解读, 直指现代性主题。如2009年引起广泛关注的河北闫得利“艾滋女”事件以及贵州习水嫖宿幼女案, 都在相当高度审视中国社会的两性关系或女性问题, 并从政治领域评述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生活政治”背景下民生新闻的未来走向

十六大以来, 党和政府把民生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议题来研究和着力解决, 而且下放民生话语权, 这极大方便了民众对于生活问题的思考和自我认识。笔者认为这对电视民生新闻破除其“菜市场新闻”的困局是一个极好的契机。因为民生新闻不管走向哪里, 一定要坚持“关注民生, 以民为本”这一报道理念。具体而言就是民生新闻在定位中首先要坚持“生活政治”的内涵。因为观众看民生新闻并不一定是为了通过它来了解未知信息, 诚如前文所说民生新闻传递的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一种个人的社会自我认同感。

其次是增强民生新闻的报道深度, 做到平民化但不庸俗化。民生新闻凭借其亲和的生活方式能更好地建立身份认同, 可以把高深抽象的政治生活化、把普通人之间的小事情人文化, 从而保障民生新闻好看且实用。最后借用萨姆·费伯于1979年描述杂志的话来想象一下民生新闻的未来:“ (它们) 为我们画像, 并给我们所适合的社会群体下定义。它们描述了我们所面对的问题, 并在最大范围内提供解决方法。它们提示我们对新闻或者信息的理解。它们帮助我们在纷繁芜杂的世界中寻找各种各样的意义。最重要的是, 它们强迫我们在飞速运转的世界中反思我们的生活。” (2)

注释

1吉登斯著, 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北京:三联出版社, 1998年版, 第252页。

2万智炯:《正在到来的周刊时代》, 《中国记者》, 2008 (5) 。

民生理论 篇2

论文题目: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认识 课程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任课教师: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经过一学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习,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新的理解,通过老师详细的讲解和查阅相关资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民生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已经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民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对新形势下我国民生问题的探讨,为改善和解决相关问题提供相关参考。

新形势下民生问题的探究

摘要:在新形势下,民生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不仅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民生问题的探讨显得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形势;民生问题;和谐社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民生问题的落实已经构成了文明进步的一种基本指标和重要的衡量尺度。民生问题尤为重要,如何解决民生问题是富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挑战性课题。

1民生问题的概念

所谓民生问题,就是有关国民生计、生存、生活与发展等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衣、食、住、行等这些物质需要,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民生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民生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民生涉及的范围已超出原有视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民生内涵有了新的扩展,民生思想得以进一步张扬。在当代,民生范畴已经由物质生活扩展到人们基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等重大领域,已经由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的东西,逐渐上升为政治形态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等非物质需求层面的整体样态。

1.1 经济视角下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直观地反映在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与生活的物质层面。现阶段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成员在经济上的分层现象日益明显,呈现出差距愈益拉大的趋势。在现象层面上来看,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社保等问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一部分困难群体的经济收入。民生问题是各种稀缺资源不平等分配的结果。民生问题更是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过程中亟需解决的民众生存与发展、济贫与致富、平等与效率等矛盾的尖锐凸显。民生建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某种意义上,不仅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来改善民生,而且要在不断改善民生的过程中,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必要条件。经济发展直接影响着民众的生存生活。但是,经济发展本身并不是发展的全部,这意味着它并不能自然地解决人的发展问题。

1.2 政治视角下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民生问题直接影响决定着社会发展进步、社会主义制度存续与否与人民民主政权兴亡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在依法治国的现代社会,关怀“民生”,有必要关注和重视人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实现。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并进一步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问题的解决,直接体现了我们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是否到位,执政地位是否稳固的问题;更直接与现阶段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是否明晰、服务是否规范运作、公共服务质量是否合格有关,不仅反映出政府执政的价值追求,还反映了政府的政治意志。因此,民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政策操作问题,更是治国理念的体现和治国水平的检验,体现的是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回顾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无疑是一部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历史,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奋斗的历史。

