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幸福

2024-10-02

民生幸福(共10篇)

民生幸福 篇1

科技的发展, 是人类实践过程中知识、智慧的结晶和升华, 我们说, 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超导研究等高精尖技术是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标志性项目, 是科技“顶天”的一面;但科技还有另一面——从“庙堂之高”走向大众, 真正落地, 直接造福于民。相对于产业科技而言, 民生科技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 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社会问题, 它用科技之光照亮百姓的心坎, 让科技成果为惠民、富民作出贡献。

欧美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民生科技的发展。欧盟第7框架计划确定的10大优先主题中, 直接与提高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有关的就有4个。德国在将科技成果用于民生方面, 几乎做到了极致。身处德国, 你会为身边一切看似不经意的科技成果所提供的便捷而吃惊。

从深层次来说, 民生科技问题实质上是改革发展成果如何通过科技手段让全民共享的问题。今年两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分配议题取代增长议题成为代表委员们的主要关注点, 而在微观政策层面, 新一轮的改革也已胎动。通过改革强化民生早已是社会共识, 这实际上意味着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利益和财富的再调整。调整的可持续性取决于政治安排与民意的契合。而政治倾向于民生, 不仅关乎民众的财产福利水平和幸福感的提升, 实际上也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终极意义的完整阐释。在今后5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 如何使民众更好地分享发展和改革的成果, 是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服务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科技成果, 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中, 我国已经将科技工作的重点向民生科技倾斜, 《规划纲要》中涉及的公共安全科技、环保科技、人口科技、健康科技等都属于民生科技的范围, 体现了“产业科技”向“民生科技”的转向。

未来, 科技必将在改善民众生活, 提高民众幸福感方面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让我们欣然以待。HK

民生幸福 篇2

——上半年民政领域亮点扫描

本报记者 潘 跃

《 人民日报 》(2012年07月15日 04 版)

这是一组惠民生的目标——

确保今年底高标准建成120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面完成青海玉树和甘肃舟曲灾区倒损农房恢复重建任务,力争使困难群众全部参保参合,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22张养老床位数,全国社会组织评估率达到30%„„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12日在全国民政工作年中分析会暨民政论坛上介绍,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以来,民政部紧扣“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暖民心的目标。

探索受灾群众心理援助模式

今年以来,民政部门高效应对了云南干旱、新疆洛浦地震、新疆新源与和静交界地震、川滇交界地震、甘肃岷县冰雹山洪泥石流、南方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救助受灾群众7800多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近200万人次。

为提高救助的科学化水平,国家减灾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自然灾害社会心理援助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将社会心理援助作为自然灾害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的一部分。此外,民政部还会同财政部制定了中央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办法,规范了因灾倒塌、损坏住房现场核查评估工作,湖北省制定了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办法,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全面实施了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

推动城乡低保“阳光审批”

上半年,民政部门加快推进了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目前,民政部已发布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比对数据标准。上海、北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四川、浙江、福建等省(区、市)出台了核对办法,143个试点地区的核对工作有序开展。

下半年民政部将继续推进城乡低保审核审批机制创新,全面实行“阳光审批”和公开公示,从源头上解决“人情保”、“关系保”、“违规保”问题。同时,将开展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确保今年底实现60%以上县(市、区)实行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方式。

社会组织登记门槛降低

上半年,民政部门继续下放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权限,江西、广东等省下放了非公募基金会登记管理权限,天津、辽宁、吉林、江西等省(区、市)下放了异地商会登记管理权限,上海、浙江、福建、辽宁等省(市)开展了涉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试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积极推行,民政部实施了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广东省建立了面向社会组织的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制度,上海、浙江、山东、湖南、四川、云南等省(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取多种方式推行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下半年,民政部将稳妥推进直接登记管理、下放登记管理权限和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等工作,抓紧出台社会团体年检办法、基金会行为规范等文件,有序推进涉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确保今年底全国社会组织评估率达到30%。

不再指定少数公益慈善组织受捐

“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进行社会捐赠动员,除政府有关部门依法直接接受捐赠外,民政部门不再指定个别或少数公益慈善组织接受捐赠。”李立国说。

据介绍,民政部门将量化灾区不同阶段需求内容,统一发布需求信息,引导救灾捐赠活

动有的放矢。同时,将继续完善救灾捐赠管理制度,便于政府和社会有效监督救灾捐赠资金的接收和使用。

幸福乌海的“民生账本” 篇3

2014 年,乌海市完成造林7 万亩,建成区的新增绿地1075 亩,绿化覆盖率达到41.9%,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城市的绿色越来越多。中心城市居民步行5 分钟左右就可到一处较大的休闲绿地公园。全年中心城区优良天数达到232 天,比2013 年提高了66.9%。

生态环境是大民生,是沉甸甸的责任。而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儿,则是最迫切的民生。“民生无小事,点滴暖人心”。乌海市做的怎么样呢?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乌海市连续多年将七成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2014 年乌海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支出70.68 亿元, 增长13.5%,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4.6%。

在保障房建设方面,乌海市2014 年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8973 套,开工率102%。投资16.2 亿元,基本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9633 套。据了解,乌海市自保障性安居工程启动以来,累计完成投资165.4 亿元,实施了包括煤矿棚户区改造在内的九大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其中,仅煤矿棚户区改造就搬迁矿区居民51695 户,全市煤矿棚户区搬迁改造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二期工程已经启动,计划用3 年左右的时间将乌达区煤矿棚户区有搬迁意愿的居民搬迁安置完毕。据统计,保障性住房全部建成后,受益户数将占全市总户数的40%。

