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导向

2024-06-07

民生导向(共5篇)

民生导向 篇1

1 前言

信息时代, 媒体技术实现了广泛的发展, 基于网络、数字手段为核心的媒体发挥了丰富信息的快速、高效传播作用, 令大众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发生的新闻事件, 社会热点问题, 对传统媒体形式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民生新闻工作者如何应对该类影响冲击, 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则成为当前应主力探讨的重要问题。

2 信息时代新闻节目面临的严峻考验

信息时代, 各类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进一步促进数字化媒介步入高速发展与优化时期, 各类新兴媒体则踊跃出现, 并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信息传播与舆论导向作用。目前, 我国网民总体数量已接近5.4亿, 网络新闻的用户量日益庞大, 较多民众更愿意通过网络、博客、微信了解新闻事件。新型新闻媒介的实时互动性、全面多样性、自主开放性, 则提升了用户对其的依赖性。相比来讲, 传统新闻媒体形式形成新闻的周期较长, 传播新闻时效性有限, 对于突发新闻事件的传播报道相对滞后, 因此受到了新型新闻媒介的强烈冲击。对于民生新闻节目来讲, 针对信息时代的良好发展环境以及严峻的考验影响, 更应发挥节目独特的贴近民众优势, 引入现代化媒体技术, 提升新闻的报道深度、拓展其传播广度。以亲民、爱民、为民服务的视角, 丰富、多元化的报道贴近民生的新闻事件, 提升新闻评论性, 以人为本的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方能应对信息时代各类新型媒体形式的挑战, 激发民生新闻栏目社会价值。

3 信息时代民生新闻舆论引导的科学策略

3.1 引入新媒体技术, 提升民生新闻报道广度及深度

民生新闻为赢得大众认可, 提升品牌形象, 应抓住信息时代的挑战机遇, 引入新媒体技术, 全面整合新型媒体平台, 可利用直播、即时通讯等播报模式, 还可借助微博、微信等大众互动手段提升民生新闻节目的交流性以及时效性。对于重大新闻事件应赢取最佳报道时机, 快速传播新闻事件, 令民众全面回归到传统的媒介形式中, 提升民生新闻节目影响力。新媒体具备了个性化特征, 与之相比, 民生新闻虽然无法匹敌其时效性, 却可通过横向拓宽、纵向延伸, 连续性跟踪报道, 为大众全面解读新闻事件的具体背景, 挖掘新闻背后隐藏的故事, 进而令大众获取更为贴近生活、丰富生动的价值化信息, 提升民生新闻节目报道的权威性, 获取大众的全面认可。为此, 民生新闻报道应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我国当前的民生问题, 全面映射新闻事件真实状况。应拓宽眼界, 提升民生新闻报道的平民化, 发挥一定的舆论性, 提升舆论服务水平。民生新闻报道还应树立客观公正的态度, 不应盲目跟风、不求事实, 这样将丧失新闻节目应有的说服力, 无法赢得大众的信任。应由点及面, 关注民众利益, 实施有深度、有内涵的社会性报道, 方能提升民生新闻影响力。

3.2 发挥纽带桥梁作用, 提升评论力度

单一平铺直叙的新闻播报方式无法符合大众多元化、自由生动性的审美品位, 为此, 民生新闻应优化叙事模式, 借鉴娱乐节目的生动、灵活报道模式, 贴近民众生活, 营造充满娱乐性又不失严密性的优质民生新闻节目。信息时代, 应深化民生新闻改革, 激发其纽带桥梁作用, 令其成为民众与政府良好联络沟通的平台与渠道。同时应由民生视角对当前方针政策进行良好的解读, 应抒发民意, 由民众的根本利益入手进行新闻的播报, 整合各类背景信息, 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优质民生新闻节目。另外民生新闻节目应集成民众的观点意见、汇总事实信息, 促进民生新闻报道以及评论的有效衔接, 令报道观点更加明确, 在挣得民众丰富意见的同时, 做好公众舆论的良好、正确与鲜明引导。

3.3 明晰舆论规律, 优化传播引导效果

民生新闻报道应面向公众核心诉求, 明晰舆论的客观规律, 方能优化传播引导效果。报道阶段中应关注真实性, 营造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吸引公众积极参与。新闻主持人则应强化自身素养, 发挥优质的舆论领袖效用。应将大众不同的观点、认识形成有效的集中与汇总, 良好的唤醒人们的认知, 构建健康、优质的舆论氛围, 发挥正能量。另外, 应发挥良好的舆论监督作用, 把握好分寸与尺度, 避免过犹不及的不良后果。应促进民生新闻舆论引导、舆论映射以及监督的辩证统一, 进而真正优化舆论传播引导效果, 打造出精品、符合大众品位的民生新闻节目。