1.3 文化视角下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问题,而且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只有人的发展才是衡量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根本尺度,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就直接体现在民生的不断改善。民生问题直接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紧密相连。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只有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种保障体系,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发展需求,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人民的幸福。民生离不开文化,文化是民生的需要。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经济增长为了人民的幸福,政治善治为了人民的幸福,文化建设同样也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没有文化就不会有健康幸福的民生。当前需要做的是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文化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民生问题的分析

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围绕医疗住房、就业、教育、文化、收入、社会保障等领域下工夫。

一、医疗体制

人非圣贤,难免身体有恙。而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十分突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在近些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从总体上看,与我国经济和其他事业发展相比仍远远滞后,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尤其明显。另外从药品的监管,到药品的价格,再到医疗机制,始终没有走向正规。其后果就是让老百姓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事实也说明政府的监管是不到位的,医疗体制的改革是不成功的。如何完善政府对药品的监管,如何让药品的价格降下来,如何完善医疗体制,是改善这个问题的关键。目前农村开始实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二、安居工程

一个社会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即有家可居,有业可乐。而住房问题就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之一。诚然,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如果说让每一个人都有家可居,是有点奢望。但是最起码也应该保证普通百姓、工薪阶层能买得起房,能住得起房。目前虚高的房价,恰恰是因为没有遵从市场经济的结果。虚高房价的背后,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超高利润。房价居高不下,恰恰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片面强调政绩所致。不论是经济学家,还是什么文化人士,必须记住的是“安居”是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三、就业问题

百姓能有业可操、有业可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另一个根本。就业对于社会和谐、家庭稳定和个人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诸多方面问题。目前所存在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民工问题、农村孩子的留守问题等,都突出的说明了有业可乐的重要性。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如何完善和执行《劳动法》,是就业关键。农民工工资克扣问题、打工者的流动性,很多企业对临时性质的打工者普遍采用延发工资的办法,致使打工者最终要被克扣少则一月、多则数月的工资。

四、教育问题

现代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推动,人才培养要靠教育。目前我国的教育水平日渐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核心问题就是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一是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城市教育的水平越来越高,农村教育水平则较之低了很多。在许多农村学校,一些基本的师资、校舍和教学器材都不能得以保障;二是区域教育之间的不公平。东部某些地区和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己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西部贫困地区还在努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三是学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地方政府财政倾向于投资重点学校,而非重点学校则因投入少,教育质量普遍偏低。四是不同社会群体教育的不公平。如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教育之间,女性教育与男性教育之间,贫困家庭学生与富裕家庭学生教育之间,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公平现象。可见,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己经刻不容缓。其次,现在教育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重视学知识,而忽视了学做人。学生所学,首要在学做人,其次才是学知识;老师所授,首要在于教做人,然后才是传知识。做人的根本是从遵守规则做起,是自觉的遵守社会的公德和公则,是遵守国家的法律。

五、文化建设

思想文化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软肋。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尺度,不在于是否荣获了诺贝尔奖,也不在于是否荣获了奥斯卡奖;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是人民的文化修养水平,是人民的道德素质水平,是人民的文明程度。思想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就会带动各种形式的艺术繁荣,就会带动人民文化修养水平的提高。所以说,思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国家进步的动力。

六、食品安全

国家固然有监管的责任,政府的确也有整治的义务,但食品安全的问题大多是因为我们中的所谓“人民”造成的。从这个意义说,我觉得悲哀,觉得是一种耻辱。为了绳头小利,而相互残害着。对食品安全的的治理如果仅仅靠国家和政府的努力是永远不会得到改善的,全民必须有不挣黑心钱、不挣丧良心钱的素质。往往那些施害者,同时又是另一种食品的受害者,我们的食品安全就是这样一个耻辱的恶性循环。我们在责怪这个社会的时候,也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