作为一座因矿而兴的城市,乌海的煤矿棚户区搬迁改造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矿区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乌海市一直将包括这项工程在内的保障房建设视为乌海最大的民生工程。乌海市主要领导一直高度重视,要求抓住“建得好、搬得顺、拆得掉、住得稳”4 个关键环节,组织安排好保障性住房工作。在搬迁安置中,乌海市把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立足点,创造出了搬迁安置一部分、保留改造一部分、开发建设一部分的三三制安置办法。并与各区政府签订了责任状,分解任务,细化措施,明确了市、区两级政府的责任,确定了以区为主、属地化管理的实施原则,形成了市政府总揽协调、职能部门和各区政府分工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破解“就业难”是增进民生幸福的抓手,2014 年,乌海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26 亿元,同比增加1.15 亿元,增长18.8%。乌海市出台了一系列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涵盖了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和提供创业场地等多个方面。

乌海市的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实现全覆盖,成为全国首批“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国家级试点城市。大病保险补偿比例、医疗保险住院和门诊报销比例均位居自治区前列,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实现全覆盖。

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位。五保对象和“三无人员”实现同城同待遇,孤儿集中抚养和分散抚养标准等基本民生指标一直稳居全区前列。

为彻底改变农区面貌,2014 年乌海市投入近10 亿元用于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目前,村村通电、安全饮水、校舍安全改造等8 个方面基本实现全覆盖。

乌海市把农区危房改造和中心村主次干道硬化及非中心村主街巷硬化作为农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重点,坚持工程质量与进度相统一。截至目前,农区危房改造完成2091 户;街巷硬化完成50.6 公里;安全饮水已完成投资650 万元;村村通电项目和广播电视通信年度任务全部完成;卫生室建设完成改造12所;文化室建设完成13 所,开工建设文化广场27 个,已建成投入使用20 个;便民连锁超市建设完成13 个;并为3071位农区居民发放养老金,为900 人发放了高龄津贴。

在“十个全覆盖”工作中,乌海市不仅全力抓好危房改造等新农区建设的硬件工程,还注重将卫生、教育、养老保险等软件工作相结合,让农区居民享受全方位的幸福。

这还不够,2014 年,乌海市还尝试在推进农区“十个全覆盖”过程中,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团结新村前些年形成的高效农业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农超实现了对接,居民温室种植实现了持续增收。

2015 年,乌海市将继续实施民生优先的财政支出政策,特别是优先保障“十个全覆盖”和“四个一”重点民生工程,让农区居民享受高水平的人居环境,让城乡低保家庭大学生顺利入学,让困难群众取暖无忧,让“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乌海市还将以“十个全覆盖”为抓手,着力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在前不久乌海市召开的农业农区暨“十个全覆盖”工程工作会议上,乌海市提出今后将用抓工业发展的决心来抓农业发展,用抓棚户区改造的精力和财力抓好“十个全覆盖”工程。

为此,今年乌海将在财力上优先保障“十个全覆盖”工程,并将其与农区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让农区面貌真正实现质的变化。并且,继续发挥好葡萄和蔬菜两个特色产业的优势,将其与旅游观光、休闲采摘结合起来,扶持和鼓励采摘园、观光园、沙漠旅游等休闲农业建设,加快一二三产相融互促,既让农区居民有好的生活条件,更有不断提高的收入水平。

以煤矿棚户区二期改造工程为核心的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仍是2015 年乌海市民生工作的一个重点,通过采取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管理方式,力争年内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 以上。加大结对帮扶力度,深入实施市民扶贫脱困工程,分期分批解决好贫困人口特别是无就业能力人口的养老、医疗、住房等突出问题,推动贫困人口享有相对高质量的市民生活,实现精准扶贫。

为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 入园难”问题,中心城区和滨河新区的幼儿园建设被列入“优先级”。此外,基层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蔬菜直销店进驻小区工程、库区移民农业创业园、乌达区引黄供水改造工程、海勃湾区海北新城饮水工程等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民生工程都是政府性投资的优先项目。

同时,这些政府性投资的民生项目都列出了时间表。为方便农区居民购物,深入推动农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乌海市农区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已于2014年10 月开工建设,预计今年6 月就将完工;海南区村村通油路工程今年建成通车。此外,乌海市老年人养护服务中心项目将在今年竣工,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项目今年开建。

在生态保护建设上,乌海市2015年将大力推广节约型绿化建设和管护模式,实施天然林保护重点生态工程、铁路沿线等园林绿化项目,加快推进社区公园、街头绿地、绿道绿廊和环城绿化带规划建设,加快构建城区“5 分钟休闲绿地”和“10 分钟休闲圈”,年内完成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突出抓好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固废治理和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整治,高起点、高标准引领推进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从根本上保障和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科学发展观与民生幸福 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民生幸福,公平正义,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重要治国思想和理念, 它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并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虽然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还不长, 但是经过实践的检验, 已经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科学发展观具有三个特点:科学性与亲和性兼备、全面性与和谐性相统一、务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2008年9月19日, 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着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努力兴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 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 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 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 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 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科学发展观是关于新时期实现民生幸福的理论指南, 为新时期实现民生幸福指引了方向。

一、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作出了科学而严密的阐述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作出了科学而严密的阐述, 从实现较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基础方面为新时期的民生幸福指引了方向。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也是实现民生幸福的物质基础。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追求的发展, 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内容的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系统。将发展列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并对发展的内涵作出严密的界定, 就意味着实现民生幸福能够获得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 从而保证民生幸福能够获得不竭的源泉。这是实现民生幸福的基本前提,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价值取向与民生幸福的要求是一致的,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着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在各方面都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也就意味着民生幸福能够获得可靠的保证。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 而且要重视发展的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指标, 走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不仅要关注人的物质生活的改善, 而且要关注人的精神生活质量, 从而为民生幸福创造更好的条件。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互相联系和制约的有机整体。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就能使我们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分析局部, 提高科学筹划、兼顾各方的领导艺术, 增强在统筹中保持适度、在兼顾中把握平衡的能力, 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就能够从实现经济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国内和国外诸因素的和谐协调方面为民生幸福提供保障。新的历史时期,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民生工作新思路, 以有限的财力, 实现良好效应, 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开创民生工作新局面, 是各级党委政府探索的重要现实课题。关注民生, 已是全党共识。做好民生工作是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这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阶段, 做好民生工作尤其需要运用新思路来应对各种新挑战。