4 结语

总之, 把握好民生新闻节目的舆论影响尤为重要, 我们只有基于民生新闻节目内涵, 在信息时代环境的影响挑战下, 引入新媒体技术, 拓宽节目广度以及报道深度, 发挥纽带桥梁作用, 提升评论力度, 方能优化民生新闻节目传播引导效果, 令其形成正确、健康的舆论导向, 并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就信息时代民生新闻面临的挑战、影响, 及其舆论导向的科学发展展开探讨。对提升民生新闻节目影响力, 构建良好的舆论氛围, 扩充民生新闻传播途径, 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民生新闻,舆论,导向

参考文献

[1]张锦芳.在民生新闻中媒体如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从陈光标要给美国穷人发红包成为新闻热点说起[J].传媒, 2011 (12) .

[2]蔡雨玲.电视民生新闻在社会转型期中的舆论导向——以南京地区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 2008.

民生新闻的舆论导向初探 篇2

注重大民生范畴下找题材

许多编采人员认为, 民生新闻指的是那些与普通群众日常生活柴米油盐息息相关的报道, 或是那些偶然突发事件的报道。笔者认为, 这种表面看似丰富无比的取材, 实质上存在着很大的狭隘性, 因为这些民生都是非常具体的小民生问题, 或者是民生题材中的个案, 大民生的题材被排除在外, 比如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政策、市政城市重点项目建设等等。有编采人员称大民生是国计民生, 笔者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试想, 如果仅把报道个案的小民生视为民生新闻的职责使命, 一档以民生新闻为主的栏目中从头到尾全是火灾、车祸、抓赌、爆炸、污染、凶杀之类的内容, 整体上就给人一种灰暗、阴沉沉的感受, 起不到振奋精神的宣传作用, 这就是一个舆论导向问题。当然, 对于社会生活中那些落后的、阴暗的、负面的东西, 也需要揭露、监督和批评。总之, 只有注重在大民生的范畴取材、兼顾小民生各种题材, 民生新闻才会丰富多样, 民生新闻也能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

用“三贴近”的视角把握报道角度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采写好民生新闻的关键。笔者认为, 把握好“三贴近”原则, 首要的是关注报道好群众关心的事情。如:大庆电视台“今晚60分”适时推出《农资价格猛涨粮农吃苦》的文章, 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大庆电视台“教育新视界”报道《务工子女的高中在哪里?》, 报道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完初中后就面临辍学的现实, 呼吁城市高中应该向外来务工子女开放, 报道引发重视, 大庆市出台文件, 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我市报考高中。

用“三贴近”的视角把握报道角度,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千万不要把报道强加给受众。当前有些民生新闻报道主观色彩太浓, 有的记者在写民生新闻稿件时, 总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发表一系列的感想, 而不管受众是否接受, 观点硬邦邦地摆在受众面前, 接受我也说不接受我也要说, 大有强迫受众接受之势。前不久大庆电视台召开观众座谈会时一位观众说:“你们记者只要把新闻事实告诉我们就可以了, 我们自己也会判断, 我们观众也不是傻子, 不用劳驾电视告诉我们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 希望别拿我们当傻子对待”。由此可见, 观众对这种强加观点的做法是多么深恶痛绝。