七、贫富分化

富者穷奢极欲,穷者苦于生存。这样的现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分配不公,是因为富者的剥削,是因为富者的不道德资本,是因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是因为穷者的根本利益未受到保护,是因为垄断行业的强取豪夺。一人先富并未带动多人富裕。贫富分化现象如此之严重,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照亮了每个人的心。国家如何完善税收制度,如何调整分配制度,如何提高社会保障,是解决贫富分化的根本。

八、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责任。污染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一些地方政府的腐败,根源于地方政府错误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国家和政府要把污染源堵住,把好审批关,把好监管关,我们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局面。同时保护环境也要有一个全民意识,每个人都应该把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

3关于改善民生问题的思考

国家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已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住、行问题,而是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这就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人民安居乐业,自然社会就不会有如此严重的贫富分化,社会治安也就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良好的教育机制,重视思想文化的建设,人民的文化素质、文明素质就会得到提高,自然就会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就能以法经商、以则做人。因此关注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开始。

改善民生,要建设绿色生态家园。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着人与自然的冲突,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自然灾害等。如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获得长足进步,但是,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不容忽视。

改善民生,要建设人文精神家园。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社会意识更加多样、多元、多变,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旺盛,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因此,改善民生,要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得失、分清是非、明辩善恶提供标准,是改善民生的精神食粮,在引领社会风尚中作用不可替代。

改善民生,要建设文体康乐家园。现在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渐多起来,文娱体育活动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但现状是,城市文体活动设施相对齐全,广大农村文体活动相当缺乏。因此,改善民生,要从和谐文化建设入手,广泛开展文娱活动,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广泛开展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生活,增强人民体质。

改善民生,要建设安宁幸福家园。改革开放30年,城乡人居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大量存在。因此,改善民生,要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消除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工作网络,建立群防群治体制,为百姓创造安宁的生活环境。

改善民生必须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前提基础,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目的,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撑。

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而且发展很不平衡。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既要积极进取,尽最大努力加快社会建设,抓紧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不能要求过高过急,量力而行。

改善民生要使社会事业和服务产业相互促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一要靠增加投入,二要靠深化改革;不增加投入,社会事业难以加快发展,不深化改革,增加投入难以发挥有效作用。要充分发挥投入的有效作用,既要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又要大力调整供给结构,特别要注意向农村、向困难地区、向中西部倾斜,努力改变公共设施分布不合理状况。正确处理社会建设领域中事业和产业的关系,以事业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事业,逐步形成社会事业和服务产业相互促进,蓬勃发展的局面。民生问题新的发展

近年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民生问题有出现了一些新的困扰着老百姓生活的问题。

首先,收入差距会继续拉大吗?近年来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了,“不均”变成了“不公”,“只患不均”也变成了“只患不公”。那么,以后如何在这一问题上有所作为、有所起色,社会财富的能否在新的时期里朝着有利于民生的方面分割,那些在社会财富分配中被边缘化的群体,能否不再被边缘化。

第二,楼市调控还会继续吗?现在出现最热的一些词就是房贷、房奴等。房款为何一直居高不下,楼市调控还会继续吗?还有决心和信心让高房价降下来吗?而更让公众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政府能够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遏制炒房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和行动吗?很显然,对普通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来说,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遏制炒房的力度远比单纯地控制房价来得重要。

第三,通货膨胀会来吗?物价上涨,不仅让百姓深受其痛,也让政府伤透脑筋。更重要的,物价的快速上涨,CPI突破年初确定的控制目标,让公众的通胀预期大大增强,让公众对新的一年是否会爆发通货膨胀充满了忧虑。控制物价上涨、遏制通货膨胀,尤其是遏制生活必须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就是最大的难题之一。而物价问题,显然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十七大报告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 中国民生问题政策解读 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3] 崔青青.改善民生:以人为本为首要[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2).[4] 嵇明.关于民生财政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1,(19).[5]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82.[6] 崔惠民,张厚明.公共财政走向民生财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1,(6).[7] 孙洪敏.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民生解读[J].行政论坛,2011,(3).[8] 陆晓文社会建设:世界经验与中国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9] 曹文宏.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解读:一种民生政治观[J].探索,2007,(6).[10] 郑功成.国家发展的核心使命:保障和改善民生[J].行政管理改革,2011,(8).[11] 周明海.民生政治视域下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功能与对策[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2).[12] 王太高.民生问题解决机制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8, [13] 崔执树,施光跃.民生问题的解决与政府管理的创新——基于治理理论的视角[J].兰州学刊,2010(3).[14] 覃瑶.保障和改善民生:公共政策的合理价值选择[J].理论前沿,2009,(24).[15] 王越芬,张传辉.从体制机制入手保障和改善民生[J].学习与探索,2011,(4).[16] 宋晓梧.加大投入和深化改革并举——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行政管理改革,2011,(8).[17] 方小教.民生制度工程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着力点[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5).[18] 沙占华.公共服务视角下的民生问题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4).【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高等出版社