显然,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来从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就能够实现在以人为本, 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和谐基础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从而为新时期实现民生幸福创造较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基础, 使新时期的民生幸福建立在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上。

二、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从缓解民生压力、夯实民生基础方面为新时期的民生幸福开辟了道路。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的社会主义, 也应该是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重要尺度,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科学发展观, 核心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科学发展观, 必须更加关注民生, 在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是, 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冲突也在积累和凸显, 特别是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滞后, 其中主要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缺失, 不仅成为影响民生质量提高的重大障碍, 而且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 明确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 强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要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走共同富裕道路, 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这些对于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具有重要意义。

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当前, 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关键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有利于人民在共建中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 有利于民生幸福的实现。民生幸福至上, 堪称历史拐点的新抉择。党的十六大以来, 一项项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 被写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 传递到城市乡村、千家万户。随着执政理念的转变, 干部考核机制也在转变, 最显著的变化在于, 各地制定的新的政绩考核体系, 充分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发展历史和发展实践看, 民生以及民生的幸福必须有赖于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有赖于文化事业 (大文化) 社会事业的同步发展。以目前的中国国情和发展成果, 国家财力不论怎样公平、社会不论怎样正义, 其他任何别的事不干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日益增长的需要。民生必须量力兼顾, “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更要全力推动, 两者都是极端重要的、相辅相成的、协调统一的;注重民生促进和谐有利发展, 不顾客观实际和长远根本偏执当前民生、则水有尽源将竭。发展和民生也需要统筹、也需要和谐。

显而易见的是, 现在很多地方, 以往大行其道地“以GDP说话”的传统干部考核体系已被逐渐打破, 加大反映百姓切身利益的居民住房、收入、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指标的考核, 实现百姓幸福指数与GDP的同步提高, 已蔚然成风。

科学发展观既从总体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系统规划, 又从具体的方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科学部署, 有利于在社会转型时期解决人民面临的最实际问题, 以缓解民生压力、夯实民生基础, 为实现民生幸福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经济与社会、社会内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

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经济与社会、社会内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新理念, 从实现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为新时期的民生幸福开辟了道路。

一般认为,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 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把人与社会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把人类的整体利益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崇尚“节约自然资源”、“尊重大自然的价值与权利”, 追求“人—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把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与美丽看作是全人类根本利益之所在和基础。生态文明下的发展, 不仅是工业和经济的发展, 也是生态环境的发展;生态文明下的进步, 不仅是社会的进步, 也是人—社会—环境系统的整体进步。

当前, 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不仅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 也表现为同落后的生产方式即牺牲环境求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 还较为严重地存在以自然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以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刺激经济的高速增长的现象。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实现民生幸福, 就必须改变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重外延扩大轻内涵提高的发展模式, 改变当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 改变奢华、铺张的生活方式,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持续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设生态文明。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任务, 使我们能够高度重视、努力解决日益紧迫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 从而为实现空气清新、环境优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质量生活创造条件。

党的十七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的图景: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 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 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 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无疑, 这也是一幅充满生态文明气息,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达到较高水平的美好图景。

总之, 党的十七大确立生态文明新理念, 有助于我们更加自觉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产生活,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从而使民生幸福建立在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 2006.04.23

[2].党的十七大报告 (2007年10月)

[3].《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 (新华社2008年12月5日发布)

[4].胡锦涛.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求是, 2009.1.1

平安满意换来民生幸福 篇5

2008-01-06 09:41:42

来源:无锡日报

无锡是个好地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是幸福的人。

市容整洁,环境优美,治安稳定„„在刚刚过去的五年里,无锡人发现了幸福所在,并享受着幸福的甜蜜。

连续两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社会治安安全市”,连续三年获得“江苏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称号。“平安无锡”这块硬质品牌,其中的含金量正越来越高。几年来,无锡始终是苏南地区“两抢”案件发案数最低的城市。

和谐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严密的防控体系。经过五年努力,一个集人防技防物防为一体、政府社会企业广泛参与、点线面互动、打防控互联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已在我市形成。群防群治,是这一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社会治安日益动态化、复杂化的实际,我市建立健全了社会面主干道巡逻、街巷里弄巡逻、城镇社区巡逻守护、单位内部巡逻守护和农村治安联防五个不同层面的立体巡逻网络。每天,1000名民警和武警战士、3000多名保安或步行或驾车、或公开或便衣,维护着街头路面治安。仅2007年,就有1.58万多名违法犯罪人员落入了“天罗地网”。

带来幸福感的,除了“出入平安”外,还有日益完善的城市管理功能。2003年,无锡在城市管理方面进行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无证摊担、占道经营、夜排档违法建设、“城市牛皮癣”„„群众关心的热点,成为城市管理的工作重点。市区两级行政执法部门集中行政处罚权以来,已查处各类违法行为近30万起,其中实施行政处罚20万余起,累计拆除违法建设近200万平方米。市级机关路长单位已扩大到36个,“路长制”管理范围延展至105条路段,覆盖了市区的所有重点区域。特别是整饬一新的中山路,不仅散发着浓厚的文化韵味,更成为展示无锡城市形象的“窗口”。

政府在城市管理服务上的思路,在2007年变得更清晰。各方在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城市市政及环保、工商行政、公安交通管理等方面的职能分工,更加明确细化。与无锡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一个现代社会管理服务长效机制已初步形成。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深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等措施的不断推出,使无锡在城市管理创优考核中持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富裕的无锡人,创建“文明无锡”的步伐不断加快。讲文明、促和谐,已在我市蔚然成风。吴仁宝、丁晓兵、顾建明、吕顺芳等,成为无锡市民学习的好榜样。截至去年9月,全市“五好文明家庭”创建率达90%,“文明楼院”创建率达80%,家庭志愿者总数达5.2万人,家庭志愿者服务队数量已有近千个。全面达到全国文明城市标准、跻身“全国文明城市”指日可待。