以错位的角色审视报道内容

毋庸置疑, 新闻媒体具有社会责任、代表公众利益, 但是笔者注意到, 角度的错位、越权干预成为民生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通病, 个别记者为了显示媒体的尊严, 在民生新闻稿件中直接站出来评点是非, 更有甚者越权干预司法, 以保护弱势群体的面目出现或政策的执行者和推动者自居。笔者认为, 把握好民生新闻的社会角色应着重做好两方面的事情:一方面是某些特殊题材的民生新闻在单位时间内不要安排过多、过于集中, 也就是说, 对有些报道不能给予一次性集体出笼的机会。比如, 黑龙江省有13个地市, 在这样一个大省中, 每天发生若干起刑事案件不能算不正常, 但如果将13个地市每天发生的刑事案件集中在一起播出, 虽然每一个案件的报道也许都是真实的, 但是13个案子汇成一体, 这一整体效果却不是真实的, 是与黑龙江的治安状况不相符的。表面看来这是一个编排问题, 但实质上却是一个导向问题。另一方面是把握好民生新闻播出的时机。有的民生新闻立意、角度都不存在问题, 呈现效果也可以说是无可挑剔, 但播出时机不恰当, 甚至带来负面作用, 不给某些片子以播出机会也是对舆论导向正确性的把握, 这种以大局为重、以导向为重的精神, 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应有的政治素养和导向意识。比如, 国庆前某市发生了一起凶杀案, 一名国家工作人员被枪杀身亡, 记者第一时间了解到案情, 但由于案发时间和死者身份比较特殊, 如果当天只是简单发一条消息很可能引起各类猜测, 因而媒体决定暂时放下不播出, 等待案件大白后再做全面报道, 消除了社会上各种谣言, 起到了良好宣传效果。■

民生新闻传媒导向把握研究 篇3

1 对民生新闻的正确认识

1.1 民生新闻的概念

目前很多人对民生新闻的理解很片面, 认为民生新闻就是百姓家长里短的琐事、小事, 这仅仅是民生新闻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对民生新闻的片面理解将会造成新闻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的缺失, 因此, 正确的界定民生新闻是做好此类节目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明确, 民生新闻是以“以民为本”的思想为基点, 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 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的一个分支。其次, 民生新闻的定位应当体现在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与民本取向三个方面, 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的关注点。民生新闻是“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

1.2 民生新闻中的政治含义

民生新闻有其独特的平民化视角和鲜明的社会属性, 但作为新闻传媒的编辑者则需要从更高的政治角度对传媒导向进行把握, 避免因为不恰当的舆论言辞而引发群众的政治思想变动。民生新闻结合了普通民众的呼声与社会反响为一体, 同时也折射出政府的一些行为能力, 因此, 在报道民生新闻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在社会舆论上的引导作用, 要提高政治意识, 将民生问题放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来进行新闻解析, 不能够断章取义的将我国的民生现象或问题, 放在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下去比较, 这样将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丧失了新闻正确导向性。

1.3 还原民生新闻的真实性

目前, 较为常见的一种民生新闻形式是以故事情节作为新闻编辑的主线, 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跟踪报道。这种方式固然可以增加的新闻事件的连续性, 能够丰富事件的内容, 给观众一个较为全面的展示, 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观众对连续报道的关注。但在运用此类新闻表现手段的同时, 必须要注意到如何保持新闻的真实性, 不能够为了丰富主题内容而进行不恰当的剧情添加, 这些添加进来的东西将会对观众的判断产生怎样的导向性影响。“事件重演”方式, 增加了新闻的张力, 提高了收视率, 但能否保证民生新闻的真实性却值得推敲。丰富的剧情会引发观众更多的想象, 从而使舆论导向发生扭曲, 导致媒介社会责任和公信力的缺失, 因此, 还原民生新闻的真实性就是要求进行民生新闻报道时, 尽量选择平实的新闻表现方式, 秉承客观、公正的新闻态度, 这样才能够对民生问题做出更好的阐述。

2 如何正确把握民生新闻的传媒导向

2.1 坚持客观的舆论立场, 把握民生新闻导向

新闻报道的根本属性是其自身的客观性, 不能够片面的将新闻制作人或播报人的意愿或思想通过事件渗透给观众, 从而造成一定的舆论导向影响。片面性是民生新闻报道中的常见问题, 认清媒体的旁观者立场才能够对事件进行事实报道。新闻媒体是一个强有力的社会舆论引导者, 因此, 在制作民生新闻的过程中, 不仅要报道民生新闻现象, 更要客观的阐述问题成因, 避免断章取义。在做新闻比较时, 要进行全方位的对比, 不仅要从民众态度上还要从政府工作上进行事实报道, 展现给观众一个真实、客观的新闻现象。

2.2 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把握民生新闻导向

民生新闻要确立正确的主题, 要认识到新闻中所反映的民生问题是民生生活中的特性问题, 要在普遍性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新闻的媒体导向功能, 实现民生问题由小处入手到大处着眼的转变, 平衡“小民生”与“大民生”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小民生”作为百姓的呼声要始终放置在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大环境下才能够得到正确的审视。民生新闻不能够脱离“大民生”环境来进行片面报道, 要将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民生决策的解读做出很好的解释, 将小的民生事件折射出的问题, 客观的描述清晰, 为国家制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4 结语

由此看来, 新闻工作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非常重大, 民生新闻的媒体导向性要依靠新闻工作者来进行严格的把关, 才能够保证新闻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献忠, 侯磊.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青年记者, 2010 (3) :101103.