“民生年”与民生新闻 篇3

近几年,民生新闻风起云涌,成为媒体的卖点,百姓的看点,学术界的热点,甚至有人把民生新闻的崛起称为中国新闻的第三次革命。在现今的民生新闻框架中,新闻的主体人物不再是形形色色的政府官员、知名人士、业界精英,而是个性十足的普通大众;新闻报道的重点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会议消息、成就展示、官员出行,而代之以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衣食住行;新闻取舍的标准由是否重大、普遍、典型,上升到有没有现实的实用性。随之而改变的是媒体的主流声音,摒弃了空洞的说教、生硬的指令,代之以温馨提示、真诚帮助,乃至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和现实心声。这种新闻价值观的变化,使新闻更贴近实际,更贴近群众,更贴近生活,也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民生新闻的勃兴,是对长期以来官化新闻的强烈反应,是人们的需要和市场需求的产物,更是社会进步和媒体解放的重要标志。百姓视角、百姓情怀的定位,使得“民生新闻”得以存活,但值得注意的是,民生新闻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窄、庸、浮的误区,一些媒体对“民生”的理解有偏颇,过分关注百姓的具体生活,将民生新闻局限于百姓的生活琐事上,使得一说起民生新闻,很多人首先想起的是停水停电,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邻里纠纷,新闻事件琐碎重复,新闻变成了琐闻。在表达方式上随意、粗糙,大多在事件的表象上做文章,隔靴搔痒,不去做深入调查和背景分析,让很多新闻素材的内在价值白白流失,没有更好地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服务,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影响了传媒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媒体要做好民生新闻,避免报道流于肤浅,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不能把反映民众的日常生活当成记录民众的日常生活,不仅要向受众展示事件、描述冲突,还要向受众解释事件为什么和哪里值得关注,并提供合理的建议,帮助其积极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生活资讯,无论是灾害报道还是轶闻趣事,都应该突破就事论事的层面,赋予它新闻的文化内涵和深层的社会意义。应该在正确的舆论引导上下工夫,关注社会的基本生活形态,真实报道社会环境的客观变化、文明进步的重大动向,强调人文关怀,体现民生的视角,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应去反映、解决真正关系群众利益的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尤其是政府关注且又与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摒弃浮躁的“泛民生”和民生新闻的泡沫化、平面化,使报道对象呈现多层次,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具体操作,应该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从民生角度诠释“国计”,为受众解惑

喻国明教授把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划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是解气的时期,90年代是解闷的时期,进入2l世纪是解惑时期。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受众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对社会转轨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譬如房地产、金融、医保等方面的政策调整或新规出台对民众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缺乏洞察力、分析力、预测力、承受力,这就要求媒体从民生角度深刻解读政府政策,满足受众思想、行动、决策的需要。从民生的角度诠释“国计”,关注政策影响下的社会生活形态,可以更好地服务大众,更利于促进“国计”的影响力、利于“国计”深入民心,更能体现“三贴近”原则,这样的民生新闻会更受读者欢迎,也会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关注群众投诉热点,注重现象而不是个体