长沙民生的幸福“数字”生活 篇6

2012年12月14日,数字长沙地理空间框架系统(以下简称“数字长沙”)通过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验收,并获得了“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的荣誉称号。

长沙从此开启数字模式。

数字长沙在国土、公安、统计、交通运输、城管等行业开展了十几类应用示范。尤其是在民生方面,如开福区社会网格化管理系统、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报系统、数字城管等,既提高了管理效率,又更加精确。

当数字与民生接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室内”开福区

早晨8点刚过,伍家岭街道建湘新村社区的小路旁,就有居民晒出了白辣椒。社区党委书记胡果刚到办公室,就看见城管专干潘玉玲站起了身。

“潘姐,下片区啊?”胡果问。“嗯咯,去看看。”潘玉玲回答。

除了城管专干,潘玉玲还有另一个身份:网格管理员。

2012年,开福区建湘新村社区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分为6个片区,每个片区(一个片区一般有10到15栋楼)2个管理员。

“有事就找我们吧。”成为网格员的口头禅。

从去年9月开始,开福区将全区划分为473个社会管理服务单元网格,每个网格至少有一名专职网格员。为保证网格区域安全,网格员一般来自基层民警、巡防员、城管员。

网格员每个工作日内,从上班伊始,就开始进行走访、巡查,了解居民诉求,然后协助解决问题,可以细化到搬煤气、买灯泡等日常需求。

独居老人、残障人士、刑满释放人员等,都是网格员的重点服务对象。网格员当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基于数字长沙平台开发的手机终端向开福区电子政务中心的控制中心上报问题。

网格员手机终端的选择分为8大类,数十个中类,一百多个小类。网格员只要进行选择,然后作简单的文字描述就行了。

开福区电子政务中心主任胡斌举例说:“比如去年伍家岭有个小区里一棵树长得太大,伸进二楼住户的窗户里,影响采光 ,还掉树叶,这需要林业部门处理。还有城市井盖、道路施工、下水道等问题,都是网格员无法解决的,就需要上报给控制中心,然后协调相关部门去解决,一般是4小时内。之后,网格员还需要对问题解决情况进行回访,最后上报结果。相当于打造了一个‘室内’开福区,所有市民的基本需求,都能够在控制中心得到迅速回馈并解决问题。”一年来共收集、办理、反馈问题4812件。

“基于数字长沙地理空间框架上的网格化管理带来的好处有两个,一是直观,二是精确。同时,还打破现有的行政区划,我们每个网格不是以地域划分的,而是以人口密集程度划分,每个网格大约300户左右。人口多,网格密集,人口少,网格稀疏。”胡斌说。

在政务中心指挥大厅,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每个网格的分布,同时,因为终端连接手机,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网格员的巡查路线,可以精确管理。

地灾提前知晓

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5月11日上午11点整,随着警报声在长沙四方坪小学校园猛然响起,一场防震救灾应急演练开始上演。从警报响起到演练结束,整场演练一气呵成,有条不紊,紧张而逼真。也许,这是长沙人第一次零距离地感受“地震”。

地震是地灾的一种。

不过,对于长沙来讲,人们亲历更多的则是其他地灾类型。

2012年,长沙市地质灾害监测评价中心连续工作183天,通过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系统向社会公众发布长沙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共计22期次;向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发送传真71份;累计发送手机预警预报短信33572条。

长沙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系统及地质环境监测系统是去年汛期之前上线的。9月,数字长沙通过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专家组验收,提供了很多基础数据,使得整个系统得到完善,是数字长沙的一个典型应用。

“包括监测站点,都是在这个基础数据上可以体现,基于数字长沙里面做了一个预测模型,有降雨量、基础数据、地质灾害、地貌地形、粘土的粘性、地灾隐患的影响指数等。”长沙市地质灾害监测评价中心主任王泽昌介绍说。

目前,长沙市有700多个地灾隐患点。

去年,长沙市强降雨比较多,有网友调侃说:“春天只下了两场雨,一场29天,一场31天”,但是没有发生一起地灾死亡事件,这是因为“我们提前发了地灾预警,提前疏散群众。事后证明,那些发生地灾的,都是在预警范围内的。”

今年元月,全国国土资源会议期间宣布从今年开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不分汛期,全年值班,所以,现在每天都安排专人监视系统,24小时值班,并随时报送地灾情况。

宜居城市背后的数字城管

从人工随机处理到智能监控,从线上报警到线下处理,全过程不超过20分钟,长沙市数字城管将智能管控的应用深入到了每一条街道。

高效、有序、智能管理城市,是长沙打造宜居城市的一张重要名片。

殊不知,数字城管也是基于数字长沙平台。

长沙市“数字城管”应用的核心是信息中心。这是城市管理信息的集散中心、监控中心和评价中心,通过信息采集员上报、视频监控、公众举报等方式,随时掌握城市管理现状、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情况,对城市管理实现全方位、全时段的即时监控;监督数据无线采集系统主要用于向监督中心上报城市管理问题信息,接收监督中心委派的核实、核查任务,完成城市管理问题文本、图像、声音和位置信息实时传递。

在现场可以看到,信息中心受理系统为呼叫中心,座席工作人员负责问题受理、登记、定位和转发等工作,呼叫中心还提供电话转接服务、自动语音服务、传真服务、录音留言服务、人工服务、网格化管理等服务功能。任意一台有着正规营运执照的渣土运输车辆都配备有GPS,监控中心可以根据对车辆的实时跟踪,监督渣土车是否按照既定路线行驶,是否在制定地点倾倒渣土,这已成为长沙市城市管理的例行应用。

长沙市城市管理绩效考核评价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2年,运行4年的长沙市数字城管信息系统按期结案率为95.26%,处置率100%,投诉问题处置满意率超过98%,对短信平台工作的满意率达99%以上;效能平台经过近一年的平稳运行,得到广大网民支持和关注。

以前,长沙市中心城区月平均发现和处理城市管理问题不到2000件,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行后,仅信息采集员上报就达两万多件。