探讨新时期民生新闻的舆论导向 篇4

关键词:新时期民生新闻,舆论导向,影响因素

进入21世纪以来, 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 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媒体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由移动多媒体、Internet、数字媒体等现代化的信息互动平台及媒体组成了云媒体系统, 以至于社会信息的传播量、曝光度不断加大, 对此传统的主流新闻媒体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 在具体的改革、分流过程中, 难免受到博客、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影响, 在多样化意见、海量信息的压力下, 如何制定、把握民生新闻的舆论导向, 已逐渐成为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话题。以下, 本文就民生新闻舆论导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同时提出具体的对策、方法。

一、民生新闻舆论导向的影响因素

(一) 对舆论导向缺乏正确的理解

在新时期背景下, 一些地州级电视台的制片人和记者对于新闻舆论导向的理解存有一定误区, 片面地认为民生新闻中的具体内容、信息只要不违背我国的法律政策、传统文化即可, 同时受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体形式的影响, 过多注重了民生新闻的收视率, 往往会报道一些较为极端的刑事案件、低级趣味的恶搞活动等, 没有意识到一些负面报道的反面导向作用会导致新闻舆论导向发生扭曲、偏移。

(二) 新闻媒介间的恶性竞争

长期以来, 国内多数新闻媒体间的行业竞争, 通常侧重于新闻内容、报道时间等方面的比拼, 但随着数字化电视的普及应用、卫星技术的有力支持, 各省、市级电视台之间的竞争趋向恶性发展, 以至于一些新闻媒体急功近利, 大幅度改进新闻报道形式, 在新闻内容中引入网络流行语、放宽新闻稿件的审核尺度, 导致民生新闻趋向娱乐化, 报道内容质量较差, 从而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

(三) 对于收视群众的信息需求不够了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百姓的生活质量、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不同职业、不同学历、不同年龄段的百姓, 对于社会信息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对此国内多数新闻媒体虽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但并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 往往为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 在新闻报道中添入一些八卦新闻、暴力事件以及涉黄内容, 这些“刺激新闻”有着很好的吸引力, 但只局限于部分收视群体, 带有一定的即时性, 从而无法真正从正面引导观众。

二、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对策、方法

(一) 从宏观角度出发, 严格把关信息源

对于民生新闻, 可将其视为一种连通社会群众与国家宣传精神、意识的信息媒介, 具体的报道内容主要来自社会基层环境, 民生新闻的记者应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的宏观政策, 以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作为信息源的搜索主线, 同时拉近与社会群众间的距离, 响应人民的呼声, 掌握社会风气的变化, 针对海量的新闻资源加以筛选、提炼, 报道与国家要求、社会需求相呼应的民生新闻内容,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 加强新闻报道的规范性

新时期背景下, 社会基层中存有诸多奇闻趣事、恶性案件, 虽然可将这些信息资源视为一种亮点并通过民生新闻加以报道, 但并非是积极、向上的健康新闻, 对此民生新闻的制片人、记者在采集社会信息资源时, 对于具体内容的选择应建立在国家政治的基础上, 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政治敏感度, 以此避免舆论导向发生偏移, 保证新闻报道的权威性、严肃性、规范性, 从正确的角度引导社会群众、反映百姓意愿、拉近党群关系。与此同时, 对于民生新闻的改革、创新, 应进一步加强纪律规范, 以客观角度加强对具体新闻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严格杜绝私自谋利、“添油加醋”、采访特权化等违纪行为的发生。

(三) 树立正确的新闻导向

任何新闻的改革、发展以及宣传报道, 只有做到导向正才能观众稳, 倘若新闻导向存有一定的误区、偏差, 既是把观众往邪路上引, 也是把自己往死路上推。对此, 国内许多报道民生新闻的电视台, 均不同程度地存有一些误解, 通常以为只要多报道一些暴力事件的过程、桃色新闻的画面、低俗行为的表演, 或者多搞几次抨击性报道, 就能产生轰动效应, 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为观众提供较高品位、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的可视新闻, 才会真正有电视台的立足之地, 才能真正赢得观众和市场的认同与欢迎。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新时期背景下, 作为民生新闻的制片人、记者, 不仅需要学习、了解新型媒体形式的特点与优势, 进一步加强对主流新闻的改革与创新, 其自身还应树立正确的新闻取向, 综合考虑国家政治方面的因素与社会收视群众的需求, 保证报道内容的健康, 以正确的角度引导观众, 准确把握舆论导向。■

参考文献

[1]罗以澄, 戴思洄.从民生新闻节目的转型看地方频道的努力方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0, (09) .[1]罗以澄, 戴思洄.从民生新闻节目的转型看地方频道的努力方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0, (09) .