媒体应以有限的资源去反映、解决真正关系群众利益的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着力于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及广大民众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明确解释,在寻常小事中挖掘出不寻常的意义,为读者指明这些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满足他们不同方面的需要。今年新学期开学后,本市几所小学突然停办了校内午餐班,使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生活受到影响。《汴梁晚报》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系列的报道,追根寻源,探明问题症结之所在,广泛倾听各方意见,寻求解决问题之对策,并最终促使了问题的解决,在公信力和权威性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收获。

监督与服务并重

群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平常生活中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有些需要通过舆论监督来解决,有些是群众遇到的难解事,需要媒体代为转达,帮着打听,这就需要民生新闻为群众提供迫切需要的各种信息和资讯服务。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首先表现为对公共利益和普遍性问题的关注,其次是对具有强烈新闻性事件的舆论监督。到位的服务会增加媒体的贴近性、可亲性,成功的舆论监督则可以提升媒体的影响力。

小栏目与大策划有机结合

有些事情对社会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群众来说至关重要,影响他们的生活,如停电、停水、出行难等问题,但这样的小问题积累起来也是社会的一个大问题,通过小栏目的报道和关注,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有些事情的存在则带有普遍性和共性,需要通过策划使运作力度加大,引起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去年春节前,有几位独居老人为了避免自己过年冷清,希望组织大家一起集体过年。他们向汴梁晚报《百姓热线》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编辑部感到其中大有文章可做,随即进行精心策划。在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下,把“独居老人集体过大年”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既满足了老人们的心愿,又使社会对独居老人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广泛的重视,同时也彰显了社会的温暖与和谐。

做好民生新闻,还应注意提高采编人员的素质。民生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要不断地学习新闻理论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不断丰富社会阅历,体察民间疾苦、百姓冷暖,从感同身受的角度表达人文关怀;要及时地识别新闻,并做出准确判断、真实描述、深刻分析,克服同质化的趋向,不断在内容、形式上创新。唯有学习和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民生变为常态、观众口味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向纵深拓展是民生新闻留住观众的必然选择,只有确立传媒的社会意识,夯实基础,远离浮躁,保持新闻应有的品格,才能维持民生新闻的生机和活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无限能量和空间。

(作者单位:汴梁晚报社)

民生理论 篇4

《哈尔滨日报·理论》专刊是多年创办的一个重点专刊, 近年来几经改版, 努力做到贴近社会、关注民生, 通过受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 使理论宣传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特别是年初以来, 我们相继推出的“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系列专刊, 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 开办了网上有奖知识问答, 把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结合在一起, 吸引了更加广泛的读者参与, 使《理论》专刊成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 解读方针政策的主阵地。