由于对城市管理部件、事件实行地理编码管理,定位准确,处置标准与时限明确规范,“数字城管”处置响应时间由过去的12小时缩短到半小时。以前多日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多数均能在一日内得到圆满解决,处置时间由过去的平均7天提高到现在的12小时。

民生幸福 篇7

紧扣增强经济实力推进转型升级, 努力建设富裕惠东

建设幸福惠东, 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 转型升级是创造物质基础的关键手段。因此, 要坚定不移调结构, 脚踏实地转方式, 在转型升级中增加经济总量、壮大经济实力, 夯实建设幸福惠东的物质基础。

一是抓好园区建设, 夯实“双转移”平台。发展园区经济是加快转移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在转型升级中, 要按照“三四五”发展思路, 根据构建产业转移功能区、旅游观光功能区、临港工业功能区和农业生态功能区的划分, 加快珠三角产业转移园、中航谟岭、佳兆业、民营科技园、女鞋基地工业园等园区建设, 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园区, 拓展园区规模, 完善园区基础设施, 尤其是稔平半岛道路和引水工程建设, 着力把工业园区建成集研发、制造、服务“三位一体”的产业集群基地, 优化产业格局, 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推进专业镇建设, 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

二是加快交通建设, 构建“大物流”网络。突出抓好惠深沿海高速、广惠高速东延线、莞潮高速惠东段、厦深铁路、碧甲码头和大澳塘码头等重要交通工程建设和管理, 加快惠州大道惠东段、平多公路、稔平半岛环岛公路、环大亚湾公路惠东段、稔山至港口县道等道路建设, 完善交通运输网络。要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网络优势, 按照统一规划、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运作的原则, 加快大型专业物流园区建设, 着力提高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 培育物流龙头企业, 与沿海物流中心联通, 形成覆盖惠州、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现代物流配送网络体系, 支撑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三是培育现代产业, 推动“新产业”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 明确区域发展定位, 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加快构建以女鞋制造、生态农业、旅游商贸、清洁能源、高新技术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引导鞋业产业推进技术改造, 高起点规划建设集研发、制造、检测、商贸、物流于一体的“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工业园, 着力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重点扶持东进农牧、九华农贸、广兴、四季鲜等农业龙头企业, 提高特色农业的规模效益。要统筹景区的规划、保护与开发建设, 突出蓝色滨海旅游为主基调, 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和路线设计, 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快现代能源产业发展, 科学规划建设火电、核电、石油储备等能源项目, 建成供应能力强、结构优、效率高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在珠三角产业转移园、佳兆业工业园等建设数码科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专属区域, 设立研发中心和孵化中心, 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含量, 提高产业化水平。

四是推进自主创新, 促进“竞争力”形成。自主创新是加快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要推进技术创新, 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研发,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推进设备、工艺、产品创新, 提高生产效益。要推进品牌创新, 引导企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 在鞋业、服装、特色农业等行业再创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争创1-2个中国名牌产品或国家驰名商标。要推进管理创新, 引导企业改革家族式管理和作坊式生产, 支持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重点扶持澳达树熊、老铭人服装等民营企业做好上市工作, 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资源共享、强强联合。要推进销售创新, 实施扩内需战略, 继续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展示会, 帮助惠东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

紧扣提升生态文明抓好节能环保, 努力建设生态惠东

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要以打造生态旅游、加强生态保护、强化生态治理为抓手, 积极营造低碳发展环境, 努力建设生态惠东。

一是注重加强生态保护。着力抓好重要生态区域的造林, 增加山区片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红树林种植面积, 推进绿色生态惠州阔叶林示范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 优化森林资源配置和林业产业结构。着力加强淡水资源保护, 尤其是西枝江水源涵养区的环境保护, 禁止扩大桉树种植面积, 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及违规开挖破坏山体行为。着力加强国土资源保护, 提高项目单独供地门槛, 严禁违法开采矿产, 实行土地集约经营, 适度提高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和税收贡献率, 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着力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开展水产养殖环境评价制度, 准确掌握海洋资源动态变化规律, 处理好滨海旅游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是注重打造生态旅游。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打造惠东生态旅游品牌, 科学安排滨海生态悠闲游、绿色农业观光休闲游、森林度假休闲游、温泉养生健康游、运动健身休闲游、漂流探险游等, 实行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尤其是要加快建设大亚湾东岸滨海旅游产业园, 发展滨海文化产业, 不断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 打造成广东新时期滨海旅游示范基地。大力抓好环境保护, 按照县城规模水平规划建设中心镇, 将专业镇、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打造生态旅游结合起来, 重特色、出样板。

三是注重加强节能降耗。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 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推广高效节能产品以及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和工艺流程, 打造一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大力推动清洁发展机制, 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问责制和项目节能评估制度, 坚决淘汰小铸铁、小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加强用能管理和节能执法监察, 及时制止和查处违规用能行为, 引导产能落后企业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

四是注重生态环境治理。提高项目准入门槛, 严格控制高能耗项目落户, 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产生新的污染和新的环保问题。加快稔山、白花、大岭等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 加强已建成污水处理的日常监督管理, 确保正常运营和达标排放。加强环境监管, 严查违法排放“三废”, 严格控制陆地污染物排入海洋, 强化重点流域和近海海域的综合整治, 优化生态环境。

紧扣丰富精神食粮提升文明素质, 努力建设文化惠东

以文化人, 既富口袋, 又富脑袋。建设文化惠东, 是推动科学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要突出抓好文化惠东建设, 实现以文惠民、以文助发展、以文树形象的目标。

一是积极创建文明县城。加快文化建设, 以文化提升城市品位, 增强城市软实力, 是建设宜居宜业城镇的重要课题。要以开展创建“文明县城”活动为抓手, 注重城镇规划与建筑创作, 把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城市景观和建筑中, 推进“惠东十大名胜”和“平山十景”评选, 彰显县城的魅力, 建设好惠州地区城市东部组团。全力创建文明县城, 稳步推进县城新区、城南新区建设和“三旧”改造, 特别是在推进县城大洲新区、城南新区开发建设中, 要合理布局新区的文化、体育、娱乐等服务网络, 增强文化的集聚和辐射功能。重视提升原住农民、渔民的文化内涵, 加快名镇名村建设步伐, 争创一批文明单位、文明镇、文明村 (社区) 、文明小区, 全方位提升文明县城品味。