[2]张忠仁, 陈逢吉, 沈利.省会城市台电视民生新闻的模式创新及建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0, (07) .[2]张忠仁, 陈逢吉, 沈利.省会城市台电视民生新闻的模式创新及建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0, (07) .

民生导向 篇5

关键词:民生问题,群众工作实践,基层人社部门

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宣传、发动、教育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 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 共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依据党的性质和党群关系的基本原理, 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出发, 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长期性工作;是贯穿党和国家各领域各方面的经常性工作。群众工作虽普遍存在, 涉及面广泛, 但都有明确的宗旨, 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尤其要解决好群众关注的、与群众休戚相关的民生问题。本文将从解决民生问题在群众工作实践中的重要性阐述入手, 对笔者所在的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以下简称“基层人社部门”) 的群众工作实践进行一番粗浅的研究。

一、群众工作实践中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群众工作实践, 简言之, 就是在群众工作理论指导下为群众服务的过程。群众工作理论的诸多表述都直接或间接地显示, 群众工作实践以解决民生问题为主旨和主导, 或者说, 解决民生问题是群众工作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群众工作的基本立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基本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 基本的品行要求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 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从解决群众的具体利益问题入手;群众工作的重点是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事实上, 我党的群众工作实践也充分体现了解决民生问题是群众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从革命时期开始, 中国共产党就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认真从事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和解决群众具体问题的工作。如1934年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大会上曾指出“一切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 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并列举了中央苏区相反的两个例子, 要求全体党的干部和苏区政府都必须时刻注意群众的生活问题, 从土地、劳动问题, 到柴米油盐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形势发展变化和党员干部队伍不断新老交替, 群众工作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面临不少新挑战,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的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 党的宗旨意识不强, 不依靠、不相信群众, 甚至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违背群众意愿;有的党员干部群众立场不坚定, 个人主义严重, 一事当先只为自己考虑、不为群众考虑, 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 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 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 甚至见利忘义、以权谋私, 等等。在此背景下, 群众工作实践更应强调为民服务宗旨, 强调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导向。

二、基层人社部门群众工作实践的现状

作为主要的民生部门之一, 基层人社部门的群众工作实践无疑是围绕民生事务和民生问题开展的。民生事务是百姓所做的或要做的与生活相关的事情。基层人社部门涉及的民生事务, 包括职业介绍、档案流转、领取失业保险金等就业相关事务, 零星报销和清算、就医关系转移、各类减负等医疗保险相关事务,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养老待遇申请, 工伤认定或劳动能力鉴定申请等, 是按照既定的操作规范和程序、通过服务大厅的窗口办理的, 相对固定。民生问题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基层人社部门涉及的民生问题不固定, 一般而言,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民生问题;比民生事务复杂, 且没有既定的操作规程可依, 因而处理起来难度较大, 大多需“一事一议”, 研究特定对策逐步加以解决。

据笔者观察, 基层人社部门的群众工作实践侧重于民生事务的受理, 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略显薄弱, 或者说民生问题导向性还不够突出。事实上, 民生事务是每天都要面对的工作, 占据了基层人社部门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民生问题只在少数几项年度重点工作上有所体现。可以说, 发现民生问题的途径有多种, 但有直接与间接、主动与被动的区别。通过上级部门制定的政策或部署的重点工作获知群众之所关注是间接的、被动的, 通过人大代表的书面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窥知问题所在也是间接的、被动的;而通过深入基层走访体察民情、感知问题是直接的、主动的, 通过向群众发放问卷收集民意、了解民生也是直接的、主动的。因此, 进一步确切地说, 目前基层人社部门群众工作实践的不足之处在于直接的、主动的作为还不够, 或者说在发现、解决民生问题上主动性有所欠缺。