我们的体会有以下几点∶1.把握大局, 提高办刊质量。党报理论宣传必须把握大局, 为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决策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条件, 近年来《哈尔滨日报》理论版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探索。2003年末, 中央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 为配合省市委的工作思路, 《哈尔滨日报》迅速策划报道方案, 编辑亲赴北京约请部分课题组专家学者进行讨论, 同时在《哈尔滨日报》理论专刊及时推出“大家理论”专栏, 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许多著名学者撰写文章, 为我省我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2.关注社会前沿, 强化观念引导。党报理论宣传不同于一般的理论刊物, 必须针对新生事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进行理论解读, 引导人们更新观念, 推动社会进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 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发展思路、发展任务, 我们抓住这些问题及时开展理论宣传, 2002年以来, 为了深入贯彻十六大、十七大精神, 我们开办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学习十六大报告理论笔谈及十七大精神解读、纪念改革开放30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专栏, 从不同角度对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进行了深入阐释, 深化了人们的思想认识, 促进了新的发展思路、发展理念的形成。3.分析新的情况, 提出新选题。党报理论宣传必须在把握大局基础上, 根据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 分析新情况, 确定符合形势要求的选题。2001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一年, 当国内学者刚刚把“新经济”揽入视野时, 《哈尔滨日报》已将新的研究成果与区域经济挂钩, 探讨这一现象对哈尔滨市的影响及其相应对策, 组织一批专家学者撰写了一组有分析有分量的理论文章,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赞赏。4.大文章做深、小专栏办活。比如,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哈尔滨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纪念哈尔滨解放60周年等, 都是关系国家和哈尔滨市发展前途的重大主题, 必须做深做透。2008年初, 《哈尔滨日报》先于全国其他媒体推出的庆祝改革开放30年《真理的光芒》系列专刊, 以大事件小镜头的新颖方式, 向广大读者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说明了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繁荣昌盛之路。5.突破传统框框, 从百姓生活中寻找宣传主题。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都涉及理论问题, 党报的理论宣传必须突破就理论谈理论的传统框框, 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寻找理论宣传的主题, 才能实现党报理论宣传的大众化、通俗化。2007年初, 我们推出的“面对面”专栏, 就是从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 由专家进行理论解读, 如这一年的3月5日是学雷锋日, 有读者针对形式主义不可取的话题提出了“改革开放时期雷锋精神是否过时了”这一话题, 我们就此邀请了省社会科学院董鸿扬研究员撰写了“雷锋精神与积善成德”文章, 从雷锋精神体现的爱 (爱别人、爱生活、爱工作、爱自己) 到积善成德高尚品德的长期形成过程, 推及到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力量、精神力量对市场的统摄及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环境的过程, 指出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的理论。我们还就城市节庆活动、宜居城市建设、会展经济发展等20余个关系省城哈尔滨建设的问题与读者进行了面对面的讨论。正是由于我们能够从百姓与政府共同关心的问题中找话题, 所以得到了广大读者与政府各部门的好评, 由于话题形式多样、论理实在、针对性强, 也为丰富理论宣传途径闯出了一条新路。2006年以来, 我们针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先后开办了“说故事讲哲学”、“网络热点话题”、“职场方略”等专题。“说故事讲哲学”由历史故事而引入发现现实生活, 起到说事明理的效果;“网络热点话题”把各大网站当日的最热门话题作为由头, 结合当地发生的类似事物加以评论, 引发读者参与;“职场方略”把国内外职场上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讲述给读者, 让读者从中受益。2009年、2010年我们又推出了“公共视野”、“核心阐释”、“来自基层”、“建言献策”等栏目, 从大众视角出发, 刊发社会共同关注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热点话题, 同时让更多的读者及基层党组织参与, 一改已往专家学者写稿、专家学者看报的局面, 在读者群中形成了更加广泛的互动, 使理论更加通俗、更加贴近生活。

我们之所以在理论宣传上能有所尝试、有所突破, 就是由于我们在办报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围绕中心贴近社会关注民生”这一宗旨, 坚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的结果。同时, 我们也离不开市委宣传部的强力支持, 离不开省、市各界专家学者的支持, 正是由于他们的大力支持, 才使得我们在困难中起步、在平静中活跃、在无为中有为!