二是大力发展文化工程。规划建设县综合性博物馆、数字电影院、老年人活动乐园等, 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建设, 加快数字电视转换, 整合信息资源, 提高社会服务信息化水平。着力保护与地方民俗特色相适应的文化资源, 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模式, 重点抓好惠东渔歌、龙峰庙会、平海古城、多祝皇思扬古围村、田坑古建筑群、高潭中洞等文化遗产和古树的保护, 合理挖掘各类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 实现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有效传承和合理利用。

三是积极开展群文活动。筹划举办全县农民文艺汇演, 深入开展文化下乡进社区 (村) 活动, 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积极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各类文化活动, 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等文化信息服务网络, 推动优秀文艺节目进广场、进社区, 发展壮大民间艺术团体、老年表演队、学生表演队, 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重视科教人才培育。积极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 着手建立惠东文化人才库, 重点培养本土型书法、美术、摄影、文学创作等草根文化人才, 以及惠东渔歌、吉隆舞龙、梁化龙形拳、平海舞鲁鲤鱼等文化遗产技橄传承人才, 努力营造文人相学、文人相携的文化人才成长环境。继续推进教育创强工作, 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步伐, 加强学校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 着力提高全民素质。大力发展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 设立面向专业镇特色产业的高等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推动校企联合办学, 提高工人的整体素质,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紧扣全民共建共享增进和谐因素, 努力建设和谐惠东

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环境, 是建设幸福惠东的重要条件。要紧扣社会管理、群众工作、改善民生、综治维稳, 推进社会建设, 为建设幸福惠东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是提升社会管理, 营造良好社会秩序。要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建立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统筹工青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参与社会管理,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要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大力宣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 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增进社会诚信。

二是加强群众工作,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 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 把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作为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努力为群众做更多好事、实事。积极建设群众工作体制机制, 注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健全网络问政, 听真话, 察实情。要发挥社会组织沟通协调渠道的作用, 增强群众与党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 实现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 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是保障改善民生, 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调整和完善激励型财政机制, 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缩小山区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与沿海、沿江地区的差距。注重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 特别要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 努力解决好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认真落实扶贫开发“双到”工作, 实施产业化扶贫和整村扶贫策略, 培育贫困地区农村主导产业, 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生产力, 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民生幸福 篇8

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在物质生活上得到很大提高, 在物质保障背景下, 人们对自身的生活状态也有了更高要求, 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休闲的生活方式及更长的寿命, 大众体育文化的发展引起了巨大关注。进行体育活动可以让我们强身健体、释放压力和娱乐身心, 在这个高压社会下, 人们更需要通过体育活动让自己得到放松、缓解身心的疲惫以及提高身体素质, 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繁忙的工作, 因此大众体育艺术文化对民生幸福指数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现阶段的大众体育艺术文化

实际生活中, 我们已经证明了大众体育艺术文化对于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有着重要的影响, 要想让群众过得更好更健康, 就应该做好大众体育艺术文化的建设工作。但是在实际开展大众过程中还是出现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1.“老年化”问题。

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 体育活动绝大部分是老年人, 老年人因为退休在家没事做, 所以更愿意找一些朋友一起出去活动和锻炼;而本该充满朝气的年轻人, 因为工作压力竞争大或者迷恋网游, 加上网络提供了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等人性化操作, 缺乏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

2. 大众体育缺乏现代感和艺术感。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太极、登山、跑步等需要足够时间参与的体育项目, 对于工作繁忙的工作人员来说, 根本就无法挤出时间进行参与。而且有些体育缺乏现代感和艺术感, 年轻人在长期参与中失去了新鲜感, 对于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也大大降低。

3. 政府不够重视。

大众体育文化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更好地发展, 但是相关的职能部门在这方面的投资不足而工作力度不强, 缺乏对相关文化宣传和专业人才培养, 这样就导致了大众体育文化的发展缓慢, 人们的体质也无法得到提高。

二、大众体育艺术文化对民生幸福指数的影响

1. 大众体育艺术文化对物质财富的影响。

如果大众体育艺术文化工作能够很好地落实, 就能很好地提高群众的身体素质, 从而使人们在工作过程中更具有活力;而且大众艺术体育文化还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促进经济多方面的发展, 这就有效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2. 大众体育艺术文化对群众体质的影响。

大众体育与传统的体育在提高人们体质的效果是一样的, 它能够有效提高人体各项健康指标, 而且大众体育在休闲娱乐功能上更胜一筹, 人们更愿意参与到大众体育中, 所以大众体育艺术文化对人们的健康和体质有着直接的联系。

3. 大众体育艺术文化对社会和谐的影响。

大众体育与竞争体育不同, 它可以让更多的人平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不用计较胜负, 重要的是在参与过程中收获的快乐。它可以是关系亲密的亲朋好友共同参加, 也可以是根本不认识的陌生人聚在一起活动, 这样就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重要的影响。

三、提高大众体育艺术文化的有效对策

1. 努力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资源的共同利用。

因为高校体育相对与大众体育来说, 有着更为完善的管理理念和更为专业的科研团队, 而大众体育文化可以在高校进行文化宣传, 如果两者能够很好地配合, 实现资源共享, 这样就能促进大众体育艺术文化更好地发展。

2. 加强大众体育艺术文化团队的建设。

要想做好大众体育艺术文化的工作, 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一个正规的管理团队, 通过对团队人员进行专业性的培训, 提高工作质量与社会影响力, 更好地为广大大众体育爱好提供一个更为全面和人性化的服务。

3. 加强政府的工作落实力度。

相关政府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去落实大众体育艺术文化建设, 这样能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实现政府职能。政府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大众体育艺术文化的建设中, 提出快速发展的有效方案, 加强宣传力度, 加大资金投资, 正确引导大众体育艺术文化向更有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四、结语