三、基层人社部门群众工作实践的完善对策

基层人社部门在群众工作实践中不仅要处理好民生事务, 也要关注民生问题;既要把从间接渠道获悉的民生问题解决好, 也要积极、主动地去找民生问题。

1. 确定民生问题

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导向的群众工作实践的前提条件是要知道群众关心并迫切希望解决的民生问题是什么。笔者认为, 通过研究群众的变化可基本把握民生问题。

可以说,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 从传统的中华民族到现代中华民族, 伴随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迁, 人民群众发生了历史性新变化。一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 中国传统的农村、农业、农民也不断发生新变化。农村人口从两大方面进入城市。一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 过去的30年时间里, 平均每年有1800万名左右的农民转为城镇户籍, 也就是说5亿多名农民改变身份, 变为城镇居民, 即俗称的“农转非”。二是大量农民进城就业, 但没有改变身份。到2012年春天, 农民离乡就业者达到2.8亿人。另一方面, 城市群众是改革开放以来变化最大、社会矛盾最为繁复的社会群体。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 原居民、新市民、农民工、漂泊的大学毕业生等各个不同的阶层都呈现出自己独特的利益诉求, 同时出现了灵活就业人员、非从业人员、失业人员等新型群体。

基于上述群众的变化情况, 结合日常工作, 笔者认为基层人社部门面临的主要民生问题无非包括以下三大类:一是与发生变化的农村群众有关的问题, 包括“农转非”人员如何顺利实现非农就业, 农民工是否纳入社会保障, 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是否有障碍等;二是与发生变化的城市群众有关的问题, 包括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是否缺失, 非从业人员是否都纳入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失业人员能否顺利再就业等;三是与发生变化的城市群众和农村群众都有关的问题, 如青年失业问题。当然, 要确定某个阶段的重点、难点、热点民生问题, 还有赖于基层人社部门的干部职工深入基层进行全面细致的实地调查。

2. 解决好民生问题

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导向的群众工作实践, 顾名思义, 其核心是把问题解决好。要圆满地解决问题, 就必须注意过程控制, 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分别做到求实、求效和求反馈。

(1) 事前求实。事前求实, 就是要求在解决民生问题之前本着务实的态度, 走访群众, 开展调查研究。确定民生问题要求实, 研究对策也要求实。基层人社部门的干部职工不能满足于从统计资料、企业负责人或社区干部座谈会等途径获取二手信息, 更要到村入户, 走进企业, 随机走访, 与群众面对面, 以准确把握“农转非”人员的就业状况、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和技能培训的情况、灵活就业人员和非从业人员的参保情况、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情况等等。江泽民同志曾提议“县以上各级领导同志, 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 每年至少抽出一两个月的时间,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基层人社部门要确定重点民生问题并加以解决, 抽出一定时间对本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切实的调查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2) 事中求效。事中求效, 就是要求在解决民生问题时要本着效率观念, 能快做则不拖, 力求高效地把事办妥, 把问题解决。办事效率取决于办事者的态度、素质、能力等主观因素和问题的复杂性、政策瓶颈、部门间沟通渠道是否顺畅等客观因素。基层人社部门的干部职工要急群众之所急, 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尤其是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要自我加压, 通过立项确定时限;平时要加强学习, 提升业务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存在政策瓶颈的问题, 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作为, 而不能简单地以政策无依据为借口一推了事;对于涉及其他部门的复杂问题, 比如“农转非”人员的非农就业问题, 要主动与农委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争取支持, 形成合力来应对, 不能怕麻烦而踢皮球。

(3) 事后求反馈。事后求反馈, 就是要求重视群众的切身感受, 在解决民生问题之后注意听取相关群众的反馈意见。重视群众切身感受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要把群众的切身感受作为工作的“晴雨表”, 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问题是否解决好的第一标准。若不顾群众的感受, 只是一厢情愿地行事, 是不可能把准脉搏、对症下药的, 是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要及时获知群众的真实感受, 就必须建立事后评估制度或意见反馈机制。对于立项解决的民生问题, 可购买中介机构的专业评估服务,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相关群众的满意度;对于非项目化工作, 可通过随机回访大体了解群众是否满意。

参考文献

[1]张荣臣.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1 (3) :24.

[2]胡锦涛.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J].党的文献, 2011 (3) :5.3.

[3]张希贤.群众工作:认知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12 (8) :1.5.2.24.

[4]本书编写组.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实用手册[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11 (5) :43.

[5]祝灵君, 齐大辉.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艺术与方法创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3 (3) :18.70.

上一篇: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下一篇:城建档案收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