民生理论 篇5

关键词:大学生,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民生是人类史上不变的主题, 新形势下,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收入分配等民生问题的凸显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仅就大学生这一群体本身而言, 也存在各种非道德现象的频发、缺乏集体意识、缺少创新能力等各种民生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民生问题;树立、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形成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怀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因此,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民生教育功能对实现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民生教育是实现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关注现实生活, 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终身奋斗的目标,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 更应该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当前, 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 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是优越的, 优越的环境下也隐藏着种种对其发展不利的因素, 很多大学生缺少居安思危的意识, 大学四年里, 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树立适当的理想、增长个人的才识, 锻炼自身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性。俗语说:“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随之而来的就业问题使他们感到困顿;因不正确的道德观使他们失去别人的认可, 因没有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使他们失去自信, 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他们不能正确的看待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 从而失去人生的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理论教育, 理应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潜移默化地在思想方面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使其意识到只有树立适当的理想, 才有人生奋斗的方向;只有脚踏实地的掌握理论知识才无愧于父母的养育之恩, 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实现自我发展;只有常检讨自己、多关心他人才能成为大家所喜爱的人;只有拥有积极的心态、乐观的精神, 才能随时拥有精彩的生活;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才能担负起肩上的职责、回报社会。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基础上锻炼自己的能力, 使其具备进入社会、参与社会工作的各项基本能力。司马光认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1]可见, 德才兼备是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将民生教育纳入教学过程, 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民生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内在要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必修课, 其主要目的是在思想上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思维方式, 使他们在想问题、做事情时有正确的方法, 这些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基础。要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作用, 必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将民生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在许多大学生的认识里, 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枯燥的、乏味的、甚至是无用的。之所以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 是因为大学里所学的内容基本上并没有超越初高中所学的内容, 存在很多重复的地方。因为内容的相似性, 使学生丧失学习这门理论的新鲜感。之所以认为无用, 是因为从表面上来看, 这门理论和学生当下的实际并没有太大的联系, 如在哲学里人们常引用一个例子, 说苏格拉底曾问一个青年“学习法律可以掌握诉讼的技巧, 学习木工可以制作家具, 学习哲学能做什么呢?”思想政治理论课正面临这样的尴尬境遇, 大学生们常常更注重当下, 如数学学院的学生认为他们将来从事的职业是与数学相关的, 所以他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学领域, 但并不会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他们未来人生的重大影响。当前, 许多高校都在不断地尝试采取专题式教学、多样化教学手段、变革考核方式等方法提升教学实效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但要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融入民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融入民生教育可以使学生对他们所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这门理论离他们并不遥远, 始终溶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发展中, 特别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才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升它的实效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民生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将有关社会建设的概念写入了中央文件。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 并在十七大报告中以一个单独部分详述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将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的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民生教育, 有利于大学生对民生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 有利于使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有利于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有利于使大学生培养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关怀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改善民生,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民生教育也提出了强烈要求。

综上,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民生教育可以帮助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对祖国、民族、自身的的现状有正确的认识, 对其未来抱有美好希望, 实现其自由而全面发展;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 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可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民生理论 篇6

在现在媒介竞争阶段,作为城市台民生电视新闻栏目,在与中央台、卫视台、以及卫视台都市频道的电视新闻栏目之间如何进行竞争,应该把握的前途与方向。现阶段,有竞争力的地方电视新闻栏目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是现场直播的常态化。

一定要做到第一时间报道,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到达观众。

(二)信息的丰富性。

现代社会是资讯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处于信息流的包围之中,迫切需要了解自身周围及外界环境的各种信息,而媒体出于争夺受众的需要也有必要通过大量的资讯来吸引受众关注。加快新闻报道的节奏,在短、平、快的格调下包容更多的内容。

(三)传播的无障碍。

而在传播方式上要更能让观众无障碍的接受。谁在说:节目成功的因素之——主持人:“主持新闻节目,说什么并不难,难的是怎么去说。”

(四)互动与反馈。

媒体与观众的交流要同步进行,观众的反映、反馈、感受能第一时间表达。同步原则,让观众的感情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宣泄;主持人的评论的共鸣作用,所以我们特设了现场主持人评论环节。

(五)个性传播,有个性才能有竞争力。

“就节目而言,最优秀的竞争部分将不是事实,而是观点”。

二、城市台电视新闻的必由之路——民生电视新闻

面对竞争,2003年长春电视台收视率一路下滑;面对压力,长春电视台于2004年1月1日,全新推出每天早中晚三档直播的民生电视新闻栏目《城市速递》,打造自己的民生电视新闻牌。

从04年一月一日开播开始三档直播的《城市速递》感受到了民生新闻的优势,04年八月一日,晚间档《城市速递》从10分钟扩版到30分钟,收视率节节上升;到05年5月平均收视率达到12.1%;市场份额为34%;早间版虽然只有十分钟,但是平均收视率已经达到1%,午间档在05年1月1日,由10分钟扩版到30分钟,收视率已经达到1.3%;成为午间时段长春地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实践经验证明,《城市速递》三档节目收视率的攀升已经对栏目所在长春电视台综合频道起到了拉升作用;综合频道的月平均收拾率已经达到1.5%。