民生幸福 篇9

“移动改变生活”这一理念正催生着各行各业的巨大变化。借助网络、技术优势, 江苏移动近年来不断地将移动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政务、行业、民生领域, 创新研发的覆盖政务、交通、环保、金融、农业等十大领域的信息化精品应用, 在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助益百姓生活方便快捷的进程中, 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江苏移动信息化应用的“无线”春天的脚步已经叩响。

政务信息化启动高效大引擎

江苏移动积极介入政务领域, 与政府相关部门率先开展“微门户”、“市长互联网热线”、“廉政信息平台”三项政务合作应用, 通过这些合作应用迅速有效地契合了政务信息化的需要。微门户能够及时将政府各部门的管理政策规定等信息进行集中发布, 是政府声音传递的重要渠道, 目前全省13个地市的微门户均已实现常态化运营。市长互联网热线能够给普通百姓一个信息化畅通诉求的渠道, 是政府与市民沟通的重要平台, 成为全省首例由移动提供一体化服务的市长热线。在南通成功试点基础上, 该项目被江苏省政府列入2012年的政府推广计划, 在全省范围进行推广。廉政信息平台将廉政信访接待延伸到互联网渠道, 成为政府自觉接受百姓监督的重要补充。

江苏移动深入调研政府信息化需求, 综合利用各种终端设备, 依托网络和服务优势, 打造多个具备实用价值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先后帮助市、区、县各级政府单位建设政务数据中心、移动政务办公平台、政务公开平台等系统, 实现移动办公、移动执法、远程视频会议、短信通知等功能, 运用移动信息化手段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 对打造阳光政府、大幅节约行政成本起到了重要作用。截止2012年底, 江苏移动已为省内多个地市提供了数字城管、电子政务、权力阳光、应急指挥等信息化解决方案, 并积极协助打造了“平安城市”、“市长热线”等民生工程, 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行业信息化为企业装上强劲助推器

江苏移动信息化产品建设从行业入手, 从客户出发, 用客户的语言, 建立产品与客户的链接, 同时借助对产业链各环节关系的准确定位, 服务客户, 提升客户价值。通过行业筛选、细分, 并针对行业通信价值进行分析, 锁定政务、环保、农业、医疗、交通、公安、金融、教育、旅游、商贸等行业, 贴身定制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并从整个行业产业价值链出发, 基于行业发展趋势, 引导客户的信息化需求, 为客户提供信息化咨询、规划。现如今, 在医疗、旅游、农业、金融、文化、社会保障等领域, 移动信息化应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

在农业信息化方面, 江苏移动建设了“农信通”平台, 为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之间架起了一座信息交流的桥梁, 目前“农信通”用户已超过三百万。同时还与省农机局合作打造《平安农机通》服务, 为全省近45万农机手提供信息化调度手段。

在教育信息化方面, 江苏移动与省妇联、省教育厅共同建设了家长网校, 并推出了“校信通”业务, 在老师、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了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管理平台。

在医疗信息化方面, 江苏移动打造了智慧医疗信息服务平台, 完成医患之间随时随地的预约登记、咨询、提醒、查询和报告传递等工作, 为医护人员和病人提供了全新沟通方式。

在金融信息化方面, 江苏移动为金融企业提供内外兼修的信息化手段, 无线POS、ATM机、银信通短信平台、手机钱包、自助银行视频监控, 每时每刻为客户提供在线金融服务, 随时随地保障客户安全。

在电力信息化方面, 江苏移动为实现电力系统智能化, 探索实现“智慧电网”的多种形式, 在远程抄表和供电质检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专门设计了基于GRPS无线网络的电力远程抄表系统, 覆盖了几十万户家庭和企事业单位。

民生信息化打造苏式幸福新生活

一部手机, 能有多少功能?时空切换到5年前, 或许我们能说出的应用还只是打打电话、发发短信。但现在, 它可以是你的出行助手;它可以是你的健康向导;它可以是你的旅游帮手;它还可以是孩子的电子保姆……在江苏移动构建的“无线智慧城市”里, 各种便民信息化应用百花齐放。

江苏移动将“无线智慧”延伸到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服务中, 将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进百姓生活的各个环节, 整合出智能家居、母婴宝、手机缴费、智慧出行、手机预约挂号等民生信息化产品, 从细节入手, 提供便利, 降低烦恼, 让百姓在便捷的数字化生活中获得无限幸福。

智慧交通云平台, 为百姓提供便捷、及时、准确的全方位出行服务。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百姓对获取覆盖公共交通、实时路况、停车场等信息的综合动态出行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仅提供单一静态数据已经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协同行业管理部门, 江苏移动整合了来自公共交通、客运系统、高速公路、航空水运等领域第一手交通运输信息, 通过智能移动终端的语音、短信、POC、WAP网站、手机导航等业务方式直接推送给需要的人群。如今, 发个短信就能查询公交信息;打开手机上的实时交通客户端, 就能找到一条不拥堵最便捷的行驶路径;到了市中心, 拨打12580, 服务专员就会告诉你最近停车场的车位信息……智慧出行, 还百姓一天一点好心情!