三、城市台民生电视新闻的升级之路——公共新闻

孙旭培把“公共新闻”概括成四句话:培育和营造公民社会,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报道和指导公共事务,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认为,公共新闻更突出一些民权的问题,突出公众的权益的问题,这个理念是对民生新闻的一种提升。

上个世纪四川报业集团《华西都市报》的老总席文举的都市报三段论,已经验证了媒体改革的方向。

第一阶段,这个阶段被希文举称为:市民生活报

这时的新闻报道总算走出了羁绊、吹尽黄沙始见金,从新闻的本质上来说,真正意义的新闻出现了,虽然还是很稚嫩;不管怎么说真正的新闻媒体出现了。可以说是新闻的理性的回归,用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来形容仿佛也不为过。

第二阶段,主流媒体

华西都市报的老总希文举认为市民生活报的缺陷在于:一是“马路新闻”太多。二是仅限于“言论胶囊”。“言论胶囊”读来轻松,但丧失了话语的权威性,都市报的言论再也不是“报纸的旗帜与灵魂”。第三阶段,就是席文举称之为“整合媒体”阶段。

席文举认为:媒体掌握和控制了大量受众,这些受众在媒体的引导下,能够把新闻舆论转化为社会舆论;媒体的受众越多,动员的社会舆论的力量就越强,所产生舆论力量就越强大,媒体连续报道这种社会舆论,舆论的力量就会反复作用于某一个社会事物,一旦两者的推动频率相同,整合作用就发生了。

四、《城市速递》公共新闻理念导入——晚间改版

以上讨论了民生电视新闻栏目升级的理论准备,那作为长春电视台民生电视新闻栏目,如何进行改版升级,如何导入公共新闻理念;我们必须首先认清《城市速递》几档栏目的缺点。

(一)《城市速递》现有的三档节目的缺点

1、定位模糊:早间版容量不足

2、信息量低。

3、互动差:现在的唯一体现互动的只有午间版的热线反馈;这是最大的问题。

4、没有个性:一个是主持人的作用还无法发挥;二是没有给主持人提供固定的空间。

5、电视化手段利用率低。

(二)城市速递三档新闻改版的终极目标:

1、我们要搭建的是贯穿全天的城市资讯平台,成为老百姓的万事通。

2、《城市速递》要做的是谈论一天的市民观点。

3、在舆论监督上打擦边球;在启迪民智、传播信息上下功夫。

(三)城市速递各档栏目的定位(各有侧重)

早间版:资讯整合商+观点提供商+服务+资讯整合的媒体观点

午间版:轻松的媒体广场、外埠新闻+观点提供商+服务

晚间版:民生新闻的升级版——公共新闻+观点提供商+服务+评论+栏目化的营销

但是作为一个初具新闻频道框架的城市速递,《城市速递》的三档节目必须要有内在有机联系;那就是观点提供商。这就是我们特别策划的《速递调查》环节。

(四)实现形式:速递调查

速递调查就是公共新闻的新闻内核下的三档新闻联动内在线索。

1、新闻发展的不断跟进报道;这是新闻频道节目设置的根本所在,新闻肥皂剧。

2、媒体设置议程的讨论的发展;这是贯穿全天新闻节目的内在线索。

“速递调查”是本档栏目中较有特色的一个版块,它每天推出一个切近市民、又颇富争议的话题,在每天24小时里,观众把最真实的想法通过电视表达出来。众多市民参与其中,使调查本身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真实体现。

《城市速递》是一个早中晚三档联动直播的新闻资讯节目,它在最近的时间内为长春居民提供最新的即时新闻,生活备忘,气象信息,交通资讯,它是本埠新闻媒介中信息传播速度最快的载体。

【民生理论】推荐阅读:

民生关怀07-15

基层民生05-29

民生保障06-02

民生工程06-06

民生导向06-07

民生问题06-12

民生意识06-24

民生观06-28

民生税收08-02

民生视野08-11

上一篇:实验器制作下一篇:大学英语翻译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