看病难, 难在挂号。如何依托智慧的无线城市应用解决医疗难题, 江苏移动一直在努力求索。以12580预约挂号服务为代表的智慧医疗应用向百姓给出了满意的答案。只需拨打12580进入健康专席, 即可享受省内80余家三甲医院的专家号预约挂号服务。成功预约后, 12580会发送一条服务短信, 依据短信内容即可去医院就诊。结合配套推出的“远程专家会诊系统”, 百姓在社区医院就可享受专家远程会诊, 轻松破解看病难!手机已经真正成为百姓随身的健康助手。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结合江苏旅游大省的优势, 江苏移动着力推动智慧旅游信息化应用, 通过建设本地“旅游门户手机网站”, 集成完整的景区地图、景点介绍, 优质商户, 并加载完整的电子商务和手机支付功能, 真正帮助用户实现一部手机玩转世界。登录旅游门户网站, 即可购买电子门票;在景区检票口通过二维码终端刷机识别, 即可顺利进入景区游览;点开手机旅游门户网站, 即可获知信誉好、有特色的主推商家……旅游过程中“吃喝玩乐游住行”项目全部囊括手机之中, 小终端, 伴你一路畅行。

民生幸福:昆山之路的新解读 篇10

坚持富民优先,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昆山始终坚持富民优先,千方百计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努力使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增收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2001年起,相继推进多项富民工程,以“三有五保”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以“八项举措”完善持续增收机制。“三有”是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五道保障”为农村低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征地补偿、拆迁补偿;“八项举措”指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投资富民、保障富民、财政转移支付富民、帮扶经济薄弱村带动富民。

昆山把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放在重要位置,率先组建富民、社区股份、土地股份三大合作组织,建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农民创业担保中心、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三个中心”。为解决群众创业无门、无本等实际困难,昆山还建立了创业小额贷款担保机制,仅2011年上半年就审核发放居民创业小额贷款12351万元,带动1185户农户创业。为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覆盖面和就业收入水平,昆山市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为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买单。去年上半年,全市共有9082人次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共安置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8875人。富民和强村相辅相成,昆山不断出台政策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08年以来市、镇两级财政和市挂钩扶持部门共筹集资金2.55亿元帮助65个经济薄弱村发展长效增收项目,增加其“造血”功能,2010年全市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万元。

经过10年的辛勤耕耘,昆山的富民工程结出了累累硕果,城乡居民收入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2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64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75:1,农民走上了“家家有物业、户户有资本、人人有股份”的共同富裕之路。

打破二元壁垒。实现社会保障城乡并轨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昆山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共享均等化服务、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并轨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昆山特色的新路。昆山自2001年起推进社会保障国民待遇政策,加大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目前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都保持在99%以上,参保人数均突破100万。

2003年,昆山率先实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所有老年居民不需缴费即可无门槛领取农保养老金。2004年,突破农村合作医疗的框架,率先启动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07年又进一步将不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的全部人员纳入参保范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医疗保险全覆盖。2004年起,调整征地农民保障政策,全失地农民按人均2万元标准建立征地保养个人账户用于年老时的保障,目前这一标准已提高至26000元。2008年,把城乡居民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每月350元,并逐年有所增加,从低保起步逐渐消除城乡差别。

在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昆山还按照“城乡有别、相互衔接、逐步一体”的总体思路,推动农村社会保险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有机衔接。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被征地的农民,本着自愿的原则,可以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原来的农村养老保险账户和征地保养账户可以按照一定标准折算成相应的缴费年限并入个人账户;包括农民在内的老年居民,补足最低缴费年限,即可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享受更高水平的医疗保障。

加强社会认同,维护新昆山人合法权益

随着昆山经济社会的发展,外来人口不断聚集,如今昆山户籍人口不足70万,登记外来人口则超过了150万,成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员推动了昆山经济快速发展,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哪里有尊严,哪里就是故乡;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昆山人以宽大的胸怀容纳了这些外来人员。2004年6月,市委成立了“新昆山人”工作委员会,并在市总工会设立“新昆山人”服务中心。从此,在昆山工作生活的外来人员有了一个标志着地位平等的名字“新昆山人”。

一场“持续、耐心的卓有成效的‘新昆山人’运动”在昆山掀起。编印30万册,收集了安居、乐业、就学、问医、娱乐、旅游等方面详细信息的《昆山新市民幸福指南》通过工会组织等渠道免费发放到外来人员手中。《昆山市保障“新昆山人”合法权益暂行规定》、《“新昆山人”子女在昆山就读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服务“新昆山人”的举措相继出台,从各个方面对新昆山人的权益保护作出了详细规定。如今,新昆山人子女可以在指定的公办初中和小学就学,免收借读费,全市共有28所公办中小学和11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向他们敞开入学大门。昆山还采取“三三制”集宿管理模式,从筹资组建形式、集中居住形式、不同规模档次三方面入手,建造新昆山人集中居住区,解决其居住问题。针对影响和谐劳资关系比较集中的领域,特别是建筑领域,制定并实施了《昆山市建筑工人工资支付担保施行办法》,从源头上杜绝了恶意拖欠建筑工人工资的情况。同时,注重管理的暂住证逐步退出,代之以淡化户籍管理概念、强调居住理念的居住证。2011年8月,首批昆山市居住证正式发放,百万外来人员拥有了昆山“绿卡”,今后在昆山居住、务工、经商将更加便捷,也将获得更多的市民待遇。

注重环境保护,建设江南生态宜居名城

幸福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环境。多年来,昆山十分重视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在不断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坚持以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实现了经济建设与人居建设的协调发展,取得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双赢”。早在上世纪80年代,昆山人就率先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生态理念,较好地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上世纪90年代,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现实矛盾,提出了“不管金山银山,有污染不进昆山”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工业集中、产业集聚、能源集约”的新格局;进入新世纪,围绕没有环境安全感的小康不是全面小康的要求,又提出了“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并进一步深化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使生态环境成为优化结构、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如今,“环境是最稀缺资源,生态是最宝贵财富”的理念在昆山已经深入人心,他们把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列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通过大力整治城乡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使其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向着文明进步的方向不断提升。

走在昆山大地,到处可以看到开心的面孔,随时可以听到欢乐的笑声,感受到老百姓与日俱增的幸福感。这里,城市越来越繁华,农村越来越美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成为生活的常态。昆山人对此并不满足,他们又提出打造中国和谐幸福名城的新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努力把昆山建成社会和谐的首善区。

【民生幸福】推荐阅读:

民生关怀07-15

基层民生05-29

民生保障06-02

民生工程06-06

民生导向06-07

民生问题06-12

民生理论06-24

民生意识06-24

民生观06-28

民生税收08-02

上一篇:Ebstein畸形下一篇:多发脑挫裂伤